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_翻译学理论的系统建构_序_为纪念杨自俭教授而作

_翻译学理论的系统建构_序_为纪念杨自俭教授而作

2011-05-18 4页 pdf 122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73722

暂无简介

举报
_翻译学理论的系统建构_序_为纪念杨自俭教授而作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上海翻译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 tors 2009 N o. 4 3 本书即将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收稿日期 ] 2009208225 [作者简介 ] 方梦之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上海翻译》主编。 《翻译学理论的系统建构 》3 序 ———为纪念杨自俭教授而...
_翻译学理论的系统建构_序_为纪念杨自俭教授而作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上海翻译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 tors 2009 N o. 4 3 本书即将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收稿日期 ] 2009208225 [作者简介 ] 方梦之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上海翻译》主编。 《翻译学理论的系统建构 》3 序 ———为纪念杨自俭教授而作 方梦之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0072)   青岛 ,译界人士喜称她为我国译学建设的摇篮。 这 ,不是因为她文化底蕴的深厚 ,也不是因为她沙滩 碧水的魅力 ;而是因为她见证了我国译学拔地而起 的建设过程 ———这里曾先后举行过三次有里程碑意 义的翻译学术会议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译 学方向和进程。我有幸参加过这三次会议。会议的 情景还历历在目。 1987年 7月 25 - 31日第一次全国翻译理论研 讨会在这里召开。老一辈翻译家王以铸、金盽、赵瑞 蕻、张健、张今、许崇信 ,中年学者刘宓庆、郭建中、陈 宏薇、罗进德、范守义、徐盛桓及我等 ,当年崭露头角 的青年学子许钧、柯平、王克非、杨晓荣、穆雷以及初 露锋芒的年青学者谭载喜等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是 一次我国翻译界史无前例的老中青学者集聚的盛 会。会议议题是 : 1. 探讨中国翻译理论体系 (如翻 译的实质与 ,翻译理论的任务、对象、领域、方法 等 ) ; 2. 介绍各派翻译理论 ,特别是语言学、交际学、 美学和符号学翻译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 3. 交流国内外翻译理论研究的新信息。翻译学 ,作为 会议的关键词 ,首次在我国青岛上空发出群体性的 最强音。这次会议唤起了我国译界的理论意识。自 此 ,翻译学成为我国译界的重要话题。 13年后 , 2001年 12月 ,第二次全国翻译理论研 讨会 (会议正式名称为“全国译学学科专题讨论 会 ”)又在青岛召开。议题是 : 1. 翻译学学科建设的 基本理论观念问题 (包括学科概念的界定、学科建 设的标准、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在人类知识系统中 的位置、学科的理论与范畴系统、学科的研究方法、 译学的相关学科等七个方面 ) ; 2. 翻译学学科建设 的基础与条件 (包括中国传统译学与现代译学学科 建设、外国译学研究与外国译学学科建设、1949年 以来我国译学研究的主要成就、国内外翻译理论与 实践活动提出的新课题、中外译学研究成果相结合 的问题、我国译学学科建设的有利与不利条件等 6 个方面 )。杨自俭教授拟定的上述议题是我国译学 建设的宣言书。它如一幅简笔画 ,勾勒出我国译学 的整体蓝图。这第二次会议唤起了我国译界的学科 意识 ,使我国译学研究开始精细化、系理化、系统化。 自此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的翻译研究踏上了新的 里程。 又过了 7年半 , 2009年 4月 11 - 12日 ,第三次 全国翻译理论研讨会 (会议正式名称为“翻译学科 理论系统构建高层论坛 ”)在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召 开。本次论坛邀请大陆和港澳的 20余名专家 ,以 “命题作文 ”方式展开。中心议题是 :翻译学学科理 论系统建设 ;分五个议题 : 1. 中外译学学科理论系 统研究现状、成绩、问题 ; 2. 中外译学学科基本范畴 研究现状、成绩、问题 ; 3. 