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乡下艺人

2011-06-19 13页 doc 192K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0460

暂无简介

举报
乡下艺人注册 | 登录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进入贴吧 进入i贴吧 贴子搜索 吧内搜索 | 帮助 百度贴吧> 永年草根吧 > 浏览贴子 吧主:大漠月秋日云霄chenyuanrumen 快速回复 切换到经典版 贴吧投诉 谷胱甘肽 全身美白! 您还在担心皮肤问题吗?谷胱甘肽, 彻底美白,只要28天! www.porsche021.com 精神康复中心, 国家指定就诊医院[医保] 精神康复中心,武汉友好医院精神科,国家重点精神疾病康复基地!全国医保定点! www.yhsjk.com 上海劲马公...
乡下艺人
注册 | 登录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进入贴吧 进入i贴吧 贴子搜索 吧内搜索 | 帮助 百度贴吧> 永年草根吧 > 浏览贴子 吧主:大漠月秋日云霄chenyuanrumen 快速回复 切换到经典版 贴吧投诉 谷胱甘肽 全身美白! 您还在担心皮肤问题吗?谷胱甘肽, 彻底美白,只要28天! www.porsche021.com 精神康复中心, 国家指定就诊医院[医保] 精神康复中心,武汉友好医院精神科,国家重点精神疾病康复基地!全国医保定点! www.yhsjk.com 上海劲马公司专业代理 美国R&D,Amresco,Sigma等各大品牌. 高质量ELISA试剂盒和生物科研试剂! www.shkit.net 广西地质职工医院20年尘肺病的治疗的经验 至2010年7月已经有2千列尘肺,矽肺患者康复,我院高质量的双肺同期大容量灌洗 术,为您的健康护航!尘肺,矽肺康复热.. www.GXDZYY.com 痛风灵胶囊 国内唯一授权经销商,假一罚十! 痛风灵胶囊,可担保交易,主治风湿骨痛,风湿关节炎,痛风,腰酸背痛,手软脚震, 坐骨神经痛,四肢麻木,头痛,背痛骨痛,骨刺.. www.gzzhlingnan.com 前列康舒胶囊 武汉治疗(前列腺炎)医院 前列康舒胶囊哪家医院好?前列腺炎怎么治疗彻底?前列康舒胶囊免费咨询前列腺炎专家, 457医院分型技术有效克服前列腺炎易复.. www.kj457.com 女性更年期吃什么保健品? 名贵植物萃取,美容延缓衰老,调理月经, 保养卵巢,延缓更年期,推迟绝经5-10年 www.chaobeizi.net 截瘫的康复训练全新疗法 截瘫的康复训练“中医五联疗法”,是以院长郭文学为首的截瘫病攻关组. 根据祖传,结合二十余年的临床研究与实践独创而成的.. www.zgjtyy.com 神经损伤治疗仪专业供应商 品质保障 北京中普瑞朗专业供应神经损伤治疗仪,脑循环,激光,PT/OT等辅助设备,提供优质服务. 主营行业:康复理疗设备,医疗器械.. www.zhongpuruilang.com 今幸胶囊含高达16.2%Rh2! 咨询热线400.. 浙江亚克药业是海南亚洲制药集团下属企业.继中国驰名商标快克后又一力作人参皂苷Rh2 “今幸胶囊”.大企业大品牌,咨询电话.. www.ecyake.com 共有44篇贴子 12下一页尾页 正在消失老手艺人(转帖) 分享到: 大漠月 60位粉丝 1楼 以前看过竹青发过一个类似的贴,今天在天涯看到一篇,转过来大家看看 赞 0 2010-9-24 09:53 回复 大漠月 60位粉丝 2楼 【土生土长】——人物传记 作者:肖福祥 发日期:2008-7-23 21:14:00 【掌箩匠】 箩也就是箩筛(箩筛与筛子还有细微的区别,筛子的筛底孔心略微粗大些,主要用来除粮食中的杂质),是分离粗细面粉的一种生活用具。