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三一学校与民国福建社会(林殷)

2017-12-12 50页 doc 97KB 1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421808

暂无简介

举报
三一学校与民国福建社会(林殷)三一学校与民国福建社会(林殷) 三一学校与民国福建社会 绪论 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用鸦片和大炮敲开了中国国门,传教士随着列强 的炮舰踏上了中华大地,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来华的新教传 教士们,为了传播宗教,利用教育作为辅助手段,在中国创办各个层次的学校。 这些学校分布极广,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山区,到处都可以看到教会办的学 校。这些教会学校为近代中国引进了西方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为近代中国向 西方学习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在对基督教教育的研究中,首先受到关注的是教会大学。上世纪80年代中 期以后,...
三一学校与民国福建社会(林殷)
三一学校与民国福建社会(林殷) 三一学校与民国福建社会 绪论 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用鸦片和大炮敲开了中国国门,传教士随着列强 的炮舰踏上了中华大地,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来华的新教传 教士们,为了传播宗教,利用教育作为辅助手段,在中国创办各个层次的学校。 这些学校分布极广,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山区,到处都可以看到教会办的学 校。这些教会学校为近代中国引进了西方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为近代中国向 西方学习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在对基督教教育的研究中,首先受到关注的是教会大学。上世纪80年代中 期以后,与教会大学研究相关的国际会议和著作大量出现。1相反的,作为大学 教育前期阶段的中等教育,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较有限。2近几年来有关教会 中学的研究文章才逐渐增多。相关研究中,苏州大学的胡小君对于教会中学的不 同层面做了较多的研究,他的文章涉及了教会的收费制度、校长的素质、中学的 具体科目教学以及中学里学生的爱国运动等各个方面。3还有一些文章包括博硕 士论文从专门史或区域史的角度进行教会中学的个案研究。4这些研究都对教会 ‘具体研究成果详见章开沅:世局变辽与宗教发展((以教会大学史研究为视角,宗教学研究,2004(2),第 147(15I页;吴梓明:百年树人一一中国摹督教大学史研究反思,吴梓明著: 培督宗教与中国人学教育, 中国杜会科学出版,2003 09。第1(15贝 2通过对中国期刊网的榆索结果五T知,以。教会中学”为检索词所得到的条日数量只有392条,以“教会 大学”为检索词(可检索到条目数量达1709条;以同样检索讧J旮中国国家I薹|书馆中进行榆索,前者馆内没 有资料(后者有23本著作。以“基督教中学”为检索词存中国期刊列的检索结果为35条,臼国家|鳘I书馆 中得到结果为l条;以“摹督教大学”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为360条,在国家图书馆中得到 结果为中文书库1l条,西方书库6条。 3胡小君:浅论民国时期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舨)2002年第02期} 胡小君、张敏;近代教会中学教育收费制度的历史考察(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04 期胡小君:教会中学外籍传教士校长素质的历史考察。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02期; 胡小君,曹宝春:浅论教会中学的学生爱国运动,江南大学学报(人文杜会科学版)2002年第02期;胡小君: 浅谈近代教会中学的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2年第05期;虞亚琴:英文课程在晚清中国教会 中学里的生存之争,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11期;吴洪成:近代中国教会中学课程初捐{(华东师 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第02期; 4胡小君:苏州私立萃英中学述论,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02期; 1 华南师范大 学李兴韵:二十年代广东国民政府对教会学校的“收回”——以广州私立培正中学为例的研究,开放时代 2004年第05期:张书丰:Iij东教会学校教育九十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第04期;胡 卫清:博习书院述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0l期; 胡I!清:上海中西女鹄简论,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03期;姬虹北京地区美国基督教教会中学研究(1920-1941年)美国研 究9l(3):刘飒:立案前后教会中学的宗教教育研究(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1999;王伦信:清 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1:胡小君;近代中国赫督教中学研究(硕士 论文),苏州大学,2003年;李兴韵;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广东教会中学研究, (硕士论文),华南师范 大学,2003( 中学与中国社会之间的互动作了较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但在这些研究中却并没有看到与福建相关的研究。其实基督教教育在福建也 有悠久的历史。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起,就有教会学校的创办。在福建 办学的外国教会主要有基督教美国美以美会(卫理公会)、美部会(公理会)、归正 教会与英国安立甘会(圣公会)、长老会、伦敦会和法国、西班牙天主教会等。办 学地点从福州、厦门各通商口岸逐步发展到沿海各地,再到山区各城乡,约占全 省县、市的315。所办学校,初期以初等学校为主,以后逐步以中等以上学校为 主,包括普通教育(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到大学)、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 教育和神学。教会的办学在福建以至中国社会培养了大批传教人员和为其殖民事 业服务的各类人才;而且在输入现代科学知识与促进近代教育制度方面客观上起 了一定作用。 在对福建教会教育的研究中,对大学的研究相对比较充分一些,5,对教会 中学的研究较为薄弱,专门研究福建地区教会中学的论文笔者并未查到,与教会 中学相关的研究常是包含在其他主题之下。比如在李湘敏有关探讨民国时期的福 建教会学校的文章中以及在李少明对建国前福建基督教的社会活动以及基督教 会学校的探讨中都有涉及对教会中学的论述:福建师大2006届硕士生游莲的毕 业论文《美以美会传教士武林吉研究》第二章“武林吉与福州英华书院”讨论了 武林吉在福州鹤龄英华书院创办中的作用以及英华书院的概况;此外在刘海峰、 庄明水著《福建教育史》一书中也有部分章节与教会中学有关;6由此可见以福 建教会中学作为选题应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本文选取英国圣公会在福州创办的三一学校作为个案,结合福建本地的文史 资料、当时在该校执教的传教士留下的英文材料以及网络资料,对该校在立案前 后的教学和管理上的变化做出梳理,总结其办学特点以及对福建社会的影响。企 望这个论述能有助于增加对福建地区教会中学的认识,可以为现代中学素质教育 的开展提供借鉴。 5李湘敏、谢必震:<从中国教会大学的人才培养看其历史的客观作用》,顾学稼、林蔚、伍宗华编《中国教 会大学史论从》,成都科技人学}Jj版利,1994;陈名实;《福建省基督教教会学校教育初探》 2 t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系未刊硕士论文(1988);谢必震:香飘魏歧村:福建协和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6李湘敏:民国时期的福建教会学校,http:,,fass net(cn,fassNews,fass_readnews(asp?NewslD=221;李少明:建 国前福建基督教的社会活动,南平师专学报1999年第03期;李少明:福建历史上的皋督教会学校教育 评论2001年第01期;刘海峰、庄州水著:福建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10 2 第一章:三一学校的创办 第一节、英国圣公会在闽办学 福州作为五口之一很早就有差会前来传教,1850年英国圣公会传到福州。 到1860年时该会都没有发展吸收一个信徒,英国母会曾一度打算放弃在福州的 发展。不过在1861年圣公会的教务有所转机,首次洗礼了两个信徒。随着教务 的发展。此后又开辟了延平、福清、建宁、福宁等新的布道区。1881年除福州 外,福宁也有了外国传教士长期定居传教。随着传教范围的扩大(信徒增多,1906 年福建成为圣公会独立的教区。 在都柏林大学福建布道会来闽之前,圣公会教育工作就得到了系统而迅速发 展。圣公会首先注意的是对儿童的教育,为此设立了日学、义塾。这种学校最早 的形式叫作“外学”(英文为“Day—School”,此后还先后改为“圣教初等小学堂”, 和“初等小学校”等名称),这种学校是日校,设有寄宿设备。初期的外学所教 的科目完全是宗教性的(例如:《宗教信条》、《主祷文》、《十诫》、《诗歌》、《基 督教三字经》、《要道问答》、《圣经故事》、《圣经选篇》等,以后还逐渐加设英文 和国文课。这种学校教员性质上是一个传道人,尤其是在乡间设有教堂,外学就 附属于教堂。所招收的学生并不局限于教徒子女,还招收很多非教徒子女。此外, 圣公会还发展建立了其他的学校,1864年英圣公会在福州仓前山开办陶淑女子 小学。同治三年(1864年),英国圣公会在福州乌石山办女塾;以识字和接受宗 教教育为主,学制5年。此外圣公会还创办了小学、中学以及神学的教育机构。 在圣公会的教育事业的建设中,史荦伯(R(w(Stewart)的功劳最大。1876年 史荦伯来闽后胡约翰(Archdeacon J(Wolf)会吏总委以教育工作,由他负责训 练教会传道师及学校教师。史荦伯对教育工作在传播福音中的作用有清楚的认 识,他认为“要使中国人信福音除非是通过中国人自己来传播”。1但当时入教的 信徒文化层次低,在传播福音方面效果并不理想,史荦伯认为,“文盲的传道人 比没有传道人更糟。”不过“中国人的国民性中有着对知识根深蒂固的尊敬,” 所以他决定一批受过教育的传道人。2在他的主持下,光绪四年(1878年)圣 公会在福州创办榕南两等小学。同年又在乌石山创办了广学书院(Boy’s ‘M(GwynnE(M Norton andB W:Simpson,“rCl9("inChina,theDubhnUnivers咖FukienMission fi885—1935)。Dublin,1936,P16 2 M(Clwylln E(M Norton and B(W Simpson(‘‘Z C n”,n Ch,n4,P17 Boarding High Sch001),这是一所具有师范性质的学校,以培养小学师资。不 过由于广学书院被中国人认为破坏了福州的“风水”而被破坏,1883年该校的 所有人员包括牧师、传道师和教师都迁至南台重新开校。