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针刀治疗常见疾病

针刀治疗常见疾病

2011-08-15 13页 doc 93KB 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9567

暂无简介

举报
针刀治疗常见疾病针刀治疗常见疾病技术 针刀治疗常见疾病技术 一、针刀治疗颈椎病技术 简要 疾病简要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变部位在颈椎,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病程缠绵难愈,诊治颇感棘手,为与现代社会发展相伴随的慢性退行性疾病,不仅长期影响患者本人的工作和学习,而且给整个家庭和社会带来经济负担。随着电脑、汽车、手机短信、卧室电视等普及,以及长时间伏案工作的增多,有学者预测,21世纪中期,颈椎病将替代以体力劳动为诱因的腰腿痛,成为脊柱病研究的主要方向。1992年在青岛召开的第二次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对本...
针刀治疗常见疾病
针刀治疗常见疾病技术 针刀治疗常见疾病技术 一、针刀治疗颈椎病技术 简要 疾病简要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变部位在颈椎,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病程缠绵难愈,诊治颇感棘手,为与现代社会发展相伴随的慢性退行性疾病,不仅长期影响患者本人的工作和学习,而且给整个家庭和社会带来经济负担。随着电脑、汽车、手机短信、卧室电视等普及,以及长时间伏案工作的增多,有学者预测,21世纪中期,颈椎病将替代以体力劳动为诱因的腰腿痛,成为脊柱病研究的主要方向。1992年在青岛召开的第二次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对本病的定义为[1]: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以及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者称为颈椎病。目前,西医将颈椎病分为六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其他型。 现代医学认为,由于人类脊柱中,颈椎体积最小,强度最差,上面负担着较大体积和重量的头颅,同时颈椎骨具有伸屈、旋转及侧屈等大幅度的运动范围,颈椎介于频繁活动和重量较大的头颅与缺少活动而比较稳定的胸椎之间,其活动度很大,负重也多,在解剖上又相对比较薄弱,四周缺乏骨性保护,因而在力学上形成了不稳定的骨骼结构,易受外力直接打击,尤其是下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容易发生劳损性病变。在生理状态下,它们借助颈椎坚强的骨骼和软组织得以保持平衡。到成年期,由于体力劳动强度增加,及头颈部过度运动和不良姿势等原因,致使颈肩背部肌肉和韧带等组织劳损,而引起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随着年龄的增大,颈椎的椎间盘,关节囊以及韧带等相继发生退行性病理改变,逐渐导致颈椎间盘髓核脱水、退变,纤维环膨出、破裂,颈椎间隙变窄,韧带损伤、松弛、钙化,长期频繁活动关节摩擦形成骨刺,等等原因刺激或压迫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祖国医学把颈椎病归纳为痹证的范畴,其临床表现在中医文献中有大量记载,类似的名称有“项强”、“颈筋急”、“颈肩痛”、“头痛”、“眩晕”、“骨痹”。因而,临床上有称之为痹证型、麻木型或痹痛型颈椎病,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是发病机制和治疗机理 。颈椎病分型参照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2]。 风寒湿痹型 其病因多责之于风寒湿邪,即《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表现为以感受风寒或久居湿地使项部腠理(皮肌)收缩、经筋(软组织)收引、筋膜(结缔组织)吸水肿胀等病理变化,现代医学也指出风寒湿是颈项部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的致病因素。从而导致“项背强几几”,肩脊酸痛,活动限制,肢麻发冷,与天气变化有很大关系,每遇寒冷、潮湿、大风天气可诱发,平素形寒怕冷、全身酸楚。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淫所胜,……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伤寒论》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部,风寒外束,筋脉失养拘急不舒。