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解老

解老

2011-03-24 14页 pdf 320KB 45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6595

暂无简介

举报
解老 解老第二十 本文和下文《喻老》都是韩非对老子《道德经》的解释,也是现存最早的注老文献,本文涉及《德经》九 章和《道经》三章,这种先《德经》后《道经》的次序与现今通行本相反,却与帛书《老子》相同,因而 具有版本学和校雠学意义。同时,因为韩非站在法家的立场上吸纳老子学说,其中许多理解显然打上了法 术家的烙印,如原始道家基于归真返朴的理念形成的崇道德黜礼义的思想,在此被借用为否定仁、义、礼、 忠、信的理论前提,进而成为后世法家反传统反文化即反礼乐文明的思想武器;原始道家出于全身保真的 目的而反对的前识,在此却成了笃信刑名参验的...
解老
解老第二十 本文和下文《喻老》都是韩非对老子《道德经》的解释,也是现存最早的注老文献,本文涉及《德经》九 章和《道经》三章,这种先《德经》后《道经》的次序与现今通行本相反,却与帛书《老子》相同,因而 具有版本学和校雠学意义。同时,因为韩非站在法家的立场上吸纳老子学说,其中许多理解显然打上了法 术家的烙印,如原始道家基于归真返朴的理念形成的崇道德黜礼义的思想,在此被借用为否定仁、义、礼、 忠、信的理论前提,进而成为后世法家反传统反文化即反礼乐文明的思想武器;原始道家出于全身保真的 目的而反对的前识,在此却成了笃信刑名参验的功利主义者嘲笑的对象;又如,韩非从道家祸福相依的相 对论中演绎出法家严刑峻法的政纲,经过对老子原文中“圣人”内涵的巧妙替换,将一个知雄守雌、善利 万物的道家形象转换成了法家所推崇的霸主……诸如此类,都可以看出韩非对老子学说的改造,从中可看 到这一段中国思想史的微妙嬗变。 德者从首节起至第九节共九节,解释《老子》第三十八章即《德经》首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 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 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 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 取此。”,内也。得者,外也二句谓德是内部世界本有的属性,而得则是要求诸外部世界的。“上德 不德从下句看来,韩非将这个字借为“得””,言其神不淫游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 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句谓得于身。韩非认为德不向外求,得之于自身。凡德者,以无为集,以 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止泊处,归宿,德无舍,则不全。用之 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于义同“有”德这里通“得”。德承上句“德”借为“得”, 下句首字“德”同则无德,不德则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老子原义极其含弘广大, 三个“德”字都可作如字解,韩非只取其一端加以引申发挥,下文类此者夥矣,读者将它当作一家之言则 可,视为定论则大谬。” 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真空妙有的形上境界者,谓其意无所制也。夫无术者, 故以无为无思为虚也。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谓其 意无所制也。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上文谓无术者执着于虚反被虚字牵制,是亦不虚。虚者之无为 也,不以无为为有常句谓不把无为当作经常要注意的事,不以无为为有常则虚,虚则德盛,德盛 之谓上德。故曰:“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 仁者,谓其中心中心,内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生心,犹本心, 天性之所不能已止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无以为,没有所以要这样做的目 的也。” 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等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交接也,亲疏内外之分分际也。 臣事君宜,下怀上宜,子事父宜,贱敬贵宜,知交友朋之相助也宜,亲者内而疏者外宜句谓 亲近的人得以接纳、疏远的人保持距离,这些事情都是应该的。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故曰: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礼者,所以貌情貌情,表现情感也,群义群义,指君臣父子贵贱贤不肖知交友朋亲疏内外之宜之文章 文章,外在的表现形式,这里指处理各种关系的礼仪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 别也。中心怀三字谓心中存着念头而不谕明白,其义同“故”疾趋卑拜四字极言其敬而明之;实心 实心,亦内心也爱而不知,故好言繁辞以信通“申”之。礼者,外饰之所以谕内也。故曰:“礼 以貌情也。”凡人之为外物动也,不知其为身之礼也二句谓人们被外界事物所感发的时候,常常 疏忽了他们自身应表现出的礼节。众人之为礼也,以尊他人也,故时劝时衰。君子之为礼,以为 其身;以为其身,故神之神之,以之为神,谓特别注重礼节为上礼。上礼上礼,即君子之为礼神而 众人贰即不专一,故不能相应君子上礼与众人贰不能相应;不能相应,故曰:“上礼为之而莫之 应。”众人虽贰,圣人之复恭敬,尽手足之礼也不衰,故曰:“攘臂而仍之句以君子捋起袖子 伸出手臂喻其一如既往恭敬尽礼之状。” 道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句犹谓实于中而秀于外,仁者德之光。光有泽 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也。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 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 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知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淮南子·览 冥训》高注:“隋侯,汉东之国,姬姓诸侯也。隋侯见大蛇伤断,以药傅之,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之, 因曰隋侯之珠。”