31883年史荦伯又创办 了真学书院教授神学,用以培养教牧人员。他以这些学校为基础,提出培养教会 人才的整体措施。具体如下:1、从“外学”的学生中选拔优秀的男女青年升入 3 “内学”(后称“圣教高等小学堂”,再后又称“高等小学校”英语名为Boarding School,)受训;2、“内学”优秀的学生升入“广学书院”。受过广学书院训练的 学生,年满20岁,就可以派出担任教员工作;3、广学书院毕业生工作3年之后, 如果成绩相当好,再选拔升入“真学书院”,即专门训练传道人的道学院,预备 学成作为传道人员,传道工作做得好的可以申请加入“圣品预备班”,志愿承受 牧师职务。4这些措施的实行虽有难度却是圣公会教育的“良好开端”5。 第二节都柏林大学福建布道会与福建的传教事业 一、都柏林大学福建布道会的创办 在都柏林福建布道会来闽之前,1876年英国教会差会就已招募从爱尔兰都 柏林大学三一学院毕业的史荦伯作为传教士。但那时都柏林大学并没有创办前往 中国传教的组织。在当时英国许多有名的大学如牛律、剑桥等大学,都组织海外 布道会在印度及中国传教。受此影响,都柏林大学教会传教团(the Church Missionary Association)也决定成立自己的海外布道团体。恰逢当时在福建传 教的史荦伯休假回国,回到母校做报告,向学校建议组建御道会前往福建。“学 生(们)数次听到史荦伯牧师请求,以福建地大人多,传福音者少,急需热心信 徒前往为主服务”。61885年秋,在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的里根楼召开了都柏林大 学福建布道会的成立大会。并在1888年的章程中明确规定:1、该组织名为“都 柏林大学福建布道会(Dublin University Fuh—kien)”,它应与英差会联系;2、 该组织应:(1)、为维持其在中国福建的传教人员提供资金;(2)、为英差会推荐 ’MGwynnE(M Norton andB W Simpson(“rCn”,nChina,PSO 4刘乇苍:早期的福州三一学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基督教天主教编,福建人 民出版社,第426页。 ’M G?_ylln E(M(Norton and B,w Simpson,‘‘Z C n”抽Ch,na,P19 6黄仰英编著:饮水思源,新加坡信_-)=村,1972,第90页 4 合适的学院毕业生到中国福建传教:(3)、在都柏林大学内培养宣传传教精神。7 成立后的都柏林大学福建布道会作为英差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享受与差会其他传 教士一样的待遇。 1885年都柏林福建布道会成立后,并没有马上向福建派出传教士(第一个来 到福建传教的是柯林士(Rev(Joseph Stratford Collins),他于1888年2月抵 达福州,在学成语言后被派往罗源传教。其后,布道会陆续又有几位成员来到福 建。由于国内工作的员工都是志愿者,不付工资,增加了海外传教入员就增加了 许多开支。为了在人员和资金方面帮助福建传教事业,1893年1月在都柏林三 一学院内又成立了女士协助团(Ladies’Auxiliary,1921年更名为妇女协助团, Women’S Auxiliary),为都柏林大学福建靠道会提供更多的人员支援。1906年 末,都柏林大学福建布道会建立了工人协助会(the Workers’Guild),要求每位 成员每年寄送2份合适的礼物,作为基督的礼物送给福建的穷苦家庭和医院的病 人;81919年建立了海外教会供应协会(the Foreign Mission Supply Association),这两个附属机构为传教资金的征集起到了很大作用。此外都柏林 大学福建布道会还通过免费发送各种宗教书刊,报道海外传教信息,宣传传教事 业。以求获得支持。刚开始是在《每日快递》(Daily Express),后又在《都柏 林日报》(Dublin Newspaper)上专刊刊登,1886年12月25日《都柏林日报》 上就刊登着,“都柏林大学布道委员会诚聘任何一位大学毕业生或拥有三一学院 4 神学证书者,同史荦伯先生一道到福州从事海外传教工作。”1895年12月《都 柏林大学教会杂志》(Dublin University Missionary Magazine)开始发行,甚 至专门为“古田”的殉教者们发了纪念专刊。1897到1900年期间,都柏林 大学福建布道会有了自已的机关刊物,共发行了10期。另外,教会还在各地建 立了各种资助团体,组织义卖等活动为布道会提供资助。这样布道会的状况有了 年增加 逐渐的好转。刚开始教会资金仅够提供一个传教士在福建传教,到1890到326镑,1909年男教士资金有1283镑,女教士有860镑:1920年男教士资金 增至2020镑,女教士也增至1008镑:1934年,都柏林福建伟道会总收入达到 3700镑。当时每个海外传教士的工资是每年100镑,1920年时英差会传教工资 镑,到了1935年男女传教士工资分别计 400镑,而都柏林福建布道会仍是100 7 kM(Gwynn E(M Norton and B,w Simpson,“r C D|“,n China(RISI ?R(M(GwynnE(M(NortonalldB WSimpson,‘‘ZCn”,nChina,。R119 5 至120镑和105镑,9扣除工资支出外,其余的主要用于各项开支,如买地建房、 直传、巡回传教等方面。 最初到闽的日子里,都柏林福建布道的传教士并无固定的工作地点,分散在 教区各地。1894年,都柏林大学福建布道会认为“分散的余烬不能使整个房间 暖和起来,但集中在一个火炉中就可以了。在中国这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 里传福音,仅靠少数的欧洲传教士,显然是办不到的,我们应该把力量集中在一 个地方(通过创办教育、医疗事业等辅助方式,培养当地的基督徒,使他们以同 样的热情宣传福音,这将得到更大、更好的效果。”?因此决定向英差会申请, 要求在福建给它指派一个专门地区作为它的职责专区。1895年7月申请得到批 准,英差会决定将除宁德外的福宁区交由都柏林大学福建布道会,并指任史荦伯 作为都柏林大学福建布道会的会督。为确保都柏林福建布道会在传教区有一定的 传教力量,福建布道会和英差会间有一项协议:英差会不能派遣其他布道会的传 教士进入该地区,也不能调动都柏林福建布道会的传教士到其他地方去。如有紧 急需要,须征得都柏林母会的同意,方可调遣。“这样教区的发展就引起爱尔兰 都柏林大学的关注,不断地派遣传教士来闽工作。 二、三一学院的创办 都柏林大学福建布道会来闽之后继续圣公会的教育事业。他们最早集中在福 练修女和妇女来帮助传教,已办有妇女 宁地方活动,在当地圣公会传教士为YiJll 学校和女子学校,免费教育教徒子女,但这里的初等小学堂很少,且没有高等小 学堂。布道会来了之后创办了高等小学堂,每个学生收费6元,曾一度无人报名。 女子高等小学堂收费2元,生源也很少,1900年有了70人报名,妇女学校和男 子高等小学堂学生数也逐渐增多。1898年,万拔文(William S(Pakenham Walsh) 来到了福建,在霞浦任作元学校的首任校长。 随着中西交流的频繁进行,社会上急需能够在中西交流中发挥作用的人才。 福建美以美会和美部会先后在1880和1895年开办设有英语教育的学校,圣公会 却没有开办。1895年,英国差会专题讨论并作了冗长的决议,要大规模地开展 在中国的传教工作,包括兴办英语教育。决议中说:“过去教育工作(在传教工作 中)所占的地位很小,今后要通过教育工作去取得巨大的收获,像在印度和日本 ’RMCrwynnE(M Norlon andBW Simpson(“TCA”inChina(P(135 w RMGwyonE(M Norton andB w(Simpson(“ZCn”inChIr“l,P24 IJ 5 RM(Gwyrm E(M(Norton andB W:Simpson,。‘Z C n”in China,(P27 6 的一样。”但当时英国差会在福建教区最高负责人是胡约翰,他一贯主张不要教 授中国人英语和科学知识。认为“教会的教育工作就是为了传教,如果教徒学了 英语和科学知识就会跑掉,去寻找待遇优厚的工作,不肯为教会效劳了。”屹 这时候在华基督教会各差会对在华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 1890年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大会上,狄考文提出:“如果我们要对儒家的地位取 而代之,我们就要训练好自己的人,用基督教和科学教育他们,使他们能胜过中 国的旧式大夫,从而能取得旧式士大夫所占的统治地位。”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校 长h舫济说得更清楚,“我们的学校和大学就是设在中国的西点军校?我们的教 育机关正在训练着未来的领袖和司令官,他们将来要对中国同胞施加最巨大和最 有力的影响。”13 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明令废科举开学堂,中国社会出现了办近代教育的 热潮,官办和民办的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及大学纷纷涌现,无疑对教会学校形 成挑战。另外1900年以后社会上对西方教育和英语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圣公 会中的一些领导人物也向差会要求设立“英华(Anglo(Chinese)”学校,以便他 们的孩子可以在其中学习,而不是前往其他差会所办的学校晕就读。“1901年胡 约翰也改变自己原来的观点,他认为:“兴办教授英语和西方科学的学校无疑会 促进外国人和中国人之『日J的友谊,更能有助于基督教向各界民众传布。我深信这 个时候我们要对青年人施以英语教育。青年人可以由其它方面得到英语教育,但 是从基督教得到,比从无神者、不信者、拜鬼神者那里得到要好得多。过去我不 作这种主张,我素来反对传教士用时间去教英语或是西方科学,但是环境变迁了, 过去我所坚决反对的,今天觉得要颦决支持才是合理的。””1904年香港霍约瑟 主教(Bishop Hoare)鼓励都柏林布道会集中人才在霞浦训练华籍人士。1906年贝 (C(E(Price)出任福建教区主教后,他认为教会教育工作的中心应 嘉德(H-Me 设在省城福州,于是把教育工作的中心由闽东的福宁移到福州。同时贝嘉德认为 都柏林大学福建布道会是,个教育团体所组织之布道会,除参加各种布道工作 外,应加强注意担任教育工作,因此他调万拔文来福州主持广学书院及榕南两等 ”刘玉苍t早期的福州三一学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基督教天主教编,福建 人民出版社,第425贞。 ”转引自顾睦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匕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219贞 “M(Gwynn E(M North柚d B,砒Simp?n。“r C n“m China,,P50 ”刘玉苍:早期的福州三一学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基督教天主教编,福建 人民出版社(第425页。 7 小学之工作。 由上可见不管整个外国差会,还是圣公会上下对于在华进一步办理教育都 有了更深入的认识。1907年,万拔文在圣公会议会上提出创办英语学校的主张。 他的建议得到了贝嘉德主教的支持,但当时议会规定要创办此类学校必须符合三 个条件:1、必须按差会之规定办理即须有十个以上学生就学,方能开办;2、一 切学费必须与格致、英华两校相等;3、一切经费必须自筹不能依靠教会。16 虽然这三个条件对万拔文办学有些压力,但在他的努力之下,学校顺利开办。 6 万拔文将新办的学校取名为“圣马可学院”(St(Mark College)。此后,万拔文调 用来必翰(William Pakenham Walsh Willams)为助手,校址选在施埔。他以自己的 家作为教室。把所有能供作课室之用的家具都搬到学校来。万拔文及其夫人负责 英语教学,又聘请几个外商兼教数学及会计学。中文则由广学书院的教员兼授学。 学院收取较高学费,不论是教徒还是非教徒的子弟,只要付得起费用就可入学。 所以学生数增涨很快。到第二学年,学生人数增至33人,分为4个班(采取8 年制。原来的校舍不够用,不得不借用附近盲童学校-d,屋才能进行。第三年学 生数就达到了70余人。1908年还拒收了100名学生。" 1908年8月,都柏林大学福建布道会接受英差会之建议,把圣马可书院归 入自己的传教系统,成为自己的专区。