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浅论曹丕诗歌清丽的审美特征

2011-08-11 3页 pdf 67KB 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982786

暂无简介

举报
浅论曹丕诗歌清丽的审美特征 “诗赋欲丽”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 一个重要的观点,即诗赋一类文字,要求绮靡清 丽。曹丕“诗赋欲丽”的主张,在其诗歌创作中得 到充分的贯彻实践,从而使其诗呈现出清丽的审 美特征。 一、清丽柔美的情思 曹丕工于言情,其诗歌描写细腻悱恻、抒情 缠绵婉致,表达出清丽柔美,清新自然的情思,不 同于其父曹操诗的苍莽雄壮、刚健质朴。曹操诗 在艺术上古直悲凉、通脱自然,继承了汉乐府“感 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和刚健质朴的风格,有 着明显的叙事性。而曹丕更多是受《古诗十九首》 长于抒情的影响,总是回环往复地抒写感情,不 ...
浅论曹丕诗歌清丽的审美特征
“诗赋欲丽”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 一个重要的观点,即诗赋一类文字,要求绮靡清 丽。曹丕“诗赋欲丽”的主张,在其诗歌创作中得 到充分的贯彻实践,从而使其诗呈现出清丽的审 美特征。 一、清丽柔美的情思 曹丕工于言情,其诗歌描写细腻悱恻、抒情 缠绵婉致,达出清丽柔美,清新自然的情思,不 同于其父曹操诗的苍莽雄壮、刚健质朴。曹操诗 在艺术上古直悲凉、通脱自然,继承了汉乐府“感 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和刚健质朴的风格,有 着明显的叙事性。而曹丕更多是受《古诗十九首》 长于抒情的影响,总是回环往复地抒写感情,不 同于建安其他文人的豪放洒脱,更多了几分深情 和清丽。如《燕歌行》(其一)“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妇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溅妾茕茕守 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用“慊 慊”和“茕茕”这样的柔美之词把思妇缠绵的相思 细腻地描写了出来,真是忧来而不敢忘,微吟而 不能长。《善哉行》(有美一人)中对追求“美人”者 因追求不到美人的内心苦闷的抒写。《杂诗·漫漫 秋夜长》,通过景物的渲染,表现出游子的无可排 解的苦闷与忧伤,清丽自然、凄楚动人。还有《芙 蓉池作》、《丹霞蔽日行》,等等。这些诗歌,音节缠 绵,倾注着丰富的感情,读了之后,给人一种不可 名状的温柔美妙之感,使人陶醉。 曹丕模仿汉乐府民歌写诗,而汉乐府民歌原 以叙事为主,到了曹丕这里便转化为以抒情为主 且写得柔美细腻,即使是抒发悲怨情感的诗歌, 也是充满着忧伤之美。曹丕诗歌对于情感的抒 发,无不清丽细腻,无不妩媚多情。他提倡以丽为 诗,表明他明确地肯定了诗歌的艺术特性和美的 特性。他自己确是为这一审美特性而积极实践 的,其以抒情为主调的诗歌正是很好的例证。 曹丕注重向汉乐府民歌学习,同时也重视个 人对文采方面的创新,所以他的诗歌不仅体现汉 乐府民歌的质朴,更多了一种纤丽清新的抒情色 彩。曹丕的父亲曹操也模仿汉乐府写诗,但曹操 的诗歌更多的是一种豪壮的情怀,而曹丕是把汉 乐府民歌美化,多了种文人的气质。正如沈德潜 所云:“孟德诗尤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子 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钟惺也认 为“文帝诗便婉娈细美,有公子气,有文士气”。汉 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在曹丕 诗歌中得到了体现。如《钓竿行》: 东越河济水,遥望大海涯。 浅论曹丕诗歌清丽的审美特征 吴华雯 (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曹丕“诗赋欲丽”的主张,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充分的贯彻实践,本文从曹丕诗歌的情思、意境、语言等 方面论述其诗歌清丽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曹丕;清歌;清丽;情思;意境;语言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46(2009)03-0010-03 收稿日期:2009-03-09 作者简介:吴华雯(1973-),女,福建安溪人,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讲师。 