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苏轼人生际遇对其创作影响

2018-09-03 6页 doc 18KB 109阅读

用户头像

is_014457

暂无简介

举报
苏轼人生际遇对其创作影响苏轼人生际遇对其创作影响 文学是个人视角的、个体性的、与众不同的,体现了独立个体对世界的独特观察。伟大的艺术家始终是他自己,有鲜明的、独特的个性,但同时,他却反映出深刻的社会本质。正由于始终以个体为视角,文学才能体现出它独特的个性风貌 文学指向生存体验,文学的个体性具体地体现在生存体验上。个体对生活世界的感受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种为生存经验,它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印象或感觉,在人的心中一般不能激发特殊的注意,如吃饭、走路、干活等过程,另一种为生存体验,它是对生活中某些过程的瞬间性深层透视、领悟或洞察,有可能在人的记忆中刻下深...
苏轼人生际遇对其创作影响
苏轼人生际遇对其创作影响 文学是个人视角的、个体性的、与众不同的,体现了独立个体对世界的独特观察。伟大的艺术家始终是他自己,有鲜明的、独特的个性,但同时,他却反映出深刻的社会本质。正由于始终以个体为视角,文学才能体现出它独特的个性风貌 文学指向生存体验,文学的个体性具体地体现在生存体验上。个体对生活世界的感受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种为生存经验,它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印象或感觉,在人的心中一般不能激发特殊的注意,如吃饭、走路、干活等过程,另一种为生存体验,它是对生活中某些过程的瞬间性深层透视、领悟或洞察,有可能在人的记忆中刻下深深的印记,令人激动、愉快或回味再三。个体生存体验是文学写作的起点 作为北宋文学、法、绘画皆精的集大成者,苏轼这一个体对当时的社会有独特的认识与看法,这种看法与认识为其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从少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从四川到海南,苏轼有着独特的人生境遇。加上苏轼对周边事物、社会现象和自身处境的独特体验,其文学作品反映了对自然、爱情、亲情、生死等的体验,形成了刚健婀娜、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作品及其独特的生 1 存体验,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至臻至善、坦荡豁达、品行高尚的文人,还可以看到一位极富才情、充满智慧的哲学家 一、进京前 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在眉山眉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程夫人为人和蔼、才德兼备,深受左邻右舍的敬重,她坚持不懈地对苏轼、苏辙兄弟进行教导。父亲苏洵二十六岁开始发愤图强,大器晚成,以丰富的人生经验与才学指导苏轼学习,对苏轼的后期学习与为官为人影响深远。这段时间是苏轼性格形成、走上文学创作的重要时期。苏轼的豁达洒脱为后期创作豪放诗词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进京应试 苏轼早年喜欢剑术,接触了儒家、道家思想,眉州有限的地域已经不能满足苏轼。于是苏轼与父亲、弟弟出川,到京城参加考试,向皇帝上交了二十五篇《进策》,为朝廷治国理政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进策》被评价为“文义灿然,时以为佳”,不仅力陈北宋开国以来“无治平之实”的政治危机,还提出了围绕西戎北胡、天下之民的民本思想,并针对财不丰、兵不强、史不择问题及豪强势力赋税轻、贫弱之家重役的弊端,主张通过压制地方豪强,推进赋税改革,以均赋税消除国家存在的诸多问题。正是这一系列的改革建言获得了皇帝的赏识,使苏轼快速跻身于庙堂之上,并成为皇帝 2 所倚重的大臣之一 苏轼等人形成的这股年轻力量为推动朝廷改革变法提供了条件,也为北宋政治注入了新生因素,同时也为后期的被贬埋下了伏笔。从眉州到京师,苏轼的眼界得到开拓,结识了大量的名师与朋友,并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为其后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 三、名动京师 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后,苏轼的文学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好评,一时声名大噪。正当苏轼大显身手之时,苏轼的母亲病故,兄弟二人连同父亲一起回川奔丧。守丧期满,在父亲的带领下,苏轼与苏辙一起参加了礼部组织的考试。在返京途中,苏轼经嘉洲、渝州、夔州,饱览名山大川,写就了许多优美诗篇,集结成《南山集》和《南行前集叙》。苏轼以《刑赏忠厚之至论》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文章阐发了“君子长者之道”与“天下”之间的关系,达了其所遵循的“以仁政治国”的思想。随后,苏洵病逝,苏轼回乡服丧,并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正碰上王安石变法。在这场变法中,苏轼的众多师友都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遭排斥,被迫离京,朝局开始动荡 这个阶段的苏轼经历了丧母丧父、师友贬谪等众多事件,其思想开始丰富与成熟起来。初露锋芒之后,带来的是一连串的打击,原本才华横溢的苏轼将这些人之常情、社会动荡 3 等写入文学作品中,逐渐形成“文贵自然、师法自然”的文风。没有长途跋涉,没有经历丧失至亲之痛,没有经历亲朋远去,没有遭到反对派的打压,就没有后期成熟的苏轼,就没有文风独特的作品 四、任职签书凤翔府判官 因成绩突出,苏轼的《进策》深受皇帝赏识,被任命为签书凤翔府判官。在签书凤翔府任职期间,苏轼写就了组诗《凤翔八观》。这个阶段的创作相对成熟,逐渐形成了随物赋形、姿态横生、自然奔放的风格。这个阶段的文学作品仍然延续之前诗文创作的模式,即以改革者的姿态关注国计民生。以《和子由渑池怀旧》为例,以怀旧为引子,进而发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做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的疑问和感慨,阐发对人生无常的追思,对往事的怀念之情。