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建国后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的探讨

2011-10-03 7页 pdf 750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296517

暂无简介

举报
建国后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的探讨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建国后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的探讨 李永贤 【摘 要】建国以来,我国一直面临着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 们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系列方法,如教育经费立法、成立中国教育开发银行、征收教育税、实 行有偿分配制、教育经费单列、非义务教育收费、发行教育彩票、发行教育债券,等等。这些理 论探讨对我国教育财政投入政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 教育经费 教育经费不足 [...
建国后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的探讨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建国后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的探讨 李永贤 【摘 要】建国以来,我国一直面临着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 们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系列方法,如教育经费立法、成立中国教育开发银行、征收教育税、实 行有偿分配制、教育经费单列、非义务教育收费、发行教育彩票、发行教育债券,等等。这些理 论探讨对我国教育财政投入政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 教育经费 教育经费不足 [作 者】李永贤,《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责任编样、教育学博士 建国后,我国在教育财政思想方面经历了 “先经济后教育”— “要象抓经济工作那样抓 教育”—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等一系列转 变。在这个转变中始终有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 学者们提出了扩展教育投人渠道、增加教育经 费的一系列新设想,这是共和国教育财政思想 史的一部分。笔者意欲把一些有影响的设想列 陈于下,以为今天解决教育经费问题提供一些 有益参考。 一、教育经费立法 有学者认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主要是由 于教育投人缺乏法律依据。因此,他们提出我 国应该制定 “教育经费法”。 1984年10月27日,张承先在全国人大教 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召开的教育立法座谈会 上,做了题为 《为保障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要立法》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提出,为适 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适应教育事业改革 和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制定“教育经 费法”,来 “规定教育经费在预算中所占的比 重,规定经费的来源、分配和使用等”。目前, 教育经费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是无论占国家 预算总支出的比例,还是占国民收人的比例, 都仍然低于发达国家一般水平。而且,目前教 育经费的增长很难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想 .家橄,行政学院攀报 地哑目口一— 82 真正解决问题,首先必须保证教育经费的增长并 使之切实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必须坚持 “两条腿走路”,实行多渠道投资与集资。这些必 须通过立法明确规定,确保教育经费有稳定可靠 的来源:一要确立教育经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 合理比例,这个比例应体现教育是发展经济的战 略重点的要求。国家要逐年增加教育经费,最低 要做到教育支出与财政支出同步增长;由于欠帐 太多,还要力争高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二要确 立教育投资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的合理比例。