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免疫增强剂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免疫增强剂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2011-07-06 6页 pdf 415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82023

暂无简介

举报
免疫增强剂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生 箜! 鲞箜 塑 免疫增强剂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顾有守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东 广州 510500) 327 · 继 续 医 学 教 育 · [关键词] 免疫增强剂; 皮肤病; 治疗 [中图分类号] R979.5;R751.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968(2006)04—0327—06 无论用免疫学来研究发病机制或作免疫诊断、治疗和 预防等都是为了发现免疫的异常,从而来解决实际问题, 以使异常的免疫得以恢复。因此,免疫治疗是一切免疫学 ...
免疫增强剂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生 箜! 鲞箜 塑 免疫增强剂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顾有守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东 广州 510500) 327 · 继 续 医 学 教 育 · [关键词] 免疫增强剂; 皮肤病; 治疗 [中图分类号] R979.5;R751.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968(2006)04—0327—06 无论用免疫学来研究发病机制或作免疫诊断、治疗和 预防等都是为了发现免疫的异常,从而来解决实际问题, 以使异常的免疫得以恢复。因此,免疫治疗是一切免疫学 研究的共同目的。以此来填补免疫缺损,降低过多的免疫 反应以保持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 1 免疫治疗的原则 1.1 明确免疫异常是原发或是继发?是体液还是细胞免 疫缺陷?方可达到针对性矫治免疫异常的目的。例如在 原发免疫缺陷中,机体不能产生抗体时应区别下列 5种可 能性:(1)B细胞异常;(2)T 细胞不足;(3)巨噬细胞无能力 处理抗原(提呈不足或处理不当);(4)Ts过度抑制抗体产 生;(5)T、B细胞均有缺陷。 上述各类异常的处理完全不同,如 Ts功能过强所致 抗体产生率下降必须应用免疫抑制剂,而T、B细胞均缺陷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时必须补充干细胞并输入同基因的 正常骨髓。又如恶性肿瘤患者存在的继发免疫缺陷中,可 能为 :T细胞缺陷或 NK细胞缺乏 ,现在可以应用干扰素 以纠正 。 1.2 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不同患者对免疫治疗的某些 药物反应各异,进行体外试验观察反应对治疗将会起到有 益的指导作用,例如免疫核糖核酸(ImRNA)在体外可以 传递免疫信息给淋巴细胞,如获得成功,患者特异免疫功 能可明显增强,否则无效,因此事先进行体外测试以决定 治疗为宜 ,胸腺素对患者的反应也如此。 1.3 疗效指标的选择 由于至今一些体外免疫学方法尚 不够定量及稳定 ,因此在一般患者中,免疫指标常不能反 应病人真正的免疫状态,故对疗效的判断还必须观察健康 状况、症状、病原体是否消失等。如转移因子治疗黑色素 瘤,虽然治疗后患者免疫皮试等指标可以转为阳性,却仍 不能阻止肿瘤发展。 1.4 适应证 免疫增强剂除应用于免疫缺陷者外,有时 可以与免疫抑制剂并用 以加强后者疗效 ,如应用皮质激素 所致免疫抑制可用免疫增强剂使之改善,从而顺利完成治 疗。应用放疗、化疗时也可应用免疫增强剂以获疗效。此 外,为增进免疫疗效,应合并治疗,如治疗真菌或病毒感染 时,除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外,还需消灭病原菌,如用干扰 素加抗真菌、抗病毒药物等。 