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如何养鸟巢花

2011-08-18 26页 doc 745KB 6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95246

暂无简介

举报
如何养鸟巢花中国珍惜植物_蕨类植物 珍惜蕨类生产管理技术 吴雪编 抚顺师专生化系 2008年6月 目 录 TOC \o "1-3" \h \z \u 第一部分:产学研合作单位简介 1 1—1北京吉鼎立达有限公司 1 1—2浙江大学实验农场 2 第二部分:蕨类植物栽培技术 2 2—1常见品种 3 2—2繁殖方法 4 2—3主要病虫害 5 2—4 蕨类植物的用途 6 第三部分:鸟巢蕨的栽培技术 8 3—1鸟巢蕨的简介 8 3—2鸟巢蕨的常规栽培管理 10 第四部分:其他观赏蕨类栽培技术 12 4—1凤尾蕨栽培技术 12 4—2鹿角蕨栽培技术 ...
如何养鸟巢花
中国珍惜植物_蕨类植物 珍惜蕨类生产管理技术 吴雪编 抚顺师专生化系 2008年6月 目 录 TOC \o "1-3" \h \z \u 第一部分:产学研合作单位简介 1 1—1北京吉鼎立达有限公司 1 1—2浙江大学实验农场 2 第二部分:蕨类植物栽培技术 2 2—1常见品种 3 2—2繁殖方法 4 2—3主要病虫害 5 2—4 蕨类植物的用途 6 第三部分:鸟巢蕨的栽培技术 8 3—1鸟巢蕨的简介 8 3—2鸟巢蕨的常规栽培管理 10 第四部分:其他观赏蕨类栽培技术 12 4—1凤尾蕨栽培技术 12 4—2鹿角蕨栽培技术 15 4—3荷叶铁线蕨栽培技术 20 4—4狼尾蕨栽培技术 22 4—5波斯蕨栽培技术 24 第一部分:产学研合作单位简介 1—1北京吉鼎立达有限公司 北京吉鼎立达有限公司通州基地简介北京吉鼎立达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是一家集果树种植,进口花卉的种植生产,观光采摘,休闲,教育,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公司基地位于北京通州区漷县镇北堤寺村,京沈和京津唐高速路中间,占地面积约1200亩,四季水果,蔬菜种植,中高档花卉, 供客人观赏采摘,丰富都市人的5+2的生活方式。其中果树占地面积600亩,苹果树面积占果树面积的95%。 花卉现有智能阳光温室30000平方米,以室内观叶植物-蕨类和竹芋为主,全部种苗和技术均来自荷兰,是中国地区最大的蕨类生产基地,现有蕨类品种达28个,为我国市场小型观叶植物占有率的40%,公司结合国情,与荷兰HENK BRAAM公司紧密合作,完成对蕨类的品种研发、工厂化育苗、成品定单生产,并反销出口等。同时完成在阳光温室内成功种植高档花卉的工作。2005年,我公司投资对园区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主要对园区内的道路,绿化,垂钓中心,养殖中心及花卉阳光温室及现代化温室等基础建设。 公司定位发展方向为《都市农业文化现代城》,建立科普教育培训中心,以当地农户为主要培训对象,拉动当地农户以销定产,共同参予,共同发展,达到发展三农经济的目的。 1—2浙江大学实验农场 实验农场是浙江大学农业、生物系统工程、食品、环境资源、动物科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教学与科研基地,承担着教学、科研服务、示范推广等多项任务。实验农场现有五个科研教学区(旱作教学科研区、水田作物教学科研区、果树花卉教学科研区、设施园艺教学科研区、动物水产养殖教学科研区)和种业科技开发中心及拥有一幢8000平方米的农技推广中心。建有独立网站实验农场共拥有250亩的试验区域,其中科研、教学实习耕地面积120亩、水域面积112亩、塑料温室8000平方米、智能玻璃温室3500平方米。每年承担100余项科研的田间试验任务,包括国家'863'和'973'、国家基金等一大批重大项目。 第二部分:蕨类植物栽培技术 当你走在野外,看到路边或林下有一株如拳头般卷曲的幼叶,或者不经意间发现一种草本植物的叶背有许多棕色虫卵状的结构(孢子囊群),或者仔细观察到某种草本植物的叶背(特别是叶柄基部)生有一些棕色披针形的毛状结构(鳞片),这些植物都是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Pteridophyte)又称羊齿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类,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门。是最原始的维管植物。大都为草本,少为木本。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叶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世代交替明显,无性世代占优势。蕨类植物分布广泛,除了海洋和沙漠外,无论在平原、森林、草地、岩缝、溪沟、沼泽、高山和水域中都有它们的踪迹,尤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其分布中心。现在在地球上生存的蕨类约有1200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为草本植物。我国约有2600 种,多分布在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及台湾省等地,仅云南省就有1000多种,在我国有"蕨类王国"之称。 蕨类植物大多为土生、石生或附生,少数为水生或亚水生,一般表现为喜阴湿和温暖的特性,多为丛生,叶形丰富,叶色浓绿,耐阴,病虫害少,除可点缀厅堂和卧室,还可用于庭院绿化,布置专类园。