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美新闻视角的符号学分析——以中美灾难新闻为例

2017-11-14 35页 doc 64KB 8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6908

暂无简介

举报
中美新闻视角的符号学分析——以中美灾难新闻为例中美新闻视角的符号学分析——以中美灾难新闻为例 中美新闻视角的符号学分析——以中美灾难新闻为例 谨 以 此论 文献 给我 的 亲友 、老 师、 同学以 及 往昔 岁月 中美新闻 视角的 符号学 分析 ??以中 美灾难 新闻为 例 摘要 从符号学角度看, 灾难新闻并不是灾难事故本身, 而是记者运用语言文字对 灾难事故进行线性的符号化表述,形成由所指(灾难事故)和能指(灾难新闻) 共同构成的直接意指层, 灾难新闻是直接意指层的主要载体。 而新闻写作是形成 符号直接意指层的重要手段, 在新闻写作过程中, 记者所选择...
中美新闻视角的符号学分析——以中美灾难新闻为例
中美新闻视角的符号学——以中美灾难新闻为例 中美新闻视角的符号学分析——以中美灾难新闻为例 谨 以 此论 文献 给我 的 亲友 、老 师、 同学以 及 往昔 岁月 中美新闻 视角的 符号学 分析 ??以中 美灾难 新闻为 例 摘要 从符号学角度看, 灾难新闻并不是灾难事故本身, 而是记者运用语言文字对 灾难事故进行线性的符号化表述,形成由所指(灾难事故)和能指(灾难新闻) 共同构成的直接意指层, 灾难新闻是直接意指层的主要载体。 而新闻写作是形成 符号直接意指层的重要手段, 在新闻写作过程中, 记者所选择的新闻视 角是符号 含蓄意指层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导致中美灾难新闻差异的直接原因。 中美灾难报道新闻视角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媒介搜集新闻素材的角 度、 媒介选角度、 媒介立意角度、 媒介取材角度以及媒介表达角度。 本文以 《人 民日报》 和 《今日美国》 相关灾难新闻为例研究发现, 我国媒介将官方权威部门 作为收集新闻素材的主要渠道, 将政府部门及国家领导人的行政活动作为主要的 报道议题, 新闻报道旨在赞扬党的领导、 鼓舞 民众士气, 骨干事实和正面事实构 成新闻报道的主体, 记者运用第三人称口吻间接转述事实, 采用书面化语言形式 直接点明新闻主题, 多运 用长句子、 长段落、 长篇幅进行报道。 而美国新闻媒介 倾向于通过个体搜集新闻素材, 新闻议题相对多元化, 通过报道凸显人与自然的 对立冲突, 展现生命的脆弱无助, 多运用细节事实、 负面事实侧面烘托主题, 报 道采用“短笔”和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形式。 符号学认为, 直接意指层映射潜在的含蓄意指层, 而含蓄意指层与更为广泛 的意识形态领域相联系。 新闻报道透视相应的新闻视角, 新闻视角反映特定文化 思想、 新闻价值观以及传播体制的必然要求, 并通过新闻视角的选择和新闻报道 的传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这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 就新闻报道而言, 每 一种新闻 视角均有其表现意义和价值, 探究中美新闻视角的融合之道, 批 判地借 鉴有益经验,对推动新闻视角多元化、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闻视角;符号学;灾难新闻Semiotic Analysis on News Angle ??Set Disaster News as Example Abstract Disaster and disaster news are main component of symbol, and disaster is the event that disaster news tries to explain while disaster news which is primary exhibition of the direct expression is the words that explain the event. Disaster news is the result of news written and it reflects the choice of news angle, while different news angles reflect difference in culture, conception of news value and journalistic rules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disaster news and American disaster news reflect in five aspects. Firstly, Chinese reporters are apt to collect messages from authoritative organizations such as government, media and so on while American reporters are apt to collect messages from individuals. Secondly, something about leaders ’ activities and national policies usually are set as the main component of Chinese disaster news so that the reports are monotone while American journalists are inclined to report victims ’ daily life, succor and criticism of the event so that the news are various. Thirdly, the major idea of Chinese news is to praise