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吸虫

吸虫

2010-11-16 50页 ppt 9MB 5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07486

暂无简介

举报
吸虫nullnull第七章 吸虫病 第一节 吸虫的生物学特性 一、吸虫成虫的形态构造 (一)成虫的外形 吸虫呈背腹扁平的树叶状或线条状,有肌肉发达的杯状吸盘,在虫体前端围绕口孔周围的称为口吸盘,在虫体腹面还有一个腹吸盘,也有的腹吸盘位于虫体后端称为后吸盘,或缺少腹吸盘。吸盘的形态、大小和位置常作为分类依据。生殖孔位于口吸盘与腹吸盘之间,排泄孔位于虫体末端中央,消化道有口与外界相通,无肛门。nullnull (二)体壁 吸虫体壁在电镜下由皮层、基底膜和肌肉层(外环、中斜、内纵)组成,合称为皮肌囊。...
吸虫
nullnull第七章 吸虫病 第一节 吸虫的生物学特性 一、吸虫成虫的形态构造 (一)成虫的外形 吸虫呈背腹扁平的树叶状或线条状,有肌肉发达的杯状吸盘,在虫体前端围绕口孔周围的称为口吸盘,在虫体腹面还有一个腹吸盘,也有的腹吸盘位于虫体后端称为后吸盘,或缺少腹吸盘。吸盘的形态、大小和位置常作为分类依据。生殖孔位于口吸盘与腹吸盘之间,排泄孔位于虫体末端中央,消化道有口与外界相通,无肛门。nullnull (二)体壁 吸虫体壁在电镜下由皮层、基底膜和肌肉层(外环、中斜、内纵)组成,合称为皮肌囊。皮层细胞体穿过基底膜和肌肉层位于实质中,体壁不是实质组织,内部器官系统位于实质组织中。 (三)成虫内部结构 消化系统:包括口、口前咽、咽、食道和肠管。肠管分为两支,位于虫体两侧,末端封闭呈盲管状,直或弯,或两肠管上再分出许多分支,或末端连接成环状,或两条分支在体后部又汇成一支。肠管的分支常作为分类的依据。 null 生殖系统: 雄性生殖器官由睾丸、输出管、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管、雄茎、雄茎囊和前列腺等组成。睾丸的数目有1个~多个,通常为2个。形状有管状、树枝状、分叶状等;排列有左右排列的,有前后排列的,还有倾斜排列的,这些都可作为分类依据。雄茎是雄性的交配器官,交配时间可伸出体外,与雄性生殖器官交接。 雌性生殖器官由卵巢、输卵管、受精囊、卵模(成卵腔)、梅氏腺、卵黄腺和子宫等组成。根据受精囊的有无,卵巢的形状、大小、位置,卵黄腺的分布情况等可做鉴别种类的依据。nullnull 卵由卵巢排出后,与受精囊内的精子结合而受精,在卵模内与卵黄腺分泌物结合,梅氏腺分泌物包于卵外形成卵壳。成熟的虫卵进入子宫,由生殖孔排出体外。吸虫缺阴道,子宫末端还起阴道的作用,交配后精子穿过子宫和卵模贮存在受精囊内,当卵巢排出卵子时,与精子结合而受精。 雌雄生殖器官共同开口于一个共同的生殖窦或生殖腔内,其开口即为生殖孔,多位于口、腹吸盘之间,虫体的中线上。 null 排泄系统:由焰细胞、毛细管、前集合管、后集合管、接合总管、排泄总管、排泄囊和排泄孔等组成。焰细胞的数目和分布的位置可作为分类依据。null呼吸系统:无专门的呼吸器官,肠道内的寄生虫呈兼性厌氧型呼吸。自由生活阶段行体呼吸。 神经系统:成虫没有感觉器官,某些吸虫的毛蚴和尾蚴时期常具有眼点,有感觉器官功能。null 二、吸虫的发育 寄生于家畜的复殖吸虫的生活史复杂,其生活史中需更换一个或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或陆地螺,第二中间宿主多为鱼、蛙、螺或昆虫、虾等。发育过程经历卵、幼虫期和成虫期三个阶段。 (一)卵:复殖吸虫的卵大多呈卵圆形,大小不等,最小的14µm,最大的15~28µm,借助于一般光镜可看到。除日本分体吸虫等少数种类外,都有卵盖。nullnull(二)幼虫 毛蚴:体表被有一层纤毛,体形近似等边三角形,前部宽,有头腺和穿刺腺,后端窄。体内有简单的消化道,有胚细胞、神经系统和排泄系统。 胞蚴:内含胚细胞和简单的排泄器官,多寄生于螺的肝脏,营无性生殖,胞蚴体内的胚细胞逐渐增大,分裂,形成胚团,并逐渐发育为雷蚴,一个胞膜内含有大量雷蚴。 null 雷蚴:也为囊状构造,但较胞蚴复杂,一般前端有肌质的咽,下接袋状的盲肠,还有胚细胞和排泄器官。有些吸虫的雷蚴有产孔,和足突,雷蚴体内的胚细胞及胚团发育成尾蚴。