后常与和氏璧并提,指称宝器或人之美德美才,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 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是以父子之间,其礼朴而不明,故曰礼薄也。凡 物不并盛,阴阳是也;理相夺予,威德威德,刑赏是也;实厚者貌薄,父子之礼是也。由是 观之,礼繁者实心衰也。然则为礼者,事通开启人之朴心者也。众人之为礼也,人应回报则 轻欢轻欢,轻浮地表现出高兴的样子,不应则责怨。今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而资提供之以相责 之分尺度,能毋争乎?有争则乱。故曰:“夫礼者,忠信之薄也二句谓礼是内心忠诚不够的表现, 而乱之首发端乎义同“也”。” 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妄意通“臆”度也。何以论之?詹何詹何,楚国隐 者坐,弟子侍,有牛鸣于门外。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题额头。”詹何曰:“然,是黑牛 也,而白在其角。”使人视之,果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以詹子之术臆度之术,婴缠绕,羁绊, 这里引申为惑乱众人之心,华焉二字谓华而不实殆矣!故曰:“道之华也。”尝义同“若”试释 放弃詹子之察,而使五尺之愚童子视之,亦知其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也。故以詹子之察,苦心 伤神,而后与五尺之愚童子同功,是以曰:“愚之首也。”故曰:“前识者,道之华也,而 愚之首也。” 所谓“大丈夫”者,谓其智之大也。所谓“处其厚不处其薄”者,行情实情实,即上句“厚” 也而去礼貌礼貌,即上句“薄”也也。所谓“处其实不处其华”者,必缘理缘理,循常理不径绝 径绝,陆行取小路、水行不顺流,即不缘理也。所谓“去彼取此”者,去貌、径绝而取缘理、好 情实也。故曰:“去彼取此。” 人有祸则心畏恐从本节起至第十四节共五节,解释《老子》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 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 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 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 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为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 成其功也依本文段末句例,本句疑衍。 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动弃理,行 动违背常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 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无不能成者,大能成天子之势尊,而小易得卿相将军之赏禄。 夫弃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 yī顿猗顿,战国时大商人,据传因经营 河东盐池致巨富、陶朱陶朱,即越国名相范蠡,助勾践破吴后功成身退,定居齐国的陶,易名为陶朱公, 以经商致巨富、卜祝卜祝,一从事卜祝之业而致巨富者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众人之轻 与“易”同作意动用法弃道理而易妄举动者,不知其祸福之深大而道阔远若是也。故谕人曰: “孰知其极句谓谁知道其中的究竟呢?” 人莫不欲富贵全寿,而未有能免于贫贱死夭之祸也。心欲富贵全寿,而今贫贱死夭,是不能 至于其所欲至所欲至,即富贵全寿也。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谓迷,迷则不能至于其所欲 至矣。今众人之不能至于其所欲至,故曰“迷”。众人之所不能至于其所欲至也,自天地之 剖判天地之剖判,犹云开天辟地以至于今。故曰:“人之迷也,其日故以通“已”久矣。” 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句谓乐天知命也,轻 恬资财句谓淡泊财利也。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公心顾广圻谓此字衍不偏党也。所谓“光” 者,官爵尊贵,衣裘皮衣,泛指衣服壮丽也。今有道之士,虽中外信顺句谓内心和外表诚信和顺, 不以诽谤穷堕从下文句例分析,“穷堕”当与“信顺”相反对,犹心胸偏狭;虽死节轻财,不以侮 罢通“疲”,胆小懦弱羞贪四字谓欺侮胆小怯弱者、羞辱贪图财利者;虽义端正不党,不以去邪罪私 四字谓弹劾奸邪的人,责备有私心的人;虽势尊衣美,不以夸贱欺贫。其故何也?使失路者而肯 听习问知听习问知,向熟悉路线的人打听了解,即不成迷也。今众人之所以欲成功而反为败者, 生于不知道理,而不肯问知而听能。众人不肯问知听能,而圣人强以其祸败适通“谪”,责 备之,则怨。众人多而圣人寡,寡之不胜众,数常理也。今举动而与天下之当是“人”字之形 误为仇,非全身长生之道也,是以行轨节而举之也句谓圣人行为遵循法度,并以此来引领人们。 故曰:“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guì,割伤,直而不肆放肆,唐突,光而不耀刺眼。” 聪听力好明视力好睿 ruì智睿智,英明有远见。从本节起至第十九节共五节,解释《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 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天也;动静思虑,人 也。人也者,乘于天明以视,寄于天聪以听,托于天智以思虑。故视强过度,则目不明;听 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目不明,则不能决别黑白之分;耳不聪,则不能别清 浊之声;智识乱,则不能审得失之地。目不能决黑白之色则谓之盲,耳不能别清浊之声则谓 之聋,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盲则不能避昼日之险,聋则不能知雷霆之害,狂则不能 免人间法令之祸。书指《老子》,下同之所谓“治人”者,适协调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 所谓“事天”者,不极聪明之力聪明之力,即视听之力,不尽智识之任。苟极尽,则费神多; 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是以啬这里是节省之。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故曰: “治人事天莫如啬。” 众人之用神也躁,躁则多费,多费之谓侈。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之谓啬。