government and inspire people while American news is intent to criticize government, show helpless and flimsiness. Fourthly, Chinese reporters usually show the conclusion directly while American reporters show the conclusion by details. Besides, the words of Chinese news are more logistic and official than American news which the words are more inimitableDifferent news angles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disaster news, so reporters should make use of different news angles in news written. Consequently, make scientific researches on how to make use of different news angles is important to perfect disaster newsKey words: News Angle; Semeiology; Disaster News 目录 1. 引言1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目的 2 1.1.3 研究意义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3 1.2.1 国内研究现状3 1.2.2 国外研究现状6 1.3 研究方法6 1.4 本文内容及结构7 2. 相关概念 界定 8 2.1 灾难新闻8 2.2 新闻视角. 10 3. 灾难新 闻的意 指分析. 12 3.1 直接意指层分析. 12 3.2 含蓄意指层分析. 13 3.2.1 收集素材视角. 13 3.2.2 选题视角14 3.2.3 立意视角15 3.2.4 取材视角21 3.2.5 表达视角23 3.3 小结25 4. 中美新 闻视角 的表征 分析 26 4.1 文化传统与新闻视角选择26 4.1.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文化倾向 26 4.1.2 天人合一与天人分裂的文化思想 29 4.2 新闻价值观与新闻视角选择 30 4.3 传播体制与新闻视角选择32 5. 中美新 闻视角 融合之 途径 33 5.1 多角度搜集新闻素材 34 5.2 确立多样化的新闻选题. 35 5.3 注重细节事实的运用 35 5.4 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法. 36 6. 结语. 37 参考文献39 致谢 40 中美 新闻 视角 的符 号学 分析 ?? 以中 美灾 难新 闻为 例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目的 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 全球 化 进程 中 ,西 方 发达 国 家借 助 先进传 播 技 术, 成 为全 球 重要 的 信 息 输出地, 世界信息传播秩序出现不平衡现象。 我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重要的信息 输入地之一, 西方文化产品一定程度上分割我国文化市场, 同时也 为文化的交流 融合提供有利条件。 在这一背景下, 对中外文化产品进行对比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和必要性, 对于寻求差距、 进一步改进我国的 传播事业有积极作用。 就灾难新闻 报道而言, 近年来, 我国媒介有关灾难事件的 新闻报道水平有所提升, 但是与西 方发达国家的灾难报道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对中美新闻报道进行比较研究一定 程度上反映信息化社会的时代要求, 同时, 对 推动双方互利学习, 不断提 高我国 新闻报道水平, 完善我国新闻传播事业, 一定程度上扭转我国在世界信息传播秩 序中的不利地位有积极意义。其次, 新闻视角是意识形态、 思想观念、 客观环境 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透视 中美两国新闻传播差异的重要切入点。 中美两国新闻传播活动在众多方面存在不 同, 从宏观来看, 两国新闻传媒的性质、 新闻传播体制、 新闻法制以及新闻伦理 存在差异, 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轨迹以及发展程度也有较大的区别; 从微观来看, 两国在新闻传播理念、 新闻价值观、 新闻传播 媒介发展水平、 新闻编辑方针等方 面存在差异。 其中, 两国政治、 经济、 文化因素对新闻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新闻从 业者的思想意识间接实现的, 不同的政治、 经济环境催生不同的传媒体制和媒介 性质, 不同的文化思想意识催生不同的新闻理念, 不同的传播体制和新闻理念 共 同作用于新闻从业者, 便导致新闻采写过程中出现差异, 这种差异并最终表现在 新闻作品中。 然而, 记者在表现某一事件时, 受到主观因素以及客观现实 的制约, 往往无法直接将现实情况完整、 直观地展现在受众面前, 纸媒记者必须通过自身 的观察将动态的立体世界转化为以语言符号为载体的线性文字, 记者在进行新闻 采写之初, 必然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选择一个视角, 将其视为表现新闻事实的切 入点, 新闻视角不仅作用于媒介经营等宏观方面, 也作用于记者采写编的 微观 过 程中,是中美灾难新闻产生差异的 直接原因 。 1中美 新闻 视角 的符 号学 分析 ?? 