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昆明市五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2018-02-09 50页 doc 91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4976

暂无简介

举报
昆明市五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昆明市五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关于举行《五华区“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听证会的通告 ,第1号, “十二五”是五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也是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满足五华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求~明确未来5年科技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五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围绕新时期国家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草拟了《五华区“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该规划对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
昆明市五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昆明市五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关于举行《五华区“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听证会的通告 ,第1号, “十二五”是五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也是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满足五华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求~明确未来5年科技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五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围绕新时期国家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草拟了《五华区“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该规划对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根据相关规定~五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决定举行《五华区“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听证会~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听证事项 对《五华区“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是否适当~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二、听证时间 1 听证会拟定于2011年8月31日,星期三, 14:00点举行,具体时间和地点在发布听证会第2号公告时确定。 三、听证代表、旁听人的产生 ,一,听证代表 听证代表名额为17人~其中: 1.五华区内科技领域的专家代表7名。 2.本市年满18周岁~从事和关注科技工作的社会普通公众代表6名。 3.五华区人大代表1名~政协委员1名~专业技术人员1名~法律工作者1名。 听证代表申请人超过预定人数时~由听证机关采取随机选取的方式产生。 ,二,听证旁听人 听证旁听人名额为5人~分别从区科技工作成员单位、五华区各街道办事处的科技助理员中产生。 四、报名时间、方式和要求 时间:自2011年8月15日起至2011年8月21日止。 报名方式:以电话、传真或发电子邮件的方式报名。 电话:3628442 传真:3628442 电子邮箱:whqkjj@126.com 2 要求:报名人应当认真填写本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职务、公民身份证号码、通信地址、联系电话、邮政编码和报名参加听证会的主要理由等,附后,。 五、其他 听证机关将于2011年8月22日前核实并确定听证代表和听证旁听人等听证参会人员名单~在云南省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听证网站上公布听证会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听证主持人、听证人、听证监察人、听证代表等听证参会人员名单~并将《五华区“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资料送达听证代表。 听证会参会人员所在单位~应当支持本单位确定的人员按时参加听证会。 六、公开征求意见的时间 《五华区“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见附件,召开听证会的同时~对外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2011年8月15日至8月21日。欢迎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提出修改意见。修改意见请于2011年8月22日以前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传真、信件等方式反馈到五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联系地址:昆明市华山西路1号704室 邮政编码:650031 联 系 人:董俊、张苗 电话:3628442 3 电子邮箱:whqkjj@126.com 附件: 1、《五华区“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听证会听证代表报名表 2、《五华区“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特此通告 五华区科学技术和和信息化局 二,一一年八月十五日 4 《五华区“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听证会听证代表报名表 姓 名 性别 民族 文化程度 职业 年龄 身份证号码 工作单位 职务 通信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手机 座机 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是\否, 所属机关 报名 参会 主要 理由 听证 机关 意见 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备注 5 五华区“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论证稿) 编制说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科学和技术日益成为国家和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焦点,世界经济发展已进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率的新时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发达国家已达到60%—80%,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甚至高达90%以上。科技进步和创新日益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依靠科学技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日益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战略选择,科学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与此同时,我国在经历了20余年的快速发展后,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期。依靠科技进步,加强自主创新,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是五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也是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五华区“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是在区委领导下,政府有效配置公共科技资源、正确履行科技管理职能的重要依据。规划围绕新时期国家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为指导,根据五华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求,明确未来5年科技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对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6 一、总论 (一)规划编制依据 本规划编制主要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云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云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云发[2008]16号)》,《昆明市五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五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五华区“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突出自主创新,明确提出把加强自主创新作为“十二五”五华区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区域竞争力提升的中心环节,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区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来加以部署,重点开展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视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二是强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自主创新,培育有五华特色的区域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三是强调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技支撑。四是强调优 7 化整合科技资源,围绕我区重点产业、优先技术领域和技术需求,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五是正确履行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营造发展环境,弥补市场失灵,把公共科技领域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普及作为政府科技工作的重点。 (二)规划编制时限 规划编制时限:2011年—2015年。 规划将对五华区科技事业现状结合国家面临的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进行分析,明确五华区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确定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完成规划编制。 (三)五华区经济科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按照“商贸立区、工业兴区、科技强区、立足社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科技工作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圆满地完成了“十一五”科技工作的目标与任务。 1、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开创新局面 五华区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通过了云南省第一批省级企业孵化器的认定并成功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五华区政府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的“北理工孵化器”被评为昆明市科技进步特等奖;五华区科技 8 产业园被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全区专利年申请量达到1339件,其中授权专利占74.2%,位居全省第一,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我区进入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行列;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65.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科技计划项目实现新突破 十一五区间全区共实施区级科技计划项目155项,一般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累计支出1652.6092万元;位居全省第一。 积极组织科技成果鉴定工作,表彰奖励了58项科技进步奖;组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科技示范工程”、“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和新一轮“科技富民强区示范工程”。其中,“康王系列新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被评定为五华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昆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区党政一把手科技进步考核连续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等级;区科技局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科技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3、科普工作与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 每年定期组织大型科普活动,成绩显著,获得“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五华区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和人才资源开发保障措施》等政策,已经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6.79万人。培养、推荐了12名昆明市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 4、科学技术支出有新增长 9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对科学技术事业的投入,有力地保障了科学技术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区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逐年增加,全区共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55项,区级财政项目经费支出1652.6092万元,大大带动了企业及社会科技投入,项目涉及工业、农业及社会发展各领域。 