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可编辑)

2017-11-02 35页 doc 63KB 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5949

暂无简介

举报
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可编辑)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可编辑) 西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 姓名:熊江源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艺术学 指导教师:张君仁 2009-06 摘?要 本文将流行于甘肃省卓尼、岷县一带,藏汉两 族群众之间的乐舞“巴当鼓舞” 作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对两地乐舞整体形态进行描述整理、对比 分析, 在此基础上分析乐舞总体特征并进行文化变迁与文化符号的解读。? 论文分绪论与四个章节展开。? 绪论:概述巴当鼓舞,综述相关乐舞研究成果 ,介绍本文理论基础并阐述本 文 研究...
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可编辑)
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可编辑) 西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 姓名:熊江源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艺术学 指导教师:张君仁 2009-06 摘?要 本文将流行于甘肃省卓尼、岷县一带,藏汉两 族群众之间的乐舞“巴当鼓舞” 作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对两地乐舞整体形态进行描述整理、对比 分析, 在此基础上分析乐舞总体特征并进行文化变迁与文化符号的解读。? 论文分绪论与四个章节展开。? 绪论:概述巴当鼓舞,综述相关乐舞研究成果 ,介绍本文理论基础并阐述本 文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卓尼、 岷县巴当鼓舞分述: 分别从相关背景、 舞蹈概况、 乐舞程 序等展 开对乐舞形态的描述。 第二章 卓尼、 岷县巴当鼓舞比较研究: 对比分析其文化背景、 乐舞程式、 乐舞 形态、群体心理几方面。得出结论:两地乐舞同根同源。是由藏族先民创造的,具 有典型藏族文化特征的舞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之后,于相邻的藏 汉两族之间传播开来并融入各自民族、地域特点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 第三章 巴当鼓舞的源流、 特征及功能: 分析关于乐舞渊源的研究观点, 得出结 论:是综合了古羌族与藏族文化特质,在一定时期集中起来形成的。解决乐舞归属 问题,通过与藏区其他乐舞对比,认为可以看做是锅庄的一种,归类为“卓”舞的 范畴。 对乐舞形态与风格特征作了总体概括, 并分析乐舞有祈禳迎送、 交际、 教育、 娱乐四项功能。 第四章?巴当鼓舞中的文化解读: 从文化变迁动态过程与文化传播动态关系分析 乐舞文化变迁。认为不断的保持与改变,构成了乐舞文化变迁中的运动趋势;两地 乐舞的关系是传播与被传播的关系,这一关系需要动态的选择来实现。阐释乐舞中 典型的文化象征符号。? 关键词 II :乐舞?巴当鼓舞?藏族?汉族?音乐文化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at the Badang Drum dance which is popular among Tibetan and Han nationality in Zhuo ni county and Min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 The dance accompanied by music of these two counties are described, filed, compared and analyzed with the field study in this essay. On the base of this, it analyzes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kind dance and explains its culture changes and cultural icons This paper inclu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other four chaptersThe introduction summarizes the Badang Drum dance, sums up certain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of the dance accompanied by music, and presents the foundation of this paper and to elaborate the research approachesChapter one describes the Badang Drum dance of Zhuo county and Min county respectively. Differently, this part describes the patterns of the dance accompanied by music in the point of its related background, general situation and its processChapter two studies the Badang Drum dance of Zhuo county and Min county by