啬之 谓术也生于道理。夫能啬也,是从于道而服于理者也。众人离通“罹”,遭遇于患,陷于祸, 犹未知退,而不服从道理。圣人虽未见祸患之形,虚无虚无,清虚无为服从于道理,以称蚤通 “早”服。故曰:“夫谓义同“唯”,《老子》原文作“惟”啬,是以《老子》原文作“谓”蚤服。” 知治人者,其思虑静;知事天者,其孔窍孔窍,这里指五官虚。思虑静,故德不去;孔窍虚, 则和气日入。故曰:“重积德。”夫能令故德不去,新和气日至者,蚤服者也。故曰:“蚤 服,是谓重积德。”积德而后神静,神静而后和忧喜不生、宠辱两忘的祥和心境多,和多而后计 得计得,思虑得当,计得而后能御万物,能御万物则战易胜敌,战易胜敌而论犹声望必盖世, 论必盖世,故曰“无不克”。无不克本于重积德,故曰“重积德,则无不克”。战易胜敌, 则兼有天下;论必盖世,则民人从。进兼天下而退从使……归附民人,其术远,则众人莫见 其端末端末,始终。莫见其端末,是以莫知其极。故曰:“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凡有国而后亡之,有身而后殃之,不可谓能有其国、能保其身。夫能有其国,必能安其社稷; 能保其身,必能终其天年。而后可谓能有其国、能保其身矣。夫能有其国、保其身者,必且 体体证,践履道。体道,则其智深;其智深,则其会计会,计谋远;其会远,众人莫能见其所 极。唯夫能令人不见其事极,不见其事极者为一本“为”下有“能”字,是保其身、有其国。 故曰:“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 所谓“有国有国,拥有国家之母根本”,母者,道也。道也者,生于所以有国之术,所以有国 之术,故谓之“有国之母”。夫道以与世周旋周旋,应对者,其建生建生,立身,养生也长, 持禄也久。故曰:“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树木有曼细根,有直根。根依文例,此当是承上 文而分释,“根”上脱一“直”字者,书之所谓“柢”也,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曼根者, 木之所以持生也。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也;禄也者,人之所以持生也。今建于理者,其持 禄也久,故曰:“深其根。”体其道者,其生日长,故曰:“固其柢。”柢固,则生长生长, 生命久长;根深,则视活久,故曰:“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工人工人,这里指手工业者数 shuò,屡次变业则失其功本节与下节解释《老子》第六十章:“治大国 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 伤,故德交归焉。”,作者作者,耕作者数摇摇动农作物徙迁移则亡其功。一人之作,日亡半日, 十日则亡五人之功矣。然则数变业者,其人弥众,其亏损失弥大矣。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 害易则民务变,务变之谓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大器,贵 重的器物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小鲜,小菜而数挠犹搅动之,则贼害其泽色泽;治大国而 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人处疾则贵医,有祸则畏鬼。圣人在上,则民少欲;民少欲,则血气治血气治,气血和舒。依 文气“血气治“当重而举动理举动理,举动符合法度;举动理,则少祸害。夫内无痤 cuó疽 jū,痤 疽,都是毒疮瘅 dàn,通“疸”,黄疸病痔之害,而外无刑罚法诛之祸者,其轻恬轻恬,看轻,看 淡鬼也甚。故曰:“以道莅 lì,临天下莅天下,治天下,其鬼不神。”治世之民,不与鬼神相 害也。故曰:“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鬼祟鬼怪或鬼怪害人也犹“之”也疾人之谓 鬼伤人,人逐除之之谓人伤鬼也。民犯法令之谓民伤上,上刑戮民之谓上伤民。民不犯法, 则上亦不行刑;上不行刑之谓上不伤人。故曰:“圣人圣人,这里韩非将老子笔下的圣人转换成 了人君亦不伤民。”上不与民相害,而人不与鬼相伤,故曰:“两不相伤。”民不敢犯法, 则上内民之身体不用刑罚,而外民之产业不事利贪其产业。上内不用刑罚,而外不事利其产业, 则民蕃息蕃息,繁衍生息。民蕃息而畜通“蓄”积盛,民蕃息而畜积盛之谓有德。凡所谓祟者, 魂魄去而精神乱,精神乱则无德。鬼不祟人则魂魄不去,魂魄不去而精神不乱,精神不乱之 谓有德。上盛畜积而鬼不乱其精神,则德尽在于民矣。故曰:“两不相伤,则《老子》作“故” 德交归焉。”言其德上下交盛而俱归于民也据每段段末句例,本句当因注文而衍。 有道之君从本节起至第二十六节共五节解释《老子》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 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外无怨仇于邻敌,而内有德 泽于人民。夫外无怨仇于邻敌者,其遇诸侯也外依上下句例“外”字当衍有礼义;内有德泽于 人民者,其治人事也务本韩非以农耕为本业。遇诸侯有礼义,则役希起句谓少战事;治民事务 本,则淫奢止。凡马之所以大用者,外供甲兵而内给淫奢也。今有道之君,外希通“稀”用 甲兵,而内禁淫奢。上不事马于战斗逐北,而民不以马远淫游通物通物,交换货物,所积力唯 田畴句谓所积聚起来的力量全用在耕种上了,必且粪灌粪灌,施肥灌溉。故曰:“天下有道,却走 马以粪也。” 人君者无道,则内暴虐其民,而外侵欺其邻国。内暴虐则民产绝,外侵欺则兵数起。民产绝 则畜生少,兵数起则士卒尽。畜生少则戎马戎马,战马乏,士卒尽则军危殆。戎马乏则将马 将马,当是“牸(zì)马”之形近而误,牸马,怀孕的马出,军危殆则近臣役二句谓军马奇缺,就连怀孕 的马也要上战阵,军情危急就连君王身边的近臣都得充兵员。马者,军之大用;郊者,言其近也。 今之所以给军之具于将马近臣。故曰:“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也。” 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经绝,义同上。事经绝, 处事不循常理,事经绝则祸难生。由是观之,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诱发于可欲。可欲之类, 进则教良民为奸,退则令善人有祸。奸起,则上侵弱侵弱,削夺君;祸至,则民人多伤。然 则可欲之类,上侵弱君而下伤人民。夫上侵弱君而下伤人民者,大罪也。故曰:“祸莫大于 可欲。”是以圣人不引被引诱五色,不淫沉迷于声乐;明君贱玩好而去淫丽。 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犹依附天而下不著同“着”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 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欲利之心不除,其身之忧也。故圣人衣足以犯寒,食足以充虚, 则不忧矣。