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2017-09-05 50页 doc 96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1942

暂无简介

举报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课程名称 口腔解剖学 第 1 次课 2005年 9 月1 日 教师姓名 黄靖 职称 副教授 教研室 口腔解剖 教学时数 4 牙的概述 牙的萌出 牙位记录 授课题目 教学对象 02级七年制 牙解剖应用名词及牙的表面标志 授课地点 新教学大楼102室 教学方式 理论 : 掌握牙的组成,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明确形态与功能的关系。 在牙的分类中,掌握各种分类方法及分类依据,明确各类牙的形态及 功能特点。 掌握牙体解剖的应用名词及表面标志。 掌握牙萌出的生理特点,,乳、恒牙的萌出顺序。掌握临床牙位记录 方法。 明确各...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课程名称 口腔解剖学 第 1 次课 2005年 9 月1 日 教师姓名 黄靖 职称 副教授 教研室 口腔解剖 教学时数 4 牙的概述 牙的萌出 牙位记录 授课题目 教学对象 02级七年制 牙解剖应用名词及牙的面标志 授课地点 新教学大楼102室 教学方式 理论 : 掌握牙的组成,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明确形态与功能的关系。 在牙的分类中,掌握各种分类方法及分类依据,明确各类牙的形态及 功能特点。 掌握牙体解剖的应用名词及表面标志。 掌握牙萌出的生理特点,,乳、恒牙的萌出顺序。掌握临床牙位记录 方法。 明确各应用名词及表面标志的概念,尤其是牙冠的突起及凹陷部分中,各概念的区别 及准确定义。 1. Janes L.Fuller etal. Concise Dental Anatomy and Morphology Year Book. MedicalPublishers Inc.1979. 2. 《口腔解剖学》第三版,皮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3. 13 4 6 牙齿模型,多媒体。 一 牙的组成 (20') (一)外部观察 (10') 从外部观察,牙体由三部分组成。(出示牙齿模型,并在黑板上描绘出来) 1牙冠():定义及临床意义—正确区分临床牙冠与解剖牙冠。 2牙根():定义及临床意义—正确区分临床牙根与解剖牙根。 每一个牙根从牙颈至根尖逐渐变细,在其尖端有一能通过血管,神经的小孔称为根尖 孔。 3牙颈()(颈线、颈缘、颈曲线):定义—各个牙颈曲线的形状。 (二)剖面观察(出示模型,并在黑板上描绘) (10') 从纵剖面观察,牙体组织是由三层硬组织和一层软组织组成: 1牙釉质() 2牙骨质( 三层硬组织,在牙根及牙冠中排列不同。 3牙本质() 4牙髓() 一层软组织。 牙冠中的结构排列为:牙釉质,牙本质,牙髓。 牙根中的结构排列为:牙骨质,牙本质,牙髓。 二牙的分类(20分) (一)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特点分类: (10') 1切牙() 2尖牙() 。 3双尖牙(前磨牙)() 4磨牙() (出示四类牙的模型)。具体说明其各自的形态特点(牙冠外形,位臵,牙尖数目, 牙齿数目,功能及牙根形态) (二)根据牙在口腔内存在的时间分类 (5') 1乳牙() 乳牙分类。 说明乳牙的萌出顺序及各牙的萌出时间。 2恒牙() (三) 根据牙在口腔内的位臵分类 (5') 1前牙() 位于牙弓的前部,包括切牙和尖牙。 2后牙() 位于牙弓的后部,包括双尖牙和磨牙。 三 牙的功能 (10') (一)咀嚼 咀嚼与消化的关系,咀嚼与颌骨发育的关系。 (二) 发音和语言 (三) 保持面部正常外形 四 牙的萌出及牙位记录方法 (一).牙的萌出 (30') 1 牙萌出的生理特点(具体说明解释) (1) 时间与顺序 (2) 左右一起萌出 (3) 下颌早于上颌 (4) 女性早于男性 2 牙萌出的顺序(反复说明) (1) 乳牙萌出顺序 (2) 恒牙萌出顺序 3 最早最晚萌出的乳恒牙(同学自己根据萌出的特点及顺序自己说出) (二) 临床牙位记录方法(掌握最常用的方法) (20') 1恒牙记录 2乳牙记录 一应用术语(出示模型及投影) (15') (一) 中线()(说明中线通过的部位) (二) 牙体长轴()(解释其与牙列的关系) (三) 轴面() (四) 接触区()(解释接触区的变化及重要性) (五) 线角()(指出线角的位臵及名称) (六) 点角()(指出牙面上各点角的位臵及名称) (七) 外形高点()(掌握其定义及一般意义) 二 牙冠各面的命名(出示模型) (10') (一) 唇面() (二) 颊面() (三) 舌面() (四) 近中面() (五) 远中面() (六) 合面() (七) 切嵴() 明确各概念的准确定义。 三 牙冠的表面标志 (30') (一)牙冠的突起部分 1牙尖()(出示上尖牙及磨牙模型) 牙尖的定义及发生部位,数目。 2结节()(出示中切牙模型) 3嵴() 为牙釉质的长线状隆起。不同部位的嵴,有不同的名称。(出示尖牙 及磨牙模型)。明确各类嵴的定义及部位。 (1) 轴嵴() (2) 边缘嵴() (3) 牙尖嵴() (4) 三角嵴() (5) 横嵴() (6) 斜嵴() (7) 颊颈嵴()、唇颈嵴() (8) 舌面隆突() (二) 牙冠的凹陷部分 1窝()(出示前后牙的模型)。搞清概念。 2沟()(出示模型并在黑板上描绘)能准确区别不同类型的沟。 (1) 发育沟() (2) 副沟() (3) 裂() 3 点隙() (三)斜面() (四)生长叶()(解释生长叶与牙发育的关系) (5') When we enter upon any new field of study, it is neccessary at once to learn the particular language of that fiele. Without adequate vocabulary, we can neither understand nor made ourselves understood. Definitons and expanations of terms frequently used in discussing tooth morphology. It will be helpful in understanding the descriptions of teeth that follow: Crown,Cervical,Root,Dentin,Cementum,Pulp,Pulp cavity, Incisor,Canine(Cuspid),Premolar(Bicuspid), Molar. 掌握牙的分类,组成及功能。 掌握各类牙的形态特点及功能特点。 1 名词解释: 1)牙合面 2)牙体长轴 3)嵴 4)发育沟 5)生长叶 6)点隙 7)牙尖 2 写出牙冠各面的命名及其定义。 3 试描述恒牙的外形和剖面观。 4 试比较切牙、尖牙、前磨牙及磨牙的位臵、数目和功能等。 5 写出乳牙和恒牙的牙位记录方法。 6 写出最早萌出的恒、乳牙名称,最晚萌出的乳、恒牙名称。 7 牙萌出的生理特点是什么? 切牙形态及应用解剖 课程名称 口腔解剖学 第 2 次课 2005年 9月 8日 教师姓名 黄靖 职称 副教授 教研室 口腔解剖 教学时数 2 授课题目 切牙形态及应用解剖 教学对象 02级七年制 授课地点 新教学大楼102室 教学方式 理论 : 上颌中切牙的形态。上颌尖牙的形态特点。 四个切牙的区别。上下切牙的区别。 1. Janes L.Fuller etal. Concise Dental Anatomy and Morphology Year Book. MedicalPublishers Inc.1979. 