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西安北郊晋唐墓葬发掘简报

西安北郊晋唐墓葬发掘简报

2010-10-11 10页 pdf 528KB 5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4342

暂无简介

举报
西安北郊晋唐墓葬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 2003 年第 6 期 西安北郊晋唐墓葬发掘简报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1998 年 5- 6 月, 为了配合西安迈科工贸公 司新建厂房建设, 我所对其在西安北郊海红路中 段北侧的征地范围进行了考古钻探 (图一) , 共发 现古墓葬 7 座。同年 10- 11 月, 我们对钻探的墓 葬进行了全部发掘, 此处耕土层之下有一层 1 米 多厚的黄褐土覆盖层, 土壤中含碎砖块等, 结构 紧密, 土质坚硬, 墓葬开口均在覆盖层之下。墓 葬分布较为零散 (图二) , 墓葬编号按照发掘顺序 依次编排, 经过发掘确认, ...
西安北郊晋唐墓葬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 2003 年第 6 期 西安北郊晋唐墓葬发掘简报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1998 年 5- 6 月, 为了配合西安迈科工贸公 司新建厂房建设, 我所对其在西安北郊海红路中 段北侧的征地范围进行了考古钻探 (图一) , 共发 现古墓葬 7 座。同年 10- 11 月, 我们对钻探的墓 葬进行了全部发掘, 此处耕土层之下有一层 1 米 多厚的黄褐土覆盖层, 土壤中含碎砖块等, 结构 紧密, 土质坚硬, 墓葬开口均在覆盖层之下。墓 葬分布较为零散 (图二) , 墓葬编号按照发掘顺序 依次编排, 经过发掘确认, 这批墓葬分别属于晋 墓和唐墓, 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一、晋 墓 (一) 墓葬形制 4 座墓葬 (编号 98M KM 4、5、6、7 均为长斜 坡墓道洞室墓, 其中M 4、M 7 为砖室墓, M 5、M 6 为土洞墓。依其平面形状可分 3 型。 A 型 2 座。编号 98M KM 4、M 5。平面形状 似“甲”字形。两者均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 分组成, 墓呈东西向, 墓道东开, 墓室西置, 但 两者的具体结构不尽相同。 M 4 为带有生土二层台的长斜坡墓道穹隆顶 砖室墓, 墓向 345°。墓道和墓室不在一条直线上, 墓道朝向东南, 方向 96°, 甬道及墓室接近东西 向, 方向 85°。墓道开口距地表 1130、口长 11110、 东端宽 1130、西端宽 1140 米。在开口以下 0160 米处, 南北两壁呈直角内收, 形成生土二层台, 二 层台长 10125、每边宽 0125- 0130 米。经过折收 以后, 墓道东端宽 0170、西端宽 0190 米, 底面自 东向西斜坡向下, 坡长 12 米, 在距甬道 1105 米 处变平, 西端距地表 8135 米。甬道为砖券拱顶, 内宽 0178、顶高 1118、进深 1120 米。先用条砖 横向错缝平砌, 高约 1 米处始起拱, 顶部加券一 层。甬道内砌封门砖两道, 下部高 0150 米为横向 平砌, 上部变成“人”字形斜向砌封, 内积 016 米 厚的淤土。墓室平面呈方形, 穹隆顶, 每边长 2175、直壁高 1125、拱高 1160 米。大部分为绳纹 砖, 个别为方格菱形纹砖。底为错缝平铺砖。棺 木平面略呈梯形, 北端宽 0174、南端宽 0164、长 2124 米, 西边向外各伸一角。周围有规律地分布 着若干棺钉, 朽棺外残留黑色漆皮, 内呈白灰状。 发掘时, 棺已高出墓室底面 1115 米, 当属水淤所 致。