另外,蕨叶是重要的插花材料。 2—1常见品种 鳞毛蕨科 铁线蕨科   鳞毛蕨科,多年生草本蕨类,高25—35cm.根状茎短,边同叶柄有疏生鳞征。叶三至四回羽状细裂,末回裂片狭细并仅有小脉1条。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生于海拔800~1500m处的溪边潮湿岩石或树干上。 铁线蕨科,多年生草本蕨类。高5-20cm。根状茎短而直立。叶椭园肾形,宽2-6cm,上面深绿色,光滑并有1-3个同环纹,下面疏被棕色的长柔毛,叶缘具圆锯齿,长孢子叶的叶片边缘反卷成假囊群盖。孢子囊群长圆形或短线形,生于叶缘,中国特有变种。仅分布于四川万县,生于海拔约205cm处温暖、湿润和没有荫蔽的岩石表面的薄土上、石缝或草丛中。本变种是铁线蕨科最原始的类型。在亚洲大陆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种。 水龙骨科 鹿角蕨科 桫椤科     水龙骨科,草本蕨类,高约36cm。根状茎长而横走,粗约2.5mm, 稀疏淡棕色鳞片。叶片长卵状三角形,多少下延,全缘,侧脉明显,侧脉间叶肉呈美观的淡黄色绿色宽带状。分布于贵州、广西、湖南、生于阴湿处和林下。 鹿角蕨科,多年生附生草本蕨类。叶二型,基本叶帖生于树干上,能育叶3-5次,不规则叉裂成鹿角状。中国新发现分布的稀有植物。仅分布于云南西南部的盈江,生于海拔210-950m处的热带雨林中,多附生于树干和树枝上。中南半岛也有分布。国家二级保护稀有种。 桫椤科,树形蕨类,高1-6cm,主要高1-3cm,胸径10-20cm。叶片三回羽状深裂,长1-3m,生于茎顶,幼叶拳卷。主要分布于东南和西南地区,生于海拔400-900m 处的山沟潮湿地和溪边阳光充足的地方,有时也散生于林缘灌丛中。东南亚和日本南部也有分布。中生代地球上曾广泛分布,现分布区缩小。国家一级保护渐危种。 2—2繁殖方法    蕨类植物的繁殖分为孢子繁殖、分株繁殖、扦插繁殖、分栽不定芽、组织 培养等几种方法,下面分别介绍。 孢子繁殖 蕨类植物的孢子,多产生叶片背面的孢子囊内。当孢子开始散出时,连同叶片一起剪下,放入纸袋内。为不损伤叶片,也可用干净的新纸袋或塑料套住叶片,轻弹使孢子落入袋内。收集后要尽快播种,因为孢子越新鲜,发芽率越高,发芽越快。为刺激孢子萌发,播种前可用300毫克/升的GA3溶液处理15分钟。 孢子繁殖技术要求严格,需要高温高湿环境,一切用品包括容器、栽植材料和室内窨都应严格消毒,并保持清洁卫生。夏季干燥季节,要保持室内潮湿。 分株繁殖 一般于春季结合翻盆进行。把植株从盆中倒出,根据需要将一株分成数株,每株需带有根和叶。分株时要小心,切勿损伤生长点,保持根部有尽量多的土壤。剪掉衰老和损伤的叶、根。按照原来的土壤水平线重新栽植分株,浇水。分株繁殖无严格的季节要求,若需要,一年四季皆可进行。 扦插繁殖 有的蕨类植物,叶片扦插可以生根,能用此法繁殖。取叶片插入沙床中,生根后移入容器中进行培育,成苗后上盆栽植。 分栽不定芽 有些蕨类植物,如铁角蕨、鳞片蕨等,在叶腋或叶片上能长出幼芽,可以直接把幼芽从母株上取下培养。将河沙与泥炭土按1:1混合作基质,将幼芽一半埋入基质,伤口最好用杀菌剂处理,以免腐烂。充分浇水,用玻璃覆盖。 组织培养 对产生孢子量少或不产生孢子以及用孢子繁殖困难的种类,或对名贵种类迅速扩大繁殖,可用组培法进行离体快繁。要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商品生产,也需要用组培法繁殖。 2—3主要病虫害 蕨类植物常见病虫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1.灰霉病 主要为害植株的茎和叶。发病茎叶呈水浸状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防治方法是提高室内温度,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定期喷药,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现病害,应立即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喷雾,7至10天一次,连续两三天,注意交替用药,以防产生抗药性。 2.立枯病 发病植株叶片绿色枯死,而茎干下部腐烂,呈立枯状。发病初期病株生长停顿,缺少生机。然后出现枯萎,叶片下垂,最后枯死。病株根茎处变细,出现褐色、水浸状腐烂。潮湿时,自然状态下病斑处也会产生蛛丝状褐色丝体。防治方法是选择充分消毒的培养土和腐熟的肥料作为盆土,忌积水。发现死苗应及时同盆土一并倒掉。上盆定植后,每隔10天喷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液,或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灌。  3.蚜虫常见的有黑色和绿色两种,通常出现在早春和夏初,常群居于蕨类植物幼嫩茎梢处。为害时用刺吸式口器吮吸植物体内的汁液,使植物生长停滞,叶片变黄。另外,蚜虫的分泌物常招致各种霉菌的寄生,易产生煤污病。防治时,可先用肥皂水清洗,再喷施40%乐果或氧化乐果1000至1500倍液、杀灭菊酯2000至3000倍液、2.5%鱼藤精 1000至1500倍液、敌百虫1000倍液杀灭。   4.红蜘蛛也是用刺吸式口器吮吸蕨类植物体内的汁液,使植物生长停滞,叶片发黄。由于其体形小,繁殖快,较难发现,若防治不及时,危害会很严重。高温持续季节采用三氯杀螨醇800至1000倍液、50%的氧化乐果1000倍液交替使用进行防治。    5.介壳虫寄生于蕨类植物叶片边缘或叶背面,其幼虫期很短,行动缓慢,当移动到叶背时,即开始结壳。