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的策略研究

2017-12-10 33页 doc 63KB 8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3124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的策略研究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的策略研究 《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的策略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葫芦岛市实验高中 2010.3.10 1 《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的策略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组成员介绍: 组长:樊玉玲 孙中心 组员:杨国齐 李长富 蔡丽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我国传统的化学课程教学存在学科中心倾向,如过分重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忽视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一直是依赖教师的灌输,背很多的化学公式,做数不清的习题,与教师共同研究...
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的策略研究
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的策略研究 《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的策略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葫芦岛市实验高中 2010.3.10 1 《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的策略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组成员介绍: 组长:樊玉玲 孙中心 组员:杨国齐 李长富 蔡丽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我国传统的化学课程教学存在学科中心倾向,如过分重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忽视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一直是依赖教师的灌输,背很多的化学公式,做数不清的习题,与教师共同研究奇形怪状的文字游戏,问题的真正答案反而置之脑后,乏人问津.教育的自身的僵化和单一不同程度地压抑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自由多样化发展.这种知识中心倾向还表现在过分重视学习目标中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对其他目标,如态度与价值观、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重视不够或落实不够;过分重视间接经验的系统传授和获得,忽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尤其是忽视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从事自主探究、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等活动,这些直接的经验给学生带来的体验、感受、经历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而我们忽视这些经验给学生带来的重要教育意义。探究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只有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能真正体验。科学研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又要进行、综合、推理与判断等思维活动,这样才能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化学,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在化学课程中,将科学探究作为核心,这是科教兴国战略在化学课程改革中的具体体现。《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就是要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必须三位一体地融合在具体的学生学习活动中,而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分别灌输给学生。为此,至少对于理科教学来说,科学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好的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用能有效地激起问题的事物或现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和实验等收集事实证据的活动、提出和求证假说以及做出解释等积极构建知识的活动;通过交流甚至辩论,使学生得以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解释,不仅能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通过真正的“做”科学,可以保持学生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等,学生既学到知识内容,又掌握更深入地运用和探究那些知识所必需的思维方法,使探究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形成正确的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这种教学模式旨在突出体验性和探究性的有效融合,强调以学生体验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在特定的情境下亲历化学科学探究的历程,使学生从观察、描述、洞察、提问、设计、收集证据、讨论、知识整合、知识的拓展运用等多种学习活动中,建构新的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悟出认识化学本质和解决化学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逐步养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和态度。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 2 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探究教学又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和热情,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从事自主探究、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体会这些直接的经验给学生带来的体验、感受、经历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同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研究过程: 过去多年来,对学生学习科学的大量深入、系统地研究,对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科学教学模式提出了越来越大的挑战。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样掌握科学知识的?一般认为是我们教会的,我们不教他们怎么会呢?而事实上,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空的脑袋来到我们的科学课堂上的,对于不少问题,他们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论”。最要紧的是,这些常常与科学理论相悖、同时也往往被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是不屑一顾或不堪一击的“理论”,确是学生长期经验加智力活动的产物,是他们“心中的科学”。实际上,对于不少内容,灌输式的科学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外加的甚至怪异的科学知识去与学生基于好奇的天性而自发探究所获得的成果进行竞争!有科学的权威、教师的权威以及考试的权威在手,我们可以暂时领先。