于是福宁府和福州三一学校便成为都柏林 大学福建布道会传教的两个重心。传教士们把越来越多的热情投入到他们在福州 的教育事业。 1908年,“世界泛安立间(即圣公会)大会”在伦敦举行。6月24日(圣施洗 约翰诞日)。大会在伦敦圣保罗座堂举行感恩礼拜,感恩捐献达35万英镑。这些 巨额的捐款作为特殊费用用于英国教会国外传教工作。福建圣公会的“西议会” 闻讯立即向大会申请。通过差会,福建辖境请得5000镑作为发展教育工作之用, 其中指定2300镑作为建筑男生新校舍的费用。加上差会原有的“史荦伯纪念款” 1000镑和与别的单位交换房子所得代价合起来作为建筑费。1910年12月,万拔 文等人购下沙俄驻榕领事馆馆舍及周围田地作为校园。19t1年,泛安立间筹款 委员会又拨建小学校舍费用4500元,差会原有广学书院、圣马可书院、两等小 “薛平西:福州三一学校简史,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组编:福州基督教文史资料选辑 (--),198703,第3页 ”M Gwynn E(M(Norton and B(W Simpson,‘‘r C 12”in China,the Dublin UniversityFuMen Mission (188,5-1935),Dublin,1936,P45 8 学堂合并移设在这个新的校园之内。 9 第二章:三一学校的教学与管理 第一节、立案前三一学校的教学与管理 一、学校的人员构成和管理体制 191 1年秋,圣马可书院和广学书院、榕南小学合并迁入新址,1912年正式 改名为”福州三一学校”,学校英语名称是Trinity College。意取基督教“三位一体”, 亦含有三校合并之意。学校从初期至1925年,主要的职员有校长、主理和监学。 第一任校长(当时称“总理”)是万拔文,校长之下设主理,恒约翰(John Hind)任 中学和两等小学的主理,来必翰任汉英学校的主理。1914年,孔德昭(william Conlin)继恒约翰任两等小学的主理兼师范部的主理。1918年(恒约翰任福建教 区会督,中学主理由高凌霄(EdwardMooreNorton)继任。主理之下置监学一人。 中学的监学最早为曾克昌,一年后由丁玉铭继任,相继任中学监学的还有李培廷、 谢年灼、黄仰英;汉英的监学为宋信悟,宋之后由童志柔继任;两等小学相继有 李培廷、郑永庚、壬东来任监学。1919年,万拔文退休,来必翰继任校长。 三一学校隶属于都柏林大学福建布道会,由其负责办理,布道会认为“也 许布道会在福建做出的最重大、最有意义的影响,就是通过我们在福州创办的三 7 一学校来实现的。18因此布道会在人员和资金方面为学校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从 1912年到1935年,都柏林大学福建布道会派来的传教士教员共有14人,他们 是: 万拔文(William S(Pokenham Walsh)1907—1919 来必翰(Wiiiiam Pakenham Walsh Willams)1909--1937 恒约翰(John Hind)19lO一1918 姜宏目fl(Henry Edmard Colles Graham)1911—1912 孔德昭(william Conlin)1911--1927 高景霄(Arthur Wiiliam RichmondNorton)1913—1915 高凌霄(Edward Moore Norton)1915—1941 孔齐淑惠(Lucy Constance Collin)1918—1927 沈秉铎(Bernard Will Jam Simpson)19lg一1925 1‘R M(Gwynn E(M Norton and B(W Stmpson, ‘‘f C n”in China,the Dublin University Fukien Mission (1885-1935)。Dublin,1936,P(50 lO 从上述数据来看,学费确实占了学校里年收入的较高比例,其中在1922(1923 年度所占的比例高达79,;在1920(1921年度学费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最 小,却也高达42,。教职员工的薪金支出在学校的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 高,其中最高的年份是1924(25年度,占了53,,在1918(1919年度只占了39,。 每年的学费收入都高过薪金的支出,可见学生的学费足以用来支付教师的薪金。 第二节、立案后三一学校的教学与管理 一、福建的学生爱国热潮与三一学校的立案 近代以来,教会在中国创办了许多的学校,但是在西方列强不平等条约的庇 护下,这些教会学校是不向中国政府登记注册。不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 外国教会自行成立教育部,规定教育制度和课程设置,自行聘任校长和教师。独 立招生和安排毕业生。在福建,1905年全闽六公会还联合成立了福建基督教教 育会,负责指导福建教会的教育工作。教会学校内部。则成立董事会,负责筹划 经费,保管校产,任命校长,决定学校的一切重要事项。董事会大部分成员及其 任命的校长均为外国人,董事长多为传教士。学校的一切校政全由教会严密控制, 教会的办学方针则由外国政府参与制定。这些教会学校,俨然成了“国中之国”, 公然侵犯了中国的教育主权。 由于外国教会对中国教育主权的侵犯和加紧对中国文化侵略,引起了教育界 爱国人士和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从而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收回教育权运动。 福建省收回教育权的斗争始于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福州,厦门。泉 州,漳州等地教会学校的学生,与其他学校师生一道,举行罢课,参加示威游行, 并通过演讲宣传,揭露帝国主义的罪行,号召收回教育权。 面对澎湃的学生爱国热潮。英国圣公会教派认为,教会学校本来是附属于教 堂、因传教而设立的,主张在学潮澎湃时不招收新生,只允许信仰基督教的学生 入学。当时教会中教牧人员和信徒要求教区会吏总陈永恩(国人在教会中地位最 高的)负责召集职员讨论三一学校的前途问题,要求由中国人担任校长。面对这 种形势,经过讨论,传教士决定辞去在教职员中的职位,但表示“我们感到如果 没有我们的帮助他们会遇见办学上的困难,为此我们愿意期待被邀请参加教学或 14 8 是协助其它工作”,并建议由福建教区接受管理和办理这个学校。 1925年8月,圣公会福建教区议会常务委员会接受传教士的建议,但以“事 件重大”为由推说是要请下届教区议会讨论。于是,学校制定了临时措施,具体 如下: 1(推三一学校的三部(汉英、中学、小学)监学为三部校长。 2(设行政委员会统一行政,由3个校长,加选2个中国教员和2个外 国教员组成。另外定下几个原则:学生必须受宗教教育;学生必须参加礼拜; 学校不在本学期向政府立案。24 上述措施只是传教士为缓和中国人情绪的一种拖延措施。在措施中只是泛泛 而谈要推选校长,却并没有说明执行的时间。学校并不想改变本身是教会学校为 教会服务的基本目的,依然坚持宗教教育。到1926年传教士的这种态度更为坚 定,当年布道会将三一学校的管理权移交给福建教区,在相关的章程中仍强调, “设学宗旨系以灌输基督教教育为宗旨”。25 中国人收回教育权运动持续高涨,在1925年教育部颁布01,人捐资设立学 校条例》共六条,最重要的就是不得以宗教科目为必修科,不得在课内作宗教活 动,不得强迫学生参加宗教,并不得以外人为校长;组织多数为华人之董事部。 教会学校要受统辖于中国政府,宗教与教育要分离等项。这些政策的出台,让在 华的各差会都倍感压力,各差会问常互相交流寻找解决的办法。在福建的全闽基 督教各公会学校校长亦常开会研究各项局面之适应。26 由于西方传教士一直掌握着学校的管理权。所以学校对向政府立案存在着极 端矛盾的心理,特别是政府要求学校里减少宗教教育,更使他们无法接受。1926 年,福建圣公会教育部就三一学校向政府注册问题做出以下的决议;“本部所辖 学校向政府注册立案问题,因民国十四年十六日教育部之布告‘论外人捐资设立 学校请求许可办法’之第五条日:‘学校不得以传布宗教为宗旨’,议决此项限制 殊与本部设校之宗旨相背,故难进行。””不过圣公会教育部仍采取一些措施, “刘玉苍:早期的福州三一学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基督教天主教编,第444 页( "刘玉苍:早期的福州三一学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基督教天主教编,第444 页。 26黄仰英编著:饮水恩源。第66页 27刘玉苍:早期的福州三一学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基督教天主教编(第445 页 15 以缓和与政府间的紧张关系。这时的措施主要就对三一学校内三个学校的校长进 行改选由华人充任。小学孑L德昭卸任,改由王东来充任;中学高凌霄卸任,改由 黄仰英充任;汉英学校来必翰卸任,改由童志柔充任。同时向中国政府请求 立案。但是教区内的传教士对立案问题,仍有疑虑,所以立案之举仍在拖延之中。 姐 1927年8月在国民政府的政策之下,圣公会教区常务委员会经过考虑后决 定向教育厅申请备案。学校的组织董事部以陈永恩会督为主席,叶见元为秘书, 选定其他九个部员,并拟定校董章程、学校规章、教职员姓名履历等,向政府注 9 册。当时教育厅指示要汉英学校:(1)、把8年制改为6年制;(2)、英语减低数 量仅成一科。教学除英语一科外都要用汉语;(3)、课本要用政府审定的统编课 本。291928年1月,学校得到当时政府认可。 1932年,董事会为了挽救师资后继乏人的尴尬情况,进一步向福建教区各 个教会学校要求优先聘用三一中学毕业的师范生。同一年,还把附设在寻珍中学 的师范科与三一中学师范科合并。这一年6月,教育厅令三一中学重新立案。12 月,立案被批准,师范科也包括在内。1933年6月,教育部命令停止招收师范 科新生,但校董事会仍令学校暂行继续办理一学期,俟后再行决定处理办法。学 校根据这个指示,仍然通告招收优待师范生的办法条例,并由教区负责人和各中 学校长制定了有关师资教育的训练计划,以达到在学校不得实施宗教教育的情况 下仍然进行宗教教育,培养为教会服务的青年。这一计划后未能实现,学校的师 范科也就此结束。 抗日战争爆发。三一中学高中部内迁古田县。1939年初夏,中学部全部内 迁崇安县。由于内迁的学生及教职工的子女教育需要,原本专收男生三一学校也 开始招收女生。1941年夏,福州沦陷,福州陶淑女子中学迁到祟安与三一中学 联办,称为“三一陶淑联合中学”(简称三陶联中),师生共计600多人。陈世钟、 薛平西分任正副校长。1942年,三陶联中高中部再迁古田,初中部则迁闽侯上 街。重新分为三一、陶淑两校。1945年抗战胜利,全部迁回原址。1947年,陈 世钟离职,陈中新继任校长。1952年,新中国人民政府接办三一学校,将其改 为福州第九中学,附小则迁出与仓山小学合办。 斗黄仰英编著(饮水思源,第67贞 ?R(M Gwynn E M Norton锄d B砒Simpson(‘‘r C n”m China,the Dublin Universi伊Fu缸en Mission ?8舒一,9j影,Dublin,1936'PP(62—63 16 二、立案后三一学校教学和管理 (一)、三一中学校管理机构的变化 l、董事会的建立 立案前,学校的传教士是学校的当然主理(校长),全权决定学校课程安排, 教师聘任和经费支出等。1926年2月,福建教区决定接受三一学校的管理权, 但学校不动产仍属差会所有。会议也讨论修改通过了“西议会”起草的关于学校 管理权移交的“章程”: (1)、辖境议会收纳三一学校管理权,惟该校所有不动产仍归差会掌管。 (2)、设学宗旨系以灌输基督教教育为宗旨。 (3)、辖境议会应选立董事部,其组织法如下:会督为当然之部员并请为部 长:辖境议会选举九人为部员,任期三年,每年改选三人,惟首次被选系三人三 年任,三人两年任。三人一年任。 (4)、董事部应选小学、中学、汉英三校之校长并行政委员会委员长一人, 董事部开会时校长及委员长可参与会议,但无决议之权。 (5)、校中应设行政委员会共计七人,有委员长、校长、委员(由委员长、 校长提名,由董事部选举)、会计员(由董事部于七人中选之)。 (6)、西议会经济部仍照旧法担任三一学校每年经费。 (7)、董事部职权;选举校长并行政委员长、会计员;厘定教职员之薪金; 每年预拟预算案详请于西议会经济部;征求款项;指导校政。 10 (8)、校长职权:三校校长关于三校事务由委员会对董事部负责。 (9)、行政委员长职权:行政委员长对于三校之校政有维持调剂之职务:有 召集委员会之权。 根据以上规定。