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教育学A级e

教育学A级e

2011-06-22 19页 doc 136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7928

暂无简介

举报
教育学A级e四川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辅导用书 2010年4月《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参考答案及解析 2010年4月《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一)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D 5.B 6.C 7.A 8.D 9.B 10.B 11.C 12.A 13.B 14.D 15.D 16.C 17.C 18.D 19.C 20.D 二、概念解释题。 1.教育学:概括地说,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师的人际知觉:是指教师对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3.必修课:是...
教育学A级e
四川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辅导用书 2010年4月《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参考答案及解析 2010年4月《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一)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D 5.B 6.C 7.A 8.D 9.B 10.B 11.C 12.A 13.B 14.D 15.D 16.C 17.C 18.D 19.C 20.D 二、概念解释题。 1.教育学:概括地说,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师的人际知觉:是指教师对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3.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三、简答题。 1.答:(1)思想政治素质目标及教育;(2)道德素质目标及教育; (3)文化素质目标及教育;(4)生理素质目标及教育; (5)心理素质目标及教育;(6)审美素质目标及教育; (7)劳动素质目标及教育;(8)交往素质目标及教育。 2.答:(1)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 (2)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治理问题和情趣问题; (4)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 (5)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 3.答:学校还有影响学生个体成长的一些微观环境。 (1)同伴影响:学生同伴群体是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 (2)花盆效益:花盆效应会造成学校脱离社会,理论脱离实际,学生高分低能、适应能力差、经不起风浪,难获得社会成就; (3)教师的期待效益:教师对差生的期望传递十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4.答: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工作,使学生适应环境,形成健康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2)教师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特点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4)教师本人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对于搞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5.答:(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确定人格教育的导向; (3)明确道德基本的内容。 四、论述题。 1.答:(1)针对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发育的激变期,发育快、不平衡的特点,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体育和卫生保健教育。要防止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正常的体育锻炼,过重地增加学生学习负担,以至影响到学生身心发展。要保证学生的正常作息时间,也要防止因运动量过大而影响健康。 (2)针对学生进入性成熟的过渡期带来的特点,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生理知识和性的教育,减少初中生对自己身心变化不良的好奇心或心理上的混乱与恐慌,帮助他们懂得在异性交往中如何自制、自重和尊重对方,懂得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建立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和友谊。同时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和文艺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积极向上的兴趣,帮助他们将精力放在学习、工作上,在健康的生活中度过这一阶段。 (3)针对初中生渴望有独立性而又自控能力差的特点,教师应该协同家长创设有利于相互理解的教育环境和关系,应该用亲切关怀、启发引导代替限制。因此,教师自己要注意教育方法,也要向家长介绍教育方法。可以对学生进行艰苦朴素,选择良友的教育,也可以用积极、健康、有趣的活动代替学生无益的活动,但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不要过多地挑剔,更不能讽刺、打击。应该精心地选择教学方法,通过适当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针对他们敬佩和向往英雄模范人物,表现出较强的集体荣誉感的特点,教师应善于组织有利于培养集体荣誉感的竞赛活动,使学生这种荣誉感得到满意的发展和巩固;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帮助他们弄清外表美与心灵美的关系;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和是非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注意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制力。 2.答: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联系一般有两个内容: (1)安排学生到公共文化机构进行活动; (2)请这些部门的同志帮助把关,引导学生不要去接触一些还不适宜接触的东西,把在公共场所有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反映给学校。 事先双方一定要作好周密的安排。学校应派专人具体负责,加强学生的组织管理。有条件的话,双方可以共同制定一些协议和制度,以保证相互配合的稳定性。 2010年4月《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二)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B 4.A 5.D 6.A 7.A 8.D 9.D 10.B 11.D 12.D 13.B 14.D 15.B 16.C 17.A 18.B 19.C 20.B 二、概念解释题。 1.个体发展:概括地说,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即个体的身心发展。 2.教师与学生的非正式关系:师生之间除了在学校组织中所发生的关系之外,还有十分明显的个人交往,组织行为学称之为非正式交往。 3.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秩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4.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学习方法知道的目标:就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独立学习的技能。 三、简答题。 1。答:素质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 (1)整体性;(2)基础性;(3)内化性;(4)综合性。 2.答:(1)课堂播放教学法;(2)远距离播放教学法;(3)程序教学法;(4)机器考查分析法。 3.