5、科技管理工作出台新举措 出台和修订了《五华区科技创新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五华区科技项目评估管理办法》、《加强五华区知识产权保护若干意见》、《五华区科技科技计划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五华区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等政策,在科技计划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农业科技等层面,从立项、评估、监督、验收、跟踪等各个环节进行程序化、化管理。 6、五华区科技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我国已进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为顺应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央已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支撑和引领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020年云南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面临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艰巨任务,必须依靠科技的不断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认真解决好我省经济社会的持 10 续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等若干重大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革命力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发达国家已达到60%—80%,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甚至高达90%以上。科技进步和创新日益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依靠科学技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日益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战略选择,科学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结合云南实施《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云发[2008]16号)》,五华区作为昆明市、云南省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昆明市加快实施“新昆明战略”,建设国际性都市的关键时期,进入“十二五”后,五华区的经济及社会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 。 由于世界经济环境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存在多方面的不确定性,但是在国家宏观环境及云南总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共同推动下,为五华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为五华区科技支撑经济发展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一是在云南对外开放的积极推动下,五华区面临着多层面的有利外部环境。即将规划建设的第三条亚欧大陆桥,将可能把昆明从腹地城市推向区域性核心枢纽的地位,从边缘城市变为一个国际通道的枢纽中心,给昆明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开放和大发展的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快速 11 推进把正在建设中的以昆明为中心的国际大通道变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纽带,昆明也一跃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陆域通道枢纽,为五华区科技“引进来、走出去”营造了良好的合作开放环境。 二是在国家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背景下,国家对西部的投资逐渐加大,西部也逐渐成为国家级战略的关注点,西部的城市发展整体加速,很多城市还在积极争取,力争将自身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昆明市将获得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这对于五华区的功能完善、品质提升、城区环境的改善等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五华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 三是泛珠三角区域涵盖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各地自然资源、产业优势不尽相同,经济互补性强。在“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推动下,大批的生产要素迅速向云南、广西、贵州等西部地区集聚,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一个新的增长极。昆明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了产业资源要素转移的重要区域。 四是在“新昆明”城市发展战略中,昆明市提出了建设“区域性国际都市”的发展目标,力争将昆明建设成为一个综合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湖滨生态城市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现代开放城市。提速了昆明市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昆明进入新一轮城市快速发展期后,城市建设的软硬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行政管理方面,权限逐步下放到基层街道,在硬件基础建设上,轨道交通将贯穿昆明全市,干道路网将网络化、 12 系统化。这为五华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面对五华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五华区科技事业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五华区要成为昆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区,构建五华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是全面实现科技有力支撑五华区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中心,担负着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任。建立健全城市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个性化的城市经济,是全面提升我国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华区在整个社会事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省前茅地位,但整个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技工作与其它发达省区的县市区相比,尚有一定的距离,在逐步向创新型区域转型过程中表现为:一是以企业为主体,结合市场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大多数企业游离于创新服务体系之外,没有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二是由于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发达中心城市有一定的差距,发明专利偏少,特别是转化、运用的能力较弱,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和核心竞争力亟待提高;三是自主创新领军人才以及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相对不足;四是区域创新宏观支持力度不够,创新环境改善进程缓慢,对区域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整合水平不高,现有科技资源配置亟待完善;五是企业科技投入强 13 度不够,财政资金对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有待加强;因此,进一步创新科技管理工作机制,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园区建设及优化功能布局,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和企业集群发展,加快信息化与重点产业融合,实现科技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五华区全面提升科技对经济的支撑能力的迫切需要。 本规划紧扣《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云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相关精神,结合落实《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云发[2008]16号)》,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云南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大背景下,围绕《五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立五华区科技事业和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的方针策略,突出五华区的特色和实际,是对全区未来科技事业发展进行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部署与规划,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滇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十二五五华区科技发展的重点支撑方向 (一)科技事业发展支撑区域创新发展 全区全社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基础条件尚显薄弱、作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集区,合作与开放不够、区域创新体系不完善、科技进步对经 14 济发展支撑不够,已不适应新时期加强自主创新的要求。面对经济竞争的国际化和新一轮国内市场的竞争,要建立稳定的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大力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培养和壮大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支撑区域创新发展。 (二)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科技支撑特色产业发展 长期以来,五华区着力商贸发展,调整完善产业结构,努力打造都市经济、楼宇经济、中央商务区建设,形成了全省知名的以南屏步行街为中心的“一心四片”,集商务、旅游、购物、科技服务等为一体的中心区。2009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74.35亿元,位居全省第一,使五华区成为“商贸五华,投资热土”。在新材料产业、烟草加工及配套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初具规模。2009年,工业总产值529亿元,工业增加值 24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区在打造个性化城市经济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在未来的发展中,结合烟草加工及配套产业、五华商贸为主的物流产业、现代服务业、新材料、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电子信息产业、旅游、文化、环保、教育、绿色观光农业等支柱产业的提质增效,全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增强经济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15 (三)科技支撑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 循环经济以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最终实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已成为我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需要突破资源、环境压力的约束,开发新的替代资源,推广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人口与健康、食品安全、公共安全、艾滋病防治、毒瘾戒断、重大突发性疾病防治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突破系列重大科技难题。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需要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支撑 长期以来,我区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发达中心城市有一定的差距, 区域创新宏观支持力度不够,创新环境改善进程缓慢,对区域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整合水平不高,未充分发挥对五华区区域创新能力的支撑; 企业科技投入强度不够,财政资金对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有待加强; 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科技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科技体制和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面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新时期科技发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强化企业 16 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为科技发展提供有效的体制保障。