2. 《口腔解剖学》第三版,皮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3. 13 4 6 牙体模型,上下中切牙、侧切牙模型,多媒体。 1 上颌中切牙() (30') 是切牙中体积最大,切龈径>近远中径>唇舌径。(出示右上中切牙模型) 1)唇面 外形为梯形,切龈径大于近远中径,切缘大于颈缘。 唇面特点:切角的大小,发育沟部位,外形高点的位臵。 2)舌面 舌面特点:嵴,窝,外形高点。 3)近中面 两者的区别及接触区的位臵。 4)远中面 5)切嵴 6)牙根 2 上颌侧切牙() (20') 外形基本与上颌中切牙相似,特点是体积稍小,形态窄而长。与上颌中切牙形态的主要区 别:(出示上颌中、侧切牙的模型) 1)唇面 与中切牙的不同处:切角的角度。 2)舌面 舌窝及边缘嵴较中切牙明显。 3)邻面 近远接触区均比中切牙距切角远。 4)牙根 细而稍长,根长大于冠长,牙根宽度约为上颌中切牙的2/3。 3 下颌中切牙() (10') 下颌中切牙是全口牙体积最小的,牙冠宽度约为上颌中切牙的2/3。(出示上、下颌中切牙的模型对比) 1)唇面 切角基本对称。 2)舌面 舌窝不明显,边缘嵴和舌隆突也不明显。 3)近远中面 呈三角形,接触区均靠近切角。 4)牙根 近颈部的横断面呈葫芦形。 4 下颌侧切牙() (10') 体积介于上颌侧切牙与下颌中切牙之间。(出示上、下颌侧切牙及下颌中切牙) 1)唇面 外形呈梯形,不对称,近中切角为锐角,远中切角稍园钝。 2)舌面 舌窝及边缘嵴均不太明显。 3)邻面 近中接触区在切角处,远中距切角稍远。 4)切缘 与下颌中切牙相似。 5)牙根 扁园单根。 (10') THE PERMANENT INCISORS The permanent incisors are the first and second teeth from the midline in each quadrant. They are termed the central incisor and the lateral incisor. The maxillary incisor crowns are generally larger than their mandibular counterparts. Three of the major features which aid in distinguishing incisors from other permanent teeth include: 1 Biting edge or margin (incisor edge) 2 Mamelons 3 Location of marginal ridges. Key words: central incisor, lateral incisor, biting edge, mamelons. 注意上下颌切牙的比较。 1 试述上颌中切牙的牙冠形态。 2 列表区别上、下颌中切牙及侧切牙的牙冠形态。 尖牙、双尖牙组形态 课程名称 口腔解剖学 第 3 次课 2005年9月15日 教师姓名 黄靖 职称 副教授 教研室 口腔解剖 教学时数 5 尖牙形态的应用解剖 授课题目 教学对象 02级七年制 双尖牙形态的应用解剖 授课地点 新教学大楼102室 教学方式 理论 : 掌握尖牙、双尖牙的形态,尤其是上颌尖牙的形态和上颌第一双尖牙的形态。 尖牙组、双尖牙组的区别,各个牙的特点。 1. Janes L.Fuller etal. Concise Dental Anatomy and Morphology Year Book. MedicalPublishers Inc.1979. 2. 《口腔解剖学》第三版,皮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3. 尖牙、双尖牙的牙体模型。多媒体。 尖牙牙冠的颊舌径>切龈径>近远中径。尖牙有4个 1 上颌尖牙() (30') 是口内牙体最长的牙。冠与根的唇舌径比切牙的大。(出示上颌尖牙的模型) 1)唇面 特点:圆五边形,牙尖偏近中,轴嵴及发育沟明显,外形高点在颈1/3。 2)舌面 特点:舌轴嵴明显,将舌窝分成近中及远中舌窝。 3)邻面 近远中接触区的部位。 4)切嵴 5)牙根 长而粗壮的单根,近颈部的横断面呈圆三角形,根尖略向远中弯曲。 2 下颌尖牙() (30') 与上颌尖牙相比,下颌尖牙比上颌尖牙窄而薄,牙体显得细长。(出示上、下颌尖牙模型) 有以下特点: 1)唇面 大小、牙尖交角及偏向,均与上尖牙有明显的区别。 2)舌面 舌轴嵴不如上颌尖牙明显。 3)邻面 冠与根的唇缘呈弧形相邻连。 4)切嵴 与上颌尖牙相似。 5)牙根 扁园单根,较细,牙根也较长。 双尖牙组() 1上颌第一双尖牙() (30') 是双尖牙中体积最大的,整个牙冠似长方体。合龈径大于近远中径大于颊舌径。(出示 右上第一双尖牙的模型) 1)颊面 讲解颊面的形态,牙尖的大小及偏向,外形高点的位臵。 2)舌面 与颊面的区别,舌尖的偏向。 3)邻面 近、远中面的特点及外形高点,尤其是近中面有近中沟及近中凹陷。 4)牙合面 为重点讲解部分,外形,颊舌尖的大小及方向,窝沟情况,点隙距离等。(黑 板上描绘合面形态) 5)牙根 扁根,约80%分叉为颊舌两根。 2 上颌第二双尖牙() (30') 上颌第二双尖牙与上颌第一双尖牙比较,(同时出示上颌第一第二双尖牙模型) 有以下特点: 1)颊面:与第一双尖牙相似,但有不同点,尤其是牙尖的偏向。 2)舌面:与颊面的区别。 3)咬合面:与第一双尖牙的区别。 4)近远中面:接触区的位臵。 5)牙根: 上颌第二双尖牙牙根为扁形单根,根尖钝而弯,约60%不分叉。 3 下颌第一双尖牙() (30') 是双尖牙中体积最小的(出示下颌第一双尖牙的模型),与上颌双尖牙比较, 有以下特点: 1)颊面:与上颌第一双尖牙的区别。 2)舌面:特别短小,为其特点。 3)牙合面:特点为舌尖特别短小。有近中舌沟。 4)近远中面:接触区的位臵。 5)牙根:为扁形细长单根,根尖略偏远中。 4 下颌第二双尖牙() (30 ') 牙冠外形呈立方体,其长度、宽度和厚度几乎相等。分为二尖型和三尖型。(出示模型) 1)颊面:外形与下颌第一双尖牙相似。 2)舌面:二尖型与三尖型的舌面大小不同。 3)牙合面:发育沟形态二尖型与三尖型的不同。 4)近远中面:近中接触区在中1/3合缘处,远中接触区稍偏舌侧。 5)牙根:扁园细长单根。 (30') THE PERMANENT PREMOLAR Eight premolars are present in the permanent dentition with two in each quadrant. The term “bicuspid” is often used when referring to premolars are transitional between the canine and the molar in function, form and arch position. The two maxillary premolars exihibit much greater similarity to each in size, shape and function than do the mandibular premolars. Key words: Premanent premolars. 尖牙、双尖牙的区别。尖牙与双尖牙的区别。 1上下颌前磨牙的区别 2上颌第一前磨牙与上颌第二前磨牙合面的不同点 3下颌第一前磨牙的牙体特征 4下颌第二前磨牙的合面特点 磨牙的解剖结构及应用解剖 课程名称 口腔解剖学 第 5 次课 2005年9月 29日 教师姓名 黄靖 职称 副教授 教研室 口腔解剖 教学时数 2 授课题目 磨牙的形态及应用 教学对象 02级七年制 授课地点 新教学大楼102室 教学方式 理论 : 掌握磨牙组牙的数目,位臵,形态特点,牙根数目及相互间的区别点。 