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_躲猫猫_事件看网络舆论引导

2011-02-27 2页 pdf 142KB 1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270488

暂无简介

举报
从_躲猫猫_事件看网络舆论引导 XINWEN AIHAOZHE 2009·8(上半月) 网 络 传 播 网络上喧嚣了一个多月的“躲猫猫”事 件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事情的经过是: 云南晋宁县青年李荞明因盗伐林木被刑 拘,离开看守所 4 天后因“重度颅脑损伤” 不治身亡。 警方给出的解释为因玩 “躲猫 猫”游戏所致。这一说法遭到网友的质疑。① 2009年 2月 19 日, 云南官方网站刊登公 告,宣称面向社会征集网民成立调查委员 会,对事件的真相进行调查。该委员会在 网民的注视下由网络走向现实, 在网络 舆论的赞扬与质疑声中跟踪了“躲猫猫” 事件的...
从_躲猫猫_事件看网络舆论引导
XINWEN AIHAOZHE 2009·8(上半月) 网 络 传 播 网络上喧嚣了一个多月的“躲猫猫”事 件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事情的经过是: 云南晋宁县青年李荞明因盗伐林木被刑 拘,离开看守所 4 天后因“重度颅脑损伤” 不治身亡。 警方给出的解释为因玩 “躲猫 猫”游戏所致。这一说法遭到网友的质疑。① 2009年 2月 19 日, 云南官方网站刊登公 告,宣称面向社会征集网民成立调查委员 会,对事件的真相进行调查。该委员会在 网民的注视下由网络走向现实, 在网络 舆论的赞扬与质疑声中跟踪了“躲猫猫” 事件的调查过程。 “躲猫猫” 事件表现出网络舆论的新 特点 如今中国已经进入网络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使得公民的自由表达得到充分的 张扬,网络成为形成舆论并汇集民意的平 台,而民意势必会反哺社会,推动社会的 发展。 ②“躲猫猫”事件作为一场网络公共 舆论事件,由于政府对公共舆论的重视和 利用,使得该事件表现出网络舆论的一些 新特点。 政府重视网络舆情,舆论力量从虚拟 讨论延伸到现实参与。网络力量越来越渗 透到公民的日常生活中,政府也越来越重 视网络舆论的作用,在“躲猫猫”事件中网 络的力量得到进一步放大,政府不但发动 网民进行讨论,而且组织“网友调查委员 会”邀请网友参与调查,这是官方第一次 正式邀请网民参与公共事件的调查,是官 方对民间舆论越来越重视的典型例证,在 政府的支持下,调查团暗中调查取得重要 旁证并有“秘密”上达云南省政府,推 动了事件的解决。这一事件表明了新时期 政府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是满足公民 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一次大胆尝 试,也为以后阳光政府的执政开辟了一条 新通道。 网络舆论历经分化聚合,最终回归理 性,成为推动事件解决的“第三种力量”。 “所谓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 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 基本一致的态度或意见。 ”③在传统媒体中 一场舆论一般只有一个舆论内核,但在网 络媒体中,网民意见的多元化和利益冲突 的复杂性使得舆论的形成更为曲折,有时 会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见内核相互 僵持的情况,网络舆论需历经聚合———分 化———再聚合的过程进行整合才能形成。 但经过分化之后再形成的舆论不再是原 来的舆论,而是更为理性、更接近民意的 舆论。 “躲猫猫”事件中,一开始网络舆论 明显呈现“一边倒”态势,但随着“委员会” 调查未果,舆论开始分化,“调查团”开始 遭到网友的质疑,但仍有部分网友坚持立 场,认为政府的这一措施有利于问题的解 决,双方僵持论战。经过在“意见的公开市 “知沟”的扩大。 个体认知需求不同加剧“知沟”。这是 由个人文化教育水平生发出来的一个因 素,某种程度上也蕴涵于个人的社会经济 地位之中。 根据 H·拉斯韦尔对大众传播的社会 功能概括,认为社会传播具有“环境监视” 的功能。 个人的认知需求,其对象是外在 世界,是个人的生活环境,个人对外界环 境认知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不确定性以更 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个人认知需求强烈与 否,是形成社会成员“知沟”的重要原因。 传播学理论中的 “两级传播 ”和 “舆论领 袖”的概念与理论,就是这一原因导致的 社会成员“知沟”的表现。 “两级”和“领袖” 这两个概念,本身即意味着“阶层”或“等 级”的差别,而之所以形成这种“阶层”或 “等级”,除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外,一个 重要的原因就在于 “个人认知需要度”的 不同。 那些积极探索、时刻保持与外界联 系的人,他们的认知对象丰富,知识储量 充分;而那些对外界变化不敏感,并且不 愿意主动接触新鲜信息的人,便可能被抛 在离时代越来越远的地方。 