但这样的胜利不仅很快会成为过眼烟云,而且为它付出的代价,不是学生心灵上对科学的排斥甚至厌恶,就是科学精神的缺失。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自己的理解是应该得到充分尊重的,因为他们是学习过程的基本起点和贯穿始终的最活跃的因素。学习活动实质上就是学生自己的想法、他人的观点以及观察实验结果之间直接互动的过程,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可能通过认知冲突体会到个人理解的局限和科学理论的优越所在,为前者向后者的转化铺平道路。否则,岁月很快会冲刷掉学生心中被硬贴上去的东西,留下的只有他们自己的“科学”。 当然,化学课程中倡导科学探究,并不是对其他教学方式的否定。探究式学习同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应当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不可偏废。实际上,在以往的初中化学教学和教材中,我们也都可以找到探究的实例。比如,和酸发生置换反应时金属活性的对比、几种溶液pH的对比等;就是在习题训练中,我们也可以找到探究性策略的痕迹;再如,化学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以前我们主要强调的是它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形成概念等,以探究的思想审视之,则应当至少注意揭示其中探究问题的方法。例如,如何进行对比实验,如何获得有效的证据等。这样,传统的教学方法就富有了新的内涵。简言之,就是应当将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并用它重新审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缺点,改造传统的化学教学,使之更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要求。 《化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过程主要有以下8个要素组成: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 ?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 ?解释与结论 ?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 对以上几个要素,课程标准中对其教学特征做了以下说明: 3 第一,在探究活动中,各要素呈现的顺序不是固定的,如‘‘进行实验’’既可作为收集证据的途径。也是提出问题或做出假设的一种依据; 第二,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水平层次。探究活动包括实验、调查、讨论等多种形式。活动中包括的探究要素可多可少,教师指导的程度可强可弱,活动的场所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探究的问题可来自书本也可源于实际生活;第三,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不宜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等等。 实际上,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对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内容有明确要求的教学中,要组织在以上8个要素上都有高度探究性的活动是不容易的,也无必要刻意追求这样的境界。而是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情况,进行包括某些过程要素的部分探究或进行包括所有过程要素的整体探究。而且,根据不同的情况,教师在活动中起组织作用的程度和学生自主设计进行探究的程度可以各有不同。在化学课的教学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验: (一)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此处,我们所指的问题是可调查的问题,即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回答的问题,也可称之为科学性问题。但是,应当明确学生提出一切种类的问题的价值,以避免造成只有可调查的问题才是值得提出问题的印象。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包括表达不好或表达不清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是重要的。因为通过提出问题,学生可以将一个经验与其他经验之间建立联系并理解世界的意义。但是,如果教师以至学生自己能够认识到通过科学探究可以回答以及通过科学活动不能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区别,这样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一个适合探究的问题至少具有两个特征。即这个问题必须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进行解释并且能够为学生所理解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下面的一则或许能较好地说明这两个特征,也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案例1】 燃烧和缓慢氧化 教师是这样提出问题的:“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准确地找到了‘纵火犯’——草料。草料怎么成了‘纵火犯’呢?” 这一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运用“着火点”、“缓慢氧化”、“自燃”等主要概念进行解释,毫无疑问,教师设计的这一探究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化学课程标准中,对“提出问题”这一要素的教学目标是: ?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经过启发或独立地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能比较清楚地表达所发现的问题 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此,我们提供以下几种策略。 1(培养兴趣,让学生留心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各种现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个体行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对化学及相关问题的兴趣,他们就会留心自然、观察社会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各种现象,产生积极的情感。相反,如果学生没兴趣,他们就会熟视无睹,一切现象和事物如过眼烟云,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兴趣我们采取如下一些方法和策略。 (1)设计新颖的课堂引入。 4 【案例2】 二氧化碳的性质——魔术引入 教师表演“清水变牛奶’’的魔术。教师用玻璃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直至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试管中的“清水”是澄清的石灰水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向其中吹气后会变浑浊,由此引出二氧化碳的性质。 【案例3】 《氯气》——故事引入 1773年,舍勒在研究过程中惊奇地发现,当把黑锰矿(二氧化锰)和浓盐酸混合加热时,很快就产生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舍勒简直兴奋到了极点,因为在当时人们很少能看到有色气体。但是,他的兴奋很快就变成了厌恶,这种黄绿色气体源源不断的产生,几乎使舍勒窒息,肺部极为难受。受事业心的驱使,舍勒对这种气体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发现它有魔术师般的本领,把鲜艳的花朵或翠绿色的叶子放进其中,美丽的色泽很快就褪去了,火遇到它立即熄灭,将蚱蜢放进去蹦跳几下就死去了,若把它溶解在水里,所得水溶液对纸张、蔬菜和花朵都具有永久性的漂白作用。此外,他还发现这种气体能跟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另外,我们还利用网络下载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科技成果、信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 (2)学习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和联系社会。 