又如清代的林佩琴在 《类证治裁》曰:“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经气郁不行,宜风药散之。肩背痛,脊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郁不行。” 风寒湿外因刺激可以导致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机理是使颈椎间盘组织中胶原酶、中性蛋白多糖酶活性升高,从而导致椎间盘细胞外基质降解加速,颈椎间盘出现退变。说明风寒湿邪可加重颈椎病生物力学失衡过程,促进颈椎椎间盘进一步退变[3]。 气滞血瘀型 目前颈椎病的主要诱因是颈部损伤,尤其是长期久坐低头职业人员,静力态姿势不正确、长时间固定体位等使颈部经筋气血运行不畅,因此导致颈项、肩背僵直疼痛,局部经筋僵硬或肿胀,遇劳加重,尤其是在手太阳经“绕肩胛,交肩上”这段经脉循行路线上压之坚硬如石,气血阻塞不通,疼痛明显,甚至放射到前臂,手指麻木,这与长时间颈部僵直有关,引起项部软组织水肿、痉挛、损伤、缺血、机化、钙化,卡压邻近神经、血管、脊髓等导致的一系列症状。正如《张氏医通》所云“或观书对奕久坐致脊背病”,过久的伏案工作或用枕不当,是致颈部肌肉劳损、气血不达,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而发为本病。 肝肾亏虚型 《张氏医通》又云“肾气不循故逆,气逆挟脊而上,致肩背痛……”再向前考证,《灵枢・经筋》曰:“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循膂内挟脊,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症,足下转筋,及所过而所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瘛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阐述了足少阴之筋的分布与足太阳之筋相合到达颈项部,年老体虚,肝肾不足、筋骨失养,造成颈项部经筋松弛、骨质增生、稳定性下降,导致景象、肩臂疼痛,四肢麻木无力。同时伴有肝肾虚弱的临床表现,如眩晕,颈椎病不仅和肾有关,而且和肝也有密切的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则云:“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颈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肝肾同源”,肝肾功能在生理上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肝肾亏虚,主要在于肾虚,水不涵木,木筋失养而致虚风内动,产生了颈椎病复杂多变的症状。 技术简要 以闭合性手术理论、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理论、骨质增生的病因学理论、经络实质的理论为指导,以针刀为操作工具。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而且无特效的针对治疗,而针刀治疗疗效明显,开展此项治疗技术的前景非常广阔。 针刀特定穴: 主穴:哑门、风池、大椎穴。 配穴: 阿是穴、项部夹脊穴、天柱、百劳、风池、肩外俞、肩中俞、曲垣、肩井、天髎穴。 针刀:“汉章”Ⅰ型4号针刀,北京华夏针刀医疗器械厂生产。 方法:治疗时术者戴口罩,无菌手套,患者取坐位,椅背上垫枕头,患者双手叠放于枕头上,前额伏于手背上,并相应部位头发,铺洞巾无菌操作、碘伏、常规消毒,进针刀点用2%盐酸利多卡因作浸润麻醉。应用督脉经在项部的相应穴位,如哑门、风池、大椎穴等(在环椎棘突至第七颈椎棘突上扪出敏感的压痛点、机化点、弹响点及钙化点)。在项部夹脊穴、天柱、百劳、风池、肩外俞、肩中俞、曲垣、肩井、天髎穴(斜方肌、头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头后大、小直肌、头上、下斜肌、头半棘肌等浅层和深层肌的分布区进行触诊,以确定肌纤维组织挛缩、机化,以及肿胀、压痛点)作纵行切开松解治疗。或选用阿是穴(根据神经根和节段的分布、以及穴位的压痛点、痛性结节等阳性反应物等)作纵行切开松解治疗。几方面综合选择应用。局部常规消毒,选准穴位垂直迅速进针刀。治疗时严格按照四步八法十一种闭合性手术入路方法进行操作,保证针刀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操作时要以骨性标志为依据,避免进刀过深伤及重要组织。患者有较明显的痛、胀、麻的感觉,属正常反应。出针后以无菌纱布固定三天。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及病史长短,7天治疗一次,每次可选2-4个穴位进行治疗,每例患者须治疗2至3次不等。连续治疗3次以上记入统计指标,最多可连续治疗3次。