comparing them. In this part, their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group mind, the process and patterns of the dance accompanied by music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Finally, it reached a conclusion that these two regional dances have the same origin which was typically created by ancestors of Tibetan nationality. After experiencing a long history and social changes, this kind dance spread among these two nationalities and gradually blended into their own nationality separately, then t different regional patterns are presented later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origin,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Badang Drum dance. Also, it analyzes the researching opinions about the origin of the dance accompanied by music and made a conclusion that this dance formed by merging the specific of Qiang and Tibetan nationality in a given period.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ts belonging, we compared it with other compartments in Tibetan region and we thought that the dance accompanied by music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Zhuo danceAlso, this essay makes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forms and styles of the dance accompanied by music and illustrate the four functions of it, meet and farewell,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Chapter four unscrambles the culture in the Badang dance and analyzes the cultureIII changes in the view of its dynamic procedure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The unceasing inheritance and changes consequently form the movement trend of the dance accompanied by music. 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two regional dances is a kind of mutual transmission which needs a dynamical choice to elaborate the typical cultural symbols in the dance accompanied by music Key words: the dance accompanied by music. Badang Drum dance, Tibetan nationality, Han nationality, musician culture IVI西北师范大学硕 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绪?论? 第一节?巴当鼓舞概述? 中国传统音乐中有很多是以歌、舞、乐三者结 合的形式出现的,这种艺术形式 如今一般概括称为“乐舞” 。古籍早有记载,如:? “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 《九招》 、 《六列》 、 《六英》 , 有?作为鼙、 鼓、 钟、 罄、 笙、管、埙、篪、椎、锺,乃令人?,或鼓鼙,击钟、磐,吹笙,展管、篪;因令 凤鸟天翟舞之。帝喾大喜,乃以康帝德。 ”?“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阙: 一曰载民, 二曰玄鸟, 三曰遂 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吕氏春秋 ?仲夏纪 ?古乐? 帝曰: 夔, 帝曰: 无傲。 诗言志, 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 夔曰: “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 ? --《尚书 ?舜典》 史学界有 “隋唐以前中国音乐是以乐舞为中心的时代” 的说法, 至宋出现戏曲、 说唱等艺术类型,这个时代就不复存在了。然而在一些偏远的山区,很多音乐舞蹈 艺术种类延续了早期未分工分化的状态,歌、舞、乐三位一体同时完成某种社会功 能。本文所研究的巴当鼓舞,正是这样的一种乐舞艺术形式。? 巴当鼓舞, 也称作 “巴郎鼓舞” , 藏语称 “莎目春” 。 