学校的管理模式有所改变,由原来的校长负责制改成董事部 负责制。其职责是:筹划经费,选派校长,审核预算,保管校产及基金,监督财 务。决定办学方针等,对学校负完全责任。第一任三一学校董事部成员9人:陈 永恩、林步基、叶慰亨、丁玉铭、叶端美、刘谦光、郎彼息、王世铨、邱约翰。 恒约翰为“当然之部员并部长”。董事部推选来必翰为行政委员长,童志柔为汉 英校长,黄仰英为中学校长,王东来为小学校长;同意行政委员长和校长提名的 17 高凌霄、孔德昭、张光旭为行政委员会委员。如 从1926年起至1939年止的13年问,每年都由教区议会教育部推选9人任 董事。教区主教是当然的董事和主席,因此在1928年立案之前,董事会由主教 恒约翰担任董事长:立案之后,按立案规定外国人不得担任董事长,遂改由副主 教、国人陈永恩担任。13年间,教区议会推选过21人任董事。他们是:恒约翰、 陈永恩、刘谦光、丁玉铭、叶见元(以上连任13年);曾信光、高景霄、林景润、 陈颂磐(以上各8年);邹姬德(7年);孔德昭(5年);邱长友(4年);朗彼息、林步 基、陈学理(以上各3年);王德照、叶端美(以上各2年);杨孙赞、王世铨、辜 守和、邱约翰,以上各1年。在这21人中中国人牧师9人,教区会计1人,传 教士6人,教友、校友及教育界人士5人。31 虽然说在这些人中以中国人为多。而且有中国人开始担任校长,但校长的 职权并不大仍向董事会负责。在立案前的1926年,圣公会教育部部员29人之中, 14人是传教士,主席是会督恒约翰。恒约翰是教会议会主席。是教育部部长, 也是三一学校董事部部长。在董事会中主席是董事会的主持人,校长与董事会联 系经常通过董事会主席。所以恒约翰成了当然的核心人物,影响着整个学校的发 展。1928年后虽陈永恩担任主席。但因与恒约翰是副主教与正教的关系。陈永 恩只是名义上的董事会主席,实际上还是恒约翰在操纵。董事会最关心的不是学 校的经济问题,而是学校办学的目的是辅助教会传教。 2、学校内部的学院整合 1928年秋校行政委员会提出改组行政组织的办法,建议把学校行政统一起 来。由一个校长主持。学校仍分为汉英、中学、小学三部分,但不再是三“校”。 各部原有性质仍然保持,但事务、经济、人事统一筹划。学校的行政委员会改为 校务会议。由校长组织和主持会议,不再由董事会另行派员主持。校务会之下, 设教务、训育、庶务、体育、经济、宗教等课。聘请林步基作校长,童志柔和黄 仰英辞去汉英学校和中学校的校长职务,陈世钟为汉英部主任,王浩源为中学部 主任,林景贤为小学部主任。在中学部原有教师全体辞职。 1930年2月福建教区议会举行会议,接受董事部的建议,决定三一学校内 "刘玉苍:早期的福州三一学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科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基督教天主教编,第“4445 页。 ”刘玉苍:立案后的福州三一学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贽料选编基督教天主教编,第 448页 18 11 只设一个中学,将旧有中学、汉英二部合为一校。汉英和中学两部合并之后,“三 一学院”改称“三一中学”;统称”私立福州三一中学“,三一小学改称”私立福州 三一中学附属三一小学”。同时推举教区的各支区代表十余人,组织一个委员会 与三一学校校务会议联席讨论合并后学校的性质和办法。会议规定学校性质,“本 校融合之性质(宗旨)本基督博爱、牺牲、服务精神以发展个性,养成高尚人格, 以应国家、教会、社会之需要”,32这种性质规定虽仍是以基督的精神为本,但 已不像立案前的规定那样具有明确的宗教目的,培养的学生也是以符合社会需要 为出发点的。 学校合并后高中部校舍在原“中学部”校舍,初中部校舍在原汉英部;小 学则改为附设小学部,三部在校长统一指挥下设置3个主任管理各部。高中部分 设普通科、教育科,另拟设立商科。后者始终未实现。学校名称改为“私立福州 三一中学”。林步基为第一任华人校长兼校务委员会主席。林步基聘了圣约翰大 学研究院毕业的陈景磐、齐鲁大学毕业的陈鹏远和余泽鸿、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刘 玉苍4人在1929年秋季参加三一中学的教学工作。林步基于1930年底离职,陈 世钟继任校长。 (二)、生源与课程设置 立案后三一中学学生人数不多,每班学生人数25人左右为标准;而且为了 保持使基督徒家庭来的学生人数在全部学生中的比例不致过低,不招收过多非教 徒的学生,学生中教徒占40,。从下表可以看出,在学的学生以初中和小学的 人数为多,到了高中以后就骤然下降。不过由于学校受到当时福州社会的普遍欢 迎,来就读的学生很多,学生的家庭出身比较复杂,以1931年秋季初中部学生 的材料统计:工商占37,,邮电海关占20,,医务占10,,宗教占9,,军政 占6,,机关、银行占6,,农业占4(5,,教育占百分之4(5,,其它占3,。 33 汉英学校和中学校合并之后,教区为要达到过去设立“中学校”以培养教会 所需要的受过宗教训练的师资的目的,因此三一中学仍设师范科。教会因教区内 基督教教员人数一年比一年少,不利于宗教教育,为了培养后起人才,1933年 校董事会定出“私立福州三一中学校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信友子弟优待款规程”, ”R(M(GwynnE(M Norton andB W Simpson(。。Z C D”inChina,,E152 ”刘玉苍:立案后的福州三一学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基督教天主教编,第452 页( 19_ 设立优待款的目的是“为培养服务本会人才”。优待款分为两种。一种是全免学 费,主要是针对家境清寒的初中学生,以26名为限,分配给教区的13个支区; 另一种是寄宿学生全免学费,宿舍费、电灯费及全免或半免膳费,通常学生只全 免学费。要获得乙种待遇,得符合以下条件:l、经支会证明系品行端方之本会 领餐信友;2、选习师范科:3、具志愿书。得到这种优待的学生若是中途辍学或 转科都必须偿还以前所得的优惠款,在师范毕业后受教区指派担任教育工作最少 3年,若未满年限还必须按规定偿还所得的款项。在这些优惠中所有的申请者必 须品学兼优、心身健全,每一学期末都要进行审查,若是不合格则停止其所有优 待款。所有条件都要有教区支区出具的证明书和保证书。申请者的资格则由教区 教育部推举主教、校长、教区会计组成优待款审查委员会进行审查。341934师范 科撤消,这个规程失去一半作用,申请学生甚少。 12 1937年董事会以教区职员子弟入学人数减少,再制定“福州私立三一中学 校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之子弟优待款规程”。家长在教区任职10年以上的学生始 能申请。优待款项分全免和半免两种。受优待的学生学期成绩要达到平均乙等以 上才能够全免学费。这个优待款由校董事会直接管理。此外,针对当时外县农村 贫苦教徒的不满,校董事会亦订出“福州私立三一中学校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会 友子弟优待款规程”。这个优待款名额仅限每个支区2个,特殊的设3个。一般 免交学费、入学费、宿舍费,学习成绩总平均列甲等的可免全部膳费。这在三一 中学考试制度甚为严格的情况下是很不容易达到的。学校对非教徒学生始终没有 定出优待办法。 自学校立案后,三一中学课程大抵按照政府教育部的规定开设。学校的课 程按照政府规定进行。“课程托该校校务会规定,惟初中照国家教育部所颁发者, 高中则分科办理之”。高中学科有公民、体育、卫生、军训、国文、英语、数学、 生物、化学、物理、本国史、外国史、本国地理、外国地理、伦理、音乐等:初 中学科有公民、体育、卫生、童子军、国文、英语、数学、自然(包括理化、生 物)、本国史、外国史,本国地理、外国地理、图画、音乐等。课本多采用商务 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局、大东书局、正中书局出版的部定各科 课本,还有立达书局、青光书局的一些课本。英文学科的内容主要分为:英文学 ?私立福州三一中学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信友子弟优待款规程,福建圣公会福建教区议会报告书,1933 第40-41页 20 每星期3学时;英文读本或名著,每星期2学时;英文语法每星期2学时;英文 写作,每星期l学时。这一科全由中国人担任,以张光旭为主。英文学不论高、 初中采用的课本是苏格兰爱丁堡多?奈尔逊公司出版的《文学捷径》一部6册, 附《入门》一册,要求对英国文学的内容、修辞、字义加以钻研、欣赏。英文读 本一科,低年级采用商务、开明、世界等书局的,如林语堂、林汉达等编写的英 文读本。初三以上选用英文短篇名著如查?金斯莱的《英雄传》、阿?尔?史蒂 文生的《宝岛》等书。英文法用本校教员孙淑德编写的《中学英文法教科书》。 立案之后的三一学校已无法象以往那样独立于中国的教育体制之外,随着 政府律令的不断出台,学校也要随之不断地进行整改。比如1930年高中实施军 事堋练,学校要聘用教育部派来的教官。课程分课内的和课外的。学生要穿灰色 的制服,剪平头。1932年,教育部命令实施童予军训练(与学校原有的童子军 不一样,是军事训练),童子军定为一个学科,列入初中课程,每周3小时,即 课内l小时、课外2小时。学生在校都要穿黄色制服。著衬衫、短裤,戴童子军 帽,扎领带。同时学校接受政府的统一考核。1933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学生 毕业会考规程,将学校毕业成绩,即高中或初中3年各学期成绩的平均计算作为 40,,与国家会考的成绩计算作60,合计起来。三一中学学生1933年的会考成 绩:高中参加的全部及格,有几个学生得了教育厅的大学奖会;初中参加的总成 绩列于全省70余校之首。 (三)、经费 三一学校改为三一中学后,学校的经济收入主要是学生的学费和每年福建教 区的拨款。都柏林大学福建布道会将补助款交给教区, 由学校每年要作好预算 给董事会,经审核后向教区教育部申请。 以下是1929年至1939年各年的补助款款额:1929年为4261英磅;1930年 13 为4067英磅;1931年为4000英磅;1932年为4000英磅;1933年为2000英磅; 1934年为2800英磅;1935年为2481(88英磅;1936年为2500英磅;1937年为 2500英磅:1938年为2500英磅:1939年为2500英磅。” 补助款从1933年起有所减少的原因是福建教区教育部认为三一中学的其它 方面收入足够维持,将减下来的补助款用来补助教区的其他学校。遇到特殊需要 ”刘玉苍:立案后的福州三一学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摹督教天主教编,第454 页 2l 时确道会还会直接给予帮助。例如,1932年1月3日附小校舍被焚,布道会捐 助重建款900英镑。36 学校的另一部分收入来自学费。当时省教育厅对私立学校征收学生费用定有 标准,根据三一学校的学费收取与政府规定的略有变化。 表2-1:1937年省教育收费标准与三一学校的收费对照表(单位:元): 高中的收费情况 学费图书体卫生费实习材料费寄宿费统计 育费 标准20 8 O(5 8 5 41(5 学校规定20 3 2 3 5 33 初中的收费情况 学费图书体卫生费实习材料费寄宿费统计 育费 标准10 6 O(5 4 5 25(5 学校规定18 3 2 4 5 32 (材料来源;刘玉苍;立案后的福州三一学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吏资料选编基 督教天主教编,福建人民出版社(第454页) 从上表对照来看,三一中学高中学生交费总额比教育厅所定标准为低,主要 在图书、体育费和实习材料费比省教育厅的规定分别少收了5元,不过在卫生费 方面高出了1(5标准元;对初中学生收费则比政府规定标准高,学费方面高出了 8元,卫生费方面高出了1(5元,在图书、体育费方面少收了3元。不过结合上 述学生人数来看,初中生的人数为多,高中生的人数少,总体来看三一学校的收 费还是充足的。据统计在1934年时英圣公会开办的福州三一中学差会津贴4421 元,学费杂收入14285元,羞会津贴只占23(6,。” (四)、教职员变化 轴R M(Gwynn E M(Norton and B(W Simpson( ‘‘Z C n’’衍China,the Dublin University Fulton Mission f1885—1935),Dublin。1936,E66 37福建省地方志编委会:福建省志?教育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第779页 22 开校以来,三一学校教师多是由都柏林大学福建布道会派遣的传教士担 任。