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自闭症幼儿母亲对亲子互动信念之研究

2011-05-22 25页 doc 262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460290

暂无简介

举报
自闭症幼儿母亲对亲子互动信念之研究大專排球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比較研究 自閉症幼兒母親對親子互動信念之研究 陳俞君 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6年5月15日;接受刊登日期:2006年11月1日) 摘 要 親子互動的早期療育方案在美國行之有年且效果卓著。然跨文化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文化對幼兒發展的期待不同,對親子互動時父母所應扮演角色的認知亦不相同。所以,將國外發展出來的模式運用在台灣早期療育課程時,實有必要先了解台灣父母對親子互動的想法。才能設計出真正切合台灣家長及幼兒需求的方案,發揮早期療育的最大成效。有鑑於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自閉症幼兒...
自闭症幼儿母亲对亲子互动信念之研究
大專排球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比較研究 自閉症幼兒母親對親子互動信念之研究 陳俞君 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6年5月15日;接受刊登日期:2006年11月1日) 摘 要 親子互動的早期療育方案在美國行之有年且效果卓著。然跨文化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文化對幼兒發展的期待不同,對親子互動時父母所應扮演角色的認知亦不相同。所以,將國外發展出來的模式運用在台灣早期療育課程時,實有必要先了解台灣父母對親子互動的想法。才能設計出真正切合台灣家長及幼兒需求的方案,發揮早期療育的最大成效。有鑑於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自閉症幼兒母親對親子互動的信念。藉由訪談的方式瞭解自閉症幼兒母親對幼兒發展的想法,及其在親子互動時角色的詮釋。共有7位自閉症幼兒母親參與本研究,母親年齡範圍為31至40歲(平均35.1歲);幼兒的年齡範圍為30至57個月大(平均年齡為42.3個月),包括6位男孩及1位女孩。研究場所以受訪者家為原則,所有的訪談皆以錄音機錄音作為內容的依據。研究結果發現自閉症幼兒母親認為親子互動對幼兒的各項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在認知、情緒、社會和身體動作發展方面;在親子互動過程中,母親最常提及的角色依序為促進者、教導者和照顧者。此外,自閉症幼兒的母親在提及親子互動的發展目標及其應該扮演的角色時,兩者間存有特定的關聯性。本研究結果將可提供未來在發展親子互動模式的早期療育方案時的參考。 關鍵詞:親子互動、自閉症、母親信念 壹、前 言 在學前特殊教育的領域中,基於親子互動對嬰幼兒發展與學習重要性的假設(McCollum & Hemmeter, 1997),親子互動的療育模式被廣泛應用在早期療育,藉以改變特殊幼兒的發展情形。根據國外相關文獻指出,親子互動特性對幼兒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舉例而言,母親在親子互動時的敏感性、反應性和溫暖特質,對幼兒的發展有正面的影響;相反的,母親過多的主導性行為對幼兒的發展有負面的影響(Kelly & Barnard, 2000)。除此之外,研究也發現母親在與特殊幼兒互動時表現較多的主導行為(Marfo, 1990; Roach, Barratt, Miller, & Leavitt, 1998)。因此,改變特殊幼兒家長的親子互動行為特性,使他們的親子互動行為變得更「理想」,被認為是親子互動早期療育方案的首要目的之一。 雖然如此,有些學者不贊同上述認為家長的主導性互動行為對特殊幼兒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的假設。他們認為這種假設忽略了家長的高主導性行為,事實上可能是為了因應幼兒的發展現況所做的調適(Barnard & Kelly, 1990; Hodapp, 1995; Jones, 1980; Mahoney, Fors, & Wood, 1990)。這些學者認為有必要從社會文化的角度,進一步了解家長在親子互動時所表現的行為(Garcia, Perez, & Ortiz, 2000),尤其當父母親的文化社會背景不同於早期療育者時(McCollum & Yates, 2001)。因為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長會從他/她生長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學習到親職的概念,例如:好的父母親的定義、養育子女的態度及行為,然後依據這些概念決定自己在親子互動時應該扮演的角色及行為。所以,了解不同文化家長,尤其是特殊幼兒家長的想法,對於幼兒發展以及家長對於支持幼兒發展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來,親子互動模式的早期療育在臺灣逐漸受到重視。早期療育單位及機構極力倡導家長參與親子互動,並且教導特殊幼兒家長理想的親子互動行為。然而在將國外的療育模式運用到臺灣的社會文化時,實有必要先了解臺灣家長對於親子互動的想法。例如,父母親在親子互動中對孩子發展的期望及應該扮演的親職角色。甚至,應該進一步瞭解父母親對親子互動的看法是否會因為幼兒障礙類別的不同而改變。如此,在設計親子互動模式的早期療育方案時,才能真正切合臺灣家長的需求,也才能發揮早期療育的最大成效(McCollum, Ree, & Chen, 2000)。 為了了解臺灣母親對親子互動時幼兒發展益處及母親互動角色的想法,作者曾以半結構訪談題綱合併圖片的方式,分別訪問13位育有一歲左右一般幼兒及16位育有平均一歲三個月唐氏症幼兒的母親(Chen, 1999; Chen & McCollum, 2001)。