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_左传_的_诗_审美观

_左传_的_诗_审美观

2010-10-28 6页 pdf 377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155956

暂无简介

举报
_左传_的_诗_审美观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 卷第 期 卯年 月 荆 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目叮 沉 。耐 肠 以 《左传 》的《诗 》审美观 潘万木 摘 要 《左传 》大量引《诗 》, 自有其原始的实用审美观 。 《左传 》祟儒擅兵兼法 , 但 由引 诗 》用《诗 》决定的《诗 》审美观遵循的则主要是崇儒的原则 。 《左传 》不是以 自觉的文学...
_左传_的_诗_审美观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 卷第 期 卯年 月 荆 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目叮 沉 。耐 肠 以 《左传 》的《诗 》审美观 潘万木 摘 要 《左传 》大量引《诗 》, 自有其原始的实用审美观 。 《左传 》祟儒擅兵兼法 , 但 由引 诗 》用《诗 》决定的《诗 》审美观遵循的则主要是崇儒的原则 。 《左传 》不是以 自觉的文学欣赏来 确立引《诗 》的取舍 , 而主要通过阐释《诗 》的功用性即政治教化 、伦理性即秩序道德 、仪式性 即形式意味现其审美情趣 。 关键词 功用性 伦理性 礼 仪式性 先秦典籍中《左传 》①引《诗 》最多 , 涉及《诗 》有 多处次 , 篇 目范 围相 当广泛 。 由此可 以推知春秋时士大夫读《诗 》、引《诗 》、赋《诗 》之风盛行 , “ 不学《诗 》, 无以言 ” ②当属实际情况 的概括表述 。 另一方面与《左传 》作者 的《诗 》学造诣有关‘ 上古流传到春秋时的专著不惟 《诗 》, 还有《书 》、《礼 》、《易 》、《军志 》及各诸侯国的历史著述 ,《左传 》作者独爱《诗》, 或直接说 明 、或借君子之 口 、或借历史名人之 口 以《诗 》言志 、 以《诗 》明理 、 以《诗 》处理 内政及外交事 务 , 把《诗 》的妙用推向极致 。 《左传 》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 , 其作者已不可考 。 传为左丘明 、或为吴起作 , 皆不能令人 信服 。 但《左传 》崇儒擅兵兼法 , 引《诗 》之道尤尊显儒 , 自当是其作者烙下 的标志 , 我们 即以 此为路标探寻作者引《诗 》的侧重点及由此表明的《诗 》审美观 。 《诗 》分《风 》、《雅 》、《颂 》, 是就类别而言的 。 此种排序在春秋时已基本定型 , 后 即以此为 例延续下来 , 成为无须证明的既成真理 但如果从时间的先后关系确认 ,《左传 》给出的证据 倒是《颂 》、《雅 》、 风 》。 春秋是诵 已有之诗 , 创未有之诗的时代 ,《左传 》引《诗 》的绝大部分均 为《颂 》、《雅 》, 尤以《雅 》诗为多 , 只有少量的《风 》诗 ③ , 而《左传 》叙述原创之诗则均为《风 》 “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 , 曰 庄姜 , 美而无子 , 卫人为之赋《硕人 》也 。 ” 隐公三年 卫为狄 灭 , 许穆夫人赋《载驰 》“郑人恶高克 , 使帅师次于河上 , 久而弗召 , 师溃而归 。 高克奔陈 。 郑 人为之赋《清人 》。 ” 阂公二年 秦以子车氏三子为殉 , 国人哀之而赋《黄鸟 》文公六年 。 这 四首诗为《风 》中晚出之诗应该是可以确定的 。 当然 ,《左传 》也明确提到创作部分《颂 》诗 宣 公十二年语涉《周颂 》四首 已是明显 的追述性质 , 为楚子反驳潘党 “ 收晋尸 以为京观 ”建议 的理论依据 , 不具备当下性 。 子 曰 “吾 自卫反鲁 , 然后乐正 ,《雅 》、《颂 》各得其所 ” ④间接说明《雅 》、《颂 》是可 以先敲 定下来的 , 因其当时已成型 , 而《风 》诗还在进一步的创作之 中 , 故不能得其所哉 。 孟子说 “ 王者之迹熄而《诗 》亡 ’, ⑤大概指《雅 》、《颂 》诗创作的终结 。 寻觅《诗 》中各类诗创作时间早晚的证据不仅是阐释《左传 》引《诗 》何以《雅 》、《颂 》多 , 尤 其是《雅 》诗层 出迭现的原因 , 还是进而把握《左传 》的《诗 》审美观 的关键 。 《左传 》的作者正 是在此情势下进人他的《诗 》审美历程的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一 、《诗 》审美的功用性 政治教化 《左传 》引《诗 》及其表现士大夫在内政与外事活动中的赋《诗 》言志 , 虽反 映 了对《诗 》的 阅读鉴赏及对言辞之美的追求 , 但就引《诗 》的当事者而言 , 其所专注和耽心 的是用《诗 》说明 事理是否得当罢了 。 《诗 》在《左传 》中 , 其文学描述的鲜活生动之处磨损殆尽 , 浸透其中的实 质上异化为功用性的诉求 , 将文学价值消解并转化为政治价值 。 我们可从 比较季札观乐 和 《诗大序 》的承继关系人手先就理论方面对《左传 》功用性审美进行说明 。 《左传 》作者借昊公子季札之 口 表达 了对《诗 》的总体评价 襄公二十九年 。 论十三 国 《风 》, 注意到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因素对《风 》的形成的影响 《邺 》、《庸 》、《卫 》“ 忧而不 困 ” , 《王 》“ 思而不惧 ” ,《郑 》“ 其细 已甚 , 民弗堪也 ” ,《齐 》“ 大风也哉 ” ,《幽 》“乐 而不淫 ”等都不是从 文学的角度观照《诗 》之为诗 , 不过是借《诗 》以观风俗 , 知得失盛衰而 已 。 至 于《王 》“ 周之 东 ” ,《郑 》“ 其先亡 ” ,《齐 》“ 国未可量 ” ,《秦 》“ 大之至 ” ,《陈 》“ 能久乎 ”直以先知先觉的预言 口 吻道 出 , 安排了各诸侯国的命运 。 《部 》以下好象连被安排命运的资格都没有 , 也许到了不值 一提 、不屑一顾的地步 。 《小雅 》中季札感受到的是 “周德之衰 ” , 因其 “ 思而不贰 , 怨而不言 ” 《大雅 》所奏乃 “ 文王之德 ” , 因其“ 曲而有直体 ” , 仍然停留在政治风化的意义上 。 季札对《颂 》 情有独钟 、备加赞扬 。 以相同句式的十四个 四言句高唱赞歌 , 波斓起伏 , 层层累叠 , 使《颂 》的 风骨 、功用直泻而下 , 逼人远避仰视而观 , 原来不过老套 。 所谓 “ 五声和 , 八风平 , 节有度 , 守 有序 。 盛德之所同也 。 ”一种规则 , 你必须遵守 一种教化 , 你必须接受 。 即在社会政治的统 一要求下 , 对国家意义系统和体制意义系统确认的表态 。 