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解读_黑色_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解读_黑色_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2010-10-09 4页 pdf 174KB 7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3857

暂无简介

举报
解读_黑色_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外文化比较 【中外文化比较】 解读“黑色”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王 嵘 (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摘 要 色彩负载着人们对生活的体验,积淀着记忆情绪。“黑色”内涵丰富,透过其传统 文化观、哲学观、心理观、艺术观等来解读其泛文化意义,为跨文化交际搭建桥梁。 关键词 黑色;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725(2009)01-0136-04 收稿日期 2008- 11- 21 作者简介 王嵘(1972-),女,山西临汾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
解读_黑色_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外文化比较 【中外文化比较】 解读“黑色”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王 嵘 (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摘 要 色彩负载着人们对生活的体验,积淀着记忆情绪。“黑色”内涵丰富,透过其传统 文化观、哲学观、心理观、艺术观等来解读其泛文化意义,为跨文化交际搭建桥梁。 关键词 黑色;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725(2009)01-0136-04 收稿日期 2008- 11- 21 作者简介 王嵘(1972-),女,山西临汾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和中西文化对比研 究。 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调查研究明,不同的 民族语言对颜色的分类往往不同。颜色词的含 义、颜色秩序的分割,首先是特定语言集团文化 环境的需要。由于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 的民族语言在颜色词的使用上始终存在差异。因 此,跨文化交际时,除了了解一个词的字面意义 之外,我们还必须掌握这个词的泛文化内涵。这 样才能俯瞰两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审视两种语言 不同的文化内涵,达到两种语言有效地传达与沟 通,保证语言应用的准确性和有效性。[1]本文将从 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对颜色词“黑色”在中西方 的文化进行分析,解读其文化内涵。 一、“黑色”的传统文化观 黑色是早期人类对世界最初的色彩感知,中 国人对黑色的崇尚由来已久,最初是对黑色原始 本能的感知,接着发展为古代尚黑的色彩审美心 理,最后升华为艺术审美情趣,形成独具中国民 族特色与审美情趣的黑色语言系统。 黑色在《易经》中被认为是“天”的颜色,是众 母之色。“天地玄黄”之说,源于古人感觉到北方 天空长时期都显得神秘的黑色。他们认为,北极 星是天帝的位置,所以黑色在古代的中国,为众 色之长。新石器的黑陶可以说明中国人尚黑。《韩 非子·十过篇》中记载:“尧禅天在,虞舜受之。作 为食器,斩山木而材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 上:输之于宫,为食器……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 禹作祭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尧、舜、禹时代 的先民也崇尚黑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 国时,就依据先人观物取象的传统,最终定黑色 为尊:“以冬10月为年首,色上黑。”秦始皇即位之 后,“易服色与旗色为黑”。[2] 黑色在西方文化中是基本禁忌色,体现了西 方人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兆、灾 难,还象征邪恶、犯罪,如恶魔devil,有极其恶劣 的行为。所以每到人死的时候,西方人要打黑色 的伞、穿黑色的服装,寓意尽早升入天堂。