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对抗战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赈济救灾工作的评述

对抗战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赈济救灾工作的评述

2010-11-27 4页 pdf 102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2718

暂无简介

举报
对抗战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赈济救灾工作的评述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对抗战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赈济救灾工作的评述① 徐旭阳 (湖北师范学院 历史系 , 湖北  黄石  435002)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 ,湖北后方国统区各级政府对鄂西后方的灾民和战争难民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救济工作。这些救 济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灾情 ,但对减轻灾民的痛苦 ,稳定后方的社会秩序 ,增强抗战力量...
对抗战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赈济救灾工作的评述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对抗战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赈济救灾工作的评述① 徐旭阳 (湖北师范学院 历史系 , 湖北  黄石  435002)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 ,湖北后方国统区各级政府对鄂西后方的灾民和战争难民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救济工作。这些救 济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灾情 ,但对减轻灾民的痛苦 ,稳定后方的社会秩序 ,增强抗战力量 ,仍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 作用。 关键词 :抗日战争 ; 湖北 ; 国统区 ; 赈济救灾 中图分类号 : K 26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 - 1687 (2004) 03 - 0039 - 04 作者简介 :徐旭阳 (1964 - ) ,男 ,湖北浠水县人。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 ,副教授 ,历史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近现 代史和湖北地方史。 ① 抗日战争时期 ,湖北东部和中部地区基本被日军占领 ,成 为沦陷区 ,而襄樊 ———荆门 ———宜昌一线以西的鄂西地区仍 然掌握在国民党政府手中 ,是湖北的后方国统区。②抗战期间 , 湖北省政府和后方国统区各级地方政府为了稳定和巩固这一 湖北抗战的后方基地 ,增强抗战的力量 ,在政治、经济、军事、 民政、文化等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进行了各项建设工 作。其中 ,对后方难民和灾民的救济便是其中之一。本文试 就这方面的情况作一初步考察。 抗战时期 ,湖北后方国统区的赈济救灾工作主要包括战 争难民救济、灾荒救济和对外省流民救济三个方面。   一、战争难民救济 湖北抗战爆发以后 ,日军先后占领了武汉和鄂东、鄂北、 鄂南以及鄂中的大片地区。敌人所到之处 ,烧杀虏掠 ,无恶不 作。