有的吸虫仅一代雷蚴,有的则有母雷蚴和子雷蚴两代,子雷蚴体内含有尾蚴,尾蚴发育成熟后从螺体钻出。 尾蚴:由体部和尾部构成,体部有吸盘1~2个,尾蚴的消化道包括口、咽、食道和肠管等,另外还有排泄器、神经原、分泌腺和未分化的原始生殖器官。它的发育有三种情况。 null 囊蚴:系尾蚴脱去尾部,形成包囊后发育而成,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其他内部构造均与尾蚴的体部相似。囊蚴都通过附着物或第二中间宿主进入终末宿主体内,囊壁被胃肠的消化液所溶解,幼虫即脱囊而出,此时称为童虫,童虫经过移行,到达寄生部位,发育为成虫。nullnull 第二节 华枝睾吸虫病 华枝睾吸虫病是由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寄生于人、犬、猫、猪及虎、狐、水獭、海豹等野生动物的肝脏胆管和胆囊内所引起的一种吸虫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吸虫病,医学上也称为肝吸虫病,在我国的流行也极为广泛。华枝睾吸虫属后睾科、枝睾属。 null(一)病原形态null 虫体扁平呈叶状,前端稍尖,口吸盘大于腹吸盘,长10~25mm,宽3~5mm,两个睾丸分支,前后排列于虫体后1/3部位。卵巢分叶,位于睾丸之前,受精囊发达呈椭圆形,位于睾丸与卵巢之间。子宫弯曲与虫体的前半部,内充满黄褐色的虫卵,卵黄腺位于虫体前中部两侧。排泄囊呈‘“S”形弯曲,在虫体的后部。虫卵小,黄褐色,25~31× 14~ 18µm ,卵盖大,呈灯泡状,与卵壳接触处有时显边缘,虫卵另一端有一个极小的刺,初产出的卵内含不对称的毛蚴。nullnullnull(二)生活史 华枝睾吸虫有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是淡水螺(纹沼螺、赤豆螺),第二中间宿主是淡水鱼和虾。 成虫寄生于终末宿主的胆管或胆囊内,卵随粪便排出,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在螺体消化道内孵化出毛蚴,经过胞蚴、雷蚴、和尾蚴阶段。成熟的尾蚴离开螺体游于水中。如遇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即钻入其肌肉内,形成囊蚴。终末宿主是吞食了含囊蚴的生鱼虾(人、猪、猫、狗)或未煮熟的鱼肉或虾(人)而感染。终末宿主感染后一个月虫卵出现于粪便中。nullnullnull(三)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流行于东亚诸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老挝和中国等。国内分布极广,除青海、西藏、甘肃和宁夏外,其余27个省、市、区均有报道。本病在我国流行的因素有: 1.宿主动物种类多 2.人畜粪便未经处理进入水域 3.中间宿主种类多、分布广 4.人和动物食生或半生的鱼虾 null(四)致病作用和症状 主要是虫体对胆管的机械性损伤和阻塞作用,虫体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刺激作用。在这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引起胆管及胆管周围的炎症,导致肝实质萎缩、肝硬变,致使肝功能受损,因而影响宿主的消化机能,并可引起全身症状。 null 动物多为隐性感染,症状不明显。严重感染时,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下痢、贫血、水肿、消瘦,甚至出现腹水,肝区叩诊有痛感。病程多为慢性经过,往往因并发其他疾病而死亡null(五)治疗 1.吡喹酮 犬、猫按每千克体重50~75mg,一次口服;猪按每千克体重20~50mg,一次口服。 2.丙硫咪唑 犬、猫按每千克体重30mg,口服,每天一次,连用12d。 3.六氯对二甲苯 犬、猫按每千克体重50mg,每天一次,连用10d。null(六)预防 1.治疗病畜、病人 。 2.防止人、畜食入活的囊蚴 。 