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联系社会,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化学,兴趣和注意力就会被调动起来。如讲到溶液的酸碱性时,联系洗发剂、护发剂的酸碱性以及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等。在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时候,教师的着力之处应当是如何使学生体验和逐步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化学”,用以加深他们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了解及掌握,强化他们对科学技术和现代社会关系的认识与感受。 2 .引发好奇,让学生在阅读、观察和实践中提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 学生对化学有了兴趣,留心了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如果产生好奇心理,到了提出问题的火候,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是让学生由奇而生疑,由疑而生问。 (1)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阅读,从字里行间去寻找问题。 阅读在探究性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首先要阅读的是化学教科书。化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本身就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好奇而提供的。如每个章节开头所列的问题,对学生的阅读提问有引导作用,有的是一些信息资料,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才能提出问题。除了教科书外,科普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化学趣史》《化学家的足迹》等都可以起到这样的功效。它们都能够唤起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问题的好奇。有了大量的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问的意识和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学生就能在网上浏览、在书刊报纸的阅读中,从字里行间发现并提出一些与化学相关的问题。 (2)让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实践,对新奇事物及现象提问。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要求学生重视观察和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多做实验,展示各种化学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新奇现象发生的条件和产生的原因,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各种疑问也就随之而生。如在学习“分子”的内容时,演示“烧杯中溶液为什么会变红”(的实验,学生在好奇中提出疑问:是什么使得烧杯中的溶液变红了? 探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结合化学知识的学习,组织学生到社会生活实际中去参观、调查,一方面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实际中应用,另一方面从科学、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需要解决的探究性问题。 (二)组织交流评价,让学生在倾听、讨论中提高其提出和表述问题的能力 5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表明他们迈出了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但要提高提出和表述问题的能力,则需要进一步的工作。基本的策略就是学生提问后及时组织讨论、交流、评价活动。让学生在倾听、讨论中提高提出和表述问题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的问题要是完全由学生自己提出来,当然很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等到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好的探究问题之后才能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相反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际上,筛选出那些可能会引发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动的问题,与提出好的问题同等重要。 如果这样的程度也不容易达到,就完全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的问题,根据别人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完全可以进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且,只要学生真正卷入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实际上,真正的探究活动整个就是由问题引导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贯穿于探究活动的始终,自然地进行。 模式I 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问题——实验事实——讨论——结论——应用。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的根源,是学生通过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实验事实是学生在实验中看到的实验现象,然后学生根据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探究,从而得出结论,进行应用。实验模式I是化学实验探究得基本模式,它使用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概念、定律、原理的教学。 示例1 、 盐得溶液都显中性吗,(人教版《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P53 ) (1)提出问题:盐得溶液都显中性吗, (2)观察 实验 在6只实管里分别盛有浓度均为0.1mol/L的NaCl、CHCOONa、NaCO、NHCl、NaSO 、323424NaHCO、(NH)SO七种溶液,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观察试纸的颜3424 色的变化,然后和标准比色卡进行对照,得到实验事实。 (3)实验事实 滴有 NaCl、NaSO溶液的试纸显黄色 说明溶液是显中性的 24 滴有 CHCOONa、NaCO、 NaHCO溶液试纸显蓝色 说明溶液是显碱性的 3233 滴有 (NH)SO、NHCl溶液试纸显红色 说明溶液是显酸性的 4244 (4)讨论 为什么不同的溶液的酸碱性不同呢,各种溶液中存在哪些微粒呢(分子和离子),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 -+溶液 微粒 [OH]和[H]的关系 可能发生的反应微粒 + ---+NaCl OH OH和H -+NaCl ]= [H] [OH+ HHO 2 + -2- SOOH Na4-+-+NaSO ]=[H] OH和H [OH24+ HHO 2 - + --+COONaOH 和H CHOH3-+CHCOONa ]> [H] [OH3+-+H HO CHCOO和H 23 + --+2-CO OH 和H NaOH3-+NaCO [OH]>[H] 23 6 + +2-HHO CO和H 23 --++ 2- SO OH 和H NHOH44-+(NH)SO ]< [H] [OH424+-+H HO NH和OH 24 - --++ClOH 和H NHOH4 -+NHCl ]< [H] [OH4+-+H HO NH和OH 24 -+【讨论】最初有水电离出来的OH和H的浓度是相等的,是谁打破了这一等量关系?它是 +--2-怎样改变[H]和[OH]的? 在CHCOONa、NaCO溶液中的CHCOO 和CO分别结合由HO电323 332++离出来的H生成了弱电解质, 消耗溶液中的H,使水的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最终使 - +溶液中的[OH]>[H]。 +- CHCOONa == Na , CHCOO 33 , -+ HO == OH , H 2 ?? CHCOOH 3-+ 同样在(NH)SO、NHCl的溶液里 NH结合由HO电离出来的OH生成了弱电解质,消耗424442-- +]< [H]。 