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皮肤上的知识

2011-04-09 24页 doc 334KB 40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7162

暂无简介

举报
皮肤上的知识化妆品基础知识-几种有碍美容的皮肤病 现代化妆品不仅要求能够护肤美容,而且还要具有保健和某些特殊功能,粉刺露、祛斑霜等在市场上很盛行。为了使这些具有特殊用途的化妆品不断发展和提高质量,必须对一些皮肤疾病有较深入的了解,现简单介绍3种常见的皮肤疾病。 (一)痤疮 痤疮(Acne)又俗称为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结构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60%~70%的青年男女都极易患痤疮,有的16~17岁时使开始在脸上或背部出现痤疮,但到25~30岁后大都自然痊愈。男女青年脸上长出粉刺、丘疹、脓疱,治愈后也常留有瘢痕,影响美容和健康,是需很好防治...
皮肤上的知识
化妆品基础知识-几种有碍美容的皮肤病 现代化妆品不仅要求能够护肤美容,而且还要具有保健和某些特殊功能,粉刺露、祛斑霜等在市场上很盛行。为了使这些具有特殊用途的化妆品不断发展和提高质量,必须对一些皮肤疾病有较深入的了解,现简单介绍3种常见的皮肤疾病。 (一)痤疮 痤疮(Acne)又俗称为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结构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60%~70%的青年男女都极易患痤疮,有的16~17岁时使开始在脸上或背部出现痤疮,但到25~30岁后大都自然痊愈。男女青年脸上长出粉刺、丘疹、脓疱,治愈后也常留有瘢痕,影响美容和健康,是需很好防治的一种皮肤病。 1.病状 最早对皮肤的损害是在面部或其他部位与毛囊口一致处,出现黄白色小点或顶端呈黄白色小点的圆锥形丘疹。这种丘疹其顶端因氧化而变黑,即所谓出现黑头粉刺。若用手指挤压,可挤出头部呈黑色而体部呈黄白色半透明性的条状脂栓。开始并无炎症现象。若经常用手挤压或皮肤不清洁受到感染,黑头粉刺周围渐渐变红,形成了红色的“小疙瘩’,•,即形成了炎症性丘疹。炎症继续发展,可分为脓肿型和囊肿型两种症状。脓肿型是炎性丘疹之顶端出现米粒至豌豆大的小脓疱,医学上称为毛囊炎。破溃或吸收后遗留暂性色素沉着或小凹坑状疤痕。如炎症继续发展,则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深居皮下或略高出皮面,颜色淡红、暗红不等,这种损害可长期存在,破溃后最后形成疤痕。囊肿型是炎症丘疹可发展呈黄豆大至指端大的椭圆形囊肿,颜色暗红或正常皮色,按压时可有波动,面常有1~2个扩大的毛囊口或黑头粉刺,压迫时有胶冻状或血性分泌物排出,炎症反应往往不重,但可经久不愈,亦可形成脓肿。 一般脓疱破溃或吸收后,会留下凹陷的萎缩性瘢痕及色素沉着,影响面部美容。 2.病因 痤疮可以认为是青春期的一种生理现象。较轻的痤疮可说是青春期的正常生理状态。痤疮之所以产生是与青春期的特征有密切关系。痤疮有多种发病因素,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皮脂腺肥大 皮脂腺的分泌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激素、年龄、性别、人种等,在青春发育期的男女,由于体内肾上腺皮质和性腺的活动增强,使体内雄性激素(睾丸酮)的分泌量增多,而使皮脂腺增生肥大,造成皮脂分泌增多,这样不能完全排出的皮脂便积聚在毛囊口内,因而形成粉刺。 (2)毛囊口的角质化亢进 雄性激素不仅刺激皮脂腺使皮脂分泌旺盛,而且也引起毛囊上皮和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使得毛囊壁上皮细胞脱落增多,和已变浓稠的积聚于毛囊口的皮脂混于一起,形成毛囊口栓塞,此栓塞物逐渐被干燥、氧化及污染而变成黑色,于是便形成了黑头粉刺。 (3)细菌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粉刺在毛囊口并不引起炎性反应,但经粉刺棒状杆菌(即痤疮丙酸杆菌)等的作用,产生溶酯酶,此酶作用于皮脂,可使皮脂中的甘油三酯分解,释放出游离脂肪酸,此种游离脂肪酸具有刺激性,刺激皮肤而引起毛囊炎。还可使损害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以说,粉刺棒状杆菌与痤疮有密切关系。 另外,过高的碳水化合物和多脂肪的饮食、紫外线的照射及消化系统的紊乱、遗传因素等都会使痤疮加重。 3.治疗 痤疮这种皮肤疾病,目前尚无非常有效的治疗。现通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 (1)内服药 ①维生素类:口服一些维生素如B6、B2,还有维生素A、D(鱼肝油),可以减少皮脂分泌。现在还有维甲酸类新药,如13—顺维甲酸(异构维甲酸),它可抑脂、纠正角化异常,还有抗菌作用。 ②抗菌类:抗菌药有四环素、红霉素、克力霉素、复方新诺明等,适用于脓肿、丘疹较严重的痤疮。 ③抗雄性激素药:这类药即为雌激素类药,常用的如己烯雌酚,另口服避孕药也属这类药,适于较严重患者服用。 (2)外用药 以上的内服药有一些可作外用,如四环素、红霉素、氯霉素、己烯雌酚酊、维生素软膏等,常用的外用药有复方硫磺洗剂、5%硫磺软膏及2%一5%过氧化苯甲酰(痤疮平)软膏、霜剂等。 (3)理疗 可采用的理疗法有紫外线照射、冷冻等。 (4)中医疗法 可内服防风通圣丸或连翘败毒丸及黄芩清肺饮等成药及处方药剂。这些治疗痤疮的方法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于严重的痤疮,可采用多种方法同时进行治疗。 4.痤疮的预防 痤疮的预防主要是预防痤疮严重化以及治愈后的复发,对此需注意以下几点。这几点对于具有油性皮肤、容易患痤疮的青年男女也可遵循。 (1)具有良好的心理卫生素质 患有痤疮后,思想上要确信只要坚持合理的治疗,痤疮是能治好的。精神和心情要乐观、振作,应照常参加各项有益的活动。 (2)注重个人清洁卫生 勤洗头、洗面、洗手,洗后使用些油脂少的或具有治疗粉刺功能的化妆品。头发和指甲要剪短,一定不要用手去挤压粉刺或脓疮。同时所使用的物品如毛巾、枕巾等要保持清洁。 (3)注意饮食 应少吃含碳水化合物和油脂高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食品如辣椒、葱、少喝酒、抽烟及含有刺激性的饮料(茶、.咖啡:)等。多吃蔬菜、水果和营养丰富的食品。 (4)、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痤疮患者应少晒太阳,避免紫外线的照射。