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谜幻时空

2011-05-08 40页 doc 139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227739

暂无简介

举报
谜幻时空谜幻时空:《西游记》之猪八戒 主持人:一部《西游记》,多少故事在其中,而在这部神话色彩浓重的小说当中,许多人物也成为了大家研究的对象,在前面的节目当中我们一同解读了孙悟空、唐僧这些主要人物,同时也探寻了唐僧西天取经路程当中的神秘所在,欢迎各位准时走进今天的谜幻时空,我是主持人韩涛。在小说《西游记》当中,猪八戒是整天惦记着吃饭、摔行李、散伙的这么一个家伙,但是这个角色却赢得了大家的普遍喜爱,当初吴承恩在撰写《西游记》的时候为什么要设计出这样一个人物呢?这个人物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呢?在今天的历史之谜当中,我将继续为您探秘《西游记...
谜幻时空
谜幻时空:《西游记》之猪八戒 主持人:一部《西游记》,多少故事在其中,而在这部神话色彩浓重的小说当中,许多人物也成为了大家研究的对象,在前面的节目当中我们一同解读了孙悟空、唐僧这些主要人物,同时也探寻了唐僧西天取经路程当中的神秘所在,欢迎各位准时走进今天的谜幻时空,我是主持人韩涛。在小说《西游记》当中,猪八戒是整天惦记着吃饭、摔行李、散伙的这么一个家伙,但是这个角色却赢得了大家的普遍喜爱,当初吴承恩在撰写《西游记》的时候为什么要设计出这样一个人物呢?这个人物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呢?在今天的历史之谜当中,我将继续为您探秘《西游记》。     主持人:猪八戒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在《西游记》当中,猪八戒原本看不出有什么特出的优点,反倒是有着好多的毛病,他原是玉皇大帝坐下的天棚元帅,因为调戏了嫦娥被逐出天界到人家投胎,却又错投到了猪胎,结果嘴脸与猪相似。他会点变身术,也能腾云驾雾,使用的兵器是一根九齿钉耙,唐僧西去取经,猪八戒被收服之后从此走上了正道,成了孙悟空的好帮手,一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猪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但是好吃懒做,爱沾小便宜,爱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难闻敌我。八戒贪吃贪睡、自私自利、好进谗言,常常想害人,但不是搬起石头来砸了自己的脚就是作茧自缚,为什么连这样一个人也最终能够修成正果呢?这应该与猪八戒的知错必改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他做到了浪子回头,在取经事业中的八戒对师兄的话算得上是言听计从,对师傅也是忠心耿耿,总算是为西天取经立下了一份功劳才有其八戒的美好结果。《西游记》是具有着浓郁的象征意味的身魔小说的代表作,而猪八戒则是作者吴承恩在这部作品当中着力塑造的一个喜剧典型,因为在他的身上既有人的吃苦耐劳、憨厚率直的品质,以及贪婪自私的本性,又有着神的本领,同时还有猪的形体特征,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把人性、神性和猪性完美结合的一例。猪八戒的形象具有时代意义,在《西游记》当中,猪八戒并不习惯而且更不喜欢长期在外奔波的行旅生活,他护僧取经其实是出于无奈,所以在西行途中遇有劫难总是第一个打退堂鼓要散伙,嚷着回高老庄做他的女婿种地过日子,这种回归土地、眷恋家园渴望定居生活的心情,也正是长期依附于土地的典型的农民意识和农民心理,可以说猪八戒是一个来自乡村的劳动人民的典型化身,他深刻的存在着守护土地而养成的顽固的保守心理,表现着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望。猪八戒身上贪财贪色自私自利还表现着明代社会思想的沉淀,反应了当时的小生产者、小市民的意识特点,具有那个时代的思想特色。因为随着明朝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新生的市民阶层既宋元之后进一步壮大,并在社会当中开始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国已经衰落的封建经济仍然非常强大,整个社会仍然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所以明朝新兴市民阶层中仍然存在着进步与保守的两种因素。猪八戒的形象在明朝的市民阶层中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是个充满人欲的艺术形象,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当中一个代表着农民阶层,并具有市民特征的下层人民形象。另外猪八戒的形象还具有当代意义,猪八戒率性而为,张扬个性,其自然天性更源于他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凡夫俗子,一个普普通通,安分守己,一个并不情愿,时常打退堂鼓的凡夫俗子。一个作为上至公卿下至百姓都可以轻松嘲笑并可以调侃的对象,一个来自于人民内部的但又云云众生的人性优点及弱点的形象,因此具有迎合大众文化的当代意义。比方说民间当中有一些歇后语,比方说:猪八戒背媳妇——费力不讨好;猪八戒耍耙子——就会一手;猪八戒掏耳朵——里面有货;猪八戒调戏嫦娥——也不掂量掂量自己。     主持人:据说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是有其原型的,吴承恩是根据自己家乡当中的一个人写成了笔下的猪八戒,相传吴承恩的家乡江苏淮安有一个二流子,名叫猪八,又懒又馋,又爱偷偷摸摸。吴承恩觉得猪八戒这种人经过磨炼才能变成好人,世人应以猪八为戒,别学猪八,这才结合野猪经的故事取名猪八戒。那么猪八戒当中的八戒究竟是指哪八戒呢?八戒贪吃险象环生,若不是孙悟空及时阻止,八戒早已成为群妖口中的美味佳肴,在猪八戒吃西瓜这一段当中他的特色最为突出,此乃戒贪吃。八戒见到青年女子总是心花怒放,多亏唐僧苦口婆心的教育,孙悟空的善意捉弄才使其不良行为有所收敛,尤其是四位菩萨的精心点化让八戒终生难忘,此乃戒贪色。取经路上每每遇到挫折困难,八戒总是惦记着私分悟净肩上的集体财物,悟空的痛打辱骂、悟净的挖苦谴责才一次次打消了他分包袱的念头,此乃戒贪财。四戒嫉贤。别看八戒对除妖降魔一筹莫展,但在“领导”面前打小却有一手。多亏唐僧心中有数,悟空、悟净的及时揭发谴责,才使八戒的阴谋一次次落空。五戒作假。针对八戒的弄虚作假,悟空采取变化紧盯、跟踪偷袭的办法及时予以揭露和纠正,从而为唐僧正确决策提供详实的依据。六戒偷懒。每逢八戒偷懒时,悟空要么变化对其捉弄以示警戒,要么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从而带动八戒积极工作。这样一来,弄得八戒心有余悸,不敢也不好意思再偷懒。七戒畏难。遇到困难后,当八戒打退堂鼓时,唐僧、悟空都及时从思想上予以助威鼓劲,从工作上为其排忧解难,激励八戒增强信心,心甘情愿地献身取经事业。八戒贪功。对付八戒的贪功恶习,唐僧的做法是实事求是,公开公正,论功行赏;悟空、悟净的态度是居功不傲,不卑不亢,心平气和。从而保证了取经队伍的团结一致。     主持人:在《西游记》当中,猪八戒、孙悟空以及唐僧各举三角形的一个角,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互相映衬,相得益彰。