用刺吸式口器吮吸植物体内的汁液,介壳虫繁殖速度快,危害严重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并引起植株枯萎,严重时整株植株会枯黄死亡,同时诱发煤污病,一般没有特效药防治,以预防为主。在种植蕨类植物时,要控制叶面不要过湿,并经常检查叶片两面,一旦发现介壳虫可用毛刷将虫体刷掉或用镊子清除。在5月下旬介壳虫孵化时期,用40%的氧化乐果乳剂、50%的马拉硫磷、25%亚胺硫磷、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喷雾灭杀。介壳虫严重时,要将整片叶子剪掉焚烧。  6.蛞蝓,又称鼻涕虫。腹足纲,蛞蝓科。形状似去壳的蜗牛。壳通常退化,外套膜被覆全背部。触角两对,第二对顶端生眼。肺孔开于体前右侧,身体能分泌粘液,爬行后留下银白色条痕。初夏在树皮下及石下产白色的卵。它是危害蕨类植物的主要害虫之一,一般藏匿于盆钵的内壁,底部漏水孔处,或植株的基部及土壤表面的覆盖物下,常夜间出来活动,咬食蕨类植物的幼嫩叶片。可在夜间10点至11点钟喷施70至100倍的氨水杀灭,并同时达到施肥的目的。也可以通过人工捕捉杀灭。但蛞蝓再生能力强,捕到的蛞蝓要丢到盐酸溶液中杀死。 2—4 蕨类植物的用途   现存的蕨类植物,除热带树蕨外,大多数是生于山区的多年生草本,在经济上有多种用途,现简要的介绍如下:   1、药用:蕨类植物中,有许多种类自古以来就被广泛的用于医药上,为人民治疗各种疾病,如杉蔓石松能祛风湿,舒筋活血;节节草能治化脓性骨髓炎;乌蕨可治菌痢、急性肠炎,长柄石韦可治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绵马鳞毛蕨和其许多近亲种可治牛羊的肝蛭病等。   2、食用:蕨类植物可供食用的种类也多,如在幼嫩时可做菜蔬的有蕨菜(Pteridium aquilinum),毛蕨(Pteridium revolutum),菜蕨(Callipteris esculenta),紫萁(Osmunda japonica),西南凤尾蕨(Pteris wallichiana),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等,不但鲜时做菜用,亦可加工成干菜,以供食用;许多蕨类植物的地下根状茎,含有大量淀粉,可酿酒或供食用,如食用观音座莲(Angiopteris esculenta),其地下茎之重,可达二、三十公斤,蕨莱(Pteridium aquilinum)的地下茎以及其他许多种类,都含有丰富的淀粉。另外,我国亚热带地区(云南,广东、广西、台湾)的山林中,产多种高大的树蕨,如桫椤树(Cyathea spp.),其圆柱状的树干内含有一种胶质物,可供食用,其树干磨光后呈现出美丽的花纹,可做装饰品,干部的厚壁组织细长而坚牢,如钢丝,能编织各形篮筐和斗笠。   3、绿肥和饲料用:水田或池塘中的满江红是一种水生蕨类植物,它通过与篮藻的共生作用,能从空气中吸取和积累大量的氮,成为一种良好的绿肥植物与家畜家禽的饲料植物。   4、指示植物:不同的植物种类要求不同的生长环境,有的适应幅度较大,有的较小,后者只有在满足了它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下,才能够生存下去,这种植物相对地指示着当地的环境条件,叫做指示植物。蕨类植物,对外界自然条件的反应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不同的属类或种类的生存,要求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如石蕨、肿足蕨,粉背蕨、石韦、瓦韦等属(少数例外)生于石灰岩或钙性土壤上;鳞毛蕨、复叶耳蕨、线蕨等属生于酸性土壤上;有的种类适应于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上。有的耐旱性强,适宜于较干旱的环境,如旱蕨、粉背蕨等;相反地;有的只能生于潮湿或沼泽地区,如沼泽蕨(Thelypteris palustris),绒紫萁(Osmunda claytoniana)。因此,从生长的某种蕨类植物,可以标志所在地的地质、岩石和土壤的种类,理化性、肥沃性以及光度和空气中的湿度等,借此判断土壤与森林的不同发育阶段,有助于森林更新和抚育工作。 其次,蕨类植物的不同种类,可以反映出所在地的气候变化情况,借此我们可以划分不同的气候区,有利于发展农,林、牧,提高产量,如生长着桫椤树、地耳蕨、巢蕨的地区,标志着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宜于栽培橡胶树、金鸡纳等植物,生长刺桫椤树(Cyathea spinulosa)的地区,标志着南温带气候,其绝对最低温度经常在冰点以上,生长绵马鳞毛蕨(Dry-opterlscrazsirhizoma)、欧洲绵马鳞毛蕨(Dryopteris filix-mas)的地区,标志着北温带气候等。另外,生长石松的地方,一般与铝矿有密切关系。 蕨类植物可以检测当地环境是否被污染。 5、绿化和观赏用途:有不少种类的蕨类植物,由于具有独特、美观、整雅、别致等体形和无性繁殖力强,可作盆景,绿化庭园和住宅。有些藤本种类,还可制作各种编织品。我国是世界蕨类植物种类最多的一区,资源极为丰富,对它们的研究利用有待于进一步开展。 第三部分:鸟巢蕨的栽培技术 3—1鸟巢蕨的简介 鸟巢蕨又称巢蕨、山苏花、王冠蕨,为铁角蕨科巢蕨属多年生阴生草本观叶植物。原产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海南岛、云南南部和台湾热带雨林中均有分布。巢蕨株形丰满,叶色葱绿,是良好的悬挂观叶植物。它以体形粗壮、潇洒大方又带浓郁野味的蓬勃容貌,赢得人们的青睐。