在地 方财政中也要逐年增加一定的教育经费,增长速 度应高于各级财政增长速度;三要确定从工厂、 企业税后留成中拿出一定比例办教育。为保障资 金来源的稳定性,建议制定 “教育税征收法”, 将征收的税金用于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普 通教育事业。① 另有学者赖世旭设想,“教育经费法”整体 框架应包括 “教育经费法总则”、’‘教育经费的来 源和筹措”、“教育经费的分配和使用”、“教育经 费管理与审计”、“违反教育经费法的法律责任” 等几个部分;其立法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司法部门对 “教育经费法”的执行行使监督权 等。② 应该说,学者们的讨论与建议对当时国家教 委的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91年3月16 日,国家教委印发 “‘八五”期间教育财务工作 要点》。据此,国家教委打算在 “八五”期间颁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布 “筹措教育经费暂行条例”,对教育经费的筹 措、使用和管理等方面做出原则规定;并打算在 “筹措教育经费暂行条例”试行的基础上,拟颁布 “教育经费法”。但事实上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 如今,张承先所设想的 “教育基本法”、“普 及初等义务教育法”和 “教师法”都成为现实, 即我国已经出台了 《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 《教师法》,只有 “教育经费法”尚未出台。虽然 在一些规章甚至是教育法规中对有关教育投 人的几项硬性指标都已经有所规定,但严格意义 上的 “教育经费法”始终没有面世。 二、成立中国教育开发银行 有关成立教育银行的讨论,始见于中国人民 大学 “教育银行”课题组、国家教委教育经费研 讨组完成的研究课题— 《关于建立中国教育银 行的可行性研究》③,对成立教育银行的必要性、 可行性、教育银行的性质和业务范围、运行模 式、体制、收益分配和税收、建立中国教育银行 的步骤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内容详实,有一定的 可操作性。 有学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经费紧缺 的问题,就必须在教育和经济之间建立一座 “桥 梁”,这座 “桥梁”通过引人市场机制和运用经 济杠杆,可以形成把国民收人的适当部分自动地 投向教育的机制,可以有效地调整教育和经济之 间的投资比例,使之趋于合理,切实可行的办法 就是建议国家由教育部门设立政策性专业开发银 行— “中国教育开发银行”。中国的国情和教育 的特点,决定了由政府牵头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 办教育将是发展我国教育的唯一可行通道。这在 经济上除了体现为增加教育投人外,还体现为负 债办教育或受教育。如何使社会、个人负债办教 育或受教育的需要变为现实呢?这在客观上要求 建立符合商品经济规律的、能充分调动全社会参 与办教育的经济机制。在以往,国家有限的教育 投资在流向教育时,资金运转过程中产生的收益 一部分被银行占有,一部分以银行利税的形式返 回国家财政。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经费下拨存人 银行后又被贷到其它产业部门,相应地扩大了对 这些部门的投资,助长了经济过热的势头,相对 抑制了教育投资的扩大。由于教育投人的乘数效 应,教育投资将被放大许多倍。如果这笔巨额的 资金在教育内部通过信用方式调剂余缺,是会缓 解教育经费紧缺的矛盾的。④当时,湖南长沙成 立了全国第一家高教信用社,其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令教育界和经济界刮目相看,被称为 “教育 银行的雏形”。重庆大学与交通银行重庆分行联 合建立了 “校内银行”,两家的资金相互融通, 运行一年的实践表明,资金周转加快了,学校的 财务管理加强了,人们多年形成的 “等、靠、 要”的观念在银行机制面前也奇迹般地转变了。 关于建立 “教育开发银行”的前景描绘得很好, 但没有论证其可操作性、具体运作流程等。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对筹建教育银行的可能 性提出质疑。如李可风认为,关于设立教育银行 管理教育经费的问题,不但涉及到国家金融体制 与银行业务问题,还涉及到建立教育银行的广度、 必要性与可能性,这些都比较难以测定。银行有 其独特的业务,不是单一管理某项经费的金库, 而且,教育事业遍及全国城乡,教育银行能否在 城乡普遍设立?其业务范围又如何划分、交叉?⑤ 也许正是因为上述困难,我国始终没有出现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银行。但是,随着国有银行金 融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银行的服务范围已经或 部分涵盖了教育领域,如银行开始发放国家助学 贷款和商业性助学贷款、不征利息税的教育储蓄 和保险等,承担了教育银行的部分功能。 