恶劣的环境如风沙、高温、严寒都对痤疮不利。还应该避免接触有刺激作用的烟雾、灰尘、油脂、酸、碱等化学物质。 (5)合理用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服药、涂药,不要急于求成而短时间内服用大量的药物,这可能还会产生副作用。要注意休息和睡眠。 (二)色斑 因皮肤内色素增多而使皮肤上出现的黑色、黄褐色等小斑点,称为色斑。 黑色素细胞产生的黑色素是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由酪氨酸转变为多巴(Dopa),’再经一系列复杂的生化过程而造成的。如果这个过程发生障碍,即可引发色素增多的皮肤病。如黑色素细胞的硫氢基由于被氧化等原因而减少,它的,铜离子相对增多时,或酪氨酸酶的活性增加以及脑垂体分泌黑素细胞刺激素的能力增强时,都能使黑色素增加,引起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如色斑等)。这里介绍两种最常见的皮肤色斑病。 1.雀斑 雀斑是一种多发于面部的。单纯性的黑褐色斑点,黑色小斑以细小深褐色颗粒形式出现,且是由黑色素细胞合成的。雀斑主要生在面部,双侧面颊和两眼下方更加明显,通常是对称的,•双侧面颊的中央较为密。集,而周围的斑点分布稀疏。雀魔常在青春期出现,儿童6—7岁时开始生长雀斑。‘皮肤细白者易患此症,故欧美人患雀斑者较多。妇女较男子为多。 雀斑多发生在身体的暴露部位,故它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日光或其他含紫外线的光及放射线等所引起的过敏而致。另外高温、皮肤的pH值及妇女的经期等原因,雀斑都容易加深或增加,春夏季节强烈的日光会使雀斑的色泽更加明显,秋冬日光照射刺激减弱时,其色素可以自行减退。 雀斑不痛不痒,不影响健康,可以说它不算是皮肤病,但它影响面部的美容,因此,从美容的观点来说,能消除雀斑是人们所希望的。 雀斑的防治,首先是要避免日光的过度强烈照射;其次可以内服维生素C、维生素B和维生素E,它们可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另外对皮肤具有漂白作用、去除黑色素的药剂,以及我国的许多中草药都具有防治皮肤色素沉着的作用,因此用这些中草药制成的制剂和化妆品具有防治雀魔的作用。 2.黄褐斑 是一种发生于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一般没有自觉症状,不疼不痒,只是在脸上,尤其是鼻的两侧或口唇周围形成咖啡色或淡褐色、黄褐色甚至黑褐 色斑。斑的边界清楚,大小不一,起始为点状、片状,以后扩大形成斑片,形状很像蝴蝶,所以这种斑俗称为“蝴蝶斑”。 黄褐斑的成因也是因皮肤内黑色素增多所致。其诱发的外因主要是日光的强烈照射,诱发内因有很多,如妇女妊娠,其内分泌的变化而引起生长黄褐斑;另各种疾病如慢性肝病(故这种斑又称为肝斑)、结核病、慢性肠胃病等都可引起生长黄褐斑;还有如机体缺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或外用化学药物和机械的刺激,均可引起色素改变而发生黄褐斑。对于黄褐斑,一般当除去引起的病因后,其色斑是可以逐渐消失的。如妇女妊娠性黄褐斑,在分娩后一年左右多可自行逐渐消去,但也有久不消失的。黄褐斑的治疗,除首先要设法找出病因外,还要避免阳光对面部的强烈照射。内服药品可口服(或注射)维生素C,也可同时补充其他多种维生素。还可口服中成药:六味地黄丸、逍遥丸等。外用药有:2%一3%氢醌霜、15%壬二酸霜,3%过氧化氢溶液(双氧水)及类固醇激素制剂等。另含有中草药成分的化妆品如祛斑霜及面膜等对黄褐斑也有一定的疗效。 (三)脱发病 脱发病为头发的一种疾患,现就常见的两种脱发病介绍如下。 1.斑秃 斑秃是一种局限性斑状脱发,其特点为病灶处头皮正常,无炎症,无自觉症状。斑秃多突然发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脱落一片头发,故俗称为“鬼剃头”。初发时为孤立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斑状脱发,境界明显。如疾病停止发展,则损害的周围毛发相当坚固,不易拔出。若疾病继续发展,则损害的周围毛发疏松,毛发受到损害,易拔出。这种损害逐渐扩大而形成斑片。当疾病严重时,可使头发大部以至全部脱落,这时称为全秃。但头皮仍保持正常外观。更为严重者除头发完全脱落外,全身的毛发(眉毛、睫毛……等)都可以脱落,即为普秃。当疾病开始恢复时,脱发处可开始生长黄白色纤细柔软的毳毛,日后逐渐变粗黑恢复正常。 斑秃的病因,还不很清楚,可能与神经精神因素有关,多为受到了强烈的精神刺激,还有其他疾病的继发。 大多数斑秃病人经治疗后都可恢复,但可复发。其治疗方法主要有:内服疗法,即为毛发提供营养, 刺激毛发生长,其药物有维生素B1、B6、B12,胱氨酸,复方胱氨酸,烟酸等。外用或注射药有类固醇激素等,还可进行理疗。我国的中草药:何首乌、黄芪、川芎、枸杞子等都具有活血生发的功用。 2.脂溢性脱发 脂溢性脱发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引起的一种脱发,多成年人患此症,且多见于男性,医学上又称为男性型脱发。脂溢性脱发与斑秃不同,它不是突然脱发,而是逐渐脱发,脱发不成片成斑,而是先从额部、头顶部开始,这些部位毛发渐渐稀疏、细软,但是不会一下脱光。脱发时常伴有头皮糠疹,头皮往往油腻发光,有大量头皮屑,呈灰白色碎小糠秕状,散布于头发中,或头发干燥缺乏光泽,自觉瘙痒。日久后前额两侧及头顶部头发稀少,而头部两边和后脑勺处头发相对茂密,成为名符其实的秃顶。 脂溢性脱发一般认为与工作紧张、思虑过度、忧虑、失眠及遗传因素等有关,可能由于雄性激素增多,.头部皮脂腺肥大,皮脂分泌旺盛,大量外溢,毛囊口角化过度,形成栓塞,影响毛囊的营养,使毛囊逐渐萎缩毁坏,头发逐渐变细变脆至脱落。另由于头皮屑过多,引起瘙痒而搔抓,也会使毛发脱落。 脂溢性脱发的治疗主要有:内服维生素B6、B:还可服用雌性激素,以抑制雄性激素的增长。在外用治疗上,对油性皮脂溢出主要是要清除皮脂,避免皮脂在毛囊内积聚形成粉刺,而对干性皮脂溢出则要止痒,预防其感染。可用硫磺、水杨酸等外用药。另含中草药成分的化妆品对治疗脂溢性脱发也很有疗效。 化妆品基础知识-皮肤的衰老与预防 (一)皮肤的衰老 人体衰老或老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生理过程,是生物生命生长过程的必然规律。自然界所有生物都遵循这种规律,都经历由出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人类亦经历出生、幼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壮年期、更年期、老年期这一生长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达到成熟期以后,人体的各种结构和功能就开始不断地变化,这种生理上的衰老在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会发生。