溶液中的OH,使水的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最终使溶液中的[OH -+ NHCl == NH,Cl 44 , -+HO == OH , H 2 ?? . NHHO 32-+ 在NaCl、NaSO的溶液中因为没有能够和水电离出来的OH和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从24 而不能破坏水的电离,所以他们的溶液是中性的。 (5)结论 象CHCOONa、NaCO这样的盐(强碱弱酸盐)溶液显碱性。 323 象(NH)SO、NHCl这样的盐(强酸弱碱盐)溶液显酸性。 4244 象NaCl、NaSO这样的盐(强酸强碱盐)溶液显中性。 24 (6)应用 盐类水解的应用 模式II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II可以概括为:问题——实验事实——推断——论证——结论——应用。模式中的推断是指根据已知的知识和规律,对未知的知识和规律进行推断和解释。在教师的帮助下对自己的推断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通过实验论证推断的合理与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验证包括实验验证和理论验证,其中实验验证是最直接、最可靠、最有力得方式。 示例2、验证Cl和HClO谁具有漂白性,(人教版《必修I》P72) 2 (1)问题: 氯水能使有色物质退色,真正起到作用的是Cl还是HClO, 2 (2)实验事实:氯水能使有色物质退色;在氯水中发生以下反应: Cl,HO ==HClO,HCl 22 (3)推断:起漂白作用的可能是Cl也可能是HClO 2 (4)实验验证: 7 在两支实管中分别加入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然后依次通人干燥的Cl, 2观察现象。 (5)实验现象 干燥的有色布条没有退色;而湿润的有色布条退色。说明Cl没有漂白性。 2 (6)实验检验 将有色布条深入到NaClO溶液中,滴加少量的盐酸溶液,微热发现布条退色,原因是溶 -+液中的ClO和H生成了HClO,溶液中也没有Cl,所以起到漂白作用的是HClO。 2 (7)结论 HClO具有漂白作用,而Cl没有,Cl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退色,是因为Cl和HO生2222成了HClO的缘故。 (8)应用:要先生成HClO才可以漂白物质的一系列题目。 以上就是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常用的两种模式以及案例,但也不是相对独立的,应该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的结合。不管是哪种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手段和形式,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实验探究氛围,这是开展实验探究教学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础。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应注意开发多种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自然景观、日常生活和社会问题、物质及其变化、科技成就、化学史实等各种素材;另一方面还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如实物、模型、图表、实验、多媒体等,充分发挥素材的教学价值,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的目的,同时还应紧密结合具体的化学教学内容来进行,注意为学生提供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的各种活动,使学生在实验探究的活动中学习化学教学内容,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经历和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的。 初步取得的成绩 1(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它已经成为我们学生的一种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因此,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的思维常常进发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智慧的火花;学生真正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 2(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教学策略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使我们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来完成化学教学任务。这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在我们的教学中得以应用。在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在教师成功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的情境下,学生既是探究式学习活动的主动者,又是教师探究性教学策略的受动者。 3(科学探究作为一项教学内容 科学探究作为化学课程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主要是在化学教学中,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让学生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在科研过程中我们几位老师编写了大量的教学设计,写了论文。 附:教学论文: 《中学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策略的研究》 《探究式教学之我见》 8 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 《铝的化合物》 中学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策略的研究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按照科学探究要素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对化学课堂上的探究式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 探究式课堂教学 自由探究 一、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等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由于它顺应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的心理需求,因此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高效性。特别把它与初中自然科学这样一科本身以科学探索、实验为知识获取的手段的学科有机的融合,更能体现它的优越性。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避免让“探究式”成为一种形式、“摆设”,也就是如何使“探究式”的内涵真正落实,切实提高教学的效度,让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应该是很多教师在思考和摸索的急需解决的课题。本文就探究式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做法。 “探究式”教学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但也不忽视教师“教”的作用。相反,在“探究式”教学中,把教学策略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上,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 正确的学生观――――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题以及确保学生学习的主题地位; 明确的教师―――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为学生提供示范、建议、指导和评价,而不是传统教学中权威的讲授者; 新的教学观―――――促进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其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9 二、课堂实施的策略与步骤 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操作程序和要求,可分为四步进行。 