主要流传在甘肃定西岷县、 漳县, 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一带, 是一种口唱藏语歌词 (鲁) 、 手摇羊皮鼓 (巴当) , 由领舞人(娄巴或称鲁哇)带领舞者(春巴)围绕着篝火以逆时针方向列队进行的 一种祭神乐舞。有着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地,固定的流程,以及它所依附着的固 定的仪式内容。? 巴当鼓舞名称来源于所持羊皮鼓叫做“巴当” ,形制与我们所熟悉的“拨浪鼓” 几乎一样,只是要大很多。它是用相对柔软的柳木的木板,弯曲折成圆圈,两面蒙 以羊皮或者鹿皮,两边用细绳垂挂两个用布条裹缠、或用布条包裹蚕豆而成的小圆 球,再嵌以手柄制作而成。平时要求要尽量悬挂在干燥的地方,这样鼓声听起来会 比较饱满。 并且一年中除了春节其他时间均不能响动, 当地人则将这一活动称作 “跳 巴当” 。舞者被称为“春巴” ,家家户户都有,均为男性,年龄没有限制。每个村寨 有领舞者,藏族称“娄巴”或称“鲁哇” ,汉族称“春巴头” (意即领导春巴的人) , ? 摘选自司冰琳论原始氏族乐舞[J]硕士学位 论文 1 简而 刚而无虐, 宽而栗, 直而温, 教胄子, 命汝典乐, “夔!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肩负着领舞与传承双重任务。 巴当鼓舞舞歌包含安场曲、 舞步曲以及歌曲三个阶段; 唱词涉及宗教、历史、生活方方面面;曲目大多以藏语歌词内容以及衬词命名,也 有些名称不同而曲调相同。? 每年春节村民便会自发聚在一起跳唱,源于娱 神,渐以娱人,成为节时不可或 缺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 第二节?理论基础与方法论选择? 一、相关乐舞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乐舞研究? 乐舞本身是一个涵义较广的名词,有以乐伴舞 、以歌伴舞、歌舞乐三者结合三 种形式。 以下所列出的研究文论均是从八十年代以来描写乐舞的文章中挑 选出来的, 以歌舞乐三者结合形式的、在研究视野与方法上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杨曦帆 《近 20 年 “藏彝走廊” 乐舞研究述评》 、 《羌姆仪式中的音乐及意义阐释》 , 前者以“藏彝走廊”中所涉及的主要民族乐舞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民族音乐学为研 ? 究视野, 对近二十年来国内学者所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进行了梳理。 后者将 “羌姆” 作为“藏彝走廊”这一特定区域文化的一个乐舞现象考察研究,认为羌姆具有祭神 娱人的特点,并提出涉及民族群体传统仪式的研究,要建立在信仰的理解上才能较 ? 深层次的把握。 ? ? 田联韬《藏族宗教音乐初探》 《藏传佛教乐舞“羌姆”音乐考察》 ,分别 从 宗教学、民俗学角度对藏族宗教音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论述。重点分析了羌姆 乐舞的程序、内容、乐队乐器、音乐形态。? ? ? 嘉雍群培 《藏族宗教乐舞的形成及发展》 《康巴藏族歌舞 “卓” 的风采》 《藏 ? ? 族“国哇”研究》 《论藏族弦子谐艺 术的形成与类别》 等文,从宗教、祭祀、 民俗等多角度出发,对乐舞类型、历史源流、乐舞形态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对 于藏族乐舞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意义。? 管竹笋《村庄认同意识的升华?对鄂东永丰村舞龙灯习俗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 文章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解读鄂 东永丰村舞龙灯习俗,并依 据布迪厄关于实践研究 的 ? 杨曦帆近 20 年“藏彝走廊”乐舞研究述评[J]北京舞蹈学 院学报 ,2006.3 ? 杨曦帆羌姆仪 式中的音乐及意义阐释[J]中 国音乐 ,2006.4 ? 田联韬藏族宗 教音乐初探[J]艺术探索 ,1997.1 ? 田联韬藏传佛 教乐舞“羌姆”音乐考察[J]中国音乐学 ,2000.4 ? 嘉雍群培藏族 宗教乐舞的形成及发展[J]中 国音乐学 ,2000.4 ? 嘉雍群培康巴 藏族歌舞“卓”的风采[J]民 族艺术 ,1998.1 ? 嘉雍群培藏族 “国哇”研究[J]民族艺术 ,1996.1 ? 嘉雍群培论藏 族弦子 谐 艺术的形成与类别[J]中国音乐学 ,2003.2 2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核心概念?惯习、结构和场域等展开论述。指出,舞龙灯习俗从惯习看,是村庄历史 图腾的再现; 从结构看,是村庄精英集团的盛会; 从场域看,是村庄势力范围的界定。 ? 这三者共同作用,促成村庄认同意识的升华。 杨民康、杨晓勋《简论云南瑶族道教科仪乐舞 及其跨民族、地域性艺术文化特 征》 , 文章描述了云南瑶族道教科仪中的音乐、 唱词、 乐器和舞蹈, 并对其与中南地 区汉族和少数民族道教音乐之间关系及其 共有区域性文化风格特征进行了对 比 分 ? 析。 桑德诺瓦 《东巴仪式音乐的若干调查与研究》 , 文章从纳西族传统乐舞中的文化 背景说起,探讨了仪式中的乐舞行为与文化习俗之间的关联,并且认为“哦热热” ? 这种属游牧民族的围火歌舞表现了纳西先民的崇火习俗。 纪兰慰 《西南地区氐羌族群民间舞蹈文化比较研究》 , 论文对 “民族走廊” 中氐 羌族群民间舞蹈进行了综合的比较分析,意图从不同侧面反映藏缅语族历史上与氐 羌族群的渊源关系;并从社会功能角度将这类乐舞划分为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 与宗教祭礼舞蹈三类;将文化内涵为“高原牧耕民族的粗犷舞风”和“古老的 ? 拜物文化” 。 贾安林 《篝火之舞与连袂踏歌?藏缅语族圈舞文化特征和功能》 , 文章从语言归 属角度出发,对藏缅语族部分圈舞从文化特征与功能方面做出探讨,认为其体现了 ? 农牧文化的特征。 冯莉 《甘南拉卜楞寺正月法舞调查》 , 对法舞从仪式的舞蹈、 角色、 服饰及伴奏 ? 