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应激性心理障碍资料整理

2010-11-06 24页 doc 93KB 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292424

暂无简介

举报
应激性心理障碍资料整理应激性心理障碍   人在生活、工作和学习时需要适度的精神紧张。但是影响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紧张;是有害于健康的。任何人在生活中都难免遇到不幸事件,每个人也都可以学会对付应激、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的方法。   克服应激性心理障碍可以用下面六种方法予以解决:   之一:精神胜利法。在你的事业、爱情、婚姻不尽人意时,在你因经济上得不到合理对待而伤感时,在你无端遇到人身攻击或不公正的评价而气恼时,在你因生理缺陷遭到嘲笑而郁郁寡欢时,你不妨用阿Q精神调适一下失衡的心理。   之二:难得糊涂法。这是心理环境免遭侵蚀的保护膜。在一些非原则...
应激性心理障碍资料整理
应激性心理障碍   人在生活、工作和学习时需要适度的精神紧张。但是影响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紧张;是有害于健康的。任何人在生活中都难免遇到不幸事件,每个人也都可以学会对付应激、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的方法。   克服应激性心理障碍可以用下面六种方法予以解决:   之一:精神胜利法。在你的事业、爱情、婚姻不尽人意时,在你因经济上得不到合理对待而伤感时,在你无端遇到人身攻击或不公正的评价而气恼时,在你因生理缺陷遭到嘲笑而郁郁寡欢时,你不妨用阿Q精神调适一下失衡的心理。   之二:难得糊涂法。这是心理环境免遭侵蚀的保护膜。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糊涂"一下,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对待各种生活紧张事件。   之三:随遇而安法。生活中,每个人总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件,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都会不期而至,用恬淡的、随遇而安的心境去对待生活,你将拥有一片宁静清新的心灵天地。   之四:幽默人生法。当人受到挫折或处于尴尬紧张的境况时,可用幽默来化解困境,维持心态平衡。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使沉重的心境变得豁达、开朗。   之五:宣泄积郁法。宣泄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悲伤忧郁时不妨与亲人朋友倾诉,或进行一项你所喜爱的运动,也可以作一次旅行来改变心境。   之六:音乐冥想法。当你出现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时,不妨试看去做一次"心理按摩" - 音乐冥想。 社会发展到今天,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DuBois教授所说:“现代人已经不那么需要抵御毒蛇、猛兽的袭击,也不太需要去对抗饥寒交迫的窘境及其他有伤身体的危险,但他们必须对付排得满满的日程表、交通、噪声、拥挤、竞争以及其他人为的紧张情境。与主要是操心狩猎和采集食物的原始时代相比,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需求要复杂得多,因此,处在现代社会的人也要紧张得多。” 从健康和疾病的角度看,人们的心理状态、社会文化背景等导致的过度精神紧张与适应不良,成为现代人的主要病因。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突发性应激事件也日趋增多,应激性心理障碍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精神卫生和公共卫生工作者加入到应激性心理障碍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尤其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已成为灾害精神病学的研究热点。 威胁到个体的生命、身体或是精神世界的完整,带来异乎寻常痛苦的人生遭遇称为创伤性事件。创伤性事件并非罕见,我国仅各类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就使2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上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的受害者,构成不容忽视的巨大群体。巨大的灾难一下子就把人推向了绝境,很少有人能够承受应付灾难的足够力量。在死亡、损伤、失去面前,抚平人们心灵伤口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心理救治。美国“9·11”后立即成立了心理创伤救治小组,对爆炸案的受害者进行跟踪式的专业心理疏导。研究表明,对经历创伤性应激事件的人们进行心理疏导的理想状态是:当不可逆转的灾难降临时,以临床医生、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们组成的救援人员能够形成一个有力的心理支持体系,使得灾后人们的应激性心理障碍降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虽然我国目前尚没有一个机制上的保障能使这些理想的做法得以实现,但可喜的是,在《中国精神卫生规划2002-2010》中,有专门涉及精神卫生救援的预案,今后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突发的人为事故发生,都需要精神卫生工作者直接参与现场救援工作。因此,应激性心理障碍是现场流行病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同时,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造成的损失惨重,应激性心理障碍作为灾害的严重影响之一值得引起更多的注意和更加深入的研究。   第一节 概 述 一、​ 一、    基本概念 (一)应激 应激,其英文“ stress”一词的意义是指我们通常所感受到的紧张或压力。医学心理学将应激定义为:个体在事件或环境刺激下通过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以下几层涵义: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对过程;应激源可以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应激反应可以是生理的、心理的和行为的;应激过程受个体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近十几年来,以现代应激学说的代表人物佛克曼(Folkman)为首的研究者越来越强调认知评价在应激作用过程中所起的核心作用,将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征和心身症状等应激有关变量,分别从“应激源”(刺激物)、“中间(介)变量”和“应激反应”这三个方面进行认识(图16-1)。