箩筛的筛孔很细密,有柯仲平的 《拨开梢林找井岗》文为证:“望不见边的森林篷在天,把天篷成一箩筛。” 箩底以前是用绫罗绸缎做成的筛子,故称箩。现在绫罗绸缎成了奢侈品,箩底主要用铜网或尼龙网做成。 在电磨诞生前,在中原腹部的村落里,碾轧粮食都是用石滚子,有牲畜的套上牲畜,没牲畜的套上人,围着溜光圆滑的磨道,一圈一圈地耐着性子,在伟大与藐小之间与粮食做对抗赛。直致把粮食碾轧成糁粒或比糁粒细小的面粉。但碾轧出的面粉含有麦麸,必须经箩子过滤一下去掉麸皮才能得到糁粒和面粉,糁粒早晚做粥,面子做饭桌上的馒头。 因箩在村民的手脚间用做频繁,时间长了,疲惫的箩也会出现一些怠工或病变的症状。俗话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这样,修理破损箩筛等日用品的掌箩匠便应运而生了。 掌箩匠应用的工具家什也很简单,无非木板、钢网子、尼龙网、牛皮条等做箩工具,往往手提肩挑就游街串巷了。寻到生意时,掌箩匠先将锯成薄板的柳木,用水浸泡一袋烟的工夫使它变软易弯,围成个圆筒形做罗帮(箩的口径约有30多公分),用坚硬的牛皮条打结成十字花固定好,再在箩的底部蒙上铜网或尼龙网就成了。 这种以前用于过滤面粉的箩筛随着大型面粉厂的大规模生产及袋装面粉销售量的扩大,已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制作箩筛同补锅、锔碗等一样也好多年前就不见了。这门手艺人至今还活动在远僻的乡野。 2010-9-24 09:54 回复 大漠月 60位粉丝 3楼 【行乞艺人】 在村庄艺人中,最让乡亲们看不起的就是行乞艺人了。要说原因就是和尚头上的虱子,行乞艺人谋生手段就是莲花落,就是村里说的要饭的。 “莲花落”,又称“莲花乐”、“莲花闹”,始于宋形于明而盛于清,当地俗称瞎子戏,是当时盲人行乞而唱的一种民间曲艺。它那雅俗共赏、妙语珠连、脍炙人口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的男女老少。四十年来,它不仅以浓郁的豫北方言与传统的豫唐文化再现了黄河文化雄浑古风。 行乞艺人在数着门鼻子沿街乞讨时,只需以竹板击节,无须其他乐器伴奏。一边呱哒呱哒地敲竹板,一边随着竹板的节奏说唱腔,手中的竹板呱哒,嘴也不由自主地随着竹板呱哒。唱腔尤以摹拟人物言行见长,活灵活现,使人如临其境。许多脍炙人口的曲目成为豫北人一时的热门话题,并在城镇中广为流传。但是要用方言讲,那个味道才能真正的表现出来。 行乞艺人手持竹板挨个门市串门的也有,一般在农村里活动。因为这些人多是才思聪明之人,他们触景生情,随机应变,看到什么就能唱什么。老百姓说他们有状元之才,而无状元之命。唱莲花落的都有师傅,他的唱词都是从老师傅那里学来的,真正能够自编自唱的极少。他们平时肩上都背有个“钱搭子”,在村里要的钱和粮食都装在里面,不管是五谷杂粮,啥货都要。肩搭各色蛇皮袋子走街串巷,口甜的像嘴上抹蜜似的。比如,他们见到未出阁的大姑娘时,手举落子,响打竹板,朗声唱道: 大小姐,才十八,梳油头,戴金花,人人见,人人夸,这样的大姐哪里找,一定能攀上个好婆家。 莲花落还没唱完,把大姑娘说的脸上彩霞飞渡,扭身去粮食间舀来一茶缸子玉米或小麦,哗啦啦地倒在行乞艺人的口袋里。 如见一位老大娘,就唱: 老大娘,洪福大,大儿中状元,二儿是探花,三儿是榜眼,四儿是三鼎甲,就数小五官职小,北京城里招驸马。 把老大娘夸的缺牙露齿的嘴久久合不拢,舍不得粮食也乐滋滋地去舀。 行乞艺人的唱词特色就是,通俗、滑稽,有许多大实话,竟能逗得人们捧腹。 现在手持竹板的行乞艺人仍唱莲花落,但大多是缺胳膊少腿的残疾人,其乞讨方式仍和从前相似。 