以中 美灾 难新 闻为 例 1 再 次 ,郑 功成 指出 , 我国 “进 入了 灾害 事故 与 风险 的多 发时 期 ” , 我国 成 为世界上灾难频发、 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 。 灾 难发生 后 , 对灾难事件进行及时报 道是媒介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对于满足受众知情权、 缓解民众恐慌心理、 维护社 会和谐稳定、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以及有效开展抗灾救灾 工作有积极意义。因此, 以灾难新闻为研究对象, 对其新闻视角进行分析探究, 揭示 中美灾难新闻 的差异, 探究 并借鉴积极因素,对于优化我国灾难新闻有重要作用。 1.1.2 研究目的首先,对中美新闻视角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中美灾难 报道新闻视角的差异, 为双方进行优势互补提供前提和基础。 并且新闻视角的选择受 到各国特定的媒介 生态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反映特定思想文化意识、 新闻价值理念和传播体制的必 然要求, 通过对新闻视角的对比分析, 可以展现 不同媒介环境中新闻视角的特点, 进而深度剖析产生不同新闻视角的 原因。其次, 通过对新闻视角的分析研究, 揭示新 闻视角对于新闻报道的重要意义, 加强新闻从业者对新闻视角的重视程度。 同时, 运用符号学的方法对中美新闻视 角差异的成因进行分析, 对中美新闻视角融合途径进行探究,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加深新闻学界的相互理解, 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有利于充分发 挥媒介作用, 提升灾难新闻质量, 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1.1.3 研究意义 首先, 以灾难新闻为例, 对中美新闻视角进 行符号学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我国比较新闻传播学 兴起于上世纪 90 年代 ,现已逐渐走向成熟。有学者从宏观 角度,对中西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观念、新闻传播体制等方面进行比较研 究, 或从微观角度出发, 对新闻实务中的新闻采访写作、 传播编排、 广告传播等问题 进行探讨。 本文以中美灾难报道为例, 对中美 新闻视角进行对比分析, 并对其差 异成因进行阐释, 一定程度上扩展比较新闻学的研究范围, 扩大其研究对象, 有 益于比较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和完善。 此 外, 部 分学者对新闻视角的定义、 划分标 准、 类型以及表述等方面的研究并不深入, 因 此, 本文对新闻视角进行较为全面 地阐述将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新闻视角理论。 同时, 新闻跨文化比较研究以及新闻 跨文化传播研究是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在探讨中美新闻视角差异的基 1 郑功 成. 中国 灾情 论[M]. 北 京: 中国 劳动 社会 保障 出版 社,2009.3 2中美 新闻 视角 的符 号学 分析 ?? 以中 美灾 难新 闻为 例 础上, 从文化传统、 新闻观念、 社会环境等因素出发对差异成因进行了分析, 对 新闻学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有所裨益。其次,以灾难新闻为例对中美新闻视角 进行符号学研究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新闻视角是记者进行新闻采访的观察点,是记者进行新闻写作的切入点,因此, 新闻视角的选择关乎 整个新闻作品是否能够更加准确、 完整地反映客观事实 、 更 有效地实现新闻价值。 本课题对新闻视角的分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新闻记者 对新闻视角选择的重视程度, 并在对 中美灾难报道新闻视角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 上,提出中美新闻视角融合 渠道,对完善我国灾难新闻有积极意义。 1.2 国内外研 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关于中西方新闻的比较研究。 我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的比较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 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陈涵的 《比 较新闻学》 、 樊凡的 《中西新闻比 较论》 、 刘夏塘的 《比较新闻学》 以及童兵的 《中西新闻比较论纲》 。 进入新世纪 , 童兵在总结前人研究 的基础上著成《 比较新闻 传播学》 ,从中西新 闻传播史、中 西新闻传播观念、 中西新闻传播体制、 中西新 闻传播调控审察、 中西新闻实务以 及新闻传播教育等方面对中西新闻传播活动的差异进行综合论述。 现阶段, 有关 中西新闻的比较研究涉及的研究对象较多, 研究问题较广, 研究方法也呈现多样 化趋势。 首先, 从宏观来看, 研究对象涉及中西方新闻发布、 新闻政策、 新 闻客观性、 传播体制、 新闻传播观念等问题; 从微观来看, 研究对象主要涉及中 西方科技新闻、 讣告新闻、 灾难新闻、 政治新 闻、 国际新闻、 政治丑闻、 新闻评 论、2008 奥运会报道、 读者来信版、 新闻摄 影图片以及中国新闻 奖和普利策新 闻奖等问题。 其次, 研究问题主要有新闻导语、 新闻写作修辞、 新闻角度、 新闻 写作价值取向及表现技巧、文体特征、言据性、词汇研究、报道策略等。