《诗 》是表层的现象 , 而确认国家意 义系统和体制意义系统才是季札 、亦即《左传 》作者所真正思考和关注的 。 “ 行人振木铎拘于 路 , 以采诗 , 献之太师 , 比其音律 , 以闻于天子 。 ’, ⑥采来的诗是给天子 听的 , 天子 听的 目的是 “ 观风俗 , 知得失 , 自考正 。 ” ⑦然后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加以推广施行 , 这就是《诗 》。 这种政 治功用性审美有着 明显 的局限性 , 忽 视来学 自身的独立性及文学的审美价值 , 使《诗 》单纯化 为卫道者的工具 , 抑制了它的文学性 。 观念一经确认 , 就会引起共鸣 、造成影响并 且不愿轻易地退 出历史舞台 。 《诗 》遭秦火 , 至汉复传于世 ,《左传 》对《诗 》的功用性审美并没有因秦火而终绝 , 而是深深渗人后继者的审 美潜意识中 。 《毛诗序 》⑧“《风 》, 风也 , 教也 。 风以动之 , 教 以化之 。 ” “ 上 以风化下 , 下 以风刺 上 , 主文而橘谏 , 言之者无罪 , 闻之者足 以戒 , 故 曰《风 》。 ”“ 是 以一 国之事 , 系一人之本谓 之 《风 》, 言天下之事 , 形 四方之风谓之《雅 》。 雅者 , 正也 , 言王政之所 由废兴也 。 ”“《颂 》者 , 美盛 德之形容 , 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 ”儿乎是照搬《左传 》的观点 , 只是稍作发挥 。 另外 ,《毛诗 序 》特地从《风 》中分出《变风 》, 从《雅 》中分出《变雅 》, 并了《变风 》、《变雅 》之诗的形成特 点及政治教化功能上的劝诫作用 。 因此 ,《毛诗序 》得 出结论 “ 治世之音安 以乐 , 其政和 乱 世之音怨以怒 , 其政乖 亡 国之音哀以思 , 其民困 。 故正得失 , 动天地 , 感鬼神 , 莫近于诗 。 先 王以是经夫妇 , 成孝敬 , 厚人伦 , 美教化 , 移风俗 ” 。 都是似曾相识的东西 , 完全是秉承《左传 》 的功用性审美的生发 , 比之季札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 还 出美刺说 , 成为典型 的政治教化 理论 。 更让人不能忍受的是《诗小序 》⑨以政治说教论证具体诗篇 , 完全脱离 了诗的本义 , 成 为统治者政治教化的附庸 , 比之《左传 》引《诗 》偏离诗义走得更远 。 《左传 》的作者正是遵循功用性审美的理论原则来指导他创写《左传 》时引《诗 》实践 的 。 《诗 》在春秋时代受到统治者和知识阶层 的特殊重视 , 主要偏好于功用方 面 , 无非借《诗 》言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志 , 包括在外交场合和社交场合中的献《诗 》陈志 、赋《诗 》见志 , 使人得以观焉 。 “郑伯享赵孟 于垂陇 , 子展 、伯有 、子西 、子产 、子太叔 、 二子石从 。 赵孟 曰 ‘ 七子从君 , 以宠武也 。 请皆赋 以卒君赐 , 武亦观七子之志 。 ”’ 襄公二十七年 七子分别赋《草虫 》、《鹑之贵责 》、《黍苗 》、《瞩 桑 》、《野有蔓草 》、《蟋蟀 》、《桑息 》表达 了备 自的意愿 。 诸如文公十三年 , 襄公 十 四年 、 十六 年 , 嘻公二十三年 , 昭公二年等涉及《诗 》具体篇 目的概属此类 。 ⑩均强调通《诗 》致用 , 用《诗 》 处理政务 , 出使外交酬答应对 , 言之有物 、言之成文 、言之成理 、言之而能为人所接受 , 都得请 《诗 》助一臂之力 。 “ 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 国 , 以微言相感 , 当揖让之时 , 必称《诗 》以谕其 志 , 盖 以别贤不 肖而观盛衰焉 。 ’, 。 孔子说 “ 诵《诗 》三百 , 授之以政 , 不达 使于 四方 , 不能专对 。 虽多 , 亦奚 以为 ” ⑩“《诗 》 可以兴 , 可以观 , 可以群 , 可 以怨 , 迩之事父 , 远之事君 。 ”。 “ 人而不为《周南 》、《召南 》, 其犹正 墙面而立也与 ” ⑧孔子重视和强调学《诗 》, 无非谋算增强个人修养 、 事君事父 , 利 于从政和 外交 。 身处 当时稍后的《左传 》作者也难脱案臼 , 超越时代 , 撇开儒家之影响而把《诗 》审美视 野放在功用性之外 。 以《诗 》证事也是《左传 》功用性审美的又一特征 。 先叙一事 , 后引《诗 》为证 。 君子评羊 斟公报私怨 , “《诗 》所谓 ‘人之无 良 ’ 《鹑之贵贵 》者 , 其羊斟之谓乎 , 残民以逞 。 ” 宣公二年 君子评里克杀公子卓于朝荀息死之 , “《诗 》所谓 ‘ 白圭之站 , 尚可磨也 斯言之沾 , 不可为也 。 ’ 《抑 》荀息有焉 。 ”嘻公九年 《左传 》里凡属议论 、 减否人事之引《诗 》莫不如是 。 有时《左 传 》也利用部分诗产生 的社会历史背景以行教化之实 , 训诫君王及士大夫和黎民百姓 。 君子 评晋国上下齐力 , “ 周之兴也 , 其《诗 》曰 ‘仪刑文王 , 万邦作孚 。 ’ 《文王 》言刑善也 。 及其衰 也 , 其《诗 》曰 ‘ 大夫不均 , 我从事独 贤 。 ’ 《北 山 》言不让也 。 ” 襄公十三年 世之治则上下 和 , 和则盛 世之衰则上下离 , 离则争 。 作者虽触及《大雅 》、《小雅 》产生 的历史环境 , 但却是 从警世意义上 阐明的 , 所谓观风俗 , 考得失 以做后人也 。 二 、 诗 》审美的伦理性 秩序道德 子 曰 “《诗三百 》, 一言以蔽之 , 曰 ‘ 思无邪 ’ 。 ’, 。 “ 无邪 ” 即归于正或以正克邪 , 而正 的标 准就是礼 。 孔子说 “ 立于礼 , 成于乐 。 ” ⑩《左传 》也深受显儒影响 ,《诗 》审美多从伦理性 出发 以礼说《诗 》, 以《诗 》证礼 。 ,’诗 》、《书 》, 义之府也 。 ” 嘻公二十七年 “ 正德 , 利用 , 厚生 , 谓之三事 。 义而行之 , 谓之 德 、礼 。 ” 文公八年 义 、德 、礼在伦理意义上一致 , 不过《左传 》更重礼 , 礼在书 中触 目皆是 。 “ 礼 , 经 国家 , 定社樱 , 序人民 , 利后嗣者也 。 ” 隐公十一年 强调礼与国家安定 的关系 。 “ 礼之 可以为 国也久矣 , 与天地并 。 君令 臣共 , 父慈子孝 , 兄爱弟敬 , 夫和妻柔 , 姑慈妇 听 , 礼也 。 ” 昭公二十六年 更是有 了明确的规定 , 维持家庭的和睦 、协调就是礼 , 就是对礼 的遵守 。 在 《左传 》的作者看来 ,《诗 》中有礼 ,《诗 》可 以证礼 , 反过来 , 礼也可释《诗 》。 不知宋时王安石提 出的以礼释《诗 》— “ 乃如某之学 , 则惟《诗 》、《礼 》足 以相解 , 以其理同故也 ” —是否受过《左传 》的启发 。 《左传 》所重摆事实引《诗 》证礼 、 以礼释《诗 》, 而王安石则 总结 出“ 诗 》、 《礼 》足 以相解 ” 的理论来指导他的解《诗 》实践 。 