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课程提质深度改革

2023-07-05 5页 doc 25KB 1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is_859878

暂无简介

举报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课程提质深度改革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课程提质深度改革    彭月橙:G642.0 :A:1003-0069(2021)12-0126-03引言教育部在2018年提出了全面推进“四新”建设,引领本科全面振兴的实施方略,其中“新文科”建设事关国家民族文化自觉,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阵地和主渠道ll J。在此背景下,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适时开展深度教学改革,加快推进文科教育创新发展。课程提质是新文科建设的三大基本抓手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创新方法手段,提升学术内涵,是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必须面对的问题。...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课程提质深度改革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课程提质深度改革

 

 

彭月橙

:G642.0 :A

:1003-0069(2021)12-0126-03

引言

教育部在2018年提出了全面推进“四新”建设,引领本科全面振兴的实施方略,其中“新文科”建设事关国家民族文化自觉,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阵地和主渠道ll J。在此背景下,北京林业大学艺术

学院适时开展深度教学改革,加快推进文科教育创新发展。课程提质是新文科建设的三大基本抓手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创新手段,提升学术内涵,是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必须面对的问。“视听语言”是面向影视艺术类专业开设的基础必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镜头、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声画关系。北京林业大学的视听语言课程开设于2008年,在十余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新文科的提出为视听语言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围绕着课程提质的改革目标,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对视听语言课程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教学情况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的视听语言课程面向动画和数字媒体艺术两个专业开设,自设课以来参照专业院校的教学

,将课程框架分为五个板块:视听语言概论,视听基本元素,镜头与镜头拍摄,蒙太奇与镜头组接,声音与音画关系。其中概论部分讲述视听语言的概念、特性、形成和发展;视听元素针对人、景、物、光、色、声逐一进行介绍;镜头与镜头拍摄板块包含景别、角度、景深、摄法、轴线以及场面调度;蒙太奇与镜头组接涉及蒙太奇的起源、形成和概念,重点讲解转场剪辑和镜头组接技巧;声音与音画关系首先介绍语言、音效、音乐等声音三要素,再分析不同类型的音画关系。这套延承自专业院校的教学方案基本上涵盖了视听语言各个方面的知识点,多年的教学实践也验证了其有效性和可行性,然而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考核的实施效果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以下从课程框架、学生情况、考核方式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程框架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内容的板块结构来看,视听语言的课程框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前导基础概念铺陈较多,核心知识点切入时机较晚的问题。现行方案的前两个板块对视听语言的相关概念、发展流变和六大元素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讲解,课时量约占总课时的四分之一,而后才进入到景别、摄法、轴线等核心知识点的课程板块。由于学生在学习时通常会有先入为主的接受习惯,这种知识点的讲授顺序容易让学生在后续的拉片环节里,过于注重镜头当中的视听元素构成,而忽略了对镜头段落整体运镜原因的分析,出现重局部而轻整体的情况。第二个是不同板块的知识点重合与同一板块的知识点匹配问题。现行方案存在部分知识点重合的情况,如声音相关的知识点在视听基本元素和声音与音画关系板块均有涉及。知识点的匹配问题出现在蒙太奇与镜头组接板块,这个板块首先讲蒙太奇的相关概念,接着讲剪辑的概念。蒙太奇是一种艺术思维方式,而剪辑是一种技术实现方法,对于两者的理解需要一个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转化的过程。学生在仅靠短期识记且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很容易对这两个相关而又有区别的概念产生混淆,即把蒙太奇等同于剪辑。

(二)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

从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来看,主要存在复杂知识点不易掌握和知识点之间难以融会贯通的问题。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本科二年級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专业知识基础,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较强,但面对陌生的知识领域难免会出现学习困难,特别是像动态构图、多人轴线这类综合性的知识点,学习起来确实有相当难度。如何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讲解复杂知识点,帮助学生将陌生的知识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当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视听语言从学习到应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建立视听思维需要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积累过程,而运用视听语言则需要对多个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视听语言知识是系统化的有机整体,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分解成一个个单独的知识点进行讲授。由于学生并不会自发地对这些知识点加以整合,这就需要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桥接,帮助学生把分开学习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树立视听语言的全局意识。

