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机翼形状

机翼形状

2011-02-09 32页 ppt 1MB 2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867446

暂无简介

举报
机翼形状nullnullnull机翼形状 升力通过介绍本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 介绍翼形的基本概念 翼形的几何参数 升力产生原理翼形的几何参数 2/46第三篇 空气动力学第三篇 空气动力学第一章 飞机的低速空气动力特性 §1—1 机翼形状 §1—2 升力§1—1 机翼形状§1—1 机翼形状 一、机翼的剖面形状(简称翼型) 二、机翼的平面形状null  一、机翼的剖面形状(简称翼型)   翼型,通常指的是机翼平行于飞机对称面的翼剖面(见图3-1-1)。  翼型大致分为以下...
机翼形状
nullnullnull机翼形状 升力通过介绍本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 介绍翼形的基本概念 翼形的几何参数 升力产生原理翼形的几何参数 2/46第三篇 空气动力学第三篇 空气动力学第一章 飞机的低速空气动力特性 §1—1 机翼形状 §1—2 升力§1—1 机翼形状§1—1 机翼形状 一、机翼的剖面形状(简称翼型) 二、机翼的平面形状null  一、机翼的剖面形状(简称翼型)   翼型,通常指的是机翼平行于飞机对称面的翼剖面(见图3-1-1)。  翼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见图3-1-2):弓形、平凸形、双凸形、对称形、超临界翼型、尖峰翼型、双弧形和菱形翼形。   (一)翼弦:翼型一系列内切圆圆心的连线,称为中弧线(见图3-1-3)它是示翼型弯曲程度的一条曲线,中弧线的前端点,称为前缘;后端点称为后缘。前缘与后缘之间的连线叫翼弦或几何弦(b)。翼弦是翼型的特征长度,单位为米。   (二)相对弯度:翼型中弧线与翼弦之间的距离叫做孤高或弯度(f),最大弧高(f)与翼弦(b)的比值叫相对弯度(见图3-1-4)通常 null  用百分数表示为:   相对弯度的大小表示翼型的不对称程度,现代飞机的翼型,相对弯度约为0~2% (三)最大弯度位置:翼型的最大弧高(f)所在的位置到前缘的距离叫最大弯度位置(即图3-1-4中的),通常以其与翼弦(b)的比值来表示,即 (四) 厚弦比:上下翼面在垂直于翼弦方向的距离叫翼型的厚度(c)翼型最大厚度( )与翼弦(b)的比值,叫翼型的厚弦比或相对厚度(见图3-1-4)厚弦比常用百分数表示 现代飞机的翼型厚弦比约为3~16%,超音速飞机用 值较小的薄翼。 null (五)最大厚度位置:翼型的最大厚度所在的位置到前缘的距离(图3—1—4中的 )称为最大厚度位置,通常以其与翼弦的比值来表示 ,即    现代飞机的翼型,最大厚度位置大约在翼弦30~50%的地方,亚音速翼剖面的 为25~30%,而超音速翼剖面 则为40~50%。 null (六)前缘半径:翼型前缘处的曲率半径称为半前缘半径,用符号r表示(见图3-1-5) (七)后缘角:翼型上下表面图线在后缘处切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后缘角, 用 表示(见图3-1-4)通常用98%处的切线间的夹角计算。 用 、 、 三个量就可一般地表征翼型的几何特点。 二、机翼的平面形状 (一)机翼面积:如图3-1-7,机翼在XOZ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叫机翼面积(S)。如不加说明,机翼面积是指包括机身所占那部分的面积,如图3-1-6中阴影部分所示。 (二)翼展:机翼左右翼端(翼尖)之间的距离,称为翼展( ),单位为米(见图3-1-7)。null  (三)展弦比:翼展与平均翼弦( )之比,叫展弦比,用 表示。 因为 所以  现代飞机的展弦比,歼击机大致为2~5,轰炸机、运输机大致为7~12,滑翔机、高空侦察机可达12~16。  (四)根尖比:如图3-1-7,翼根弦长 与翼尖弦长 之比称为根尖比;用表示  (五)后掠角:如图3-1-7所示,机翼上有代表性的等百分比弦线(如前缘、 弦线、后缘等,在XOZ平面上的投影与OZ轴之间的夹角,称为后掠角。图中 称为前缘后掠角,  称为null弦线后掠角, 称为后缘后掠角,一般常用 弦线后掠角作为机翼后掠角。   (六)安装角 :机翼根弦与机身轴线之间的夹角。  (七)上(或下)反角 :一侧机翼翼弦平面与XOZ平面间的夹角,通常 上反为正,下反为负。  (八)平均空气动力弦 : 对于任意平面形状的实际机翼,它的弦长从翼根到翼尖是变化的。可以假想存在一个相当的矩形机翼,此矩形机翼与实际机翼的面积相同,俯仰力矩和气动力合力也相同。我们把这样的矩形机翼的弦称为机翼的平均空气动力弦 ,平均空气动力弦 是飞机的纵向特征长度,在讲授纵向力矩、升力、压力中心和焦点等问时都要用到,所以 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几何参数。null歼七表3-1-1 介绍几种飞机的主要几何参数§1—2 升力§1—2 升力一、升力的产生 二、升力公式 一、升力的产生一、升力的产生  (一)机翼的迎角   称为弦线翼弦与相对气流方向的夹角,称为迎角,通常以表示,见图3—1—8。