疫区禁止用生的或半生的鱼虾及其下脚料喂饲猪、犬、猫;人不吃生或半生的鱼虾;注意生、熟食的厨具要分开。 3.管好人、畜粪便。 4.杀灭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蛳。null第三节 日本分体吸虫病 日本分体吸虫病是由分体科、分体属和鸟毕属的有关虫体的成虫寄生于人和牛、羊、猪、犬、啮齿类及一些野生哺乳动物的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的小血管中而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null 一、病原体形态特征 分体科吸虫的特点:虫体长形,两盲肠后端合并 成一支,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之后。 雄虫粗短,睾丸4个以上,形成螺旋状,有抱雌沟。 雌虫细长,卵巢长,位于肠联合之前,常位于雄 虫的抱雌沟内,呈雌雄合抱状态。 虫卵无盖,内含毛蚴。nullnull 日本血吸虫 1.雌虫 2.雄虫12子宫卵模卵巢卵黄腺肠抱雌沟睾丸肠支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三)流行病学 分布:中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 宿主广泛,黄牛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高于水牛,黄牛年龄愈大,阳性率愈高。 感染途径:主要是皮肤,还有黏膜、胎盘; 人畜的流行情况与钉螺的分布一致。 null(四)致病作用 日本分体吸虫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虫卵是其主要病因。虫卵引起的肉芽肿,可导致肝硬变,继发门脉高压、脾肿大、食道及胃底静脉曲张等一系列病变。尾蚴侵入皮肤时可引起皮炎,对感染过的动物更为严重,因而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炎。nullnull(五)临床症状 食欲不振,精神不佳,体温上升,高达40~41℃以上,行动缓慢,呆立不动,以后严重贫血,因衰竭而死亡。慢性型的病畜表现有消化不良,发育迟缓,往往成为侏儒牛。病牛食欲不振,下痢,粪便含粘液、血液,甚至块状粘膜,有腥恶臭和里急后重现象,甚至发生脱肛,肝硬化,腹水。母牛往往有不妊或流产等现象。null(六)诊断 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可初步诊断。 病原学诊断:毛蚴孵化法。 免疫学诊断:环卵沉淀法,间接血球凝集 实验和ELISA等。 null(七)防治 原则:综合防治,人畜同步。 1.驱虫; 2.安全放牧; 3.灭螺。 治疗:1.药物防治, 2.免疫学防治,基因工程苗。 null第四节 肝片吸虫病 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ipatica) 属于片形科(Fasciolidae),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中,也寄生于人体。本虫能引起肝炎和胆管炎,并伴有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危害相当严重,尤其对幼畜和绵羊,可引起大批死亡。 null(一)形态特征 背腹扁平,外观呈树叶状,活时为棕红色,固定后变为灰白色。虫体前端有一呈三角形的锥状突,在其底部有1对“肩”。 消化系统包括:口、咽、食道、肠管。 生殖系统:睾丸、输出管、输精管、 贮精囊、射精管、 雄茎、 雄茎囊;卵巢呈鹿角状,位于腹吸盘后方右侧。卵黄管位于体两侧,与肠管重叠。nullnullnullnull(三)流行病学 肝片形吸虫呈世界性分布,是我国分布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之一。遍及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但多呈地区性流行。 