十二五期间,支撑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继续全面实施“商贸立区、工业兴区、科技强区、立足社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走创新强区之路,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措施,围绕优势产业发展,立足区情,培育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以加强自主创新,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高科技综合竞争力发展主线,为建设城乡互融、经济开放、环境友好、民主文明的五华区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科技进步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达到全国主要城市水平,进入西部先进行列,在生物技术、电子、电力电工、环保、能源、冶金有色和稀贵金属等领域的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等优势领域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创新环境和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 17 善,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社会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基本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科技发展规律以及具有五华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和开发,在烟草及配套、新能源、生物、光电子、矿冶及新材料、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重点产业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一批技术标准、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科技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明显增强。 ——工业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实施提升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创新行动,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培养一批自主创新基地和示范企业,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20家自主创新型企业,大大提升我区工业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显著提升。实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新行动,加强全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自主创新,农业优势产业生产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形成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实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行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40%左右,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产品。 18 ——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实施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创新行动和社会发展领域创新行动,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人口与健康、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等社会领域的发展,缩小五华区与发达中心城市差距,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显著提高。到2010年,公众科学素养达标率提高到2.8%。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形成一批有较强创新实力的科研开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到2015年,全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到15个以上,建成20家国家、省、州(市)区级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实现大型科研仪器协作共用、科技文献资源和科学数据共享;全区专业技术人员总量比2010年提高40%,形成5个以上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引进培养省级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60人;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 ——全社会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2.5%,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2%,全区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稳定在2.52%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达到60%。 19 五华区“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主要目标 指 标 2015年目标 全社会科技投入占全区GDP比重(%) 2.5 全社会科技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全区GDP比重(%) 2 投入 全区财政科技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 2.52上 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比重(%) 60 工业企业 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创新型企业(家) 20 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比重(%) 50 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区出口总额的比重(%) 40 年销售收入过亿的高新技术企业(家) 10 社会发展领域 公众科学素养达标率(%) 2.8 全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个) 15 国家、省、州(市)级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家) 20 自主创新能力 省市级科技创新团队(个) 5 省市级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人) 60 20 四、主要任务 (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1、依靠自主创新加快五华区新型工业化进程 加速新型工业化,是遵循发展规律、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大力提升重点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工业发展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围绕全区重点产业技术升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通过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加强烟草及配套产业自主创新,保持卷烟生产技术和装备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名优产品产量达到总产量的75%以上;围绕能源、医药、冶金、电子信息、建材、化工、机械制造、光电子、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实施100项重点技术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新技术推广应用示范的技术改造和提升项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切实推动生物与制药、信息技术、新材料、光电子、先进制造、环保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以五华科技园区为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展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新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与开发,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到2015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消耗比“十一五”末期降低17%以上,建设节约型社会。 重点支持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团队和科研开发机构的建设工作,确立企业技术 21 创新的主体地位。通过五年时间完善并建成20 个围绕重点产业的企业技术中心,切实支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对已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企业,要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和人才引进工作,并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对列入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按重点中心配套资金20万元,一般中心配套资金10万元的额度分别给予支持。对目前还没有建立上述机构的企业,鼓励其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建立,并给予相关经费补助,同时引导其申报省、市级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认定,90%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以务实的态度构建与驻区大院名校的合作 五华区驻区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结合五华区打造中央智力区建设,形成以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为支撑的知识创新体系,这也是实现“三个对接”的基本切入点,同时突出以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主体地位,形成对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一是根据国家、省、市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划的产业重点加强区域科技规划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发展规划的衔接;共同建设昆明理工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等科技创新工程。二是支持驻区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承担解决我区产业发展后劲问题的原始创新、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加强创新知识的生产、流动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和技术储备。三是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 22 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或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共同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四是设立相应的院企院所专项基金,用于补助引导院企院所人才引进服务和技术合作项目,减轻企业技术和人才引进资金压力,降低企业合作风险,引导企业加大投入,重点针对院企院所共建企业技术研发平台、重点产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每年重点支持3-5个合作项目;2015年前,院企院所合作基本覆盖五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 切实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人才培养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人才队伍。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观念,以“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培养后备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为主要工作思路, 立足培养本地人才,加大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健全科技创新人才辈出的机制。健全人才信息网络,减少人才使用成本,提高创新人才使用效率,并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从“知识型”向 “能力型”和“创新型”的转变,满足创新创业和新型工业化需要。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努力营造五华区聚集人才和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重点是落实现有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同时引导驻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形成企院企校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和应用机制。在2015年以前,每年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不少于10名,最终实现培养60人的基本目标,每年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育1-2个创新 23 团队,有条件申报省级、市级的创新团队,给予重点扶持培育,同时,每年针对省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培养,在读博士、硕士,符合条件的,纳入培养后,在完成学业继续在五华区工作的,给予一次性与省市补助经费1:1的配套经费后补助。 完善创新创业服务的基础设施,提高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服务水平 加大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支持,用好孵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国家级五华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和省级北理工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创业服务条件建设,结合五华区文化创意园建设同时支持五华区区域内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社会力量参与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针对园区重点产业,建设5个专业孵化器,即新材料孵化器、生物技术孵化器、信息技术孵化器、环保技术孵化器、文化创意孵化器:形成孵化器集群发展,为五华区创业投资提供相关专业孵化,形成优势、特色的五华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创业孵化环境,支撑五华区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型企业建设。 