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10年2月推荐读书--向孔子问道之修身养性

2011-08-03 50页 doc 190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42906

暂无简介

举报
2010年2月推荐读书--向孔子问道之修身养性向孔子问道之修身养性 向孔子问道之修身养性 台湾大学哲学系 傅佩荣教授 引 言 翻开人类的历史,在公元前第六世纪到公元前第一世纪这五百多年,被文化学家称为人类文化的轴心时期。所谓的轴心时期就是在这之前、之后有很大的差异,在这之前,人的生活面对洪荒世界,在自然界里面挣扎,人的社会也慢慢形成了,但是形成之后有各种复杂的问题。 到了轴心时期,几个重要的传统分别出现了代表人物,我们按照年代的先后来说。在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在中国出现了孔子,在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然后在犹太人的世界出现了耶稣。这四位古人为什么特别呢?用孔子的话来说,他说...
2010年2月推荐读书--向孔子问道之修身养性
向孔子问道之修身养性 向孔子问道之修身养性 台湾大学哲学系 傅佩荣教授 引 言 翻开人类的历史,在公元前第六世纪到公元前第一世纪这五百多年,被文化学家称为人类文化的轴心时期。所谓的轴心时期就是在这之前、之后有很大的差异,在这之前,人的生活面对洪荒世界,在自然界里面挣扎,人的社会也慢慢形成了,但是形成之后有各种复杂的问。 到了轴心时期,几个重要的传统分别出现了代表人物,我们按照年代的先后来说。在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在中国出现了孔子,在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然后在犹太人的世界出现了耶稣。这四位古人为什么特别呢?用孔子的话来说,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认为是人在弘扬人生的理想,也就是价值的主体要放在人类的生命里面,人不是靠某种既定的理想来使他的生命发光发热的。譬如释迦牟尼,在印度本来就有源远流长的印度教,但是它太过于重视古代的神话、复杂的仪式,还有严格的种姓,把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列入某一阶级,到轮回之后才有改变的可能。释迦牟尼出来之后强调众生皆有佛性,任何一个人他都有觉悟的智慧,只要觉悟,生命就可以“以苦得乐”,这对每一个人都有效果,不分阶级,也不分种族。 以苏格拉底来说的话,苏格拉底在西方所面对的时代也是一个复杂的挑战。一边是研究自然哲学的,他们把宇宙看作一个物质加上动力不断地运转,那么人生的目的就失落了。另外一边是喜欢辩论的辩士学派,这个学派走遍各地发现人间的法律是相对的,价值当然也是相对的,所以他们就不再有任何原则,只求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苏格拉底在这个时候深入反省,首先肯定人类社会的法律,再进一步接受祖先传下来的宗教。把他自己再问到良心的声音,也就是所谓的精灵的声音。所以苏格拉底之后出现了他的学生柏拉图开展出西方的哲学传统以及知识的传统。 那么耶稣来说的话,犹太教本来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旧约跟新约的差别,很多人用一句话来说,从律法变成慈爱、仁爱。所以耶稣特别强调一句话,他说神所喜欢的是仁爱胜过祭献。奉献给神很多礼物,神其实不需要,因为他创造这一切。如果心中有仁爱,有这种信仰,而展现出人的美善品格的话,神才真的喜欢。耶稣也说将来人们祷告不用在耶路撒冷,而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面,用他的精神,用他的行为来祷告。那么像这些都是转折点,从他们出现之后各个传统就开始转移,把重点放在人的身上,而这个人是普遍的人,他是一往平等的。 第一章 在考验中成长 我们有时候以今天的观念来看,好像孔子讲的话我们都同意,但是在当时来说的话,是一种伟大的创见,他还能够身体力行。在我们这一系列谈到孔子思想的时候,很多地方会以古今对照的方式,必要的时候也会以中西对照的方式,来凸现出孔子的特色。我们也不必盲目崇拜孔子,因为孔子也是一个平凡人,慢慢修养成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孔子。 第一节 学习是人生的转折点 首先要谈的是他在考验中成长,他年轻的时候特别重要的关键是学习,所以学习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对很多人来说这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经验,但是孔子的生平在当时来说又有特别的地方。他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宋国是商朝的后裔,古代的历史其实并不复杂。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前的时候后加起来八百多年,孔子出现的时候已经到了东周了。东周又分为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他是在春秋时代末期,简单说起来就是四个字:礼坏乐崩。礼坏乐崩代表礼、乐本来是维系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两个支柱,坏了、崩了,人的社会如何维持秩序呢?所以这是一个危机的时代。 但是对于孔子来说,危机就是转机,我们很难想象他这样的背景后来有这样的成就。他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最早的祖先本来有机会担任宋国的国君,因为他非常的谦虚礼让,一让之后就是一路让下去了。让到后来到第六、第七代祖先的时候就迁到鲁国了,孔子是鲁国人,从宋国迁到鲁国,又过了几代,他的父亲担任过县长。古代的县长又称为大夫了,鄹邑的县长,就是今天的曲阜。他的父亲年纪很大,第一次结婚生了九个女儿,第二次结婚生了一个儿子,但是这个儿子的腿有残疾,就有点残障,第三次他结识了孔子的母亲,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孔子的母亲还不到二十,那么生下了孔子。孔子的父亲在孔子三岁的时候过世,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家庭背景。