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生活质量QOL评分量表报告

生活质量QOL评分量表报告

2023-04-04 6页 doc 25KB 6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文库

暂无简介

举报
生活质量QOL评分量表报告生活质量QOL评分量表报告我国于1990年参考国外的指标制定了一个草案,其标准如下(括号内为得分):食欲:①几乎不能进食;②食量〈正常1/2;③食量为正常的1/2;④食量略少;⑤食量正常。精神:①很差;②较差;③有影响,但时好时坏;④尚好;⑤正常,与病前相同。睡眠:①难入睡;②睡眠很差;③睡眠差;④睡眠略差;⑤大致正常。疲乏:①经常疲乏;②自觉无力;③有时常疲乏;④有时轻度疲乏;⑤无疲乏感。疼痛:①剧烈疼痛伴被动体位或疼痛时间超过6个月;②重度疼痛;③中度疼痛;④轻度疼痛;⑤无痛。家庭理解与配合:①完全不理解;②差;③一般;④...
生活质量QOL评分量表报告
生活质量QOL评分量报告我国于1990年参考国外的指标制定了一个草案,其如下(括号内为得分):食欲:①几乎不能进食;②食量〈正常1/2;③食量为正常的1/2;④食量略少;⑤食量正常。精神:①很差;②较差;③有影响,但时好时坏;④尚好;⑤正常,与病前相同。睡眠:①难入睡;②睡眠很差;③睡眠差;④睡眠略差;⑤大致正常。疲乏:①经常疲乏;②自觉无力;③有时常疲乏;④有时轻度疲乏;⑤无疲乏感。疼痛:①剧烈疼痛伴被动体位或疼痛时间超过6个月;②重度疼痛;③中度疼痛;④轻度疼痛;⑤无痛。家庭理解与配合:①完全不理解;②差;③一般;④家庭理解及照顾较好;⑤好。同事的理解与配合(包括领导):①全不理解,无人照顾;差;③一般;④少数人理解关照;⑤多数人理解关照。自身对癌症的认识:①失望,全不配合;②不安,勉强配合;不安配合一般;④不安,但能较好的配合;⑤乐观,有信心。对治疗的态度:①对治疗不抱希望;②对治疗半信半疑;③希望看到疗效,又怕有副作用;④希望看到疗效,尚能配合;⑤有信心,积极配合。日常生活:①卧床;②能活动,多半时间需卧床;③能活动,有时卧床;④正常生活,不能工作;⑤正常生活工作。治疗的副作用:①严重影响日常生活;②影响日常生活;③经过对症治疗可以不影响日常生活;④未对症治疗可以不影响日常生活;⑤不影响日常生活。面部表情:分①一⑤个等级。目前试用的生活质量分级:生活质量满分为60分,良好的为51—60分,较好的为41—50分,一般为31—40分,差的为21—30分,生活质量极差的为<20分。如果用5级量表的赋值方法求取结果,即5分表示“非常满意”,依次递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排除回答“说不清”及“拒答”等不确定指标后求取均值,则目前中国居民对自己生活的总体满意度是3.50分,处于“一般”和“比较满意”的中间水平。与前两年相比,居民的满意度水平稳中有升,高于2003年调查的3.43分并与2002年调查的3.49分基本持平。如果使用粗略估算法,将对于目前生活状况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群体归为高满意度群体,将“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群体归为低满意度群体(报告其它部分使用的粗略估算法均采用类似的归并方法),则当前中国居民中高满意度与低满意度群体分别为66.9%和20.5%,而在2003年二者比例分别为68.2%和25.2%,可以看出2004年居民中高满意度群体比例与2003年基本持平,低满意度群体比例略低于2003年,而2004年有更多的居民对生活感到“一般”。一、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评价2004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前者满意度要低于后者,城镇居民中的高满意度群体与低满意度群体比例分别为62%和26.5%,满意度水平为3.36分;农村居民中的二者比例分别为69.7%和17%,满意度水平为3.59分。城镇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水平在这三年中较为平稳(2003年3.34分;2002年3.38分);而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水平较2003年(3.59分)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与2003年(3.56分)基本持平。如果用不同群体中“高满意度群体”比例和“低满意度群体”比例之比来体现各群体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城镇居民中满意度最高的是56-60岁的老年人群(70.6%:16%)和16-25岁的青少年人群(69.4%:19.4%),满意度最低的是26-35岁(58.7%:29%)和36-45岁(57.9%:30%)的中青年人群。此外,城镇居民中还呈现学历越高,收入越高满意度越高的趋势。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群(72.9%:17.8%)和家庭月收入为5001元及以上的高收入人群(76.9%:15.8%)的满意度最高,小学及以下学历(54.1%:34.5%)和家庭月收入为800元及以下的低收入人群(38.8%:48.5%)的满意度最低。从职业来看,在校学生(72.8%:15.7%)、离退休人员(68.1%:17.3%)、普通办公室职员(71.8%:17.5%)和中高层管理人员(69.9%:19.2%)的满意度相对较高,而下岗/失业/无业(36.1%:50.2%)和普通体力劳动者(58.3%:29.4%)满意度相对较低。