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区集聚科技人才、资金和技术的重要载体,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主要力量。我区将采取扶优扶强的措施,重点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骨干群体,每年重点扶持10个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的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更好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2015年,达到新增50个国家 24 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具体目标;同时,每年关注5个有一定规模效益的创新型试点企业工作,引导企业规划科技目标,实现管理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的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做大做强;最终完成20个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省市创新型试点企业工作。 针对制约科技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将采取以下的解决办法:一是从科技经费中拿出一部分作为风险投资,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二是尽快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和担保的新模式。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支持风险投资公司、担保公司,为科技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担保。三是鼓励企业之间按市场导向进行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实力,四是引导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以取得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高新技术企业。 2、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加快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着力解决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提升我区全域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途径;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围绕都市观赏农业,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集约化的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和农村文化、农家生活,形成农业生产、生活、生态融会于一体的产业,进而实现经济功能、愉悦功能、示范功能、生态功能、集散功能和外向功能的大 25 农业,因此结合五华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结合城市农产品物流体系和农产品安全,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支撑我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创建若干个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每年推广5项以上重大农业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创新机制,上下联动,加大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的实施力度;加速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区主要农产品加工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0%。 农业动植物优质高产新品种引进及推广示范 以花卉、烤烟、山地蔬菜、干鲜果、中药材、绿化苗木、畜禽等产业为重点,突出抓好优良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实现种子加工和种苗生产标准化、工厂化、基地化、规模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技术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重点研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关键技术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保鲜、加工、包装和贮运等技术。加强种子、种苗、种畜(禽)经营管理,依法保护动植物资源和农业生态安全。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以大宗农产品、名特优农产品、出口创汇农产品为重点,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对现行种养技术规程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完善,2015年以前建立一套及产前、产中、产后,符合我区实际的种植、养殖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编制成册普及全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深入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宣传 26 和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 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重点建设以蔬菜、花卉、果林、烤烟、生猪、奶牛等畜禽养殖为主的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建设3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打造20-30个知名度高、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优质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立足都市农业发展定位,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对蔬菜、水果、花卉园艺、中药材、优质牧草以及适度规模生猪、奶牛养殖等进行扶持,提升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科技贡献率。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确立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到2015年,培育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户以上,年销售收入上5000万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户以上。 3、依靠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撑服务 围绕人口与健康,开展重大疾病、地方病及流行性传染病预警与控制技术研究,在艾滋病和毒瘾戒断的药物、疫苗研发及临床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食品与药品安全监测技术体系,提高食品与药品安全水平;提升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生产安全、公共安全、突发疫病等方面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保障;开展水污染的预防和治理以及生态恢复的技术研究,减缓和遏制水质持续恶化,保障水资源永续利用;围绕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展科学技 27 术研究。 (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加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构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长效运行机制,实现公共科技资源的共建共享。围绕重点产业、优先技术领域和优势学科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认定和新建10个以上省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3个以上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行列;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资源、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网络科技环境等公共科技共享平台建设;不断加强产学研联合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培育具有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核心的科研创新体系,以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和五华科技园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目的的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创新体系的引导、激励和服务,构建优良的创新环境。在2015年以前,完成激活“一个主体”, 实现“三个对接”, 完善 “六个体系”, 构建“七大产业技术创新链”。建成完善的五华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使五华区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促进五华区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 28 完成激活“一个主体”,即: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五华区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社会财富的源泉。必须以激活企业创新能力为重点,通过创新体系的建设,使企业成为科技成果的最大吸纳者、新技术的主要创造者、创新人才和经费的主要投入者、知识产权的主要拥有者、产业技术的主要引领者。 实现“三个对接”,其一是与五华区驻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现对接,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人才和科研储备优势,尽快实现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其二是融入昆明市乃至云南省城市区域科技协作体,形成互惠互利、互相协作配套的产业技术体系,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其三是利用五华区在全市全省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地位与全国乃至世界一流技术对接,全面开放合作,鼓励和支持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知名中介机构来五华区设立分院、分所、分支机构,增强对高层次人才及其科技成果的吸引力和集聚力,提升全市人力资源层次,强化人力资源及其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 完善 “六个体系”,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基本建立并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框架下的“六个体系”,即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技创新推动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以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为支撑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多层次、多方式投入为保障的科技融资体系;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科技传播体系;以社会化中介机构为支撑的特色科技服务体系。 29 构建“七大产业技术创新链”。以五华商贸为主导的信息物流产业技术创新链;依托五华科技园区,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孵化器集群发展,形成整个五华区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及加工技术创新链;以全省最大的电子市场“园西电子一条街”为依托,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研发、生产、销售的有机结合技术产业创新链;以城郊绿色观光农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创新链;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链;烟草加工及配套产业技术创新链;生物技术产业技术创新链。 围绕五华区特色优势产业,营造创新发展环境,推动产业成长和聚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昆明围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烟草、矿冶及新技术、新材料、精细化工、医药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滇中围绕烟草、生物医药和现代农业等领域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滇东围绕烟草、能源、煤化工、机械制造和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区域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为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大力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以科技咨询与评估、科技信息、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人才流动、知识产权、科技投融资服务等为重点,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择优扶持一批服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专业化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带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整体水平的提升。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鼓励省外有资质的中介组织在滇设立分支机构。 