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论语讲记sina

论语讲记sina

2010-12-18 41页 doc 159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4029

暂无简介

举报
论语讲记sina《论语》讲记——缘起 2007年08月19日星期日00:22 转自尚南网:http://www.sangnan.com/ 1、缘起 各位朋友,今天由于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大家能够聚在一起,共同学习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论语》。在接触这一部经典之前,我和大家对《论语》的认识都差不多,都觉得论语并不是非常重要的。自己年轻的时候也不喜欢儒家的学问,而且还有些讨厌,因为老是谈道德仁义,现在的青年人听起来一般都非常厌烦。在这一点上,许多朋友也许都和我以前一样对儒家的学说有很多错误的认识,因此,大家对《论语》的认识可能会比较肤浅,甚至还会轻...
论语讲记sina
《论语》讲记——缘起 2007年08月19日星期日00:22 转自尚南网:http://www.sangnan.com/ 1、缘起 各位朋友,今天由于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大家能够聚在一起,共同学习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论语》。在接触这一部经典之前,我和大家对《论语》的认识都差不多,都觉得论语并不是非常重要的。自己年轻的时候也不喜欢儒家的学问,而且还有些讨厌,因为老是谈道德仁义,现在的青年人听起来一般都非常厌烦。在这一点上,许多朋友也许都和我以前一样对儒家的学说有很多错误的认识,因此,大家对《论语》的认识可能会比较肤浅,甚至还会轻视它,小看它。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都没有受过四书五经读诵的训练,所以缺乏了解自己固有文化的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质,存在这些偏见并不为奇。我小的时候背过《古文观止》里的一些古文,所背的至今仍记忆犹新,但那也仅仅是中华文化的一些皮毛,可正是这一颗小小的种子,却能发芽、开花、结果。也许这是这一颗种子让我和传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大学时,自己的求知欲非常强,非常喜欢《老子》这部道家的经典,老子的学问不仅高深,且“玄之玄云”,非常吸引人。我不仅研究《老子》,而且还将其中的很多方法用到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当中去,受益不小。后来也慢慢地发现,如果没有德作为《老子》这一部著作的基础,仅仅是把它里面的一些方法作为术,用来为人处事,甚至用来为自己求功名利禄,弊端相当之大。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有一位朋友向我推荐南怀瑾著的《论语别裁》,这部书我看完之后,觉得非常好,它洗刷了我对儒家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这时才开始认真地研究《论语》。当然我在学习《老子》学说时,也很喜欢气功、神通的东西。气功我学过很长一段时间,有不少气功界的朋友。一位朋友很喜欢神通,但他偏练不出,他觉得我心静,就把一位伊斯兰教阿訇著的一部关于修炼神通的书送我,让我练神通。我按书上的方法练了一下,没过三天,真的有神通了,可以透视,可以看别人的内脏,很可怕。其实这些东西都不是究竟,能看到别人的内脏,又怎么样,自己吓自己,事实上我也搞不清楚自己看到的是虚幻的还是事实的。求神通,而且把神通当作道学,真的会落入邪教。我非常地感激《论语别裁》这本著作,它让我真正明白什么叫道德学问,所以向很多朋友,很多学生推荐这一部书。以上就是我从道家学说到儒家学说的心历路程。 97年股票暴跌,自己损失过半,加之恋爱失败,心灰意冷。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些关于佛学的书籍,很喜欢读,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把能仁禅寺佛经图书馆的书基本上读完了。其实我在大学的时候对佛家的学说已经有所认识了,但那只是思维哲学,并不真正的佛法。经过三、四年的学习,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佛法,才懂得如何使自己心灵得以解脱、升华,才懂得如何改造自己得命运,如何以平常心对待成功与失败。有了对佛法的正确认识,对于儒家的学说才有更深的了解。很多佛教徒认为佛法是出世的学问,佛法高于一切,出世的学问比入世的学问好,看不起儒家的学问和经典。事实上正如孔子所云:“不知生,焉知死?”如果连日常的生活都不懂得如何去处理,如何能通达出世的学问,如何懂得死的学问呢?六祖慧能大师说得好:“法原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忽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出世和入世本是一不是二,离开人事之缘,物质之境,去哪里去修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呢?离开世间就无法找到佛陀讲的真理,通达世间法必通达出世法,通达出世法也必通达世间法,世间法和出世法是一不是二。心中心密法的第二代传人王骧陆居士说:“明心见性及透彻后,居于八地位,名为无学位。但欲起用,必仍转到有学。此学乃学世法,一切妙用,不离世间觉故。人情世故,在在留心通达,方起大机大用。其妙处全在论语一书,学佛者何可废儒?”王骧陆居士这段话,让我吃惊不小,八地位的菩萨还得学《论语》,何况我们凡夫。在仔细研究《论语》后,才发现《论语》就是一部《华严经》,简直是太了不起了!当代佛门大德净空老法师反复强调,儒家的学问是整个大乘佛法的基础。没有儒家的东西,大乘佛法何以起来呢?许多的佛教徒,都堕入邪知邪见,为什么呢?因为连人都没有做好,如何成佛。要把人做好,就是要把孝道、师道做好。佛陀是什么人呢?佛陀就是把孝道和师道发挥到极处的圣人,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中国的文化以释儒道三家为主流,其中儒家应是佛家和道家的基础,是佛家、道家的根。太虚法师有偈云: 仰止为佛陀, 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 是名真现实。 《论语》是整个中华文化的精髓,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和共产主义有没有矛盾呢?在80年代得资本主义思潮中,东欧、苏联的社会主义全都土崩瓦解,为什么共产主义在中国这块土壤上却能扎根在呢?这一问我思考了将近十年,终于得到了答案,这个答案是在刘少奇的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上找到的。共产主义的本他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我们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一颗广阔的胸怀和真诚的心,你的基础在哪里,你的基础在于懂得舍生取义,懂得孝道与师道,懂得爱国主义,这些东西都是儒家的教育,你去看那些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哪一个不对四书五经烂熟于胸,如果没有高尚的人格,他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吗?