研究結果發現,所有的臺灣母親都認為親子互動對幼兒的發展有幫助,尤其是在認知、情緒、動作和社會發展領域方面。雖然兩組母親都將認知和情緒發展列為親子互動的主要發展目標,與一般幼兒母親的想法比較,唐氏症幼兒母親認為在親子互動中應該強調幼兒動作及生活適應行為的發展,而較少提及學業和社會領域方面的發展。 此外,這兩個研究的結果也發現,兩組母親對於自己在親子互動時,應該扮演角色的看法也不完全相同。母親對於親子互動時角色及行為的想法不只與其對幼兒發展目標有關,還受到母親對親職角色看法及其對障礙想法的影響。兩組母親最常提到在親子互動時的兩個角色為促進者及照顧者,其中又以唐氏症幼兒的母親提到的次數較多。 本文所呈現的研究,是延伸作者前述對一般幼兒及唐氏症幼兒母親的兩個研究(Chen, 1999; Chen & McCollum, 2000; McCollum & Chen, 2001; McCollum & Chen, 2003),進一步探討自閉症幼兒母親對親子互動的想法。具體而言,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為:(1)自閉症幼兒母親認為親子互動對幼兒發展的好處是什麼?(2)自閉症幼兒母親認為自己在協助幼兒達到上述發展好處的角色為何? 貳、文獻探討 綜觀國內外文獻,探討有關父母親對親子互動信念的資料並不多,研究也大多集中於瞭解父母親對幼兒發展的認知和家長的養育信念。在有限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發現不同文化對於親子互動的行為及想法不同。例如Hoorn(1987)認為雖然各個文化的親子互動活動類似,但差異性也大。此種差異性大多源自於文化中對幼兒的看法不同,以及文化中對父母親在親子互動中角色的定義不同所致。Uzgiris 和Raeff (1995)列舉父母在親子互動中經常扮演的三種角色,包括:聽眾、促進者和同伴。根據她們的研究指出,父母在親子互動時角色的選擇與文化所認同的親子關係、遊戲情境、以及幼兒的年齡有關。例如:在一個重視層級關係的文化中,親子互動時父母親比較可能扮演聽眾的角色 — 在一旁看著孩子玩。而在階層觀念較弱的某些西方文化中,父母親在親子互動時比較會跟孩子玩在一起,扮演同伴的角色。Harwood(1999)的研究也指出與安格魯母親比較起來,波多黎各的母親在與孩子互動時比較會使用直接教導的策略。 為什麼不同文化的家長在親子互動的表現行為會有所差異?Rogoff(1990)及Uzgiris和Raeff(1995)等學者認為家長在親子互動行為的不同,與其對於親子互動目的想法的差異性有關。例如,在比較美國與日本母親與嬰兒互動的研究中,Fogel、Toda和Kawai(1988)指出由於兩個文化對於希望孩子學習的溝通方式不同,母親在親子互動時的行為表現也不相同。在強調非語言溝通型態的日本文化中,日本母親較少將嬰兒抱在面前,也較少用誇張的表情及聲音與孩子互動。同樣是比較美國與日本親子互動的研究中,其他研究也指出由於對孩子發展目標的不同(獨立自主與相互依賴目標,independence vs. interdependence),美國母親比日本母親在玩具情境中與幼兒互動的機會較多(Bornstein, Kiyate, Tamis-LeMonda, 1985-1986;引自Fogel, Stevenson, & Messinger, 1992)。 臺灣家長對幼兒的發展目標為何?國內高敬文等人(民83、85)利用「問卷法」及「集中焦點、密集式的反省式訪問」探討不同家庭型態中學齡前兒童社會化的歷程。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的父母親認為維持幼兒的身體健康、提供重要的學習經驗及教導幼兒好的行為規範是最重要的養育目標。此外,他們的個案研究結果也發現,父母親大多強調品德教育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認為父母親的責任重大,且父母親的教養觀與社會文化的背景息息相關。高敬文等人的研究提供我們一個很好架構,了解台灣文化背景下,家庭對養育幼兒的想法。然而,高敬文等人的研究對象以學齡前及學齡期的一般兒童的家庭為主,缺乏針對特殊幼兒家長養育目標的探討。此外,探討父母親對親子互動信念的研究更少。所以,為能了解一般父母親對親子互動的看法。例如,在親子互動過程中幼兒能得到什麼好處?如果父母親希望幼兒能得到她所期望的發展,在互動過程中,父母親應該如何做呢?我們在民國88年到89年間,訪問了13位一般幼兒的母親(Chen & McCollum, 2000),以了解一歲幼兒母親對兩種親子互動情境(社會互動和玩具互動)的想法。 藉由內容分析的方法,從母親的談話中,我們發現了兩個主題:發展目標(包括認知、情緒、身體、社會、生活適應和學業)和母親角色(促進者、照顧者、教導者、娛樂者、同伴、模仿對象和情緒支持者)。研究結果發現,育有一歲幼兒母親認為親子互動對幼兒的各項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在認知和情緒發展方面。她們認為親子互動是幼兒未來與他人建立關係的基礎,強調親子互動對幼兒未來社會和情緒發展的重要性。在親子互動過程中,母親認為促進者、教導者和照顧者的角色最能協助其幼兒達到上述的目的。此外,這些母親們也認為家長應該提供孩子更多的學習經驗,在親子互動中教導孩子學習社會禮儀,如說「謝謝」、「再見」或是稱呼長輩等(Chen & McCollum, 2000; McCollum & Chen, 2001)。 針對特殊幼兒母親信念的研究近年來雖有增加的趨勢,但仍侷限於探討特殊幼兒母親對障礙的看法。例如,Skinner等人(1999)以150位拉丁裔特殊幼兒母親為對象,探討家庭對特殊幼兒的認知及瞭解家庭的調適過程。Perez(1998)則探討墨西哥裔父母親對幼兒語言發展遲緩的信念,其研究顯示,這些父母親認為他們的孩子並沒有語言發展的問題,語言發展慢的原因被父母親認為,是孩子的個性和成熟度的關係。另外,Raghavan(1998)及Chou(1992)以東方及台灣特殊幼兒母親為對象,探討特殊幼兒對個人及其家庭的影響。他們的研究結果發現,母親對特殊幼兒的認知,事實上,受到各個文化中對於造成生出特殊幼兒因素的解釋影響甚鉅。 