众人则不然,大为诸侯,小余千金之资,其欲得之忧不除也。胥靡胥靡,刑徒有 免,死罪时活,今不知足者之忧终身不解。故曰:“祸莫大于不知足。” 故欲利甚于忧,忧则疾生,疾生而智慧衰,智慧衰则失度量,失度量则妄举动,妄举动则祸 害至,祸害至则疾婴缠绕内,疾婴内则痛祸薄外痛祸薄外,疼痛表现到外部,痛祸薄外则苦痛杂 于肠胃之间,苦痛杂于肠胃之间则伤人也憯 cǎn,惨痛,憯则退而自咎自咎,自责,退而自咎 也生于欲利。故曰:“咎莫憯于欲利。” 道者本节与下节解释《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 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万物之 所然也,万理之所稽合也二句谓道是万物成为现在这个模样的总根源,也是万理的总归宿。理者,成 物之文同“纹”也句谓理是生成万物的具体细则;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 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迫,这里是侵害之意。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句谓所以 理成为具体事物的制约力量。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 常操常操,永恒不变的法则;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禀受,禀赋焉“于之”的合音字,之代“尽稽万 物之理”的道。句谓或死或生都是气这种自然现象自然生成的,万智斟酌斟酌,多多少少地吸取焉,万 事废兴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维斗,《庄子·大宗师》成玄英疏:“维斗,北斗也, 为众星纲维,故谓之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五常五常,五行,金、木、水、 火、土得之以常其位常其位,永远固定在它们的位置上,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变 气,轩辕轩辕,即轩辕氏,黄帝之号,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得之以擅专擅,控制四方,赤松赤 松,传说中的仙人得之与天地统与天地统,与天地相终始,圣人圣人,这里指有道之君王得之以成文 章文章,国家制度。道与尧、舜俱智,与接舆接舆,上古时楚国贤人,与时不合,披发佯狂俱狂, 与桀、纣俱灭,与汤、武俱昌。以为近乎,游于四极;以为远乎,常在吾侧;以为暗乎,其 光昭昭;以为明乎,其物冥冥。而功成天地,和和气,真气化雷霆,宇内之物,恃之以成。 凡道之情,不制不形句谓不造作不外现,柔弱随时,与理相应。万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万 事得之以败,得之以成。道譬诸若水,溺者多饮之即死,渴者适饮之即生。譬之若剑戟,愚 人以行忿则祸生,圣人以诛暴则福成。故得之以死,得之以生,得之以败,得之以成。 人希通“稀”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 也。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通“现”,显现功以处审度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凡理者本节解释《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 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并及于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 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方圆、短长、粗靡细、坚脆之分也,故 理定而后可得道也。故定理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夫物之一存一亡,乍刚死乍生,初盛 而后衰者,不可谓常。唯夫与天地之剖判剖判,谓创始之时也具通“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 不死不衰者谓常。而常者,无攸 yōu,所易,无定理。无定理,非在于常所常所,恒常不变的地 方,是以不可道也。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周行,普遍运行的规律,强字称呼之曰道,然而然 而,犹然后可论。故曰:“道之可道,非常道也。” 人始于生而卒于死本节与下节解释《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 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 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 “出生入死。”人之身三百六十节,四肢九窍,其大具也句谓这些是人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四肢 与九窍十有三者,十有三者之动静尽属于生焉。属之谓徒类也,故曰:“生之徒也十有三者。” 至死也,十有三具者皆还而属之于死,死之徒亦有十三。故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 有三。”凡民之生生生生,产生新的生命或使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而生者固动,动尽依义推论本 字当涉下“生尽”之“尽”而衍则损也,而动不止,是损而不止也。损而不止,则生尽,生尽之 谓死,则十有三具者皆为死死地死死地,死于死地也。故曰:“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 之犹“亦”也十有三。” 是以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此甚大于兕虎之害。夫兕虎有域句谓野牛和老虎都有其一定的活动范 围,动静有时,避其域,省 xǐng,省察其时,则免其兕虎之害矣。民独知兕虎之有爪角也, 而莫知万物之尽有爪角也,不免于万物之害。何以论之?时雨降集,旷野闲静,而以在昏晨 犯冒犯山川句谓昼夜跋山涉水,则风露之爪角害之。事上不忠,轻犯禁令,则刑法之爪角害之。 处乡不节不节,无度,不检点,憎爱无度,则争斗之爪角害之。嗜欲无限,动静不节,则痤疽 之爪角害之。好用其私智而弃道理,则网罗网罗,承“道理”言,指大化自然的规律之爪角害之。 兕虎有域,而万害有原同“源”,上同,避其域,塞其原,则免于诸害矣。凡兵革者,所以备 害也。重生重生,珍惜生命者,虽入军无忿争忿争,忿怒争斗之心,无忿争之心,则无所用救害 之备。此非独谓野处野处,驻扎在野外之军也。圣人之游世也,无害人之心,则必无人害,无 人害则不备人,故曰:“陆行不遇兕虎。”入山不恃备以救害,故曰:“入军不备《老子》 通行本作“被”甲兵。”