答:(1)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2)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重要作用; (3)家庭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 (4)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也具独特的作用; (5)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也有着它不可替代的影响。 4.答:(1)性格有好坏之分:①性格特征具有社会文化的价值;②性格特征具有道德评价意义;③性格特征与个人的潜能发挥、心身健康密切相关。 (2)不良性格是可以矫正的; (3)良好性格是可以自我塑造的:①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②要不断地强化自我修养的决心;③在困难中磨练自己。 5.答:(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四、论述题。 1.答:(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可分为两个层次来看,一个层次是深入到学校教育内部的文化,可称为“学校亚文化”。对教育活动的影响;另一层次是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的影响。 “学校亚文化”的构成是复杂的,首先是指学校教育内容中最基本的构成——课程里所包含的文化产品。在“学校亚文化”中,还包含着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这主要通过学校中各类成员间,包括师生问的人际关系以及学校对学生的各种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要求体现的。学校中学生非正式群体中形成的亚文化,则是社会文化通过渗透的方式在学校中非正式的表现。最后“学校亚文化”中还包含校园的环境文化及学生在课外所开展的各种娱乐、科技、学科及社会活动,学校传统节日等。 文化的发展除了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的质量与结构外,也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传播文化的途径越来越多,为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化,教学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技术前提。 传递文化手段的发展渗透到学校内部后产生的更深层的影响是使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获取信息手段的多样化,改变了教师作为中心信息源地位,惟一中心成了多中心,从而也削弱教师传递信息的职能。 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内部所产生的最深层的影响是对教育目的的影响。每一个时代文化的内在气质在形成一代新人过程中得到体现和发扬光大。 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是学校的文化背景,对学校教育产生多面的间接影响:①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②促进了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加强:③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民族特性等因素还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对文化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2)教育的第二个作用是对文化的普及。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说到底是一个普及教育的文题。教育普及文化的功能不只是表现在知识或艺术形态的文化上,也表现在其他形态方面。如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方面,要使全国人民的生活方式达到科学、健康、文明的水平,没教育作为基础是难以实现的。 (3)教育还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2.答:(一)我国目前中小学存在的师生关系类型。 师生相互态度师生情感关系师生在课堂合作关系效果对立型教师简单、粗暴,学生畏服学生情绪不愉陕,师生相互疏远、紧张、对立。教师不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往往以教师的主张决定为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抑,独立思维受阻。师生交往呈明显单向型,已发生冲突,教学效果极差。依赖型教师以领导者自居,学生采取服从态度。师生之间感情平稳,无冲突。教师包揽一切活动,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路子走,明显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从知识的掌握看,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自由放任型教师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放松指导责任,学生对学习采取自由态度课堂气氛淡漠。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各行其是;教师能够解答学生的问题,但不能给予及时地正确指导,不认真检查学习效果。教学效果明显下降。民主型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教学效果良好。 (二)教师的人格态型。 每一个从业的教师,都有一个稳定的倾向性的职业人格态型,它决定多样的教学风格,影响这多种教育行为方式的选择。它构成教师具体行为的组织机理,还直接产生着教学效益。 (1)父母态:父母态人格结构,往往有明显的权威感和优越感,通常表现为统治人、训斥人以及权威似的色彩。 在教学上十分注重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在学生观上,认为学生是“孩子”,强调指令行为;在课堂上,教学知识精确、清楚、纪律好;在处理与外部关系上,对学生有明显的监护作用,关心学生,能保护集体利益。 这种类型教师的道德品质是好的,态度也不是一味地严厉,也有温和。他们是智慧、真理和知识的施与者,但又比较漠视学生关心的事物和兴趣,不善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和情感。 (2)成人态:成人态人格结构,则有客观和理智的特征,体现健康成熟的成人人格。其教学行为大多数具有健康人格的六个特点。①自我广延的能力。②与他人热情相处的能力。③悄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④表现具有现实性知觉。⑤具有自我客体化的表现。⑥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这类教师往往以学者的理智的学院式的态度对待学校传统。他们关心学生的需要,热心的照顾学生的需要,教条主义少一些,对先进的教学方法吸收得快。他们富有同情心并容易与他人产生共鸣,注意教室环境和班级气氛,能巧妙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儿童态:儿童态人格结构的人常常像婴儿那样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其教学行为是:无甚主见,不善于临场决策,感情用事;一味做学生的兄弟或姐姐,忽视师生问的角色差别,处理问题情绪化;按兴趣选择教学内容,教学随意性大,教学方式多变;不能控制自己,易冲动、好激动、喜欢诙谐。很少有肯定性的意见。 (三)教师的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包括自己与他人关系相他人与他人关系的知觉。教师人际知觉,指教师对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教师与学生关系知觉表现为两种,①教师与所教班级集体的关系知觉。②教师与某个学生个体关系的直觉。 教师在与某个具体学生的知觉中,不管教师想法如何,他们的行为必定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因此,教师就要建立正确的学生的知觉观,了解班集体中每一个学生与其他学生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才能在处理与学生相互关系上得心应手。 教师的人际知觉在当前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学生知觉失真。这种情况容易出现在摩擦和矛盾交往的情境里。 教师对学生的知觉失真还可能演变成严重的直觉偏见,即以己度人,以自己的情绪和品质来判断别人也有类似的情绪和品质。教师的知觉偏见将对职业行为带来极大的危害。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互当尊重,提倡并注意培养儿童的积极主动精神,尊重儿童的人格和个体特长,反对用专制的办法来强迫儿童学习,反对用各种死板、教条的模式限制儿童个性特长的自由发展。 