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9-11-24 2页 doc 64KB 1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来生缘分

暂无简介

举报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大学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案朱秀蓉第一章人际交往心理学概述(2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学习意义,掌握人际交往的特点和人际交往的结构,了解本门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人际交往的实质与结构,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第一节人际交往的内涵1.1.1人际交往的实质及特点人际关系,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特点。1.1.2人际交往的类型按人际关系的联结纽带来分: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关系,按人际关系所属的群...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案朱秀蓉第一章人际交往心理学概述(2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学习意义,掌握人际交往的特点和人际交往的结构,了解本门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人际交往的实质与结构,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第一节人际交往的内涵1.1.1人际交往的实质及特点人际关系,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特点。1.1.2人际交往的类型按人际关系的联结纽带来分: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关系,按人际关系所属的群体来分: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1.1.3人际交往的心理结构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行为。1.1.4人际交往的意义有助于身心健康、信息传递、自我认识。第二节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2.1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2.2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2.3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人际交往的内在动力1.3.1人际交往的生物学基础1.3.2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思考题】1、什么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具有哪些特点?2、简述人际交往的结构。3、人际交往具有哪些内在动力?考核要点:人际交往心理学概念。辅助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外实践。第2章人际沟通(6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了解人际沟通的类型和功能,准确掌握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及技巧,熟悉并能够解释沟通的心理反应。教学重点和难点:沟通的含义及心理反应,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如何改进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效果。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辅以团体活动。第一节人际沟通概述2.1.1沟通的含义沟通、人际沟通。2.1.2人际沟通的特点私人性、亲切感、能动性、范围小。2.1.3人际沟通的类型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直接沟通、间接沟通、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第二节言语沟通2.2.1言语含义与沟通2.2.2言语沟通的类型2.2.3言语沟通的艺术2.2.4言语沟通的原则第三节非言语沟通2.3.1非言语沟通的功能2.3.2非言语沟通的类型2.3.3如何改进非言语沟通的效果第四节人际沟通的具体技能2.4.1面谈面谈、面谈的准备、面谈的技巧。2.4.2应聘2.4.3谈判【思考题】1、何谓沟通?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什么?2、什么是倾听?联系实际谈谈倾听具有哪些艺术?3、非言语沟通的类型有哪些?如何改进非言语沟通的效果?4、阐述沟通的心理反应。考核要点:沟通的基本要素。辅助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外实践、行为训练。第3章人际认知(3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正确陈述人际归因理论,了解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人际归因原则,理解人际归因偏见,掌握人际认知的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人际认知的含义和内容,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归因理论及人际归因偏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及讨论。第一节人际认知概述3.1.1人际认知的含义3.1.2人际认知的内容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3.1.3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第二节人际归因3.2.1人际归因的含义3.2.2归因理论3.2.3人际归因偏见3.2.4人际归因的原则综合性原则、大数定律、利益关系原则。【思考题】1、什么是人际认知?他人认知和自我认知的形成途径有哪些?2、阐述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3、如何减少人际归因偏见?考核要点:人际归因理论。辅助教学活动:自我探索活动。第4章人际印象(2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人际印象的概念,明确印象形成的特点,理解印象形成中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和投射效应,并掌握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教学重点和难点:印象形成的特点、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关系。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第一节印象形成概述4.1.1人际印象的含义印象、人际印象。4.1.2印象形成的特点整体性、主导性、联想性、比较性。4.1.3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第二节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4.2.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首先效应。4.2.2近因效应新近印象、近因效应。4.2.3晕轮效应泛化印象、晕轮效应。4.2.4定势效应刻板印象、定势效应。【思考题】1、简述印象的概念及印象形成过程中的要素。2、首因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何启示?4、如何利用近因效应增进人际吸引?