然而,經由上述的研究結果,我們仍無法瞭解幼兒的障礙對父母親親子互動信念的影響,例如:如果母親認為特殊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和一般幼兒不同,她對幼兒的期望是否不同?母親的互動行為是否會因對幼兒期待的不同而改變?對中國人而言,如前面的研究報告(Chou, 1992; Raghavan, 1998)所指出的,幼兒的障礙常被認為是父母親或祖先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所造成的。正因為障礙被認為是上天對這個家庭的懲罰,所以障礙幼兒常被隔離在家中,而放棄治療或就學的機會(Chou, 1992)。所以,延續第一階段的研究,我們選擇了容易在新生兒出生不久即可確立診斷的唐氏症兒為研究對象,進一步探討16位唐氏症幼兒母親在親子互動中對幼兒發展的期望與目的;並了解母親在親子互動過程中所扮演的親職角色。 研究結果發現,唐氏症幼兒母親與一般幼兒母親一樣,認為親子互動可協助幼兒在認知、身體、情緒和社會方面的發展;而父母親在互動過程中的角色主要是在促進、照顧和教導(Chen & McCollum, 2001)。然而,儘管兩個樣本的母親對於親子互動的看法相似,但是強調的程度卻不盡相同;例如,由於唐氏症幼兒發展的特性,唐氏症幼兒的母親比一般幼兒的母親,更加強調在親子互動中協助幼兒身體和未來謀生技能的發展。此外,唐氏症幼兒母親認為學業並不是親子互動主要的目的之一(在訪談中,僅有極少數的母親提到),此與台灣文化社會中強調學業為主的教育目標差異性極大。可見,特殊幼兒母親對親子互動的看法,確實不同於一般幼兒的母親。換言之,特殊幼兒母對親子互動的信念,可能會因為幼兒的發展情形而作調整。 此外,王天苗(民81)比較14對唐氏兒與一般幼兒的親子互動情形,指出母親的互動行為會因為孩子的發展情形調整。唐氏症幼兒的母親在親子互動中表現較多的主動參與及口語行為,較少的身體協助行為,而且整體的互動品質得分比一般幼兒母親低。林初穗(民89)的研究結果也支持王天苗的研究,不管是何種障礙類型幼兒的家長在互動中皆表現較多的主導行為,如問問題、批評、命令等。除此之外,雖然她的研究結果由於樣本數的限制,無法發現障礙類別對親子互動行為的顯著差異。其結果發現親子互動行為與幼兒的性別、社經地位、教育程度、工作或孩子的安置狀況有關。 從林初穗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親子互動中家長的行為似乎與特殊幼兒的特質有關。我們可以合理的假設:自閉症幼兒家長對於親子互動的看法,可能會因為自閉症幼兒的發展特性(如溝通、社會互動及特殊行為和興趣),而與其他(如一般及唐氏症)幼兒家長持不同的看法?雖然,並沒有直接的文獻支持這項假設。文獻中指出,由於自閉症幼兒發展的特徵使得父母在養育過程中產生不同程度的壓力,造成父母親職角色適應的困難,並且較常表現其工具性及教育性的親職角色。例如,汪麗真(民83)的研究指出,自閉症兒童的母親親職適應困擾的前五項包括:「我想教他但不知從何做起」、「照顧他要擔很多心」、「我常覺得照顧他的瑣事太多,無法負荷」、「經常帶他往來於醫院(學校)和家庭之間,令我疲憊」、「他特殊的生活習慣,使我在照顧時有無力感」(p. 116)。而且,母親的教育性角色及工具性角色與幼兒的嚴重度有關。 此外,綜觀國內外文獻發現,有關自閉症幼兒與父母親互動的研究仍較缺乏。在現有的文獻中可以發現,自閉症幼兒的父母親在與幼兒的互動中,表現較多的主動引發遊戲行為(El-Ghorory & Romanczyk, 1999),也比一般幼兒的父母容易出現不符合幼兒焦點目標的語言(Watson, 1998)。國內洪美連和邱上真(民80)以問卷方式探討自閉症幼兒家長參與教育情形及心理調適,她們的研究結果發現:為了增進自閉症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81.3%的家長會帶孩子外出,進行戶外隨機教學,以增進幼兒的生活領域,統整經驗;56.3%的家長會經常要求孩子說話;還有53.1%的家長會藉由放錄音帶、說故事、教孩子唱歌的方式增進幼兒的語言能力。此外,為了增進自閉症孩子的社會能力,家長會盡量讓幼兒參加各種活動(如親戚朋友的聚會),以增加生活經驗、訓練孩子的生活常規、進而增進孩子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綜合文獻及作者兩階段的研究結果發現,一般和特殊幼兒的母親對親子互動的看法頗為類似,這可能反應了文化的同質性。但相對地,唐氏症幼兒母親在某些信念方面所呈現的差異性,也說明了幼兒的障礙可能影響母親對親子互動的信念。為了進一步了解這些可能性,實有必要進一步探討不同障礙類別幼兒母親的想法。本研究將延續前兩階段的研究,近一步探討自閉症幼兒母親對親子互動的信念。由於自閉症幼兒在相互注意協調能力的缺陷,這種特殊的互動特質可能會影響親子互動的情形,母親對親子互動的信念可能也會因而不同於一般與唐氏症幼兒的母親。 參、方 法 一、研究對象 8位從南部地區自閉症家長協會及早期療育機構的自閉症幼兒家長答應參與本研究,所有的家長皆已婚與家人同住。由於8位自閉症幼兒的家長中有1位為父親,為求同質性及分析方便,本文僅就7位母親的訪談內容作分析。7 位母親的年齡範圍為31至40歲,平均年齡為35.1歲。其中三位母親為職業婦女,這三位母親中有一位為了照顧自閉症幼兒,還因此申請留職停薪一年。這7位母親的教育程度範圍為高中職到大學。 幼兒的年齡為30至57個月,平均年齡為42.3個月(表一)。7位幼兒中有6位是男孩,佔85.7%,4位是第一胎。所有的幼兒都有接受早期療育的服務,在資料蒐集的期間有5位幼兒接受一種以上的特教相關服務,如語言、職能、認知或感覺統合治療。當詢問到幼兒的健康狀況時,多數的母親認為幼兒是健康的(71.4%)或是僅有輕微健康問題(28.6%)。在談到幼兒發展的情形時,有1位母親認為幼兒的發展正常,1位母親認為孩子有輕微發展遲緩,其餘5位母親認為自己的孩子有中度的發展問題。就診斷而言,有一位為疑似自閉症,其餘的幼兒被診斷為自閉症中度。所有的幼兒都有語言及互動方面的發展問題,其中4位幼兒還有自我刺激及固定興趣等行為表現。 二、研究過程 邀請自閉症幼兒家長參與的信,透過早期療育機構及家長組織代為寄或轉交給年齡在六歲以下自閉症幼兒的家長。在收到家長的同意回條後,以電話與家長連絡,除了再次向家長說明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及研究過程外,並與家長約定訪談的日期及地點。