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求生必需有胃气

求生必需有胃气

2011-03-06 50页 doc 186KB 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741229

暂无简介

举报
求生必需有胃气发表文章 医学传心录7 2005-09-13 08:23:45 大中小 藿香正气散 正气(半)(夏)曲(紫)苏藿(香),(茯)苓陈(皮)(白)术(白)芷(厚)朴,桔(梗)甘(草)腹(皮)(生)姜(大)枣,吐泻阴阳搏。 有热者加姜炒黄连。有寒者加干姜。腹痛加官桂,痛甚加吴茱萸去藿香。小便不利加车前子。转筋加木瓜。发热口渴加麦冬、淡竹叶。若频欲登圊①不通利者加枳壳。中暑者加香薷、扁豆。心下痞加枳实、青皮。肉食不化加山楂。米谷不化加神曲、麦芽。 ----------------------------------------- ①圊...
求生必需有胃气
发表文章 医学传心录7 2005-09-13 08:23:45 大中小 藿香正气散 正气(半)(夏)曲(紫)苏藿(香),(茯)苓陈(皮)(白)术(白)芷(厚)朴,桔(梗)甘(草)腹(皮)(生)姜(大)枣,吐泻阴阳搏。 有热者加姜炒黄连。有寒者加干姜。腹痛加官桂,痛甚加吴茱萸去藿香。小便不利加车前子。转筋加木瓜。发热口渴加麦冬、淡竹叶。若频欲登圊①不通利者加枳壳。中暑者加香薷、扁豆。心下痞加枳实、青皮。肉食不化加山楂。米谷不化加神曲、麦芽。 ----------------------------------------- ①圊:(音青)。厕所。 烧盐汤 盐一撮,放刀上用火烧红,热童便和服,或以新汲水和服,少顷即吐。 按:霍乱初起,用藿香正气散兼刺委中、尺泽放血,可以收效。如果吐泻太甚,失水过多,眼胞塌陷、汗出不止、肢冷脉微欲绝,则应急服王清任之急救回阳汤。万不可因其口渴,误认为热,坐误机宜。 急救回阳汤 党参(八钱) 附子(八钱) 干姜(四钱) 白术(四钱) 甘草(三钱)桃仁(二钱)红花(二线) 水煎服。 痞满脾倦积湿而成 痞满者,非痞块之痞,乃胸中痞闷而不舒畅也。因脾倦不能运化水谷,以致积湿成痰,留于中脘,而感痞闷也。治宜健脾顺气,气顺则痰利,脾健则食化痞消而通泰矣。方用二陈汤加枳实、白术、香附、砂仁、白豆蔻、藿香、厚朴之类。瘦人多郁热,加黄连去半夏。血虚加川芎、当归去半夏。食积加神曲、麦芽、山楂去白术、半夏。肥人多湿多痰加苍术。气虚加人参去半夏。痰隔加瓜蒌、贝母、桔梗、竹沥、姜汁去白术、半夏。脾湿中满加苍术、芍药去半夏。 二陈汤见9页 呃逆者胃气之不顺 呃逆①者,俗谓之发呃也。声短者,出于中焦,水谷之病也;声长者,出于下焦,虚邪相搏也。脉浮缓者吉,弦急者凶。伤寒失下,便闭而呃者用承气汤。吐泄后胃寒而呃者用丁香柿蒂汤。吐利后胃热而呃者用橘皮竹茹汤。气逆而呃者用木香调气散。病后发呃者难治。 承气汤见20页 丁香柿蒂汤 丁香柿蒂汤,人参生姜煎,伤寒吐泄后,胃冷服之安。 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汤,人参甘草煎,生姜并大枣,胃热服之安。 木香调气散 木香调气散,丁香白蔻仁,藿(香)檀(香)砂(仁)甘草,盐汤送下吞。 ----------------------------------------- ①呃逆:俗称打嗝。 咳嗽者肺气之不清 洁古曰;“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丹溪谓咳嗽之因有风寒、有痰饮、有火郁、有劳嗽、有肺胀。戴元礼注曰:鼻塞声重恶寒者,风寒也。嗽动便有痰声,痰出嗽止者,痰饮也。有声痰少面赤者,火郁也。盗汗出痰多作寒热者,劳嗽也。动则喘满,气急息重者,肺胀也。 咳嗽之脉:浮紧虚寒,沉数实热,洪滑多痰,弦涩少血,浮大者吉,沉小者危。 风寒嗽用苏沉九宝饮。痰饮嗽用导痰汤,甚者用小胃丹。火郁嗽用参苏饮去人参加枯芩。劳嗽用知母茯苓汤,或用清离滋坎汤。久嗽不止用款冬花、紫菀、五味子、乌梅肉,等分为丸,噙化。肺胀嗽用清肺饮。 苏沉九宝饮 (紫)苏沉九宝饮,麻(黄)(肉)桂薄荷陈(皮),杏仁甘(草)大腹皮,寒嗽效如神。 导痰汤见9 页 小胃丹 小胃丹用醋芫花,大戟甘遂(川)军(黄)柏加,白术煎膏和成丸,临卧空腹热汤下。 参苏饮见24页 知母茯苓汤 知母茯苓汤,当归(白)芍地黄,天冬甘(草)白术,劳嗽是良方。 清肺饮 清肺饮栀(子)(黄)芩,桑(皮)(当)归茯(苓)(麦天)二门(冬),桔(梗)陈(皮)甘(草)杏(仁)(五)味(子),(生)姜(大)枣水煎吞。 清离滋坎汤 劳嗽丹(皮)(白)术泽(泻),(白)芍萸(肉)(山)药(甘)草(茯)苓,(天麦)二冬(当)归(熟生)二地,知(母)(黄)柏坎离清。 按:小胃丹皆猛烈之药,必体壮痰饮过盛之症方可用。 嗳气皆由于痰火 嗳气者,胃中有痰有火,用南星、半夏、石膏、香附、炒山栀,或丸或煎皆可。胃寒嗳气,用二陈汤加干姜、益智、木香。妇人嗳气,连十余声不尽,嗳出则心宽,不嗳则紧闷,用越鞠丸效。 咽酸尽为乎食停 咽酸者,酸水刺心也。吐酸者,吐酸水也。俱是脾虚不能运化饮食,郁积已久,湿中生热,湿热相蒸,遂作酸也。平胃散加神曲、麦芽、山楂炭、草果、吴茱萸、黄连、枳实。或用六郁汤、越鞠丸尤妙。口吐清水,用苍术、白术、陈皮、茯苓、滑石各等分,水煎服效。 附:嘈 杂 症 嘈杂者,俗谓之心嘈也。有痰因火动而嘈者,二陈汤加酒炒黄连、栀子仁。有心血少而嘈者,八珍汤加麦冬、栀子、陈皮、乌梅、炒米。有因食郁而嘈者,以越鞠丸治之。 平胃散见11页 六郁汤见31页 越鞠丸见31页 二陈汤见9页八珍汤见7页 中满臌胀者脾虚不运 中满臌胀者,四肢不肿,单腹胀也。有似乎鼓,故名臌胀。仁斋直指谓其症有四:曰气臌、血臌、食臌、水臌。皆因脾虚不能运化水谷,以致停聚而为胀也。治宜顺气、和血、宽中、利水,各有攸当①,切不可用猛烈之药,致伤脾胃。若脐突肚大青筋或足背手掌俱平者,多为难治。女人臌胀,虽有因于气食而成者,然成于血分者居多。成于气食者,腹虽胀而经水不闭;成于血分者,经必闭也。胀满脉弦,脾制于肝。洪数为热,迟弱虚寒,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大可治,虚小危急。朝宽暮急者血虚。暮宽朝急者气虚;朝暮俱急者,气血俱虚也。 ----------------------------------------- ①攸:(音优)。各有攸当:即各有所当。 予治肥人腹胀用胃苓汤,瘦人腹胀用薷苓汤,二方甚捷。 分消汤 分消汤治臌,(苍白)二术陈(皮)香附,(厚)朴(枳)实茯(苓)(木)香砂(仁),腹皮猪(苓)泽(泻)佐。 生姜三片、灯心一团,水煎服。 气急加沉香。胁痛、面黑是气臌,加青皮去白术。胁满、小腹胀痛、身上有血丝缕是血臌,加当归、赤芍、红花、丹皮,去白术、茯苓。嗳气作酸、饱闷腹胀是食臌,加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去白术、茯苓。恶寒手足厥冷、泻去清水是水臌,加官桂。胸腹胀满,有块如鼓者是痞散成臌,加山楂、神曲、麦芽、半夏、青皮、归尾、元胡索、鳖甲,去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胃苓汤、薷苓汤见36 页 附:浮 肿 《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盖虚肿之由,皆脾虚不运,肺郁不通,以致水渍①三焦,而为浮肿,以手按之成窝,举手渐平也。身有热者,水气在表,治当汗之。身无热者,水气在里,治当下之。又云:腰以上肿者宜发汗,腰以下肿者宜利小便,兼以顺气和脾斯为良法。慎不可用大戟、芫花、甘遂等猛烈之剂,以攻其虚症,吾恐峻决者易,固闭者难,水气复来,而无可治之机矣。 ------------------------------------------ ①渍:(音恣)。浸泡。 风肿:皮肤麻木,走注疼痛,以分心气饮治之。气肿:四肢削瘦,腹胁胀满,以流气饮加减治之。水肿:腰以上肿者,分心气饮;腰以下肿者,五子十皮饮。血肿:皮间有红血丝,妇人多有此症,是败血化为水也,调经散治之。生疮肿者,败毒散加荆芥、防风、金银花,间服五子十皮饮。病后脾虚足跗肿者,由中气下陷也,补中益气汤。异乡不服水土而肿者,藿香正气散。大抵肿退,宜用白术煎膏,调理脾胃。 分心气饮 分心气二陈(汤),(木)通(官)桂腹皮青(皮),桑(皮)苏(梗)羌(活)芍药,(生)姜(大)枣共灯心。 流气饮 流气饮(木)香(紫)苏,陈(皮)(茯)苓半(夏)(厚)朴(白)术,腹(皮)槟(榔)(木)瓜(枳)壳莪(术),(白)芷(官)桂藿香(菖)蒲。 五子十皮饮① 五子十皮饮,车葶腹紫香,加桑苓大橘,瓜米木青姜。 ----------------------------------------- ①此方因限于参考籍,一时查不到出处,故不加旁注,仅将《冯氏锦囊》所载十皮五子饮方附后,以供参考。 附:十皮五子饮(见《冯氏锦囊》) 茯苓皮 牡丹皮 五加皮 甘草皮 木通皮 草果皮 地骨皮 大腹皮 木瓜皮 生姜皮 菟丝子 车前子 紫苏子 葶苈子 大腹子 调经散 调经(当)归益母(草),生地与丹参,牛膝丹皮(元胡)索 红花三几分。 败毒散见22页 补中益气汤见23页 藿香正气散见37页 噎膈翻胃者气食相凝 噎膈之病,由于七情过伤,饮食失节,食因气逆则食不下降,气因食阻则气不运行,气、食、痰涎互相凝结,留于咽嗌者为噎,留于胸膈者为膈,妨碍饮食渐为呕吐,翻胃之病也。 丹溪有云: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窝囊。此症若不早治,必为难愈之疾。初起者五膈宽中散,日久者二陈汤加减。 噎膈翻胃通用二陈汤加姜汁、竹沥为主。如气虚肥白之人,加人参、白术。如血虚瘦弱之人,加当归、芍药、桃仁、红花。如胸中热闷,加土炒黄芩、黄连、瓜蒌、桔梗,去半夏。如因七情郁结者,加香附、川芎、木香、槟榔、砂仁。脾虚不运化者,加人参、神曲、麦芽以助之。如大便燥结者,少加酒蒸大黄、桃仁泥以润之。大抵噎膈病,血液枯燥,胃脘干枯,难服丸药,宜煎膏服之。 五膈宽中散 五膈宽中散,青(皮)陈(皮)丁(香)木香,(白)蔻砂(仁)香附(厚)朴,甘草与盐姜。 二陈汤见9页 喘急有虚有实 暴病发喘谓之实;久病发喘谓之虚。脉滑而四肢暖者易治;脉涩而四肢寒者难医。原夫喘动便有痰声者痰也。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者火也。气从脐下起,直冲清道而上者,阴虚也。呼吸短促而无疾声者,气虚也。恶寒发热而喘,脉浮紧者,风寒也。胸中滚滚有声,怔悸而喘者,水停心下也。大抵患病至于发喘,已为恶候,未易治也。 治喘经验方,总用苏子降气汤为主,痰喘加竹沥,火喘加栀子、枯芩,阴虚加知母、黄柏、竹沥,气虚加人参、阿胶,风寒加苏叶、麻黄、杏仁。水喘用椒目焙研为末,生姜汤下二钱。痰火喘嗽,常服玉露霜①可除病根。 ---------------------------------------- ①玉露霜:荔枝之实产于广东新会县崖门山者,其实白壳丹肉,经冬不落。功能降肺火止嗽. 苏子降气汤 苏子降气汤,二陈(汤)桔(梗)(五)味(子)桑(皮),瓜蒌同枳壳,喘嗽即时康。 按: 喘之虚实,宜细心诊察:四肢不温脉细固属虚象,但察其脉有滑意舌有厚苔大便秘而痰多者,不当以虚症论。往往以豁痰肃肺之剂佐苏合香丸,则脉转滑大手足转温。倘误认为虚,予以人参、阿胶等品,则痰愈塞气愈喘矣。 痉症有阴有阳 痉①症者,颈项牵急,腰背反张,如鸟之张翅,故名痉痓②。有因于寒者,令人无汗恶寒,名曰刚痉,属阳。有因于湿者,令人有汗不恶寒,名曰柔痉,属阴。俱用小续命汤;但有汗去麻黄。或因发汗太过,或因失血太甚,致筋无血养,筋急而牵,百节强痉者,十全大补汤。 小续命汤见26页 十全大补汤见7页 --------------------------------------- ①痉:筋肉收缩痉挛。 ②痓:(音池)。卒口噤、背反张而瘈疭。 五积六聚总是气凝其痰血 五脏为积,六腑为聚。积属阴而有定处,聚属阳而无常形。肝之积曰肥气①。 心之积曰伏梁②。脾之积曰痞气③。肺之积曰息贲④。肾之积曰奔豚⑤,世人谓之气块。丹溪论曰:块乃有形之物,气不能成形,俱是痰与食积、死血也。在中为痰积,在右为食积,在左为死血。妇人腹中有块,多是死血。不能移动者曰症,能移动者曰瘕。大法咸以软之,坚以削之,行气开痰为主,溃坚汤、溃坚丸治之。外用琥珀膏、三圣膏贴之。 -------------------------------------- ①肥气:在左胁下,状如覆杯。 ②伏粱:起脐上至心下,大如手臂之包块。 ③痞气:在右胃有肿块,形状如覆盘。 ④息贲:在右助下有包块,形状如覆杯。 ⑤奔豚:起于少腹,上乘于心,或冲咽喉,如豚之奔突状。 溃坚汤 溃坚枳实(当)归,半(夏)陈(皮)白术随,香附(厚)朴山楂,砂仁木香陪。左胁有块加青皮,右胁有块加莪术。血块加桃仁、红花,肉桂去半夏。食积块加神曲。痰块加海浮石、瓜蒌去山楂。瘦人加人参少许。 溃坚丸 即溃坚汤加海石、瓦楞子、鳖甲,共为细末,另将阿魏用醋煮化和入药中,生姜汁煮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黄酒送下。 琥珀膏 用大黄、芒硝等分为末,以独头大蒜捣膏贴之。以线束住,鼻闻臭气则效。 三圣膏 用生石灰半斤为末,瓦器中炒令淡红色,撤火,候热少加入大黄末一两,在炉外拌炒。候热减,再下桂心末五钱,略微一炒,人米醋同熬,搅匀成黑膏。调药厚摊。烘热贴。 五劳六极皆是火烁乎天真 五劳者,五脏劳伤也。六极者,皮焦、肉脱,筋痿、骨重、津枯、脉数也。大抵劳怯之人有此症。皆因二火①无制,煎烁天真,气血精神日渐衰弱,遂成六极。 凡治劳之法,须当辨其何脏虚、何脏实、气虚、血虚、气热、血热,真知灼见,治始无差。脏之虚者,其脏之脉,必虚而小。脏之实者,其脏之脉,必实而大。气虚者,面白而无神。血虚者,面黑而枯瘦。气热者面红而光,声确而清,病甚于昼,脉浮而数。血热者面赤而黯,声确而浊,病甚于夜,脉沉而数。气血俱热者,病则昼夜俱甚,气急而津枯。依此辨之,无不中的。 气虚用四君汤。血虚则用四物汤。气血俱虚者用八珍汤。清气用麦冬、竹叶、银花、柴胡、知母之类。凉血用天冬、生地、胡黄连、黄柏、黄芩之类。安心神用茯神、远志、酸枣仁之类。壮筋骨用牛膝、杜仲、虎骨之类。补阳用鹿茸、枸杞子、锁阳、肉苁蓉、菟丝子之类。补阴用山药、丹皮、龟板、柏子仁之类。降相火用黄柏、知母。涩精用龙骨、牡蛎粉、鹿角霜、山茱萸、楮实子、赤石脂之类。 四君汤见7页 四物汤见8页 八珍汤见7页 -------------------------------------- ①二火:君火、相火。 吐血出于胃腑 吐血出于胃也。其因:有饮酒过伤者,有负重损伤者,有跌扑损伤者,有因劳损伤者,有劳心过多者,有大怒气逆者,种种不同。必须诊脉问明,方可施治,以犀角地黄汤为主。酒伤加葛根、黄连、茅根、藕汁。内伤加当归、桃仁、红花、韭汁。房劳加当归、熟地、知母、黄柏、栀子、竹沥。劳心伤加酸枣仁、茯神、玄参、当归。怒伤加青黛、黄芩。如精神壮健,大便燥结,吐血不止者,加炒黑大黄、桃仁泥、童便。如吐血过多,形容脱色,脉微欲绝者,以独参汤饮之,乃血脱益气之法,气旺则能生血也。 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汤,丹皮赤芍襄,能医诸失血,加减服之良。 衄血本乎肺经 衄血者,血出于鼻也。鼻为肺之窍,故曰本乎肺经。治用犀角地黄汤加枯芩、茅根、柏叶、藕节。或用荷叶蒂、藕节各七个捣碎,水煎服。 痰涎血属于脾脏 脾生痰,痰中带血出于脾也。犀角地黄汤加白芍药、茯苓、瓜蒌仁、竹沥。血色紫黑者,加桃仁泥、韭汁、当归。 咯唾血属于肾经 咯血者,咯出血屑也。唾血者,鲜血随唾而出也。俱属肾经。犀角地黄汤加知母、黄柏、元参、熟地治之。 牙宣者阳明之热极 齿缝中出血谓之牙宣,乃阳明经之热也。足阳明之脉,贯于上龈;手阳明之脉,贯于下龈。阳明湿热上蒸,则齿龈腐烂出血。用黄芩、连翘、薄荷、栀子、甘草,水煎服。外用百草霜、龙骨、炒盐为末,敷之。 舌衄者少阴之火生 舌上出血,名曰舌衄。用槐花炒为末擦之。有舌长出口者,用冰片敷之即效。 腹中窄狭而痰火各别 肥人自觉腹中窄狭,是湿痰流注胃腑,用苍术、香附以燥饮行气。瘦人自觉腹中窄狭,是热气熏蒸胃腑,用苍术、黄连以开郁清热。 胸中烦热而虚实可分 胸中烦热,实热者须用栀子仁。若虚烦须用人参、白术、茯苓、黄芩、白芍、麦冬。 惊悸痰迷恐惧所致 惊悸者,痰迷心窍也,多因恐惧所致,治用二陈汤加茯神、远志、当归、柏子仁、酸枣仁、人参。或用八物定志丸、补心丹。 二陈汤见9页 八物定志丸 八物定志安心神,镇惊补气牛黄(人)参,远志茯神菖(蒲)(茯)苓(白)术,麦冬蜜丸朱(砂)衣吞。 补心丹 前人遗下补心丹,善治惊悸睡眠难,(当)归(生)地(天麦)二冬酸(枣仁)柏(子仁)远(志),(丹、人、元)三参(茯)苓桔(梗)(五)味(子)为丸。 健忘血少忧郁而成 健忘之病,因忧思过度,损伤心包,以致神舍不清,故令人转眼遗忘。宜归脾汤、八物定志丸。 归脾汤 归脾汤四君,(木)香(炙)芪远(志)枣仁,元肉(当)归姜枣,健忘效如神。 癫狂者分心肝之热极 心热极则癫;肝热极则狂。癫多喜;狂多怒。脉浮大者吉,沉细者凶。癫宜清心养神,宁志化痰汤主之。狂宜去风除热,防风通圣散主之。 宁志化痰汤 宁志化痰(汤)(人)参,天麻(黄)连胆星,茯苓陈(皮)半夏,枣仁菖蒲根。 开迷散 妇人患癫狂,桃仁赤芍当(归),柴(胡)(茯)苓甘(草)远(志)(白)术,苏(木)(生)地合一方。 防风通圣散见26页 痫症者寻痰火之重轻 痫症大抵属痰火与惊,不必分五等治法。大率行痰为主,用黄连、南星、瓜蒌、半夏。寻痰、寻火,分多少治之,无不愈者。有热者,以凉药清其心。有疾者,必用吐药,吐后用安神丸及平肝之剂,如柴胡、青黛、川芎之类。 安神丸 安神丸朱砂,甘草当归加,黄连生地黄,痫症效堪夸。 便浊有赤白之异 便浊者,小肠经之热,膀胱之结也。血热则赤;气热则白。治用清心莲子饮,赤加木通、黄柏;白加赤苓、滑石。 清心莲子饮 清心(石)莲子(黄)芩,车(前子)柴(胡)地骨(皮)(人)参,麦(冬) 赤茯)苓(黄)芪甘草,便浊服之清。 萆薢分清饮 萆薢分清饮,乌药与菖蒲;草梢兼益智,茯苓必同居。 汗出有自盗之名 自汗者,时常无故濈濈①汗出,动则更甚,属于阳虚。盗汗者,寐②中汗出,醒后汗止,属于阴虚。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自汗用补中益气汤加麻黄根、浮小麦。虚甚者加熟附子一二片。方中升麻、柴胡俱用蜜水炒,以制其升发之性。然非升麻、柴胡不能领参芪至于肌表,故用之耳。盗汗用当归六黄汤。 ----------------------------------------- ①濈:(音吉)。濈濈:汗出和缓的样子。 ②寐中:睡眠当中。 当归六黄汤 盗汗六黄汤,当归二地黄,(黄)柏(黄)连(黄)芩酒炒,黄芪七味良。 独圣散 独圣散五倍(子),为末津调配,脐中敷一宵,汗出登时退。 补中益气汤见23页 九种心疼痛在胃脘 心疼,即胃脘疼也。