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柑桔病害

柑桔病害

2010-11-17 50页 ppt 3M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4083

暂无简介

举报
柑桔病害null柑桔病害 柑桔病害 全世界已知的柑桔病害约200种,中国已报道130种左右,其中最重要的是柑橘黄龙病、溃疡病(为国内检疫对象,甜橙高度感病)、疫霉病(脚腐病)、疮痂病(国内普遍发生,桔类受害重)、线虫病(以根结线虫为主)及贮藏期的青、绿霉病等。 null柑桔溃疡病(Citrus canker) 危害部位:叶片、果实、枝梢 症状特点:叶片正、背面隆起,形成近圆形米黄色病斑,后期表皮破裂,呈海绵状,表面粗糙,灰褐色,病斑中心稍凹陷,周围有黄色晕圈。病斑大小因品种而异,甜橙和柚上的病斑大而隆起,酸橙、宽皮桔...
柑桔病害
null柑桔病害 柑桔病害 全世界已知的柑桔病害约200种,中国已报道130种左右,其中最重要的是柑橘黄龙病、溃疡病(为国内检疫对象,甜橙高度感病)、疫霉病(脚腐病)、疮痂病(国内普遍发生,桔类受害重)、线虫病(以根结线虫为主)及贮藏期的青、绿霉病等。 null柑桔溃疡病(Citrus canker) 危害部位:叶片、果实、枝梢 症状特点:叶片正、背面隆起,形成近圆形米黄色病斑,后期表皮破裂,呈海绵状,表面粗糙,灰褐色,病斑中心稍凹陷,周围有黄色晕圈。病斑大小因品种而异,甜橙和柚上的病斑大而隆起,酸橙、宽皮桔上的病斑小而扁平。果实症状与叶片相似,但病斑较大,木栓化,病斑中央呈火山口状开裂,周围无黄色晕圈,病斑不深入果肉。枝梢病斑与叶、果相似,但隆起更显著,无黄色晕圈,常数个病斑相连成不规则形斑块,夏梢受害较严重。 null病原: 甘蓝黑腐黄单胞杆菌柑桔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itri = Xanthomonas citri)。柑桔溃疡病菌对许多柑桔属植物有不同的致病性,至少可分为3个菌系,A菌系对葡萄柚(Citrus paradisi)、墨西哥莱檬(C. aurantifolia)和甜橙(C. sinensis)的致病性最强,B菌系对柠檬(C. limon)的致病性较强,以上两菌系对宽皮桔(C. reticulata)致病性均弱,而C菌系仅侵害墨西哥莱檬,故称为墨西哥莱檬专化型(C. pruvost)。据报道,国内以A致病型为害最严重。 null病害发生规律: 越冬:病菌在病叶、病梢及病果组织内越冬,秋梢上的病斑为病害主要越冬场所。 传播:翌年春季病菌借雨水、昆虫和枝叶接触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带菌苗木、接穗和果实等繁殖材料。 入侵:从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潜育期长短随着气温高低、寄主组织的老嫩程度而有差异。溃疡病菌有潜伏侵染现象,冬季不显现症状,而至翌年春季才显现症状。 发病条件:高温多雨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发春梢期气温低,雨量少,病斑较小,夏、秋梢期高温多雨,则病斑较大。偏施氮肥会加重发病,而增施钾肥可以减轻发病,摘除夏梢可减轻发病。柑桔不同种类和品种对溃疡病抗病性差异很大,一般甜橙类最感病,柑类次之,桔类较抗病,金柑最抗病。不同品种抗病性差异与表皮气孔分布密度及中隙度有关,此外,与表皮角质层厚度也密切相关。 null防治要点: 1. 严格执行检疫,对外来苗木和接穗进行消毒处理,未抽梢的苗木或接穗可用49℃湿热空气处理(苗木60分钟,接穗处理50分钟),已出芽的苗木可用700单位/ml的链霉素加1%酒精溶液浸苗30-60分钟,砧木、种子可用1%福尔马林液浸10分钟,或200ppm次氯酸钠溶液浸2分钟消毒,然后用清水冲洗。 2. 冬季收集地面落叶、落果和枯枝并烧毁。 3. 苗木及幼树新梢萌芽后20-30天叶片刚转绿时各喷一次杀菌剂,大树谢花后10天、30天和50天各喷一次杀菌剂,可选用波尔多液、铜皂液、胶氨铜、增效双(HED)、代森铵、链霉素、金核霉素等药剂。 4. 防止夏梢抽生过多。 柑桔疮痂病(Citrus scab) 柑桔疮痂病(Citrus scab) 识别要点: 柑桔疮痂病又名癞头疤、钉子果,可为害叶片、新梢和果实的幼嫩组织。 叶片初生油胞状黄褐色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大,变蜡黄色,后病斑木栓化并向叶背隆起而正面凹陷,成为瘤状或圆锥状的疮痂。病斑多时,可使叶片畸形扭曲,受害严重的新梢和叶片常枯焦脱落。天气潮湿时,病斑顶部产生一层粉红色粉状物(病菌的分生孢子)。