2010-9-24 09:58 回复 大漠月 60位粉丝 4楼 【豆腐匠】 在盛产大豆著称的黄河中下游地带上的豆腐店很多,几乎挨肩靠膀的村落里都有一两家豆腐店。走在乡间,听到几下清脆的梆子声走街串巷,就知道是外村里买豆腐的来了,梆子声声就是豆腐望子。据说豆腐的发明者是刘邦之孙道学家刘安。《本草纲目》载:“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 记忆中村庄里豆腐匠是个背驼的快成句号的老头,“梆、梆、梆”地先敲三下豆腐梆子,随着梆子落地的音儿喊道“换逗腐哩、换逗腐哩”,他的声音并不洪亮,但被过路的风刮的悠扬而富有节奏,他把“换”字的声调上扬,然后把“豆、腐”咬的音节很重,最后把“哩”字高扬,带着长长的余音。这种仰扬顿挫的喊法,一般人都学不来。这种独特的叫卖就成了豆腐匠的无字招牌,梆子声刚落地,一些大姑娘小媳妇就端着金灿灿的豆子迈出门槛。被胡子一大把的老人看了,常摇摇头叹息着说着“肉怕三斤,豆腐怕常拎”的俗语,意思很明了,农家人肉不能多称,豆腐也能常买,那样家道要败落的。 民谚有“世间有三苦,挑担打铁做豆腐”的说法。以前黄河中下游一带村落比较稀少,路途遥远,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的,其中挑夫、马帮之苦与铁匠豆腐匠无异或更甚。历来制作豆腐酐儿工艺复杂,工序繁复,美食家都在努力收集豆腐制作方法。村庄里豆腐匠在豆腐的制作工艺上与别的地方相差悬殊,仅就点浆用的卤水而不用石膏,有经验的人就能品尝出村庄豆腐的美味来。总体说来,建水豆腐酐儿从制作至享用大概要历经十五道工艺工序,不知是哪朝哪代乡贤作了归纳,秘密流传于建水的豆腐作坊、豆腐酐儿炕摊间,鲜为外人道。 年迈的豆腐匠是清晨,推着独轮车,给乡亲们送豆腐的。独轮车上放着豆腐箱子,豆腐上覆盖着一层白粗布。过了些年,豆腐匠是推着自行车沿村叫卖的,车帮两侧挂着豆腐箱子,走在炊烟袅袅的村落里,倒不失为乡间一景。一声清脆的梆子声,把我拉回了十年前,回到清纯如水的童年,沉浸在一种古朴的民风里不能自拔。 2010-9-24 09:59 回复 大漠月 60位粉丝 5楼 【劁猪匠】 “劁猪匠,打马锣。劁你公,劁你婆。劁的猪儿喂不活。”这句从前挂在嘴边的带有童稚的乡土童谣,穿越时空绵延而来时,劁猪匠的形象便在我眼前焦点聚合。从事劁猪的不喜欢别人当面称他为劁猪匠,而是姓字后面加个师傅,算是对他的尊称了,背后则称为劁匠。 说起劁猪匠,古人还写了一副对联,叫“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在村里,劁猪匠的地位虽不能与赤脚医生、教书先生等层面人物并驾齐驱,但在村里是不可缺少的行当。劁猪就是阉割芽猪(芽猪是中原地带对小公猪的叫法)的睾丸;劁小母猪就是割除它们的卵巢。乡亲们养猪无非是求财,都想把猪儿养得膘肥体壮,一刀劁了,猪就没得花花丅心思了,只一心憨吃迷糊睡长肥膘。 劁猪匠出诊的行头很简单,常年骑着一辆横梁上搭一油瓷麻花的搭裢的飞鸽自行车,车把上插一个小红旗或垂着一小把马尾类的拂尘,车座上驮着药箱。除了忙着劁猪,嘴里噙着月亮弯的牛角号呜哩哇啦响个不停。牛角号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彩。当乡亲们听到呜哩哇啦的响声,就晓得劁猪匠来了,刚抱了小猪小羊急需要劁的,给牲口瞧病的,便远远地喊了起来。就请他进院落,先喝茶,后做事。 劁猪匠硬是有点恶躁,把柳叶钢制劁猪刀咬在嘴里,从油瓷麻花的搭裢里把闪着寒光的钩儿刀子一一取出后,就跳进猪圈里,去逮猪。劁猪匠弓着腰叉着双手两眼直直地睃着小猪,小猪也没傻到坐以待毙的地步,先嚎嚎地满圈飞奔。劁猪匠停留片刻,冷不丁重拳出击,一个箭步跳过去,双手攥住小猪的后腿,一个倒挂金钩就把小猪提出了猪圈。