不同性别的城镇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农村居民中的年龄差异是,46-55岁的中老年人群体满意度最高(74.6%:11.8%),满意度最低的是26-35岁的中青年人群(65.2%:23.9%)。从学历来看,学历为/中专/技校的农村居民的满意度最高(76.2%:16.8%),大专及以上高学历的农村居民满意度最低(60.4%:26.7%)。从家庭年均收入水平来看,20000元以上的高收入(82.1%:11.6%)和10001-20000元的中高收入(77.5%:12.5%)农村居民的满意度最高,而3001-5000元的中低收入农村居民的满意度最低(50.8%:25.2%)。农村居民中女性(72.3%:13.1%)的满意度要高于男性(67.1%:21.2%)。与往年的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比较发现,城乡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在2000年至2002年间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总体趋势(3.25分一3.44分一3.50分),在2003年(3.42分)略有回落之后,2004年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呈现出较大幅度的提升,达到这5年来的最高水平(3.53分)。城市与农村居民比较发现,除2000年呈现出城市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3.27分)略高于农村居民(3.22分)的情况以外,从2001年至今,城市居民的满意度均较为明显的低于农村居民,2004年城市居民的满意度仅为3.38分,而农村居民的满意度则达到3.59分。而从变化趋势上来看,城市居民历年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增长率均低于农村居民,差距最大的一年是2002年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增长率为8.6%,而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增长率仅为0.4%。近八成居民感到生活幸福,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如果用5级量表的赋值方法求取结果,即5分表示“非常幸福”,依次递减,1分表示“非常不幸福”,排除回答“说不清”及“拒答”等不确定指标后求取均值,则目前中国居民对自己生活的总体幸福感是3.79分,处于“一般”和“比较幸福”之间偏于“比较幸福”的水平。如果使用粗略估算法,高幸福感群体与低幸福感群体比例分别为77%和8.8%。比较城市、小城镇及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发现,城市(3.76分)和小城镇居民(3.75分)的幸福感基本一致,而农村居民的幸福感(3.82分)则要高于二者。如果使用粗略估算法,高幸福感群体与低幸福感群体在城市居民中的比例分别为76.5%和9.9%,在小城镇居民中的比例分别为75.5%和9.7%,而在农村这一比例相应为77.5%和8.2%。比较不同地域居民的幸福感发现,不同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差距最大,而不同地区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差距最小。在此次调查涉及的7个城市中,上海市民的幸福感最高(4.01分),幸福感最低的是武汉市民(3.46分);在7个小城镇地区,福建福州长乐县居民幸福感最高(3.87分),辽宁锦州北宁县居民幸福感最低(3.57分);而在农村地区,浙江绍兴诸暨枫桥村村民的幸福感最高(3.93分),陕西咸阳兴平冉庄村村民的幸福感最低(3.68分)。不同群体的幸福感差异显著。如果用不同群体中“高幸福感群体”和“低幸福感群体”比例之比来比较各群体的幸福感,城镇居民中幸福感最高的是16-25岁的青少年人群(85%:5.2%),幸福感最低的是36-45岁(71%:13.6%)和46-55岁(71.8%:13%)的中老年人群。与生活满意度结果相同,学历越高,收入越高的城镇居民,其幸福感越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群(89.8%:4.6%)和5001元及以上高收入人群(88.5%:3.3%)的幸福感最高,小学及以下学历(65.2%:16.1%)和800元及以下低收入人群(56.3%:25.3%)的幸福感最低。从职业来看,在校学生(89.7%:3.2%)、中高层管理人员(89%:3.8%)和普通办公室职员(84%:4.5%)的幸福感相对较高,而下岗/失业/无业(55.1%:22.1%)幸福感相对较低。不同性别的城镇居民的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农村,幸福感最高的同样是16-25岁的青少年人群(85.6%:7.7%),而56-60岁的老年人群体幸福感最低(71.7%:11.5%)。家庭年均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幸福感最高(88.8%:3.3%),3001-5000元的中低收入群体幸福感最低(88.8%:3.3%)。农村居民中女性(81.7%:7.1%)的幸福感要高于男性(73.2%:9.4%)。不同学历的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幸福感与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幸福感高于城镇居民(3.76分)的农村居民(3.82分),其总体生活满意度(3.59分)也高于城镇居民(3.36分)。