我们要构建的翻译学的研 究对象、性质、学科地位、相关学科、方法论 ; 4. 我们 要构建的翻译学理论系统 (厘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和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 ; 5. 翻译学在研究生教育学 科目录中的位置、级别及其分支学科。会议同样由 杨自俭教授策划 ,旨在回顾、总结 30年来我国译学 研究的路径和成果 ,为我国翻译学科的系统教育教 学出谋划策 ,为我国翻译学科走向成熟做思想理论 准备。这次会议为我国译学有系统、分层次的建设 吹响了号角。现将我对这次会议的理解简述如下 : 一、一般认为 ,中国理论思维的特点是感悟强于 思辨、生命体验强于逻辑分析 ,但这次会议却另有一 番景象 :逻辑分析成主流 ,哲学思考成气候。武汉大 学刘军平的发言从哲学高度对翻译研究作了概括。 他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谈起 ,认为哲人们一开始就 “关注有关人、语言、符号和世界的关系。直到现 代 ,随着语言的转向 ,语言哲学与翻译的关系联系得 更紧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奎因的翻译的不 确定性、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翻译观、德里达的解构主 ·8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义、戴维森的不同通约性 ,从不同的角度或解释翻译 活动的现象 ,或给翻译研究以形而上的启迪。没有 哲学这个‘钢筋骨架 ’做支撑 ,翻译学这幢大厦会像 ‘巴别塔 ’一样轰然倒塌。”具体而言 ,翻译哲学就是 在认识语言共性和语言个性的基础上关于翻译学的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的学问。 二、从哲学的整体观和系统论出发 ,几位学者对 译学的系统结构提出创新的见解。例如 ,李运兴根 据 McCarty ( 1999)文章中讨论人文资讯学 ( human2 ities computing)的学科地位以及与其他学科关系所 作的间性学科 ( interdiscip line)的描写 ,提出新的现 代翻译研究“示意图 ”。他认为翻译研究确实一直 游走于众多传统学科之间 ,学科间性是它格外突出 的本质属性。翻译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关系是动态 的。会议还着重分析了霍姆斯的翻译研究结构图 , 指出其不足和疏漏 ,提出了扩展结构或修正结构。 霍氏的结构图是开放的 ,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三、我国的译论研究 ,从早期的经验式、随感式、 印象式开始 ,发展为改革开放后的译介式、追踪式和 接轨式 ,近 10年来实证式、批评式、创新式研究新风 渐起。Snell2Hornby在她的《翻译研究与多重转向 》 中把实证研究列为上世纪 90年代的两大转向之一 , 即所谓实证研究转向 ( the emp irical turn)。目前 ,我 国的实证描写研究与国际潮流相符 ,在一定程度上 正在取代规定性研究 ,但在描写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上亟待加强。会上既有探讨方法本身的 ,也有用实 证方法进行描写和论证的 ,如谭载喜有关比喻话语 的实证研究 ,使其描写性研究更具科学性、真实性和 有效性。 四、生命科学延续了自上世纪中叶以来的迅猛 发展的势头。到 2008年 ,在美国《科学 》杂志评选 的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当中 ,生命科学已经连续 3年占据 60%以上的份额。生命科学已成为领先科 学 ,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深有影响。前几年 ,清华 大学胡庚申将达尔文学说引入翻译研究 ,近两年他 进一步架构了翻译生态体系。提出生态翻译学是以 译者为代表的“翻译群落 ”与翻译生态环境相互关 系的整体性研究。 五、会议对翻译史、翻译批评、翻译教学、译学范 畴、中外译论对比等都有讨论 ,提出了不少前瞻性的 意见。 总之 ,从集所收文章可见 ,这次论坛总结和 检阅了我国改革开放 30年来翻译学科建设的成果 , 尤其是进入 21世纪以来 ,西方译论在我国译坛的绝 对强势已发生根本变化 ,国人翻译理论上的“失语 症 ”已在治愈。已看到一批包括生态翻译学在内的 我国学者自主开发的成果。会议也展望了今后我国 翻译学科的发展。 杨自俭教授生前策划并主持过多次重大学术会 议。这次青岛会议是他策划的最后一次。会议耗尽 了他生命的余晖。在他靠打点滴的弥留之际 ,会议 代表一到青岛 ,都以急切而沉重的心情到医院看他。 在病榻前会见会议代表时 ,他强忍病痛 ,不时发出微 弱之声或用躯体语言来关注会议的召开。他的顽强 的生命一直延续到会议开幕之日 :带着对亲朋的眷 恋 ,带着对会议的顾盼 ;留下了卷帙浩繁的道德文 章 ,留下了宽厚慈祥的音容笑貌 ;杨自俭教授寂然驾 鹤西去。会议后半程在顿失良师益友中召开。