2 免疫制剂的主要类型 2.1 免疫增强剂 又称免疫促进刹或免疫刺激剂,其中 有许多微生物物质,如卡介苗,在皮肤肿瘤的治疗中,应用 最广,作用最强,但不良反应也大。而在免疫增强剂中转 移因子应用为最广泛。 2.2 免疫替代剂 在先天或后天的免疫器官缺陷如先天 性无胸腺、后天免疫细胞功能异常时常用胸腺素作为替代 因子,此外尚有骨髓移植等疗法。免疫核糖核酸、干扰素 等也均f 泛应用。 2.3 免疫调节剂 免疫调节是免疫系统保持正常功能的 关键,如左旋咪唑可使原来无免疫反应的免疫细胞出现增 殖反应,但对正常免疫细胞无作用,故又名为免疫恢复剂, 它尚可使免疫反应过度者现出免疫抑制。 2.4 免疫佐剂 本身无免疫原性,当与抗原同时应用时, 可加强其作用,如明矾、氢氧化铝等。 2.5 免疫抑制剂 是真正抑制机体免疫反应的制剂,如 应用于器官移植使移植物失去细胞免疫的排斥反应。 上述几种免疫制剂除最后一种外,对机体的免疫功能 均起着替代、调节、恢复的作用,因此作为免疫增强剂的一 类 ,一并讨论 。 3 免疫增强剂的类别、作用及其应用 3.1 非特异免疫增强剂 主要对机体的非特异免疫起到 刺激、调整与增强效应。 3.1.1 细菌、真菌、病毒及高级植物类 3.1.I.1 分枝杆菌 ①卡介苗(BCG):为一种减毒的牛型结核杆菌,以死 菌苗为主,可以非特异的改变机体对抗原产生免疫反应的 能力。卡介苗可以改变抗原的免疫原性,也可以改变机体 网状内皮系统的生理功能,从而扩大机体对抗原的免疫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28 Southem China Journal of Demlato.Venereolog ! ! 1)!! 鱼: :! 2 : 反应 。 以死 BCG与油剂混合制成乳剂,已应用60余年。可 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及非特异性抵抗力,也可延长抗原在 局部释放至靶细胞的时间。此外,分枝杆菌本身的某些成 分如细胞壁类脂及多糖以及分枝杆菌的 RNA,具较大增 进免疫的功能。 剂量 :75 mg/次,每 4日接种 1次,连续 1个月,以后 每周 1次。也可局部治疗,如瘤内注射或以5000—1万单 位/克的剂量制成油膏敷于表面如黑色素瘤的表面等,疗 程长者可用至 2年。此种治疗在肿瘤患者中有一定的 效果。 皮肤科适应证:①黑色素瘤:对瘤块较大者切除后再 以 BCG或 BCG加瘤苗合并治疗 ;Ⅱ期患者已有局部淋巴 结转移者,若单用手术切除,85%的患者仍有复发的可能, 此因肉眼难见到的余瘤转移灶无法切除。对转移仅涉及 一 个淋巴结的效果最好。已有内脏转移的Ⅲ期病人,治疗 一 年 ,40%随访 2年均未见复发 ,也有应用皮上划痕接种 法或直接注射黑色素瘤法。②淋巴瘤:Thomas治疗 1例 化疗后患者,随访 5年存活良好;9例 Burkitt淋巴瘤 5年 均存活,而对照组全部死亡;何杰金病,4—5年内完全缓 解者占85%,对照组为 62%。 BCG免疫治疗的关键是必须先经放疗、化疗将肿瘤细 胞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才可发挥免疫治疗的作用。 不良反应:由于应用量大,接种次数多,以致副反应甚 多,如局部多刺法可形成脓疱,持续数月方趋愈合,划痕法 中红肿痛甚剧,2—3周方愈合结疤,皮内注射后可出疹、 破溃、排脓数月不愈,皮下接种或划痕均可有继发转移瘤 的可能,甚至合并皮肤结核。全身反应有寒颤、高热、不适 等,发生于注射后2—4小时,持续36—48小时,也可出现 血细胞减少等。 ②草分枝杆菌(乌体林斯):主要成分是灭活的草分 枝杆菌,对人体不致病,主要通过影响免疫应答反应来调 节机体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作用机制:①对细胞免疫的作用:显著增强特异性细 胞免疫功能 ,促进淋 巴细胞转化 、增殖 ,促进 白介素 2、白 介素4、肿瘤坏死因子, 干扰素等各种细胞因子的产生, 显著增强 NK细胞活性,用药后r乃、T4、T4/T8均有明显增 加。一②对体液免疫的作用:增强 Th细胞活性,促使 Th细 胞分泌 B细胞生长因子及 B细胞分化因子,从而刺激 B 细胞进入增殖、分化阶段,最终促进特异性抗体形成,使用 后血清 IgG、IgM滴度增高。