棺内人骨为成年男性, 大约 50 岁, 仰身直肢。 随葬品主要置于墓室的东南, 计有陶罐 8、盆 1、 灶 1、井 1、壶 1、魁 1、耳杯 3、勺 2、盒 1、陶 猪 1、陶狗 1、陶鸡 1、陶鸭 1、铜镜 2、铜灯 1 及 铁钉若干枚 (图三)。 M 5 为斜坡墓道土洞墓, 方向 99°。墓道开口 距地表 1140、口长 9175、宽 0180、坡长 11 米, 斜 坡底端距甬道 1105 米处变平, 底距地表 7135 米。 甬道为土洞拱顶, 宽 0180、高 1120、进深 1125 米。 封门为横向平砖砌封, 现存封门砖 3 层。墓室平 面呈斜方形, 东西 2175、南北 2190、高 1160 米, 土圹拱顶。室底用砖横向平铺, 砖上保存一层白 灰。仅见几块小骨块, 无法确定葬式、性别和年 ·61· 图二 墓葬平面分布图 图三 M 4 平、剖面图 11 墓葬平、剖面图 21 棺木及人骨 龄。清理时未见棺灰, 从出土的铁棺钉判断, 葬 具应当为木棺。随葬品 3 件, 均为陶罐, 墓室东 南 2 件, 西部 1 件 (图四)。 B 型 1 座。编号为 98M KM 6。该墓从其平面 形状看, 类“中”字形, 由墓道、甬道、前、后 室四个部分组成。墓呈东西向, 墓向 100°。墓道 位于墓室的东侧, 开口距地表 1150、口长 9190、 东端宽 0190、西端宽 1100、坡长 9100 米, 在距 甬道 1125 米处变平, 低于甬道 0105 米, 西端距 地表 6130 米, 在墓道西端 1 米深的填土中发现铁 斧 1 件。甬道为土洞拱顶, 宽 1100、高 1115、进 深 1140 米。甬道口内有一道侧砖斜卧成“人”字 形封门, 在这道封门之外, 加一道 圆弧形横向错缝平铺砖的外封 门, 外封门的两端, 插入甬道两侧 扩挖的土槽之内, 土槽外部宽 0140、内部宽 0115、深 0120 米。前 室为土洞拱顶, 平面呈不规则的 正方形, 东西长 2175、东宽 2170、 中宽 2190、西宽 2175、高 1180 米。东、南两壁略直, 北壁中部略 弧凸。室内器物摆放特殊, 东南角 为日常生活用品, 如灶、井、盆、 甑, 灶边置女立俑, 紧靠甬道处的 南边有看门的陶狗; 室中间为供 品, 有两幼猪头及陶盆、罐、勺、 马等。人头骨已被水从后室冲到 前室的西部偏北, 头顶朝上。后室 位于前室西边, 平面呈不规则的 ·71· 图四 M 5 平、剖面图 长方形, 土洞拱顶, 东西长 2150、东宽 1175、西宽 1190、后室高出前室 0105 米。南壁较直, 北壁弯曲且在与前室相 接处变为弧形, 室中置一棺, 棺已腐朽, 从棺木痕迹看, 棺长 2115、东端宽 0170、 西端宽 0155、板厚约 0104 米, 棺内为一 成年男性, 年龄接近 30 岁, 仰身直肢, 头东脚西, 骨架下铺一层厚约 0103 米的 白灰。在骨架下的白灰层里出土有铜 刀、弩机及铁器等 (图五)。 C 型 1 座。编号 98M KM 7。平面 形状呈带一侧室的“中”字形, 由墓道、 图五 M 6 平、剖面图 11 铁斧 21 陶狗 31 人俑 41 陶灶 51 陶甑 61 陶井 71 陶鸡 8、91 陶盆 101 陶 罐 111 陶勺 121 陶马 131 陶片 141 铜削 151 弩机 161 铁镜 171 铁器 181 头骨 双甬道、前室、后室、侧室五部分组成。墓呈南 北向, 方向 185°。墓道位于墓室之南, 开口距地 表 1130、口长 7175、宽 1100、坡长 7176 米, 在 距甬道 1105 米处变平, 北端距地表 5125 米。封 门采用木板封门, 木质已朽, 封门槽宽 0125、长 1160、高 1160 米。甬道为砖券拱顶, 宽 1110、残 高 1150、进深 0170 米, 底为斜向错缝平铺砖。墓 室平面呈正方形, 边长 2190、壁残高 1115 米, 底 砖铺法、方向和甬道一致。该墓盗掘严重, 顶几 乎全部坍塌。室内填土中含大量塌陷砖块, 从残 留痕迹看, 可辨别出穹窿顶, 室底残留罐口、魁 片、勺片及少量陶片等。