并进一步指出,中间变量按其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又可分为内部资源(认知、应对以及个性等)和外部资源(社会支持等)。 (二)应激源 应激源(stressor)是指引起机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广义的应激源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躯体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性的应激源。 (1)躯体性应激源:是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包括理化因素和生物学因素,如温度、湿度、噪音、毒物、振动、微生物和躯体疾病等。 (2)心理性应激源:是指各种心理冲突、挫折情境、人际关系的紧张不和睦、焦虑、恐惧和抑郁等各种消极情绪以及不切实际的凶事预感等。 (3)社会性应激源:人们生活在自然界又活动在社会环境中,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都可以成为应激源,如战争、动乱、天灾人祸、重大的政治经济制度变革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负性生活事件。 (4)文化性应激源:是指当一个人从一种熟悉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语言环境以及风俗习惯迁移到陌生的环境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时,需要人们去适应和应对生活中文化方面的变化。 (三)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个体在生物、心理、社会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sponse)。一般性应激反应可以分为躯体性、心理性和行为性三类,这是为了便于说明而从各个侧面去探讨的。实际上在强烈的应激源的作用下,三者是共同发生的,而这三种反应又是相互影响的。在我们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应激反应,是一种综合反应。近年研究的综合性应激反应有以下几种。 1、亚健康状态(sub-health) 亚健康又称第三健康状态(the third health situation)。是指人处于完全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现代社会随着竞争和冲突的加剧,人们常感到“生活得很累”。这种慢性疲劳和精力低下的表现就是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精神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可导致崩溃的发生。这个过程是渐进性的,虽然每人的时程不同,但形式基本相似,大致分为三个时期:①应激唤醒阶段(stress arousal stage),主要是失眠、不安和焦虑;②能量储备阶段(energy conservation stage),有慢性的疏懒,持久的疲劳,烟、酒消耗增多,淡漠;③耗竭阶段(exhaustion stage),慢性的有抑郁、心身疲惫、社会孤独,极端的可产生自杀念头等。 2、崩溃(burnout) 是指一种心身耗竭状态,通常是指由于强烈的心理应激而带来的一种无助、绝望的情感体验。崩溃的出现通常是长期超负荷的运转导致的体力与精神的极度耗损,在此基础上再遭遇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而造成的。崩溃具有以下特点:①表现为体力耗竭,常有频繁头痛、恶心、疲劳、睡眠不良等;②体验情绪耗竭,有抑郁、绝望情感;③呈现精神衰竭或变态,对人、对己、对周围的一切都持消极态度;④自暴自弃的情感。一些从事“助人职业”的人们(如教师、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及咨询师等)比较从事其他职业者更易有此体验崩溃。一些重点中学的毕业班学生在家长、学校、社会的舆论压力下会有此体验,许多体育竞技者在训练和竞赛后也常有此体验。 不过,对多数患者来说,崩溃是可逆的,也是可以预防的,应激前的有氧运动、注意营养、劳逸结合,有助于预防崩溃的进展。 3、创伤后应激障碍 有时人们处于高度应激情境时并不表现应激现象,只是在事件过去后一段时间才体验到应激反应。重大生活事件除了对健康造成即时损害以外,还会产生“余波”效应,也就是原发事件所引起的后续影响。这种在创伤经历一段时间后再发生的应激综合征称之为延缓应激障碍,中国精神障碍与分类第3版(CCMD-3)用创伤后应激障碍代替之。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焦虑障碍,常常发生于强烈应激和长期处在下列情境时:①个体的必须的基本需求受到威胁;②基本是无法控制的事件;③由于其它应对方法不能利用或无效而被迫使用防御机制。创伤后应激障碍常见于自然灾害如洪水、台风、地震,或者是突发的灾难性事故如火灾、飞机失事及爆炸、恐怖活动等。灾难的研究表明,只有少数人在事件发生时立即体验应激,而多数人均呈现延缓应激反应,出现在威胁过去后数天或数月之后,Erikson对西维琴尼亚洲水灾的两年后随访调查发现,每一个受灾者都在事件后有焦虑、激惹、夜惊、记忆损害及内脏不适的复合症状。 延缓应激反应也常见于被强暴的受害者,如战俘以及被绑架的人质。有研究称,目睹越南战争时严重轰炸的幸存者约有1/3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由于该病发病率较高,加之往往病程迁延,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故成为近年的应激性心理障碍的研究热点。在本章第二节将详细对其进行阐述。 (四)应激性心理障碍 现代心身医学理论认为,机体在任何时候,只要有心理活动,就会有生理反应,也就是说,应激反应无时不在。但一般而言,应激反应并非都是坏事,心理学研究表明,应激与工作、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即只有在适度应激反应的状态下,人才能取得最大业绩,过高或过低的应激反应均会使得业绩减退。因此,早在20世纪30年代,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Selye)就提出过积极应激和消极应激概念,认为只要是适度和正常的应激反应,就不会对个体产生危害。因此,有应激反应并不一定就有应激性心理障碍的发生。 只有在应激反应过度时,才会导致个体功能障碍或器质性病变,即发生应激性心理障碍(stress mental disorder)。应激性心理障碍主要是指应激造成的个体精神神经反应和心理功能障碍,具有如下特征:①发病因素与应激源有时间相关;②机体有神经或心理功能障碍;③多数与某种特殊个性类型相联系;④疾病经常有缓解或复发倾向;⑤不符合躯体疾病诊断标准。 