其中皮肤的衰老和老化最为明显,表现在: ①从皮肤的外表来观察,皮肤明显出现皱纹,尤其是在人体的面部; ②皮肤的颜色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深,所谓色素沉着,到了老年之后,就开始出现“老年斑”; ③随着年龄的增加,皮肤的表皮逐渐变薄,皮肤中水分和脂肪含量减少,使皮肤变得粗糙、失去光泽; ④皮肤的附属器官(毛发、指甲等)发生明显的变化,如毛发变白、脱落, 指(趾)甲变得干燥、肥厚。 上述这些皮肤老化现象,是由于皮肤的生理功能变化而产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的生理功能降低,表皮保持水分能力降低,汗腺与皮脂腺的分泌减少,皮下组织萎缩,皮肤的细胞组织结构变得疏松,血管壁变厚,色素沉着,皮肤的弹性纤维变性等。另外,长期受到日晒和紫外线的照射等外部因素也会促进皮肤的老化。     (二)衰老的“自由基学说”     人类机体衰老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研究衰老的成因有各种不同的学说,如遗传学说、免疫学说、自由基学说等,其中尤以自由基学说近年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衰老的自由基学说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第一个衰老理论。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界对这一学说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这一学说的应用已经涉及到了化妆品学,因此,本文简要介绍其基本内容。 1.自由基  所谓自由基是指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或离子。为了使自由基的分子式、原子式或离子式显示不成对电子的特征,常在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符号的上角注上一个圆点“.”。自由基可以由均裂、分离提纯等方法而得到。自由基虽能单独存在,但存在的时间极为短暂。由于自由基都有不成对的电子,一般均显示极活泼的化学活性。根据稳定性自由基可分为不稳定自由基和稳定自由基,绝大多数自由基是不稳定的,不稳定自由基的化学性质是活泼的。     在生物体内存在自由基,是自1968年由Mc Cord与Fridovich发现了清除超氧化物自由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简称SOD)以后,证实了生物体内内源性自由基的存在。与生命老化有关的生物自由基主要是一些含氧的自由基,如活性氧自由基、过氧化氢自由基、羟基自由基。     2.活性氧      人类(需氧生物)不能离开氧气而存活。氧代谢最终产物为水,水亦为维持生命所必需。过去人们总认为氧对人体是有益无害的,但自发现SOD具有清除超氧化物自由基的作用以后,发现氧的某些代谢产物以及其衍生物的活性物质如脂类过氧化产物与单线态氧可损伤机体。这些自由基都是氧的某些代谢产物,及含氧的衍生物质也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氧转化而成的,由于它们都含有氧,而且具有较氧活泼的化学反应性,就统称为活性氧。活性氧损伤机体的很多事实表明,氧尚有对人体不利的一面。Fridovich等在发现了SOD并研究其生物学作用后,提出了氧毒性的超氧化物自由基学说。认为O2及其衍生活性氧可在人体内产生,它们对机体有害。但人体内有清除活性氧的机理。用活性氧的氧毒性可以解释氧对生物包括植物的许多损伤和病理作用,如高氧分压可造成植物体内O2的浓度增加,从而引起一系列植物病理变化。某些毒物(药物)的作用机理和某些病症均可用O2或其衍生活性氧对机体的损伤加以解释。但人体在一些生理情祝下有时需要利用活性氧,如白细胞吞噬细菌时,需要产生活性氧来消灭细菌。因此,活性氧的产生、清除、利用以及危害,都是当代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3.自由基学说      这一学说是1956年由Denham Harman提出的。这个学说主要认为随着年龄增大的变化是由于自由基的副作用所引起的。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内自由基的产生与消失是处于动态平衡的。二方面,自由基(包括氧自由基在内)在正常细胞新陈代谢中不断地产生,并且参与了正常机体内各种有益的作用。如机体防卫作用、某些生理活性物质的合成等。在机体生长 发育阶段或正常运转阶段,即使某种自由基的产生多了一些,也会被机体内的各种自由基清除剂所清除而不至于加害于人体。这类自由基清除剂包括一系列酶如SOD、过氧化氢酶等,和一些小分子有机抗氧化剂如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等。当机体衰老时,或者是自由基的产生稍高于平常,或者是由于某一环节变得薄弱,机体内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出现急性 或慢性减弱,从而清除不了多余的自由基。这样就使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失去了平衡。过剩的自由基对构成组织细胞的生物大分子化学结构发生破坏性反应,随着破坏层次的逐步扩展,会损伤正常组织形态和功能的完整性。当程度超过修复或丧失其代偿能力时,组织器官的机能就逐步发生紊乱及障碍,表现出机体逐渐趋于衰老。 衰老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自由基学说只能解释其部分现象。但自由基在促使衰老过程加快的作用是确切的,而且有实验依据。     4.自由基学说对皮肤老化的解释      活性氧自由基对皮肤老化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各种疾病的影响,使得人体机体内活性氧自由基增加,再加外部原因如强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以及温度、湿度的变化都可使机体内产生活性氧自由基。活性氧可以引发机体内脂类中的不饱和脂肪酸(RH)过氧化,而产生脂类过氧化自由基R•、RO•、ROO•与ROOH。这些反应为:RH+•OH—十R•+H20 R+02——ROO•ROO•十RH——~ROOH+R•上述反应是产生脂类过氧化物的链式反应,而ROOH与R•反应导致链分裂而得到脂类过氧化最终产物之一的丙二醛(MDA),丙二醛是不饱和脂类过氧化作用的特殊产物。