再次, 研究方法较为多样。 中西方新闻比较研究中应用 较为广泛的方法有对比研究、 定 性研究以及定量研究, 除此之外, 批判性对比研究、 媒介生态分析、 主位推进模 式对比、 文体特征分析、 叙事学分析、 评价理 论分析、 框架分析、 语境研究、 跨 文化研究等理论研究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中西方新闻比较研究中。 关于新闻视角的研究。 现阶段我国学者针对新闻视角 的研究 涉及面广、 成果 丰硕,具有代表性的 研究著作有艾丰 的《新闻 采访方法论》 、蒋钦 挥的《新闻角 3中美 新闻 视角 的符 号学 分析 ?? 以中 美灾 难新 闻为 例 度与选择》 等, 学位论文有刘晓薇的 《中西方新闻角度比较研究》 、 夏海君的 《新 闻视角与新闻价值报道取向研究》 , 期刊论文有陈勇的 《拓宽新闻角度刍议》 、 夏 似飞的《党报新闻视 角的特性与构建 路径》 、 倪轶的《论图书出版 与营销中的新 闻视角运用》 等等。 此类研究成果涉及新闻视角定义、 新闻视角类型 划分、 影响 新闻视角的因素、 注重新闻视角选择的重要性、 新闻视角选择存在的问题或误区 以及新闻视角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或策略。 与此同时, 也有学者对中西新闻视角进 行 了比较分析, 对新时期我国新闻视角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总结梳理, 探究新闻视 角与新闻叙事框架、 新闻真实性的关系, 对党报新闻视角的特征以及构建 路径进 行阐述, 并结合灾难报道、 经济新闻、 时政新闻、 深度报道等 新闻议题 或新闻题 材对新闻视角选择的现存问题进行剖析, 并针对其选择策略提出建设性意见。 除 此之外, 有学者将新闻视角的理论意义与图书出版营销的实践活动相联系, 对新 闻视角在图书出版营销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说明。 虽然我国有关新闻视角的研究成果丰硕, 但是依然存在种种问题。 首先, 学 者在对 “新闻视角” 这一概念进行表述的过程中出现混 乱局面, 分别运用 “新闻 视角” 、 “新闻角度” 、 “报道视角” 以及 “报道角度” 四个词语对这一概念进行表 述, 对概念的界定存在模糊现象。 其次, 对新闻视角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新闻视 角具有广义和狭义两部分内容, 新闻视角的选择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新闻采写过程 中, 同样也体现在新闻策划、 媒介报道定位等 方面, 而部分研究将新闻视角的研 究局限于新闻采访或新闻写作过程中。 再次, 对新闻视角类型的划分没有一个明 确的划分尺度, 类型划分不够明确系统。 最后 , 学者对于 记者为什么选择某种新 闻视角的探究较少, 虽然知其然, 但是并未研 究其所以然, 对新闻视角的研 究缺 乏一定深度。 关于灾难新闻的研究。 我国有关灾难新闻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 学者较为全 面、 系统地对灾难新闻进行了分析探究。 首先, 有学者对灾难及灾难新闻的定义、 特征、 类型进行了分析说明, 同时对灾难新闻的议题设置、 新闻报道的价值、 影 响及作用进行了探讨, 并就此达成了较为一致 见解。 其次, 有学者以 《人民日报》 、 《甘肃日报》 、 《陕西日报》 、 《四川日报》 、 《燕赵都市报》 、 《中国青年报》 、 《中国 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成都商报》 、 美国 《时 代》 周刊、 《纽约时报》 有关汶川 地震、 舟曲泥石流、 矿难等 灾难事故的相关 新 闻报道为研究对象 , 对国内外媒体 4中美 新闻 视角 的符 号学 分析 ?? 以中 美灾 难新 闻为 例 灾难报道的历史及现状、 伦理、 灾难图片、 传播环境、 报道方式、 报道体裁、 报道模式、报道方法 、报道理念、采 编和保障 机制、新闻标题、语 言词汇、 “英 雄” 原型、 “叙事断点” 、 “悲情传播 ” 现象、 “ 台风眼” 现象、 人文关怀、 我国灾 难新闻报道的现存问题和对策、 基本经验以及记者在灾难报道中的角色、 灾难报 道与媒介公信力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全面地研究。 其中, 对比研究主要涉及 中外灾难新闻报道的对比以及国内媒体关于灾难新闻报道的对比分析。 中外灾难 新闻对比主要以 《人民日报》 、 《中国青年报》 、 《文汇报》 、 《纽约时报》 、 《 华盛顿 邮报》等相关媒体关于汶川地震、智利地震、非典、9.11、印度洋海啸、矿难、 甲型流感等灾难报道为研究对象, 就词汇、 报 道策略等问题展开对比分析; 而国 内媒体有关灾难报道的对比分析主要以 《中国日报》 、 《人民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成都商报》 、 《甘肃日报》 、 《陕西日报》 、 《四川日报》 有关汶川地震、 唐山地震 等灾难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展开对比研究。 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 《中西方灾难 新闻报道之比较》 、 《唐山、汶川地震新闻报道比较研究》等。 关于符号学的研究。 符号学诞生与西方, 随后 被引入我国, 其早期对我国 学 术界的影响仅限 于艺术符号领域 。 随后王东亮、 李幼蒸、 赵毅衡等学者开始对西 方符号学论著展开翻译和阐释, 不断引进西方符号学理论, 现阶段符号学研究方 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广告学、 传播学、 社会科学、 民族文化等学科研究之中, 文 学作品、 影视作品成为其主要研究对象, 运用符号学方法对新闻作品进行分析研 究的历史较短 。具有 代表性的研究成 果有谢晖 的《新闻文本学》 、 孙发友的《新 闻文本与文化生态》 、 格拉斯哥大学媒介研究小组出版的 《获取信息 新闻、 真相 和权力》 。