30 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促进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 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建设五华区科技创新服务促进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区政府和企业科技发展提供动态分析服务,同时开展科技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绩效评价和管理,科技咨询和评估,科技招商引资,科技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服务,使其成为促进具有五华区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科技创新、服务、培训基地。 组建五华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以服务促效益,以效益促发展,注重社会效益 兼顾经济效益,挂牌服务,通过三年扶持,建立健全服务机制,为企业和五华区科技管理平台提供完善的社会化咨询服务。 利用好政府资源,扶持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壮大 为中介服务体系提供信息资源支持,将政府掌握和积累的科技公共信息资源,例如专家库、科技成果信息等提供给中介服务机构使用。通过政府的支持,加快科技中介信息平台建设,为科技中介机构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协作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加强科技中介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制定有关政策,扶持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规范科技中介服务市场。引导科技中介机构组建五华区科技中介服务行业协会,推进科技中介机构资信认证和评价工作,促进科技中介机构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行业自律,使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走上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31 (三)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重点产业发展、优势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为主,注重政府引导,培养和引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经营管理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强“两院”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和国务院特贴专家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推荐工作;继续加大培养、引进省级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工作力度;推动区域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开展科技管理干部业务轮训工作,不断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 大力实施与科学普及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创新工程五华区是中国科协科普工作试点的10个城区之一。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将科普工作纳入五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2007年和2008年科普经费投入不断递增,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大力实施与科学普及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创新工程,是建设和完善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在进一步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结合一年一度的全国科普日所开展的科普系列活动、促进‘三创’”大型科普宣传活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周活动、五华区科普文艺调演、党员电化教育培训、“科教进社区”活动和创建文明社区工作、“科普进家庭”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医学 32 科学普及工作和健康教育工作等进一步制度化完善和丰富,认真开展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一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区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极有利于创新体系建设的氛围营造。 教育创新坚持以提高中生素质教育为核心,改变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与,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来进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首要目标。教育创新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支持与鼓励我区各中学、小学开展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评价创新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的科学研究。支持与鼓励我区各中、小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创造等科普活动,在我区中、小、幼学校创建一批“科技创新实验室”。 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突出具有五华特色的“8+X+Y”创新培训模式;组织大规模干部异地培训,除全区科级领导干部外,还将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和民主党派主要负责人一起纳入参训范围;积极组织境外培训,进一步加快高素质核心干部队伍建设;开展领导干部研讨式培训,围绕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区属部委办局、办事处及两个乡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开展系列专题研讨,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和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加快五华科技园区建设优化功能布局 依据五华科技产业园建设规划形成园西片区、金鼎科技园片区、王家 33 桥片区、红云片区、桃园片区、厂口片区,“一园六区”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园区设施,理顺管理体制,构建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新型高科技产业园区。 重点围绕以新材料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和环境保护产业五大优势产业,强化“国家五华区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的功能,充分发挥“北理工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搭建与云南大学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技术研发平台。 要按照技术专业化、服务市场化、产业集群化,“三化”的原则,建设2—3个专业孵化器,实现孵化器集群发展。 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管理体系、政策激励体系、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立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集产业化技术研发、项目孵化、风险投资评估、成果转化检测检验、中试生产、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促进中心(基地)。培育自主创新的企业主体,突破科技成果转化中在工艺、装备、测试、标准、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形成要素聚集、科技创新、功能完善、高效运转、管理现代化的高端、高效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及新型科技产业园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五)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和企业集群发展 通过三年时间建成七大产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支 34 撑构建“七大产业基地建设和形成企业集群”,形成产业集群规模发展,集中科技资金,每年重点引导1-2个产业,重点支撑3-5个产业龙头企业,通过五年时间初步培育形成七大特色产业及产业企业集群,延长拉通产业链,初步形成五华区企业依靠技术创新转变增长方式大态势。 1)结合南屏步行街为中心的“一心四片”及五华商贸、旅游、金融、文化数字化发展示范项目,建成以五华商贸为主导的信息、物流特色产业及企业集群,利用高端信息化支撑五华区现代服务业; 2)以五华科技园区为依托,充分利用园区政策手段,利用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孵化器集群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包括化工、轻工食品、家用电器、建材、机械、光机电一体化和环境保护等优势产业)建成特色园区,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3)结合全省最大的电子市场“园西电子一条街”,依托五华科技园,在信息安全技术、软件开发、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优势产业上,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研发、生产、销售,形成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及企业集群; 4)结合绿色农业示范区,以种养殖业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推广为主要目标,形成以厂口、沙朗两个办事处为主的城郊绿色观光型农业产业,培训农户有农民向农业产业工人转移,全面推进区域城镇化建设; 5)结合五华区以电子、电力电工、环保、能源、冶金有色和稀贵金属等领域的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延长产业链,以新产品开发为主,重点支持管、板、带铜材产品和钛合金、钛材为载体,建成新材料特色产业基 35 地,完善产业链各环节,形成企业集群; 6)依托红云红河集团现代烟草配套业集聚区建设,结合昆明卷烟技术改造项目,打造卷烟研发、生产中心,加快新型烟用配套新产品研发,提高卷烟原材料集约化生产技术水平及卷烟新技术及烟草综合利用技术,带动相关印刷、包装、卷烟生产自动控制等配套产业发展形成现代烟草配套业集聚区。 7)结合国家中药现代化(云南)基地建设,重点开展天然药物、中药二次开发、民族药、功能食品以及天然色素、香料等生物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为主,培育特色生物技术研发及加工产业。 (六)加快信息化与重点产业融合 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基础设施。 围绕我区重点技术和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建立或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信息保障系统,纳入五华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工程建设项目,2015年以前完善并建成技术标准服务平台、技术测试服务平台、科技文献数据中心、自然资源库,绿色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提高科技基础设施的开放度,扩大服务面,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进程。 传统产业集中了一定的资源和力量,是我区工业的主体。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围绕烟草加工及配套产业、化工、轻工食品、家用电器、建材、机械、农业等传统产业,以生物技 36 术产业、新材料技术、电子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和环境保护五大优势产业为重点,集中力量对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科技攻关与推广应用。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全面推进信息化工程的实施。 加强数字化重点示范企业的建设。以五大优势产业为重点,在企业中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集成系统,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七)科技支撑现代文化、旅游、商贸、金融相结合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着力商贸发展,调整完善产业结构,努力打造都市经济、楼宇经济、中央商务区建设,规划文化产业创意园发展区域,建立文化产业创意孵化器,以全省知名的南屏步行街为中心的“一心四片”,集文化、商务、旅游、购物、科技服务等为一体的中心区为重点,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重点推动以大型零售业、百货业、专业批发市场的信息化。集中建设2-3个商务集中区,建成安全可靠的电子商务运行支撑体系、区域性电子商务认证体系以及不同类型、支持多种模式的电子商务综合应用平台整体推进商贸科技发展;同时推进物流与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行业信息化。建设网络化、数字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及其管理系统,推广卫星定位技术应用,普及信用卡、MIS系统等电子信息技术,加快金融保险和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的电子化建设,整体推进城市服务业的科技水平,提升市民生活科技服务能力。有针对性的组织电子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和文化创意项目,每年重点扶持一个领域,到2015年,电子信息技术在文化、旅游、商贸领域全面应用。 37 (八)开发和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 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积极引导扶持企业及科研院所进行节能技术创新,优先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共性和关键技术项目。2010—2015年支撑实施5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技术创新项目 ,支持节能产品推广;启动实施“绿色光亮工程”, 重点支撑发展太阳能光伏系统、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结合沙朗、厂口两个办事处适度规模养殖废弃物建设集中供气沼气工程)、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技术(重点支持家用型生物质气化炉在涉农区域推广,该设备比现行节柴灶节约薪柴一半左右);开展高性能太阳能与智能太阳能热水器等新能源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并推广应用,到2015年,高性能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70%,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率达到20%。 