而城镇居民的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的联系更强,其相关性(0.403)要高于农村居民(0.362)。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钱不等于幸福,财富与幸福有时并不完全呈正相关关系,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感的有效方法,但财富仅仅是带来和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之一。从区域比较来看,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要高于农村居民,但其幸福感并没有农村居民高;而从每个地区来看,城镇居民的幸福感与其拥有的财富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10),也就是说,收入水平越高的城镇居民其幸福感越强,而在农村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关系(相关系数为0.095)没有这么强烈。这说明财富对幸福的影响是相对的,在同一地域人们易于将自己的财富水平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所以富人感到幸福,而在同一国家不同地域之间人们不易进行跨地域比较,所以富有的人并不一定比贫穷的人更感到幸福。此次调查表明,目前对城镇居民幸福感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按照影响力排序依次为物价变动承受能力(0.388)、个人职业满意度(0.344)、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0.327)、国家总体发展方向正确性评价(0.307)和个人业余生活满意度(0.287);而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指标依次为个人职业满意度(0.388)、物价变动承受能力(0.337)、个人业余生活满意度(0.315)、人际关系满意度(0.309)和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0.295)。居民心情:平静满足占主流如果要问目前中国居民的心情怎样,那么有超过六成(51.1%)的居民会感觉到“平静而满足”,与2002年的调查结果类似,这种心情依旧是众多情绪反映中的主流,并且持有这一心情的群体比例比2003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如果将所有的情绪大致划分为积极的(包括平静满足或愉快浪漫)、中立的(包括平淡冷漠或说不清)和消极的(包括无聊发愁或焦急紧张)三种,那么这三者间的比例与2003年基本一致约为6:2:2。与2002年相比,持积极情绪(57.2%-61%)和消极情绪(18.4%-21.5%)的居民比例均略有增长,而抱有中立态度的居民比例则有所下降(23.9%-17.2%)与前两年城镇居民中积极情绪持有者的比例高于农村的趋势不同,2004年农村居民中积极情绪持有者的比例(61.6%)又进一步提升,甚至略高于城镇居民中这一群体的比例(59.9%)。这三年农村居民中积极情绪持有者的比例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49.4%-55.6%-61.6%),消极情绪持有者的比例比去年也略有上升(19.4%-19.0%-21.8%),而对自己心情无从描述,表示说不清的居民比例则呈逐年明显下降的趋势(18.1%-11.6%-6.0%)。而在城镇,居民目前的情绪状态与2003年同期相比没有太大差别,积极情绪持有者(60.1%-59.9%)和消极情绪持有者的比例(19%-20.9%)与去年基本持平。居民对未来生活乐观度处于高位平稳状态中国居民对于未来5年的个人生活水平表现出较高期待,72.5%的居民预期未来生活“会变得很好”或“会变得比较好”。如果使用5级量表衡量,以5分表示“会变得很好”,依次递减,以1分表示“会变得很差”,排除回答“说不清”及“拒答”等不确定因素后求取均值,则目前阶段中国居民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度分值为3.80分,处在“与现在相比变化不大”和“会变得比较好”之间偏向于“会变得比较好”的水平,这一结果与2002年(3.80分)和2003年(3.82分)居民对未来生活预期乐观度水平基本持平。若用粗略估算法进行归并,目前生活乐观预期者(72.5%)明显多于悲观预期者(7%),但乐观预期者较2003年(76.4%)略有减少,悲观预期者较2003年(4.7%)略有增加。在这三年中,城镇居民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度水平逐年小幅提升(3.73分一3.77分一3.81分),而农村居民的乐观度水平在2004年则略有下降(3.85分一3.85分一3.79分)。对比发现,2004年城镇居民中的生活乐观预期者比例(74.5%)要高于农村居民(71.4%),悲观预期者比例(7.3%)则与农村居民(6.9%)基本持平。不同群体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度有显著差异,如果用不同群体中“乐观预期者”比例和“悲观预期者”比例之比来体现各群体的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度的话,在城镇,16-25岁的青少年人群(88.4%:2.8%)对未来生活最为乐观,而36-45岁(67.2%:10.9%)和46-55岁(66.2%:11.1%)的中老年人群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度最低。