删《诗 》、辑《诗 》以礼为标准 ,《诗 》、《礼 》相证 相参原本是春秋时的正常情况 ,《诗 》审美的伦理性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 祭祀讲礼 。 鲁逆祀跻嘻公 , “ 君子以为失礼 。 礼无不顺 。 祀 , 国之大事也 , 而逆之 , 可谓 礼乎 ⋯⋯是以《鲁颂 》曰 ‘春秋匪解 , 享祀不戒 , 皇皇后帝 , 皇祖后翟 。 ’ 《闷宫 》君子 曰 礼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谓其后樱亲而先帝也 。 《诗 》曰 ‘ 问我诸姑 , 遂及伯姊 。 ’ 《泉水 》君子 曰礼 , 谓其姊亲而先姑 也 。 ” 文公二年 以 诗 》中罗 列人物之先后顺序证明祭祖之先后 以顺为礼 , 有礼则祭祀成 。 ’ “《七月 》之卒章 , 藏冰之道也 。 ” 昭公四年 “ 藏冰之道 ”即藏冰之礼 。 “ 二之 日凿冰冲冲 , 三之 日纳于凌阴 。 四之 日其早 , 献羔祭韭 。 ”藏冰就是为 了祭神祭寝庙 , 有冰就有礼 , 祭祀才得 以 顺利完成 。 《七月 》本农事诗 , 其中的凿冰藏冰是一年工作的一部分 , 什么季节做什么事 , 是 直接的描述 , 本无所谓道或礼 。 作者借人之 口强把这一章拉来证礼 , 对之上纲上线 , 也能 自 成一说 。 国家的发展 、领土 的扩张也需有礼 。 季文子评齐侯侵鲁 , “齐侯其不免乎 。 己则无礼 , 而 讨于有礼者 , 曰 ‘ 女何故行礼 ’礼 以顺天 , 天之道也 , 己则反 天 , 而 又 以讨人 , 难 以免矣 。 《诗 》曰 ‘胡不相畏 , 不畏于天 ’ 《雨无正 》君子之不虐幼贱 , 畏于天也 。 在《周颂 》曰 ‘畏天 之威 , 于时保之 。 ’ 《我将 》不畏于天 , 将何能保 ” 文公十五年 得 国在天 , 则应遵天道而守 之 , 违天威只能 自取灭亡 。 遵天道即有礼 , 有礼则能守国 , 无礼终将失国 。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讲礼 。 《左传 》记聘礼较多 , 聘礼用乐 , 赋《诗 》是聘礼过程中一个重 要的节 目 , 赋《诗 》即为行礼 , 以 诗 》明理 。 “ 晋范宣子来聘 ⋯⋯公享之 , 宣子赋《漂有梅 》《召 南 》。 季武子 曰 ‘谁敢哉 今譬于草木 , 寡君在君 , 君之臭味也 。 欢以承命 , 何时之有 ’武 子赋《角弓 》。 宾将出 , 武子赋《彤弓 》均为《小雅 》。 宣子 曰 一‘城淮之役 , 我先君文公献功于 衡雍 , 受《彤弓 》于襄王 , 以为子孙藏 。勺也 , 先君守官之嗣也 , 敢不承命 ’君子以为知礼 。 ” 襄 公八年 鲁弱而晋强 , 宣子赋 漂有梅 》, 两 国相好 、投桃报李之谓 。 武子代鲁受宠若惊 , 认为 是高攀 , 譬之草木得以承命足矣 。 武子赋《彤弓 》, 实有奉承 巴结之嫌 , 倒是范宣子一点也不 谦让 , 理所当然地受此一拜 , 还附会出一番道理 , 你还不得不服 , 他不仅不失礼 , 还确实有一 套礼 。 反之 , 聘礼中赋诗不答 , 或根本没有反应 , 则被视为无礼 。 《襄公二十八年 》的庆封 , 《昭公十二年 》的华定就因聘礼中的不知诗不答诗受到作者的讥刺 。 做人更得有礼 , 必须遵守约定俗成的礼 。 北宫文子评令尹 围之威仪似君 , 将不能终 。 ,’诗 》云 ‘敬慎威仪 , 惟 民之则 ’ 。 《洋水 》⋯ ⋯《卫诗 》曰 ‘威仪棣棣 , 不可选也 。 ’ 《柏舟 言君臣 、上下 、父子 、兄弟 、 内外 、大小皆有威仪也 。 《周诗 》曰 ‘朋友枚摄 , 摄 以威仪 ’ 。 《既 醉 》言朋友之道 , 必相教训 以威仪也 。 ” 襄公二十一年 君有君威 , 臣有臣威 , 则上下有别 , 国 家稳定 。 臣有君威 , 则以下犯上也 , 而 民则之 , 上下之序乱 , 国家就会灭亡 , 真是天大的礼 。 审美主体正是在这种完满 自足的秩序道德境界 中 , 才获得 了伦理人格的提升 , 从《诗 》中体悟 出道德精神高扬的美感 。 难怪作者借子太叔之 口重 申 “ 夫礼 , 天之经也 , 地之义也 , 民之行也 。 ⋯⋯为君 臣 、 上 下 , 以则地义 。 为夫妇 、外内 , 以经二物 。 为父子 、兄弟 、 姑姊 、甥舅 、婚靖 、 姻亚 , 以象天 明 。 为政事 、庸力 、行务 , 以从四时 。 ” 昭公二十五年 一套伦理纲常 , 即所谓君君 臣 臣父父子子 ,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 , 也就是维持既定之秩序 , 维护既得之利益 , “ 夫礼 , 所以整 民也 。 ” 庄公 二十三年 一语破的 , 道出了礼的实质 。 平王东迁 , 王室衰微 , 礼失诸野 , 留下来的礼徒具形 式 , 不过是一种表面的装演 , 实际上 已被人厌弃 。 孔子虽在 “ 野 ”得到 了礼 , 并想把礼推荐给 各诸侯国 , 但遭到了各诸侯非常有理的拒绝 , 有时甚至是无礼的 , 因为此时各诸侯迫切 的任 务不是趋礼 , 而是逐鹿 。 《左传 》俯拾即是的以礼释《诗 》、 以《诗 》证礼表明其作者是礼即伦理 纲常的坚定维护者 , 由此能判断作者可能是即将或已经失去既得利益 的王族后裔或是封爵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的贵族 , 至少是一个没落王族的同情者 , 是一个保王党 。 他一方面竭尽心智强调礼的重要 性 , 用人们熟悉的《诗 》比附礼 , 为礼的生存和发展大声疾呼 一方面还是眼睁睁而又无可奈 何地看着礼离他而去 , “ 落花流水春去也 ” 。 但他好象并不灰心 , 仍在不舍追求礼 , 希冀挽狂 澜于既倒 。 个人的政治倾向倒不足论 , 不过 , 我们却通过其创作《左传 》的努力欣赏到了《诗 》 的伦理性审美 ,《诗 》与伦理相得益彰 , 两者之间的结合天衣无缝 、完美无缺 , 实开后世《诗 》审 美的以德为美 、 以善为美之先河 。 三 、 诗 》审美的仪式性 形式意味 孔子说 “《诗 》可 以兴 ”。 , “ 兴于《诗 》’, 。 ,《诗 》与兴之间的联系早就为人们所熟悉 。 “ 兴 ” 的本义为 “起 ” 、 “ 发动 ” ,《说文 》“ 兴 , 起也 ” ① 。 引 申为 “ 兴盛 ” 。 作为概念 “ 兴 ” 的提 出 自孔 子 始 。 围绕 “ 兴 ”之概念 , 历来有过许多的发挥 , 使“ 兴 ”成为中国诗学理论的核心范畴 。 兴首先 是以一种修辞方法为人们所接受的 其次兴又是一种原始的思维方式 , 引譬连类 , 在类 比中 、 反映人的主观思想 。 《左传 》引《诗 》不是从修辞方法而是从思维方式这个角度去把握的 , 更 多的是一种仪式性 , 即把《诗 》作为至高的神圣祭品呈现 出来 , 所表达 的仅是一种象征意义 , 大概是对古人的崇敬 、尊信 说话前先敬神 , 西方的饭前祈祷均属此类 。 至于作者表达的真 正意图则不在 诗 》意之内 , 而在《诗 》意之外 。 