它在人体衰老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①人体细胞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正常的细胞膜其膜蛋白质在不断地进行着缔合和解离过程。而当机体中活性氧自由基增多引起脂类过氧化作用,而导致膜蛋白质处于永久性的缔合状态,阻碍了蛋白复体恢复到原规则的分布状态,严重地损害了生物膜的功能。脂类的过氧化作用使膜的不饱和脂肪酸减少,膜的饱和脂肪酸相对增多,会使膜变为刚性状态。缺乏不饱和脂肪酸则可使膜的流动柔软性降低。另一方面,脂类过氧化作用所产生的自由基可对膜上的蛋白质或膜结合酶起作用,使膜结构起变化,导致膜功能异常而使机体更加处于不正常状态,表现在皮肤上则有皮肤干燥、出现皱纹等老化现象。 ②在上述脂类的过氧化作用中的产物丙二醛,它与蛋白质的一级氨基团反应,而与蛋白质交联,此反应形成了一种荧光产物希夫碱。丙二醛与核酸上的氨基或与磷脂类(如磷脂酰乙醇胺)起反应也能产生类似的荧光产物。这些产物的积聚就表现为老年色素(脂褐素),这就是老年斑,是皮肤老化的一种现象。    ③胶原是一种纤维状的结构蛋白,称之为胶原蛋白。它是机体中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约占总蛋白质的25%~30%。皮肤组织大都由胶原蛋白所组成。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内各种氧自由基亦增加,可以改变机体内许多酶的水平和性质,如氧自由基水平的升高可使赖氨酰氧化酶的水平改变,引起结缔组织中胶原蛋白的交联,由于交联度的增加就可使胶原蛋白的溶解度降低,在老年时,胶原蛋白的这种交联变得更稳定且不能被还原。这种胶原蛋白结构的改变,表现在机体上就是一些衰老的象征,如皮肤无弹性、无光泽、骨骼变脆、眼晶状体的物理性质改变等。     (三)皮肤衰老的预防      人体皮肤的衰老是生物的自然发展过程。影响皮肤衰老的因素很多,但只要多方面和长久地对皮肤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护理,就有可能防治和延缓皮肤的衰老。     1.科学的护理皮肤     (1)注重营养和睡眠   皮肤是机体整体的一部分,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要保护皮肤、延缓皮肤的衰老,首,先要注重整个机体的保养和营养,特别要注重饮食的营养,这样可使得皮肤也有充足的营养,主要是蛋白质,能增强皮肤的弹性,延缓皮肤出现皱纹。一般营养充足的人,皮肤较不易衰老。相反,若营养不良,则皮肤就显得干燥、粗糙、龟裂等。     (2)注意皮肤本身的保健   首先是要保持皮肤(还有头发)的清洁卫生。经常清洗肤发,不仅可以清除肤发上的污垢,还可以预防疾病(因为皮肤是细菌的温床),同时也可促进肤发的新陈代谢。在清洗肤发中,要注意其方法的科学性,如尽可能不用过热的水清洗,也不要使用碱性过强的肥皂,这样就可避免对皮肤的刺激。清洗后使用适合自己的润肤和美容化妆品,使皮肤保持青春活力。     为了预防皮肤的老化,特别是对面部皮肤,可以经常采用按摩皮肤的方法(多在使用化妆品后进行)。因按摩具有轻微的刺激,这样可改善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同时也加速了皮肤的新陈代谢,补足皮肤的营养,还可减轻皮肤的疲劳,提高皮肤肌肉的力量,有助于保持皮肤的弹性,延缓皮肤的衰老。     (3)防止外界刺激   致使皮肤衰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外界的许多不良因素的刺激,主要是一些物理的、化学的及自然环境如寒冷、炎热、风沙和日光等不利条件,其中尤以长时间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对皮肤的影响最为严重,故现在有一种使皮肤老化的“日光说”。虽然日光及紫外线有强化皮肤的作用,但一定波长范围的紫外线照射,可杀伤皮肤,致使皮肤产生红斑、皮肤炎、色素沉着等症状,甚至还可引起皮肤癌。所以说长时间的紫外线照射是使皮肤衰老的一个最重要外部因素。因此,预防日光和紫外线照射是防止皮肤衰老的一个重要手段。防晒现已普遍受到重视,因此近年来人们使用防晒化妆品已愈来愈多。     2.抗衰老化妆品      虽然皮肤衰老是人体机体的自然发展规律。但随着对皮肤衰老机理的深入研究,人们不断研究和总结预防和延缓皮肤衰老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近年来人们要求化妆品具有美容和保健两种功用,因此,国内外已根据现代皮肤衰老学说,采用高科技新方法研制出一系列防衰老化妆品,并已成为化妆品发展的一个趋势。     由本节前段自由基学说中已了解到,皮肤衰老与  自由基有密切关系。基于自由基清除剂或捕获剂或抗  氧化剂能清除自由基,因此将它们添加到化妆品中,  就具有抗衰老的功能。常见的自由基清除剂主要有,维生素E、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半胱氨酸、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其SOD复合酶、金属硫蛋白(MT)等。      维生素E是生物体的一种重要自由基清除剂,这主要是由于它的疏水结构以及它能插入到有不饱和脂肪酸存在的生物膜。它能直接清除超氧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过氧化氢及单线态氧等活性氧自由基,而且它能有效地抑制脂褐质(即老年色素)的产生。它本身又是脂溶性维生素,对皮肤具有润肤和防紫外线损伤及降低类脂的过氧化等作用。但维生素正在体外的抗氧化作用较在体内为弱。为了增加维生素E的作用,常和维生素C联合使用,这样对色素清除效果更好。现在,添加了维生素E的化妆品,已是防衰老化妆品中的主要产品之一。      超氧化歧化酶(SOD)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自由基清除剂,它能特异性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即它能催化超氧化物自由基O2发生歧化反应。      即使两个分子的活性氧成为氧分子和过氧化氢。虽然这一歧化反应在无酶条件下也易发生,但SOD酶具有催化作用,使其反应速度提高100以上。由于SOD酶能够清除O2,所以它能防御活性氧的毒性,减轻或避免机体遭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损伤,且对色斑诱发因子黑色素合成时的催化酶——酪氨酸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故对老年斑也有明显的抑制和预防作用。