在《新闻 文本学》一书中 ,谢晖对 新闻文本的符号系统 进行分类,对 新闻文本符号系统的运行原则进行说明 , 并对电视新闻文本符号语言特点进行了 详细地论述。 孙发友在 《新闻文本与文化生态》 中, 运用符号学方法对新闻文本 的构建进行了解读, 从文化生态系统角度出发, 对新闻文本的生产、 解读、 消费 进行了分析研究。 《获取信息 新闻、 真相和权 力》 一书对新闻生产方 式进行了深 入剖析, 揭示了权力 对新闻真相的影响 。 但是 , 我国学者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框架研究、叙事学研究、心理学分析、话语分析、接受美学研究、跨文化研究、 批评性分析、 政治学视角研究以及对比分析, 鲜明全面地运用符号学方法对新闻 视角进行研究尚属空白。 其中, 刘晓薇 《中西方新闻角度比较 研究》 一文对中西 5中美 新闻 视角 的符 号学 分析 ?? 以中 美灾 难新 闻为 例 媒介新闻角度的差异以及差异成因进行了分析, 符合符号学研究思路, 但符号分 析不够全面深入, 符号学方法运用得不够鲜明透彻。 因此, 本文运用符号学方法 对新闻视角进行剖析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中西新闻的比较研究。西方比较新闻学开始于 20 世纪初。20 世纪 20 年代, 美国学者便开始对中国 报纸展开研究, 随着科技发展和信息流通, 比较研 究的问题领域不断拓 展,比较研究对 象不断扩 充,研究范围逐渐扩 大, 《报业的 四种理论》 、 《媒介制度比较研究》是西方新闻比较研究的重要论著。 关于灾难新 闻的研究。 西方学术界认为, 有关灾难的研究最早始于1950 年, 美国芝加哥大学国家民意研究中心的社会心理学者对灾民心理展开研究, 但是这 一研究并未涉及传播媒介在灾难事件中的作用。 随后,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灾难 研究中心开始将灾难中媒体的角色纳入了研究范围, 然而, 直到 20 世纪60 年代 以后,媒介在灾难中的作用才被赋予更多关注。 关于符号学的研究。 赵毅衡总结指出, 符号学 的发展经历四个模式、 三个阶 段。 四个模式分别是语言学模式、 皮尔士提出 的逻辑 ?? 修辞学模式、 卡西尔提 出的 “文化符号学” 模式以及巴赫金开创的从 形式研究文化的传统。 三个阶段分 别是20 世纪上半叶 ?? 各种模式的奠定和解 释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符号学 作为一个理论开始发 展 、20 世纪七 十年代以 后 ??皮尔士的开放 模式取代了索 绪尔模式,结构主义自我突破为后结构主义。 1.3 研究方法 (1) 文献梳理法。 在对课题进行写作之前, 对有关中西新闻报道对比研究 成果 以及有关符号学、 新闻视角、 灾难报道研究的 文献进行总结梳理, 对相关 新闻作品进行整理归纳。 (2) 定量分析法。 本课题研究重点之一是对中美新闻视角差异进行分析, 因此, 在对新闻视角差异进行说明之前,需对研究案例新闻视角进行定量分析, 揭示新闻报道视角的不 同。 (3) 定性分析法。 部分新闻视角的分类层面存在一定特殊性, 在运用定量分析 之余,需要运用定性分析对新闻作品的新闻视角进行说明。 (4) 对比研究法。 在对灾难新闻的新闻视角进行定性、 定量分析的基础上, 对 6中美 新闻 视角 的符 号学 分析 ?? 以中 美灾 难新 闻为 例 中美新闻视角进行对比分析, 清晰地说明中美灾难新闻在新闻视角选择中 存在的不同。 (5) 符号学研究方法。 罗兰? 巴尔特认为, 能指和所指共同构成符号, 符号在 更广泛的层面上扮演直接意指层, 与一定的文化、 概念或观念相联系。 在 灾难事故的新闻报道中, 灾难事故本身成为所指, 而具体的新闻报道成为 指称所指的能指, 具体的灾难事故和相应的灾难新闻共同构成 了符号, 形 成直接意指层。 符号的直接意指层是新闻写作的产物, 而记者新闻写作过 程中的重要环节便是选择新闻视角, 新闻视角成为隐藏在直接意指层背后 的含蓄意指层。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 新闻视角 又作为一种表面现象, 映射 深层次文化传统、新闻价值观以及传媒体制等意识形态因素。 1.4 本文内容 及结构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内容及结构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灾难新闻 2.2 新闻视角 3. 灾难新闻的意指分析 3.1 直接意指层分析 3.2 含蓄意指层分析 3.2.1 收集素材视角 3.2.2 选题视角 7中美 新闻 视角 的符 号学 分析 ?? 以中 美灾 难新 闻为 例 3.2.3 立意视角 3.2.4 取材视角 3.2.5 表达视角 3.3 小结 4. 中美新闻视角的表征分析 4.1 文化传统与新闻视角选择 4.1.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文化倾向 4.1.2 天人合一与天人分裂的文化思想 4.2 新闻价值观与新闻视角选择 4.3 传播体制与新闻视角选择 5. 中美新闻视角融合之途径 5.1 多角度搜集新闻素材 5.2 确立多样化的新闻选题 5.3 注重细节事实的运 用 5.4 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法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 相关概 念界定 2.1 灾难新闻 在对 “灾难新闻” 进行界定之前, 首先要对 “ 灾难” 这一概念进行说 明。 国 内外学者就 “灾难” 这一课题从社会学、 经济学、 管理学、 保险学等不同角度展 开研究, 从不同侧面对 “灾难” 这一概念进行界定, 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以下几 种: 2 [1]“ 由自然界或人为的祸害所引起的苦难。 ” [2] “灾难是一个发生 于特定时空的 社会事件 ,对社会或该社会某 一自足 (self-sufficient )区域造成严 重损坏,招 致人员及物质损 失,以致社 会结构 2 孟昭 华, 彭传 荣. 