有时也未必不具有一定的联系 , 即作者用《诗 》 之意与《诗 》本义之间通过间接的类比有着一种相似 、相类的联系 。 春秋时人惯用此法 ,《论 语 · 八情 》“ 子夏问 曰 ‘ 巧笑倩兮 , 美 目盼兮 , 素以为绚兮 。 何谓也 ’子 曰 ‘ 绘事后素 。 ’ 曰 ‘礼后乎 ’子 日 ‘起予者商也 , 始可与言《诗 》已矣 。 ”, 子夏所引《硕人 》本是描绘女人的美貌 , 但孔子却以绘画先有 白色底子 , 然后再画五彩 图 画作为回答 , 显然是“ 素以为绚兮 ”的引申 。 子夏不愧孔子的高徒 , 从中又感发出“ 礼后乎 ”的 道理 。 按朱熹注 “ 礼必以忠信为质 , 犹绘事必 以粉素为先 。 ” ⑧也即先有仁义 的心理 自觉 , 再 施以礼的外在规范与约束 。 女子的容貌 、绘画的顺序 、礼的限定三者之间并无本质的逻辑联 系 , 仅从时间上 的有先有后相似即能作多种联想感发 。 女子的容貌仅具形式 , 而后强调的礼 才是具体的 。 这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关注的是从形式到 内容 的过渡 , 并把思维点落实到 内容 上 , 一旦完成落实到内容上的任务 , 形式的空壳就可弃之不用 。 《左传 》也熟谙此道 , 在《左传 》中充满 了此种仪式性 的《诗 》审美 。 君子谓 “ 楚于是乎能 官人 。 官人 , 国之急也 。 能官人 , 则 民无觑心 。 《诗 》云 ‘ 暖我怀人 , 置彼周行 。 ’能官人也 。 王及公 、侯 、伯 、子 、男 、甸 、采 、卫 、大夫 , 各居其列 , 所谓 ‘周行 ’也 。 ” 襄公十五年 《卷耳 》本为 思妇对行役之人的深切思念 。 《荀子 · 解蔽 》“ 顷筐易满也 , 卷耳易得也 , 然而不可 以贰周行 。 故曰 心枝则无知 , 倾则不精 , 贰则疑惑 。 ”。亦 即思念太深 , 一 心二用 , 故采 卷耳 顷筐不满 。 陈子展注为“ 怀人而忘采物 ” , 。“ 磋我怀人 , 置彼周行 ”直译过来就是 “ 叹我想念他 , 置筐大路 旁” 。 与“ 官人 ” —安排官职之间的联系好象根本找不到 , 但由男女到夫妇之道再君君臣臣 之礼这么贯通下来 , 就能弄明白 , 此处以男女取君 臣之意也 。 落实到君 臣之礼上 , 也就没有 谁去追究“ 磋我怀人 ”到底怀念的是男人亦或女人了 。 孔子的“《诗 》可以兴 ” , “ 兴于《诗 》”的“ 兴 ”法与《左传 》用诗之法相同 , 孔子善总结 , 而《左 传 》擅应用 。 不论是孔子还是《左传 》都遵循了一个共同的思维方式 , 这种思维不是经 由个人 实践和独立思考产生的 , 而是作为一种传统的 、给定的东西 以某种方式从社会群体 中接受下 来的 。 在他们的原始思维的定式中 , 人与 自然息息相通 , 只要人 社会 与 自然之间存在一点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相似 , 就可以引譬连类 。 如果说孔子在 总结此法时还注意到方法与结果 的结合 的话 , 那 么 《左传 》则只重结果 , 而把推出结果的方法置诸脑后 。 晏子与齐侯讨论和 、 同之异 。 “故《诗 》曰 ‘ 亦有 和羹 , 既戒既平 。 破暇无言 , 时靡有争 ’ 先王之济五味 , 和五声也 , 以平其心 , 成其政也 。 声亦如味 , 一气 、二体 、 三类 、 四物 、五声 、六 律 、七音 、八风 、九歌 , 以相成也 。 清浊 、小大 、短长 、疾徐 、哀乐 、刚柔 、迟速 、高下 、 出人 、周疏 , 以相济也 。 