为什么在西方共产主义没有办法扎根,你冷静地去想,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他们的人文主义思想一直在不断地成长,他们整个思想的基础是什么呢?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他和我们整个传统文化完全不一样,我们认为人应该舍生取义,应该为了集体、为了民族、为了整个国家整个人类可以把自己的生命舍弃掉,所以我们的教育是大公无私的教育,西方的教育是自私自利的教育,这两个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共产主义才会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深深地扎下它的根,并且能不断地成长,但是如果我们否写出儒家的教育,忽视了儒家的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他就没有了根,我们去看一下,我们周围有很多党员,大家摸着胸口,凭着良心说,有多少个人还有共产主义的理想呢?我看很少很少,现在我们都学西方,认为西方的好,西方的思想好,西方的政治体制好,我们也学会了西方人的自私自利,如果真的这样下去,还有共产主义的存在吗?也难怪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以德治国,所以我非常的赞叹共产党,全世界的政党之中,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古至今,这么多国家的领导人,很少有哪一个提出以德治,但是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所以净空老法师赞叹江泽民是千古第一圣人,我也很赞叹这个讲法,所以我们要配合把以德治国落实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企业,如何来治好自己的家,如何以德来治好我们的企业,这个才是我们自己应该做的。德是什么?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以人格的教育为基础,在所有的人格教育当中,儒家的教育是居于主流的,所以我说,儒家是共产主义的根,也是传统文化的根,所以我们应该提倡来学习儒家的东西,为什么现在的邪教兴盛,就在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东西了解得太少了,而且失去了共产主义的信仰,才会出现这么一种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虽然政党非常的英明取逮了***邪教,但是我们纵观很多宗教,可是很多的学习道学、儒学、佛学的人,他们是否又真的以道德为准绳呢?并不是以道德为准绳,往往把佛学、道学、儒学当做自己谋取功名利禄的东西,这个就是邪,如果任其任意地发展,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同样会让中华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毁掉,现在党中央非常的重视恢复和重新建设我们固有的传统文化,江泽民主席曾经明确地指出,“中华民族是有优秀文化历史的伟大民主,我们的民主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主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阵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这个论述非常的精辟,也就是说我们对于《论语》的学习,就要做到这一点。的的确确从古至今有许多人对《论语》有注解和理想,但是都不能真正地理解《论语》本身的含义,我们学习《论语》的目的不是要让我们回去过2500年前古人的生活,而是吸取他们的精华与精髓,结合现在的生活,现代的社会,现代的科技,将共发扬光大,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抵住邪教,正的立起来,邪的自然会下去,这是我们在讲《论语》或者跟大家一起来探讨《论语》之前,这是我个人对《论语》这一部经典的一些理解,也不一定正确,大家可以提出指正,互相探讨。 下面我来谈一下,我们讲《论语》的因缘。由于我个人认为《论语》非常的重要,所以我向很多学生都推荐,也向很多朋友,很多老师,很多企业的领导,企业的员工,包括政府的很多官员,很多领导下部,我都向他们推荐南怀谨老先生的《论语别裁》这一部著作。他们很多人看完都觉得收获不小。但是对于我们平时非常忙碌的现代人来说,认认真真地去看书的时间不多,我们现在的人喜欢听,人的的确确耳根是最利的,所以很多朋友、老师、学生等,对《论语别裁》看完以后,都存有一些疑惑,也都找我,问我如何去理解,我这个人又有一个毛病,正如孟子所云:“人之患,好为人师”,所以很喜欢充当大家的老师,给大家解释一通,后来问我的人越来越多,我看麻烦了,我看很多朋友问的问题大都很相近,所以后来我想,干脆我们集中起来讲讲《论语》好了,就是这样,我们才走上了讲《论语》的这一条路,我经常说这是一条不归路,一开了头就没有办法再停下来了,为什么呢?因为我讲着、讲着,越来越发现论语非常的深奥,朋友们听着听着,也就逼着我一定要把它讲完,这就我们讲《论语》的一些因缘,今天我们了有这个缘份,感谢黄老师,他促成我们能够聚在一起,学习《论语》。 《论语》讲记——经题 2007年08月19日星期日00:24 转自尚南网:http://www.sangnan.com/ 2、经题 下面我们来给大家解释《论语》这一部著作的经题。经题就叫《论语》,按《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故谓之《论语》。”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间人相与论撰,而论撰,即极谓之论语,然而夫子识sà,威严绝,弟子恐离居以后,各生意见,而圣言永烈,故相与论撰,因乘十贤及古人王之宇合成一法,谓之论语边“o”(汉书)。 这一段话就是对于《论语》经题最好的一个注解,这一段是古文,我们现在很多朋友对古文真的很头痛,老是觉得看不明白,所以下面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必论语按汉书字”的说法,是孔子应答弟子和当时的一些向孔子法教和学习的时人,当时的一些人物向他学习的,还包括孔子和门人的一些言论,当时每一个弟子都有所记载,后来孔夫子去逝以后,他的弟子恐怕我们的老师去逝以后,虽然我们守孝,服心丧三年,服完以后大家都相继离去,离去以后就怕理解有异议,所以他们就聚在一起,把当时夫子还在世的时候各个弟子听到夫子所谈到的把它下来的文字进行编撰,就称之为《论语》,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论语》是这么来的。按卷玄的说法,《论语》是由仲计、弓、亏由、子夏等等所撰的,郑玄对论语两个字的注解,注解得非常的精妙,下面我们也要以给大家讲解一下,郑玄云,论者,纶也,轮也,也,也,也,他一共下了五个解释,首先,可以解释为纶,也就是说《论语》这一部书它可以经纶事物,所以称为纶,《论语》为什么说它是一部经纶事物的书呢?