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知其不可而为之用件

2010-12-08 41页 ppt 371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609

暂无简介

举报
知其不可而为之用件nullnull浙江省於潜中学 杜建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基本要求: 1、背诵18.5章和1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 2、理解“弑、之、津、为、是、食、见、丈人”在文章中的意义。 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 4、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发展要求 1、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2、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自读要求自读要求1、结合基本要求理解文意,对重点要掌握的内容进行圈点勾画,有...
知其不可而为之用件
nullnull浙江省於潜中学 杜建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基本要求: 1、背诵18.5章和1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 2、理解“弑、之、津、为、是、食、见、丈人”在文章中的意义。 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 4、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发展要求 1、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2、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自读要求自读要求1、结合基本要求理解文意,对重点要掌握的内容进行圈点勾画,有问的要及时提出来。 2、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写出自己的理解,和同学交流修正。 3、结合发展要求提出阅读问题,和老师、同学共同探讨。阅读14.21章阅读14.21章时年孔子七十一岁,由卫返鲁仅四年。 齐国此次政变后开始了田氏代齐的时代。 当时鲁国的政权实际上掌握在季氏手中。 你对孔子的行为有何评价呢?请简要述之(不少于30字)。《论语今读》《论语今读》这就是孔夫子的“迂”劲,因为当个官(而且是曾经的),依据礼制,应当“过问国事”,虽知白说,也要去说。这也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哀公之所以要孔子“告夫三子”,因为实权在他们手里。 (李泽厚)《论语新解》《论语新解》 孔子往告三子,三子不可。盖三家鲁之强臣,有无君之心,正犹齐之有陈恒,宁肯听孔子言而往讨之?孔子曰:此下乃孔子退自三家,而又自言之如此。孔子亦知其所请之不得行,而必请于君,请于三家,亦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也。 《左传》记此事云:“孔子三日斋而请伐齐三,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恒弒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则孔子不仅辨其义,亦复量其力。若不量力而徒伸大义,此亦言之不怍(惭愧)矣。私人之言犹有不可,况告君论国事乎?宋儒疑《左传》所载非孔子言,则岂不度德不量力,而空言可伸大义于天下?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null孔子非不知哀公不能讨, 亦非不知三子之不欲讨, 而必以告者, 欲明大义于三家也。 纵无益于齐, 而君臣之大防, 犹可默夺强臣之魄。 ——张岱《四书遇》中引袁了凡的话 阅读18.5/18.6/18.7章阅读18.5/18.6/18.7章各章中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都是些什么人?他们有共同点吗? 这些人对孔子以及他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找到实现政治理想的“乐土”的做法有何评价? 孔子对接舆这些人又是什么态度呢?阅读18.5/18.6/18.7章阅读18.5/18.6/18.7章孔子当时心情如何? 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文天祥、谭嗣同null 康有为《论语注》 盖圣人之来斯世,明知乱世昏浊而来救之,非以其福乐而来享之也。故治世去之,乱世救之,特入地狱而救众生。斯所以为大圣大仁与!恻隐之心,悲悯之怀,周流之苦,不厌不舍,至今如见之也。 《论语新解》《论语新解》  孔子谓我自当与天下人同羣.隐居山林,是与鸟兽同羣. 丘不与易:孔子言正为天下无道,故周流在外,求以易之。若天下有道,则我不复与之有变易。 隐者之意,天下无道则须隐。孔子意,正因天下无道故不能隐。盖其心之仁,既不忍于忘天下,亦不忍于必谓天下之终于无道。《论语新解》《论语新解》以下数章,皆见孔子之不忍于避世。接舆诸人,高蹈之风不可及,其所讥于孔子者,亦非谓孔子趋慕荣禄,同于俗情,但以世不可为,而劳劳车马,为孔子惜耳。 顾孔子之意,则天下无不可为之时,在我亦有不忍绝之情,有不可逃之义。孔子与诸人旨趣不相投,然孔子终惓惓于此诸人,欲与之语,期以广大其心志,此亦孔子深厚仁心之一种流露。接舆对孔子是一种怎样的态度?阅读18.5章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接舆对孔子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凤歌笑孔丘,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接舆是个隐士,他不满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知难而隐。他对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态度,接舆善意地讽喻孔子。他对孔子既尊崇孔子的德行又同情孔子的四处碰壁。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孔安国说,此即劝告孔子避乱隐居。 null赏析: 1、楚狂接舆的特征? 提示:“歌而过”,说明楚狂是明确知道坐在车上的是孔子,有意唱那样的一支歌给他听听。从他的行动可知他是个狂放的人——狂放不羁、不满现实、有时放高言论、不怕权贵的人。 从歌词内容看,他又有一定的文采和知识,他将孔子比作稀世的凤凰,又说他是只倒霉的凤凰,不在盛世出现,偏生在乱世,并善意劝告孔子:搞政治太危险,还是趁早歇着吧!孔子听了很感动。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null学习18.6、18.7章 长沮、桀溺的特征? 提示:语言简短,言辞较激烈,甚至连渡口都不肯告诉,他们是自食其力的隐者,真正退隐田园做隐士。