中国 灾荒 辞典[M]. 哈尔 滨: 黑龙 江科 学技 术 出版 社,1989.90 8中美 新闻 视角 的符 号学 分析 ?? 以中 美灾 难新 闻为 例 3 瓦解,无法 完成重要功能或工作。 ” [3]“任何能引起设 施破坏、经济 严重受损、 人员伤亡、健康状 况恶化的事 件, 如其规模已超出事件发生社区的承受而不得不向外部寻求专门救援时应可称 4 其为灾难。 ” [4]“灾难是破坏社 会常态的一类 事件,它的 种种特性势必要求 社会管理者 5 做出非常态的反应和处理,并以此来显示对社会的掌控能力。 ” 通过以上定义可见, 灾难具有以下特性。 一是引发灾难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 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二是灾难的发生伴随一定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具有 破坏性, 打破社会常态; 三是灾难的破坏程度 往往超出灾区自救能力范围, 灾 区 对外援依赖程度高; 四是社会管理者需针对灾难做出相应的应急举措。 综上所述, 灾难是自然或人为因素引发的, 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有危害性, 并超出灾区自救能 力范围,需要社会管理者做出应急举措的事件或现象。 有关灾难的分类标准较多, 采用不同标准或角度对灾难进行类型划分, 其结 果也呈现多样性。本文采用国内学者惯用的分类标准,以灾难起因为划分依据, 将灾难划分为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 人为灾难又分为由人的过失造成的事 故和个 体出于主观愿望故意制造的灾难事故。 需要说明的是, 灾难的成因并不都是单一 的,往往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顾名思义,所谓灾难新闻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以灾难事件为题材进行的报道。 现阶段,有关这一概念的表述主要有“灾害新闻”与“灾害报道” 、 “灾祸新闻” 与“灾祸报道” 、 “灾 难新闻”与“ 灾难报道” ,还有学者将其形象地 称为“黑色 新闻” 。 总体而言, 不论是灾害新闻 (灾害报道 ) 、 灾祸新闻 (灾祸报道) 还是灾 难新闻(灾难报道) 、 “黑色新闻” ,其报道对 象是一致的,只是概念 表述存在差 异,因此本文采用学者惯用的表述方式将其称为“灾难新闻” 。 灾难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因此, 灾难新闻所涉及的新闻议题也是多元 化的 。灾难新闻所涉 及的新闻议题 主 要有四个 方面:一是有关灾难 本身的报道, 涉及基本灾情、 救灾情况、 灾难成因以及灾后 重建等议题; 二是有关灾难相关人 的报道, 包括灾民处境以及救灾人员的救灾活动等; 三是有关政府及社会组织行 3 转引 自王 蕾. 论我 国灾 难新 闻报 道理 念的 转变[J]. 新闻 大学 ,2008.4 4 转引 自陈 晓虎. 新 闻不 出错 的智 慧[M]. 银 川: 宁夏 人民 出版 社 ,2010.98 5 田中 初. 当代 中国 灾难 新闻 研究 ?? 以新 闻实 践中 的政 治控 制 为视 角[D]. 复 旦大 学,20059中美 新闻 视角 的符 号学 分析 ?? 以中 美灾 难新 闻为 例 为的报道, 如政府行政活动、 针对灾难采取的措施、 颁布的政策法规等; 四是针 对灾难展开的反思报道,对相关人进行责任追究,总结经验教训。 本文在对中美新闻视角进行符号学分析的过程中, 以中美纸媒的灾难新闻为 研究对象, 具体案例主要有 《中国青年报》 和 《纽约时报》 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 《人民日报》 有关 “7.23 ” 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 交通事故的报道以及 《今日美国》 有关西弗吉尼亚矿难事故的报道。 在对具体案例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媒介类型, 二是事件性质。 从媒介类型出发, 本文选择纸 媒 作为研究对象 。 因为 相比较电视 媒介采用语言、 文字、 声音、 图像以及色彩等众多符号共同传播而言, 纸媒在进 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文字符号是其新闻传播的主要载体,其他影响因素较少, 可控性较强。其次, 从事件性质出 发, “7.23 ”动车事故和西弗吉 尼亚矿难均为 严重的生产安全事故,两个事例性质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新闻视角 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 “新闻视角” 这一概念的 认识 统一, 但表述多样。 学者 分别使用 “新闻视角” 、 “新闻角度” 、 “报道视角” 、 “报道角度” 四个名词对同一 概念进行描述, 未对四者之间的区别加以说明, 未对 “新闻视角” 这一概念做出 明晰界定, 概念混淆, 并且部分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因此, 在对 “新闻视 角” 进行系统研究之前, 首先要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以及概念表述进行 说 明。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新闻角度是 “记者在采访和新闻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 6 侧重点。 ” 7 [2]“所谓报道视角就是报道的切入点和重点。 ” [3] “广义的新闻角度是指包括 报纸、电 视、 广播、网络、杂志、期刊等在 内的所有新闻媒介的总体定位、受众选 择、报 道目标、新闻策划、新闻文本 中的价值诉求和目标指向。狭义的新闻 角度是 指媒介的具体新闻产品 ?? 新 8 闻报道中的价值诉求和目标指向。 ”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 新闻视角涉及新闻领域的诸多方面。 新闻理论学者需要 6 甘惜 分主 编. 新闻 学大 辞典[M]. 郑州 :河 南人 民出 版社 ,1993.167 7 林晖. 新 闻报 道新 教程 视角 ?范 式与 案例 解析[M]. 上海 :复 旦大 学出 版社 ,2005.128 8 胡忠 青, 李相 成. 关于 新闻 角度 建构 的思 考[J]. 当 代传 播,2007.610中美 新闻 视角 的符 号学 分析 ?? 以中 美灾 难新 闻为 例 对 “新闻视角” 进行探究以完善新闻理论、 指导新闻实践; 在新闻实务中, 新闻 从业者也要运用有关 “新闻视角” 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新闻传播活动 。 从宏观来看, “新闻视角” 与新闻媒介的媒介风格定位、 受众 选择等媒介整体经营方向相联系, 从微观来看, “新闻视角” 的 选择贯穿于新闻采 写编整个新闻报道流程中, 同时, 受众根据自身生活体验和信息需求对新闻进行多角度、 多侧面认知理解也是新闻 视角 选择的重要体现 。因此, “新闻 视角”有 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有关“新闻视 角”的界定需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其次, 大多数学者认为 “新闻视角” 是记者在 新闻采写过程中的观察点和切 入点, 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 首先要选择一个视点或者立足点对事件进行观察 和了解, 进而选择一个角度或者侧重点来收集素材, 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新闻写作。 因此, “新闻角度” 和“报道角度” 的表述难 以体现记者在新闻采 访过程中视点 选 择这一过程, 而 “报道视角” 的表述又将概念局限于新闻采写过程中, 难以 展 现 概念的广义含义,所以运用“新闻视角”这一表述最为恰当。 鉴于以上分析, 本文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新闻视角进行界定。 狭义的新 闻视角是指新闻从业者在新闻选择、 新闻采访、 新闻写作以及新闻编辑等报道流 程中的观察点、 切入点和侧重点 , 即报道视角 。 广义的新闻视角是新闻理念影响 下媒介定位、 编辑思想、 新闻报道价值取向的反映, 是政治、 经济、 文化等媒介 生态环境的体现,并借助具体的报道视角体现自身。 对中美灾难报道新闻视角的研究要立足于具体新闻报道的报道视角, 而 对报 道视角的分析要以报道视角的类型划分为前提和基础。 现阶段, 学界对报道视角 的 类型归纳,具有代 表性的见解有 以下几种:[1]艾丰在《新闻采访 方法论》一 书中提出, 记者采访过程中的报道视角由接触事实的角度、 观察事实的角度、 解 剖事实的角度以及节 选事实的角度 组成;[2] 刘晓薇在《中西方新 闻角度比较研 究》一文中将新闻写 作视角划分为 立意角度、 选材角度以及表现角 度;[3] 刘明 华、徐泓以及张征编写的《新闻写作教程》一书中提出,进入新闻写作状态后, 角度的选择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思辨角度, 而是表现角度。 总体而言, 国内外学者 划分报道视角的角度多样, 划分形成的类型杂乱, 界限模糊, 缺乏系 统性。 报道视角是多变的, 划分报道视角的角度 应是多样的, 科学、 清晰地划分报 11中美 新闻 视角 的符 号学 分析 ?? 以中 美灾 难新 闻为 例 道视角的前提是选择科学的划分标准或者划分角度。 在新闻实践中, 报道视角并 非单纯地从物理空间意义上的观察方位出发进行选择, 新闻采编过程是一个认识 过程,报道视角更大 意义是一种认识 角度, “ 有时以事物自身的内 容特点,或者 9 以某种认知方法为起点更容易说明问题。 ” 其次, 新闻采访流程包括明确报道思 想、 获取新闻线索、 进行采访前准备、 展开提问观察、 进行素材选择以及主题提 炼等步骤, 新闻采写是一个连 贯的过程, 这些 环节和步骤往往是同步开展的, 新 闻视角的选择贯穿于新闻采写整个过程, 从采访、 写作两个阶段割裂地划分报道 视角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 结合国内外学者 对报道视角的分类, 本文将报道视 角划分为收集素材视角、 选题视角、 立意视角、 取材视角以及表达视角五个方面。 3. 灾难新 闻的意 指分析 灾难发生后, 媒介作为环境监控、 信息传递的 重要渠道, 必定要对灾难进行 报道, 形成灾难新闻。 在此, 灾难事故本身是所 指, 灾难新闻是表述所指的能指, 能指与所指相结合, 形成直接意指层。 中美灾难新闻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 是灾难新闻直接意指层的 差异, 而不同的新闻视角是导致直接意指层存在差异的 直接原因, 因此, 通过对直接意指层的解码, 便可透视潜藏在直接意指层背后的、 与直接意指层有广泛联系的含蓄意指层, 而新闻视角是含蓄意指层的主要表现形 式。 3.1 直接意指 层分析 索绪尔在 《普通语言学教程》 中最早提出 “符号” 这一概念, 符号是能指和 所指的组合。 就灾难新闻而言, 灾难新闻指称 的对象是灾难事故, 具体灾难事故 是所指, 灾难新闻是能指, 作为所指的灾难事故和作为能指的灾难新闻通过意指 行为形成符号, 构成直接意指层。 对于纸媒而 言, 记者无法将灾难现场直接复制 到受众面前, 必须借 助文字来表述记者内心形成的有关灾难事件的心理映像, 文 字是其主要的信息载体, 运用文字表述事实, 形成新闻报道。 同时, 对于广大纸 媒受众而言, 读者由于时空的限制往往无法全面、 直接地了解事实本貌, 仅能从 灾难新闻入手间接体验灾难事故, 通过文字来感知和了解事实。 