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刍议前言语、非言语沟通与语言康复的关系

2011-09-03 5页 pdf 718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07840

暂无简介

举报
刍议前言语、非言语沟通与语言康复的关系 30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9第4期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康复教育 随着社会对残疾人康复教育事业的重视,各 地的语言康复机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听障儿 童得到了必要的康复与教育。一些因其他因素导 致语言障碍的人也涌入语言康复机构,成为语言 康复的对象。 杜晓新、黄昭鸣教授等人提出聋儿语言康复 的HSL理论,强调听力补偿或重建、构音能力训练 在听障儿童语言康复中的前提性地位,解决了听 障儿童康复...
刍议前言语、非言语沟通与语言康复的关系
30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9第4期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康复教育 随着社会对残疾人康复教育事业的重视,各 地的语言康复机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听障儿 童得到了必要的康复与教育。一些因其他因素导 致语言障碍的人也涌入语言康复机构,成为语言 康复的对象。 杜晓新、黄昭鸣教授等人提出聋儿语言康复 的HSL理论,强调听力补偿或重建、构音能力训练 在听障儿童语言康复中的前提性地位,解决了听 障儿童康复阶段的理论问[1]。一般而言,纯听 力障碍儿童的听力问题和构音能力问题解决后, 其语言康复效果会非常明显。但除因听力导致语 言障碍的儿童外,还有因其他原因导致语言障 碍的儿童,如智力障碍、自闭症、多重障碍等,他 们的语言康复问题如何解决呢?《多重障碍儿童 多重干预的理论与研究》课题组提出了汉语 特殊需要儿童语言干预(康复)必须经过前言语 能力训练——词训练——词组训练——句子训 练——短文训练的5个阶段理论[2]。 本文试图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证研究阐述 语言障碍儿童的前言语、非言语沟通与语言康复 之间的关系。 1 前言语现象(能力)与非言语沟通 1.1 儿童前言语能力的内涵 人生的前3年不仅是个体大脑迅速发展的时 期,也是人的言语能力获得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般而言,以是否会正确说出“爸爸或妈妈”为 区分儿童前言语阶段和言语阶段的标志。婴儿从 出生到第一个真正意义词(如爸爸、妈妈)的产 *基金项目: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 目《多重障碍儿童多重干预的理论与方法研 究》(项目编号:NCET-06-0426)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研究院 上海 200062 作者简介:张伟锋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康复, 言语听觉科学 刍议前言语、非言语沟通与语言康复的关系* The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speech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张伟锋 杜晓新 黄昭鸣 ZHANG Wei-feng, DU Xiao-xin, HUANG Zhao-ming 【摘要】 随着康复手段日益丰富,听障儿童康复效果明显改善,因其他原因导致语言障碍的人群也涌 入到语言康复机构,成为语言康复的对象。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和自身实践经验,笔者了语障儿童的 前言语能力、非言语沟通与语言康复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儿童前言语能力、非言语沟通的内涵,指出了儿 童前言语能力是语言康复的前提和基础,非言语沟通是语言康复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关键词】 语障儿童;语言康复;非言语沟通;前言语能力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n rehabilitation skills and effects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many children with language impairment caused by other reasons except for hearing loss entered the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institution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speech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This paper also demonstrates that the pre-speech skills are the preconditions and elements for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Key words】Language- impai red ch i ldren; Language rehabi l i ta t 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Pre-speech skills 【中图分类号】G7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933(2009)04-0030-04 doi:10.3969/j.issn.1672-4933.2009.04.007 31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总第35期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康复教育 生(10~14个月)之间的时期称为“前言语阶段” (prespeech stage)[3],即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 此阶段是婴幼儿掌握语言能力的准备阶段。 