嘴里恶骂:狗丅日的要拱唆,老子一刀儿把卵蛋割了,免得你娃一天吊着个锤子胡思乱想惹是生非的。挨劁的猪儿好像听懂劁猪匠的话,闭了嘴老实了。 把小猪平铺在地上,一只脚踩在猪身上,小猪就动弹不得了,睁着哀怨的眼睛,嘴里不停地哼哼着。劁猪匠掰开仔猪的一只后腿,抓起咬在嘴里的柳叶钢制劁猪刀,电光火石之间手起刀落,一团血糊糊的东西便落在了他手中上,那便是劁猪匠所说的惹事生非的猪卵蛋。劁母猪要麻烦点,两脚踩住,左手中指,拇指垂直压紧猪殿部,用刀的挑勾插进原孔左右来回一截胎肠马上露出头来,右手轻轻拉出一侧卵巢再拉另一侧卵巢,两个卵巢连同出来的胎肠一同切掉。然后取出线扎好输精管或者输卵管,涂上青霉素,接着飞针走线动作娴熟地缝合外面的刀口。那时劁猪匠完全就是一个外科医生的架势,甚至觉得他比一个外科医生更有水平。痛彻全身的小猪好像明白身上有什么东西被割掉了似的,便歇斯底里的嚎叫起来,嘶哑的声音里饱含着疼痛以及悲伤。 劁猪匠不仅劁猪,还要阉鸡、刮羊、骟牛、劁狗儿。只是骟小羊等娇小家畜更不在话下,只是在骟牛等大型家畜时,劁猪匠非得需要几个劳力做帮手不可。而且还是半个兽医,每逢家畜生病时,还要给家畜看病。 2010-9-24 10:01 回复 大漠月 60位粉丝 6楼 【唢呐手】 在民间,唢呐代表一种喜庆,无论白事红事都可演奏,更是吹打乐队和锣鼓乐队中的骨干乐器。但豫东平原上的唢呐,它似乎专为丧白事演奏。有顺口溜道:“唢呐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我,无声无息真难受”。村里那些被岁月茬茬收割的逝者,厚葬不说,勒紧腰带也要请两班唢呐班子吹两三天,勾肩搭背的村落上空,常常飘荡着期期艾艾的唢呐声。这对一个在村庄的黄土地上滚打一生,最后入土为安的黄河人来说,这兴许是一生中最辉煌的释放。在踏入天国之前,用唢呐声把四邻八乡的人召集在跟前。似乎向大家表面自己曾在世上走过,现在走累了,与孝子贤孙和亲戚朋友做最后的告别。 唢呐手的活动范围一般圈在周边的四邻八乡,不固定在自己土生土长的村落里。不像生意人那样死板,差毫厘都争论的脸红脖子粗的,有钱的给几十元钱,没钱的孤寡五保也乐施好善,同村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谁家的孩子不碰上个头疼脑热,谁家没个红白喜事啊?唢呐手的传承主要以家传或口传身授为主,虽说以前学吹唢呐的都是“下九流”的,没有什么地位,但也不是随意拉个人就能学好。唢呐手当初学唢呐时,根本没什么乐谱或简谱,全靠听、记、练,并要求学者要有很大肺活量。刚开始学唢呐时没锻炼过的肺活量不够,老牛大憋气地吹一曲后,初学者不仅感到呼吸粗重,面色通红,头昏眼花,腮帮酸痛,五脏六腑也像被掏空似的。初学者要先噙着芦柴棒对着水吹泡,日复一日的练习,在吹唢呐时对换气、屏气便应用自如了。日积月累唢呐手就成了“长气袋”,一口气能面不改色地吹上近半个小时。 黄河人把唢呐称为“喇叭”,是一种历史久远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自明代起已广泛流行于民间。有些民间艺人不但能用唢呐演奏出轻巧的颤音、倚音和滑音,而且能用唢呐模仿出箫的柔美音色来。唢呐属于木管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唢呐苇制哨子的结构与西洋乐器双簧管的吹口相似,均为双簧乐器,但唢呐的簧片较薄。音色高亢、明亮,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无论用于表现自然事物或者人类的喜怒哀乐,都有其独到之处。它不受时间、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演奏分路行、坐吹两种。