他从小是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跟母亲过着非常贫困的日子,后来他有成就别人就称赞他,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家里地位非常卑微,所以我学会做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就是很多琐碎的事情我都会做,因为小时候都做过。所以我们说英雄不怕出身低,在困难里面你可以磨练,可以开发潜能。 孔子小时候最喜欢做什么事呢?在鲁国的曲阜的南门有一个沂水,每到冬至的时候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称作郊祭,郊是郊外的郊,祭祀的祭。孔子小时候看到这种举行郊祭的场面非常盛大隆重,每一个人都穿上庄严的服装、礼帽,然后进退有序,举行祭祀天地的大典。所以他小时候跟同伴玩游戏最喜欢玩这种行礼如仪的游戏,司马迁也说他小时候玩游戏的时候“曾俎豆,设礼容”,就是跟大人一样来学习怎么祭拜天地。他喜欢那种人文化成、庄严肃穆的场面,总感觉到人的生命到那个层次才显出他的价值。如果没有这种礼乐教化,只看赤裸裸的人性或者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实在是一点都不美好。 所以孔子小时候到十五岁又是一个转折点。古代的教育像孔子这样的孩子只能接受乡村教育,乡村教育就是每年到农历十月的时候,农耕社会已经结束了他们的一年的辛劳,这个时候就让所有的小孩子都上课。谁来教呢?那些退休的官员,受过教育的人,年纪大了以后很愿意把他的知识传给下一代。他们所学的只有两种东西,第一是文化常识,譬如说你是鲁国人,你就要记得鲁国祖先是周公的后裔。那么所以在孔子小时候他把文化常识都学会了,知道各个国家,因为古代是封建,封建的时候每一国开国的时候都跟周朝的宗室有关系。 第二个要学的是武艺,因为男孩子以后要总要强身,将来15岁以后必要的时候要服劳役,就要当兵打仗,就要学骑马射箭。孔子学什么都学得很好,但是15岁以后就要准备就业了,因为你是老百姓,父亲做什么你做什么,你要跟着继续工作了。但是孔子认为如果这样就业的话一辈子恐怕就没有什么发展,他决心去学习,所以我们念《论语》念到一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听起来很平常,十五岁立志求学,我们现在人都六岁立志求学,六岁进。但是我们很少有立志的,都是被迫的,而孔子立志就不一样,一辈子就求学下去。我自己教书三十年,为什么特别佩服孔子呢?因为他“学不厌,教不倦”。学不厌,学习而不会厌,“厌”就是不想学了,麻烦。教不倦,就是教了之后他不会觉得说好累,不想教了。我们教书教久了就知道学就厌,教就倦,所以看到孔子这种表现就佩服他。好,他一路下来最有名的是向老子请教礼,向师襄学习乐,这都是他有名的故事。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但是老子是不是道德经的作者那个老子,到现在还有争议,但是至少我们知道孔子问礼于老子。那个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负责国家档案,负责图书馆的,非常有学问。那么在孔子向他请教之后要回国了,老子就特别给孔子一些建议,就是你不要这么积极,老想改善社会,并且不要显得好像很有斗志的样子,这样很容易遭到别人的嫉妒,恐怕别人会对付你。所以孔子年轻时候有这样的经验,每一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你只要勇于向长辈前辈学习,总会省去很多犯错误的机会。那么孔子学习音乐更好,能让他的老师觉得这个学生几个月下来就超过老师了。他跟师襄学习一首曲子一定要精通它的旋律,了解它的技术,还要明白为什么作这个曲子,当初作曲的人有什么心意,最后还把这个作曲描写的人长什么样子他都可以揣摩出来。他的老师师襄是瞎子,看不到人,听到学生这样讲之后真是感动,离开老师的座位向孔子鞠躬,所以孔子学什么学到最后都可以温故而知新。你要当老师条件就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解过去的,再有新的创意,可以把它推陈出新。 说到孔子的学习我们可以举他三点特色。第一个要学习就学习最好的东西。在古代就是五经跟六艺,古代的五经就是诗、书、礼、乐、易。这五经的范围已经很圆满了,譬如诗代表文学,书代表历史,易代表哲学,礼的话代表生活,乐代表音乐、代表艺术,这样一来的话就已经相当完整的一种教育的规模。我们有时候称赞一个人学富五车,这个其实在古代没有什么特别,因为古代的书是刻在竹简上的,一页就这么厚,三百页,三百片一辆车装满了,学富五车至少你把五经念完也不错了。 孔子教学生的材料就是这些,尤其是书经、诗经来教学生,非常的娴熟。他自己把经典学会之后还能够有他的创意,很可惜的是孔子教学生的时候有一个很清楚的目的。因为古代的教育大学阶段只有贵族子弟可以念,民间很有成就的百姓的子弟才可以念书,譬如说要家里有钱,有声望的才可以念。念了就是要做官,古代的念书人的出路比较狭窄,因为你念书之后,你有知识,你有能力可以服务百姓,譬如做官。做官是好事,因为目的是要用我的专业的知识跟能力来照顾百姓,一个社会分工合作总需要有人来领导。在古代念大学的这些贵族子弟,因为他们有工作的保障,譬如说我是一个贵族子弟,我念书毕业之后已经有工作等着我,这样一来的话就不见得用功了。孔子教学生的时候他们都是老百姓居多,也有贵族子弟,因为孔子教的比大学里面的教授还好,这些人他基本上是愿意主动求学的。后来在鲁国,孔子的学生做官的很多,并且表现杰出。 孔子教学生的时候,他自己本身当然具备这样的能力,我刚才提到可惜,是因为他不能讲自己的思想。我们今天多么希望孔子发表一个演讲,说我今天讲我孔子的思想。记录下来不得了,我们就不用那么麻烦,也不用让我来替他想尽办法介绍他的思想。但是当时的孔子思想是不考试的,你学会孔子思想也不能做官的,你就只好学习古代的诗、书、礼、乐、易。五经加上六艺,说到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里面有两项重复:礼、乐。前面的诗、书、礼、乐、易的礼乐是代表文献资料,你要看这个书有内容介绍什么是礼,什么是乐,有什么条文,后面六艺里面的“礼”跟“乐”是要实际操作。譬如说我学会礼之后我只看书本不够,我还要真的去祭祀、婚礼、丧礼、士官礼、乡射礼,都要实际上操作的,这个操作的一种方法叫做六艺里面的礼。所以孔子把这个学的也很好,据说他请教老子的时候,就特别学会了怎么样送葬。譬如他们送葬的队伍,这个时候出现日食就要问,太阳不见了,就好像是晚上了,那这队伍该不该进行呢?因为晚上不能送葬,他们就讨论这个问题,当时有一段老子跟孔子一起从事丧礼的记录。 那么“乐”更需要操作了,你说我懂得很多音乐原理,讲的头头是道,但是拿一把琴给你,你不会弹这不行。所以孔子的音乐造诣,我刚刚提到他跟师襄学乐,让老师都向他鞠躬,可以想象他的造诣很高。的确,他能够在卫国停留一段时间住在朋友家里,用击罄能够让外面经过的人听出来他心里想什么,这不容易。你平常演奏音乐把曲子弹对了就不错了,他还能够弹到最后我让别人从乐曲听出来说孔子心里面很感叹。感叹什么?没有人了解我,孔子自己也说过没有人了解我。