所有的訪談皆由第一作者在幼兒的家裡,以國語完成。訪談的時間範圍為35分鐘至55分鐘,並以錄音機錄音,以便日後轉為文本後分析。 在訪談的過程中,為了緩和氣氛,讓家長放鬆心情。研究者首先請家長描述最近一天與幼兒的相處情形,然後讓家長看兩張親子互動的黑白圖片,圖片中的人影略為朦朧(長寬約各為10公分),其中一張為一位母親與一位幼兒在一起玩玩具的圖片,另一張圖片則是呈現沒有任何物品為媒介的親子互動。然後請家長談一談平日與幼兒進行類似圖片中親子互動的情形,並依據母親所提到的互動情形,進一步請母親談一談她對以下兩個問題的想法。包括:(1)這樣的親子互動對幼兒有沒有好處,有什麼好處?親子互動時家長是希望能幫助幼兒發展那些行為?(2)如果家長想要讓幼兒在親子互動時獲得上述的好處,家長在互動時應該怎麼做?家長的角色是什麼?最後,研究者請家長填寫基本資料問卷。使用朦朧黑白圖片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家長能夠將回答聚焦於常見的兩類親子互動活動上。訪談的錄音帶由研究助理轉為文稿,並由另一位研究助理以一邊聽錄音帶的方式校對,以確保轉錄文稿的正確性。 三、資料分析 轉錄後的文稿依本研究的兩個主要研究問題進行內容分析,包括家長認為幼兒在親子互動的發展目標及其互動角色。以作者之前研究所發展的發展目標及互動角色的定義(表二和表三)作為訪談內容分析的依據。並依據Miles和Huberman(1994)所描述質性的分析步驟進行,閱讀轉錄的文本後將母親對幼兒發展目標及互動角色的想法依主題逐一編碼。在分析的過程中發現,本研究的母親在描述幼兒的發展目標時,針對自閉症幼兒的語言、互動及特殊興趣行為的描述較多,因此進一步分析這三個次類目,以了解這群母親的想法。 為減少誤差,除了在訪談時,研究者傾聽與思考幼兒母親陳述中隱含的意義,在訪談過程中與母親進行確認,以求真實描述現象外;轉錄後的訪談文稿由至少3位研究成員共同進行分析,藉由討論及辨證的過程,探索幼兒母親在訪談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信念。分析過程如下:首先,每位成員分別閱讀訪談文稿,以便了解每位母親訪談的整體概念。經由重複的閱讀訪談內容,找出關鍵的語句和直接討論母親想法或現象的句子(Bracketing的步驟)(Denzin, 1989)。然後在討論會議上,針對每一意義逐一確認,將所摘取出來的談話內容,加以歸類。最後,由研究助理依討論結果作成摘要表。為求編碼的信度,最後由發展出這些定義的作者獨立閱讀英文文稿進行編碼,比對並討論,以尋求最能表達母親想法的歸類。 這些編碼的相關語句短至幾個字,多至一、兩段訪談對話。記錄時盡可能使用幼兒母親本身對這些描述的解釋,以詮釋這些母親想法及信念的本質。整理出來的摘要表最後寄給受訪的母親,以確認是否完整呈現母親的想法。共有3位母親回覆,並表示沒有修改的意見。編碼完成後,分析每位及7位母親在各個主題提及的次數。接著進行脈絡分析,根據幼兒母親所述說的內容,試圖找出各要素間的關聯性(Miles & Huberman, 1994)。比較這些主題間的關聯性,以了解這7位自閉症幼兒母親在親子互動過程中對其幼兒發展的期待,以及對本身角色的詮釋。 肆、結 果 一、發展目標 總計從母親的訪談文稿中擷取出293個有關幼兒發展目標的敘述,這些敘述所歸類類目的次數、百分比及陳述母親的人數呈現在表四。在這些敘述中,母親最常提到的發展目標依序為認知、社會、情緒和身體動作。其中又以認知類目為主,佔這些敘述的44.4%。情緒、社會和身體動作的百分比依序為20.5%、15.4%和13.3%。有五位母親強調生活適應的目標,佔5.5%。此外,三位母親認為在親子互動中可以增進孩子學業技能。 總計有130個敘述與認知發展有關,當母親談到親子互動中的認知發展目標時,除了談到一般認知概念的加強外,7位母親都強調在親子互動中促進幼兒語言及溝通的發展,佔認知發展目標的38%。她們提到親子互動可以讓幼兒學習聽指令、知道別人在說什麼、用口語表達自己。其中一位母親說: 他的語言有慢慢在帶出來。比如說這樣,我們來玩ㄚㄍㄌ一(ugly), ㄚㄍㄌ一ㄚ,那是念ㄚ,那ㄚ完之後,我才幫忙他。那我們來念ㄚ。之前他也不願意,他看我在幹麼?ㄚㄚㄚ出來之後他的腳就會讓我這樣。像那個在轉磨豆子的磨。(他站著然後妳把他)躺著,他躺著,就腳懸空,整個腳放口袋懸空。ㄚㄍㄌ一。然後就是臉倒過去了。(A-3) 另一位母親則希望藉由親子互動時加強幼兒的語言接收能力,她說: 目的就是說,一方面可以訓練他聽指令,像剛才說跳、跳、跳、停,還有我們搖床的時候,我們就說:「○○,你去拿毛巾過來,叫爸爸。」那時候他很想玩,他就會來找我,然後我就說:「你去叫爸爸來,叫爸爸來一起玩。」他就會去拉爸爸的手過來,一方面可以訓練他聽力的能力。(A-15) 母親提到次數最多的第二個目標是情緒發展,包含60個相關的敘述。當談到情緒發展時,母親認為親子互動可以增進親子關係、讓幼兒有安全感、有被愛的感覺。親子互動也可以促進幼兒的正向情緒,因為「他喜歡那種感覺」(A-3)。另一位母親則說: 他這陣子都有一個習慣,他覺得幫妳親親,親妳是一件很好笑的事,很好玩的事,或者是懲罰的感覺。(喔!真的喔!他會故意跟妳玩。)我假裝我很害怕給他親親,因為我喜歡讓他親親,他就會用整坨的口水塗在妳臉上。(嗯!嗯!那妳覺得像妳們這樣玩對他的發展有沒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好處喔!我只是覺得我這樣子的話對親子的關係稍微比較好一點。(A-7) 此外,有三位母親談到親子互動可以減少自閉症幼兒沉迷情緒或固定行為的產生。例如,一位母親說: 那我們會把她帶離開那個房間啊!就是不要讓她太沉迷。(不要讓她繼續…)沉醉在那裡面,如果說今天家裡面的事情比較多,就是我一個人在做啊!如果說我在忙就沒有辦法了,只好暫時先這樣子啊!等我忙完的時候,盡快忙完的時候,就說走我們到房間裡面去好了,那她基本上她不肯,但是我還是把她帶開…(A-12) 社會發展是母親最常提及的第三個親子互動目標,總計有45個敘述。母親提到親子互動可以讓幼兒學習跟人互動的禮貌,以及學習與他人(手足、長輩、其他幼兒)互動的技巧,讓幼兒學會看人、知道遊戲的規則。進一步分析發現,45個敘述中,有33個(73%)敘述提到自閉症幼兒的社會互動行為特性—包括幼兒不喜歡跟他人互動、不看人、自我中心喜歡自己玩玩具不跟其他幼兒玩、不會跟他人打招呼、回應他人。