三、征收教育税 关于 “教育税”的讨论,最早出现于1984 年。1984年10月27日,张承先在全国人大教 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召开的教育立法座谈会上 提出,为保障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建议制定 “教 育税征收法”,将征收的税金用于发展我国教育 事业,特别是普通教育事业。⑥ 1988年,光明日报社教育部召开座谈会, 专家学者讨论了教育经费问题,部分专家主张首 先建立地方教育税制度。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 为,教育经费长期短缺,处处紧张,时时捉襟见 肘,其原因很多,而究其根本,还在于社会对教 育投人不足,为了解决教育经费短缺问题,需要 建立独立的教育税系。他们主张遵循社会主义教 育性原则,根据一定时期教育发展的规模和 83一 一— 里哑口口 .家橄,行改学院学报 9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速度,确定该时期社会对教育投人的财富总量。 其方法是指定一笔财政税收,建立独立的教育税 制,税种单列,合理确定税率,专税专用,保证 社会有足量的财富转化为教育投人。⑦ 在实践层面,有些省份率先实行了地方教育 税。1984年,根据山东省几个地、市筹办大学 的情况来看,筹集教育税的渠道有六条:①县市 区财政管理的工商税,农业税和县办工业 “五 五”分成资金按10%征收教育税;②市、县、区 属国营企业的利润留成资金,按5%征收教育税; ③县以上集体企业的税后利润按5%征集教育税; ④乡镇和街道工业(含建筑、运输业)的税后利 润留成按2%征收教育税;⑤农业按上一年提留 的公积金、公益金的3%征收教育税;⑥中央和 省驻本地、市企业单位也要按照市县属企业的规 定征收教育税。⑧ 然而,教育税制度一直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实 行,部分原因是,从1986年开始,在全国农村 范围内开始征收教育费附加。这一收费在某些人 看来好象是一种教育税。另外,随着税制改革的 进行,1993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颁布的 《关 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试图按照 “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和合 理分权”的原则,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推行以 增值税为主的流转税制度。从大环境来看,新开 征专门的教育税,无疑是与 “简化税制”的原则 背道而驰的。 四、实行有偿分配制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发 之后,有关部门召开会议研讨了 “有偿分配”, 并在统一认识后进行试点。截至1985年,全国 高校实行 “有偿分配”的毕业生约为3000人, 收取培养费5000-8000元不等,收回资金总额约 为2000万元左右。在试点工作中提出的间题很 多,迫切需要结合实际深人地从理论上加以阐 述,并相应地制定实施步骤。⑨ 理论界对实行何种形式的 “有偿分配”看法 不一。有学者认为,大学毕业生分配时,用人单 位应向学校交付一笔 “培养费”。这样做不可避 免地会使专门人才为企业所有,不利于人才流 动。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学者提出在工资制度和 税收制度改革之后,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办 法,直接从专门人才的工资中扣除这部分培养 费,这办法虽好却要等到工资制度改革和税收制 度改革以后才能实行,短时期内难以付诸实践。 也有人认为这一矛盾可以采取国家向用人单位征 收 “教育税” (实际是 “有偿分配”,而不是前 面所述的 “地方教育税”或者专门的 “教育税”, 只不过把用人单位应一次交纳的使用人才费用分 年付款罢了)的办法来解决。即用人单位根据每 年实际录用的各级人才数量,按不同的数额向国 家交付 “教育税”, “教育税”随人转移。这样 做的好处在于:有利于人才流动和合理地使用人 才;有利于学校及时得到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反馈 信息;有利于促进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缓 和当前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 另有学者认为:生产部门在具体占有、使用 人才时,应交纳一定的占有、使用费,这和 “物 质资源占有税”的性质是相同的;有偿分配的所 得应属教育部门,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再投资。 有偿分配只适合于企业单位,不适合于事业单 位,但事业单位要交纳 “人才占用费”。有偿分 配就象一个杠杆,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社 会,任何一头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另一头相应变 动直到两头都保持新的平衡。