第一步:示标引题 示标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人,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教师一堂课的开头用一两分钟时间,通过小黑板或投影仪准确清楚地向学生展示课堂教学目标,以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参与教学过程。学习目标力求具体明确,切忌出现抽象的词语。同时注意要尽量挖掘德育培养目标,并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提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如“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和老师一起顺利完成目标~”等语言,以激发学生勇敢地追求目标,为下一阶段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进人自学探究阶段。 第二步 自学探究 自学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本步可分为自学前指导(1分钟)和自学探究(6-8分钟)两部分。自学前的指导使学生明确自学的内容、方法、要求和时间。自学探究部分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它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因此,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自学探究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师相信不相信学生,给不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权利。能相信学生,也能给权利,学生自学探究水平肯定会迅速提高。当然,教师要特别注意帮助自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自学,同时通过巡视、对话、查看自学练习等形式了解学生(中下生为主)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分析归类,作为下一步解疑导拨作准备 第三步: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的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可安排5,8分钟时间,让学生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不提重复性、与主题无关的问题。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教师可根据需要确定选用哪一种更好。这三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以往组织课堂讨论,主题不明确,时间不充分,气氛不和谐,图形式走过场多,讨论探究效果很不理想,这需要尽力避免的。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10 第四步:实验、实践探究 这一步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或对与知识紧密联系的实际问题的探索,既是对知识探究的巩固,又是对知识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怎么有利就怎么做。 三、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物质基础。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探究式教学模式提供了更易于实现和操作的物质基础。这主要表现在: 1(教育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学生可以十分方便且相对独立地查询和获取知识。 与传统的纸介质信息载体相比,电子媒介有着惊人的高密度。一部百科全书的内容完全可以装入一张光盘,因此在信息时代,每个家庭拥有一座小型图书馆已经不是神话。因特网更是知识的汪洋大海,在网上搜寻、检索知识变得十分有效和容易。每个上网的学生都可以方便地进入这一超大型的图书馆,并可以获得各方面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2(多媒体、交互式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信息表达方式,大大提高了探究式学习中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增添了活力,因其文、图、声并茂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使得各种教育信息的表达更加生动、直观和多样化。计算机领域里的虚拟现实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并开始在辅助教学中得到应用。虚拟技术以电子信息装置取代原有的感知对象,具有其它方法难以替代的优势。例如,计算机芯片的结构相当复杂,且体积小、密度高,难以观察和了解它的构造,更难以直观了解“数据是怎样在其中流动的”,虚拟技术可以在感觉上让学生“走进芯片内部”,亲自观察“数据流动”。 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活跃,更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助于克服传统班级授课的“工业化”教学模式,为因材施教、实施教学个别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了较理想的技术手段。 四、正确把握探究广度和深度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每堂课都采用探究式教学,还是有选择地运用,是整堂课都要在探究中进行,还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是一切都放手让学生去做,还是在老师引导下进行,这涉及探究的广度和深度问题。 11 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由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对象,设计探究程序,收集所得数据,检验假设,直到最后做出结论。简单的说,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各种探究活动独立地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料,起到活动的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因而从这一点而言,自由探究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地发挥创造性的机会。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学生探究能力越来越高,就可以给学生更多自由探究的机会,使学生的独立性越来越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特别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探究式教学的最大优越性,还需不断地实践,在实践中提高。 今天,探究式教学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采用恰当的探究式教学策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它给学生带来的是无比的财富,它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思考、提出问题、解释、合作交流、如何去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探究教学中,创设了多元、动态、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唤醒、发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利于形成现代人的终身需要及全面发展所应具有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课堂改革中,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探究式教学,把握教学规律,创造新形式、新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水平。