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货币银行学练习题商业银行存款货币银行问题与答案

2018-09-06 19页 doc 60KB 8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44627

暂无简介

举报
货币银行学练习题商业银行存款货币银行问题与答案 存款货币银行 一、解释名词 1 、存款货币银行 2 、金融资本 3 、中间业务 4 、表外业务 5 、网络银行 6 、自动转账制度 (ATS) 7 、不良资产 8 、存款保险制度 9 、负债管理理论 10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11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二、问答 1 、试述商业银行的作用。 2 、试述存款货币银行负债业务的种类。 3 、试述存款货币银行资产业务的种类。 4 、试述存款货币银行银行卡业务的种类。 5 、试述我国强调分业经营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
货币银行学练习题商业银行存款货币银行问题与答案
存款货币银行 一、解释名词 1 、存款货币银行 2 、金融资本 3 、中间业务 4 、表外业务 5 、网络银行 6 、自动转账制度 (ATS) 7 、不良资产 8 、存款保险制度 9 、负债管理理论 10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11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二、问答 1 、试述商业银行的作用。 2 、试述存款货币银行负债业务的种类。 3 、试述存款货币银行资产业务的种类。 4 、试述存款货币银行银行卡业务的种类。 5 、试述我国强调分业经营的原因和存在的问。 6 、阐明引发金融创新的直接原因。 7 、简述网络银行具有的优势和发展中存在的障碍。 8 、简述贷款的五级分类法。 9 、试述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 10 、试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11 、试述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 第二部分 参考答案 一、解释名词 1 、存款货币银行:是在金融中介体系中,能够创造存款货币的金融中介机构。西方国家的存款货币银行主要指传统的被称为商业银行或存款银行的银行;我国的存款货币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中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其他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及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 2 、金融资本: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积聚和集中,出现了大银行对工商业的控制和大银行与大工商企业的结合,在单纯金融服务联系基础上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相互渗透,从而出现了金融资本这一概念。 3 、中间业务:凡银行并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统称中间业务,也称作无风险业务。最常见的是传统的汇兑、信用证、代收、代客买卖等业务。承兑业务也可归入这一类。 4 、表外业务:是指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既包括传统的中间业务,又包括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些有风险的业务,如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等业务。通常提及的表外业务专指这后一类,属狭义表外业务。 5 、网络银行:也称网上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电子传送渠道,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新型银行。 6 、自动转账制度 (ATS) :是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商业银行进行的一种创新,其目的是规避不准对活期存款付息的规定。在这种业务中,客户在银行开立两个账户:一个储蓄账户,一个活期存款账户。后一账户上的余额永远是 1 美元。当客户开出支票后,银行即自动地把必要的金额从储蓄账户上转到活期存款账户上并进行付款。 7 、不良资产:不良资产,也常称为不良债权。其中主要是不良贷款,是指银行顾客不能按期、按量归还本息的贷款。 8 、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吸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保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存款机构破产而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支付法定保险金的责任。 9 、负债管理理论:其核心思想就是主张以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负债管理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向外借款也可提供流动性:只要借款领域宽广,流动性就有保证。 10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该理论属于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基本思想是将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加以对照并作对应分析,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双方达到合理搭配,使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协调合理。 11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资产负债管理的一种形式,其意向是,通过规定一系列的监控、监测比例指标,实现对资产和负债的同时管理,以保证银行在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追求盈利性,避免风险。 二、问答 1 、试述商业银行的作用。 