新梢受害症状与叶片基本相似,枝梢短小扭曲。幼果谢花后即可发病,形成黄褐色圆锥形木栓化的瘤状突起,稍大的幼果受害,多数发育不良,表面粗糙、果小、皮厚、味酸,或成为畸形果。 null病原: 柑桔痂圆孢(Sphaceloma fawcettii),属于半知菌亚门。有性阶段为柑桔痂囊腔菌(Elsinoe fawcettii),我国尚未发现。 null病害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其中叶片病斑是次年发病的主要来源。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侵害当年生新梢和嫩叶,经10天左右的潜育期,病部即可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落花后病菌侵害幼果,夏、秋抽梢期为害新梢,最后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冬,带病的苗木和接穗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病害的发生需要较高的湿度和适宜的温度,所以在温带地区发生较重,热带较轻,春梢发病重,夏梢发病较轻,这与溃疡病发生情况相反。春雨连绵的年份或地区,春梢发病重,苗木及幼树因抽梢多、抽梢时间长,发病较重。疮痂病对柑桔不同种和品种的为害性有显著差异,桔类最感病,柑类、柠檬、柚类中度感病,甜橙抗病性很强。 null防治要点: 结合早春修剪,清除病梢和病叶,消灭越冬菌源。 保持园内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减轻发病。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树势健壮,新梢抽生整齐,成熟快,可缩短疮痂病的为害时期。 对外来苗木要经过严格检查,发现病苗,及时淘汰和处理,来自病区的接穗,可用苯来特或甲基托布津浸泡消毒。 春芽萌动时(芽长1-2mm)喷第一次药,落花70%时喷第二次药,药剂可选用波尔多液(第一次使用浓度为0.5%-0.8%,第二、三次为0.3%-0.5%)、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百菌清等。 柑桔炭疽病(Citrus anthracnose) 柑桔炭疽病(Citrus anthracnose) 柑桔炭疽病可引起落叶、枝梢枯死及果实腐烂,在果实接近成熟时为害果梗,引起蒂枯落果。 null识别要点: 为害叶片,引起叶斑型和叶枯型两种病斑,叶斑型病斑多出现在成长叶或老叶近叶缘处,半圆形或近圆形,稍凹陷,中央浅灰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褐色或深褐色,病健组织分界明显,病部散生或轮纹状排列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盘),多雨高湿及温度较低的条件下,黑色小粒点上产生肉红色粘质物(分生孢子)。叶枯型症状发生在温州蜜柑的叶片上,病斑多从叶尖开始,初为水渍状暗绿色,后变为淡黄褐色,边缘不明显似云纹状,病部枯死后多呈“V”字形斑块,其上产生大量的肉红色粘质物和黑色小点,病叶易脱落。 枝梢症状有两种:一种由梢顶向下枯死,多发生在受冻害的秋梢上,枯死部分呈灰白色,病健分界明显,表面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另一种发生在枝梢中部,从叶柄基部腑芽或受伤皮层开始发病,初为淡褐色椭圆形,后扩展为梭形,稍凹陷,当病斑环绕枝一周时,病梢上部枯死。 null 幼果发病,初为暗绿色油渍状斑点,后扩展至全果,在潮湿条件下,病果上产生淡红色粘质物。 病果有三种类型:干疤症状多出现在果腰部位,近圆形,黄褐色至深褐色,病部果皮革质或硬化,病组织只限于果皮层。泪痕症状是果皮外表形成红褐色或暗红褐色条点状微凸的流泪痕迹,泪痕病变组织局限在果皮表面。腐烂型症状主要出现在贮藏期,多从果蒂或附近部位开始发病,初为淡褐色水渍状,后变褐色腐烂。 病原: 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可为害甜橙、柚子、柑、桔、柠檬、佛手等多种柑桔类果树。nullnullnull病害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枝梢上越冬,也可以在病叶、病果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萌发后直接侵入寄主组织,或通过气孔或伤口侵入,炭疽病菌有潜伏侵染特性,而从伤口侵入时则无潜伏现象,果园初侵染源主要来自枯死枝梢及病果梗。 