他与孙悟空都是用浪漫主义手法精心塑造出的非现实人物,正如谢肇浙所说,孙悟空是“意之神”,尽管他躁动不安,但总是在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其间难免走弯路,但只要加以引导约束,就能达到至高至纯的人生境界。而猪八戒则是“意之驰”,表现了对现实的生活享受的向往,安于现状,不求上进。这两种心态,都不利于人生境界的提升。但与躁动的“心猿”相比,猪八戒身上常常体现出的消极情绪,更不利于人生境界的提升。因为前者毕竟是一种推动力,而后者则多是一种制动力。两者都基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孙悟空更多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如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气概,这种宗教献身主义精神是积极的,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人生理想是一致的,给人以昂扬向上的力量,因此他是一个英雄主义的角色。但猪八戒则较多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这是一个享乐主义的典型。  另外猪八戒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滑稽典型,吴承恩在塑造这个形象的时候继承了前代排邪文学的传统,但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发展,那就是将人的特点、神魔的特点和猪的特点巧妙的融合。作品经常以嘲弄的笔墨描写八戒那像猪的丑陋的外形,这种滑稽可算是一种否定性的滑稽,但是猪八戒还有另外一种滑稽,《西游记》继承了原杂剧和元末明初元戏的插科打诨的传统,他经常通过猪八戒的科诨进行社会讽刺,猪八戒的科诨则与他的性格是水乳交融的。比方说第93会,沙僧暗劝八戒吃饭斯文些,八戒就气得直叫:“斯文斯文,肚里空空!”这既是对明代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八股士子的讽刺,又紧扣了猪八戒贪吃、吃量大的特点。《西游记》不仅以滑稽的笔墨描写了猪八戒贪吃、贪睡,好色自私等丑陋的性格,而且以排邪的语言揭示了他这些性格缺乏产生的社会根源,作品通过猪八戒的自我解嘲,揭示了他的性格缺点是宗教的清规戒律和封建等级的畸形产物,因此猪八戒那些性格化了的排谐的言行寄托了更深一层的严肃意义及反宗教束缚和封建压迫的社会意义。还值得注意的是猪八戒的这些牢骚大多是引用了常言,这意味着上述现象不是个别的偶然现象而是封建社会中常常出现的现象。由此可见,在《西游记》研究当中一种很有影响力的观点,那就是猪八戒是小私有者的典型,是值得商榷的。  主持人:欢迎回来继续收听本期的谜幻时空,我是韩涛,继续为您探秘《西游记》。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和众猴子所在的花果山可以说是一个世外桃源,但是这座世外桃源究竟是何处呢?它的原型究竟在哪呢?这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极大的争议,有人提出,花果山的原型在洛阳,就是唐代大诗人李贺的家乡,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的花果山。研究人员刘继宝这样解释,为什么说花果山的原型在洛阳呢?花果山之名,最早出现在北宋《太平寰宇记》:“寿安县(即今宜阳县)岳顶山在县西南,又西为花果山。”因此,宜阳花果山之名早于《西游记》600多年,决不是为了攀附《西游记》而杜撰的。洛阳花果山的西南山腰十八罗汉峰下有一座花山庙,始建于中唐时期,共186间,五进,分别供奉唐僧师徒四人和白马,庙内墙壁上有彩绘大型壁画《大唐圣僧西域取经记》,寺内有玉皇殿、老母殿、西佛殿、五祖殿、白云殿等,这些在《宜阳县志》有清楚记载。可惜的是在20世纪四十年代,为了剿灭盘踞在里面的土匪,古庙被焚。不过在庙宇的遗址上发掘到清代乾隆十五年(1705年)三月重修西佛殿的碑刻,上面的记载说:“斯山也,《西游记》所称齐天孙佛成圣处也,故其庙在焉。”同年九月,另有重修西佛殿碑记载:“宜邑西南百里许有花果山,即女几山也。昔有神女遗几,故名之。后因山多奇花异果,又名之曰花果山。”这两块碑至今保存完好,它交代了花果山名称的演变和由来,而且明确指出此处就是《西游记》“齐天孙佛成圣处”。   特别令人惊奇的是当地的习俗一直供奉西佛,这个西佛可不是西天佛主释迦牟尼,而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前面的碑文叫“重修西佛殿”就点明了这一点,在花果山方圆百里的地方,老百姓家家供奉西佛,民间有时口语中也称“孙佛”,好多村庄有“孙佛祠”,甚至居民的家中在祖宗灵牌之上,常祀有“齐天大圣尊神之位”,民间说“斯神能祈福禳灾,有祷即应”,这种习俗究竟源于何时,没人能说清,问当地人,他们只是说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从山势地貌上来看,这里也极似《西游记》里的花果山,在主峰周围有一山体,几乎全是石头,从北面看,其形状非常像一卧猴的猴头,另有一山峰叫唐僧师徒峰,距花山庙东南三公里,四大奇峰突出,按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秩序排列,从侧面看也酷似唐僧师徒四人,实在是神奇之至。在花山庙以北400米处,有一巨石突兀于危岩之上,因状似唐僧,当地人叫它唐僧石,在云雾缭绕之时,这块唐僧石就像身披袈裟的玄奘,正穿越云海去西天取经。花果山素来以山奇、石怪、林茂、水秀、雾美、洞幽著称,山上共有水帘洞6处,最有名的是花山庙东北危崖上的一个,洞高2米,宽3米,深不可测,洞内四壁光滑。另据史书记载,洞上原有泉水,从洞口飞泻而下,五光十色,状如珠帘,周围奇花异果也极为丰富,颇具“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的味道。花果山周围的很多地名也与《西游记》中的地名相同,如水帘洞、西佛殿、龙王洞、唐僧师徒峰、高老庄、柿树沟等。   河南洛阳的花果山自古就是天下名山。唐代大诗人韩愈、白居易、李贺、刘禹锡,宋代的邵雍、司马光等均有诗词吟诵此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大才子、大画家唐寅专门慕名来拜此山,并留下4幅描绘花果山风景的山水画《山路松声》、《抱琴归去》、《春游女几山》、《茅屋风清》,每幅画都配诗一首,这4幅画原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上海美术出版社1987年出版《唐寅画集》将这4幅画选入。和唐伯虎处于同一时期的吴承恩应该对这座名山很了解。另外《西游记》的主角唐僧的原型玄奘是洛阳人,他的出生地偃师县缑氏乡距花果山不远,两者相距100多公里,而且玄奘少年出家的净土寺离花果山也不远,玄奘西域取经回国后,第一次受唐太宗召见也是在洛阳,见驾完毕就到洛阳白马寺讲经。这些对于以历史真实故事为原型的《西游记》创作,不会没有影响。 主持人:在陕西省宝鸡市中原地区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名字叫做周家村,这个村子看似普普通通,村里的人口也并没有多少,但是颇为奇特的是村民们都以周为姓,周姓村民祖祖辈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夕的平凡生活,却从来不知道他们的身世其实大有来头。