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李宗俊:唐代河西通西域诸道及相关史事再考

李宗俊:唐代河西通西域诸道及相关史事再考

2017-05-24 12页 pdf 367KB 8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3593

暂无简介

举报
李宗俊:唐代河西通西域诸道及相关史事再考 第 25 卷第 1 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Vol. 25 ,No. 1 2010 年 1 月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Jan. ,2010 唐代河西通西域诸道及相关史事再考 李宗俊 (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陕西西安 , 710062 ) [提  要 ] 敦煌文书对唐代河西通西域诸道多有详细记载 , 对史书记载多有补正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 充 分结合正史记载 , 对见于敦煌文书的这些道路及其相关问题作进一步考察 , 探究这些道路在...
李宗俊:唐代河西通西域诸道及相关史事再考
第 25 卷第 1 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Vol. 25 ,No. 1 2010 年 1 月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Jan. ,2010 唐代河西通西域诸道及相关史事再考 李宗俊 (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陕西西安 , 710062 ) [提  要 ] 敦煌文对唐代河西通西域诸道多有详细记载 , 对史书记载多有补正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 充 分结合正史记载 , 对见于敦煌文书的这些道路及其相关问作进一步考察 , 探究这些道路在隋唐时期的利用 、维护和 通行情况 , 以及解释由这些道路在该时期的兴衰所折射出的历史背景和与这些道路相关联的民族 、政权之间斗争 、交 往的相关史事 , 应该是研究出土文书的另一重要内容 。 [关键词 ] 唐代  敦煌文书  通西域道路 [中图分类号 ] K9281 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125205 (2010 ) 0120128212 [收稿日期 ] 2008212230 [作者简介 ] 李宗俊 (1970 - ) , 男 , 甘肃省古浪县人 ,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 历史学博士 , 主要研究 方向为隋唐史 。   在敦煌遗书中 , 其中的地理文书尤其价值很 高 。在这些地理文书中 , 道路 、驿站为记述的重 要内容 , 占了这些文书很大的篇幅 。对于这些道 路 , 中外学者多有研究 , 已基本理清了各驿道自 汉魏以来的开通 、走向 、所属各驿站及它们相互 的方位距离等诸多问题 。这些成果十分重要 , 对 于我们继续研究与之相关的问题意义不言而喻 。 但这些道路千载之后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原因 , 已不尽在于这些道路本身 , 亦在于这些道路背后 的史事与文化 ———在于人的活动赋予它的文化价 值 , 在于与这些道路相关联的民族 、政权之间斗 争 、交往的历史 。所以 ,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 , 充分结合正史记载 , 对见于敦煌文书的唐代 河西通西域诸道路及其相关问题作进一步考述 , 探究这些道路在隋唐时期的利用 、维护和通行情 况 , 以及由这些道路在该时期的兴衰过程所折射 出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史事 , 应该是出土文书所蕴 含的另一重要价值 。为此 , 本人不揣谫陋 , 撰此 文敬祈方家指正 。 一  瓜沙二州间的三条驿道 敦煌文书 P. 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所记 内容中 , 其中驿道部分占了该文书的很大一部 分 。共记驿站 19 所 , 按道路划分分别属瓜 (治 今瓜州县 ) 、沙 (治今敦煌市 ) 二州间的驿道 , 瓜州通向西域伊州的第五道莫贺延碛道和由沙州 通向伊州的矟竿道 。对于瓜 、沙二州间驿道的具 体走向和各驿站的具体位置 , 严耕望 、陈国灿 、 李并成等先生皆有考 ① , 均概括为南北新旧两 道 。其实 , 为了叙述的方便 , 按通行的时间和经 行的路线 , 亦可清晰的划分为三个阶段 , 先后为 ?821? ①严耕望 :《唐代交通图考》第 2 卷《河陇碛西区》 ,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7 年 , 第 441 —479 页 ; 李 并成 : 《盛唐时期河西走廊的区位特点与开发》 , 《唐代 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 ,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2003 年 , 第 60 —95 页 。陈国灿 : 《唐五代敦煌四出道路考》 , 《敦煌学史事新证》 , (兰州 ) 甘肃教育出版社 , 2002 年 , 第 424 —425 页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三条 , 其中前二阶段的两道沙州至东泉驿 、其头 驿部分 , 以及鱼泉驿至常乐驿部分重合 。这三条 分别为 : 南道 , 咸亨四年 ( 673 年 ) 至永淳二年 (683 年 ) 通行 , 道由沙州东行 , 经州城 、东泉 、 其头 、无穷 、空谷 、黄谷 、鱼泉 7 驿 , 至瓜州常 乐驿 , 再东抵瓜州 ; 中道 , 永淳二年 (683 年 ) 至天授二年 ( 691 年 ) 通行 , 道由沙州东行 , 经 州城 、东泉 、其头 、悬泉 、鱼泉 5 驿 , 至瓜州常 乐驿 , 再 东 抵 瓜 州 ; 北 道 , 经 天 授 二 年 ( 691 年 ) 与证圣元年 (695 年 ) 的改置和增补 , 道由 沙州东北行 , 经州城 、清泉 、横涧 、白厅 、长 亭 、甘 草 、阶 亭 7 驿 至 瓜 州 常 乐 驿 , 再 东 抵 瓜州 。 那么 , 瓜 、沙二州间驿道何以有这三个时段 三条路线的变化 ? 这三条道路先后通行与兴替的 变化有无具体的原因和背景 ? 深究 P. 2005 文 书内容 , 在讲到天授二年 ( 691 年 ) 中道废而置 北道的原因时 , 文书为我们提供了一重要信息 。 北道清泉驿条谓 : “右在州东北四十里 , 去横涧 驿廿里 , 承前驿路在瓜州常乐县西南 , 刺史李无 亏以旧路石碛山险 , 迂曲近贼 , 奏请近北安置 , 奉天授二年五月十八日敕移就北 。”此说明瓜 、 沙新旧驿路的兴替不仅与“ 迂曲”有关 , 而且与 “近贼”有关 , 那么此所谓 “贼”指什么人呢 ? 从所废中道的经行路线来说 , 该道“石碛山险” , 是因为紧靠沙州以南的祁连山脉西端南山 , 此山 脉及其以南地区 , 当时即为吐谷浑与吐蕃民族游 牧的地区 ; 其次从该文书所撰成时间来说 , 据笔 者考证该文书撰成于武周长寿元年 ( 692 年 ) ① , 而该时期正是吐蕃北扩占领吐谷浑境期间 , 则说 明文书此所谓“贼” , 很可能就是指当时与唐关 系紧张的吐蕃和被吐蕃所役属的吐谷浑人 。 