乐器等进行描述,并结合资料分析宗教背景与文化功能。 徐学书 《嘉戎藏族 “锅庄” 与羌族 “锅庄” 关系初探》 , 文章通过两类锅庄形态 的对比,指出在嘉戎藏族及从西北南迁至今崛江上游定居的羌族在形成史上均有一 个共同的源头--西汉时期崛江上游的“石棺葬”民族冉?人。由此,从锅庄中的共 ? 同因素推论出藏彝走廊中不同民族在文化源头上的共同性。 张保华、 王晓惠 《论佤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 , 文章综合的将各 ? 种佤族舞蹈贯穿其中,着重描写了它的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 ? 管竹笋村庄认 同意识的升华 -- 对鄂东永丰村舞龙灯习俗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黑龙江民 族丛刊 ,2006.3 ? 杨民康、杨晓勋简论云南瑶 族道教科仪乐舞及其跨民族、地域性艺术文化特征[J]民 族艺术研 ,1997.5 ? 桑德诺瓦东巴 仪式音乐的若干调查与研究[J]中国音乐学 ,1995.4 ? 纪兰慰西南地 区氐羌族群民间舞蹈文化比较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 报 ,1994,2 ? 贾安林篝火之 舞与连袂踏歌 ?藏缅语族圈舞文化特征和功能[J]北京舞 蹈学院学报 ,2005.2 ? 冯莉甘南拉卜 楞寺正月法舞调查[J]北京舞 蹈学院学报 ,2003.4 ? 徐学书嘉戎藏 族“锅庄”与羌族“锅庄”关系初探[J]西 藏艺术研究 ,1994.3 ? 张保华、王晓惠论佤族舞蹈 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J]云南师范 大学学报 ,2001.11 3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熊晓辉 《苗族鼓舞及其文化特征》 , 对苗族鼓舞从历史、 类别、 文化价值方面进 ? 行探讨。 周翔飞《神秘的藏族宗教仪式舞蹈“羌姆” 》 ,文章从“羌姆”这一宗教舞蹈艺 ? 术的产生渊源、种类及称谓、表演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唐志明 《湘西苗族猴儿鼓的生态生成及其艺术特征》 , 文章描述了猴儿鼓的形态, ? 并从生态生成的角度对猴儿鼓进行了生态环境及生态艺术特征的分析。 陆群 《苗族跳鼓活动符号象征与功能阐释》 , 对苗族跳鼓活动中的鼓、 节日等象 ? 征符号及其功能作出了一定阐释。 康 ?格桑梅朵《热情奔放的藏族民间热巴歌舞》 ,文章对藏族乐舞热巴从渊源、 ? 形式种类、风格流派以及对周边歌舞的影响几个方面作出了论述。 孙宝萝 《论藏族弦子舞蹈音乐》 , 文章从纵向分析弦子歌舞音乐的历史渊源、 宗 教影响、流传方式,从横向区分各地区弦子歌舞的不同名称,剖析其中几个主要流 ? 传区域的弦子音乐异同之处,从而较为全面的阐述弦子歌舞。 邓小娟 《甘肃秦安羊皮鼓祭礼舞蹈的文化解读》 , 文章以羊皮鼓祭礼舞蹈作为具 体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千户乡王咀村民间祭礼活动的田野调查,对其乐舞形态以及 ? 文化意蕴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色仁道尔吉《论佛教乐舞“查玛”艺术?藏传 佛教乐舞“查玛”艺术在内蒙 古 地区的传播》 , 文章是在藏传佛教乐舞 “查玛” 艺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文化背 景下,对内蒙古地区流传的查玛乐舞的表演形式、内容、文化内涵、乐舞形态、传 ? 承与传播特征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贺宇 《内蒙古包头市格亥图村跑圈子秧歌的调查与研究》 , 论文将跑圈子秧歌作 ? 为研究对象,对它的发展沿革、艺术形态、传承变迁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王新学 《武山秧歌研究》 , 文章以民族音乐学研究理论方法为基础, 从武山秧歌 概况、活动纪实、风格、渊源及文化内涵五个大的方面,对武山秧歌进行了“多视 ? 角”综合研究。 ? 熊晓辉苗族鼓 舞及其文化特征[J]湖南农机 ,2007.3 ? 周翔飞神秘的 藏族宗教仪式舞蹈“羌姆”[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4 ? 唐志明湘西苗 族猴儿鼓的生态生成及其艺术特征[J].中国音乐 ,2007.3 ? 陆群苗族跳鼓 活动符号象征与功能阐释[J]经纪人学报 ,2006.1 ? 康 ?格桑梅朵热情奔放的藏族民间热巴歌舞[J]西藏艺术 研究 ,2007.4 ? 孙宝萝论藏族 弦子舞蹈音乐[J]北京舞蹈学 院学报 ,2003.1 ? 邓小娟甘肃秦 安羊皮鼓祭礼舞蹈的文化解读[D]硕士学位 论文 ,2005.2 ? 色仁道尔吉论 佛教乐舞 “查玛” 艺术 ?藏传佛教乐舞 “查玛” 艺术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D]硕士学位论文 ,2006.6 ? 贺宇内蒙古包 头市格亥图村跑圈子秧歌的调查与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2006.6 ? 王新学武山秧 歌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 ,2007.4 4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杨叶青 《新疆维吾尔族纳格拉鼓调查研究》 , 文章对在新疆地区广泛流行的纳格 拉鼓作了较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提出观点:新疆维吾尔纳格拉鼓乐是维吾尔人民创 ? 造性劳动的结果。 雷娟 《山西平定县 “武迓鼓” 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 论文从文化学的高度较系统、 宏观、深入地对平定“武迓鼓”基本形态、典型特征、功能作用以及传承与变迁等 ? 