也被确定为布置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会场的主要植物。 一、形态特征   鸟巢蕨原产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喜阴凉环境,不耐低温。在热带地区可附生于大树干上。株形呈漏斗状或鸟巢状,株高60-12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柄粗壮而密生大团海绵状须根,能吸收大量水分。叶簇生,辐射状排列于根状茎顶部,中空如巢形结构,能收集落叶及鸟粪;革质叶阔披针形,长100厘米左右,中部宽9-15厘米,两面滑润,叶脉两面稍隆起。孢子囊群长条形,生于叶背侧脉上侧。 二、生长习性 鸟巢蕨常附生于雨林或季雨林内树干上或林下岩石上。团集成丛的鸟巢能承接大量枯枝落叶、飞鸟粪便和雨水,这些物质转化为腐殖质,可作为自己的养分,同时还可为其它热带附生植物,如兰花和其它的热带附生蕨,提供定居的条件。喜温暖湿润及荫蔽的环境,生长适温为20~25℃,冬季温度维持在15℃,最低不低于10℃。耐阴不耐寒。要求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 三、品种简介 皱叶鸟巢蕨(var.plicatum):是鸟巢蕨的一个变种,比原种略矮。整个叶片呈波状皱摺;观赏价值较高的同属植物有狭基鸟巢蕨(A.phyllidids).:叶片狭到披针形,中部以下明显变窄,顶端锐尖;萝卜蕨(A.daucifolium):根状茎短而直立,植株直立而壮实。叶片长约60厘米,宽20厘米,绿色,边缘裂刻较多,叶柄短而弯曲。 四、繁殖方法 常用的繁殖方法有: 1.播种孢子:3月或7~8月进行,先将细沙和腐殖土拌匀,经高温消毒,装入播种盆内压平,将从叶片上刮下的成熟孢子均匀撒播在盆土上,用2份腐叶土、1份细沙混合作基质,然后连盆浸入浅水中,利用渗透作用,使盆土充分湿润,上盖玻璃保湿,在24℃下,每日光照12h,光强3000Lx,7天至10天孢子即可萌发,经1个月左右,就会长出绿色的原叶体,3个月后待其长出几片真叶时,方可上盆培育。 2.分株繁殖,植株生长较大时,往往会出现小型的分枝,可在春末夏初新芽生出前用利刀慢慢地把需要分出的植株部切离,再分别栽植即可。鸟巢蕨产生的分枝较少,少用常见的分离子株的办法分株,通常将生长健壮的植株在春末从基部分切成2-4块,并将叶片剪短1/3-1/2,使每块带有部分叶片和根茎,然后单独盆栽成为新的植株;盆栽后放盆栽后放在温度20 以上半阴和空气湿度较高地方养护,以尽快使伤口愈合。盆中栽培基质稍湿润,不可太湿,否则容易腐烂。待新叶生出后可逐渐恢复原来的形状。 3.组培:生产性大量繁殖,可利用其顶生短茎、幼叶或孢子等作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快繁,可在短时间内培育出大量统一规格的商品苗。 3—2鸟巢蕨的常规栽培管理 1.栽培基质:要求土壤富含有机质,疏松透水,微酸性(pH值5.5至6.0)。一般用蕨根、树皮块、苔藓、碎砖块拌和碎木屑、椰子糠等用为盆栽基质,同时用透气性较好的栽培容器,并在容器底部填充碎砖块等较大颗粒材料,以利通气排小。有条件的场所,最好用多孔花盆或多孔塑料筐作容器,亦可将鸟巢蕨直接种于假树或木段上,但须经常喷水,以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 2.温度:它的生长适温为16℃至27℃,其中3月至10月为22℃至27℃,10月至翌年3月为16℃至22℃。高于35℃生长变缓,夏季当气温超过30℃以上时,就要采取搭棚遮阴和给环境喷水等降温增湿措施,来为其创造一个相对凉爽湿润的环境,使其能继续保持旺盛的长势。不论是家庭盆栽,还是生产性栽培,冬季最好能保持15℃以上的棚室温度,使其能继续生长,条件不具备时,至少应保持不低于5℃的棚室温度,若温度过低易导致其叶缘变成棕色,甚至有可能因受寒害而造成植株死亡。 3.光照:鸟巢蕨的原生环境为潮湿丛林中,多作附生态,只需少量的散射光就能正常生长,因此盆栽植株可常年放在室内光线明亮处养护。如春、秋季短期放在室外树荫下或大棚中,则更有利于其生长,并能增加叶面之光泽。盆栽鸟巢蕨,切忌烈日暴晒,否则植株会出现叶色变劣泛黄、叶面灼伤、叶缘枯焦等不正常现象,降低其观赏价值,夏季应将其搁置于遮光70%以上的荫棚下,对其生长比较有利。冬季在棚室内,要适当给予光照,过于阴暗处要给予人工补充光照。 4.浇水:盆栽鸟巢蕨不仅要求盆土湿润,而且要求有较高的相对空气湿度,一般空气湿度以保持70%-80较适宜。生长季节浇水要充分,特别是夏季,除栽培基质要经常浇透水外,还必须每天淋洗叶面2次至3次,同时给周边地面洒水增湿,维持局部环境有较高的空气湿度,既可增加叶面的光泽,又对孢子叶的萌发十分有利,如果盆土缺水或空气比较干燥,易引起叶缘干枯蜷曲。冬季气温较低时,以保持盆土湿润为好,可多喷水,少浇水,以免在低温条件下因盆土中水分过多而造成植株烂根。 若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时,要立即将盆浸入清水中,对植株喷雾。缺水不严重,几小时后即可恢复。若24小时内仍未恢复,需将萎蔫的叶子全部剪去,可能会重新萌发新叶。浇水最好在早晨进行,特别是叶片裂片细的品种。晚间浇水,水滴滞留在叶隙间,蒸发慢,易引起叶部病害。 5.肥料:喜肥沃,可每10天施稀薄腐熟的饼肥。在其生长旺盛季节,宜每半月浇施一次氮、磷、钾均衡的薄肥,可促使其不断长出大量新叶,为了使鸟巢蕨生长更加旺盛,每月可用0.1%尿素根外追肥,使其叶面更加鲜亮,浓绿,并用0.2%磷酸二氢钾水溶液或叶面喷洒,可提高其抗逆性及幼芽萌发能力。如果植株缺肥,叶缘也会变成棕色。夏季气温高于32℃,冬季棚室温度低于15℃,应停止一切形式的追肥。 6.病虫害:蕨类植物的养护管理较为粗放,抗病虫害能力极强,通常只要水分掌握适当,不要过干、过湿,一般不会受病虫害侵染。