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茅盾早期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

2011-03-02 6页 pdf 391KB 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50338

暂无简介

举报
论茅盾早期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 第 4卷第 4期 2∞1 年 12 月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I.4 ,No .4 队咒. , 2∞1 [文章编号] 1鹏- 889X (2001) 04 - 1ω- 侃 论茅盾旱期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 李建东 (华侨大学中文系,福建泉州 362011) [摘要]茅盾是鲁迅同期的大作家,他能在新文学初期,清醒认识到鲁迅的价值,并且最早 地系统评论鲁迅的作品。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
论茅盾早期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
第 4卷第 4期 2∞1 年 12 月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I.4 ,No .4 队咒. , 2∞1 [文章编号] 1鹏- 889X (2001) 04 - 1ω- 侃 论茅盾旱期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 李建东 (华侨大学中文系,福建泉州 362011) [摘要]茅盾是鲁迅同期的大作家,他能在新文学初期,清醒认识到鲁迅的价值,并且最早 地系统评论鲁迅的作品。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共同的奋斗目标;他们会面虽然有限,但 在书刊、著文等方面,互相支持,互相声援。茅盾对鲁迅的理解,一是对鲁迅早期小说创作的 独到见解与深刻剖析,特别对"阿 Q相"的开掘与概括:二是建立在他们反对国民党的文化围 剿与帝国主义侵略的基础上,特别是对鲁迅的"韧性"战斗意志和"剥露"精神,给予了全面 阐释和极高评价。为认识和宣传鲁迅作出了杰出贡献。 [关键词]茅盾;鲁迅;交往;评价 [中圈分类号] 1210 文献标识码] A 鲁迅以韧性战斗而著称,特别是"五四"运动时期,鲁迅以凛厉的风格,向旧营垒冲 击,形成一种将整个旧世界树己之敌的态势。尽管后来的鲁迅被进步青年奉为"思想的导 师"但"荷斡独彷徨"的孤独之感仍时时袭来。孤独的战士有同感共鸣的朋友的支持,尤 显得弥足珍贵。与鲁迅同期,但小 15 岁的茅盾就是其中一个。 在新文学初期茅盾是鲁迅最接近的一个同伴" (史沫特莱语) ,他和鲁迅在新文学运 动中结成了亲密的战友。早在 1921 年他们就开始书信往来。 1921 年 4 月《鲁迅日记》载: "十一日晨,晚得伏园信、附沈雁冰、郑振锋笼。"从此他们书信往来越来越多。光是这一年 他们互相通信,包括所寄文稿就近 50 件。当时也正是茅盾主编《小说月报》之时,为了借 外国的进步文学唤醒民众的觉悟,也为新文学提供可资借鉴的作品,以促进新文学的发展, 茅盾积极从事译述活动,他在《小说月报》上就发了不少译著或介绍海外文坛的消息,同 时也向鲁迅等人约稿,如鲁迅所译的阿尔志跋绥夫、安特莱夫等的作品,就是在《小说月 报》上发表的。 茅盾不仅是《小说月报》的主编,也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发起人。由于种种原因, 鲁迅未参加"文学研究会"但他"却是支持的,他为改革后的《小说月报》撰稿。"[1]鲁迅 不是文研会的成员,但从他在《小说月报》上所发表的作品(包括译著在内)的数量来看, [收稿日期] 2∞1 - 01- 15 修回日期] 2∞1-11-20 [作者简介]李建东(I归8 -),男,山西晋城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与文艺美学研究。 第 4期 李建东:论茅盾早期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 105 却大大超过文研会的其他成员,这也说明茅盾对鲁迅的重视。茅盾在这一年的 9 月 10 日还 先后在《小说月报》上刊出"俄国文学研究"和"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专号"均得到鲁迅的 大力支持。鲁迅在"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专号"上就发表了 4篇译著。茅盾在《通信》栏或附 论中深表赞颂。"五四"时期他们在文化战线上还互相配合战斗。