SOD还可促进细胞膜的增长,因而具有抗衰老的功能。     SOD一般是经动物血液制得。基本上无致敏及抗原性,对人和动物的各种生理功能无毒副作用,可安全使用。     目前国内含有SOD的化妆品及其制剂有20余种,临床实验表明,这些产品有减少皮肤色素沉着及皱纹和增加弹性等防皮肤衰老的效果。 此外,我国的许多天然植物及中草药如沙棘、绞股蓝、花粉、人参、灵芝等和微量元素锗都具有抗衰老的功能,添加这些成分而制成的抗衰老化妆品在我国已开始流行。随着人口老龄化,抗衰老化妆品将有千个大的发展。 化妆品基础知识-皮肤的类型、pH值和天然保湿因子 (一)皮肤的类型 依据皮肤的特点,主要是依皮脂的分泌量,可将皮肤分为干性、油性、中性及混合性等类型。 1.干性皮肤 干性皮肤毛孔不明显,皮脂的分泌量少,皮肤比较干燥没有油腻的感觉,皮肤细嫩,肤色清洁、红润而美观。表皮角质层中含水量少,常在10%以下,因此这类皮肤经不起外界刺激,夏天日晒后会发红,冬天遇冷容易干燥、皱裂。这类皮肤容易老化、起皱纹。因此这类皮肤要注意保护。 干性皮肤的人,在早晚洗面洗手时,要使用碱性小的洁肤用品(如洗面奶)以免刺激皮肤。洗后需涂抹适量的含油脂较多的膏霜以滋润皮肤。 2.油性皮肤 油性皮肤毛孔粗大,皮肤粗厚,皮脂分泌较多,肤色多为淡褐色、褐色,皮肤油腻感较重,显得油光满面。这类皮肤经得起外界的日晒和风吹雨打,不易起皱纹,也不易老化。但这类皮肤因皮脂分泌过多会引起毛孔阻塞,从而易长粉刺(痤疮)而影响美容。 这类皮肤应特别注重皮肤的清洁,宜经常用清水清洗,以清除皮肤上过多的油脂,不宜擦用油脂含量较多的化妆品。 3.中性皮肤 中性皮肤的皮脂分泌量和含水量适宜,皮肤既不干也不油,不粗不细,这种皮肤对外界刺激不太敏感,是一种正常、健康和理想的皮肤。但也不是不需要保护,依季节和爱好可使用各类化妆品。 4. 混合性皮肤 皮肤同时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类型时称为混合性皮肤。如一般人体的前额、鼻梁及下巴等部位毛孔粗大,皮脂分泌甚多,而属油性皮肤,但其他部位如面颊皮肤又较干燥,属干性(或中性)皮肤。女性中80%属于混合性皮肤。 5.过敏性皮肤 多数过敏性皮肤毛孔粗大,皮脂分泌量也偏多。但主要是这种皮肤在使用化妆品(还有如日光照射、某些化学制品等)后会引起皮肤过敏、红肿、发痒、出现皮疹等。这种皮肤的人要慎重使用化妆品。 (二)皮肤的pH值 皮肤表面分泌的皮脂与汗液的混合物形成一层乳化薄膜(皮脂膜),如在皮肤表面上加少量净化水,可测得其pH值,通常是在4.2—6.5之间,称为皮肤的pH值。皮肤的pH,值平均约5.75,正常状况下为4~7,呈弱酸性。这主要是与来自汗水乳酸及氨基酸有关,还与皮脂成分中的中性脂肪和脂肪酸有关。 皮肤pH值常随人种、性别、年龄和身体的部位等不同而有差异。幼儿及成年人较老人低,女性比男性稍高,手背和背部较其他部位为低。一般被衣物遮盖部位或汗水不易蒸发部位则pH值略高。这是由于汗液的pH值往往在开始分泌时呈酸性,分泌多时则倾向于碱性。大汗腺部位皮肤的.pH值亦比其他部位 皮肤的pH值更倾向于碱性。 皮肤的pH值为弱酸性范围,故能抑制皮肤表面上存在的一些常见菌,如化脓性菌、白癣菌的繁殖,使其发育困难,从而达到灭菌效果。这表明皮肤有自身净化作用。 (三)皮肤的中和能 当稀酸或稀碱物质接触皮肤表面之际,皮肤的pH值虽有短暂变化,但能很快地在一定时间内自动调整,恢复到原来pH值。这种性能称为皮肤的中和能,或称皮肤具有缓冲性。例如,皮肤的pH值为5.4,当接触到pH值为10的肥皂水后,皮肤的pH值即接近8,于30min后,pH值为7,于60min后pH值为6.3,最后可恢复至原有状态。皮肤具有的这种功能是对来自外部损害的一种生理上的保护作用。 对皮肤呈现中和能力的原因,许多人做了多方面的研究,认为是基于汗的乳酸或氨基酸,还有由表皮的呼吸作用而放出的C02也发挥缓冲作用。乳酸的缓冲作用较强,其一半左右发生离子化作用,而氨基酸或作为角质层成分的角蛋白(keratin),都是能使酸和碱中和的两性物质,C02亦参与中和。故使皮肤具有缓冲性质。 由于皮肤是酸性的,故有人认为碱性化妆品对皮肤有害,其实在皮肤缓冲性所及范围内就不存在这个问。一般使用肥皂后,皮肤的pH值瞬间接近8,但用水充分冲洗,及皮肤本身的缓冲复原力,pH值即能迅速恢复。但是对多皱纹皮肤和多汗的人,其皮肤的中和能力低,或因某些原因皮肤缓冲性减弱的人,在使用碱性化妆品和肥皂时易发生斑疹。 在化妆品研究方面特别注意化妆品对皮肤缓冲性的影响。目前常采用适当的缓冲剂或乳化剂来调整化妆品的pH值,以使正常的皮肤pH值和其中和能力不受干扰。近期研究成果表明,具有酸性而缓冲作用较强的化妆品对皮肤最适宜。当使用碱性或酸性较强的化妆品时,将随其酸、碱性强度的增加所需中和化的时间亦增加。下面列举各类化妆品的pH值及使用 前后皮肤的pH值变化,如表1—2所示。 │制品名称│制品pH值 │皮肤pH值 │刚使用后 │30min后 │60min后 │ │冷 霜 │ │ 5.04 │ 5.46 │ 4.71 │ 4.75 │ │雪花膏 │ 7.33 │ 4.61 │ 6.23 │ 5.18 │ 4.80 │ │乳液1 │ 8.38 │ 4.54 │ 7.15 │ 6.06 │ 5.90 │ │乳液2 │ 11.92 │ 5.33 │ 8.16 │ 5.88 │ 5.59 │ │收敛水 │ 3.40 │ 4.96 │ 4.97 │ 4.96 │ 5.11 │ │香 波 │ 8.81 │ 5.84 │ 6.23 │ 6.12 │ 6.03 │ │香 皂 │ 10.57 │ 5.43 │ 7.98 │ 7.12 │ 6.34 │ │水 粉 │ 9.08 │ 5.83 │ 8.65 │ 8.40 │ 7.45 │ └────┴─────┴─────┴─────┴─────┴─────┘ (四) 天然保湿因子(NMF) 正常健康的皮肤角质层中,含有10%~20%的水分,以维护皮肤的湿润和弹性。当由于年龄、寒冷和干燥等气候环境的变化,使得角质层中水分的含量降低到10%以下时,皮肤就会显得干燥、起皱以致渐渐老化。现代化妆品的开发重点已转到保护皮肤、延缓皮肤衰老。因此研究皮肤角质层的水分能够保持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角质层水分的主要来源是汗腺分泌的汗液。皮肤表面的皮脂膜可以防止水分蒸发,从而保持皮肤角质层中含有的水分。1967年了acobi发现在皮肤的角质层中存在有吸附性的水溶性物质,它是参与角质层中起保持水分作用的物质,他把这类物质命名为天然保湿因子(NMF)。NMF是由表皮细胞在角化过程中形成的。它的组成由Striance等人测定,如表1-3 所示。 ┌───────────────┬──────┐ │ 物 质 │ 含量/%│ ├───────────────┼──────┤ │ 氨基酸类 │ 40 │ │ 吡咯烷酮羧酸 │ 12 │ │ 乳酸盐 │ 12 │ │ 尿素 │ 7.0 │ │ 氨、尿酸、氨基葡萄糖、肌酸│ 1.5 │ │ 钠 │ 5.0 │ │ 钙 │ 1.5 │ │ 钾 │ 4.0 │ │ 镁 │ 1.5 │ │ 磷酸盐 │ 0.5 │ │ 氯化物 │ 6.0 │ │ 柠檬酸盐 │ 0.5 │ │ 糖、有机酸、肽及未确定物质│ 8.5 │ └───────────────┴──────┘ NMF的这些成分与蛋白质结合,存在于角质细胞中。尤其是角质细胞的脂质与蛋白质共同构成保护天然保湿因子的细胞膜,阻止了天然保湿因子的流失,并对水分的挥发起着适当的控制作用,从而使角质层保持一定的含水量。关于天然保湿因子的结构及它的保湿作用机理和应用,化妆品专家们仍在不断地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将对今后护肤之化妆品的开发具有重大作用。 化妆品基础知识-皮肤的生理作用 皮肤是人体中最广泛的器官。但它受全身生理状态、营养、环境、情绪等因素所影响。如营养失调时,皮下脂肪减少,贫血时可引起皮肤浮肿,情绪变化也能影响皮肤,情绪长期苦闷不愉快则皮肤易老化,甚至促进白发生成。故有人说“皮肤是健康的一面镜子”。皮肤红润,一般人认为是健康的表现,但事实上并不尽然,因为红润之肤色有时是出于真皮中毛细血管充血所致。皮肤的颜色因人种、性别、年龄、季节等而异。尤其各人种之间的差别很大,世界上的人种大致可分为白种、黄种、黑种,因此,肤色也有白色、黄色、黑色。这些肤色是由于皮肤所含色素与肤面的散乱光及皮肤内部反射光所形成。但与生俱来而无法改变的肤色则决定于皮肤组织内所含的色素。皮肤色素代谢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不受光的影响,这就是人种肤色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性别上,男性比女性的色素丰富,在年龄上年长者比年轻者的色素丰富。在身体部位上手掌和足跟的色素少,阴部、肛门周围、乳头等部位的色素多。 与肤色有关的色素有:黑色素(melanin);类黑色素(melanoid);叶红素(carotin);氧化血红素 (oxy-hemoglobin);还原血红素(reduced hemo globin)。这些色素的含量与分布情况是决定肤色的主要因素,其次为表皮厚度,光学性质等。 就表皮厚度来说,一般是表皮越薄,越有透明感,能透过较多的血液色素,从而使皮肤泛红色。当表皮较厚时,透明度降低,由于角质层内叶红素的缘故,使皮肤呈现黄色。一般认为,在各层皮肤中角质层的光线透过率最大,几乎不发生光散射,但在真皮网状层以下则产生光散射。由于皮肤深处存在黑色色素,因在其上的不透明层有光的散射,故使皮肤带有青色。黑色素是决定皮肤颜色的关键因素,人种肤色主要是依黑色素的分量而定,而与其他色素无关。 黑色素是由稀疏散布在基底细胞间的色素细胞产生的,呈微小颗粒状。人体表皮的基底层细胞中含4%~5%的色素细胞。黑色素是决定皮肤颜色的最主要因素。不同种族的人皮肤内的黑色素细胞中含黑素体不同,所以肤色有较大差别。如皮肤白的人,黑色素颗粒仅见于基底层,皮肤黑的人尤其是黑色人种,黑色素颗粒不仅在基底层中占优势,而且在整个表皮,包括角质层均可见到。由光学显微镜检查得知,白种与黄种人的角蛋白细胞内的黑色素体大多聚集在有包膜的复合体内,而黑种人的黑色素体绝大多数单独散布。黑色素由散布在基底层的类黑素树枝状突起处,移行到类角蛋白处,然后移行到棘状层,最后与角质细胞一起脱掉。 皮肤颜色的变深或变浅与黑色素生成有关,体内主宰黑色素生成的内分泌器官主要是脑下垂体。 黑色素具有吸收过量的日光光线,特别是吸收紫外线的性质,从而防止发生由日光及紫外线照射引起的晒伤、老化及癌变等皮肤的急慢性改变,有保护身体的作用。黑色素的分子量很大,不溶于水,也几乎不溶于有机溶剂,但能少量地溶于乙二胺、二氮杂苯。其化学性质稳定,但当与强氧化剂作用时就被氧化。 黑色素的生成机理,一般认为是在黑素细胞内的黑素体上的酪氨酸经酪氨酸酶催化而合成,其合成步骤如图1—3所示。 从美容的角度来看,很多人都想使自己的皮肤变得白嫩,对皮肤色素沉着和长有雀斑等的人采说更是如此。要想达到这个目的,从生理上来说,就是要阻碍黑色素的生成。而从上述黑色素生成的机理中,不难得到一类称之为黑色素阻碍剂,它们能阻碍黑色素的生成,因而就具有使皮肤变白的功能,但具体应用到化妆品中时,应注意其安全性。 HYPERLINK "http://www.china2002.com/upload/article/a2005031018503162.jpg" \t "_blank" 皮肤的生理作用主要是参与维持整个机体的平衡及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使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外界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的侵袭或刺激。 皮肤有种种特殊的生理作用,以维持机体的健康。皮肤所具有的各种复杂的构造,对完成一系列的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皮肤的保护作用 皮肤是身体的外壳。由于表皮坚韧,真皮中的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使皮肤有抗拉性及较好的弹性,加上皮下脂肪这一软垫作用,因而皮肤能缓冲外来压力、摩擦等机械性刺激,保护深部组织和器官不受损伤。经常受摩擦和压迫的部位,如手掌、足跖、臀部等,角质层增厚,可增强对机械性刺激的耐受性。皮肤损伤后发生的裂隙等可由纤维母细胞及表皮新生而 愈合。 角质层表面有一层脂质膜,可防止皮肤水分的过快蒸发及外界水分过快地渗入皮肤,调节和保持角质层适当的水含量,从而保持表皮的柔软,防止发生裂隙。 角质层细胞有抵抗弱酸、弱碱的能力。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对水分及一些化学物质有屏障作用,因而可以阻止体内液体的外渗和化学物质的内渗。 皮肤对紫外线有防护作用。角质层有反射光线及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180—280nm)的作用。棘细胞层、基底层细胞和黑素细胞可吸收波长较大的紫外线(320—400nm)。黑素颗粒有反射和遮蔽光线的作用,以减轻光线对细胞的损伤。因此适量日光照射可促进黑素细胞产生黑色素,增强皮肤对日光照射的耐受性。 在人体生活的周围环境中,有许多致病的微生物,其所以不能随便地侵人人体,就是由于皮肤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皮肤表面是由从皮脂腺分泌出来的皮脂包覆着的,这层薄薄的皮脂呈弱酸性,pH值4.5~6.5左右,不利于病菌的生存和繁殖。同时表皮角质的不断脱落,汗液的分泌可以把粘附在皮肤上的细菌清除掉一些。所以在完整、清洁的皮肤上,病菌是难以生存、繁殖,也是难以侵人体内的。 (二)皮肤的调节作用 皮肤是热的不良导体,既可防止过多的体内热外散,又可防止过高的体外热传人。不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季,人的体温总是保持在摄氏37℃左右,这是由于皮肤通过保温和散热两种方式参与体温的调节而发挥作用。当外界气温降低时,交感神经功能加强,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同时立毛肌收缩,排出皮脂;保护皮肤表面,阻止热量散失,防止体温过度降低。当外界气温升高时,交感神经功能降低,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流速加快,汗腺功能活跃,水分蒸发就多,促使热量散发,使体温不致过高。皮肤就是依靠辐射、传导和蒸发来维持人体恒定的体温。 (三)皮肤的渗透能力和吸收作用 皮肤具有渗透能力和吸收作用。因为它不是绝对严密的无通透性的屏障,故某些物质可以通过表皮而被真皮吸收,影响全身。能否吸收取决于皮肤的状态、物质性状以及混合有该物质的基剂。吸收量则取决于物质量、接触时间、部位和涂敷面积等。 皮肤吸收的主要途径是渗透通过角质层细胞膜,进入角质层细胞,然后通过表皮其他各层而进人真皮;其次是少量脂溶性及水溶性物质或不易渗透的大分子物质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导管而被吸收;仅极少量通过角质层细胞间隙进入皮肤内。通常情况下,角质层吸收外物的能力很弱,但如使其软化,某些物质则可渗透过角质层细胞膜而进入角质层细胞,然后通过表皮各层而被吸收,如手或足久浸水中,会肿胀发白,即证明水已浸人角质层。有关吸收的理论尚无定论,这里仅就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作一叙述。 (1)皮肤的状态: 身体不同部位的角质层厚薄不一,吸收程度也不相同。掌、跖部角质层较厚,吸收作用,较低。柔软、—细嫩、角质层较薄的皮肤容易吸收,如婴儿、儿童皮肤角质层较薄,吸收作用较成人为强。粘膜无角质层,吸收作用较强。如表皮角质层破损,人体失去屏障作用,吸收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如皮肤被水浸软后,则可增加渗透。 (2)物质的性质:通常情况下,水及水溶性成分 (如电解质、维生素C及B、葡萄糖等)不能经皮肤吸收;但油和油溶性物质(如维生素A、D及K,睾丸酮及皮质类胆固醇激素等)可以从角质面和毛囊被吸收。 一般认为在油脂类的吸收性方面,其吸收性次序为:动物油脂>植物油>矿物油。猪油、羊毛脂、橄榄油等动植物油脂能被吸收,•而凡士林、液体石蜡、角鲨烷等几乎不能或完全不能被皮肤吸收。酚类化合物、激素类等容易被皮肤吸收。对维生素类来讲,具有油溶性的维生素A、D、,E、K等比较容易被皮肤吸收。 皮肤对表面活性剂的吸收曾有一些报道,一般HLB值低的亲油性表面活性剂较易被皮肤吸收,而且表面活性剂还具有促进皮肤对其他物质吸收的作用。 有机溶剂,由于能侵犯细胞膜的类脂质,可渗入皮肤。其中醚、氯仿、苯、煤油、汽油渗入力甚强,二甲基亚砜渗入力更强,而酒精渗入力较差。 (3)剂型:皮肤对粉剂、水溶液、悬浮剂的吸收性较差,它们一般不能渗入皮肤。油剂、乳剂类由于能在皮肤表面形成油膜,阻止水分蒸发,使皮肤柔软,故能增加吸收。当基质中存在有表面活性剂时,对皮肤细胞膜的透过性将增强,吸收量也将增大。从两种乳化体的类型来说,一般认为O/'W型乳化体较好,因为O/W型乳化体中的油成微粒分散,可促进对毛囊的渗透。但总•的讲,O/'W型和W/O型对皮肤的渗透性相差甚微。 (4)使用方法:简单地搽于皮肤上的药,比加上包扎的药吸收少。这是因为包扎使表皮角质层水分蒸发速度减慢,有利于增加皮肤的水分含量,保持皮肤柔软,故吸收作用较强。将皮肤浸入药剂中,有利于吸收。涂于润湿的皮肤上较干燥皮肤易吸收。在涂上化妆品的同时,配以按摩,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皮肤的吸收。 (5)作用时间: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作用时间越长则吸收量越多。 供皮肤收敛、杀菌、增白等用途的化妆品,采用水溶性药剂为宜,以避免皮肤过度吸收,造成伤害; 从皮肤表面吸收到体内起营养作用的化妆品,以油溶性药剂为宜。为了促进皮肤对化妆品营养成分的吸收,在涂搽化妆品前,先用皮肤清洁剂脱除皮脂(最好用温水),然后再搽用化妆品,并配以适当的按摩等,均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皮肤具有分泌和排泄功能。汗腺分泌汗液,皮脂腺分泌皮脂。 (1)汗液的分泌和排泄:汗液是由小汗腺分泌出来的,在正常室温下分泌量较少,,以肉眼看不见的气体形式散发出来。当气温高于临界温度(30℃)时,活动性小汗腺增加,排汗明显。当受精神上的影响时,汗的分泌量显著增加,如因羞耻、疼痛、恐怖等引起的发汗现象即属此例。 小汗腺分泌的汗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其中水分占90%~99.5%,另外还有盐分、乳酸、氨基酸和尿素等。正常情况下汗液呈弱酸性,pH值约为4.5~5.0,大量排汗时pH值可达7.0。 汗液排出后与皮脂混合,形成乳状的脂膜,可使角质层柔软、润泽、防止干裂。同时汗液使皮肤带有酸性,可抑制一些细菌的生长。另外还有辅助肾脏的作用。大量排汗可使角质层吸收水分而膨胀,汗孔变窄,排汗困难,是痱子发生的原因之一。 (2)皮脂的分泌和排泄:皮脂是由皮脂腺分泌出来的,主要含有脂肪酸和甘油三脂肪酸酯等,如下表所示。它具有润滑皮肤和毛发、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和抑制细菌的作用,还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成 分 含量/% 成 分 含量/% 饱和游离脂肪酸 14.3 其他甾醇类 0.4 不饱和游离脂肪酸 14.0 角鲨烯 5.5 甘油三脂肪酸酯 32.5 支链烷烃 8.1 蜡 14.0 C18一C24链烷二醇 2.0 胆甾醇 2.0 未知物 5.1 当皮脂排出达到一定量,且在皮肤表面扩展到一定厚度时,就减缓或停止皮脂分泌,这一量叫饱和皮脂量。此时如将皮肤表面上的皮脂除去,则皮脂腺又迅速排泄皮脂,表面上的皮脂从除去至达到饱和皮脂量,大约需要2~4h。皮脂分泌量因身体部位各异而有所不同,皮脂腺多的头部、面部、胸部等的皮脂分泌量较多,手脚较少。从性别和年龄上看,皮脂排泄在儿童期较少;由于性内分泌的刺激,在接近青春期迅速增加,到了青春期及其以后一段短的时期,则比较稳定;到老年时,又有下降,尤以女性更甚。从季节上讲,夏季比冬季分泌量大,而且20~30℃时分泌量最大。同时,分泌量也受营养的影响,过多的糖和淀粉类食物使皮脂分泌量显著增加,而脂肪的影响则较小。 