也有个别植株受炭疽病和线虫危害。 病害炭疽病: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叶片易感染炭疽病,其病斑为褐色,后期轮纹明显。 防治:发病初期,可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0%的世高水分散颗粒剂2500倍液均匀喷雾,每10天一次,连续3次至4次。此外,还应注意防止日灼、寒害等发生。 虫害线虫:线虫危害鸟巢蕨,可导致叶片出现褐色网状斑点。 防治:可用克线丹或呋喃丹颗粒撒施于盆土表面,杀虫效果较好。此外,还应及时防治短额负蝗和蜗牛等啃食叶片。 7.换盆 盆栽鸟巢蕨,可每2年换盆一次,将其从花盆中脱出,抖去宿土后,剪去部分残根和枯黄的叶片,剥离的子株另行栽种,老株更换栽培基质后换一个稍大一点的盆具栽好。另外,每年的春季可在盆内添加少许碎石灰,则有益于其旁生子株的生长发育。 每5-7天要转动一次花盆方向,使植株受光均匀,各部分平衡发展,以利促其生长健壮。适时剪除枯萎枝叶,以保持株形美观。 第四部分:其他观赏蕨类栽培技术 4—1凤尾蕨栽培技术 一、凤尾蕨的简介 1.形态特征  凤尾蕨别称,凤尾草、仙人掌草、鸡足草、井栏草、小叶凤尾草。属于凤尾蕨科,凤尾蕨属,原在欧洲,南非,亚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都有分布,日本、朝鲜也有。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姿态清秀,很适合盆栽。    凤尾蕨的特征是:   (1)它是陆生矮小蕨类植物,它的高一般在35—45厘米左右,凤尾蕨的根很粗壮,但它的茎比较短,它是直立生长的,并且有有黑褐色鳞片。   (2)凤尾蕨的叶子一般簇生于根茎那一部分,叶簇生,分为不育叶和孢子叶两种类型,叶柄细,具三棱,黄褐色,叶椭圆至卵形,长20~45厘米,宽15~25厘米,1回羽状复叶,羽片常4~6对,仅基部有一队叶柄。羽片条形,宽3~7厘米,顶端尖,有细锯齿,孢子叶较高,全缘。叶子呈灰绿色或褐色而有光泽,叶片卵圆形,叶片比较小,像直线一样散开,底部逐渐缩小与茎相连。 (3)凤尾蕨孢子囊群通常沿着叶背边沿连续生殖,像一条突起的虫卵一样,孢子囊群沿叶边呈线形排列,孢子褐色。 2.种类分布 西南凤尾蕨(P.wallichiana):又称开三叉凤尾蕨。株高可达1.5米。根状茎短粗,呈木质化,先端被褐色鳞片。叶丛生,叶柄坚硬,栗红色,表面粗糙,有较宽的纵沟,叶片五角状阔卵形,三回羽状裂,自叶柄顶端分为三部分,中间一枝最大,长50~70厘米,宽20~25厘米,两侧的部分小于中央的一枝。小羽片边缘有浅齿线状尖尾,篦齿状深裂达到小羽轴两侧的狭翅。叶脉沿小羽轴两侧形成一行狭长网眼,裂片上的叶脉二叉。孢子囊群沿裂片顶部以下3/5的也员连续分布,囊群盖膜质条形。 斜羽凤尾蕨(P.oshimensis)中型陆生角,株高50~8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先端及叶柄基部具褐色鳞片,2回羽状复叶,侧生羽片7~9对,对生,尾头可达1.5~2.5厘米,篦齿状深羽裂几乎达到羽轴,最下一对羽片基部下侧通常有有一片小羽片。叶脉明显斜展。 三色凤尾蕨(P.arspericaulis var.tricolor):羽片沿羽轴两侧有白色或玫瑰色的宽带。 大叶凤尾蕨(P.cretica):根状茎横生。叶柄光滑,浅棕色,直接长在根茎上,长约30厘米,叶革质,椭圆形,长约30厘米,宽20厘米,淡绿色。以叶片众为轴,羽片状开列。 银叶凤尾蕨,是大叶凤尾蕨的一个变种。沿羽片中脉有两条白色的条纹,直达叶尖。 长叶舒筋草(P.vittata),又名蜈蚣草。株高约30~15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密被蓬松的黄褐色鳞片。叶丛生,深褐色,叶柄坚硬,叶片倒披针状长圆形,长20~90厘米,1回羽状复叶。羽片无柄,条状披针形,基部稍膨大,两侧稍呈耳状,上侧羽片覆盖叶轴,中部羽片最大,向下逐渐缩短,互生或近对生。孢子囊群条形,排列在羽片边缘。 凤尾草(p.multifida):又名井栏边草。株高30~45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先端被黑褐色鳞片。叶密集丛生,不育叶卵状长圆形,1回羽状裂。羽片常3对对生,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可育叶叶柄较长,狭线形,仅不育部分有锯齿,孢子囊群沿叶片边缘连续分布。 3.繁殖方法 凤尾蕨既没有花,又没有种子,凤尾蕨原来是以无性孢子生殖的,凤尾蕨的孢子在孢囊中发育成熟后,就爆裂离开母体,飞播到地上,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下又发育成了一株新凤尾蕨。 分株全年都可进行,只要注意遮荫保湿。建筑物的背阴处和屋后井边较多野生品种,也可将其挖取上盆。用孢子繁殖则应在孢子成熟后,用信封收集起来,然后撒在由腐叶土和碎砖混合的基质上,放阴湿处,不久即可萌发,待苗长至一程度时分栽上盆。 二、常规栽培技术 1.基质:很喜欢生长在肥沃排水良好的钙质土壤,可用园土、泥炭和碎砖各1份配制。 2.温度:喜温暖阴湿环境,植物能接受的最高和最低温度。10--22℃。低于10℃时叶梢会冻枯黄,温度超过24度时每天建议:如果植物干枯,请齐茎剪掉所有叶片,并浸湿盆土,新叶将会长出。 3.湿度:稍耐旱,怕积水,生长期要保持盆土湿润,并经常喷水使其周围环境有较高的湿度,这一点对其健壮生长,增加其青翠外观很有关系。植物生长期每2-3天浇水1次,温度超过24度时每天浇水要多,植物生长期每2-3天浇水1次。 4.光照:喜半阴,盛夏适当遮阴,避免强光直射,以免叶片干瘪枯黄。