考核要点:人际印象的概念。辅助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外实践。体验式心理训练。第5章人际吸引(3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解释人际吸引概念,了解人际吸引类型,理解并能运用人际吸引理论,掌握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教学重点和难点:人际吸引的情境因素和个人特质因素,对人际吸引理论的理解。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第一节人际吸引概述5.1.1人际吸引理论人际吸引、认知平衡理论、强化理论、相互作用理论。5.1.2人际吸引的类型友谊、爱情。第二节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5.2.1情境因素时间条件、空间距离、环境氛围、面临共同挑战。5.2.2个人特质因素外、才能、性格品质。5.2.3相似和互补相似性、互补性。【思考题】1、何谓人际吸引?简述人际吸引的基本理论。2、为什么漂亮的人会受人喜欢?3、为什么邻近性会产生喜欢?考核要点:人际吸引的概念以及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辅助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外实践。第6章人际冲突(2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人际冲突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冲突的原则,能够运用合作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人际冲突的基本内容,人际冲突产生的根源及管理和解决,社会两难情景和合作理论。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心理剧、体验式心理训练活动。第一节人际冲突6.1.1人际冲突的含义冲突、人际冲突、人际冲突的表现形式、人际冲突的特征。6.1.2人际冲突产生的根源目标冲突、认知冲突、情感冲突、行为冲突、个性冲突。第二节人际冲突的解决6.2.1人际冲突的过程潜在阶段、知觉阶段、感受阶段、行为阶段、结果阶段。6.2.2人际冲突的解决策略冲突解决步骤、回避策略、迁就策略、折中策略、竞争策略、合作策略。【思考题】1、如何正确看待人际冲突?2、人际冲突产生的根源是什么?3、举例说明如何处理人际冲突。考核要点:人际冲突的概念,以及人际冲突产生原因和解决原则。辅助教学活动:心理剧,体验式心理训练活动。第7章人际障碍(4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际障碍产生的原因,掌握如何克服不良性格所带来的交往障碍,并能运用克服人际障碍的原则与方法来指导我们的实际交往活动。教学重点和难点:人际障碍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克服不良性格带来的人际交往障碍。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第一节人际障碍概述7.1.1人际障碍的含义7.1.2人际障碍归因7.1.3文化习俗障碍及其超越多元共生意识,平等对话意识、求同存异意识。第二节不良性格导致的人际障碍7.2.1自我为中心7.2.2多疑、孤僻7.2.3羞怯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第三节克服人际障碍的原则与方法7.3.1视“度”而止7.3.2变中求常7.3.3待人以诚7.3.4内省外导7.3.5他攻自守7.3.6独处群合【思考题】1、人际交往障碍中的客观因素有哪些?如何克服?2、人际交往障碍中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怎样避免?3、哪些不良性格可以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如何克服这些不良性格所带来的人际交往障碍?考核要点:人际交往障碍的主客观因素与不良性格的关系。辅助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外实践。第8章人际交往技巧(6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人际关系调试的原则与方法,理解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关系和加深情感联系的技巧与策略,掌握弥补情感裂痕的技巧与策略,并能运用这些技巧与策略指导我们的交往活动。教学重点和难点:建立人际交往关系的技巧与策略,加深情感联系的技巧与策略,人际关系调试的原则。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心理剧、体验式心理训练活动。第一节建立人际交往关系的技巧与策略8.1.1善于观察别人8.1.2展现自身魅力8.1.3创造交往机会8.1.4主动与人交往第二节加深情感联系的技巧与策略8.2.1以诚待人8.2.2严于律己8.2.3双向交流8.2.4共同维护第三节弥补情感裂痕的技巧与策略8.3.1人际关系破裂的过程人际破裂的过程(分歧、收敛、冷漠、逃避、终止)。8.3.2人际关系调试原则真诚原则,交互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情境控制原则,空间距离原则。8.3.3人际关系调试的方法常用的处理人际冲突的方法:回避、求和、决战、互让、幽默、消除隔阂【思考题】1、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观察别人?2、加深情感联系的技巧与策略有哪些?3、人际关系调试的原则与方法是什么?考核要点: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在现实中运用。辅助教学活动:心理剧,体验式心理训练活动。第9章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大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帮助大学生掌握对心理危机评估的指标及初步的干预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心理测试、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9.1.1大学生生命教育生命,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本质。9.1.2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与形成机制危机,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特点,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心理危机的形成机制。9.1.3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评估与干预方法心理危机的评估方法,心理危机的干预方法。【思考题】1、什么是生命?如何理解生命的本质?2、心理危机的特点有哪些?3、心理危机的干预方法有哪些?考核要点:生命的意义,心理危机的特点,心理危机的评估与干预方法。四、课程教学的有关说明本课程课内外学时比例:8:1;平均周学时:2;可对下述有关情况做出说明:1.本课程自学内容及学时3学时2.课内习题课的安排及学时4学时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内容及学时全部学时4.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能够掌握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涵义,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1、本大纲适用于全校本科生。2、本课程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制定(修订)人:朱秀蓉审核人:制定(修订)时间:2011年5月5日审核时间:PAGEPAGE
/
本文档为【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