逢年过节的时候周家村的村民们就会搬出行头,支起幕布,演上那么几折子皮影戏。相传三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刚刚渡过洪荒时代,人类文明得以启蒙,皮影戏里讲的就是在这混沌与迷盲当中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和国家典章从此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据说他就是周家村村民的祖先名叫周公旦。各位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您走进谜幻时空,我是主持人韩涛,今天我们的历史之谜就让我们为您揭开周公古墓之谜。   自幼生活在周原地区的考古爱好者于安君痴迷于周公旦的故事。但是民间皮影戏恐怕提供不了详实可信的凭证,甚至连史书都会有演绎的成分。如何才能切实地了解到周公旦的事迹呢?有一天夜里,于安君突然萌生出一个奇异的想法:要是能找到周公旦的墓葬,或许从此就能揭开周公旦的身世之谜。   周公旦的墓葬之谜吸引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以及国内其他科研机构的考古专家。历时数十年的寻找,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周原地区百十公里的范围。梅花状的探洞密布在原野上,一根根探杆打入地下深处。然而,即使采取这种地毯式的勘探,周公旦的墓葬依然毫无踪迹。   按照一般的常识,人们或许会在小山一般隆起的陵墓中寻找先人的遗骨。但是我国西周时期的墓葬是没有坟丘的,坟丘墓的出现已到了春秋晚期,而其普及则是战国时代的事了。由此,“不封不树”——既没有封土堆,也不种植树木以为标志,便成为后世人们谈论西周墓葬的基本原则。   这种不封不树的葬俗使考古工作者缺少寻找周公旦墓葬的线索。没有线索,又要到哪里寻找墓葬呢?考古工作者一筹莫展。就在考古工作被迫中断的时候,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   事情发生在距离考古队驻地不远的庄白村,村民们在田间劳作时,突然发现地面裸露出一个洞口。他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农活,好奇地围拢过来。很快,就有人从家里拿来了手电筒。在电筒光的照射下,洞穴内发出阴森森的冷光。中午时分,扶风县庄白村的党支部书记,急匆匆来到考古队办公室报告了农田里发现的异常情况。这情况引起考古队的高度重视,立即派人去组织发掘。   经过专家的初步论定,洞穴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窖藏。窖藏经过初步清理,共出土青铜器103件,其中铸有铭文的青铜器有74件。这些青铜器属于一个叫做微氏的家族窖藏。而一件名为墙盘的青铜器铭文更是谈到墙的烈祖因参与武王伐商有功而受到恩宠,故而能够在周公旦的采邑上开辟出一块土地修建自己家族的住宅,那么这周公旦的采邑又是在哪呢?周是根据这批铜器铭文来看,根据墙盘来看,这个周是指周原,就是现在周原遗址这一带。我们说的周原,指的就是扶风歧山两个县交界的十五平方公里,有的说二十四平方公里的这样的一个范围。   这块土地既然是周公旦的采邑,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周公旦就埋在他的采邑——如今的周原地区。窖藏青铜器提供了相对明确的范围,考古队员日夜奔波在宝鸡市的扶风和岐山两个县,寻找周公旦的墓葬。   从历史记载上看的话,比如史记里面,它就明确记载了,周公在快要去世的时候,他就跟周成王说了,意思是说我死了以后,你就把我埋在洛阳的附近,我要每天陪伴着你,周成王他也是一个比较明智的君王,他就感觉让周公陪伴在自己的身边也不合适,他最后在周公去世以后,他把周公埋在了毕这个的地方,毕这个地方,就是和文王埋在一块儿。   文献推断需要考古实据来印证。但是,自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咸阳的北塬、长安县南边的毕塬等处,进行了大量的发掘考察,结果一无所获,没有找到任何一座带有四条墓道的大型墓葬。按照周礼,周王的墓葬必须带有四条墓道。这是确认周王室族葬墓地的必备条件。如果找不到,那么毕肯定不在这两个地方。   于是“毕”在何处,便成为考古界急于破解的历史之谜。   周原地区有两座双峰相峙的山峰,俗名箭括岭,它就是著名的岐山。岐山得名源自远古,在岐山脚下,有著名的周太王陵。相传圣人周太王就埋葬在这里。依据西周盛行家族族葬的风俗,这里会不会也是历代周王的埋葬之地。也就是文献中提到的古地名——毕。   也许,享有周王待遇的周公旦就葬在附近的某个神秘洞穴内。   如果专家的推测正确,古地名毕最初指的就是周原这一带。那么问题随之而来,周原地区除了青铜器窖藏之外,应当还有其它的西周遗迹。   针对周原地区的新一轮考古发掘又大规模展开,由于有了专家在文字上的推论,考古队员在现场工作时变得更为细心,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哪怕是普普通通的陶片,他们也详尽地作以记录。   果然,叹为观止的情形出现了,考古队员挖掘出大量的石基柱。这说明在庄白村的青铜器窖藏附近有等级相当高的建筑遗址。   对于周原墓地的考古挖掘更为重要,周原地区如果是毕,也就是周王室的族葬之地。那么这里应当有四条墓道的大型墓葬群。但是周原出土的墓葬只带有一条或两条墓道,这在礼制森严的西周,仅仅是诸侯王的墓葬规格。显然不会是周王室族葬之地,周公旦的墓葬也不会在这里。   以往学术界认为周指的是扶风岐山两个县交界的十五平方公里。而历史学家徐天进认为,周这个地方我自己现在的理解,它可能是指的一个比较广义的一个区域,不是一个小的一个地名。   并且在2001年的年末他就开始带着学生到周原的外围去调查了,但是这个周原的外围究竟包括哪些地方?徐天进当时也并不清楚,他只能按照常规的考古调查入手,所以他们通常会选择在沟里,在坎上,在有断崖的地方走。就是在这看似漫步目的的调查中,徐天进有了新的发现,有一天他在凤凰山的路口给断层拍照时,目光突然被一块土疙瘩锁住,那是一块龟甲。甲和骨是商周王室用以占卜记事的工具,它们的出现,往往成为破解历史谜团的关键。徐天进拂开上面的新鲜泥土,赫然可见龟甲刻着周公二字。   这个发现使徐天进非常兴奋,他立即和陕西考古所商量,想联合起来重新开始周公庙遗址的考古。就在凤凰山古卷阿腹地有一处远近闻名的建筑群,它就是始建于初唐的周公庙。庙宇虽然为了祭祀周公旦而建造,但它并未引起考古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因为唐朝离西周有千年的历史,唐朝人也未必知道周公旦的埋葬情况。如今,徐天进找到的那片甲骨将人们关注的目光重新投向这里。   谜幻时空,带您探索无尽的悬疑,带您走近神秘的世界,欢迎回来,大家好我是主持人韩涛。   2004年5月,沉寂了3000年的凤凰山山梁热闹了起来。村民们组成的劳动大军在考古专家的指导下开始了大规模挖掘。   逐渐地,一个大型墓葬群的轮廓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可以说,考古挖掘是有突破性成果的。数十年来,困扰学术界的一个关键问题,确认周王室族葬墓地的必备条件——带有四条墓道的大型墓葬终于破土而出了。   考古队在凤凰山南路一条土梁上钻探确认有墓葬22条,其中四条墓道的有十组,三条、两条和一条墓道的各四组,另有陪葬坑十四组。兴奋过后,质疑相继而来,既然是王一级的墓怎么又会同时出现四条以下墓道的墓葬呢?