在西方 社会黑猫的形象令人望而生畏,一袭神秘的黑 2009 年 1 月 第 1 期 January.2009 No.1 文化学刊 Culture Journal 136 衣,与可怕的巫婆狼狈为奸,助纣为虐。巫婆头戴 黑尖帽、身披黑斗篷、眼冒妖光、鹰勾鼻、面目可 憎。她常骑一把破扫帚,跟着黑猫,喜欢在月明星 稀之夜,飞过天空,去干坏事。魔鬼撒旦也常变成 黑猫的样子去干坏事,所以西方人说黑猫主凶, 如果某人看见黑猫从面前跑过,那无疑是见到了 魔鬼,不久倒霉的事就要找上门来了。 二、“黑色”的哲学观 在东方和西方的宗教哲学中,色彩还有另一 种象征寓意。由于宗教活动中其成员的服饰都以 色彩象征为依据,所以宗教艺术的色彩也都脱离 不开象征的意味。 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智慧,偏爱黑暗和隐秘之 物。老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五颜六 色的世俗之美,只能刺激人的感官,不是真美。因 而道家仅仅把黑色(玄色)作为崇尚的神秘色彩。 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认 为自然的形形色色往往存在于最简单的形式中, 只有黑色最能贴近和表现“道”。老庄推崇“天地 之纯”,认为“同乎无欲,是谓素朴”,表现道家“无 色而五色成焉”,“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那种 向黑色回归的基本审美倾向。[3] 罗马天主教在教会的祭礼仪式中,主教要头 戴黑色神帽,身穿黑色神袍,胸挂十字架,手戴权 戒。基督教认为,人世间充满了罪恶,将来基督从 天降临、审判地上的活人和死人,信基督者将进 入天国获永生,不信基督者将被抛入地狱受永 罪。基督教会把天堂描绘成一个极乐世界。它是 “黄金铺地、宝石盖屋”,“眼看美景、耳听音乐”, “口尝美味,每一感官都能有相称的福乐”。地狱 则到处是不灭之火,蛇蝎遍地,可怕到了极点。天 主教和东正教还在天堂与地狱之间设立了炼狱, 有的罪人就被暂时放在炼狱里受苦,等所有罪过 炼净,补赎完了,方可进入天堂。而身穿黑色长袍 的教士通天地,传达上帝的“福音”。在西方占星 术中,黑色的镜子和水晶球都是巫师占卜的工 具。 在穆斯林的观念中,黑色是顺从、谦逊、端庄 的表示,于是穆族妇女外出时要头裹大块黑色披 巾,以实现伊斯兰教规所倡导的严谨、贞节的宗 教思想。 三、“黑色”的心理暗示 (一)黑色是煤、墨或夜的颜色,使人感到神 秘、恐怖、空虚、绝望,有精神压抑感。 在中国的“阴阳五行说”中,黑色是作为北方 和冬天之色,象征着通往极乐世界的道路。玄冬、 黑道日会使人联想到阴郁的冬天,象征着不吉 利、狠毒、恐怖、非法等。如:“黑心肠”、“黑白不 分”、“抹黑”、“黑社会”、“黑市”、“黑话”、“走黑 运”等。 黑色是悲哀的颜色。中国人在葬礼上戴黑 纱,英美人在葬礼上穿黑色服装。英语中的Black Friday指耶稣在复活节前受难的星期五,是悲哀 的日子;还指美国历史上1869年9月24日和1873 年9月19日开始的经济危机,是个“灾难日”。Black 在英语中还象征气愤和恼怒,如:Black in the face 脸色铁青;to look black at someone怒目而视;Give sb.a black look恶狠狠地瞪某人一眼;in a black mood情绪低落;a black mark令人不满意之处。 一直以来,人类对黑暗有所敬畏。曾有这样 一个真实的故事:过去英国伦敦的菲里埃大桥的 桥身是黑色的,常常有人从桥上跳水自杀。由于 每年从桥上跳水自尽的人数太惊人,伦敦市议会 敦促皇家科学院的科研人员追查原因。当皇家科 学院的医学专家普里森博士提出这与桥身是黑 色有关时,不少人当作笑料,但连续3年都没找出 好办法。英国政府试着将黑色的桥身换掉,奇迹 竟发生了:桥身自从改为蓝色后,跳桥自杀的人 数当年减少了56.4%,普里森为此而声誉大增。这 说明了黑色使人精神压抑可以导致疾病发生。 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利用黑色作为迫害犹太 人的手段:把刑讯室布置成黑色,以造成恐怖之 感。更为残酷的是,他们给关押在集中营的犹太 人定期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以彻底打 击、摧毁他们的求生欲望。二战后,当这些犹太人 一看到黑色,一听到《命运》,便立即形成一种条 件反射———痛不欲生、悲状难鸣…… (二)黑色和铁色相似,因此黑色象征“刚直、 坚毅、严正、无私”等含义。 解读“黑色”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王 嵘 137 中外文化比较 在中国戏曲脸谱艺术中,往往用红脸表现忠 义之士,白脸表现奸诈小人,用黑脸象征耿直刚 毅之士。如唐代的尉迟恭、宋代的包拯。在日常生 活中,人们说:“你唱红脸,我唱黑脸。”红脸指温 和、不得罪人的人;黑脸则指比较严厉粗暴、批评 指责人的人。