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左西替利嗪胶囊联合皮敏消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

左西替利嗪胶囊联合皮敏消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

2011-08-27 3页 pdf 148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869529

暂无简介

举报
左西替利嗪胶囊联合皮敏消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 左西替利嗪胶囊联合皮敏消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 吴琦琦,陈丽娟,陈利妲,金润女 (解放军第 180 医院 皮肤科,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目的 比较左西替利嗪胶囊、皮敏消胶囊及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248 例门诊病人随机抽签分成三组, 分别用左西替利嗪胶囊、皮敏消胶囊及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结果 左西组痊愈率 22. 50%、显效率 48. 75%;皮敏组痊愈率 23. 46%、显效 率 51. 85%;联合组痊愈率 46. 91%、显效率 81. 48%。结论 三种疗法均有效,联合组...
左西替利嗪胶囊联合皮敏消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
左西替利嗪胶囊联合皮敏消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 吴琦琦,陈丽娟,陈利妲,金润女 (解放军第 180 医院 皮肤科,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目的 比较左西替利嗪胶囊、皮敏消胶囊及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248 例门诊病人随机抽签分成三组, 分别用左西替利嗪胶囊、皮敏消胶囊及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结果 左西组痊愈率 22. 50%、显效率 48. 75%;皮敏组痊愈率 23. 46%、显效 率 51. 85%;联合组痊愈率 46. 91%、显效率 81. 48%。结论 三种疗法均有效,联合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关键词:荨麻疹;慢性;左西替利嗪胶囊;皮敏消胶囊;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 758. 24 文献标志码:A doi:10. 3969 / j. issn. 1671-3826. 2010. 04. 049 文章编号:1671-3826(2010)04-0619-03 Clinical study of levocetirizine capsules united with pi-min-xiao capsules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Wu Qi-qi,Chen Li-juan,Chen Li-da,Jin Run-nv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PLA No. 180 Hospital,Quanzhou Fujian 362000,Fuji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levocetirizine,pi-min-xiao and their combin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 caria. Method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was conducted in 248 su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nd were treated respectively with levocetirizine capsules (levocetirizine treatment group) ,pi-min-xiao capsules (pi-min-xiao treatment group) ,and levocetirizine united with pi-min-xiao capsules (united treatment group). Results The full recovery rate and the improved rate were 22. 50% and 48. 75% in the levocetirizine treatment group,23. 46% and 51. 85% in the pi-min-xiao treatment group,and 46. 91% and 81. 48% in the united treatment group,respectively. 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all the three groups have some efficacy,and the efficacy of the united treatment group is most effective. Key words:chronic urticaria;levocetirizine capsule;pi-min-xiao capsule;clinical study 2009 年 6—12 月我们分别采用左西替利嗪胶囊(湖南 九典制药有限公司)、“皮敏消胶囊”(沈阳澳华制药有限公 司)单用及联合应用治疗慢性荨麻疹 248 例,结果显示联 合用药比单用疗法疗效显著,现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 1 对象 慢性荨麻疹 248 例,均为门诊患者,符合临床 诊断[1],症状典型。