古云心痛有九种:一虫、二疰、三风、四悸、五饮、六食、七寒、八热、九去来痛。予考其言,虽有其名,而无其注,故医者认治不真。子既知之,敢不开示后学。 夫虫疼者,懊恼不安、口吐清水、面多蟹爪纹路,用白矾、雄黄、槟榔为末,汤水调下。疰病者,平日无心痛之症,忽然作痛,妄言谵语,脉来乍大乍小,用银花一两水煎服。风痛者,因暑天露卧,风邪入于脾中,脾痛连心,上下不定,多兼呕吐,用藿香正气散。悸痛者,其痛不甚,但觉胸中隐隐然如痛之状,此因惊风乘心也,治用二陈汤加茯神、远志、黄连、积实、当归。饮痛者,因痰饮留于胃脘,阻塞气逆,故作痛也,其人眼下必如灰烟之染,胸中常如冰水之停,甚者以滚痰丸下之,轻者以导痰汤加苍术、香附、川芎。食痛者,胸中痞满,或嗳气吞酸,恶闻食气,用平胃散加枳实、山楂、莱菔子、神曲、麦芽之类。寒痛者,客寒犯胃,其痛大作,四肢清冷,六脉沉迟,蟠葱散主之。热病者,积热在胃,心烦身热,大小便不利,二陈汤加栀子、黄连、川芎、香附。去来疼者,时作时止,面赤口渴,瘦人多有此病,乃胃火作痛也,四物汤加栀子、香附、陈皮。 丹溪曰:凡人喜食热物,致伤胃口,清血出而留滞,则成瘀血,蓄积胃中,多作心痛。其症得热饮则病愈甚,其脉沉涩。甚者以桃仁承气汤下之,轻者以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五灵脂、元胡之类。 蟠葱散 蟠葱散茯(苓)槟(榔),(炮)姜砂(仁炙)(甘)草 (肉)桂(三)棱,青(皮) 丁(皮)苍(术)(元胡)索莪(术),心痛疝家疼。 藿香正气散见37页 滚痰丸见30页 二陈汤见9页 导痰汤见9页 平胃散见11页 四物汤见8页 桃仁承气汤见21页 七般疝气病在厥阴 七疝者,寒疝、水疝、血疝、气疝、筋疝、狐疝、颓疝也。张子和①论之详矣。丹溪谓“疝专主肝经,与肾经绝无相干”。多因肝经湿热之气下注,不得泻越,或为偏坠,或为疝痛。子尝制一方以治之,不过三四剂即奏神效,百发百中,无不应验,名曰三捷汤。 三捷汤 青皮(一钱) 官桂(五分) 归尾(一钱) 槟榔(二钱) 大茴香(七分微炒) 黄柏(三分) 橘核(二钱) 木通(二钱) 紫苏(七分) 香附(一钱) 赤茯苓(二钱) 柴胡(一钱) 荔枝核(七个炒) 姜(一片) 水三盅,煎一盅,空心热服。 按:《医宗金鉴》疝证同名异辨曰:“血疝, 即鱼口便毒也。筋疝,即下疳也”。是则七疝之中,还包括下疳、使毒等花柳病在内。刘氏三捷汤奏效迅速,盖系寒疝之类也。 胁痛有两边之别 胁②痛,即肋痛也。两胁属少阳胆经,其间或痰饮流注,或瘀血停积,而气不得运行,故作痛也。痰者,脉弦而滑。血者,脉弦而涩。痰者用陈皮、茯苓、瓜蒌、甘草、枳壳、柴胡、白芥子、竹沥、姜汁。血用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柴胡、官桂、香附、没药。如肝火作痛者,加黄连、龙胆草。如食积作痛者,加麦芽、砂仁。 ----------------------------------------- ①张从正,字子和,金、雎州考城人。其法宗刘河间,用药多寒凉。对于汗、吐、下三法,研究最精。著有《儒门事亲》。 ②胁:从腋下到肋骨界处的部分叫做胁。 头风有左右之分 头居一身之上,当风寒之冲,一有间隙,则风邪乘虚而入。如血虚而风邪乘之,则左边痛。如气虚而风邪乘之,则右边痛。脉浮滑者易治,短涩者难治。方以川芎茶调散为主,血虚加熟地、当归;气虚加黄芪、人参;有痰加半夏、南星;有热加黄芩石膏;风盛加天麻、蔓荆子。其法以加药为主。本方为佐也。 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荆(芥)薄(荷)(白)芷防(风)甘(草),(细)辛羌(活)八味药,头风痈可安。 都梁丸 治暴感风寒,头强项直,不能回顾之症。俗云失枕痛,皆可治也。 香白芷(二两) 研为细面,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茶水或荆芥汤送下。 腰痛肾虚而或闪挫 腰者肾之府,一身之大关节也。如房劳过度则肾虚,闪挫则气逆,负重损伤则血凝,睡卧湿处则受寒湿,此皆为腰痛之因也。原其病形,各有分别。肾虚者,其痛悠悠不已,脉沉弦而大也。闪挫者,俯仰艰难,脉沉弦而实也。血凝者,痛如锥刺,日轻夜重也。湿热者,小便黄而大便溏,脉沉弦而细数也。寒湿者,遇天阴及久坐而作痛者是也。肾虚用当归、熟地、枸杞、牛膝、杜仲、茴香、知母、黄柏、续断、独活之类。闪挫用茴香、木香、川芎、官桂、砂仁、枳壳之类。血凝用归尾、桃仁、红花、苏木、乳香、没药、肉桂、元胡、独活之类。湿热用茯苓、白术、陈皮、防己、知母、防风、秦艽、羌活之类。寒湿用川芎、当归、桂枝、附子、杜仲、牛膝、白芷、苍术、独活之类。 腹痛寒气而或食停 中脘病属太阴,脐腹痛属少阴,小腹痛属厥阴。绵绵痛而无增减者寒也。时作时止者热也。痛甚欲大便,便后痛减者,食积也。痛有常处而不移动者,死血也。痛时小便不利,得辛辣热物痛暂止者,痰也。痛而腹中有块起,急以手按便不见,恶心清水出者,虫也。或先食热物,后食寒物,而作痛者,冷热不调也。又有真腹痛,痛时脐上青筋上贯于心者险,人中黑者危。脉细而迟者吉,脉大而疾者凶。治以平胃散加白芍为主。寒加干姜、附子、肉桂、吴茱萸之类。热加白芍、黄柏。痛甚加炒干姜。食积加槟榔、枳实、神曲、麦芽、山楂、莱菔子之类以消之,甚者加大黄、肉桂以下之。死血加归尾、桃仁、五灵脂、元胡索之类以活之,甚者加大黄、肉桂以下之。湿痰加南星、半夏、香附、茯苓、枳壳、木通之类。虫病加使君子肉、苦楝根皮。冷热不调加芍药、桂枝、大黄。 凡腹痛连于胁痛,手足冷,脉伏匿者,多是饮食痰饮填塞至阴,抑遏肝胆之气。宜用烧盐汤探吐。此木郁达之法。 平胃散见11页 痿症不足与湿热 《内经•痿论》的记载大义是:肺热叶焦,即皮毛虚弱急薄,而生痿躄①。心气热,则生脉痿,筋纵而不任也。肝气热,则为筋痿,而宗筋弛纵。脾气热,则为肉痿,肌肉不仁。肾气热,则为骨痿,而足不任身。 痿症之因:或病后远行;或产后起早;或斲丧②异常,立行房事,劳伤骨髓,以致两足痿软者甚多。治宜补精养血壮筋骨之剂。又必须戒绝房劳,庶获全愈。起痿固真丸主之。 如夏日湿热盛行,感其湿热之邪而成痿者,宜李东垣清燥汤。 一人嗜酒患痿。予谓酒者湿热之物也,因酒成痿,与以清燥汤,良效。 ​  中 医 禅 微 发布时间:2008年4月14日 17时41分     痉症有阴有阳     痉症者,颈项牵急,腰背反张,如鸟之张翅,故名痉痓。