我们看完《论语》,你就要明白《论语》它教育的目的是道德学问,道德学问的外用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在世间生活离不开这几个字,首先你要齐家,当然古人所讲的家,不是现在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它指的是整个家族,家族,按现代字义来说,是当时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也现代的术语来解释古代所谓的家,也就是我们所讲的企业,或者非营利性的等等组织,当然也包括一夫一妻的小家,所以谁不要齐家呢?也就是说使得自己的企业兴旺,组织蒸蒸日上,使得自己的家庭幸福,这都是需要的。除了齐家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治国,治国安邦也得靠《论语》,《论语》真的能治国安邦吗?我们举一下例子来说明,大家都非常地熟悉宋太子赵匡胤,赵匡胤当时打天下的时候,他手下有一个臣子叫赵普,赵普从小没读过什么书,赵匡胤就跟他说,以后得了天下,你得做宰相的官很多事情,所以要多读点书,要多有点学问,赵普也很老实,就开始读书,后来大家发现赵普的学问越来越高,他在处理人、事、物上面非常有智慧,后来赵匡胤得了天下,赵普也做了宰相,每当回到自己的家,把书房关起来,自己一个人躲到屋子里面研究,读书,读完出来以后再去解决,都能迎刃而解,所以大家都非常的好奇,赵普看的到底是什么神奇的书,后来赵普去世以后,大家才发现赵普在书房看的书,就一本,就是《论语》,而且他还没看完,他只看了半部,所以中国历史上就流传了这么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这一点的的确确可以证明,论语的确是一本可以治国平天下的典籍,值得我们去学习。由于《论语》可以经纶事物,所以郑玄就注解为“纶也”。第二个,郑玄认为“论”的含义,还可以解释为“轮转无穷”,故曰“轮也”,大家观察转子,看这个轮子我们会非常的惊奇,一个或它要能够行走,它必须要有两个轮子,中间还有一根轴,中间必须有一根轴,作为轮子的核心,中间必须是空的,让轴套进去,轮子转动的速度很快,轮子如果中间没有空的,它就无法称为轮,把论语这个论,解释为圆转无穷,的确非常妙,就是说《论语》这一部经纶事物的书,它就象一个轮子一样,它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会被淘汰,而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演义出更为丰富的内涵,就象一个不断滚动的轮子,这就是我们所谈的郑玄的第二个注解,圆转无穷,故曰轮也。古人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现在能不能用《论语》来治理我们的企业呢?可以,我们就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中国最为著名的一个企业,海尔,海尔通过十几年的发展,从一个亏损的破烂不湛的小企业,一跃成为一个跨国公司,跨国集团,发展得非常成功,海尔可以说是中国人的骄傲,海尔的成功,最主要是在于张瑞敏,张瑞敏就讲过,他说《论语》使他培养了浩然的正气,《老子》使他培养了他经营发展的大局观,《孙子兵法》培养他的谋略思想,所以我说圆转无穷,《论语》也就是张锐敏齐家,治理企业的一个大道,通过论语去学习,所以大家都知道海尔的管理模示,有一个很著名的“OEC”、“OEC”是一个英文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日毕、日清、日高”,这个思想其实就是来自儒家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把原来的思想到了现代,根据现在的生活,现人的科技,现代的管理,把它揉和,它能够产生出更为丰富的内涵,这种就称之为“轮”,所以佛家也经常会用轮来代表它所说的道理,也称为“**”,它这个含义,居然“**宫”就盗用这个字,称为**宫,竟然有一些愚痴的练习者,竟然拿刀剖开自己的肚皮,去找**,你说是不是愚蠢到了极点?还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竟然去学习**宫,简直是不可思议,也就证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东西,的的确确了解得太少太少了,所以才容易上当受骗,这是我们对“轮”的解释。第三个,郑玄认为论者,就是理,道理的理,为什么论字也可以解释为理呢?因为《论语》蕴含万理,故曰理也,《论语》这一部书,它蕴含着广大无边深刻的道理,而且这些深刻的道理还可以一以贯之,还有一个中心未统一它,而且又可以变幻成无穷无尽的和方法,所以太妙了,所以蕴含着万理,是这个意思,《论语》里面真的蕴含着无穷无尽的规律和方法吗?的的确确,如果我们一篇一篇地去学习,你一定会了解到,它谈到了很多深刻的道理,我记得我当初看《论语》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句话:“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就是说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很多人都抱怨别人不了解我自己,夫子是要告诉我们,人生的道理是什么,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你首先要了解你了不了解别人,当时我看完真的非常佩服孔子的智慧,真的是太高明了,虽然它才是短短的一句话,《论语》有多少句你自己去摸索,你才发现它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真理,为什么说《论语》它会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真理呢?就在于孔夫子的心里,孔夫子他不是为他自己的名利在做学问,他把自己个人的名利给放下了,他真正地认识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后再从他的胸中倒出来,所以它当然是真理,他述而不作嘛,不加自己任何主观的东西,把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诉我们,所以它蕴含的道理非常之深刻,所以又称理也,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论者还可以称之为次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论语》它的篇章,它是有次序的,所以故曰次也,它是按一定的次序去编排的,并不象我们后人理解的,认为论语杂乱无章,东一句,西一句。其实不对,《论语》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你怎样才能理解《论语》是一部完整的文章呢?我告诉你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你把《论语》20篇背下来,你一定会自己都能融会贯通,如果一个人他没有把《论语》能通篇地背,至少能够通篇地熟,熟读,他说《论语》是杂乱无章的,不足为信,他根本就没有看懂嘛,背他都没有背,他怎么知道它是没有章节次序的呢?所以我们不要听别人道听途说,胡说八道,你要看他真的能把《论话》背下来,他再说它没有次序,那我们可以跟他坐下来探讨到底是不是没有次序,如果他看都没看,背都没背,张口就说是杂乱无章的,根本不足为信。