例如一位有三歲11個月男孩的母親說: 像我帶他去我媽媽家,我媽媽家住離我們家很近,他一進去他就要跑到三樓去,為什麼?要玩電腦,三樓有電腦什麼人都…(都沒有打招呼。)對,就跟他沒有什麼關係啦!他就是要去玩電腦,我就看這樣好像不太對,那我帶他去的時候,我就跟他說:「這個是誰?阿公。這個是誰?阿嬤。這個是誰?妹妹。這個是誰?阿姨。」講完了,好,那你要做什麼、你喜歡做的事情,你可以去做了。(所以,到了阿公、阿嬤家,你會叫他去叫人。)對,回去的時候也是,阿公bye bye 阿嬤再見,然後再帶他回來。(A-15) 另一位母親則在面對面的互動中要求幼兒要眼睛看著媽媽,她說: 我現在如果說教他有些語言厚,因為我們老師教給我們就是說語言一定要讓他看著嘴型(嗯嗯嗯)啊我有時候教他這個東西或是實質的,我說○○(幼兒名字)眼睛看媽媽,因為他們就是不會說自然而然這樣看你(嗯嗯嗯)你眼睛看媽媽眼睛看媽媽他就轉過頭來…我是覺得說我們有用心厚至少都可以在他身上就是看得出來,不管說一點點進步啦!像○○之前他我也覺得他什麼都不會啊,不會,可是我覺得他現在我跟他坐面對面,在互動他眼神都可以看著我,不會說雖然頭看著你,我曾經聽說有時候小孩子他眼神就是不看你(對即使是臉他還是在別的地方這樣子)對他說你給他固定好不要動,可是他眼睛還是飄到旁邊,可是在○○身上我是覺得(還好)嘿…他不會這樣子而且他在這裡是好很多了,是說他眼睛不會這樣子飄移不定。(A-10) 此外,母親還希望孩子在親子互動中,能學會互動的技巧,遇到他人時會打招呼,能跟其他幼兒一樣與他人互動。A-12的母親說: 當然也是能跟一般人一樣啊!能夠有社交行為啊!人際互動啊!都是跟一般人一樣啊!但是也不是說硬性的一定要她怎樣怎樣啊!因為畢竟一個小孩子有一個小孩子的成長的層次不一樣啊!但是就是…(能夠跟人家有互動是最好的)對對對!能夠就是跟一般的人正常的人一樣是最好的,找自己的工作、教朋友、可以開開心心的跟朋友去玩、聊天、講心事是最好的… 當母親說到動作發展的好處時,多數的母親認為親子互動可以促進幼兒移步、行走和其他肢體動作的發展。此外,有五位母親說到她們會在親子互動時促進幼兒的感覺發展,減少幼兒因為無聊而表現的自我刺激行為。一位母親說:「我覺得他這樣子跟他玩,他才不會說有時很無聊自我刺激,有時候在那邊坐在那邊啊自我刺激。」(A-10)另一位母親則說:「因為他本身的本體,他喜歡被人家擠壓,所以我大部分都跟他玩很粗魯的動作,啊不然就是倒立啊!輕甩啊!在我們房間裡。」(A-3) 有五位母親說到生活適應的目標,談到發展目標時,母親希望孩子能獨立生活自我照顧。一位母親說:「我們不奢望那個,我們只是說他能一般正常,就說以後能夠正常維持生活為原則,其他我們不敢奢望太多啦!(就是能照顧自己。)能過自己生活,以後在外面能夠自己可以謀生活啦!其他的我們也不敢奢望太多。」(A-11)所以她們會在互動時讓幼兒獨立。一位母親說: 盡量不要去干涉他們,他已經很黏我,我不能在一直旁邊介入這樣子,他就會常常去注意妳,不會去注意別的小朋友。變成說什麼東西都來找我,這樣的話就不能專心和別人去融入。(妳另一個目的是希望他可以獨立嘛!這個就是獨立不要太黏妳。)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我這邊。(那妳會怎麼做?)就是說像在教會的話,他都會一直拉著我,往他喜歡去的遊戲區,習慣性有時候我會在樓下,他自己會跑下來…(A-7) 或是教導生活自理的技巧,這位母親說: 老師就是說這樣講,老師說現在要訓練他生活自理就是吃東西上上廁所啊!說他回家會不會自己說要自己脫褲子、穿褲子?我就想說他好像會喔!他好像會,還是不會?你回家要看他。結果他回家都會…就是我會去替他做好,老師就說那你不對勒!你不能剝奪他的學習(是因為你的性子急啦!)這個是他的權利啊!你為什麼剝奪他的?然後我現在就讓他自己去上,因為你想他褲子脫很慢啊!乾脆我們幫他拉下來好了啊!他說不可以要讓他自己做。(A-6) 從7位自閉症幼兒母親對於親子互動的發展目標想法的分析結果,我們可以發現母親最常提到認知的好處,尤其是語言及溝通方面的發展;其次是情緒、社會、動作及生活適應的發展,提到學業目標的只有三位。 二、親子互動角色 如表四所呈現的,總計有287個關於母親在親子互動中角色的敘述。其中有139個敘述(佔總敘述的48.4%)與母親的促進者角色有關,是母親最常提及的角色。母親常描述的第二個角色是指導者角色,佔總敘述的32.8%;照顧者角色是第三個母親常描述的角色,佔總敘述的12.9%。有少於四位母親描述她們在親子互動時的娛樂者、玩伴及情緒支持者的角色,只有一位母親提到她在親子互動過程中所扮演的模範角色。 總共有139個敘述與促進者的角色有關,母親使用多元的非直接教導策略,她們談到利用遊戲、在孩子有興趣時、提供支持性的環境、機會教育或是讓其他手足加入的方法來促進幼兒的發展。例如一位母親提到她會在散步時,讓孩子學習新的事物。她說:「散步會指在外面看到的東西,就是在外我們ㄟ…就是在我們散步當中看到…會帶他出去散步會告訴他這個是葉子,ㄟ…這個是花什麼顏色的。讓他看到這是什麼樹。」(A-9)另一位母親同樣地認為應該提供實際的物品,才有助於幼兒的學習。她說: 我覺得他在裡家裡喔沒有帶他出去變成說我沒有教他,因為我也不可能24小時都跟著他,我也有我的家事要做,變成說我在做家事的時候,變成說他自己一個人不知道在那裡幹麻,變成是沒有事情做亂晃亂晃,可是我帶他出去至少我帶他看外面的世界。我是覺得說我盡量就是…那邊的梁老師那時候他說他第一眼看就那一節看到他,他覺得說…他覺得他刺激太少了,外界的刺激,他說你要多帶她去量販店啦不管說(什麼地方)嘿…你就可以你帶他,啊他在做什麼,他在對那個有興趣他在看你,就是就是叫他,他在看餅乾你就跟他喔餅乾這樣子,讓他認識食物。總比你在家裡用圖卡教的好。(A-10) 另一位母親則提到互動時會運用策略促進幼兒的語言發展,她說: 她會求救,(她會求救)她也不會說媽媽幫你,那我會跟她講說做什麼?媽媽幫你是不是?那我會跟她講,那也曾經講過幫忙兩個字,曾經講過,所以有一些她就是有一些事情,她的講話機率很少,從她口中要講出來的話很少,非常的少從她口中要講出來的話非常的少(但是,你一般就是說你要先講,譬如說你是不是要媽媽幫忙,你要先幫她講,如果說她還是不講,那你會怎麼樣?)像她在家裡的話我是要求比較不會那麼嚴格說她一定要講,那她如果說還是不要講,那我會說要媽媽幫忙是不是?