有因于寒者,令人无汗恶寒,名曰刚痉,属阳。有因於湿者,令人有汗不恶寒,名曰柔痉,属阴。俱用小续命汤;但有汗去麻黄。或因发汗太过,或因失血太甚,致筋无血养,筋急而牵,百节强痉者,十全大补汤。 小续命汤,十全大补汤,(均见前)。     九种心疼痛在胃脘 心疼,即胃脘疼也。古云心痛有九种;一虫,二疰,三风,四悸,五饮,六食,七寒,八热,九去来痛。予考期言,虽有其名,而无其注,故医者认治不真,予既知之,敢不开示后学。 夫虫疼者,懊憹不安,口吐清水,面多蟹爪纹路,用白矾,雄黄,槟榔为末,汤水调下。疰瘴痛者,平日无心痛之症,忽然作痛,妄言谵语,脉来乍大乍小,用银花一两煎服。风痛者,因暑天露卧,风邪入于脾中,脾痛连心上下不定,多兼呕吐,用藿香正气散。悸痛者,其痛不甚,但觉胸中隐隐然如痛之状,此因惊风乘心也,治用二陈汤加茯神,远志,黄连,枳实,当归,饮痛者,因痰饮留于胃脘,咀塞气逆,故作痛也,其人眼下必如灰烟之染,胸中常如冰水之停,甚者滚痰丸下之,轻者以导痰汤加苍术,香附,川芎,食痛者,胸中痞满,或嗳气吞酸,恶闻食气,用平胃散加枳实,山楂,莱菔子,神曲,麦芽之类。寒痛者,客犯胃,其痛大作,四肢清冷,六脉沉迟,蟠葱散主之。热痛者,积热在胃,心烦身热,大小便不利,二陈汤加栀子,黄连,川芎,香附,去来疼者,时作时止,面赤口渴,瘦人多有此病,此乃胃火作痛也,四物汤加栀子,香附,陈皮。     丹溪曰;凡人喜食热物,致伤胃口,清血出而留滞,则成瘀血,蓄积胃中,多作心痛,其症得热饮则痛愈甚,其脉沉涩,甚者以桃仁承气汤下之,轻者以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五灵脂,元胡之类。     蟠葱散;蟠葱散茯苓,炮姜砂仁炙甘草,肉桂三棱青皮丁皮苍术元胡索莪术,心痛疝家疼。     藿香正气散;滚痰丸;二陈汤;导痰汤;平胃散;四物汤;桃仁承气汤;(见前)。     七般疝气病在厥阴     七疝者;寒疝,水疝,血疝,气疝,狐疝,痜疝也。张子和论之详矣。丹溪谓“疝专主肝经,与肾经绝无相干”。 多因肝经湿热之气下注,不得泻越,或为偏坠,或为疝痛,予尝制一方以治之,不过三四剂即奏神效,百发百中,无不应验,名曰三捷汤。     三捷汤;青皮,归尾,香附,柴胡各一钱,槟榔,橘核,木通,赤茯苓各二钱,官桂五分,大茴香七分微炒,黄柏三分,紫苏七分,荔枝核七个炒,姜一片,水三盅,煎一盅空心热服。 《 医学传心录》下卷     痢因湿热及受积停 痢疾之症, 里急后重, 或血, 或脓, 或脓血相杂,或痛或不痛。此症原其所因,不外湿,热,食积三者。伤于气分,痢下则白,伤于血分,痢下则赤,气血俱伤则赤白相杂下痢之脉微小者吉浮洪者凶滑大者吉弦急者凶刘河间曰治痢大法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又曰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脓血绸粘以重药揭之身冷自汗以热药湿之风邪外来宜汗之鹭溏为痢宜温之。 治痢验方痢疾初起便脓下血里急后重用芍药汤。白痢用温六丸赤痢用清六丸赤白相杂里急后重用立效散。痢疾初时失下反用兜涩之药以致邪杂内蓄血不得行腹痛难忍者用桃仁承气汤。痢疾发热肠胃中有风邪也人参败毒散加黄连陈仓米生姜大枣煎服。时行疫痢噤口不食加石莛子肉七个下痢日久赤白自尽,虚寒胱肛者,养脏汤。 芍药汤;治痢芍药汤,黄岑黄连肉桂大黄,木香槟榔当归甘草,后重即安康。 温六丸;滑石六两水飞,粉草一两,干姜五钱,为末,水丸。 清六丸;滑石六两水飞,粉草一两,红曲五钱,为末,水丸。 立效散;黄连四两酒洗,吴茱萸二两,二味同炒去茱葆,陈皮二两,枳壳二两麸炒,共为末。每服三钱,黄酒送下。噤口痢,用陈仓米煎汤调下。 桃仁承气汤,人参败毒散见上卷。 养脏汤;养脏白芍当归,人参肉桂白术随,木香甘草米壳,诃子肉蔻乌梅。 和中汤;和中当归酒黄连,陈皮白芍厚朴苍术甘草,茯苓并枳壳,新久痢皆痊。 按;痢疾是温热之邪积滞肠道引起,故治疗大法,应清热祛湿导滞。初起如有发热,可予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加减,湿热清则发热自除,下痢自止。又痢疾初起,不宜用涩止药,盖湿热未清,收涩过早,易转成休息痢。 葛根岑连汤;葛根,黄岑,黄连,甘草,水煎服。 白头翁汤;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水煎服。 上两方亦可酌加当归,白芍,山楂等。 呕吐者胃气逆而不下 有声之谓呕,有物谓之吐。声者,气与火也。物者,痰与食也。或为寒气所干,或为暑气所中,或忿怒气逆,或酒食过伤,或蛔虫作痛,或久病胃虚,或积痰瘀血,凡此皆能呕吐。大抵脉虚而细者吉,脉实而大者凶。治以二陈汤为主。胃寒者,水浆不纳,脉息沉迟,加干姜,肉桂,丁香,益智之类。伤暑者,烦渴面垢,脉虚体热,加黄涟,扁豆,香薷,厚朴之类,怒则肝火冲胃,呕而口苦,胸胁不利,脉弦而数加香附,芍药,黄芩,黄连,乌梅,竹茹之类。伤食者,吐出酸臭,加山楂,草果,神曲,麦芽,枳实,砂仁之类。饮酒过伤而呕吐者,加葛花,猪苓,泽泻,白豆蔻之类。蛔虫上攻而吐者,加乌梅,川椒,黄柏,干姜,白术之类。久病胃虚,闻谷气而呕者,加人参,白术,伏龙肝,藿香之类。积痰在胃而呕吐者,加南星,枳实,竹茹,姜汁之类。内伤瘀血而吐者,加桃仁泥,生姜汁之类。 一人过伤饮食,腹痛便秘,呕吐不止。予曰;阳明之气,下行为顺,上行为逆,此因便秘胃气不得下行,故作呕吐,法当下之,用脾积丸一服而愈。 一人霍乱吐泻之后,饮食即吐,不得停留。予曰;吐泻者,气之滑也,当以涩剂治之,用烧针丸三服而愈。 二陈汤;见上卷。 脾积丸;醋煮莪术三棱与良姜,青皮木香百草霜,江子仁研泥面糊丸,橘皮汤送效非常。 烧针丸;黄丹水飞,枯白矾,朱砂各等分,为末,枣肉为丸,芡实大,穿针尖上,烧之存性,为末。每服七分,凉水送下。或米泔水亦可。 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平 丹溪曰;泄泻有湿,有火,有气虚,有痰积,有食积。戴元礼注曰;凡泻水腹不痛者是湿;饮食入胃不住,或完谷不化者是气虚;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者是火;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是痰积;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是食积。 