自从1930年西议会把各部门工作逐渐移交给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管理,教 区议会设立了“西职员部”之后,一切传教士的调派均由西职员部讨论决定,三 一中学的西籍教员也不例外。 14 1929年至1939年间传教士任课情况与来去: 1929年,物理、化学教员柯志铿辞职回国。 1930年,数学教员黎约瑟夫妇(Joseph(Miller)辞职回国。 1931年,临时教员叶以利(E(G(Rigg)调回建瓯教会。 1932年,江亚力(A(C(Kendall)、魏英雅(E(Williamson)助改阅英语写 作。 1934年,数学、历史教员高凌霄调往道学院教书,部分时『日J兼教三一中 学课程。 1935年,音乐、图画教员及卫生员惠益德(高凌霄妻)患癌肿回国。 1935年,原派往莆田的彭雅各夫妇(J(H(Pratt),暂代历史、英语课几个 月。 1936年,来必翰(w(P(W(Williams)于春季学期停止教课(1937年回国)。 1936年,寻珍中学教员邹姬德(L(B(Crain)助改阅高三英语写作。 1936年lO月,英语教员孙淑德(来必翰妻)回国。 1937年,三一中学无传教士住在校内。 1938年,高景霄(A?W?R?Norton,原灵光盲人学校校长)暂代英语教 员张光旭的课,张往英国。 1939年,高凌霄再回三一中学,并随学校内迁崇安。 1929年到1939年的中国人教员有: 1929年至1930年:林步基(校长,英语、教育学)、陈世钟(英语、历史)、 刘鸿锦(英语)、陈景磐(英语、历史、教育学)、陈鹏远(英语)、余泽鸿(国文、历 史)、刘玉苍(英语、历史)、吴抟南(国语)、薛敬渊(党义、公民)、郭起涣(国文)、 张启祥(数学)等。 1930年至1931年加入的有:薛平西(英语、地理)、童志仁(化学)。 1932年至1933年:周述政(国文、史地)、黄理刚(童子军)、游向星(数学、 事务)、陈中新(数学)、潘办珊(国文)、林振骥(理化)、张士森(生物)、傅子全(国 语语音)、郑志道(国文)。 1933年至1934年:魏燮(手工、图画)、黎怀英(国文)、余震(生物)、黄天 麟(理化)、郑翥英(数学)。 1934年至1935年:张启祥(数学)、曹大为(数学)、王爱钟(化学)、邹德璧 (数理)。 1935年至1936年:李若初(国文)、郑学沂(艺术)、林学垒(理化)、黄以恪 (数学)。 1936年至1937年:刘善基(童子军)、张道明(生物、数学)、林绍柏(数学)、 林穆(理化)、杨树梁(理化)、戴宝善(生物、英语)。 1937年至1938年:陈中新(数理化)、谢宗汗(生物、事务)、黄修仁(国文) 1938年至1939年:林鸿翥(图画)、郑庆菁(化学)、丁景星(生物、英语)、 郭毓麟(国文)。 从上述的人员变动来看,在立案之后,外国的传教士在校内参与工作的是 越来越少,甚至在1937年还出现没有传教士在校内的情况。同时校内中国入的 教员越来越多,他们承担的科目不仅仅局限于史地,还有生物与图画等,童子军 也由专人来教。不过在这些中国教师中,基督教徒身份的教师还是占了较大的部 分,从下表所提供的数据来看,最少有77,以上的教师都是基督教徒的身份:而 且从校友所占的比例来看,这些教师中有50,以上是在三一学校的校友,可以说 15 也是三一学校自己培养出来的。 表2(3:1930(1939年的校内教员构成情况(单位:个) 年份中学及附小非基督教师基督徒身份的校友校友在总 基督徒教员教徒成总数在总数中所占数中所占 员比例比例 1930 25 25 193l 28 28 1932 30 30 1933 27 7 34 79,4G,e 20 58(8, 24 1934 34 6 40 85(O, 23 57(5, 1935 29 8 37 78(4, 22 59(5, 1936 33 6 39 84(2, 22 56(4, 1937 34 7 41 82(3, 1938 31 9 40 77(O, 1939 40 (材料来源:刘玉苍:立案后的福州三一学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基督教 天主教编(福建人民出版社,第450-451页;ILMOvynnE(M(NoRon andB(w Simpson, “zcn”inChma, theDubhnUniversityFukienMission(1885-1935),Dublin,1936,P,66) 第三节:三一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重视英语教学 三一学校特别是其中的汉英学校,就是为了适应社会上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而 创办的,因此校内很重视英文的培训。在新生的招收中,英语的测试成绩就是一 项很重要的标准。在招生时要进行测试,上午考英语,下午考汉语。录用的学生 是以英语成绩为主,只要能通过上午英语测试的学生,一般都能通过下午的汉语 测试。有学生后来回忆录中评论说“汉英学校录取新生,实际上是独以英文为标 准的。”3。 汉英学校英语科目比较多。所用课本有的是英国出版商为印度和马来亚等殖 民地编印的,学生从一年至四年级所读的“英语读本”和“入门”共5册(都是 英国麦克美伦公司出版的。五年级起(除中国史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课本之外。 西洋史用布勒斯特得的《古代史》和鲁滨逊的《中古和近代史》。地理科目四年 级起用外国人所编的《亚洲》、《美洲》、《欧洲》3本。汉英学校的数理化各科由 于专长教员少,故学生的成绩比较差,但五年级至八年级也全用英语教授。 立案之后,虽然学校按照政府的规定设置课程,但在英语的学习方面却并没 有按规定进行。在中学英文科目方面,一般中学英文科每周5节,三一中学多至 8节。英文学科的内容主要分为;英文学,每星期3学时;英文读本或名著,每 星期2学时;英文法,每星期2学时;英文写作,每星期l学时。英文学不论高、 初中采用的课本是苏格兰爱丁-堡?奈尔逊公司出版的《文学捷径》一部6册,附 ”江中美:记我在三一学校读书时的几件事,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基督教天主 教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第460贞。 25 16 《入门》一册,要求对英国文学的内容、修辞、字义加以钻研、欣赏。英文读本 一科,低年级采用商务、开明、世界等书局的,如林语常、林汉达等编写的英文 读本。初三以上选用英文短篇名著如查?金斯莱的《英雄传》等书。 除了英文课程外,其它各科还采用了不少英文课本。据刘玉苍回忆说:“(直 到1932年)我记得有布勒斯得的《古代史》、罗宾逊的《中古和近代史》、霍尔 和奈特合的《代数》、勃拉克和康南特的《实用化学》和《实用物理》、史通?米 里斯的《平面几何》,还有一本英文《三角》和孙淑德自编的植物学的讲义等。 1933年之后,除了英文学科外全用了汉语课本。英语书作为参考之用。1932年 至1933年,孙淑德还用了英国出版的《儿童新闻》教初中学生。”39英语教学多用 直接教学法,讲授者尽量用英语。这个时期所用材料比立案前浅了很多。 英语教师的素质也很高,其中的传教士教师都是从都柏林大学输送过来的, 其中孙淑德的《中学英文法教科书》一书被商务印书馆选印,做为其他各校的教 材使用。还有张光旭的英语也极为出色,为英美人士所称赞。40 汉英学校对汉语教学要求并不严格。汉英的英文学期考试,都是本校教员互 相对换考试,非常严格。但汉文的学期考试,都请中学和小学的教员出题或前来 面试,比较宽松。“因为学校轻视汉文,汉文考试不严格,所以学生汉文的程度 非常低。不论是毕业或未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上,汉文总是不如人家。”41 二、宗教色彩浓厚 “为宗教而教育”。教会学校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宗教性,宗教课是学校的主 要课程,读《圣经》是排在课程内的,学生不论信或不信都要参加,一样的要读, 一样的要考。一个星期各班都排3次圣经课。学校还规定学生生不入教得不到毕 业文凭。42 教会办学校的出发点就是利用教育工作来帮助传教,所以校内的宗教氛围十 分浓厚。刘玉苍回忆他在校其间的参加宗教活动的情况: “自我7岁起入三一学校小学部初级一年级到1925年在汉英学校毕业,宗 39刘玉苍:立案后的福州三一学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基督教天主教编( 第 456页 钟薛平西:福州三一学校简史,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组编:福州摹督教文史资料选辑 (--),1987 03,第9页 “旺中莞:记我在三一学校读,书时的几件事,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基督教天主教 编, 第462页。 啦赵山;福建教会办学百年史略,福建省教育史志资料集,第8辑,第137页 26 教活动是大同小异的(?星期一至星期六早上8时全体学生(不论汉英学校、中 学,小学)分别集合在各个礼堂,依序坐在指定的座位上,由监学点名,点名后 当天要注意的事情(缺席的扣操行分1分操行扣过30分,就有受退学处分 的危险。点名后全体排队前往礼拜堂作早祷。每天早晨礼拜都有讲道。礼拜堂最 后一排较前面高一尺多的座位是校长,主理,监学和有地位的教员才能坐的。据 说这是英国的传统,老师坐在后面可以向前看,监督学生是否规规矩矩。每天晚 上8时半寄宿生自修之后在各部礼堂举行晚祷,由教员轮流主领。每星期五晚上, 全校集合在汉英学校大礼堂作祈祷会,那时各部的主理、监学、住校的基督徒教 17 员、学生都来参加(教员坐在台上,主领的教员临时提名请个别教员或学生开声 领祷。 星期日休课一天,但是这天学生一样地要到学校?(早上晨曦初露就有“圣 餐礼拜”,为教职员及眷属和受过“坚振礼”的学生而设。10时半有“大礼拜”, 举行很长的完整的早祷。每月之第一和第三个星期日还有圣餐礼拜,是为便利非 寄宿的基督徒教员,学生而举行的。星期天下午有“主日学”从一时起按班级再 分为小组举行,由教员或高级的教徒按教会编印的?主日学课》讲说。一个月一 次全体大组听从校外请来的讲员说教或由几个宗教阅历比较多的学生作短篇的 “申说”(还有一部分热心的教徒自动结合,在学校的鼓励下,在主日擘完毕后, 出发到市郊布道。?晚上学校还在汉荚学校礼堂举行晚祷。”43 学校除自己搞宗教活动之外,还常请校外的“名人”、“布道家”等来校讲道。 三一学校的礼拜堂,在苍霞洲基督座堂没有修建之前(作为“代座堂”使用(所 以有关教区性的重要性礼拜仪式都在那里举行。在这样的宗教氛围下,学校很自 豪地表示,“在十年的中,从来没有一个异教徒学生在完成学业后,仍没有 成为基督教徒的。”“ 自三学校立案后,教育厅一再指示不得作宗教宣传。学校方面却坚决维持学 校是为宣传宗教而设的宗旨,坚持宗教教育是信教自由的“权利”,所以学校的 宗教活动在立案早期和未立案前是基本相同的,校内仍排《圣经》课程,学生都 要参加。1932年教育厅一再批示要按立案规定进行宗教活动,学校,j。改变办法 n剃玉苍:早期的福州三一学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基督教天主教编, 第438 -439贞。 “R(M(Gwynn E(M(Norton and B W Simpson( 。‘Z C n’’in China,the Dublin University Fukien Mission (18s5-193彭,Dublin,1936,E53 27 按规定高中学生可选修《圣经》,于是改为选修时高中学生全体都参加(其中基督 徒占60,):初中学生则定于星期六早上读经一次。从1934年起,除高中三年级 外都停设宗教课程,代之以自由参加的课外《圣经》班,每周两次。到1937年, 每周两次的《圣经》班移设于部分教员寓所,学生自由参加。 内迁以后学校的宗教活动也没停止。“中学生每逢周三、五,有圣经研究班 分若干组,由教员分任之。平日有早晚祷。主日礼拜在崇安救主堂举行。小学生 每星期读经两次,每晨有早祷。主日礼拜在三一堂举行。”45。此外,学生还利 用各种不同形式进行宗教宣传。比如举办“夏令儿童学校”。这个活动是闽北基 督教协进会主持的,利用学校暑假期间征集一些基督徒学生志愿参加。多是借用 礼拜堂,招收小学年龄的儿鼋,时间4到6星期,每日活动二三小时左右。夏令 儿童学校有特别编制的教材,由上海青年协会书局和广学学会刊印,内容包括公 民教育、宗教教育、生活常识、歌咏、集体游戏、体育活动等,主要内容还是以 宗教教育为重点。 