③对巨噬细胞的作用:对单核 一 巨噬细胞功能和代谢都有促进作用,促进单核 一巨噬细 胞释放大量 O ,诱导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粒细 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骨髓多能干细胞和脾粒细胞及巨噬 细胞的前体增殖,增加 IL.的分泌。④非特异性抗感染作 用:作为佐剂,增强疫苗的特异性抗感染作用,增强人体对 多种病原体所致感染的非特异性抵抗力,并与抗生素有协 同作用。⑤非特异性抗肿瘤作用:增强和恢复宿主抗肿瘤 免疫应答,提高机体抗肿瘤作用能力,减少肿瘤的复发。 总之,草分枝杆菌是耐酸分枝杆菌中的一种,基于它 与结核菌的生物亲缘关系 ,通过特殊的物质交换 ,可持 久 地介入人体的免疫过程,不断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能 力,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从而表现出杀菌、清除体内病原 体,增强抵抗力等免疫效应,达到治疗目的。 皮肤科适应证:可用于带状疱疹、扁平疣、预防和治疗 单纯疱疹和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 用法和用量:1.72 g/mL,1次/周,1支/次,均深部肌 注 ,一般 1O支为 1疗程。 不良反应 :耐受性好,偶尔有注射处发红 ,但很快可以 消失,注射后 2—3天偶会 出现疲倦感 、痰多,在局部或在 病灶的皮肤部位有轻微疼痛并伴有轻度烧灼感。 ③卡介菌多糖核酸:即斯奇康,主要为结核杆菌体内 的某些成分。 作用机制:①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 噬细胞 的吞噬能力,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②调节特异性免疫 功能:促进 T淋巴细胞的增殖,尤其是促进 T细胞功能和 rhl和 Th2的平衡,促进各类细胞因子的分泌,诱导主要 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类抗原及IL一2R的表达。③抗过敏反 应作用:抗 I型过敏反应作用——稳定肥大细胞及嗜酸性 细胞的细胞膜,抑制其脱颗粒现象,同时产生大 IgG,封 闭 IgE抗体;抗Ⅲ型过敏反应作用——调节 T细胞亚群 Thl和Th2的平衡,从而调节由细胞免疫介导的迟发性变 态反应。 皮肤科适应证:可用于治疗尖锐湿疣、带状疱疹 、扁平 疣、寻常疣、生殖器疱疹、特应性皮炎,也町作为慢性荨麻 疹、自身免疫病(如SLE、白塞病、白癜风等)和皮肤肿瘤的 辅助治疗 。 用法和用量 :每次 1 mL,肌注 ,每周 3次 ,3个月为一 疗程 ,小儿酌减。 不良反应:偶见注射局部红肿,结节,热敷后 1周内可 自然消退 。 3.1.1.2 短小棒状菌菌苗(CP):代表 r一组具有免疫增 强及抗肿瘤作用的厌氧性棒状杆菌,经加热或甲醛灭活制 成菌苗后,注射机体引起肝、脾肿大,网状内皮系统增生, 巨噬细胞激活,明显提高其吞噬活性,从而起到 l『免疫的 辅佐作用。 临床应用:可静脉滴注 4 mg/d,每周5天,连续4—16 周;也可皮下注射4 mg,每周 1次计半年;治疗肿瘤时町使 瘤体缩小,如合并化疗可延长生存期。治疗鳞癌、黑色素 瘤等均有一定疗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QQ鱼生 箜! 鲞箜 塑 不良反应:为恶心 、呕吐、嗜睡、血压升高、呼吸困难 、 肝损伤 、白细胞减少。但少见 ,大多可为患者耐受。 3.1.1.3 多抗甲素:乃我国首创的免疫增强剂。是从 d 溶血性链球菌 No33菌株经培养提纯而得的多糖类物质 d 甘露聚糖肽。 作用机制:1、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2、改 善并增强机体的应激机能;3、增强机体的免疫活性;4、提 高淋巴细胞转化率;5、免疫保护作用。 皮肤科适应证:改善皮肤恶性肿瘤在放疗期的免疫功 能 、白癜风 、结节性红斑。 用法和剂量:肌注 l0—20 my/次 ,隔 日一次,一个月为 一 疗程 ;[]服 5—20 rag/次,每 日2—3次。 不良反应:注射局部疼痛,偶有发热和皮疹。 3.1.1.4 麻疹疫苗: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诱导产生干扰 素以消灭病毒。 皮肤科适应证 :扁平疣 、寻常疣 、跖疣,也有用于治疗 银屑病、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3.1.1.5 多糖类 : ①香菇多糖(PS—K)具有恢复 Th细胞的功能,辅助 B细胞产生抗体,增强巨噬细胞的活性。 ②葡聚糖:可以激活巨噬细胞,应用治疗肿瘤时,经激 活巨噬细胞 ,在瘤细胞的周 围可见到大量巨噬细胞浸润 , 并见到肿瘤逐渐消退。 ③猪苓多糖:应用后可提高机体的全部免疫功能,改 善症状。 ④茯苓多糖:可激活 T细胞,提高巨嗜细胞的吞噬活 性,从而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3.1.1.6 中草药 ①黄芪: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中最为重要的中药之 一 。 具有增强吞噬反应等非特异免疫的功能。如合并应 用灵芝、党参等疗效更显著。其作用可以增加巨噬细胞的 溶酶体、糖原颗粒、酸性磷酸酶、琥珀酸脱氢酶等,此点正 符合其“扶正”的功能。具有类似卡介苗增强网状内皮系 统功能的作用。 ②其他中药:一般补阳药可使机体提前产生抗体,而 补阴药则可使抗体水平维持较久,在这些中药中加入人 参、白术、灵芝 、山药及黄精等均可提高机体的非特异免疫 功能,而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肉桂等可以促进抗体的 形成;玄参、灸鳖甲可延长抗体持续时间;银耳、人参、生 地、白芍、菟丝子、阿胶、鹿茸等可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刺 五加、花生衣、补骨脂等则可增加非特异免疫;黄连、大青 叶、白花蛇舌草、野菊花可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3.1.2 化学类 3.1.2.1 左旋咪唑(LMS):即驱虫药四咪唑的左旋体 ,为 一 种免疫恢复剂,在 T细胞或巨噬细胞功能减退的患者中 329 具有恢复该类功能的效用,对免疫功能_IF常者用之无效, 系 1971年 Renoax所发现,对免疫系统的功能 为:①恢复 被抑制的巨噬细胞和 T细胞的功能;②增加血清免疫球蛋 白中的lgA含量;③增强血清总补体的水平 以调节免疫 功能。 皮肤科适应证:常用于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及抗 肿瘤因子等,常可与化疗合用可加速恢复和避免患者所致 免疫抑制状态,促进骨髓功能的恢复,延长患者的生命,如 治疗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瘤型 麻风、扁平苔藓(其中尤以泛发型及带状型为好)等,其他 如扁平疣、复发型疱疹等均有明显疗效。 用药方法 :儿童 2.5(1—5.0)rag/kg,成人 150 mg/d, 每 l一2周服 3天为一疗程,使血浓度达 l g/mL为宜,一 般以间隙用药增强免疫功能为好,如连续应用,反可遭 抑制。 不 良反应 :以胃肠道 反应为主 ,重者可 出现 白细胞 及 血小板降低,加用莨菪碱可减少不良反应,另外也可出现 口苦、恶心、腹绞痛、腹泻、疲倦、呕吐、失眠、头痛等,但一 般均可耐受。 3.1.2.2 锌制剂 作用机制:①锌与胸腺激素:缺锌条件下胸腺素活性 下降,补锌后恢复正常水平;②锌与IL一2水平:缺锌可降 低 IL一2水平,NK细胞活性也下降;③锌与免疫应答:缺 锌时实验动物血清总蛋白水平降低,其中 y^球蛋白及白蛋 白显著下降,低锌时对巨噬细胞功能也有影响,并可破坏 部分免疫记忆细胞;④锌可诱发 T淋巴细胞活化,激活 B 淋巴细胞,刺激免疫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皮肤科适应证 :肠病性肢端皮炎 、寻常性痤疮 、小腿溃 疡、脂溢性皮炎、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银屑病性 关节炎。 用法和剂量 :硫酸锌 20 mg,每 日3次;甘草锌 250— 500 mg,每日3次;葡萄糖酸锌 l0—25 mg,每 日2次。 不良反应: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刺激症状。 3.2 特异免疫增强剂 3.2.1 转移因子(TF):1940年 Laudsteing等首先发现了 豚鼠的细胞免疫可被动转移,如结核杆菌的迟发超敏反应 可用活的致敏白细胞传递给正常人的受体,1949年 Law. rCUCC用蒸馏水溶解结核菌素敏感供体的白细胞给阴性者 注射后发生结核菌素阳性反应,l954年又以反复冻融法 裂解白细胞取其活性不为胰蛋白酶、脱氧核糖核酸酶及胰 核糖核酸酶所破坏的物质,一20~C中可长期保存。