广大民众 ,或因不甘当亡国奴 ,或不堪凌辱 ,或家园毁尽 , 纷纷背井离乡 ,逃往国统区 ,成为战争难民。据估计 ,抗战时 期 ,从湖北敌占区逃亡的难民达百万人以上 ,形成巨大的战争 难民群。例如 ,1938 年 10 月底 ,武汉沦陷前夕 ,在 3 天之内 , 就有 75 万人撤离市区 ,逃往外地。[1 ]1939 年 ,鄂中地区相继沦 陷 ,五、六万人涌进宜昌 ,使宜昌县的总人口由 54 万突增到 60 万以上。次年 6 月 ,日军侵占宜昌 ,又造成大量民众流离失 ①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抗日 战争时期湖北社会变动研究》中期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 号 : [01 ]中日任字 10 号。 ②本文所指湖北后方国统区是指抗战时期国民党湖北省政府 在鄂西地区实际控制的区域 ,范围包括襄樊 ———荆门 ———宜 昌一线以西地区 ,共计 25 县。 所 ,全县 11 万人逃亡。抗战爆发前 ,宜昌城区人口为 15. 6 万 ,到抗战结束时仅剩 2000 余人。[2 ]这些逃亡的人群 ,绝大部 分都沦为战争难民。他们当中一部分逃往川、陕、甘等大后方 国统区 ,一部分逃往鄂西后方。因此 ,如何救济和安置这些逃 往鄂西后方国统区的战争难民 ,成为湖北省政府和后方各区 县的一个重要任务。 为了稳定后方社会秩序 ,增强抗战力量 ,抗战时期 ,湖北 省政府和后方各区县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和政府的职责 ,对后 方战争难民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救济和安置 ,其主要措施如下 : 第一 ,设立难民救济机构 ,办理难民救济事务。抗战初 期 ,湖北省政府就成立过难民救济机构 ,负责难民的收容遣散 工作。省政府迁移鄂西以后 ,流亡后方的难民日益增多 ,为了 做好难民的救济工作 ,湖北省政府在恩施设立难民事务管理 所 ,主持难民收容事宜 ,每月拨付经费 1192 元 ,同时 ,在恩施 县崔家坝、鸦雀水、熊家岩等 7 处设立难民收容所 ,收容难民。 到 1938 年底 ,共收容各地逃亡难民 2731 人。[3 ]管理所对收容 的难民 ,一部分疏散到鄂西南各县和四川万县 ,一部分留恩施 县内安置 ,租种土地。对老幼病残者 ,按大口每月 1. 5 元 ,小 口减半予以赈济。[4 ]巴东县地处川鄂交界地带 ,是难民入川必 经之地 ,常有大批难民过境或停留。县政府在省赈济会的配 合下 ,在县城和野三关设置难民收容赈济机构 ,负责难民的接 待、安置和疏散工作。对过境难民 ,安排食宿 ,每人每天费用 两角 ,难民生育或死亡 ,发救济金 5 元。1940 年 4 月 ,3 万难民 聚集巴东 ,人满为患 ,生活困难 ,巴东县府急电省政府拨款赈 济。[5 ]省府与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第 10 救济区洽商 , 由赈济 委员会调拨该县川谷 1 千石 ,作为赈粮 ,以应急需。[6 ]在鄂北 ① 收稿日期 :2004 - 02 - 14 2004 年 5 月 培训与研究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May. 2004 第 21 卷第 3 期   Training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Vol. 21  No. 3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地区 ,由于有第 5 战区大军驻扎 ,相对安全 ,该地区又是通往 西北大后方的通道 ,因此 ,战争期间 ,一直是难民逃亡的重要 方向和处所。1938 年底 ,湖北省赈济分会在谷城县设立“襄阳 难民收容遣送总站”,在枣阳、随县、宜城、南漳设立分站。截 至 1940 年 6 月 ,共运送安置难民 23219 人。[7 ] 1940 年夏 ,日军 发动宜枣战役 ,第 4、第 5 两区难民如潮。8 月 ,省政府组成 3 个急赈队 ,携款 15 万元 ,对邻近战区的宜昌、兴山、当阳、远 安、宜都等 10 个县进行急赈 ,规定 ,凡省内难民 ,按大人 2 元、 小孩 1 元的标准普遍发放赈济款 ,同时 ,设立两个难民收容 所 ,收容难民 872 人。