后室呈梯形, 口宽 1185、 最里端宽 1150、高 0185- 1165、进深 1190 米, 洞 口砖券, 室内为土圹拱顶, 底为斜铺错缝平铺砖, 与墓室底砖的方向不太一致, 内积淤土。墓室东 边有一侧室, 侧室和墓室之间有一拱形甬道, 甬 道砖券, 宽 1150、高 1195、进深 0170 米。侧室 略小于墓室, 平面接近方形, 东西 2175、南北 2185、直壁高 1115、券顶残高 1120 米。底为斜铺 错缝平铺砖, 砖向和墓室的砖向相交约 90°。填土 中混有砖块、陶片等物。西耳室设有假券门, 券 门外即为生土, 然后用砖横砌成封门, 形成假室, 南北宽 1190、残高 1115、进深 0116 米。墓中未 见骨架和棺灰, 但出土有铁棺钉若干枚, 可知为 木棺葬。随葬品全部扰在填土中, 计有石砚 1、陶 魁 1、陶勺 2、陶奁 1、瓦当 1 (图六)。 (二) 随葬器物 4座墓葬共出土随葬器物4 9件 , 多数出于 ·81· 图六 M 5 平、剖面图 M 4 和M 6 中, 以陶器为主, 其次为铜器、铁器和 石器。按质料分述如下: 11 陶器 共 40 件, 绝大多数为泥质灰陶, 仅有 2 件勺 为红陶。多为素面。主要器型有罐、盆、耳杯、灶、 井、魁、勺等。 罐 10 件。按形制差异分 7 型。 A 型 1 件。M 5∶3, 泥质灰陶。体形较瘦高, 侈口, 方唇, 束颈, 折沿, 斜肩, 深腹微鼓, 最 大腹径偏上, 下腹斜收, 平底。出土时内置鸡骨 5 块。口径 1118、底径 1216、高 2914 厘米 (图七, 2)。 B 型 1 件。M 5∶1, 泥质灰黑陶。直口, 方 唇, 鼓腹, 最大腹径偏上, 底略内凹, 底壁有细 弦纹数周, 口径 1914、腹径 3012、底径 16、高 2416 厘米 (图七, 5)。 C 型 3 件。(M 4∶10、M 4∶14、M 4∶17)。均 泥质灰陶。侈口, 方唇, 微束颈, 圆肩鼓腹, 最 大腹径偏上, 大平底。底壁有大约 1 厘米宽的削 痕 (图七, 7、9、6)。其中M 4∶14, 下腹部饰凹 弦纹二周, 口径 1316、腹径 2116、底径 1216、高 1711 厘米。 D 型 2 件。(M 4∶22、M 4∶23)。均泥质灰 陶。方唇或中间内凹的双唇, 直口, 束颈, 溜肩, 弧腹, 最大径偏中部, 大凹底 (图七, 1; 图八, 8)。M 4∶23, 双唇, 口径 1316、腹径 2216、底径 1312、高 1819 厘米。 E 型 1 件。M 4∶5, 泥质灰陶。直口, 方唇, 圆肩, 弧腹, 最大径偏中上部, 大凹 底。口径 1414、腹径 3112、底径 1912。高 2712 厘米 (图七, 8)。 F 型 1 件。M 6∶10, 泥质灰陶。敞口, 宽折沿, 方唇, 束颈, 溜肩, 鼓腹, 大平底 内凹。器表有自上而下磨制的不等宽的旋 纹, 使之灰黑相间, 肩上部有一长方形印 章, 可能为陶工姓名, 可惜字迹不清。口径 915、底径 1314、高 1714 厘米 (图七, 4)。 G 型 1 件。M 5∶2, 泥质灰陶。侈口, 宽折沿, 方唇, 广肩, 弧腹, 大底略内凹。 器表有自上而下磨制的 3- 8 毫米不等宽 的旋纹, 使之灰黑相间。口径 12、底径 24、 高 1919 厘米 (图七, 3)。 图七 晋代墓葬出土陶罐 11D 型 (M 4∶22)  21A 型 (M 5∶3)  31G 型 (M 5∶2)   41F 型 (M 6∶10)  51B 型 (M 5∶1)  6、7、91C 型 (M 4 ∶17、M 4∶10、M 4∶14)  81E 型 (M 4∶5) (2、5、8 为 1ö16, 3 为 1ö10, 余为 1ö8) 双耳罐 1 件。M 4∶6, 泥质深灰陶。敞口, 束颈, 鼓腹、平底。二竖耳附于肩上, 腹最大径 在耳下。肩部以下饰有等距离的竖线刻划纹。口 径 2714、腹径 29、底径 1616、高 22 厘米 (图八, 2)。 深腹罐 1 件。M 4∶24, 泥质灰陶。敛口, 方 唇, 上腹略弧, 下腹稍曲收, 平底略内凹。