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论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

论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

2011-02-15 9页 doc 51KB 49阅读

用户头像

is_296227

暂无简介

举报
论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论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 ----陈超然 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是运动系统主要劳损之一,下面以解剖为基础,病理机制为指导,证实采用医用超然拨针治疗本病地合理性、实用性、开拓性。   解剖:筋膜组织是机体重要地防御组织,分布甚广,具有弹性、柔韧性地结缔组织。分浅、深两层。本文仅讨论参与运动系统地筋膜组织。浅层筋膜:该层与皮肤相似,位于全身皮肤层下,有第二防御系统之称。肢体伸面地筋膜较厚实,屈面地筋膜较薄弱。外表与皮肤内层相紧贴,内层覆盖于肌肉、肌腱和其他组织地表面。浅层筋膜又是皮下脂肪组织地支架,此层筋膜内富有脂肪组织,有些部位可形...
论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
论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 ----陈超然 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是运动系统主要劳损之一,下面以解剖为基础,病理机制为指导,证实采用医用超然拨针治疗本病地合理性、实用性、开拓性。   解剖:筋膜组织是机体重要地防御组织,分布甚广,具有弹性、柔韧性地结缔组织。分浅、深两层。本文仅讨论参与运动系统地筋膜组织。浅层筋膜:该层与皮肤相似,位于全身皮肤层下,有第二防御系统之称。肢体伸面地筋膜较厚实,屈面地筋膜较薄弱。外与皮肤内层相紧贴,内层覆盖于肌肉、肌腱和其他组织地表面。浅层筋膜又是皮下脂肪组织地支架,此层筋膜内富有脂肪组织,有些部位可形成较厚地“皮下脂肪垫”。   深层筋膜:也称固有筋膜,此层由浅层筋膜向深层发展、延伸,逐渐变厚,变坚韧,附着于骨性结构等处。有些部位形成伪韧带、筋膜板、肌间隔。部分深层筋膜包绕着一块肌肉,或一群肌肉地肌纤维鞘,多见于浅层肌肉周围。部分由深面筋膜、部分由骨膜组成者,叫骨纤维鞘,多见于深层肌肉组织周围。筋膜组织在各关节处,肌肉组织活动频繁处,肌肉交会处。形成团块状、片状,大小不一富含脂肪地组织叫筋膜组织缓冲区。如下肢有腘窝、上肢有腋窝等处。这种缓冲区有调节周围筋膜紧张度地功能。支持点筋膜:在浅层肌组织中地阔肌,长肌地中央(段)地张力点,也叫肌肉收缩支持点,均为筋膜组织,因该部位是承受力点,机体本能地代偿,使该部位筋膜结缔组织变韧、变实,形成伪韧带或筋膜板等。供长肌、阔肌中段(央)收缩时起支持之用。   筋膜组织地功能:1.能减少肌肉间摩擦,保证每块肌肉或肌群能单独进行活动。2.约束肌腱,改变肌肉地牵拉方向,以调节肌肉地作用。3.供肌肉附着,以扩大肌肉附着面积,起到支持点作用。4.对外力及内部运动起缓冲软垫作用,特别长期受压迫和牵拉部位,脂肪充实其间形成脂肪垫。5.由于神经、血管在筋膜间穿行,筋膜组织有助于神经血管地解剖定位。6.其分隔、包裹、覆盖地特点,在病变情况下有特殊意义,如限制炎症扩散,修复组织功能等。   病理机制:1.肌肉组织过度活动是筋膜组织及其他软组织劳损致病地主要原因。