[8 ]同年冬天 ,省政府鄂北办事处和省赈 济委员会第一难民配置区共代制棉衣 3 万余件 ,分别拨发给 第 5、6、7、8 等 4 个区各县。该年 ,省政府还下拨战区救济贷 款 47 万元 ,后方各县金库贷款 16 万元。1943 年 10 月到 1944 年 8 月 ,省政府又先后拨出战争赈款 1730 万元 ,救济全省各 县难民、灾民 ,其中鄂西后方的五峰、远安等县均得到救济。[9 ] 1945 年春 ,日军发动豫西鄂北战役 ,大批难民涌向鄂西北各 县。省政府拨出 1100 万元专款 ,予以赈济 ,并派出寇灾赈款 查放团 ,携款慰问战争难民。[10 ]鄂北和鄂西北各县政府也采 取各种措施 ,设法救济。如竹山县 ,当时涌入的难民达到 1 千 多人 ,生活无着 ,县政府除急电省政府拨款 40 万元急赈外 ,还 专门成立了由政府、党团和参议会共同组成的机构办理救济 , 由赈委会登记难民 ,按名施赈 ,并募捐修理公共庙宇 ,供难民 居住 ,令县卫生院购置药品 ,为难民施诊。[11 ] 抗战期间 ,日军对后方各县重要城镇进行了疯狂的轰炸 , 造成了大批无辜平民的伤亡和房屋的毁坏。湖北省和后方各 县政府对此也进行了及时的救济 ,帮助灾民治疗伤病 ,安葬死 者 ,维持生计。1938 年底 ,日机多次轰炸来凤县城 ,3000 人无 家可归。省县政府及时给予了救济。大口赈济 2 元 ,小口 1 元 ,死亡者家属救济 30 元 ,重伤者 20 元 ,轻伤者 10 元。同年 , 日机 36 次轰炸恩施县城 ,死伤枕籍 ,省赈济会下拨救济款 14816 元 ,进行救济。[12 ]抗战期间 ,巴东县城遭到日机数十次 轰炸 ,湖北省政府和宜沙难民总站 ,先后 15 次下拨赈济款 134686 元 ,给予救济 ,死者家属救济 30 元 ,受伤者 20 元 ,房屋 倒塌者 10 元 ,无家可归者 ,每人每日发救济金两角。巴东县 政府也先后发放医药费 154150 元 ,安葬费 55885 元。[13 ]这些 救济款项的发放 ,使大部分灾民在遭受敌机轰炸之后 ,避免了 生活陷入绝境。 第二 ,组织难民从事各种生产自救。抗战时期 ,湖北后方 经济极端困难 ,粮食和其他各种物资都严重短缺 ,而战争难民 人数又十分巨大 ,在这种情况下 ,完全依赖政府拨款救济 ,根 本没有可能 ,必须引导和组织难民进行各种生产自救。因此 , 从战争初期开始 ,后方各级政府和救济机构就十分注意组织 难民从事各种生产劳动 ,开展生产自救。1938 年底 ,省难民事 务管理所对留在本地的难民 ,除老幼病残送入救济院外 ,其他 有劳动能力者 ,尽量安排各种劳动 ,妇女从事纺织 ,男子进行 垦牧 ,以期获得各种收入。[14 ]同时 ,各地难民收容机构还专门 成立了职业介绍所 ,向难民介绍各种工作。1939 年 11 月 ,鉴 于聚集在恩施城的难民越来越多 ,政府救济困难 ,湖北省赈济 会组织难民到恩施城北 35 公里的西流水地区开荒种地 ,取名 “湖北省赈济会西流水垦牧区”,共移驻难民 34 户 143 人 ,政 府每月拨给经费 15598 元 ,作为垦荒费用 ,经过几个月的努 力 ,共开垦荒地 240 亩。[15 ]同年 6 月 ,湖北省赈济会协同各县 民间人士在当地设立民营垦区 ,安置难民。垦区面积 9000 亩 ,可容纳难民 1500 人 ,后方政府先后组织难民 1204 人入区 垦殖。[16 ]此外 ,后方各级政府还组织难民参加各种运输劳动 , 以工代赈。例如 ,1943 年 ,鄂西会战以后 ,大量难民进入恩施 , 生活困难。恩施县政府组织难民从恩施到鹤峰之间往返挑运 粮食和食盐 ,获取生活费用。[17 ] 1942 —1945 年间 ,鄂北地区难 民众多 ,枣阳、谷城、保康等县将原平民工厂改造为县民生工 厂 ,安置部分贫苦军属、伤残军人和本地及外来难民、灾民入 厂工作 ,生产棉布、毛巾、肥皂等日常生活用品。[18 ]与此同时 , 在各县设立的救济院 ,也组织难民和灾民开展力所能及的劳 动 ,如种菜 ,做鞋 ,纺线 ,等等 ,以减少开支 ,增加收入。 第三 ,设立难民学校 ,对难民儿童施行教育。对难民儿童 安排就学 ,也是难民救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湖北省和后 方区县政府对此也比较重视。