口径 ·91· 11、腹径 1414、底径 1114、高 2016 厘米 (图八, 3)。 壶 1 件。M 4∶25, 泥质灰陶。敞口, 圆唇, 长颈, 斜肩, 圆鼓腹, 腹下斜内收, 假圈足。腹 部有三周不太明显的凸弦纹。口径 716、腹径 1518、圈足高 116、底径 13、高 2015 厘米 (图八, 1)。 图八 晋代墓葬出土陶器 11 壶 (M 4∶25)  21 双耳罐 (M 4∶6)  31 深腹罐 (M 4∶24) 4、61A 型盆 (M 6∶9、M 4∶3)  51B 型盆 (M 6∶8)  71B 型 灶 (M 4∶9)  81 罐 (M 4∶23)  91A 型井 (M 4∶15) (1、3、 9 为 1ö10, 2、5、7 为 1ö16, 余为 1ö8) 盆 3 件。按大小分 2 型。 A 型 2 件。小陶盆。泥质浅灰陶。侈口, 平 折沿, 圆唇, 斜腹, 平底。M 4∶3, 内置一勺 (M 4 ∶4) , 口径 1614、底径 712、高 616 厘米 (图八, 6)。M 6∶9, 口沿下 115 和 214 厘米处各有一周凸 弦纹, 底微上凹。口径 1416、底径 716、高 614 厘 米 (图八, 4)。 B 型 1 件。M 6∶8, 敞口, 宽沿, 圆唇, 腹 中部微鼓, 平底。腹上部及下部有不明显的凹弦 纹, 腹下部有手抹痕迹, 底壁及底外圈有切削痕。 口径 4018、底径 1712、高 1616 厘米 (图八, 5)。 灶 2 件。分 2 型。 A 型 1 件。M 6∶4, 泥质深灰陶。整器呈长 方体, 灶前立面设有拱形火膛, 膛沿高出灶面呈 山顶式。灶面设有前后两连釜形火口, 釜为直口 方唇, 圆肩圜底。前釜上置一甑, 为双唇宽沿, 斜 直腹, 小平底, 底有六眼, 腹中部有三周凸棱。灶 面上模印有勺、瓢、碗、火勾、鱼等, 后面居中 设有高耸的烟囱。长 2216、宽 1516、前高 1112、 后高 912、高 1616 厘米 (图九, 1)。 B 型 1 件。M 4∶9, 泥质浅灰陶。灶面呈椭 圆形, 灶体上小下大, 正中设有一火眼, 无釜, 后 面居中设有圆形的烟孔。素面, 造型十分简单。上 长 24、下长 2714、上宽 19、下宽 2214、高 1112 厘米 (图八, 7)。 井 2 件。分 2 型。 A 型 1 件。M 4∶15, 泥质深灰陶。井身直 筒形, 敞口, 双唇, 宽沿, 平底略内凹, 腹中上 部饰两道凹弦纹。井沿上立有“人”字形井栏, 顶 部有辘轳模型。口径 1312、底径 1316、高 2912 厘 米 (图八, 9)。 B 型 1 件。M 6∶6, 泥质深灰陶。井身筒形, 口小底大, 井沿上立有井栏和井亭。井亭作两角 突起的“人”字坡形, 坡上有模制的瓦楞, 亭中 模印有辘轳。底壁外侧为一凸楞, 属抹光底壁时 多出的泥质。模制和手制相结合。底径 818、通高 15 厘米 (图九, 2)。 奁 1 件。M 7∶4, 泥质灰陶。直口, 圆唇, 直腹, 平底。底部等距离有三兽头形足, 器体上 部饰两道凹弦纹, 下部有一凸棱。口径 21、底径 2012、足高 2、通高 1219 厘米 (图九, 4)。 盒 1 件。M 4∶11, 泥质深灰陶。直口, 方 唇, 浅腹, 平底, 腹底部等距离有三蹄形足, 腹 中部饰两道凹弦纹。口径 1716、底径 1414、足高 2、通高 816 厘米。盖呈下敞口, 方圆唇, 浅腹, 面平, 无钮, 内面中心有一凸脊组成的圆环。口 径 2018、面径 16、高 214 厘米 (图一○, 2)。 魁 2 件。泥质深灰陶。方唇, 平面略呈圆角 方形。M 4∶7, 出土时内置一勺 (M 4∶8) , 除有 柄的一边外, 其余三边中部都向内凹, 且都高出 边角, 底平带有矮圈足。柄下魁身外凸, 两边内 凹。口长 17、宽 1715、腹高 612、通高 712 厘米 (图九, 3)。M 7∶3, 柄稍长, 为弧形, 柄下有凸 棱, 与柄相对的一边中部向内凹, 底平, 有五角 形圈足。口长 1613、前口宽 1315、后口宽 1817、 腹高 915、通高 1417 厘米 (图九, 5)。 耳杯 3 件。