你看媽媽沒有幫忙你就不會了(喔…替她說出來)替她說出來,讓她接觸這些,所以說可能是因為從小就是這樣子一直在講,所以說她有時候她突然就會說出這些(所以說還是有幫助的)還是有幫助的,(還是有聽進去的)還是有聽進去的…(A-12) 母親也認為回應幼兒的需求是重要的,一位母親說到: 有時候他一陣一陣的,像有時候就跟他做黏土,我就買一些黏土跟他做黏土,然後又有一陣子我就拿一個箱子裡面裝豆子,讓他抓豆子,又有一陣子他喜歡玩軌道車,我又去買軌道車在樓上,軌道車跟他一起玩這樣,他現在喜歡玩滾珠台,就買一大推珠子讓他去滾…在玩滾珠台,珠子會掉嘛!他就滾到椅子。(下面。)椅子下面,他就在那邊嗯嗯嗯嗯那邊叫,我就跟他講說,你說:「媽媽,撿珠子。」他就學起來了,他之前都要我提醒他說:「撿珠子。」他才會說:「撿珠子。」(現在不用提醒他,掉下去他就自己去撿。)現在掉下去,他就會抓我的手說:「撿珠子。」可是他的聲調是不太準,他還是會講,可是他講話構音有一些問題,譬如說:「蛋糕」,他說:「單搞」,四聲。(喔!發不出來。)發不出來。(特別是四聲嗎?)對,有一些聲音也比較不清楚,應該說口齒不清這樣。(A-15) 第二個母親常提到的角色是指導者,共有94個相關的敘述。母親描述的行為包括:不斷地教導、提供口語的提醒、身體協助及示範。例如,一位母親認為教導自閉症幼兒,一定要帶著他做幾次。她說:「沒有去上這些課我也不知道怎麼教這種小孩子,因為我覺得好像自然而然就會了啊,就沒有這種問題,可是這種小孩子要怎麼去教他就不知道,啊變成說我們在之前都要身體力行要帶他去一次、兩次、三次喔,他不會,你教他做,你就多教一次。」(A-10) 正增強及處罰也是母親經常使用的策略之一,一位母親說: 對!如果給他的經驗不好他就不要再按了。因為妳一直按它,教他按這個,又拉他的手按那個,又拉他手的玩法達不到他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那個按一下,旁邊有餅乾,我們吃個餅乾再聽狗狗叫。所以他很多時候我要教他,要用增強。……比如說做功課做一個東西,比如貼圈圈那個圓圓的,妳貼一個就他按一個玩具。相對的他也滿足了我們也達到目的。(A-3) 照顧者是母親最常提及的第三個親子互動角色,有六位母親提到照顧角色,總計有37個敘述。母親所提到的照顧行為包括:提供情緒的安撫及身體上的協助。例如,為了促進幼兒語言發展,一位母親說:「我有跟他按摩,按摩的話比較著重在臉,因為他講話。我會幫他按臉頰做口內的按摩,雙頰比如說刷子刷、刷、刷,因為他有時候,他也是有觸覺敏感的一些問題,就幫他刷、刷、刷,捏、捏、捏,幫他做腳底按摩,自己不會捏都亂捏。」另一位母親則說: 我就是以盡量我覺得說應該是正面我就是比如就是,對呀!然後他所以他受傷的時候他就一定找我安慰,他會告訴我這裡他弄到手了,他哪裡他說會告訴我哪裡痛痛,這裡痛痛這裡痛痛他會告訴我(啊你會怎麼辦?)啊我會媽媽給你吹一吹【吹氣的動作】這樣子啊摸一摸。阿好了好了不痛了好這樣子。啊他可能還痛可是他知道這樣就不痛了…(A-9) 此外,母親會在親子互動時照顧幼兒的安全。 就是在旁邊協助。因為有時候他都會沒看就很容易(沒有辦法判斷危險)對!因為他不知道深淺,也不知道遠、近。所以都會很危險。像他最近出去,他開始很喜歡。因為他之前只是看人家玩碰碰車他會怕,他覺得車子開那麼快撞到人,好像很危險的樣子。可是他慢慢的我覺得這樣他動作有在平衡的話,慢慢他就喜歡去坐碰碰車。(妳說碰碰車是他自己開的那種?)沒有,我們一定姐姐陪,不然就是爸爸媽媽陪。那他現在想要試著去自己控制。(A-3) 從訪談的內容分析,可以發現母親關於親子互動角色的敘述,有94%是談到她們在互動時的促進者、指導者及照顧者角色。極少提到娛樂、玩伴及情緒支持者的角色。 三、發展目標與角色的關連 為了進一步了解母親對於親子互動發展目標及母親角色間的關連性,本研究利用表格先將敘述中母親同時有提到發展目標及母親角色標示出來,總計有237個敘述語句同時包含發展目標及角色。然後,以二項式檢定(binomial testing)檢驗發展目標及角色間的關連程度是否超過預期(Bakeman & Gottman, 1986; Kanji, 1995)。每個發展目標及角色配對發生的簡單(simple)及條件機率(conditional probability)都一一計算出來,例如,簡單機率是指發展目標及角色配對在全部配對的發展機率;條件機率則是計算在全部配對發生次數下,發展目標及角色配對在特定發展目標情況下的發生機率。最後,至少有一半以上(四位)母親提到的配對才進一步分析。 從表五中的簡單機率可以看出,母親的談話中最常出現的關連配對為認知—促進者,所有的母親都有談到認知—促進者的配對,佔25.3%。接著是認知—指導者的配對(7位母親皆有談到,佔19.4%)、社會—指導者及情緒—照顧者的配對(分別有6位母親提及,佔8.4%及7.2%)。從條件機率的資料可以發現,母親在談到認知發展目標時,比較會談到她們的促進者角色(有.55的機率),在談到社會發展目標時,比較會提及指導者的角色(有.588的機率)。此外,當母親談到動作發展目標時,比較會與促進者角色連結在一起(有.485的機率);而情緒發展目標則比較會與照顧者角色連結在一起(有.37的機率)。而且認知目標與促進者、情緒發展目標與照顧者、情緒發展與娛樂者、動作發展與照顧者、社會發展與指導者的關連性達顯著差異,情緒發展、動作發展則分別與指導者呈現顯著的負相關,p<.05,表示當母親在提到親子互動的情緒及動作發展的目標時,顯少談到指導者的角色。 舉例而言,當母親希望能在親子互動時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時,她們通常會在互動時扮演促進者的角色。一位母親說:「像我昨天晚上用兩條牙膏,用兩條牙膏的盒子黏起來,給他當火車走,他現在比較稍微有概念,不然他都用牙膏的盒子在咬。我覺得要慢慢導引他,不然他們也不知道怎麼組織性的玩。」(A-3)但在提到社會發展目標時,母親則較常描述她們的指導行為。其中一位母親直接教導幼兒跟哥哥互動的方法,她說: 你要跟哥哥借,我說你要跟哥哥借,說哥哥借我,他就說借。啊我說你玩完要還給哥哥,他就拿走了先去玩,啊玩完以後他也不是玩很久,他也不是拿回來還給哥哥。反正跟他講說現在拿回那個東西他不玩,他雖然跟你說喔,我說玩完要還給哥哥,他跟你說好可是他也不見得說會拿回來還給哥哥。(A-10) 另一位母親則以提醒的方式,教導幼兒分享。她說: 吃東西或吃糖果的時候就說:「你這個拿給妹妹。」教他分享,不然到阿嬤家就說:「那個妹妹,跟妹妹抱抱一下。」他們最近會一起搶玩具啦!不會一起玩,會搶玩具。他會說:「給我、給我。」