考察第一阶段南道的始置 , P. 2005《沙州 都督府图经》鱼泉驿条载 : “右咸亨四年 (673 年 ) 刺史李祖隆奏奉敕置 ⋯⋯”此时期正是吐蕃 北扩占领吐谷浑境期间 , 为唐与吐蕃关系十分紧 张的时期 。唐高宗朝 , 吐蕃自其大相禄东赞主政 以来 , 积极北扩 , 先后吞并吐谷浑 、党项等的大 部分驻牧地区 , 并积极向西域发展 , 争夺唐安西 四镇 。咸亨元年 ( 670 年 ) , 吐蕃进一步扩大战 果 , “陷白州等一十八州” 。同年 , 唐廷颁制 : “诏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婆道行军大总管 , 右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 , 左卫将军郭待封为 副 , 以讨吐蕃 , 将援吐谷浑还其故地” ②。结果 爆发了著名的大非川战役 , 唐军大败 。战争之 后 , 在青海河源地区吐蕃继续北上推进 , 直逼鄯 州 ; 同时 , 吐蕃势力积极向西域发展 , 咸亨四年 ( 673 年) , “弓月南结吐蕃 , 北招咽面 , 共攻疏 勒 , 降之” , 唐西域形势危急 , 被迫出动单于大 都护府所属漠南东突厥降部 , 由单于大都护府长 史假鸿胪卿萧嗣业统率西征 。这次西征为唐精心 组织的一次大规模西征 , 其结果史载 : “嗣业兵 未至 , 弓月惧 , 与疏勒皆入朝” ③ , 唐终于挫败 了吐蕃 , 挽回了一时的不利形势 。由此考查 , 咸 亨四年 ( 673 年 ) , 沙州刺史李祖隆奏奉敕置鱼 泉驿等时正值萧嗣业统兵西征之际 , 说明瓜 、沙 二州间驿站的最初设置就是为配合萧嗣业这次西 征而置 , 为唐蕃关系恶化和吐蕃吞并吐谷浑以 后 , 为加强瓜 、沙二州之间道路的安全而置 。 对于第二阶段中道的始置 , 上引《沙州都督 府图经》悬泉驿条载 :“右在州东一百四十五里 。 旧是山南空谷驿 , 唐永淳二年录奏奉敕移就山北 悬泉谷置 ⋯⋯”正是由于瓜 、沙二州间的驿道主 要视唐与吐蕃等民族关系的变化而变更 , 唐高宗 统治末年 , 随着永淳元年 (682 年 ) , 突厥贵族 阿史那骨咄禄 、阿史德元珍等第三次暴动重建突 厥政权之际 , 吐蕃与突厥开始遥相呼应 , 唐与吐 蕃在河源 、西域地区的争夺亦更趋激烈 。而就在 此边疆危机之际 , 永淳二年 ( 683 年 ) 高宗驾 崩 , 唐被迫放弃对四境的用兵 , 转而加强防御而 易为守势 。在此背景下 , 永淳二年 ( 683 年 ) , 唐瓜 、沙二州间的驿道被迫“奏奉敕移就山北悬 泉谷置” , 即新置悬泉驿 , 而将此前通行的鱼泉 、 无穷 、空谷 、黄谷 4 驿 “同前奉敕移废” 。说明 , 为通行的安全考虑起见 , 唐被迫放弃了靠近南山 水源补给充足的旧驿道 , 改置于山北地势开敞较 为安全的中道 。 第三阶段 , 李无亏奏置北道的背景 。前文已 ?921? ① ② ③ 李宗俊 : 《〈沙州都督府图经〉撰修年代新探》 , 《敦煌学辑刊》 , 2004 年第 1 期 。 《册府元龟》卷 986 《外臣部 ? 征讨五》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60 年 , 第 11579 页 。 《资治 通 鉴》卷 202 , 高 宗 咸 亨 四 年 ( 673 年 )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56 年 , 第 6372 页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述 , 随着吐蕃力量的进一步强大 , 吐蕃开始介入 西域 。仪凤年间 , 吐蕃再次向西域发起猛烈攻 势 , 唐安西四镇再次丢失 。后虽经裴行俭于调露 元年 (679 年 ) 智取四镇 , 唐又暂时恢复了对四 镇的统治 , 但随着东突厥复兴 , 吐蕃乘机与突厥 各部联兵犯西域 , 唐再次于垂供二年 (686 年 ) 放弃了四镇 。为挽回此颓势 , 其间唐廷曾命韦待 价为安息 (西 ) 道行军大总管 , “督三十六总管 以讨吐蕃” , 结果 “属天寒冻雪 , 师人多死 , 粮 馈又不支给” ①, 而兵败寅识迦河 。直至长寿元 年 (692 年 ) , 再度经过精心战争准备的武周政 权 , 任命王孝杰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出征 , 最终 再次击败吐蕃克复了安西四镇 。而根据我们下文 所论王孝杰这次西征行军就是经由沙州取道矟竿 道北去的 。巧合的是 , 瓜 、沙二州间驿道的再次 改置时间正好又是王孝杰这次西征的前一年 , 前 引《沙州都督府图经》清泉驿条谓 : “刺史李无 亏以旧路石碛山险 , 迂曲近贼 , 奏请近北安置 , 奉天授二年五月十八日敕移就北” 。由此说明 , 瓜 、沙二州间驿道的再次改置北道 , 就是为配合 王孝杰这次西征 , 因旧道 “迂曲近贼” , 为了西 征大军的行军安全而改的 。 三道比较 , 最初的南道靠近南山山谷 , 水草 补给最方便 , 但接近吐蕃边界 , 通行不安全 ; 中 道最为径直 , 亦可得到水源补给 , 但还是近吐蕃 边境 ; 北道最为迂曲 , 水源补给困难 , 但地势开 敞 , 远离吐蕃边界 , 通行最为安全 。由此可见 , 唐时该地区交通驿道的建设所考虑的因素 , 一是 要靠近水源 , 二是要相对安全 , 皆因自然环境的 变化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 二  第五道莫贺延碛道 第五道 , 又称莫贺延碛道 , 是隋唐时期经由 瓜州玉门关 ② , 途经莫贺延碛至伊州的一大道 , 与经由沙州的矟竿道先后交替使用而为唐时期设 置驿站维持东西往来的主干道 。该道至武周证圣 元年 (695 年 ) 曾增至十驿 , 以维护道路的安全 往来 , 严耕望先生根据敦煌文书 P. 2005《沙州 都督府图经》已基本考证清楚其走向和各驿站的 大致位置 ③: 从瓜州常乐县北稍偏西行 , 先后经 新井驿 、广显驿 、乌山驿 、双全驿 、第五驿 、冷 泉驿 、胡 桐 驿 , 至 伊 州 所 管 的 赤 崖 驿 等 驿 至 伊州 ④。 对于该道最初的开通 , 史书无确切记载 , 严 耕望先生经过考证后言 : “惟瓜伊间之莫贺延碛 道 , 虽不知所始 , 然至迟隋世已然” ⑤。其实两 汉经营西域先是从西域南路开始的 , 直至后汉永 平年间 , 史书始载 : “ (永平 ) 十六年 , 明帝乃命 将率北征匈奴 , 取伊吾虏地 , 置宜禾都尉以屯 田 , 遂通西域 。”⑥ 从此伊吾路开始出现在史书 中 , 且据《北史》 、《周书》等的记载 , 至迟北朝 末年 , “商客往来 , 多取伊吾路” 。《隋书 ? 裴矩 传》引裴矩著《〈西域图记〉序》言 : “发自敦 煌 , 至于西域 , 凡为三道 , 各有襟带 。北道从伊 吾 ⋯⋯故知伊吾 、高昌 、鄯善 , 并西域之门户 也 。总凑敦煌 , 是其咽喉之地 。”这里未提及经 伊吾的道是莫贺延碛道还是矟竿道 , 但唐瓜州隋 世属敦煌郡常乐县 , 此二道仍皆可视为总凑敦煌 之伊吾 路 ; 另 外 , 从 《隋 书》卷 84《西 突 厥 传》, 炀帝乘西突厥可汗处罗战败 , 遣裴矩派处 罗母向氏亲要驰至玉门关晋昌城与其联系一事 , 就充分说明第五道至迟隋代已经通行是实 。尤其 到大业五年 ( 609 年 ) , 隋炀帝灭吐谷浑之后 , 炀帝车驾至张掖燕支山 , 会见西域 27 国使 ,“吐 屯设献西域数千里之地” ⑦ , 《元和志》卷 40 伊 ?031?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旧唐书》卷 77《韦挺传附子待价》 ,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1975 年 , 第 2672 页 。 隋唐玉门关已移至隋敦煌郡常乐县 , 即唐代与沙 州分署后的瓜州境内 , 对此学界多有研究 , 向达 、李正 宇等诸家之说可参见李并成 : 《唐玉门关究竟在哪里》 , 《西北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01 年第 4 期 。