两千多年以来我们念书人看到这句话就要警惕,千万不要以为《论语》打开来都背下来了就了解了。孔子直接教的学生,精通六艺的七十二人,孔子公开说没有人了解我呀。这边我们就要问,是你的学生不用功不了解你,还是你的思想太神秘,别人不了解?这是我们将来会慢慢去说明的。 一个人的思想要让别人全盘了解,这基本上也不太可能,譬如我教很多学生,教他们孔子一句话:“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每一个人都会背。我再问他你知道什么叫不惑吗?他说不惑就是没有迷惑吗?那你真的知道什么叫没有迷惑呢?他当然不知道,为什么?今年几岁?20岁,20岁哪知道什么叫迷惑呢。一般人都是四十岁开始大惑不解,对人生开始产生迷惑是四十以后,前面都没有什么迷惑,为什么?父母跟老师教你怎么做你怎么做,你根本不去想为什么有问题。四十以后要独立了,自己面对人生,这个时候就出现迷惑。而孔子就在这个时候可以四十而不惑,他的学生很多很年轻的,跟他年纪差了四十几岁,要他们了解孔子的思想,也是强人所难。 我们这里先强调对于六艺,礼、乐可以实际操作。另外还有四项,“射”跟“御”是孔子非常杰出的能力。他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君子无所争,必有射乎。”他说我们做君子的人没有什么好争的,如果一定要争的话,就比射箭好了。射箭的时候,“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射箭之前要跟别人打躬作揖,下来之后也要打躬作揖,不能说我今天输了箭一丢就走了,不行,打躬作揖,还一起饮酒,代表一种礼仪。如果孔子射箭技术很差的话,肯定不会说这种话的,他射箭不好说我们来射箭,这不会的,不会自顾其短的。另外一次有人说孔子这个人博学而无所成名,就是这个人非常博学,但是他没有专门哪一项可以出名的。孔子听了之后就说我要靠什么出名吗?靠射箭呢?还是靠驾车呢?我靠驾车好了,代表孔子他驾车的技术又超过了射箭,否则他不会说我靠驾车来出名好了。孔子驾车是可以想象的,是很威风的,他身高一百九十二公分,他的父亲是大力士,这个我们不用羡慕,遗传的问题,他身高一百九十二公分驾车肯定是非常威风的。 所以孔子对于六艺,至于“书”跟“数”,“书”就是书写,你要做官基本能力,当然要书写,一般百姓不一定会写的。数是要计算,要计算这个账簿对不对,因为孔子小时候年轻的时候就管账簿,他年轻的时候需要工作,这个我们将来有机会再说,我们这边提到他的学习的经验,第一个把古代的五经六艺知识与能力全部学会,像海绵一样,所有能吸收的全部都吸收,这是最好的示范。人在年轻的时候就是一颗单纯的心思,有丰富的脑容量,你如果去学的话什么都学得会,就怕你不学。 第二个他的学习有什么特色?他的学习跟思考要并重。我常常讲一段我的经验,为什么我对儒家特别愿意用心去研究?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国念书,在耶鲁大学住在学校宿舍,同寝室有一个日本人,东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在日本政府已经做官了,到美国念MBA。到了耶鲁大学跟我同寝室,我们同寝室是各有卧室,客厅是共用的,所以我们经常一起放假的时候聊天,因为美国同学放假就各自回家,我们从亚洲去的无家可归,就聊聊天。我是很喜欢跟日本人聊天,因为我的英文遇强则弱,遇弱则强。我跟日本人讲英文,我英文讲的特别好,讲的特别溜。有一次我们聊天聊到了孔子,日本同学忽然变得很兴奋,我就说我们谈孔子你兴奋什么。他说我认识孔子,我说你怎么认识呢?他接着讲一句日文,我说我们用英文讲得好好的,你干嘛忽然讲日文呢?他说在讲孔子的话,我说孔子也不懂日文啊,他只好拿一张纸就写中文的,还是文言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当时我非常震撼,好像我们自己家的宝贝被偷走一样,一个日本人把我们的文言文都学了,还可以写下来。当时我就问他说你怎么会背这一句呢?他就很得意告诉我,他说我们日本人在中学时代都要背论语。我心里想儒家的思想在我们华人世界受到很多批评,就算是教的话也拿来当教条,考完试之后就忘了算了,居然有人背《论语》感觉这么样的荣耀。当时给我很大的震撼,我当时心里就想我这一辈子一定要好好研究儒家的思想。为什么这些外国人那么珍惜我们的文化,我们自己反而不在乎呢?外国人不是笨人,他选择世界各种文化他也是精挑细选,你没有一定好的内涵,他为什么受骗上当呢,所以我看到这一句话,我就要讲这一句话,学而不思,光学而不思考白费力气,因为很容易忘记。 我记得在美国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有一所大学在放暑假之后一个月紧急招回各系的各班第一名的同学,这些学生回到学校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结果他们回来请他们坐下,把上学期的期末考,完全一样的题目再考一遍,结果没一个人及格。这个实验下来美国人想糟糕,我们的教育在干什么,每个班第一名放假一个月就玩疯了,全部都忘记了。跑到学校不知道来做什么,再考一次期末考全部不及格,为什么?因为你学习只是记下来去考试而已,没有去思考。思考就是经过主体的反省,然后有了自己的心得,就是你学了一百页的书,说不定你只对里面的十页仔细反省,想通了这十页就是你的,另外九十页很抱歉还给老师。所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有他的道理,学了之后要思考。 第二句话“思而不学则殆”,你光是去想,不去念书,不去翻开书本,那就有危险。什么危险?很容易走偏了,为什么?一个人不去念书光思考,他只能反省每天发生的事,今天出了什么事,昨天出了什么事,每天有什么八卦。像这种你每天想有什么用,你想到最后你是什么行业的,就只想那个行业的事,而忽略了你这个人。人的生命是不受行业限制也不受年龄限制的,所以说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值得我们今天参考。他自己本身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专心去思考,没有用。不如打开书本学习,他也有这样的经验。其实他随便一句话我们都做不到,像他说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我只能做到后半段整夜不睡觉,我做不到整天不吃饭。像这个简单一句话,这个人也不简单,但是他至少知道什么,学跟思并重,双轨并行这是比较稳当的。 第三个特色,他的学习跟德行配合起来。后来的宋朝哲学家有些人喜欢说,你念《论语》之后跟之前要是完全一样的话,你就是没念《论语》,为什么?就是你念《论语》这本书念了之后你一定要改变,好歹你要改变一点想法,知道说我应该孝顺,我应该讲信用,我应该怎么样,如果你把这些书念完毕之后跟以前完全一样这等于是没有念。孔子教学生是希望他所学跟他的行为配合。他有一个学生叫做颜渊,我们会常常提到他。颜渊这个学生我们都知道他非常了不起,他怎么样了不起呢?