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以孝文化守望中国养老

以孝文化守望中国养老

2011-02-16 4页 pdf 167KB 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46973

暂无简介

举报
以孝文化守望中国养老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Journal of Enshi Technical College (Comprehensive Edition) 第 21 卷第 3 期 2009 年第 3 期 No.3 Vol.21(No.3 2009) 随着中国老年社会的到来,老人赡养已经成为 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对于养老问题的分析,不可 避免地涉及到家庭中的纵向关系即亲子关系。中国 家庭的亲子关系,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孝文化的影 响。亲子关系是孝文化的载体,是对孝文化更为具 体的阐释。近代以来,孝文化经过了多次的思想解 放...
以孝文化守望中国养老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Journal of Enshi Technical College (Comprehensive Edition) 第 21 卷第 3 期 2009 年第 3 期 No.3 Vol.21(No.3 2009) 随着中国老年社会的到来,老人赡养已经成为 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对于养老问题的分析,不可 避免地涉及到家庭中的纵向关系即亲子关系。中国 家庭的亲子关系,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孝文化的影 响。亲子关系是孝文化的载体,是对孝文化更为具 体的阐释。近代以来,孝文化经过了多次的思想解 放浪潮,如今已发生了转变———弱化了子代对父代 的强义务关系而强化了父代对子代的义务,不仅涉 及到新的代际不公,而且使得老人赡养出现了新的 困难。解决养老问题,从对孝文化变化的反思和养 老新情况的认识中发现,应该理解新的孝文化内 涵,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的新亲子关系。 一、传统孝文化及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养老 传统的孝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同时中国的家 庭养老以及尊老的观念也是根深蒂固的。 (一)从文化角度看,中国传统中养老方式为家 庭养老,而中国的传统孝文化是家庭养老延绵千载 的重要文化依托 传统孝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强调子代对 父代的刚性义务,其中的基石是传统文化中对老人 的尊崇。整个社会形成“老则贵”和“以老为尊”的观 念,强调子代对父代的侍奉和绝对服从,如孔子说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宋 代有“不用父言,便是忤逆不孝”。在传统生产方式 的环境中,父母们既然养育了子女,那么晚年父母 接受子女的侍奉,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了;子女既然 受恩于父母,那么侍奉父母,遵从父母的意志,自然 也是顺理成章的。从家庭到社会这种崇老的观念形 成了人们行为即养老行为的文化模式,从而对 家庭养老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具体指:首先, 正名,即“名正言顺”地让老人接受自己的侍奉;第 二,引导了养老的具体方向,关心到了老人的起居、 疾病、丧葬,更重要的是特别注重精神赡养,因为它 本身就是需要精神上服从;第三,整个社会的养老 文化,如社会舆论和相关的政策都是对养老施行了 监控和强化[1]。 正是这样,养老在中国由家庭的行为转变为社 会的行为,短期行为转变为世代相继的行为,偶然 行为变成必然的行为,随意性行为变成规范性行 为,这样家庭养老已不再是可做可不做的问题,而 是必须做而且必须做好的问题。 (二) 从亲情角度看, 传统孝文化就其本质而 言,体现的是由血缘而产生的父子亲情关系 父子关系是一种集合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 以孝文化守望中国养老 蔡 瑶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北京 海淀 100875) 摘要: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多个方面尤其是养老问题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当代孝文化有了新的变化,但对于当代养老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孝文化与传统养老的关系,并分析当代孝文化 和养老的新变化,对于解决中国养老问题具有启发性。 