从学历和收入来看,学历越高,收入越高的人群其对于未来生活越乐观。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群(86.6.9%:3.4%)和5001元及以上高收入人群(86.8%:3.6%)的乐观度最高,小学及以下学历(56%:10.9%)和800元及以下低收入人群(53%:15.4%)的乐观度最低。在不同职业的人群中,在校学生(86.7%:3.9%)、中高层管理人员(77.2%:6.7%)和普通办公室职员(82%:5.6%)的乐观度相对较高,而下岗/失业/无业(58.4%:10.8%)人群乐观度相对最低。不同性别的城镇居民对未来生活的预期乐观度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农村,同样16-25岁的青少年人群(82.6%:3.6%)对未来生活最为乐观,而对未来生活最为悲观的是56-60岁的老年人群体。农村居民中还呈现学历越高乐观度越高的趋势,大专及以上群体的乐观度最高(91.6%:2.9%),小学及以下群体的乐观度最低(64.9%:6.5%)家庭年均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对未来信心最高(83.1%:3.6%),3001-5000元的中低收入群体信心最低(55.5%:6.4%)。农村居民中女性(73.2%:6.8%)的乐观度要高于男性(69.3%:7.1%)。个人经济、职业和社保满意度不高成为制约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升高的最主要因素通过相关分析得出的各分项指标与总体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代表人们在各分项指标方面的满意度对其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程度。调查结果显示,“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和“个人职业满意度”成为影响2004年居民总体生活感受最为重要的两项指标,“个人业余生活满意度”和“社会保障满意度”对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产生的影响力位居第三和第四,二者的影响力较为接近。此外,“物价变动的承受能力”、“消费信心度”、和“身体健康状况”对于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也处在相对比较重要的位置。与前两年相同,2004年仍呈现出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更多受微观环境指标影响,而受宏观环境指标影响相对较少的趋势。今年对居民总体生活感受影响力最低的三项指标依次是“科技发展获益预期”、“政府管理信心度”和“国家总体发展方向正确性评价”。与2003年相比,在所有指标中“个人职业满意度”、“社会保障满意度”和“深化改革获益预期”三项指标对2004年居民的整体生活感受产生的影响明显加强。对比城镇与农村发现,城镇居民的深化改革获益预期、国家总体发展方向正确性评价、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生活便利性及物价变动承受能力对其整体生活感受的影响要远大于农村居民;而农村居民的人际关系满意度对其总体生活感受产生的影响度要明显高于城镇居民。与前两年相同,大多数对居民总体生活感受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微观环境指标所获满意度评价普遍低于影响力有限的宏观指标。19项指标中居于满意度排名末尾的7项指标中有6项均属于微观环境指标,其中“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3.07分)、“消费信心度”(3.08分)、“社会保障满意度”(3.11分)三项指标为最低,而“个人职业满意度”也仅为3.31分。受2004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对当前物价的满意度有所降低,“物价变动承受能力”也有所下降,这一指标所获评价仅为3.18分,排名倒数第四。而对居民生活总体感受影响力较低的多项宏观环境指标则获较高评价,其中以“国家总体发展方向正确性评价”(3.99分)、“政府管理信心度”(3.88分)和“科技发展获益预期”(3.85分)三项指标的评价为高。除此之外,对居民总体生活感受影响力不太大的“人际关系满意度”(3.97分)和“生活便利性”(3.89分)两项微观环境指标的满意度也较高,分别位居第二三位。与2003年相比,2004年大部分的宏观环境指标的满意度有升,增长幅度比较明显的指标是“国家的国际地位感”(3.63分一3.78分)。而对居民总体生活感受产生重要影响的几项微观环境指标的满意度水平则处于低位平稳的状态,比如“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3.12分一3.07分)、“消费信心度”(3.11分一3.08分)、“社会保障满意度”(3.13分一3.11分)、“个人职业满意度”(3.32分一3.31分)等几项指标。而今年评价得分下降比较明显的指标是“物价变动承受能力”(3.42分一3.18分)。2004年农村居民对19项指标中的10项指标的评价要高于城镇居民,其中以“深化改革获益预期”(3.78分一3.5分)和“社会治安安全感”(3.71分一3.48分)两项宏观指标最为明显,而在农村居民给予的评价低于城镇居民的指标中,“物价变动承受能力”(3.08分一3.34分)和“社会保障满意度”(3.06分一3.18分)两项指标最为突出。