君子听之 , 以平其心 。 心平 , 德和 。 ” 昭公二十年 《烈祖 》本祭祀之诗 , 调好菜羹 准备请神迎神 。 由“ 和羹 ”到 “ 和声 ” 到 “ 和德 ”又是一个三级跳 , 思维联 系好象较为模糊 , 但 《左传 》《诗 》审美的仪式性却清晰可辨 。 这种原始思维方式之普及到了无 以复加的地步 。 “ 庆舍之士谓卢蒲癸 曰 ‘ 男 女辨姓 。 子不辟宗 , 何也 ’曰 ‘宗不余辟 , 余独焉辟之 赋诗断章 , 余取所求焉 , 恶识宗 ”, 襄公二十 八年 “ 赋诗断章 ”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 “ 断章 ”是一种形式 , 而涵义 、 意蕴则依据近似性原则 差不多是随心所欲地加 以表达 , 并不追究诗之本义 。 《左传 》大量的“《诗 》云 ” 、 “ 诗 》曰 ”式的 引用 , 往往不是刻意探求《诗 》的本义 , 而是借助《诗 》中的意象又言词为 自己所要表达的意念 服务 , 借《诗 》发挥 。 这种表面意义上的交谈和说理要显示其文采和雅致 , 必须借助引《诗 》完成 , 引《诗 》注重 的也是形式效应 , 即装点门面而 已 。 导致的结果是引《诗 》的时尚经过演化成为独特的话语 方式 , 由引《诗 》到引名人名著名言逐渐成为汉 民族言情说理的基本模式 。 《左传 》的之诗 》审 美仪式性实为汉民族说理论事引经据典之滥筋 。 这种基本模式控制 了中国二千多年 , 控制 了当时及后代的许许多多 的人 。 春秋战国时代尚无文学的 自觉 , 文学鉴赏也不可能落到实处 。 《诗 》在 当时并不是作为 文学作品存在的 , 所以也就不可能把《诗 》作为审美对象来考察 , 功用性 、伦理性 、仪式性均与 审美有一定的距离 。 不过 , 正如原始艺术因其具有功利性不是真正 的艺术但作为艺术的起 源还是不容忽视一样 ,《左传 》的《诗 》原始审美因其具有功利性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 , 但作 为审美的初步一直在后来的《诗 》审美活动中存在并发挥着作用 。 这正是探寻《诗经 》审美源 头的意义之所在 。 ①《左传 》, 岳麓书社出版 , 年 月第 版 。 文中所引原文均见此本 。 ②④⑩⑩⑩⑥⑩⑩⑩《论语 》, 杨伯峻 《论语译注 》, 中华书局出版 , 年 月第 版 。 ③详见拙著《 左传 引 诗 类辑 》, 载《荆门大学学报 年第 期 。 ⑤《孟子 · 离娄下 》, 杨伯峻 《孟子译注 》, 中华书局 出版 , 年 月第 版 。 ⑥⑦⑩《汉书 》, 中华书局出版 , 年 月第 版 。 ⑧⑨⑥引 自陈子展《诗经直解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年 月第 版 。 ⑩详见拙著《春秋战国 诗 的功用及诗义的演变 》, 载《荆门大学学报 年第 期 。 ⑩王安石 《诗义钩沉 》, 邱汉生辑校 , 中华书局 出版 , 年 月第 版 。 ⑩许慎 《说文解字 》, 中华书局出版 , 年 月第 版 。 ⑧朱熹 《四书集注 》, 岳麓书社出版 , 年 月第 版 。 ④梁启雄 《荀子简释 》, 中华书局 出版 , 年 月新 版 。 作者 潘万木 , 荆 门职业技术学院 中文 系副主任 以叉 【责任编辑 一 士 】
/
本文档为【_左传_的_诗_审美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