最后一个,郑玄认为,论,就是撰的意思,为什么称之为zhuàn呢,因为是群贤集定,故曰撰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主要是七十二贤和他的门人,互相来集定的,那么我们读《论语》都很清楚,上面有“子曰”两个字,证明这句话是孔子的原话,如果上面是“孔子曰”,就证明这一句话是很我迩生都记下来的,但是多个的记录都有不一样,最后呢取它的大意,氢就称之为孔子曰,所以这些都是孔子的原话,所以称之学撰,让大家都有信心,不要去怀疑,的的确确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言论,这一点不要去怀疑。 什么叫“语”呢?所谓的语,郑玄的解释是,曰语,也就是说论语这一本书所记载的都是孔夫子应答弟子及时人之间,故曰语,在论字后面加上语,就告诉我们,它是经过,群贤集定以后,才记载在文字上的,并非是忘语,这一点大家要懂得,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怀疑,很多人都去考究怀疑这,怀疑那,其实没有多少意义,你去问他怀疑的动机是什么,就知道了。其实就两个字,一个名,一个利,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懂得。古代人学习《论语》往往是口传,是用口传给你,你可以把它背下来,是这样来传授的,所以它可以传的时间很长,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文化在历史上遭受过一次很大的摧残,就是秦始皇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当然历史上秦始皇也没有杀多少儒士,没有杀多少读书人,也没有烧多少书,只不过是把散到民间的书籍全都上缴,放到阿房宫,最后是给项羽烧的,项羽一把火把阿房宫烧了三个月,想想看,多少典籍付诸灰烬,《论语》为什么能够传下来呢?因为它是用口授的,大家都背得,不要紧,烧了我们可以再写出来,所以它才能够独存,才能够传下来这么长的时间,汉兴以后《论语》又重新出现。重新传到世间,当时传有三种不同的本子,一种是鲁论语,鲁论语是20篇,还有一个是齐论语,齐论语是22篇,其中20篇的章句很多和鲁论语相同,但多出了和两篇,还有一个是古文论语。一共21篇,但是没有和两篇,但是把尧曰篇和论混为一篇,于是有两个子张篇,古文论语是汉节10的鲁公王,在孔子旧宅地中发现的鲁论语和齐论语,当时鲁论和齐论都各有师传,到了西汉末年,安昌和张yǘ先学了鲁论,后来又学齐论,于是把两个本子融合为一,但篇目以鲁论为根据,号称张候论,由于章yǘ是汉成帝的师傅,所以汇集的本子极为尊贵,那么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论语基本上就是张候论,论语至汉代以来,很少有人对它进行注解,注解里面最为出名的有哪些呢?最著名的是郑玄,郑玄注解的《论语注》,但是汉朝人所注释的论语现在基本上都流失了,现在只剩一些残存,郑玄的《论语注》非常的可惜,剩下来的也不多,也只是一些残存的东西,在《论语》的注解当中有一些注解是非常著名的,象我们刚讲的郑玄的《论语注》现在没有多少残存了,第二个是héyàn的,héyàn的《论语集解》。《论语集解》是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后来宋朝的学者又对héyàn的《论语集解》进行注,就称之为疏,后来把《论语集解》和疏拼在一起,称为《论语注疏》。现在收集在《十三经注疏》当中,我们讲课常常用它来进行参考,大家感兴趣可以找来看一下,不过给大家提个醒,古人的注和疏都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大家要有读古文的能力,不然你会看得头都晕。第二个注解得比较好的,而且比较具有权威的,是宋代的朱熹,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论语集注》对后世的影响相当之大,而且后来的科举考试也基本上要以朱熹集解的《论语集注》为版本,这样对论语从汉和宋以后基本上就以朱熹为主,朱熹的注解正不正确呢?当然有相当正确的,大部分都非常的正确,非常的好,我们在今后的讲解当中,也经常引用朱熹的《论语集注》但是朱熹的注解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他把论语当作一段一段地来注解,而不把论语看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所以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断章取义,这个值得我们去深思,看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由于朱熹他注解了《论语》而且以它为本版本,朱熹注解论语,而且他人从《礼记》当中抽出《大学》和《中庸》编为四书,他对四书的注解,对后世的影响也相当的大,所以以后人基本上在考科举的时候,对四书五经都是以朱熹为版本来考试的,这样呢,就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朱熹的注解不可否认非常的好,但是以一家来代替所有的注解那就成问题了,特别是考试就更成问题,考试以后,科举以后,以儒家为基础来选拔人才,这个时候儒学也就失去了孔子在世时候的最重要的功能在于教育和文化的作用,而完全堕落成为学术规范,成为谋取功名利禄的必由之路,所以古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的妙,“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十年寒窗苦读,一旦榜上有名,名扬天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拿读书作为获取功名利禄的必由之路,这样四书五经它也就戴上了它灰蒙蒙、令人讨厌的假面目,由于这么一种科举制度,当然它对人才的压抑,对人才的培养一定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所以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不是没有它的道理的,打倒的是四书五经,打到了儒家,四书五经的假面目这100年来,我们又真正立了什么思想起来呢?我们从西方引进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实际情况结合的,是毛泽东思想,都要跟中国具体的情况相结合,才能在中国海岸上立足,但是把儒家的四书五经的假面目去除以后,我们应不应该再重新恢复它的真面目呢,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儒家是共产主义中国文化的根,要得把根重新恢复,但是我们在打倒孔家店,把四书五经的假面目推翻之后,打倒之后,我们把工具也丢了,后来出现了白话文运动,我们提倡的白话文,中国古人非常有智慧,我们的古人知道语言和文字是分开的。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不可能听懂古人讲话,就象在南方,在桂林也很典型,你只要走出10公里,你根本听不懂别人的话了,语言很多嘛,语言可以变,文字可以不变,所以中国古人就造出了一种专门记载语言的文字,称文为文言,文言写成的文章称之为文言文,如果我们把文言文推翻,不要文言文了,提倡白话文,好不好呢?它有它有利的一面,好的一面,白话文的普及,首先使得科学知识、文化知识,普及到很多百姓当中,这是对人类历史的进步,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的,但是我们推广白话文也不一定要反对文言文嘛,像这样说相信大多数人都能接受,你提倡好的不一定要把另一个更好的丢去嘛,我们提倡白话文,为什么一定要把文言文给抛掉呢?