答:商业银行具有特定的经营活动内容和职能作用。其主要作用有: (1) 充当资本家之间的信用中介:通过吸收存款,动员和集中社会上闲置的货币资本,再通过贷款或投资方式将这些货币资本提供给经营产业的资本家使用,银行成为货币资本贷出者与借入者之间的中介人。这有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货币资本。 (2) 充当资本家之间的支付中介:通过为各个资本家开立账户,充当资本家之间货币结算与货币收付的中间人。在这里,银行是以资本家的账户和出纳的资格出现的。由此可加速资本周转。 (3) 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人为资本:将原来并非资本而预定用于消费的积蓄和收入,通过银行汇集起来,提供给企业家作为资本运用。这可以扩大社会资本总额。 (4) 创造信用流通工具:在上述各项业务的基础上,商业银行成为银行券和存款货币的创造者。发行银行券的权利后来被取消了,但在组织支票转账基础上对存款货币的创造,则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 、试述存款货币银行负债业务的种类。 答:存款货币银行的负债业务是指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其全部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本和吸收的外来资金两部分。自有资本包括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以及公积金和未分配的利润。外来资金主要是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向其他银行和货币市场拆借以及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等。 (1) 存款。吸收存款的业务是银行接受客户存入的货币款项,存款人可随时或按约定时间支取款项的一种信用业务,主要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三大类。 活期存款是指那些可以由存户随时支取的存款。存入这种存款的,主要是用于交易和支付用途的款项。这种存款,支取时须使用银行规定的支票,因而又有支票存款之称。 定期存款是指那些具有确定的到期期限,且到期才准提取的存款。对定期存款,银行一般向存户出具存单,也有采取存折形式的。由于定期存款期限到期前一般不能提取,所以银行给予较高的利息。 储蓄存款是针对居民个人的货币储蓄而开办的一种存款业务。这种存款通常由银行发给存户存折;一般不能据此签发支票。储蓄存款的存户通常限于个人和非营利组织。 (2) 从中央银行借款。存款货币银行资金不足,必要时可向中央银行借款。向中央银行借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再贴现,二是直接借款。 (3) 银行同业拆借。银行同业拆借是指银行相互之间的资金融通。一般均为短期的,常常是今日借,明日还。 (4) 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近二三十年来,各国存款货币银行,尤其是大的存款货币银行,广泛地通过各种方式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筹集资金。 (5) 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存款货币银行在为客户办理转账结算等业务过程中可以占用客户的资金。以汇兑业务为例,从客户把款项交给汇出银行起,到汇入银行把该款项付给指定的收款止,中间总会有一定的间隔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对于该笔款项,汇款人和收款人均不能支配,而为银行所占用。虽然从每笔汇款看,占用时间很短,但由于周转金额巨大,因而占用的资金数量也就相当可观。 (6) 发行金融债券。存款货币银行可以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筹集资金。自 1985 年以来,我国存款货币银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面向社会发行金融债券,为指定用途筹集资金。 3 、试述存款货币银行资产业务的种类。 答: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业务是指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这是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对于所聚集的资金,除了必须保留一定部分的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以应付客户提存和转账结算的需求外,其余部分主要是以贴现、贷款和证券投资等方式加以运用。 (1) 贴现。它在西方商业银行的开始发展阶段是最重要的资产业务。这项业务的内容是银行买进尚未到付款日期的票据。换言之,购买票据的业务叫贴现。 (2) 贷款及其种类。贷款又称放款,是银行将其所吸收的资金,按一定的利率贷给客户并约定归还期限的业务。存款货币银行运用资金的方式虽不止贷款一种,但贷款在其资产业务中的比重一般占首位。通过贷款联系,银行可密切与工商企业的往来关系,从而有利于拓宽业务领域。 贷款业务种类很多,按不同的划分,至少有如下几个类别: 第一,按贷款有否抵押品划分,分为抵押贷款与无抵押的信用贷款。 第二,按贷款对象划分,分为工商业贷款、农业贷款和消费贷款。 第三,按贷款期限划分,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 第四,按还款方式划分,分为一次偿还的贷款和分期偿还的贷款。 (3) 证券投资。证券投资是指商业银行以其资金持有各种有价证券的业务活动。商业银行投资于有价证券的主要对象是信用可靠,风险较小,流动性较强的公债券、国库券等。此外,一些财力雄厚、信誉较高的公司债券,也是商业银行投资的对象。 至于投资于公司、企业的股票,在实行金融业职能分工型的国家中,政府的管理是极为严格的:或干脆不允许购买和持有股票;或有苛刻的限制,比如只允许商业银行以其自有资本金及盈余的一个极小比例用于这方面的投资。至于在允许商业银行全能经营的国家中,不少国家在投资数量上也有限制性的规定。 禁止或限制银行对股票的投资,出发点:一是保持银行业的稳定性,力求防止股市波动和过分对特定企业融资所带来的风险;二是防止垄断。 4 、试述存款货币银行银行卡业务的种类。 答:银行卡是由银行发行、供客户办理存取款和转账支付的新型服务工具的总称。它包括信用卡、支票卡、记账卡、智能卡等。 (1) 信用卡。信用卡是代替现金和支票使用的支付工具,发卡人可以是银行,也可以是公司或零售商店。银行作为发卡人的操作程序是;与商店约定,接受持卡人凭信用卡购货;然后由商店向银行收款;银行于月底汇总向顾客收款。信用卡具有“先消费,后付款”的特点。发卡银行通常还为持卡者规定有一个透支限额,即可超过存款金额进行支付。