在上、下颌第一磨牙的形态特点,第二磨牙与其比较,第三磨牙掌握特点。 在于其合面形态较为复杂,沟、嵴、窝多,牙尖数目多,形态复杂,要注意区别。 1. Janes L.Fuller etal. Concise Dental Anatomy and Morphology Year Book. MedicalPublishers Inc.1979. 2. 《口腔解剖学》第三版,皮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3. 磨牙的牙体模型。多媒体。 1 上颌第一磨牙()(出示模型) (20') 六岁左右即萌出,故称为六龄牙。是上颌牙中体积最大的。牙冠颊舌径>近远中径>牙合龈径。 1)颊面:形态特点及外形高点位臵。 2)舌面:第五牙尖。 3)邻面:接触区位臵。 4)牙合面:形态,牙尖大小顺序,三角嵴形态,解剖学特征为斜嵴,发育沟形态及数目。 5)牙根:数目及分根方向。 2 上颌第二磨牙() (10') 体积稍小于第一磨牙。(出示模型) 1)颊面:同第一磨牙。 2)舌面:似第一磨牙,但少有第五牙尖。 3)邻面: 近中面大于远中面。 4)牙合面: 斜度更大,颊缘大于舌缘,如是三尖型则无斜嵴。(第一磨牙模型比较) 5)牙根 颊侧两牙根分叉较小,且向远中偏斜。 3 上颌第三磨牙() (5') 牙冠形态、大小、位臵变化很大。典型的形态与第二磨牙相似。 牙合面副沟多,尖、嵴不清楚。牙根大多融合成一锥形单根。 4 下颌第一磨牙() (20') 与上颌第一磨牙一样,称为六龄牙。是下颌磨牙中体积最大的。牙冠近远中径>颊舌径>合龈径。(出示模型) 1)颊面:形态特点,有两个半牙尖。 2)舌面:有两个牙尖。 3)邻面:近远中面的接触区位臵。 4)牙合面:形态,牙尖数目大小,横嵴,窝,发育沟的形态。 5)牙根 为扁而厚的双根。近中根及远中根。远中根有时又分为颊舌两根。 5 下颌第二磨牙() (10') 体积小于下颌第一磨牙。(出示模型) 1)颊面:同第一磨牙。 2)舌面:外形同下颌第一磨牙 3)邻面:同下颌第一磨牙。 4)牙合面:发育沟为“田”字形,是其特点。 5)牙根 双根,近中根和远中根,根分叉度小于下颌第一磨牙。少数可分为三根。 6 下颌第三磨牙() (5') 典型的下颌第三磨牙形态与下颌第二磨牙形态相实,但其形态、大小均多变异。 (10') THE PERMANENT MOLARS The maxillary molars are the largest teeth in the maxillary arch. The presence of four -five cusps three roots in most specimens. The presence of an oblique ridge on the occlusal surface. No comparable structure is found on the mandibular molars. The mandibular mloars are the three most posterior teeth in each lower quadrant. They are named first (six-year) molar, second (Twelve-year ) molar, and third molar (wisdom tooth ). They are the largest teeth in the mandibular arch and exibit remblances in from to each other. Crown which are wider mesiodistally than buccolingually, the presence of four or five cusps and two roots in most cases. Key words: Maxillary molars ,Arch, Oblique ridge, mandibular molars, mesiodistal, buccal, lingual. 注意每个磨牙的形态,尤其是上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一磨牙的形态,掌握第二磨牙 的形态特点。 1 列表区别切牙类、尖牙类、前磨牙类和磨牙类各类牙的解剖特征。 2 详述上颌中切牙,上颌尖牙,上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牙 冠的解剖形态。 乳牙形态及应用解剖 课程名称 Dental Anatomy 第 6 次课 2005年10月6日 Dental 教师姓名 Huang Jing 职称 Lecture 教研室 教学时数 1 Anatomy 授课题目 The Primary Teeth 教学对象 02七年制 授课地点 Room 102 教学方式 By multimedia : 1. Major Contrasts between Primary and Permanent Teeth 2. Clinical anatomy of the primary teeth 3. Description of primary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 1. Oral anatomy and physiology 2. Dental anatomy, physiology and occlusion 3. Multimedia The Primary Teeth . Introduction (10min) 1. The formation of the primary teeth 2.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primary teeth 3. The primary dentition . Major Contrasts between Primary and Permanent Teeth (20min) a) Size b) Color c) Crown d) Cervical e) Root . Clinical anatomy of the primary teeth (20min) 1. The susceptibility to dental caries is a function of exposure time to the oral environment and morphological type. 2. A completely primary dentition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mastication. It is important to the children’s development of body. 3. The increase in prevalence of dental caries among the tooth types reverses their order of eruption. 4. A lack of space associated with premature loss of deciduous teeth is signific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locclusion. 5.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when we are treating the primary teeth. .