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北京高校的外籍师生适应问题研究

北京高校的外籍师生适应问题研究

2010-12-18 3页 pdf 28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901573

暂无简介

举报
北京高校的外籍师生适应问题研究 2006.12(高教)北京教育·高教 2007.03 BEIJINGEDUCATION 2006年,笔者对北京高校的部分外国留学生和外 籍教师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目的是了解外籍师生生 活得如何?存在什么适应问题?相关的政策和制度需要 哪些改进?调查是在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 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 11所高校进行的,共调查了 180人,其中大部分为留学生。 一、总体情况 从本次调查的整体情况看,外籍师生对于在北京 的学习和生活持肯定态度的接近六成,表示不满的略 高于四成。具体数据为:对整体情况“ 非...
北京高校的外籍师生适应问题研究
2006.12(高教)北京教育·高教 2007.03 BEIJINGEDUCATION 2006年,笔者对北京高校的部分外国留学生和外 籍教师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目的是了解外籍师生生 活得如何?存在什么适应问题?相关的政策和需要 哪些改进?调查是在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 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 11所高校进行的,共调查了 180人,其中大部分为留学生。 一、总体情况 从本次调查的整体情况看,外籍师生对于在北京 的学习和生活持肯定态度的接近六成,示不满的略 高于四成。具体数据为:对整体情况“ 非常满意”的为 16人,占调查总数的 8.4%;表示“ 满意”的 33人,占 18.4%;认为“ 比较满意”的有 56人,占 30.7%;而认为 “ 有些不满意”、“ 不太满意”和“ 完全不满意”合计有 75人,分别占总数的30.2%、7.8%和 3.9%。这反映出北 京高校在外籍师生的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较多问题, 需要引起相当重视,并予以尽快改进。 二、生活方面 在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方面的适应是首先 和最经常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住宿方面,调查中住在留学生公寓的有 111人,占61.7%;与中国学生同居一室的有 15人,占 8.3%;独自在校外居住的27人,占15%;与其他留学生 在校外合住的 20人,占 11.1%;与中国学生校外合住 的3人,占1.7%;在中国家庭住的4人,占2.2%。数据 显示有七成调查对象住在校内,其中绝大多数是住留 学生公寓,另有三成学生住在校外,除了住宿费用的 考虑,反映出这些外籍师生可能更愿意有相对独立的 空间,或者希望能更快地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环境。调 查中还发现,有多达57.3%人表示“ 愿意和中国人的家 庭住在一起”;而实际真正住在中国人家庭的情况属 凤毛麟角。 在饮食方面,经常在留学生餐厅进餐有 34人,占 18.9%;常去普通学生餐厅的55人,占30.6%;吃校外中 国餐的 44人,占 24.4%;常吃校外家乡风味的 26人, 占14.4%;自己解决饮食的21人,占11.7%。调查表明 有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在校外就餐或者自己做饭,原 因在于学校食堂的饭菜或者不合乎自己的饮食习惯, 或者担心在不好识别的情况下违背宗教信仰。 生活方面,在国外的大部分高校中,校方很少要 求学生(包括本国学生)住校,更不多管他们的就餐 事宜,在吃住等生活方面的管理相当宽松,这既与国 外许多国家注重个人隐私、管理多元化有关,同时也 表现出管理者把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当作有独立意 识和自主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看待,予以充分信任与尊 重,给予了更多选择机会和空间。我国的相关政策则 恰恰相反,大一统的住校规定不但增加了学生的经济 负担(留学生公寓的费用相对较高),也势必会影响 到他们各种适应能力、水平与程度,即便那些选择在 校住宿的学生,不少也是由于安全和减少麻烦的考虑 而采取的无奈选择。 三、学习方面 留学生及外籍教师的身份决定了他们的主要任 务是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也会遇到相应的适应问题。 例如,对于汉语学习的时间安排,留学生认为学 习汉语的时间,应该为0个月的有10人,占5.6%;1~3 个月的 9人,占 5.0%;4~6个月的有 27人,占 15.0%; 7~12个月的有 36人,占 20.0%;13~18个月的有 32 人,占 17.8%;19个月以上的有 40人,占 22.2%;认为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没必要硬性确定学习时间的有26 人,占14.4%。可以看出,多数留学生认可学习汉语的 时间越长越好。实际上,我国高校规定的留学生专门 学习汉语的时间一般为1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通 常要求留学生入学前汉语要达到 HSK六级以上的水 平,以致有些学校认为没必要额外再有学习汉语的时 间。