甜橙、柑、温州蜜柑、早桔及柠檬发病较重,冬季冻害重,早春气温低和阴雨年份发病重,夏秋季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发生,管理粗放,树势衰弱,或偏施氮肥的柑桔园发病较重,土质粘重、土层浅、有机质含量少、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果园发病重。砧木对抗病性有影响。 null防治要点: 1. 冬季剪除病枝梢、病果台,清扫地面落叶。 2. 生长期加强水肥管理,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 3. 春、夏、秋梢嫩梢期及幼果期各喷药一次,易发生枯蒂落果的品种,秋季注意喷药保护果柄,防止病菌侵入,药剂可用托布津、多菌灵、百菌清、代森锌、或0.5%波尔多液、拌种双等。 柑桔青、绿霉病(Citrus blue and green mold rot) 柑桔青、绿霉病(Citrus blue and green mold rot) 青霉病和绿霉病的症状很相似,主要危害果实。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圆形病斑,病部果皮变软腐烂,扩展迅速,用手指按压病部果皮易破裂,病部初生白色菌丝,后变为青色或绿色霉层,在适宜条件下,从发病到全果腐烂只需1-2周。青霉病病斑边缘明显,较整齐,果腐过程较慢,病果有发霉气味,病斑上产生青色霉层,后期可延至果皮内部。绿霉病病斑边缘不整齐,果腐速度较快,病果有芳香气味,病斑中部长出绿色霉层,果实腐烂后易与包果纸粘连一起。 null病原: 青霉病病原为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绿霉病病原为指状青霉(P. digitatum)。 病害发生规律: 青霉病菌和绿霉病菌可以在各种有机物质上腐生,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扩散到空气中,靠气流传播,通过果实上的伤口侵入为害,引起果腐,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青霉菌侵入果皮后,分泌一种挥发性物质,将与其接触的健果果皮损伤,引起接触传染,而绿霉病菌则不能。伤口是感染病害的必要条件,相对湿度达95%-98%时,有利于发病,雨后、重雾或露水未干时采收的果实,因果实表面湿度大,果皮含水量较多,又易擦伤,利于发病。null防治要点: 1. 适时采果,防止果实受伤,果实进库贮藏之前堆放在阴凉通风处预贮4-6天,使果实变软时入库贮藏。 2. 贮藏库及用具消毒后再使用。 3. 果实采收前7-10天进行树冠喷药,药剂可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抑霉唑、噻菌灵等。 柑桔黄龙病(Citrus yellow shoot) 柑桔黄龙病(Citrus yellow shoot) 又称黄梢病,病树初期典型症状是在浓绿的树冠中发生1-2条或多条黄梢,因病梢叶片黄化程度不同,可表现为均匀黄化型和斑驳黄化型两类。春梢症状:叶片褪绿变黄,病梢较多,树冠上、中、下部均有黄梢,4-5年生树在春梢症状出现后,一般到冬季便全株发病。夏、秋梢症状:病梢少,叶脉先变黄,随之均匀黄化,翌春,病梢萌芽多而早,长出的新梢短而纤细,叶片小而窄,叶肉变黄,但叶脉及其周围组织仍绿色,病叶较厚,革质,直立在枝上,叶端稍向叶背弯曲。病树开花早,花多,花瓣较短小,肥厚,淡黄色,无光泽,小枝上花朵往往多个聚集成团。病果小,畸形,果脐常偏向一边,着色较淡或不均匀。黄梢上的叶片严重脱落后,须根开始腐烂,皮层与木质部分离,后期大根腐烂,韧皮开裂,木质部变黑。 null病原: 类细菌(Bacteria-Like organism), 也称为革兰氏阴性难养细菌(Fastidious bacteria, FB),对四环素族抗菌素、青霉素敏感。 病害发生规律: 黄龙病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田间病株和带菌木虱(Diaphorina citri),远距离传播主要靠带菌接穗和苗木,近距离传播靠带菌的柑桔木虱,高龄若虫或成虫一旦带菌,能终生传病。除木虱传播外,也可通过嫁接传染,但是不能由汁液摩擦和土壤传病。老龄树较抗病,幼龄树抗病性较弱。柑桔不同品种都可感染黄龙病,其中最感病的为柑、蕉柑、茶枝柑、大红桔等,比较抗病或耐病的为温州蜜柑、甜橙、柠檬和柚等。 null防治要点: 1. 禁止病区接穗和苗木进入新区和无病区。 2. 砧木种子用50-52℃热水预浸5分钟后,再用55-56℃温汤处理50分钟消毒。