原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长,著名西周史专家尹盛平就此分析,虽然由于缺乏,目前对西周葬址的了解还不清楚,但目前发现的商代王一级的墓区内,也有四条墓道和两条墓道同时存在的现象,而且两条墓道的墓主本身也是王,所以并不足为怪。在标号为18号墓地的西北角,一名施工妇女用力推运土车时,一只脚突然陷进一个30厘米深的洞穴里,周围的人不约而同的惊呼了起来,没等她拔腿,站在一旁的考古队长王占奎脸色已经有些发白,他爬在洞穴边仔细的察看,洞内没有任何遗存和通道,用小铲挖开洞口附近的土层,同样没有任何变化。王占奎的紧张每个在场的人都很清楚,如果洞穴最后被证明是盗土,此次考古发觉至少也失败了一半,原因在于西周的墓葬会随葬大量的青铜器,器上刻下的明文则是考古学解读历史的答案,同时青铜器也必然是盗墓贼首选的至宝。索性的是,经过第二天的继续挖掘确认,18号墓葬出现的洞穴初步排除了盗洞,推测可能是兔子洞或者老鼠洞,虽说18号墓葬被盗虚惊一场,但是32号大墓却屡现盗洞,盗贼可能曾经进入给核心区,32号墓葬考古前景不容乐观。正当大家惋惜的时候,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工作人员发现环绕墓区的夯土墙,在以往同时期的考古行动中从来没有发现过有夯土墙,那么为什么在这里会有所发现呢?站在凤凰山顶向南俯望,山体的五道山梁好象龙的五爪,已经探明的22座周代大墓葬都在一爪,另外探明的192座中小型墓葬位于二爪,如果再望,会发现一爪上断续蜿蜒的一道土丘沿墓地三面环绕。王占奎说,延伸的土丘就是此次考古调查的另外一个新发现,夯土墙。经过实地测量,发现的夯土墙长1500米,高出地面最高2.5米,四个方向只有南面缺失,夯土墙上不易发现的形似硬币大小的坑窝被考古学家认定为西周时期典型的建筑。   夯土墙发现迅即带来了墙体是城墙还是墓地围墙的争论。学术界普遍认为,周代大墓群一般紧挨都邑或封邑,有的墓葬甚至就建在城内。此前被公认为周都的周原、丰镐及河南洛邑等地均没有发现城墙,周公庙城墙的出现是否意味着这里会是周都城?   一位考古学家分析,“凤凰山北为深沟形成自然屏障,南面缓坡而下相接岐山县城,墙体南面完全缺失,说明夯土墙并不是仅仅围绕墓地起保护作用,而应向南延伸,围括了更大的区域形成完整的城墙。”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曹玮表示,从目前残存的夯土墙来看,无论是规模和宽高都比较小,而且夯土工艺也比较粗糙,根本就无法起到城墙的防御功能,保护墓地的围墙应是其真正性质。   原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长、著名西周史专家尹盛平称,现在考古学家对周代都城存在认识误区。根据文献,西周时期的城市防御屏障更多是靠壕沟,而不是城墙。西周时期很多城都没有发现城墙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周公大墓究竟在何处,还需要考古工作者继续探寻。   陕西省宝鸡市凤凰山南麓的周公庙,始建于唐朝武德元年。相传,它是为了纪念西周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周公旦而建造的。周公旦把中国早期奴隶制国家形态发展到最完美的程度,建立起以德治国的典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由于那个远古的国家——西周,留给后人的,只是一段由史书转载的历史。考古学家难以从中了解周公旦以德治国的真实故事。   然而,质朴的村民有他们了解历史的方式。在夜幕降临时,随着密集的鼓点敲响,两三盏昏黄的电灯泡下,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皮影戏正在上演。今天演的这段皮影戏讲的是西周初年,有一个负荆的大臣跪行请罪,他将遭遇怎样的生死命途。这一切,跟周公旦又是什么关系呢。   远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陕西省宝鸡市的庄白村发生了一桩离奇的事件。那天中午,村民们在田间农作,架子车停靠在村南的坡地上,坚硬的土壤里似乎隐藏着某种神秘的迹象。   蓦然间,村民挥舞的铁铲砸中埋藏在地表下的硬物。他们扔下铲子,用手扒开土层。出于预料的事情发生了,村民们居然从农田里扒出了青铜器的一角。   由于受到了相关的文物保护教育,村民们深知泥土中的青铜器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于是很快派人去考古工作队报告这一情况。   当时,由陕西省考古所专家尹盛平带队组成的周原考古队常年驻扎在这里。他们闻讯后,及时前往现场进行清理工作。   由于这是周原考古队发掘的第一个大规模青铜器窖藏,又是在庄白村出土的。所以他们将其命名为庄白一号窖藏。   庄白一号窖藏埋藏较浅,器物堆放无序,处理得异常草率。似乎三千年前的埋藏者仓皇出逃,由于器物较多,体大量重,不便携带,因而被草草埋在地下。   这批青铜器的主人到底是谁?他们面临怎样的噩运呢?   一项规模浩大的工作随即展开了,考古队逐一对青铜器进行了清理。经过仔细查点,庄白一号窖藏共出土青铜器103件,其中最为珍贵的一件是墙盘。这是西周时期一个叫做墙的贵族所铸造的。   盘是盛水器皿,是西周贵族用来盥洗的工具。它另有一个功能就是用于祭礼。故而墙盘盘沿以兽面纹饰为主,形象诡异神秘,具有一种狞厉之美。更为称奇的是,墙盘内密布着文字。   这些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就是破解千古之谜的现实依据。考古队员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加紧了拓印铭文的工作。   拓包嗒嗒的敲击声,似乎在讲述着一部鲜为人知的家族史。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在墨点的渍染下呈现在人们面前。   墙盘铭文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武王伐商后,墙的烈祖由于某种原因而获罪,他负枷跪行,来到武王面前请罪。   武王是怎样的态度,他将如何处置这个罪臣呢?   然而想要更为详尽地了解烈祖的命运,则需对铭文的进行全盘释读。但70年代的学术条件还难以做到这一点。   不谋而合的是,墙盘中的烈祖与民间皮影戏里的那个罪臣,其遭遇极其相似。他们可能就是同一个人。那么,皮影戏没有讲清楚的故事也许可以通过青铜器铭文来破解。   庄白村地处周原,这里是周文明的发祥之地,也是先人理想的居住场所。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西周青铜器窖藏历朝历代都有出土,它们一般沿河谷分布,农民耕作时经常见到一些神秘的洞口裸露在黄土台地。甚至,某些青铜器窖藏就埋藏在农田附近。   而这一个个青铜器窖藏就是一段段家族的历史。   三十多年后,考古专家尹盛平在图书馆搜寻历年来有关庄白一号窖藏的研究文章。三千年前的庞大家族用青铜器记录了他们的历史。如今,考古专家通过对铭文的释读,逐步理清他们的家族故事。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103件青铜器全是一个姓氏为微的家族器物。而墙盘更是一部小型的西周微氏家族史。从墙盘铭文中,尹盛平了解到墙的烈祖,这位微氏家族的先人,其获罪的真实原因。一切要从这个家族的姓氏说起。   破解谜团的关键在于墙盘铭文中这个“微”字的识别。   考据工作依然围绕着青铜器及其铭文展开。另一个用以确定微氏家族族源的显要证据,出现在窖藏出土的另一尊青铜器——商尊上。