在民俗活动藏戏的面具中,“面具呈 白色者,表示纯洁、温和、善良、慈悲,意为老者长 寿,少者无瑕;面具呈红色者象征威严显赫、不可 冒犯;面具呈黑色者,表示勇敢无畏、刚毅坚强, 又象征常年在风雪和阳光中辛勤劳作,面貌黧黑, 性格刚直的渔夫猎户。面具半黑半白者,表示嘴甜 心毒,两面三刀,专肆飞短流长,挑拨离间”。[4] 四、“黑色”的艺术表现 (一)“黑色”与电影艺术。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说过:“我们使用色 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 生与死的冲突一样。”色彩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 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内心世界,体现时空转换、 烘托影片气氛,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 段。 作为基本色的黑色参与剧作,可以营造影片 基调。例如:《英雄》讲述了4个不同版本的关于残 剑和飞雪的故事,分别用情杀、假死、殉情和殉义 描述了残剑和飞雪的最后结局。全片以黑衣无名 自述10年练剑作为开端,同样一袭黑衣的皇帝不 断引导出一段段色彩斑斓的猜想画面。整个画面 以黑色为基本起调,肃穆庄严,形成强烈的视觉 冲击,与情节恰如其分,达到完美的结果。 《辛德勒名单》通片采用黑白纪录片风格,纪 实性地叙述了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的血 腥场面。画面沉重、抑郁,特别是在拍摄波兰的贫 民区时,矮墙、砖块、潮湿气息,还原了时代的真 实氛围……它隐喻着犹太人的黑暗时代。……最 后纳粹投降,犹太人走出集中营,银幕上突然大 放光明,灿烂无比,使我们有从黑暗中走到阳光 下的感受,可以体验到剧中人解除死亡威胁的开 朗心情。我们获得的不仅是单纯形体运动的真实 照片,是更抽象、更富于情感和更理性的“思想内 涵”的体现。[5] (二)“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产生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 美国卷入越南战争,战事的失利和惨痛的伤亡, 使社会矛盾频繁,局势动荡,麦卡锡主义压抑窒 息的氛围使西方民主的思想在现实面前受到一 些人的怀疑,传统的道德观念遭到抛弃。美国中 小资产阶级在无所适从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对 现实采取嘲笑抨击,揭露和讽刺,幻想和否定结 合在一起的“黑色”的“幽默”。它是20世纪60年代 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 “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 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 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之间的互不协调,并 把其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 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例 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作为一种美学形 式,它属于喜剧范畴,又带有悲剧色彩。其冷嘲热 讽、玩世不恭和苦涩的笑声中包含着泪水、甚至 愤怒,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 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用幽默的人 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 的尊严。 五、“黑色”的社会伦理意义 (一)用黑色来代表“秘密”、“隐蔽”和不确定 的,有些还不合法。 例如:“黑社会”是指地下隐蔽的犯罪组织; “黑户口”指那些没有正式合法手续、得不到国家 认可的人群;black deal“黑色交易”产生black market“黑市”;black money“黑钱”是做非法生意 所得不法收入“illegal income”;black economy的意 思是建立在未申报收入的基础上的国家经济的 一部分。在中文口语中,黑色常意指被忽略、被排 除在视线焦点之外,例如:形容一个人不得上司 认可为“黑掉了”。Black list“黑名单”意指“不好、 罪恶的”;Blackguard是“无耻之徒、恶棍、流氓”。 “黑车”指无驾驶牌照或未上税的出租车;“黑网 吧”、“黑煤窑”、“拉黑牛”都为国家明令禁止之 事。“黑幕”称inside story;“黑线”称a sinister line; “黑心”evil mind、“黑手”evil backstage manipulator 都有“阴险”、“邪恶”的含义。