而与2003年比较,城镇居民中评价有明显提升的是“政府管理信心度”(3.76分一3.9分)和“国家的国际地位感”(3.58分一3.72分)两项指标,评价明显降低的是“个人职业满意度”(3.41分一3.26分)和“物价变动承受能力”(3.45分一3.34分);而农村居民给予的评价得分升幅较高的指标是生活便利性(3.8分一4.07分)、贸易国际化获益预期(3.6分一3.81分)和深化改革获益预期(3.58分一3.78分),降幅明显的指标是“物价变动承受能力”(3.41分一3.08分)。几项主要微观环境指标分析: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和消费信心度低位平稳,社保和职业满意度有所提升但仍处低位,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04年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是对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影响力最大但满意度水平最低一项指标,是目前下拉中国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水平的重要指标。此指标得分在2003年为3.12分,比2002年(2.99分)有所提升,但到2004年此指标得分水平(3.07分)又略有回落,但总体来说这三年中国居民的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保持一个低位平稳的趋势。对比发现,2004年城镇居民的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3.10分)要略高于农村居民(3.06分)。城镇居民的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在这三年中呈现递增趋势(2.93分一3.05分一3.10分),而农村居民的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则出现较大波动(3.03分一3.16分一3.06分),2004年农村居民的满意度较去年有所回落。构成“消费信心度指数”的三项子指标分别为体现宏观经济状况影响力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体现个人财务状况作用的“个人经济状况”和对“现在是花钱消费的最好时机”的认同度。2004年支撑居民消费信心的因素主要是居民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的较高认同,而对消费时机的较低认同度成为下拉居民消费信心度的主要因素由于2004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03年同月上涨5.2%其中城市上涨4.5%,农村上涨6.4%,导致居民对于目前消费时机的认定相对负面,与2003年同期相比2004年居民对消费时机的认同度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65分一2.49分),特别是目前农村居民对消费时机的认同度不仅比2003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65分一2.41分),且其认同度也明显低于目前的城镇居民(2.61分)。这一结果使得2004年居民的消费信心度比2003年有所降低但降幅有限(3.11分一3.08分),整体呈现低位平稳。而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度比2003年降幅明显(3.14分一3.07分),城镇居民的消费信心度在2004年略有提升(3.06分一310分)并在三年中第一次高于农村居民。个人职业满意度在这三年中一度成为与居民总体生活质量评价关联最为密切的第二大因素,但此项指标的满意度水平虽在2003年有所上升但在2004年并未有进一步提高,并且三年来此项指标的满意度水平一直位于较低水平(3.17分一3.32分一3.31分)。三年中,城镇居民的职业满意度出现较大波动(3.08分一3.41分一3.26分),而农村居民的满意度则稳中有升(3.22分一3.29分一3.33分)。在就业机会缺乏、人口老龄化、深化改革过程中利益的重新分配使得未来命运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强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社会保障的需求更加突出和迫切。而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不足就成为一个严重问题在我国,中国公众中能享受到商业或社会医疗保险者不足1/4;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险条件更加恶劣,不同程度享有商业或社会统筹医疗保险者比例仅为11.7%,城市居民则为54.3%。当然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的安全网刚刚起步,正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三年中中国居民对于社会保障的满意度水平由2002年的2.87分提高至2003年的3.13分,但2004年此水平没有进一步提升而是与2003年基本持平(3.11分)。城镇居民(2.86分一3.2分)和农村居民(2.87分一3.1分)的社会保障满意度在2003年均有较大提升,但到2004年二者的满意度均略有下降(2004年城镇居民:3.18;2004年农村居民:3.06),而且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满意度在这两年中均低于城镇居民。