入组前 2 周内未接受有关治疗慢 性荨麻疹的药物。采取随机抽签分组原则,分别纳入左西 替利嗪胶囊治疗组(简称左西组)、中药“皮敏消胶囊”治疗 组(简称皮敏组)及联合治疗组(简称联合组)。248 例中 男 119 例,女 129 例;年龄 6 ~ 75 岁;病程 6 ~ 521 周。患者 感瘙痒,皮损发于头面部、躯干、四肢、臀部,现为水肿性 红斑、鲜红或苍白色风团。从下列 3 个方面分别用积分法 评分,瘙痒严重程度、病损严重程度:1 分(轻)、2 分(中)、3 作者简介:吴琦琦(1963-) ,男,福建泉州人,主任医师,皮肤科主 任,发表论文 42 篇,目前主要从事皮肤病临床研究 分(重) ;病损范围:头面部、躯干、四肢、臀部各个部位单侧 评 0. 5 分、双侧评 1 分。疗前病情积分 2. 5 ~ 10 分。三组 病人的疗前积分及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 > 0. 05) ,具有可比性,详见表 1。 表 1 三组病人的一般情况比较(x ± s) 组别 男 /女(n) 年龄(岁) 病程(周) 疗前症状积分 左西组 38 /43 6 ~ 73(35. 54 ± 2. 86) 6 ~ 521(12. 51 ± 2. 17) 2. 5 ~ 10(6. 18 ± 0. 83) 皮敏组 40 /43 7 ~ 75(35. 86 ± 2. 92) 6 ~ 469(12. 56 ± 2. 26) 2. 5 ~ 10(6. 29 ± 0. 86) 联合组 41 /43 6 ~ 72(35. 25 ± 2. 81) 6 ~ 469(12. 49 ± 2. 22) 2. 5 ~ 10(6. 30 ± 0. 84) 1. 2 方法 左西组用左西替利嗪胶囊口服,5 mg /次,1 次 /d(儿童用药量 =体质量 ÷ 60 × 5 mg)。中药组用“皮敏 消胶囊”口服,1. 2 g /次,3 次 /d(儿童用药量 =体质量 ÷ 60 × 1. 2)。联合组:口服“皮敏消胶囊”的同时予左西替利嗪 胶囊,每 14 d 为 1 疗程。三组病人均于 1 个疗程后停药 1 周随访治疗结果。三组病人均按规定用药,治疗期间不得 合并使用对慢性荨麻疹有影响的药物。本研究病人治疗期 间依从性良好。 ·916·临床军医杂志 2010 年 8 月 第 38 卷 第 4 期 Clin J Med Offic,Vol. 38,No. 4,August,2010 1. 3 疗效标准 疗效观察采用积分法,由专人负责观察 疗效,1 个疗程结束后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 (治疗前总积分 -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 × 100%。 治愈的疗效指数为 100%;显效为 60% ~ 99%;有效为 20% ~ 59%;无效为 < 20%。 1. 4 统计学方法 本组采用 SPSS13 软件,分别应用 t检验、χ2 检验、方差分析和 Ridit 检验进行统计学外理, P < 0. 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三组入选病人分别为 81、83、84 例,不同原因中途脱 落 1 例(左西组)、2 例(皮敏组)和 3 例(联合组)。实际可 供分析的例数及 3 种症状和体征治疗结果见表 2。 表 2 三组病人治疗前后 3 种症状和体征变化情况比较(x ± s,分) 组别 例数 瘙痒程度 病损范围 病损严重程度 左西组 80 治疗前 2. 12 ± 0. 15 2. 68 ± 0. 17 2. 22 ± 0. 13 治疗后 0. 85 ± 0. 08① 1. 12 ± 0. 09② 0. 96 ± 0. 08③ 皮敏组 81 治疗前 2. 39 ± 0. 14 2. 38 ± 0. 18 2. 22 ± 0. 16 治疗后 0. 88 ± 0. 09④ 1. 08 ± 0. 08⑤ 0. 95 ± 0. 09⑥ 联合组 81 治疗前 2. 19 ± 0. 11 2. 64 ± 0. 13 2. 28 ± 0. 12 治疗后 0. 17 ± 0. 02⑦ 0. 19 ± 0. 02⑧ 0. 16 ± 0. 03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t = 65. 8,②t = 72. 5,③t = 73. 8,④t = 81. 1, ⑤t = 59. 0,⑥t = 61. 9,⑦ t = 162. 6,⑧ t = 166. 6,⑨ t = 154. 3,P 均 < 0. 01 2. 2 三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我们重点对患者瘙 痒程度、病损范围、病损严重程度进行统计分析,三组病人 3 种症状、体征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有非常显著统 计学差异(P < 0. 01) ,详见表 2。治疗后三组病人 3 种症 状、体征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联合组疗效最 为明显,详见表 3。 表 3 治疗后三组病人 3 种症状和体征的积分比较(x ± s,分) 组别 例数 瘙痒程度 病损范围 病损严重程度 左西组 80 0. 85 ± 0. 08 1. 12 ± 0. 09 0. 96 ± 0. 08 皮敏组 81 0. 88 ± 0. 09 1. 08 ± 0. 08 0. 95 ± 0. 09 联合组 81 0. 17 ± 0. 02①④ 0. 19 ± 0. 