可给于透过窗帘的充足光照。 5.肥料:盆栽时,盆底垫上碎瓦片,生长期要保持盆土湿润,并经常喷水。每月施肥1次,冬季盆土稍干燥,每隔2年换盆1次。新换盆的,半年内可以不必施肥,以后每月施二次有机液肥。 4—2鹿角蕨栽培技术 一、鹿角蕨的简介 1.形态特征 鹿角蕨又名麋角蕨、蝙蝠蕨、鹿角羊齿,为水龙骨科鹿角族属植物,属于附生性观赏蕨。鹿角蕨原产澳大利亚。常附生于树干分枝上、树皮干裂处或生长于浅薄的腐叶土和石块上。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多附生于树干分叉处,也见于潮湿薄被腐殖土的岩石上。叶丛生,下垂,顶端分叉呈凹状深裂,形如“鹿角”。株高约40cm。不育叶圆形而凸出,边缘波状,新叶绿白色,老叶棕色;能育叶丛生,灰绿色,叶面密生短柔毛,分叉成窄裂片。它是室内立体绿化的好材料,若将鹿角蕨贴生于古老枯木或装饰于吊盆,点缀书房、客室和窗台,更添自然景趣。 目前,鹿角蕨在欧美栽培较为普遍,常用于吊盆或篮架装饰观赏,虽然生产量比不上观花盆栽植物,但管理方便,观赏期长,占有一定优势。我国鹿角蕨开始进入开发利用阶段,其盆栽生产的前途十分广阔。 2.品种类型 南美鹿角蕨,原产非洲东部、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株高和株幅均为85cm,分裂的营养球叶状至肾状,长15cm-40cm,中绿或深绿色,然后神色,革质;孢子叶灰绿色,长60cm,直立,分裂2-3回。 美洲鹿角蕨,又叫安第斯鹿角蕨。原产秘鲁、玻利维亚。孢子叶表面密披细毛。呈白色状,叶长达3cm,十分壮观。 安哥拉鹿角蕨,又名非洲鹿角蕨。原产热带非洲的乌干达、扎伊尔、尼日利亚。孢子大,形似象耳;营养叶呈扇形,有淡紫色脉纹,孢子叶宽楔状,又像波状鸡冠。 鹿角蕨,原产新几内亚爪哇至澳大利亚东部。株高90cm,株幅80cm。营养叶圆形至心脏形或肾形,长12cm-45cm,中绿至深绿色,然后褐色,直立,上部边缘全为波状或浅裂。孢子叶灰绿色,长90cm,直立,伸展或下垂,分裂成2~3回,呈带状,细裂片表面密生细毛,叶背着生孢子囊群。 冠状鹿角蕨,原产亚洲热带地区。全株淡绿色,营养叶盾状,长、宽各为50cm,孢子叶下垂,长达4m。 象耳鹿角蕨,原产亚洲。株高90cm,株幅80cm。营养叶直立,圆形至长圆形,中缘或深绿色,然后褐色,长90cm;孢子叶下垂,楔状,淡灰绿色,长75cm,沿叶边缘着生孢子囊。   肾叶鹿角蕨,原产马达加斯加。营养叶肾状,孢子叶直立生长,灰绿色, 50cm。 大鹿角蕨,原产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株高1.8m,株幅1.2m,属大型附生蕨,营养叶青铜色或绿色,高1m,圆形至心脏形或肾形,向上边缘具深的裂片,像纸,伸展或俯卧,扁平至分枝,形似“王冠”。孢子叶灰绿色,高1.8m,下垂,楔形,革质,分叉或带状细裂片。20年生母株才能产生孢子。 硬叶鹿角蕨,原产澳大利亚西北部、新几内亚。株高70cm,株幅60cm。营养叶圆形,深绿色,长40cm,向上裂片边缘浅裂,并扁平俯卧至分枝。孢子叶革质,淡灰绿色,直立或弓形,宽楔形,不规则分叉或掌状上部裂片,75cm-80cm。 马达加斯加鹿角蕨,原产马达加斯加。株型小,非常富有装饰性。营养叶拱起深褶,有明显淡蓝色脉纹,形似峰巢,基部叶圆形,有一个小的革质,亮绿色、楔状的孢子叶。 四裂二叉鹿角蕨,原产马达加斯加西部附生植株,具有像鸟巢一样,不规则长圆形的废叶,营养叶圆形,直立,边缘波状或条裂;正常的孢子叶下垂而整齐,分裂呈带状,背面覆盖淡黄色星状毛,孢子囊着生于第一和第三裂片之间。 三角叶鹿角蕨,原产非洲西部和马达加斯加。营养叶凸出和伸长成裂片;孢子叶淡灰绿色,长45cm,厚革质,具突出的肋,常分为2回,主分叉扩展较宽,有1个弯缺,背面复盖密集的白色毡毛。 华丽鹿角蕨,原产澳大利亚西部。植株非常大,株高2m,株幅1.5m。营养叶像一个王冠,灰色或灰绿色,高1.6m,上部边缘具有深的裂片,分叉扁平展开。孢子叶淡友绿色,长2m、伸展乏下垂,可分叉成5裂,为扭曲呈细裂片。 沃尔切鹿角蕨,原产缅甸、印度。属装饰性观赏蕨。营养叶最初圆形和杯状,然后向上浅裂。孢子叶宽阔,几回细长的分叉裂片,革质,密生黄绿色细绒毛。 女皇鹿角蕨,原产新几内亚北部。具有一个大约冠状营养叶,长1.5m,向上生长,裂片决裂,孢子叶下垂,灰绿色,长2m。 重裂鹿角蕨,原产爪哇。营养叶深绿色。孢子叶被满银色短柔毛,又称银叶鹿角蕨,开始直立,后向下生长,长70cm,非常窄,深裂呈长带状。 3.繁殖方法 常用分株和孢子繁殖。   分株繁殖:全年均可进行,以6~7月为最适宜,成活率高,生长恢复快。具体方法是:预先准备好盆钵(为特制盆钵,盆壁上加工孔径为5厘米的圆口若干个),也可用木制和铁制的篮架,艺术性强的蛇木板、枯木树权更具欣赏性。然后用新鲜棕榈皮将孔口或篮架空隙填好,不宜过厚,以利排水和营养叶的生长发育。篮架中放进腐叶土、河沙、壤土等量的混合土。同时,选择健壮的鹿角蕨用利刀沿盾状的营养叶底部和四周轻轻切开,带上吸根栽进盆或篮中,并盖上苔藓保湿。如贴植于枯木或板面,需用细铁丝或棕绳缚扎牢,放遮荫处,经常喷水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当营养叶中长出新的孢子叶后才能松绑。 孢子繁殖:选用泥炭和细沙经高温消毒后,装进播种浅盆,压平。收集成熟孢子均匀撤入盆内,从盆底浸水后,盆口盖上玻璃,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播种盆放置24~30℃的环境下,一般播后到孢子体长出新叶需60~70天。所以,在平时喷水过程中,必须保持水质清洁。喷水的压力要适当,以免盆土表面污染和冲刷,影响孢子的发芽。 近年来,南京中山植物园成功地应用组织培养法繁殖鹿角蕨。 4.保护价值 本种系新分布于我国的稀有植物,分布范围极为狭窄。