2009年第 3期 总第 75期 Journal of Fujian Radio & TV University No.3,2009 General,No.75 福 建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10 钓竿何珊珊,鱼尾何簁簁。 行路之好者,芳饵欲河为? 这首笔调颇似民歌的情诗显得清新自然,爽 快活泼。全诗只用了六句话,借用比兴的手法,就 刻画出一个渔家少女对爱慕她的路人表示的情 意。“钓竿珊珊”、“鱼尾簁簁”,把鱼儿上钩时的情 状生动逼真地描绘了出来,诗末少女对路人所说 的话,显得含蓄有致,一个对爱情专一的少女形 象跃然于纸上。全诗风格明快,给人一种清新活 泼的感觉。 再有,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大 多情附于事,很少有景物的细致的描写和以景托 情的艺术表现。而曹丕善于化景语为情语,融情于 景,情与景密切配合,情真景切,达到了情景交融 的境界,艺术性地勾画出一种纤丽清新的情思,给 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燕歌行》为证: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法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何梁? 诗人把一个思念远游未归的丈夫的思妇放 在凄清寂寞的秋夜中,秋夜与思念之情融为一 体,夜越见其凄凉,情更现其哀伤,景已化为主观 之景。诗人着力刻画的月夜不寐、徘徊愁苦的游 子形象,以及望空长叹、愁肠百转的思妇形象都 在景色的映衬下鲜明地突现出来,在曼声细语、 娓娓道来的丝丝缕缕中以巨大的情感之力撞击 着人的心扉。如清代诗论家陈祚明在他的《采菽 堂古诗选》中所评述“其情掩抑低徊,中肠摧切”。 全诗写得深致曲折、缠绵悱恻、婉转妩媚,形成了 清丽柔美、清新自然的风格。 二、清丽优美的意境 曹丕善于抓住自然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事 物形象,并与自己的内心情感相融合,创造了使 人耳目一新的情景交融的境界,形成了充满美学 情趣的清丽优美的意境。 《芙蓉池作》中,诗人以其极具感情色彩的笔 墨,写人所道不出的池上美景,在读者的面前呈 现出清新细腻的境界。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 双渠相灌溉,嘉木绕通川。 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 惊风扶轮豰,飞鸟翔我前。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 上天垂光彩,五色一何鲜。 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 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 这是写夜游铜雀园的情景诗。开篇二句写出 游的时间和地点。夜里乘车出游,自由自在地漫 步西园,西园即指铜雀园。接下来的四句则写铜 雀园的美景:两条水渠相互贯通,流水环绕着美 丽的树木,低垂的枝条拂着车盖,修长的枝条迫 近苍天。写景何其生动!“丹霞”四句描写夜空 景色。结尾四句“俯仰有情”,是作者自发的感慨。 水渠、嘉木、卑枝、修条、惊风、飞鸟、丹霞、明月、 华星等在诗人的笔下活现生辉,形成一幅清丽多 姿、景象优美的画面。难怪陈祚明评论说:“建安 正格,后人非不追做,然正步易似”(《采菽堂古诗 选》)。 《于玄武陂》诗曰:“野田广开辟,川渠互相 经。黍稷何郁郁,流波激悲声。菱芡覆绿水,芙蓉 发丹荣。柳垂重荫绿,向我池边生。乘诸望长州, 群鸟讙哗鸣。萍藻泛滥浮,澹澹随风倾。”那轻风 明月、鸟语花香、广田绿水、嘉木美黍,无不充满 诗情画意。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称赞说:“柳垂 有色,色美在重。群鸟有声,声非专一,水光泛滥, 与风澹荡,佳处全在生动”。许多景物经过曹丕的 描写与渲染,都形成了一种感人的意境。不仅细 密精美,而且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情景水乳交 融,这已大大超过汉乐府及汉末文人的比兴或意 象的表现手法,而达到了浑融一体的意境营造的 高度。又如《杂诗二首》(其一)“漫漫秋夜长,烈烈 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仿徨。