在0~5.3个月龄的简单发声阶段,婴儿一方面 进行简单的发声练习,一方面对语音和视觉对象 有了初步的辨别和反应能力。在5.3~12.3个月 龄的咿呀学语阶段主要有3个方面,①语音方面: 婴儿通过咿呀语,练习调节和控制发声器官的活 动,以辅音和元音结合发出单音节的声音,音节 的长度和复杂性逐渐增加,最后实现声音与意义 相结合,从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词语;②听觉感 受能力方面:其声音定位能力更加精确,能够理 解简单词语;③交际能力方面:能理解和应用与 视觉相关的表情、手势,具有简单的情景理解能 力[4]。 这个时期婴幼儿发展了前言语发音、前言语 感知和前言语交际等方面的能力。前言语发音能 力是指婴幼儿通过简单的发声练习、咿呀学语等 方式,调节和控制构音器官的活动,自主发出有 意义的简单声音的能力。构音器官有下颚、舌、 唇、软腭、悬雍垂、咽腔等,他们之间灵活及协调 的运动是产生清晰和有意义声音的必要条件,要 保证准确的构音,必须使各个构音器官的运动在 时间上同步,在位置上精确[5]。前言语阶段是婴 幼儿控制和协调各构音器官,发出有意义声音的 练习期。前言语感知能力是指婴幼儿在掌握语言 前对语音和视觉对象的初步辨认和反应的能力。 这里主要是指对语音的听觉察知、听觉分辨和听 觉识别能力,也就是婴幼儿有意识地判断声音有 无、分辨声音异同和从多种声音中识别某种特 性声音的能力。前言语阶段是语音感知能力发展 的重要时期(对听障儿童而言,需要在配戴助听 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后进行针对性的听觉康复训 练)。前言语交际能力是指婴幼儿在掌握语言前 对表情、手势、简单声音等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 及对熟悉情景和声音的理解和反应能力。这些是 他们在掌握语言前进行交流沟通的代替手段。人 类在掌握其独有的沟通交流手段——语言之前, 也是通过这些原始的沟通方式进行交流的。婴幼 儿在前言语阶段所发展的这3种主要能力,是其 后期语言习得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4]。这些能力 的获得,使儿童得以从语言准备阶段进入到语言 发展阶段。 1.2 非言语沟通的内涵 对非语言沟通的科学研究最早出现在Charles Darwin1872年出版的《人类和动物情感表达》一 书中。非语言沟通是通过面部表情、注视、手势、 体态和语气语调等方式传递和接受非语言信息的 加工过程,其信息加工的非语言线索包括所有富 于表现力的符号、信号和线索声音、视觉、触觉、 味觉等, 是区别于手写语言符号和口语的信息 传递手段[6]。 这里所提的非言语沟通是一种广义的理解, 它是所有非口语沟通方式的总称,包括手写语言 符号沟通和其他非语言沟通手段。非言语沟通与 口语沟通都是人际沟通中不可缺少的方式。 1.3 前言语现象与非言语沟通辨析 前言语阶段是婴幼儿掌握语言前的一个准 备阶段。他们在这一时期所表现出的与语言发展 有关的现象,都被称为前言语现象或前言语发展 (prelinguistic development)[3]。 婴幼儿的前言语交际现象是非言语沟通的表 现,但就整个前语言现象(能力)来看,其内涵和 外延与非言语沟通是不一样的,不能混为一谈。 前言语现象是婴幼儿在掌握语言前的一段时期 内,为获得语言做出能力准备的现象,包括前言 语发声能力、前言语感知能力以及前言语交际能 力的练习和发展。而非言语沟通是指通过非口语 的方式传递和接受信息的加工过程,以及在此过 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沟通方式。其本质是可以和口 语同时存在的沟通方式或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婴 幼儿前言语交际能力的练习和发展与非言语沟 通存在交集。可以认为,前言语交际能力的练习 和发展也就是非言语沟通交流的过程。但这两个 概念的内涵有区别:前者强调能力的获得,后者 强调非口语的沟通过程和沟通方式。前言语能力 的其他两方面与非言语沟通并不存在直接的交 集。 2 语障儿童前言语能力与语言康复 健全儿童在习得语言时要经历“前言语阶 段”,获得对语言的模仿发音能力、感知能力和非 言语交际能力。这是其后期语言发展的前提和基 础。语障儿童语言发展规律与健全儿童类似[7],其 也要经过相同的语言发展阶段。 2.1 前言语感知能力、发声能力与语言康复 国内学者经系统研究提出了聋儿康复的HSL 32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9第4期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理论,指出听障儿童康复过程分为听觉康复、言语 矫治和语言学习3个阶段。这一理论突出强调植入 人工耳蜗或配戴助听器儿童的语言康复必须先 经过听觉康复、言语矫治(构音训练)两个重要阶 段[1]。听力障碍婴幼儿因听力问题错过语言发展 的前言语期,他们没有发展获得语言(口语)所需 要的言语声感知能力、言语声的发声能力。如果 做好了听觉康复和言语矫治训练,那就解决了这 两方面能力的缺陷问题。实践证明,针对言语声 感知能力、发声能力问题的听觉康复和言语矫治 训练对提高聋儿语言康复的效果,缩短康复的时 间有巨大的实践意义[8]。一般而言,如果听障儿童 智力正常且无其他方面缺陷,其非言语的交际沟 通能力会在自然成熟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发 展。因此,纯听力障碍儿童一般没有语前交际能 力的缺陷。 2.2 前言语交际能力与语言康复 如果语言康复的对象是非听力原因导致的语 言障碍儿童,如智力发育迟缓、脑瘫、自闭症和多 重障碍儿童等,那么在语言康复中就应该同时强 调这3种前言语能力,尤其强调前言语交际能力。 