2010年4月《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三)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B 4.A 5.C 6.C 7.B 8.B 9.C 10.D 11.C 12.A 13.A 14.C 15.D 16.D 17.A 18.B 19.A 20.C 二、概念解释题。 1.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的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2.校风:一个学校社会气氛,即校风,也是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势力,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两种。 3.相关课程:亦称“联络课程”。由具有科际联系的各学科组成的课程。同时保持原来学科的划分。组成的各相邻学科,如语言与历史,历史与地理,数学与物理等既保持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又在各科课程(或教学大纲)中确定了相关科目的科际联系点,使各科教材之间保持密切的横向联系。 4.循序渐进的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 三、简答题。 1.答:(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疏导原则;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2.答:(1)了解学生的需要: (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 (4)建立教室常规。 3.答:家庭的教育影响不仅带有广泛性,而且具有特殊性,家庭教育相对于其它教育组织、教育机构而言有着它特别优越的有利条件。 (1)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 (2)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 (3)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 (4)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 (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 4.答:(1)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3)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的冲突; (4)自我探索中的迷惑; (5)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 5.答:(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 (2)教学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 (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一点。 四、论述题。 1.答: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活动四个板块组成的。 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为了保证学校教育质量,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必修课。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必修课的比重。我国学校长期以来一直重单一的必修课类型,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单一,缺少个性特长。改革单一的必修课制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必修课所占比例多大,原则上是要保证学生掌握普通教育的共同基础。 选修课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一般说来,选修课的内容既可以是有关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有关技艺方面的,或职业技术方面的。选修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定选修课,即把有关选修课分成几组,规定学生必须选修其中一组或在各组中选择一二门;另一种是任意选修课,即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甚至允许学生跨年级选修。 活动课主要是指兴趣小组、班团活动、课外辅导等。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途径之一。它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精神,培养兴趣特长,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形成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社会活动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同时了培养学生活动能力而安排的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课程主要是由这四个方面构成的。就一般而言,在内容和时间安排上,主要应该以必修课为主,侧重于普通教育的共同基础。同时又顾全到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开设一定比例的选修课,并把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也纳入课程中来。这样有利于系统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应付敷衍。因为这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2.答:(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①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②联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实际;③联系当代最新科学成就的实际等。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时,首先要重视教学实践;其次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2)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不讲科学性,把错误的知识也传授给学生,就是误人子弟,根本谈不上思想性;思想性又是科学性的灵魂,没有思想性就影响了科学性,因为只有以正确的观点、方法,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概念。 (3)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学方式,直观教学方式一般可分为:①实物直观;②模拟直观;③语言直观。 (4)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 因材施教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为国家更好地培养人才。 (5)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 (6)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要使学生知识掌握得牢固,苜先在传授时要使学生深刻理解,留下极深的印象。复习就是重温已学过的知识。它可以使知识在记忆中强化、熟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复习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 (7)启发性的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可接受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010年4月《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四)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A 5.A 6.B 7.C 8.C 9.D 10.A 11.D 12.D 13.C 14.B 15.C 16.A 17.B 18.C 19.C 20.C 二、概念解释题。 1.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具体化。 2.人际环境:就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而形成的在心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所造成的心理气氛。 