五、重点领域 按照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原则,筛选出重点发展方向和优先领域并进行规划和布局,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重点发展方向是根据突出政府科技发展目标和职能,结合五华发展实际和需求而确定的,他包含五华特色产业关键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社会发展、科技基础条件平台3个方面。优先领域是指在上述3个方面中要优先发展的重点,包括重大技术群、重大科技基础建设项目和重点基础研究内容。 (一)产业关键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 研究开发产业关键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突破产业重大技术难题,对促 38 进产业技术水平长足进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发展思路:结合五华工业、能源与交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观光农业发展的需要,突出对五华支柱和重点产业的科技支撑,重点研究对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产生深刻影响、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或潜在经济社会效益的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优先领域: 1(农业 突出区域特色,以促进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和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为目标,以新品种培育、高效种养技术、重大动植物疫病及有害生物监测、防控技术、节水农业技术、农产品深加工及质量检验检测技术、农业节本增效技术等为重点,加强技术的组装配套和集成创新,力争实现农业关键技术的突破,提高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 重大技术群: (1)重要作物良种选育、生产技术及推广 种子产业化关键技术;烟、水果、蔬菜、花卉等良种快繁及种苗工厂化生产等。推广应用优质配套技术,农作物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旱作节水农业及测土施肥技术,新型农机技术。 39 (2)禽畜良种工程 研究重要禽畜优良新品种引进、选育、高效繁育关键技术,云南地方优质外销肉牛品种改良关键技术。 (3)主要农产品加工技术 园艺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关键技术,蔬菜、水果传统加工技术的提升改造;肉、奶制品加工新产品、新技术。 (4)优质高效食品安全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及标准制定 研究主要作物优质、高产、低耗、安全的标准化综合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农作物早熟及高产、超高产种植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研制及应用,高效、安全、精准施药技术应用;测土诊断施肥及平衡施肥技术,新型肥料的研制和应用;作物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无公害、绿色及有机食品安全生产技术,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重要农产品及加工产品标准制定。 2(工业 通过加强烟草、矿产资源开发与深加工、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的科技进步,加快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步伐,研究开发节能降耗生产技术,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重大技术群: (5)卷烟工业技术 适应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卷烟技术标准;低焦油低危害卷烟产品研发 40 及生产;卷烟品牌的控制和维护技术;生物技术在卷烟加工业中的应用;卷烟提质降耗;卷烟产品的安全性评价体系研究;卷烟工业的精细化加工技术;卷烟加工技术的组合式研究;卷烟加工及其配套辅料清洁生产技术;卷烟生产自动化系统;提高片烟质量的技术研究;卷烟制造技术系统性研究;卷烟差异化品牌开发。 (6)有色金属材料精深加工 研究有色金属材料的高均质合成和精炼技术;先进粉末冶金技术;特种成型加工技术;低成本有色金属基先进复合材料制备加工技术;有色金属化合物及其制备技术;有色金属纳米及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技术;有色金属单晶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稀散贵金属高纯材料及深加工生产技术;光纤用高纯四氯化锗产品及锗的系列产品开发技术;贵金属化合物合成技术、稀土基贵金属汽车催化剂制造技术。 (7)装备制造技术 烟草打叶复烤、加工、制丝设备制造及相关技术;信息化集成应用技术;自动化物流系统、数控机床技术、农产品加工设备、新型电力装备、光电子设备制造、金融电子设备、中药现代化制药技术及装备等。 3(高新技术 大力开发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及产品、生物医药、金属和非金属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应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走新型工业化 41 道路。 重大技术群: (8)应用软件开发及集成技术 微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产品开发平台的研究;大型关键应用软件开发与集成技术;应用软件开发项目的产品化转换研究;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RP和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网络Web应用系统软件的研究开发;智能化系统集成技术。 (9)嵌入式计算机及芯片研制 研究嵌入式应用系统及设备,操作系统核心支撑软件,软件固化及芯片设计开发,家用电器嵌入微处理器技术,嵌入式网络音视频技术,自动化与测控仪器仪表、医疗仪器设备。 (10)高速宽带信息网络技术 信息网络的体系结构、集成机制、自组织机制、智能信息业务生成机制的研究;宽带IP技术及IP网络组网、IP传送网技术;分组语音业务的研究;Internet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技术;多媒体信息压缩技术;光纤数字传输技术;网络金融综合业务研究;网上安全认证技术。 (11)中药现代化药物开发 寻找先导化合物、医药中间体,研究建立指纹图谱;发展结合西医诊断技术的中医理论;开发云药新品种;重点品种生产工艺技术提升和质量标准提高;新剂型开发及产业化;新临床适应症的研究开发;中药现代化相关技 42 术和标准研制。 (12)重大疾病及传染病药物研制 重大疾病及传染病新药研究开发,天然药物在防治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肝炎、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及传染病中的筛选、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 (13)重要中药材及天然药物品种选育、引种驯化、繁育,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技术 4(现代服务业 采用高新技术提升我区旅游、金融、保险、文化产业、物流配送、企业咨询、通讯和媒体、商业和零售等产业的科技含量。重点开展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监管与规范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动漫制作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重大技术群: (14)信息安全和信息标准系统 研究开展全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网络系统监控、安全网络互联与交换系统等相关的网络安全设备;信息技术相关标准及规范的研究制定,运用ISO、CMM等国际质量控制标准和措施建立信息规范系统。 (15)旅游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及相关信息技术应用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等技术,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五华区旅游信息网;采用国家电子旅游行业标准,实现政府旅游管理电子化;积极支持旅游企业利用网络技术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建设统一标准的全区电子商务平台, 43 建设旅游电子商务网;应用B/S等技术,建设五华区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二)社会发展 开展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和技术研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发展思路:围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研究采用高新技术,解决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5(人口与健康 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全区的医疗服务与卫生保健水平,加强优生优育、艾滋病防治、毒瘾戒断、人口与禽畜突发性及重大传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研究,构建五华区人口健康与公共卫生保障体系。 重大技术群: (16)毒瘾戒断技术 开展毒瘾戒断治疗研究和推广、对戒毒者心理辅导的干预技术、海洛因依赖者脱毒的临床研究、中药戒毒制剂、针灸戒毒的实验研究等。 (17)优生优育技术 研究生育监测、生殖健康等关键技术,开发系列生殖医药、器械和保健产品;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建立五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 44 展的动态模型、数据库及信息系统;建立以人口安全为关键因素的可持续发展监测和预警体系;人类遗传基因研究。 6(环境治理、生态建设与资源综合利用 围绕滇池流域的污染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功能保护、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各种技术,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替代资源的技术研究。 (18)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技术 研究人工林复合生态系统建设技术、脆弱生态类型区植被恢复技术、水土保持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河流生态系统管理等。 (19)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 主要研究典型城市大气重要污染物的形成条件和控制方法,构建大气重要污染物调控的技术方法体系;研究大气环境二次污染控制关键技术途径;经济实用的中水回用工艺和设备。 7(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 重点开展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灾害预警预报技术、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社会治安信息化系统及快速反应体系建设、城市报警监控系统建设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 以科技支撑和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改善人居环境、交通、 45 通讯、能源、文体、医疗卫生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民种、养、加工生产技术水平。 重大技术群: (20)新农村建设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农业生产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先进技术研究与推广;优质高效作物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及示范区建设;花卉、药材、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林木)先进栽培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 农村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应用新技术研究及推广;新农村卫生、环境保护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应用;农业新型适用技术和科普教育培训;农村信息化技术及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乡镇)试点示范。 (21)城镇化建设 开展城镇化科学规划和管理;研究城镇供排水系统健康循环理论与技术;城镇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地下空间开发应用技术研究;小城镇新型建筑结构研究及其建设适用新技术研究;绿色建材开发;建筑智能化配套技术;城市绿化、美化及形象规划设计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是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是推动自主创新、提高全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发展思路:围绕提高我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促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实现科技资源共建 46 共享为目标,重点建设产业科技创新、公共科技服务、自然科技资源保存与利用、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等四大平台。 9(产业自主创新平台 重点建设科技创新园区,形成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风险投资创新创业环境,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建设以企业为主体、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自主创新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大力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自建和组建商业性科学实验中心及技术开发中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重大基础建设项目: (1)五华科技园建设 围绕我区生物、医药、矿冶与新材料、 电子信息、烟草、新能源等特色重点产业发展的需要,吸引国内外大企业、科研机构入住园区,形成人才、技术、信息、资金四位一体的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园区,建设高新技术教育培训基地、技术孵化及技术转移基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形成具有我区优势和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重点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围绕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生物产业、新材料、电子信息、烟草、医药、环保等产业为重点,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科研机构、大学或大企业,产学研联合,组建、认定、提升一批工 47 程技术研究中心。 