由于我们抛弃了文言文,那么可悲,我们现代人真的很麻烦,古人的东西我们看不懂,为什么?因为我们看不懂文言文嘛,所以要恢复儒家的东西,要从小孩做起,让这些小孩读四书五经,把文言文的基础打好,这点非常的重要,南老先生他成立的国际文教基金会,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三个地方推广儿童读经,我就想到这些小朋友,都五六岁,长到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得理解四书五经,这个时候要有人来讲,所以我们才发心讲《论语》,就是这个道理,不然中国文化这个命脉,怎样才能把它接下来,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去深思,古人对论语的注,对论语的书,刚才我们给大家讲解了,下面我们提出另一个对论语的注解和解释得非常好的就是《论语别裁》,《论语别裁》是南老先生的成名作,它为什么加上“别裁”两个字呢?加这个字的目的,我们看他注的序言,南老先生在《论语别裁》的前言里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本书定名为别裁,也正为这次的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所以他称之为别裁,从汉,形成了一个正统的经学,就是我们刚讲的从十三经注书到朱熹的注作,按我个人不甚恭敬的话,也就是说这种正统注解的话,它最后把儒家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学术规范,南老先生他认为他不是这种学术规范,所以叫作《论语别裁》,是这个意思,到底谁正谁偏,真的是令人玩味,所以我在读《孟子》的时候,就有所感,写过一首诗《读孟子有感》,这首诗是这么写的, 唐虞禅去圣者逝, 遗之片言登天梯, 乱花争艳人眼迷, 道听途说误路歧。 禅去什么意思呢?唐就是指的尧帝,唐尧,虞就是舜,舜帝,唐虞禅(shàn)去,禅不念chán,是禅(shàn)让,他们的交接是通过禅让的,这么一种大同社会已经离去,后来的周公,孔子,孟子,都相继的去逝,但是他们遗留下来的片言,就是四书五经,去成为我们登入天堂的梯子,成为我们获取黄金,美人的必由之路,真的是可悲,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乱花争艳人眼迷”,大家都迷迷糊糊,到底谁正谁邪,搞不清楚,最后就是道听途说,谁也没有认真仔细地研究,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这个并不重要,关键这个东西能够让我得到功名与利禄,这个才是最可怕的,所以一个人都儒家的学说都是道听途说,好象是这样,好象是那样,我说的就是现在这个情况,这样会误掉一个人的命运,误掉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这就是这首诗的含义。我们的党和政府非常地重视儒家思想在我们国家的恢复,从80年代初期就支持这个工作,现在的的确确也有很多人把儒家的东西,重新恢复为学术规范,我并不评价这种学术规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我认为也是有必要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如何把儒家的学说,特别是《论语》作为一个教化人,培养一个人人格的一部典籍,这个才是重要的,如何通过论语学习,来培养一个人博大的胸怀,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和高尚的人格,这个才是学论语的本,所以我们这一次讲《论语》,并不是把《论语》作为学术规范,而是把它作为培养我们人格,修学道德学问的经典来给大家讲解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白,今天我们就解释到这里。 《论语》讲记——学而第一 2007年08月19日星期日00:26 转自尚南网:http://www.sangnan.com/ 3、学而第一 论语一共是二十篇,每一篇又有不同的章,一共加起来499章,号称500章,论语的每一篇有一个篇的题目,篇题它是怎么制定的呢?篇题一般是以经文前面的两个字作为一篇的篇题,篇是告诉我们它这一篇最主要的思想、内容、今天我们来看学而第一,学而第一,学而是作为这一篇的篇题,这个篇题告诉我们这一篇最主要讲的是,教学的目的,教学的方法,以及修学的态度,理论和方法,也就是说学而第一这一篇,是整个论语的总述,这一篇的学习非常的重要,因为它是整个论语的核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了乎?” 这三句话可以这么说,中国人无论老少,大部分人都知道,但是我们对这一段话的理解,好象比教简单和肤浅,通常一般我们这么样来理解的。就是学习经常的复习它,不就是很高兴的事吗?如果有朋友从远方来,大家搓一顿,也不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们,我们不生气,就是君子了。通常我们是这么的来理解的。这样的理解正不正确呢?当然从表面意义上来说,它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如果我们把论语当作一篇完整的文章来看的时候仔细去研究,我们就会发现,这三句话的含义非常之深,下面我们来给大家一个字一个字的解释,首先我们看第一个字,“子”字,“子”字在古代的理解大概有三种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对男子的通称;第二个种意思古人称老师称子,称师曰“子”;第三对有德行的男子,也称之为“子”,但是在这个地方,特指“孔子”,前面讲经题的时候,给大家解释了,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门人对孔子应答弟子时人的一些言论的论著,所以这里的子特指的是孔子,孔子是2500年前的一位圣人,他姓孔,名丘,字仲尼,我们在学习经文或念经文的时候,有时看到丘字,特别是孔子的自称,这时我们不能念丘(qiù),为了表示对圣人的尊敬,我们一般念某,在论语的整部著作当中,看到了丘字,不要念丘,念某,孔子的名是怎么来的呢?是孔子的父母在明丘山,祈祷神明赐子,而且孔子出生以后,他的头的形状,非常的象明丘山,故取名曰丘,孔子不但有姓,有名,而且有字,字是仲尼,古人不但有姓,有名,而且有字,我们现代人,有姓,有名,但是很少有字,而且对古人的姓、名、字也往往搞得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字,字是怎么来的呢?我们读过《礼记》,知道《礼记》冠以第四十三,有这样一段记录,礼记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对礼论述的一部著作,这一部经典第四十三有一个冠义,冠义就是记载整个冠礼它的最主要的形式等的言语,我们把这一段古文给大家念一下。 “故冠于作,以着代也。醮于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与为礼也。玄冠云端奠挚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 这一段古文的含义,是什么呢?