(三)考评环节存在的不足

从考核评价的实施效果来看,考评环节存在着考核点覆盖度不够全面及考核方式不够完善等问题。现行的视听语言考核方式分为两项,一是组队拉片,由4-6名学生共同选择一个视听片段在课堂上进行分析,以此为中期考核;二是学生自选一个影片段落,独立完成一份视听分析文案作为期末考核。两种考核方式的结合兼顾了考评环节的阶段性和应用性,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协作能力,但由于两项考核都是学生自己选片,会出现所选片段无法有效涵盖视听语言知识点的情况,像一些非常规的、带有实验性的影片就不适合用来做视听分析练习。另外,从既往学生期末的视听分析文案来看,学生往往会对单个镜头的景别、角度、光色等元素过多描述,但却难以驾驭镜头组合所传达的意义,缺乏对整体运镜原因的分析,即只是描述镜头而非分析镜头。这种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解决,到期末考核时才发现则为时已晚,只能以成绩的形式反馈给学生,难以再对其问题和不足进行指导与说明,那也就失去了考核评价的应有之义。

二、深度教改措施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展了广泛调研,并结合自身专业定位进行了深入探讨。北京林业大学是综合类院校,在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等多方面都有别于专业院校。北京林业大学的动画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的是通识化的应用型人才,视听语言作为两个专业共通的理论基础课,设课目的是为引导学生建立视听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视听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后续的影像创作、动画创作、游戏设计、交互设计等实践环节打好基础。因此,从办学特色和专业定位来考虑,北京林业大学的视听语言课程应当以建立视听思维模式,培养视听应用能力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而不是从背景知识、基础概念、艺术理论到技术运用一应俱全,面面俱到。根据教学情况的分析结果,围绕课程提质的改革目标,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制订出视听语言课程的深度改革措施:一是根据办学特色和定位调整课程框架,二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优化教学方法,三是针对考评环节的不足改革考核方式。

(一)根据办学定位调整课程框架

针对教学内容当中存在的知识点讲授顺序和匹配逻辑等问题,我们根据办学定位和设课目标,对视听语言的课程框架和教学脉络进行了重新规划与梳理,将原有的视听语言概论,视听基本元素,镜头与镜头拍摄,蒙太奇与镜头组接,声音与音画关系等五个板块调整为:视听语言概论,电影影像构成,电影声音构成,蒙太奇与长镜头,视听综合应用。其中概论板块基本保持不变,镜头板块和声音板块更名为电影影像构成和电影声音构成,视听元素板块和蒙太奇板块改动幅度较大。视听元素板块不再保留,原有的视觉元素知识点融入影像构成板块,听觉元素知识点融入声音构成板块。蒙太奇板块不再涉及剪辑概念,改为加入与蒙太奇相对应的长镜头相关知识点,板块更名为蒙太奇与长镜头。新增视听综合应用板块,对不同类型的影像作品进行视听分析示范,强化视听语言课程的应用型教学。

板块结构的调整考虑到了课程整体架构的均衡和匹配,如影像构成与声音构成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平衡,蒙太奇与长镜头作为电影创作两大体系的对应;另外,也兼顾到了知识点的融会和衔接,如将人、景、物、光、色等视觉元素与影像构成中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原有板块中对于“人”这一要素的分析主要是为了区分视听语言概念下的人和剧作叙事层面里的人,调整后将人的视觉表现方式结合影像构成中的景别与角度进行分析。“景”的部分涉及内景、外景、自然景、人工景的特征和作用,“物”的部分则主要讲述道具的分类及作用。由于景和物既有区别又有重叠,调整后将两者纳入影像构成中的景别环节,在景别的艺术特征部分进行综合分析。具有混合表现力的“光”和“色”作为一个整体融入到影像构成环节当中,从表现手段,造型功能等方面配合构图元素加以讲解。