所以, 虽然符号 直接意指层由灾难事故和灾难新闻两部分共同组成, 但灾难新闻, 即文字报道是 直接意指层的主要载体,是符号意指分析的主要对象。 9 陈作 平. 新闻 报道 新思 路?? 新 闻报 道认 识论 原理 及应 用[M]. 北京 :中 国广 播电 视出 版社 ,2000.110 12中美 新闻 视角 的符 号学 分析 ?? 以中 美灾 难新 闻为 例 3.2 含蓄意指 层分析 新闻从业者对灾难事故进行符号化的过程便是收集新闻素材、选择新闻议 题、进行新闻立意、表达新闻主题的过程,灾难新 闻反应新闻视角选择的结果, 中美灾难新闻的差异根源于其新闻视角的差异。 巴尔特指出, 符号的直接意指层 往往与深层的含蓄意指层紧密联系。 灾难新闻是符号直接意指层的主要载体, 中 美灾难新闻表层差异根源于其内在新闻视角的不同, 新闻视角是造成特定直接意 指层的主要原因, 与新闻报道含蓄意指层有一定的相关性, 从一定意义上讲, 新 闻视角是隐藏在直接意指层背后的含蓄意指层的主要表现形式, 灾难新闻含蓄意 指层的分析主要涉及新闻视角的分析。 下文将从收集素材视角、 选题视角、 立意 视角、取材视角和表达视角五个方面对新闻视角进行分析。 3.2.1 收集素材视角 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以搜集新闻素材为主要任务进行的调查、 访问、 观察, 并为新闻写作奠定基础的重要环节, 各种新闻来源作为记者获取新闻素材 的重要 渠道, 一定程度上反映记者收集新闻素材的视角。 记者搜集新闻素材的主要渠道 有: 官方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 (如党及各级政 府颁布的方针政策、 政府领导人行 政活动及政府部门行 政会议、各级各 类记者招 待会等) 、记者亲眼 目睹及他人转 述的事件 经过 、 其他新闻媒体以及各类文献资料提供的素材、 受众来访来稿来电 等。 有学者对《中国青年 报》和《纽约 时报》关 于汶川地震报道的 消息来源进 行了分 析统计。研究 发现,在报道汶 川地震时 , 《中国青年报》三 大消息来源为 其他新闻媒体、 政府部门、 受灾群众, 三者所 占比重分别为 43%、26%、26%; 《纽 约时报》 三大消息来源为受灾群众、 其他新闻 媒体以及政府部门, 三者所占比重 10 分别为53% 、24%、12% 。 对比可见, 《中国青年报》 最为主要的消息来源为其他 新闻媒体, 其次是政府部门以及受灾群众, 在兼顾政府部门以及受灾群众两大信 息源的同时, 其他新闻媒体成为最为主要的信息来源, 记者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或 政府部门两个渠道获得可靠权威信息, 以了解灾情, 获知有关灾民处境及政府救 援部署工 作的信息。 然而, 对 《纽约时报》 而言, 超过半数的 素材 来自于灾民提 供的信息, 将受灾群众设置为最为主要的消息来源, 注重从灾民的角度出发、 从 10 马若 斌. 《中 国青 年报 》与 《纽 约时 报》 汶川 地震 报道 对比 研 究[D]. 兰 州大 学,200913中美 新闻 视角 的符 号学 分析 ?? 以中 美灾 难新 闻为 例 灾民手中获取第一手的新闻素材, 灾民的处境、 灾民个体的感受、 情绪以及体验 构成新闻报道主要的新闻事实, 新闻媒体、 政府部门成为次要的信息源。 简言之, 我国媒体注重从官方权威角度出发收集新闻素材, 而美国新闻媒介注重从灾民个 体,即当事人的角度出发搜集新闻素材。 3.2.2 选题视角 记者在获取众多新闻线索之后, 便对新闻素材的新闻价值进行判断, 对众多 新闻素材进行筛选, 最终在此基础上确立新闻选题 , 选题不确立, 新闻采访便无 法顺利进行。 “新闻 选题的核心内涵 就是新闻 传播者依据某些客观 事物本身新闻 价值的高低, 及其在一定时期和阶段中, 对于整体的新闻传播活动和社会舆论导 11 向的作用和意义,所做出的对于报道对象和内容的选择。 ” 就灾难性事件而言, 灾难新闻所涉及的报道内容和对象主要有灾情、 灾民、 救灾工作、 灾难反思等问 题, 下文将以 《人民日报》2011 年7 月23 日至2011 年12 月31 日期间关于 “7.23 ” 动车事故新闻报道和 《今日美国》2010 年4 月 5 日至2010 年12 月31 日期间关 于西弗吉尼亚矿难事件新闻报道为例,分析 中美灾难新闻选题视角的差异。 表1: 《人民日报》2011 年 7 月23 日至2011 年12 月31 日期间关于 “7.23 ” 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新闻报道的新闻选题: 新闻选题 灾情 行政活动 灾后反思 事故理赔 灾后调 救援部 查处理 署 篇数 4 篇 10 篇 5 篇 3 篇 7 篇 2 篇 表2: 《今日美国》2010 年4 月5 日至2010 年12 月31 日期间关于西弗吉尼 亚矿难事件新闻报道的新闻选题: 新闻选 灾情 行政活 灾后反 事故理 灾后调 救援部 事故影 事故背 题 动 思 赔 查处理 署 响 景说明 篇数 2 篇 2 篇 2 篇 1 篇 1 篇 3 篇 1 篇 4 篇 分析上述表格得知, 《人民日报》 关于甬温线 动车事故的新闻报道 主要涉及 六方面新闻选题,即灾情报道、政府行政活动、救援部署报道、灾后反思报道、 事故理赔报道、灾后 调查处理结果报 道 ; 《今 日美国》关于西弗吉 尼亚矿难事件 新闻报道主要涉及灾情报道、 政府行政活动报道、 灾后反思报道、 事故理赔报道、 11 郝雨 ,王 艳玲.新 闻学 概论[M]. 上海 :上 海大 学出 版社 ,2003.205~206 14中美 新闻 视角 的符 号学 分析 ?? 以中 美灾 难新 闻为 例 灾后调查处理结果报道、 救援部署报道、 事故背景说明以及事故影响报道八个方 面。相比较而言, 《 今日美国》的新 闻选题更 为广泛,呈多样化形 态,除了涉及 政府工作、 救援理赔工作等六项主要议题外, 事故背景说明以及事故连锁影响 也 成为其关注对象 : 记者对梅西能源公司经营状况、 违规以及矿难发生地居民 就业生存渠道等相关问题做了详细地说明, 分析了矿难给投资业带来的冲击。 其 次,在众多选题中, 《人民日报》侧
/
本文档为【中美新闻视角的符号学分析——以中美灾难新闻为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