接穗用1000单位盐酸土霉素或四环素浸泡2小时,或用湿热空气47-49℃处理50分钟消毒。 3. 及时挖除病树,集中烧毁,消除传染源,及时防治柑桔木虱。 柑桔煤污病(Citrus sooty mold) 柑桔煤污病(Citrus sooty mold) 柑桔煤污病又称煤烟病、煤病。主要为害叶片、枝梢及果实,初在病部生一层暗褐色小霉点,后逐渐扩大成黑色或暗褐色大型霉斑,并散生黑色小粒点(闭囊壳或分生孢子器)。 null病原:柑桔煤炱(Capnodium citri Berk. Et Desm.)、 巴特勒小煤炱(Meliola butleri Syd.)、刺盾炱(Chaetothyrium spinigerum (Holm) Yamam.)等,其中以柑桔煤炱为主。 病害发生规律:引致柑桔煤污病的病原中除小煤炱属真菌系纯寄生外,其它均属表面附生菌,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及闭囊壳在病部越冬,翌春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以蚜虫、介壳虫、粉虱的分泌物为营养,腐生为害。上述害虫的存在是本病发生的先决条件,荫蔽潮湿及管理不善的桔园,发病重。 防治要点:及时防治介壳虫、粉虱、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加强桔园管理,改善通风透光,必要时进行药剂防治。 柑桔线虫病柑桔线虫病 柑桔线虫病属根部病害,涉及20多种寄生线虫,重要的有引起慢性衰退病的半穿刺线虫、诱发扩展性衰退病和速衰病的穿孔线虫、短体线虫和多种根结线虫等。 葡萄病害 (Grapevine diseases)葡萄病害 (Grapevine diseases) 全世界已报道的葡萄病害100多种,中国约60种。其中重要的有葡萄黑痘病、白腐病、霜霉病和炭疽病,褐斑病、蔓枯病、白粉病、锈病、病毒病及线虫病在局部地区为害严重。 葡萄白腐病 (White rot of grape) 葡萄白腐病 (White rot of grape) 葡萄白腐病又称腐烂病、水烂、穗烂,可为害果穗、新梢和叶片。 1878年首先在意大利发现,中国1899年最早报道。目前为中国北方葡萄产区的严重病害。造成果实腐烂、成串掉落。华北黄河故道及陕西关中经常发生,病害流行年份,如不进行防治,损失可达60%。 果穗受害后,果梗和穗轴上生浅褐色不规则形水渍状病斑,并蔓延至果粒,致果粒变褐腐烂,病果上密生灰白色小粒点(分生孢子器)。 null 果粒受害产生黄褐色不规则形病斑,易失水皱缩成僵果。 新梢多在伤口或节部发病,病斑水渍状淡褐色,边缘深褐色,纵向扩展较快,发展成不规则形暗褐色的凹陷大斑,表面密生灰白色小粒点,当病斑绕茎一周时,上部枝叶逐渐枯死,病皮呈丝状纵裂与木质部分离。 叶片多从叶尖或叶缘发病,形成具有环纹的大斑,表面生灰白色小粒点,但以叶背面的叶脉两侧为多。 nullnullnull病原: 白腐盾壳霉(Coniothyrium diplodiella),有性阶段为(Charrinia kiplokiella),我国未发现。 病害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菌丝体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并以土壤表层5cm范围内数量最多。分子孢子主要经雨水传播,通过伤口侵入果粒,也可直接侵入穗轴和果梗,通过水孔侵入叶片,潜育期一般为3-8天,并有多次再侵染。一般6月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高温高湿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果穗距离地面近易感病,在架式方面,立架比棚架病重,双立架比单立架病重,东西架向又比南北架向病重。不同品种之间抗病性不同。此外,土质粘重、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地势低洼或杂草丛生的果园发病较重。 null防治要点: 1. 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剪除病蔓 2. 重病园发芽前进行土壤药剂处理(福美双1份:硫磺粉1份:碳酸钙2份)。 3. 发病期每隔10-15天喷一次药,共喷3-5次,药剂可用退菌特、福美锌、福美双、托布津、百菌清、扑海因等。 葡萄炭疽病(Ripe rot of grape) 葡萄炭疽病(Ripe rot of grape) 葡萄炭疽病又名晚腐病,中国各葡萄栽培地区均有分布,长江流域及黄河故道各省、市发生普遍、为害严重,新疆虽有报道仅很少发生。危害果实引起烂果。 