问题给予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赵玺 《藏族民间舞蹈堆谐研究》 , 文章对堆谐来源、 流布与传承状况进行了深入 的剖析,对舞蹈形态和风格特征作了全面、细致的研究与描述。并与爱尔兰踢踏舞 ? 进行比较,探讨创作时借鉴、创新其他踢踏舞种的可行性。 (二)巴当鼓舞研究? ? ? 杨勇 《卓尼藏族莎姆舞述论》 古 乃 ? 桑杰 《简述卓尼藏族的巴挡鼓舞》 , 文章描述了莎姆舞的背景、内容和形式,并且提出与苯教文化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王一清 《巴郎鼓舞与 “曼拉” 节》 , 用散文式的笔调描述了 “曼拉节” 中巴当鼓 ? 舞的内容与演出程序。 结论:上述文论都是有关歌、舞、乐三者结合 形式的乐舞的研究。通过内容可 以看出,学者们对于乐舞透过民俗学、宗教学、社会学、音乐学等多角度的研究已 取得了一定成果。介绍性的文章占了较大的比重,相比较下学位论文具有一定的理 论基础; 很多文章运用人类学、 文化学等等与乐舞研究密不可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将“文化分析”贯穿在了其中;比较研究也时有涉及,但都是在文章某一点与类比 项对比,用比较研究法研究民族间同一舞种的较为鲜见。巴当鼓舞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内容与形式的概 括性的描述,对其文化背景、历 史渊源、典型特征、音乐舞蹈形态分析、功能作用与传承变迁均无专项研究。? 二、理论基础与方法论选择? (一) 梅里亚姆音乐人类学研究所提出的 “声音” 、 “概念” 、 “行为” 音 乐本体” 、 “概念、认知” 、 “音乐行为”三模式说? “他正是从显而易见却又被人们熟视无睹的现 象出发,置音乐于文化事实中,将 音乐的概念延伸到与人的行为 和观念相关的文化范畴,并 进一步设计了一个简明 的 ? 杨叶青新疆维 吾尔族纳格拉鼓调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2006.6 ? 雷娟山西平定 县“武迓鼓”的田野调查与研究[D]硕士学 位论文 ,2006.4 ? 赵玺藏族民间 舞蹈堆谐研究[D]硕士学位论 文 ,2007.3 ? 杨勇卓尼藏族 莎姆舞述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06.6 ? 结古乃 ?桑杰简述卓尼藏族的巴挡鼓舞[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1993.4 ? 王一清巴郎鼓 舞与“曼拉”节[J]西藏民俗 ,2002.4 5 即“ ,意 ,结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 分析模式来阐释‘观念?行为?音乐声音’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 说明了 脱离人 的行为,音乐的音响便没有任何的意义。由此引出的曹本冶关于仪式音乐的 主导理 论结构模式,即“信仰(概念和认知) ” 、 “仪式行为” 、 “仪式中的音 声” ,以及与之 配合的“近?远” 、 “内?外” 、 “定?活”的三个基本性的两极变量的 思维方法。这 是目前对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也是对本文研究结构有直接影响的理论基础之一。在 此基础上, 本文结构始终围绕着仪式 (包括信仰、 仪式行为、 仪式中的音声) 舞 本体及其文化展开。? (二) “藏彝走廊”乐舞研究的相关理论? “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 1980 年前后提出的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 对于 这一概念费孝通认为: 中国少数民族的关系密不可分, 单个研究民族是有局限性的。 这一区域由于是民族迁徙的通道加之原有的土著民族形成了丰富的多元民族文化, 甘肃南部本身就在此范围之内。以乐舞表达信仰是整个走廊文化中各民族相同的重 要特色,因此,学术界就此区域的乐舞“从文化角度,以民族音乐学视野,从人文学 科之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地理学、宗教学等角度出发来切入对乐舞文化的探 ? 讨??” 这些研究角度对本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其中多种研究方法与论证也给了 本文相关理论支持。? (三)比较与跨文化比较相关理论? 比较研究是普遍的学术研究方法。 “布莱金认为, 比较的问题可以借鉴语言学的 ? ‘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相互联系的概念来解决” 。 由此引出的张君仁关于比 较研究从 “表层结构--中层结构--深层结构” 三个层面进行的方法: “所谓 ‘表层结 构’ , 就笔者理解, 应当指存在于事物表面, 可直接观察和感受的东西; 所谓 ‘深层 结构’ , 则是指隐匿于表面现象背后的、 不可直接观察的, 但对事物的产生、 发展发 生重大影响的各种因素; ‘中层结构’ 则指介乎于前两者之间, 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 ? ? “文化比较研究和跨文化比较研究是文化人类学方法论的重心” 。 通过跨文化比较, 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 以共性发现历史渊源关系; 以差异考察文化变迁与民族迁徙。三、本文研究理论架构?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本文研究以这样一个思路 进行:以田野工作为基础,运用 同中见异、异中求同的开放性视野,对乐舞沿着横向纵向交织进行各个层面跨文化 ? 薛艺兵仪式音 乐的符号特征[J]第 5 页 , 中国音乐学 ,2003.2 ? 杨曦帆近 20 年“藏彝走廊”乐舞研究述评[J]第 1 页 ,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6.3 ? 