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Each Primary Tooth (30min) 1. Crown: Labial aspect Lingual aspect Incisal aspect 2. Cervical line 3. Root THE DECIDUOUS DENTITION Key Words: deciduous, counterpart. There are a total of twenty deciduous teeth, ten per arch, and five per quadrant. In each quadrant, there are two deciduous incisors and one canine, Just as in the anterior segment of the permanent dentition. However,unlike the permanent posteriors, there are no premolars and only two molars per quadrant. Deciduous teeth have a function role similar to their permanent counterparts. 1. State the major Contrasts between Primary and Permanent Teeth 2. State the clinical anatomy of the primary teeth 3. State the outline form of primary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Each Primary Tooth 课程名称 口腔解剖学 第 7 次课 2005年10月 13日 教师姓名 黄 靖 职称 副教授 教研室 口腔解剖 教学时数 2 授课题目 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教学对象 02级七年制 授课地点 新教学大楼102教室 教学方式 理论 : 轴面突度的生理意义。 邻面凸度的生理意义和楔状隙(外展隙)的生理意义。 1. Janes L.Fuller etal. Concise Dental Anatomy and Morphology Year Book. MedicalPublishers Inc.1979. 2. 《口腔解剖学》第三版,皮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3. 多媒体。 1.切嵴和咬牙合面形态的生理意义(physiologic consideration) (25’) , 上下牙咬牙合时, 后牙:与相对,与相合。 前牙:对刃 这样的形态在咀嚼食物时,后牙:起作用。 前牙:起作用。 因而整个牙列在各个角度起作用,有利于提高咀嚼效率。 , 刚萌出的牙齿,牙尖与嵴锋利,随着咀嚼功能的发挥,牙合面和切嵴表面发生功能性磨 会降低咀嚼效率吗? 牙尖与嵴磨耗后,使接触面积增大(点接触成面接触)再加上颌骨和肌肉功能增强 。 , 刚达到咬颌接触的牙齿,其位臵不一定达到功能要求,通过一段时间 的咬牙合,可使牙在生理范围内调整,达到适应功能的要求。 , 后牙牙合面各解剖结构的功能: 边缘嵴:将食物在窝内 窝:食物 牙尖与对牙合的窝相对:起到作用, 食物 颊沟和舌沟:是食物的主要通道 (25′), 唇(颊)、舌面凸度 a) 咀嚼时排溢的食物顺着牙冠凸度滑至口腔,恰好在牙龈表面擦过,起 的作用,使其血循环正常,保证牙龈组织健康。 若牙冠凸度过小,食物直接撞击牙龈,牙龈受到创伤而引起。 若牙冠凸度过大,牙龈失去食物的摩擦而发生。 因而在修复牙冠时应注意恢复其自然凸度。 b) 牙冠颈1/3处的外形高点,还可以起的作用,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 , 邻面凸度的生理意义(难点) 牙冠邻面互相接触,该点称之为接触点。随着咀嚼磨耗接触点—接触区。 生理意义:良好的接触区可食物嵌塞。 有利于,,有利于牙的。 故修复时要恢复邻面接触区。. , 楔状隙(外展隙)的生理意义-(embrasure)(难点) 外展隙:每个牙冠的邻面都有圆突的接触区,相邻牙在接触四周有向外扩展的空隙,称为 外展隙。 每一对相邻牙都有四个外展隙:颊外展隙、舌外展隙、切或牙合外展隙及龈外展隙 (邻间隙)。 邻间隙:在牙龈接触区龈方的空隙称邻间隙。邻间隙似一个以牙槽嵴为底两邻面为腰的三 角形空隙。其间充满牙龈乳头,可保护牙槽骨和邻面,不使食物残渣沉积。 , 外展隙的生理意义: 可作为食物的通道,在排溢食物的过程中食物磨擦牙的邻面,使牙冠邻面保持清洁,防 止龋齿和龈炎。 (30′)切牙:咀嚼功能小,为单根。 尖牙:位于口角转弯处,受力较大,故虽为单根,却长大粗壮,有利于支持和稳固。 后牙:所受咀嚼压力大,故多为分根,且有分叉,分叉越多,支持力愈强。 上切牙:受到向上向前的力,故其牙根唇面>舌面,以抵抗向前的力。 后牙: 所受的力更大,且方向复杂,因而为多根。 上磨牙:舌尖受力最大,故其舌根比颊根长大。 下磨牙:牙根扁和宽,且近远中面有长形凹陷,牙槽骨有长形凹陷,牙槽骨可由此嵌入,有 利于増加磨牙的稳固性。 Anotomical and physiologic considerations of form and funtion Key.words:contact.area,.interproximal.space,.embrasure,.physiologic.consideration. Crown surface form, occlusal anatomy, contact area, interproximal space, embrasure,and root shape and number are all related to form and function. For example, proper embrasure form has two main purposes: 1.to serve as a spillway for the food material during mastication. 2.to sever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selfcleaning process of the teeth. Thus, the dentist is under an obligation to understand and apply the principles in all dental procedures. 1. 试述牙冠轴面突度的生理意义 2. 何为外展隙 牙髓腔解剖 课程名称 口腔解剖学 第 8 次课 2005年10 月20日 教师姓名 黄靖 职称 副教授 教研室 口腔解剖 教学时数 2 授课题目 髓腔的解剖形态 教学对象 2001级七年制 授课地点 新教学大楼102室 教学方式 理论 : :髓腔的解剖标志 上颌磨牙、下颌磨牙髓腔的解剖形态及应用解剖 :髓腔形态的变异 1. Janes L.Fuller etal. Concise Dental Anatomy and Morphology Year Book. MedicalPublishers Inc.1979. 2. 《口腔解剖学》第三版,皮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3. 牙齿模型,多媒体。 牙的内层解剖------髓腔形态 一、髓腔的解剖标志(多媒体) (10') 定义:位于牙体中心与牙体外形相似但显著缩小的腔隙,腔内充满牙髓组织。 髓腔的组成: (一)髓室() 位于牙冠中心的髓腔部分,比较宽大。 前后牙髓室的特点。(出示模型) 解释髓角的概念及意义。 (二)根管() 位于牙根中心的髓腔部分,比较细长,为髓室的延续。 1 根管口的概念 2 根管数目与牙根数目的关系 (三)根尖孔() 定义:为髓室内血管、神经、淋巴与牙周组织间的通道。 1 根尖孔的位臵 2 根管最细的部位 二 恒牙的髓腔形态 (40') (一)上颌前牙(多媒体) 1 特点:与牙体外形一致,髓室及根管特点。 