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两个疾病诊断系统,即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及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均在分类中将应激性心理障碍归纳为急性应激障碍(ICD-10中称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三种类型。 二、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 人们面对同样的生活事件时,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应激状态。其影响因素有:个体的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人格等。 (一)认知评价 认知评价(Cognitive appraisal)是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性质、程度和意义做出推断。事件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心身反应。 1、认知评价过程 拉扎罗斯(L.Lazarus)和他的工作小组将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过程分为三级: (1)初级评价 是指个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对其进行的最初估计,判断情境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即回答“我是不是有麻烦?”等类似问题。 (2)次级评价 是判断个体的应对能力是否与情境的要求相匹配,即要回答“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做?”这类问题。伴随着次级评价,个体会同时进行相应的应对活动。 (3)再评价 是建立在前两级评价引起的反馈基础上,对情境意义及应对结果进行的再次评价,将导致初级评价的改变,以及相应的应对技巧的调整。 2、影响认知评价的因素 人们将一个事件评定为应激性事件,至少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与事件相联系的情绪、事件的不确定性及事件对个人的意义。 (1)情绪 相互作用理论认为情绪与认知相互依赖,情绪可以从四个方面影响个体所采用的处理方式和应对过程:①当环境中存在异常时,情绪是一种早期的警告信号,使人们停止正在进行的事物,而注意更重要的事情;②记忆系统可将情绪和相应的事件细节储存起来,当碰到相同或相似的事时,人们对该事件的知觉判断可能会染上相似的情绪色彩;③情绪可引发动机,人们会用各种手段延长愉快的情绪体验,而摆脱不快的体验。 (2)不确定性 当事件要求人们所不具备的知识、事件比人们的认知更复杂,或事件是不可预测(如炸弹袭击或龙卷风)时,人们就可能体验到不确定性。因为无法预测,人们也就不知道什么行为才是合适。随之产生无助感或脆弱感,引起应激反应。 (3)事件对个人的意义 每个事件都可作出多种解释,因而,同样的事件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例如,有人愿意住院检查,因为这对他可能意味着休息,或确定疾病诊断以减少不确定感;有的人则讨厌住院,因为觉得时间宝贵,住院是浪费时间,或认为任何检查都令人不舒服。当事件对人有重要意义或负性意义时,常引起应激。人们可以通过合理化(给事件加上自己希望的意义)或改变事件的意义、降低事件的意义来处理应激事件。 (二)应对机制 应对(coping),又称应对策略(coping strategies),指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时采取的各种策略。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是人的认知和行为的综合体。应对方法大致分为两类:①情绪集中性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或称作减轻法(palliative method),是指改变个体对应激源的反应,此法不影响应激源。通常所用的减轻法包括防御机制、对情境的重新评价和缓和紧张三种方法。②问题集中性应对(problem-focused coping),是指直接指向应激源,降低应激源发生的可能性或改变应激源的强度。常用的方法包括事先应对和寻求社会支持两种。 (三)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个体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一般认为社会支持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是应激作用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目前,社会支持对健康的保护机制主要有两种假说:即缓冲作用假说,认为社会支持本身对健康并无直接影响,而是通过提高个体对日常生活中伤害性刺激的应对能力和顺应性,从而削减应激反应,起到缓冲生活事件的作用;其次是独立作用假说,认为社会支持不一定要在心理应激存在下发挥作用,而是通过社会支持本身的作用,以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进而促进健康。根据后一假说,普遍改善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将有利于促进健康。 (四)人格与应激 人格可以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感知,有时甚至决定生活事件的形成。许多资料证明,人格特征与生活事件量表分之间,特别是主观事件的频度以及负性事件的判断方面存在联系。 1、人格对应激的影响 (1)人格影响认知评价 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人格心理特征因素,都可以不同程度影响个体在应激过程中的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这些因素决定个体对各种内外刺激的认知倾向,从而影响对个人现状的评估。例如,事业心太强或性格太脆弱的人就容易感到事情成败的压力而出现应激。人格有缺陷的人,往往存在非理性的认知偏差,使个体对各种内外刺激发生评价偏差,可导致较多的心身症状。 (2)人格影响应对方式 人格特质一定程度决定应对活动的倾向性即应对风格。不同人格类型的个体,在面临应激时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应对策略。当面对无法控制的应激时,A型行为模式的人与B型行为模式的人相比,其应对行为更多地显示出缺乏灵活性和适应不良;面临应激环境时,A型行为模式者较B型行为模式者更多地采用积极正视问题的应付行为,而不是默认;同时A型行为模式的人,不像B型行为模式的人那样易于接受现实,对问题的起因更多地强调自身因素而不是环境。 (3)人格与社会支持有联系。人格特征间接影响客观社会支持的形成,也直接影响主观社会支持和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水平。人与人之间的支持是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人在支持别人的同时,也为获得别人对自己的支持打下了基础,一位孤僻、不好交往、万事不求人的人是很难得到和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的。 2、人格在应激与疾病关系中的作用 同样的生活事件,在不同人格的人身上可以出现完全不同的心身反应结果。大量人格调查研究证明,某些人格因素确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但其特异性并不高。有人认为,特定的人格易导致特定的负性情绪反应,进而与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发生联系,说明情绪可能是人格与疾病之间的桥梁。但这一认识并未能进一步解释人格与情绪之间的联系。应激研究认为,在应激作用过程中,人格与各种应激因素存在广泛联系,人格通过与各因素间的互相作用,最终影响应激的心身反应性质和程度,并与个体的健康和疾病相联系。 第2节​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 经历创伤性事件带来一系列心理、生理和行为的改变,从多方面影响身心健康,并可导致长期存在的严重心理痛苦和精神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创伤性事件所致的严重后果之一。最初有关PTSD的研究集中在与战争创伤(如越南战争)、重大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有关的PTSD。最近20余年里,有关PTSD流行病学研究一直十分活跃,其研究已扩展为包括暴力袭击、强奸、虐待、绑架、重大交通事故等日常生活事件和自然灾害在内的一切引起严重精神创伤性事件所引发的共同的精神障碍。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①创伤性事件在人群中并非罕见现象,但对创伤性事件的心理影响特别是与精神障碍的关系一直缺乏系统探索,PTSD诊断概念的确立为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②相应于新的诊断类别需要获取基本的流行病学资料,并探讨在不同文化及各类不同的创伤性事件后的流行病学特点;③随着的积累,PTSD的概念和诊断标准也一直在经历着相应的改变。 有关PTSD发病率报道不一,在经历创伤性事件的人群中PTSD的患病率从1.5~70%,变异极大。美国的研究表明,社区普通人群中有36.7%—81.3%的有过暴露于创伤性事件的经历,PTSD的终生患病率男性为5%,女性为10.4%,整个人口中约1/12的人受到影响。可见,PTSD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群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重要疾病之一,该病与其它焦虑谱系障碍已成为继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之后又一重要研究范畴。 一、流行病学 (一)疾病分布 对高危人群(即创伤性事件幸存者或经历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创伤性事件后PTSD发病率在3-58%不等。不同人群、应激源性质和强度不同,发病率差异很大。为便于描述,以下按照不同人群分别进行讨论。 1、军人 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遭受的创伤暴露率及暴露水平不同,其发病率也不同。 (1)战斗老兵:越战老兵PTSD时点患病率为15%,终生患病率高达30%。而海湾战争的沙漠风暴行动中老兵PTSD发生率相对较低,从波斯湾返回后3个月内PTSD发生率为9%。 (2)现役与预备役:PTSD在现役和预备役军人中发生率亦有差异,如海湾战争中PTSD发生率在现役和预备役中分别为8%和9.3%。 (3)遭受特殊创伤的老兵:二战期间参加芥子气试验的老兵时点患病率为17%,而终生PTSD患病率为25%。参加海难救援军人在1个月内时PTSD发生率为17.95%。 (4)和平时期军人:调查显示,我军平时PTSD患病率为4.86%,其中海、陆、空军和军校学员的PTSD发生率分别为4.84%、5.80%、8.84%和2.27%。 2、普通人群 (1)平民:一般平民创伤性事件发生相对较少,根据一项对城市青年人群的随机调查结果显示,有39%的个体曾经暴露于创伤性事件,其中只有23.6%的个体在一生中某一时间发生PTSD。 (2)特殊创伤性事件的平民: ①火山爆发:Saint Helen火山爆发事件经历者中仅有3.6%的人群发生PTSD,而且在创伤性事件后2年内部分症状缓解。 ②丛林大火:对一暴露于严重丛林大火的自愿灭火人员研究表明,PTSD时点患病率为16%,部分患者在42个月内得到缓解。 ③石油泄漏:Exxon Valdez石油泄漏事故后1年内暴露人群中有9.4%发生PTSD,较对照组高出2.9倍。 ④躯体受伤:对262名躯体受伤的警察研究发现,PTSD发生率为7.5%,34%具有PTSD症状或亚临床症状。 ⑤尸体处理:目睹死伤、事故后尸体处理的工作人员亦可发生PTSD,沙漠风暴行动中救援人员时点患病率为11%,之后4个月和13个月时分别降至10%和2%。 ⑥交通事故:一交通事故122人的受害群体1个月后PTSD发生率为34.4%,3和6个月时分别为25.2%和18.3%,女性受害者PTSD发生率高于男性。 ⑥恐怖活动:恐怖分子袭击的以色列非受伤妇女在6个月时27%符合PTSD诊断标准。前瞻性研究显示其中受强奸的妇女3个月后PTSD发生率更是高达48%。 ⑦躯体疾病:211名普通医院急诊病房的创伤幸存者中有63名幸存者(29.9%)在1个月时符合PTSD的诊断,37名幸存者(17.5%)在4个月时具有PTSD症状。 ⑧特殊职业:对郊外警察、消防员等特殊职业人群来说,其职责相关刺激、躯体化和PTSD的发生密切相关。 总之,由于创伤性事件的特征、类型及其严重性对PTSD的发生率有重要影响,因而导致不同的PTSD发生率。但有些暴露于严重而且持久的创伤性事件人员确实没有PTSD或其他精神疾病发生,提示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创伤性事件后发生PTSD并非必然结果。 (二)病因学和心理社会易感因素 影响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遗传因素、个性特征、既往创伤史、既往行为和精神问题、父母关系以及恢复期应激源暴露等。其中一些危险因素在相对低阈值下产生影响,而一些危险因素在相对高暴露水平下起作用。PTSD危险因素究竟是个体对PTSD特殊素质,还是反映了可被灾害触发的总的精神病素质到目前仍不清楚。 1、创伤前因素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PTSD患者家族史中精神疾病发病率是经历同样事件未发病或无此经历者的3倍,所患精神疾病以焦虑症、抑郁症、重性精神病和反社会行为为主。