泥质陶, 都出自M 4, 形制相同。 ·02· 杯体呈椭圆形, 敞口, 浅腹。两侧新月形耳和口 沿平齐, 底平。M 4∶12, 浅灰色, 器胎较厚。口 长 1212、宽 916、高 312 厘米。其余两件M 4∶13, 深灰色, 口长 1214、宽 916、高 3 厘米。M 4∶27, 浅灰色, 器胎较薄。口长 1214、宽 914、高 312 厘 米 (图九, 6、7、8)。 图九 晋代墓葬出土陶器 11A 型灶 (M 6∶4)  21B 型井 (M 6∶6)  3、51 魁 (M 4∶7、M 7∶3)  41 奁 (M 7∶4)  6、7、81 耳杯 (M 4∶12、M 4∶13、M 4∶27) (4、5 为 1ö10, 余为 1ö8) 勺 6 件。根据柄的高度不同分 3 型。 A 型 2 件。泥质深灰陶。方唇, 圜底, 勺体 呈半椭球状, 勺柄较低, 呈与口沿基本平行的弧 形, 底部外表粗涩。M 4∶4, 体壁较薄, 口长 6、 柄长 5、通高 311 厘米 (图一○, 6)。M 4∶8, 柄 端似龙头, 体壁较厚, 口长 7、柄长 414、通高 314 厘米 (图一○, 4)。 B 型 2 件。勺柄上抬, 头略弯曲。M 6∶11, 泥质灰陶。方唇, 圜底, 勺体呈半椭球状。口高 4、口长 8、通高 1012 厘米 (图一○, 3)。M 7∶ 2, 仅保存半球状勺体部分, 从残留的勺柄痕迹看, 也归入此类。 C 型 2 件。均泥质红陶。勺柄垂直于勺体。 M 7∶5, 残留勺柄及部分勺体。勺柄末端呈鹰嘴 状, 勺柄的水平部分两侧呈规则的凹凸起伏。柄 高 1016 厘米 (图一○, 1)。M 7∶7, 仅保存靠近 勺柄的勺体部分, 从残留的勺柄看, 暂归入此类。 陶俑: 可分为人物俑和动物俑两类, 皆模制, 分两半制成, 然后合模, 手工修整, 可以清楚看 到合模痕迹。 人物俑 1 件。M 6∶3, 泥质深灰陶。女俑, 面部较平, 头上扎髻, 身着长袍, 束腰, 双手交 于胸前。高 1518 厘米 (图一○, 8)。 动物俑 共 7 件。器型有猪、狗、鸡、鸭、马 5 类。皆左右合模, 中空。 陶猪 1 件。M 4∶18, 泥质深灰陶。静立状, 两耳下垂, 身长 1815、宽 614、高 918 厘米 (图 一○, 5)。 图一○ 晋代墓葬出土陶器 11C 型勺 (M 7∶5)  21 盒 (M 4∶11)  31B 型勺 (M 6∶11)  4、61A 型勺 (M 4∶8、M 4∶4)  51 猪 (M 4∶18)  7、111 鸡 (M 6∶7、M 4∶19)  81 人俑 (M 6∶3)  9、101 狗 (M 4∶21、M 6∶2) (均为 1ö8) 陶狗 2 件。泥质深灰陶。皆蹲立状, 竖耳, 双耳直视前方。M 6∶2, 体形较肥, 前腿直伸, 后 腿弯曲蹲于地面, 尾上卷。高 1418 厘米 (图一○, 10)。M 4∶21, 体形瘦长, 高 1416 厘米 (图一○, 9)。 ·12· 陶鸡 2 件。雌雄各一。M 4∶19, 泥质深灰 陶, 雄鸡。垂首耸冠, 尾巴弯曲下垂, 腹下部有 座足。长 14、高 12 厘米 (图一○, 11)。M 6∶7, 泥质灰陶, 雌鸡。站立状, 高冠翘尾, 腹部及尾 部有压印羽痕。长 1019、高 1218 厘米 (图一○, 7)。 图一一 晋、唐墓葬出土器物 11 陶马 (M 6∶12)  21 陶鸭 (M 4∶20)  31 铁斧 (M 6∶1)   41 铜削 (M 6∶14)  51 铁器 (M 6∶17)  61 铜灯 (M 4∶26)   71 铁镜 (M 6∶18)  81 石砚 (M 7∶1)  91 陶盏 (M 1∶1)   101 子母砖 (M 3∶3)  111 陶瓶 (M 2∶1)  121 铜弩机 (M 6 ∶15) (3、4 为 1ö4, 10 为 1ö16, 12 为 1ö2, 余为 1ö8) 陶鸭 1 件。M 4∶20, 泥质深灰陶。形似浮 游状, 细颈, 长扁喙。腹两侧印有羽线。长 2015、 高 1212 厘米 (图一一, 2)。 陶马 1 件。M 6∶12, 泥质深灰陶。