商尊铸造于西周初年,青铜器的器主——商,显然是墙的先祖,他比墙更了解自己家族的根源。在商尊的铭文中,专家们发现了一个“帝”字。   原来,墙的烈祖因其身为殷商的旧臣,在殷商破国之后。他戴着枷铐,步步跪行来到武王面前,希望免于一死。在那个王朝更迭的年代,恐怕他的命运不容乐观。   要谈及西周初年对于殷商旧臣的处置,不得不提到周公旦。在周公庙东北角有一泉眼,唐宣宗曾下诏将泉眼赐名为“润德泉”。他赞扬的是周公的仁义贤德,礼贤下士。三国时曹操更有诗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段话记录在史籍中,成为后世传诵的经典,表明周公旦以德治国的思想。   周公旦说,如今虽然灭亡了殷商,建立了周王朝。但并非天下太平,可以高枕无忧。周公旦仍然不忘时刻提醒自己,要以仁义贤德之心广纳天下贤士。   所以他即便是吃饭的时候,只要听说有人求见,就立即把饭菜撤走,去接见那些求见的贤士。别人可能不会理解,但周公旦要让儿子明白,他这样的行为是生怕天下有才能的人不肯归顺周朝。   尹盛平似乎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作为亡国殷商后裔的烈祖来投诚西周。按照周公吐脯归心的安抚政策,他应当受到周朝的礼遇。但是古籍中的另一段记载却又引起他的担忧。   武王灭商之后,微氏烈祖来到周原,跪见武王。面对投诚的殷商旧臣,武王不知所措。他广泛征求臣子们的意见。武王重臣姜尚当即上朝觐见武王。姜尚坚决表示:“我以前听说过爱屋及乌的故事。如果相反,人不值一爱,那么村落里的篱笆、家畜也不必保留。”姜尚的意思是把殷商的旧臣统统杀掉,永不留后患。   武王虽然当即屏退姜尚,不置一言。但是他深知姜尚的激烈言辞,在朝野间广泛流传。   一场血腥屠杀即将展开,灭门之灾降临到微氏家族的头顶。   如今生活在周原的农民们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们并不关心地底下埋藏的故事,虽然他们可能就是那些窖藏主人的后裔。   考古队员在清理庄白一号窖藏的过程中,逐渐对窖藏的拥有者——微氏,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这个家族历经数代,从投诚武王的烈祖,到墙盘的主人,之后还有墙的后裔等等。从窖藏的铜器来判断,微氏家族并没有遭受灭门之灾。   这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微氏家族除了窖藏之外,是否还有其它的遗存。   于是考古队员在庄白村附近展开了一系列的勘探与挖掘。果然,在窖藏往北200米处,发现有一个大灰坑,其中出土大量西周的板瓦。这显然是大型建筑遗址的迹象。   专家们将考古实例逐一与铭文对应。如果在庄白村附近有大型建筑遗址,那里会不会就是那个布满文字的墙盘中,提及的“周俾”这个地方。   排列整齐的石基柱印证了墙盘铭文的记载。由于周武王的恩典,使得微氏家族能够在周原地区建造自己的住宅。   从现在的考古证据看来,墙的烈祖,这位殷商的旧臣,并没有被处死。他有幸保全了性命,甚至家人也受到恩庇,得以在周原繁衍生息。但是他怎么逃脱灭顶之灾的呢?可能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幕后的故事。   就在武王听从姜尚的主张,力主杀戮之际,周公旦上朝进谏。   周公旦说:“让殷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争取殷人当中有才能有贤德的人,让他们为新的周王朝效力。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治理国家,才能真正得到民众的拥护。”   武王沉默不语,但他似乎更为赞同周公旦的意见。   那么,微氏烈祖究竟有什么才能,引起了周公旦的兴趣?我们从墙盘可以得知,墙是西周的世袭史官。说明微氏家族历代都是以史官为职。   在商周时期,史官不是普通人可以担当的。国之大事,在祭与戎。史官不仅仅是修史,更肩负着祭祀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他还是巫师的化身。所以这项技能不是一般人能够掌握,而是世袭的。史官也就有了别人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或许是烈祖得以在新的王朝,谋得自己职务的第一个原因。   所以,武王不但没有杀投诚的殷商旧臣,还将周公在周原的采邑赏赐给他,让他住在岐周。   正是由于周公旦的仁义贤德,以一种广纳贤士的胸怀对待殷商旧臣,才使得微氏烈祖的命运出现转机。武王亲自给烈祖解了枷铐,于是微氏家族得以在周原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主持人: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谜幻时空,我是主持人韩涛。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相信很多朋友应该都不会陌生,这就是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曲,从古至今,包拯在人们心目当中都是一位独一无二的清官、好官,而关于他的故事民间也流传甚广,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人物之谜单元就要带您走近真实的包青天。      主持人:说起包拯,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头顶那个与众不同的月牙,传说包拯小的时候,二嫂怕他长大分家产,便骗了他到井边玩耍,冷不防把包拯推进井底,幸好这是一口枯井,包拯落到井底竟然没有摔伤,而且突然之间眼前一团光亮,他仔细一看原来是一面月牙形的古镜,这时光滑明亮的镜面映现出来二哥二嫂屡次谋害他的情形。现在两个人正得意忘形的在房子当中饮酒庆贺,包拯知道这是一面奇异的宝镜,于是珍贵的把它贴在了额头上,说来也奇怪,这面宝镜再也取不下来,竟然长在了包拯的脑门上。以后,包拯当上了开封知府就凭借这面宝镜明察秋毫查清了无数的疑难案件为百姓伸张正义。而包拯临死时怕后人贪赃枉法残害良民就从脑门上摘下了这面宝镜,命人悄悄的悬挂在开封府的正堂之上,才放心的闭上了眼睛,当然传说只是传说,历史上包拯的脑袋上并没有月牙,而且他长得也不黑。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出身于官僚家 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戏曲里,说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由包拯大嫂带养成人,这不符合历史实际。事实上,包拯的幼少年时代,深受父母宠爱和教养。包拯长大后,也极为孝顺父母。   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曾经弹劾包拯“素少学问”。这里的“学问”,主要不是指读书和文化水 平,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欧阳修其实不是贬低包拯,而是认为 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应该给他以更合适、恰当的官职。   包拯的青少年时代,也曾刻苦读书,所以在他二十九岁时,终于考中了进士甲科。按照宋朝规定,考取进士之后,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水修)任职。