远诸害,故曰:“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错通“措”,其爪,兵无所 容其刃。”不设备而必无害,天地之道理字因“道”字的注文而衍也。体体证天地之道,故曰: “无死地焉。”动无死地,而谓之“善摄保养生”矣。 爱子者慈于子本节起至第三十五节共四节解释《老子》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 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 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 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重生者慈于身,贵功者慈于事。慈母之于弱子也, 务致其福;务致其福,则事此与下句“事”作动词除其祸;事除其祸,则思虑熟;思虑熟,则 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必成功,则其行之也不疑,不疑之谓勇。圣人之于万事也,尽 如慈母之为弱子虑也,故见必行之道。见必行之道则明,其从事亦不疑,不疑之谓勇。不疑 生于慈,故曰:“慈故能勇。” 周公曰:“冬日之闭冻闭冻,冰封地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天地不能常侈常费, 而况于人乎?故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官治,官吏治政必有赏罚。 是以智士俭用其财则家富,圣人爱宝爱宝,珍惜其神则精盛,人君重矜惜战其卒重战其卒,不 轻易用兵打仗则民众民众,人民众多,民众则国广,是以举总括之曰:“俭,故能广。” 凡物之有形者易裁也,易割也。何以论之?有形,则有短长;有短长,则有小大;有小大, 则有方圆;有方圆,则有坚脆;有坚脆,则有轻重;有轻重,则有白黑。短长、大小、方圆、 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理定而物易割也。故议于大庭而后言则立,权议之士知之矣二句 谓在大庭广众之中议事,在后面发言的人的意见往往被采纳,这是善于权衡议事的人们明白的道理。故欲 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体现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圣 人尽随于万物之规矩,故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则事无不事,功无不功二 句第二个“事”与“功”作动词,而议必盖世,欲无处大官,其可得乎?处大官之谓为因注“谓” 字而衍成事长成事长,成就事功的领袖,是以故“是以”、“故”当衍其一曰:“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为成事长。” 慈于子者不敢绝衣食,慈于身者不敢离通“罹”,遭遇法度,慈于方圆者不敢舍规矩。故临兵 而慈于士吏小官,这里指下级军官则战胜敌,慈于器械则城坚固。故曰:“慈,于义同“以”战 则胜,以守则固。”夫能自全也而尽随随顺,遵循于万物之理者,必且有天生天生,自然生成 的东西,天生也者,生心生心,本性,如“天命之谓性”也。故天下之道尽之生尽之生,犹谓都从 中产生也,若以慈卫之也,事必万全而举无不当,则谓之宝矣。故曰:“吾有三宝,持而宝 之。” 书之所谓“大道”也者,端正道也本节解释《老子》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 是畏。大道其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 非道也哉!”。所谓“貌通“藐”,小施 yí,同“迤”,斜。藐迤,小径”也者,邪道也。所谓“径 小径大”也者,佳丽佳丽,这里指小路美好也。佳丽也者,邪道之分同“份”,部分也。“朝甚 除通“涂”,肮脏”也者,狱讼繁三字谓诉讼案件繁多也。狱讼繁则田荒,田荒则府仓虚,府仓 虚则国贫,国贫而民俗淫侈,民俗淫侈则衣食之业绝,衣食之业绝则民不得无饰巧诈,饰巧 诈则知采文采文,华丽的服饰,知采文之谓“服文采”。狱讼繁,仓廪虚,而有以淫侈为俗, 则国之伤也若以利剑刺之。故曰:“带利剑。”诸夫饰智故智故,巧诈以至于伤国者,其私 家必富;私家必富,故曰:“资货资货,财货有余。”国有若是者,则愚民不得无术而效之, 效之则小盗生。由是观之,大奸作则小盗随,大奸唱则小盗和。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 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今大奸作则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则小盗必和,故服文 采,带利剑,厌饮食,而货资有余者,是之谓盗竽矣。 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本节解释《老子》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 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得于好恶,怵通“訹”,引诱于淫物淫物,珍异宝玩,而后变 乱。所以然者,引被引诱,下同于外物,乱于玩好也。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 而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一专一,下同建其趋舍 四字犹谓确立志向,虽见所好之物不能引,不能引之谓不拔。一于其情,虽有可欲之类,神内 心不为动,神不为动之谓不脱。为人子孙者,体此道以守宗庙,宗庙不灭之谓“祭祀不绝”。 身以积精为德,家以资财为德,乡国天下皆以民为德。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故曰: “修之身,其德乃真。”真者,慎之固也。治家,无用之物不能动其计,则资财货有余,故 曰:“修之家,其德有《老子》原文作“乃”余有余与下文“长”、“丰”、“普”皆指德行圆满。” 治乡者行此节此节,这个专一不拔的品德,则家之有余者益众,故曰:“修之乡,其德乃长。” 治邦者,行此节,则乡之有德者益众,故曰:“修之邦,其德乃丰。”莅临,统治天下者行 此节,则民之生莫不受其泽,故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修身者以此别君子小人,治 乡、治邦、莅天下者,各以此科此科,上文四条适同“谛”,仔细观息耗息耗,消长,盛衰,则万 不失一。故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奚以知天 下之然也同“哉”?以此。” 喻老第二十一 《喻老》篇在不长的篇幅中,用了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分别解释了《老子》十二章,其中《德经》 八章、《道经》四章,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 发凡起例的作用,同时也使他的刑名法术之学有了比较精深的理论凭藉,但相对于《解老》篇,本文离韩 非本人的法术思想要远些。 