主要为害着色或近成熟的果实,产生褐色圆形稍凹陷的病斑,后期病斑上长出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盘),潮湿时溢出粉红色粘质物(分生孢子团块),后期果粒变褐软腐易脱落,或干缩成僵果。 病原: 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有性阶段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自然条件下很少发现。病菌除为害葡萄外,还可为害苹果、梨等果树。 nullnull病害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一年生枝蔓表层组织及病果梗、僵果、叶痕或节部等处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昆虫传播,直接侵入引起初侵染,潜育期一般为3-13天,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8月份(果实成熟期)为发病盛期,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尤其葡萄成熟期高温多雨常导致病害流行。果皮薄的品种和晚熟品种发病较重,果园排水不良,架式过低,蔓叶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等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要点: 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加强栽培管理,生长季节及时摘心,摘除副梢和绑蔓,使果园通风透光良好。葡萄发芽前喷福美砷,发病期喷百菌清、代森锌、多菌灵、三唑酮(粉锈宁)、扑海因、波尔多液等。 葡萄黑痘病(Elsinoe anthracnose of grape) 葡萄黑痘病(Elsinoe anthracnose of grape) 葡萄黑痘病又名疮痂病,主要为害葡萄绿色幼嫩部位。中国最早记载于1899年,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山西等主要葡萄产区都有分布,特别是多雨潮湿地区发生严重。北方及西北多雨年份,感病品种发病也重,葡萄受害降低产量与品质,削弱植株生长发育。 null 叶片上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坏死呈灰白色,边缘暗褐色或紫褐色,病斑干燥后中央破裂穿孔。 叶脉上病斑梭形,凹陷,灰色或灰褐色,边缘暗褐色,干枯后使叶片皱缩扭曲。 穗轴和果梗发病,病斑长圆形,凹陷,灰色或灰褐色,边缘暗褐色。 绿果上病斑圆形,中央凹陷,灰白色,外部深褐色,周缘紫褐色,似“鸟眼状”,后期病斑硬化龟裂。染病较晚的果实仍能长大,病斑仅限于果皮,不深入果肉,但果味酸,空气潮湿时,病斑上长出乳白色的粘质物(分生孢子团)。 新梢、蔓、叶柄或卷须发病,病斑呈灰褐色,边缘深褐色或紫色,中部凹陷开裂。 nullnullnullnullnull病原: 葡萄痂圆孢(Sphaceloma ampelinum),有性阶段为痂囊腔菌(Elsinoe ampelina),我国尚未发现。 病害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病蔓、病梢等组织中越冬,或在病果、病叶和病叶痕等部位越冬,或在病部形成拟菌核越冬。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远距离主要靠苗木和插条传播,直接侵入寄主,潜育期一般为6-12天,6-7月为发病盛期,多雨高湿利于发病,春、夏雨水的多少对果实发病影响最大。不同品种之间抗病性不同。null防治要点: 1. 秋季清扫落叶、病穗并烧毁,剪除病梢、僵果,刮 除主蔓上的枯皮。 2. 新建园时检验苗木或插条,带病苗木进行消毒处理,病重的予以淘汰或烧毁。 3. 葡萄发芽前喷五氯酚钠与石硫合剂的混合液,或10%硫酸亚铁加1%粗硫酸。葡萄展叶后至果实着色前,每隔10天左右喷药一次,以开花前及落花70%-80% 时喷药最重要,药剂可选用波尔多液、扑海因、代森锌、敌菌丹、代森锰锌等。 葡萄霜霉病 (Downy mildew of grapevine) 葡萄霜霉病 (Downy mildew of grapevine) 美国于1834年在野葡萄上发现,1848年首次描述病原菌。除高温干旱地区外,世界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中国除新疆外的各葡萄产区的均普遍发生。 