在鲁国当时的国君是鲁哀公,他就问孔子说你有好多学生,哪一个好学?好学,爱好学习嘛,照理说孔子学生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七十二人,好学名单列出来应该有不少,但是孔子说好学的只有一个。他形容颜渊的好学用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就是颜渊的表现是我跟张三吵架,我不怪李四,他不会把愤怒转移到不相干的人身上。第二个是“不贰过”,就是不再重犯同样的过失。我们知道不迁怒比较容易,我努力修养了几十年可以做到不迁怒。譬如说我去学校上课坐计程车跟司机吵架,心情很不好,先到教室先把学生骂一顿,这个我不会。我已经修养到这个程度不会迁怒,一事归一事,学生不相干,学生是无辜的,你随便骂人的话,这个老师情商太差,情绪智商太差。你随便骂了学生,学生心情也不好,回去哥哥就骂妹妹,妹妹就踢小猫,天下就大乱。这里我们就要知道“不迁怒”跟行为有关,“不贰过”更是如此。 人的性格往往是决定他犯什么过错,所以你“不贰过”代表你真的是经常改造性格,压力很大,譬如我一犯这个过失,我知道这个过失跟性格有关。孔子也说过:“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每一个人的过失都根据他的党,党不是政党,也不是党派,党是性格类别,什么性格类别的人就容易犯什么过失。你了解一个人的过失以后,就可以告诉他人生的路该怎么走,所以我们不要怕知道别人的过失,知道别人的过失就可以跟他说那你就该往那里去努力。我们也不要怕我们的过失被别人发现,别人发现我们的过失,我们就知道针对这过失去怎么改。所以这是说明学习跟德行完全配合,配合起来的话你才能够让自己的生命与时俱进,不然光学习的话只是增加知识,增加知识只是做秀。 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当时已经是现在的学者,对我们来说孔子是古人,但是孔子之前还有古人,那孔子认为古代的学者是为自己,我学了之后改变我自己。为自己不是说为自己升官发财,是要改造我自己,让我自己的生命走向圆满。那么在孔子当时他已经感叹说现在的学者是为别人的,就是我念书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我的学问。但是没有办法,我们今天学习都是为了教书,也都是为了自己,也是为别人,这是社会知识情况跟古代完全不同了。我们以孔子来说的话,他生命的转变,他年轻的时候根本是毫无希望,家里这么穷困,他就通过自己学习不断的成长。然后他能够把学习分三个层次来加以实践,他自己跟他的学生们就慢慢地形成一个中国古代伟大的传统,称作儒家的传统。 到今天我们还是知道儒家的传统特别重视什么,我们来先描写一下。因为既然介绍儒家,他的三点外在的特色,要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儒家,从三点来看:第一是否肯定传统;第二个是否重视教育;第三是否关怀社会。肯定传统、重视教育、关怀社会,这三点就代表是儒家学者,但这只是外在的描写。因为也有一些人有这样的一种做法,他不见得是儒家,还要就内在的学说指出三点来说明,凡是儒家的学者他所主张的学说有以下三点:第一,肯定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君子。这里重点在于“可以”这两个字,可以就是你有这个可能性,人人都可以。儒家也是一往平等,你只要学习你一定可以懂道理,你只要愿意你也可以成为君子,这是第一个,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 但什么叫君子呢?我们这里解释一下,古代所谓的君子字面上讲是君之子,也就是贵族子弟,他们生下来就有官位的。那么到孔子的时代君子这个词已经增加了道德含义,也就是一个人格典型,称作君子。在《论语》里面这两种词还共用,还可以同时用,甚至后来到孟子的时候有些地方把君子当作有官位的人,有德行的人并用,这说明什么?古代人对政治领袖有更高的期待,你既然有官位,那你应该像个君子吧,所以在孔子的这些学生们,他们儒家都认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这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普遍的,每一个人都有,你决不能说有一些人没有,或是什么阶级的没有,不能的,不能这么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并且你不努力就不能成为。不能说因为你家里有钱,地位高、权力大,这个不相干。这个是儒家第一点,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君子。 第二点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君子,就改两个字,把“可以”改成“应该”。“应该”这两个字就很特别,因为“应该”这两个字只有人类社会才用得上,除了人类社会以外其他任何生物都没有应不应该的问题。譬如我们现在看到非洲野生动物,我们就说狮子不应该吃绵羊,那狮子也受不了,你不能叫狮子吃素,吃素就不像狮子了,也没有力气了。所以人类之外没有应该的问题,你说这里不应该长一颗树,它要长怎么办呢?它就是自然条件的配合,本能的一个发展,只有人类才有应该的问题。说应该的时候牵涉到一种选择跟判断,儒家的特色则在于先肯定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君子,接着说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君子。前面是可能,但并不代表你可以任意选择,你说我只是可能成为君子,那我不想成为君子怎么办,不想成为君子就是小人了。 说到小人了,我们也要特别说明,小人不是坏人,小人就是小孩子。但是问题在于说小孩子长成大人了,他心态还是小孩子,他还是有利就要得,跟别人竞争斗争,好像搞一些小动作,没有长大一样这叫做小人。小人跟君子的差别在于小人没有志向,只靠本能生活,跟其他生物差不了多少,君子就是有志向,要成为真正的人。这里就常常觉得人生是很奇妙的,为什么奇妙呢?因为生下来是一个人,又说你不够,你要是没有好好努力学习,努力修养你就不像一个人。换句话说你光靠本能跟生物一样是不行的,所以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只有天生这样的潜能还没有实现,所以人的一生就是要把万物之灵的潜能加以实现,成为君子才算真正的人,所以人都应该成为君子。 这样一来的话压力就很大了,为什么压力很大呢?因为像孔子说 “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荀子说“君子畏患而不避义死”,君子害怕灾难但不会逃避畏惧而死,荀子也这样说。易传、中庸都可以找到例证,说明你只要是儒家的话就有一种决心,就是你要我做一个君子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生命。