1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2009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颈椎病分类和诊断标准,颈椎病在医学上的独立性已得到公认,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原则已经有了统一的概念及标准。目前通用的颈椎病诊断标准及类型如下: 一般原则: 1​ 临床表现与X线片均符合颈椎病者,可以确诊。 2​ 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X线片上尚未出现异常者,应在排除其它疾患的前提下,诊断为颈椎病。 3​ 对临床上无主诉及体征,而在X线片上出现异常者,不应诊断为颈椎病。可对X线片上的异常所见加以描述。 除以上原则外,各型颈椎病的诊断如下: (1)颈型颈椎病 ①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 ②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定,具有“双边”、“双突”、“切凹”、“增生”等表现。 ③除外颈部扭伤(俗称“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考,试大收集整理纤维炎、神经衰弱及其它非因颈椎间盘退行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2)神经根型颈椎病 ①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其范围与受累的神经根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②X线片上显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或骨质增生。 ③压颈试验或上肢牵拉试验阳性。 ④痛点封闭治疗效果不明显。 ⑤临床表现与X线片上的异常所见在节段上相一致。 ⑥除外颈椎骨实质性病变(如结核、肿瘤等)、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周炎、网球肘、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3)脊髓型颈椎病 ①临床上有脊髓受压表现,分为中央及周围两型。中央型症状先从上肢开始,周围型者则从下肢开始,又分为轻、中、重三度。 ②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多有骨质增生,椎管前后径出现狭窄。 ③除外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④个别鉴别诊断困难者,可作脊髓造影检查。 ⑤有条件者,可做CT扫描摄查。 (4)椎动脉型颈椎病 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②旋颈试验阳性。 ③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推关节骨质增生。 ④除外耳源性及眼源性眩晕。 ⑤除外椎动脉I段(即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颈椎动脉Ⅲ段(即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⑥除外神经官能症、颅内肿瘤等。 ⑦确诊本病,尤其是手术前定位,应根据椎动脉造影检查。 ⑧推动脉血流图及脑电图只有参考价值。 (5)交感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上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6)其它型    如食道型颈椎病,颈椎椎体前乌嘴样增生压迫食道引起吞咽困难等。此经食道钡剂造影可证实 2、中医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4]:(1)有慢性劳损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畸形、颈椎退行性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有长期低头伏案工作史,往往是慢性病史;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好发落枕;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摄片可见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核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2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2)痛点封闭无显著疗效。 (3)坚持完成针刺或牵引疗程治疗者。 (4)知情同意及按医生要求完成各项检查及调查表者。 2.3 排除标准 (1)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 (2)颈椎病属其他类型者。 (3)枕骨及寰枢椎疾患。 (4)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胸廓出口综合征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5)急性外伤性椎间盘突出,有手术适应证者。 (6)合并有严重冠心病、高血压等急重症者。 (7)久病体弱、严重神经官能症、妊娠者。 (8)X线片显示有骨折、脱位、肿瘤、骨关节结核、骨质疏松和椎体融合的病例。 (9)不能按本法要求治疗、无法判断疗效及资料不全者。 2.4 临床效果评价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订[4] 。(1)痊愈:原有症状完全消失,肌力正常,颈、肩、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2)显效:原有症状明显减轻,病情程度改善1个等级以上,疼痛程度改善1个等级以上或VAS减少3 cm以上;有效:原有各型症状减轻,病情或疼痛有改善,但均不显著; (3)无效:症状没有改善,同治疗前。 2.5 颈椎病针刀治疗分型 根据针刀医学基础理论和网眼理论,将颈椎病重新分为动态平衡失调型和力学平衡失调型[1]。 (1)动态平衡失调型,是由于颈部的慢性软组织损伤在代偿过程中压迫了神经、血管,从而引起颈椎病的临床表现这种类型可再分为:①项韧带挛缩型,②椎枕肌损伤型。 (2)力学平衡失调型,是由于软组织损伤后,引起颈椎骨关节错位,从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表现,这种类型包括了各种骨关节的错位,可再分为:①寰枢关节移位型,②钩椎关节移位型。 2.6   颈椎病疼痛综合评定     采用国际公认的描述与测量疼痛的简化MPQ量表[4],量表分为3部分: (1)疼痛分级指数(PRI):含11个感觉性词与4个情绪性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4级,分别以0、1、2、3分表示,可计算出PRI感觉分、情绪分和总分。 (2)目测类比定级法(VAS):为一条10 cm长的直线,两端分别代表无痛和剧痛,患者在其中画线以表示疼痛程度。0分:0 cm,无痛,无任何疼痛感觉;2分:1~3 cm,轻度疼痛,不影响工作、生活;4分:4~6 cm,中度疼痛,影响工作,不影响生活;6分:7~10 cm,重度疼痛,疼痛剧烈,影响工作及生活。治疗前及治疗后均由病人根据自己的痛觉在长为10 cm线上画明疼痛所在的位置。 (3)现有疼痛强度(PPI):分无痛、轻度不适、不适、难受、可怕的疼痛、极为痛苦6级,分别以0、1、2、3、4、5分表示。 2.7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订。 (1)​ 痊愈:原有症状完全消失,肌力正常,颈、肩、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2)​ 显效:原有症状明显减轻,病情程度改善1个等级以上,疼痛程度改善1个等级以上或VAS减少3cm以上;有效:原有各型症状减轻,病情或疼痛有改善,但均不显著; (3)​ 无效:症状没有改善,同治疗前。 3、中医辨证分型 颈椎病辨证分型参照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2] 并稍加修正。 主症 ①头、项、肩、背、上肢疼痛 ②进行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 次症 ①项脊中部疼痛时为督脉病证 ②项脊部第一、二侧线疼痛时为足太阳经证 ③项脊部第二侧线外侧疼痛时为手太阳经证 ④遇风寒痛甚,项脊强痛,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者,为风寒湿痹型 ⑤有外伤或过度劳作史,颈肩疼痛、僵硬,舌暗或有瘀斑、脉涩,气滞血瘀型 ⑥颈项疼痛,四肢麻木乏力,头晕、眼花、耳鸣腰酸等,舌红少苔,脉细者,为肝肾虚弱型 适应证 1、符合上述2.2 纳入标准 2、符合上述2.3 排除标准 技术方法 1、​ 器械准备 小针刀采用北京华夏针刀医疗器械厂生产的“汉章”Ⅰ型4号针刀,全长7cm,针柄长2cm,针身长4cm,针头长1cm,针柄为一扁平葫芦形,针身为圆柱形,直径1mm,针头为锲形,末端扁平带刃,刀口线为0.8mm,刀口为齐平口,同时要使刀口线和刀柄在同一平面内,只有在同一平面内才能在刀锋刺入肌肉后,从刀柄的方向辨别刀口线在体内的方向。 2、​ 详细操作步骤(按颈椎病针刀分型治疗) 2.1项韧带挛缩型 项韧带为颈项部强而有力的韧带,基底宽而紧密地附着于枕骨外嵴和枕外隆凸上,为三角形弹力纤维膜,尖部向下与寰椎后结节和下面6个颈椎棘突相连,其深部是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后缘游离而肥厚,有斜方肌附着,与颈椎部其余韧带一起参与保护脊柱颈段,维持头颈部的直立体位,控制颈部过度前屈及头部的左右旋转。