如鲁迅揭露"学衡派"全 面否定新文学运动的图谋,并针对他们喜欢卖弄洋典来论证他们的复古理论,揭露他们对西 欧文学的无知妄说,批判他们对俄国写实小说的贬损,捍卫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 这个时期,茅盾和鲁迅主要是通过通信互相联系的。 1923 年《小说月报》由郑振锋接 编后,由于政治斗争激化,茅盾主要精力是从事政治运动,鲁迅也因工作忙、斗争紧张,并 屡遭迫害,以致于 1926 年"三·一八"之后不得不离开北京南下厦门广州,他们也因此中断 了联系。直到 1926 年 8 月鲁迅南下途经上海时,他们才在郑振锋寓所里第一次见了面。但 因是郑振锋宴请,在座的还有陈望道、胡愈之、刘大白、朱自清等人,茅盾和鲁迅尚未交 谈。 1927 年大革命失败之后,茅盾和鲁迅分别从风云变幻的武汉、广州到了上海,而且都 住在景云里成为近邻,这就促进了他们再次会晤的机缘。 19刃年 10 月 8 日鲁迅与周建人主 动登门拜访了茅盾,他们就各自的境遇、思想、时局、文艺现状作了一次深人的交谈。这次 交谈茅盾为鲁迅精神的振作深感振奋,不久他便写了《鲁迅论》发表于 1927 年 11 月的《小 说月报).高度评价了鲁迅的小说和杂文。这应是茅盾对鲁迅认识的第一个阶段。 鲁迅前期在思想上主要是进化论者,直到 1927 年经历了反革命的血腥屠杀,才彻底 "轰毁"了他的进化论思想,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发展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茅 盾早期也受到进化论思想影响。他虽然较早人党,但进化论思想是通过"五卅"反帝斗争才 体验到对敌斗争不能用和平,必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从而也彻底轰毁了和平进 化论思想,坚定了革命斗志。以后虽然出现过思想反复,但终于克服了悲观苦闷的情绪,成 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从他所写的《从枯岭到东京》和所创作的小说《虹》都可以明显看 出。茅盾和鲁迅由于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共同的奋斗目标,因此在 30 年代的左翼文艺运动 中通过频繁的交往,就必然结成更为亲密的战友。从 1933 年起至 1936 年鲁迅逝世时止,仅 从《鲁迅日记》所记他们之间互访、通信、互赠书刊,一起出席宴饮,共商文学活动等往来 多达 170 余次,由此可见他们关系的密切。 茅盾对鲁迅的理解,主要是建立在他们对国民党的反革命文化围剿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一 直是并肩战斗的基础上。 1931 年 2 月,当柔石、殷夫等左联五烈士遇难的消息传来后,鲁 迅和茅盾怀着愤慨的心情立即起草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 又同史沫特莱共同起草《为国民党屠杀同志致各国革命文学和文化团体及一切人类进步而工 作的著作家思想家书).并在《前哨》第 1 期上出了纪念专号,向世界各国人民控诉了国民 党反动当局屠杀革命作家的罪行,得到了不少国家进步作家的同情和声援。"九·一八"和 "一·二八"事变发生后,茅盾和鲁迅等 43 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抗议日本侵 略的罪行。左联成立后,当革命文学运动迅猛发展之际,国民党中宣部便迫不及待地发起了 一个所谓"民族主义文学"运动。他们在《前锋月刊》的创刊号上发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宣言).大肆攻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鲁迅、茅盾和瞿秋白等立即给予反击。鲁迅写了 106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4卷 《中国文坛的鬼魅》、{"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与运命》等文予以有力的揭露,这是人们所熟 知的。而茅盾则以石萌为笔名针对他们的宣言发表( "民族主义文艺"的现形),指出其为 "统治阶级欺骗工农的手段,最后必然覆灭的命运。"经过鲁迅、茅盾等左翼文艺战士的有力 反击"民族主义文学"只尽了送葬的任务,不久便销声匿迹了。茅盾与鲁迅于 1935 年 10 月得知毛主席和朱总司令领导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他们便发出"共同给毛主席和 朱总司令庆贺长征胜利的电报"以此表达他们对长征胜利的喜悦之情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在编辑和支持进步的书刊方面,鲁迅和茅盾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颇有影响的左联 机关刊物《前哨) (后改为《文学导报)),就是鲁迅、茅盾和冯雪峰等人共同创办的。 