泄泻之病, 四时感受不同, 或因风寒暑湿所干, 或因饮食所伤, 动伤脾胃之气, 故作泄泻。治当分其新久,审其原因,新则以伐之药为主,而健脾之药为佐;久则以补脾之药为君,而升发之药为使。 予常辨其症而用药,确然有论者录之于后; 泻下青色,腹痛脉浮者,挟风也,宜姜活,防风之类。 泻下白色,腹痛,脉沉迟而弱,四肢清冷,小便澄彻者,挟寒也,宜干姜,肉桂,附子之类。 泻下黄色,口渴,烦躁,脉虚,身热者,挟暑也,宜黄连,香薷,扁豆之类。 泻下清水,或如陈腐水色,腹不痛,身体重,倦怠无力,脉沉而缓者,湿也,宜苍术,百术,厚朴之类。 泻下完谷不化者,酸臭异常,胸膈饱闷,恶闻食气者,伤食也,宜山楂,草果,神曲,麦芽,莱菔子之类。 泻下或多或少,或泻或不泻,或如鱼冻者,挟痰也,宜南星,半夏之类。 泻下过多,小水不利者,当分利阴阳,使小水长而大便实也,宜茯苓,猪苓,滑石,泽泻之类。如久患泄泻者又不可用,用之则损阴气,当见眼胞下陷而病凶。此七条乃伐邪之药也。 至於健脾者,莫如白术,茯苓,陈皮,白芍之类,而补脾者,莫如人参,山药,扁豆,连肉,薏苡仁,芡实之类。 大坻脾胃之气,上升则为生长之令,下降则为收藏之令。泄泻日久脾胃之气下陷,宜佐升发之药,如升麻,防风,柴胡,葛根,羌活之类。 又有每夜子时后五更前作泻者,乃肾虚作泻也,宜肉蔻,破故纸,吴茱萸,五味子以补肾。 五苓散;见上卷。 胃苓汤;寒泻腹中痛,大小便利清,胃苓汤一盏,姜枣水煎成。(即平胃散合五苓散)。 薷苓汤;暑泻热如汤,心烦渴不安,薷苓汤八味,灯心用一团(即黄连香薷饮合四苓散)。 柴苓汤;身热口中渴,更兼泻下频,柴苓汤一剂,施治捷如神(即小柴胡汤合五苓散)。 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散,莲肉扁豆薏仁,砂仁甘草桔梗山药,久泻胃中虚。 按;泄泻日久,元阳亏损,健脾止泻不效者,当以补骨脂,吴茱萸,芡实,附子,干姜,肉桂,益智仁之类,补命门之火。若久泄肠滑,气虚下陷,脱肛或肛门不闭,宜人参,黄芪,白术,诃子,白芍,赤石脂,石榴皮,粉草,米壳等药,补益收脱。 痞满脾倦积湿成 痞满者,非痞块之痞,乃胸中痞闷,而不舒畅也。因脾倦不能运化水谷,以致积湿成痰,留于中脘而感痞闷也。治宜健脾顺气。气顺则痰利,脾健则食化痞消而通泰矣。方用二陈汤加枳实,白术,香附,砂仁,白豆蔻,藿香,厚朴之类。瘦人多郁热,加黄连,去半夏。血虚加川芎,当归,去半夏。食积加神曲,麦芽,山楂,去白术,半夏。肥人多湿,多痰加苍术。气虚加人参,去半夏。痰隔加瓜蒌,贝母,桔梗,竹沥,姜汁,去白术,半夏。脾湿中满加苍术,芍药去半夏。 二陈汤; 见上卷。 呃逆者胃气之不顺 呃逆(俗称打嗝) 者,俗谓之发呃也,声短者出于中焦,水谷之病也。声长者,出于下焦,墟邪相搏也。脉浮缓者吉,弦急者凶。 伤寒失下,便闭而呃者,用承气汤。吐泄后胃寒而呃者,用丁香柿蒂汤。吐利后胃热而呃者,用橘皮竹茹汤。气逆而呃者,用木香调气散。病后发呃者难治。 承气汤;见上卷。 丁香柿蒂汤;丁香柿蒂汤,人参生姜煎,伤寒吐泄后,胃冷服之安。 橘皮竹茹汤,人参甘草煎,生姜并大枣,胃热服之安。 木香调气散,丁香白蔻仁,藿香檀香砂仁甘草,盐汤送下吞。 咳嗽者肺气之不清 洁古曰;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丹溪:谓咳嗽之因有风寒;有痰饮;有火郁;有劳嗽;有肺胀。戴元礼注曰:“鼻塞声重恶寒者,风寒也;嗽动便有痰声,痰出嗽止者,痰饮也;有声痰少面赤者,火郁也;盗汗出痰多作寒热者,劳嗽也;动则喘满气急息重者,肺胀也。 咳嗽之脉,浮紧虚寒,沉数实热,洪滑多痰,弦涩少血,浮大者吉;沉小者危。 风寒嗽用苏沉九宝饮,痰饮嗽用导痰汤,甚者用小胃丹,火郁嗽用参苏饮,去人参加枯岑。劳嗽用知母茯苓汤或用清离滋坎汤。久嗽不止用款冬花,紫菀,五味子,乌梅肉等分为丸噙化。肺胀嗽用清肺饮。 苏沉九宝饮;紫苏沉九宝饮,麻黄肉桂薄荷陈皮,杏仁甘草大腹皮,寒嗽效如神。 导痰汤;见上卷。 小胃丹;小胃丹用醋芫花,大戟甘遂川军黄柏加,白术煎膏和成丸,临卧空腹热汤下。 参苏饮;见上卷。 知母茯苓汤;知母茯苓汤,当归白芍地黄,天冬甘草白术,劳嗽是良方。 清肺饮;清肺饮栀子黄芩,桑皮当归茯麦天二门冬,桔梗陈皮甘草杏仁五味子,生姜大枣水煎吞。 清离滋坎汤;劳嗽丹皮白术泽泻,白芍萸肉山药甘草茯苓,天麦二冬当归熟生二地,知母黄柏坎离清。 按;小胃丹皆猛烈之药,必体壮痰饮过盛之症方可用。 嗳气皆由于痰火 嗳气者,胃中有痰有火,用南星,半下,石膏,香附,炒山栀,或丸,或煎皆可。胃寒嗳气用二陈汤加干姜,益智,木香。妇人嗳气连十余声不尽,嗳出则心宽,不嗳则紧闷,用越鞠丸效。 咽酸尽为乎食停 咽酸者,酸水刺心也,吐酸者,吐酸水也。俱是脾虚不能运化,饮食郁积,日久湿中生热,湿热相蒸,遂作酸也。平胃散加神曲,麦芽,山楂炭,草果,吴茱萸,黄连,枳实。或用六郁汤,越鞠丸尤妙。口吐清水用苍术,白术,陈皮,茯苓,滑石各等分,水煎服效。 附;嘈杂症。嘈杂者,俗谓之心嘈也。有痰因火动而嘈者,二陈汤加酒炒黄连,栀子仁。有心血少而嘈者,八珍汤加麦冬,栀子,陈皮,乌梅炒米。有因食郁而嘈者,以越鞠丸治之。 平胃散,二陈汤,八珍汤,越鞠丸,六郁汤,均见上卷。 中满臌胀者脾虚不运 中满臌胀者,四肢不肿,单腹胀也。有似乎鼓,故名臌胀。仁斋直指谓其症有四,曰:气臌,血臌,食臌,水臌。皆因脾虚不能运化水谷,以致停聚而胀也。治宜顺气和血,宽中利水,各有攸当。切不可用猛烈之药,致伤脾胃,若脐突肚大,青筋或足背手掌俱平者,多为难治。女人臌胀虽有因于气食而成者,然成于血分者居多。成于气食者,腹虽胀而经水不闭。成于血分者经闭也。胀满脉弦,脾制于肝,洪数为热,迟弱虚寒。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大可治。虚小危急。朝宽暮急者,气血俱虚也。 予治肥人腹胀用胃苓汤,瘦人腹胀用薷苓汤,二方甚捷。 分消汤;分消汤治臌,苍白二术陈皮香附,厚朴枳实茯苓木香砂仁,腹皮猪苓泽泻佐。 生姜片,灯心一团水煎服。气急加沉香,胁痛面黑是气臌加青皮去白术。胁满小腹胀痛身上有血丝缕是血臌,加当归,赤芍,红花,丹皮,去白术,茯苓。嗳气作酸饱闷腹胀,是食臌。