由于头部的频繁活动,项韧带极易损伤,X线片可见项韧带有钙化点。所以颈椎病患者颈背部触诊时,时常可沿棘突扪及质地较硬的条索状物,仔细触摸,有时尚可发现“剥离”现象,这就是所谓的项韧带钙化。常在斜方肌、菱形肌、冈上肌、冈下肌、肩胛提肌或大、小圆肌部位有压痛点,还可以出现胸锁乳突肌痉挛或压痛。 【诊断要点】 (1)颈项部疼痛不适。 (2)长期低头工作或高枕睡眠,或有颈部过度前屈、过度扭转的外伤史。 (3)项韧带分布区或附着处有压痛点。 (4)过度前屈或后伸会引起颈项部疼痛加剧。 (5)合并前斜角肌及副神经损伤时,可出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针刀治疗】 患者取颈椎前屈位,依据影像所示,在枕骨大孔边缘正中选取一点作为进针刀点,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体与进针点的骨面垂直,达骨面后调转刀口线90°,铲剥2~3刀,范围不超过0.5cm(切割时刀锋应始终不离枕骨大孔边缘),松解寰枕筋膜。然后提针刀于皮下组织,向左右成45°达上项线下0.5cm,铲剥2~3刀,范围不超过0.5cm,松解斜方肌起点和头半棘肌止点。术后用干棉球压迫止血后敷创口贴,颈围固定,使后枕部不能下沉,保持患者头部中位。7天治疗1次,1次为1疗程,根据病人情况可反复施行2~3次。 2.2 椎枕肌损伤型 椎枕肌包括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四组肌肉虽短小,却发育良好。位置深在,均起止于枕骨的横突和枢椎棘突。四组小肌在防止头部过度前屈以及在头部旋转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椎枕肌劳损主要是由于椎枕肌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受累后可导致慢性无菌性炎症,引起肌肉的痉挛、硬化和粘连等改变,导致颈肩部麻木、酸痛,其病理表现为颈部肌肉及肌筋膜结缔组织炎症、肿胀及硬化。这些肌肉发生了静力性损伤,日久易致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由于椎动脉的第2、3段循行穿过椎枕肌,所以椎枕肌挛缩可以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 【诊断要点】 (1)有眩晕、头痛、感觉障碍等临床表现。 (2)脑血流图检查发现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3)X线片无明显异常。 【针刀治疗】 患者取颈椎前屈位,枕骨隆突以下备皮,依据影像所示,常规消毒后,①松解项韧带(如上)。②在风池穴附近,用拇指尖按压,找出放射性痛点,即为进针刀点,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向头侧倾斜45°,与寰椎后结节成60°,缓慢进刀直达寰椎后结节,在骨面上提插2~3刀。以松解头后小直肌起点。③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向头侧倾斜45°,与枢椎棘突成60°,缓慢进刀直达枢椎棘突顶点骨面后,分别松解头后大直肌起点、头上、下斜肌和棘间韧带。术后用干棉球压迫止血后敷创口贴,颈围固定,使后枕部不能下沉,保持患者头部中位。7天治疗1次,1次为1疗程,根据病人情况可反复施行2~3次。 2.3 寰枢关节移位型 寰枢关节是一个多轴关节(有垂直轴、矢状轴、冠状轴),其活动度大、多向、灵活,因而当活动不慎、不协调或动作过猛、活动超限等情况下极易造成寰-枢关节的错位,程度轻者为关节紊乱,较重者成为关节脱位,均可出现特有的症状和体征。 【诊断要点】 (1)头晕、头痛、可伴有颈痛、恶心。 (2)触诊有C2棘突偏歪或压痛,棘突旁压痛。 (3)张口位X片见C1,C2解剖关系失常。 【针刀治疗】 患者取颈椎前屈位,枕骨隆突以下备皮,依据影像所示,常规消毒后,在寰椎横突处,从乳突下进针,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向头侧倾斜45°,与寰椎横突成60°,缓慢进刀直达寰椎横突,在骨面上提插2~3刀,范围不超过0.1cm。术后用干棉球压迫止血后敷创口贴,颈围固定,使后枕部不能下沉,保持患者头部中位。7天治疗1次,1次为1疗程,根据病人情况可反复施行2~3次。 2.4 钩椎关节移位型 钩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由第3~7颈椎的椎体钩与上位椎体的唇缘所组成 。钩椎关节是否一个真正的滑膜关节尚存在不同的看法,但近年来的观察多数学者认为不是恒定的典型滑膜关节,5岁以后随着颈段脊柱的运动而逐渐形成,是由直接连结向间接连结分化的结果。钩椎关节的重要毗邻:后方为脊髓、脊膜支和椎体的血管;后外侧部构成椎间孔的前壁,邻接颈神经根;外侧有椎动静脉和交感神经丛。