1932 年当《申报·自由谈》由黎烈文进行改革时,鲁迅和茅盾又相商给予支持,不仅为《自由谈》 写了不少抨击时弊的文章,有的文章还是互相配合默契发表的。如鲁迅写讽刺国民党迁移古 物的《崇实),茅盾就写《欢迎古物);鲁迅写( "逃"的辩解》讽刺国民党不准学生逃难, 茅盾就写《学生);鲁迅写《颂萧),茅盾就写《萧伯纳来游中国》等等。他们虽然变换了笔 名,国民党的"文探"也仍然感觉到" (自由谈》已在左联手中了,鲁迅与沈雁冰又成了 《自由谈》的两大合柱。" 1934 年他们为了介绍国外的进步思想,翻译世界名著,又共同协 商创办了《译文),同年又应美国友人伊罗生的约请,共同选编介绍中国左翼作家的小说 《草鞋脚》。他们还和史沫特莱共同选编了《凯绥·玛勒惠支版画选集),此书由茅盾译序,鲁 迅作序目,由文化出版社出版。当瞿秋白牺牲后,茅盾又协助鲁迅编选了瞿秋白遗著。 1936 年左翼文学运动出现的"两个口号"的论争,也很能表现茅盾和鲁迅之间的互相理解 和支持。"国防文学"是周扬、夏衍先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是鲁迅、茅盾等人提 出的。茅盾开始也是赞成"国防文学"的,认为"这是唤起民众对于国防注意的文学是"宣扬 民众救国热情和英勇行为的文学。"但"国防文学"是作为作家关系间的标志而提出来的,它又 正如鲁迅所批评的这名词"在文学思想上的不明了性"茅盾也发表了《中国文艺的前途衰亡 吗?)、《悲观与乐观》、《论奴隶文学》等文批评"国防文学"的宗派主义倾向,正因为此,所以才有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出现。鲁迅说这口号,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标新立异是 几个人大家经过一番商议的,茅盾先生就是参加商议的一个。"[2)很显然,茅盾看到"国防文学" 的偏颇,而支持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新口号。所以,当鲁迅发表了《答托洛斯基派 的信》和《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之后,茅盾立即发表《关于〈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表示 赞成鲁迅的主张。后来经过论争之后,澄清了一些混乱思想,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冰心等 文艺界各方面代表人士 21 人终于一起签署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标志着文艺界实现了新的广泛的团结。因此,茅盾不仅在思想上,也在行动上,成为认识并支 持鲁迅的"同志"与"知己"。 茅盾是最早通过《新青年》、《新潮》、《晨报副刊》等所发表的作品来认识鲁迅的。他在 1921 年 8 月发表的一篇评论文坛现象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中就敏锐地指出了《故乡》的深 刻主题"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他认为"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 观念。"[3)1923 年 10 月他又发表了《读〈呐喊))一文,这是第一篇对鲁迅的《呐喊》作出正确的极 高的评价文章。如对当时还未能引起人们注意的《狂人日记),他就提出这是一篇从"题目、体 第 4期 李建东:论茅盾早期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 107 裁、风格,乃至里面的思想都是极新奇可怪的读了它"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 的阳光。"因而这也是一篇"前无古人的文艺作品。"他十分赞赏《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 篇有一篇新形式认为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4]特别重要的是他对《阿 Q 正传》的正 确评价尤其是出世在后的长篇《阿 Q 正传》给读者难以磨灭的印象。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 爱好文艺的青年口里不曾说过‘阿 Q'这两个字。o川, 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中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 Q 相,的分子。o 应该说 这是最早对名篇《阿 Q 正传》作深刻剖析的文章,而且能够概括出《阿 Q 正传》的普遍意义来, "我又觉得‘阿 Q 相,未必全然然l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遍弱点的一种。"