根据皮脂分泌量的多少,人类皮肤分为干性、油性、中性三大类型。这也是选择什么类型化妆品的重要依据。 ㈠干性皮肤 皮肤毛孔不明显,皮脂腺的分泌少而均匀,没有油腻的感觉,肤色洁白,或白里透红,细嫩、干净、美观。但这种皮肤经不起风吹雨打和日晒,常因情绪的波动和环境的迁异而发生明显的变化,保护不好容易出现早期衰老的现象。宜使用刺、激性小的香皂、洗面奶、清洁霜等清洁用品和擦用多油的护肤化妆品,如冷霜等。 (2)油性皮肤 毛孔粗大,皮脂的分泌量特别多,同时毛囊口还会长出许多小黑点,脸上经常是油腻光亮,易长粉刺和小疙瘩,肤色较深。但油性皮肤的人不易起皱纹,又经得起各种刺激。可选用肥皂、香皂等去污力强的清洁用品洗脸,宜使用少油的化妆品,如雪花膏、化妆水等。 (3)中性皮肤 中性皮肤介于上述两种类型皮肤之间,仅程度不同地偏重于干性皮肤或油性皮肤,当然偏重于干性皮肤较为理想。皮肤不粗不细,对外界刺激亦不敏感。选用清洁和护肤化妆品的范围也较宽,通常的护肤类化妆品均可选用。 皮肤的类型还受年龄、季节等影响。青春期过后,油性皮肤就会逐渐向中性及干性皮肤转变。在冬季寒冷、干燥的外界环境中,即使是油性皮肤,也易引起干燥、粗糙;夏季,皮肤分泌机能旺盛,汗多,中性皮肤也会呈现为油性皮肤。皮肤的状态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选择化妆品时,也要根据上述变化而有所不同。 (五)皮肤的感觉作用 皮肤的表皮底层内和真皮中含有极为丰富的神经纤维网及各种神经末梢(感受器),每平方毫米内含有100多个。因此即使一个极细小的点受到刺激,也要同时刺激到许多神经末梢,并迅速的传达到大脑。皮肤感觉可分为冷、热、触、痛四种单纯的感觉。痒感是一种较弱的痛觉,即痒和痛无质的差别,仅有量上的差距。 不同性质的各种皮肤感觉的形成机理至今还不十分清楚。有人提出特异感受器学说,认为皮肤存在着特异的感受器,这些特异感受器分别接受不同的刺激,即可引起不同的感受。也有人提出空间—时间型学说,认为皮肤感觉的性质不同,是由皮肤接受刺激后产生一组组在空间和时间序列上构型复杂的冲动,不同类型的冲动传达到中枢神经,引起不同的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最敏锐的是手指和舌尖,平滑、潮湿、干燥等感觉用指尖就可以判别出来。在测定皮肤的感觉时,可以发现皮肤的表面上除上述四种感觉外,还可以鉴别粗细、光滑、细腻、柔软、坚硬、湿润、震颤、轻重、质地(金属、木质、棉或丝织品等),因此,正常皮肤的感觉功能,在人体对适应外界环境的改变如气候、机械、物理或化学的损伤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化妆品基础知识-皮肤的颜色 化妆品的使用对象是人体,更确切地说是人身体上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官如毛发等,与人的皮肤长时间连续接触。那些合理、与皮肤亲和性好、使用安全的化妆品能起到清洁、保护、美化皮肤的作用;相反,使用不当或使用质量低劣的化妆品,会引起皮肤炎症或其他皮肤疾病。因此,为了更好地研究化妆品的功效,开发与皮肤亲和性好、安全、有效的化妆晶,有必要了解有关的皮肤的基础知识。     一、皮肤的构造     皮肤是覆盖整个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也是最大的一个器官,具有特殊的、独立的功能。它与人体的其他器官密切相连,起着保护人体不受外部刺激或伤害的作用。成人的皮肤总面积约为1.5—2.0m2,重量约占人体总重量的15%,厚度(皮下组织除外)约为0.5—4.0mm。皮肤的厚度依年龄、性别、部位的不同而各自不同。一般讲男人的皮肤比女人厚,但脂肪层则女人较厚;眼睑的皮肤最薄,约为0.4mm;臀部、手掌和脚掌的皮肤较厚,约为3—4mm;而儿童特别是婴儿的皮肤要比成年人薄得多,平均只有lmm厚左右。      人的皮肤从表面来看是薄薄的一层,如果把它放在显微镜下面仔细观察,就会清楚地看到皮肤由外及里共分三层:皮肤的最外层叫表皮;中间一层叫真皮;最里面的一层叫皮下组织。皮肤的结构如图l—l所示。 图 1—l  皮肤的解剖和组织(示意图)     1.表皮      表皮是皮肤的最外层,其厚度约为0.1~0.3mm,包括各种大小不同的鳞片状上皮细胞,由基层发育而成。此基层位于真皮之上,在发育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细胞。当这些新细胞一列一列地从基层产生向上延伸时,在不同的层次,其大小、形状均起变化,因而从里到外先后形成了表皮的各层,即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表皮的结构如图1—2所示。 图1—2  表皮的结构图  (1)基底层:   是表皮的最里层,由一列基底细胞组成。基底细胞呈柱状,其长轴与基底膜垂直。细胞间相互平行,排列成木栅状,整齐规则。基底细胞的增殖能力很强,是表皮各层细胞的生成之源,每当表  皮破损,这种细胞就会增生修复,—不留任何遗痕。基底细胞从生成到经过角化脱落大约需要四个星期。另外,决定人体皮肤颜色的黑色素细胞也散布于该层中,约占整个,基底细胞的4%~10%,它具有防止日光照射至皮肤深层的作用。   (2)棘层   位于基底层外面,是表皮中最厚的一层,由4~8层不规则的多角形、有棘突的细胞组成。 棘细胞启里向外由多角形渐趋扁平,与颗粒细胞相连。各细胞间有一定空隙,除棘突外,在正常情况下,还含有细胞组织液,辅助细胞的新陈代谢。在病变时,如细胞间水肿严重,则可使许多棘突被破坏,形成海绵状态,甚至形成水泡。正常的棘层细胞也有增殖能力,在某些病变时则增殖更甚,形成棘层肥厚。在发生萎缩性病变时,则棘层变得很薄,只有1~2层细胞。   (3)颗粒层   位于棘层之外,由2—4层比较扁平的梭形细胞组成,是进一步向角质层细胞分化的细胞。其细胞的特点为胞浆中有很多大小、形状不规则而较粗的角质透明颗粒。颗粒层细胞有较大的代谢变化,既可合成角蛋白,又是角质层细胞向死亡转化的开始,因此它起着向角质层转化的所谓过渡层的作用。表皮细胞经过此层完全角化后,便失去细胞核,而转化成无核的透明层和角质层。在颗粒层上部细胞间隙中,充满了疏水性磷脂质,成为一个防水屏障,使水分不易从体外渗入;同时也阻止表皮水分向角质层渗透,致使角质层细胞的水分显著减少,成为角质细胞死亡的原因之一。  (4)透明层   位于角质层和颗粒层之间,仅见于手掌和足跖处,由2~3层扁平、无核而界线不清的透明细胞组成,内含角母蛋白。有防止水及电解质通过的屏障作用。  (5)角质层   是表皮的最外层,其厚度依身体部位的不同而定。在前臂内侧甚薄,约0.02mm;在掌跖处最厚,可超过0.5mm。由5一10层含有角蛋白和角质脂肪的无核角化细胞组成,能够耐受一定的外力侵害,阻止体内液体外渗和化学物质的内渗,是良好的天然屏障。最外层的细胞干死之后,呈鳞状
/
本文档为【皮肤上的知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