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新中国1949

2010-10-22 18页 doc 201KB 310阅读

用户头像

is_468343

暂无简介

举报
新中国1949新中国1949-1956年过渡时期 新中国1949-1956年过渡时期 一、课前预习(核心知识点整理)     考点提示 具体知识点(考点解析) 涉及章节 政治 新中国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时间、地点、意义 1.4.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1.4.1 济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过渡时期总路线   2.3.1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和平共处五...
新中国1949
新中国1949-1956年过渡时期 新中国1949-1956年过渡时期 一、课前预习(核心整理)     考点提示 具体知识点(考点解析) 涉及章节 政治 新中国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时间、地点、意义 1.4.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1.4.1 济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过渡时期总路线   2.3.1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社会生活 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近代以来服饰变化及其原因     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方面的论著以及思想主张;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科技 现代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两弹一星”     二、重点归纳与解析(核心知识点的理解) 1.考试说明要求及版本内容归纳 《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整理 考试说明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围绕一届政协、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尝试情境体验和理性分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联系西柏坡会议和人民解放军军事上的胜利,结合本课内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成立新中国的准备工作。)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与意义。(运用相关文献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 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结合中国国情并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比较,分析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形成原因,) 4.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人民民主的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的认同。 2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1954年9月,一届人大举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教学要求》之“史论共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整理 说明 1.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化情况,分析中国外交政策制定和调整的背景,)介绍新中国外交活动中的一些精彩片断,增强历史的生动感和鲜活性,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应当引导学生分层把握并运用史实加以说明。 3.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 2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系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会议。 1955年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教学要求》之“史论共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整理 考试说明 1.概述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等有关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结合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调整生产关系、恢复国民经济等内容,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可能性及条件,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用列表的形式,从方针(原则)、形式、结果(特点)等方面,帮助学生归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联系“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等内容,从政治体制和经济关系两方面完整地认识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援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材料,引导学生历史地看待三大改造,正确认识其历史意义和遗留下来的问题。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必修一P114)。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改造,由此开始起步。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较短的时间里,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教学要求》之“史论共享”: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几千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基本结束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中国人民获得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解放,中华民族开始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整理 说明 1.概述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主要思想。联系必修Ⅰ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必修Ⅱ中“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等史实,帮助学生认识毛泽东思想的产生背景和实践意义。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50年代末,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是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进程如影相随的,是建立在具体的阶段性影响的基础上的,可以先做阶段性分析:特定时期—特定内容—特定影响,再做出宏观的概括和整合。 2.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可以援引毛泽东著作(含诗歌)和党的会议决议等史料,参与学生的诵读感悟及理性提炼的学习过程,科学地多方面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理性地并且充满感情地评述共产党人的业绩。 3.体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而不断探索、不懈奋斗的丰功伟绩和创造品格,并且学会感恩。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等方面的论著以及思想主张;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集中地体现在《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学要求》之“史论共享”: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井冈山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提出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阐述,成为这一时期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则是新历史条件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整理 考试说明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内的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知道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所能产生的影响,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要领先世界的价值观念。联系专题二的古代科技,与新中国科技做一比较,既明确古今科技的若干差异,又增强民族自豪意识。 26.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轨道。2003年10月,中国 “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杨利伟。《教学要求》之“史论共享”新中国科技进步的作用: 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在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起步,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科技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中国的科技进步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国现代史 过渡时期) By  朱小荣 发表于 2008-11-25 8:01:00  新中国1949-1956年过渡时期 一、课前预习(核心知识点整理)     考点提示 具体知识点(考点解析) 涉及章节 政治 新中国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时间、地点、意义 1.4.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1.4.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经济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过渡时期总路线   2.3.1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社会生活 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近代以来服饰变化及其原因     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方面的论著以及思想主张;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科技 现代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两弹一星”     二、重点归纳与解析(核心知识点的理解) 1.考试说明要求及版本内容归纳 《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整理 考试说明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围绕一届政协、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尝试情境体验和理性分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联系西柏坡会议和人民解放军军事上的胜利,结合本课内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成立新中国的准备工作。)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与意义。(运用相关文献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 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结合中国国情并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比较,分析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形成原因,) 4.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人民民主的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的认同。 2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1954年9月,一届人大举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教学要求》之“史论共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整理 说明 1.