彷徨忽已久, 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 2009年第 3期 吴华雯:浅论曹丕诗歌清丽的审美特征 11 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 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这里,诗人把游子放 在漫长的秋夜,凄凉的北风之中来描写,为游子 抒发思乡之情做好了铺垫,然后展示出一幅秋月 夜的图画:青青的流水泛着波纹,皎洁的月光洒 落银辉,天汉流转向西参星和昴星正错落在夜 空,草丛中的秋虫悲切地鸣叫,失群的孤雁独自 飞向南方。幽谧、凄凉的深秋月夜,萧瑟、孤寂的 环境气氛更加使这位背井离乡之人产生了思乡 之情,这里虽为写景,但景中情长。所描写的意境 深远独绝,“清新万古”。再如《秋胡行》之三:“泛 泛绿池,中有浮萍。寄身随波,随风靡倾。芙蓉含 芳,菡萏垂荣。朝采其实,夕佩其英。采之遗谁?所 思在庭。”诗用冷色调铺陈,自含清冷之意,点以 未放之荷,遣情之思隐约其间,显示出清新秀丽 的审美情调。 总的来说,曹丕在选择意象,创造意境时,善 于营造清丽之境。其诗歌言人言物皆是清静优 美,结境绮丽,无不构成了一幅幅艺术的画面,形 成了清新优美的意境。 三、清丽秀美的语言 曹丕诗歌向汉乐府民歌学习,不仅学习它的 通俗自然、明白如话的语言特色,也发展了其清 新流丽的语言特色,形成了清丽秀美的语言风 格。徐祯卿称曹丕诗“质近美媛”(《谈艺录》),钟 嵘在《诗品》中也称其诗歌“美赡可玩”。从前人对 曹丕诗歌的评价可看出曹丕诗歌语言带有“从质 朴走向工美”的特点。曹丕在诗歌创作中力求文 辞富丽,创作出许多清词丽句,如“有美一人,婉 如清扬”,(《秋胡行》之二),“俯视清水波,仰看明 月光”(《杂诗》之一),“悲弦激新声,长笛吐清气” (《善哉行朝日乐相乐》),“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妍姿巧笑,和媚心肠。”(《善哉行》其二),“西北有 浮云,亭亭如车盖”(《杂诗》),等等。这些诗句语 言清新流丽,韵味隽永。 曹丕诗歌在遣词炼句上非常讲究,重视清词 丽句的雕刻,重视通过清丽秀美的词藻刻画出鲜 明形象,以表达出诗的情感。曹丕对词采的讲究, 使诗歌语言有精工之美。如他的那些纪游写景的 诗,画面生动如睹,极具声色之美。“丹霞夹明月, 华星出云间”(《芙蓉池作》),此句不仅对仗工整, 而且穿插其中的“夹”、“出”二字传神生动地再现 出芙蓉池的夜晚景色,使所写的画面顿时显得分 外光泽鲜丽,有若呈现出一派灵光之气。清吴淇 对此曾有精辟的评价:“‘云霞’四句,仰写夜,然 何地无星月,何地无云霞?自文帝写来,亦若池上 固有之景,移他题不得者。此古人神化之极也。故 与后‘数命非神仙’云云,若相通若不相通,任使 后人读者,通之得下,不通之亦得下也”。“菱芡覆 绿水,芙蓉发丹荣”(《于玄武陂作》)中的“覆”、 “发”二字,化静为动,下文“柳垂重荫绿,向我池 边生。乘诸望长洲,群鸟讙哗鸣”四句,更是使画 面发生了变化:“柳垂有色,色美在重;群鸟有声, 生美非一”(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诗歌的文 字呈飞动之势,而人如在画中,物我合一。曹丕的 这类纪游写景诗歌,语言精工华美,画面生动如 睹,同样地,他的言情抒怀之作也体现出了其清 新流丽的语言特点,如《杂诗·漫漫秋夜长》中的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一联,“清新万古”(何 焯语),已成律句,而被后人所效法。 曹丕诗歌清丽柔美的情思,清丽优美的意 境,清丽秀美的语言,体现了其清丽的诗歌审美 创作。这种创作实践是与他在《典论·论文》中所 提出的“诗赋欲丽”的主张分不开的。这种主张和 实践,正是对传统的“诗言志”文艺美学思想的一 种突破和创新,促成了汉乐府民歌语言词采的文 人化转变,从而将诗歌创作推向了“为艺术而艺 术”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李宝均.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78. [3]陈庆元.三曹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王巍.建安文学概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5]张可礼 .建安文学论稿 [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6. [6]章新建.曹丕[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 [7]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1980.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总第 75期) 2009年 6月 25日 12
/
本文档为【浅论曹丕诗歌清丽的审美特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