但包拯认为父母亲年事已高,应该尽孝奉养双亲,因而请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是,父母亲希望儿子在自己身边,包拯便决定辞职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仍不想离开故土.当时,这种封建孝道,受到家乡人的称道。   近年,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 由于家乡父老的劝告,包拯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灵地,到天长县(今安徽天长)任知县。这时,包拯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   康定元年,包拯又出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端州出产一种有名的砚台,叫端砚。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拯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 或许由于包拯这种铁面无私的性格,被大臣们赏识,所以朝廷于庆历三年(1043年)将包拯调到首都开封。这是自从进京考试之后,包拯第二次来到京城。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监察御史虽然没有多大实权,但对包拯来讲,却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从此包拯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并且可以对于朝廷各个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实际上,包拯在任监察御史期间,确实对北宋的内政外交,提出过许多批评和改进办法,并且还曾出使契丹(辽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庆历六年夏,包拯调任为三司户部判官。当时的三司是中央财政机构,户部掌管全国户口、两税等,户部判官协助三司使的工作。不久,包拯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转运使负责一路(相当于省)的财政、监察等行政事务。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视体察民情,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两年之后,包拯被召回开封,提升为户部副使。在此期间,他曾前往河北解决军粮问题,又曾到陕西解决运城(今属山西)盐业问题。在河北,他奏请用作养马的田地,还给地方和农民。在运城,他改革盐税法令,以便利于商贩经营盐业。 出色的工作,利国利民的成效,使包拯在皇祜二年(1050年)被擢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天章阁是存放朝廷图书文献的地方,待制之衔,有名而无权。   包拯又叫包待制,不过是对他的尊称。然而,知谏院即兼任谏官之职,却十分重要。谏官的任务是向皇帝进谏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谏官期间,不但对横行不法的权臣屡次抨击,而且对时政的许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议。可惜的是,两年之后,包拯改命为龙图阁直学士,这也是个虚衔(从此人们又称他为包龙图),并且又一次离开京城,到河北、庐州、池州(今安徽贵池),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任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1056年)才回到京城,任开封府尹。嘉祜四年(1059年),包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等官职,上升为当时重臣。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之职。但是,年过六旬的包拯,这时已经夕阳西下。   嘉柏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开封。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后一别,追认他为礼部尚书,赐谥“孝肃”,所以包拯死后又叫包孝肃。 他晚年在家里立了一块石碑,上刻《戒廉家训》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非吾子若孙也。"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过去小说、戏曲多取为题材。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遗著有《包孝肃奏议》。   包拯所处的仁宗时代,已经不象宋初那样生气勃勃,冗官,冗兵和冗费成为当时的三大灾害,老百姓的负担加重,各地出现了士兵暴动和农民起义。面对这样的形势,包拯从忧国忧民出发,主张对时政进行整顿和改革.应当说,包拯的改革主张,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但从客观效果上看,却有利于当时的下层人民.包拯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所爱戴,原因就在这里。   北宋庞大的官僚机构,冗官成灾,包拯认为必须加以整顿和革新。他不但主张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奸邪的小人,而且建议提拔“奋不顾身,孜孜于国”的素有才能,公直廉明之人”。他不但七次弹劾“苛政暴敛”的转运使王逵,而且不畏风险,力主将皇帝的亲戚,“凡庸之人”张尧佐免去要职。在包拯看来,“在政府无所建明”的平庸之辈,不论其官职有多大,都必须下台。他曾建议改革选人、用人制度。他主张官员年到七十岁必须离职。他揭露不愿离职的官僚,是不知廉驻,“贪冒相尚,但顾子孙之计”。他主张不能任意封官许愿,即使是恩赐即由父亲的功劳而录用的子孙,也要通过考试。这些,都是为了解决冗官问题。   包拯其实并不反对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新政失败,许多官员受到处分,包拯全力为这些敢作敢为的官员呜不平,主张起用他们。   在经济方面,包拯一方面主张压缩开支,另一方面又主张不能苛剥平民.当时有一种政策,由政府向城镇百姓强行购买国家需要的物资,价格比市场价格低.这就成了剥削民众的一种手段。包拯坚决反对这种害民政策。他列举陕西强购军用物资的危害,“前后人户破蔼家产不少”,因而要求废除这种办法。包拯建议,国家急需物资应该“置场收买”,以公平的价格,自由收购。这一建议,无论对减轻百姓负担,还是对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都是有利的。   前面提到的运城解盐问题,也是由于包拯极力支持改革,使解盐的生产与销售,由原来官方垄断,改革为允许商人买卖。这一改革,不仅解除了百姓为政府搬运官盐之苦,而且同样有利于食盐的流通.