另据 学者们研究 , 玉门故关在敦煌西 90 公里的小方盘城 ; 阳关在今敦煌西南约 70 公里的南湖附近的古董滩 。阳 关北距故玉门关 70 公里 。 严耕望 :《唐代交通图考》第 2 卷《河陇碛西区》 , 第 442 —451 页 。 以上为 7 驿 , 据敦煌文书 S. 367 《沙州伊州地志》 记伊州伊吾县 3 戍为 : 赤崖 、墼亭 、矟竿 , 按唐第五道 戍 、驿合置的情况 , 第五道在伊州境内的应该有赤崖 、 墼亭二驿 , 矟竿戍在矟竿道上 , 第五道另外一驿无考 。 严耕望 :《唐代交通图考》第 2 卷《河陇碛西区》 , 第 488 页 。 《后汉书》卷 88《西域传》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65 年 , 第 2909 页 。 《资治通鉴》卷 181 , 炀帝大业五年 (609 年 ) , 第 5644 —5645 页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州条载 : “隋大业六年得其地 , 以为伊吾郡 , 隋 乱又为群胡所居” 。可知在大业五年 ( 609) 伊吾 归隋后 , 第五道的通行一度畅通无阻 。 隋末天下大乱 , 隋伊吾郡为东突厥所役属 , 第五道随之受阻 , 但行人 、商旅的通行应该是时 有继续 。在唐玄奘西去之时 , 之所以选取经莫贺 延碛道的迂回路线 , 应该首先考虑该道较为安 全 。该路线虽途经东突厥役属的伊吾 , 但伊吾以 西除高昌及中亚诸国多笃信佛教外 , 还途经该时 期与唐关系较好的西突厥控制的地区 。西突厥 , 唐高祖 曾 许 婚 于 其 统 叶 护 可 汗 ; 又 贞 观 元 年 (627 年 ) , 西突厥曾遣使向唐献万钉宝钿金带及 马五千匹 。因此 , 此时取第五道及其以西道去印 度较为安全 。至于玄奘谓 : “时国政尚新 , 疆场 未远 , 禁约百姓不许出蕃 ⋯⋯乃昼伏夜行 , 遂至 瓜州”①。这其中的原因应该是 , 此时正是唐准 备大规模出击东突厥之际 , 为了封锁调兵遣将的 消息 , 所以对边疆各道路“ 禁约百姓不许出蕃” ; 可贵的是玄奘此行对于该道作了较为详细的记 载 , 曰 : “从此北行五十余里有葫芦河 ⋯⋯上置 玉门关 , 路必由之 , 即西境之咽喉也 。关外西北 又有五烽 , 候望者居之 , 各相去百里 , 中无水 草 。五烽之外即莫贺延碛 , 伊吾国境” 。在玄奘 西行过五烽之后又记 : “惟望骨聚马粪等渐进 ⋯⋯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 , 古曰沙河 , 上无飞 鸟 , 下无走兽 , 复无水草 。是时顾影唯一 , 心但 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 ⋯⋯”这是文献中最 早关于该道沿途情景的详细记载 。另外玄奘在瓜 州时记到一位老胡人 , 云 : “此翁极谙西路 , 来 去伊吾三十余返 ⋯⋯”②。而此也可见该道此前 仍是通行的 。 玄奘西出之后 , 第五道莫贺延碛道旋即彻底 开通 。贞观四年 (630 年 ) , 唐灭东突厥 , 唐之 声威远被西域 , 史载 : 是年 , “九月 , 戊辰 , 伊 吾城主入朝 。隋末 , 伊吾内属 , 置伊吾郡 ; 隋 乱 , 臣于突厥 。颉利既灭 , 举其属七城来降 , 因 以其地置西伊州” ③。伊吾归唐以后 , 连接瓜 、 沙二州与伊吾的第五道与矟竿道自然再次通行无 阻矣 。 至于瓜 、沙二州通西域的道路何时开始置 驿 , 史书 不 见 记 载 , 但 应 该 是 从 贞 观 十 四 年 (640 年 ) 唐灭高昌前后 , 为进一步经略西域便 开始逐步设置驿站 。《唐会要》卷 73“安西都护 府”目载 : “显庆二年 , 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苏定 方大破贺鲁于金牙山 , 尽收其所据之地 , 西域悉 平 。定方悉命诸部归其所居 , 开通道路 , 别置馆 驿 。”可见 , 很可能显庆二年 (657 年 ) 唐已于 西域道路置驿 。目前新出土文献记载的第五道最 早置驿的时间为唐仪凤三年 ( 678 年 ) , 敦煌文 书 P. 2005 《沙州都 督府 图经》双 泉驿条 载 : “唐仪凤三年闰十月 , 奉敕移矟竿道就第五道莫 贺延碛置 , 沙州百姓越界捉” 。根据该文书还知 该年同时移置的还有双全驿 、第五驿 、冷泉驿 、 胡桐驿等 。而由此对该年移矟竿道就第五道莫贺 延碛置驿的陈述 , 又可溯知此前矟竿道为通西域 的主干道 , 而且应该已经置驿 。那么仪凤三年 ( 678 年) 何以改由第五道莫贺延碛道置驿为主 道呢 ? 前文论及 , 自咸亨四年 (673 年 ) 萧嗣业西 征 , 于阗等国纷纷归附 , 唐于原四镇之地设都督 府 , 对西域各地做统一部署调整以后 , 仪凤年 间 , 唐蕃河源 、西域局势又变 。仪凤三年 ( 678 年 ) ,“吐蕃与西突厥连兵攻安西 , 复命中书令李 敬玄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 、西河镇抚大使 、鄯州 都督 , 代仁轨 。下诏募猛士” ④ , 合兵 18 万 , 向 吐蕃大规模出击 。结果该年 7 月 , 吐蕃统军主帅 论钦陵诱敌深入后大军包围 , 唐军大败 , 刘审礼 战殁 , 精兵良将大部分被吐蕃歼灭 。这是继大非 川战役之后唐军在吐蕃军面前的又一次惨败 。随 之 , 吐蕃大入西域 , 唐安西四镇再次丢失 。在此 背景下 , 出于安全的考虑 , 仪凤三年 ( 678 年 ) , 将通西域驿道从矟竿道移就第五道莫贺延碛道置 驿 , 说明正与李敬玄兵败以后吐蕃大入西域而威 逼沙州的形势相符 。 继仪凤三年 ( 678 年 ) , 将通西域驿道从矟 竿道移就第五道莫贺延碛道以后 , 《沙州都督府 图经》新井驿等三驿条又载 , “奉如意元年四月 ?131? ① ② ③ ④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2004 年 , 第 12 页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 第 12 —16 页 。 《资治通鉴》卷 193 , 太宗贞观四年 (630 年 ) , 第 6082 页 。 《新唐书》卷 216 《吐蕃传》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75 年 , 第 6077 页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三日敕 , 移就矟竿道行” 。考察此背景 , 仪凤年 间吐蕃占领唐安西四镇以后 , 后虽经裴行俭于调 露元年 (679 年 ) 智取四镇 , 唐曾暂时恢复了对 四镇的统治 , 但随着东突厥复兴 , 吐蕃乘机与突 厥各部联兵 , 唐再次于垂供二年 (686 年 ) 放弃 了四镇 。史载 : “吐蕃果骄 , 大入西域 , 焉耆以 西 , 所在城堡无不降下 , 遂长驱东向 , 逾高昌 壁 , 历车师庭 , 侵常乐县界 , 断莫贺延碛 , 以临 我敦煌”①。吐蕃这次进攻 , 除尽取焉耆以西外 , 还越过西州属下的交河 、高昌县境 , 进至瓜州属 下的常乐县境 , 直接威胁唐王朝的河西重镇 ——— 敦煌 , 并且 “断莫贺延碛” , 切断了此前通行的 唐通向西域的驿道 ———第五道莫贺延碛道 , 迫使 唐廷将通西域驿道于如意元年改于矟竿道行 。 前文亦论 , 垂供二年 ( 686 年 ) 以来 , 在吐 蕃占领唐西域四镇 , 兵临瓜 、沙二州的情况下 , 为扭转战局 , 武后曾任命文昌右相韦待价为安西 道行军大总管出征吐蕃 。对于其出征的具体时 间 ,《资治通鉴》记为永昌元年 ( 689 年 ) , 但据 近年来学者的研究应该是垂拱三年 ( 687 年 ) ②。 总之这次出征 , 唐军兵败寅识迦河 , 西征无果 。 