迎角的大小反映了相对气流与机翼之间的相互关系。迎角不同,相对气流流过机翼时的情况就不同,产生的空气动力就不同,从而升力也不同。所以迎角是飞机飞行中产生空气动力的重要参数。迎角有正角之分。气流方向指向机翼下表面的为正迎角,如图3—1—8中(a)、(b)所示。气流方向指向机翼上表面的为负迎角,如图3—1—8(c)所示。飞行时绝大多数时间内飞机处于正迎角状态。   (二)根据翼型的流线谱说明升力的产生 从空气流过双凸形机翼的流线谱(图3—1—9)中可以看到,空气流到机翼前缘,分成上下两股,分别沿机翼上、下表面向后流动,由于机冀有一定的正迎角,上表面又比较凸出,所以机翼上 null  表面的流管必然变细,根据连续方程和伯努利方程可知其流速增大、压强下降。下表面则相反,流管变粗,流速减少,压强增大。垂直于相对气流方向压力差就是机翼的升力。  机翼升力作用线与翼弦的交点,即升力的着力点,叫机翼的压力中心。  (三)机翼表面的压强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机翼各部分对产生升力的贡献,根据图3-1-10的实验,可绘出机翼上下表面压强分布图。   在压强分布图上绘出的不是各点绝对压强值,而且压力系数 。其定义如下:         式中P是机翼上某点的绝对压强    分别是远前方未受扰动气流压强,密度和速度. null   根据气流的低速伯努利利方程,压力系数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式中C一机翼表面某一点流速。  根据实验,在低速范围内,机翼的流线谱基本不随速度变化,亦即流管截面积基本不变,由不可压流连续方程  可知是一个确定的数,  也就是一个确定的数,当迎角和翼型改变时,流线谱也要发生变化,压力系数也随之而改变。综上所述,在低速范围内,压力系数  只随翼型和迎角变化,与气流动压无关。  机翼的压强分布图分两种表示。一种是矢量法,另一种是坐标法。  矢量法:如图3-1-11所示,图中各线段均垂直于机翼表面,线段的长度表示压力系数 的大小,箭头向外为负值( <0),箭头向里为正值( >0),再将各个矢量的外端用平滑的曲线连接null起来,便是用矢量表示的压强分布图。图中压强最低吸力最大的一点(B点)是最低压强点。在前缘近,压强最高的一点(A),是前驻点。  坐标法:如图3—1—12所示,以翼弦相对量x/b作横坐标,将机翼各测点投影在横坐标(翼弦)上,然后将各测点上的压力数值作为纵坐标画出。  大气大于压强的画在横坐标下方,小于大气压强的画在横坐标上方,再用平滑曲线依次连接图上各点,这就是用坐标表示的压强分布图。有了机翼的压强分布图,便可了解机翼各部分所产生的升力在总升力图中所占的比重。图3—1—11及图3—1—12表明:机翼产生升力主要靠上表面的压强减少(产生吸力)的作用,而是靠下表面的压强增大。由上表面的吸力所形成的升力一般约占总升力的60~80%,而由下表面的压强所形成的升力只占总升力的20~40%、如果下表面的压强低于大气压强产生向下的吸力,则机翼总升力就等于上表面的吸力减去下表面的吸力,在此情况下,机翼的升力就完全由上表面吸力所产生。 二、升力公式二、升力公式   为了推导升力公式,假设气流以速度  连续、稳定流过一个固定迎角的、无限长翼展的矩形翼,此机翼上每个剖面的翼型都是完全相同的。如图3—1—13所示,在机翼上沿翼展方向取长度为 的一段机翼。其面积为 。为计算整个机翼的升力,首先在其上任取一长度为 、宽度为 、面积为 的一小块微元机翼 = 。可以认为这块微元机翼的上、下表面压力分布是均匀的,这样就很容易算出它的升力。 如图3—1—14所示,流过机翼上下表面的气流速度、压强在Ⅱ-Ⅱ截面处分别为  、 及  、 ,根据压力系数定义 有 null 机翼无限小面积 所产生的升力(见图3-1-13) 应为 而  则得 整个机翼的升力(Y)应为: 取 ,上式改写成: 令      称为升力系数,于是飞机的升力为:      null上式称为升力公式,它虽是用无限矩形翼推导出来的,但同样适用于各种平面形状有限长机翼。从公式可以看出飞机升力大小与相对气流的动压(   ) 成正比,与机翼面积成正比,与升力系数成正比。   由上式可以看出,升力系数就是压强分布图中上下翼面压力系数曲线所围的面积。升力系数的大小综合地反映了迎角。翼型及机翼平面形状等因素对升力的影响,一般由实验测定。从实验结果看,相对弯度大的机翼,其升力系数大,这里因为相对弯度大,上下翼面流管的变化大,上下压力系数的趋值就大。同一迎角下平凸形翼型比双凸形的升力系数大,对称形的最小。 null图3—1—1null图3—1—2null图3-1-3 中弧线和翼弦null图3-1-4 翼型的几何参数null图3-1-5 前缘半径null图3-1-6 机翼平面形状(a)矩形翼 (b)椭圆翼(c)梯形翼 (d)后掠翼(e)三角翼(f)双三角翼(g)S形前缘翼(h)边条翼(i)变后掠翼null图 3-1-7 表示平面形状的几何参数null图3-1-8 机翼迎角null图3-1-9 机翼升力的产生null图3-1-10 机翼表面各点压强的测定null图3-1-11 用矢量法表示的 机翼压强分布布图null图3-1-12 用坐标法表示的机翼压强分布null图3-1-13无限长翼展距形型翼
/
本文档为【机翼形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