茫茫 译海 ,漫漫学路 ,学人们为失去我国译学界的一位重 要的学科带头人而惆怅、而悲痛。 我与杨自俭教授相识相知相好 10余年。他是 我学术思想和学术工作的指导者和助推者。去年 2 月 ,先生病发 ,先在青岛住院 ; 3月 ,转入著名的上海 肝胆外科医院 ,手术顺利。7月初 ,我俩分别受到曲 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和山东省外国语言学会翻译专 业委员会的邀请同到山东日照参加学术活动。但见 他精神矍铄 ,声音洪亮 ,行走稳健 ,一如常人。大会 开幕那天 ,他上午作主题 ,下午参加讨论 ,晚上 我俩均以顾问身份受邀参加山东省翻译专业委员会 的工作会议 ,直至深夜。日照会议后 ,他又通过青岛 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德禄院长 ,安排我到该院讲 学。在青岛的这两天 ,他偕夫人与我出入相伴 ,竭尽 地主之谊。后来又听说他参加并指导了 10月在南 昌召开的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学术大会 ,心想 他的身体状况该完全康复了。 去年九十月间我俩分别接到台湾辅仁大学翻译 研究所的邀请 :参加第三届海峡“两岸四地 ”翻译与 文化交流研讨会。他准备从上海与我同行 ,并嘱我 代买机票。岂料在 11月中旬 ,正当各项手续顺利进 展时 ,他电邮告知 ,因患感冒 ,决定不去台湾了。我 感到诧异 ,还是期待他“感冒 ”后同机赴台。不料 , 他病灶在身 ,此次小恙竟成大碍。今年春节之前 ,复 又入院 ,方知情况不妙。 他竭力支持《上海翻译 》,不是编委 ,胜如编委。 从 2001年起每年都给《上海翻译 》撰稿 ,直到他生 命终止的 2009年。2003年他帮助《上海翻译 》开展 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关系问题的讨论 ,他对期刊选 题、编辑和质量控制等经常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 ·9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议 ,甚至指出错别字、引文或注释的张冠李戴以及单 位名称不符等问题。《上海翻译 》的成长离不开他 的支持。 我参与主持的学术活动他有请必到。1999年 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与香港翻译学会联合在上海举 办’1999上海翻译研讨会 ,他做了题为“对译学建设 中几个问题的新认识 ”的主题发言 ,提出了翻译学 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与 5条标准 (后发表在《中国翻 译 》2000年第 5期 )。2005年 10月他在上海大学召 开第三届全国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上发表演 说。2006年 11月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与广东省翻 译工作者协会在广州从化召开第二届全国应用翻译 研讨会他到会指导。同年 12月《上海翻译 》编辑部 于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苏州召开全国高层翻译研 讨会 ,他应邀作主题报告。 2006年初《中国译学大辞典 》的选题在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立项后我即着手制定编辑纲要和组织 班子。编大型词典 ,我首先想到杨自俭教授和林煌 天先生 ,一开始就分别请教两位 ,并请他们担任顾 问。2006年 5月杨先生在给我的长信中谦虚地写 道 :“我愿协助你做些力能所及的工作。你请林先 生和我做顾问 ,我不敢推辞 ,但我怕不能为词典争 光 ,心里颇有些压力。”此后 ,他亲自参加编委会的 会议 ,对编写理念、条目分类、组织分工等提出指导 性的意见 ,并亲自撰写“翻译 ”、“翻译学 ”等重要词 条。提出了翻译学科的广、狭两个系统。前者叫学 科系统 ,包括学科深层理念、学科体系、学 科法律与管理系统 ;后者就是学科范畴体系 ,按距实 践远近和抽象程度高低此体系依次包括元理论系 统、翻译哲学、译学理论系统、策略选择系统、方法技 巧系统。辞典所涉学科多样、体系纵横、文献浩瀚 , 我等水平有限 ,力不能及 ,唯有智者鼎力相助 ,才能 解困释难。二三年内 ,为编撰辞典 ,与他电邮往返数 十次。他为保证辞典的编写质量做出了重要的贡 献。 杨自俭教授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三栖学者 :长期 从事英汉对比语言学、对比文化学和翻译学的教学 和研究。此外 ,哲学、逻辑比较研究也是他的主要学 术方向。虽说这些学科互通互融 ,但要分头开花结 果 ,需要多大的毅力、付出多大精力呀 ! 我本人上世 纪 70年代开始曾搞过语言对比研究 ,也发表过不大 像样的三四篇文章。后来感到翻译有点实践基础 , 弃而转向翻译研究 ,感到两者兼顾力不从心。杨教 授涉及学科领域如此宽广 ,且各个方向多有成就 ,常 人只能望其项背。