关键词:孝文化;养老;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2011/ES(2009)03-0081-04 收稿日期:2009-05-18 作者简介:蔡瑶(1989—),女,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81 双重关系,一方面它是由血缘而来的原生的,不可 代替,不可解除的关系;另一方面它是被社会规范 的社会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孝的出现有两 种形态,一是作为自然的父子亲情规范,二是作为 社会意识形态即统治者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 传统社会中“孝”和“忠”这两个概念是并提的,他们 都强调刚性的单方面的义务,以及严格的尊卑等级 和绝对服从,统治者利用父子亲情的自然血亲关系 加以利用,与效忠的思想牵线搭桥,构成一种强性 甚至如今看来是虚假的逻辑联系。统治者们正是利 用了父子亲情关系这一原发性的亲情关系,这一种 意识形态的资源,对忠孝进行了论证,从而攫取了 亲子关系这一丰富牢固易于接受的情感资源和伦 理资源为其统治服务[2]。所以,历代以来,以血缘亲 情为基础和本质的孝,被赋予了一层又一层的意识 形态上。它作为一个社会概念,当被人提起时更多 的是成为了社会行为的规范,就如第一点所说的。 但是如果,我们褪去社会历史的附加,品味孝文化, 会发现其亲情特色会穿越自然和社会的界限,穿越 朝代和的界限而保留下来贯穿其中,因为它带 有自然血亲的亲情。 (三)从价值观看,孝文化暗含了传统中国的家 本位的思想 这个思想的一个根本的特点就是个体的价值 是放在家庭本位的价值观或其他社会伦理价值后 面,或者根本就没有独立的个体价值概念,而总是 将它与家庭乃至国家搅合在一起。在民间,人们对 上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下有“荣宗耀祖”,可 见中国人是心中有祖宗、有子孙的,而把自己作为 上下相联的环节来看。费孝通先生介绍乡土社会 时,认为社会结构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逐渐依亲 疏程度不断扩散开来的“差序格局”,并由此解释中 国人“私”的问题,但是这个“私”是相对的,是说一 个人代的是自己家庭或者家族、祖宗的利益。尤 其是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人们把家族血统的延续作 为生命的终极价值,即一个人到了晚年就意味着他 一生的价值兑现的时候到来,人们向往的是几代同 堂、“儿孙绕膝”“天伦之乐”,这几乎是老人的精神 寄托,说是一生奋斗目标也不为过,而反感的是空 巢孤独终老、儿女劳燕纷飞、或者是膝下无儿女、子 孙不孝的晚年惨景,这甚至是被认为是人生的失 败。因此,孝的观点已经融入了人们一生的价值观 甚至生死观中,尤其对老人而言已经是体现其人生 价值满足他们精神需要的必须了。 (四)从代际关系来看,孝文化中强调的是以长 辈为中心和方向的代价关系,并且平衡权利与义务 关系 孝文化的思路是父母养育子女付出巨大 的牺牲,因此必须强化子女对父母的义务,强化父 代的权利,以此作为对父代养育之恩的补偿。孝文 化规定的是父慈子孝的一种父代与子代相互权利 义务关系,上代对小代的养育来自自然和本能的行 为,下代对上一代的回报和赡养是一种人类的义务 行为。 孝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我国的传统养老 持续两千年不败也是有着其内在的强大支撑结构。 孝文化和传统养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随着 社会经济的变化,二者也发生了变化。 二、当代孝文化和养老的新情况 近代以来,子代从孝文化中解放出来,父代权 利瓦解,使得父代与子代的关系发生了转变。五四 运动以及后来的革命中,往往是子代的年轻热情与 革命有着天然的结合,他们争取解放冲破阻碍,从 观念和习俗上批判父权制。子代权利不断增长并处 于优势,而父代不断处于劣势。孝文化更是受到来 自思想和社会的双重批判,面临着解构的状态。 (一)孝文化被批判后,“崇老”观念有了松动 有学者认为,传统社会将老人推向了神,而现 在,我们可以说,老年人又从“神”回归到了“人”。 “老则贵”的观念依然存在,但已经大为淡化,地位 也从高不可攀变为了平等一员。对于子女,侍奉父 母也不再是其生命的主旨,整个养老尊老不再和政 治思想相联系,恢复了其道德本位,而我们说,道德 是缺乏足够约束的[4]。在养老和敬老中,少了文化色 彩的渲染,养老成为了一种行为模式和规范。单纯 的行为模式是单一的缺乏支持的。也就是说,传统 的养老带有更多的文化传统色彩,是伦理道德不断 强化和内化的结果;比如,当代虽然提及伦理道德 的内化作用,但程度远不及前者,更多的是建立在 代际交换的契约关系和情感关系。 (二) 传统孝文化的家本位文化价值观和生死 观已经失去了基础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个人本位的 价值观 随着社会中家庭结构变迁和社会流动的增强, 人们面临着抚育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还有自己工 作的压力。在这种两难选择中,人们往往选择了个 人的生存和发展,并且这种趋势将在年轻人中越来 越突出。