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徽州古民居:周易美学思想的集聚

2011-06-08 5页 doc 38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235828

暂无简介

举报
徽州古民居:周易美学思想的集聚徽州古民居:周易美学思想的集聚 徽州古民居:周易美学思想的体现 汤太祥1, 2 王锦坤2 (1.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 安徽 芜湖 241003) 摘要:徽州古民居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宝库,传统文化之精髓,而《周易》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头活水,其“天人合一”、“保合太和”、“唯变所适”的美学思想对徽州古民居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徽州古民居中有着明显的体现。研究徽州古民居所体现的《周易》美学思想,有助于体认其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将有助于更好的保护和宣扬徽州古民居...
徽州古民居:周易美学思想的集聚
徽州古民居:周易美学思想的集聚 徽州古民居:周易美学思想的体现 汤太祥1, 2 王锦坤2 (1.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 安徽 芜湖 241003) 摘要:徽州古民居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宝库,传统文化之精髓,而《周易》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头活水,其“天人合一”、“保合太和”、“唯变所适”的美学思想对徽州古民居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徽州古民居中有着明显的体现。研究徽州古民居所体现的《周易》美学思想,有助于体认其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将有助于更好的保护和宣扬徽州古民居,从而让更多的人来感受它的美。 关键词:徽州古民居;《周易》;美学思想;“天人合一”;“保合太和”;“唯变所适”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在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古徽州大地上,明清古民居建筑总计有7000多栋,现保存完好的古村落约200多处,具有代性的古村落有黟县的西递、宏村、南屏,歙县的斗山街、熊村,徽州区的潜口民居群、呈坎、唐模等。徽州古民居生态环境极其优越,大都青山相拥,绿水环绕;灰墙黛瓦鳞次栉比,木石砖雕精美绝伦;马头墙重檐翘角,长短巷犬牙交错;古木参天,小桥流水,被纷至沓来的中外游人和建筑家们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 建筑之所以称得上是艺术,给人以美感,并不仅仅表现在它的种种外在形式方面,更表现在“由这种形式恰当地表现出的创造这一建筑或这种建筑的社会生活的意义和理想,这就构成它作为艺术的建筑美”。[1]可以说徽州古民居在外形和内涵上都真正具备了建筑美。因为其不但具有自己独特的造型和风格,更体现了徽州古居民渴望与自然融为一体、过宁静耕读生活的“社会生活的意义和理想”。徽州古民居还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处处闪烁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光芒,而《周易》美学思想便是其中之一。 《周易》一书虽非专门美学著作,但因其乃中国传统文化之源头,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如李泽厚所言,“《周易》对中国美学的影响,首先不在于它所提出的个别直接具有美学意义的概念、范畴,而在它的整个的思想体系。”[2]271由此可见,作为哲学专著的《周易》也蕴含了美学思想。的确如此,《周易》中的美学思想还相当丰富,而且在徽州古民居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1“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周易》中有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即“天人合一”。《周易》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有天地然后又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周易·序卦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周易·文言传》)其实这里已经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了,而这一思想是同美的本质直接相关的根本问题,因为美即是马克思所指出的“自然向人生成”这一历史过程的产物,所以“天人合一”也是美学思想,并且是中国美学的特色,“中国美学的一个优越之处,正在于它是在素朴地肯定社会与自然相统一这个前提下来观察美以及艺术问题的。”[2]278这一美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建筑艺术,“中国建筑,从选址定位到规划布局,从空间分割到室内,都注重顺天时、应地利,以求‘天人之和’。”[3]418(“天人之和”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在徽州古民居中,大至整个村落的选址,小至局部构架的设计,都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 徽州古民居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与其周边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融为一体。例如呈坎村,四面高山耸立,东有灵金、丰山,西有龙山、葛山,中为由北向南的众川河,村庄就在四山夹一河的盆地当中,地形呈现出八卦之坎方,故名呈坎。呈坎村以山为本、以水为魂,五条大街大体和众川河平行,延展呈南北走势,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完全按照“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来布局选址。再如西递,四面环山,三条溪流从村北、村东流向村南。全村平面呈船形,村中星罗棋布的古民居布局状似船身,高大的乔木和耸立的牌坊恰似船上的桅杆,四周百亩良田簇拥着整个村庄,使得西递犹如一艘停泊在宁静港湾中的巨轮,“整个村落的整体轮廓与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和谐统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体现出皖南古村落特有的风韵。”