随年龄增长,椎体钩常出现骨质增生, 可能压迫脊神经或椎血管,程度轻者为关节紊乱,较重者成为关节脱位,均可出现特有的临床表现。 【诊断要点】 (1)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2)X线片,正位像见颈椎侧弯,椎体左右移位,钩椎关节增生或关节间隙宽窄不对称,棘突偏歪等改变,侧位片生理曲度变直,呈“双关节突影”或“双边影”,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 【针刀治疗】 患者取颈椎前屈位,枕骨隆突以下备皮,依据影像所示,常规消毒。①松解左右上下关节突关节囊韧带,分别从关节突韧带体表定位点进针刀,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向头侧倾斜45°,与颈椎棘突成60°,缓慢进刀直达关节突骨面后再深入并有落空感时提插2次,范围不超过0.2cm。②松解左右横突后结节,分别从左右横突后结节体表定位点进针刀,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缓慢进刀直达左右横突骨面,向外横向铲剥,有落空感时即到横突后结节,反复横向铲剥2次。术后用干棉球压迫止血后敷创口贴,颈围固定,使后枕部不能下沉,保持患者头部中位。7天治疗1次,1次为1疗程,根据病人情况可反复施行2~3次[1]。 3、治疗时间及疗程 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及病史长短,7天治疗一次,每次可选2-4个穴位进行治疗,连续治疗3次以上记入统计指标,最多可连续治疗3次。 4、关键技术环节 1​ 临床使用小针刀疗法时,首先必须明确诊断,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要求。 2​ 手术室环境需无菌,治疗点局部常规消毒。 3​ 运用“撑开皮肤点刺法…“指压法”等,快速刺进皮肤进入皮下组织层,将 刺人的疼痛感降低至最轻,临床中需细心体会针下异常和正常感觉,频频询问患者,才能准确判断异常和正常感觉,使操作得心应手。 4​ 操作时要以体表标志、体表投影为依据,确定治疗点,并准确标记出进针点 和针刀方向,选择准确的针刀手术入路,严格按照进针刀四步规程操作。 5​ 常用的针刀手术操作方法:纵行疏通剥离法、横行剥离法、提插切开剥离法、 铲剥法、通透剥离法等小针刀常用手法。 6​ 严格按规程操作,且需注意避开神经、动脉、静脉等,切勿超范围运针。 5、注意事项 1​ 针刀在颈部剥离松解治疗时,必须熟悉解剖位置,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不可 刺入过深,超范围运作。沿骨面施术,切忌损伤椎动脉和脊髓,摸索进针小心剥离。 2​ 在做中段以下颈椎松解时,病人需充分低头使颈椎变直以便于针刀操作。 3​ 掌握针刀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如晕针、出血、周围神经、胸腔和内脏的 损伤。 4​ 严重并发症:硬脑膜外血肿,脊髓损伤致截瘫。 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 出、凝血机能异常者。 2、相对禁忌证 ①施术部位有红、肿、热、痛或深部脓肿坏死者,及患有全身急性感染性疾病者,以上病情控制后可行针刀治疗。 ②在严重内脏疾患的发作期。 ③施术部位有重要的神经、血管,重要脏器,针刀无法避让,或有可能造成损伤者,非治疗不可者,应格外小心 ④脑源性疾病所致的运动系统症状者。 ⑤精神过度紧张或有明显精神障碍者 ⑥严重的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溃疡病、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及传染病者 ⑦恶性肿瘤患者 ⑧年龄在80岁以上,或体质状况极差者、疲劳及空腹者。 ⑨病人要求治疗效果保证达到100%,并永不复发者。 ⑩故意寻衅者。    参考文献 [1]吴绪平.针刀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56. [2]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0. [3]施杞.动静力平衡失调与颈椎病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J].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7(1):7.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6]朱汉章著《针刀医学原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
本文档为【针刀治疗常见疾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