加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去白术,茯苓。恶寒手足厥冷,泻去清水,是水臌,加官桂。胸腹胀满有块如臌者,是痞散成臌,加山查,神曲,麦芽,半夏,青皮,归尾,元胡索,鳖甲,去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胃苓汤,薷苓汤,见前。 噎膈翻胃者气食相凝 噎膈之病,由于七情过伤,饮食不节,食因气逆则食不下降,气因食阻则气不运行,气食痰涎互相凝结,留于咽嗌者为噎,留於胸膈者为膈,妨碍饮食渐为呕吐,翻胃之病也。 丹溪有云: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窝囊。此症若不早治,必为难愈之疾。初起五膈散,日久二陈汤加减。 噎膈翻胃通用二陈汤加姜汁,竹沥为主。如气虚肥白之人,加人参,白术。如血虚瘦弱之人,加当归,芍药,桃仁,红花。如胸中热闷,加土炒黄岑,黄连,瓜蒌,桔梗,去半夏。如因七情郁结者,加香附,川芎,木香,槟榔,砂仁。脾虚不运化者,加人参,神曲,麦芽以助之。如大便燥结者,少加酒蒸大黄,桃仁泥,以润之。大坻噎膈病,血液燥,胃脘干枯,难服丸药,宜煎膏子服之。 五膈宽中散;五膈宽中散,青皮陈皮丁香木香,白蔻砂仁香附厚朴,甘草与盐姜。 二陈汤见上卷。 喘急有虚有实 暴病发喘谓之实,久病发喘谓之虚,脉滑而四肢煖者易治。脉涩而四肢寒者难医。原夫喘动便有痰声者,痰也。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者,火也。气从脐下起直冲清道而上者,阴虚也。呼吸短促而无痰声者,气虚也。恶寒发热而喘,脉浮紧者,风寒也。胸中滚滚有声,怔悸而喘者,水停心下也。大抵患病,至于发喘已发恶候未易治也。 治喘经验方:总用苏子降气汤为主,痰喘加竹沥。火喘加栀子,枯岑。阴虚加知母,黄柏,竹沥。气虚加人参,阿胶。风寒加苏叶,麻黄,杏仁。小喘用椒目焙研为末,生姜汤下二钱。痰火喘嗽,常服玉露霜可除病根。 苏子降气汤;苏子降气汤,二陈汤桔梗五味子桑皮,瓜蒌同枳壳,喘嗽即时康。 按;喘之虚实宜细心诊察,四肢不温,脉细固属虚象,但察其脉有滑意,舌有厚苔,大便秘而痰多者,不当以虚症论。往往以豁痰肃肺之剂,佐苏合香丸,则脉转滑大,手足转温;常误认为虚,予以人参,阿胶等品,则痰愈塞,气愈喘矣。 五积六聚总是气凝其痰血 五脏为积,六腑为聚。积属阴而有定处,聚属阳而无常形,肝之积曰肥气。心之积曰伏梁。脾之积曰痞气。肺之积曰息贲。肾之积曰奔豚。世人谓之气块。丹溪曰:块乃有形之物,气不能成形,俱是痰与食积死血也。在中为痰积,在右为食积,在左为死血。妇人腹中有块多是死血不能移动者,曰癥;能移动者,曰瘕。大法:咸以软之,坚以削之,行气开痰为主。溃坚汤,溃坚丸治之。外用琥珀膏三圣膏贴之。 溃坚汤;溃坚枳实当归,半夏陈皮白术随香附厚朴山揸,砂仁木香陪。 左胁有块加青皮。右胁有块加莪术。血块加桃仁,红花,肉桂,去半夏。食积块加神曲。痰块加海浮石,瓜篓,去山楂。瘦人加人参少许。 溃坚丸;即溃坚汤加海石,瓦楞子,鳖甲,共为细末。另将阿魏用醋煮化和入药中,生姜汁煮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黄酒送下 琥珀膏;用大黄芒硝等分为末,以独头大蒜捣膏贴之,以线束住,鼻闻臭气则效。 三圣膏;用未化石灰半斤为末,瓦器中炒令淡红色,撤火候热,少减入大黄末一两,在炉外拌炒,候热减,再下桂心末五钱,略微一炒,入米醋同熬,搅匀成黑膏,调药厚摊烘热贴。 五劳六极皆是火烁乎天真 五劳者,五脏劳伤也;六极者,皮焦肉脱,筋痿骨重,津枯脉数也。大抵劳怯之人,有此症,皆因二火无制,气血精神日渐衰弱,遂成六极。 凡治劳之法,须当辨其何脏虚,何脏实,气虚,血虚,气热,血热,真知灼见,治始无差。脏之虚者,其脏之脉,必虚而小。脏之实者,其脏之脉,必实而大。气虚者面白无神。血虚者面黑而枯瘦。气热者面红而光,声确而清,病甚于昼,脉浮而数。血热者面赤而黯,声确而浊,病甚于夜,脉沉而数。气血俱热者,病则昼夜俱甚,气急而津枯,依此辨之无不中的。 气虚用四君汤。血虚则用四物汤。气血俱虚者用八珍汤。清气用麦冬,竹叶,银花,柴胡,知母之类。凉血用天冬,生地,胡黄连,黄柏,黄岑之类。安心神用茯神,远志,酸枣仁之类。壮筋骨用牛膝,杜仲,虎骨之类。补阳用鹿茸,枸杞子,锁阳,肉苁蓉,兔丝子之类。补阴用山药,丹皮,龟板,柏子仁之类。降相火用黄柏,知母。涩精用龙骨,牡蛎粉,鹿角霜,山茱萸,楮实子,赤石脂之类。 四君汤,四物汤,八珍汤,均见上卷。 吐血出于胃腑 吐血出於胃也,其因有饮酒过伤者;有负重损伤者;有跌扑损伤者;有因劳损伤;有劳心过多者;有大怒气逆者。种种不同,必须诊脉问明,方可施治,以犀角地黄汤为主。酒伤加葛根,黄连,茅根,藕叶。内伤加当归,桃仁,红花,韭汁。房劳加当归,熟地,知母,黄柏,栀子,竹沥。劳心伤加酸枣仁,茯神,玄参,当归。怒伤加青黛,黄岑。如精神健壮大便燥结,吐血不止者,加炒黑大黄,桃仁泥,童便。如吐血过多,形容脱色,脉微欲绝者,以独参汤饮之。此乃血脱益气之法,气旺则能生血也。 犀角地黄汤,丹皮赤芍襄,能医诸失血。加减服之良。 衄血本乎肺经 衄血者,血出于鼻也,鼻为肺之窍,故曰本乎肺经。治用犀角地黄汤加枯岑,茅根,柏叶,藕节。或用荷叶蒂,藕节各七个捣碎煎服。 痰涎血属于脾脏 脾生痰,痰中带血,出于脾也。犀角地黄汤加白芍药,茯苓,瓜蒌仁,竹沥。血色紫黑者加桃仁泥,韭汁,当归。 咯唾血属于肾经 咯血者,咯出血屑也;唾血者,鲜血随唾而出也。俱属肾经,犀角地黄汤加知母,黄柏,元参,熟地治之。 牙宣者阳明之热极 齿缝中出血,谓之牙宣,乃阳明经之热也,足阳明之脉贯于上龈,手阳明之脉贯于下龈,阳明湿热上蒸,则齿龈腐烂出血,用黄岑,连翘,卜荷,栀子,甘草,水煎服。外用百草霜,龙骨炒盐,为末敷之。 舌衄者少阴之火生 舌上出血,名曰舌衄,用槐花炒为末擦之,有舌长出口者,用冰片敷之即效。 腹中窄狭而痰火各别 肥人自觉腹中窄狭,是湿痰流注胃腑,用苍术,香附以燥饮行气。瘦人自觉腹中窄狭,是热气熏蒸胃腑,用苍术,黄连以开郁清热。 胸中烦热而虚实可分 胸中烦热实热者,须用栀子仁。若虚烦须用人参,白术,茯苓,黄岑,白芍,麦冬。 惊悸痰迷恐惧所致 惊悸者,痰迷心窍也,多因恐惧所致,治用二陈汤加茯神,远志,当归,柏子仁,酸枣仁,人参。或用八物定志丸,补心丹。 二陈汤见上卷。 