3.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由若干相关科学组合成的新学科。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科学内容融合为一门学科。 4.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5.现代人的人格特征:即具有理智和情感和谐发展的心理机制,高度创造力的活动效能以及符合共产主义道德的伦理内容。 三、简答题。 1.答:(1)说服教育;(2)榜样和示范;(3)锻炼;(4)修养;(5)陶冶;(6)评价。 2.答:(1)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2)学生的定型期望;(3)班集体的特点;(4)教师的行为方式:①强制性的因素;②亲和性因素;③操作性因素。 3.答:(1)由于家长在职业类别上的不同,使得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都受到不同影响; (2)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子女学习成绩和道德面貌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3)家庭极端贫困,经济水准在温饱以下,就不能为其子女提供正常或必要的学习条件; (4)家庭结构在其完整性上,可区分为常态家庭和非常态家庭; (5)家庭的气氛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个非自然的主观因素; (6)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对学生的学业有很大的影响。 4.答:(1)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2)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3)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 (4)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5)师生之间的非正式关系。 5.答:教育和教学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种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四、论述题。 1.答: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要素。教学目标的叙写,在于强调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具体的行为改变。即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会什么。其行为表现或改变必须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可作为目标是否达成的衡量标准。它必须用学生可判断分析的具体行为来描述,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从广义讲,包括终极目标,即国家教育宗旨;中程目标,即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短期目标,每科每课的教学目标,即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当前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叙写上有三类情况。第一,用教育目标代替;第二,含糊的教学目标;第三,明确的行为目标。明确的行为目标,首先包含行为主体。行为主体,指的是学习者。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不是教师的行为。 其次包含行为动向。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分为含糊的与明确的动词。 再次包含情境或条件。情境或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①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或者不允许使用。②提供信息和提示。③使用工具和特殊设备,或者不用。④完成行为的情景。 最后包含表现水平或标准。表现水平或标准,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标准的说明可以是定量的或定性的,也可以二者都有。一般行为标准分三类:完成行为的时间限制;准确性;成功的特征。 教学设计拥有具体明确的行为目标,可以为教师提供明显的教学方向。提供选择教材、教法及教具的依据,也提供了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但有些教学目标是不能测量学习结果的,也需要加以重视。教学中不可忽视目标所未提及的其他人物,未预料的教学活动也可能引出更有价值的结果。 2.答:课堂中有三类力量的影响:积极力量,指增进学生学习的行为;中性力量,指不增进也不干扰学生学习的行为;消极力量,即干扰学生学习的行为。 中性力量的表现形式有:①不在听课,但静坐在座位上的学生;②张开双眼出神地望别处;③既不吸引别人也不使其他人分心的乱涂乱画;④两个学生小心翼翼地交换意见;⑤在桌上睡觉但无鼾声。 这些中性力量个别出现时,可以带来对教师一种课堂情绪的影响。但也可以在不扰乱主要工作的条件下,接受学生的这些中性现实,让其他学生照常进行学习,如中断教学逐个处理会引起分心时间,影响全班学生的学习思路。中性力量需要教师的诱导,从而转化为积极力量。 2010年4月《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五)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B 4.D 5.C 6.C 7.B 8.A 9.C 10.D 11.D 12.D 13.D 14.B 15.B 16.A 17.A 18.A 19.B 20.C 二、概念解释题。 1.教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展预期变化的活动。 2.物质环境:就是对人产生影响的物质条件。 3.广域的课程:亦称“综合课程”。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综合性课程,如把物理、化学生态、生理、实用技术综合成“综合自然科学”。 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它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包括对自己的言行)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 三、简答题。 1.答:(1)学习条件的最优化;(2)学习过程中的最优化;(3)逐步形成自学技能。 2.答:(1)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 (2)联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实际; (3)联系当代最新科学成就的实际。 3.答:只有创造良好的家庭条件,才能保证家庭教育任务的完成。良好的富有成效的家庭教育的条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父母的表率作用;(2)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 (3)父母的文化修养;(4)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4.答:教师的劳动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1)特殊的复杂法;(2)强烈的示范性;(3)独特的创造性;(4)显效的长期性; (5)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6)劳动量的隐含性; (7)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发生;(8)劳动的协作性。 5.答:(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以教育为目的把受教育者作为对象; (2)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四、论述题。 1.答:(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相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性知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 技术是科学的应用化,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而形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它还包括生产工具、设备、程序等。