凡难民数量集中、收容时间较 长的地区 ,都设法组织难民儿童学校或教养院 ,安排难童入 学。在难民较少或临时收容时 ,也组织难民儿童进入当地学 校就读学习。1938 年底 ,省府迁移恩施 ,随府迁移的难民数量 巨大 ,难童很多。湖北省赈济会在恩施金子坝后坪设立难童 学校 ,收容难童 70 余名。1940 年日军攻占宜昌 ,宜昌新滩难 童学校 60 余人迁入恩施 ,与后坪学校合并 ,改称湖北省赈济 委员会第一儿童教养院 ,省政府每月支付每位难童生活费 24 元 ,到 1942 年难童达到 235 名。9 月 ,该院改名湖北省第一儿 童教养院 ,有教职员 21 人。难童毕业后能升学的升学 ,不能 升学的予以教养或安排生产劳动。1943 年 8 月 ,宜昌松木坪 难童教养所迁入恩施 ,有难童 300 余名 ,设有和初中各个 班级 ,所需费用全部由省政府支付。[19 ]除恩施以外 ,其他难民 较多的县份 ,如巴东、光化、襄阳、竹溪等县都设有难民教养 所 ,安置难童就学。1945 年春 ,日军发动鄂北战役 ,光化县城 被占。县立初中学生 333 人、教师 20 人在校长汪益谦带领 下 ,逃往鄂西北边陲竹溪县。该县政府安排学生 77 名并入本 县初中附读 ,其余师生安排至城西莲花寺的临时校舍 ,整体复 学。同时 ,垫付全体师生的食盐和食米 ,共计 5 个多月 ,计食 盐 1323 斤 12 两 ,食米 72806 斤 12 两 ,柴薪和蔬菜无偿供 应。[20 ]直到 1945 年 10 月该校师生才返回本县。   二、灾荒救济 抗战八年 ,从气象史上看 ,湖北地区属基本正常年份 ,并 没有发生特大和重大自然灾害 ,但是 ,由于时值战乱 ,社会和 民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其微弱 ,哪怕是一般甚至是较小 的自然灾害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 ,抗战时期 ,鄂西后方 的自然灾害和灾情都显得十分严重。后方各级政府的救灾任 务也极其紧迫。 抗战时期鄂西后方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水灾、旱灾、蝗灾以 及风雹雪冻灾。其特点是各种一般程度的灾害接连不断 ,交 替发生甚至是同时发生 ,并导致全局性的重大灾情出现。特 别是抗战中后期 ,灾情更为严重。1941 年 ,湖北遭受旱、水、疫 灾 ,省赈济委员会按各县受灾面积及灾民人数 ,划灾情为 4 等。鄂西后方各县除恩施以外 ,受灾人数均占各县总人口的 一半以上 ,都被列为最重等级。[21 ]1942 年 ,湖北全省出现较大 灾情。先是“入春以来 ,淫雨连绵 ,豆麦多数糜烂”。继之 ,“入 04 培训与研究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夏以后 ,亢阳不雨 ,禾苗枯萎”。到 9 月份 ,“全省七十县中报 灾者达到五十八县 ,待赈灾民五十余万”。特别是鄂北各县 , 灾情尤为严重。“当兹秋收之始 , 人民即以树皮草根充 饥”。[22 ]到年底 ,全省报灾县份达到 63 个 ,“需待赈而活之灾民 人数 ,共达四百九十八万九千五百余人”。[23 ]次年春荒时节 , 鄂西后方即是饿殍遍地 ,“饿毙之人民 ,有姓名有数字可查者 , 已达八百九十九人”。[24 ] 1944 年 ,鄂西后方各县又旱、水、蝗、 风、雹齐来 ,灾情严重。“三月以后 ,鄂北各地即久旱不雨 ,直 至八月底 ,其间大旱 120 余日者如光、襄、谷、枣等县 ,均是百 年未有之旱灾”,入秋以后 ,又遇连绵阴雨和两次飞蝗的袭击 , 冰雹、大风也相继出现 ,灾情极为严重。受灾县份 22 个 ,受灾 农田 800 万亩 ,待赈灾民达 185. 4 万余人。[25 ]除了这些全局性 的灾害以外 ,战时后方局部性的灾害更多。据《湖北省志·民 政》记载 ,抗战时期 ,鄂西后方发生一般和较大性水灾的年份 有 1939 至 1945 年各年 ,一般和较大性的旱灾 ,除 1938、1939 年外 ,几乎每年都发生。[26 ]此外 ,蝗虫、冰雹 ,也经常肆虐后方 各县 ,危害甚重。 面对各地纷至沓来的救灾请赈急电和嗷嗷待哺的灾民 , 省政府和后方各区县政府为了减少灾害的损失和社会的动 荡 ,尽其所能对灾区和灾民采取了一定的救济措施 ,主要包括 制定救灾办法、减免赋税、外购粮食和发放救济钱粮等等。 