直至长寿元年 ( 692 年 ) , 再度经过精心战争准 备的武周政权 , 任命王孝杰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 出征 , 最终再次克复了安西四镇 。 如意元年 ( 692 年 ) 通西域的驿道移就矟竿 道后 , 通行时间不长 , 据《沙州都督府图经》新 井驿等三驿条 , 继如意元年 (692 年 ) 后又载 : “至证圣元年正月十四日敕 , 为沙州遭贼少草 , 运转极难 , 矟竿道停 , 改于第五道来往 。又奉今 年二月廿七日敕 , 第五道中总置十驿 , 拟供客使 等食 , 付王孝杰并瓜州 、沙州审更检问 , 令瓜州 捉三驿 , 沙州捉四驿 , 件检瓜州驿数如前” 。此 谓“为沙州遭贼少草 ⋯⋯”之事 , 我们根据新出 土的李无亏墓志考证为长寿二年 (693 年 ) 到延 载元年 (694 年 ) 八月之间 , 沙州军民为抵御吐 蕃与突厥两次对沙州的大规模进攻而组织的沙州 保卫战 ③。而此时吐蕃与突厥进攻沙州的目的就 是为切断王孝杰西征后路 。其间吐突联军对沙州 的包围旷日持久 , 以致此后沙州连维持驿道矟竿 道的牲 口 草 料 都 无 法 供 给 , 只 好 于 证 圣 元 年 (695 年 ) 正月十四日奉敕再次改于经瓜州的第 五道置驿通行 。同时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牢固统治 而于第五道增置驿站 , 而加强了通西域道路的 维护 。 证圣元年 (695 年 ) 第五道置驿通行后 , 驿 道是否再有改于矟竿道通行之事 , 已无文献记 载 , 但根据 P. 2862 卷背《唐天宝间敦煌郡会 计帐》记有关于第五道 “广明 (原为 “显”避中 宗讳改 ) 戍”“双全戍”、“冷泉戍”等驿戍 “供 使什物”等内容 , 表明唐天宝年间第五道仍为置 驿通行的主干道 。而且据学者对于出土文书中高 宗至玄宗时的过所文书的研究 , 该时期请过所的 行客大部分就是取道该道往来于西域和内地的 。 而且依据该文书反映 , 该道驿 、戍同置 。另据研 究此时由瓜 、沙 、伊三州分管的驿站至此略有调 整 , 为了供给驿道沙州还设立了阶亭坊和郡坊 , 备置了大批马匹 ④。 瓜 、沙二州通西域的道路直至建中初年吐蕃 占领河陇时依然畅通无阻 。且据学者考证 , 在吐 蕃军事扩张的过程中 , 亦曾仿效唐的驿传设 置 “飞鸟使” ⑤ , 很可能此后随着吐蕃占领西域 各地 , 吐蕃应该仍然是在瓜 、沙二州至西域置驿 通行的 。而由第五道自唐以来因西域局势的变化 而数度兴废及吐蕃军数度 “断莫贺延碛”和进攻 瓜 、沙二州的事实 , 又可以看出该道对于中原王 朝经营西域的重要程度 。 三  矟竿道 矟竿道 , 为唐代沙州通西域伊州的一道 , 曾 与瓜州通伊州的第五道莫贺延碛道交替置驿使用 ?231? ① ② ③ ④ ⑤ [唐 ] 崔融 : 《拔四镇议》 , 《文苑英华》卷 769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66 年 , 第 4048 —4050 页 ; 又 见 《全唐文》卷 219 , (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 1983 年 , 第 2215 —2218 页 。 孙继民 : 《敦煌吐鲁番所出唐代军事文书初探》 ,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0 年 , 第 152 页 。 李宗俊 :《读〈李无亏墓志〉 》,《西域研究》 , 2006 年第 2 期 ; 《李无亏墓志》见王团战 : 《大周沙州刺史李 无亏墓及征集到的三方唐代墓志》 , 《文物与考古》 , 2004 年第 1 期 。 程喜霖 : 《从唐代过所文书所见通 “西域”的中 道》,《敦煌研究》 , 1988 年第 1 期 。 张广达 :《吐蕃飞鸟使与吐蕃驿传制度》 ,《西域史 地丛稿初编》 ,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5 年 , 第 175 —187 页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而为河西通西域的主干道 。对其走向和沿途所 经 , 前人多有考 , 此不赘 。但大致应该是如《太 平寰宇记》卷 153 伊州条谓 : “ (伊州 ) 正南微东 取矟竿馆路至沙州七百里” ; 关于该道的开通历 史 , 严耕望先生言 : “就驿道而言 , 沙伊间之矟 竿道 , 及伊州西至西州 , 皆汉世之伊吾道也” ①。 至于该道自东汉以后的具体通行情况与第五道的 情况应该是相同的 , 此亦不赘 。今尚令人疑问 者 , 一是虽然本文前面已经考述了敦煌文书 P. 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所记载的驿道在矟竿道 与第五道莫贺延碛道之间的数次移置的背景 , 但 仍是主要解答了矟竿道数次废弃的原因 , 对于先 后两度移置驿道于矟竿道通行的原因仍没有解 答 。根据前文的论述 , 驿道移就矟竿道置的时间 前有仪凤三年 ( 678 年 ) 以前 ; 后又有如意元年 (692 年 ) 至证圣元年 ( 695 年 ) 。在这里我们做 出几点推测 , 一是取矟竿道通行是因为该道连接 伊州与沙州的距离较第五道莫贺延碛道连接伊州 与瓜州的距离为短 。因据《元和郡县图志》卷 4 伊州条云 : “西南至西州七百三十里 。东南取莫 贺碛路至瓜州九百里 。正南微东至沙州七百里 。” 据敦煌文书 S. 383《西天路竟》载 , 出沙州 , “又西行三十里入鬼魅碛 , 行八日出碛至伊州” 。 而从瓜州西经悬泉守捉 , 常乐镇 , 苦水守捉 , 盐 池戍守捉十五六天到伊州 。两相比较走第五道 莫贺延碛道的距离至少要多出三五天的路程 ; 其 次 , 从汉以来取此道通行的史实 , 很可能矟竿道 沿途的水草供给较好 , 这是古代西北交通旅行所 考虑的重要的一个因素 。相反 , 第五道中途必须 穿越数百里的莫贺延碛 , 水草之缺乏 , 道路之险 危 , 在玄奘的记叙中可见一斑 。而由此我们推 测 , 在东汉以来通行的伊吾路 , 多数时候应该是 指唐代的矟竿道 。 其次 , 关于唐前期在该道设戍的问题 。据敦 煌文书 S. 367《沙州伊州地志》 , 唐伊州伊吾县 所属的三戍中有矟竿戍 ; 另上引《太平寰宇记》 伊州条云 : “正南微东取矟竿馆路至沙州七百 里”。此“馆”应该为于戍地设的驿馆 。但此皆 说明在沙州北通伊州的道路之得名就是因为此道 有矟竿戍和矟竿馆 ; 另外 , 《通典》卷 174 沙州 条载 : “北至故醎泉戍三百三十六里 , 与伊吾郡 分界 。”敦煌研究院藏 《唐敦煌县给醎泉戍粟 牒》, 记有“醎泉戍” 。醎泉戍据李并成先生考在 沙州境 ② , 亦在矟竿道上 。从唐伊州和沙州分别 设置此二戍的史实 , 可以清楚的看出该道在唐以 来的重要程度 。很可能即使在驿道设于第五道期 间 , 矟竿道仍为行人 、商旅往来的道路之一 。为 了维护该道的通行与军事安全的考虑 , 所以才设 戍保护 。 四  大海道 敦煌文书 P. 2009《西州图经》所记载的唐 西州四境的交通道路中 , 其中有西州直通沙州的 大海道 , 曰 : “大海道 , 右道出柳中县界 , 东南 向沙州一千三百六十里 , 常流沙 , 人行迷误 , 有 泉井醎苦 , 无草 , 行旅负水担粮 , 履践沙石 , 往 来困弊 。”另 P. 2691《沙州城土境》记沙州四 至 , 其中曰 : “西北至西州一千三百八十里” 。此 皆与《元和郡县图志》卷 40 西州条所记约同 : “东南至 (金 ) 沙州一千四百里” 。且均说明唐代 沙州与西州间有道路直接连通 。而之所以称之为 “大海道” , 应即 意味 着所经 行皆 为大沙 海的 意思 。 史书对于该道的记载 ,《汉书 ? 西域传》云 : “元始中 , 车师后王国有新道出五船北 , 通玉门 关 , 往来差近 。戊己校尉徐普欲开以省道里半 , 避白龙 堆 之 阨 ⋯⋯”这 其 中 “往 来 差 近”之 “差”应为“  ”的误抄 , 正说明此所谓 “新道” 较先前开通的南道与北道为近 ; 又《三国志》卷 30 裴松之注引《魏略 ? 