张君仁比较及 比较的内容与方法?关于民族音乐学之比较研究法的若干思考[J]第 1 页 , 音乐探索 ,2002.3 ? 同上 第 1 页 ? 容观文化比较 研究 ?跨文化比较研究 -- 人类学方法论研究之一[J]第 1 页 , 广西民族学院 学报 ,1998.4 6 、乐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综合的考察乐舞本体,进而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解释舞蹈符号 背后文化意义,最终目的是要透过这一文化,揭示负载它的那个民族的社会。7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第一章? 卓尼、岷县巴当鼓舞分述? 第一节 卓尼巴当鼓舞概述 一、相关背景 (一)地理人文环境 卓尼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 东接岷县、 漳县, 北靠渭源、 康乐、 和政,南邻迭部、四川省若尔盖县,西通合作、碌曲,中部与临潭县插花环接。总 人口 10 万多人,有汉、藏、回、土、苗等 10 多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62% ,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藏汉土属民均信奉藏传佛教。这里有独特的觉乃藏族民俗文化、悠久的藏传佛教文 化、秀美的自然生态文化、厚重的卓尼土司文化、灿烂的洮砚文化五大文化现象。 (二)地方历史 这里历史悠久,洮河两岸有新石器时代的仰韶 文化、齐家文化、辛甸文化、寺 洼文化和土著文化等遗存。据史书记载,这里最早有羌人居住,夏至西周为诸羌部 落,分天下为九州,属雍州之地;东周开始属陇西郡所辖;秦时在此设临洮县;晋 曾被吐谷浑占据;北魏设临洮郡;唐时属陇右道管辖,隶属洮州,元和十五年 为吐 蕃占领;宋元仍属洮州,藏巴哇一带属于狄道县赵土司所辖;明朝授吐蕃后裔管理 部分吐蕃部落,建置军民千户所,准其世袭;民国二年归临潭县统领,二十六年博 峪事变爆发, 卓尼设治局成立, 隶属于甘肃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53 年成立卓尼县, 隶属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三)宗教信仰与民族源流 卓尼境内藏、汉、土属民均信奉藏传佛教。最 初定居于此的土著部落和车巴部 落均信奉苯教,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以黄教为主,仅为当地土著原始宗教??苯教留 下了一批供群众在婚礼、祭祀山神、丧葬等仪式中的主持者,俗称“阿尼苯本” 。 县境内的藏族,主要渊源于上古时期的羌、戎 诸部。唐代时吐蕃民族逐渐向东 扩张,到 8 世纪中叶,县境内各地羌族部落相继沦为吐蕃属部。吐蕃军队以此为其 边防根据地,派遣大批部队戍守。为了加强统治,迫使降服的羌族诸部改穿吐蕃服 装,习说蕃语,使羌民与吐蕃同化。至元末明初,县境内部落的定居并通过多 年的 同化、融合、已形成卓尼藏族基本雏形。源流有三种类型: 1.迁徙定居的吐蕃后裔移民部落。 2.吐蕃戍边军士留居后形成的部落。 8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3.原居县境之内由羌、蕃融化而成的土著部落。 二、舞蹈概况 (一)流传区域 在卓尼,巴当鼓舞主要流行于藏巴哇地区。藏 巴哇地区位于卓尼县东北部,东 西南北分别与岷县、临潭、渭源、漳县接壤,它包括洮砚、柏林、藏巴哇三个乡, 人口约 24000 多。藏族约 7000 人左右,当地藏族人亦自称“藏巴哇” 。这一地区是 著名的洮砚产地,语言接近于康藏方言,口语中带有许多古藏语词汇。历史上曾有 很多藏族人居住,到近代才成为少数。这一地区林木茂盛,气候较为高寒,海拔介 于 2000~3000 米之间,基本属于半农半牧区。 藏巴哇是藏语译音, 意为 “后藏牛毛帐房部落的人” 。 先祖为唐末宋初兴起之青 唐吐蕃驻防于县境东部董戬后裔留居军士。当地也传说他们的祖先是来自西 藏的吐 蕃民族,历史上经过唐蕃战乱,一部分来自西藏藏巴(后藏)地区的吐蕃部落的散 兵游牧者初次定居, 后又汇合宋代戍边兵士聚居, 成了现在的藏巴哇的居民的源头。 他们大多厌倦了战争,厌倦了疲于奔波的游牧生活,遂隐居于这一带深山老林的地 方繁衍生息垦殖牧猎。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和当地村民的叙述,很多人认为这里最古 老的一部分居民是唐末五代时就定居于此的。这里曾被卓尼杨土司、会川赵土司、 岷州马土司管辖。 (二)传说 关于跳巴当,藏巴哇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很久 以前,连年天气大早,庄稼颗粒 无收,乡民们苦于饥荒,只得杀牛宰羊,祭祀至尊的天神,乞求降下甘露,拯救万 民。当村民们虔诚地跪伏在地方保护神前默默祈祷时,山中隐隐传出一阵鼓乐相伴 的歌声。于是,他们记下了曲调鼓点。回到村子里便制作了一种带长把的双面羊皮 鼓,两边各垂吊一打结绳索,摇动时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随即在村子中心的场地 上点燃一堆簧火,凭记忆跳起来,将祈求神灵的祈愿词用歌声表达出来。这样连续 跳唱几天几夜,在村民们至诚的感召下,天神果然降下甘 露??之后,人们为了 庆 贺当年庄稼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每年春节期间跳唱巴郎鼓舞。? (三)名称及由来? 藏语的巴当鼓舞也叫“莎目春” , “莎目”是秋千的意思, “春”意为“舞” 。荡 秋千藏语称“莎目悠悠” ,秋千场地称作“莎目拾瑟” 。能荡秋千的场地一般都是 比 较宽敞的,因此“莎目春”的得名应当是由于最早跳巴当选择场地的时候选在相对 ? 卓尼县志编纂委员会卓尼县 志[Z]甘肃 : 甘 肃民族出版社 ,1994.1 9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宽敞的秋千场而来。而巴当鼓舞在这里的另一称谓?“巴郎鼓舞” ,按照读音有可 能 是由巴当鼓舞转音而来;拨浪鼓在有些地方也称作巴郎鼓,因此也有可能是由当地 人将它视为形制较大的“拨浪鼓”而得名。? 