走“黑道”就只会有 一个black future“暗淡的前途”。网络安全问题方 面有令人瞩目的“黑客”(Hacker),已成为入侵者、 破坏者的代名词。 138 解读“黑色”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王 嵘 但是,有时黑色也有褒义。例如:在时装界, 黑色代表稳定、庄重的样式;口语中,“新黑色”代 表最新时尚潮流。 (二)与“红色”在政治上经常用来象征革命 以及左派相反,“黑色”代表保守的党派或反政府 的力量,间或带有歧视意味。 如美国的black people在历史上曾一度被称 为“Negro”;Black Muslim指的是美国追随伊斯兰 教的黑人激进组织成员;Black Sash是南非反对种 族隔离的妇女组织。19世纪法国路易十八在 位时,崇尚自由主义,政治清明,经济恢复。但是, 1820年2月,王储贝利遇刺。极端派趁机归罪自由 派,逼迫首相辞职。极端派组成内阁,倒行逆施, 议会通过了书报检查法令。天主教势力也猖獗起 来,重新控制了文化教育大权。许多进步教师被 开除,巴黎大学中库赞的哲学课和基佐的历史课 被迫停开,人们称这一现象为“黑色恐怖”。 此外,无政府主义的旗帜是全黑色旗;海盗 传统用黑色上有白骷髅图案的旗帜。 六、“黑色”的价值取向 色彩作为事物的一种物理属性,直接影响到 心灵。“色彩宛如键盘,眼睛好比音锤,心灵好像 绷着许多弦的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有意识 地接触各个琴键,在心灵中引起震动”。感觉生理 学的研究已经证明:色彩是属于主观性的感觉, 它能引起各种视觉心理联想,除了其中的美学意 义之外,还代表人们的价值和理想追求。 黑色在古代是平民使用普遍的服饰颜色。隐 居山野之人也常着黑色。黑色对于隐士来说意味 着清贫。高居端首的帝王将相们穿着象征皇权至 高、至尊地位的金黄或其他明亮之色。唐代规定 平民穿白色衣。宋代是黑色和白色。正因白衣指 没有纹彩的白布衣服,古代未仕者多着白衣,故 “白衣”代称没有功名之人。因此,服饰的颜色,我 们看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社会文化 心理方面的投影。 在西方中世纪时,黑色长袍是基督教教士的 法衣。他们主宰着时局,左右着人们的精神,近现 代资产阶级依法治国,法庭上高置的法台,威慑 的黑色法袍,精重的法槌,叠摞的法卷,唯一信守 的法典,注定法官的凝重与威严。究其原因,黑色 是吸收光的色彩,它隐喻着优雅和高贵,给人以 精致、庄重、含蓄、深沉、刚直的印象。它是最接近 生活原生态的色彩,它以最简单的色彩形式象征 着最原始的色彩本质和精神本质,成为所有事物 乃至所有精神现象和人类活动的表现色彩。 尽管不同的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风俗习 惯、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但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 角度着眼,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机制和视觉 神经系统,各民族的认知结构有其共性,这就是 乔姆斯基的“深层结构”句法理论提出的生物学 基础。人类的这种认知结构的共性反映在对颜色 刺激的感受从理论上讲没有质的区别。因此,中 英两种语言的“黑色”词的表达形式和由颜色而 产生的比喻上也有相近之处。例如:白纸黑字in black and white;黑白图片a black-and-white print; 颠倒黑白call black white;英语中有blackboard、 black heart、black sheep、in a black mood,汉语中则 对应有黑板、黑心、害群之马、情绪低落。有趣的 是 the pot calling the kettle black正好对应中文的 “乌鸦笑猪黑”、“半斤对八两、彼此彼此”。所以, 从宏观历史的角度分析,文化差异会长存;但是, 从微观发展的角度分析,文化共识的存在是主 流。 参考文献 [1]姬振亭,刘敏.“灰色”内涵及其泛文化解读[J]. 中国外语,2007,(7):73-75. [2]李琳.《诗经》中的色彩运用及其文化意蕴[M].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33-34. [3]周斌.中国古代水墨画墨色审美与尚黑审美传 统的形成 [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7,(3): 75-78. [4]廖东凡 .藏戏面具 [M].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 社,1991.258. [5]陈恩惠.论影视作品中色彩的作用[J].电影评 介,2007,(11):18-19. 【责任编辑:刘 强】 139
/
本文档为【解读_黑色_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