当然,因某些原因导致语言障碍的儿童能否进行 有效语言康复,还需要解决其他方面问题,如大 脑语言中枢功能是否异常,是否有构音器官的器 质性病变,是否有情绪行为问题等。 语障儿童前言语交际能力涉及到在实际语 言康复训练中,患儿是否能和康复师有效配合、 听从康复师指令的问题,所以它是语言康复训练 中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众多有关儿童语用发 展的研究还指出,言语前的沟通机制(语前交际 能力)与后续语用发展有密切关系。如果没有沟 通机制(语前交际能力),他们即使通过大量强化 学习掌握了简单语言,也不能把语言用于沟通交 流。临床表现和实证研究都显示,自闭症儿童在 发育早期即出现社会性沟通障碍,与他人共同对 某一对象或事物加以注意的能力,即共同注意能 力(joint-attention)是其主要的缺陷之一,这影响 其后续语言的发展。由此可知,语前交际能力(即 语前沟通机制)与语言康复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 系,它是语言障碍儿童有效语言康复的前提和基 础。 2.3 在语言康复中前言语交际能力的观测 指标 如果对有语前交际能力缺陷的儿童进行语 言康复,应该先训练其沟通交流意识和语前交际 能力,再进行其他方面的语言康复训练。如何判 断语言障碍儿童是否具有沟通交流意识和语前 交际能力呢?笔者结合早期社会沟通量表(Early Social Communication Scale, ESCS)、婴幼儿语 言发育进程量表以及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特点的 研究成果,归纳出以下行为表现作为沟通意识和 语前交际能力的观测指标:摇头表示否定;点头 表示肯定;按要求指出一个身体部位;对自己的 名字有反应;主动做手势游戏;用手指着表示需 要;听从伴手势的指令;应答性微笑;认识父母; 视线跟随人脸;对威胁眨眼;认识奶瓶等。目前, 这方面的系统研究比较缺乏,更没有专门用于此 项评估的工具,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开展。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语言障碍儿童的语前发 声能力、语前感知能力和语前交际能力是决定其 能否有效进行语言康复的重要因素。实践中可将 这些方面的训练作为语障儿童语言康复必须经 历的阶段。训练时,需要根据各类语言障碍儿童 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训练。 3 非言语沟通与语言康复 3.1 非言语沟通是语言康复的手段之一 非言语沟通是指包括手写语言符号沟通和 身体姿势、手势、脸部表情、眼神、点头、画画等 其他非语言沟通手段的所有非口语沟通方式的 总称。在各类特殊需要儿童语言康复训练中, 经常用到各种非言语沟通方式。比如,用沟通 符号和沟通辅具替代口语沟通的辅助沟通系统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AAC)经常运用到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康复中。近 10年的实证研究表明,辅助沟通系统能促进自闭 症儿童的语言和沟通能力,主要表现在增加自闭 症儿童的主动性口语、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主 动沟通行为等[9]。 手语、手指语、板书等非言语沟通方式经常运 用到聋儿口语教学中。目前我国聋校中推行 “以 口语为主,凭借课文,使用手指语、手语、板书等 多种语言形式”的教学模式[10]。听障儿童语言康 复大多是以口语教学为主,但手势语、手指语和 书面语等作为口语教学辅助手段的作用也不容 忽视。只要合理运用手势和手语,其可以为听障 儿童听力语言康复发挥积极作用[11]。研究表明: 康复教育 33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总第35期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康复教育 用手指语能促进聋生对汉语拼音语音、书写和拼 读的掌握;用聋人手语能促进聋生语言思维的发 展,帮助聋生形成和发展有声语言及语言交往 技能;用手势汉语能促进聋生对词义及词性的理 解,增强学生对汉语语法的驾驭能力;用手语能 强化对学生阅读和写作技能的培养,手语故事有 利于提高聋生对文学的热爱,也能充分利用手语 在聋人学习汉语语言中的工具性作用,从而促进 聋生语言能力[10]。 当然,其他非言语的沟通方式如身体姿势、表 情、眼神和点头等,也经常运用到各类特殊需要 儿童的语言康复中。 3.2 非言语沟通是口语沟通的替代方式 语言康复工作是对语言障碍儿童进行语言 康复,帮助其掌握主流社会中最普遍的沟通手 段——语言沟通。但有些类型的语言障碍儿童永 远都不能掌握语言沟通,尤其是口语沟通。在语 言表达方面,约有30%~50%的自闭症儿童无法 以口语作为沟通的方式[11,12]。他们往往用哭喊、 手势或肢体动作等非言语沟通方式来表达需求, 而当他们的意思得不到正确理解时,他们往往就 会表现出情绪或行为方面的问题。即使有口语表 达能力的自闭症儿童,在其语言中也会表现出鹦 鹉式语言、隐喻式语言、电报式语言等[11]。有研究 表明,70%的无口语自闭症儿童用辅助沟通系统 (AAC)来代替口语沟通,增进其沟通的功能[11]。 研究进一步表明,辅助沟通系统能帮助自闭症儿 童表达需要,还能增加无口语自闭症儿童的主动 沟通行为、与环境的互动行为、语言理解能力, 以及减少其情绪行为问题等[9]。而对聋人而言, 手语、表情和书面语等是其表达与沟通的重要方 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中国聋人协会2004年的 调查结果显示,约82.3%的聋人能运用手语熟练 或部分交流,手语是聋人进行交流时必不可少的 工具[13]。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语言障碍儿童的语前发 声能力、语前感知能力和语前交际能力是影响其 语言康复能否有效的重要因素,语言能力的后续 发展是建立在此3种能力的基础上的。因此,根 据各类语言障碍儿童的具体特征,开展相关训练 是语障儿童语言康复必须经历的阶段。