(像這種情形你會怎麼做?)看那個玩具是誰先拿到的,如果是他先拿到,那妹妹去搶他,當然要約束妹妹說:「這是哥哥先拿到的,哥哥先玩,玩完不玩的時候,你才玩好不好?或是那個可以一起玩的東西,不然你們一起玩。」(A-15) 伍、討 論 在早期療育的領域中,親子互動的重要性早已被認定,而且被廣泛應用在早療的實務工作上。但是,不管是相同或不同文化的父母,對於養育及障礙的信念可能不同(Harwood, Schoelmerich, Schulze, & Gonsalez, 1999; Skinner, Bailey, Correa, & Rodriguez, 1999)。所以,早期療育的專業人員在提供親子互動模式的服務時,應該注意到家長對於親子互動的信念與想法。在沒有了解家長對於親子互動時對幼兒發展的目標及家長對於自己角色的想法之前,就試圖改變家長的親子互動行為,可能會造成家長對於親子互動療育成效的質疑及不配合的情形。而且,可能讓家長覺得自己對於幼兒的發展是毫無貢獻的負面想法。 本研究延續之前針對一般幼兒及唐氏症幼兒母親親子互動信念的研究,探討7位自閉症幼兒母親對孩子在親子互動的好處及有關父母在親子互動角色的想法。研究結果發現本研究中這7位自閉症幼兒的母親在提到親子互動對幼兒發展的好處以及家長所應該扮演的角色時,想法類似。例如她們重視親子互動時對幼兒認知、情緒、社會、動作及生活適應的發展。為了促進幼兒在上述領域的發展,這些母親最常提到促進者、指導者及照顧者的角色,極少提到娛樂、玩伴及情緒支持者的角色。而且,發展目標與角色間有某部份的關聯性存在。 這群母親在對幼兒的發展目標雖然有比較相似的想法,在描述親子互動對幼兒發展的目標時,母親對其孩子行為特性的描述卻因個別孩子而有所不同。這些特殊的行為特性及興趣包括:身體喜歡被擠壓、固執於看火車、將事物按原本排列方式放置、喜歡聽機械開關聲音、擁有很好的記憶、認字能力強、對音樂或聲音敏感。一位母親描述幼兒的興趣,她說: 他以前會沉迷玩蕩鞦韆,可是現在去公園目的都不是蕩鞦韆,是要去那邊看火車我們外面那裡剛好有一個公園旁邊,就是鐵軌,有時候人家載玉米還是甘蔗的火車會從那邊過,他現在就是去,去不是要去玩那一些遊樂器材,是要去站在椅子上面看火車,然後一直站一直站,我現在就是乾脆不要帶他去,我就是不要讓他沉迷,人家都說不要讓他一直沉迷在那個東西上面,不然就是會一直執著在那裡。(A-6) 雖然本研究並沒有實際探討不同障礙類別母親對於親子互動的想法,但為了進一步了解幼兒的特性對母親認知的可能影響,我們將目前的研究結果與之前針對一歲唐氏症幼兒母親的研究結果作比較(Chen & McCollum, 2001)。結果發現母親對親子互動的想法可能存在有「組間」的差異。例如,雖然兩組母親都強調認知發展是親子互動時最重要的發展目標,兩組母親對於其他領域的目標卻不盡相同。自閉症幼兒的母親比較重視認知及社會的發展,而唐氏症母親則比較強調情緒及動作的發展目標。最後,兩組母親在生活適應領域的敘述比例完全相同。這些相同點及差異性並沒有超出我們的預期,母親對於親子互動時的發展期望,可能與自閉症幼兒在認知及社會領域的發展特性有關。此外,考慮到幼兒以後能自我照顧,兩組母親同時都認為親子互動時應該加強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 與唐氏症幼兒母親信念不同的是,本研究的母親認為培養孩子社會發展是重要的。有一位母親說: 他們那一班最不配合的,人家都去一個月最慢兩個月就進入狀況,他四個月還不能進入狀況,他是(他是怎麼樣的情形啊?)配合,他是自我中心很強啦!就是人家大家一起在玩的時候他不跟人家一起玩啦!他就是自己一個人玩,他是從小就是這樣的一個個性。然後獨立操作,單獨老師給他功課啊!就是五六個小朋友做的五個小朋友做的功課,他很乖他都幾乎都是第一個做完的,就是不能跟大家一起融入團體在玩啦!(A-6) 兩組母親想法的差異也同樣發生在親子互動角色上,兩組母親都強調促進者、指導者及照顧者的角色。但是,與唐氏症幼兒的母親相比較,自閉症幼兒母親提到較多比例的指導者角色;而唐氏症幼兒母親則扮演比較多的促進者及照顧者角色。這個研究結果與其他觀察性的文獻相似,自閉症兒童母親在親子互動時表現較多的指導行為,這個結果可能反映出母親因應幼兒在認知及社會發展弱勢的結果。一位母親說到: 主要是我不要讓他有自閉的行為,我認為他有自閉的傾向,不管是家庭帶來的因素或是身體不好,在這種環境下什麼樣的情況我們不清楚,就希望他多接觸跟別人玩這樣,打架也好,其實什麼也罷。…如果是他自閉的程度減輕,我們要給他反應問題,所以我一直讓他覺得做人不是直著走路的,要會轉彎。比方說告訴他什麼是笑話,其實我們現在訓練他講一些笑話,一個笑話就好好笑,他就哈哈哈。久了!他可能會知道原來講笑話是這樣子,或者聽笑話是這樣子或者電視很好笑,妳就一直笑這樣子,他也常常看電視看多啦A夢的大雄,自己在那邊笑,自己笑的稀哩嘩啦的!這樣子他有反應那是還好,以前他是完全沒有反應他就呆呆的在那邊看。(A-7) 此外,自閉症母親的高指導行為可能也反映出專業人員對母親的教導建議。例如一位母親說: 他也知道說壞掉了,他說媽媽修理,他以前媽媽他就拿來他只要拿來,可能是我常跟他相處,所以我知道他需要的是什麼東西啊!以前我都幫他做好,然後老師就是說不可以幫他做好,你一定要要求讓他講出來才可以,要要求他講出來的時候,才可以有那個動作(嗯…)啊!以前他是都沒有講我就幫他做好了。(A-6) 從本研究的結果我們可以發現,母親對於應該如何跟自閉症孩子互動的想法,似乎受到其他人的影響,尤其是專業人員。 雖然兩組母親在提到親子互動對幼兒的發展目標及其互動角色有差異,她們對於發展目標及角色關連性的想法卻比較一致。從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兩組母親似乎都認為如果要促進幼兒某個領域的發展,自己應該在親子互動時扮演特定的角色。例如,促進者角色與認知和動作發展,照顧者角色與情緒和動作發展,指導者與社會領域發展的連結。這個研究結果支持Rogoff(1990)及Uzgiris和Raeff(1995)的立論,認為家長的互動行為是有意義的。家長在親子互動時的行為是在協助幼兒的發展,而不僅僅是單純的高主導性行為。本研究的家長確實如洪美連和邱上真(民80)研究結果所指出的,為了增進自閉症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會帶孩子外出進行隨機教學,以增進幼兒的生活經驗;或是在互動中利用策略要求孩子說話;或直接在互動中教導孩子口語表達能力。