但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时,尚要注意与其它教学方法的结合,扬长避短,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探究式教学之我见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自身生活和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自主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目标便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式学习”的目标在于:?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研究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科学的态度和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看,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一、渗透探究意识养成质疑的好习惯 在化学教学中把严密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日常教学能够让学生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用现实的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形成质疑的习惯,进而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摸索科学探究的方法。如,学习原电池时,教师提出“电池中的电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大多会问,“怎样才能形成原电池”,于是学生就有了探究的意识,念头。学完原电池原理继续学习化学电源时,教师问“我们演示实验中原电池的电流是很弱的, 12 利用原电池原理制化学电源时还需解决哪些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和探索“氧化剂,还原剂用什么,正负极材料,电极面积,电极距离,用怎样的电解质,浓度要多少”等问题。 二、摸索探究方法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讨论为途径,实验探索为形式,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 1(自学探究: 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前布置有梯度的内容,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明确所研究内容的知识背景、研究目标以及研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学等系列自觉行为形成探究的氛围。学生在课前充分的自学准备,无疑像一针强心剂,既能打动学生心灵,又方便形成统一的课堂气氛,使学中有探,探中有学。学生在读书本、读图的同时感悟知识,探究问题。 2(合作探究: “探究性学习”能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促进思想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高层次的情感目标。学生间或师生间的探究可通过充分对话、答辩和争论,从混沌走向有序。学生在自学探究基础上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即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多则班级全体参加,少则几个人,形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充分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点拨。如学习喷泉实验时,不同的同学分别用氨气和水,氯化氢和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实验,共同得出形成喷泉的条件。学会分享与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得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当今的学生思维活跃,想法大胆且有创新,除了可以互相交流,还完全可以与教师平等交流合作。 3(实验探究: 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的体验。自己动手实验,设计实验装置,控制反应条件,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对反应机理的研究等,本身就是一种探究学习。 新教材把关注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开辟了“活动与探究”栏目,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及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学生学会实验并通过实验探究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实验,就会有收获,其实不然。由于学生的基本操作不熟悉,相应的辅助知识不具备,因而造成了部分学困生无从下手,因此盲目放手让学生去实验两极分化的趋势会更加明显,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相左。故实验应有老师的引导。 在教师的引导下如何真正地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收获、有发展,笔者以为首先应体现一个“小”字。探究实验的“小”,体现在规模小,它所需仪器,药品不多,步骤少。观察的范围小,探究的问题少。此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积极思考,在细小方面捕捉思维的灵感,让学生着眼于观察的现象,不随意放弃任何细小的细节,对于观察的小细节、小现 13 象要给以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实验完毕后,要让学生撰写探究实验报告,并就问题的一个小侧面,一个小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其次要体现一个“动”字。实验本身是一件动手动脑的活动,学生若不亲自动手,就无法体验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活动中要突出动手,只有“动”,才能观察到生动有趣的化学变化,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发挥人体潜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兴趣。 三、重视评价,对探究的过程,探究的结果进行有的放矢的评价 将过去的总结性评价朝着发展性评价转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1.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在学习和探究活动中有切身体验,感受很深,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适当的方式释放他们的情怀。教师要给予他们机会。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自我,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通过交流来表现自我,是学生评价的一种很好的形式。评价时,同学能肯定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还能客观地指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良习惯。通过评价,同学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对自己有鞭策和激励作用。同时能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探究的方法。 2.教师评价 科学探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亲自动手,亲自经历,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探究的过程也不会一帆风顺。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坚信成功。教师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获得学习方法的过程中,自己也会不断进步,教师角色的变化不但解放了传统的教学,在参与过程中亦不断获得快乐,对学生的变化会不断获得成功感。 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使学生持科学的态度和精神进行探究,研究探究的方法,在探究中获得更大发展。 