高科技时代的来临城市建设以人为最核心元素而非效率与商品,更强调城市形态的人性化。在此理念下进行的城市建设和环境优化的过程中,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也进一步得以改善。三年来居住环境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着重要影响,而满意度水平也逐年递升(3.1分一3.39分一3.45分)。比较而言,城镇居民历年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均低于农村居民,但无论是农村居民(3.12分一3.43分一3.49分)还是城镇居民(3.08分一3.32分一3.37分),二者对于居住环境的满意度都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几项主要宏观环境指标分析: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稳中有升,国家国际地位感和社会变革预期波动较大,物价波动承受能力和社会治安安全感在今年出现下滑三年来中国居民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稳步提升(3.5分-3.56分一3.69分),特别是在农村居民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给予了更高肯定(3.54分-3.61分-3.74分),而城镇居民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也呈递增趋势(3.44分-3.49分-3.59分)。不仅如此,居民对于未来国家经济将会进一步得以发展也抱以肯定态度,2004年有87.2%的居民对国家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有信心,预期乐观度也稳中有升(4.08分-4.09分-4.13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和外交等领域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居民对此也深有感触,虽然国家的国际地位感在2003年有所降低,但三年来人们对国家的国际地位一直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3.82分-3.63分-3.77分),尤其是农村居民,其历年给予的评价(3.9分-3.66分-3.81分)都要高于城镇居民(3.7分-3.58分-3.72分)。同时居民对未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也持乐观态度,82.3%的人预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将会进一步提升。中国居民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刻体会着社会各个领域和层面所发生的重大变革,在这些变革中居民更为认同科技发展和贸易国际化对个人生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三年来中国居民更为肯定高新技术的发展(3.9分一3.76分一3.85分)和中国入世(3.7分一3.64分一3.75分)会给个人带来有利影响,而对深化改革中将会获益的信心度(3.67分一3.55分一3.67分)略低于以上两种变革,但总的来说居民对于三种变革所带来的影响给予了更多正面的评价。城镇居民对三种变革的获益预期评价在三年中未有太大波动(3.68分一3.67分一3.67分)而农村居民因为对于深化改革获益预期的评价波动较大(3.8分一3.58分一3.78分),使得其总体的社会变革预期起伏较大(3.81分一3.64分一3.82分)。中国居民的物价承受能力在2004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3.46分一3.42分一3.18分),这与2004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不无关系,其实在去年这一指数已出现微升趋势。城镇居民(3.52分一3.45分一3.34分)和农村居民(3.43分一3.40分一3.08分)的物价承受能力在前两年均保持平稳,但到今年二者的物价承受能力下降幅度很大。比较而言,城镇居民历年的物价承受能力均高于农村居民,且三年来的下降幅度也低于农村居民。这一指标对居民的整体生活感受产生着重要影响,今年承受能力的明显下降值得关注。2002-2003年中国居民对于社会治安感的总体评价较好,但今年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有所降低(3.62分一3.66分一3.51分)。比较来说,历年城镇居民的安全感(3.48分一3.56分一3.44分)均低于农村居民(3.71分一3.71分一3.55分),2004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安全感均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市民关注社会焦点:就业仍居首位宏观问题有所升温虽然2004年市民对下岗就业问题的关注度(39.7%)较2003年(52.9%)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仍位居市民关注的社会问题排行榜首位。