[4]这 种精譬的见解,几乎与后来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对《阿 Q 正传》的评价完全吻合,不能不说年 轻的茅盾对鲁迅认识的独到和深刻。 1927 年 10 月茅盾与鲁迅第二次见面之后所写的《鲁迅论},表现了他对鲁迅有了更深刻 的理解。在这篇洋洋大观的长篇论文中,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联系特定的历史、时代和 社会反响全面论述了鲁迅的小说和杂文,十分赞赏鲁迅那直面人生、大胆"剥露"的精神。 他指出,在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反抗的呼声和无情的剥露。反抗一切的压迫,剥露一切 的虚伪!"以此"刷剔中华民族的‘国疮",。他在这里所说的"剥露其实就是"剥脱"、 "揭露"、"解剖"之意。茅盾所强调的这一点是针对当时有人认为鲁迅小说内容陈旧、缺乏 时代感而说的。他认为鲁迅所"剥露"的"国疮",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消失,而是依 然随处可见说不定,他还在这里面看见了自己的影子!"而且以后也一定会常常遇 见。"茅盾还认为要了解鲁迅,必须全面研究他的著作,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在他 (指鲁迅)的创作小说里有反面的解释,在他的杂感和杂文里就有正面的说明,单读了鲁迅 的创作小说,未必能够完全明白他的用意,必须也读了他的杂感集。"这种全面研究作家作 品立论的方法,就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正确的。这篇评论实际上是一篇最早研究鲁迅特别是研 究鲁迅精神的综合性的权威之论。 1929 年 1 月在《读〈倪焕之)}中,又对《呐喊》、《彷 徨》作了深入的分析评论,强调了鲁迅小说真正表现"现代中国的人生"所具有的重大意 义,指出它所攻击的传统思想"表现了‘五囚'的精神。" 1936 年 10 月鲁迅逝世时,茅盾因返故乡不在上海,得知夫人电告的消息时,又因病 "卧在床上动不得当时整夜都在"悲痛回忆中过去。"[5]返回上海后,怀着悼挚友的悲痛心 情,接连发表《写于悲痛中》、《一口咬住……》、《学习鲁迅先生》、《研究和学习鲁迅》等 文,强调学习鲁迅先生,认为"不但要从他的遗著中学习文学创作的方法,尤其重要的是学 习他的斗争精神"惟有学习到他这种伟大的斗争精神,我们才能跟着他的脚步从斗争中创 造新中国。 "[6]从鲁迅逝世到茅盾去世,茅盾写了关于纪念、回忆和研究鲁迅的文章达 30 多 篇。另外,还积极参与编辑《鲁迅全集》的工作,这在现代作家中也是少有的。他在一篇文 章中怀着崇敬的心'情这样写道鲁迅先生是思想家,同时也是艺术家,在现代中国,没有 人能像他这样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爱与拥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长的既成作家,也正在从 鲁迅的文学遗产中继续得到收益。比他年轻十五岁的我,不消说,是从他那吸取了精神食 粮。 "[7] 由此可见鲁迅在茅盾心目中占了多么崇高的地位。茅盾在很多文章中从各方面论述了 鲁迅的作品和为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学习和继承鲁迅精神。他认为"鲁迅精神"如果可以 用一句话来代表,那就是"一口咬住了不放"的"韧性"战斗精神。后来他又对此作了进一 108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4卷 步的阐述说:鲁迅的战斗精神"固然指对敌人的斗争,同时也指对自己阵营内的错误思想的 斗争,对迷路的朋友们的不妥协的坚持原则性的忠告,以及对中间分子的摇摆不定的针 眨。 "[8) 茅盾能够以多方位的视角全面评价鲁迅。他特别推崇鲁迅的那句名言"我的确时时解 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茅盾认为这正是鲁迅的伟大之处。他指出 鲁迅作品就表现了鲁迅对别人"老实不客气的剥脱"但也"老实不客气的剥脱自己"他决 不是"一个站在云端"里只是挂着庄严的冷笑指斥世人的‘超人'和‘圣哲 o 解放后, 他在谈到思想改造时,又赞扬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说鲁迅"虽然经常无情地解剖别 人,但是经常更无情地解剖自己。他不信世界上有人能于旦夕之间,听过一二次讲演,看到 一二本书,就从非工人阶级的思想意识转变为工人阶级的思想意识。"这是鲁迅"亲身的长 期体验。"[9)茅盾对鲁迅作品的艺术成就也有深刻的理解和研究,如对鲁迅作品"洗炼、峭拔 而又幽默"的艺术风格的卓见,对鲁迅小说艺术境界多样性的分析,对鲁迅杂文"回黄转 绿,掩映多姿"的艺术手法的赞赏。[10)这些都是富有启迪的精辟之论。 四 应该说茅盾是鲁迅最早的评介者和坚定的拥护者,这在与鲁迅同时代且享有盛名的大作 家中,确是难能可贵的。但关于鲁迅对茅盾的论述,则没有专论,只在书信与杂文中偶有评 述。