路行吹奏一般吹打《百凤朝阳》、《将军下马》、《下山虎》等热烈欢快的曲调。坐吹,即乐班围桌而坐,常配合锣鼓进行吹奏,常用的曲调有《苏武牧羊》、《高山流水》等,在整体上,唢呐音调分明,粗细结合;在乐曲处理上主要采取减字、变调等技巧。唢呐以其优美流畅、富有动感的演奏特色以及铿锵激昂的鼓乐、亮丽而富有庐陵文化特色的绵长悠扬的音质、音色、音调而吸引人,充溢着浓浓的黄河文化的根基和底蕴、气息与韵味。 唢呐手吹奏的唢呐杆长碗大,音色明亮,低音浑厚,高音挺拔,粗犷厚实,热烈奔放,透气力强,渗透着雄健的阳刚之气。在村庄的葬礼上,唢呐手口噙唢呐仰天长啸,在蜡烛灯笼黄惨惨的光影里,唢呐手鼓起腮帮,两眼放光,脚踏在地上随着乐曲有节奏地抖动起来。一曲《悼亡灵》,哀怨缠绵,如泣如诉、哀婉震颤、撕心裂肺,欲罢不能,情思难断。长歌当哭,其哀怨,其肝肠寸断,可见一斑,令最刚强的汉子也会产生生离死别的失落感,也会揪心痛哭。使人怅然若失,陷入渺茫的思绪。 唢呐手在村庄里风光了两年,就风光不起来了,许多唢呐班子都配有电子琴,还请来了说书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从此以后,许多唢呐手都纷纷转行,人们生活方式也逐渐变化,唢呐渐渐淡出了村民的视线。 2010-9-24 10:02 回复 大漠月 60位粉丝 7楼 【风水先生】 风水先生也称阴阳先生,是民间将从事风水术者的俗称。风水术自古以来就渗透在人类社会中,可谓源远流长。它的玄奥与神秘,既是一种难解的文化之谜,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自然现象。同时也是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学,其核心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范围包括住宅、宫室、寺观、陵墓、村落、城市等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称阴宅,涉及住宅方面的称阳宅,是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同时也是调整和改造命运的最高玄学。 清朝范宜宾曰:“无水则风到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风:空气流动的现象。水:水流。风水是古代的一门有关生气的术学,一般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从现代科学理论来看,风水学是集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环境景观学、自然生态建筑学,以及地球磁场方位学等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另外也是一门解释天、地、人关系的自然学科。相信风水的人认为它是一门科学,不相信风水的人则斥为迷信。不管科学也好,迷信也罢,只要有人认可它,它就有存在的价值。而事实确实如此,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布衣百姓,凡是盖房起宅,还是红白喜事,大都要请风水先生看场相宅,以祈求后世更强,荫庇子孙。 在我的邻村,有一位名气甚大的风水先生,姓杨,他给人看了几十年的风水,并以此为业,在四村八乡很有威望,人称杨半仙。 杨半仙复读四年落榜后,乱番一本破旧的《易经》读本后,不看不要紧,一看则入了迷,从而喜欢上了风水术。杨半仙才知道,风水术是一门科学,并隐含一定道理,但十分深奥,并不是人人都能深悟。