宿主范围广泛,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鹿、骆驼等反刍动物,猪、马、驴、兔及有些野生动物,人亦可感染;实验动物中大鼠最易感。 流行季节:多雨季节,北方多在夏、秋季;南方不仅夏秋季,冬季亦可发生;null(四)致病作用 童虫:由于机械性作用造成损伤,破坏肠壁、肝实质等,引起炎症和出血。造成肝肿大,导致急性肝炎和出血,腹腔液带血和腹膜炎,严重的可死亡。 成虫:虫体进入胆管后,由于机械作用和毒性作用引起慢性胆管炎、慢性肝炎、贫血等症状。虫体的代谢产物可扰乱中枢神经,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nullnull(五)临床症状 急性型表现:病畜突然死亡,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衰弱,贫血,肝区叩诊浊音扩大,压痛,出现 腹水。 慢性期表现:消瘦、贫血和低蛋白血 症,黏膜苍白,眼睑、颌下及胸腹下 水肿,出现恶病质症状;孕畜流产。 null(六)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粪便检查和死后剖检等进行综合判断。 粪检:水洗沉淀法。 免疫学诊断:皮内变态反应、间接血凝、 ELISA等方法。null(七)预防: 1.定期驱虫。 2.消灭中间宿主。 3.加强饲养管理。null第五节 双腔吸虫病 双腔吸虫病是由双腔科、双腔属的矛形双腔吸虫寄生于黄牛、水牛、绵羊等反刍动物的胆管和胆囊中所引起的一种肝脏吸虫病。本病主要危害反刍兽,还能感染骆驼、猪、兔和马、驴等。在人也有病例报告。本病在我国北方和西北最常见,山西羊的寄生率较高,但在南方少见。null(一)病原体 有矛形双腔吸虫、东方双腔吸虫两种,棕红色,虫体扁平而透明,可见到内部器官,表面光滑,前端尖细,后端较钝圆,呈矛形,故又称矛形双腔吸虫。体长5~15mm,宽1.5~2.5mm,又称小肝蛭。腹吸盘大于口吸盘。 肠管分为两枝,肠支上无细小分枝。睾丸2个,近圆形稍分叶,斜列或并列于腹吸盘后方。雄茎囊位于腹吸盘前方。卵巢位于睾丸稍后方偏右侧,受精囊、梅氏腺、劳氏管在卵巢后,卵黄腺呈小颗粒状,位于虫体中部两侧。子宫位于虫体后部,分为上行和下行两部分,上行部分充满着暗褐色成熟的卵,下行部分内的虫卵尚未成熟,颜色淡,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前两肠管分枝处。null虫卵呈卵圆形,暗褐色,卵壳厚,两边稍不对称,卵长38~45µm,宽22 ~30µm,一端有大而明显的卵盖,卵内含有已发育的毛蚴。null(二)生活史 双腔吸虫发育过程中也有两个IH,第一IH是陆地蜗牛,第二IH为蚂蚁。从FH粪便中排出的虫卵(毛蚴并不从卵中逸出)被第一IH 吞食,毛蚴在蜗牛肠管中孵出,移行到肝脏,经母胞蚴,子胞蚴发育成尾蚴,从大静脉再移行到呼吸腔,尾蚴群外包有粘性物质形成粘性球。在雨后,粘性球排出,粘在植物上,粘性球被蚂蚁吞食后,在蚂蚁体内形成囊蚴。FH吃草时吞食了含有囊蚴的蚂蚁而感染。童虫经十二指肠到达胆管而寄生,经2 ~ 3个月发育为成虫。null(三)致病作用 双腔吸虫的危害性比片形吸虫弱,寄生部位可引起胆管炎(卡他性炎症)和胆管壁增生肥厚,可成为肝硬变的原因。肉眼可见胆管是粗细一致的绳索状。不同于片形吸虫病的是胆管组织无钙盐沉积。轻微感染时症状不明显。严重感染时,可视黏膜黄染,消化紊乱,腹泻与便秘交替,颌下水肿,逐渐消瘦,最后于恶病质死亡。(四)诊断null(四)诊断 粪检虫卵,用水洗沉淀法,并结合症状和尸体解剖,发现虫体即可确诊。 (五)防治 目前还未研究出防制本病的综合措施,采取预防性驱虫和田野草地饲养家禽,啄食蜗牛,可取得一定效果。 治疗药物如下:null1. 海涛 (海托灵)(三氯苯丙酰嗪):是专治矛形双腔吸虫的特效药,羊40 ~50mg/kg体重,牛40mg/kg体重,经口投服,效果良好。 2. 六氯对二甲苯(血放846):羊0.4 ~0.6g/kg,牛0.3g/kg口服。 3. 噻苯唑 羊200 ~300mg/只,口服。 4. 吡喹酮 口服0.2 ~0.3g;丙硫咪唑 预防可采用预防性驱虫,加强粪便管理,消灭IH——蜗牛(养家禽)null五、姜片吸虫病 姜片吸虫病是由片形科、姜片属、布氏姜片虫寄生于人和猪的小肠内(主要是十二指肠)引起的疾病。