他已发表学术论文 120余篇 ,译 作 6部 ,主编了多部有影响的文集。例如翻译研究 者的案头书《翻译新论 》(1994) ,他用了 4年时间从 400余篇论文和 30多部著作中精选出 54篇文章编 成 ,每文后都有画龙点睛的短评 ,展现了他对翻译研 究各个领域的主要问题的理论思考。他的睿智的目 光和审慎的工作作风保证了他编的论集的理论价值 和学科意义。 杨自俭教授在译界享有崇高威望 ,他知识渊博 , 为人谦和 ,诚恳朴实 ,人脉畅通。学人著书立说 ,以 得杨序为荣。友人请序 ,他不故作谦逊 ,但也决不应 景敷衍。他曾跟我说过 ,“现在请他作序的人不少 , 既然人家信任 ,只好当作学术论文来写。”的确 ,他 把他的学术观点和深层思考都融进各书的序言中。 这被他看作是对友人或晚辈的责任 ,也成了他学术 产品的重要项目。篇篇序文 ,他殚精竭虑 ,远见卓 识 ,仅在其中。编辑到手 ,只要按期刊规范略加改 动 ,就是一篇条理清晰、观点显明、逻辑严密的扛鼎 之作。他的序文一般有这三方面的内容 : 1. 对各该 专著的评析 ; 2. 译界对这一问题的普遍倾向或存在 问题 ; 3. 他本人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和思考。其中尤 以第三方面的思想观点令人信服 ,如序马祖毅《中 国翻译简史 》(1997)时提出通过研究学科史 ,尤其 是理论史 ,推动学科建设的看法 ;序拙编《译学辞 典 》(2004)时提出译学术语研究的 7大任务 ;序王 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 》( 2004)时提出传统 译论现代转化首要任务是认真进行哲学范畴、译学 范畴及其体系的中西比较研究 ,同时应探讨译学元 范畴问题 ;序赵彦春《翻译归结论 》(2005)时对翻译 的本质属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新的认识 ; 序司显柱《翻译研究 :理论 ·方法 ·评估 》(2005)时 探讨了中国译论史的分期与转化问题 ;序王宏印 (《文学翻译批评论稿 》)、魏志成 (《汉英比较翻译 教程 》) (2006)、序孙迎春编《翻译学词典博士文集 》 (2006)时 ,表达了他对翻译批评的范围与标准、翻 译教材与教法以及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新看法 ;序 黄忠廉《翻译方法论 》(2007)时构想了包含实践、理 论研究、教学与批评 4个子系统的译学方法论系统 ; 序刘绍龙《翻译心理学 》(2007)时讨论了翻译过程 与结果的关系问题 ,特别强调翻译过程在构建翻译 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序“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 ” 系列文集 (8册 , 2008 - 2009)时 ,则对英汉对比语言 学、对比文化学和翻译学三大学科的过去和未来研 究作了总体描述和瞻望。 (下转第 50页 ) ·08·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义预设增补 ,以使译文顺畅。 5 结语 上述实例讨论是笔者在翻译教学实践中 ,诱导 学生将预设的思维训练与译者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 思维动因结合起来的点滴体会。预设是一种复杂的 语言现象 ,从解析源语的视角 ,审视预设的复杂性 , 有助于译者准确把握源语的前提信息 ,透彻理解原 文。笔者认为 ,翻译教学中的预设思维诱导训练能 帮助学生从一个侧面对翻译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做出 理据性说明 ,能够揭示词句选择的心理机制和思维 差异与不同的语言形式行文要求之间的制约关系 , 尤其是能对语言中存在着的种种矛盾差异做出可证 性说明。这是值得翻译课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3 本文为 2009年 1月在台湾辅仁大学举办的“第三届 海峡‘两岸四地 ’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 ”宣读论文。略 有改动。 参考文献 : [ 1 ] Peter, Fawcett. Presupposition and Translation [A ] in: H ickey, Leo. The Pragm atics of Transla tion [ C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1142123. [ 2 ] 戈玲玲. 预设与翻译技巧 [ J ]. 中国翻译 , 2002, (3) : 42244. [ 3 ] 郭英珍. 隐喻的语用文化对比与翻译策略 [ J ]. 外语 教学 , 2004, (3) : 57260. [ 4 ] 蒋子龙. 赤橙黄绿青蓝紫 [M ]. 天津 : 百花文艺出版 社 , 1981. [ 5 ] 连淑能. 英译汉教程 [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6. [ 6 ] 廖七一. 