在开始语 言康复时做好评估诊断工作,明确患儿的能力准 参考文献 [1] 杜晓新,黄昭鸣,等.聋儿康复教育中的HSL理论及其操 作模式.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6,1:39-42. [2] 黄昭鸣,李孝杰,张伟锋.特殊需要儿童语言干预的理论 与实践.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8,5:64-69. [ 3 ] 张明红 .幼儿语言教育.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0.60-61. [4]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7.145-150. [5] 黄昭鸣,杜晓新.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6.2-9. [ 6 ] 许晓梅.非言语沟通研究的进展.浙江社会科 学,2002,4:165. [7] 柯沫夫,吕明臣.聋儿早期干预中语言发展的阶段性理 论研究.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5:34-36. [8] 黄昭鸣,周红省.聋儿康复教育的原理与方法——HSL 理论与1+X+Y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6.1-10. [ 9 ] 徐静,彭宗勤.应用辅助沟通系统促进自闭症儿 童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 复,2007,13:2540-2543. [10] 郭莉.聋校语言教学与手语应用.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 论文.2008.3. [ 1 1 ] 林宝贵.沟通障碍理论与实务.台北:心理出版 社,2004.122-127. [12] Drager KD.PostaI VJ, Carrolus L.et a1.The effect of aided language modeling on symbol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in 2 preschoolers with autism.Am JSpeech Lang Pathol,2006,15(2):112-125. [13] 顾定倩,刘扬,等.关于中国手语推广与研究情况的调 查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5,58(4):3-10. 收稿日期 2008-10-28 责任编辑 薛 静 备程度,让有语言康复条件的患儿早日接受各种 必要的康复训练,对疑似不能掌握语言沟通的患 儿进行抢救性康复,或指导其选择非言语沟通方 式,是语言康复教师必须要做的工作,也是保证 语障儿童语言康复效果的必要工作。H 刍议前言语、非言语沟通与语言康复的关系 作者: 张伟锋, 杜晓新, 黄昭鸣, ZHANG Wei-feng, DU Xiao-xin, HUANG Zhao-ming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研究院,上海,200062 刊名: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英文刊名: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年,卷(期): 2009,""(4)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13条) 1.杜晓新.黄昭鸣 聋儿康复教育中的HSL理论及其操作模式[期刊论文]-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06(01) 2.黄昭鸣.李孝杰.张伟锋 特殊需要儿童语言干预的理论与实践[期刊论文]-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08(05) 3.张明红 幼儿语言教育 2000 4.刘金花 儿童发展心理学 1997 5.黄昭鸣.杜晓新 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 2006 6.许晓梅 非言语沟通研究的进展[期刊论文]-浙江社会科学 2002(04) 7.柯沫夫.吕明臣 聋儿早期干预中语言发展的阶段性理论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04(05) 8.黄昭鸣.周缸省 聋儿康复教育的原理与方HSL理论与1+x+Y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06 9.徐静.彭宗勤 应用辅助沟通系统促进自闭症儿童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15) 10.郭莉 聋校语言教学与手语应用 2008 11.林宝贵 沟通障碍理论与实务 2004 12.Drager KD.Postal VJ.Callus L The effect of aided language mooeling on symbol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in 2 preschoolers with autism 2006(02) 13.顾定倩.刘扬 关于中固手语推广与研究情况的调查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特殊教育 2005(04)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tlyykfkxzz200904007.aspx 授权使用:(psy_zfwei03),授权号:7b7776b2-b99d-4b9c-b0fe-9e540160d8c4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2日
/
本文档为【刍议前言语、非言语沟通与语言康复的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