它描述的是整个礼,古人一般到二十岁,就要行加冠礼,表示他成人了,表示被冠者将来要代替主人成为一家之长,冠者他立于客位,主人向他加冠酒一次比一次珍贵,这表示希望以后取得成就,加冠的时候再给他起一个字,这个字对成年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说古人的字就是这么来的,在行冠礼的时候,他的亲戚好友,老师给他取的,行完加冠礼之后他必须去拜见自己的父母,拜见自己的母亲,而且母亲要答拜,要去拜见自己兄弟,除了拜见的兄弟,他还得拜见国君,而且拜见国君还得拿礼物,接着他还得去拜见一些德高望重的长辈,这是整个冠礼,古人对冠礼是非常的重视。接着我们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也,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故圣王重礼。故曰:“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得也。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于庙,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 这一段古文的含义我们为大家解释一下,一个人成为成人,就要用成人的礼来要求他,用成人的礼来要求他,就是对父母要行儿子的礼,对兄弟要行兄弟的礼,对国君要行臣下的礼,对长辈要行晚辈的礼,用这四个方面的品行来要求一个人,这个人就称之为成人,所以冠礼是非常的重要的,通过冠礼的教育,告诉我们,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他必须要明白人伦的关系,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冠礼它所体现的是四伦,第一伦它体现的是父子,父母和儿子这一伦,告诉一个人称要成为人,首先你得明白父母与儿子这一层关系,要懂得孝养自己的父母;第二个让他明白的是兄弟这一层关系,作为兄弟,他应该怎么去相处,作为兄弟,作为哥哥,对于弟弟应该友好,应该帮助,应该善待,作为弟弟,对于哥哥,或姐姐等等长于自己的兄弟,应该怎么去做呢?应该是顺从,对于国君,应该是忠诚,对于比自己年长的,要行晚辈的礼,比如在路上看到晚辈提东西,应该帮长辈提东西,而且跟年长的人走在一起,要稍后一些,这是对长辈的尊敬,所以只有明白这四伦的关系,才能称之为人,所以古人非常的重视冠礼,所以说冠者,礼之始也,礼是从冠礼开始的。这一点我们要注意通过对“子”这一个字的学习,大家应该明白,古人之所以有字,是因为有了冠礼,所以才有字,现代的人没有字,为什么没有字,肯定是因为没有加冠礼,因为礼乐崩坏,所以大家对这个字也不是非常的了解,我们在讲解论语的时候,把这些东西给大家讲清楚,大家对古人的教育才真正的明白,他的含义在哪里,古人不但有姓、有名、有字,而且还有号,一个人成人以后,行加冠礼,他能够对一方产生重大的影响,为社会和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他往往就有号,周围的朋友包括世上的人都送一个号给他,所以古代有成就的人,不仅有名有姓,有字,而且有号,如果他的成就很大,往往是以地名来冠这个号,象我们在柳州讲论语,大家都知道,在整个历史上,对柳州作出重大贡献的柳宗元,他号就号柳柳州,他有名,有字,而且有号,用地方来称,但也有月官名来称,称他的号也有的这就是我们对名、姓、字、号的解释,也是我们对“子”这一个字的解释。 下面我们看“曰”字,曰字我们参照《论语注疏》上的解释,这个解释非常好:“曰者,说文云词也,人以身也,然则曰者发于也”,这一句话给我们解释“曰”的含义,所谓的曰就是说文云辞也,也就是说下面就要讲话了,上面有一个语气词就用曰来表示,曰和说又不一样,曰它带有一个发语词的概念,也就是说“曰”下面都是孔子的语言,就称之为“子曰”,也就是说“子曰”这两个字表明下面这段话是孔子本人讲的,我们应该有信心,就是这个“曰”的含义,但是我们在看论语的时候,往往在各别的字量上没有“字曰”这两个字,而是“孔子曰”,如果我们发现有“孔子曰”这三个字,而不是“子曰”,要懂得它编排的意义,如果我们发现的是“孔子曰”,也就告诉你,后面讲的这些话,虽然也是孔子讲的,但是记录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人记的,而是几个人都记了,由于几个人记的时候,他记录出来的东西,可能不是完全相同,所以就取它的意,意思是孔子的,所以称“孔子曰”。所以对经文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古人对圣人的言论非常的重视,而不是随随便便的,我们知道“子曰”含义,就会对《论语》生起信心,的的确确是孔子本身的语言,如果冠以“孔子曰”,也是孔子的语言,只不过它是用意思来记载,不是原话,因为记录的人多,并不是一个人,就中和起来。但是我们在看一些传或看一些古书的时候,也经常看到一些曰字,前面也有一些人的称谓,我们怎么去判断呢?凡是我们看经书或者看传记,或者看古书,如果发现有“子曰”两个字,一定指的是孔子,因为孔子圣德昭人,所以不须言他的姓氏,人皆尽知,所以谈到“子曰”,大家都应该懂得,指的是孔子的原话,前面冠一个“子曰”。因为中国古人非常的重视师承,所以也有一些老师的学生,老师的弟子在记录他先师的语言的时候,往往也在他老师姓氏的前面冠一个“子”字,来显示这个是他对老师的尊敬,象《春秋》的公羊传里面的“公羊子”等等,这些就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种尊敬,在姓氏前面加一个子字,在后面再加上一个子字,用这种方式来区别“子曰”两个字,所以我们看到“子曰”就看到见孔子所说的。看到“子公羊子”,也不要奇怪,这就表明他的弟子所记载的老师的言论,但如果我们所记载的不是我们自己的老师,在姓氏前面就不加子,只在后面直接加子就行了,象我们看到的“告子”,“孟子”等等,就直接在后面加一个“子”就行了,这是在论论语或古书的时候的一些常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可以说是整部《论语》的核心或中心,非常的重要,但是我们在读《论语》或学《论语》这部著作的时候,这一句话我们往往不留意都把它错过了,这句话非常的重要,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学”字,对“学”字怎么去理解呢?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论语注疏》。《论语注疏》对“学”的注解,注得相当的好,“学者,觉也,觉悟所未知也”,这是《论语注疏》当中对学的注解,在朱熹的注解当中——朱熹对论语的注解,也注解得非常的好——“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朱熹也不愧是一个大的学问家,对这个学的注解也相当的深刻,对古人的注解我们可以好好的去研究。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学,首先我们搞清楚学什么,到底应该学什么,刚我们讲了,注疏当中认为学就是觉,觉悟所未知也,我们要学什么呢?学我们的所不知道的,哪些是我们人本身不知道的呢?这个非常值得我们去深思,往往我们人都要谋身,谋身就必须要有谋身的技能,比如我们要考工商管理的硕士,我们对工商管理的知识与技能必须知道,所以我们去学习,我们冷静去想,对于未知的东西,除了有知识,技能之外,还有什么呢?