这样一来就显示一种特别的一种气氛,你必须告诉我你对人性有什么了解,你不讲清楚什么叫人性,让我这个也是人的人能够接受的话,我为什么要照你这个做呢?生命很可贵,你让我牺牲拿个理由出来。你说是一种完成,是一种取得,这要说服我。儒家整个的思想就要在这个地方说清楚,否则它只是一套空想、幻想而已。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第二点,人都应该成为君子。 还有第三点,当一个人成为君子的时候,他也会帮助别人成为君子。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是比较平常的话,但是再稍微思考一下,他里面就很深的含义。当一个人要成为君子的时候,他就会帮助别人成为君子,代表个人跟别人不能分开,在人的社会里面,它是一种非常紧密的关系。儒家观察人的生命非常的深刻,非常细腻,他认为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社会。譬如我们生下来不在父母的怀抱里,不在家庭里面怎么成长?你慢慢成长,你没有一个学校来教你,怎么办?怎么学习?你成长之后进入社会你没有分工合作找到工作,怎么安身?所以人的生命跟社会整体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儒家的这个思想特色就是我刚刚讲的第三点,当一个人成为君子,一定会帮助别人也慢慢成为君子。 在孟子里面很喜欢举舜做例子,我们到现在还常常说尧、舜、禹、汤,这是古代的圣王。他们有很多传说,孟子很喜欢称赞舜,为什么?因为舜的生平,他的遭遇是非常崎岖。我们有时候看电影,为什么要演电影呢?遭遇很崎岖才要演。为什么是世界名著呢?内容很悲惨才是世界名著,都是一些快乐结局那是童话故事。所以像舜,他的故事孟子很喜欢讲,尤其是他家庭里面的关系,很多人都知道。因为在下一系列还要谈到孟子,我们现在简单提一下。舜这个人的爸爸是一个老糊涂,不是我说他,我们怎么敢随便讲古人呢?舜的爸爸叫做什么名字,瞽瞍,瞎眼的老头子,是个老糊涂。舜的爸爸在他妈妈过世之后娶了一个后母,生了一个弟弟,叫做象,象就是大象的象。一家四口居然三个人联合起来对付舜。这是什么样的问题家庭呢?但是越是如此,舜越表现出来他要成为一个君子,对父亲、母亲孝顺,对弟弟友爱,结果让他们都慢慢受到感动,感化。当舜要成为一个君子的时候,他必须做一个孝顺的儿子,必须做一个友爱的哥哥,他做到了。他做到了之后跟他相关的对方一定会受到影响,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你说我是一个企业的负责人,我是很好的老板,但是我员工都不好,这不可能的。好的老板面对员工他自然而然会使员工也变成好员工,相对的一个好员工也会使老板感觉自己应该作为一个好老板,他们也是互相的。当然有些人说我试了半天也没有效果,代表你没有到那个程度,很多时候就是要靠一个临界点,你过了这一点海阔天空,你没有到那一点的时候,好像是山穷水尽无疑路,你还没有到下一站啊,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的修养也是一样,你不到那个临界点,看前面好像没有希望,一过那一点就不一样了。 我们讲儒家的思想三点内在的理由,也就是说内在的主张就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君子,每一个人应该成为君子,一个人成为君子就会影响或帮助别人也成为君子,这三点就是儒家的内在主张,所以外在三点特色,内在三点特色合起来就错不了是儒家。 别的任何学派都有特色,我们将来也会谈到老庄道家有什么特色。所以我们今天在第一次谈的时候,现在西方的学者也都承认,有一本书叫做《四大圣哲》,就是我刚才讲的那四位,孔子在里面。但是我们自己对孔子太接近了,反而看不清楚,人喜欢贵远贱近,听到西方的外国的古代的就觉得很了不起,听到自己身边的就觉得这个人好像住在山东也不会太远,好像很熟。所以为什么那么特别呢?那我们见不到就觉得很了不起,因为距离产生美感。我们要避开这样的一种情况,要如实地了解孔子。 孔子的伟大不需要我来宣传,你看看司马迁怎么说。司马迁是历史学家,他说的话有可靠性,他在《史记·孔子世家》写到孔子越写越感动,最后忍不住到孔子的墓前徘徊沉思良久。因为他想到孔子的学生在他过世以后,居然约好在孔子墓前守丧三年,这是古代没有见过的。学生替老师守丧,老师也不是什么政治上有权力的人,也不是很有钱的人,但是学生在他过世后为什么愿意这样做呢?把对父母的这种孝心——守丧,转移到对老师的守丧呢?因为他们相信父母是给我身体的生命,老师是给我精神的生命,让我这一生懂得人生的道理,这一生就完全不同了。这是司马迁写这一段特别的加以描述。 三年之丧,我们简单加一句,根据荀子的说法,三年之丧是指二十五个月,不是三十六个月。因为古人是二十四个月代表两年,然后第三年的第一个月也就是二十五个月,结束的时候就说三年了,它是一个一般的说法。结果三年到了,同学们大家相向痛哭一场,然后就各自回家,因为每一个人还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事业要照顾。有一个学生叫子贡,他特别再守丧三年,前后加起来伍拾个月。我自己在07年的8月8日,在我生命中是值得记得的日子,我特别去参观了孔庙、孔府、孔陵,但真正让我感动的是孔陵,也就是孔子的坟墓。旁边有一个简陋的房子,前面立一个石碑,叫做子贡庐墓处,就是子贡在那儿为孔子守墓,我看到那儿就想到古代两千多年前这一段事情。 但是老师的伟大,学生崇拜是可以了解的,因为学生总希望老师伟大,他也有希望跟着伟大。但是后代也有很多政治领袖对孔子的称赞,恐怕有其他的考虑,我们也不去管他了。重要的是我们今天要根据一些《论语》里面的资料,他跟学生如何对话,这个没有办法捏造的,他就是这样子说,就是这样跟别人互动,孔子生下来就是圣人吗?不是,他自己也说我非生而知之者也,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我是学习才知道的。他小时候家里的情况我们也介绍过了,他是慢慢在成长,但是这个成长展现出来的境界不但对我们中国人有效,对全世界人都可以有效。他讲了一句话至少在世界上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会念念不忘,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具有普遍的含义。当然在别的传统里面也有人说过类似的话,但是不像孔子这么样说的清楚准确,并且把他的这句话的含义用别的方式,以及他的行动不断的加以验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天我们要从这一方面来思考的话,他背后还有丰富的思想。 所以我们今天第一次上课就先把孔子他大概的生平的背景,他小时候学习的一些过程,跟他教学的时候希望学生把学从哪些层次设法产生深刻的效果,以及儒家的外在跟内在的三点特色加以说明。