56~C 30分钟即被灭活,此物质与白细胞活体相同可以传递迟 发超敏反应,名为转移因子(TF)。此因子的化学性质为 RNA一多肽复合体,活性部分可能含有 l2个氨基酸和 3—4个 RNA碱基组成,但不含免疫球蛋 白,分子量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30 Southern China Journal of Dermato—Venereology,October 2 鱼: : ! : (3500—5000 dah),故无免疫反应 ,不会产生过敏。 TF所转移皮肤迟发超敏的强弱取决于注入的量 以及 供体的敏感性,它能转移多种抗原的细胞免疫包括细菌、 真菌、病毒、组织相容性抗原及肿瘤特异抗原等。且具有 特异性,如从结核菌素阴性而球孢菌素阳性的供者所获的 白细胞制成的TF,只能转移给受者后出现球孢子菌素阳 性。因此在制备TF时,必须谨慎选择敏感的供体。由于 受者可以很快获得转移供体的免疫功能,因此不同于被动 免疫,但一般转移成功后持续免疫期可达一年,故也不属 真正的被动免疫。 目前 的认识是:TF为一信息分子 ,即它 可把供者 T细胞内的免疫信息转移给受者,使正常淋巴细 胞合成细胞膜表面特异受体。也有认为系通过核酸渗入 正常受者的淋巴细胞而传递免疫信息。此外,TF不能转 移体液免疫,对细胞免疫中只激活 Ts而非 Th细胞。除特 异免疫外,也同时可以加强非特异免疫。 作用机制:①超级抗原假设:TF与抗原相结合成为超 级抗原,大大提高了抗原的免疫原性,其中的核酸成分以 载体的形式将抗原转交给反应中的白细胞,诱导正常 T细 胞合成细胞膜表面特殊受体,对此抗原核酸进行识别,迅 速有效地被动传递免疫信息。②对正常T细胞脱抑制:选 择作用于受体循环中一小群处于“静止”或抑制状态的 T 细胞或受抑制的 DNA分子使之活化去除抑制,从而合成 此类 T细胞膜上特异受体成为致敏 T细胞,在接触靶细胞 后又转为淋巴母细胞增殖形成两种 T细胞。因正常白细 胞内存在的一套免疫系统基因被抑制因子(蛋白质分子) 所封闭,此抑制因子存在特殊的DNA顺序,专门抑制一些 可翻译 DNA遗传密码合成具免疫功能蛋白质的合成酶。 TF进入细胞后对该抑制因子具有较大亲和力与之结合从 而解除了特异基因的抑制,免疫球蛋白乃大量产生;③类 似于一种多核苷酸的非特异免疫佐剂;④促进干扰素的去 抑制,也有结合抑制因子的能力;⑤属于T细胞受体中的 某片段;⑥尚可刺激单核细胞产生 IL—l。 制剂:取自人白细胞,脾或扁桃体,每安瓿 2 mL(1单 位),相当于湿重0.5克[(4—5)×10 ]的白细胞提取物, 即多肽含量 (797.22 4-197.07)txg,核酐 量为 (183.24± 26.0)txg,蛋白质反应阴性 。 用法:急性期,每日1次,每次 l单位,后逐渐减为每 隔13 1次,直至 l周 1次,一般以5一l0次为一疗程,慢性 病 l一2周注射1次,3月为一疗程。注射方法多数以上臂 内侧部位为主,也有用口服冻干物。 皮肤科适应证 :①先天性免疫缺 陷:如治疗 Wiscott— aldrich综合征,长期随访存活率43%,有临床效果者可存 活5年;②感染: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单纯疱疹角膜炎 ; ③真菌感染:如呼吸道念珠菌病、消化道念珠菌病,经一疗 程均治愈,但应合并用抗真菌药物;其他如慢性皮肤粘膜 念珠菌病并用两性霉素治疗后治愈率较单用两性霉素者 高一倍以 卜,对球孢子菌病也有疗效;④ 自身免疫性疾病 : A.白塞病:治疗 l0周 83%痊愈;B.复发性口疮:复发期 1 — 30年 ,用 6—8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基本见效;C.系统 性红斑狼疮:合并激素治疗后,97例病人中52例获改善, 3l例 ANA转阴,23例高丙球蛋白血症中 l】例恢复正常; D.特应性皮炎:可改善瘙痒,合并哮喘者基本控制;E.恶 性黑色素瘤:有9例Ⅲ期手术 IF治疗一年生存期 100%, 26个月后仅死亡 l例,其中55%肿瘤完全消失,对照组全 部死亡;F.其他:寻常型银屑病 67例,24例于治疗 2个月 内痊愈,有效率达 73.18%,3—6次治疗后即出现疗效,免 疫功能改善 。 3.2.2 干扰素 (IFN):是一组 多细胞来 源的复杂 系统 , l957年 Issacs等发现具广谱抗病毒的活性,系一非球蛋白 的糖蛋白,主要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和吞噬细胞的活性,是 细胞受病毒及其诱生剂(主要是人工合成的双链 RNA)诱 生所产生的反应物。