在我国的出现,对研究蕨类植物区系有科学意义。其植株形态奇异美丽,可栽培供观赏。 保护措施 云那盈江那邦坝已规划为自然保护区,应从速建立保护机构,开展工作。少量植株已从产区移植到昆明植物园温室中的枯木林,已栽培成活,生长正常。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热带植物园引入西双版纳勐仑栽培,也生长良好。 二、常规栽培管理 1.培养土:适宜的土壤pH为6.0-7.0。盆栽时,盆土一般为混合土,比例为泥炭土(或腐叶土):苔藓:河沙=2:2:1。为使植物更好生长,每年春天可在篮、盆表面施加一些腐殖土和骨粉;为利于排水,盆底可先铺垫一层薄鲜棕皮。 盆栽时,每年要在成型鹿角蕨的盆中补充腐叶土和苔藓,以利孢子叶的生长发育。 2.温度:鹿角蕨生长适温为16-20℃,冬季不可低于10℃。温度过大时,需空气流通,防止病虫害。喜温暖阴湿的自然环境,冬季温度不低于5℃,有些品种短时间能耐0℃-5℃低温。生长适温3-10月为16-21℃,10月至翌年3月为10℃-15℃。冬季当室外气温低于10℃时,必须放室内养护,如室温低于5℃,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此时应少浇水,鹿角蕨在稍干燥环境下才能安全越冬。 3.光照:鹿角蕨怕强光照射,要避免强光直射或干燥风吹袭。在室外养护应置于树荫或荫棚下,避免阳光直射,同时要注意经常向叶面喷水。 4.浇水:栽培环境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适合生长的空气相对湿度为70%,对50%~60%的干燥环境也能短期忍受。栽培鹿角蕨浇水是关键,盆土过湿,基部蕨叶上易出现紫黑色腐斑;过分缺水,又会造成幼叶枯萎,老叶变软,叶片失绿。春夏两季生长期内需充分浇水,休眠期内少浇水,只要略微湿润其可,忌待出现缺水时才浇水。若营养叶盖住叶片,水分难以从上面进入时,则可将盆浸入水中以保持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浸水时间因季节不同而异,一般生长期每次浸泡10~20分钟;休眠期每次浸泡1~2分钟;炎热的夏季每周浸泡1~2次,阴冷的冬天每周1次,使盆土稍干燥,提高抗旱能力。冬季低温时,应少浇水,当鹿角蕨的营养叶生长过密时,结合分株繁殖加以调整。 5.施肥:鹿角蕨一般不需太多肥料,在生长活跃期每2周施肥水一次,保持叶片嫩绿、肥厚。春季到晚秋可每月施肥一次,冬季可延长至2个月施肥一次。施肥时,不能使用固体肥料,防止肥料的颗粒落入基部蕨叶造成灼伤或感染。 6.病虫害防治:栽植时要注意清洁卫生,防止感染细菌或真菌。一旦感染,可尽早距患处1厘米把环处切掉。此外,空气不流通可导致介壳虫危害叶片,出现斑点,应及时除去病株,或喷洒40%的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 叶斑病危害孢子叶,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防治。 通风差时,有介壳虫和粉虱危害孢子叶或营养叶,少量时可捕捉或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 7.产后处理:鹿角蕨是观赏蕨中姿态最奇特的一种,别致逗人。也是室内观叶植物中珍贵稀有的精品。在欧美的公园、植物园、商店和居室窗台装饰和布置十分流行。如将鹿角蕨作吊盆批量生产,不仅给生活带来乐趣,还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4—3荷叶铁线蕨栽培技术 一、荷叶铁线蕨的简介 1.形态特征 别名荷叶金钱草,铁线蕨科铁线蕨属草本植物。多年生蕨类,高5-20cm。根状茎短而直立。叶椭圆肾形,宽2-6cm,上面深绿色,光滑并有1-3个同环纹,下面疏被棕色的长柔毛,叶缘具圆锯齿,长孢子叶的叶片边缘反卷成假囊群盖。孢子囊群长圆形或短线形,生于叶缘。中国特有变种。仅分布于四川万县,生于海拔约205m处温暖、湿润和没有荫蔽的岩石表面的薄土上、石缝或草丛中。本变种是铁线蕨科最原始的类型,在亚洲大陆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濒威种。    2.常见品种 团羽铁线蕨,株高20--25cm。羽片团扇形,基部有关节和叶柄相连,叶轴顶部常延伸成鞭状,顶部着地即生根,成群生于潮湿石灰岩或墙中。适于小盆栽植,栽培土中加些旧墙缝灰更好。 鞭叶铁线蕨,又称刚毛铁线蕨、毛叶铁线蕨、有尾铁线蕨等。株高15~40cm。叶簇生,纸质,一回羽状复叶,顶端常延长成鞭状,着地生根。 扇叶铁线蕨,叶簇生,近革质,叶片扇形,为酸性土的指示植物。 铁线蕨,又称铁线草。叶疏生,叶柄细而坚硬,二至三回羽状复叶,小叶扇形。多生于溪边岩缝或屋旁、墙基。为钙质土的指示植物。 3.繁殖方法 常用分株或孢子繁殖法。 分株繁殖在室内四季均可,但一般在早春结合换盆进行。将母株从盆中取出,切断其根状茎,使每块均带部分根茎和叶片,然后分别种于小盆中。根茎周围覆混合土,灌水后置于阴湿环境中培养,即可取得新植株。 孢子繁殖的方法是:将作为基质的泥炭和细砂置于烘箱内高温消毒,以杀死病菌和杂草种子。然后,将消毒后的土壤放入播种浅盆中。剪取有成熟孢子的叶片,集中孢子并均匀地撒播于播种浅盆,不需覆土,上面盖以玻璃片,从盆底浸水,保持盆土湿润,并置于20-25℃的半阴环境下,约一个月孢子可萌发为原叶体,待长满盆后便可分植。注意在分植前1~2天要移开播种盆上的玻璃进行透气,以免引起植株腐烂或病虫害发生。此外,在温暖阴湿的环境下极易散布孢子自行繁殖。 4.保护价值 本变种为我国特有,是铁线蕨科最原始的类型,在亚洲大陆是首次发现,不仅分布区狭窄,且数量稀少,它与大西洋亚速尔群岛产的肾叶铁线蕨和非洲中南部的细辛铁线蕨同属一个种群。 