通过不断地变动、 平衡,使学校、社会不断地相互适应,相互促 进,使教育朝着合理、协调的方向发展。0 赞同实行有偿分配的学者认为:①对企业实 行有偿分配是经济活动客观规律的要求。据有关 资料统计,日本、美国、苏联、德国、法国等发 达国家小学生与大学生生年均成本的比例都没有 超过1.6,而我国却为1115,这笔成本费是由国 家投资的,国家理应得到补偿。②高校对企业进 行有偿分配是提高人才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③ 高校对企业实行有偿分配是筹措教育经费的方式 之一。。 反对实行有偿分配者认为,实行有偿分配存 在着如下问题与困难:①人才发挥作用是有条件 的,是不是每个单位都能给人才提供一个适合发 挥才能的机会呢?如果用人单位不能给毕业生提 供合适的机会,人才的作用、效益如何计算?② 每个大学生对事业单位带来的利益是怎样计算 的?③不合格的人才怎样退回?④如何评估人 .家橄,行政学院学报 厄哑团吸一一一一一一84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才,怎样建立评估人才的合理办法?⑤有偿分配 的基本前提是毕业生专业对口,适合社会需要。 但目前专业不对口、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调的情况 下,怎样才能保证毕业生专业对口?⑥企业以向 国家交税金和利润的形式,已经为所使用的人才 交过费了,如今又要实行有偿分配,难免一女二 嫁、货卖二家之讥。⑦如果实行有偿分配,一些 处于弱势地位的毕业生将会处于更加不利地位, 譬如女生在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可能更加难 以找到工作。。 有鉴于此,1998年7月20日,国家发展计 划委员会、教育部发出 《关于对普通高校毕业生 收费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高校不得以 毕业生就业为由强制用人单位捐资助学;严禁对 毕业生进行 “明码标价”,有偿分配。 五、教育经费单列 王善迈教授认为,教育经费单列的涵义有以 下几点:第一,提高教育经费预算的等级,将教 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合并,由预算中的款级 升格为类级,把教育经费在国家预算支出中的第 二次分配升格为第一次分配。第二,赋予教育部 门对教育经费预算的编制权,教育经费预算在平 衡教育经费需求与供给的基础上编制。先由教育 部门提出教育经费需求预算,然后会同财政、计 划部门,根据财力可能,平衡需求与供给,提出 教育经费预算建议并纳人国家预算,报同级政府 和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第三,教育经费的分 配权和管理权划归教育部门。包括教育经费预算 在内的国家预算经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后,由财政 部门划拨给教育部门。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 和学校之间的分配 (包括非教育部门举办的教育 和学校的分配)、管理、监控由教育部门独立行 使。第四,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到县级。同我国现 行政权结构相适应,财政分为中央、省、县、乡 四级,但财政预算只列前三级,因而教育经费预 算单列到县级。。 有学者还把教育经费单列同教育税系独立、 建立独立专门的教育银行、防止挪用教育经费联 系在一起。认为,教育经费之所以长期短缺,根 本原因在于社会对教育投人不足。解决这一问 题,必须建立独立的教育税系。遵循社会主义教 育计划性原则,根据一定时期教育发展的规模和 速度,确定该时期社会对教育投人的财富总量。 具体操作方法是,确定一笔财政税收,建立独立 的教育税制,税种单列,合理确定税率,保证有 足量的社会财富转化为教育投人。同时由国家设 立教育银行,独立管理教育经费,合理分配使 用,以避免有些部门截留、挪用教育经费,达到 教育经费使用的最高效益。。这可以说是教育经 费独立主张的极端设想。 教育经费独立的主张旨在保证教育发展有足 够的经费支持,而且经费来源稳定,相对独立, 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以确保按计划发展教育事 业。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和全社会日 益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已把教育列为社会发展的 战略重点,就当时情况看,正在多渠道筹措教育 经费,教育经费不足乃至匾乏的困境,有望逐年 解决。“教育税单列,教育经费独立”的提议,实 施起来有很大难度。首先,把哪些税种划为独立 的教育税为稳定、合理?如何确定税率既不与税 法抵触又能适应教育经费的需要?其次,各种税 费收人随经济情况的变化会有起有伏,在税种单 列的情况下,教育经费将呈现不稳定状态,不利 于教育事业按计划发展。。所以,经费独立的想 法几乎没有成为现实的可能。