这是我们今天上的第一节课,我们在先休息一下,谢谢各位。 第二节 生活中的修养 介绍的是孔子的思想,有关他在考验中的成长。谈的是他生活上的修养。我们谈到人的生命的时候,常常会想人为什么要行善避恶呢?有些人把这个问题很简单地就归纳成为“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三字经开头的两句话。但是我们也知道讲人性本善的话,对于现实的人类生活经验来说是很难讲得通的。并且对于你为什么要修养也说不出道理来,因为你本善你修养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回到孔子的思想里面,把这个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厘清。 在《论语》里面孔子说过一句话,非常严肃,他说 “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所以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中年的时候、老年的时候,因为你有身体(血气就是我们身体带来本能、冲动、欲望)你就有这些问题,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就要小心不同方面的问题。孔子这个话其实是非常写实的,就是很实在,观察人的经验,确实是这样子。所以孔子作为哲学家,他是很的从经验出发,哲学家所说的理论听起来好像是很遥远、很抽象。但是他的基础在于经验,你如果不能够了解经验,那你提出理论来,它脱节了,别人为什么要接受呢?所以孔子这段话提醒我们人生要多小心谨慎,所谓的“戒”就是一种戒律,让你设法加以克制,加以修炼。孔子他对人的了解,其实说他是很实在之外,也觉得他蛮乐观的。为什么乐观呢?他不知道一个人在生命的三个阶段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同时有三个毛病,你说人到中年就不再好色、好得吗?老年的时候就没有好色、好斗吗?可能都还都有。 我就举一个例子,在《孟子》里面有一个国君叫做齐宣王,齐宣王势力可大了。那时候战国时代齐国是强国之一,齐宣王跟孟子谈话谈多了之后,就觉得自己要谈一点比较深刻的问题了。因为别人都奉承你,你当君王谁不奉承你呢?但是孟子这个哲学家讲话很直爽,说久了之后,齐宣王就认为说不定孟子可以给他一些人生的指导,就很坦白的说“寡人有疾”。“寡人有疾”就是寡人有病,寡人是古代的帝王,他们称自己是称孤道寡。孟子问什么病?三种病,第一个好;第二好勇,好勇斗狠,就是好斗;第三个好货,货就是财货,就是贪得无厌。 齐宣王是我所尊敬的古代帝王,历代以来帝王愿意承认自己有过失的很少,齐宣王公开说我有三个毛病,我想他大概也念过《论语》,知道孔子说三个毛病,他一个人同时都有,这实在是很严重。孟子的回答非常精彩,人家国君跟你说他有病了,你不能骂他,你骂他,他下次不讲了。你要循循善诱,他说你好色是吧?让天下人都能够好色吧,各有各的归宿。情感是各有各的追求,最好是男有份,女有归,让天下人都可以得到这种基本欲望的满足多好。你好勇,好勇有两种,一种是走在路上你瞪我一眼,我就打你一拳,这种勇像土流氓一样,有什么算勇呢?真正的勇要像谁呢?周文王、周武王,一生气就安定天下,这是叫做大勇。他说你当国君的人要有这种大勇,不要跟别人斗小脾气。第三个好货,你要好货的话,你就让天下人都发财吧。你一个人发财,老百姓很穷困,看到处都在唉声叹气又有什么意思呢?孟子里面常常描写一段话,看着真生动,他说你这些国君吃喝玩乐出去排场很大,老百姓“盻盻然”。“盻盻然”三个字什么意思呢?带着愤怒的眼光,老百姓看你们这些大官作威作福,看你们都带着愤怒的眼光,你这个政权也危险了。所以在孟子里面的齐宣王同时都有三个毛病,可以相信孔子说的话有他的道理。 那怎么修养呢?首先饮食方面的考虑,我们小时候念到《论语》常常会嘲笑孔子,说这个人很难相处。什么“割不正不食”,肉没有割正他也不吃,这个人怎么相处呢?我们有肉吃就不错了。我自己年过五十才能体谅孔子的想法,因为牙齿不好,牙齿不好的话你肉没有割正都是筋,咬不烂那吃什么呢?但是千万不要只看这一句,孔子连续讲了十个不食,什么不食呢,譬如说这个肉已经看起来颜色都变了,当然不吃了,闻起来味道也坏了,当然不吃,然后季节不对的菜不吃,经过冷藏这些他也不吃。甚至没有适当的配料他也不吃。 另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他会说这个我不要吃,他这是养生的考虑。因为古时候医药不太发达,东西吃下去叫做病从口入,怎么办呢?所以他第一个就是在饮食方面很有节制。但是像这种哲学家都有一个特色,你要请他吃好的他绝对没有问题,谁不喜欢吃好的食物呢?没有必要暴殄天物。孔子还有一个习惯很有趣,他说别人请他吃饭,如果是整桌菜很丰盛的话,他一定站起来向主人拜谢,可以打牙祭了,那么为什么?主人既然这么丰盛一定有别的考虑,你要先感谢别人,先吃再说吧。 这个是人活在世界上这不是坏事,但是相对的,他也可以过最穷困的生活。他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我吃的粗糙的饭,喝一点白开水,手臂弯起来做枕头,里面就有快乐。我每一次念到这一句话都会想到谁呢?耶稣,耶稣说过一句话,狐狸有他的巢穴,天下的飞鸟有他的巢、鸟巢,但是人子,就是耶稣自己没有放枕头的地方。耶稣也是传教的时候手拿起来弯起来做枕头,孔子也讲,孔子比耶稣早了550年左右,所以只可能是耶稣抄孔子的,不会是孔子抄耶稣的,当然这种圣贤的表现有些类似的地方这可以了解。所以孔子的生活可以非常简单,这跟谁又一样了?跟苏格拉底一样了,苏格拉底可以饱餐痛饮,很开心,他也可以整天不吃东西,吃最粗糙的食物。什么意思呢?这些圣贤从来不以吃什么为考虑的,人生的目的吃只是必要的条件让我活下去,活下去另外有更高的目的,这才是他们的着眼点。 我们讲完饮食之后,接着注意还是这张口——言语,言语很容易带来问题。所以孔子他这个人的习惯是什么呢?第一他很少主动谈到三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很少跟别人谈利益的,譬如见面就说你知道不知道今天股票哪一支涨,这个谈了不好,大家心思就浮动,想买一些好东西来发财了,谈利益的话有时候很尴尬。你已经赚到了你跟我讲有什么用,你怎么早不跟我讲,所以他不谈利。因为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一个人要发展大的事业你不要只看小利,所以孔子他不谈利。第二个他不谈命,见面说我们来算一个命,或者说他的命好他的命不好,这个不能谈。因为命不能改变,你说了之后只能让许多人抱怨,所以他也不谈命。第三个他也不谈仁,很多人说,这个应该多谈,仁义的仁,那为什么很少谈呢?因为仁义的仁牵涉每一个人特殊的情况。 我们学儒家要分辨两个字。这两个字很像,第一个叫“道”,道就是人类的大马路。每一个人你既然是人,你就要走人的正路,这叫做道,第二个是“仁”,仁是每一个人个人要走的路叫做仁。所以你要分辨很简单,道是人人都要走的正路,仁义的仁是我个人要走的正路,因此仁义的仁牵涉到因材施教。