(二)结合学生情况优化教学方法

课程框架的调整完善了视听语言的教学内容设计,接下来的改革重点便是教学的执行环节,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什么方法,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建立视听思维模式,培养视听应用能力的核心目标。教学方法有很多范式,如何优化改进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考虑。针对学生在学习视听语言时出现的复杂知识点不易掌握,知识点之间难以融会贯通等问题,我们提出了两项教学方法的优化措施:纵向贯通和横向串联。

纵向贯通是以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为基础,营造学生熟悉的知识环境,将重点、难点问题的讲解与学生既有的知识体系相结合,使之更易于被吸纳和接受。以构图知识点为例,电影是时空的艺术,电影的运动性会给构图带来丰富的变化。从既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视听语言的认知往往是从构图开始,但较难掌握的也是构图,即对电影构图“动态变化”的理解。动画和数字媒体艺术两个专业的学生都是艺考生,对于构图并不陌生,但大多都停留在静态构图的层面,对于在镜头运动中需要由多个画面才能够完成的动态构图是他们之前所不了解的。因此,在讲解构图知识点时,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等静态构图元素入手,然后结合景别、角度、景深、光色等要素讲解构图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最后由主体的引导作用和构图的流动性及不完整性引入到动态构图,并强调电影构图的主题服务原则,对动态构图的讲解还延伸到后续的“运动”与“镜头内部蒙太奇”知识点中进行强化。以学生熟悉的静态构图为切入点,讲解重心从构图要素、美学原则等逐渐转向动态构图,并在后续知识点里再度强化,这种纵向贯通的教学方法使动态构图这一知识难点更容易被学生吸收和接纳。

横向串联是以课内已讲授过的知识点为支撑,将新的知识与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对照、对比,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树立整体的视听语言观念。以音效知识点为例,在声音三要素中,相较于语言和音乐,音效是更加抽象且容易被忽视的。音效分为环境音和动效两种类型,讲解时分别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对照。环境音是构建画面中真实声场环境的各类声音总和,特点是非视觉核心且无源,好比背景层上的“全景”;动效是动作音响的听感效果,反映出被摄对象的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声音,具有时间、方位、音色和声像运动上的鲜明特征,犹如前景层的“近景”或“特写”。将音效的讲解与构图和景别进行类比和对照,使学生對于抽象的声音要素更加重视,理解也更为透彻。再以长镜头知识点为例,长镜头是与蒙太奇相对应的电影创作手法,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讲授形式上就与蒙太奇相对照。蒙太奇是按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两个大类加以分述,长镜头也按制作方式分为实拍和数字辅助两类进行讲解。实拍长镜头依照固定、景深、变焦、运动等形式分别介绍,帮助学生理解长镜头的作用和美学特征;数字长镜头结合数字技术讲解拼接、形变、合成、纯CG等数字手段的运用对于长镜头表现上的影响和突破。除了讲授形式的对照,讲解过程中还不时结合实例将长镜头跟蒙太奇进行对比,如相同或相近的内容,用长镜头是这样表现,换作蒙太奇该怎样表现,以这种横向串联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两者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对蒙太奇与长镜头的认识和理解更加系统、全面。