三、崇尚体育 学校从建校之始就非常重视体育运动,足球、篮球、排球、曲棍球、乒 乓球等各种运动在学校里很流行。46三一学校的传教士是英国人,而足球是英国 人最普遍的体育运动,足球成了三一学校最负盛名的运动。1924年学校修建了 一个符合规格的足球场,使得这项运动得以在学校内推广。当时其他福州中等学 18 校都没有这个条件,只有三一学校学生从小学起就踢小足球,个子稍为长大一些 就开始踢大足球。不但有学生球队,教师也自备制服和球鞋成立相应的组织。 1919年后学校实行强迫体育,将汉英学生与中学学生两校学生混合编为鹰、 狮、鲸三队,要每一学生都要参加一种球类比赛。为增强学生爱队的心理,学生 被编入某队之后,即为该队成员,直至毕业或离校之日,以使学生日惟努力于为 本队争取胜利的竞争。新生入学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要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参 加一种球类的比赛。三队队长按本队各个队员所选的球种,又按每个队员球艺的 高低,将他们编为足球、排球或篮球的甲、乙、丙、丁等各小队。每一小队每礼 拜与其它两队的同一球种的同等小队比赛各一次。一次一场,时间约l小时。每 日下午4时至5时为一场,5时至6时又一场。冬季昼短夜长,下午5时后天色 "福建鼍公会福建教区议会报告书,1940,第4344页 ”R(M(Gwynn E(M Norton and B W Simpson( “Z C n"in China,the Dublin University Fulaen Mission (】885—1935),Dublin,1936,E56 28 已黑,不可能进行比赛,于是学校将校内所有时钟都拨快l小时,以便于比赛进 行。各小队选正Stld,队长各一人负责点名,记小队比赛所得分数,并于比赛后将 点名记分簿送交体育室。负责体育的一个洋教员,当晚即将当日各小队比赛所得 分数与缺席学生姓名列表公布,至学年结束。学校亦将鹰、狮、鲸三队按各队所 属各球种的小队全年平日比赛所得分数,评列为第一、二、三名,第一名由学校 奖给优胜锦旗或铜质盾牌。这样的组织一方面保证了学生们有更好的体魄:另一 方面也缓和了长期以来在校内存在的两校学生的紧张关系。47 三一学校从开校起,不论是汉英学校还是中学、小学的寄宿生,早晨6点起 床洗盥之后,7时都要参加早操——“瑞典式体操”。学生分为小队,每队10余 人,由小队长示范带领,做操以英语口令进行。每日早晨还有一二十个学生自愿 参加越野赛跑。每天清早他们从学校跑至白泉庵上面山顶的“石桌”,再跑回来。 20年代头几年。每年福州各学校不论官立或教会创办的,都联合举行一次越野 赛跑。赛跑起点在“乐群楼”(在烟台山山麓),经过岭顶、岭后山,跑到“石桌”, 再回头经过对湖跑返乐群楼起点,全程约3英里半。三一学校除第一届外连得团 体冠军好几年。学生林又新创造的纪录在那个年代未被人刷新过。 四、学识与能力的培养 学校在给予学生知识方面是不遗余力的,但学校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为了方便走读学生在校用午餐,每 学期由学生自组膳食委员会,分为高初中两部,由高初中的主任任顾问。凡是柴、 米、油、盐和副食品都由膳食委员会负责,卫生方面也同样由其担任。这样使学 生既得到应有营养,也使学生获得治家的知识。在抗日期间,学校内迁,临解放 前物价波动,但在学生膳食委员会管理下,学生的膳食问题从未发生过困难。 另一方面,注重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服务。童子军是英美国家很普遍的青年学 生课余活动组织。三一学校在福州是最早成立这种组织。童子军这一组织是按英 国的方式组织。童子军有专门的装备,从全套童子军用品,如帐幕、炊具、军帽 等无不尽有。队员有40余入,分四小队,成一童子军团,并有团旗一面,主要 学习斥侯、救护、急救、旗语、野炊、测侯等活动,平时又有养鸡及气候登记方 面学习。一个礼拜最少有两次的训练,特别星期六下午学校休课的时间,训练的 47 R(M(Owynn E M(Norton and B(W:Simpson,‘‘r C n”in China,the Dublin University 19 Fukien Mlsaion 0885-1935}'Dublin,1936,P59 29 时间就比较长,可以到郊外去活动。学校治安以及开会时的纠察都由章子军负责, 甚至外侨有比较大的庆祝也会请童子军担任纠察。1921年冬,军阀混战驱逐李 厚基时,军队伤病员众多,医院护士应付不暇也由章子军组两队协助救护,晚上 到协和医院担任轮流值班工作。后在全省举行运动会时,该校童子军也担任会场 秩序通讯等并担任运动场警戒工作。48 在三校合并之后,校内的校工与食堂、工友不下20余人,而大多数是没机 会接受教育者,学生组织识字班,每晚教学一小时,教给他知识读书、写字、笔 算、写信等普通常识。后来这种工作扩大,乃借用梅坞的明道堂组织义务夜校、 专收附近不识字平民教以识字。每晚由学生轮流担任教课,每晚-d,时半,受教 育者不下300余人,学校内迁后才停止。 学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意义远远超过给予学生知识,而使学生受益一生。 不少校友都认为,他们能在以后的工作中独挡一面,有所建树,很大程度上是中 学时期学校注重能力培养的结果。这种教育方式,对我们现在仍有启发意义,值 得吸收。 五、培养英国人的风度 学校按当时英国学校的制度培养学生,按规定学生必须穿制服进学校。圣马 可书院和中学的学生无论寒暑都必须穿统一的黑色校服,上衣两袖有白色的花纹 以示“三一”。学校还注重培养西方人的各种风度和礼节,外国教师不仅仅从书 本上对学生进行训练,还创造条件让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的交际 中。据江中美回忆,1923年时他是学校的七年级学生,当时来淑德教授英文写 作,她在礼拜六晚上特别花了一小时的时间,教授英国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礼节。 为了让学生了解在英国当客人以及吃西餐的礼节,她每周五晚上请3个学生 轮流到她家吃饭。礼拜三早上她写了3张正式的请柬,寄给那一礼拜当值被邀请 的3个同学(3个同学要在礼拜五早上前写正式的回束,表示是否接受邀请,寄 给她。礼拜五晚上,在她所订的时间前15分钟(应邀的同学就到达她家。先拉 门铃,由她的工友恭敬地把“客人”接到客厅,来弘翰穿着英国绅士晚问宴会的 礼服,已在客厅里等着接待。这时双方扮演的是主人与贵宾,而不是老师与学生 的角色(大家客客气气地谈几分钟,来淑德才以主妇的身份出来。她与客人一一 柏薛平西:福州三一学校简史,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组编:福州基督教文史资料选辑 (--),1987(03,第6页 30 握手道好,选坐在最不会说话的学生旁边问寒问暖。再过几分钟,吃饭的锣声响 了,另一个住在她家里的老人由楼上下来也到客厅里(来淑德连忙起立向双方一 一介绍,老人也与客人一一握手道好,然后由来淑德率领:先老人,后客人,再 后来妊翰,鱼贯进入餐厅。老人坐首位,3个客人坐第二、三,四位。这样3个 客人若有什么不知道的礼节,就可以看首位的老人并模仿他做。不过老人有时也 会错,来淑德就在第二天(礼拜六)晚上教英国古典文学时再给大家纠正。当时七、 八两年级的学生仅9人,每3个礼拜就要轮值一次。这样的一种交流方式,使得 学生印象深刻,而且还逐渐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本来我们者陌刚白来必翰,但在 这种场合下,对他逐渐由很怕而不怕而喜欢亲近,对这些英国的冗烦礼节也不再 20 觉得讨厌(49 三一学校内虽然宗教的氛围很浓厚,但毕竟学校是按西方的教育模式来培养 学生。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与在传统中国教育方式培养出来读书人有天壤之别, 通过他们三一学校对福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椁江中美:记我在三一学校读书时的几件事,福建省政协文史资科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基督教天主教 编,福建人民出版杜(第466-467页。 3l__ 第三章:三一学校对福建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学生的政治参与 作为教会学校的学生,学生仍然可以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汉英学校的 图书室是一间长宽仅四五米左右的房间,位置在校舍正中底层同样大小的“应接 室”后面。图书室的书籍完全是外语的,约有一二千册。当时师生爱读且最流行 的是林纾译西洋小说和徐枕亚派的《玉梨魂》、《余之妻》一类的占情旧小说。杂 志有《东方杂志》、《新青年》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偶尔也在学生中传阅。 上海的《民国日报》和《时事新报》、《申报》等当时在高年级学生中也传阅。胡 适、钱玄同、陈独秀、李大钊、郑振铎、郭沫若、杜威、罗素这名字及“布尔什 维主义”、“德谟克拉西”、“赛因斯”等名词以及古文与白话文的争辩,师生都较 了解。学生自己订阅的本地报纸有美国人办的《公道报》、《求是报》,日本人办 的《闽报》。而且学校中也流行着《大路歌》、《毕业歌》和《义勇军进行曲》等 爱国救亡歌曲。 在爱国思想的影响下,三一学校的学生们也勇敢地投入到全国反对帝国主 义侵略的斗争中去,成为反帝爱国斗争的重要力量。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为反对美国政府虐待旅美华工,福州英华书院、格致书院、三一书院大批学生退 学抗议。 1919年,五四运动浪潮涌至福州。福州城内学生代表来到学校,召集学生在 汉英学校“演说所”传达北京郭饮光烈士参加游行请愿被军阀残杀的消息。5月 7日,福州学生起而响应,仓山区的英华书院、三一学校等学生与福州其他学生 8000余人举行示威游行。”此后福州学生联合会组织成立后,汉英与中学学生 也组织三一学生分会,分会之下设有许多组,分别担任各种爱国工作。另外学生 还组织了“救国十人团”,提倡“劳动神圣”,同情劳动人民,提倡国货,抵制 日货。三一学校学生组织了纠察队去学校附近的观井、下渡一带的商家搜查日货 并在在下渡、巷下、跑马场、观音井一带发放传单。6月4日下午部分学生前往 福州商会会长黄瞻鸿商店调查日货,遭到围攻,致学生数人受伤,引起全城公愤。 次日,英华、三一等福州各学校举行罢课,学生们还集队到省议会、地方法院请 如仓山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仓山区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II,第205页 32 愿,遭反动政府镇压,被捕学生群众19名。” 同年11月日本浪人在福州制造了“台江事件”。当时的日本领事反诬是日 方人员遭围攻,并出动军舰以武力胁迫政府处罚学生,而政府不但不敢严正拒绝 日方的无理要求,反而释放已逮捕的凶手,引起福州各界强烈愤慨。对此仓山的 英华、三一、华英等校学生再次举行罢课,并集队到日本领事馆进行抗议。在反 对日本人的运动中,由于当时日本和英国是同盟国,所以学生们反日的同时对英 国也没有好感,在三一学校内原来每餐吃饭前学生唱的宗教谢饭歌也换作了《国 21 耻歌》。 1925年3月,三一学校等教会学校与福州其他中学一道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文 化侵略的活动。随着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开展,福建学生联合会动员教会学校学生 转学非教会学校。三一学校学生响应号召,到当年11月,仓山的英华、华英、 三一、培元等教会学校学生要求转学的达数百人,给教会学校以巨大的冲击。。 1929年初夏间,传教士来必翰无故要开除初三班学生王邦杰、陈祖培二人。 初三班全体同学在班上静坐罢课以示抗议。刚愎自用的来必翰竟又下令开除初三 班全体学生。第三天,高初中各班级同学对校方这一无理决定义愤填膺,遂各推 举十名学生代表d苷往见林步基,请求收回开除初三班同学的决定,不料十名代表 又被开除。这种作法激起了全中学部师生的义愤,以罢课、罢教的方式给予被开 除的学生有力的声援。来必翰一意孤行、坚决拒绝师生请求。在这种情况,由进 步教师庄又怜、李若初、黄仰英的指导下,公推高中学生李利淮、黄先修、陈海 亮、郑端秀为代表,组织大规模的请愿和游行示威。