信用卡是银行卡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2) 支票卡。支票卡又称支票保证卡,是供客户签发支票时证明其身份的卡片。卡片载明有客户的账号、签名和有效期限。这种卡流行于欧洲,针对“欧洲支票”作证明之用,无授信功能。 (3) 记账卡。记账卡是一种可以在与银行电子计算机总机相联的各种终端机上使用的塑料卡。卡上的磁带中储存有持卡人的个人密码、开户银行编码、账户等。提取现款或购物时,将其插入相关终端机,比如商店的售货终端机内,客户即可获得现款或直接办理转账付款。记账卡不同于信用卡,不能获得银行授信。我国现在普遍发展的“借记卡”属于这一类。 (4) 智能卡。智能卡中主要的一种叫灵光卡,又叫记忆卡。卡上带有微型集成电路处理器,具有自动计算、数据处理和存储功能,可以记忆客户每笔收支和存款余额。由于具有存储记忆功能,在没有与银行电子计算机联机的终端机的地方也可使用。再一种是激光卡。这是一种运用激光技术的全息摄像卡。它把全息像与磁性记录结合起来,存储持卡人的安全照片,从而可有多种用途。 5 、试述我国强调分业经营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答:我国在 1995 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中确立了严格的分业经营原则。在此之前,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自己拥有的信托投资公司、证券营业部来经营证券、信托等业务。然而,我国银行在这期间的“混业经营”,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的银行所实施的混业经营有重大的、原则性的区别:典型的混业经营,在一个银行内的不同大类银行业务之间,在人事、资金等方面均实施独立的管理,彼此之间设有“防火墙”,特别是决策各有其严格的程序。而在我们的银行里,资金调度实质上是一个锅里吃饭,决策则是领导说了算。严格地说,称之为混业经营,并不准确。在实践中,这种情况给金融业带来一定程度的混乱。银行大量信贷资金流人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不仅造成股市的剧烈波动和一系列违规事件的发生,而且使商业银行损失惨重,呆账、坏账激增,加大了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为了避免和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业健康发展,我国于 1995 年确立了分业经营原则。 就我国银行业的管理水平和外部环境来看,选择分业经营、分业,定位存款货币银行于职能分工型是有其理由的。但分业经营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的活力,不利于提高资金的配置与使用效率。 中国加入 WTO 后,商业银行将面临国外众多实力雄厚、可以综合经营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的超级银行和金融百货公司的冲击,这就必将给我国实行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的深化,分业经营与综合经营必须严格划分的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在实际生活中,金融业突破分业经营限制的要求和尝试也显然可见。在现行政策法令允许的范围内,商业银行正充分利用广泛的机构网点、资金、信息、清算效率和客户基础的优势,积极拓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并不断加强与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合作。 6 、阐明引发金融创新的直接原因。 答:金融创新是西方金融业中迅速发展的一种趋向。这个趋势从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即已开始, 70 年代各种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到 80 年代已形成全球趋势和浪潮。金融创新浪潮的兴起及迅猛发展,给整个金融体制、金融宏观调节乃至整个经济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探究引发金融创新的直接原因时,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金融活动中银行经营所面临的风险、技术革命和过时的金融管理法规等几个方面。 (1) 避免风险的创新。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西方银行经营面临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长期的高通货膨胀率带来了市场利率的上升,并且波动剧烈。利率的剧烈波动使投资收益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这降低了长期投资的吸引力,同时也使持有这类资产的金融机构陷于窘境。银行为了保住存款等负债业务而增大了的利息支出,却面对着长期资产业务由于原订契约利率的限制而无足够的收益来支撑。于是,商业银行采取了这样几种金融创新的方式来规避风险。 第一,创造可变利率的债权债务工具,如可变利率债券、可变利率存款单、可变利率抵押契约、可变利率贷款等。可变的各种利率,通常都是盯住基准利率而浮动。 第二,开发债务工具的远期市场,发展债务工具的期货交易。 第三,开发债务工具的期权市场,等等。 (2) 技术进步推动的创新。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迅猛发展、广泛应用,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兴起和蓬勃发展。 首先,技术进步引起银行结算、清算系统和支付制度的创新,进而引起金融服务的创新。如形形色色的银行卡、 ATM( 自动柜员机 ) 以及 NOW 等一系列新兴账户的推出;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络银行的出现;银行间电子资金转账系统和售货点终端机的转账系统,等等。如无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技术作依托,这一切是难以想像的。 其次,为技术要求日益复杂的金融工具的创新提供了技术保障条件。例如,信息处理能力的极大提高,使得金融机构有可能对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设计和定价;有可能为及时分散、转移风险设计相应的如套期保值之类的操作技术,等等。 此外,新技术的运用使金融交易快速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几乎使全球各个角落的交易主体都联结在一个世界性的金融市场之上。 (3) 规避行政管理的创新。