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银盐的妙用

2018-09-03 5页 doc 16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银盐的妙用银盐的妙用 感光材料要用大量的银,这与照片上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关。胶片上能发生感光作用的一层薄膜,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银、溴化银或碘化银以及明胶。氯化银对紫外线和紫色光敏感,溴化银和碘化银则对紫色光和蓝色光敏感。在感光速度上,碘化银最快,氯化银最慢,溴化银处于中等速度。因此,普通的胶片和印相纸常采用溴化银做感光材料。如果要求感光速度快,则需要添加碘化银。 人们在摄影时,将胶片上的溴化银暴露在光线下,溴化银便分解为金属银和溴,光线越强,分解出来的银便越多。胶片上所生成的银原子恰好组成了人物或景物的像,但在这个时候,在胶片上却看不...
银盐的妙用
银盐的妙用 感光材料要用大量的银,这与照片上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关。胶片上能发生感光作用的一层薄膜,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银、溴化银或碘化银以及明胶。氯化银对紫外线和紫色光敏感,溴化银和碘化银则对紫色光和蓝色光敏感。在感光速度上,碘化银最快,氯化银最慢,溴化银处于中等速度。因此,普通的胶片和印相纸常采用溴化银做感光材料。如果要求感光速度快,则需要添加碘化银。 人们在摄影时,将胶片上的溴化银暴露在光线下,溴化银便分解为金属银和溴,光线越强,分解出来的银便越多。胶片上所生成的银原子恰好组成了人物或景物的像,但在这个时候,在胶片上却看不到这些银,只存在一种看不见的潜在的银原子,摄影上称它为潜影。要想得到一张看得见的图像,并能长期保存下来,胶片还必须经过冲洗(要在暗室中进行)。 冲洗有两道工序,首先是显影,其次是定影。显影是将感过光的胶片放到显影液中,显影液中含有对苯二酚,它是一种还原剂,能够以潜影中的银原子为核心,将潜影周围的溴化银还原为金属银,不在潜影周围的溴化银则不会被还原。因此,在显影以后,胶片上就形成了与景物的明暗正好相反的黑白图像,景物是黑的,胶片上的图像则是白的。 显影以后,还必须把胶片上多余的溴化银除掉,这就是定影。做法是把用水洗去显影液的胶片放在硫代硫酸钠溶液(这种溶液称为定影液)中,溴化银便被溶解。最后,用水洗去定影液,胶片就可以长时间保存而不变质了。 由于胶片上出现的黑白图像正好与实际景物明暗相反,因此还要把胶片上的图像翻转到印相纸上。为此可以将印相纸和胶片贴紧,放在印相盒内曝光,然后把印相纸进行显影和定影,就可以得到一张与景物明暗程序一样的黑白照片了。 至于彩色胶片、它的感光材料也是溴化银,只是要加进多种成色剂。成色剂都是有机化合物,能在显影剂的作用下产生各种不同的颜色,但冲洗时也要经过显影和定影两道工序。 氯化银这种感光材料还有一种妙用,那就是它能使玻璃变色,用来制造变色眼镜。如果你是近视眼,当你在阳光曝晒的夏日骑着自行车行驶在马路上时,最好把近视眼镜取下来,换上一副太阳镜。但是,当你回到室内时,又要重新换上近视眼镜,很显然,这会带来很多不方便。 如果你有了一副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变色眼镜,就不必这样麻烦了。变色眼镜有一种特性,当太阳光照射时,镜片就变暗,成了太阳镜,使你在室外的太阳光下,有一种舒适的感觉。当你进入房间以后,颜色会自行 消失,恢复成普通眼镜,戴着它在室内看或工作,与普通的近视眼镜完全一样。 变色眼镜的奥秘何在,原来,这种眼镜的镜片是一种光致变色(能由光的变化而引起变色)玻璃制成的。制造这种玻璃时,要在玻璃的原料(碳酸钠、碳酸钙和二氧化硅)中加入少量氯化银做感光剂,微量铜做增感剂,再经过熔融加工,便制成了变色玻璃。 氯化银是一种见光能够分解的物质,分解出来的金属银的颗粒很细,但可使镜片的颜色变暗变黑。于是,玻璃的透明度就比较差了。但是,为什么变色眼镜在室内没有太阳光直射的情况下又会变成浅色呢,原来,在制造镜片时,还要加进另外一种东西,叫做明胶,它的作用是:在没有太阳光直射的情况下,明胶能使已经分解出来的银和氯重新结合,转变为氯化银。由于镜片中的金属银消失了,镜片的颜色当然又变浅了。 这种变色眼镜也可以用作电焊工人的护目镜。工人戴上这种护目镜,在焊接之前,能很清楚地看见焊接材料和应该焊接的地方。