虽然2004年政府积极推动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解决下岗就业问题并非朝夕之事,此次调查中还发现,2004年城镇居民的职业满意度(3.26分)不高且比2003年(3.41分)有所下降,就业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压力依然存在。下岗失业问题的严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高难性和长时性,导致市民对下岗就业问题的关注率连续四年高居城市居民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排行榜之首。社会保障体系本应成为对就业不足带来的压力的有效缓冲,而在这一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继续完善、当前还无法满足市民需求的特定时期,社会保障问题自然会受到居民的高度关注。此问题虽由2003年的第二位移至2004年的第四位,但关注率依然居高不下(32.1%一30.2%)。而与市民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住房改革问题在2004年仍然受到居民的高度关注,位居第三(31.6%一31%)。中国经济已经步入快速发展时期,而与此同时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一些导致经济过快发展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为此2004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抑止了这些不良因素,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有效的保证了国家经济的平稳快速健康发展。这一重要的国家宏观发展问题在2004年也得到了老百姓的高度关注,由2003年的第五位升至2004年的第二位,关注度在2004年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22.7%-32%)而近几年频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并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环境保护问题,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人们已经意识到人类发展对自然造成的损害已经危及到人类自身,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心程度随之进一步升温(24.3%-29.6%),强调城市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004年严厉打击破坏社会秩序、市场秩序和危害社会安定的各种犯罪活动的形式严峻,公安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室通报2004年上半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刑事案件208.1万起,同比上升9.9%。社会治安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稳定环境,此次调查中发现2004年市民社会治安安全感有所降低,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度则有所提高(13.6%-18.3%)。零点研究人员认为,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显现公众对于宏观的公共政策取向的敏感点,它也成为最易获得公共响应的公众动员要素和提高政府的公共支持度的要点。关注民之所需,有助于为政府提供一种明确决策方向、制定相关政策的参考依据。(作者单位:零点调查公司)*本文分析的数据来自2004年10月对全国7个大中城市、7个小城镇及8个农村地区进行的调查,城市执行区域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西安、成都,每个城市成功样本量不低于250个;小城镇执行区域包括浙江绍兴诸暨、福建福州长乐、辽宁锦州北宁、河北石家庄辛集、湖南岳阳临湘、四川成都彭州、陕西咸阳兴平,每个城镇成功样本量不低于150个;农村执行区域包括在上面提到的7个小城镇及湖北武汉黄陂中分别选取一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的功样本量不低于100个。城镇地区调查采取多段随机抽样方法针对3010位18-60岁的居民进行访问,农村地区调查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针对849位16-60岁的居民进行访问,最终共获得3859个成功样本。本次调查中的数据结果已根据各地的实际人口规模进行加权处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为+1.77%。调查样本基本构成情况:男性占47.1%,女性占52.9%;16-25岁的占19.1%,26-35岁的占27.8%,36-45岁的占25.0%,46-55岁的占20.6%,56-60岁的占7.5%;小学及以下的占13.1%,初中的占32.7%,高中的占32.3%,大专的占12.1%,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占8.9%,拒答的占0.8%。
/
本文档为【生活质量QOL评分量表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