天下有道自本节起至第五节共五节解释《老子》第四十六章,原文见《解老》篇引,韩非在对于具体字 句的释义上与《解老》篇有出入,无急患,则曰静,遽传遽传,古代传递紧急公文的车马不用。故曰: “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攻击不休,相守持数年不已,甲铁衣胄 zhòu,盔,铁帽生虮虱子 的卵虱,燕雀处帷幄二句极言战事的久长和战局的惨烈,而兵不归。故曰:“戎马生于郊。” 翟通“狄”,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人有献丰大狐、玄豹之皮于晋文公,文公受客皮而叹曰: “此以皮之美自为招致罪。”夫治国者以名号为罪,徐偃王上古传说中东方徐国国君,行仁义而 被楚王所灭是也;以城与地为罪,虞、虢虞、虢,春秋时诸侯国名,公元前 655 年,晋国向虞国借道 伐虢,三年后又灭亡虞国是也。故曰:“罪莫大于可欲可欲,可以引发别人的贪欲。” 智伯兼范、中行而攻赵不已,韩、魏反之,军败晋阳,身死高梁高梁,地名,在今山西省临汾 境内之东,遂卒遂卒,终于被分国土被瓜分,漆其首以为溲器溲器,饮器。故曰:“祸莫大于不 知足。” 虞君欲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解见《十过》篇,不听宫之奇,故邦亡身死。故曰:“咎莫憯于欲 得。” 邦以存为常,霸王其可也;身以生为常,富贵其可也。不以欲自害,则邦不亡,身不死。故 曰:“知足之为足矣句谓知道满足也就是满足了。” 楚庄王既胜本节解释《老子》第五十四章,原文见《解老》篇引,守于河雍,归而赏孙叔敖孙叔敖, 春秋时楚人,名敖,字孙叔,官令尹,辅佐楚庄王治国,有善政。孙叔敖请汉间之地,沙石之处句指 贫瘠的土地。楚邦之法,禄臣享受俸禄的大臣再世再世,第二代而收地收地,朝廷收回封地,唯孙 叔敖独在保留。此不以其邦为收者,瘠也,故九世而祀不绝。故曰:“善建立不拔,善抱不 脱。子孙以其祭祀,世世不辍。”孙叔敖之谓也。 制在己曰重本节解释《老子》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 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不离位曰静。重持重则能使 轻轻浮,静则能使躁。故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故曰‘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也。” 邦者,人君之辎重也。主父主父,即赵武灵王生在世的传其邦传其邦,传王位于其子,此离其辎重 者也,故虽有代、云中之乐代、云中之乐,代、云中,都是武灵王设置的郡名,其事指赵惠文王三年 (公元前 296 年),主父从代地回赵都,行赏大赦,摆酒庆功,事见《史记·赵世家》,超然超然,这里 指飘飘然已无赵矣。主父,万乘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无势之谓轻此中韩非已给“轻”“躁” 二字赋予了新的内涵,离位之谓躁,是以生幽囚禁而死。故曰:“轻则失臣《老子》原文“臣” 作“根”。失臣,失去对臣下的控制,躁则失君失君,失去君位。《老子》中的“君”非君臣之“君”, 而系主宰之义。这里韩非通过置换概念的内涵给予了重新定义。”主父之谓也。 势重者本节与下节解释《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 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人 君之渊也句谓强势与重权是人君的深厚的凭借。君人者,势重于人臣之间王先慎疑“间”系“上” 之误。句谓人君的权势傍落到人臣之间,失则不可复得也。简公失之于田成,晋公失之于六卿, 而邦亡身死。故曰:“鱼不可脱于深渊。”赏罚者,邦之利器利器,亦犹重权也,在君则制臣, 在臣则胜君。君见同“现”,施行赏,臣则损之损之,犹减损君王之赏赐以为德据下文“人君见赏, 而人臣用其势”论,“德”当是“势”字之误;君见罚,臣则益之以为威。人君见赏,而人臣用 其势;人君见罚,而人臣乘凭借,利用其威。故曰:“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越王越王,这里指勾践入宦于吴句指勾践被吴王打败,入吴为夫差洗马事,而观示之伐齐以弊吴句指 吴王夫差北上与齐争霸,勾践入见,送上许多礼物以示支持。实际上是想借此削弱吴国。事见《左传·哀 公十一年》。吴兵既胜齐人于艾陵艾陵,齐国地名,张张扬,示威之于江、济江、济,长江和济水, 强逞强之于黄池黄池,宋国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春秋》哀公十三年载“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 《左传》记曰:“吴晋争先……(吴)乃先晋人。”强之于黄池,即指此言,故可制于五湖五湖,这里 指太湖。句谓所以吴国在太湖被越国大败。故曰:“将欲翕 xī,收敛之,必固《古书虚字集释》:“‘故’ 犹‘先’也,字或作‘固’。”下同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晋献公将欲袭虞,遗之以璧、 马注见《十过》篇;知伯将袭仇由仇由,一作仇犹,春秋时狄族建立的国家,位于今山西省境内,遗 之以广车广车,车身宽大的车子。《战国策·西周策》云:“昔智伯欲伐仇由,遗之大钟,载以广车, 因随入以兵。”事又见本书《说林下》。故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起事于无形,而要 yā o,取大功于天下,“是谓微明”。处小弱而重自卑句谓处于弱小地位而能注重谦卑自持,谓损“弱 胜强”也顾广圻《识误》云:“当作‘而重自卑损之谓弱胜强也’,‘损’句绝”。据“处小弱”与“重 自卑”对仗看,“损“字又当系因注文而衍。 有形之类本节解释《老子》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 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 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与少相对,义 为多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 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 突烟囱隙突隙,烟囱的裂隙之烟王念孙《读书杂志》云:“引之曰:突隙之烟,不能焚室,烟当为‘熛’ 误……《说文》:熛,火飞也,读若标。”焚。故曰:白圭白圭,战国时水利家,曾相魏之行巡视堤 也塞其穴,丈人丈人,长者,老年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涂其隙,涂塞烟囱的裂隙。是以白圭无水难, 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难,敬与“慎”同义,亦慎也细以远大者也。