共有两种:①典型干扰素:该类细胞 被病毒感染或某些诱导剂作用后即释放;②免疫干扰素:B 细胞产生,为一淋巴因子。干扰素按细胞来源不同分为 仅、p和 y^三型,其中仅、p为 l型 ,^y为Ⅱ型,仅一干扰素由 外周白细胞产生,p干扰素由成纤维细胞产生,而 y^干扰 素由T淋巴细胞产生。体细胞产生的典型干扰素的产生 过程为:病毒进入易感细胞后,一方面进行 自身复制,产生 新的病毒,同时,诱导了干扰素的产生。其产生过程为:以 病毒 RNA为诱导物进入 了宿主细胞 的细胞核内,与染色 体DNA分子中的干扰素基因约束物(抑制物)结合,解除 抑制物对干扰素基因的抑制作用。干扰素抗病毒活性的 基因也位于 G一2l长臂的远端,被解除抑制物的基因所控 制的 DNA为模板,将遗传信息转录到mRNA上,于核蛋白 体内翻译成千扰素蛋白质。此干扰素可以在同一细胞内 起作用,亦可从细胞中释放出来影响其他细胞,一般说干 扰素作用于细胞表面或进入细胞核内,与其作用的约束物 相结合(作用的系合成抗病毒蛋白质密码),从而解除了 合成干扰素密码起抑制作用的信息,这一抗病毒模板—— 干扰素蛋白不断产生,它有力的抑制了病毒的合成。因 此,此类干扰素并非直接抗病毒,而是一种介质可增强健 康细胞的抗病毒能力。 作用机制:①通过机体的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来抑制 病毒染色体组的细胞内转录与复制,此种抗病毒蛋白系一 种蛋白激酶,核酸酶激活剂的合成酶,正常时细胞的干扰 素基因处于抑制状态,当病毒感染后,细胞内合成一种特 殊因子与抑制物相结合 (此抑制物在干扰素操纵基因 上),乃将抑制状态的干扰素基因去抑制,开始转录成干扰 素 mRNA,并于核糖体上翻译为干扰素并释放至细胞外, 干扰素乃作用于其他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引起细胞内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查 鱼生 旦 箜 鲞箜兰塑 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对抗病毒蛋白操纵基因的去抑制、转 录、翻译成抗病毒蛋白质;②对免疫系统的调节:1、免疫监 视功能的调节:增强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提高 NK细 胞的杀伤活力,激活以及诱导成熟(使前 NK细胞转为效 应 NK细胞);2、对免疫防御功能的调节:体液免疫:增加 抗体形成(抗体产生过度者可以抑制之);细胞免疫:使迟 发超敏反应转阳及持续期延长,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增加 Ia抗原的表达,并可诱导 NK细胞出现 IL2受体以加 强对 I 的反应 ;3、免疫 自稳功能的调节:出现 T 细胞 ,减 少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IFN除与 MAC一起参 与增强免疫 应答外 ,尚可抑制 特异、非特异免疫应答,故在免疫调节过程中仅有干扰素 才是既有正控制又有负控制的一种淋巴因子 ,因此对疾病 具有较广范围的作用。IFN正负调控双重作用起分化信号 的作用,是产生及启动I 的关键,而 IFN又依赖于 IL2的 存在,故免疫系统一旦被触动可以经过这一正反馈环路进 行放大,似滚雪球般迅速建立整体水平的免疫应答网络。 制剂:①内源干扰素:干扰素诱生剂:双股 RNA如多 聚肌,胞苷酸即 poly I:C,在细胞内产生干扰素的信使 RNA以产生干扰素蛋白,可抗病毒,抗肿瘤及增强和调整 机体的免疫功能,静脉滴注 30×10。单位可维持血浓度6 小时,肌注 10。单位2小时后达高峰(-'c 100 u/mL),24小 时后仍有阳性结果。②外源干扰素:a.人白细胞干扰素: 系以鸡瘟病毒或 poly I:C刺激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并以 放线菌素D或环己亚酸等核酸或蛋白质抑制物以保护干 扰素信使RNA的稳定性并大大促进干扰素的产生。0.1— 1 mg,/kg静脉滴注 12—24小时后方消失,2—7天即无反 应,故必须8天注射一次,b.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与 IgG 结合复合物,利用IgG的特异性将干扰素引导至某一特定 的组织或病毒中去。一般静脉注射 30 X 10。