西戎传》曰 : “从玉门关 西北出 , 经横坑 , 辟三陇沙及龙堆 , 出五船北 , 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 , 转西与中道合龟 兹 , 为新道”。到了隋代 , 《隋书 ? 裴矩传》引 《〈西域图记〉序》言 : “发自敦煌 , 至于西域 , 凡为三道 , 各有襟带 ⋯⋯故知伊吾 、高昌 、鄯 善 , 并西域之门户也” 。又《寰宇记》卷 156 西 州柳中县条引裴矩上引书云 : “柳中路 , 裴矩西 域记云 : 自高昌东南去瓜州一千三百里 , 并沙 ?331? ① ② 严耕望 :《唐代交通图考》第 2 卷《河陇碛西区》 , 第 487 页 。 李并成 :《盛唐时期河西走廊的区位特点与开发》 , 《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 , (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2003 年 , 第 75 页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碛 , 乏水草 , 人西行 , 四面茫茫 , 道路不可准 记 , 惟以六畜骸骨及驼马粪为标验 , 以知道路 。 若大雪即不能行 。兼有魑魅魍魉也 。”这里的柳 中路即唐时的大海道 , 可见隋时高昌与敦煌间此 道也是通行的 。 结合以上等史书的记载与自己的实地调查 , 黄文弼先生对于该道以及下文所论的大碛路与西 域南道自汉以来的开通和走向的研究实具有开拓 性的意义 。其中先生言 : “至后汉别有新道 , 直 由玉门关折西北行 , 不经三陇沙及白龙沙 , 直达 车师 , 即戊己校尉所治之高昌” , 此对该道出玉 门关后的走向实已指出 ; 但先生言 : “ ⋯⋯故疑 唐之银山道 , 即后汉新道之所由” ① , 却为不妥 。 其实唐之银山道 , 上引敦煌文书 P. 2009《西州 图经》所记 11 道中就有此道 , 曰 :“银山道 , 右 道出天山县界 , 西南向焉耆国七百里 , 多沙碛 卤 。”说明银山道是唐西州向西通往焉耆的道路 。 因此 , 岛崎昌 、严耕望先生作了细致的考述后认 为 , 《魏略》等所称之新道 , 亦即隋唐时代西州 通沙州之大海道 ②。但唐代该道的通行似乎不见 记载 。首先该道因荒芜难行 , 行旅多从伊吾道 。 其次 , 从唐以来经营西域的形势来 , 唐初敦 煌西境被吐谷浑占领直至贞观九年 (635 年 ) , 其间沙 州 以 西 各 道 自 然 不 能 畅 通 ; 贞 观 四 年 (630 年 ) 伊吾归属唐朝 , 自此瓜 、沙二州通伊 州道已开 , 后至迟高宗仪凤三年 (678 年 ) 于第 五道置驿 , 瓜 、沙二州北至伊州道成为东西往来 的主干道 , 大海道的通行自然很少 。但由上引敦 煌文书的记载 , 又可知直至唐后期 , 该道的通行 并非湮没无闻 。而是如陈国灿 、李并成二先生 言 , 该道在军事上出现紧急情况时 , 还每每作为 通达西域的一条捷径而发挥其特殊作用 ③。至于 二位先生所举阿斯塔纳 188 号墓所出西州都督府 牒文中提到 “北庭大贼下逐大海路”一事 , 用来 说明大海道在该时期仍在通行尚可 , 但若依同墓 出土其他文书所断的开元二年 (714 年 ) 前后来 看 , 此“ 大贼”应该不是西突厥 , 而是后东突 厥 。因此时西突厥旧地多为西突厥系突骑施乌质 勒父子统治 , 且有迹象显示曾为东突厥所侵逼 。 结合突厥碑及汉文典籍来看 , 后东突厥默啜之世 极力西征 , 先后灭黠戛斯 、突骑施二国 , 征服葛 逻禄部 ; 开元元年 (713 年 ) , 其可汉默啜曾攻 唐北庭 都 护 府 所 在 地 , 陷 蒲 类 县 ; 开 元 二 年 ( 714 年) , 再次派兵围北庭 , 为唐北庭都护郭虔  所败 。则 “北庭大贼下逐大海路”一事应指后 东突厥该时期所为 , 为旨欲断唐与西域的联系 。 五  大碛路 大碛路为沙州直通焉耆的一道 , 为汉通西域 的北道 。对此路的研究 , 严耕望先生云 : “沙州 至焉耆 , 亦有捷道 , 不经高昌 , 称为大碛路 ; 惟 行程不详 。可能即汉开西域时之北道与 ?”④ 结 合我们下文的论述 , 严先生此认为为汉开西域时 之北道是正确的 , 但在其考述中竟与西域南道相 混同 , 在其所绘的图中又将大碛路绘为出阳关 , 非出故玉门关 , 更是两路皆非矣 ; 后来周连宽先 生在其著《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中又是一 时疏漏 , 竟将该道与伊州西至西州的南道 ———伊 西道相混淆 ⑤。对周先生这一疏漏的拨正和高昌 与焉耆交恶先后的考证 , 见郑炳林先生《试论唐 贞观年间所开的大碛路》 ⑥ 一文 。在前人研究所 奠定的基础上 , 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隋唐之际大 碛路封闭与开通的真正原因何在 、背景若何 ? 隋 唐两代该道的使用情况怎样 ? 以及其于唐初开通 的具体时间究竟在哪年 , 其走向在敦煌文献中是 否有所反映等相关问题仍需要深究 。 其实 , 对于以上诸问题的解决 , 仍然要从焉 ?431?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黄文弼 :《楼兰及鄯善在西域交通上之地位》 ,《西 北史地论丛》 ,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81 年 , 第 198 —199 页 。 岛崎昌 :《西域交通史上 の新道 と伊吾道》 ,《隋唐 时代 の东 》, (东京 ) 东京大学出版会 , 1977 年 , 第 475 —476 页 。严耕望 : 《唐代交通图考》第 2 卷《河陇碛西区》 , 第 486 页 。 陈国灿 :《唐五代敦煌四出道路考》 ,《敦煌学史事 新证》 , (兰州 ) 甘肃教育出版社 , 2002 年 , 第 432 页 ; 李并成 : 《盛唐时期河西走廊的区位特点与开发》 , 《唐 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 , (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2003 年 , 第 79 页 。 严耕望 :《唐代交通图考》第 2 卷《河陇碛西区》 , 第 478 页 。 周连宽 :《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 , (北京 ) 中 华书局 , 1984 年 , 第 15 —21 页 。 郑炳林 :《试论唐贞观年间所开的大碛路》 ,《敦煌 学辑刊》 , 1985 年第 1 期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耆国以前的历史及其与周围各民族关系中去寻 找 。这是因为事关西域诸国外交 、经贸等生命线 的西域各交通道路的兴衰 , 背后就是当时国与 国 、民族与民族之间分合聚散的历史 , 而由此深 究 , 各交通道路的兴衰缘起便引刃而解矣 。但大 碛路的能否开通的确与高昌无关 , 大碛路的通行 不经过高昌 , 高昌与焉耆交恶的起因亦非大碛 路 , 只是大碛路的开通加深了高昌对焉耆的积 怨 。正如郑炳林先生文中指出的 “《丛稿》认为 焉耆不肯给 (玄奘 ) 马是因突骑支请开大碛路高 昌遣兵击焉耆的原故 , 一来时间相距太远 , 二来 因果倒置 , 不能说明问题” 。既然大碛路的能否 开通与高昌无关 , 则深究其阻遏与复开的原因 , 就只有从该道所经行的民族与地区去寻找 。 大碛路为汉最早通西域时所行之北道 。关于 该道经行的路线 , 根据文献记载与近代以来斯坦 因等的考察 ① , 已经基本理清 。大致由唐代沙州 西北行 , 出故玉门关 (非阳关 ) , 穿过白龙堆 (今库姆塔格沙漠 ) 北部 , 经今罗布泊北岸 , 再 沿孔雀河而上 , 西抵焉耆及其以西 。