因此在研究该种的亲缘关系以及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等均有重大的价值。全草为清热解毒、利尿通淋药,已有悠久历史;其植株形体别致优美,可供观赏。但资源极为有限,采掘频繁 ,应积极驾以保护和发展。 保护措施:建议将产地划为保护点,承包给有关部门或当地个人管理保护,同时开展引种繁殖试验,进行人工栽培,目前武汉植物园已大量引种,预期可获得栽培经验。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荷叶铁线蕨生于温暖、湿润和没有荫蔽的岩面薄土层上、石缝或草丛中。喜中性略偏碱性的基质土。早春发叶,7月后形成孢子囊群,8-9月孢子陆续成熟。 二、常规栽培管理 1.培养土:喜疏松、肥沃、含石灰质的砂壤土。盆栽时,盆钵可选用淡色的釉盆和瓦盆;盆土必须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通气性,一般用富含腐殖质的泥炭土或腐叶土,再加入约1/3的粗砂和细砂,并放入一些骨粉,且盆底应垫一些碎瓦片或粗砂以利排水,根茎栽植深度为1.5~2.5厘米。 2.温度:不耐寒,生长适温为18~25℃,越冬温度不宜低于10℃。 3.浇水:生长季节要充分浇水。平时可每天浇水一次,夏季可每天浇水2次,并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夏季高温季节还应每天向叶面喷水2~3次才能保持叶色碧绿,还可每星期将盆放于水中浸泡一次。在秋末以后,应逐渐减少浇水次数,保持盆土湿润即可,增强其抗寒性。水分不足时,叶片易变黄。但若土壤水分过于饱和,或根部太干时立即大量浇水,会使植株萎蔫甚至死亡。 4.光照:铁线蕨喜阴怕光,在强光下不能顺利生长,盆栽宜置于半日荫或棚内的间接光照下培养,夏季忌阳光曝晒。 5.施肥:需肥量不多,生长期15~30天施液肥一次即可,苗期可追施氮肥。施肥时勿将肥料沾污叶片,否则易致叶片枯黄,降低观赏价值。 6.病虫害:盆栽铁线蕨,常有叶枯病发生,初期可用波尔多液防治,严重时可用70%的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防治。若有介壳虫危害植株,可用40%的氧化乐果1000倍液进行防治。 7.其他:铁线蕨适应性强,生长快,叶丛过密会导致生长衰弱,叶片发黄,应及时分株繁殖或换盆。铁线蕨喜钙肥,分株换盆时,可向盆中加少量石灰和碎蛋壳,补充些钙肥。叶丛过密还不利于新叶萌发,可于秋季适当修剪,去掉一些老叶黄叶,以利保持植株的清新优美。  4—4狼尾蕨栽培技术 一、狼尾蕨的简介 1.形态特征 狼尾蕨又名龙爪蕨、兔脚蕨,骨碎补科骨碎补属植物。原产地为新西兰、日本。在亚洲大洋洲、美洲、太平洋群岛的热带、亚热带地区都有分布。根茎裸露在外,肉质,粗约6-12厘米,表面贴伏着褐色鳞片与毛,如同兔脚,花农因此称它为兔脚蕨或狼尾蕨。为小型附生蕨。植株高2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绒状披针形灰棕色鳞片。叶远生,叶片阔卵状三角形,三至四回羽状复叶。孢子囊群着生于近叶缘小脉顶端,囊群盖近圆形。小叶细致为椭圆或羽状裂叶,革质,叶面平滑浓绿,富光泽,羽叶长10-30厘米,由细长叶柄支撑,叶柄色稍深,长10-30厘米。 2.用途 生长缓慢,具有棕色的根状茎鳞片,半耐寒,用高盆或吊篮栽种,银白色的匍匐茎下垂,叶形优美,形态潇洒,根状茎和叶都具极高的观赏价值,是非常流行的室内观赏蕨类;也可以作为景观植物配植于假山岩石边。其根状茎还能入药,有祛风除湿,清热凉血的功效。 二、栽培繁殖 长绿草本附生蕨类,喜温暖半阴环境,能耐一定的干燥,土壤以疏松透气的沙质壤土为佳,基质宜用泥炭或腐叶土和园土各半混合。 生长季节如水分供应充足,茎叶能保持新鲜柔嫩的最佳状态。并施一两次稀薄的以腐熟有机氮为主的肥水,同时可喷施低浓度的叶面肥。虽然要保持土壤湿润,但浇水间隔期间轻度的干燥也无妨,水分过多会使根状茎上的鳞片变成褐色。炎夏有部分叶片发黄,需及时摘除,以利秋季再生新叶。其生长适温为白天21- 26℃,夜晚10-15℃,冬季室温不宜低于5℃。 繁殖方法:切取带2-3叶的根状茎顶端部分,放于泥炭或珍珠岩和沙的混合基质里面,置于半阴湿润的温暖环境,用铁丝等物固定,保湿约一个月后长新叶、发新根,或用高压其根茎的方式繁殖。 4—5波斯蕨栽培技术 一、波斯蕨的简介 波斯顿蕨为肾蕨科、肾蕨属陆生性蕨类观叶植物。波斯顿蕨产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是肾蕨属的突变种。一回羽状复叶,其羽片较原种宽阔、弯垂,羽片长90~100厘米,披针形,黄绿色。小叶平出,叶缘波状,叶尖扭曲。 繁殖技术:波斯蕨不产生孢子叶,只能用分株或走茎繁殖。分株周年均可进行,以春、秋季为好。分株后浇透水,置于阴处,能很快恢复生长。 园林应用:是园林蔽荫环境下优良的美化材料。花形优美,色彩绚丽,翠叶相拥,适于室内摆放,是十分难得的优良盆花。多配植于林下树坛之中,建筑物的北侧,或丛植于草坪的一角,可盆栽布置室内。还可剪取切花瓶插水养。 二、管理技术 波斯蕨室外栽培可在普通培养土中掺入一半左右(体积比)的膨化塑料人造土,拌匀。室内盆栽可完全用质轻、清洁卫生的纯膨化塑料人造土。 波斯蕨宜置于荫棚中栽培,荫棚上遮一层遮荫帘。再盖一层无色薄膜更好,既防雨淋,又可避阳光直射。 生长期每天浇水一次,宜滴灌,以免叶片沾上水珠而枯黄、腐烂。炎夏还可在盆花周围喷水,以提高湿度。冬天应适当控制水分,保持湿润即可。 生长期须追施氮肥。室外栽培,可每月施2次稀薄有机肥水,切忌污染叶片;室内栽培,可每隔2个月左吉补充以氮素为主的营养液一次。为保证株形美观,促进空气流通,应结合整形剪除枯黄老叶。
/
本文档为【如何养鸟巢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