焊接开始以后,由于强光的作用,护目镜便变暗,可以防止强光刺激眼睛。 如果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换成这种变色玻璃,对于安全行驶和遮挡阳光都很有利。因为当汽车迎着阳光行驶时,由于阳光的闪耀,司机总会感到很刺眼,如果有了变色玻璃,就可以避免强光刺激眼睛。特别是当汽车从明亮的地方急速地驶入暗处时,变色玻璃使司机仍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保证不出事故。如果小汽车的车顶是变色玻璃,那么,在白天阳光照射下它会变暗,在天暗以后它又会明亮起来,可以提高车内的采光效果。 如果大型建筑物用这种玻璃装在窗上,那么,在盛夏和酷暑季节,当阳光强烈照射时,室内温度不致很快增加。 碘化银有一个奇特的用途,可用来进行人工降雨。古时候的人在天灾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在大旱之年,穷苦的农民只能跪在地上求雨,乞求老天爷的恩施,可那毕竟是一种迷信活动,一点也没有用处。只有到了科学昌盛的20世纪,气象学家揭示了云雾降水的原因之后。才有可能研究人工降雨的方法。 天为什么会下雨,那是因为大海和江、河、湖泊中的水蒸发以后,上升到天空中,如果遇到冷空气,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逐渐长大,当长到足够大的时候,就会成为雨滴落到地面上。可是,刚刚凝结出来的小水珠,它的半径很小,在一定温度下很快会重新蒸发为水蒸气,也就是说,这些很小的水珠是不稳定的,往往当它还来不及长大时就消失了,所以也就形不成雨点。 水珠怎样才会逐渐长大呢,这还得归功于空气中存在的许多尘粒。实际上,水蒸气是以这些小尘粒作为核心,水蒸气分子在这些小尘粒的面上逐渐凝结,然后把小尘粒包围起来,形成了水珠,由于水珠包围在小尘 粒外面,半径要大得多,不容易因蒸发而消失,很容易继续长大并聚集成雨滴,降落到地面。 因此,要使天上降雨,主要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天空中需要有足够多的水蒸气,也就是要有云,万里晴空的地方是不会下雨的;第二,需要有晶核,使空气中的水蒸气以晶核为核心凝结成为水珠;第三,温度要低,可以促使水蒸气凝结成水珠。温度太高了,即使凝结成了水珠,也会蒸发掉。 根据以上原理,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作的化学家郎缨尔和物理学家沙弗尔于1940年开始研究人工降雨的方法。他们让一个冷冻箱内充满了水蒸气,然后把干冰(固体状态的二氧化碳,常用作冷冻剂)撒到冷冻箱内,这时,箱内的水蒸气立即凝结为水珠,箱内好像发生了一场人工制造的暴风雪。 郎缨尔和沙弗尔对这一实验进行了分析,认为干冰起了两个作用:第一,使箱内的温度下降;第二,干冰和空气中的尘粒一样,起到了晶核的作用,使箱内的水蒸气凝结在干冰的周围,形成了雨雪。这个实验表明,可以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同时也表明,化学家和物理学家居然代替气象学家,首先实现了人工降雨的夙愿。郎缨尔和沙弗尔先后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和澳大利亚的悉尼,成功地实现了人工降雨。 干冰虽然能实现人工降雨,但它在室温下很容易升华(固体不经液体直接变成气体),一般都要保存在保温设备中,再用飞机把它运送到高空,然后在云层中撒开,使空气冷却,并形成晶核,进行人工降雨。这当中,制造干冰的保温设备相当费时费钱。 能不能用其他物质代替干冰呢,这是美国物理学家冯内加特继续探索的课题,他提出用碘化银晶体代替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碘化银能在室温下长期保存,而且用量比干冰少得多,运输也比较方便,用飞机运送到高空,撒在云层中,就能降雨。后来,又采用发射装置从地面上像发射高射炮弹一样,把碘化银送入云层,不用飞机也能人工降雨。 尽管碘化银是一种贵重药品,但是制造一场人工雨所需的用量并不多,一般来说,0.9kg碘化银晶体已经足够使很大一片地区的上空的云层布满晶种。这一发明说明化学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本文档为【银盐的妙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