《魏略 ? 西 戎传》记载 : “从玉门关西出 , 发都护井 , 回三 陇沙北头 , 经居卢仓 , 从沙西并转西北 , 过龙 堆 , 到故楼兰 , 转西诣龟兹 , 至葱岭 , 为中道 ⋯⋯”②。《魏略》此条所说的中道即汉通西域时 的北道 , 唐代的大碛路 。这里 , 该道从故玉门关 西出 , 其中要经故楼兰 。从故玉门关西出途经故 楼兰的道路 , 其实在敦煌文书中是有所反映的 。 敦煌文书 P. 5034 所载 “六所道路” , 其中曰 : “一道南 (北 ) 路 , □□□□□ (从镇东去屯 ) 城 180 里 , 从屯城取碛路 , 由关西向沙州 1400 里 , 总有泉七所 , 更无水草 。其镇去沙州 1580 里”。唐代石城镇地域属汉楼兰国境 , 此处的镇 即石城镇 , 其中屯城位处石城镇东一百八十里 。 此“碛路”应该就是特指的大碛路 , 而非大沙碛 之意 , 因西域各道都要经过一定的沙漠戈壁的 , 只是该道沿途基本全是沙漠 、戈壁而已 。需要说 明的是 , 该道不经蒲昌海南岸的屯城 , 必须由屯 城东北行取该道东行入故玉门关至沙州 , 与从于 阗经石城镇 、屯城 , 过蒲昌海南岸 , 取故阳关至 沙州的西域南道是有区别的 。 探明了大碛路途经故楼兰 , 也就为解开隋唐 之际大碛路被封闭与开通的真正原因提供了一把 钥匙 。因众所周知 , 自北魏以来 , 该地区已为吐 谷浑人所控制 。也就是说大碛路与通西域于阗的 西域南路皆为吐谷浑人所控制 。至于具体吐谷浑 政权从何时起就已据有了鄯善 、且末一带史书缺 载 , 但据学者研究至少在公元 508 年之前 ③。而 且北魏后期 , 吐谷浑的疆域史书确载 : “其界东 至叠川 , 西邻于阗 , 北接高昌 , 东北通秦岭 , 方 千余里” ④。于阗以东 , 高昌以南正是鄯善 、且 末地区 。此后历西魏 、北周 , 乃至隋初 , 势力强 大的吐谷浑始终占据着控制东西交通的鄯善 、且 末地区 , 对过境商旅征收关税 , 限制西域诸国东 通中原 , 而且动辄举兵相向 。取道大碛路与西域 南道的东西往来大受限制 。直至隋炀帝大业初 年 , 在裴 矩上 炀帝的 《〈西 域图 记〉序》言 : “ ⋯⋯以国家威德 , 将士骁雄 ,   汜而扬旌 , 越昆仑而躍马 , 易如反掌 , 何往不至 ! 但突厥 、 吐谷浑分领羌胡之国 , 为其拥遏 , 故朝贡不通 。 今并因 商 人 密 送 诚 款 , 引 领 翘 首 , 愿 为 臣 妾 ⋯⋯”⑤。这里就清楚的将此前西域诸国朝贡不 通的原因归咎于突厥 、吐谷浑分领羌胡之国 , 拥 遏东西 交 通 。而 吐 谷 浑 分 领 的 就 是 西 域 南 路 诸国 。 正是为了解除吐谷浑人对西北边界的威胁与 打通东西交通 , “慨然慕秦皇 、汉武之功 , 甘心 将通西域” ⑥ 的隋炀帝 , 上台伊始便积极经营西 域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以后 , 大业五年 ( 609 年 ) 三月 , 隋炀帝亲征吐谷浑 , “出临津关 , 渡 ?531?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其简明报告见 : On Ancient Central 2Asian Tracks , London , 1933. 向达译本 :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 , (北 京 ) 中华书局 、 (上海 ) 上海书店联合出版 , 1987 年 。 《三国志》卷 30《乌丸鲜卑东夷传》 , 裴松之注引 《魏略 ? 西戎传》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82 年 , 第 859 页 。 松田寿男著 , 陈俊谋译 :《古代天山 の历史地理学 的研究》 , (北京 )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 1987 年 , 第 182 页 ; 周伟洲 : 《吐谷浑史》 , (银川 ) 宁夏人民出版 社 , 19585 年 , 第 40 页 。 《梁书》卷 54《河南传》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73 年 , 第 810 页 。 《隋书》卷 67《裴矩传》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73 年 , 第 1580 页 。 《资治通鉴》卷 180 , 炀帝大业三年 (607 年 ) , 第 5635 页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黄河 , 至西平 , 陈兵讲武” ① , 于袁覆川以 40 万 大军合围吐谷浑军 10 万 。吐谷浑军被彻底击溃 , 其可汗伏允逃窜党项 , 从此吐谷浑在鄯善 、且末 地区的势力被驱除 。是年六月 , 炀帝西巡张掖 , “ (六月 ) 壬子 , 高昌王麴伯牙来朝 , 伊吾吐屯设 等献西域数千里之地 。上大悦 。癸丑 , 置西海 、 鄯善 、且末等四郡”。 大业五年 ( 609 年 ) 隋灭吐谷浑 , 置鄯善 、 且末等四郡后 , 由吐谷浑控制的大碛路与西域南 道这两条东西交通被打通 。正是在此背景下 , 此 前很长一段时间史书绝少记载的西域诸国对隋王 朝的朝贡开始兴盛起来 。《隋书 ? 西域传》记载 : “大业年中 , (西域 ) 相率而来朝者三十余国 , 帝 因置西域校尉以应接之” ; 而 《册府元龟》卷 970《外臣部 ? 朝贡三》 , 从大业五年 ( 609 年 ) 起详载 : “是年 , 石国遣使朝贡” ; “ ⋯⋯附国 、 钹汗挹恒末国 、史国 、波斯 、漕国 、焉耆等国大 业中并遣使朝贡” ;“十年 , 七月 , 曹国 ⋯⋯并遣 使贡方物” ; “十一年 , 正月 ⋯⋯吐火罗 ⋯⋯龟 兹 、疏勒 、玉田 、安国 、曹国 、何国 ⋯⋯等国并 遣使朝贡”。由此可清楚的看出 , 隋灭吐谷浑后 , 直通焉耆 、龟兹等国的大碛路及通于阗的西域南 路开始畅通无阻 , 隋之声威远被西域而朝贡日 臻 。继之而兴起的应该又是商贸 、文化的东西往 来与繁荣 。 大业五年 (609 年 ) , 隋炀帝灭吐谷浑而开 通了大碛路 , 但这次通行时间不长 。很快随着隋 末天下大乱 , 吐谷浑乘机再度兴起 。其王伏允悉 收故地 , 复为边患 , 吐谷浑重新占领了鄯善 、且 末地区 , 大碛路及西域南路的通行再次被阻 。直 至唐初 , 敦煌以西处在吐谷浑的直接威胁之下 。 吐谷浑在控制东西交通的同时 , 不断兴兵入侵唐 疆 。在此背景下 , 唐王朝被迫闭关绝贡 。而玄奘 西去之所以不取道大碛路与西域南路的一重要原 因应即于此 。 贞观四年 ( 630 年 ) 唐灭东突厥政权 , 吐谷 浑所依恃的与突厥的联盟不复存在 , 唐对吐谷浑 的军事打击已指日可待 。在此背景下 , 贞观六年 (632 年 ) 焉耆王突骑支遣使入贡 , “复请开大碛 路以便行李 (人 ) , 太宗许之” ②。这里突骑支请 开大碛路而太宗许之 , 并非贞观六年 (632 年 ) 就已开通 , 且此处也不是太宗 “允许”的意思 , 而是约定与许诺 。突骑支之所以“ 请开”敦煌以 西 , 尚不属唐疆之内的大碛路 , 就是需要唐武力 的介入才能实现 。而就是因为唐出兵吐谷浑原因 之一就在要打通由吐谷浑阻遏的东西交通 , 所以 就在太宗许诺突骑支开大碛路之后 , 贞观八年 ( 634 年 ) , 又适逢吐谷浑执唐行人鸿胪丞赵德 楷 , 成为唐出兵的导火线 。而太宗遣使十余返 , 伏允仍不放还的原因 , 从唐行人鸿胪丞赵德楷的 身份判断他很可能就是出使西域诸国 , 借以侦窥 吐谷浑 的 军 事 情 报 而 被 执 。总 之 , 贞 观 八 年 ( 634 年 ) , 唐以此为借口颁诏出师 , 诏曰 : “吐 谷浑蕞尔小蕃 , 负固河右 ⋯⋯抗衡上国 ⋯⋯积年 凶顽 , 未改剽掠 , 边鄙略无宁息 。今上书傲狠 , 拘我 使 人 , 内 外 百 僚 , 华 夷 兆 庶 同 心 愤 怨 ⋯⋯’”③。