為了增進自閉症孩子的社會能力,家長也會利用機會增加幼兒與他人的互動或是直接教導社會技巧。 陸、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以半結構的訪談題綱,合併黑白朦朧的兩張親子互動圖片,訪問7位家中有年齡在二歲半到五歲自閉症幼兒母親關於親子互動的想法。包括母親對於親子互動的發展目標,以及母親認為自己在互動中的角色。內容分析的結果發現,母親認為親子互動中幼兒的發展目標主要包括認知、情緒、社會及動作領域的發展。母親也認為應該在互動中以促進者、指導者、照顧者的角色協助幼兒達成上述的目標。此外,發展目標與角色有特定關連性存在。例如,認知目標與促進者、情緒發展目標與照顧者、情緒發展與娛樂者、動作發展與照顧者、社會發展與指導者的關連性達到顯著差異。顯示母親的互動行為是有其意義存在的,為了達到對幼兒某些發展的目標,母親會特意使用特定的互動行為。 研究結果也發現,自閉症幼兒母親對親子互動時發展目標及角色的信念與唐氏症幼兒母親的信念存在有「組間」的差異。此外,雖然自閉症幼兒的母親在發展目標及角色的信念較相似,這7位母親在描述自己孩子的行為特性時,卻也有「組內」差異。例如,母親會針對自己孩子的特殊發展情形及行為做描述。本研究沿用之前研究分析架構,將訪談內容依六個發展目標及七個角色分析,無法完整呈現同一障礙類別家長的信念差異。未來應該增加次類目,例如在認知項目下增加溝通次分類,在社會項目下增加眼神接觸次分類,在情緒項目下增加固定行為次分類。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以在研究的時間內參與早期療育及家長團體的特殊幼兒母親為對象,為方便取樣的樣本。所以,無法了解是否沒有參加本研究的母親與參與本研究的母親抱持著相同的想法?未來應該擴大研究對象的人數及研究對象的來源,才能知道是否其他自閉症幼兒母親對親子互動持有與本研究的7位母親相同的信念。除此之外,根據非正式比較不同障礙類別(唐氏症與自閉症)幼兒母親對親子互動信念的結果,可以發現母親在親子互動的行為似乎與幼兒障礙類別、幼兒年齡及母親對親子互動發展目標有關。未來的研究可以配對的方式進行不同障礙類別、或是同一障別不同年齡幼兒母親信念的比較,以了解影響母親親子互動信念的因素。 本研究結果可以提供早期療育實務工作者在規劃親子互動療育時的參考,在設計活動時,應該考慮活動對不同障礙類別家長的意義。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自閉症幼兒的母親對親子互動的發展目標及其應該扮演的角色,顯然有一套她們的想法。所以如果在未考慮母親的想法前,硬是要求母親改變其在親子活動的行為。可能造成早療人員與家長的衝突,形成家長對早療人員的不信任感。自閉症幼兒母親對親子互動的想法與唐氏症幼兒母親的想法,在某些部份相似,有些則不相同。所以,早療專業人員評估幼兒家長對於幼兒發展的目標與期待,以及了解家長對於達成這些目標時自己角色的想法是很重要的。此外,從本研究的結果也發現,早期療育的專業人員對於母親的教導行為有絕對的影響力。早期療育的專業人員應該試著從家長方面學習家長的想法,另一方面也要體認到自己對家長信念與行為的影響力。 致 謝 本研究的完成首先要感謝7位家長願意與我們分享她們的想法,感謝學生王碧淳、李梅翠、林姿綾、鄧筱蓉、陳碧玉、陳宜君在資料分析的協助。最後要感謝國科會提供本研究計畫補助。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天苗(民81)。智能不足兒童與母親互動行為之追蹤研究。特殊教育學刊,8期,147-174頁。 汪麗真(民83)。自閉症兒童母親教養壓力,親職角色適應與教養服務需求之研究。德育學報,11期,105-125頁。 林初穗(民89)。台灣地區發展遲緩嬰幼兒家庭因應行為及親子互動相關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3-H-033-006)。中原大學特教系。 洪美連、邱上真(民80)。自閉症兒童家長親職教育之調查研究。臺南師院學生學刊,13期,144-170頁。 高敬文(民83)。台灣地區幼兒社會化之研究I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2-0301-H-153-004)。屏東師院學院初教系。 高敬文(民85)。台灣地區幼兒社會化之研究IV。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4-2413-H-153-004)。屏東師院學院初教系。 英文部份 Assessment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S. J. Meisels & J. P. Shonkoff (Eds.),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pp. 278-302).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keman, R., & Gottman, J.M. (1986). Observing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sequential analysis.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en, Y. J. (1999). Taiwanese mothers’ percep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actions with their infants and social competence. Unpublished early research paper,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rbana. Chen, Y. J., & McCollum, J. A. (2000). Taiwanese mothers’ per
/
本文档为【自闭症幼儿母亲对亲子互动信念之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