在双胞胎研究中,PTSD患者的同胞较创伤后未患PTSD的同胞PTSD发病率增高,而且,单卵双生者较异卵双生者PTSD同病一致率更高。 PTSD遗传因素的致病机理可能是遗传缺陷导致了应激障碍的病理生理基础,涉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边缘系统(海马、杏仁核)和内啡肽功能。与急、慢性应激及与应激有关的精神障碍(如重性抑郁)患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相反,PTSD患者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降低,且与患者父母患PTSD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肾上腺皮质激素降低是由HPA轴的抑制作用引起的,HPA轴的过度抑制与创伤相互作用导致了患者对PTSD高度易感。已知情绪状态和行为与边缘系统关系密切,其中海马、杏仁核与情绪行为表现有重要关系,而且边缘系统对新皮层认知活动所伴随的下丘脑情绪驱动反应机制起着启动作用,故边缘系统功能障碍是产生恐惧反应的基础,并可能进一步影响HPA轴功能。内啡肽直接参与应激反应,其功能异常同样成为PTSD的易感因素。 (2)家庭及社会因素:童年期创伤,如受歧视、受虐待、被遗弃、性创伤等均使PTSD的发病率增高。这些创伤可以来自家庭,也可以来自同龄伙伴及社会,其中家庭暴力是PTSD重要的普遍的病前易感因素。它可导致受害儿童发生PTSD或使该儿童在以后成为PTSD高危个体。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影响一方面是引起潜在的心理创伤,在持久的应激中形成不良的情感行为模式,如具有攻击性的“脾气”,因为在儿童看来这种脾气比纯粹的攻击行为更易被社会接受。这样的受虐待儿童长大后常常变成施虐者,而他们在经历创伤后却无所适从,以致发生PTSD。严重不良的情感行为模式可进一步发展为人格障碍(PTSD的又一病前易感因素)。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另一重要影响是通过儿童学习的“模版”(主要是母亲)来间接发挥作用的。儿童的母亲往往与儿童同样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而对暴力表现焦虑、痛苦的母亲与其子女PTSD的发生密切相关。儿童因为学习了错误的应对创伤的情感行为模式而在应激状态时出现PTSD。另外,生活在相对隔绝并受歧视、虐待的社会环境中的成人也同样易感PTSD。这在美国黑人PTSD的高发病率以及早先对战俘患PTSD情况的研究中均有所表现。与之相反,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精神和经济上的)则是免于发展成PTSD的保护因素。 (3)病前精神状况:创伤受害者的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 ,IQ)与PTSD发病率呈负担关。这提示IQ高的人能更好的应对创伤,但引起IQ低的因素(如脑损伤)是否是PTSD的易感因素,尚待进一步辨明。病前某些人格障碍如依赖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以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均可妨碍人们成功应对创伤而导致PTSD。病前患有焦虑谱系障碍的人对PTSD高度易感,因为PTSD也属于焦虑谱系障碍,在此范畴内一种疾病很容易转变为另一种疾病。对创伤曾有过相似经历的人也易患PTSD,这可能是创伤具有累积效应,但善于调节情绪并总结失败教训的人会对再次创伤不敏感。 2、创伤性事件 经历创伤性事件是PTSD的直接原因和诊断地必要条件。有史以来,战乱、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一直伴随着人类,但是近年才较为系统的了解某个特定人群一生中暴露于创伤性事件的概况。美国全国共患率研究(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根据DSM-IV的标准,采用创伤性事件的筛查表进行入户调查。结果表明,60.7%的男性和51.2%的女性在其一生中至少暴露于一件创伤性事件。1998年Breslau等进行的社区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将近90%的人在其一生中至少暴露于一件创伤性事件。根据该结果,有37.7%的人受到过暴力攻击(如强奸、拷问、军事战争等),59.8%的人受到过伤害或惊吓(如威胁生命的事故、自然灾害、疾病或目击创伤性事件),60%的人经历过亲人非致命的创伤性事件(如女儿遭强奸、配偶在意外中严重受伤)。 创伤性事件与PTSD的关系,首先取决于事件的性质。Resnick等对全国性样本4008人进行为期6个月的研究发现,暴力犯罪的受害者PTSD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暴力犯罪的受害者,分别为25.8%和9.4%。暴力犯罪受害者中暴露于躯体伤害与强奸的女性PTSD患病率最高(74.7%)。 除事件性质外,还有诸多变量影响创伤性事件与PTSD的发病率。不少研究提示暴露强度与PTSD发病率存在剂量反应关系。Smith等在一架战斗机坠入某饭店导致9人死亡的事件后,以事件发生时在现场(高暴露)和不在现场(低暴露)饭店员工为对象,4-6周后PTSD的发病率分别为29%和7%。Willson总结了需要考虑灾害的各个侧面,提出除去自然灾害还是人为造成这一维度外,还可进一步从十个维度加以描述:对生命构成威胁的程度、亲人或其他重要方面丧失的程度、发生速度、创伤持续时间、是否被迫离开家人或家乡、灾害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再次发生时的暴露程度、在多大程度上目睹了死亡、濒死及毁灭、创伤中个人角色和各类组织机构对事件的反应。 3、创伤后因素 在创伤后,受害者如能找到适宜的应对方法或获得相应的有效社会支持则可避免发生PTSD或使PTSD发病率降低。相反,即使是相对较轻微的创伤,如不能得到相应的家庭和社会支持,受害者则易患PTSD。另外,早期治疗和干预也可有助于减少受害者发生PTSD或减轻其症状。 (三)与PTSD相关的预测因素 确定患者出现PTSD症状的风险,对于及早采取干预措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不少学者着重于与PTSD相关的潜在危险因素的研究。 1、种族:Norris在1000名成人中研究十种潜在创伤性事件的频率和影响。不同人群中,暴露于创伤性事件的白人多于黑人,男性多于女性,年轻人群的PTSD患病率最高。对创伤性事件的易感性黑人男性最高。Garrison等在Hugo飓风发生后一年调查了1264名11-17岁的青少年,PTSD的患病率在白人女性最高(6.2%),白人男性次之(4.7%),黑人男生和女生分别为3.8%和1.5%。 2、年龄:不少研究显示,成年患者的年龄与PTSD症状成反比,年轻患者往往缺乏面对死亡的心理准备,而且向他们较多地描述治疗的危害,可能会加重他们的心理应激。Andrynowski等人的研究发现女性乳腺癌患者的年龄与PCL—C总分明显相关,老年女性乳腺痛患者的PTSD症状较少,可能与老年妇女乳腺癌的恶性度较低,而且年轻妇女在患乳腺癌后存在更多需要应付的问题,存在更多的应激风险有关。 少儿幸存者的年龄与PTSD得分成正比,少儿患者的年龄越小,认知过程越不完善.