规避不合理的、过时的金融行政管理法规也导致了金融创新。 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之后,西方各国纷纷立法,对银行业经营施行极为严格的管理和限制。在激烈的竞争中,金融业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利用法规的漏洞;推出很多新的业务形式,例如自动转账制度 (ATS) 、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 、货币市场互助基金 (MMMF) 等。 在规避法定准备率方面也有方法。对于商业银行的准备存款,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银行通常是不付利息的。所以有多少准备,商业银行就会损失相应数量资金所可能获取的利息。由于国内吸收各种存款均需按法定比率保存准备,所以银行力求通过其他途径扩大负债规模,如借入欧洲美元可以不交存准备,因为这是从国外借人;如通过回购协议吸收资金也可不交存准备,因为它不是“存款”,等等。 7 、简述网络银行具有的优势和发展中存在的障碍。 答:网络银行,也称网上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电子传送渠道,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新型银行。 网络银行具有许多明显的优势: (1) 方便、快捷、超越时空。 (2) 成本低。 (3) 拓宽了金融服务领域。如包括利率、汇率信息、经济、金融新闻等信息服务;详细而低成本的投资理财服务、投资咨询服务和综合经营服务等。 (4) 传统银行一般是单方面开发业务品种,向客户推销产品和服务,而网络银行则采取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方式,即可以按照客户的需求为其提供极具个性化的服务,等等。 网络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是: (1) 安全问题。 (2) 法律规范问题。 8 、简述贷款的五级分类法 答:债权质量关系到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稳健程度。因此,不管是银行的管理者还是监管者,都密切关注债权质量的变化,尤其是信贷资产质量的变化。为此,各国银行管理当局一般都要规定一个统一的信贷资产质量分类标准。 关于贷款分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推荐把贷款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的五级分类法。通过国际比较,我国吸取了五级分类法。 五级分类各档次的定义分别如下: 正常类:借款人能够履行,有充分把握按时足额偿还本息。 关注类: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是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类: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明显的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 可疑类: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的合同约定,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 损失类: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为了弥补和抵御已经得到识别的信用风险,银行应该计提专项呆账准备金。如果这一制度能保证实现,银行的经营就会处在稳固的基础之上。 9 、试述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 答: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基本如其组建的目标:维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存款人是关心自己存款的安全的。但是,就每一个存款人来说,不可能掌握足够的信息和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来选择业绩优良和最为安全可靠的金融机构。而且,纵然选择了业绩优良和最为安全可靠的金融机构,也不见得这样的金融机构不会在金融震荡中遭受严重的打击。因而,为数众多的小储户、小投资人在存款这种金融交易中是弱势群体。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则有利于保护他们的权益。 在金融震荡中,当小储户、小投资人的权益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时,他们保护自己权益的行为就是“挤兑”。如果某几家金融机构的问题导致存款人利益受损,影响到其他金融机构存款人的信心,就很容易发生挤兑风潮。这时,即使经营状况良好的金融机构,在没有外部力量干预的情况下,也很难渡过难关,从而造成金融机构的连锁倒闭。存款保险制度对存款人提供的保护,就可大大降低挤兑和金融机构连锁倒闭的可能性。 存款保险制度在实际执行当中,也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负面作用: 对存款人来说,存款保险制度对其利益提供了保护,但却由此降低了他们关心银行经营业绩和对银行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监督的积极性,甚至缺乏积极性将其存款从潜在破产的银行中取出。因此,就使低效率、甚至是资不抵债的银行能够继续吸收存款。 对投保机构来说,存款保险对存款人的保护意味着存款人挤提威胁对存款货币银行可能施加的惩戒力量受到削弱。无“后顾之忧”的银行,更倾向于从事风险较高、利润较大的银行业务。 对于监管当局来说,存款保险制度还有延缓金融风险暴露的作用,容易导致风险不断累积,由此加大解决问题将要付出的代价。 存款保险制度在以上几个方面促成的风险,大都属道德风险,不仅会削弱市场规则在抑制银行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而且使经营不善的投保金融机构继续存在。由此导致的实际结果与设计存款保险制度以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初衷相悖。 10 、试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答:商业银行的经营有三条原则: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 (1) 盈利性。盈利性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必须追求盈利,追求盈利是改进服务、开拓业务和改善经营管理的内在动力。 (2) 流动性。流动性问题,或者说清偿力问题,是指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等方面要求的能力。实际生活中,一般说来有两种情况: 1) 有规律或较有规律的提取和要求兑付。对此,银行能够较精确地预计并做好安排。 2) 突发的提存和要求兑付。这是由一些突发的事件所引发,对此,银行很难预料。但如不能妥善应对,会立即陷入挤兑、破产清理的境地之中。为了保持流动性,银行在安排资金运用时,一方面要力求使资产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则必须力求负债业务结构合理并保证自己有较多的融资渠道和较强的融资能力。 (3) 安全性。安全性原则,是指管理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银行经营与一般工商企业经营不同,其自有资本所占比重很小。而在资金运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金融风险。所以,坚持安全性原则,历来都为银行家所高度重视。 三原则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一般说来,安全性与流动性是正相关的:流动性较强的资产,风险较小,安全有保障。但它们与盈利性往往有矛盾:流动性强,安全性好,盈利率一般较低;盈利性较高的资产,往往流动性较差,风险较大。因此,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经常面临两难选择:为增强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就要把资金尽量投放在短期周转的资金运用上,这就不能不影响到银行的盈利水平。为了增加盈利,就要把资金投放于周转期较长但收益较高的贷款和投资上,这就不可避免地给银行经营的流动性、安全性带来威胁。对此,只能从现实出发,统一协调,寻求最佳的均衡点。 11 、试述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 答: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营条件的变化,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演变过程。 (1) 资产管理理论。资产管理理论是商业银行最传统的管理思路。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银行资金来源大多是吸收活期存款。在银行看来,存不存、存多少及存期长短,主动权都操纵在客户手中,银行自身的管理起不了决定性影响。而资金运用的主动权却操之于自己之手,所以银行必然会看重资产管理。 在资产管理中,资产流动性的管理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银行经营业务的发展,其理论历经了如下三个不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商业贷款理论,即真实票据论。基本要求是贷款应以具有真实交易背景的商业票据为根据。其理论论证:依据确实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票据进行贷款,可以保障贷款按期收回。但在经济繁荣时期,没有商品交易为背景的票据,由于资本回流舒畅,到期也能履行支付义务;危机时期,纵使是有商品交易为背景的票据,由于商品滞销,支付义务也难以保证如期履行。 第二阶段是可转换性理论。这是 20 世纪初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为了应付存款提取所需保持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可以将其资金的一部分投资于具备转让条件的证券上。由于这些盈利资产能够随时出售,转换为现金,所以贷款不一定非要局限于短期的和具有自偿性的投放范围。显然,这种理论是以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背景的。但是在人们竞相抛售证券的时候,银行也很难不受损失地将所持证券顺利转让。 第三阶段是预期收入理论。这种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末。这种理论认为:一笔好的贷款,应当以根据借款人未来收入或现金流量而制定的还款为基础。这样,无论放款期限长短,只要借款人具有可靠的预期收入,就不至于影响流动性。换言之,这种理论强调的不是贷款能否自偿,也不是担保品能否迅速变现,而是借款人的确有可用于还款付息的任何预期收入。但对借款人未来收入的预测不可能完全准确。尤其是在长期放款和投资中,借款人的经营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因而届时并不一定具备偿还能力。 (2) 负债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是在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理论。负债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主张以借人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负债管理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向外借款也可提供流动性:只要借款领域宽广,流动性就有保证。 负债管理开创了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由单靠吸收存款的被动型负债方式,发展成向外借款的主动型负债方式;根据资产业务的需要组织负债,让负债去适应、支持资产。这就为银行扩大业务规模和范围创造了条件。 负债管理存在的明显缺陷是增加了经营风险。因为借款主要借助金融市场,而市场则是变幻莫测的。 (3)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无论是资产管理还是负债管理,都只是侧重一个方面来对待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很难避免重此轻彼或重彼轻此现象的发生。实践中,人们日益认识到,能将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的组合推进到更为协调合理、更为有效率的管理,应该是对资产和负债并重的、综合性的管理。这种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加以对照并作对应分析,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使双方达到合理搭配。 PAGE 4
/
本文档为【货币银行学练习题商业银行存款货币银行问题与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