肌肉组织是运动系统地动力装置,肌肉组织在运动中,尤其是超负荷运动中,可出现不同程度筋膜劳损,特别是止点部、中段(央)部支持点周围地浅深筋膜易劳损。此时可出现疼痛、酸痛、麻木、肿胀等症状。劳损地肌肉组织经过休息并借助拮抗肌地收缩,通过改善供血、供氧,促进代谢酸性产物排泄得以舒张、松解,达到自我调节、修复劳损。肌肉组织这种快速自我修复功能是其他软组织特别是筋膜组织、腱性组织不具备地,所以因肌组织在动、静力过度牵拉而发生筋膜劳损所出现地症状,在早期、轻症如及时休息,可缓解恢复,重症者必须人为地使其松解,才能恢复而治愈。2.体质下降是劳损地主要内因:即肌张力下降,也可称作“心源性或体质虚弱型肌源性筋膜劳损”。如年龄增长(40岁以上)、产后、重病后、过度劳累者,均伴有持续性或短暂性体力下降,即肌张力下降,肌组织功能负荷力低于心理负荷。即人们常说地:“心有余而力不足”现象,可积劳成疾导致慢性筋膜劳损症。3.寒冷潮湿因素(简称寒湿):寒湿是肌源性筋膜劳损主要外因之一,寒湿均可使体表温度下降,寒、湿可透过皮肤层,浅筋膜层向深层筋膜侵袭,使浅、深筋膜层紧缩,视寒、湿侵袭时间长短,程度轻重,范围大小成正比,即温度越低,湿度越高,受寒湿时间越长,范围越大,浅深筋膜紧缩越严重。组织间隙越狭窄,滞性越大。当微小血管受寒湿时,初扩张,继收缩,可造成循环不良,供血、供氧不足,代谢产物排泄受阻,可引起组织间缺血性疾病,酸性代谢物质刺激而产生酸胀。寒湿侵袭肌组织时,肌张力升高,引起自主性震颤而御寒,被动性筋膜紧张,因此寒湿又是加剧肌源性筋膜劳损之主要外因之一。易受寒湿地季节以夏、秋为多,因夏秋季气温高,机体为了散热而适应外界,体表外卫组织:皮肤、筋膜、肌肉、汗腺、微小血管均处于扩张状态,即松弛状态,此时人们倘若过于贪凉降温,这时寒湿可乘虚而入侵组织,初时可不发病,日久机体寒湿久留于内,又体质下降,便形成蓄积性发作。特定条件下,超低温、高湿度作用于机体或局部时,体质较差者,可短时间内发病,即急性发作。以四肢远端、掌心、足底为主要受寒湿部位,即寒从足起之说。游走现象:当寒湿侵袭机体外卫组织时,皮肤、筋膜、肌肉等组织均产生紧缩现象。以抵抗寒湿向深层或四周扩散。如寒湿仍不断侵袭,即可由局部向四周、深层扩散,寒湿一般沿筋膜层扩散。但寒湿在关节处有“滞留现象”,因关节处筋膜较紧密,特别膝、肘关节滞留现象最为显著(这滞留现象是保护性机制)。如寒湿仍持续作用于肢体时,可强行透过关节,迅速到达下一关节处,如图:足心?圹踝关节?圹膝关节?圹髋关节?圹骶髂关节。掌心?圹腕关节?圹肘关节?圹肩关节?圹颈椎关节(实线表示寒湿逆传,虚线表示顺传)。4.体位不正:机体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为经常维持在一种特定姿式,日久可产生这个部位肌组织静力性劳损症,即慢性劳损,也称职业性劳损。从而产生肌源性牵拉筋膜劳损。劳损地病变部位与解剖、生理功能及不当体位有密切联系。   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好发部位:1.机体伸面地筋膜组织劳损大于屈面地筋膜组织。机制:①伸面肌组织大多是运动主要肌组织,做功频繁,付出能量较多,多劳多损。②伸面肌组织、筋膜组织是外卫首当其冲部位,是易受寒湿部位。③屈面肌与筋膜组织在运动中属协同作用,多数是被动性做功,付出能量小,即不易劳损,有些部位可借助自然体位恢复,即可达到收缩做功,能耗低,如头颅、躯干前倾时地自重,即可完成屈颈、屈躯干动作,因此颈椎病病变部位在后颈肩、躯干病变在上背等部、腰部。④血循环屈面比伸面良好,屈面肌和筋膜组织地营养较多、代谢产物排泄较易。故屈面肌与筋膜不易劳损。2.肌组织地起止点:①肌组织地止点为运动点,起点部为固定(相对而言,有时也互换),多动点即易损点。②止点部附着点少于及小于起点部。如股四头肌,起点部有4个头,止点部仅有髌韧带一个头,可谓4:1。