null 葡萄霜霉病为害葡萄所有绿色器官,以叶片受害最重。 叶片发病,初期形成半透明、边缘不明显的油渍状小斑点,后变成黄绿色至红褐色多角形病斑,叶片背面产生白色霜状霉层(孢子囊梗及孢子囊)。 新梢、卷须、穗轴、叶柄受害,形成黄色至褐色微凹陷病斑,潮湿时病部产生白色霜状霉层。 果梗受害变黑褐色坏死,易引起果粒脱落,潮湿时其上产生白色霜状霉层。 果粒染病,病部灰褐色,变硬下陷,表面布满白色霜状霉层,随后皱缩脱落。 nullnullnullnullnull病原:葡萄生单轴霉(Plasmopara viticola),为专性寄生真菌。 病害发生规律:病菌以卵孢子在葡萄病叶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幼芽或冬季存活的葡萄叶片中越冬,翌年产生游动孢子经雨水传播,通过气孔侵入寄主,在感病品种上潜育期为7-12天,在抗病品种上为20天左右,后产生孢子囊随风传播,萌发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9-10月为发病盛期,秋季低温多雨易引起病害流行。含钙量多的葡萄抗病力较强,美洲系统葡萄较抗病,欧洲系统的葡萄感病。此外,果园地势低湿、栽植过密、棚架过低、荫蔽、通风透光不良、偏施氮肥等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要点:及时清除病残体,发病初期喷第一次药,以后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药剂可用波尔多液、代森锌、乙磷铝、百菌清、杀毒矾、甲霜灵锰锌等。 葡萄褐斑病 (Leaf brown spot of grapevine) 葡萄褐斑病 (Leaf brown spot of grapevine) 褐斑病又名斑点病,仅为害叶片,病斑定形后直径3-10mm的称大褐斑病,直径2-3mm的称为小褐斑病。大褐斑病发生在美洲系统葡萄上,病斑不规则形或近圆形,直径约5-9mm,边缘红褐色,外围黄绿色,背面暗褐色,并生有黑褐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龙眼、甲州、巨峰等品种上,病斑近圆形或多角形,直径3-7mm,边缘褐色,中部有黑色圆形环纹,边缘黑色湿润状。小褐斑病在叶片上产生深褐色小斑,中部颜色稍浅,后期病斑背面长出一层较明显的黑色霉状物。 nullnull病原: 大褐斑病病原为葡萄褐柱丝霉(Phaeoisariopsis vitis),小褐斑病病原为座束梗尾孢(Cercospora roesleri)。 病害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在落叶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从叶背气孔侵入,潜育期20天左右,并有多次再侵染,7-9月为发病盛期。发病常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向上蔓延,多雨年份、多雨地区病害发生较重,砂质地、有机质不足、土层薄、施肥少的果园发病重。 防治要点: 加强果园管理,秋后彻底清扫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发病初期开始喷药,药剂可用波尔多液、代森锌、多菌灵、苯来特等。 null葡萄其他病害: 灰霉病(gray mould) 白粉病(Powdery mildew) 锈病(Grapevine rust) 黄叶病(Iron deficiency) 毛毡病(Grapevine leaf mite) 扇叶病(Grape fan leaf) 蔓枯病(Twining stem blight) nullnull猕猴桃病害 猕猴桃病害 全世界已报道的猕猴桃病害约50种,中国有30多种,其中重要的有溃疡病、根结线虫病、疫霉病、蔓枯病等。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 (Bacterial canker of Chinese gooseberry)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 (Bacterial canker of Chinese gooseberry)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多发生在春季伤流期至开花末期和秋季。 为害植株主干、枝蔓、嫩梢、叶片、花蕾和花等部位。null 叶片初生水渍状褪绿小点,后扩展为不规则形或多角形褐色病斑,边缘有明显的黄色晕圈,湿度大时病部有乳白色菌脓溢出,连续阴雨低温扩展快,有时不产生黄色晕圈。 