所以孔子教学生经常会说这个学生他应该怎么做,那个学生应该怎么做,不一样。因为涉及到“颜渊问仁”,“仲公问仁”,“司马牛问仁”,“樊迟问仁”,都是问“仁”,仁代表你这个人人生的路该怎么走。你讲道的话是普遍的,每一个人都有,都是人,都要走一样的道,就是成为君子之道。怎么样成为君子的细节,针对个别的情况来说叫做仁,但最后结果都一样,所以我们讲这两个词要分辨。因为孔子说过一句话很难理解,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里面把道、把仁、把德都放在里面,“艺”是艺术的“艺”,六艺的“艺”。所以我们就要了解到“道”跟“仁”,“道”是大路,“仁”是个人的一个要特别走的路。 这是我们在了解,“道”跟“仁”也是可以通用,譬如杀身成仁,是你个人走这个路牺牲了。你要为道而殉道,殉道是为人类正式的路来牺牲,他是可以相通的。所以孔子提到言语的时候,很少谈到利跟命跟仁,并且他不语。“言”跟“语”不一样在什么地方?言是主动去说,语是跟别人讨论。所以说我们常常记得一句话叫“寝不言,食不语”这六个字,睡觉时不说话,吃饭时不讨论。譬如我们现在吃饭讨论问题消化不良,睡觉的时候,为什么睡觉的时候主动说话呢?我有这样的经验,我念中学的时候一到放暑假,朋友约了去谁家玩,整夜不睡觉,躺在那边就说话,说到最后是谁在说谁在听不知道了。第二天早上起来谁最后说话,不知道,你说了什么,也忘记了,这对睡眠不好。所以睡觉时不说话,吃饭时不讨论,这是“食不语,寝不言”,这是两个词有一定的差别。 孔子不语什么呢?“怪力乱神”,他不去跟别人讨论,他不讨论并不代表没有这种事。自古以来一直就有“怪力乱神”的事情,自古以来,今天还是有,但是孔子不讨论,为什么?第一个,什么叫怪?怪就是反常,反常的事情,不正常的。像春秋时代有一句话,在《左传》里面,说六鷁退飞过宋都,六只鸟退着飞过宋朝的首都。大家都觉得真是奇怪,鸟怎么会退着飞,明明是向前飞。因为风速大于它飞行速度,所以它拼命飞,风力量更大,你看起来像退着飞过宋朝首都,所以说宋国要出事了,你说这种事情没有什么好说的,风大而已嘛。 第二个力,力代表什么呢?力代表武力,孔子不太喜欢谈武力。因为在古代有王霸之分,王像周文王、周武王是以德服人,我如果德行好,天下人都听我的话,这是以德服人。但是到春秋时代剩下五霸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这些人称为春秋五霸,五霸是以力服人,就是我武力比你强,你要听话,我就称霸了。孔子不喜欢谈力,喜欢谈德。谈到力的话就变成法家,就变成其他的兵法家。 第三个孔子不谈乱,古代“乱”这个字就是造反,社会秩序大乱,有人起来造反,谈多了的话不太好,我们也知道很多人喜欢听造反的故事,从曹操开始,三国很多人喜欢听,为什么?很热闹,勾心斗角。所以孔子比较喜欢正常的长远的一个安定的社会。 最后一个孔子不谈神,这要特别说明,为什么,因为很多人说孔子不谈神,不是的。这个“神”代表灵异事件,孔子不谈灵异事件,譬如我现在表演隔空抓药,孔子不谈,因为灵异的事件根本是很神秘的,有时候你很难解释,这个世界上很多灵异事件。有人说看到神,看到鬼,这都是可能的,因为这个人没有理由去编故事,并且讲的也很生动。历代以来这样的小说,譬如《聊斋》,聊斋当然是编出来,其他还有很多啊,《搜神记》这些。所以像这些孔子不愿意多谈,但是孔子对于鬼神可是谈了很多次。所以这个“神”是灵异事件,不是一般的鬼神,古人对于鬼神特别的崇敬,因为人死为鬼,鬼神就是我们的祖先。 我们简单分一下,人死为鬼,所以祖先都是鬼,那神呢?古代的人把负责守山像泰山,守河像黄河这些官员做的很好,他们死了之后就封为神了,比如山神、海神、河神。为什么?因为人看到山,看到大的河,看到海,心里面就会生出崇敬的心,知道说自然界伟大,你就会取法乎上,让我们人类的生命也显示他的尊严。所以像这些是神,至于像天神这些更不要说了。孔子谈鬼的地方很多,他说“敬鬼神而远之”,这话并没有否认鬼神,要尊敬鬼神,但是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我们将来会有一次专门介绍这些相关的部分。 所以像他那个罕言、不语什么,更有趣的是“子绝四”,他有四样事情他从来不做,他设法断绝的四种毛病,就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第一个他不随便猜测,譬如我们现在猜测一下国家未来的发展,世界局势如何,这个很难去猜测。第二个他不会怎么样呢?坚持己见,我有什么看法我坚持,他不会,他很有弹性。第三个意必固,固就是我的一定对。我们把这四个简单说一下,准确一点,第一个他不凭空猜测,第二个他不坚持己见,第三个他不顽固拘泥,第四个他不自我膨胀。这些在我的《论语》解读都有,有时候讲的你要把每一个字都讲清楚还是准确一点,他不会自我膨胀,像这个就是孔子他把四样毛病统统去掉很不容易。因为人就是一个自我,跟别人来往总希望我受到重视,我说的话有分量,我说的算数,总希望说自己各方面都超过别人,这个是普遍的一种很本能的一种想法,孔子把它统统停下来,整个革除。 所以从前面孔子罕言,孔子不语,孔子绝四,还有我讲一句话各位听听看,看这位是什么样的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个人说德行没有修养好,学问没有好好研究,听到该做的事没有去做,有不对的事没有改过,这是我的忧愁啊。讲这句话的人就是孔子,孔子整天在想我德行不够,学问不好,每天这样想就会进步。如果不这样想的话,认为今天是一个好日子,我什么都够了,那就只能原地踏步了,不会进步了。孔子让我们佩服是因为他每天都不一样,你看他讲他自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一路上去每十年就有新的境界,我们是一路走来始终如一,数十年如一日都差不多,这就是浪费了生命。 所以孔子这样做我们就要问了,你们这样做固然是不错,但是你至少要告诉我,你这样做的效果很好。这当然没有问题,我们可以找到充分的证明,证明孔子可以自得其乐。如果一个人经过长期的修养,结果是很痛苦的,那我们就要问了,你修养半天结果是痛苦,代表这个修养不必要。因为人活着希望快乐,只不过某些快乐跟本能有关的有问题,所以前面要讲“三戒”。跟本能有关会制造困扰,到最后求乐反苦,这是很多人的经验,就是我本来是追求快乐,最后反而变成痛苦了。修养本身有快乐吗?我们前面也提到孔子他生活非常穷困,但是里面就有快乐。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做颜渊,颜渊就是很特别的学生,孔子公开称赞好几次。有一次讲的最直接,他说“贤哉回也”,颜渊真是杰出啊,怎么杰出呢?“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九个字就把颜渊的穷困写出来了,每天吃一竹筐饭,喝一点白开水,住在违章建筑里面。太惨了,底下就重要了,十个字,“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别人都受不了这个忧愁,别人包括我们在内,是所有的人,就是一般人都受不了这种忧愁,但是颜渊没有改变他的快乐,重要就在这里。