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科学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的发展将会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冲击教育的习惯领域,导致教育中的新与旧、先进与落后的矛盾斗争,最终促成教育的革新与发展。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领教育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2)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的影响。①科学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的内容。②科学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科学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水平;同时,教育也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对科学创造的成果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传授给更多的人,尤其是传授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能够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进行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打下基础。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十七八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它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研究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在高校里尤为突出。 (4)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应用上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技术的成果。 2.答:学生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对象,但这一对象与其他实践过程中的对象不同,他是一个有意识的人,他在教育过程中的一切行为,能否接受教育,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都要受到他自己意识的支配。学生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教师的影响下形成的,学生的主体意识一经形成,就具有其相对独立性,它以其自身固有的模式去同化外来的影响,从而产生出每个人自身特有的反应。同时,还应该看到,学生作为接受外部影响的复合体,他还有接受非教育影响的一面,这种影响与教育影响交杂在一起,构成了每个学生特定的意识结构,形成对教育影响做出反应的选择性和定向性。因此把学生看成是完全由教师决定的因变数,是错误的。 教育影响不能简单地授予、移植到学生身上。它必须以学生自身的活动作为中介,才能使外部影响纳入到学生主观世界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不单纯是一个由外向内的传导过程,也是—个由内向外的主动作用过程。而前者要以后者为中介环节。总之,教育实践中客体的变化,虽然是在教师的干预下引起的,但是他们归根到底要通过客体自身的矛盾运动而实现,要为这种运动的固有规律所决定,教师无法超越脱离学生自身的活动而为所欲为。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教育的影响以客观的形式作用于受教者。受教者以其主动性接受教育影响,他们不断地将客观形式的外部影响内化为主观形式的认识、情感、动机、态度等等。随着这种内部因素的变化和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他能逐步脱离教师的指导和影响,从事独立的学习和自我修养。因此说:“教是为了不教”。它也说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样,是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 2010年4月《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六)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A 5.A 6.D 7.D 8.D 9.A 10.B 1 1.B 12.B 13.C 14.B 15.D 16.B 17.D 18.D 19.D 20.D 二、概念解释题。 1.隐形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者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2.同伴影响:学生同伴群体是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3.核心课程:亦称“问题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者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旨在把独立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并谋求与生活实际精密结合。 4.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5.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它是对人的品德作评价的客观依据。 三、简答题。 1.答:教学的辅助形式主要有:作业;辅导;讲座;参观等。 2.答:(1)学生的能力;(2)过去的经验;(3)学习的准备;(4)保持和遗忘;(5)练习;(6)理解关系;(7)技能上的相似;(8)概念的重要性;(9)发现;(10)学科内容;(11)评价和态度;(12)动机;(13)知道自己有进步;(14)自信心;(15)学习的自由。 3.答:(1)服务功能;(2)教育功能;(3)宣传功能;(4)经济功能;(5)协调功能。 4.答:根据学习的不同内容和结果,可以把学习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知识的学习,其中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等; (2)技能和熟练的学习,主要是指运动的、动作的技能和训练; (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5.答: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基础。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下列三个组成部分: (1)通晓自己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2)具备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 (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四、论述题 1.答:(1)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 教学过程是人类总体认识和学生个体认识之间重要的联系环节和纽带。教学过程的这一社会价值和功能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了的认识过程。学生在教学中的认识过程从认识的对象、认识的环境到认识的活动方面都有它本身的规律和特点。 (2)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之剖的关系是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又影响着教师的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他们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任何一方的活动都以另一方为条件,在活动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和指导,学生才能迅速地把知识学到手,并使自身获得发展。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调节只有当学生本身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时,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学活动要能顺利开展,就必须要求教和学之间积极配 合,协调一致。 (3)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 我们这里所的发展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身体方面的发展,包括身体的健康与各部分的功能;二是指智力方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智力、能力和技能技巧等;三是指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发展,包括情感、兴趣、态度、意志、性格等。 