null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夫子为何“怃然”?夫子为何“怃然”?朱熹:惜其不喻己意。 沮和桀溺虽然刁难孔子之徒问津,孔子却是尊重隐士的洁净不扰、洁身不辱的拒抗污染的品德,隐士的话,让孔子感觉到自己力量的渺小,内心也充满了悲凉。“怃然”之后孔子说的那番话应该如何理解?“怃然”之后孔子说的那番话应该如何理解?对子路等表明自己的澄清天下、矢志不渝的心迹。null  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  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废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认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为何“使子路反”?丈人为何“至则行矣”?孔子为何“使子路反”?丈人为何“至则行矣”?朱熹: 盖欲告之以君臣之义。而丈人意子路必将复来,故先去之以灭其迹,亦接舆之意。小结性思考:为什么把这个故事编在一起,并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名之? 小结性思考:为什么把这个故事编在一起,并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名之? 明确: 三个故事写了四个隐士对孔子师徒的奚落嘲弄,充分说明孔子当时要推行所谓的“仁道”不但遭到了权贵者反对,而且即使在知识分子中间也屡受非难,这样物质的、精神的巨大阻力的存在,都是孔子知道的,这就更能彰显他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几位隐士的特征: 几位隐士的特征: 共同点: 社会精英分子 心怀天下,关心天下形势,了解天下大势 认为天下混乱而且已无法改变 遗世独立,洁身自好,不做无谓的牺牲几位隐士的特征: 几位隐士的特征: 接舆是个狂放游侠似的隐士,他主动积极讽谏孔子,却又不屑与孔子对话,既表现了对孔子心志的理解,又表现了对当时现实政治的失望。 长沮、桀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点不近人情;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长沮言辞尖刻,对孔子冷嘲热讽;桀溺较为自负武断更为悲观厌世。 丈人是个清高孤傲而性格较为复杂的隐士。他倚老卖老,给了子路一顿训斥,却又好饭好菜招待他;他不愿结交孔子师徒,却又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群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节。 null1.这里的“有心”是什么意思?在荷蒉者看来孔子击磬时有什么“心”?2.“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用“深则厉,浅则揭”说明什么?荷蒉者:孔子固执,不因势利导改变自己阅读14.39,思考:null荷蒉者的处世主张是什么?做事不要太固执,要通达权变,洁身自好。null9.9面对世人的反应,孔子内心会是怎样的感受?失意,无奈,悲凉。《周易乾坤凿度》曰:仲尼,鲁人偶筮其命,得旅,请益于商瞿氏。曰:“子有圣智而无位。”孔子泣而曰:“天也!命也!凤鸟不来,河无图至,天命之也。”《汉书董仲舒传》曰:仲舒对策曰: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贱不得致也。 null辨析: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同:忧国忧民异: 孔子济世 (用世) 隐士避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几位隐士对世界、人生的看法与孔子不同, 多有愤世嫉俗之心,他们对孔子,既有敬重的成分, 也有劝喻、讥嘲的成分,态度较复杂。小结:小结: 孔子是一个充满悲剧精神的理想主义者。《吕氏春秋》中记载“孔子周游海内,再干世主,所见八十余君”,在没有赞助,没有补贴,仅带着一帮矢志不渝的穷学生,靠一辆木轱辘破车,怀揣一个叫做“仁”的理想,一国一国地去叩见国君,竭尽全力去修复已经”礼崩乐坏”的周王遗风。这是一种只有“傻子”和“神仙”能够做的事情。null 困于陈,囚于匡,被驱逐,遭暗算,从没有留下任何绝望的记载,反而是不厌其烦地用近乎常识的深刻哲理去游说劝解那些社会大变动中的既得利益者。 试想,在这样的君主面前大谈“上仁”、“下礼”能行吗?简直就是与虎谋皮,岂不愚乎?然而我们的孔老师却是无怨无悔,而且用了一句话为我们这个民族注入了一剂至今仍具疗效的钙质,这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由此出发,才有了我们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百折不饶的铿锵有力的表述;才有了我们“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潮头自然直” 的自信。null天下有一毫不可为,豪杰不肯犯手; 天下有一毫可为, 圣贤不肯放手。 ——张岱《四书遇》中引顾泾阳的话 null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张岱《四书遇》 仿句练习仿句练习“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对理想的执着。 “知其不可而为之“ ,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自我的牺牲。null通假字: 趋而辟之 植其杖而芸 使子路反见之 (辟通“僻”)(芸通“耘”,除草)(反通“返”,返回)null古今异义: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不仕无义古义:老年男子 今义:岳父古义:适宜,合理 今义:意义null一词多义: 过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愿枉车骑过之 一日,大母过余曰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得 不得与之言 卖炭得钱何所营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经过超过拜访看望过失、过错能够得到固定用法“该不会……吧”null废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废弃废黜、罢黜荒废null词类活用 耰而不辍 止子路宿 欲洁其身 见其二子焉 杀鸡为黍而食之 名词作动词,一种农具,用来击碎土块掩埋种子,这里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出来)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食null文言句式: 子路行以告 子路从而后省略句,以告,以(之)告(之)省略句,从而后,从(之)而后
/
本文档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用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