当地藏语中鼓被称作 “阿” , 将货郎们用来吸引买主销售货物的 “拨浪鼓” 称作 “愁辈巴当” 。 可以看出这里的 “巴当” 并不是鼓的泛称, 而是专指这 种貌似拨浪鼓 的鼓。也有村民说这种鼓是由于击打时发出“巴当、巴当”的声音而得名。这里的 巴当鼓面直径约 33 厘米,厚度 12 厘米,鼓身长度约 62.5 厘米。 图 1 :上扎村 尼木城与新堡村的巴当? 由于巴当鼓舞以村舍为单位,因此每个村都有 自己按照各自地理特点命名的场 地名称,当互访问及哪里来的时候,他们会用各自村庄的代称作答。如:尼木城的 莎目场坐落在极高的山顶上, 称 “ 酬给尕” (尕: 最高处) ; 中古蛇多, 是蛇的天地。 因此他们的莎目场称“拄扎势” (拄:蛇) ;大山的莎目场因坐落在一道生长芦苇草 的山梁上,称“几下斗” (几下:芦苇草) ;新堡的莎目场坐落在十字路口,称“十 字莎目” 。? 总的春巴被称为“娄巴”或者“鲁哇” , “娄巴”由能编词、掌握的舞步多并且 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人担任, 到跳不动的时候再选出下一任 “娄巴” ; 舞者称为 “春巴” , 初学者称为“春主” 。? (四)仪式概况? 仪式要经过本村、互访两个时间段。祭祀对象 为当地及附近山神、护神。由于 是带有祭祀意义的舞蹈,因此形成了程式化的特征,每年春节都要跳唱,村民自发 组织、自愿参与,并且在当地人心目中“跳巴当”是所有民俗项目中最为重要的一 项,只有它开始之后才能进行其他民俗活动。? 10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五)歌舞概况? 据传巴当鼓舞的曲调就有 108 种, 舞步有 36 种。 如今每个村寨掌握的数量均不 一致,同一种曲调、舞步叫法也有所出入,最多的只有十余首曲调、七八种舞步。? 1.歌曲:除了与舞蹈相结合的曲目外,主要集 中在中途歇息用餐和饮酒喝茶的 环节。有边走边唱的《艾爷爷草呀》 ,坐定以后的《路欧》 、 《盘歌》 ,酒曲《娄赛》 、 《莎目井贼》 、 《抗斋》 、 《杈娄》 、 , 茶 曲 , 对 唱 《 谢那尕》 女 们 与春巴们唱的《张岗牙曼》 、 《撒玛路》等等。歌词涉及祈福、宗教、族源、民族英 雄、山川河流的形成及生活经历和人生哲理;也有讽刺懒汉、惩罚恶人等内 容。其 中有流传下来有着固定曲调与唱词的,也有可以自己填词的,还有即兴编唱的。唱 词编唱可以随意,但语言必须文明、谦恭;可以涉及生产生活宗教社会方方面面, 但决不允许情丝绵绵;可以向对方提问辩论,但不允许言语粗鲁,相互挑衅。2.舞步:固定的一些舞步如安场时《娄赛》 ,互致问候时《扣松加累》 ,正式盘 歌时 《瑟娄美娄》 , 最后告别时 《大娄牙娄》 。 中间集中舞步的环节跳有 《尼给刀羊》 (神箭舞) 、 《春呀瑟》 (牦牛舞) 、 《瑟爱》 (种子舞) 、 《莎目》 (秋千舞)等。 六原始形态、现状与原因? 1.原始形态与现状? (1)服饰的变化? 早期跳巴当过程中对服饰是有要求的,都要穿 着当地藏族特有民族服饰。春巴 们家庭富庶的头戴狐皮帽、家境一般的戴羊皮帽。年老的穿黑色布面的皮袄、深色 裤子;年轻的穿白皮袄,大红裤子,右手不通袖子,脚穿“卧热” (即马靴) 。妇 女 们头戴由羊皮缝制, 黑布面子、 周边有贴边的带花纹的布条、 形似倒扣的折扇的 “舍 拉子” (一种帽子) ;穿斜襟长袍, (年老的黑色,年轻的蓝色) ,上面套一件黑色 的 绣满花纹的马夹;腰系由羊毛制成的红色的腰带,两头留有穗子;衣领戴着四方形 的银子大领扣,足蹬“连把腰子”绣花鞋,特有的“三格毛”的发型:头发梳理成 三根长辫子,两边的一样长,垂在胸前,中间一根较长,垂在脑后编插各种首饰。? 如今除了部分老人以外,大多以平时穿着为主。? (2) “巴当”的变化? 最开始巴当应该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形制。 只是随着群众对它的热爱,人们 逐渐在鼓面上画上或是自己喜欢的、或是跟宗教有关的莲花等等的图案,在鼓把上 雕刻上龙、吉祥八宝等各种花纹,又在两边点缀上五颜六色的穗子。如今的巴当又 回复到了最初的样子,只有较为古老的巴当上面才有各种装饰。11 ,妇 《乍娄》 《尼木南》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3)内容的变化? 早期的跳巴当一般从正月初二晚上开始跳,到 正月初七以后开始与邻村互访, 如今大部分地方只在初三、初八、正月十五时跳。? 早期专门跳舞步阶段舞种繁多,如今每村只跳 三四种;已嫁姑娘们的跳唱“阿 能仑桑” “色败尼” ,如今已经不跳了。 有些村庄现在只是在自己村庄跳,省去了互访 的环节,将酒曲茶曲穿插到舞蹈 中间休息部分;祭祀用的秋千,有些村子由于场地不够没有再立。 歌词内容没有以前丰富,大多是早期流传下来 的;但是增加了不少与时俱进、 贴近现实的内容,如颂扬党的政策、新的生活等等。? 2.造成变异的原因分析? (1)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许多原有的较为封闭的生 态环境发生转变,交通开始变得 便利,经济方式也在摸索中慢慢改变。直接影响到舞蹈的动作形态与完整性。? 2社会历史背景的变化? 早期的卓尼一直沿用土司,形成了在藏族 文化大背景下的一些特征。随着 历史演变, 制度相应的发生变化; 又经历了 1958 年 “破除迷信”大的冲击, 如今很 多地方不立秋千,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的。在舞歌唱词中加入的如“党的政策”方 面的新内容也是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创新。? 3群体心理的变化? 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了文化和信息 的交流,人们的审美心理和价值 取向发生巨大的变化,很多人都将仪式看做是个过程或者当作年节时观赏的节目。 舞蹈重心由原先的娱神偏向娱人,使其由宗教仪式发展成节目性质,导致舞蹈仪式 形态和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渐突出舞蹈的表演性、娱乐性。三、乐舞程序 巴当鼓舞广泛流传在卓尼藏巴哇下辖洮砚、柏 林、藏巴哇这三乡内,基本过程 大致相同,但是随着历史发展,各地“跳巴当”都融入了各自的创新发展,如今在 程序、内容(词曲、舞步)方面均有差别。