以上三个方面的发展都和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存在没有教学的发展,但是并不存在不包含发展因素的教学。进行教学活动,一方面受一定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对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4)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 实际的教学活动是具体的、综合的,其中的各要素是处在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的。因此,对于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必须从动态的、综合的角度加以考察。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是孤立地、单地产生的,而是在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换句话说教学过程中的每一要素都在产生一定的力,但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之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在诸要素之间的实际关系中形成的一种“合力”。 2.答:(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 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收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除文盲的运动。这一运动对发展中国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及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等。 2010年4月《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D 5.D 6.A 7.A 8.C 9.B 10.B 11.D 12.C 13.B 14.A 15.A 16.B 17.C 18.D 19.D 20.B 二、概念解释题。 1.课堂气氛:是一种社会情感气氛,主要指班集体的情绪状态。它影响着群体的集体精神、群体的价值以及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内心世界。教师行为决定了课堂气氛,而这种气氛又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间信息交流和整体的教学效果。 2.花盆效应:花盆是个半人工般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条件上有明显的人为性,是一种封闭或者半封闭的教育生态系统。花盆效益会造成学校脱离社会,理论脱离实际,学生高分低能、适应能力差、经不起风浪,难获得社会成就。 3.显性课程:又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4.现代教学技术:是指教学中使用的传递信息的媒体和进行教学的技术手段。它的作用是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和个别化,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5.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苦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是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一种力量。 三、简答题。 1.答:从学生在教学系统中对一类事物的实际知识过程出发,可以将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选择阶段;(2)领会阶段;(3)保持阶段;(4)应用阶段。 2.答:(1)他不能受时空、微观和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全部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实物特征的变化和发展,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 (2)它能提供代替的经验,是抽象概念半具体化; (3)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水平不同; (4)能增进教学效率; (5)能提高信息的增值率,扩大教学规模。 3.答:(1)社区环境对儿童青少年乃至成^来说,是最直接、最具有可感、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它间接地反馈整个国家和国际社会的信息,它对人的影响往往超过整个社会或国际社会; (2)生长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在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沿海的城市社区与内地的城市有别,城市社区与一般农村社区又有差异; (3)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意味着我国不同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目标、方向等都具有区域性的特点。 4.答:教师所具有的多重角色身份表明其教育职能的多样性,因而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多方面的能力。 (1)教育预见能力;(2)教育传导能力;(3)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 5.答:(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问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教师、教育影响和学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四、论述题。 1.答:(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现代科技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着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并引发了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正是人们在自觉适应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现代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科技进步的需要;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广泛渗透了科技的成分,具备现代科技素养是时代对人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这使得现代科技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 (3)科技进步改变了教育技术。教育的技术基础和社会的科技进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0世纪中叶以来,在现代科技基础上,教学中所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使整个教育体系发生了巨变。 2.答:(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是:①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②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③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①注意人才以下的这样几个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②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2010年4月《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八)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D 4.C 5.A 6.C 7.B 8.D 9.A 10.D 11.A 12.C 13.D 14.B 15.D 16.B 17.D 18.A 19.C 20.C 二、概念解释题o 1.