[4]再看宏村,整个村落布局匠心独具。村形整体为牛形,高昂挺拔的雷岗山为牛头,山顶苍翠的古木为牛角,山下古朴的民居为牛身,碧波荡漾的湖塘为牛肚,穿堂绕室的水圳是牛肠,村西小溪上四座木桥为牛腿。从高处俯瞰,宏村犹如一头悠闲的青牛斜卧在青山环绕、稻田连绵的山岗中,整个村落完美地融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中,达到了“天人合一”之妙境。 徽州古民居在局部构架上也充分体现了周易“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唐模水街便是例证之一。水街长达一千多米,檀溪水穿村而过,两岸便成了街道市井,分布着近百幢徽派民居。沿街有40余米长的避雨长廊,晴日遮阳,雨天避雨,临水一侧设“美人靠”,供人赏景观鱼。檀溪水和“美人靠”一天然一人工,但两者水乳交融,“天人合一,是徽州古民居中绝无仅有之杰作。再如人工开凿出来的宏村月沼,将四时八方、阴晴朝夕不同的天然美景尽揽怀中。宏村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有时云蒸霞蔚,如浓墨重彩,有时天高云淡,似泼墨写意,或清风朗月,或细雨如烟,四周山色云影与粉墙青瓦倒映湖中,人、古民居、大自然融为一体,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建筑的艺术性要求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互相配合、协调一致、融为一体”,[5]唐模水街、宏村月沼可以说完全做到了这一点,真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另外做到这一点的便是徽州古民居中的天井。当人们进入徽州古民居时就会发现,一幢幢完整的房屋,顶上空出一块露出青天白云,这就是徽州民居厅堂内普遍设置的天井。天井又叫“四水归堂”,雨露落在向内合围的屋顶坡面上汇聚于中间,然后从天井流下,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天井不仅仅是采光、通风、蓄水、聚财这么简单。徽州古民居在建造时考虑到防火防盗及抵御外敌的目的,大都呈封闭式,与周边环境相隔绝,但这一方方天井的开设,却让居民们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居民们足不出户也可以日赏蓝天白云,夜观繁星朗月,实现了徽州古居民“天人合一”的理想和期望。 2“保合太和”的美学思想 《周易·乾·彖传》说道,“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 乃利贞。”朱熹释“太和”为“阴阳会合冲和之气”,(《周易本义》)朱伯昆则这样解释道:“这里的‘和’,指的是阴阳之和。纯阳不生,纯阴不长,阴阳合而万物生。”[3]416“保合太和”即是保持阴阳和合二气,使之和谐统一于一体。这种思想贯穿《周易》始终,是《周易》的哲学基础,即“一阴一阳之为道”,(《周易·系辞下》)在《周易》中的具体体现,即是要求天地万物既对立而又能和谐地统一于一体之中,简言之则对立统一。《周易》中处处体现了这种思想,如爻有阴阳之分,八卦两两阴阳对立,六十四卦如《乾》与《坤》、《否》与《泰》、《损》与《益》等,又多相反相成;再如“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周易·系辞上》)“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知道曰柔与刚,立人知道曰仁与义”,(《周易·说卦传》)仁即慈厚泛爱之德,主于“柔”,义即正大坚毅之德,主于“刚”。[6]无论是天地、乾坤,还是天地人之道,都包含了相互对立的两面,而这两面却又是缺一不可,缺了任何一面,就不成天地乾坤,更遑论天地人之道了。象征乖背睽违的《睽》卦说得好,“天地睽而其事同也, 男女睽而其事通也, 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保合太和”,即对立面的和谐统一,是中国美学一直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如李泽厚所言,“客观世界的美,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的美,首先是以一种和谐状态进入人们意识之中的。”[2]280至此,《周易》中的“保合太和”作为一种美学思想,当不容置辩,且其在徽州古民居中有着明显的展示。 徽州古民居在建筑生态环境的营造与设计上,完全符合“保合太和”的美学思想,例如呈坎、西递、宏村等古村落,全部“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山环水抱”,完全符合古代“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理论。而基于阴阳五行理论的古代风水学——堪舆学则认为山为静止为阴,水为流动为阳,在这里阴阳和谐统一了。徽州古民居几乎都是灰墙黛瓦,墙壁原本为白色,因风雨侵蚀有些已然褪色,随呈灰色,屋顶都是青黑色瓦片,远远望去,只有黑白(灰)两色。在这看似简单的两色中,展现的是徽州先民们的“知白守黑”的智慧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感之追求。黑色为黑夜之赐,白色为阳光之施,两色完全符合阴阳之道,和谐统一于徽州古民居之外形。徽州古民居外部为砖石砌成,内部为木架结构,砖石的坚硬与木料的柔软,砖石给人感觉的阴冷与木料引人想到的温暖,砖石的冷色调与木料的暖色调,等等,都和谐地统一与一体。 再来看看那静止的、实在的马头墙。徽州古民居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的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在高低错落的马头墙映衬下,显示出了一种动态的美感。而从高处往下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态美感。宗白华曾说道:“中国园林建筑更是注重布置空间、处理空间……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7]马头墙之于徽州古民居完全契合宗先生所言,马头墙作为实物是静止的,但它的形态像是上下跳动的音符,又像是顿挫起伏的舞姿,从而将凝固在时间长河中的古民居唤醒了,给人以一种飞动之美。“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8]的确如此,马头墙既是朦胧的又是明确的,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既是空间凝聚,又是时间延伸,既是静止的又是动态的,既是虚幻的又是实在的,总之,阴阳对立的双方在马头墙身上已经完美的统一起来了,“保合太和”的美学思想也完全展露无疑。   三、“唯变所适”的美学思想 “变”在《周易》中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周易》哲学基础之一,因为《周易》认为天地万物以及人事百态都处在一种永恒不息的变化之中。《周易》中的确处处流露出这种思想。