不改其乐,他有钱和没钱一样快乐,没钱完全没有感觉。譬如我现在吃过饭了,我会不会因为吃了饭很好我很快乐,吃完就结束了,现在你吃饱了再请你吃,那就很痛苦。这个就是人生观就很清楚,他不以生活的贫困为苦,因为他另外有所乐的地方。 将来我们要讲道家的庄子,庄子其实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古代所有的典故,所有的知识他大概都知道。庄子很喜欢写寓言,寓言故事里面有真有假,混在一起,真的很有含义。 譬如里面提到一段孔子劝颜渊说你书念这么好,德行也不错,为什么不做官呢?因为做官是要造福百姓,我们常常想现在讲做官到底在想什么?我们不知道,也不予置评,但是古时候确实是希望造福百姓。所以孔子希望颜渊去造福百姓,颜渊说我不要,他说我家里分一点田可以有点稀饭喝,有一些地种,种桑树养养蚕,有一些布可以做衣服就可以了,然后我以老师的道为乐就够了。孔子的道可以让颜渊快乐,到底是什么样的道呢?就是人生的正道。人生的正道是很抽象的东西,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说我这边也是正道,世界上多少宗教?哪一个宗教认为自己不是正道? 孔子的道有什么特色?他的道是一种人生哲学,在人的生死之间,从人的经验出发,找到人生的意义,这一点很特别。我举一个例子,我现在很真诚,就发现有一种力量由内而发,使我对别人的态度要采取一种适当的方式来实现,真诚不真诚就是关键了。所以儒家的思想关键在于真诚这两个字,因为人是所有动物里面唯一可能不真诚的,人的真诚是其他动物很难想象的。其他动物会说我何必真诚呢?我本来就是这样子,我们什么时候见过一只猫学狗叫,怎么学也学不像,它也不会这样做。只有人可以一辈子扮演他的角色,譬如我现在要扮演老师的角色,我就要坐在这边正襟危坐,各位扮演学生的角色,就坐在那里认真听讲。但是下了课之后大家变成朋友了,回家之后各自做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夫妻、兄弟、姐妹,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所以在儒家里面他也了解这种困难。因你扮演某种角色久了之后,就会忘记你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譬如说讲到工作、上班,很多人上班久了之后以为自己就是工具。星期一到星期五我就把工作做好,每个月领了工资过日子,到最后以为自己就是专门上班的。 我有一个朋友当公务员,当了三十几年就退休了,第一个月到处旅行很愉快,第二个月开始很烦了,没有地方上班了。就跟他太太说这样好了,今天开始买菜以前写一份菜单,我批可了再去买吧。因为他当公务员当久了,每天批可批习惯了,退休之后没有地方批,就只好批菜单了。他忘记了他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他的生命应该有工作的部分,也应该有休闲的部分,有身有心还应该灵的部分,有今生将来可能还有来世。他应该做全盘的准备,否则你生命这么狭隘的话,对自己来说也不好,所以生命是完整的。因此我们不要问颜渊为什么快乐,颜渊说老师的道让我快乐。老师的道是要让你做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就是说你要成为君子,应该成为君子这一系列,要从真诚开始。 真诚是需要长期练习的,我在研究《易经》的时候,发现在《易传》里面对真诚有很好两句话可以作为说明,在《易传》里面第一句话提到说“闲邪存其诚”。“闲”是休闲的“闲”,邪恶的“邪”,闲邪就是防范邪恶,防范邪恶以保存内心的真诚。换句话说真诚跟邪恶势不两立,这是很有趣的一点。我们不能说我很真诚的去犯罪,那不行,这样讲是莫名其妙。我很真诚的抢劫,我很真诚的打人,这不行,你明明知道抢劫打人这是坏的事,你一真诚绝对不能做。这是儒家的一贯的思想,防范邪恶以保存内心的真诚,你只要知道一件事情是不对的,你的真诚就一定跟它势不两立。这样代表很好,真诚代表我做我自己,跟邪恶势不两立,代表人性向善,这是我一直要强调的观点。你如果没有人性向善这样的观念,你说真诚和邪恶势不两立,怎么说得通,所以儒家的思想很多地方都是一个点,一个线,是根线索,你要穿到它的整体去。 第二句话是“修辞立其诚”,我说话的时候要修饰我的言词才能建立我的真诚,换句话说我光说我很真诚没有用,那你要怎么办呢?言为心声,说话是我内心的一个声音,这样代表真诚。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言不由衷。说话不由内心而是有外在的考虑,说一些客套话、门面话,说一些自己觉得惭愧的。“修辞立其成”就说明言语是很不容易的,要说适当的话,表达内心的情感,这是需要训练的。所以我们提到真诚,会觉得真诚很容易,我觉得我很真诚就够了,不是的。在儒家里面真诚也需要修炼,一方面跟邪恶对立,一方面要透过适当的言词来表达,也就是因为这样子,孔子特别重视言语。 我们有时候看孔子对他的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分类,分为四大科,第一科德行,这个没有问题,孔子的学生德行一定要好。第二科就是言语,孔子的学生要能够说话,表达他的思想和他的观念。第三科叫做政事,政治的政,事务的事,就是今天所谓的政务跟事务。第四科叫做文学,文学不是写作,文学代表文献知识。所以他每一科里面都安排了几位学生,德行科有四位,其他每一科都是两位。像言语科,你要做到的话怎么办?第一个不学诗无以言,你要学诗经,诗经学会之后为什么可以讲话?两个理由:第一你学诗经之后发现诗经里面都是真诚情感的表现,所以学诗经本身也会觉得我的真诚要如何去表现。第二个诗经很多作为外交语言,很多话不要直接说,念一句诗经大家就了解了。 这个条件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念过,不然你一个人念诗经别人听不懂不是打哑谜吗?有时候念古代书就有这种困扰,美国有一个作家叫梭罗,他写《湖滨散记》。一个人到湖边住了两年两个月,他说我要体验一下能不能离开人群过最简单的生活,两年两月之后他就说我要体验一下我还是不是能够回到社会,都找理由。最喜欢找理由就是念哲学的,他就是哈佛大学哲学系毕业的,他的作品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代表,那么为什么我们提到他呢?因为他一个人住在湖边,盖一间房间住着,旁边就摆几本希腊时代的作品,《伊利亚特》、《奥德赛》这些希腊时代的名著。他看一看就抱怨,他说今天念这些书反而不好,念了之后没有人可以讲话。英国也有学者承认,他说今天最好不要念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念了之后,没有人知道你在说什么,这个很可惜,他的传统不见了。所以我们
/
本文档为【2010年2月推荐读书--向孔子问道之修身养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