昂首站 立, 长 13、高 1112 厘米 (图一一, 1)。 21 铜器 共 5 件。器型有削、弩机、灯、铜镜。 铜削 1 件。M 6∶14, 出土时残存有粗布包 裹的痕迹。直背直刃, 柄尾环形。长 1315、宽 113、 环径 215 厘米 (图一一, 4)。 弩机 1 件。M 6∶15, 残。铜锈严重, 仅保 存中间的一部分。长 319、宽 116、高 2135 厘米 (图一一, 12)。 铜灯 1 件。M 4∶26, 器体呈圆盘形, 方唇, 浅直腹, 平底, 内底中央有底径分别为 019 及 018 厘米的乳钉。器底与腹相接处等距有 3 个兽蹄状 足, 其中一足正上端平伸出一短手柄。口径 912、 底径 814、腹高 118、柄长 512、通高 418 厘米 (图一一, 6)。 铜镜 2 面。均出自M 4 中, “保子宜孙”镜 M 4∶2, 半球状钮, 圆钮座, 素缘, 直径 916 厘米, 厚 012 厘米 (图一二, 1)。规矩镜M 4∶28, 半球 状钮, 圆钮座, 座外有一方栏, 栏内四象处各有 一“○”记号, 栏外四角处各有两臂相等的“û—” 记号, 栏外中央各有一“T”记号,“T”两端各有 一“○”记号, 每一“○”记号的外围有类似鸟 的浮雕图, 与“T”记号相对的一端有四个两臂不 等的“û—”记号。外区为一周细短线纹、两周锯齿 纹及它们之间的波状纹。素窄缘。直径 1112 厘米, 厚 013 厘米 (图一二, 2)。 31 铁器 3 件。不包括铁棺钉。 铁斧 1 件。M 6∶1, 表面铁锈严重, 呈铁锈 红色。刃锐利, 呈弧形, 剖面呈“V ”字形。木柄 已朽, 柄孔为长方形。长 819、宽 7、厚 115 厘米 (图一一, 3)。 铁镜 1 面。M 6∶16, 圆饼状, 钮为圆形, 表 面锈蚀严重, 看不到任何纹饰。直径 1116、厚 115 厘米 (图一一, 7)。 板形器 1 件。M 6∶17, 残留长 30、宽 4、厚 016 厘米, 因锈蚀严重, 无法归类 (图一一, 5)。 铁钉若干枚。主要出自M 4、M 7, 其次为M 5、 M 6 中。 41 石器 石砚 1 件。M 7∶1, 黑灰色细砂岩。圆形平 底, 砚面光滑, 高出盘面 012- 013 厘米, 盘下有 等距三短兽足, 每足上方有一鸟嘴形乳突。面径 218、足高 115、通高 218 厘米 (图一一, 8)。 (三) 结语 11 墓葬年代 四座墓葬均未发现带纪年的文字遗物, 因此 无法确定他们的绝对年代。不过, 根据墓葬形制及 器物组合的时代特征, 可以推断它们的相对时代。 ·22· 图一二 晋代墓葬铜镜拓片 11“保子宜孙”镜 (M 4∶2)  21 规矩镜 (M 4∶28) (均为 1ö2)   从墓葬形制来看, M 4 为带生土二层台斜坡 墓道和双层砖券顶的拱形甬道; M 5 为斜坡墓道 土洞墓, 结构简单, 仅有部分封门砖和墓室铺地 砖: M 6 甬道外的弧形砖封门及前室壁的弧形; M 7 为双甬道, 这些特点都是晋墓常有的几种形 式①。从器物组合来看, 与关中地区东汉墓葬出土 遗物相比较, 罐、瓶、奁、耳杯、勺等承袭了汉 代的形制; 灶、井、猪、鸡、狗、女俑, 从整体 看, 要比汉代简单、粗糙得多, 并且出现了一些 新的特征, 如A 型灶台面为长方形, 挡火墙加高 呈“人”字梁, 烟囱明显加高; 井亭为两角突起 的“人”字屋顶, 亭中模印有辘轳; 女俑着长袍, 头上扎髻, 双手交于胸前; 动物俑全为模制, 接 缝处有修理刮削痕, 所有这些特征以及A 型灶灶 面图案、D 罐、双耳罐、铜削等, 与陕西长安县 206 基地晋墓中的随葬器物如出一辙②。新增加的陶 马、铁镜具有时代性特征。 铜削也与洛阳晋墓中出土的铜刀③, 大小、形 制相似, 制作粗糙, 不能使用, 显然属于明器。 综上分析, 这四座墓大致应为晋代墓葬, 但 其中M 5 时代可能稍早, 最早到东汉晚期, 仅出的 三罐, 在关中东汉晚期到晋墓中, 都能找到与它 们相同或相似的罐。这四座墓是否属于同一家族, 还待更多墓葬的发掘。 