教学设计 必修1 第三章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二课时:一、铝的化合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Al(OH)和AlO的两性:与强酸、强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性质;323 认识到铝的化合物与其它金属的化合物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制备Al(OH)并探究Al(OH)性质实验,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使33 他们加深认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Al(OH)性质的探究实验,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喜悦,3 同时培养他们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心理品质。 重点难点: 14 Al(OH)和AlO的两性;在过程方法方面的重点是运用实验方法来研究物质的性质。 323 教学媒介及教学素材: ?实验仪器: 大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硫酸铝溶液、稀盐酸、 醋酸、 NaOH溶液、氨水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教学,观察、对比、分析、推理、归纳相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教师活动预测 学生活动预测 设计意图 环节 [引入]第一课时我们学了铝单质的性 质,今天我们学习铝的两种化合物— Al(OH)和AlO的性质,它们具有不同 323 引入课题,于一般金属氢氧化物或金属氧化物的听讲 明确学习任明确学习特殊性质。 务 任务 [板书]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二( 铝的化合物 (一)Al(OH)的性质 3 【展示胃舒平图片】 研究的物理性质。 了解Al(OH)观察分析得结论 3 Al(OH)的1. 物理性质 1、 不溶于水和乙醇 3 性质 白色不溶于水。 【提问】实验室如何制备Al(OH) 3, 制备氢氧老师实验操作并介绍药品 阅读教材铝盐与氨水 从教材中获 【板书】: 化铝 得知识 3,Al,3NH?HO = Al(OH)?,3NH3234 观察看到白色不溶于 分成4份备用,鼓励学生进行实验验 水的胶状物质 证 学生回答与胃酸反应 从生活中学【提问】作为一种碱,结合图片还能 习化学 了解Al(OH)的哪些性质, 3 【板书】 2. 化学性质 强化研究物?与强酸反应 学生实验 质性质的方讲解:是否能与盐酸反应,实验验证。 实验探究 法,培养学生一组与盐酸 氢氧化铝 的动手操作另一组与醋酸 与酸的反 能力。 结论:能与盐酸反应与醋酸不反应。 应 学生写化学方程式可【板书】 +3+能配不平 Al(OH)+3H== Al+ 3HO 32 点拨:具有碱的通性,但不与弱酸反 应。 15 【设问】铝的特殊性质与碱溶液反应, 氢氧化铝是否与碱溶液反应, 对比实验 一组与氨水 学生演示 培养探究精另一组与氢氧化钠溶液 其余观察现象, 神和操作能结论:只与强碱反应 力 【板书】 : ?与强碱溶液反应 探究氢氧 --Al(OH)+OH==[ Al(OH)] 34化钠与碱学生书写方程式、理 【点拨】:氢氧化铝既能与强酸又能与溶液反应 解记忆 增强知识的 强碱反应,都生产盐和水。把这种氢 落实 氧化物叫两性氢氧化物。 【提问】:实验室里用铝盐与氨水制备 容易得答案:氨水并 氢氧化铝还是用氢氧化钠制备氢氧化 加以解释。 铝, 学以致用 【思考】:如果在硫酸铝溶液中逐滴 加入氢氧化钠,现象如何,并写出方 讨论并表达 程式 看图识图 【展示】一些宝石图片引出氧化铝。 激发学习兴【板书】 趣 二(氧化铝 1物理性质 类比氢氧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熔点高。 【教师点拨】 化铝探究类比学习 铝、氢氧化铝都能与酸和碱反应,氧氧化铝的 注重学法指化铝是否也可以呢, 实验验证 性质 导 【结论】都能反应溶解。 【板书】 2化学性质 ?与酸反应 + 3+学生书写,强化理解AlO+ 6H== 2 Al+3HO 232 ?与碱反应 两性氧化物的概念 --AlO+2OH+3HO= 2[ Al(OH)] 2324 知识应用 【小结】氧化铝与氢氧化铝一样,也 是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生产盐和 水,这样的氧化物叫两性氧化物。 学生讨论: 可能答出铝、氧化铝【迁移应用】:铝制品不能盛醋、酸 反应,关键引导学生梅汤的原因, 理解反应的先后顺 【教师矫正】给与鼓励 序。先与氧化铝、再 和铝 16 3+全部沉淀,1、要使氯化铝溶液中的Al[分析、解答] 适宜用的试剂是( ) 1(D A NaOH溶液 B AgNO溶液 巩固所学知3 C 盐酸 D 氨水 识,培养解决 2、选用一种合适的试剂,鉴别NaCl、2(氢氧化钠 问题的能力 MgCl、AlCl 三种溶液,并写出有关23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课堂练习 3、将一块久置在空气中的铝片,放入3、 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中,写出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 [总结]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Al(OH)回忆、领悟,总结归回顾本节所3 课堂 的两性,又学习了AlO的两性。重点和AlO的学知识,促进纳Al(OH)23323 小结 掌握Al(OH)和AlO与强碱反应的有两性。 学生总结归323 关方程式。 纳能力的提 高。 板书设计: 氢氧化铝和氧化铝 一、Al(OH)(两性氢氧化物) 二、AlO(两性氧化物) 323 1、与强酸反应 1、与强酸反应 ,3,,3,Al(OH),3H= Al,3HO AlO,6H=2Al,3HO 32232 2、与强碱反应 2、与强碱反应 ,,, Al(OH),OH=[Al(OH)] AlO,2OH,3HO=2[Al(OH)] 342324 3、制备 3,,Al,3NH?HO = Al(OH)?,3NH 3234 自我反思: 第二课时主要学习氢氧化铝、氧化铝的性质及铝合金的性能及应用,重点是理解氢氧化铝、氧化铝的两性。在实验室里由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来探究氢氧化铝的两性,理解为什么用氨水和硫酸铝溶液制取氢氧化铝而不用NaOH溶液和硫酸铝溶液制取,进一步巩固氢氧化铝的性质;总结归纳出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由Al(OH)的两性延伸到AlO的两性,这样323设计便于学生的迁移学习。最后通过“迁移?应用”中关于铝制器具使用的研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AlO的两性。 23 本节课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Al(OH)和AlO的两性,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利323 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并在生活中加以应用,真正使学生成 17 为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主人。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一. 教材依据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二(设计思想 在本课中设计了三次实验探究活动 ,三次讨论热潮。 水果电池:通过新知的创造性原电池实验探究、工作原 引入 迁移 趣味实验和设问应用和迁移。 理、组成条件,力图通过实 引入 验探究突破理论、概念。 1.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学习者在高中化学第一章学习了氧化还原的初步知识,对电子转移引起元素化合价变化的理论有所接触,初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积极思考,有较强的协作意识。 2.学习内容特点分析 教师应善于根据课标要求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教材从火力发电引入,我将其置后,突出了重点,能很好的落实新课标。本节内容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和相关知识之后,便于安排实验探究,让学生充分讨论,理解原电池的原理,探究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并培养学生利用新知进行创造性应用。 3.