连老一辈自身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慢慢认同了这一变化,无论他们多么希望子女留在 自己身边照顾自己,但是,为了子女的前途考虑也 82 会尊重甚至鼓励子女去另外更好的环境中。这样子 代和父代的独立性和主体性都有所增强。 (三)代际关系变化对家庭养老的冲击也很大 我国目前家庭小型化和核心家庭的增多,代际 层次变少,纯老年户增多,不利于与子女感情沟通, 遇到生活困难和患病时也不方便,加上如今很多独 生子女家庭的子女已经成家,“四二一”家庭出现, 代际赡养的负担较重,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 外独生子女政策集合了护子情感,使得家里多了很 多“小皇帝”“小公主”,代际之间出现倾斜,重幼轻 老现象突出,许多年轻夫妇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和 成长问题,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子女倾斜,关注下 一代多于关心上一代[5]。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来自思想和社会 的种种转变和原因,孝文化的内涵如今已经发生了 变化,随之而来的养老也出现了新的状况。子代孝 意识渐渐冷漠,没有了以前对于父代的崇拜。但是, “孝”所涉及到的亲子关系是两个方面的即父慈子 孝,子孝的一面有了解放,而父慈却没有因此而减 弱,反而增强,因此有学者提出,如今的孝文化处于 半解构状态。 原因也是显然的:一是,因为孝文化中的自然 血缘关系是不可替代和不可磨灭的,在人们把附着 在上面的社会政治因素解除后,亲情关系是不能被 触及的,即不能解构人类由动物性而带来的父代呵 护养育后代的天性。父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削弱 对子女的养育和和呵护义务。也就是对于孝文化中 社会文化因素的批判不能进入自然情感中。二是, 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是一种利他主义的行 为,他们这种行为本身就是自足的,父母在子女的 成长中就已经体会到了付出的幸福。深沉的亲子之 情使得父母对子女竭尽疼爱之心、保护之情,对孩 子的帮助和支持会一直延续到自己没有能力为止, 甘愿为子女耗尽自己的生命。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 所说“在父母们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我们 若仔细观察父母们的心理,颇像一个艺术家。一个 雕塑家把他的理想实现在一块玩石上,创造出一具 美丽的维纳斯。石像上的每一条曲线,都是从他的 心思和技术中流出来的。他担心着别人对于石像的 毁誉,有时比他自己的生命更是关切。”三是,当今 家庭和个人适应社会的变化也主动做出了一些调 整,如,社会竞争形势严峻,向上的代际流动机会增 加,而父代潜意识里余留的“父以子贵、光宗耀祖” 的观念顽强的发生着作用,父代往往全力保证子代 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为子代在向上流动的竞争中 胜出创造条件。很明显的,如在我国农村,父母不惜 一切代价供子女上学,而在子女留在城市买房结婚 生子后却不能好好照料父母,而父母依然无怨无 悔。父代已经将支持子女进行向上流动作为了自己 的刚性义务。四是,独生子女政策激化和强化了养 老的恐惧,更加引发了父代义务的强化。在以前,一 家有多个孩子,父母的情感被分到几个子女的身 上,相对来说,每个子女倾注的感情要弱一些,对于 养老的恐惧也轻,“指望不了老幺有老大,总有一个 可以指望的”。但是,独生子女们身上集合了原先被 分散的呵护,父母对于子女的病灾前途都过分的关 注和忧虑,因为这也直接关系到他们养老的问题, 我们可以理解父母们一再加大对子女的投入。 三、重建孝文化和家庭亲子关系 孝的概念从先人造字的时候就已经将它的含 义包含其中,“老”和“子”是“孝”字的构件,父代对 子代的抚育,子代对父代的赡养,并且将因果关系 也坦露了---父母因子女为己所出而养育子女,子 女因父母的养育而回报奉养父母。虽然父母对子女 的养育很大程度是自然或本能的行为,而子女对父 母的回报是出于对父母的愧疚和报答,是一种人类 特有的义务性行为。但是孝文化却将父代与子代间 的血缘天性上升到了双向义务伦理。孝文化反映了 我国精神文明的巨大财富,它关乎基本的生存层次 的需求---即正视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衰老阶 段。悠久的历史中,孝文化不仅规范了社会养老敬 老的良好风气而且影响了整个中国伦理文化和民 族文化的内在逻辑和潜机制。中国人最早便是接受 来自家庭的道德教育,而孝文化就成为了个人道德 的原点。可见如果完全批判和解构孝文化,不仅是 对中国文化的内在规律的无知更是毫无依据的。并 且孝文化在传统养老中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这也是解决当代养老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出发点。滤 掉了传统的统治者们为孝文化添加的政治内容,孝 文化的理念是合理的。