扁鹊扁鹊,春秋战国之 交名医,原名秦越人见蔡桓公蔡桓公,即蔡桓侯,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腠理,皮肤表 皮,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喜欢治不病不病, 无病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 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 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走,转身就跑开。桓侯故特意使人问之,扁 鹊曰:“疾在腠理,汤通“烫”,用热的药汤浸泡熨 yùn,用药物热敷之所及所及,药力所能达到也; 在肌肤,针石针石,金属针与石针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通“剂”,药剂。火齐,火煎的药剂之 所及也;在骨髓,司命司命,掌管寿数之神之所属所属,所掌管的地方,无奈何也。今在骨髓, 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 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腠理之地,谓初始阶段,故曰:“圣 人蚤通“早”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重耳,晋献公之子,献公立幼子为嗣,重耳出奔十九年后由秦国护送回国即位为晋文公, 在位期间使晋国国力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出亡本节解释《老子》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 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 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败事,常于几成而 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 而不敢为。”,过郑,郑君不礼,叔瞻叔瞻,郑国大夫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 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 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通“借”道于虞而伐虢, 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相德,互施恩惠也。今日晋灭虢, 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通“返”。还反,二字同义 连文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虞、郑之扁鹊 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因而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未兆,还没露出苗头 时易谋也。” 昔者纣为象箸象箸,象牙做成的筷子而箕子箕子,商纣王叔父,为太师,封于箕,故称怖本节解释《老 子》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 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 身殃,是为习常。”,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鉶 xíng,土鉶,土制器皿,必将犀、玉之杯犀、玉之杯, 用犀牛角和玉石制成的杯子;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豆类植物藿豆类植物的叶子。菽藿,这里泛指简陋的 食物,必旄、象、豹胎句以旄、象、豹等未出生动物的胚胎喻精美食物;旄、象、豹胎必不衣穿短 褐 hè,制作粗糙的毛布衣服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终,后果,故 怖其始。居五年,纣为肉圃肉圃,即肉林。传说纣王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为长夜之饮,设炮 páo, 烙炮烙,段玉裁谓当作“炮格”。上下文皆言饮食奢侈事,故此指烤肉用的工具,而非刑具,登糟丘糟 丘,酒糟堆积而成,形如山丘,临酒池,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见 小曰明。” 勾践入宦于吴本节继续解释《老子》第五十二章并及于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 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身执干戈为吴王洗 xiǎn马洗马,王先慎曰:“‘洗’、 ‘先’古通,谓前马而走。……古本贱役,至汉始以此名官。”,故能杀夫差于姑苏。文王文王,商 末周族领袖,姓姬名昌,商纣时为西伯,曾被纣囚禁,在位期间国势日盛见詈 lì,骂于王古字与“玉” 近似门王门,在今河南省境内,颜色颜色,这里指脸色不变,而故武王擒纣于牧野牧野,地名,位于 今河南省淇县南。故曰:“守柔曰强。”越王之霸也不病宦病宦,以从事贱役为病,武王之王也 不病詈。故曰:“圣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不病,不以为病,是以无病也。” 宋之鄙人鄙人,乡野之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本节与第十五十六共三节承第十一节进一步解释《老子》 第六十四章,子罕子罕,春秋时宋国贤人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之器,不宜为细人细 人,细民,小民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 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涂通“途”,周涂,大道,冯曰:“事者为也。为生于时,知通“智” 者无常事三句谓事情是人为的,而人们的行为是在具体的时势下产生的,所以聪明的人没有恒常不变的 事情。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舞 之。故知者不以言谈教,而慧者不以藏书箧 qiè,小箱子。此世之所过以为过错也,而王寿复 之复之,指恢复世人所否定的做法,是学不学也。故曰:“学不学,复归众人之所过也。” 夫物有常容,因依照乘凭借,利用以导引导之。因当为“固”的形近且涉上句而误,通“故”随物之 容常容,常态。故二“故”双重推论静则建乎德事物的本性。建乎德,随顺事物的本性,动则顺乎道。 