2 切牙髓腔最宽处 3 尖牙髓腔最宽处 应用解剖: 1 上前牙根管较粗且直,作根管治疗时操作较方便,效果也好。 2 活髓牙在作牙体制备时,应注意避开髓角,以免引起意外穿髓。 (二)下颌前牙(多媒体) 1 特点:髓室和根管较细小 2 下中切牙及尖牙的双根管发生率。 应用解剖: 1根管细小,髓室壁薄,根管治疗时操作较困难,易引起根管侧壁穿破。 2如有双根管,在作根管治疗时应注意寻找根管口。 (三)上颌前磨牙(多媒体) 1颊舌面观:髓室宽,有髓室底,在牙尖相应位臵下有髓角 上颌第一前磨牙87%有双根管,上颌第二前磨牙46%为双根管。 2近、远中面观:髓室和根管均较窄小。 3颈部横断面观:可见髓室颊舌径明显大于近远中径。 应用解剖: 1因为根管分支较低,故根管治疗时注意在髓室底上寻找根管口。 2在牙体制备时:应注意髓角的位臵,以防意外穿髓。 (四)下颌前磨牙(多媒体) 1 颊舌面观;髓室宽,下颌第一前磨牙颊髓角很高,舌髓角很低,80%为单根管。 下颌第二前磨牙如为三尖型,则有三个髓角,可有双根管。 2 近远中切面观:髓室双根管均窄。 3 颈部横切面观:下颌第一前磨牙较圆,下颌第二前磨牙呈椭圆形。 应用解剖 1 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在靠近根尖部分往往很细小,根管治疗时操作较困难。 2 下颌第一前磨牙牙冠明显向舌侧倾斜,颊髓角很高,牙体制备时应避免意外穿 髓。 (五)上颌磨牙(多媒体) 1 髓室:髓室呈立方形,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 髓角的高低,根管口的数目。 2 根管:一般每个牙根只有一根管,舌侧根管直而长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 根约60%有颊舌双根管,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约38%可有双根管。上 颌第三磨牙髓腔变异大。 应用解剖: 1根管治疗时应注意寻找根管口,以免遗漏,尤其是近中颊根管窄小,且常有双 根管。 2活髓牙体制备时应防止近中髓角意外穿髓。 (六)下颌磨牙(多媒体) 1髓室:呈立方形,近远中径大于颊舌径。(与上颌不同) 髓角的高低,根管口的数目。 2根管: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95%为双根管,颊舌各一,远中根46%为双根管, 所以常有3-4个根管。 下颌第二磨牙近中根49%为双根管,远中根多为单根管。 下颌第三磨牙髓腔变异大。 应用解剖剖: 1 因髓室顶与底相距很近,从合面开髓时应注意避免打穿髓室底。 2 舌侧髓角高,牙体制备时应注意防止意外穿髓。 三、乳牙髓腔形态 (10') 乳牙髓腔形态与乳牙外形相似,但也有一些与恒牙不同的特点: 髓室大,髓室壁薄,髓角高,根管粗大,根尖孔也大,根据乳牙髓腔的特点,在乳牙 上作牙体制备时,注意保护牙髓,防止穿髓。 四、髓腔的变异 (15') PULP CAVITY Key words: Pulp cavity Pulp chamber Pulp canal Pulp foraman. The entire central cavity of a tooth which shape most likes the tooth,containas the pulp.It consists of three parts:pulp chamber,pulp canal and prlp foraman. The pulp cavity can changes with age, Pulp chamber, prlp canan and pulp formen decrease isize and the pulp horn lows in height. 1. 后牙髓室有几个面组成 2. 乳牙髓腔有何特点 3. 试述磨牙组髓腔的特点 口腔局解概论 骨、肌肉、关节、血管、神经概论 课程名称 口腔解剖学 第 9 次课 2005 年10月27日 教师姓名 黄靖 职称 副教授 教研室 口腔解剖 教学时数 3 口腔解剖概论 授课题目 教学对象 02级七年制 骨、肌肉、关节 授课地点 新教学大楼102室 教学方式 理论 : :上下颌骨的位臵,形态结构及其与临床有关的解剖标志;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头 颈部肌肉的分群 :上下颌骨重要解剖标志的意义;关节各组成的特点;肌群间的协调作用; 1. Janes L.Fuller etal. Concise Dental Anatomy and Morphology Year Book. Medical Publishers Inc.1979. 2. 《口腔解剖学》第三版,皮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3. 头颅标本,多媒体投影 第一节 骨 一. 上颌骨(maxil(出示头颅) (30') 1) 外形 上颌骨外形不规则,分为一个体部和四个突起。 1. 上颌体 分为前外、后、上、内四面。(每个面参与组成的结构) 骨性标志:眶下孔,尖牙窝,上颌结节, 眶下沟。 每个骨性标志的定义及意义。(在标本上反复指出) 2. 四突 上颌骨的四个突起为额突、颧突、腭突及牙槽突。 突起构成的结构。 骨性标志:切牙孔,牙槽窝,牙槽嵴,牙槽间隔,牙根间隔,腭大孔。 骨性标志的部位及临床意义。(出示标本) 2) 上颌窦与牙根尖的关系 上颌窦底的结构特点,与上颌后牙牙根的关系。 3) 上颌骨的支柱结构 1. 尖牙支柱 2. 颧突支柱 3. 翼突支柱 二. 下颌骨(mandible) (30') 下颌骨是颌骨面部中唯一能活动的骨。 2) 外形(出示标本) 分为水平部的下颌体和垂直部的下颌支。 1. 下颌体 骨性标志:正中联合,颏结节,外斜线,颏孔,颏棘,内斜线。 定义临床意义。 2. 下颌支 又称下颌升支,分为喙突及髁状突二突及内外面。 骨性标志:下颌孔,翼肌粗隆。 2) 下颌骨的薄弱部位: 下颌骨是颌面诸骨中体积最大、面积最广、位臵最突处者,在结构上存在易发生骨 折的薄弱部位: 1. 正中联合 2. 颏孔区 3. 下颌角 4. 髁状突颈部 结构特点。 第二节 颞下颌关节 (20') 一. 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出示标本) 颞下颌关节由五部分组成,即:下颌骨髁状突、颞骨关节面、关节盘、关节囊和关节 韧带。 1) 下颌骨髁状突: 位臵及特点 2) 颞骨关节面: 位臵及特点 位于颞骨鳞部的关节面包括关节窝和关节结节。 3) 关节盘 关节盘在解剖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特点: 1. 缓冲作用 2. 调节大小 3. 调节形态 4. 保持正常关系 4) 关节囊 5) 关节韧带:起至点及功能 每侧三条,即颞下颌韧带、茎突下颌韧带和牒下韧带。 二. 颞颌关节的运动:基本运动 第三节 肌 (30') 一. 表情肌 特点 主要表情肌:口轮匝肌,颊肌,眼轮匝肌的位臵及形态。 二. 咀嚼肌 狭义的咀嚼肌指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广义的咀嚼肌还包括舌骨上肌群。 咀嚼肌均为左右成对。 四对嚼肌的起止点及功能。 三. 舌骨上、下肌群 上肌群:有二腹肌、下颌舌骨肌和颏舌骨肌,茎突舌骨肌。熟悉其起止点及功能。 下其群: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 胸骨甲状肌, 甲状舌骨肌。 四. 颈部肌 颈部肌分为颈浅肌群、颈深肌群。 浅肌群:颈阔肌群,胸锁乳突肌 颈深肌群:前、中、后斜角肌,椎前肌。 (10 ') Maxillae and Mandible The right and left maxilla form the anterior three fourths of the hard palate,the floor and lateral walls of the nose, much of the floor of the orbits, the cheek under the orbit near the nose, the four walls of the maxillary sinuses and the bone support for the teeth. Each maxilla consists of one body and four process. The body of maxilla have four surfaces: nasal, orbital, facial and infratemporaal surface. The four processes are: frantal process, zygomatic process, alveolar process and palatine process. The mandible is a large, dingle, horseshoe-shaped bone. It is the only one of the skull that can move. The mandible has three parts: one body and two rami. There are some important structures in the body of the mandible:(1) the symphysis (2) mental tubercles (3) mental protuberance (4) alveolar eminences (5) mental foramen (6) external and internl oblique (7) mandibular foramen. There are two processes on the upper of each ramus: (1) coronoid process (2) condyloid process or mandibular condyle.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his is the articulation between the mandible and the temporal bone of the skull.It isi a bilateral articulation: the rigth and left sides work as a unit.It is the only visible free-moving articulation in the head.There are five parts to each temporamandibular joint: (1) Mandibular Condyle (2) Articular Fossa and Articular Eminence (3) Articular Disc (4) Fibrous Capsule (5) Ligaments.1` The Facial Expression Muscle The muscle of facial expression are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uperficial arrangement in the face, by their activities on the skin (brought about directly attachment to the facial integument), and by their common motor innervation, the facial nerve.Functionally, the muscles of facial expression are grouped around the orifices of the face( i.e. the orbit, nose, ear and mouth)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primarily as muscles controlling the degree of opening and closing of these apertures.The main facial expression muscles are: the orbicularis oris muscle, the orbicularis oculi muscle, the zygomaticus muscle, the levator labii superioris, the levator anguli oris,ect. 1. 颌面部有哪些咀嚼肌,试述其起至点及功能 2. 简述上颌骨的几个突起 3. 颞下颌关节的韧带有哪些 口腔颌面血管、神经、淋巴结的解剖 课程名称 口腔解剖学 第 10 次课 2005年11月3日 教师姓名 黄靖 职称 副教授 教研室 口腔解剖 教学时数 3 口腔解剖概论 授课题目 教学对象 02级七年制 血管、纤维、神经概论 授课地点 新教学大楼102室 教学方式 理论 : :颈外动脉的行程、分支、供血区域 :面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及支配区域 1. Janes L.Fuller etal. Concise Dental Anatomy and Morphology Year Book. Medical Publishers Inc.1979. 2. 《口腔解剖学》第三版,皮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3. 头颅标本,多媒体投影 第四节 血管 (45') 一. 动脉(投影) 1) 颈内动脉 行程及分布 2) 颈外动脉 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颌外动脉(面动脉),颌内 动脉,颞浅动脉。每支分支的主要分布范围。 3) 颈内、外动脉的鉴别 临床意义。 二. 静脉 口腔颌面部静脉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静脉血主要通过颈内、外静脉向心脏回流。 1) 口腔颌面部浅静脉:面前静脉,颞浅静脉。 2) 口腔颌面部深静脉:翼丛,颌内静脉,面后静脉,面总静脉。 3) 翼丛与颅内的交通 翼丛通过以下三条通道与颅内海绵窦相交通:卵圆孔网,破裂孔导血管,眼静脉。 第五节 神经 (60 ') 与口腔临床关系密切的主要为三叉神经和面神经。 一. 三叉神经的分支分布 三叉神经是脑神经中最大者,有三条分支,分别称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 1) 眼神经:特点及分支。 2) 上颌神经:特点及分支。 3) 下颌神经:特点及分支。 4) 上下颌神经在口腔的分布:主要与拔牙有关的神经支配。 