对自身创伤遭遇理解不深,也更容易被家长哄骗,这可以保护他们心理免受应激源的冲击。Kazak等人还发现少儿幸存者的年龄与他们父亲的回避症状呈负相关。 3、性别:普通人群中女性患者的PTSD的发病率较男性为高,提示对PTSD的诊断与治疗的反应可能存在性别差异,另外、女性患者在遇到创伤性事件后,在社会、医疗环境中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对待.女性在医疗环境中可能经受更严重的创伤刺激。以前的研究显示女性患者确实接受了较男性更严重和广泛的治疗,医患之间的交流问题也可能给医疗过程中的女性带来更多的困难。 4、个性特征及既往健康史:一项研究指出,发生PTSD的危险因素为受教育程度低、儿童时期有行为问题、具有神经质倾向、性格内向、有精神障碍或物质滥用的家族史(包括情感反应强烈、焦虑或抑郁、反社会行为问题)。其他较为公认的危险因素有:既往有创伤暴露史、创伤性事件前后有其他负性生活事件、家境不好、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等。 5、生活质量:一项应用定式生活质量量表进行的调查发现,存在较多心理、躯体和睡眠等生活质量问题的患者也出现较多的PTSD症状。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与幸存者心理创伤程度呈负相关。患者往往会面临许多问题,如丧失身体健康、与医疗保险的经济纠纷、社会支持的改变、自尊降低等,而经济收入和文化素养往往是患者应对上述问题的一个资源,如受教育程度较低者应付创伤刺激的认知、情感和技巧资源较少。因此,低收入、低教育程度的患者在应付这些问题时就可能遇到较多困难,加重心理创伤,出现PTSD。 6、社会支持因素: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减少PTSD症状,可以对创伤性事件起缓冲作用,而且情感性的支持更有益于患者的心理应对。例如,社会对战争的看法和战争本身的因素可影响社会支持,从而影响PTSD发生。越战持续时间长,伤亡惨重,美国国内对战争意见不一,遭受世界广泛谴责,战争目标失败,回国老兵受到批评与否定,因而越战士兵PTSD发生多。海湾战争则相反,战争理由简明,军事行动成功,伤亡少,受到美国和大多数世界人民的支持,战争目标成功,回国老兵受到英雄般欢迎,因而PTSD发生率低得多。 人口学资料提示,遭受创伤性事件幸存者中离异或单身PTSD发生率明显高于已婚者,可能与后者获取配偶的支持有关。 二、临床表现 导致PTSD的创伤性事件是具有一定严重程度的应激事件,而诸如失业、被迫迁居等事件虽然也很令人烦恼,但尚未达到足够的严重程度,故只可能引起适应障碍。PTSD症状通常在创伤后立即出现,但也可以经过一段无明显症状的间歇期后才发病,间歇期可长达半年以上。一旦出现,则可持续1个月至数年。PTSD有许多特征,但主要有3个:①对创伤性事件的重复体验(如闪回或梦魇),伴有警觉性过高(如易激惹或惊吓反应);②社会生活退缩(如避免社交和情感麻木);③强烈的羞愧、内疚或耻辱感。90%的PTSD患者于创伤后发生睡眠障碍,缺乏兴趣,情感不协调,并有对与创伤相关境遇的回避行为和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患者亦常出现抑郁症状、广泛性焦虑和暴力行为,男性多呈现抑郁症和药物滥用,女性多呈现惊恐障碍。两性患者中嗜酒现象均较普遍,且发生率相似。急性期过后,患者可表现为以恐惧为主的症状群或以羞愧为主的症状群,也可能二者皆有。以恐惧为主的症状包括侵入性回忆(闪回),对创伤性事件回忆的恐惧和回避以及焦虑等,以羞愧为主的症状则可表现得较为复杂,羞愧体验与抑郁紧密相关,可导致缺乏自信和自我批评,表现为麻木退缩或行为冲动轻率,持续的羞愧也可导致易激惹、愤怒发作和暴力行为,故有学者将表现为上述症状的PTSD称为“复杂型PTSD”。该型PTSD多与持久的创伤体验和幼年时的创伤经历有关,患者通常不回避考虑这些体验,而是反复考虑这些事件。 三、诊断 (一)PTSD的诊断标准 DSM—IV把威胁生命的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作为一个能导致PTSD的潜在应激源,列入PTSD的诊断标准中。DSM—Ⅳ中PTSD诊断标准规定:①能够引发恐慌、害怕等情感反应的特定的创伤性事件,包括对个体或家庭成员的死亡的威胁严重的伤害、或对其机体的完整性造成威胁:②必须包括持久的创{方性事件的反复再体验,如闯入性的思想、闪回或噩梦,当个体遇到与最初的创伤相关的事件、境遇时就可能出现这些症状;③个体竭力回避能引起对创伤回忆的场景或活动,这种回避可表现为多种形式,如试图减少或完全抑制这些想法、谈活及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线索,或不能(或缺乏愿望)与人保持密切关系;④个体必须有高警醒性和易激惹的症状体验,而这些体验在创伤前未曾有过。这类症状包括难于入睡或睡眠不稳、高警觉、集中注意困难、夸张的惊跳反应;⑤个体必须至少有—项反复再体验症状、三项回避症状和二项高警醒性症状,而且这些症状至少持续1个月;⑥上述症状严重以至影响了个体的日常生活能力,而这项对于诊断PTSD至关重要,它标志着这种障碍的临床严重程度,是PTSD与亚临床状态的焦虑的鉴别所在。 DSM—Ⅳ把PTSD划分为三种亚型:延迟性PTSD(症状出现于创伤后6个月或以上)、急性PTSD(症状病程少于3个月)、慢性PTSD(症状持续超过3个月)。Alter等人则将PTSD分为现患PTSD(症状在近6个月内出现,并持续1个月以上)、长期PTSD/症状出现于6个月以前,目前仍存在)。 (二)PTSD的相关诊断量表 最理想的PTSD诊断方法是对通过不同的采集方式(交谈、行为观察、生理、心理测验)获得的不同来源(自述、门诊医生、亲友)、不同类型(如认知、情感、社会、家庭、职业功能)的资料进行综合、评价、诊断:但是事实上这种繁杂的方式很少在大多数临床或研究机构应用。通常,PTSD诊断是通过采用定式临床评定量表和/或PTSD症状言评量表来获得的。 1、定式临床问诊量表:此类量表大多由医生通过问诊来完成。多数只测出PTSD症状存在与否,但并不能判断症状的频度与强度。因此,降低了它们的灵敏度。临床常用的有: (1)为DSM-Ⅲ—R配套使用的定式临床问诊量表中的PTSD部分(PTSD module of the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II-R,SCID):它是最常用的定式问卷之一,它提供了PTSD诊断标准的综合评价,适用于评价各种类型的应激源所致的PTSD。 (2)创伤后应激量表问诊版(Posttraumatic Stress Scale—Interview version):这是按照DSM—Ⅲ—R诊断标准编制的有17项内容的PTSD诊断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及与SCID趋同的信度: (3)另外,也有人在临床科研中应用PTSD问卷(The PTSD Interview Scale,PTSD—I)、临床医生用PTSD量表(Clinician—Administered PTSD Scale,CAPS—1)、诊断问诊量表(Diagnostic Interview Sche—dule,DIS)、PTSD调查表修订版(The Revised PTSD Interview,R—PTSD)等。 2.PTSD症状自评量表:这是美国的临床医生在研究癌症病人的PTSD时常用的一类量表。其优点是内容简要而且不须临床医生操作。