但是,把教育经费 在财政预算中单列,以使各级人大能够在审议财 政预、决算时加强对教育经费投人的监督,这种 提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1994年7月3 日,国务院 《关于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的实施意见》要求,“实现财权与事权统一,教 育经费实行预算单列,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 年度计划的建议,报同级财政部门,由同级政府 列人预算”。同时要求加强对各级政府教育投人 水平的监控。从1994年开始,国家教委会同国 家统计局对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经 费执行情况予以公布,加强全社会对教育经费投 人水平的监控。各级政府也定期向人民代表大会 报告教育经费执行情况,接受监督考核。虽然之 后还只是在部分县市做到了预算单列,但是教育 经费接受社会监督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了。 六、非义务教育收费 1985年,国家体制改革经济研究所刘力群 85-— 一一」圈觅团口 .东橄,行政攀院学报 9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认为,将我国高、中等专业教育由全拨款制改为 半拨款制乃至全自筹制,并对现已毕业的人才实 行由用人单位分期返还培训费制度,不但是十分 必要的,而且也是势在必行的。实行非义务教育 收费制有如下好处:第一,会使用人单位恢复对 专业需求以及教育质量、价格、成本等方面的全 面监督,教、学双方也都会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不 合理的院系科等专业结构,在课程设置、教学内 容乃至教学方法上也会根据生产、科研、实践的 要求重新进行调整。第二,对用人单位来说,实 行人才占用费返还后,使用专业人才就必须付工 资和教育培训费两笔费用。这可以有力地改变目 前用人单位 “滥用”人才的现状。第三,有利于 人才流动,这对集体企业来说是一个喜讯,国家 财政也可有相当多的收人。这是在改革开放后第 一次有人提出教育按成本完全收费,学生或者用 人单位负担教育成本。。 1990年7月9日,在总结1989年招收自费 生经验的基础上,国家教委、人事部、国家计 委、公安部、商业部联合发布 《普通高等学校招 收自费生暂行规定》,提出:普通高等学校招收 自费生计划是国家招生计划的一部分。国家在核 定的各地区、各部门招生总额中确定招收自费生 的比例,由高等学校按照国家编制年度招生计划 的要求单独编列,报送主管部门汇总平衡,纳人 年度招生计划和年度生源计划,经批准后执行。 自费生在校期间须向学校缴纳培养费与学杂费, 收费,原则上不高于国家任务招生培养同类 学生所需的实际经常费用,也不要低于国家任务 招生培养同类学生所需实际经常费用的80%,有 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适当减少学生缴 费金额,但减收部分应由地方政府补偿高等学 校。自费生在校住宿,须按规定标准向学校缴纳 住宿费。自费生医疗费由本人自理。具体收费标 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商同物价、 财政部门按上述原则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收取的 培养费与学杂费等应由学校统一安排使用,用于 自费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各项费用开支。同年10 月9日,国家教委又发出通知,招收自费生政策 放宽到中等专业学校,具体办法同《普通高等学 校招收自费生暂行规定》。自此,我国非义务教 育中自费、公费双轨并行的局面开始形成。可以 说,这是非义务教育收取学费的前奏。 1994年9月26日,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出 《关于调整普通高校学杂费的问题的通知》,指出 国家同意当年对国家教委批准的37所高等院校 进行招生、收费制度改革试点,实行 “公费”和 “自费”招生 “并轨”。“并轨”后的学杂费按其主 管部门批准的标准执行。1995年,除山西、江 西、安徽、贵州、新疆、青海、西藏等7个省区 外,其余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246所 高等学校实行了收费并轨改革。1997年,几乎 所有的高校都完成了公费、自费招生并轨,收费 金额也大幅度提高。非义务教育 “缴费上学”的 制度完全形成了。 七、发行教育彩票 有学者提出,通过发行 “教育彩票”,吸收 社会闲散资金,来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与 其它国家相比较,我国彩票市场的容量非常大; 教育观念的转变,使人们乐于通过彩票市场为教 育发展做出贡献;我国彩票市场已建立了比较系 统和严密的程序,可作为教育彩票的借鉴。因 而,只要将彩票面额、中奖面和发行总数确定在 一个适当的水平上,并借助现代管理技术和法律 制度,就可以形成经常化并符合市场规律的教育 彩票制度。。发行教育彩票是完善教育投人体制 的有益尝试,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又一手段,是促 进彩票市场发展的重要举措。。 