花蕾受害后不能张开,变褐枯死,新梢受害变黑枯死。 主干和枝条受害,皮层组织水渍状变软,稍隆起,后病斑龟裂,皮层开裂和木质部分离,龟裂病斑周围变暗褐色或黑色,潮湿时病部溢出白色粘质菌脓,后变为黄褐色,与伤流液混合后呈红褐色或锈红色,病斑后期蔓延至木质部,病组织下陷呈溃疡状腐烂。 nullnullnull病原: 丁香假单胞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病菌能侵染桃、大豆、蚕豆、番茄、马铃薯、洋葱、魔芋,不能侵染玉米、高梁、油菜、白菜、萝卜、胡萝卜、芹菜、桑等。 nullnull病害发生规律: 猕猴桃溃疡病菌主要在藤蔓病枝上越冬,或随病枝、病叶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3月开始发病,通过风雨、昆虫、农具和农事操作进行传播,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3-5天后出现症状并产生菌脓进行再侵染,4月下旬出现发病高峰期。发病部位多从衰弱枝干的皮孔、芽基、叶痕、枝条分叉处开始,低温高湿利于发病,越冬休眠期树体遭受冻害利于发病,农事操作和修剪时机械损伤愈多,病害发生重。野生猕猴桃、雄株和砧木发病轻,栽培品种发病重,中华猕猴桃系统的品种(系)比美味猕猴桃系统的品种(系)发病率高。 null防治要点: 1.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结合修剪清除病枝病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量。 3.禁止从病区调运和引进苗木、接穗和插条,防止病害远距离传播,对已调入的苗木,用硫酸铜链霉素液或春雷霉素液处理。 4. 在3月上中旬和9月中旬,用DTM、农用链霉素、春雷霉素、加瑞农、杀毒矾、敌可松等喷主干、枝蔓和叶,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4-5次。 猕猴桃根结线虫病(Root knot nematodes of Chinese gooseberry) 猕猴桃根结线虫病(Root knot nematodes of Chinese gooseberry) 幼树和大树均能受害,被害植株的主根、侧根和纤维根上产生圆形或纺锤形的根瘤(虫瘿),小如谷粒、大如绿豆或黄豆,散生或聚集成串珠状,根瘤初为淡黄色,表面光滑,以后逐渐变黑褐色。受害根较正常根短,分枝少,病根后期腐烂。 地上部症状与缺素症相似,表现为发育不良,生长缓慢、衰弱,结果少,果实小。受害轻的植株地上部不表现症状,但产量较低。 nullnull 病原: 主要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花生根结线虫(M. avenaria)和爪哇根结线虫(M. javanica)也可为害。 病害发生规律: 根结线虫主要以卵囊内的卵和2龄幼虫在根或根际土壤中越冬,早春猕猴桃新根生长期孵化出二龄幼虫侵入新根引起发病,感病苗木和砧木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猕猴桃根结线虫生活史的长短受温度影响很大,温度高生活周期短,各地由于气候的差异,根结线虫年发生代数不完全相同。过湿、过干的土壤都不利于线虫的活动和发育,砂性土壤比粘性土壤发病重。 null防治要点: 加强检疫,严禁带虫苗木进入无病区,轻病苗应剪掉根结,再用44-46℃的热水浸根5分钟。线虫病发生严重的果园,越冬代线虫侵入新根前,用克线磷颗粒剂、克线丹颗粒剂、甲基异硫磷乳油等药剂施入土中防治根结线虫,若土壤干旱,适量灌水,防效更好。 null猕猴桃疫霉病(Phytophthora collar rot of Chinese gooseberry) 猕猴桃黑霉病(Pseudocercospora leaf spot of Chinese gooseberry) 猕猴桃黄叶病(Iron deficiency of Chinese gooseberry) 猕猴桃灰霉病(Gray mold rot of Chinese gooseberry) 猕猴桃干枯病(Twining stem blight of Chinese gooseberry) 猕猴桃炭疽病(Anthracnose of Chinese gooseberry) 猕猴桃褐斑病(Alternaria leaf spot of Chinese gooseberry) 猕猴桃白粉病(Powdery mildew of Chinese gooseberry) nullnullnullnull
/
本文档为【柑桔病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