为了更进一步探究风水术的奥秘,他西上五台山,入少林寺投奔一和尚为师,潜心于“风水”上,在寺的两年内,他勤勤恳恳,扫地担水,出师下山时,师傅再三叮嘱,风水术只能与人平添方便,不能做为贪财谋生之道,否则可能会遭到天遣的。杨半仙学满回家之后,谨记师傅的叮嘱,在建筑工地上以泥瓦匠为业,从不拿自己的灵术招摇撞骗。有乡邻求到他时,他都欣然从命,且从不拿别人的钱物。遇到路途遥远的主顾,顶多餐饮一顿。他也很快在这地方上有了名气。 但对于当官的求他,他则狮子大开口,要上天价,少则上千,多则上万。他说,武大郎娶个潘金莲,亏中有补,我也是人,也要吃喝拉撒,养家糊口。家底薄的,我一分不收,大款或当官的,就狠狠敲他的竹杠。 别人都认为外面的和尚会念经,于是,方圆百十里的大款贪官污吏全全然不顾舟车劳顿驱车前来向杨半仙讨个光辉灿烂前程。来算卦的人脉最多时,汽车排成的单例长达一公里,半仙日进斗金也是小菜一碟。 一天,有个没眼色的贼,竟然胆敢在太岁爷头上动土。趁夜深人静之际,把半仙刚买的二十九寸的液晶彩电给抱走了。 第二天一亮,自然把半仙气的只有咽唾沫的份,报警吧,感觉自己名声扫地,不找吧,于心不甘。他眉头一皱,计从心来。爬上屋顶,在高音喇叭上逼供:“那个偷我电视的,我已经算出是谁偷的了,晚上给我送来哈,不然后果自负!”不曾想,第二天,彩电真的被小偷送到家门口。 后来,有人探究原因,杨半仙神秘地说:“风水学里,也靠心理学掌舵。” 2010-9-24 10:03 回复 大漠月 60位粉丝 8楼 【箍桶匠】 箍桶匠留在我印象中的作品,与奶奶家喂猪的猪筲有关。几块整齐的木板用三道大小不同的铁箍老老实实地箍定好,猪筲就一副憨厚老实的样子站在我面前了。猪筲显得很敦实,在添上猪食至少在十五斤左右,提起来从家到猪圈百多米的距离对小脚奶奶来说,是个不可逾越的难度。奶奶就把猪筲挂在一根拱型木柱插进的木轮车中,这样奶奶就可以每天雷打不动地推着笨重的猪筲在家和猪圈之间自由奔波三次。童年时对笨拙的猪筲兴趣不大,推猪筲的木轮车一度成了我们伙伴拳脚相加的导火线。 猪筲是箍桶匠作品中的一种,像大小脚盆、浴盆、尿桶、尿勺、马桶、弯勺、水桶、站桶(小孩用),这些木器家具都是箍桶匠的艺术在生活中的延续。这些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小家什大都以圆形为主,而造房子用的门槛、椽子则是正方形的。所以人们把箍桶匠又称作圆作木匠,已视与造房子的方作木匠的区别。 我上时,依稀记得箍桶匠走街串巷的影子和像大西北旷野上豪爽嘹亮的信天游的幌子——“箍桶哩哦,箍桶哩哦”。想当初,箍桶匠生意还是很兴隆的,也极容易揽着活。有了活,他就在村中央的街里捡个空阔的地儿放下担子,取出锯子、刚锉、刨子、斧子,还有专用的勾镰、刮刀等工具干起活来。箍桶匠干起活来迅速快捷,就像他的工具一样,圆圆溜溜的,给人一种圆满灵秀的感觉。 箍桶的工序要经过削板、钻孔、拼接、套箍等10几道工序,首先是准备“箍”和“木板”。箍桶匠预先在干透定型后的老桑木上断好料,再用斧斩到接近要求的尺寸。这些桶帮一般上宽下窄,外大内小,每一块木板都略成圆弧形,一个桶才能拼得天衣无缝。在简单地刨几下后,直到这些桶帮都变得平滑无暇,再用铁钻头对准钻孔的地方,上下推动,钻好孔眼,再用已经劈好的竹钉将一片片木条拼接连起来,又从小的一端往上箍紧铁箍。拼成形后箍桶匠会用木榔头反复敲打木桶的外壁和内壁,这时的小巷里便会发出“砰、砰”的回响声,直到桶口和桶底都敲周正后,箍桶匠就会在半成品里倒满水,看看有没有渗漏现象。有渗透就重新翻工,没渗透就大功告成。这一行虽称不上是巧夺天工的技艺,也可算是滴水不漏的工夫了。 随着塑料工业的兴起,日常生活用品,均被塑料制品代替。