面神经的主要分支分布 1) 面神经管段的分支 a) 岩浅大神经 b) 镫骨神经 c) 鼓索 颅外段的分支 a) 颞支 b) 颧支 c) 颊支 d) 下颌缘支 e) 颈支 分支与腮腺的关系 (15') Maxillae and Mandible The right and left maxilla form the anterior three fourths of the hard palate,the floor and lateral walls of the nose, much of the floor of the orbits, the cheek under the orbit near the nose, the four walls of the maxillary sinuses and the bone support for the teeth. Each maxilla consists of one body and four process. The body of maxilla have four surfaces: nasal, orbital, facial and infratemporaal surface. The four processes are: frantal process, zygomatic process, alveolar process and palatine process. The mandible is a large, dingle, horseshoe-shaped bone. It is the only one of the skull that can move. The mandible has three parts: one body and two rami. There are some important structures in the body of the mandible:(1) the symphysis (2) mental tubercles (3) mental protuberance (4) alveolar eminences (5) mental foramen (6) external and internl oblique (7) mandibular foramen. There are two processes on the upper of each ramus: (1) coronoid process (2) condyloid process or mandibular condyle.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his is the articulation between the mandible and the temporal bone of the skull.It isi a bilateral articulation: the rigth and left sides work as a unit.It is the only visible free-moving articulation in the head.There are five parts to each temporamandibular joint: (1) Mandibular Condyle (2) Articular Fossa and Articular Eminence (3) Articular Disc (4) Fibrous Capsule (5) Ligaments.1` The Facial Expression Muscle The muscle of facial expression are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uperficial arrangement in the face, by their activities on the skin (brought about directly attachment to the facial integument), and by their common motor innervation, the facial nerve.Functionally, the muscles of facial expression are grouped around the orifices of the face( i.e. the orbit, nose, ear and mouth)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primarily as muscles controlling the degree of opening and closing of these apertures.The main facial expression muscles are: the orbicularis oris muscle, the orbicularis oculi muscle, the zygomaticus muscle, the levator labii superioris, the levator anguli oris,ect. 4. 颌面部有哪些咀嚼肌,试述其起至点及功能 5. 简述上颌骨的几个突起 6. 颞下颌关节的韧带有哪些 7. 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有哪些,请叙述其走行 8. 试述下颌神经的分支和走向 9. 试述下唇的淋巴回流 口腔境界及标志 唇、颊、腭局部解剖 课程名称 口腔解剖学 第 11 次课 2005年11月10日 教师姓名 姚隆浩 职称 教授 教研室 口腔解剖 教学时数 3 口腔境界及标志 授课题目 教学对象 02级七年制 唇、 颊、腭局部解剖 授课地点 新教学大楼102室 教学方式 理论 : :掌握口腔的境界,分部和表面标志,唇、颊、腭的境界及层次。 :口腔表面标志的临床意义,唇、颊、腭结构特点。 1. Janes L.Fuller etal. Concise Dental Anatomy and Morphology Year Book. Medical Publishers Inc.1979. 2. 《口腔解剖学》第三版,皮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3. 头颅标本,多媒体投影 一. 口腔境界及表面标志 (40') 1. 口腔的境界及分部 (15') 明确口腔前庭与固有口腔的定义及意义。 2. 口腔前庭的表面标志 (25') 口腔前庭沟(唇颊龈沟),上、下唇系带,颊系带,腮腺导管口,磨牙后区, 翼下颌皱襞,舌系带。 每个表面标志的定义及意义。 二. 唇的解剖 (35') 1. 唇的境界 (5') 上界为鼻底,下界为颏唇沟,两侧以唇面沟为界,其中部有口裂将唇分为上唇和下唇。 2. 表面标志 (10') 口角,唇红,唇红缘,唇弓,人中点,唇峰,唇珠,人中,人中嵴 标志的临床意义。 3. 唇的解剖层次 (10') 唇的结构由外向内分为五层: 皮肤,浅筋膜,肌层,粘膜下层,粘膜。 每层结构的特点 4. 唇的血管、淋巴管及 (10') 1) 主要血供为颌外动脉的分支上、下唇动脉,静脉血经面前静脉回流。 2) 淋巴很丰富,上唇及下唇外侧部的淋巴管注入颌下淋巴管;上唇的淋巴管有时可注 入耳前淋巴结和颈深上淋巴结。下唇中部的淋巴管注入颏下淋巴节,下唇中线或近 中线的淋巴管可交叉到对侧的颌下淋巴节。下唇外1/3的淋巴管,还可通过颏孔进 入下颌骨。 三. 颊 (35') 1. 境界 (15') 上界:颧骨下缘;下界:下颌骨下缘;前界:唇面沟;后界:嚼肌前缘。 2. 层次 (20') 由外向内分为六层: 皮肤,皮下组织,颊筋膜,颊肌,粘膜下层,粘膜。 每层的结构特点。 四. 腭的解剖 (15') 分隔口腔和鼻腔,分为前2/3的硬腭和后1/3的软腭两部分。 1. 硬腭的表面标志 (10') 腭中缝,切牙乳头(腭乳头),腭皱襞,上颌硬区,腭大孔,蝶骨翼突钩,腭小凹。 每个标志的临床意义。 2. 硬腭软组织的特点 (5') a) 粘膜下层前部含有少量脂肪,无腺体;后部则有较多的腭腺。 b) 硬腭的骨膜与粘膜下层附着紧密,而与骨面附着则不太紧密。 c) 粘骨膜不易移动,能耐受磨擦和咀嚼压力。 3. 