21 墓主的身份 根据墓葬形制及各墓器物组合推测, M 7 身 份最高, M 7 居中, 穹隆顶及双甬道, 且墓向 (座 北向南) 与其他 3 座不同 (座西向东) , 只可惜器 物几乎被盗掘一空, 仅剩石砚、奁、红陶勺等。M 4、 M 6 其次, 随葬器物 20 件左右, 属中、小地主阶 层。M 5 属平民, 仅出 3 罐。 二、唐墓 (一) 墓葬形制 3 座墓葬 (编号为 98M KM 1、2、3) 均为长 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墓室在北, 墓道在南, 方 向接近 180°, 根据天井的有无, 分两种类型。 图一三 M 1 平、剖面图 A 型 1 座。斜坡不带天井。编号为M 1, 方 ·32· 向 170°。由墓道、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 室南侧偏西处, 墓道口长 515、南宽 1110、北宽 0195、坡长 6120 米, 两壁清楚。墓室为东西宽、 南北窄的横室, 平面为不规则的五边形。墓室东 西长 2170、南北宽 1120- 1190 米, 顶部呈拱形, 高 1140 米。葬具、葬式、人骨均已不清, 仅存盏 1 件 (图一三)。 B 型 2 座。斜坡带天井。编号为M 2、M 3 (图一四、图一五)。以M 2 为例, 方向 184°, 由 墓道, 过洞、天井、甬道、墓室五部分组成。平 面略呈“甲”字形, 墓道位于墓室南侧, 墓道口 距地表 1160、口长 8190、坡长 912、南宽 1135、 北宽 1110、墓底距地表 5115、深 3155 米。甬道 为拱形土洞, 顶长 0150、宽 1105、拱高 1145 米。 墓室平面略呈长方形, 长 2105- 2125 米, 宽 2100 - 2135、壁高 1145、拱高 0115 米。葬具、葬式、 人骨均已不清, 仅存陶瓶 1 件。M 3 方向 185°, 与 M 2 基本相同, 只是在底部封门处, 出现封门砖 墙, 长 0190、宽 0125、残高 0160 米。墓室内仅 存几块残陶片及封门处出子母砖 1 块。 图一四 M 2 平、剖面图 (二) 随葬器物 三座墓共出陶器 2 件, 子母砖 1 块, 现按墓 葬顺序描述: 陶盏 1 件。M 1∶1, 泥质灰陶, 微敞口, 方 唇, 浅腹, 假圈足, 外壁残留朱色, 内壁有烧过 的烟痕, 轮制。口径 12、底径 614、高 412 厘米 (图一一, 9)。 陶瓶 1 件。M 2∶1, 泥质灰陶, 盘口, 方唇, 窄平沿, 细长颈, 溜肩鼓腹, 小平底, 轮制。口 径 618、腹径 1114、底径 512、高 1718 厘米 (图 一一, 11)。 子母砖 1 块。M 3∶1, 长 2415、宽 26、厚 013- 014 厘米 (图一一, 10)。 图一五 M 3 平、剖面图 (三) 年代推断 由于这三座墓葬出土的器物太少, 对判定年 代带来一定困难。从其墓葬形制看, M 1 与西安西 郊热电厂基建工地隋唐墓葬M 43 基本相同⑨, 该 墓出显庆 5 年墨书砖志一块; M 2、M 3 墓道在墓 室正中, 平面呈甲字形, 天井和墓道等宽, 墓室 平面为不规则的正方形, 这样的墓形多见于初唐, 颇具隋墓形制的遗风, 盛唐时已不多见。标本M 2 ∶1 为盘口陶瓶, 时代较早, 盛唐为侈口, 与西郊 热电厂基建工地隋唐墓葬标本M 106∶4 相似βκ, 该墓为初唐时期, 因此, 这三座墓葬的相对年代 应为唐代早期。 三、发掘收获 此次发掘, 虽说唐墓资料较为零碎, 但是晋 墓资料还算不错。双甬道墓一般出现在关中东部 东汉晚期等级较高的墓葬及晋墓中, 如潼关吊桥 发现的杨氏家族墓④、华阴发现有司徒刘崎家族 墓⑤和华阴晋墓中⑥, 假券门在东汉晚期如北郊枣 园M 1⑦及陕西卷烟材料厂M 5⑧都有发现。但这两 者结合起来的墓葬在关中汉墓中还属首次发现, 这为研究晋墓又提供了难得的新的实物资料。 假券门被认为是家族墓的一种形式, 即待同 ·42· 家族有关成员死亡后, 再在原假券门处续修新的 墓室, 以达到家族成员合葬的目的, 这对认识晋 代时期家属成员的关系有一定的意义。 