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作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者规定。 2.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内一种高度的共同一致的文化。它拥有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独特的行为系统,明显的居住形式,特殊的语言,一定的经济体系,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以及某种价值观念。它有力地约束着社区内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对教育和人的发展方向有着潜在的影响。 3.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它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4.教学策略: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 5.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道德情感在内容上是极其丰富多样的,它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之一,常常作为心理动力和行为的价值尺度,左右着行为的决策和发动。 三、简答题。 1.答:(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性; (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和研究学生结合起来; (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4)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答:一般教学方法的实施都要具有五个步骤: (1)引起动机;(2)呈现教材;(3)举例说明;(4)归纳概括;(5)布置作业。 3.答:(1)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 (2)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3)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4.答:(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 (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5.答:(1)教师的“教员”角色;(2)教师的“领导者”角色;(3)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角色; (4)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5)教师的“青少年的朋友”角色;(6)教师的“父母”角色; (7)教师的“榜样”角色;(8)教师作为“被攻击的对象”的角色;(9)教师的“研究者”角色; (10)学校管理者的角色;(11)教师的角色冲突;(12)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四、论述题。 1.答:原因在于:(1)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使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纳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即考虑到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到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具有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具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学校把学生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组织在专门的教育过程内进行教育,因而,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 (4)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的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向发展。 (5)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教育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不利于人发展的因素。 综合上述可见,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2.答:(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②广博文化知识科学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②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④教育机制。 (3)职业道德素养:①忠诚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010年4月《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九)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B 4.A 5.C 6.D 7.D 8.C 9.C 10.B 11.B 12.B 13.C 14.D 15.B 16.B 17.C 18.D 19.B 20.D 二、概念解释题。 1.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是指教育事业与社会中人的总体的关系。 2.社区:是社会学中一个以空间形式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概念。 3.教学计划:指的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出全面安排。 4.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性是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 5.学生教育方法:是在教育原则指导下,运用教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三、简答题。 1.答:(1)了解学情;(2)制订计划,做好准备;(3)实施指导;(4)反馈控制。 2.答:要素:(1)认识经验要素;(2)道德经验要素;(3)审美经验要素;(4)健身经验要素。 成分:(1)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3)学习活动的方式。 3.答:(1)互相访问;(2)通讯联系;(3)召开家长会;(4)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5)举办家长学校。 4.答:(1)认知领域:包括有关学科的知识、定理、定律等; (2)能力领域:包括一般的智能、各学科的特殊能力、思想品德能力、审美能力、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等; (3)情意领域:包括观点、信念、情趣、态度、价值观、适应性等等。 5.答:(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因材施教的原则;(5)循序渐进的原则;(6)巩固性原则;(7)启发性的原则;(8)可接受性原则。 四、论述题。 1.答:(1)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化;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 (3)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4)强调质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5)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2.答: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 (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 (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 (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 (1)对事业无私奉献;(2)对学生,真诚热爱;(3)对同志,团结协作;(4)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2010年4
/
本文档为【教育学A级e】,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