沈括称赞这种“通商法”,“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此外,包拯还曾主张方田均税,即丈量地主豪强的土地,防止他们漏税逃役。他还曾鼓励民间采矿炼铁等等。 可见,包拯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改革,目的在于“宽国利民”。   在宋朝的国防和对外政策方面,包拯同样主张民富国强,改善边防措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他在出使辽国时,辽国刁难他,他义正词严地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回国后,他立即将在辽国的所见所闻,报告朝廷。他说,辽国在山西北部集结兵马,聚集粮草,其意图不可不防。他建议,一定要加强山西宋辽边境的 代州(代县)、应州(应县)雁门关一带的战备,以前,辽国蚕食 边境领土,是由于边防之臣胆小怕事,不敢对抗,如今应该下令边臣,让其严加防守,不能丢失一寸土地.   另外,原来这里的守将,在军事上是外行,现在必须派懂得军事的人去领导指挥。朝廷采纳了包拯的意见,加强河北,山西的防卫.更重要的是,包拯对宋代的冗兵之害,提出了裁减“老病冗弱”的主张,以利于训练及加强战斗力。同时,他还提出加强边境民间义勇的训练。宋朝将士经常调动,以防武将专权,但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弊病。包拯认为要改变这种政策,使将官有职有权,不要轻易调动。可贵的是,包拯建议加强国防与军事力量,以不增加百姓 负担为前提。   当时中原地区,尤其是河北、山西的农民,苦于运送军粮,包拯曾提出,在丰收之年,可以购买当地农民粮食,储备起来,作今后军粮,减少运输困难。 包拯之主张改革朝政以利国利民,是有其思想基础的。他始终认为,普通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日子好过了,不受贪官酷吏欺压了,国家才能富强和太平无事。如果过分榨取,使 天下苍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不但国家不能富强,而且会造成官逼民反,动摇封建统治.他之所以主张改革,成为我国历 史上著名的“清官”,其思想渊源就在于此.尽管包拯的出发点和动机,是为了宋朝天下的长治久安,而不是全然为了天下百姓,但比起对被剥削者尽情欺压的“贪官’来,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人民,总要好得多.那种认为清官比贪官更狡猾,对老百姓更有害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一个人的功过历史,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谱写。一旦自己的行为被实践证明对社会、对人民有功有利,那么,人民终究会给他以恰当的评价.这评价,恐怕不会以一些暂时的贬斥而消失。名垂青史的包拯为人民所歌颂与怀念,正是由于包拯一生的实践,有利于社会与人民。这实践,不仅是由于他为当时的人民做了好事,而且也由于他个人的道德品质,确实有不少同时代人,甚至后来人难以企及之处。   首先,他为人刚直,既不两面三刀,更不会搞阴谋.他从不趋炎附势,看颜色行事,更不说大话,假话。即使是在皇帝面前, 他也是直言不讳,不怕冒犯皇帝.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曾冒死直谏,公开对皇帝说,我已经老了,而且没有儿子,如果认为我说得不对,也不要紧,反正不是为了自己想升官发财.幸而宋仁宗倒也过得去,没有处理包拯,反而说,可以慢慢商量。包拯又说,宫内的亲信宦官,权力太大,待遇太多,应该精简人员和开支.这当然要得罪皇帝的亲信左右,招来不测之祸。还好,皇帝说,“忠鲠之言,固苦口而逆耳,整有所益也,设或无益,亦无所害又何必拒而责之.”包拯总算碰上了一位比较开明的宋仁宗。 否则,早巳人头落地了。   这种刚正不阿的大无畏气概,使当时的老百姓和一些有正义感的臣僚,对包拯都很钦佩。欧阳修就钦佩 包拯“天姿峭直”。是的,忠直的包拯,有时甚至不顾有关规定和礼节,当面斥问宰相或其他大臣.弄得大臣们下不来台。欧阳修不赞成包拯这种作法,认为包拯刚直有余,“思虑不熟”。其实,因 循守旧、无所视事的宋仁宗时代,倒是十分需要象包拯这样的人。这对于纠正时弊,总有好处。至于方式方法,是次要的了。可惜宋仁宗终究认为包拯不够理想,没有提拔他当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的要职。   包拯刚直,却并不主观武断.他既善于调查研究,又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的脸上很少有笑容,但当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时,却能虚心接受。所以司马光称道他“刚而不复,此人所难也”。 其次,他大公无私,不谋私利。他一生俭朴,即使是当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习惯,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   包拯曾经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家训的全文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就是说,包拯严厉要求后代不贪不好,不要欺负百姓,如果有人不如此做,那么,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之后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这一著名的家训,体现了包拯不谋一家一族之利的高尚情操。 这种情操,并不是包拯故意做出来,以示自己清高,而是他一生的行动准则.   早在庐州家乡做官时,包拯就以无私而远近闻名.包拯作了父母官,他的亲戚乡里都很高兴,认为从此有了靠山.然而,铁面无私的包拯秉公办事,即使是自己的亲戚犯了法,他也是执法如山.这样,包青天的名声大震,包拯死后,其威名传播四方,有一个官员,是少数民族,归顾了宋朝。这个官员对宋神宗说,我听说包拯是忠臣,我没有别的要求,请准许我改姓包.宋神宗同意了,将他改姓名为包顺。   传说边境士兵抢了一位妇女.那位妇女急了,说自己是包拯的孙女。那妇女病了,有一个巫女听说之后,装模作样地折腾一番,便大骂是谁欺侮了我的孙女,并且要限十天之内将那妇女放了。人们认为那巫女真的是包拯的化身,叩头跪拜之后,立即将那妇女放了。   维护法制在小说、戏曲中,黑包公是法律与正义的典型形象。这是由历史上的包拯演化、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不过,历史上的包拯确实爱民如子,不畏权贵,执法严明,因而博得当时和后代人民的颂扬,把他作为受苦受难的救世主。   包拯严明法纪,当然是为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维持封建秩序。他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群众的领袖,反抗封建统治的先锋。但是,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中有远见的官僚士大夫,都能认识到,对于人民群众,应该爱护,不要对他们横征暴虐,更不能不依王法办事,对百姓任意欺压。否则,其结果必然反过来动摇甚至摧毁封建王朝的统治,因而从根本上来说,暴政显然不如仁政.