由此看来,这样的教学规定和安排与学生的实际 情况有较大出入,需要加以研究和改进。 北京高校的外籍师生适应问题研究 ◇朱 敏 陈 慧 高教发展研究 18 北京教育·高教 2007.03 BEIJINGEDUCATION 在学校的一些课程设置上,例如“ 中国概论”或 其他中国文化历史课,认为有必要上的有119人,占 66.1%;没有必要上的有 9人,占 5%;无所谓的 35人, 占19.4%。这表明虽有二成以上的人不清楚这方面的 课程安排情况,但是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认为有必要 讲授和开设介绍中国文化、传统、历史、地理、哲学以 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知识和课程,认为这将有助于他 们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有利于适应本地的生活和环 境。遗憾的是,我国高校一般仅仅设置了“ 中国概况” 课,而其他既对留学生了解中国社会、理解文化差异 有帮助,又对介绍和传播中华文化文明有利的课程, 远远没有满足外籍师生学习上的需求。 此外,国外大学在学习方式上,具有极大的开放 性,课堂上更习惯于讨论、发言等互动形式,这显然与 我国的教育习惯不一样,被访对象明显反映出在这方 面的不适应。实际上,要想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一方面 留学生应该从主观上认识到文化差异问题,并尽量适 应新的文化习惯,这样才可能大大降低不同文化差异 的冲击。另一方面,校方管理者也要充分理解和认识 到这些差异和不同,选派有经验或合适的教师,采取 更加开放、灵活多样的教学和授课方式,引导留学生 主动了解和熟悉我国文化与习俗,更好地完成学业。 四、社会交往或支持方面 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和社会,远离了亲朋好友和 熟悉的生活环境,对任何一个外来者都是一个全新和 巨大的挑战。 在本次调查中,有 94.4%的外籍师生迫切希望结 交中国朋友,并保持长期真诚的联系;有占 71.7%的人 想和中国学生一起学习工作;有 57.3%的人愿意和中 国家庭住在一起;还有 77.2%的人想让周围的同学、同 事了解自己的国家;有75.0%的人愿意在学校的活动 中展示自己;有72.7%的人想认识其他学校的同胞。这 一系列数据清楚地表达出这样一个明显的愿望,绝大 多数外国人非常希望能够尽快交结新朋友,与当地人 建立真诚的友谊,尽早融入新的社会生活。但是,我国 不少人交友属于慢热型,主动性不高,再加之在语言、 居住方面的条件所限,以及对有关政策规定的了解不 足,势必在亲近和接纳外国人方面会有种种顾虑或限 制,造成了与外籍师生的期望存在巨大差距,使他们 在这方面的适应产生问题。 调查还表明,外籍师生在北京新的社会环境中, 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有限。例如,在了解是否有为留 学生提供帮助的组织时,回答“ 有”的占 20.6%;“ 没 有”占29.4%;“ 不清楚”的占50%。先不说这些组织是 否真能为一个初到新的社会环境中的人提供有效和实 际的帮助,能确定学校有相关组织的人仅占到二成,不 能不说是一种很大的缺憾。即使这样,他们所说的组织 名称也多由外国学生自发形成各国的留学生会。 同时,这些外籍师生中有 77.8%的人表示学校应 有相关组织来帮助解决其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有 65.5%的人明确表示希望加入留学生俱乐部类的组织。 调查中除了个别学校,如清华大学有留学生自发形成 的同胞会以外,其他学校几乎都没有专门的留学生组 织。因此,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相关信息很难及时传 达出去。事实上,一方面外籍师生很愿意多参加学校 的大众性活动,与中国学生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展示 自己的才华,结交更多的中国朋友,但碍于文化背景 不同,语言不精通,担心出现理解上的误会,所以在没 有接到正式邀请的情况下就会有所顾忌。另一方面, 我国学生也很希望有外国朋友参加活动,但在不了解 管理流程的情况下,自然难免有顾虑、有避讳。 五、管理方面 政府部门及学校的管理是否得当或水平高低,直 接影响着外籍师生对所在地政府管理水平、效率及形 象的感受,也影响着他们适应当地社会和生活的程 度。 例如,对于外籍人员居留证和医疗费用报销等手 续的办理,调查发现居留证由学校统一办理的有 90 人,占50%;个人单独办理的有85人,占47.2%。医疗报 销由学校统一办理的有 37人,占 20.6%;个人单独办 理的有138人,占76.7%。这说明一般情况下,外籍师 生需要自己办理相关事务性手续。然而,根据学校的 有关规定,对公费和自费生又有所区别。就留学生自 身来说,为多了解或熟悉所在地的情况,他们愿意自 己亲自办理这些事情,但因为在具体承办过程中往往 要涉及校外的诸多部门和单位,有时手续可能比较烦 琐,所以迫切需要校方给予详细指导或了解手续流 程。在这个问题上,留学生普遍反映曾遇到困难。 又如关于打工问题,调查中了解到学校规定不允 许外籍学生在所在地打工的有 34人,占 18.9%;允许 打工的有9人,占5%;可以有限制的在校外打工的 11 人,占 6.1%;自由打工的44人,占 24.4%;不清楚的 82 人,占45.55%。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学生对这方面的情 况不了解或不太清楚。