如背阔肌,起点部从髂嵴、腰椎部、下部胸椎等处附着,附着面可达50cm以上,而止点部附着于肱骨头小结节嵴处,最大附着面不超过5cm,可谓10:1。附着点越小,活动愈灵活,易受损。3.阔肌、长肌周围筋膜易损。这二类肌组织位于机体浅、中层也易受寒湿侵犯。这二类肌组织跨度大,游离性大,运动量大,是工作主要肌,即易劳损肌。4.支持点地特定部位:(1)各种长肌地中段均有支持点,如腓肠肌外侧头中段有支持点;(2)各种圆肌、扁肌,中央均有支持点,如臀大肌中央;(3)特别是腰L1~5段腰髂肋肌之中段也有支持点,即临床常见地第三横突综合征病因在此。支持点是肌组织收缩时最大应力点,也是易损点。   诊断:1.临床上根据影像检查,排除骨及其它组织地实器质性病理变。另外根据肌组织解剖、形态、起、止部、支持点,症状行走径线等,可以判断出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症状,传递径线,病变范围,劳损深度,严重程度等。2.有疼痛、酸胀、麻木、肢冷、功能障碍等五大症状。浅层筋膜劳损者,以上五大症状较轻,得热则舒,体表按摩、拔罐、膏贴均能透过刺激反射浅层筋膜层而治愈。有时休息肢体也能自行缓解,一般为早期轻症者。深层筋膜劳损者病变由浅层筋膜向深层筋膜侵袭,引起五大症状较重,伴有深层肌间隔狭窄,滞性增高,其间神经血管受压。肢体运动牵拉组织,症状加剧,当肢体活动明显受限制时,患者出现“保护性肌组织张力低下”现象,即临床常见地肌组织“废用性萎缩”,常误诊为“病理性肌萎缩”。这实则是一种保护性机制,常见于重症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等病症。3.同肌相接(同经相接)按解剖部位和症状表现,肌劳损常呈现出地症状行走特征类似于祖国医学经络分布循行路线。因肌组织上、下肌交接地起、止点均处于同一骨性解剖结构上,如阔肌筋膜张肌起点在髂前上棘等处,移行于股骨外侧止于胫骨上端外侧,而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起于胫骨上端外侧,他们通过浅、深筋膜相接、传递。而典型地外侧型臀腿痛症(包括臀上皮神经损伤),表现为髂翼外侧唇有压痛,在大腿外侧中下段、小腿外侧胫骨与腓骨之间、髁关节前外侧足背、足趾等处均可摸到显性点和隐形点。这一病变区域地劳损传递径线属祖国医学少阳经,相应地穴位有风市——阳陵泉——绝骨——丘墟——侠溪——历兑,即同肌相接,与同经相接雷同。4.找到隐性点,各种软组织劳损地疼痛点(阳性点)多数是病人提供地,有时这个阳性点虽然治愈,但易复发,这就找到隐性点,如长肌(或圆肌)往往止点部为阳性点,其相关部位起点部或支持点部地隐性点是靠医者应用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机制,去检测出隐性点,关节部位要改变体位,才能检测出真正地隐性点,只有把阳性点和隐性点同时治愈,才能提高疗效和避免隐性点上升为阳性点而复发。   治疗:本人采用特制拨针在局麻后,插入病变区域,在治疗过程中,根据针感反应感觉,判断劳损性质,根据所出现地痛、酸、胀、麻等感觉,可以判断出症状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大小,浅深度等。以上四种反应感是筋膜劳损特别地反应感(祖国医学中叫得气)。反应感地轻重与症状轻重成正比,即症状愈重,拨针进入病变区,针下感觉愈强烈。治疗后如针拨反应减弱,症状好转。如拨针进入无反应区,为无筋膜劳损区。   临床意义:1.本文依据解剖学理论阐述了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病理机制,且在临床治疗中获得显著地疗效。这一筋膜组织劳损理论与中医经络学说——“经络理论”相吻合,印证古代“经络理论”沿用千年而不衰。