如 1933 年当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出版之后,仅隔一月,鲁迅就在《致曹靖华》的 信中欣然写道国内文坛除我们仍受压迫及反对者趋势活动外,亦无新局。但我们这边, 亦颇有新作出现;茅盾作一小说日《子夜~,计三十余万字,是他们所不及的。巾I) <第 245 页)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部新作的深厚感情。当有人在通信中对《子夜》有所作议时,他又 在一封通信中指出. "{子夜》诚为来信中所说,但现在也无更好的长篇作品,这只是作用于 知识阶级的作品而已,能够更永久的东西,我也举不出。"[11) <第 248 页)他不赞成有些论 者对新兴之作抱求全责备的态度。由于是通信方式,受篇幅限制,对《子夜》的内容与形式 诸因素当然不能逐一进行细致剖析。他在《文人元文》中提到《子夜》时,也只说了一两句 话我们在两三年前就看见刊物说某诗人到西湖吟诗去了,某文豪在做五十万字的小说了, 但直到现在,除了并未予告的一部《子夜》而外,别的大作都没有出现。" <{伪自由书~)上 述这些言论虽然不多,但把《子夜》看作是"永久"性的大作,这确实是很高的评价。 1932 年茅盾的代表作《春蚕》发表后,夏衍便将它改编成电影,这是现代名著第一次被搬上银幕 的影片。鲁迅怀着喜悦的心情观赏之后认为,正在挣扎中的国产影片将《春蚕》改编成电 影这是进步的"。[ll]( 第 252 页)这虽不是直接评价小说《春蚕~,但是对它的肯定也是 不言而喻的。据许广平说每当遇到国外友人,询及中国知识界的前躯"时,鲁迅都"必 举茅盾先生以告"。这也说明鲁迅对茅盾是十分看重的。 那么, 30 年代是茅盾创作的丰收期,为何鲁迅又未写更多的文章来评价呢?关于这一 点,只要翻开鲁迅有关评价作家作品的文字就可以看到,他一向都是把目光放在新兴的青年 作者作品上,旨在引导和促进年轻作者走上正确的道路。而对当时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定评的 作品,如郭沫若的《女神》、巴金的《家》、曹禹的《雷雨》、《日出》、老舍的《骆驼祥子》 等都没有写过评介文章。这无疑体现了鲁迅的风格:他的文艺批评重在扶持刚刚走上文坛的 第 4期 李建东:论茅盾早期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 109 青年作家,对已经享有盛誉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和作品,反而评论得并不是很多。当然对 于当时文坛上的著名作家茅盾也是为此。郁达夫曾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 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 奴隶之邦。"[12]茅盾与鲁迅同是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家,而茅盾以他的远见卓识和谦谦君子之 风,不仅认识鲁迅,理解鲁迅,而且最早地评价鲁迅,无疑为鲁迅精神的诞生和弘扬,作出 了杰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茅盾.我和鲁迅的接触[J].鲁迅研究资料第一辑, 1976 , (10): 126. [2] 鲁迅.答徐悉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J]. 作家, 1936 , 1 (5): 52. [3] 茅盾~于四五六月的创作[J] .小说月报, 1921 , 12 (8): 66. [ 4] 茅盾.读《呐喊> [J].文学周报, 1归3 , (91): 97-98. [5] 茅盾.写于悲痛中[J] .文学, 1936 , 7 (5): 58. [ 6] 茅盾.学习鲁迅先生[J] .中流, 1936 , 1 卷 6 期. [7] 茅盾.精神的食粮[J] .改造, 1937 , 19 卷 3 号. [8] 茅盾.在首都人民纪念鲁迅 50 诞辰大会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 1959-10-20. [9] 茅盾.鲁迅一一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 [N]. 人民日报, 1归9-10-20. [ 10] 茅盾.学习和研究鲁迅[J] .文学, 1936 , 7 卷 6 号. [11 ]鲁迅.鲁迅书信集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岁76. [12] 王自立,陈子善.郁达夫忆鲁迅 [M] .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2. 116. 104.tif 105.tif 106.tif 107.tif 108.tif 109.tif
/
本文档为【论茅盾早期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