以“泥”“指爪”“鸿”作为写作意象,赋予全诗飘逸之感,原本捉摸不定的事情,往事无常的抽象感在诗中变得具体,令人深思、感慨,东坡本色在全诗中得到有效体现,对人生进行深思的文士夫人王弗和父亲死后,兄弟二人返乡处理家事,然后就返京任职。此时,宋神宗正任用王安石推行变法,希望通过此次变法来改变宋朝多年积压的问题。但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形成了两派,即变法派和反对派。回朝之后的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并写下《上神宗皇帝书》,对王安石的变法主张进行了一一批驳,否定了王安石的“天命不 4 足畏,人言不足从,祖宗不足法”等观点。随后,变法派指使内臣诬陷苏轼,以致苏轼被贬杭州任通判。在任职杭州通判的三年里,苏轼心情烦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郁郁寡欢,经常与朋友吟诗作赋,互相唱和,写就了众多描写杭州西湖的优美诗文。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将西湖比作西子,把西湖当成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来写,以其浓妆淡抹的姿态比喻西湖的原生态美景,因此,“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已经成为西湖的代名词,也成为后人观赏西湖的一个视角。 元佑四年,1089年,,时隔二十一年之后,苏轼再次出任杭州地方官,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第二次任职杭州地方官后,眼看西湖淤塞严重,湖水干渴,杂草丛生,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翌年,苏轼率二十余万民众疏通西湖,去除杂草,并建立三塔标志,恢复昔日西湖的面貌。另外,苏轼将所挖淤泥集中在一起,贯成一条长堤,以便行人行走,也可借此观测水位,防止涨潮,人称“苏堤”。苏堤的春天景色优美,波光粼粼,树影婆娑,燕雀啼鸣,被列入杭州西湖十景。修筑苏堤之后,苏轼又在颍州、惠州西湖筑堤。在筑堤的过程中,苏轼不仅结识了众多文人雅士,受到了岭南人民的热情欢迎,还为其诗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为其深刻体验民间疾苦奠定了基础与条件 六、任职于密州、徐州、湖州 随后,宋神宗时期,苏轼任职于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5 任职期间,他轻徭薄赋,关注民间疾苦,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政策。面对天灾人祸,苏轼时感力不从心,但也因为这些遭遇造就了他清新豪健的豪放派词风,以致词的创作成为他这一时期的主流。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以狩猎者的豪迈气概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个人的人生体验提出哲理性的问题与。全词刚中带柔,极具浪漫色彩,探索古今,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极高,认为这首词一出,其他的词都被比下去了。另一首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写出了对妻子王弗的深切怀念,将官场遭遇、人世冷暖融入其中,前后跨度较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全词想象丰富,构思精巧,时空交换顺畅,悲喜交加,虚实结合,悲剧美感油然而生 七、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被弹劾,酿成乌台诗案。其间,落井下石、置之死地者有之,唯恐避之不及者有之,多方,I救者有之。最后,苏轼凭借亲朋的营救与自身的才华才幸免于难。随后,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任职期间,他生活困顿,自号东坡,开荒种田,饱尝生活艰辛,以老庄思想与佛学思想作为处世之道,迎来了创作上的丰收,写就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将政治挫折、官场失意、怀才不遇和报国之志融合其中,形容其如长江之水一般付之东流,一去不复返,表达其建功 6 立业的决心与豁达的胸襟,咏史、抒情、叙事一应俱全,给人以磅礴的艺术感受 八、重返京城 元丰七年,皇帝大赦天下,苏轼也离开了久居五年之久的黄州,改居汝州。在返回的途中,苏轼游览了名山大川,《题西林壁》成为一时名篇。途经江西九江湖口县时写就了《石钟山记》,以优美的景色描写、气氛渲染,得出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最后有“目见耳闻”的结论。元丰八年,苏轼重新返回京城,被提拔为翰林侍读学士。这个阶段的苏轼生活安逸平淡,写就了不少题画诗 九、贬官惠州、海南 北宋后期,党派之争日益激烈,苏轼成为朋党之争的直接受害者,也成为旧党排挤的对象。苏轼认清了这一现实,主动请求外调颍州、扬州、英州、惠州,并将官僚的丑态写进了《荔枝叹》 绍圣四年,苏轼被贬琼州、儋州。在这期间,他写就了《别海南黎民表》,再次抒发了在艰苦生活条件下的豁达情怀 十、苏轼之死 宋徽宗继位,苏轼再次被赦。在北归途中,苏轼写就了很多作品。一年以后,年事已高不堪长途跋涉,最后卒于常州 7 纵观其一生,不难发现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体验对其创作影响巨大。幼时的良好教育,儒家、老庄、佛家思想的融会贯通,仕途的不如意,生活的艰辛,师友的指点与交流,促成了苏轼的文风,也为苏轼多才多艺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北宋政局的独特性、苏轼独特的人生体验都赋予其作品与众不同的色彩。如此丰富的学识、经历造就了苏轼的不凡,为苏轼诗、词、文的创作提供了营养。没有前期的磨练与后期的遭遇,苏轼的诗文风格也不可能获得后人的一致好评 作者单位,河南省长葛市许昌技术经济学校,461500, 8
/
本文档为【苏轼人生际遇对其创作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