事实上,除了知识,技能之外,还有一种是心灵的东西,心灵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往往我们现在的教育,对心灵的学问说得非常的少,我们一般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到研究院,博士等等,我们所学的东西都是知识与技能,关于心灵的成长这些学问我们学得很少,也就是说,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处理人与整个社会的关系,怎样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去处理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关于这些东西,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系当中,说得少之又少,我们并不知道这些,《论语》里面所讲的学,它并不是指学知识与技能,而是指刚才所谈到的,如何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如何去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天地鬼神关系的这么一种学问,这种学问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称之为道德学问,道德学问也就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的学问,什么叫道,什么叫德,古人对道德的理解并不是我们现在从伦理学的角度对道德的认识,我们现在从伦理学的角度对道德的定义,指的是约定束成的形为规范,但是古人对道德的认识不是这么认识的。什么叫“道”呢?道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说得更简单一些,就是宇宙,社会的规律,宇宙人生的规律,就称之为道,人的言行,符合自然,行大道,谓之德,所以古人说德者,得也,儒家它的道德学问最主要集中的体现,是在于人伦上,就是体现我们人的语言、行为,如何去符合宇宙人生的真相,儒家认为,人的语言和行为,符合宇宙人生真相,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五伦,十义,前面我们讲冠冠礼的时候,已经谈到四伦,父子,讲孝,君臣讲义,长幼讲序,朋友讲信,还有一伦是夫妇,夫妇是别,夫妇有别,即男女有别,这是五伦,关于这五伦的内容,我们后面会逐步说到,在此不详细地展开,与五伦相对应的是十义,因为任何一伦都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复向的,所以还有个十义,十义就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是十义,也就是说,当我们人的语言行为,符合这十义,体现了五伦的关系,也就是在行大道,也就是说我们的言行是复合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的,五伦十义也不是孔夫子个人提出来的,而是本来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如此,只不过孔夫子把它说出来而已矣,他说出了宇宙和人生的真相,论语里面所谈的学,就是说学的道德学问,学的是怎样通过各种方法,通过礼和乐的各种方法来摄制我们的情,摄制我们的欲,而使我们的言行符合十义,我们在修学的过程中,有得于心,有得于身,就谓之为德,这就是对道德的理解,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谈到的。“学”,到底学什么,我们总结一下,这个“学”,并不是说学知识与技能,而是说学道德和学习,这也并不是我们个人发明的这么一种注解,因为我们可以通过用论语来解释论语,在学而第一篇第七章,有这么一句话,“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未这,吾必谓之学矣’”。这个学的含义非常的明白,就是说一个人见贤思齐,对父母能做到孝,对领导能做到忠,对朋友能做到信,虽然他说他什么都没有学,那么我们还是认为他学了东西,这里就很明白地告诉我们,我们这里的学,指的是学道德学问,儒家的道德学问,最重要的体现是在人伦的基础上,只有懂得正确地去处理人伦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才懂得去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所以儒家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它谈的是人道,这是我们对学这一个字的理解,除了学什么,接着我们还要了解,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方法我们从朱熹的注解里面就可以看得非常的清楚,朱熹认为学之为言教也,什么叫学,就是效仿,模仿,这称之为学,人类学习的本能与天性就是模枋,效仿,也就是说不加主观思维,完全地去接受,去模仿,这个就称之为学,朱熹的注解真的注解得非常的好,细细地去推敲你就会知道,我们观察我们现在,周围人的学习他采用的方法是什么,再看看小孩学习采用的方法又是什么,往往我们拿一本书在学习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们拿到一本书,就会去判断这本书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有不对的地方,我们如何抨击掉,给它挑毛病,我们常常是采用这样的一种方法,我们去听其他老师讲课,首先也去怀疑这个老师到底他德行有多高,他讲的是对的还是错的等等,都是用这么一种学习方法的,所以我们的收效率不是很好。我们观察小孩学习就不是如此,小孩的学习就完全的模仿,我们来看小孩学语言,非常具有天才,任何一个小孩都是语言大师,他不到一年就可以掌握一门语言,小孩学语言的方法就是完全的模仿,而我们学语言往往不是模仿,我们首先背英语啦,再看看它的语法啦,等等一列系的东西,也不去模仿这段话怎么说,外国人怎么去讲,都不是,反过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所以很难有成就,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谈到,对道德学问的学习,应该是模仿,我们怎么样去模仿呢?首先你要找到你模仿的对象,模仿的对象模仿谁呢?很简单,模仿圣人,圣人是大家公认的道德学问最好,模仿他就好了,而你要效仿圣人的语言,效仿圣人的行为,效仿圣人心理,你从这三个方面去效仿圣人,你的智慧一定是会不断地增进,那么你一定会有道德学问在增长,这是一种效仿圣人的学习,那么除了效仿圣人,你一样可以效仿老师,你要找到一个好的老师不容易,怎样判断一个老师是不是好的老师,首先你要看你自己的目的,自己的动机,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这个要搞清楚,如果我们学道德学问的目的是为了“名”,你一定会找到一个用“名”来诱惑你的老师,如果你学道德学问的目的是为了“利”,你一定会遇到一位用“利”来诱惑你老师,所以你就会非常的可怜,所以好的老师不需要向外面去找,向你内心找就行了,你应该想一想我学《论语》是为了什么,如果我学论语只是为个人的名与利,或者为了我们在闲谈的时候,谈论的内容比较高雅一些,我劝你不要去学论语,还不如去学世间争得名利的方法,还不至于招至更重的罪恶,我们学论语的目的是为什么?不是为我们自己,是为别人,为更多的众生,让他们也增加他们的智慧道德,不是为我们自己,这样你一定会遇到一个好的老师,那么实在我们遇不到好老师怎么办,也很简单,你就学《论语》好了,论语里面就是孔子的表演嘛,我们学它就好,这个是非常正确的学习的动机你得到的结果。除了效仿圣人,我们刚讲的孔子是圣人,现在的一些大德怎么去效仿他呢?