2.根据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病理机制,可得知各种软组织劳损好发部位,提高了诊断水平。3.应用肌组织解剖地起止点、支持点概念,可以找出劳损真正隐性点和显性点,减少误诊、漏诊。4.在临床治疗时,根据“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病理机制”,应用新颖“医用超然拨针”、“微创局麻针拨术”合为一体疗法,治疗各种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骨质增生、颈椎病、骨关节病及各种急、慢性软组织劳损,安全、痛苦小、无副作用。特别椎间盘突出经大手术摘除后,又复发者,同样能治愈而不复发,填补了国内、外一项空白。5.“关节滞留”现象,是“保护性”机制,具有阻止寒湿症状上行关节扩散,也防止症状下行关节扩散。6.临床常见重症椎间盘突出症地下肢“废用性肌萎缩”实际上是保护性机制,以降低肌张力而缓解疼痛。 一、肌源性、腱性筋膜劳在临床应用 1、 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是运动系统主要劳损之一,其次是皮下脂肪垫压迫组织为患,二者往往是相互为患,有时单独为患。 2、 筋膜组织是机体重要的防御系统组织,分布甚广,具有弹性,柔性,韧性的结缔组织。分浅、深两层。 3、 而肌源性筋膜劳损机制,对软组织急、慢性损伤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解剖依据。这一软组织劳损理论源于现代解剖学基础但与古代中医经络学说——“经络理论“相吻合,并在实践中获得明显良好的疗效和佐证。在临床治疗时,采用新颖的超然拨术,微创型针拨术,应用“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机制“和“局麻针拨术“。治疗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颈椎病、关节病及各种急慢性软组织劳损效高,比各种保守疗法作用大数倍,降低复发率。比大手术安全,痛苦小。 二、皮下脂肪垫的临床意义 皮下脂肪垫本身不能引起症状,但在生理病理、外因等刺激下,皮下脂肪不断堆积到一定程度时,使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失去应有的宽松度而产生压迫、紧滞现象。在外因寒冷、潮湿的刺激下,肢体动、静力劳作牵拉过度时,均可激发临床症状,如疼痛、酸麻、肢冷、功能障碍等。其好发部位:上背部:为颈肩综合症(颈椎病),下背部:为腰臀腿痛,前面:腹部疼痛合并内脏症。皮下脂肪垫的形态大小、厚薄差异很大,大者以背部为最大,厚者以腹部为最厚,经常受压迫的脂肪垫最坚实,前臂、小腿等处较薄弱。 确诊脂肪垫疾患有: 1、 看体型:体型矮胖者。 2、 看表皮:皮肤粗糙者。 3、 看部位:好发部位饱满者。 4、 抓捏诊:抓捏起局部呈僵板感、牛皮样感,毛孔下陷,呈桔皮样。 根据脂肪垫好发部位和涉及范围,及临床症状而定型: ①、项背肩臂型(类颈椎综合症) ②、腰臀腿型(类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 ③、腹部型(腹部脂肪垫性筋膜劳损合并内脏症) ④、局部型(视在何部,如肩部的肩凝症) 三、颈椎病 颈椎病也叫背、肩、颈部、臂合并症(综合症)。多见于40岁以上者,伏案工作者,手、臂长期受寒湿侵袭者。其病理解剖基础为:背、颈部、上肢带肌源性经膜劳损,和上背、颈部、肩部脂肪垫为患的合并症。由于其背、肩肌群起点附着于枕颈部,因此通过肌性、膜性传递作用而牵拉头部肌组织与腱膜而产生头部症状。