《周易》每卦由六爻组成,卦中任一爻发生变化将成新的一卦,整个64卦384爻就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中的,“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周易·系辞上》),即“卦中阳刚阴柔三百八十四爻互相推移而产生无穷的变化。”[6]531“爻者,言乎变者也”,(《周易·系辞上》)每卦的爻辞就是解释爻的变动情况的。“通变之谓事”,(《周易·系辞上》)通转变化乃天下万事万物之事态。“功业见乎变”,(《周易·系辞下》)功德业绩的兴起体现于变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周易·系辞下》)这“唯变所适”便是贯穿《周易》始终的哲学思想,而其对中国的文艺创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周易》对变化的这种看法,非常切合于艺术创造的活动。因为艺术创造活动既是有规律、合规律的,同时又是‘唯变所适’、高度自由的,不是按照某种既定不变的规程进行的机械操作活动。”[3]394“唯变所适”与美学意义上的变革创新无疑是密相贯通的,合乎规律的“变”总会让旧事物趋于更加吉善和美好,“在审美范畴内,一种事物往往在对其旧形态的发展、变革并赋于新的内容的基础上,不断趋向更高一级的‘美’。”[9]至此,“唯变所适”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深深影响中国文艺创造的美学思想,作为建筑艺术的徽州古民居受其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世界是存在于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世界的美也要在它的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之中表现出来。”[2]282的确如此,徽州古民居就是在它的变化之中,在“唯变所适”的美学思想下展现出了美。先看看徽州古村落的整体布局。呈坎、西递、宏村等古村落的整体布局无一雷同,呈坎呈八卦之坎方,西递像停靠港湾的巨轮,宏村似闲卧村岗的青牛。再看看徽州古民居的水口。水口在徽州风水观念中决定了一村的人气和财气,所以倍受重视。人们为了增加水口锁阴的气势,往往在水口建造各种建筑作为“关锁”。“水口的依山临水模式使得徽州民居多借助山水布置,不强调固定的几何形式,更没有固定的模式”,[10]确如其言,水口的建筑可谓千变万化,层出不穷,较为常见的是桥;有的是文昌阁、魁星楼、路亭,如西递;有的是小型公园,如唐模的檀干园;有的是牌坊,如休宁五城,其他如塔、庙、池、台等,不一而足。 徽州古民居的门窗也充分体现了“唯变所适”的美学思想。一间徽州古民居在门窗的形态上变化万千,很少雷同。如某些古民居的正门上方呈弧形,下方呈正方形,像“n”;有些正门上方呈圆形,下方呈长方形,如“Ω”;有的门呈竖起的长方形;有的门呈下方缺一小口的圆形;更有甚者,西递的一农家厨房门竟然呈一花瓶形状。[11]徽州古民居的窗户多为砖石雕刻而成的漏窗,而这些漏窗形态可谓是异彩纷呈,多以透雕的手法,将其雕成各种花鸟树木及几何图案。构图疏密匀称,姿态万千,常见的有方、圆、菱花、梅花、葵花、海棠、秋叶、蕉叶等形状,“漏窗的砖、石雕各具神态,无一雷同”。[12]宏村亦园中的四扇漏窗充分说明了这点,从门边依次呈横长方形、竖长方形、正方形、横长方形,一、二两扇为祥云纹,但窗形横竖有别,第三扇为方圆混杂图纹,第四扇为菱形图纹。 体现《周易》“唯变所适”美学思想的事物在徽州古民居中举不胜举,如冠绝古今中外的“徽州三雕”,在雕刻的选材上、技法上、主题上变化多端,新奇迭出。西递东园书斋两扇门左边木雕似冰霜状,喻意十年寒窗苦读,右边木雕如祥云纹,喻意一朝富贵升天。他如唐模古桥的“十桥九貌”、棠樾牌坊的“忠孝节义”等,无须赘述了。 徽州古民居还体现了《周易》的其他美学思想,如“白贲无咎”、尚“中正”,等等,囿于篇幅不再赘述。徽州古民居不仅体现了《周易》美学思想,还体现了儒家美学思想及道家美学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研究徽州古民居所体现的《周易》美学思想,有助于体认其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将有助于更好的保护和宣扬徽州古民居,从而让更多的人来感受它的美。 参考文献: [1]蔡仪.美学原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328. [2]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朱伯昆.易学基础教程[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4]堵军.大自然中的古朴民居[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72. [5]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52. [6]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16. [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9. [8]文艺美学丛书编委会.美学向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54. [9]张善文.周易与文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87. [10]刘彦顺.水口:徽州民居的择址观念[J].文史知识,2000,(6):80. [11]安徽省旅游局.皖南古民居[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32. [12]王星明,罗刚.桃花源里人家:徽州古村落[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83.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0年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美学视域下的徽州古民居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10sk547。 作者简介: 汤太祥(1978―),男,安徽巢湖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已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西安石油大学学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王锦坤(1975―),男,安徽太湖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地址:安徽省 芜湖市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 邮编:241003 电话:013514912858 E-mail: tangtaixiang@163.com
/
本文档为【徽州古民居:周易美学思想的集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