约300名学生在学校大门口 排队,手执标语旗,列成双行队伍,一直走到省教育厅及国民党省党部请愿。他 们高呼“打倒帝国主义走狗林步基”、“打倒英帝分子来必翰”和“来必翰滚 出中国”的口号,散发传单揭明真相,得到沿途民众的同情、鼓励和支持。《福 建民报》等报刊,连日以第一版整版篇幅报道了这次罢课反帝请愿和示威游行的 壮举。大字号的醒目标题有:“轩然大波之三一反帝学潮”、“三一反帝学潮波 澜壮阔”、“三一学校反帝学潮方兴未艾”等;同时还全文登载了师生控诉英帝 分子来必翰及林步基等无理压迫摧残学生的传单。在罢课请愿期间,校方曾对 学生运动进行打击和迫害,但都未能动摇学生的反帝决心和意志。这次三一学校 ”仓山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仓山区志,第205页 "仓山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仓山区(,,第206页 中学部全体师生一致的罢课、罢教、请愿、游行示威以师生的胜利而结束,实为 自“五四”全国学生爱国运动以来,福州教会学校师生反帝爱国运动规模最大的 一次,是福州学生运动史的丰碑。” 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内迁,学生们利用各种机会作抗日爱国的宣传。1940 年学生利用暑假,以演剧的方式从崇安至福州路经各城镇作抗日宣传工作,响应 党的号召前往延安者亦不乏人。“如李光恒在抗战时期毕业,前往延安为革命服 务,解放后在山西工作。 抗战胜利后,校内进步思想和进步力量日益活跃。1946年2月,中共三一中 学支部秘密成立,在中共闽江工委领导下,开展一系列革命活动。1947年4月3 日,三一中学校医无理撕毁学生出版的墙报,引起公愤。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发动 下,全校学生罢课5天,并在宝园举行记者招待会,终于迫使校长下台。 在爱国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们,也把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传播到三一学校 以外。比如三一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陈景磐,他曾在三一校内任职,后至河南 担任中学校长。陈景磐特别注重在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面对外国强权对半封 建本殖民地祖国的欺凌,他经常做反帝的演说: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年代里, 他热情支持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参加爱国示威游行,支持学生促蒋抗日的卧轨 行动。1948年福州解放前夕福建协大校园内谣言四起,人心惶惶。洋人力图解 散学校,反动政府大力搜捕学生。当时行使校长职责的陈景磐,凭着他的一片爱 国心与正义感,在地下工作者的帮助下与校内反动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坚决 制止了关闭学校的企图,撕毁了迫害学生的黑名单,联合进步师生员工组织护校 队。日夜巡逻,防止学校被破坏。 22 此外,还有一大批的热血青年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 贡献。比如来自吉田的林城,在三一学校毕业后进入医大学习,后成为中国人民 解放军的一名优秀的地下工作者,三次成功策反空军起义成功参与策反五起国民 党海军大起义。55还有一批三一学校的学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比如 ”陈海亮:三一中学反帝学潮纪实,福建省政协文史资科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摹督教天主教编,福建 人民}};版社, 第470-472页 甜薛平西:福州三一学校简史,基督教三自爱嗣运动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组编:福州摹督教文史资料选辑 (--),1987(03,第9-10页 “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海军共起义21起,其中林城参与簟反5起。从1948年9月到1950年1月的一 年多时问里,国民党空军系统共有25架飞机起义,其中3架是林城组织策动的。刘琳:林城:被尘封的传 奇福州人,福州晚报 http:,,inn*(66163(com,Fujian(w,news,fzen,fzfo,20030813,GB,fzwb'8047""IFoa04001,htm 福建闽侯的许作舟(又名许杭),1934年在高中毕业后,应聘留校任小学部音 乐教员兼生管工作,时蚓两年左右。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受命赴南洋, 在马来亚柔佛州华侨群众性组织励志社任总干事,为当地侨胞服务。1940年, 日寇侵占南洋后,他发动组织当地群众,奋起抗日,后不幸被捕,日寇获悉他抗 日活动积极分子的身份,施以严刑、百般折磨,他始终峰贞不屈,日寇下毒手, 把他投入深井溺死,牺牲时年仅26岁。同样献出生命的还有庄鼎、陈兴桂,陈 懋文(茂文)孙道华、真树华、王锦雄、洪利庚等人。56 第二节、三一学校毕业生的社会贡献 一、毕业生的就业概况 三一学院成立之时,其中的广学书院创建了34年了,培养了大批的中 学毕业生。他们走上社会,在各行各业中任职。1906年时有牧师评论广学书院 说:窃计本书院创始迨今已三十余星霜矣,而受其教育甄陶裁成良器者代不乏人, 任牧师者有之,应传道者有之,业医生者有之,为商贾者亦有之。57 至于的汉英学校的毕业生情况更为复杂。在1915年一批三一学校的学生在 公开的竞争中被中华邮政局(Chinese Postal Service)和向东电话公司(Eastern Extension Telegraph Company)等机构录用。这消息使得社会上掀起对我校男 学生的需求热潮。8在这些人才的出现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扩大了学校的声名。 当时三一学校被认为是福州男校中的“三鼎甲”之一,“父母以能把子女送进教 会学校为荣,学生以能在教会学校读书为炫耀,因为他们进一步可以留学镀金, 荣宗耀祖,退一步有取徭‘金饭碗’(指海关)、‘银饭碗’(指邮政)、‘铜饭碗’ (指盐务)‘铁饭碗’(指洋行)等优职的资格。”59 正因为该校学生因为受过英语训练在社会很受欢迎,很多人没毕业就开始 走上社会工作,能完整修完学业的学生很少。1916年才一个毕业生。1916年入 学时有40多个同学到最后仅有3个毕业生,其中一个还是后来的插班生:1925 年毕业生有6个人,还被说成是“开校以来最大的一个毕业班”。60从1913年至 拍向革命烈士学习,www(fzwgyxx(c0111 57黄仰英:饮水思源,第59页 23 ”RM(GwynnE(M Norton sodB W Simpson, “rCn’'inChina,theDublinUniversityFukienMission 11885—19351,Dublin,1936(P(54 "黄毓泌:福州“三?-二蛆”反帝的学生运动。福建文史资料第13辑(第170贞 鲫江中美:记我在三,学校读书时的儿件事,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罐督教天主教 编,第463页;薛平西:福州三一学投简史, 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立史资料工作组编,福州基督 教文史资料选辑,1987年,第ll页。 35 1919年,汉英学校毕业生共21人,未毕业而就业的学生50人。这些学生的工 作情况是这样的:在邮政、海关、盐务稽核所、大东电报局、洋行工作及从事其 它和和洋务工作的占59(15,:在教会学校工作的16(91,;在非教会学校工作的 占5(63,;当牧师的占2(82,;学医的占9(86,:在政府和社会上工作的占5(63,。” “当然三一学校的学生也有选择继续深造。一部分进入各种各样的医科大学,还 有一部分进入圣约翰大学、齐鲁大学。1915年福建协和大学创办,也有一部分 学生成为当时的福建协和大学的学生。当时福州的三一学校与另外两所教会学校 英华和格致是协大完全承认的合格中学,它的毕业生可以全部免试升入协和大 学。 二、三一学校毕业生的社会贡献 在宗教界,为教会的发展培养了传道师和华人领袖。作为教会学校校内有极 强的宗教氛围,有部分的学生因此献身于宗教事业来。比如在1913年圣灵降临 节就有18人受洗,圣三主日(复活节后的第八个星期日)有16人被接受成为新信 徒。”在福建圣公会工作人员,多产生于三一学校。例如:林步基、齐维新都是 圣马可书院第一届毕业生,他们获得学校的奖学金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林步基 的英语特别好,曾担任大学英语校刊总编辑,常在英语辩论会中获奖,后来又前 往美国宾州大学进修硕士,进而改读神学,回国后任福州圣公会座拳教长,协和 神学教员,当反帝运动开始,群众以他为打击的第一人,当时英华中学校长高智 曾请求美领事给予保护,林步基不接受,认为反帝运动是应该的,虽自己被打击 亦心甘情愿。1929年林步基任三一学校校长时,与来必翰进行坚决斗争,后任 上海某校校长时为圣彼得堂(圣公会教堂之一)任义务工作,并极力提倡圣彼堂自 养,最后任全国圣公会总干事,在解放前对教会的“三自”运动做出贡献。 另有张光旭也是在三一学校任教20余年后,于1943年升任中华圣公会福建 教区第一任华人主教,于1948年参加英国兰柏会议(即全世界圣公教会主教会议) 并在英国各地演讲。在福建解放,他赶回祖国并担任会务,于1950年推动中国 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发动全教区信徒签名参加。1951年首先宣布与帝国主义 割断一切关系,使福建教区获得新生。1954年全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成立就 “划玉苍:早期的福州三一学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基督教天主教编。第431 页 “R,M Gwynn E M(Norton?d B(W Simpson,“Z C n’钿China(the Dubhn Universt砂FuMen M?amn 《1885-i935》,Dublin,1936,P53 36 被选为全国国际联络员。 24 值得一提的还有一批在新加坡服务的师生。如黄仰英牧师,他在三,中学中 服务多年,1930年离职后到新加坡教会服务。1955年他就任新加坡圣公会中学(华 文学校)首任校长;1956年兼任圣安德烈座堂华语部主任牧师。他积极倡导华语 教育,带领学生参加华文崇拜,为华语在新加坡的推广起了一定的作用。” 此外圣公会的其他主教如福建的刘玉苍,薛平西:山东省的王神萌、河南的 曾友山都是出自三一学校。陈永恩也受学于真学和广学书院,并在三一学院中任 职多年。在基督徒聚会处中,一些成员也是来自三一学校,比如魏光禧、倪柝声、 张启珍、陆忠信、王峙、缪受训等人。 在数学界,鼎鼎有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三一中学就读期『日J就曾得到代数老 师林宜荣、几何教师陈鹏远的悉心指导;学校里的英文教育也为他以后能够自如 地阅读外文数学杂志,吸收最前沿的科研信息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医学界中,在省内外大医院担任医生、主任的人很多也是从三一中学毕业 的,如名医江上峰、王力耕、王中方、陈颂磐等;在美国任联邦医生署主任医官 黄德涵也是三一学院毕业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光壁先生在香港行医,他一生 未成家。将所有的收入拿来救治穷人。在他过世后,香港医学界组织纪念张光壁 大夫救济金继续他的生前心愿。 在海关邮电方面,也有大批的毕业生在服务,例如在解放前的广州海关任职 的黄昌奕,于解放前夕,率领全体海关成员回到祖国怀抱;二战后前往台湾接收 邮政的林步瀛也是三一的学生。 