故伴有头痛、头昏、眩晕等症,由于其牵拉上肢肌群,可引起肩臂病;由于颈项部及上肢带肌性、膜性的劳损,脂肪垫的压迫而影响臂丛神经,可产生手指麻木,上肢无力等现象。 治疗方法有三种: ①局部针拨术 ②小针提位术 ③抓捏提位术。历代针刺、推拿均以、向下压,向下按摩(即下压式)为主。使病变点(区)深浅肌性、腱性、膜性不能彻底解决,效低而易复发。现通过以上三发者,一改常法,用“医用超然拨针“拨松术,小针提位术。徒手抓拉起术,均将吸附于深浅部的肌性、腱性、膜性等软组织拨松、提起、抓拉使之彻底松解。效高而不易复发等优点。 四、单纯性膝关节痛的分析与治疗 单纯性膝关节痛是全身骨关节痛中发病率较高的,症状较重的一个关节。其症状以酸痛、僵直、负重登高时关节活动时症状加剧,及功能障碍等。部分病例有关节摩擦音。其病变以髌韧带劳损为主,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也参与劳损所致。对急性、外伤性半月板破损、或前、后交叉韧带断损者。 髌韧带病因机制:髌韧带是全身韧带中较强实韧带之一,又有髌骨在其中间,起到加大力臂作用,大大加强髌韧带的抗强能力。由于全身重力传递到该关节时,或超负荷动、静力劳损时、或寒冷等刺激时,髌韧带很难承受负荷和刺激时,髌韧带出现劳损。其中以髌尖部发病率为高,因尖部较薄弱,又是止点部之故 。次之,为外上、外下侧发病率高于内上、下侧。因外侧活动幅大于内侧,旋外为40°、旋内为10°。 还有脂肪垫;韧带除髌韧带损伤外,还有膝部副韧带损伤,多数外因膝关节扭曲过度,使左或右侧副韧带超过其伸展度而劳损出现症状。 关节病的诊断,较为复杂 ⑴、定位 ⑵、体位 ⑶、深度 ⑷、范围 ⑸、方向 ⑹、力度 ⑺、时间 疗法选择:对急慢性肌源性筋膜劳损、髌韧带劳损疗法之选择,不拘一法,时间证明: ⑴、首先为局麻针拨术:它优缺点:介于手术于按摩之间。适应性广。 ⑵、次之为手术:疗效快彻底。病人有一定顾忌。 ⑶、再次之为按摩术:疗效慢,易被病人接受。 五、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的分型 陈超然主任研制了已获国家专利的《超然拨针》,了《超然疗法—局麻针拨术》这种三新统称三新一体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引起的腰、臀、腿痛的分型(诊断)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多年来治愈数千病例,远期疗效佳,极少有复发者。 各型的扩散及演绎过程 ① 一般由后向前扩散,外侧型扩散、前侧型扩散、内侧型;由主型向次型扩散或后侧型扩散后侧一型再扩散到后侧Ⅱ型。 ② 一般由上向下扩散,即由腰部——臀部——大腿——小腿——足背、足底——足趾。很少扩散 ③ 症状由腰部或臀部为原发点,足背部者,为放射型。 ④ 症状由腰部或臀部,其症逐段下行至大腿——小腿——足底、足背者,为延续型,也叫牵拉型,弯腰,直腿抬高实验呈阳性。 ⑤ 单纯性症状局限者易治(一般2—3次可愈,混合型症状扩散者难治,一般3—5次而愈)。 ⑥ 病久者易扩散、体型肥胖、肌组织张力大、或有张力过小者难治。病程短未扩散、体型不胖不瘦、肌张力适中才易治。 论“骨膜效应”临床应用 软组织劳损讨论之二 中国·江苏·江阴 陈超然 吴湘莲 “骨膜效应”目前尚未引起国内、外医学界所应用。它在急,慢性软组织劳损(古代称痹症)这一顽固性疾病治疗上有着特有的“效应值”。它是将细胞膜的传递、转运,组织滑液的调节,神经系统阈值强弱进行新的、规律性的应答的产物。它的“效应值”远远大于其它结缔组织,即“骨膜效应值”>深层结缔组织效应值>浅层结缔组织效应值。今披露于众。(注) 一、解剖与功能 骨膜在解剖学中无太多论说,骨膜属最深层、最致密的结缔组织之一,它覆盖于骨组织之表面。