包拯就是这样的人.他之所以为人们千古传颂,也由于他的法律思想和执法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与愿望.比起贪赃枉法来,两袖清风,依法办事总要好一些,对广大人民有利些。   尽管宋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但是,一个被欺压的普通百姓,要想告状还是难于上青天。不但手续很多,而且根本见不到官员的面.这样,官吏豪强狼狈为奸,既可以敲榨勒索,又可以将法律作儿戏.包拯在开封府任职时,作出了新的规定:大开正门,凡是告状的,都可以进去直接见官,直接面陈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拦刁难.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小事.无论从有助于百姓申冤上讲,还是从有助于审理案件上讲,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改革.这改革,在我国法律史上,既有一定地位和作用,又有进步意义。   包拯办案,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怕权势,二是为民申冤。两者结合起来,便是包公。 不怕权势,敢于顶风办事,在宋代不是容易的事。那错综复杂的关系,早巳用一根既得利益即特权的绳索,把官僚、贵族、豪绅、恶霸们联系在一起。要冲破这个已经编织好的、保护地主贵族利益的网络,谈何容易.但是,包拯迎难而上,以不怕身败名裂的勇气,使得“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这里举一个突出的例子。开封城里有一条惠民河,河的两岸,既有平民住着,也有达官贵人的住宅。包拯任开封府尹时,天下大雨,河水泛滥,淹没街道,使许多平民无家可归.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泛滥成灾呢?包拯经过调查,了解到河塞不通,不能排水的原因,在于大官僚和贵族们在河上筑起了堤坝,将坝内的水面据为已有,种花养鱼,并且同自己的住宅连在了一块,成了水上花园.因此,要为民造福,要疏通惠民河,只有将这些堤坝挖掉,挖掉堤坝,冲走水上花园,贵族们能答应吗?包拯画了地图,拿了有关证据,下令将所有堤坝与花园拆毁.有人自恃权大位显,告到宋仁宗那里。包拯拿出证据,证明他们非法建造水上花园。这样,惠民河疏通了。宋仁宗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为 皇亲贵戚们说话了。 包拯不畏权势,反对以权代法,客观上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也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社会上的一批无赖,偷盗者,这些人虽无权势,却同样危害人民。包拯对他们也毫不留情。有一次,开封的一条小街上发生火灾。有些无赖竟然戏弄起包拯来。他们追到包拯面前,问包拯:救火是到甜水巷取水,还是到苦水巷取水?包拯一看是些地痞流氓,现在要来破坏救火工作,下令把他们统统杀了。   早在天长县时,包拯就处理过一件偷牛案.有一个无赖,将农家的牛舌割掉了.农民告到官府,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宰杀吃了。那农民真的回家把牛杀了。宋代法律规定,擅杀耕牛是犯法的。因此,那个无赖到县里,控告那农民杀牛。包拯大怒,立即审问那无赖,你为什么把人家的牛舌割了。无赖只得招供,并且暗自吃惊:你包拯怎么会知道是我作案的?其实,包拯是依推理法作出的判断:既然有人要害别人,那么别人犯法,那人一定要乘机告状,所以包拯叫农人干脆把牛杀了,以引诱割牛舌者来告状。   打击权贵与罪犯,是维护平民利益,直接替民做主,减轻农民负担,也是维护平民利益。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出现过一件怪事;转运使王逵,向皇帝告状,告的是陈州(今属河南省)地方官任中师苛剥农民,多收钱粮。在当时人心目中,任中师廉洁,王逵贪卑,这是否是恶人先告状?所以要派人去调查。许多人都畏惧王逵的权势,不愿前往。包拯为弄清真相,为民除害,毅然来到陈州,经过调查,并且掌握了证据,包拯回到首都,向皇帝报告,向农民任意搜括,引起农民不满与无法生活的,正是王逵。包拯要求将王逵撤职,将多收钱粮还给农民。戏曲《陈州放粮》,就是依据包拯这一事迹,加以渲染、虚构而成的。 包拯办案,不徇私,不舞弊,所以当时的天下百姓,男女老少都知道包公。首都的群众更把包公传为救世主。他们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关节就是打通关节,如果你找不到打通关节的路,也不要着急,因为有包拯替我们做主。   不过,包拯是人而不是神。尽管他办案注重调查研究,重证据,但他也有失误的时候。在开封府时,有一个囚犯买通了执法吏人。吏人欺骗了包拯,让囚犯从轻发落了。这说明包拯也可能犯错误,并且勇于改正错误。   历史上的包拯,不愧为值得肯定与歌颂的政治家、改革家与律专家。他为民请命的一生,将永远使人怀念。 主持人:国际奥委会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最有影响力的组织之一,在现代奥林匹克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正是一个个传奇人物影响着奥林匹克的进程,改变着奥林匹克的历史。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走进今天的谜幻时空,我是主持人韩涛。提起奥运会,大家首先想到的人就是顾拜旦,今天我们的人物之谜单元就带领大家走进这位现代奥林匹克之父。      1863年新年的第一天,法国巴黎诞生了一个男婴,由于父母的贵族身份,这个婴儿一出生就承袭了家族的男爵封号。在法国贵族序列当中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爵位,但是这个名叫匹埃尔德顾拜旦的孩子在成年之后却成为了举世闻名的人物,在今天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绝对超过任何一个法国国王。因为就是他创办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四年一次的人类盛会奥运会升起的是由他所设计的五环旗帜,奏响在运动场上空的是他选定的奥运会会歌,他不仅确立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口号,还起草了运动员誓言。他将奥运圣火从爱琴海边的奥运故土传递到了世界各地。一百多年过去了他主持制定的奥运宪章精神仍然为历届奥运会所遵循。在欧洲巴尔干半岛南端的欧亚非三州交汇处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希腊,古希腊民族勇敢强悍崇尚健美的体魄,早在公元前九百年前古希腊人就有的赛跑、投掷、跳舞、脚力等项目的竞技比赛,最为著名的是在雅典西南300公里的一个村庄奥林匹亚举办的盛会,这个古代盛会四年举办一次,而每到这时各城邦之间休战,最强壮的男性都会聚集在这里在各个项目中竞争,这个盛会被后人称为奥运会。但是这个盛会在公元20世纪末却被战争和宗教王权彻底毁灭,在举办了293届走过了
/
本文档为【谜幻时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