孝文化对于分配代际抚育和 养老的资源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重大意义应该得 到合理的发扬。 重建孝文化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建立合理的现 代的亲子关系。就中国传统社会而言,是子代义务 畸重,亲子关系有些单向和专制,当代又有了父代 强化自身义务的现象。传统重孝轻慈,今天则是重 慈轻孝,二者都有偏颇。建立起一个现代的平等的 亲子关系是不易的,既要吸收传统孝文化中的巨大 精神财富和代际间资源转换的方式又需要考虑到 全球化背景下吸收西方重视平等的合理的一些方 83 面。具体地从家庭内部来说,要从父代和子代两方 面进行责任和义务的重建。 首先,老人方面,我们应该理解老人的处境,当 我们固执地认为老人是一个弱势的群体必然需要 帮助而且在需要帮助时就一定需要找到子女或者 他人,却没发现,如今的老人已经把对子女的照顾 作为一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细细体会,我们的父 母都是在为自己做不计回报的付出和无限的理解 和体谅,争取生活自理不给子女添麻烦,甚至主动 提出给与帮助。其中包含的是浓浓的亲情和殷切的 期望,对自己的高标准和对子女的宽容。这样质朴 而深沉的情感是“极其感人的”。父代的这种牺牲精 神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以代际单位表现出来, 是道德上的崇高,足以令后人感动让世人为之击节 赞赏。想要减少父代这一方的投入是较为困难的, 因为我们没有西方那样高度个人的传统,因此,只 能相对来说减少父代对与子代的依赖,有制度安排 将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由刚性转为弹性。其次,老人 还应注重爱情在晚年生活的作用。现代很多老人有 了黄昏恋等,已经出现了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趋 向。可以说是好的现象。因为把夫妻之爱放在亲子 之爱之后是不利于婚姻幸福的,也是不利于适应老 年社会的,更是放弃了夫妻互相扶持这一渡过晚年 生活的重要资源。应该鼓励老人对自己舍得花钱, 舍得为自己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其次,子女方面,应该明白无论时代怎么变化, 成长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子女们,孝敬父母都是义 不容辞和无可厚非的。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应该 一代一代传下去。并且,现在大部分的子女是有孝 顺感和意愿的,他们也是真心希望父母能真正“爱” 自己,真正享受晚年生活。这也符合社会的发展,因 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的代价抚养和 赡养的资源转换的“互动型”关系更倾向于精神和 感情上的相互照顾。在台湾的青年中,将这种新的 变化叫做“递过一碗水不会冷”的“有距离的亲密”。 对于这种变化有人认为也是出于一种对现代化的 适应,利弊参半,毕竟现在对养老模式的探讨是没 有定论的。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社会保障的发展,社 会承担了一部分老人照顾的责任,但是,子女对于 父母的照顾是代替不了的。代际关系不会脱节,只 是将以不同的形式维持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的联 系。 四、结语 我们应该庆幸的是,尽管遇到了很多挑战,作 为民族精神和文化基础的“孝”为我们提供了丰富 的资源和思路,我们也相信无论是父代还是子代都 有承担自己责任的意识,被爱和接受爱在家庭里都 有自己的解决方式,而家是人们不能撇开的基础。 不是任何东西都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老 人精神需要中的很多东西是永恒的,他们都愿意于 子女一起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希望得到子女更多 亲情上的精神关怀,这其实是对人生本初的回归 ---跨出家庭的年轻人在经历了独闯天下的生活节 奏与激烈竞争之后,人到暮年多么希望能徜徉于自 己原有的精神家园之中。我们每个人来于家庭也将 归于家庭。未来社会对于回归家庭的渴望在诸多东 西丧失后会显得尤为突出。对于我们,实现养老的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应当守住家这一 精神之园。 参考文献: [1][4] 姚远.对中国家庭养老弱化的文化诠释[J].人口研究, 1998,(9). [2][6] 马尽举. 孝文化与代际公正问题 [J]. 道德与文明 , 2003,(4). [3] 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J].北京大学 学报(社科版) ,1983,(3). [5] 史秉强.代价之间“责任伦理”的重建---解决目前中国 家庭养老问题的切入点[J].河北学刊,2007,(7). 责任编辑:熊佳红 84
/
本文档为【以孝文化守望中国养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