西晋之时, 西安为雍州州府所在地, 按照常 理推测, 晋墓的数量应该不少, 但到目前为止, 见 诸报道的仅有几座。这可能和下列几个问题相关, 一是东汉晚期与西晋墓葬的形制、出土器物等都 相同或相似; 二是缺乏确切的纪年标志及晋墓的 典型器物——陶质多子盘 (果盒) ; 三是被定为东 汉晚期的一些墓葬, 有相当数量盗扰严重, 资料 自身残缺不全。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给发掘者 在断代等方面带来一定的困难。是否还存在部分 西晋墓葬至今仍被混入东汉墓葬之中的问题, 从 而也制约了晋代葬俗葬制研究工作的开展。看来, 如何准确、有效地辨识墓葬资料, 从有限的资料 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如何使晋代墓葬研究工作更 加深入, 依然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参加发掘工作的人员有: 阎毓民 胡松梅 康耀玉 王瑞荣 李公正等 修复: 康耀玉 王端荣 李公正 草图: 李明芳 线图: 刘君幸 拓片: 张菊兰 执笔: 胡松梅 阎毓民 注 释 ①叶骁军:《魏晋南北朝墓葬》,《中国墓葬历史图鉴》中册, 甘肃 文化出版社, 1994 年。 ②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考古队:《陕西长安县 206 基地汉、 晋墓清理简报》, 《考古与文物》1989 年 5 期。 ③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 《洛阳晋墓的发掘》, 《考古学报》 1957 年 1 期。 ④陕西省文管会: 《潼关吊桥汉代杨氏墓群发掘简报》, 《文物》 1961 年 1 期。 ⑤杜葆仁等:《东汉司徒刘崎及其家族墓》,《考古与文物》1986 年 5 期。 ⑥夏振英: 《陕西华阴晋墓清理简报》, 《考古与文物》1984 年 3 期。 ⑦西安市文物管理处:《西安北郊枣园汉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 物》1991 年 4 期。 ⑧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卷材料厂汉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 物》1997 年 1 期。 ⑨βκ西安市文物管理处: 《西安西郊热电厂基建工地隋唐墓葬清 理简报》, 《考古与文物》1991 年 4 期。 (责任编辑 张海云) A Br ief Report of the J in and Tang Tom bs in the North Suburb of X i’an (Absttract) Shaanx i Prov inc ia l In stitute of Archaeology In ct to N ov 1998, the Shaanx iA rchaeo logy In st itu te dug ou t seven tom b s of J in and T ang in the H aihong Road of the no rth subu rb in X i’an 1 It is the first t im e to find that doub le channes and the p seudo- arched doo r in the sam e tom b of J in dynasty. T h is excavat ion p rovides new data fo r the research of ancien t tom b, especia lly, fo r tha t of the J in dynasty. ·52·
/
本文档为【西安北郊晋唐墓葬发掘简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