本节内容主要以藏巴哇乡上扎村、新堡 村为例,依照相关资料以及藏巴哇上扎村尼木城朱学文、朱仁贵、朱仁荣等老人的 口述对其做较为原始、完整的概述;通过对新堡村的田野纪实做现状的描述。 上扎村尼木城坐落在地势较高的山区,这里交 通不便,房屋均是木质结构,沿 路不时看到穿着长袍的老人。居民均是藏族,生产方式以畜牧业为主。 12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一)准备活动 1.甄选会长 一般来说都要选一至两位会长。有的村的会长 是村民轮流当,也有的村是由村 长指定。这里的会长的职责主要是集合村民,收起巴当。同时配合村长指挥整个仪 式的进程。 2.出新 按照传统每年开始跳巴当之前,家家户户都会 做一个新的巴当,在正月初三跳 。 现如今基本都是在旧的不能用的情况下才会 做新的巴当。 3.拜师学艺 据村民口述过去在活动正式开始前,村里的负 责人便组织各家还没有学会的年 轻人,带上烟、酒、茶叶、柴禾等去年老的能歌善舞且满腹陈词的“娄巴”家里请 教学习。这种方式从前很普遍,现在只有很少一部分年轻人热衷。 (二)正式仪式 卓尼巴当鼓舞分两个阶段,正月初二至初七为 一个阶段,即在本村莎目场跳。 初七以后到结束为第二个阶段,也就是村庄之间互访的阶段。按照传统,双方互访 的次数要以距离远近而定;距离近的基本每年互访;距离较远的村庄隔几年互访一 次,远行时有时也联络附近村庄一起行动。如今也有很多村已经不再互访,只在本 村跳。 1.第一阶段 正月初二开始的每天晚上七点左右,会长开始 鸣锣喊人。全村老少带着藏香、 烟、酒以及要燃放的柴禾等不约而同的来到莎目场,点燃篝火。等人到齐以后,由 “类巴” ( “鲁哇” )发令开始,手持巴当的男子围绕着篝火,将左手搭在前者肩上, 右手持着巴当鼓,以逆时针方向转圈,开始安场。 “娄巴”领一句, “春巴”们跟 着 唱一句。边唱边摇着巴当,舞步缓慢,唱腔低沉。 安场是每场莎目前必不可少的起始仪式,用村 民的话说:这段主要作用是“先 把山神、护神、本家的神安顿好” 。在尼木城属于《瑟娄美娄》开场句。 《瑟娄美娄》在“跳巴当”里是最重要、最核 心的一段。这一阶段会分成两个 队列,以一问一答(当地人称作盘歌)的形式进行。第一阶段的《瑟娄美娄》其实 也是练习的过程。以村为单位各自练习,为之后的互访做准备。 13 “出新” 叫做 第一场的时候正式起用,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 [ 谱 1] 属于上扎村所流传另一个版本的《瑟娄美娄》 ,曲调基本一致(区别在于 尼木城在每唱完一段词有一句开头句 [ 谱 2] ) ,歌词各有不同。据说与此相近的安场 词也有“奠呀、奠呀、奠场地,场地唯有此处好;宽呀、宽呀、场地宽;场地唯有 此处宽;绒呀、绒呀、场地绒,场地唯有此处绒;福呀、福呀场地福,场地唯有这 处福;安呀、安呀场地安,场地唯有这处安。 ”等意。 尼木城的《瑟娄美娄》是开天辟地的意思。开 始时共有三段,分别用繁星、月 亮、太阳三个主体词,照亮神州大地,敬请天地神前来聚会,带来吉祥幸福。后面 的内容大致又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有特殊的开头句。开头句唱完再进入问答 环节。 第一部分开头句的含义是莎目在民间的所有娱 乐活动中占首要位置。问答的内 容大意: 本村的莎目队询问来访的莎目队是从哪个场地而来?邻村回答: 互相认识, 然后叙述是哪个莎目场来的。 第二部分开头句含义:莎目场面的气氛浓烈庄 严。问答大意:本村的莎目队问 候来访者路途遥远坎坷,是否一路平安顺利?来访者回答,途中一帆风顺。 14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第三部分开头句含义:莎目场地如此宽敞明亮 。问答大意:相互问答如今是最 寒冷的季节,疾病复杂,全村是否安康? 第四部分开头句含义:鼓声震天动地,发自舞 者们的手心。问答大意:相互祝 贺新年快乐。 第五部分开头句含义:莎目场地如此平稳安详 ,得心如愿。问答大意:相互问 答春牛送来节气表,今年庄稼比较早,农家肥料准备的怎么样了?粪打细了没有? 第六部分开头句含义:莎目场地整洁吉祥大家 的心情格外快乐。问答大意:大 ? 雁飞归,春回大地,何时开始发粪,用何种工具运输?何时开始春播等。 除了“瑟娄美娄” ,上扎的村庄在各自莎目场跳的这一阶段里,唱词以“娄赛” 为主 [ 谱 3] 。 “娄塞” 在这里是是 “拜年歌” 之意, 内容主要有: 辞去旧岁, 迎来新年之际, 对诸位神佛的崇拜,祭祀之词;拜年的程序、时间、礼品、规律等;另外也有相互 问好、拜年之类。 2.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为互访阶段。每村出庄前要在各自村里先跳, “安自己的神” ,然后再 ? 由藏巴哇上扎小学教师朱学文译 15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去邻村 “安他们的神” , 大致分为迎客?待客?送客三个大的环节; 聚会完又各自在 本村分主客跳各自的内容。 ( 1)本庄 出发前,在本村的莎目场先燃起篝火,在会长 组织下煨桑、烧香、磕头。然后 跳起《扣松加累》 [ 谱 4] (有的地方也称作“库甲” ) 。 这段舞蹈的形式是要“跳三圈”舞。此时的歌 词内容有:跳三圈舞,祈祷地方 的山神,保佑莎目队往返,一路平安,胜利回归等。舞者离村一般都在晚上七 点左 右,当他们离开时,村民鸣枪放炮,敬酒送行,场面热烈而壮观。而被访村庄在探 听到对方莎目队要来时,已经及早通知全村人做好了准备:道路两旁及莎目场内挂 满各色彩灯,并燃起一堆篝火;家家户户升起悬挂天空的“高灯” (一种特制的灯, 据说高度三丈三尺三寸) , 准备煨桑; 几个年轻的小伙子在沿途监视放哨, 以防来访 莎目队不声不响的进村;嫁到被访村庄的妇女们摆上香烟美酒在村口等候娘家来的 莎目队。 ( 2)出庄 出行路上要偃旗息鼓,悄无声息的走,在途中 绝对不能弄响巴当,不让被访村 子里的人发现。若谁的巴当鼓出了声响,就会遭到“娄巴”的严厉训斥。 迎客:等到了村口
/
本文档为【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可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