因此,箍桶这一行业滑坡越来越严重,活路也越来越少,尽管木制品经久耐用,保存的数量、种类很多,但一旦坏了也找不到箍桶匠维修了 2010-9-24 10:03 回复 大漠月 60位粉丝 9楼 2010-9-24 10:04 回复 大漠月 60位粉丝 10楼 【织布匠】 《木兰辞》里一个很热闹的句子“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把我引渡到母亲坐在织布机上“纺车嗡嗡、机声唧唧”织布的情景。母亲不是靠纺织来支撑日子,而是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手艺。传说中的织女,织出了天上的霓裳,而在村庄里日渐衰老的母亲织出的却是人间的云锦。 一个生活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孩子,有新衣服穿的机会是很新鲜的。用粗糙的家织布做成的衣服,只要没破烂成网状,也是大搞车轮战术地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姐妹间也相互传递着穿。当时的商店里,不仅没有成品衣服买,就是连布料也是捂的严严实实地凭少之又少的布票限量供应,所以,我们穿的衣服的布料都是自家纺织好再印染成的印花蓝布。那时,村庄的女人一生不仅要学会洗衣做饭,收拾家务,生儿育女,伺候男人,还要学会纺花织布制做衣服,否则便被乡邻戳脊梁骨。因此,在村庄里,除了灶间,织布机也是女人大显身手的舞台。 手织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织到上机织布,要经过大大小小七十二道工序,决不是一件易事,而是要从年头忙碌到年尾的家庭大事。 织布是个精细活,工序颇为复杂。先把秋季摘的棉花,放在充足的阳光下凉晒干,拿着干燥的棉花去轧花店轧除棉花籽,再将轧好的棉花搓成一根根拇指大小一尺把长的花筒,再用纺车纺成细纱,成为一锭锭纱线。然后再根据需要的花色,浆洗、晾晒纱线。 把一锭锭加工后的纱线在枣红色的梭子里放稳妥后,开始织布了。母亲坐在织布机上,滑溜溜的梭子在母亲手中像个精灵左右窜动。投梭时要讲究力度,用力小了,它就赖在布中央等待你的发落;用力大了,它“嗖”的一下便落到织布机下,让你无可奈何。最后经纬交错的纱线才能在有节律的“哐当”声中不断交织增长,最终成长为一匹布。中原大地的妇女能靠二十二种基本色线经过经纬编织可以变幻出近两千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千变万化、巧夺天工,而且每道工序里还有很多子工序,可以想象出一件产品包含着多少繁复的劳动,更让人叹为观止。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在纺织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老土布工艺能流传至今,堪称奇迹。 手织布的图案意境,是靠各种色线交织出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来体现,而不是具体的事物形象,通过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侓,它反映生活的形式是曲折的、间接的,因而更具有艺术魅力。 手织布用色大都以红绿搭配,黑白相间,蓝黄穿插,图案色彩明快;染色大都为蓝、槐黄、榴黑、豆灰、泥紫,色调古朴典雅。通过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多种基本纹样经过妇女的巧手组合,再加上经纬纱线色彩的不同变化,为我们织出锦绣视界。其特点是质地柔软,色泽艳丽,图案变换多端,风格粗朴豪放。 当母亲把降洗印染后的手织布凉晒在洒满阳光的院落里作坊的院落里,有风吹过的时候,手织布随风而舞,便有了那样一种飘逸。 