单位血中有 效浓度即可维持 6小时(±100 u/mL),24小时仍持续存 在,肌肉注射在组织中迅速灭活,不能进入脑积液,仅少量 随尿排出,也可鼻内或眼部局部应用,最好先以3万单位 皮试以免热原反应,24小时内总量应不超过 l0万u/kg,用 重组 DNA产 干扰素也已成功。 皮肤科适应证:①带状疱疹所致免疫损伤,早期应用 可减轻神经痛,并减少新水疱;②其他病毒感染:如 AIDS; ③恶性肿瘤:对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病、蕈样肉芽肿、黑 色素瘤均有效 。 3.2.3 免疫核糖核酸(iRNA):系从致敏淋巴细胞抽提出 来的核糖核酸,能将其免疫性传递给正常淋巴细胞并使之 致敏的物质。 生物特性:①由抗原刺激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产生的 免疫信息传递物,分子量为 100万,可被 RNA酶灭活,耐 DNA酶及蛋白酶,无抗原性,注入人体被排出,因此不对 331 人类产生过敏反应,也无种族特异性。注入体内可产生细 胞免疫反应,但易被体内的核糖核酸酶分解而失效。如同 时合用免疫核糖核酸酶抑制物(硫酸葡聚糖)可避免过多 分解而获疗效;②具高度抗原特异:如 c H小鼠成纤维细 胞免疫豚鼠,再提取其淋巴器内的 iRNA与c,H小鼠的脾 细胞共孵育后的此睥细胞注射给 c H小鼠,能显著抑制 同种肿瘤移植物的生长,如换以正常组织(c H鼠)免疫 豚鼠的 iRNA无效。③可传递迟发超敏:但成功率仅 72% 。 作用机制:① iRNA与肿瘤特异抗原结合为 RNA一抗 原复合物(一种超抗原)可以激起强烈的抗肿瘤特异免疫 反应;② iRNA中的信使mRNA可传递抗肿瘤特异免疫反 应的密码信息以抗肿瘤;③ 也是一种免疫反应:故存在免 疫监视,即对“自我”识别,对自身组织无作用。 应用方法和皮肤科适应证:0.1 mL每周皮内注射一 次(近腋窝或鼠蹊部淋巴结),第 1次 1 mg,以后 2 mg,逐 渐增加至4 mg,可用 18周,一般8周即可见效。有报道曾 治疗黑色素瘤 35例,多数已转移或术后仍有残留物,18 个月的治疗,13例仍稳定有效,初期肿瘤增大,不久停止 生长稳定 ,因此是配合外科切除的一种较好的免疫疗法 。 3.2.4 胸腺素:为T细胞发育成熟的一种内分泌激素。 体外可使切除胸腺或免疫抑制的动物重建免疫功能,它的 作用可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淋巴细胞,即淋巴干细胞、成 熟淋巴细胞和T细胞亚群。新生小鼠去胸腺后再给予纯 化的胸腺激素即可产生下列效应:①减少消耗症的发生与 死亡;②刺激淋巴细胞的增生;③修复细胞免疫功能,如可 恢复同种小鼠的皮肤及淋巴细胞的移植物排斥作用。 人类胸腺发生于胚胎第六周,其大构随年龄和机 体状态而改变,初生时为 l2—15 g,以后逐渐增大至30— 40 g,青春期最大,以后缓慢退化,至老年期仅 15 g以下。 青春期后胸腺退化有两类:①年龄退化(生理性)缓慢;② 意外退化,在疾病消耗状态下退化迅速,可能因素有:营养 不良、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的缺乏;内分泌功能的紊乱如 肾上腺素皮量增 多至 500 mg/kg,即可使其体积减少 90%,甲状腺素减少。松果体退化减低了对性腺成熟的抑 制以及应激等。而生理性萎缩则系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 鉴于胸腺内淋巴细胞增殖速度极快 (5 X 10 /天),其中 95%均遭破坏,至青春期已在淋巴循环池中作了储备(完 成细胞免疫功能的长寿T细胞),不需胸腺大量补充,为节 省大批胸腺增殖时耗费的营养和保证重要脏器的生长,胸 腺乃逐渐萎缩。但成人胸腺仍起一定作用,甚至也有终身 不完全退化之说,因此,机体胸腺大量萎缩必将遭致免疫 缺陷。 胸腺素系网状内皮细胞所产生,胸腺中另一类细胞即 为胸腺细胞,为 T细胞的前身,经胸腺激素的哺育逐渐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32 Southern China Journal of Dermato—Venereology,October 2oo§. . ! : 化成熟成为小淋巴细胞,胸腺髓质中存在长寿细胞亚群 (寿命达 2l7天,不离开胸腺,与外周 T细胞无关)。