西方翻译理论探索 [M ]. 南京 :译林出版 社 , 2000. [ 7 ] 王安忆. 本次列车终点 [M ]. 南京 : 江苏文艺出版 社 , 2003. [ 8 ] 曾利沙. 翻译教学中的预设思维训练 [ J ]. 外国语言 文学 , 2006, (3) : 1802185. [ 9 ] 朱永生 , 苗兴伟.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 [ J ]. 外国语 , 2000, (3) : 25230. [ 10 ] 张培基 ,等. 英汉翻译教程 [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 , 1983. [ 11 ] 王  雷. 奥巴马的获胜演说 [N ]. 北京 :参考消息 , 2008211226 (13). A Gu ide to Presupposition Th ink ing in Tran sla tion Teach ing [ Abstract] Presupposition is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shared by the communicators and can be inferred in the p rocess of communi2 cation. The hard nut of translation can be crack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 resupposition analysis so as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func2 tional equivalence.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lead the students to comp rehend the p resupposition triggers and the source texts from the viewpoint of semantic and p ragmatic p resupposition analysis by the examp les in the author’s translation clas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p resupposition features and the thinking motive of the students, i. e. the future translators. L iteral translation (on the maintenance of p resupposition information shared by the communicators) , substitution ( to transform the known p resupposition message) and liberal translation (on the addition of unshared p resupposition information) are also discussed with the examp les taken from the author’s trans2 lation teaching p ractice. [ Key words] p resupposition; guide; features of thinking; p resupposition triggers (上接第 80页 )   他虚心好学 ,平等商量 ,从不以权威自居。他撰 文一贯严细、规范 ,编辑部对他的文章很少改动。 《上海翻译》2009年第 1期首篇文章 ,原是他和王菊 泉教授作为主编中国英汉语对比研究会 8本论文集 的总序。该文到编辑部之后 ,它的功能和写作规范 要纳入期刊论文的要求 ,我把它的题目改了 ,删去了 原来“总序 ”中对文集出版方面的有关信息。他见 了后感到很好 ,表示赞许。有一次《上海翻译 》发表 他的论文 ,其中有个别文字差错 ,他发现原稿本来有 错 ,就自己承担责任。其实这是编辑未能尽责。 当我先他进入古稀之年时 ,他曾鼓励说 :“我国 好多学者 70岁之后开始第二个学术春天 ,他们的一 些主要著作是在 70岁之后完成的、发表的。”并且 举出多位我们彼此熟悉的名字。“老骥伏枥 ,志在 千里 ”,非志无以成学。他年过 7旬 ,仍壮志凌云 , 计划中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主编中国英汉语对比研 究会 8本论文集、策划召开第三次青岛会议只是他 “古稀 ”宏图的冰山一角。岂料 ,他第二个学术春天 的蓓蕾初放 ,病魔就无情地夺走了他的生命。 可以告慰他在天之灵的是 :这次青岛会议按照 他确定中心议题 ,完成了各项议程 ,会议论文集也最 终出版了。他的学术思想和学者风范将代代相传。 ·05·
/
本文档为【_翻译学理论的系统建构_序_为纪念杨自俭教授而作】,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