1941 年 ,湖北全省大范围遭受旱灾和疫灾。鄂西后方灾 情严重。灾害发生后 ,湖北省赈济会派员到各县视察灾情 ,将 后方主要县份均划为重灾区 ,按最高标准每县发放 1. 5 万元 的救济款。[27 ] 1942 ———1943 年 ,鄂西后方遭受抗战时期最为 严重的自然灾害 ,受灾面积广 ,灾民人数多 ,灾情程度重。湖 北省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救助。1942 年下半年 , 省政府首先“拨垫专款 500 万元 ,分别汇交第三、五、六、八各 区专署 ,敦促各县利用行政院机构向川、湘邻近县份及沦陷区 各县抢购食粮 ,候令统筹配赈”。同时 ,省政府根据鄂西南秭 归、长阳两县“饥荒严重 ,待赈迫切 ,请提早救济”的紧急情况 , “饬令第六专员公署 ,转饬宜昌县 ,拨借食粮 1 千石 ,接济秭 归。宜都县拨借食粮 1 千石 ,接济长阳”,以解两县燃眉之 急。[28 ]1943 年 ,因灾情进一步发展 ,后方各区普遍发生粮荒。 湖北省政府紧急制定购粮办法五条 ,统筹协调各区县采购和 分配粮食。五条办法是 :一、第三区以前拨三百万元购足粮食 3000 大包 ,除二分之一配赈本区灾民外 ,应以 600 大包配拨枣 阳县 ,余数与军粮对拨配发给第八区 ;二、第五区以前拨五十 万元继续采购 ,并准以盐换粮 ,接济本区灾民 ;三、六区赈粮改 向四川采购 ,湘省所允采购之稻谷十万石 ,交由省平价物品供 应处购运接济第四区各县 ,川省所允采购之稻谷五万石 ,亦由 供应处购运 ,接济六、七两区民食 ;四、第八区所购赈粮连同第 三区配拨之粮由区统筹配拨各县灾民 ;五、本省县与县间之食 粮应准自由流通 ,严禁乡保阻运 ,以利相互调节。[29 ] 3 月 11 日 ,湖北省政府又发布训令 ,饬令全省各地民众自行筹款购粮 济荒 ,由各县机关政府法团组织筹借募捐钱款购粮 ,向“非赈 不活饥民难民提供救济”。[30 ] 在省政府的组织和调配下 ,到 1943 年 4 月 ,后方各区先后向四川、湖南购回粮食 763168 斤 又 5879 石 ,按省政府的规定统筹分配给各县灾民 ,加上各县 政府和民众自动筹措的粮款 71 万 6 千元 ,自动购粮 3530 石 , 有效地缓解了后方各县的饥荒程度。[31 ] 1944 年 ,后方各县又 发生严重灾情 ,粮食大幅度减产 ,饥荒严重。各县纷纷报警 , 要求省政府减免赋税。湖北省政府在实地查灾以后 ,减免了 来凤县 5 个乡镇、咸丰、恩施两县各四个乡镇、利川县 3 个乡 镇和宣恩县两个乡镇的田赋。[32 ]同年 10 月 ,为了缓解日益严 重的粮荒 ,湖北省政府制定《湖北省救济粮荒暂行办法》九条 , 提出了救济粮荒的应急措施。《办法》规定 ,除了加强粮食生 产节约消费以外 ,湖北省政府商请农业银行将本年已核定之 农贷急速贷放完竣 ,并增拨灾区救济贷款 ,各县应鼓励商人向 沦陷地区和邻近省份购买粮食 ,粮价不限 ,后方各县间禁止粮 食相互封锁 ,各地非急需之营建工程一律停止 ,以节民力 ,等 等。[33 ]为了解决购粮款项 ,湖北省政府还向国民党中央政府 紧急请赈 ,获得中央救济委员会划拨救济款 1200 万元 ,分发 后方各县 ,对后方灾民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34 ]   三、外省难民灾民救济 抗战时期 ,湖北省政府和鄂西后方各区县及民众还对大 批外省难民和灾民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救济。由于湖北地处东 部敌占区和西南大后方的中间地带 ,是许多东部难民进入川 陕后方的必经之地 ,因此 ,抗战时期大批外省难民和灾民涌向 这里或途经此地 ,湖北后方政府和人民都给予了一定的救济 和安排 ,这是抗战时期湖北人民对外省同胞的重要贡献。例 如 ,1938 年 11 月至 1939 年 3 月 ,从江苏、河南等地逃往鄂北 房县的难民达 3000 余人 ,房县政府在县城各寺庙设立 14 所 难民收容所进行收容 ,并募集寒衣 1000 余件 ,拨送各乡社谷 1600 余石 ,予以救助 ,并将男女幼童 256 人分送地方殷实家庭 寄养。[35 ] 1945 年豫西鄂北战役期间 ,大批河南难民进入鄂北 和鄂西北 ,当地各县政府也给予了尽可能的收容和救济。