而由此诏书及唐的出兵路线 , 又可清 楚的看出 , 这次唐出兵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打 通由吐谷浑控制的东西交通 。唐这次出兵 , “李 靖督诸军经积石山河源 、至且末 , 穷其西境” 。 结果 , 吐谷浑 “举国请降 , 伏允帅千余骑逃碛 中 , 十余日 , 众散稍尽 , 为左右所杀” ④ , 西域 南道和大碛路从此被打通 , 开始畅通无阻 。 西域南道和大碛路被唐打通以后 , 如同大业 五年 ( 609) 隋灭吐谷浑后的情景一样 , 从贞观 九年 ( 635 年 ) 起西域诸国对唐王朝的朝贡再次 兴起 , 《册府元龟》卷 970《外臣部 ? 朝贡三》 继载 : “九年 , 正月 , 西突厥同娥设 ; 二月 , 于 阗王 、焉耆 ⋯⋯闰月 , 疏勒国 , 五月 , 吐火罗 ; 八月 , 西突厥 ; 九月 , 于阗 ⋯⋯十月 , 处月 ⋯⋯ 并遣使来朝贡方物 。是年康国献狮子” ; “十年二 月 , 百济 、焉耆 、于阗 、疏勒 ⋯⋯八月甲子 , 西 突厥 ; 十二月 , 疏勒 、朱俱波 、甘棠并遣使来 朝”; “十一年 , 六月 , 罽宾遣使献舍利 、名马 ⋯⋯”。由此进一步印证 , 唐灭吐谷浑之前 , 大 碛路不通的原因就是吐谷浑的阻挠 , 而唐灭吐谷 浑原因之一就是应焉耆等西域小国的请求来打通 ?631? ① ② ③ ④ 《资治通鉴》卷 181 , 炀帝大业五年 (609 年 ) , 第 5643 页 。 《资治通鉴》卷 180 , 炀帝大业三年 (607 年 ) , 第 5635 页 。 《资治通鉴》卷 181 , 炀帝大业五年 (609 年 ) , 第 5643 页 。 《隋书》卷 3《炀帝本纪》 , 第 73 页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大碛路等通西域之南道 , 则大碛路于唐时的复开 时间 , 只能是贞观九年 (635 年 ) 唐灭吐谷浑之 后 , 而非贞观六年 (632 年) 。 由以上论证 , 说明了大碛路在隋唐两代曾先 后受阻而两次又被打通的背景皆与吐谷浑政权有 关 , 而与高昌 、西突厥无涉 。现在需要阐明的 是 , 大碛路开通前后 , 高昌因之与焉耆交恶的问 题 。对于此问题 , 首先我们充分赞同郑炳林先生 的观点 : “高昌与焉耆积怨尤长 , 最初起于焉耆 王复国 , 赶走了高昌派遣的趜姓焉耆王 ; 加深他 们之间积怨的是中外交通贸易地位的争夺 , 其因 在于隋 , 唐贞观六年请开大碛路是其矛盾的继续 和发展 。”即在贞观六年 ( 632 年 ) 焉耆王请开 大碛路之前 , 高昌与焉耆间的积怨已久 , 而并非 从贞观六年 ( 632 年 ) 开始 。对此旧唐书《焉耆 传》的记载有误 , 其中云 : “贞观六年 , 突骑支 遣使贡方物 , 复请开大碛路以便行李 , 太宗许 之 。自隋末罗乱 , 碛路遂闭 , 西域朝贡者皆由高 昌 。及是 , 高昌大怒 , 遂与焉耆结怨 , 遣兵袭焉 耆 , 大掠而去 ⋯⋯十二年 , 处月 、处密与高昌攻 陷焉耆五城 , 掠男女一千五百人 , 焚其庐舍而 去”。这里称此时高昌 “遂与焉耆结怨”有误 , 应该是此时高昌加深了对焉耆的积怨而出兵 ; 其 次 , 需要补充的是 , 正如我们前面论述的大碛路 的重新开通在贞观九年 ( 635 年 ) 唐灭吐谷浑之 后 , 而非贞观六年 (632 年 ) , 高昌对焉耆因突 骑支请复开大碛路而出兵之事也是在贞观九年 (635 年 ) 之后 。 其实 , 高昌因大碛路的重新开通而对焉耆加 兵 , 愤怨于唐且双方关系恶化的史事 , 从贞观九 年 (635 年 ) 前后 , 高昌对唐朝贡关系的先后变 化中就可看出 。唐贞观九年 ( 635 年 ) 以前 , 高 昌对唐的朝贡基本不断 , 见于记载的贞观二年 (628 年 ) 两次 , 贞观七年 (633 年 ) 一次 , 尤其 最后一次为贞观八年 ( 634 年 ) 。其间高昌尤其 受唐的青睐 , 太宗曾因高昌王文泰贡玄狐裘 , “因赐其妻宇文氏花钿一具 , 宇文氏复贡玉盘 。 西域诸国所有动静 , 辄以奏闻” , 又 “贞观四年 冬 , 文泰来朝 , 及将归蕃 , 赐遗甚厚 。其妻宇文 氏请予宗亲 , 诏赐李氏 , 封常乐公主 , 下诏慰谕 之”。这里引人注意者 , 高昌曾为唐在西域的耳 目 , 可见 双 方 关 系 之 暧 昧 。但 自 从 贞 观 九 年 ( 635 年 ) 唐灭吐谷浑复开大碛路以后 , 史书既 不见高昌来唐朝贡的记载 , 又不见双方有何往 来 。直至贞观十三年 ( 639 年 ) , 唐太宗气愤的 说 : “高昌数年来朝贡脱略 , 无藩臣礼 ⋯⋯称臣 于人 , 岂得如此 ! 今兹岁首 , 万国来朝 , 而文泰 不至 ⋯⋯又 西 域 使 欲 来 者 , 文 泰 悉 拘 留 之 ⋯⋯”①。太宗此言 , 不仅印证了贞观九年 (635 年 ) 后高昌不来朝贡的事实 , 而且印证双方关系 的恶化就是从贞观九年 ( 635 年 ) 以后 。由此 , 进一步 印 证 , 大 碛 路 的 重 新 开 通 在 贞 观 九 年 ( 635 年 ) 唐灭吐谷浑之后 , 高昌与唐关系的恶 化与高昌加兵于焉耆的原因就是大碛路的复开 , 使高昌失去了原来扼守东西交通 , 征收过境商税 的特权 。对此正如松田寿南先生言 : “商路的变 更对于依存于商业的绿洲国家来说也是个生死攸 关的问题” ②。 自贞观九年 (635 年 ) 大碛路开通以后 , 终 唐一朝 , 虽时有因吐蕃与胁从于吐蕃的吐谷浑人 的骚扰时有中断 , 但直至五代沙州曹氏归义军时 期 , 从沙州与回鹘 、于阗等往来频繁的史实 , 说 明大碛路与西域南路始终是通行的 。该道在中西 往来和经济 、文化的交流 、传播中发挥了巨大 作用 。 六  西域南道 西域南道 , 又称于阗道 。该道为西汉最早经 营西域时所开的两道之一 。严耕望先生在其名著 《唐代交通图考》一书中漏考 , 且一时疏忽 , 将 此道东段与大碛路东段相混同 , 在其所绘《汉隋 间通西域诸道简图》 ③ 中 , 将该道阳关至鄯善段 亦未画出 , 将直通焉耆道又画为出阳关非出故玉 门关 。而此道东段为很长一段 , 而且交通 、军事 价值极高 , 学者亦有论及 ④。对其走向 , 敦煌文 ?731? ① ② ③ ④ 《旧唐书》卷 198《西戎传》 , 第 5294 页 。 松田寿男著 , 陈俊谋译 :《古代天山 の历史地理学 的研究》 , (北京 )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 1987 年 , 第 17 页 。 严耕望 :《唐代交通图考》第 2 卷《河陇碛西区》 , 第 481 页 。 李正宇 : 《阳关区域古迹新探》 , 《敦煌研究》 , 1994 年第 4 期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书就有明确的记载 , P. 5034《沙州地志》所载 沙州寿昌县境的二古关 , 其中 “阳关”条云 : “右在县西十里 , 今见毁坏 , 基趾见存 , 西通石 □ (城 ) 、于阗等南路 。以在玉门关南 , 号曰阳 关 。”另外该文书所载 “六所道路” , 其中曰 : “一道南路 , 从镇东去沙州一千五百里 , 其路由 古阳关向沙州 , 多缘险隘 , 泉有八所 , 皆有草 , 道险不得夜行 , 春秋二时雪涤 , 道闭不通” 。从 石城镇继续向西 , 该文书继载 : “一道从镇西去 新城二百四十里 , 从新城西出取傍河路向播仙镇 六百一十里 。从石城至播仙八百五十里 , 有水 草”。 其实 , 该道在汉魏以来的文献中多有记载 。 比较之下 , 《魏略 ? 西戎传》的记载较详 , 曰 : “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 , 前有二道 , 今有三道 。 从玉门关西出 , 经诺羌转西 , 越葱岭 , 经悬度 , 入大月氏 , 为南道 。从玉门关西出 , 发都护井 , 回三陇沙北头 , 经居卢仓 , 从沙西并转西北 , 过 龙堆 , 到故楼兰 , 转西诣龟兹 , 至葱岭 , 为中 道 。