附图: 功能具有营养、保护、传递、运输、支持等功能,各肌肉、腱、韧带等组织的起、止点、支持点均附着骨缘、骨面、骨突等解剖结构上,即骨膜上。因此所有病症(酸痛胀麻、功能丧失)均可在该“骨膜”上起到双向调节作用,(即酸痛可止酸痛,功能丧失可恢复)。 二、发病机理与诊断 由于各肌肉、腱、韧带等运动系统组织均附着于骨组织,即骨膜上。因此所有软组织急、慢性劳损均能在骨膜上产生病变点、区,即疼痛、酸胀、麻木、肢冷等临床症状。(即病感) 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骨性关节炎、肩周炎、网球肘等病症,不一一列举。 今讨论疼痛科症最重、最难的腰推间盘突出症。古代称骨痹、行痹、顽症也。 腰突症:有前突、后突、侧突三型。从影像学可见椎体硬膜受压,因此刺激硬膜而产生反射弧,该硬膜是靠近脊神经节腰L3/4.5/S1神经节段,具有丰富的神经,和高敏度的神经反射弧。它的反射效应首先于腰、骶部,为原始级Ⅰ级,然后反射至臀部,为Ⅱ级,再次下引至大、小腿,至足底、足背、足趾,为Ⅲ级。产生疼痛,酸胀、麻木、肢冷等症。深部外侧向腹部反对性牵拉痛,症见下腹部,大小便、生殖器等病症。向上反射于腰背部组织而产生胀痛,组织僵板、背肌紧张而隆起,也可通过背阔肌起始部向肩关节放射,产生上肢上举、外展功能障等症。以上各起止点均附于骨缘(骨膜)上而产生症状。 (一)关于腰部“筋膜鞘狭窄症”的论说 腰、骶部不论何种骨性改变:椎间盘突出、椎体滑脱、椎管狭窄、隐裂等症,均是压迫硬膜,即骨膜效应)产生内压增高症,影像学虽不同,其症状均大同小异,即放射性和连续性疼痛、酸痛、麻木、肢冷等症,笔者把腰部浅、深二层筋膜作为一个腱鞘。 解剖:腰筋膜是全身最厚、最大、最坚韧的致密结缔组织之一,分浅、深二层形成骶棘肌的肌纤维鞘。向上附着于第十二肋下缘,向下附着于髂嵴,向内附着于棘突、横突,向外浅深二层筋膜愈合构成腹肌的起始腱膜(背部筋膜此不讨论)实际上除四肢关节小腱鞘狭窄外,全身很多部位有此“大腱鞘”,有的学者所说的神经卡压症,实是“腱鞘内压增高症”雷同。 该腱鞘是全身运动量最大,受力最强、上身重量及肩负重之力量,均要通过该部腰L4/5或L5/S1传递到下肢之枢纽,该部又是全身骨性组织最薄弱之处。也是发病率最高,症最重之处。由于活动频繁,在动静力劳损下,内压增高,静力劳损使细胞膜钠/氯(Na/Cl)离子转运失衡,而产生负离子蓄积产生静电吸附而产生反射性症状,和连续性症状,也叫“骨膜效应”和“筋膜效应”症状。以上腰突症即骨膜劳损与筋膜劳损的混合体的反应。 (二)反射特征与解剖组织关联(试论供参考) 椎间盘突出后,压迫硬膜,该部产生内压升高,该部神经节受压而产生神经反射症,因其感受不同而应答解剖组织而不同。 症状是疼痛者(反射于肌肉组织) 症状是酸胀者(反射于腱组织) 症状是麻木者(反射于神经组织) 症状是阴冷者(反射于循环组织) 症状是酸痛者(反射于肌肉与腱组织交接处) 各症有为主为副之分,多数呈混合型出现。(即酸痛、胀麻) (三)如何测知肌组织层次 躯干、臀部多为扁、阔肌,肌组织一般分三层:即浅层肌 、中层肌和深层肌、深层即骨膜层。下肢肌,多为梭形肌,除有肌层外,尚有肌间隔、肌间隙。 1、指压法:浅压有酸痛者为浅层;中压有酸痛者为中层;深压至有酸痛者为深层。 2、探针法:“超然拨针”进入何层有针感者(酸胀、麻、放射感)有三种现象,A针感下行至病痛部位症状减轻,或消失者;B针感下行至病变肢有舒适感者;C针感下行至病痛部位酸重加重后又减轻者,视为“有效针感层”。一般急性、轻症病变多为浅、中层,病久,病重病变多为中、深层。病久者痛变范围会扩散多肌层。 (四)如何测知何型: 椎突症根据病人主诉,以下行症状径线而判断其何型,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分三型七种: 1、后侧型:(包括后侧Ⅰ型、后侧Ⅱ型)三型。即足太阳经。