02②⑤ 0. 16 ± 0. 03③⑥ 与左西组比较,①t = 73. 8,②t = 90. 3,③t = 83. 8,P 均 < 0. 01;与 皮敏组比较,④t = 69. 3,⑤t = 97. 1,⑥t = 74. 9,P均 < 0. 01 2. 3 三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从表 4 可以看出三组病人经 1 个疗程治疗,三组的治愈率分别为 22. 50%(左西组)、 23. 46%(皮敏组)和 46. 91%(联合组) ,以联合组的效果 佳(χ2 = 14. 5,P < 0. 01) ;经 Ridit检验,各组 95%可信限见 表 4。左西组、皮敏组未痊愈患者 124 例,改用联合组方法 治疗 1 疗程,痊愈 55 例、显效 38 例、有效 29 例、无效 2 例。 表 4 三组病人疗效比较(n)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痊愈率(%) Ridit 左西组 80 18 21 35 6 22. 50 0. 386 ~ 0. 515 皮敏组 81 19 23 31 8 23. 46 0. 392 ~ 0. 520 联合组 81 38 28 14 1 46. 91 0. 564 ~ 0. 692 2. 4 停药后分别于 4 周至 2 个月内对治愈病人进行了随 访(包括复诊,电话访问和信访)。三组病人的复发率分别 为 5%(左西组) ,4. 93%(皮敏组)和 2. 47%(联合组)。 联合组的复发率比其他两组为低。 2. 5 不良反应 左西组 8 例、联合组 7 例于第 1 ~ 2 天有 轻度头昏、嗜睡,考虑为左西替利嗪胶囊的副作用,嘱继续 用药,渐缓解。皮敏组 4 例、联合组 4 例于第 1 ~ 2 天有轻 度胃肠不适、恶心,考虑为皮敏消胶囊的副作用,嘱加服维 生素 B620 mg,3 次 /d,症状消失,不影响继续治疗。三组病 人中分别有 63 例(左西组)、58 例(皮敏组)和 61 例(联合 组)于治疗前后作了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 常。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大部分患者不能找到原因[2], 其发病机制主要通过引起变态反应、降低肥大细胞 cAMP、 活化补体,致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胺及其他活性物质而发 病[3],常规采用抗组胺类药物治疗该病可控制症状,但治 愈率低[4]。针对这个难题,基于对上述机制的认识,笔者 在过去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加服皮敏消胶囊有很好的 治疗效果。皮敏消胶囊以苦参、苍术、防风、荆芥、蒺藜为 君药,以白鲜皮、蛇床子、苍耳子、蜈蚣为臣药,以青黛、蒲 公英、紫花地丁、黄芩、黄柏、黄连、地黄、牡丹皮为佐药,以 蝉蜕、西河柳、紫草、地骨皮为使药,具有祛风除湿、清热解 毒、凉血止痒、消肿散结作用,可使经脉流畅、气血运行正 常、阴阳调和,以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药效学试验有抑 制Ⅰ、Ⅱ、Ⅳ型变态反应、提升肥大细胞 cAMP、抑制补体活 化,阻止组胺及其他活性物质释放,有抗即刻型和迟发型 过敏反应、抗炎及抗瘙痒作用。左西替利嗪胶囊为选择性 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有较强抗组胺和抗其他炎症介质作 用[5]。为了确切比较它们的治疗效果,笔者对他们进行了 对比观察,经统计学处理,显示三组的治疗效果有显著差 别,联合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左西组与皮敏组无 差异,三组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鉴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 率高,治疗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认为左西替利嗪胶 囊联合皮敏消胶囊可作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一种较好的选 择。 参考文献: ·026· 临床军医杂志 2010 年 8 月 第 38 卷 第 4 期 Clin J Med Offic,Vol. 38,No. 4,August,2010 [1]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荨麻疹诊疗指南(2007 版) [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40(10) :591 - 593. [2] Zuberbier T,Maurer M. Urticaria:current opinions about etiolo- gy,diagnosis and therapy[J]. Acta Derm Venereol,2007,87 (31) :196 - 205. [3] 黄 河,徐丽军,陈远胜.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 124 例 [J].临床军医杂志,2009,37(6) :1031. [4] Guldbakke KK,Khachemoune A. Etiology,classification,and treat- ment of urticaria[J]. Cutis,2007,79(1) :41 - 49. [5] Coban M,Erdem T,Ozdemir S,et al. HLA classⅠand class Ⅱ genotyping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J]. Int Arch Aller- gy Immunol,2008,147(2) :135 - 139. (收稿日期:2010-03-26) ·病例报告· 非典型伤寒误诊 2 例 时乐华,雷补团,苏军华,裴文艳 (解放军兰州军区机关门诊部 内科,甘肃 兰州 730000) 关键词:伤寒;误诊 中图分类号:R 516. 