10(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围绕我区重点技术和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建立或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信息保障系统,纳入五华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工程建设项目,2015年以前完善并建成技术标准服务平台、技术测试服务平台、科技文献数据中心、自然资源库,绿色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提高科技基础设施的开放度,扩大服务面,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7)科技文献共享系统建设 扩充、集成科技文献资源,加强专利、工艺、标准、科技报告等文献资源的建设。开辟利用国际国内科技文献资源的渠道,加强数字图书馆标准的研究和应用,逐步建设各类数字化的科技文献资源库。促进相关部门、地方科技文献网络系统的对接和共享。鼓励各类文献服务机构采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和服务方式,构建种类齐全、结构合理的科技文献资源保障和服务体系。 (8)科学数据共享系统建设 对相关部门和行业长期持续积累的数据资源进行整理、汇交和建库;抢救濒临丢失的重要科学数据,实施重要历史资料数字化;提高与国际国内科学数据组织的信息交换能力,推动面向各类创新主体的共享服务网建设,形成科学数据分级分类共享服务体系。 六、重大专项 (一)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48 统筹支撑五华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重点支撑(1)电子信息技术领域:计算机网络产品、计算机软件产品、广播电视设备、通信设备;以五华商贸、旅游、金融、文化数字化发展示范项目为承载,建成以五华商贸为主导的信息物联网系统(2)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农林牧渔、轻工生物技术产品、生物工程产品、化学合成药物、现代中药、医学工程产品;(3)新材料技术:高性能金属新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精细化工材料、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环境友好材料;(4)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设备、机电一体化机械设备、机电基础件、仪器仪表、监控设备及控制系统;(5)高效节能及设备:能量转换及储能装置、高效节能;(6)环境与资源利用:环境污染防治设备、环保监测仪器;(7)烟辅料产业高新技术工艺及装备制造 (二)设立科技合作专项资金 积极鼓励引导企业与住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省内外大院名校合作,针对五华区主要产业发展拼劲技术进行攻关,同时鼓励与区内企业联建企业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相关专业孵化器。 (三)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及创新性企业试点培育专项资金 对区内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建立了企业技术研发平台的,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性企业试点培育,通过一到二年培育并给以引导性资金支持,获得专利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并建成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推荐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并 49 申报市、省创新性企业试点,同时也可以申报市、省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 七、政策措施 (一)优化科技管理体制适应科技支撑经济建设要求 1、加强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专项的组织策划 要紧紧围绕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要求,从战略高度对创新项目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组织和协调,强化政府对有限的创新资源的调控力度,实施必要的资源集中。 针对重点产业和行业,规划产业基地(或工业园区),形成支撑产业基地发展的企业集群,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一是针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或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力度,在较短时间内使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二是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提高技术、资金等资源的集成度,技术优势和产业特色。 2、加强技术需求预测工作 加强技术需求预测是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促进科技事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技术需求预测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准确性,更好地指导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要通过准确把握国内外的科技发展动态和趋势,引导产业发展与企业的技术需求,有的放矢地制定和调整科技创新的有关政策和规划,提高技术预测水平,提高区域创新系统的适应能力。要发挥好专家系统和管理者两支队伍的作用,组织专题研究和预测,准确把握现代物流技 50 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环保技术及新材料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的前沿发展趋势,引导创新机构的技术创新活动。同时,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围绕区域创新工作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加大软科学课题研究力度,为我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提供决策依据。 3、加强政府科技经费的统筹和集成,突出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创新活动 第一,要加强统筹安排,保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重点环节的投入。要围绕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专项实施,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工作重点,针对特色产业发展,集中一定财力予以投入,加快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集中部分科技经费,用五年时间,统一安排,组织实施一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工程。 第二,要发挥好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示范和集聚效应。通过政府的基础性、关键性投入,引导大量的民间资金对区域科技创新的投资,特别是对科技创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的投资,不断提高全社会科技投入和研究开发经费。同时,要加强与驻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协作,引导更多资金及人才投入区域创新活动中来。 第三,要争取更多的国家和省、市级的科技经费投入。根据国家、省、市的重大科技部署,采取国家、省、市、区联合与共建方式,集中各方面的科技经费在我区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工程。凡落户我区的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我区将优先考虑给予配套资金支持。 51 第四,积极参与组织社会发展领域重大科技项目的公关和示范,进一步强化“示范工程”的带头作用。 4、健全科技评价体系 一是优化科技项目的立项评价指标体系,突出自主知识产权在创新活动中的地位。二是完善科技评审制度,建立评审专家的信誉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强化科技计划项目的过程管理和成果管理,把握重大项目的进展情况,建立项目承担单位实力与信誉评价机制。四是针对限制五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领域或瓶颈技术需求采取招投标方式,组织省内外、国内外技术力量实现突破。五是健全科技经费投入使用的监督制度,保证承担单位配套资金投入到位,提高科技投入的绩效。六是研究制定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评价指标,为各级决策部门、研究部门提供准确、及时的科技进展信息。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经济发达国家技术创新活动主要经验是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是建设创新型五华区的当务之急,也是构建五华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根本性任务,建议从以下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1、创建“创新型企业” 结合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配合省市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抓好区域内技术创新型试点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企业大幅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企业成为资源配置主体,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形 52 成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出台五华区实施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方案和与省市创新型试点企业认定配套政策措施 2、支持企业提升研究开发能力和建设企业技术研发平台 支持和引导企业建设技术研发平台,配合省市科技计划支撑的区域内的企业,通过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落实各项财税优惠政策,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形成多渠道的创新投入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技术创新队伍,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进而提高五华区企业整体竞争力,形成若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能力,能够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具有高水准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以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有效运行机制,加大资金和人才投入力度,使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总额的比例不断提高。最终,在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技术创新、重大生产装备水平等方面达到或接近先进水平,拥有高素质的技术帅才和技术带头人,主导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成为五华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和龙头。 出台五华区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办法,同时定制认定为国家、省、市企业技术中心的配套激励政策。 (三)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与服务作用 53 1、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高效能服务型政府 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调控与服务职能作用,明确具体职能,在推动城市技术创新活动中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所作为而有所不为。 制定必要的战略、规划和计划;提供外溢性大的设施;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基地、技术创新信息网络等创新支撑体系的建设;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营造创新环境,如风险投资体系建设、技术创新中介体系建设等;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广共性技术,进行协调服务等。全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高效能服务型政府。 2.加强区域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创新的制度环境 五华区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职能重点是加强区域创新政策、法规体系的建设,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支撑、完善创新体系建设的制度环境。 (1)创新体系规则的制定 区域创新体系受到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由于市场本身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局限性的缺陷,其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政府凭借自身的特殊地位,利用法律、法规、行政、经济等各种手段,制定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规则,营造良好的运行环境,这种规则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规范性的特点,这是政府规范和调节各自为主体创新活动的重要手段。 (2)区域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 市场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加强的作用,但由于 54 存在自身无法解决的缺陷,会造成市场失灵,这就需要强化政府政策安排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激励和支持。