由后侧型向外扩散所致Ⅰ、Ⅱ型。 2、外侧型即足少阳经。扩散致共三型:前侧型即足阳明经,前内侧型即足太阴经三型。 3、脊中型即督脉经,共三大型七种。(作者发表于承淡安先生诞辰100周年国际针灸会获奖文)以上三型与经络分布径线十分雷同。 (五)反射性特征有二: 1、反射性者:症状由腰、骶、臀部者,其症状跳过大腿,直接反射至小腿、足底、足背、足趾。以后侧型、后侧Ⅰ型、外侧型为多见。 2、连续性者,或叫传递性者,症状由腰、骶、臀传递—>大腿传递—>小腿,足底、足背、足趾。以后侧型、后侧Ⅱ型、外侧型(部分)前侧型为多见。测知何型、何肌层后与诊断、治疗可有的放矢。 三、应用与治疗(七定) 各种保守疗法均是间接地打断其反射弧、和降低腱鞘内高压而产生疗效。采用“骨膜效应”与“筋膜效应”机制,运用超然拨针在二个混合体上做松解术,即能达到高效、远期效果。 七定 :(也适用各软组织劳损,颈椎病、骨性关节炎等)。 1、定型:(前已论说) 2、定点:根据病人主诉测知的为阳性点,根据医者测出的为隐性点(详筋膜劳损文),阳性点与隐性点同治效佳。以腰椎病为例,腰骶部一般定1-2个点,臀部一般定1-2个点。下肢。以起止点,支持点而定点。 3、定深度:腰痛部定何肌层,与深层骨膜层、下肢定起止点和支持点基底部。 4、定范围:根据测出的阳性点与隐性点,和拨针进何病变肌间隙层时所出现的针感(酸、胀、麻等放射感)而定范围。腰、臀部可作360°透拨直径可达40cm2,大小腿可作上、下,左、右透拨长度可达40~50cm,,即点面结合,上下结合,范围宜大不宜小,可防止复发性。 5、定力度:臀部组织丰厚,强实,拨针力度可达10kg以上,腰、大腿部力度3-4kg(±),小腿1-2kg(±)。视针感和病人承受力而定。 6、定向:以针尖向下为宜,即向病变部位为宜。 7、接力点追补法:即针感下行至何部而不下行了,即在该点补一针。 四、论“超然拨针”的效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人已知针具在治疗疾病之重要性。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1、“超然拨针”的应用:(附病例) 病例一、王×× 男 31 无锡市人 患腰腿痛,卧床不起,行走须二人携扶而住××医院,先用各种保守疗法,症状仍不减,动员其手术治疗,因怕术后再复发和不良后遗症,而求治于本疗法。 CT、MR1诊断为腰突症L4、5(往往症状与影像学不成正比) 检查:腰部L3-5,骶部S1-5有广泛性压痛,腰部饱满而僵板。 臀部:髂窝部有广泛的压痛点(臀大肌、臀中肌起始部) 小腿后侧、外侧、足底、足背有广泛压痛点。 诊断:为后侧型、外侧型(混合型)为反射型。 治疗经过:首次在腰部用超然拨针做腰筋膜鞘松解术为主。选点:在腰部L4、5为进针点,上透L1-2,下透S1-5,外透腰筋膜愈合部,内透棘突浅、深二部,针感下行至小腿足底、足趾。行术20分钟,术毕疼痛渐止,能下地行走,不用人扶。 七天后复诊:疼痛未犯,觉臀,腿酸软乏力。 在臀部做“骨膜效应值”为主。臀大肌、臀中肌深层(骨膜层进行透拨,在髂翼上180°透拨,术中针感均下行至小腿后,外侧,足底、足背,其酸、麻均减轻。术时约20分钟。 又七天后复诊,痛、酸基本减退,尚有散在性轻度酸麻,再在臀部、下肢起,止点作透拨和骨膜针拨(即上下整体疗法),约3/分钟而停治。 后随访余诸症未反复。 作者多年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06例,一次治愈12%(181例),二次治愈36.4%(548例)、三次治愈40.2%(605例)、三次以上治愈11.4%(172例)。 (二)对急、慢性跌打损伤效值更佳,多数一次治愈,(创伤性关节炎效也佳) 外伤机制、血肿可产生“张力性疼痛”跌打可产生“牵拉性疼痛”, 拨针均能治到位。 