从玉门关西北出 , 经横坑 , 辟三陇沙及龙 堆 , 出五船北 , 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 , 转 西与中道合龟兹 , 为新道 。” (此段《通典》有引 述 , 但多出 “自元始以后有三道”句 ) 这里先需 要修正的 , 应该是“ 道从敦煌玉门关 、阳关入西 域 ⋯⋯从阳关西出 ⋯⋯为南道”。因西域南道自 汉以来是不取故玉门关而取道阳关的 , 上引敦煌 文书记载甚明 。黄文弼先生注意到了《魏略》等 史书此误 , 但没注意到敦煌文书对西域南道东段 的详细记载 , 以致误认为 :“疑汉时玉门 、阳关 , 相距不远 。自此西行 , 原只一路 ⋯⋯”①。其实 这里中道即唐代的大碛路 , 新道即唐代的大海 道 , 我们前面分别已论 。由此可见三道自敦煌故 玉门关 、阳关西出以后是互不搭界 , 各通一面 。 而且又从上引敦煌 P. 5034 文书可知 , 南道沿 途水草较好 , 但有险隘不得夜行 , 且“ 春秋二时 雪涤 , 道闭不通” , 则清楚的表明该道出阳关后 , 是沿今阿尔金山北麓西南行的 。行至婼羌 (今若 羌 ) 转向西沿塔里木盆地南缘达于阗 (今新疆和 田 ) 及葱岭以西 。 史书对于西域南道在隋唐时的记载 , 《隋书 ? 裴矩传》引裴矩著《 〈西域图记〉序》言 : “发 自敦煌 , 至于西域 , 凡为三道 , 各有襟带 ⋯⋯其 南道从鄯善 , 于阗 , 朱俱波 ⋯⋯达于西海” 。这 里对西域南道鄯善以东路段的行程没有描述 , 对 于西域南道与大碛路在鄯善以东各自的走法没有 说明 ; 相反《新唐书 ? 地理志》引贾耽《四道 记》对西域南道的记载就比较全面 , 曰 : “又一 路自沙州寿昌县西十里至阳关故城 , 又西至蒲昌 海南岸千里 。自蒲昌海南岸 , 西经七屯城 , 汉伊 修城也 。又西 (一百 ) 八十里至石城镇 , 汉楼兰 国也 , 亦名鄯善 , 在蒲昌海南三百里 , 康艳典为 镇使以通西域者 。又西二百里至新城 , 亦谓之弩 支城 , 艳典所筑 。又西经特勒井 , 渡且末河 , 五 百里至播仙镇 , 故且末城也 ⋯⋯五百里于阗东兰 城守捉 , 又西经移杜堡 、彭怀堡 、坎城守捉 , 三 百里至于阗 。”② 这里西域南道西出阳关故城 , 自蒲昌海南岸过 , 皆与大碛路出故玉门关 , 自蒲 昌海北岸过相区别 ; 但取道两道之间的支线 , 即 取道西域南道至石城镇后转北行 , 再取道大碛路 西段亦可至焉耆 , 上引敦煌文书 P. 5034 所载 “六所道路”云 : “ (石城镇 ) 一道北去焉耆一千 六百里 , 有水草 , 路当蒲昌海西 , 度计戍河” ③。 隋唐时期西域南道的数次开闭 , 与大碛路的 数次开闭时间 、背景完全一致 , 这是因为其开通 与受阻的原因是相同的 , 都同吐谷浑对敦煌以西 鄯善 、且末地区的控制与否相关联 , 前文已述 , 此不赘 。需要补充的是 , 该道在隋唐经营鄯善 、 且末 , 乃至唐经营于阗及其以西直至葱岭地区的 过程中 , 始终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而且也为唐高 宗后期吐蕃试图进入西域以来 , 吐蕃进入西域的 东道必经之路 , 其道自今柴达木盆地西出茫崖镇 山口 , 经屯城 、石城镇连接于阗而窥四镇 ; 而且 该道在西通南亚诸国及中印文化交往中 , 为东西 往来的捷径 。贞观十八年 (644 年 ) , 唐玄奘从 印度取经归来 , 其回程即取此道 。故当他到达于 阗后 , 唐太宗为其答敕云 : “令敦煌官司于流沙 迎接 , 鄯善于且末迎接” ④。 ?831? ① ② ③ ④ 黄文弼 :《西北史地论丛》 , 第 196 —198 页 。 《新唐书》卷 43《地理志》 , 第 1150 页 。 本文所引敦煌文书录文皆参见唐耕耦 、陆宏基 :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 (由书目文献出版社与北 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1986 —1990 年先后出 版 , 全五辑 )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 , 第 124 页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直至晚唐五代 , 沙州曹氏归义军与于阗王国 关系十分密切 , 双方的频繁往来即取此道 ; 另五 代后晋天福三年 (938 年 ) 高居诲等出使于阗 , 曾取道阳关入仲云界 ①大屯城 , 又西至于阗 , 又 取此道 。可见该道从唐代以后仍为东西频繁往来 的重要通道 。 ①10 世纪以来 , 石城镇地区 (原鄯善地区 ) 为仲云 人所居 , 高居诲记仲云境 : “地无水而常寒多雪 , 每天 暖雪消 , 乃得水 ⋯⋯”可知此一行人是沿西域南道西行 的 。其行记见《新五代史》卷 74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74 年 , 第 917 —918 页 。 图 1  唐代通西域诸道简图 The Reexamination of the Routes from Hexi( 河西 ) to Xiyu( 西域 ) and Its Relevant Events in Tang Dynasty Li Zongjun ( Department of History , Shaanx i N ormal Universit y , Xi’an , 710062 ) Abstrat :Dunhuang Document s recoded lot s of routes f rom Hexi to Xiyu in Tang Dynasty in detail and amend some records in annals. On t he base of achievement 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es , suffi 2 ciently combining wit h the records from aut horized history , a f urt her study of these roads and their relevant issues t hat have been mentioned in Dunhuang Document s should be in progress. To investi 2 gate t he utilization , protection and t ransportatio n of these roads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 and to ex2 pla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 struggles among nationalities , political power and associations which are relevant to t hese rout s , which are reflected by t he up and down of t he rout s during these periods should be anot her impotent aspect in the study of uneart hed document s. Key words : Tang Dynasty ; Dunhuang Document s ; the roads to Xiyu ?93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本文档为【李宗俊:唐代河西通西域诸道及相关史事再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