2010-9-24 10:04 回复 大漠月 60位粉丝 11楼 【纺线匠】 老粗布从采棉到上机织布一共要经过72道工序,每道工序中又包括根须状的子工序,可以想象,一件普通的老粗布蕴涵多少复杂而精细的劳动。而纺线是纺织老粗布中一道微乎其微的子工序,充分显示它的独一性和不可超越性。 纺线的工具叫纺车,纺线的工匠叫纺线匠。纺车就是纺线匠把棉花纺织成棉线的一种简易的工具,而棉线是纺织老粗布的原始材料。 纺线前先用脱棉器把籽棉的籽脱去,一般通过手摇或脚踏,通过皮与铁互相滚动,挤轧棉花,使棉绒与籽分离开来。为了使脱籽后的棉花的纤维蓬松开来,还要经过弹棉花时。弹棉花时,弹花匠先把脱籽的棉花卷成筒状,往钉板上一下一下地来回扎成蓬松的散棉絮。 等这一切就绪了,纺线匠便开始纺线了。只见纺线匠的右手摇动纺车把,小指和无名指夹着棉条的一头,左手拇指和食指轻捏着棉条的另一头,纺车上的锭子随着车轮的旋转,一条白绒绒的线丝就从捻子头中神奇地抽了出来。一根细细的线从拇指和食指间不停的拉出来,绕到飞转着的锭子上。待那线的长度到了左手与锭子最远的地方,就把车把反转一下。扯在手中的棉线由短变长,由粗变细,一直抽到左手手臂向后摆的幅度大的摆不动为止,足有一米见长。纺线匠就这样循环往复地辛勤劳作,纺车不停地欢唱着。线穗子也在不停地长大,直到体态丰满,沉甸甸的。 在过去很长时间,人们身上穿的老粗布都是世代延用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淳朴的纺线匠和织布匠用原始的纺车,织布机一梭一梭精心编织而成。 2010-9-24 10:06 回复 大漠月 60位粉丝 12楼 【编席匠】 写下《编席匠》这个题目时,记得在中学学习过孙犁的小说《荷花淀》里的开端就浮现开来:“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里描写的就是女编席匠在编席子的场景。 芦苇席子是黄河中下游著名的实用品,也是夏季与村民肌肤相亲的风物。据史料记载,黄河芦苇席子始于宋朝,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业产品,以四邻八乡的妇女手编为主,闲暇时节劳力们偶尔为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到明朝时,芦苇席子开始发展成为黄河中下游的村民们一项家庭经济来源的副业。 芦苇席子顾名思义,所用的编织材料就是芦苇,也不是一般的芦苇拿来就编织席子,我们本地使用的芦苇是黄河滩盛产的箭苇,苇身挺拔,表皮亮洁如玉,如箭矢直指高空。由于黄河箭苇茎细、节长、柔软、坚韧、光亮,用它来编织出来的芦苇席子具有手感舒适、冬暖夏凉和经久耐用等特点。质量好的芦苇席子应该苇色鲜亮,苇条粗细均匀,扣得紧密不露空隙,图案清晰,席面光滑而平整,以向以细密无接头者为上品。 一张村姑般明净亮洁的芦苇席子需要很多工序,在编织材料的准备上需要:割芦苇,晒芦苇、挑选、舂平、漂洗、染色、再晒、再舂、编织、成品整理等必不可少的工序。 在黄河中下游的村庄里,编织芦苇席子普通的简直成了家常便饭,妇女们几乎人人都能露一手。所有编席匠不像木匠、劁猪匠等的单指,而是泛指,精于编织芦苇席子的妇女都称为编席匠。每遇农闲或雨歇时节,在村庄里随处可见苇眉子编织席子的情景:一群群,一伙伙的大姑娘小媳妇都凑集到一块,一边编织一边说笑,互相交流芦苇喜子的编织技术,热闹非凡。 黄河芦苇席子以功用划分,有睡席、枕席、沙发席和包席;在花色品种划分,有白席和花席。黄河芦苇花席颜色鲜艳,花款繁多,有蝴蝶、鱼虫、兰草、花鸟、连环扣、二龙争珠、百鸟朝凤、双凤朝阳、鸳鸯戏水、心心相印等图案,犹如一幅幅精美的工艺画。
/
本文档为【乡下艺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