教学策略的选择 鉴于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学习内容分析,选择实验探究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突破概念,通过提出问题,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并得出结论,获取新知,学会以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突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获得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探究的 方法,能设计并完成原电池的化学实验。 2.掌握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实验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 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使学生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形成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 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体验科学 探究的辛苦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四(教学重点:原电池概念与构成条件 五(教学难点:用已学知识探究原电池的条件和装置 六. 教学准备 18 本节课的设计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整个的教学思路是参考《化学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教师教学用书,并在网上收集资料以便对教法采取正确的选择。由于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比较多,所以没有采用多媒体课件。本节教学活动设计了三次实验探究,三次讨论热潮,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讨论中总结归纳知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把铜丝和铁丝分别 接在电流计接线柱上,将铜观看,思考。 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丝和铁丝同时插在一个西 趣。 红柿上。 [设问] 引导学生从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是什么,引起该思考并回答 现象到深刻理解本现象的原因何在, 质。 试图通过实验帮助学[指导实验并设问]通过实生建立原电池的概念-验回顾Zn与稀硫酸的反应学生做实验,观察、记录现象,书通过实验突破概念。培现象及有关知识。Cu置于写有关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养学生实验能力通过稀硫酸中呢,如果将二者描述将Zn、Cu同时插入稀硫酸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建连接起来同时插入稀硫酸的现象 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溶液中,现象又如何, 及教学氛围。 [设问]综上化学能可以通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过一定的装置转化为电能,思考原电池的概念。 象分析,得出一般性概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要将的念的能力。 原电池。什么是原电池, [板书]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 能 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自学火力发电部分,分组讨论火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化(原电池) 发电的利与弊。 [指导阅读] 教材37页第一自然段 19 思考与交流:学生积极思考并分组 讨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组别 探究药品及器材 现象 [板书]1.原电池 力,培养通过实验现象1 Zn、电流计、玻璃 (1)概念:将化学能转变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棒、稀硫酸 为电能的装置。 质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设问]究竟什么情况下能2 Zn、电流计、Zn、 现象到本质等辩证唯构成原电池呢, 稀硫酸 物主义教育,形成通过 3 Zn、Cu、电流计、 实验突破概念的习惯。 两杯稀硫酸 4 Cu、电流计、Zn、 无水乙醇 培养讨论的意识和能[板书](2)构成原电池的思考、讨论、分组讨论并回答。 力,形成合作、协作精条件 神。 思考回答:在实验基础上,通过讨论训练学生归纳总结能[结论]形成概念 的形式自主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回答。 [板书]? 有两种活动性不 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单质) 作电极。 学生思考并纠正自己探究得出的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 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结论。 力、自我修正精神。 溶液中。 ? 两极用导线连接(或直 接接触)形成闭合电路。 [设问]原电池的原理什是 么,(以Cu-Zn原电池为例让他们习惯 思考并在老师指导下总结出, 提出问题)。 于用自己已有的理不同材料的各种原电池的正负极[板书](3)原电池的工作论知识解释、解决新和电解质一般规律性。 原理: 的问题。 电极反应式: 20 [知识迁移]利用上述的原学生动手进行开放式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作型思电池构成条件知识及实验设计原电池,应用、巩固新知识,实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器材学生自己设计原电池。 现知识的迁移利用。 和知识迁移能力。 [课堂总结]要求学生分组整理课堂内容,培养学讨论后进行总结。 自我总结。 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课堂练习]:略 训练其表达交流能力。 [作业布置]:完成学案。学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生进行自我评价(收获和不 我评价的能力。 足)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原电池) 1.原电池 (1) 概念: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2) 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 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单质)作电极。 ? 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 两极用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形成闭合电路。 (3)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电子转移,形成电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电极反应式:负极(Zn):Zn-2e=Zn 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Cu):2H+2e=H?发生还原反应 2 -2+总反应式:Zn+2H=Zn+ H? 2 九.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通过实验引入课题,学生会非常乐于思考问题。他们提出五花八门的假设:铜片不纯,硫酸有杂质等。当对这些假设进行讨论时,有赞成有反对,他们会提出自己的理由,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处于亢奋。经过一番交锋后,同学们的意见趋于一种最合理的假设,此时在放手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学生情绪回落平静,各个静静思考,做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假设的正确性。整节课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论分析自己得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知识是学生构建的。 21
/
本文档为【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的策略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