3 例 1,女,18 岁。发热 ,咽痛,咳嗽、咳痰 2 d。查体: 体温 38. 8 ℃,脉搏 90 次 /min,咽部充血,扁桃体轻度肿大, 无脓性分泌物,肺部未闻及病理性呼吸音。WNC 13. 6 × 109 /L,N 78. 6,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门诊给予青霉 素、利巴韦林、解热镇痛等对症治疗 5 d,患者咳嗽、咳痰症 状加重,胸部 X 线片示:右肺中叶内侧条索状高密阴影。 遂以“肺部感染”住院,体温 39. 1 ℃,脉搏 96 次 /min,咽部 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右肺中下野闻及湿性啰音,腹 平软,无压痛。WBC 4. 6 × 109 /L,血生化无异常,尿、粪常 规正常、培养阴性,血培养阴性,肥达反应阴性。B 超示:脾 肿大(肋下 1 cm)。给予头孢唑啉钠、利巴韦林、解热镇痛 等对症治疗,咳嗽、咳痰明显好转,但体温下降后又很快升 高,WBC降为 2. 6 × 109 /L。为明确诊断,19 日行骨髓穿 刺,培养出伤寒沙门菌 Vi 型,确诊为伤寒。药敏提示对头 孢噻肟、头孢曲松、洛美沙星敏感,对头孢唑啉耐药。随即 调整治疗,停用头孢唑啉钠、利巴韦林等药,改用左氧 氟沙星注射液 0. 4 g,头孢曲松钠 2. 0 g 静滴 2 次 /d,2 d 后 体温下降,第 4 天体温降至正常,连续用药 10 d,咳嗽、咯 痰、乏力等自觉症状消失,各项检查正常,观察 4 d ,病愈出 院.。 例 2,女,24 岁。与例 1 住同一宿舍,发热、咽痛 1 d。 查体:体温 38. 5 ℃,咽部轻度充血,扁桃体不肿大,心肺无 异常,白细胞 4. 5 × 109 /L,诊断为“普通感冒”。门诊给予 青霉素、利巴韦林、解热镇痛等对症治疗。药物降温后体 温又很快上升,连续治疗 5 d,疗效欠佳。遂以“发热待查” 住院。患者发热、寒战、出汗,全身乏力不适,头晕、头痛, 无鼻塞、流涕、腹痛、腹泻。体温 40 ℃,脉搏 106 次 /min,咽 部无红肿,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听诊无异常,肝脾淋巴 结不肿大。WBC 3. 8 × 109 /L,N 70. 3,尿、粪培养阴性。继续 给予抗感染、抗病毒等对症治疗,体温波动在 37. 8 ~ 39. 6 ℃ 之间,发热以午后和夜间为主,行血液培养,培养出伤寒沙 门菌 Vi型,诊断为伤寒。确诊后治疗方案同例 1。治疗 3 d 后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缓解,连续治疗 10 d,各项检 查无异常后病愈出院。 讨论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可发 生于任何季节,但以夏秋季多见,至今仍有局限性散发和 流行,多年来当地无伤寒散发及流行,该 2 例患者同住一 室,有日常生活接触史,持续发热 1 周以上,应首先考虑患 某种传染病的可能。但由于门诊医生缺乏对伤寒的足够认 识,加之诊断时未对病情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其临床特点, 是造成延误诊治的主要原因。伤寒沙门菌进入口腔后经咽 部淋巴组织和扁桃体而侵入血循环,表现为呼吸系统疾 病,例 1 以呼吸道并发症为突出表现,早期白细胞增高,可 能与细菌混合感染有关,医生忽略了脾肿大、白细胞迅速 减少、表情淡漠等体征,查体不细,未重视病情变化,把白 细胞减少,误认为是病毒感染,这也是造成误诊的原因之 一。 近年伤寒的临床表现发生较大的变异,伤寒不典型病 例增多,且症状有轻型化趋势,其原因可能与耐药菌的产 生及不适当的糖皮质激素、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的应用有 关[1]。本文 2 例患者由于使用了抗生素及解热镇痛药,体 温时高时低,致使伤寒症状不典型,例 2 患者以发热为主要 表现,无其他明显阳性体征,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 早期诊断缺乏快速敏感的确诊手段是误诊的另一重要 原因[2]。肥达反应阴性不能排除伤寒的诊断,例 1 患者肥 达反应阴性,也是导致延误诊断的原因。伤寒沙门菌培养 阳性是确诊的依据。该患者血培养阴性,骨髓培养阳性。 对血培养阴性或使用过抗菌药物诊断困难的疑似患者,骨 髓培养更有助于诊断[3]。由于骨髓中的单核吞噬细胞吞 噬伤寒杆菌较多,伤寒杆菌存在的时间也较长,所以骨髓 培养的阳性率比血培养稍高。提醒医生遇到血培养为阴性 的疑似伤寒患者,要行骨髓培养,尽快明确诊断,防止漏诊 误诊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 健,刘淑玲. 伤寒 254 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1(6) :1134. [2] 施荣杰,王静蓉.伤寒误诊 28 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1,1(7) :1047. [3] 杨绍基,任 红. 传染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43. (收稿日期:2010-03-22;修回日期:2010-03-23) ·126·临床军医杂志 2010 年 8 月 第 38 卷 第 4 期 Clin J Med Offic,Vol. 38,No. 4,August,2010
/
本文档为【左西替利嗪胶囊联合皮敏消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