也有学者如此,“希望工程自1989年 10月开始实施,截止1998年底,全国各级希望 工程实施机构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为16亿元多 一点,年均不足1.74亿元”,而 “去年我国很轻 松地完成了90亿元福利彩票发行计划。”既然不 少人购买彩票时却都如此踊跃,那么我们可以创 新一下教育投人的方式,发行几批 “希望彩票”, 来拓宽希望工程的集资渠道。可以肯定地说,发 行 “希望彩票”来集资,会比希望工程捐助的效 果更好。。 虽然有不少人认为我国的彩票市场潜力巨 大,已有的彩票发行系统对体育、福利事业有很 大的助益,如果再出现 “教育彩票”将对教育投 人有很大的补充作用。但也有人对 “教育彩票” 持否定态度。。首先,彩票是国家特许的一种集 国家橄,行政学院学报 厄画目口一一 -一 86 9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资方式,但彩票本身是一种商品,买卖自由是其 原则。到底有多少人愿意为 “教育彩票”掏腰 包,尚不可知。其次,彩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赌 博,不利于将人的精力引向生产和服务活动。即 便是在美国,50个州中至今仍有13个州法律不 允许这种慈善性质的筹款方式。第三,购买彩票 者多为低收人阶层,这不仅威胁到许多家庭的衣 食住行,而且会增加民政、福利部门的负担。第 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发行彩票的作法相 当于征税,这种作法违反了税收应当遵循的社会 公平原则。税负公平原则要求,富人的纳税率 高,穷人的纳税率低。但发行彩票的实践表明, 低收人者花在彩票上的钱远远大于中高收人者花 在彩票上的钱。第五,资金短缺的问题在环境保 护部门、科研部门也同样存在,如果发行教育彩 票,那么其它部门也会援例申请发行科技彩票、 环保彩票,彩票市场必然演变成一个 “利益均 沽”、人人有份的大杂烩。第六,彩票市场尚不 成熟,有关彩票的案件不断。这些都表明,彩票 市场尚待完善,发行教育彩票为时尚早。 目前,我国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发 行的彩票只有两种。一种是由民政部中国福利彩 票发行中心发行的福利彩票,另一种是由国家体 育总局彩票管理中心发行的中国体育彩票。除以 上两种外,未经国务院批准,任何地区、部门机 构、个人,一律不得发行彩票。对于学术界对 “教育彩票”的讨论,教育部也曾与有关部门进 行过联系,但没有获得批准。。 八、发行教育债券 教育债券的提出,最早见于千家驹1983年 的 《贯彻新宪法,普及义务教育》一文。 “我们 可以设法发行一种教育国库券。如果发行100亿 元的教育国库券,专款专用,这也没有什么不可 以。”。“教育国库券”也可以到国外去发行一部 分,10年还息,10年还本,20年后,我们将培 养出一大批建设人才。。他的建议,在当时并没 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1988年,《光明日报》社教育部召开座谈 会,部分专家学者畅谈教育经费问题。会上有的 专家建议发行教育债券,组织教育基金会等。但 之后10年中,有关教育债券或者教育国库券的 建议没有丝毫进展。 “九五”期间,为了扩大内需,我国实施 积极财政政策,1998年至2000年,共发行3600 亿元国债,定向用于加快农林水利、交通、城市 基础设施和环保、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中央直 属储备粮库、经济适用住房以及重点行业技术改 造、重大项目装备国产化和高技术产业化、环保 与生态建设、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其中 安排了教育国债57.65亿元,支持高等院校大幅 度改善办学条件,为高等教育扩大规模奠定了物 质基础和提供了条件保障。这是建国以来中央政 府对教育发展投人最集中、力度最大的一次,并 由此带动了中国教育发展资金筹措观念和方式的 创新。两年中,教育国债资金重点建设了1782 个教学、实验和学生生活设施项目,直接受益的 高等院校达600余所,据初步统计,两年教育国 债资金带动的各项配套投人超过163亿元,新 建、扩建校舍面积1170多万平方米,改造中央 部委高校筒子楼400余万平方米,基本消灭了筒 子楼,近7万多户青年教师喜搬新居。。从国家 建设国债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教育建设国债,也许 不是千家驹提出的教育库券之意义,但作用却是 一样的。 其实,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的上述种种途 径,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相 关方面的立法工作,通过立法来明确规定教育经 费的筹措、使用和管理,并可以通过司法部门对 相关法律的执行行使监督权;二是借助融资手 段,通过建立教育开发银行、发行教育彩票发行 教育债券等方式,来为教育争取更开阔的经费空 间,并推动教育投资体制的完善;三是拓展税收 渠道,通过建立教育税制度和独立的教育税系, 合理确定税率,来保证有足够的财富转化为教育 投人;四是采取收费的形式,一方面对非义务 教育阶段实行按成本收费制,另一方面对高校 实行 “有偿分配制”,确保教育事业的良性循 环;五是实行教育经费单列,以保证教育发展 有足够的相对独立的经费支持,尽量避免受其他 因素的影响。 