同时,个体认知需求的“知沟”还表现 在对信息接触的理性与非理性上。网络媒 介融合了传统大众媒介的许多功能并扩 展出新内容,这种功能选择空间的扩大为 个体接触媒介的兴趣、动机的多样化创造 了条件,用户的注意力不再局限于知识的 学习或信息的获取,而是被分散到其他诸 如时尚流行、娱乐等更具吸引力的功能上 来。 仅以网络游戏为例,据中国互联网络 信息中心统计显示:2008 年 12 月, 中国 网民游戏用户规模达到 1.87 亿人 ,较 2007 年增长了 49.6%。 除了使用游戏外, 还有大量网民每天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 聊天、看碟、听音乐,网络功能的多样性不 但分散了这部分非理性个体有效获取知 识和信息的注意力,而且使他们放弃了通 过其他途径或媒介获得信息以缩短 “知 沟”的机会,从而造成了理性使用者与非 理性使用者之间的“知沟”。 信息浪潮席卷全球,我们正在步入信 息社会, 信息无时无刻不显露它的重要 性。 当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时, 对它的接触程度和消费质量的高低,便自 动地对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进行重构;要 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便需要对网络时代 表现出来的社会成员间的“知沟”进行控 制、缩小甚至弥合。 参考文献: 1.段京肃著:《传播学基础理论》,新华出版 社,2003 年版。 2.彭兰著:《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1 年版。 3.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1999 年版。 4.陈虹等:《互联网:我们与世界同步》,《国 际新闻界》,2000(4)。 5.http: / /www.cnnic.net.cn / uploadfiles / doc / 2009 / 1 / 13 / 92209.doc#_Toc219301600 (作者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7 级传播学高师班硕士研究生、贵州省 铜仁学院中文系教师) 编校:张红玲 从“躲猫猫”事件看网络舆论引导 □任宝凤 51 XINWEN AIHAOZHE 2009·8(上半月) 网 络 传 播 场”中的辩论,网络言论渐趋理性并重新 整合,最终对“网友调查团”采取了理性的 评价,促进了调查团的工作,并使其成为 社会“第三种力量”的代表。 网络舆论对解决现实问题的消极影 响 “躲猫猫” 事件呈现出来的新特征让 我们看到了网络舆论对解决现实问题的 优势,但在虚拟的社会交往中,一些人的 意见和态度很容易左右其他人的选择和 判断,透过“躲猫猫”事件 ,我们也看到了 网民的非理性和网络舆论在解决现实问 题方面的不足。 网络言论的多样化、碎片化和暧昧性 易使议题发生衰变。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 网络成为公开发表意见的舞台,个人言论 的张性得到放大。网民的个性化和身份的 隐匿性也使得各种观点在网上汇集,这些 观点通常只是只言片语,呈现出碎片化的 特征,特别是当一件事情刚刚在网络上引 起大家注意的时候,一些或相同或相异的 观点充斥网络,导致信息泛滥,极易转移 网友的注意力,使其把视线仅仅集中在对 对立方的批判谩骂之中,而使原本重要的 议题产生衰变。在“躲猫猫”事件调查委员 会名单公布、调查未果后,网上论坛中的 指责谩骂铺天盖地,这些碎片化的言论并 不具有系统性,反而干扰人们获取正确信 息的能力,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导致议题 发生衰变。 网络言论的情绪化、非理性色彩易催 生“乌合之众”。网络言论是以文字符号发 布在网络上的,但这些符号背后是真实的 人,符号承载着网民的思想,网上冲浪的 随意性和网络身份的隐匿性,能够促使网 民大胆发表言论。 根据古斯塔夫·勒庞的 观点,如果观念的对立与冲突以情绪化的 语言表现出来,通过群体的暗示与情绪的 感染,常常会出现“滚雪球效应”和“群体 极化”现象并催生“乌合之众”。 在“躲猫 猫”事件中,网民的情绪化色彩表现得淋 漓尽致,当调查委员会无功而返时,舆论 大哗,曾经被网民们誉为“草根英雄”的网 友代表迅速被贬为“托儿”、“五毛”并被施 行“人肉搜索”,虽然调查团最后取得重要 旁证,但这一切努力都淹没在了网络舆论 的愤怒情绪和滔滔口水之中。网络言论的 这种情绪化、非理性色彩成为弥漫在网络 上空的一缕浮尘,亟待我们拂除。 网络言论的群体内同质化、群体间异 质化现象易导致舆论生态结构性失衡。网 络的便捷性使每个人都有在网络上发表 言论的机会, 但由于特定的媒介接触习 惯,网民从属于不同的群体。 根据群体动 力学原理,群体内部信息的流动和群体成 员之间的互动会产生群体意识,并形成对 群体成员有一定约束力的群体,这种 规范有助于群体成员团结一致实现群体 目标,但对来自外部群体的信息或意见却 有一定的排他性。这种群体力量的运行带 来了群体内部言论同质化,而群际言论异 质化, 甚至群体之间观念相互冲突的现 象,这种群体内外言论的差异会导致舆论 生态的结构性失衡,不利于形成对社会起 推动作用的公共舆论。 “躲猫猫”事件中, 网络舆论也曾出现严重的分化,言论双方 围绕委员会展开激烈的争论,其实这种争 辩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煽动网友的 情绪,影响舆论的形成机制,致使舆论生 态结构性失衡。 采取适当措施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我们提 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渠道的同时也为 垃圾信息的传播敞开了大门,不良信息的 泛滥可能会改变舆论风向,特别是当某一 公共舆论事件涉及公民的切身利益、涉及 政府权力与民意的冲突时,网络舆论更需 要得到及时引导,使其向着有利于使问题 得到公正解决的方向发展,发挥社会“减 震器”、“安全阀”的作用。 及时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中国的网 络受众群体庞大,这支数量庞大的队伍关 注社会热点并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与其 中发表个人意见,经过整合形成舆论。 要 想把握舆论的脉搏,需要媒体提供全方位 的真实充分的信息。可借助网络视频等网 络多媒体邀请舆论事件的当事人、 学者、 专家等参与讨论,提供翔实的信息,解答 网友的疑问,还可以与传统媒体共同设置 议题,在全社会范围内展开讨论,形成更 为理性的舆论。 特别是针对诸如类似“躲 猫猫”事件的公共舆论事件,网络媒体更 要及时监测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把握好 舆论引导的时机,并进行适时、适度地引 导。当“躲猫猫”调查委员会成员做客云南 网,向网民讲述“躲猫猫”事件调查前后始 末之后,网民的不良情绪开始平息,舆论 开始转向,这正是信息公开透明的结果。 平衡情绪化的谩骂式的言论。网络的 便捷性赋予个人更多的言论自由,但伴随 着这种自由而来的通常有情绪化的、非理 性的,甚至是愤怒和谩骂式的言论,如果 网民的鉴别能力较差,就会对一些非理性 的言论产生“认同感”,导致群体的非理性 共鸣,会干扰正常舆论的形成机制,严重 的可能会扭曲舆论,使网民成为一群没有 理性而任人摆布的乌合之众。 ④网络媒体 要发挥自身优势,采取适当措施平衡或消 除这些言论。 充分发挥网络编辑、BBS 版 主的,认真审查每条评论或每个帖子 的内容,在充分尊重个人言论自由,允许 网民各种不同意见和观点发表的同时控 制一些不当内容的流通,减少易煽动网民 不良情绪的言论的出现,净化网络论坛语 言。 在网络中培养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 “意见领袖”,以正确引导舆论方向。 由于 在热议“躲猫猫”事件的论坛、新闻跟帖中 缺乏一定的充当舆论“缓冲剂”作用的“把 关人”、“意见领袖”,才使得网络言论嘈杂 恶劣,网络舆论方向来回逆转,所以有必 要在网络媒体中建立一种舆论平衡机制。 提高公民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中国 网民的数量如此巨大, 素质也良莠不齐, 要提高网络舆论水平就必须培养公民的 网络媒介素养,网民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 可使其发表客观公正更富理性的言论,减 少网络“口水战”的发生。 社会各团体、组 织和学校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加强网民的 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其思想素 质和政治敏感度、鉴别力,社区广泛开展 文明上网活动,学校开设媒介素养培养课 程,社会宣传使用文明语言,个人自觉抵 制网络低俗行为,以形成健康的网络舆论 环境。 网络舆论通过网络传播可转化为社 会公共舆论,对公共事件的解决起到一定 的推动作用,透过这次“躲猫猫”网络舆论 事件的跌宕起伏,我们看到了网络舆论的 新特征, 也看出我国的网络尚不健 全,公民社会尚未形成,还需对网络舆论 正确看待,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注 释: ①《现代快报》,2009-02-17,A3 版。 ②陈力丹:《论网络传播的自由与控制 》,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3)。 ③李良荣:《新闻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 年版,第 59 页。 ④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 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1~ 23 页。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研究 生) 编校:郑 艳 52
/
本文档为【从_躲猫猫_事件看网络舆论引导】,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