因为孔子是2500年前的人,我们在效仿他的时候你往往会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语言和行为,在现在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必须找到,在当今社会上,哪些可以值得我们去效仿的,当今社会上我们看,哪些人的德行可以让我们去效仿呢?前面我们讲到的《论语别裁》的作者南怀瑾老先生就值得我们去效仿,我们之所以去效仿他,不是因为他学术很高,而是因为他的心灵太大,他时时刻刻为了大家在工作,他的道德值得我们效仿,我们还可以效仿当代的佛学大师净空老法师,他全心全意为所有的众生服务,完全地放下了自己的名闻利养。这些人都是值得我们去效仿的当今的大德,我们根就没有必要成天找这个学习一下啦,又找那个学习一下啦,去这个名山参访大德了,又去那个名山参访大德,我也见过很多诸如此类的许许多多的朋友,其实冷静去想一想,我们学习到底是为什么?如果你是为众生,你不会这么去做的,如果你为你自己自私自利的念头,你会那么去做的,所以这个学的含义就很深,我们从我们个人的动机想一下看,如果我们是为了服务整体,服务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我们就应该效仿圣人,除了效仿圣人之外,还可以效仿天地,效仿自然,老子说过一句话说得非常的好,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不仅仅可以效仿圣人,还可以效仿天地,效仿天地就是我们所说的天人合一。比如,很多朋友都非常地喜欢吃荔枝,荔枝吃了以后大家一定感觉会上火,我就想荔枝吃了会上火,为什么荔枝自己不把它自己热得一塌糊涂呢?后来我就反过来推敲,那么荔枝的皮和荔枝的核一定非常的凉,合在一起,它才能平衡,所以吃荔枝吃完以后会上火,核一定没事,就这个道理。这个也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平衡,所以如果我们的阳刚之气太足,我们就要涵养自己的阴柔之美,反过来,如果我们的阳柔之类太强太多,我们就要涵养自己的阳刚之气,才能做到文质彬彬,才能称之为君子,所以我们可以效仿天地。儒家就非常的重视效仿天地。那么地,在古人的看来,地是卑微的,但是地,它的心量很大,所有的财富都是从土地里面生出来的,对吧?所以中国古人对地的赞美是“厚德载物”。那么天,天是尊贵的,所以古人对天地的效仿体现在行为的修持上,就是考孝和悌、所以中国古代的礼,它的精神,就是自卑而尊人,把自己看得非常的卑微,却尊重他人,这是礼的精神,所以通过礼的修为和修学,可以把一个傲慢的心放下,懂得去尊重他人,懂得去爱护他人,把自己看得卑微,这是对地的效仿,除了对地的效仿之外,中国古人还非常强调效仿天,天是主主,是主,天是高雅的,那用什么来效仿天呢?用音乐,音乐是以高雅为主,礼仪是以卑微为主,通过礼乐的修行和修学,来提高我们个人的涵养,让我们在德行上,在言行上是卑微的,在道德情操上是高雅的。这样才能做到天长地久,现在我们人是倒过来的,我们在礼仪是傲慢的,往往是要别人尊重我们,而不是我们在礼节上如何尊重他人,在音乐上,我们地音乐是低俗的,粗俗的,而不是高雅严肃的音乐,所以叫乾坤颠倒,一定不会天长地久。这是我们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学习方法是以模仿为主,不仅仅可以模仿圣人,还可以模仿天地,这样我们对学这一个字的认识就相当的深刻,这样我们就懂得学习什么,如何去学。 《论语》讲记——4 2007年08月19日星期日00:28 转自尚南网:http://www.sangnan.com/ 4. 接着我们看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字,“时”字,时就是时常,也就是说在一切时一切处,都不要忘记道德学问的修养和涵养,记住时时刻刻都在学,懂得在一切时一切处不断学习的人,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懂得把自己所学到的道德学问是帮助他人,去教化他人的人,就是一个有慈悲心的人,所以什么叫智慧,懂得不断学习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懂得时时帮助他人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懂得时时帮助他人的人,就是有慈悲心的人,应该这么去理解,这就是对“时”的认识。 接着我们来看“习”,“习”并不是通常我们所理解的复习呀,温习呀,或者每天早上起来诵习经典,它不是这个含义。“习”的含义是实践的意思,《论语·学而第一》篇的第四章,这里也对习的注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一段的“习”字,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实践的意思。“传”,老师所教授的或者我给我的辫子所教授的东西;我能不能够时常地实践,就是“习”的含义。“之”是什么意思呢?“之”就是学习的内容,即我们对道德学问,每天、每时,都在进行学,学完以后要经常地把它付诸于行动当中去,用到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当中去,我们这样做,会得到一个什么结果呢?就会得到不亦说乎的结果,这个“说”(yuè),不念说(shuō),念“yuè”,这个“说”与“悦”是相通的,这是借用的方法,这个“说”的含义的指内心的喜悦,它是一种理性的快乐,而并不是物质的快乐,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搞清楚。 我们世间人所理解的快乐,都是物欲、情欲,名和利满足以后得到的这和兴奋状态,称之为快乐。但是我们这里所谈的说(yuè),不是名、利,物质或感情上得到的满足的快乐,不是,它指的是理性的快乐,这不同的,是完全不一样的,纵观我们追逐名,追逐利,追逐物欲、情欲,甚至肉欲,我们可以得到快乐吗?当然世间说我们得到了名,得到了物质等等,当然会快乐,但是你仔细去想,那些东西只是一种占有的兴奋而已,它会随着你所拥有的对象、时间、地点的变化,它会消失,你带来的结果就是痛苦,我们冷静地去看我们就会明白,这人生一半是快乐的,就是我们讲的,得到了名,得到了物质等等的满足的快乐,但是当这些东西失去以后,你就会痛苦,所以人一般是一半的快乐一半的痛苦,而且以痛苦居多,人生的痛苦有各种各样,佛家,即释迦牟尼把它概括起来大概有多少呢?大概有八苦,八种苦恼或痛苦,我们来看一下,另一种是“生”苦,生老病死的“生”,我们看一个小孩,一出生就哇哇大哭,为什么要哭阿?痛啊!好不容易解脱了,当然要哭,当然他要叫,所以婴儿出生的痛苦,唯有婴儿自己知道,他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非常的痛,所以出来以后他什么会哭、会叫,就是这个道理。人有生,就会有老,人从年轻,接着就不断不断地衰老,就象一位禅师说的一样,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使金玉满堂,难免老病双残。大家去看,我们看看一些老年人,就发现老来的痛苦,年纪大了,看到好吃的,也没法吃,因为牙掉光了,看到好玩的也没法玩,因为你身体不行了,走不动了,非常的痛苦。除了“生”、“老”,还有“病”,人生在世,大大小小的病是缠身不断,我自己偶尔也生了病,动了一次手术,到医院去真的体会生病实在是太苦了,而且这“病”,别人无法体会你痛在你身上的感觉,真是有苦说不出。人除了“生”、“老”、“病”,还有一个“死”,人都是要死的,没有哪个可以长生不死。死的时候大家去看,那是非常的痛
/
本文档为【论语讲记sina】,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