在 救济灾民方面 ,1942 年河南旱灾异常严重 ,进入鄂北就食灾民 超过两万。鄂北行署在本地亦旱灾严重、粮食短缺的情况下 , 对河南灾民给予了安置 ,并订定救济办法五条 :老弱设法收 容 ;壮年安排垦荒或兴修水利以工代赈 ,或给予小额贷款从事 商贸 ;妇女安排纺织工作 ;食粮在公粮项下拨付 ;救济期至次 年春收为止。在鄂北行署和各县政府的帮助下 ,这批河南灾 民大部分安全度过灾期 ,战后平安返乡。[36 ] 毫无疑问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抗战时期湖北省政府 和后方各区县救济战争难民和灾民的措施与力度都十分有 限 ,筹集和发放的救灾粮款同难民、灾民的实际需求相比 ,可 谓杯水车薪 ,因此 ,在整个抗战中 ,鄂西后方有大批难民灾民 因得不到及时的救助而死亡。但是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在战 时十分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 ,湖北后方国统区各级政府克服 重重困难 ,想方设法筹集一定的粮款 ,救济战争难民和赈济灾 荒 ,这些措施是值得肯定的。尽管它不能完全满足救灾的需 要 ,未彻底缓解灾情 ,但对于急需救助的灾民来说 ,仍然发挥 了一定的作用 ,它挽救了一部分濒于死亡的灾民的生命 ,缓解 了部分灾民饥寒交迫的痛苦 ,减轻了灾荒的危害程度 ,对安定 后方社会秩序 ,增强抗战力量 ,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因而 ,应 该得到历史的肯定和实事求是的评价。 参考文献 : [1 ]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武汉市志·大事记 [ M ] . 武汉 : 14徐旭阳 :对抗战时期后方湖北国统区赈济救灾工作的评述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0 :131. [2 ] 宜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宜昌县志[ M ] . 北京 :冶金工业 出版社 ,1993 :125. [3 ] [15 ] [17 ] 恩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恩施市志 [ M ] . 武汉 :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6 :122. [4 ] [12 ] [19 ] [32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恩施州志[ M ] .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 :773. [5 ] 巴东县国民政府. 巴东县抗战史料[ Z] ;巴东县地方志编纂 委员会. 巴东县志[ M ] . 武汉 :湖北科技出版社 ,1993 :366. [6 ] [ 9 ] [ 28 ] [ 36 ] 湖北省政府秘处. 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 1942 年 10 —12 月[ Z] . 湖北省档案馆藏 ,案卷号 :LSA2·11 — 46 (8) . [7 ] [18 ] 襄樊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襄樊市志 [ M ] . 北京 :中国 城市出版社 ,1994 :567. [8 ] [10 ] [14 ] [21 ] [26 ] [27 ] [34 ]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湖 北省志·民政[ M ] .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 :126. [11 ] 竹山县国民政府. 竹山县抗战史料[ Z] . 湖北省档案馆藏 , 案卷号 :LS3 —5 —5536. [13 ] 巴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巴东县志 [ M ] . 