(三)针对考评短板改革考核方式

针对考评环节中存在的考核点覆盖度不够全面及考核方式不够完善等问题,我们首先对既有的两种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中期和期末的两项考核虽然还是由学生自主选片,但执行拉片前均需报备,经教师审核后方可实施,以确保学生所选影片能够有效达成视听分析的训练目的。另外,两项考核尽管在形式上有小组合作与独立完成的区别,但在内容和要求上存在一定重复,都是针对视听片段展开分析。因此组队拉片不再要求自主分析影片段落,而是由教师从学生所选片段中指定一个或多个知识点,让学生结合片例进行探讨,将课堂演讲变为课堂研讨。最后,为了解决中期考核与期末考核之间存在空缺的问题,将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也纳入到考评环节。根据课程框架调整后的板块结构,在每一个教学板块增加适当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这样既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建立起一个覆盖面更加广泛、环节分布更为合理的考评体系。

课堂练习主要围绕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展开训练,提高知识点掌握的准确性。例如在影像构成板块里,轴线是最抽象的知识点,它是关于摄影机机位布局和调度的虚拟假想线,分为关系轴线和运动轴线两种类型,关系轴线又涉及双人关系、三人关系、多人有序、多人无序等几种情况。课堂练习在关系轴线部分要求学生根据当堂放映的例片绘制机位图,牢固掌握三角形机位的运用方法;运动轴线部分则要求画出角色的运动路径和摄影机的位置,将一连串原本拆分的镜头通过

的方式平面化、整体化。在课堂上加入这些练习可以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可视化,教师当堂检视也能够及时发现和指正学生所画机位图的问题,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情况。课后作业的布置主要针对较为复杂的综合性知识点,以镜头运动部分为例。学生由于缺乏实拍经验,对于镜头运动中“推”和“拉”的焦距变化和机身移动,以及“跟推”“跟移”等复合运动的分辨经常会发生混淆,从而导致对镜头运动所传达的意图出现误判。这部分知识点的课后作业由教师指定片段让学生分析,然后将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于课堂上统一讲解,强化学生对复杂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

三、教学改革成效

围绕着课程提质的改革目标,视听语言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方面实施深度改革,完善了課程框架的顶层设计,优化了课程教学的手段方法,改进了考核评价的执行方案,整体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效。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改革后调整为视听语言概论,电影影像构成,电影声音构成,蒙太奇与长镜头,视听综合应用。从教学逻辑的角度来看,虽然课程框架仍保持为五个板块,但知识点的规划和排布更加合理,整体架构以建立视听思维模式,培养视听应用能力为核心,知识点围绕镜头概念、视听构成、声画关系层层展开。从基础知识到核心概念,从理论认知到综合运用,各板块分工明确,任务具体,按照从点到面,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相互衔接,符合艺术类课程的学习规律,也更加符合综合类院校的实际情况。

教学方法的优化是课程提质的重点环节,能否解决教学当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重点和难点问题,是验证改革措施是否有效的关键。视听语言中的动态构图、景别交织、多人轴线等知识点均较为复杂,涉及多个知识点的关联及综合应用,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纵向贯通和横向串联这两项教学方法优化措施的引入解决了上述难题,纵向贯通能让学生更快地吸纳新的知识,横向串联帮助学生树立视听语言的全局意识。两项措施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短板而制定,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学习时出现的复杂知识点不易掌握,知识点之间难以融会贯通等问题,既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又使得教学内容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建立视听思维模式,培养视听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包括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小组研讨和独立拉片四个环节,形成了平时考核、中期考核、期末考核相配套的考评体系,既有渐进性,又有针对性和全面性。课堂练习是即时巩固教学内容的必要手段,课后作业是对阶段性学习成果的复习和强化。将组队拉片变更为小组研讨,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既是一种促进学习的考核方式,也将课堂教学提升到了对话与评论的境界。前三种考核方式贯穿在整个教学进程当中,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了期末的综合应用考核环节,学生提交的视听分析文案则有明显质量提升,这也从侧面验证了考评环节的改革对于课程提质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结语

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精神人格特质和思辨、沟通能力的人才。视听语言课程提质以建立思维模式、培养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根据办学定位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方面进行深度改革,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艺术审美的塑造,旨在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

 

-全文完-

/
本文档为【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课程提质深度改革】,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