在教育界,也培育了大量的师资,在福建省内的福建师大、福州大学、厦门 大学等大中学校都有他们的身影,还有的服务于省外学校如北京师大、华东师大、 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任教。除了那些默默无名无私奉献的教师外,这其中也涌现 出一批名家,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史专家陈景磐就是其中之一。他先后受 聘于闽北武基督教设立的协和大学(1940(1942)和闽西长汀的国立厦门大学 (1942(1947),任教育系教授。1952年后,他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陈景磐在北 师大工作了近40年,培养了一大批教育史方面的人才。 在文学界中也有许多名家出自三一学校。比如九叶诗人杜运燮,“他在1934 ?黄仰英编著,饮水思源,第224-227页 “杜运燮,(1918(2002)(著名诗人。1997年香港回归,《光明日报》和香港《大公报》联合举办“迎接香 37 年从马来亚回到福州后进入三一学校读高中。在校期间,“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 学名著”。“最崇拜的是鲁迅和高尔基”,受到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熏陶,年轻的 杜运燮在高三时,开始在福州报纸的副刊上发表抒情散文。此外还有北京大学中 文系著名教授、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等也都出自三一学校。 三、引领福州社会风气的转变 三一学校极其重视体育运动,校内体育氛围非常浓厚。在各种比赛中常获 佳绩。在1932年福州市中等学校田径运动对抗赛中三一学校也夺得冠军,蒋光 鼐将军授以“光鼐杯”以资鼓励。而在这些运动中。三一学校的足球最为有名, 常常与福州鹤龄英华书院、厦门英华中学、泉州培元中学、漳州浔沅中学、马尾 海军学校的学生以及马尾港的外国人水兵在跑马场(现在的人民体育场)比赛, 吸引了很多观众。学校还培养了一批的足球人才。“三一足球队誉满榕城,其学 生队员张启祥、张志华、高秉森、高秉后及陈锬等曾到马尾海校辅导练习足球, 开风气之先。”“ 25 随着校内学生走上社会,促进足球运动在福建省内流行开来,特别在圣公 会所办的学校里,由于三一学校的传教士以及培养出来的师资经常在这些学校里 工作,因此把足球运动就带到了学校中去。比如霞浦汉英中学、作元小学与福州 三一中学都是由英国圣公会所创办,各学校间关系密切,霞浦汉英中学、作元小 学的师资多数来自三一中学,于是足球运动也逐步地引进到霞浦。” 随着西方的各种生活方式的学习,学生们在引领福州的社会风气转变方面也 起了一定的作用。 港回归祖国诗词大赛”,他创作‘香港19J归颂一个七九老人庆九七》参赛。在二三万多首参赛诗中荣获一等 奖。 矸陈日熹:福州基督教会办的普通中学,福建省政协文史资科委员会编,文史资科选编?基督教天主教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第411页 “徐章铎t霞浦足球史话,http:llxpfnwh(corn,Article Printasp?ArticlcID=3123 这张黑白老相片摄于l 9 2 0年。这是日后任第一任台湾省邮政总长林步瀛 及其兄长结婚时在三一中学前留影的情形。从照片中可见两家的新娘都是穿着西 式的婚纱进行婚礼的。据他家后人回忆,两兄弟同时结婚,两对新人是在教堂里 举行婚礼,是在牧师的主婚下相许终身的:按中国传统观念娶属虎的女士为妻十 分忌讳,但两家新娘却都属虎。"67由这张小小的相片可以看出,学生们在三一 学校耳濡目染,很容易接受西方的各种风俗习惯,并在日后的生活中逐渐运用, 对福建地区的社会风俗变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结语 三一中学的创办既是教会对在华教育深入认识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结 果。不可否认,作为西方人的学校,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来自西方的人员及资金支 持:作为教会创办的学校,它一直服务于宗教传播的目的。但学校按近代西方的 教育体系进行管理,教授现代各学科知识,为福建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近 代知识,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他们服务在社会各行各业中,有的还成为其中的 佼佼者。而且在爱国思潮的影响下,学校中也涌现了一大批爱国学生和爱国志士。 虽然这一切并不是学校的初衷,却不能否认它在这方面的客观作用。 ‘7一张照片一场婚礼与我那思想前卫的家人们http:,,www(dnkb comcn,news,20060613,021709 html 39 参考文献: 1,R(虬Gwynn E(M(Norton and B(W(Simpson(鼍C肛”in China(the Dublin University Fukien Mission(1885-1935)(Doblin。1936 2,薛平西:福州三一学校简史,福州基督教文史资科选辑(一),1987(03 3、福建省政协文史资科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基督教天主教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01 4,黄仰荚编著:饮水思源,新加坡信立村,1972 5、刘玉苍:早期的福州三一学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基督教 天主教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01 6、福建圣公会福建教区议会报告书,1933,1940胡 7、卫清著:普遍主义的挑战: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研究(1877—1927),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04 8、杨志强: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福建布道会在闽活动初探,福建师大图书馆藏2000级学士论 26 文,未刊稿 9(胡卫清:上海中西女塾简论,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03期 lo(福建省教育史志编写办公室等:福建省教育史志资料集(第8集),内部出版,1992(05 11-章开沅:世局变迁与宗教发展,以教会大学史研究为视角,宗教学研究,2004(2) 12、胡卫清:博习书院述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01期; 1 3,胡小君,曹宝春:浅论教会中学的学生爱国运动,江南大学学报(社会)2002年第02 期; 14,胡小君:浅谈近代教会中学的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2年第05期; 15,虞亚琴:英文课程在晚清中国教会中学里的生存之争,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11 期: 16,吴洪成:近代中国教会中学课程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第02 期; 17、胡小君:苏州私立萃英中学述论,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02 期: 18、李兴韵:二十年代广东国民政府对教会学校的“收回”一一以广州私立培正中学为例的 研究,开放时代2004年第05期: 19,胡小君:浅论民国时期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2002年第02 期: 20,胡小君、,张敏:近代教会中学教育收费制度的历史考察,淮北煤师院学报(哲社)2002 年(4)期 21、胡小君:教会中学外籍传教士校长素质的历史考察,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2002年 第02期; 40 22、(李湘敏:民国时期的福建教会学校, http:llfass(net(cn,fassNews,fass—roadnews(asp?NcwsII)=221 23,徐章铎:霞浦足球史话,http:,,xpfnwh(cos,Articlo—Print(asp?ArticleID一3123 24(侠名:一张照片,http:,,www(dnkb(com(cn,news,2006061 3,021 709(html 25,吴洪成:近代中国教会中学课程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2) 26,陈学询:中国近代教育史参考资料,人民出版社同,1993 27、顾惠莹:教会学校与中国近代教育,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2) 28,陈支平李少明著:基督教与福建民问社会,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09 29,何晓夏史静寰著: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11 30,王忠欣著:基督教与中国近现代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02 31、栗洪武著:西学东新与中国近代教育思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1 32、黄新宪著: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变迁,福建教育出版社,1 996(07 33,姬虹:北京地区美国基督教教会中学研究(1920-1941年),美国研究1991(3) 34,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组编:福州基督教文史资料选辑,1987(03 35(杨齐福:教会学校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版),2000(3第 4卷第1期 36,吴梓明著:基督宗教与中国大学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09 37、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38,(美)费正清、(美)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39、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书店,2001( 27 40(仓山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仓山区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11 41、刘海峰庄明水著:福建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10 4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辑研究委员会编:福建文史资粹,内部出版, 第13辑 43,中国人民政协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福建文史资料,内部出版,第1 3 辑 44,张书丰:山东教会学校教育九十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第04 期; 45、福建省地方志编委会:福建省志?教育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 46,黄-X:1927年福州“四三”反革命政变,福建吏志,2001(5) 41__ 28
/
本文档为【三一学校与民国福建社会(林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