偶见于狗和野兔。 本病主要流行于亚洲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长江以北的山东、河南、陕西也有,本病流行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人畜共患病。null(一)病原体特征 新鲜虫体为肉红色,很肥厚,虫体形似斜切的姜片,故称姜片吸虫。成虫体长20 ~75mm,宽8 ~20mm,是吸虫类中最大的一种。腹吸盘大,距口吸盘很近。 两条肠管弯曲,不分支,直达虫体后端。 睾丸2个,分支状,前后排列于虫体后部中央。 卵巢1个,分支,位于虫体中部,睾丸前偏右侧,子宫弯曲于虫体前半部,卵巢前方,无受精囊,卵黄腺分布于虫体两侧,呈颗粒状。 卵比较大,卵圆形,淡黄色,壳很薄,大小130 ~145×85 ~97µm,卵内含有一个卵细胞,常靠近卵盖的一端,卵黄细胞数目约30 ~50个,每个卵黄细胞内含有5 ~10个小的油质颗粒。null(二)生活史姜片吸虫的生活史与肝片吸虫相似,不同点有以下几方面:①姜片吸虫的成虫寄生于猪或人的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到外界,在水中孵出毛蚴。②毛蚴钻入IH(水中),四种扁卷螺的体内,经过胞蚴,两代雷蚴,发育为尾蚴,尾蚴离开螺体附着于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③猪吃了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或成熟的尾蚴均能感染。④童虫附着在小肠黏膜上发育为成虫。猪自吃入囊蚴至粪便中排出虫卵,共需3个月,成虫寿命1年左右。null(三)致病作用与症状虫体的强大吸盘附于肠黏膜上,引起肠黏膜的充血、肿胀、出血或小脓肿。表现为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痛、腹泻。 同时吸取大量营养,使患猪生长发育迟缓呈现贫血、消瘦和营养不良。 虫体代谢物和分泌物的毒素作用,可引起过敏反应,如嗜酸性白细胞增多和中性白细胞减少,抵抗力下降。 严重感染时,虫体阻塞肠道,影响消化和吸收机能,甚至引起肠破裂,肠套叠而死亡,或衰竭而死。 据报道,姜片吸虫病对猪的危害是很大的,尤其对幼猪,5 ~8日龄的小猪感染率高。不但妨碍生长发null育,而且也引起死亡。幼猪断奶后1 ~2个月就可感染,饲养5 ~6个月体重才6.5 ~17.5kg,正常猪体重在50kg以上,7 ~8个月体重19 ~22.5kg,使猪的肥育受到很大的影响。 母猪常因姜片吸虫寄生而泌乳量降低,影响小猪生长。null(四)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仔猪临床症状,用水洗沉淀法检查粪便,如发现虫卵或结合尸检发现虫体,可作出诊断。(五)治疗目前常用而疗效较高的驱虫药物有: 1. 精制敌百虫(纯度95%)10mg/kg体重,混于稀粥内或精料内一次喂服。一般服后可出现拉稀现象,可不加处理,1 ~2d后自然恢复。 硫双二氯酚(别丁)60 ~100mg/kg体重,拌入饲料中一次喂服,使用本药时,最好预先准备解毒药例阿托品或解磷定作急救之用。null3. 有机磷制剂——辛硫磷,1.2mg/kg体重,对本虫的成虫和童虫都有良效。 硝硫氰胺(7505) 10mg/kg体重,一次口服。null(六)预防1.改进饲养管理:在流行严重地区,水生饲料最好改用熟喂,注意饮水卫生,不用有螺塘的水喂猪。 粪便发酵处理杀灭虫卵,严禁把新鲜人、畜粪和冲洗畜舍的污水直接施入池塘内,防止虫卵因雨水、排灌等情况而流入水池内,以免扁卷螺的感染。 杀灭扁卷螺。因扁卷螺对干燥的抵抗力很差,干热2h即可死亡,扁卷螺常附于水生植物的阴面。应有计划地将池水放去作暂时性干涸,或每年冬季结合挖塘泥积肥,同时清除池塘周围的杂草,可大大减少扁卷螺的生存。 加强宣传教育,防止人体感染,提倡饮食卫生,不吃生菱角、生荸荠、生茭白等,发现患猪,及时治疗,这对儿童尤需注意。 5. 计划性驱虫:每年对猪进行两次驱虫,每次驱虫后,必须集中粪便,灭虫灭卵。
/
本文档为【吸虫】,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