而大 量繁殖胸腺细胞仅5%输入血循环内,其余均遭破坏而被 吞噬,此与胸腺的生理功能有关:①繁殖后的淋巴细胞有 针对 自身抗原的细胞系,所谓禁忌细胞 ,不允许在体 内生 存,因此在离开胸腺前必须死亡;②细胞繁殖过程中出现 大量突变,这是淋巴细胞有识别各种不同抗原的原因,但 大多数突变细胞不能存活,因胸腺中存在有一种身体其他 部位所缺乏 的末端脱 氧核苷酰酶(TdT),此 系一 DNA多 聚酶,具有不需核酸模板即可将一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直 接连到已有的 DNA链末端的 3’OH上去以使 DNA链得以 延长,此与胸腺细胞的大量突变有关。突变后的细胞立即 被杀死。 作用机制:胸腺素激发了前 T细胞内CAMP的生成增 加 ,从而 T细胞表面出现抗原标记 ,CAMP又可促使 蛋白 的磷酸化,激活加速遗传信息的转录翻译,进一步促进蛋 白质的生物合成,胸腺素的作用使存在于细胞分化的基因 程序得以展开,促进 T细胞分化成熟,与 DNA的复制无关 (即与遗传无关),因此其作用有:①刺激未成熟的淋巴干 细胞分化成Tc;②增强Ts细胞的作用;③抑制自我识别过 程;④促进免疫缺陷个体的抗瘤作用。 总之,其作用主要增强 T细胞的数量,增强其功能从 而发挥抗感染与抗肿瘤作用。 制剂:牛胸腺肽4 mg,猪胸腺素5 mg,胸腺五肽 1 mg。 用前以灭菌生理盐水稀释 1毫升,肌内或静脉内注射,每 13或隔13一支,急性感染或病情严重者可每13 10—20 mg。 皮肤科适应证:①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可缩短病程; ②原发性免疫缺陷症:如对 Wiskott—Aldrich综合征可延 长生命;③继发性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病,类风湿性关节 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④肿瘤:对恶性黑色素瘤、白 血病合并播散性水痘及疱疹病毒感染都有疗效,且可使免 疫功能明显改善。⑤其他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如顽 固性口腔溃疡等。 不良反应:26%在治疗期出现注射部位疼痛或水肿、 硬结、风团、瘙痒,但可自行消退,对肝、肾、心、骨髓无 毒性。 3.2.5 白细胞介素:是细胞免疫效应的介质及免疫反应 细胞间相互作用的调节因子。1979年统一命名,目前已 提纯者有 IL ⋯,系成熟淋巴细胞在适当刺激下产 生,事先不存在,必须经抗原刺激后合成及分泌,仅增加蛋 白质合成而不要求 DNA的合成及细胞分裂,故出现较早。 作用机制:①刺激 NK活性,使 NK活性低下的肿瘤患 昔恢复杀肿瘤活性;②促进 T细胞增殖分化,即使细胞毒 T前体细胞分化为细胞毒T细胞从而增强其杀伤效应;③ 直接激活前 B细胞使之出现 la抗原及补体受体表达以增 加B细胞量并刺激 Th细胞放出辅助因子并转为抗体形成 细胞。某些疾病如SLE中存在抑制 IL 因子(PGE即是抑 制物之一),故 IL 水平很低,如 18例各阶段SLE的IL 产 生力全部低于正常水平 。 制剂及在皮肤科的应用 :IL的一般结构已明确 ,分子 量为 1.5万 ,N末端 20个氨基酸的糖多肽链。除天然纯 化产 品 外 ,目前 已 口丁基 因 工 程 重 组 产 生 ,可 应 用 2 万 u/m ,静 脉滴注,每周 3次,总量可达 85.5万 u/in 。 对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病及肿瘤均有一定疗效。如 AIDS 及联合免疫缺陷者患者血小板增多,迟发超敏反应增强; 对防止癌肿转移 、继发感染有效 ;SLE中可减少 自身抗体 产生 ;其他如对麻风结节性红斑 ,可增加淋 巴细胞转移反 应,对严重腹泻的孢子虫病可停止腹泻等。 3.2.6 丙种球蛋白:来源有二,一是来自健康人静脉血, 另一来 自胎盘血(又称胎盘球蛋白)。 作用机制:含有健康人血清中所具有的各种抗体,因 此能增强体液免疫功能。 皮肤科适应证:低免疫球蛋白所致免疫缺陷病、麻疹、 水痘、带状疱疹等病毒感染,也可用于湿疹、内源性过敏性 皮炎。 剂量和用法:肌注2—5 mL,每 3周 1次,胎盘球蛋白 6—9 mL/次,静注成人每次 2.5 g或 1—3 mL,儿童50— 150 mg/kg,但一般制品不能静注。 不良反应:不显著,大量注射可有局部疼痛及暂时性 体温升高。 [收稿 日期] 2006—08—30 (责任校对:孙希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本文档为【免疫增强剂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