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读北师大王策三教授大作随感

2017-10-14 5页 doc 17KB 82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7352

暂无简介

举报
读北师大王策三教授大作随感读北师大王策三教授大作随感 读北师大王策三教授大作随感之一 ?安徽/应学俊? 近日,关注到一场学术论争,很高兴,因为学术论争说明了学术民主,百家争鸣,说明了学术繁荣。而这是学术进步的前提。 1、 争论的双方与焦点 争论的双方皆为“大师级”:一方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导师、中国教学论权威专家王策三先生;另一方自然是他的“反方”或曰“论敌”——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上海市中小学课程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主编钟启泉先生。...
读北师大王策三教授大作随感
读北师大王策三教授大作随感 读北师大王策三教授大作随感之一 ?安徽/应学俊? 近日,关注到一场学术论争,很高兴,因为学术论争说明了学术民主,百家争鸣,说明了学术繁荣。而这是学术进步的前提。 1、 争论的双方与焦点 争论的双方皆为“大师级”:一方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语文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导师、中国教学论权威专家王策三先生;另一方自然是他的“反方”或曰“论敌”——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上海市中小学课程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主编钟启泉先生。 争论的焦点是关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和相关理论观点。 王策三教授于2004年《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2卷第3期上发表了题为《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洋洋数万言的论文,文章认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流行,反映了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干扰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决克服。”明确地提出要“坚决摒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要为“素质教育”正名为“全面发展教育”——语出惊人。一时间,支持的和反对的文章纷纷登出,但反对者可能是多数。 钟启泉、有宝华教授则以《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回应王策三教授的“叫板”,发表于2004年第10期《全球教育展望》上。由于理论性较强,文章也都偏长,网络教育论坛上的一般性讨论不多,但大块文章在有关网站上还是时有刊出。 对于王策三教授我并不过于陌生,大约80年代末期,我曾拜读 过他的《教学论稿》,虽不敢说读得多么细致,也还算通读了一遍,也有些收获。王策三教授在我国提出“主体性教学”还算是比较早的。但看到了冠以《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标题的文章,再浏览其提要,我不禁莫名惊诧,感到愕然。然后正襟危坐,耐住性子认真读完了洋洋数万言的大作,总觉得有点一头雾水——提出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和现在正在开展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怎么会和“轻视知识”划上等号了呢,注重素质教育恰恰是为了让学生在求知、做人、全面发展方面能更好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啊~王策三教授甚至在文章中还说“应试和应试教育有什么不好?„„”更有甚者,王教授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与轻视知识划等号后,还将它与文革中的“轻视知识”联系了起来,更让人有点不寒而栗。。 难道从90年代至今开展的教育研究和改革都要否定,完全回到起点,因此,思之再三,对王教授的论点确实不敢苟同,总有种“何以言此”的感觉。 2、王策三教授想批判的究竟是什么, 再看看钟启泉、有宝华回应的文章《发霉的奶酪》,我觉得有几处还是挺精彩的,切中要害:“诵读始终有这样一种感觉:作者自己首先拟造了一个假想的‘敌人’,然后急风暴雨般地发起进攻,但直至读完最后一段(如果没有看到引注的话)都不知这个‘敌人’究竟是谁?他在哪里?显然,这是一种自说自话的逻辑,不是严谨的治学逻辑。”笔者对此深有同感。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很明显,王教授决不是仅仅为批评所谓“轻视知识的思潮”而发表数万言文章的。王教授要批判的是“转轨”的提法和相关的一系列理论观点,要否定目前正在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 读完了王策三教授的大作,虽然想说的很多,但并不想在此作全面回应,因为有的问题如果作全面回应,那又得“盘古开天地”引经据典联系实际从头说起,没有必要,也太乏味;在基层学校搞 了一辈子教育,对很多问题体会应当是很深的,也做过一些研究。何况《发霉的奶酪》以及其它一些文章已经作了比较好的有说服力的回应。读王策三教授的《轻视知识》大作,总体感觉,正如钟启泉、有宝华教授《发霉的奶酪》里所说的:“几经诵读《‘轻视知识’》一文,始终感到一种幽灵般的东西忽隐忽现,精心思考方知这个幽灵便是曾经被我们奉为‘圣典’的‘凯洛夫教育学’。”——我也以为应该是这样。 3、 王策三教授商榷之一 王教授在他的大作中说:“应试和应试教育有什么不好?