上述为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的理论探讨, 有的已经实行了,如非义务教育收费制,有的没 有实行,如教育彩票,还有的经过变通之后实行 87一— 里哑口口 日家孩育行政学院攀报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了,比如教育债券。不论实行与否,这些理论探 讨都对我国教育财政投人政策产生过一定的影 响。今天,我们面临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并思考其 解决途径时,应该综合建国以来学者们在这个方 面做出的种种思考和努力,全面考虑各个方面的 影响因素,结合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实际情 况,来制定合理、高效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①⑤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 文献 〔C].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 ②赖世旭.试论我国教育经费法的几个问题 田.教育与经济,1995 (4). ③国家教委教育经费研讨组编.教育经费与 教师工资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④黎智萍.建议成立中国教育开发银行 田. 教育与经济,1990 (3). ⑤⑦00李可风.关于现阶段我国教育经 费筹措问题的探讨田.教育与经济,1993 (3). ⑧田建国.开辟高等教育投资新渠道 [N]. 光明日报,1984-12-6 (2). ⑨李道平.简论有偿分配田.黑龙江高教 研究,1985 (1). ⑩高佩.可向用人单位征收 “教育税”,实 行有偿分配[冈.光明日报,1984-8-28 (2). 0李芳.浅论有偿分配田.教育与经济, 1987 (4). 0郭志斌.浅析高等学校对企业实行有偿 分配的必要性 田.教育与经济,1987 (2). 0大学生谈高等学校毕业生有偿分配问题 田.教育与经济,1988 (1). 0王善迈.改革教育财政拨款体制,提高教 育资源配置效率 田.教育与经济,1994 (4). 0刘力群.实行国家教育培训付费制势在必 行 田.中青年经济论坛 (天津),1985 (4). 0许雄奇.关于我国发行教育彩票的探讨 田.教育与经济,2000 (2). 0江光明.发行教育彩票意义重大田.教 育与经济,2000 (2). ④孙宁宁.发行“希望彩票”田.南方周 末,2000-7-20 (11). 0武汉体育彩票案敲响警钟 田.文汇报, 2001-5-24 (9). 舀教育彩票难获批准囚.文汇报,2000- 11一10 (8). 0千家驹.贯彻新宪法,普及义务教育 囚.千家驹教育文选 【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87. 91. 0千家驹谈人才引进和智力投资问题 [N] 华声报,1983-8-7. 公3600亿元国债帮了大忙囚.人民日报, 2001-2-5 (9). (上接第77页) 综上所述,通过比较我国高等教育与美国高 等教育在教学质量保障与控制、教师队伍建设与 发展上的差异,可以看到,美国研究型大学实行 的一套大学独立自治与协会协调游说、政府宏观 调控和社会舆论监督相互配合,学术自由与制度 约束相匹配,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相结合,关 注学生发展,关心教师成长,保持学校特色和传 统,重视教学质量与声誉的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 和运行机制,有力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应该学习美国高校独的立精神。我 们坚信,今天中国的高校正以世界上前所未有 的规模和速度参与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参 与到世界经济的竞争中,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在中国初步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中国将继欧美 之后,成为又一个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1]储召生.办学特色:大学的必然选择 囚.中国教育报,2003-7-27. [2]美高等教育发达秘诀:多项立法确保高 校a速发展 闪.[美]新闻周刊,2003-9-15. [3]房宁.中国应向美国学什么「N].环球 时报,2004-11-22. [’] 民政部首次表名民间组织I闭.中国青 年报,2004-12-11. (执笔人:北京体育大学校长钟乘枢教授) .家教育行改攀院攀报 地画画.一一— 一一 88
/
本文档为【建国后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的探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