政府可以通过为城市技术创新提供各种激励和优惠政策,刺激技术创新的欲望,弥补因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创新产品的公共物品性、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而造成的市场失灵。政府可以制定地方财政激励政策、税收激励政策、金融激励政策、风险基金、增加投入、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等多种政策手段来激励区域创新的有效开展。 (3)区域创新的协调服务 区域创新活动需要多种不同的资源和要素支持,而这些资源和要素常常又分散在不同的社会组织手中,由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发生系统失灵,解决系统失灵是市场本身无法做到的,需要由政府出面进行协调。政府可以对城市技术创新进行整体规划,采取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成果扩散、鼓励合作研究、人才流动等政策,通过政府的力量克服系统失灵,达到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内的资源配置合理化、最优化。 (4)区域创新的直接参与 政府不但具有宏观调控职能,而且还有微观经济职能,在城市技术创新体系中,政府参与到具体的创新活动中去,与创新体系中的其它要素发生着直接的作用和联系。政府要为城市技术创新提供基础设施,组织公共物品的生产,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培养创新主体,加大投资力度,推动科研机构及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等。 (四)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 55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及相应的中介机构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中,各部门以其各自的比较优势参与合作,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只有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各司其职,找准定位,才能实现合作创新体系整体效率的提高。五华区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努力探索产学研的各种合作模式,充分利用省会城市中心区域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驻区最密集、人才设施最完善的优势,以此形成五华区技术创新的合作网络。产学研合作模式有: 1、学-研提供技术、企业购买技术的合作模式 这种合作模式主要是针对学研己经取得的科研成果而言,其有利之处在于可以节省科研时间、快速投入生产和销售,比较适合短平快的项目。其不利之处在于交易费用较高,技术与市场的需求符合度难以确定。 2、企业出资出题、学-研进行研发的合作模式 这种合作属于用户主导紧密型合作,在立项之初课题已经过企业的认可和成果的可转化性都比较高,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技术的闲置。这是一种前瞻性技术的合作,企业要承担的风险是项目的开发中因遇到技术问题或者科研人员的知识层次不够而使得技术开发不成功。因此企业在利用这种模式之前,必须对课题的可行性进行深刻分析,并加大与学研的联系,了解各个机构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确保合作成功。 3、学-研以技术或智力资本入股,参加创新并参与创新收益的分配 56 技术或者智力资本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可以参与收入的分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为利益主体,其创新积极性与创新收益直接挂钩。采取技术入股的模式,一方面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利益所在,科研人员会与生产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指导生产人员正确的使用创新成果。促成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 4、企业与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共同建立研发机构 这是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该研发机构主要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研发活动,大大减少了交易成本,双方在合作中建立了密切的关系,缩短了磨合期,减少了合作中可能出现纠纷和摩擦的机会。这种合作模式适合于大型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 5、聘请创新人才到企业中参与项目研究 在企业的自主创新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技术难题,这时,企业可以聘请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才到企业中去,将院校、院所的技术力量引入企业技术中心,实现优势互补。这种模式适合任何规模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是减少资金投入、实现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 (五)重点推进新型产业基地建设和与之相适应的创新体系建设 五华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结合国家、省、市产业发展规划并针对特色产业建设和完善,建设公共科技支撑平台,有计划的按比例增加科技研发投入,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研发经费,构建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等组成的公共科技支撑平台。规划重点产业基地,培植 57 企业集群, 建设以商贸为主的产业信息物流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以电子信息为主的创新服务体系,以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烟草加工及配套产业、生物技术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并重点进行支持,形成产业技术发展联盟。 (六)建成五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投融资机制 构建以多层次、多方式投入为保障的科技融资体系;是五华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最重要的保障,投入不足是所有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五华区政府应在财政、税收、融资、信贷等方面对创新项目给予支持,充分调动各种金融机构为五华区技术创新服务,如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优化科技投入结构、组建投资担保基金、制定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等。国有商业银行对预期效益好的技术创新项目,可采用票据贴现、再贴现和资产抵押等信用方式给予资金支持。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信贷、保险、风险投资体系,鼓励金融、证券、保险等机构创办风险投资公司,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有效退出机制,发挥其资本营运优势。促进高新技术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 引入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风险投资机制,对于金融机构参加本区技术创新项目投资的,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担保。 建立政府基金,由财政整合社会资源,成立多种资本构成方式的风险担保投资公司,适当的给技术创新项目的投资和贷款提供担保,免除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制定优惠的政策鼓励私人资本参与风险投资,积极参与到五华区的技术创新当中来;积极鼓励技术创新项目到海外寻求风险投资的支持。 (七)加强五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人才建设 58 1、加强五华区技术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的定制 技术创新的人才激励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对不同的人才应该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因此,五华区应该建立由多种激励模式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一般来讲应该包括:薪酬激励、福利激励、提升激励和环境激励。 2、五华区技术创新人才吸引政策的定制 结合打造五华区中央智力区,把五华区中央智力区建成知识创新区域,如何来吸引创新人才参与到五华区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来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五华区人才吸引政策的建设。 (1)加强吸引人才的软硬环境建设 积极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建立吸引人才的“绿色通道”,完善吸引人才机制;建立聚集人才的创业平台,坚持用事业聚集人才,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广泛宣传“宜居五华,人居典范”吸引相关领域的人才到五华创业,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社会福利等方面与当地人才享有同等待遇;积极推进人才中介组织的市场化,鼓励人才合理流动。 (2)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引进机制 培养聚集一批在攻克科技重大项目、重大课题中起主导作用的领军人物,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批创新团队。集中有限财力用于扶持科技拔尖人才的培育和引进,财政加大投入,以安排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经费为主设立专项资金,配合国家、省市驻区创新人才培养, 给予相关配套支持。 (3)健全以养老、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人才保障机制 59 建立健全各类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鼓励用人单位优先为高层次人才办理补充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人才公寓,统筹解决好专家住房问题。对高层次人才逐步实现福利货币化,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生活待遇。 (4)加大投入,优化人才工作环境 加大对人才开发经费的支持力度,优先把人才资源开发所需经费列入预算;政府改进服务方式,切实下放权力,减少人事审批事项。 (八)推进信息化和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在信息经济条件下,信息化建设己经成为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一方面信息技术本身是高科技不断创新的结果;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大大提高了其它领域技术创新的效率,五华区已有“科技五华,数字高地”美誉,政府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来通过完善信息化建设促进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1、发展电子政务,强化政府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掌控能力 在技术创新电子政务方面,五华区应该完善如下几个网络的建设:首先,是技术项目审批监督网,实现对五华区重点投资和支持的科技创新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监督和掌控;其次,是科技成果转化网,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鼓励和限制达到扶植重点领域限制落后领域的技术创新;最后,是科技人才网,通过建设科技人才网,促进高科技人才的流动,实现科技人才需求 60 单位和科技人才供给的对接。 2、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首先,企业信息网络和政府电子政务服务的联结可以更好的享受政府的服务。通过政府提供的服务企业可以方便的获得政府有关技术创新方面的优惠政策、相关的科技信息以及获得自己所需的科技人才;其次,企业信息化网络的建设可以优化企业自己的科技资源。通过企业资源计划 (ERP)和内部电子数据交换(EDI)企业可以充分的掌握自己的科技优势和劣势,优化科技资源,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率。 3、通过信息化建设带动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建设 五华科技园区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并基本形成了数字化信息服务网络,并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服务有效联动,创建数字科技园区,并与软件园、网络中心、电子商务中心以及数字产业基地四个功能紧密相连,为数字科技园区进行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互动式服务 可以将五华科技园区建成数字科技园区。 (九)加强五华区创新文化环境建设 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是创新价值实现与持续增长的动力与源泉。结合五华区文化产业创意园建设思路,同时规划五华区文化产业创意园,培育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构建五华区技术创新体系文化环境建设,突破不利于创新的传统文化束缚,创造一种鼓励创新的城市新文化。 61 1、培育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城市创新文化 创新要敢于打破陈规,标新立异,将新思想、新方法、新工艺、新产品市场化,而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遵循中庸之道,对创新有很大的不利影响,五华区需要从政府引导、人才培训、城市战略制定、公众宣传等多方面,培养勇于创新的城市创新文化。 2、营造宽容的城市创新文化环境 追求成功,宽容失败,营造开放的、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社会文化环境,鼓励每一位创新者追求成功,谋取创新收益,实现个人价值。同时应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高风险、失败的几率高,对创新个人失败的正确认识及宽容是极其必要的。更多的宽容,必将孕育和催生出更多的创新成就。不能容忍失败的传统文化和管理思想往往造成创业者和投资者主动规避风险,满足于获取稳定利益。 3、倡导有效竞争、崇尚合作的创新文化 现代技术创新既存在不同企业间的竞争和企业内不同创新团体、个人间的竞争,竞争促使更多、更有效的创新;又存在企业间的战略联盟,技术协作,企业内团体和个人间的协作,合作则可充分利用双方的知识资产,共享创新收益,避免单体因知识、技术欠缺导致的创新失败和恶性竞争导致的低创新收益。 62
/
本文档为【昆明市五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