„„”“由于追求升学率现象不可避免地存在,当然影响到全面发展教育活动进而影响到学生的个人全面发展,且不论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它有得有失、有利有弊,无论如何它是现实的、具体的。它是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也就是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一种具体形式。” 别的且不说,王策三教授大作中的这一段话,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有话要说,不说如骨鲠在喉。 首先,王教授混淆了“全面发展的一种形式”和“无法做到全面发展”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如果说“不可避免”的“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还算得上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的话,我想,我们教育家、教育工作者的科学客观精神何在,教育家、教育工作者的良心是否还存在, 暂且不说小学毕业生——不知道王教授是否考察过初三、高三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状况,考察过基础教育学校在实际存在的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中具体现状,试问:当老师和学生们一心只是为了上大学、上名牌、、高中而教而学,一心仅仅只瞄准着那文化课的“分数”的时候,还有什么“全面发展”可言,还有什么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可言,不知道王教授读过 《中国报告》这篇报告文学没有,那是真实的、触目惊心的啊~ 咱们再凭着教育工作者、教育家的良心想一想:当社会上、学校领导、教育局领导把高考、中考升学率作为评价一所学校乃至一个老师的工作绩效实际存在的时,校长、老师所承受的压力是什么,他们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吗,他们能不一心逼着学生啃书本、拿分数吗, 随便到哪个论坛看看,像下面的这样的帖子俯拾皆是,这是2005年3月15日苏州“教育在线”上署名陈尤红的一帖:“其实教师比学生更可怜,领导一级一级地给你下指标,你不干行吗,学生们一天在校16-17个小时,上课14-15节,学得昏天暗地、头昏脑涨,累得神经麻木、腰酸腿疼,被折腾得两眼近视、面黄肌瘦,教师肯定比他们更辛苦。学生是为了自己考上理想的学校,而教师为了什么,有多少教师的身体处于崩溃状态,有多少教师的在高压之下产生心理问题,你知道吗,我现在的目标是活到60岁,不被拖死就行。”——所谓“不可避免”的“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已经到了何种疯狂的摧残学生和老师的地步了~这还能算得上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吗, 前些天,网络上又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因为高三模拟考试名落班级倒数后几名,学校便通知这几名学生不得参加今年的高考,明年复读,成绩上来了才能参加高考,为的是不影响学校的高考升学率——而这名学生是准备报考广播学院的,她是学生会的干部——结果,眼看面临如此结局,这名考生一时想不通——卧轨了~虽幸免于非命,但一条腿将要截肢~~在中国大地上,此类让人痛心疾首的事情时有发生啊~还用再举吗,这种“追求升学率”的教育难道还能称得上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吗,王教授能说“应试和应试教育有什么不好?„„”吗, 王策三教授在他的大作中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的宣传和流行,使素质教育至今仍然陷在困境。”这也是很武断的说法。 目前正在进行的课改确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步履艰难;教育改革和国家的改革一样正处于攻坚阶段。但如此艰难的原因究竟是 什么,是素质教育、课改本身的理念、理论出了问题吗,非也~恰恰是课改以外社会的、教育内部的、体制的诸多因素造成的。尤其是社会一味重学历而忽视实际需要和实际能力的用人标准及政策的偏差导致的社会人才价值观的扭曲,以及高考、中考等各类考试改革的严重滞后造成的。这说明教育这个社会子系统的改革必须与整个社会这个母系统的改革步调一致、互相协调才得以奏效。这是系统论原理向我们揭示的规律。现在,我们正逐步协调教育与社会的诸多矛盾,这是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关键。 王策三教授的《教学论稿》我曾拜读过,也有所获益。但时代的列车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教育实践和理论也在发展,我们岂能一味固守原有的理论观点而不前行,发霉的奶酪应该及时清除,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古训是不错的。 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争论,更可以保留——“我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发表你的观点的权利”。但是,王教授在培养博士生、培养国家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时是否该慎重地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思维和理论,因为那可不仅仅是保留个人学术观点的问题;我想,大概应该把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和客观事实统统呈现于你的学子面前,引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地自己动脑筋判断才是。 ? 2004/3/15
/
本文档为【读北师大王策三教授大作随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