宋人有为其君以象象牙为楮 chǔ,落叶乔木叶者,三年而成,丰指茎柯粗壮杀 shài,原义为衰减, 这里指茎柯细小茎柯,毫芒毫芒,茎叶上的微毛和细芒繁泽繁泽,丰富的色泽,乱混杂之楮叶之中而 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功食禄于宋邦。列子即列御寇,战国时道家人物闻之曰:“使天地三年而 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不乘天地之资,而载一人之身,不随道理之数而学一人之 智,此皆一叶之行也。故冬耕之稼,后稷后稷,上古时周族始祖,名弃,以善于种植农作物著称, 曾为农官不能羡盈余,这里指丰收也;丰年大禾,臧、获臧、获,上古时对奴仆的称呼不能恶与下 文“有余”相对,义为歉收也。以一人之力,则后稷不足;随自然,则臧获有余。故曰:“恃 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 空窍者本节与下节解释《老子》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神明之户牖 yǒu,户牖,门窗也。耳目竭于声色,精 神竭于外貌,故中内心无主。中无主,则祸福虽如丘山,无从识之。故曰:“不出于户,可 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此言神明之不离其实室也句谓神明守其舍。 赵襄主赵襄主,即赵襄子,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之一学御于王子期王子期,顾广圻《识误》云:“期”上 当有‘于’字,下文及本书《外储说右下》皆同。王子于期,即王良,赵襄子家臣,以善驭著称,俄而与 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同“耶”,表疑问?”对曰:“术 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进速致远, 跑得快并且到达远方的目的地。今君后则欲逮赶上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诱道争远,引导 马在路上作远程比赛,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通“尚”何以调调教于马?此君之所 以后也。”白公胜白公胜,春秋时楚国大夫,名胜,平王之孙,其父太子建因被陷害出奔,他也随伍子 胥出走到吴国,后被召回。楚惠王十年作乱,兵败自杀虑乱虑乱,图谋作乱,罢朝罢朝,退朝,倒杖而 策锐贯颐句谓倒拿马鞭,尖端刺穿了脸颊,血流至于地而不知。郑人闻之曰:“颐之忘,将何为 王先慎据顾广圻校,曰:作“不”是,“为”字误忘哉!”故曰:“其出弥远者,其智弥少。”此 言智周周遍乎远,则所遗在近也,是以圣人无常行也。能并智并智,谓同时考虑远近诸事而不致 偏面,故曰:“不行而知。”能并视,故曰:“不见而明。”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 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故曰:“不为而成。” 楚庄王楚庄王,春秋时楚国国君,在位期间使国势大盛,是春秋五霸之一莅政三年本节解释《老子》第 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 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颓,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 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无令发,无政为也。 右司马右司马,官名御座御座,侍座而与王隐隐语,近似今之谜语曰:“有鸟止南方之阜土丘,三 年不翅不翅,不振动翅膀,不飞不鸣,嘿同“默”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 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民则,治民之法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 人。子释之句犹您放心吧,不谷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 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处士,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史 记·楚世家》记其事在威王时,韩子笔误耳,胜晋于河雍,合会盟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 以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通“早”见示见示,表露自己的才能,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 大音希通“稀”声。” 楚庄王欲伐越本节与下节解释《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杜子杜子,楚臣,事迹不详谏曰:“王之 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 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 qiāo,庄蹻,楚威王时作 乱者,与楚庄王不同时,其中记载或有误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 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 见之谓明。” 子夏子夏,与曾子俱为孔子门生,贤者见曾子,曾子曰:“何肥肥胖也?”对曰:“战胜,故肥 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 者战思想斗争于胸中,未知胜负,故臞 qú,瘦。今先王之义胜,故肥。”是以志立志之难也, 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周有玉版玉版,玉制的有文字符号的刻片。本节解释《老子》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 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惜其资,虽 智大迷,是谓要妙。”,纣令胶鬲 gé,胶鬲,与费仲同为商纣王的大臣索之,文王不予,费仲来求, 因予之。是胶鬲贤而费仲无道也。周恶贤者之得志也,故予费仲。文王举太公于渭滨渭滨, 渭水之滨者,贵之也;而资费仲玉版者,是爱之爱之,爱护胶鬲,而不是费仲也。故曰:“不贵 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句谓即使是智者也会糊涂的,是谓要妙要妙,幽深微妙的道理。”
/
本文档为【解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