武汉 :湖北科 技出版社 ,1993. 365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 会. 恩施州志[ M ] .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 :774. [16 ] 孙艳魁. 苦难的人流 ———抗战时期的难民 [ M ] . 桂林 :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174. [20 ] 竹溪县国民政府. 竹溪县抗战史料[ Z] . 湖北省档案馆藏 , 案卷号 :LS3 —5 —5537. [22 ] 湖北省国民政府. 湖北省三十一年度各县灾情实录 [ Z] , 湖北省档案馆藏 ,案卷号 :LSA2·24 —4. [23 ] [24 ] 湖北省国民政府. 湖北省各县灾情实录 1942. 4 — 1943. 3[ Z] . 湖北省档案馆藏 ,案卷号 :LSA2·24 —5. [25 ]湖北省鄂北勘灾团. 湖北省鄂北各县三十三年度灾情总 报告[ Z] . 湖北省档案馆藏 ,案卷号 :LSA2·24 —7. [29 ]湖北省政府秘书处. 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 1943 年 1 —3 月[ Z]湖北省档案馆藏 ,案卷号 :LSA2·11 —47 (1) . [30 ]湖北省国民政府. 湖北省政府训令 1943 年 3 月 11 日省济 特字第 280 号于恩施 [ Z] . 湖北省档案馆藏 ,案卷号 :LSA2· 11 —47 (1) . [31 ] 分别见湖北省政府. 湖北省各区已购赈粮数量统计 [ Z] ;湖北省各县自动筹款及自动购粮数目统计表 [ Z] . 均载于 湖北省政府. 湖北省各县灾情实录 1942. 4 —1943. 3 [ Z] . 湖北 省档案馆藏 ,案卷号 : LSA2·24 —5. [33 ]湖北省国民政府. 湖北省救济粮荒暂行办法 [ Z] . 湖北省 档案馆藏 , 案卷号 : LS3 —3 —1 —1526. [35 ]房县国民政府. 房县抗战史料[ Z] . 湖北省档案馆藏 ,案卷 号 :LS3 —5 —5535. 责任编辑 :罗才荣 Study On Relief Work in Hubei’s Kuo Ming - Tang Controll ing Area in Anti - Japanese War Period XU Xu2yang ( History Dept . Hubei Teacher’s College , Huangshi Hubei 435002 , China) Abstract : During Anti - Japanese War time , Hubei Provincial 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s carried forth as much as possible relief work were to the War Refugees. Although these relieves could not bring the final resolutions to the calamity , it still played some active effects on easing people’s suffering , stabilizing social order , and strengthening the resisting power in Anti - Japanese War. Key words : Anti - Japanese War ; Hubei ; Kuo Ming - Tang Controlling Area ; relief 24 培训与研究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
本文档为【对抗战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赈济救灾工作的评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