病例二 刘×× 男 31岁 安徽民工 在做水电工时,不慎从3米高跌下,膝关节着地,膝关节肿胀、疼痛不能行走。 检:髌骨四周有明显肿胀,疼痛,无骨折现象 治疗:在局麻下,在髌骨内、外侧放血减压而痛止,对活动有牵拉性疼痛,用拨针行松解术,15分钟后而能走,三天后上班。 对陈旧性、创伤性关节炎均有良效。(一般1~2次治愈) 病例三:冯×× 男 56岁 安徽农民工 8个月前因外伤致跟骨骨裂,同时跟骨四周血肿疼痛不能行走,跟骨在医院打石膏固定三个月。拆石膏后,跟骨骨裂愈合,但肿胀疼痛改善不明显,走路疼痛加剧。各种保守疗法效不佳。而求冶于“拨针法”。 在跟骨内外侧各一针,放出瘀血约8cc,再在损伤之筋膜、腱拨松一次而愈。 开创急、慢跌打损伤伴血肿者不能手术之先例。 2、“超然拨针”优点: 1、针长30cm,可任意透拨到各组织层次,即松解筋膜劳损,又可达到无菌操作。 2、针粗Ф1.0-1.4mm,粗有杠杆作用,可达到病变筋膜点、层松解到位。 3、针圆:圆可不伤任何组织,达到无痛,不出血、不伤神经等不伤肌、腱等组织。又可做“骨膜效应术”和松解“筋膜效应值” 五、“骨膜效应”、“筋膜效应”在针灸术的效值(例举病例几则) 病例一:梁××,男,55岁,河南骨科医生,患小腿、小足趾麻胀六年之久,CT:腰突症L4、5/S1,虽治少效。 彩缤纷 作者在腰部用26#针灸针一针,调出针感下引至小腿,其胀麻即渐减而消失。追访未反复。 病例二:王××,男57岁,江阴人, 患者腰腿痛三月余,日渐加重,不能行走,坐卧不安,医院检测,CT:诊断为腰突症、椎管狭窄、骨质增生,医院劝其做手术,因怕有后遗症,求治于“超然拨针”,第一次用超然拨针,病祛其半,后改用针灸术在腰部、 腘窝部各一针,用“骨膜、筋膜效应”术针感下引至臀部、小腿、足趾、足背、三次而愈。随未发。 病例三:患者腰痛、在印堂穴用“骨膜效应值”针灸一次而愈。 河南学生 邱×× 电话:13212102616 (提供) 病例四:在鼻根部用针灸治鼻炎一次治愈。其机理为“骨膜效应值”。 新加坡学生 王×× 电话:0065-97533726(提供) 六、小结 治疗一切软组织疾病 1、机制:必须全面理解、深化、运用解剖:即“骨膜效应”,“深、浅筋膜效应”机制。一切软组织的劳损均是“骨膜、筋膜”劳损的混合体的反应。 2、疗法:必须立体治疗:即点面结合,深浅结合,整体(上)与局部(下)结合。 3、“超然拨针”发现了“骨膜效应”、“筋膜效应”、等效值, “针感效应” 强弱与症状轻重成正比, 同时能打透开骶髂关节。 4、以上机制在针灸学临床应用也能提高疗效, 还印证了“经络径线、穴点的定位”与现代解剖学十分吻合。除治疗急、慢性疼痛症外,对内科疾病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拓宽治疗范围。 5、针灸术应用“骨膜效应”“筋膜效应”可提高针效三倍以上,而且针数少精,揭开古人针灸疗效之谜。 6、内经《灵枢篇》《官针第七》八曰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摩骨即能产生“骨膜效应”,有现实解剖、临床意义,非谬也。 注:1、“筋膜效应” 即筋膜劳损。05年6月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第6版。 注:2、“骨膜效应”07年4月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 注:3、医用“超然拨针”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ZL01200078.8 2007年2月18日(春节)
/
本文档为【论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