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化情况,分析中国外交政策制定和调整的背景,)介绍新中国外交活动中的一些精彩片断,增强历史的生动感和鲜活性,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应当引导学生分层把握并运用史实加以说明。 3.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 2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系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会议。 1955年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教学要求》之“史论共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整理 考试说明 1.概述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等有关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结合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调整生产关系、恢复国民经济等内容,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可能性及条件,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用列表的形式,从方针(原则)、形式、结果(特点)等方面,帮助学生归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联系“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等内容,从政治体制和经济关系两方面完整地认识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援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材料,引导学生历史地看待三大改造,正确认识其历史意义和遗留下来的问题。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必修一P114)。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改造,由此开始起步。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较短的时间里,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教学要求》之“史论共享”: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几千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基本结束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中国人民获得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解放,中华民族开始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整理 说明 1.概述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主要思想。联系必修Ⅰ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必修Ⅱ中“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等史实,帮助学生认识毛泽东思想的产生背景和实践意义。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50年代末,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是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进程如影相随的,是建立在具体的阶段性影响的基础上的,可以先做阶段性分析:特定时期—特定内容—特定影响,再做出宏观的概括和整合。 2.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可以援引毛泽东著作(含诗歌)和党的会议决议等史料,参与学生的诵读感悟及理性提炼的学习过程,科学地多方面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理性地并且充满感情地评述共产党人的业绩。 3.体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而不断探索、不懈奋斗的丰功伟绩和创造品格,并且学会感恩。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等方面的论著以及思想主张;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集中地体现在《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学要求》之“史论共享”: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井冈山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提出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阐述,成为这一时期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则是新历史条件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整理 考试说明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内的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知道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所能产生的影响,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要领先世界的价值观念。联系专题二的古代科技,与新中国科技做一比较,既明确古今科技的若干差异,又增强民族自豪意识。 26.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轨道。2003年10月,中国 “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杨利伟。《教学要求》之“史论共享”新中国科技进步的作用: 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在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起步,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科技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中国的科技进步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成立新中国的准备工作:( 联系西柏坡会议和人民解放军军事上的胜利、一届政协) 成立过程: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国大典(时间、地点) 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内容: 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3、阐述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与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建立:1949,②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③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背景。②目的。③法律保障。④五大自治区。 ⑤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结合中国国情并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比较,分析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形成原因 5、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 (1)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背景:(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化情况) 内容: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2)重大外交活动 1.1949年底,10多个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2.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结。 3.1953年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4.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5.1955年,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 方针。 6.概述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等有关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 可能性及条件(结合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调整生产关系、恢复国民经济等内容) 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从政治体制和经济关系两方面完整地认识、用列表的形式,从方针(原则)、形式、结果(特点)等方面,归纳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 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几千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基本结束了。 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人民获得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解放,中华民族开始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7、概述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主要思想。 产生背景(联系和必修Ⅱ中“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内容: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集中地体现在《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 实践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则是新历史条件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构建体系 新中国历史总体回顾 新中国60余年历史(1949年至今)回顾 历史分期 历史年代 时段特点 过渡时期 恢复时期 1949-1952 恢复经济 巩固政权 改造时期 1953-1956 三大改造 十年曲折发展 1956-1966 曲折发展 十年文革时期 1966-1976 严重破坏 过渡时期编年史 时间 重大事件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三、活动探究(本课知识点的运用) 1、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革命史范式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请从革命史范式出发研究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提示: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2文明史范式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的? 3全球史范式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请分析1949年到1956年的中国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4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949年到1956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2、根据下列四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有关我国法制建设的问题:   图1 图一 图二 图2 图3 图4 请回答: 图4 (1)图一邮票中大会对新中国国家政治建设有什么重要作用? 图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协商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国家性质、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直接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2)为什么说图二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时代? 图二是纪念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这次大会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其根本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定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途径,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所以说图二反映的事件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时代。 (3)图三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建设历史上的什么重大变化?影响如何? 图三反映文化大革命中全国出现造反派夺取党和政府各级领导权的狂暴行动,各地建立集党、政、军、立法、司法大权于一身的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形成了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我国的根本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这是我国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4)图四的宪法是什么大会上通过的?有什么特殊历史地位?有什么历史意义? 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上通过。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的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5)图四通过的宪法以后有什么重大的修改? 重大修改: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6)你怎样看待修宪问题?如何认识宪法在我国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同阶段,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宪法是指导和社会生活的依据,依法治国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社会主义宪法,才能使我国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3、阅读以下材料(16分) 材料一 1949年我国国民经济阅读以下材料(16分) 材料一 1949年我国国民经济情况表 项目 全国总产量(亿吨) 比历史最高产量下降(%) 工业生产 50 农业生产 25 粮 1.1 27 钢 15.8 83 材料二 1949-1976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统计表 年份 项目 1949 1952 1957 1965 1966 1967 1968 1973 1975 工农业产值(亿元) 466 810 1241 2235 2534 2306 2213 4147 4467 国民收入(亿元) 358 589 1387 1586 1487 1415 2318 2503 粮(亿吨) 1.1 1.63 1.95 1.94 2.14 2.17 2.09 2.69 2.84 钢(万吨) 15.8 13.5 53.3 1223 1532 1092 904 2522 2390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提供的内容,说明新中国成立时面临怎么的经济形势?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⑵材料二中1952年同1949年相比,经济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原因。 ⑶材料二中1965年同1957年相比,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而同期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的变化如何?为实现这一变化中央做了那些努力? ⑷1966年到1968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 ⑸1973~1975年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 答案:⑴经济形势严峻,工农业生产萎缩,物质紧缺,人民生活困苦。 原因:帝国主义掠夺,国民党搜刮,长期战争。 ⑵改善。政府努力恢复,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⑶停滞。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农业生产总值增加80%,粮食产量达到1958年水平;党 中央对国民经济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⑷下降。文革,社会动乱。 ⑸周恩来主持国家工作,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 4、 阅读下列材料,《1953—1965年中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情况表》,请回答: 时 间 1953~1957年 1958~1962年 1963~1965年 增长率 14.6% 0.6% 15.7% (1)  用柱形图表示1953年至1965年国家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所呈现的趋势。 答案: (类似的图表也可) (2)简析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 答案: ①建国初期党开展了一系列运动,1952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带来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②由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加上当时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使国民经济在1959—1961年发生了严重的困难。 ③1960年冬,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对纠正“大跃进”以来的错误和扭转严重经济困难局面起了重要作用。1963~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四、练习与检测(本课学习效果的检测) 1、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高频率语汇最可能出现在1949年~1956年的是 ( ) A. 解放军、美帝国主义、三大改造、和平共处 B.新中国、侵略、家庭联产承包、三大改造 C. 志愿军、和平共处、人民公社、五年计划 D. 中国、美帝国主义、五年计划、改革开放 2、下图是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主持开国大典。该图片出现的历史条件不包括 A.重庆谈判的举行 B.三大战役的胜利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举行 3、江泽.民同志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一切爱国的进步力量团结和调动起来去实现我们共同的目标。”对这句话理解最贴切的是 A.中国共产党与各民族党派的奋斗目标相同 B.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相同 C.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就是为了致力于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 D.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多党制是可行的 4、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中,有三名民主党派,分别是民革的宋庆龄等。这说明中央人民政府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府 B.民主联合政府 C.共产党不居于领导地位的政府 D.实行多党制的政府 5、以下是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比较表 对上述变化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 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②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 ③ 各地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援 ④ 西藏地区人民的艰苦奋斗 A.①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② ④ D.① ② ③ ④ 6、.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超过旧政协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有广泛的代表性 7、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 A.它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它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 C.它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D.它曾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 8、针对下列情况,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人均产量 中国(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钢产量 2.37kg 538.3kg 4kg 发电量 2.76kwh 2949kwh 10.9kwh A.没收官僚资本 B.土地改革 C.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D.掀起大跃进运动 9、以下统计数字反映了历史现象的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1956年国民收入(%) 1956年工业总产值(%) 国营经济32.2,合作社经济53.4 公私合营经济7.3 个体经济7.4 社会主义工业67.5 公私合营工业32.5 资本主义工业0 A.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合作社经济为主体 B.多种经济在分并存,已经完全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成分)发生了根本改变,私有制经济已基本上不存在 D.由四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为两种经济并存,个体经济仍占一定比重 10、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差距更大的因素,不包括 A.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 B.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C.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 D. 中国没有把握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 11、下表为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 姓 名 毛泽东 朱 德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张 澜 高 岗 政党 中共 中共 中共 民革 民革 上表说明: A.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各主民党派联合的政府 B.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C.新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制 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 12、1950年4月13日,周恩来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说:“我党中央从来没有直接向中央人民政府下过命令。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法律命令都是党的创意,许多重要的文告都是先由党拟定初稿(不经过党的准备、考虑,是没有的),然后经过政协全国委员会或政务院讨论通过。”以上材料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国家政权 ②建国初期,党在处理党政关系问题上比较慎重 ③建国初期就已经出现以党代政的现象 ④中央人民政府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下图是2005 年9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贾庆林向西藏自治区赠送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题写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贺幛。这是为了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 A.40 周年 B.54周年 C.55 周年 D.60 周年 14、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农村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 B.三大改造完成,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 C.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 15、下表是1952年和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促使这一变化发 生的原因是:……………………………………………………………………………………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个体经济 71.8% 7.1% 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
本文档为【新中国1949】,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