八物定志丸;八物定志安心神,镇惊补气牛黄人参,远志茯神菖蒲茯苓白术,麦冬蜜丸朱砂衣吞。 补心丹;前人遗下补心丹,善治惊悸睡眠难,当归生地天麦二冬酸枣仁柏子仁远志,丹人元三参茯苓桔梗五味子为丸。 健忘血少忧郁而成 健忘之病,因忧思过度,损伤心包,以致神舍不清,故令人转眼遗忘,宜归脾汤,八物定志丸。 归脾汤;归脾汤四君,木香炙芪远志枣仁,元肉当归姜枣,健忘效如神。 癫狂者分心肝之热极 心热极则癫,肝热极则狂,癫多喜,狂多怒,脉浮大者吉,沉细者凶,癫宜清心养神,宁志化痰汤主之。狂宜去风除热,防风通圣散主之。 宁志化痰汤;宁志化痰汤人参,天麻黄连胆星,茯苓陈皮半夏,枣仁菖蒲根。 开迷散;妇人患癫狂,桃仁赤芍当归,柴胡茯苓甘草远志白术,苏木生地合一方。 防风通圣散见上卷。 痫症者寻痰火之重轻 痫症大坻属痰火,与惊不必分五等。治法大率行痰为主,用黄连,南星,瓜篓,半夏。寻痰寻火分多少治之,无不愈者。有热者以凉药,清其心。有痰者,必用吐药。吐后用安神丸,平肝之剂,如柴胡,青黛,川芎之类。 安神丸;安神丸朱砂,甘草当归加,黄连生地黄,痫症效堪夸。 便浊有赤白之异 便浊者,小肠经之热,膀胱之结也,血热则赤,气热则白,治用清心莲子饮。赤加木通,黄柏。白加赤苓,滑石。 清心莲子饮;清心石莲子黄岑,车前子柴胡地骨皮人参,麦冬赤茯苓黄芪甘草,便浊服之清。 萆薢分清饮;萆薢分清饮,乌药与菖蒲,草梢兼益智,茯苓必同居。 汗出有自盗之名 自汗者,时常无故戢戢汗出,动则更甚,属于阳虚。盗汗者,寐中汗出,醒后汗止,属于阴虚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自汗用补中益气汤加麻黄根,浮小麦,虚甚者加附子二片,方中升麻,柴胡俱用蜜水炒,以制其升发之性,然非升麻,柴胡不能领,参,芪至于肌表,故用之耳;盗汗用当归六黄汤。 当归六黄汤;盗汗六黄汤,当归二地黄,黄柏黄连黄芩酒炒,黄芪七味良。 独圣散;独圣散五倍子,为末津调配,脐中敷一宵,汗出登时退。 补中益气汤见上卷。 注;(戢戢)汗出和缓的样子。 胁痛有两边之别 胁痛即肋痛也,两胁属少阳胆经,其间或痰饮流注,或瘀血停积,而气不得运行,故作痛也。痰者脉弦而滑;血者脉弦而涩。痰者用陈皮,茯苓,瓜蒌,甘草,枳壳,柴胡,白芥子,竹沥,姜汁。血用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柴胡,官桂,香附,没药。如肝火作痛者,加黄连,龙胆草。如食积作痛者加麦芽,砂仁。 腰痛肾虚而或闪挫 腰者肾之府,一身之大关节也,如房过度则肾虚;闪挫则气逆;负重损伤则血凝;睡卧湿处则受寒湿;此皆为腰痛之因也。原其病形,各有分别,肾虚者,其痛悠悠不己,脉沉弦而大也。闪挫者,俯仰艰难,脉沉弦而实也。血凝者,痛如锥刺,日轻夜重也。湿热者,小便黄而大便溏,脉沉弦而细数也。寒湿者,遇天阴久坐而作痛者。肾虚用当归,熟地,枸杞,牛膝   刘太医--求生必需有胃气     2007-09-17 22:17:09 大 中 小 标签:健康/保健  有人说,人类主要死于战争;也有人说,人类主要死于自然灾害;还有人说,人类主要死于他杀、自杀、饥饿、……。错了!古今中外,人类主要死于疾病,而且主要死于一种叫作顽固性厌食症的疾病。因此,顽固性厌食症,是人类的天敌。因此,求生必需有胃气,而胃气涉及两个道理。   许多人知道,如果机器有毛病了,那么有什么毛病,就修理什么毛病。但是许多病人不知道,许多医生也不知道,人不是机器;不能有什么疾病,就只治疗什么疾病。因为机器是没有生命的,而病人是有生命的。这是病人与机器的不同之处,也是医生与修理工的区别。因此,医生必需首先保障病人的生命,然后再去治疗病人的疾病。   那么什么是生命呢?生命就是吐故纳新,就是吃、喝、拉、撒、睡。那么如何让病人的吃、喝、拉、撒、睡的过程,能够正常地运行呢?要知道,许多病人不是因病致死;而是不想吃饭,结果是自己把自己饿死了。因此让病人想吃饭,是病人痊愈的先决条件。中医强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是中医许多治则中的最基本的一条原则。   中医认为胃气就是人体的元气;损害了胃气就是死路一条。不想吃饭的人是快死的人;人死了就不能吃饭了。生与死的区分,就是如此简单。  世界上,没有一个母亲,因为婴儿不想吃奶而欣喜若狂;也没有一个家长,因为孩子不想吃饭而手舞足蹈;更没有一个家属,因为病人不想吃饭而千恩万谢。如果有这种人,那么不是精神病患者,就是别有用心。然而确实有些现代病人,可能是精神出了毛病,认为自己是铁打的机器,不把吃饭当成大事。不过,大多数人是重视吃饭问题的。可是很多人又不知道吃饭要靠胃气。没有胃气,吃饭等于没吃!   那么什么是胃气呢?刘纯说:“胃气者。知饥也。”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了饥饿感,吃饭才能被消化吸收;否则,吃饭就是酒肉穿肠过。   每个人都有饥饿感的体验。婴儿饿了,就哇哇地哭;这就是饥饿感。小孩子饿了,就闹着要吃饭;这就是饥饿感。成年人早晨起床了,就感觉饿得难受,一定要吃早点;这就是饥饿感。老婆婆的饭量很好,到钟点儿不开饭就催促儿媳妇做饭;这就是饥饿感。昏睡的病人醒了,要吃东西,守护的人高兴地说,谢天谢地,他要东西吃了;这就是饥饿感。伤员的伤势很沉重,但是吃饭如狼似虎,医生就不担心他死掉;这就是饥饿感。因此有饥饿感的人,就活下来了;而没有饥饿感的人,就不能够很好生存。刘纯研究胃气的目的,就是要搞明白,采取什么能够迅速升提病人的胃气,使病人能够迅速产生饥饿感而能够活下来。 升提胃气试验是这样进行的:强迫200个老年犯人,每天早中晚三次,口服石灰水,造成胃气损伤;同时让每个人喝稀饭,造成营养不良。直至一个月以后,每个犯人都不想吃饭为止。然后把这些犯人分为20组,每组10人,同时给予如下处理,从中筛选升提胃气的方法: 第1组:喝补肾药枸杞汤。 第2组:喝止喘药麻黄汤。 第3组:喝温胃药小茴香汤。 第4组:喝补气药人参汤。 第5组;喝清热药金银花汤。 第6组:喝行气药枳实汤。 第7组:喝安神药磁石汤。 第8组:喝滋阴药沙参汤。 第9组:喝酸涩药乌梅汤。 第10组:喝凉血药地榆汤。 第11组:喝补血药当归汤。 第12组:喝利尿药猪苓汤。 第13
/
本文档为【求生必需有胃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