实际上我国政府早有规定:“ 外 国留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得就业、经商,或从事其他经 营性活动,但可以按学校规定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某 高教发展研究 19 2006.12(高教)北京教育·高教 2007.03 BEIJINGEDUCATION 些大学还有进一步的明确规定,如北京大学就针对留 学生兼职问题设定了时间和地理范围上的限制,允许 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勤工助学。但至今,没有学校允许外 籍学生自由打工,所以有二成多的被调查对象选择 “ 允许自由打工”,显然属于不清楚学校管理规定。 至于学校对留学生规定的有关条例,如奖励机 制,调查中知道学校有物质奖励的有47人,占 26.1%; 有精神奖励的有 18人,占 10%;物质和精神奖励均有 的22人,占12.2%;不清楚的有93人,占51.6%。数据 表明,对于本校与自己利益有关的,也有超 过一半的留学生心中无数,这反映出学校的基本管理 或信息渠道没有到位或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事实上, 我国政府及各个高校都设置了相应的奖励机制,尤其 近几年,部分高校还采取独立或者以企业赞助的形式 设立了针对所有留学生的奖学金项目,像北京大学的 学习优秀奖,对外经贸大学的华润奖学金、华为奖学 金,北京师范大学的学历生奖学金等。政府设置的奖 励项目也多数针对某类留学生,如长城奖学金、优秀 奖学金、HSK优胜者奖学金等。相关政策或规定的宣传 不畅或不能及时下传,会直接影响到外籍师生对我国 社会发展和政策变化的了解,影响到各项政策积极作 用的发挥,严重时可能会产生不良看法或误解。 六、对策与建议 本项调查表明,无论是在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 方面,还是在政府政策和校方管理规定方面,在外籍 师生的管理工作上都存在不足与差距,有待进一步的 改进和提高。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及借鉴国外相关的管 理办法和经验,笔者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实施开放化管理 从国内外的外籍学生发展趋势来看,开放化管理 将是必然结果。典型例子是住宿和打工问题的开放性 管理,即在保证人身安全和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允许 留学生在校外独立居住,也允许在合理的限制范围参 加合法兼职工作。当然也可以像国外许多大学那样将 留学生兼职作为一项重要的激励措施,对成绩较好、 财政信誉较高的留学生可获资格在校参与有报酬的 助研、助教等工作。 2.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这是指传统课堂教育之外的非正式学习内容与 过程,形式可多种多样,主要目的是通过向外籍学生 提供交友、参与社会活动等机会,帮助他们适应并融 入新的生存环境。例如,在入学时就帮助留学生寻找 中国学生结成为好友;再如建立专门为留学生服务的 社团或学生组织,常组织乒乓球比赛或感恩节晚宴等 有意义的活动,增加中外学生的交流与交往,提高留 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水平。 3.增强服务意识 对于外籍师生的管理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弱化管 理功能。这种服务应该体现在建立详尽的外籍师生信 息资料库,其中不仅包括其国籍、学历、家庭等个人情 况,还应包括其经历、偏好、行为习惯等。了解这些信 息便于在特殊节日予以问候与关心、突发事件时的应 对与处理、重要事件或本国情况的及时通知等。服务 意识还应体现在为他们构建网络平台,指导相关手续 的办理,提供办事流程,咨询或协助解决出现的问题 和困难,提供住宿、联谊活动的信息,为外籍师生在新 的社会生活提供实用和有效的服务。 4.加强对中国学生的国际化交流教育 目前,许多外国大学很重视对本国学生进行国际 化交流方面的教育,包括世界及各国历史、哲学、文 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既可增进对其他国家及 文化的了解,对不同文化差异的理解,利于更好地接 纳和帮助外国留学生,同时也可强化本国学生的国际 化意识,使其开阔视野,促其培养和增强自身竞争力。 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暂时很难对所有 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但至少可以通过针对部分相 关专业的学生,或以全校公开选修课的形式,让更多 有兴趣、有意愿的学生自愿参加,使留学生与本土学 生增进交流、加强了解,让更多的中国学生学习国际 文化知识,提高其国际化意识和素质。 5.采用灵活多样的管理办法 我国在对外籍师生管理规定方面存在的问题,有 不少是由于对他们的实际需求、适应特点和具体情况 了解不够,以及近些年来华学习和工作的外籍师生增 长较快,相应的政策规定跟不上形势的变化所造成 的。在不违反有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实际的管理工 作可以更加灵活、多样,探索一些新的方法,借鉴国外 有效的做法。例如,留学生的住宿问题,应该提供多种 选择,借鉴国外大学通行的做法,既为他们提供学校 公寓,也可以在校外住宿;学校还可提供附近居民的 租房信息,通过网络或布告栏形式告之,需要时可帮 助他们进行洽谈及协调签订协议,同时要及时将学生 住址、通信方式等信息登记在册,及时更新和不定期 地询问、了解情况,以确保外籍学生的人身安全。■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 [责任编辑:赵英臣] 高教发展研究 20
/
本文档为【北京高校的外籍师生适应问题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