虽然这类量表没有提供PTSD的综合诊断,但是它们可提供有关特殊的PTSD症状严重程度和频度的详尽信息。 (1)应激事件影响量表(The Impact of Event Scale,IES):它是最常用的PTSD症状自评工具之一。由15项内容组成,用于测查回避症状和闯入性症状的频度和严重程度。它具有良好的信度,与PTSD的临床诊断有高度相关。它被有效地用于癌症病人,在一些研究中反复多次地使用这一量表,也表现出良好的敏感性和适用性。 (2)PTSD检查表平时版(The 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这是有17项内容的PTSD样症状调查表。它是专为评价普通人在平时生活(与战时相对而言)中遭遇创伤后的体验而的。此量表基于症状的数量和严重程爱而提供—个连续的评分。它是一个多维度观察PTSD的工具,可以为临床治疗、护理提供对PTSD主要症状更详细、更准确的描述,还可在临床研究中作为评价心理干预效果的工具。Smith等人关于PCL-C效度的研究提示PCL-C是一个评价PTSD症状的简明有效的工具,但是它也有弱点,如只包含两个回避症状,因而削弱了其充分评价回避症状的能力;高警醒性症状条目中,其针对PTSD的相关性及特异性不高。 (3)简明症状调查(Brief Symptom Inventory,BSl):是症状检查表—90(SCL—90)的简写本,有52个条目,0—4级评分,包括9个因子分和一个总严重程度分,个体自我评价与创伤相关的症状。许多有关PTSD和癌症病人的PTSD研究都曾应用此量表。 (4)创伤史问卷(Trauma History Questionnaire,THQ):是由收集有关个体的创伤史资料而演化形成的自答卷。创伤性事件包括犯罪、强奸/性虐待、躯体攻击/虐待、丧亲、和自然灾害等。它具有良好的信度.可用于评价癌症以外所致PTSD的创伤性事件 (5)医院用焦虑与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有15条目的自评量表,特别用于患病群体的抑郁情感和认知症状,它显示了医学诊断范畴的效能,可提供有价值的癌症病人的抑郁、焦虑分量表评分。 (6)总体健康问卷(General Heath Questionnaire,GHQ—28):包括躯体症状、社会功能缺陷、焦虑、严重抑郁等4个分量表。 (7)Duke大学功能性社会支持问卷(the Duke—UNC functional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Duke—SSQ):由8个条目组成,0-4级评分,评价个体对他从其他人那里得到的功能性社会支持的满意程度,还可从分量表获得情感和自信支持评分。 四、防治 对于高危个体尤其是儿童采取预防性干预(如儿童应取得家庭的配合),改善其精神活动状况对预防及治疗PTSD的发生是十分有益的。一旦该病发生则不易治愈,虽然经过4周住院治疗的患者2/3得到改善,但他们中的55%在二年内需要再次住院。而且,易感因素、物质滥用和后来出现的应激因素均可能影响其康复。PTSD早期治疗甚为重要,创伤受害者如能及时得到支持,尤其是家庭的支持,则可能减缓PTSD的发生。 (一)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PTSD的重要方法,比精神药物治疗更为有效,一般多采用复合式心理疗法,如暴露疗法和认知重建相结合,这可比某种单一的心理疗法效果更好。家庭在PTSD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家庭的支持和配合是患者康复的重要基础。在创伤急性期应给予支持性心理疗法,此时不宜采用让患者回忆创伤性事件的认知疗法或暴露疗法,因为这些方法可使患者在不适宜的情况下再次体验创伤经历,而有加重病情的可能。以恐惧为主的症状治疗以暴露疗法为主,它常作为系统脱敏疗法的——部分使用,对于如下情况的患者有效;①有严重侵入性回忆的患者;②无严重抑郁或物质滥用的患者;③创伤性事件是单次孤立发生的;④病前无广泛的创伤经历;⑤病前精神状况良好。以羞愧为主的症状的治疗类似于人格障碍的精神治疗,其关键是医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患者对医生有足够的信任。医生要帮助患者增加对自我和外部事物的认知,重新评价创伤经历,重复体验羞愧、狂怒等痛苦情感,增强对自我和他人信任的勇气和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以解除患者的被动退缩和无助感。另外,还可让患者建立“互助组”,让他们增加彼此的关注,建立团队间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改变被动和无助感,增强自信心。 (二)药物治疗 PTSD的药物治疗能缓解某些症状,减少患者的痛苦体验。通常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措施.增加患者对心理治疗的依从性。虽然尚无有效治疗PTSD的药物,但根据临床症状可采用抗抑郁剂(5-羟色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剂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其它药物对症治疗。对持续的“闪回”体验可服用卡马西平;情感爆发或对刺激再暴露时的不良应激可服用心得安;警觉性过高和反复体验应激事件可服用丙咪嗪或苯乙肼:警醒症或惊吓反应可服用心得安或氯压定。如PTSD患者伴有惊恐性障碍或抑郁症应首选三环类抗抑郁剂;伴有广泛性焦虑时,应服用丁螺环酮或苯二氮草类药物;伴有难治性抑郁症可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伴有愤怒发作可加用锂盐。 一、PTSD的初级预防 军事人员是PTSD的高发人群,在历史上可占人员伤亡的10%~50%。从其开始发生的各个环节预防PTSD,以减少精神伤害是可行的。初级预防是预防PTSD发生的基础。其目标是从PTSD发生的各个环节上预防。其最好是从加强部队团结协调及内、外部的社会支持入手。 (一)严把兵员关:部队是一高度应激的群体,创伤性事件暴露多,导致精神障碍的因素也多,精神不健全的新兵入伍更易诱发精神障碍的发生。尤其是具有高创伤性事件发生的特种部队,应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好,教育程度高,精神状态好,无不良精神家族史及行为问题的新兵中挑选,以最大限度降低PTSD的发生。 (二)改善应对水平,进行应激适应训练:很明显,战时状况可产生应激环境要求参军人员具有较高的适应应激能力,因此从新兵训练开始就要做好心理适应准备,使其了解如何应付缺乏睡眠、紧张节奏,及军队土气低落等情况的方法,进行躯体及精神方面的适应性训练。 指导新兵提高对应激的积极应对水平,减少应激引起的不良情绪反应。如指导个体进行“再评价”应对,学会换一个角度去认识生活事件,减轻应激反应。另外,在提高应对水平的同时,指导新兵正确估计自己的应对能力也很重要。估计过低,使个体看不到光明前景;估计过高,易遭受挫折。 (三)加强部队科学化管理,尽可能控制或回避应激源:减少应激源的刺激是控制应激的理想方法。部队为一高度紧张,纪律严明的群体。不良的训练方法,恶劣的官兵关系及战士之间的矛盾、士气低落、组织管理不合理等因素均可诱发应激障碍发生,因此科学管理,科学训练,良好人际关系,高昂的部队士气均可减少应激源的发生。 (四)寻求社会支持,充分发挥支持系统作用:部队群体或个体来源不同,平战时环境变化不一,应激源暴露及大小各异,因此对支持的需要也各不相同。一般的创伤可通过领导、战友、亲友的社会心理支持得以缓解,从而避免发生或减轻PTSD患者的症状。但大变动性创伤,大量暴发的创伤人群,还需要社会各个阶层的系统支持,因此,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工程还需要更进一步探讨以趋完善。 (五)加强精神病的理论研究 PTSD病因学研究仍为当前焦点问题之一,如加强对分子遗传学和遗传生化等学科研究,开展PTSD发生机制的研究,才能从根本上预防PTSD的发生。深入开展PTSD的流行病学调查,摸清我国PTSD人群患病率、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及严重程度,出于文化及种族方面的差异,借鉴国外这方面的流行病学资料作为参考,为全国或地区进行PTSD预测及监测提供重要的理论线索。 二、PTSD二级预防 PTSD二级预防应同其他精神病一样,目标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完全缓解与良好的愈后,防止复发。对PTSD共病与自杀的越战老兵调查研究发现,有共病而接受治疗者有自杀念头的占82.6%,社区中有35.7%,从老兵中心寻求帮助者为66.7%。提示PTSD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预防其向慢性化发展,并促进其恢复。 (一)宣传PTSD防治知识,改善社会及家庭对PTSD的不正确看法,及早发现和诊治PTSD。如应激接种应在应激暴露前进行,包括进行现场情景暴露,与经验老兵讨论,接受精神健康专业人员等。临床护理工作者处于鉴别慢性PTSD发现的最佳位置,并可以为合适的心理评估和治疗提供基本信息。 (二)利用已有知识对创伤性事件暴露者提供心理咨询、行为及认知治疗、愤怒与情绪控制训练、应激应付、听取报告、工疗及充足的支持服务,愤怒控制干预亦是PTSD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 心理除锈(Psychological debriefing, PD)常用于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后,以减少心理的不良反应。PTSD的危险因素可以归纳为病前的人格特征、环境和创伤本身。如同其他治疗干预一样,听取报告被认为是在专业人员创伤暴露预防方面常用而有效方法,它可减少PTSD引起的精神及躯体痛苦,最好在创伤性事件后立即进行,由专业人士及有经验老兵解释并引导讨论,以重建该事件,并了解其对发生事件的看法,重视事实而非寻找错误,目的是提供应激处理信息及随后的支持,减轻一些症状如易激怒或失眠的继发作用。 (三)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运动:对新入伍的战士而言,开始的军事训练负荷比较重,应注意劳逸结合,适当休息和躯体放松。研究表明,适度的锻炼和运动能调节血压,平衡植物神经系统功能,还可以转移个体对应激源的注意力,解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四)精神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PTSD患者除存在精神方面问题外,还常有心理方面缺陷,应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自己,锻炼自己性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帮助改正其不足之处,进行必要的行为技能训练,以促进其早日返回工作岗位。 (五)早期干预与随访相结合:在进行早期干预治疗的基础上,应做好PTSD患者的随访工作并形成制度,以使患者能经常接受医疗指导,及时了解可能诱发复发的隐患,防止或减少PTSD复发。 (六)药物控制:当个体应激反应严重到影响心身健康时,可针对症状,适当采用药物控制。常用的抗焦虑药有安定、多虑平及赛乐特等,可使肌肉和精神都得到放松。常用的抗抑郁药有阿米替林等。但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期使用可成瘾或产生药物依赖性,削弱对付应激的能力。因此,一般不主张依靠药物,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应谨慎使用。 (七)病人治疗与支持治病相结合:在治疗病人基础上,应充分重视心理,环境因素在疾病复发中所起作用,需要做好家庭及社会有关方面的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支持系统作用,消除不必要的精神刺激,提供必要的社会必理支持,以消除引起复发的不利因素。 三、PTSD的三级预防 慢性PTSD患者,其PTSD症状更为严重,对应激事件反应更强,人事关系更麻木,反社会行为家族史和女性性别是PTSD慢性化的危险因素。做好PTSD患者的康复安排,最大限度地促进其社会功能恢复,以尽可能地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     (姚彬 吴汉荣 应激性心理障碍 来自: 亚健康研究网  发表时间:2006-8-8   应激反应可表现为躯体性的 应激性生理障碍,或心理性的 应激性心理障碍。就其发生的过程而言,这两者无法绝然分开。但从应激综合症的临床表现中观察,它们又各有所侧重,后者的症状主要是精神神经反应、心理功能障碍。 1.病因   有明显的生活事件或生活处境改变是其一;受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为其二;个体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和生活态度、信念等形成个体易感性的差异为其三。 异常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可产生急性应激反应;引起持续往不愉快环境的明显生活改变则可导致适应障碍。以往医学临床中,对此重视不足,常笼统地冠圳情绪反应"这类亚疾病名称。近年来,社会的相互交往与需求日益复杂,东西方文化理念冲荡混杂,生活节奏也加快加强,故这一类障碍的发病明显增多。所从心理障碍实际是对严重或持续应激适应不良的结果,是成功应付机制被妨碍的反应。 2.临床表现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将其分为急性应激反应、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性障碍。 (1)急性应激反应   这是指一类因极其严重的躯体或心理应激因素而产生的短暂精神障碍。一般在受到应激性刺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病。应激源可以是任何人都难以承受的创伤体验,如自然灾害、事故、战争、受罪犯的侵袭、被强奸等对个人安全或躯体完整性的严重威胁;也可以是个人社会地位的急骤改变,例如同时丧失多位亲人或家中失火。若同时存在躯体状况衰竭或器质性因素(如老年人),发病的危险性随之增加。症状因个体易感程度和应付能力而有所变异。典型的表现是最初出现"茫然"状态,轻度意识模糊、注意
/
本文档为【应激性心理障碍资料整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