软腭的肌群 (5') 软腭内有五对腭肌: 腭帆张肌,腭帆提肌,舌腭肌,咽腭肌,悬雍垂肌(腭垂肌) : (10') The appearance of the oral cavity We have the bordary of the oral cavity, the anterior border is upper and lower lips, the posterior extent is fauces, each side is the cheek, the upper is the palatine and the lower is the floor of the mouth. Looking into the oral cavity, you can see (1) the vestibular fornix. (2) labial frenum (3) buccal frenum (4) lingual frenum (5) ptrymandibular fold (6) parotid papilla. The lips are muscular and cutaneous fold that form the anterior wall of the oral cavity and its external opening. It vary considerably in thickness, shape,and size according to the race and age. Vertically it extends from the base of the nose in the center to the labiomental groove, and to the nasolabial groove on each siide. Roof of the mouth. The roof of the mouth, that id the palate, is composed of two parts, hard palate and soft palate. There are xome important landmarks in the pallate, incisive papilla, palatine rugae, palatine raphe, glossopalatine arch, pharygopalatine arch and pterygomandibular fold. There is no bone beneath the surface of soft palate. 1. 试述口腔前庭的境界和重要解剖标志 2. 唇的淋巴回流 3. 硬腭软组织有什么特点 口底、舌、舌下区局部解剖 课程名称 口腔解剖学 第 12 次课 2005年11月17日 教师姓名 姚隆浩 职称 教授 教研室 口腔解剖 教学时数 3 授课题目 舌、舌下区解剖 教学对象 02级七年制 授课地点 新教学大楼102室 教学方式 理论 : 重点:掌握舌的解剖特点及舌下区的境界内容。各间隙的境界。 难点:舌的淋巴回流,舌下区的交通。各间隙的交通 1. Janes L.Fuller etal. Concise Dental Anatomy and Morphology Year Book. Medical Publishers Inc.1979. 2. 《口腔解剖学》第三版,皮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3. 头颅标本,多媒体投影 一. 舌的解剖(投影) (一) 舌背 (20') 舌背以界沟为界,分为舌前2/3和舌后1/3。舌前2/3又称为舌体,舌后1/3称为舌根。 舌前2/3分布有四种舌乳头: a).丝状乳头 b).菌状乳头 c).轮廓乳头 d).叶状乳头 四种乳头分布的部位及功能,详细说明。 舌后1/3粘膜为舌乳头,但有结节状淋巴组织,称舌扁桃体。 (二) 舌腹 (20') 解剖标志:舌系带,舌下肉阜,舌下襞。 掌握其临床意义。 (三) 舌肌和舌的神经 (15') (四) 舌的淋巴管引流(投影并绘图) (15') a).舌尖淋巴管 大部分至颏下淋巴结,小部分至颈肩胛舌骨肌淋巴结。 b).舌体边缘或外侧淋巴管 部分至颌下淋巴结,另一部分至颈深上淋巴结。 c).舌中央淋巴管 汇入颈深上淋巴结,亦有汇入颌下淋巴结者。 d).舌根淋巴管汇入两侧颈深上淋巴结。 二. 舌下区(含口底概念) (一) 境界 (10') 位于舌和口底粘膜之下,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之上。前界及两侧界为下颌体的内侧 面,后部止于舌根。 (二) 内容 (30') a).舌下腺及颌下腺深部 b).颌下腺导管及舌神经 c).舌下神经及其伴行静脉 d).舌下动脉 : (10') The tongue is a broad, flat organ composed of muscle fibers and glands. It iis the priinciple organ of taste, and is most important in speech and invaluable during mastication and deglutition(swallowing). There are four kinds of papillae covered the dorsum of the tongue: fifiform papillae, fungiform papillae, circumvallate papillae and foliate papillae. Floor of the mouth. The ventral of undersurface of the tongue and the floor of the mouth are shiny. Some large blood vessels and some important structures may be seen near the surface: plica fimbriate, sublingual folds, sublingual caruncles. 特别要注意颌面部各间隙之间的关系。 1. 试述舌的淋巴回流。 2. 舌乳头的分布及功能。 3. 舌下区的境界及内容。 颌面部软组织特点 腮腺咬肌区、面侧深区解剖 课程名称 口腔解剖学 第 13 次课 2005年11月24日 教师姓名 姚隆浩 职称 教授 教研室 口腔解剖 教学时数 3 授课题目 颌面部局部应用解剖 教学对象 02级七年制 授课地点 新教学大楼102室 教学方式 理论 : :掌握颌面部表面标志及软组织特点 掌握腮腺咬肌区境界、层次、熟悉腮腺内主要血管神经的排列,面神经和 腮腺的关系 掌握各间隙的 1. 《口腔解剖学》第三版,皮昕主编,人民出版社,1994 2. B.K.B.Berkovitz etal A Colour Atlas &. Textbook of oral Anatowy, Wolbe Medical publications Ltd, 1978 3. 《口腔颌面外科》第四版,邱尉六主编,2001 一颌面部表面解剖标志 (20') 1. 颌面部境界 2. 表面解剖标志 3. 面部比例及对称性 4. 协调 二颌面部软组织特点 (20') 1. 皮肤薄而柔软,皮下组织疏松 2. 皮肤附属器 3. 血运丰富 4. 皮纹 5. 面神经、血管、腮腺导管 三腮腺咬肌区 (30') 1. 境界 2. 内容 (一)层次 1) 皮肤 2) 皮下组织 3) 腮腺咬肌筋膜 4) 腮腺 5) 咬肌 (二)腮腺 1) 位臵和眦邻 2) 腮腺和神经血管的关系 3) 面神经和腮腺的关系,面神经体表标志 (三)咬肌 四面侧深区 (20') 1. 境界 2. 内容 1) 层次 2) 翼丛 3) 颌内动脉 4) 下颌神经和翼外肌 五蜂窝组织间隙 (30') 1) 间隙的概念 2) 眶下间隙 3) 颊间隙 4) 翼颌间隙 5) 颞下间隙 6) 颞间隙 7) 咽旁间隙 8) 翼腭窝 9) 颌下间隙 10) 舌下间隙 颌面部上起眉间,眶上缘、颧弓、乳突、上项线及枕外隆突、下至下颌骨下缘。 为人体外露部分,在外形及功能上有重要意义,该部位软组织有不同于人体其他部分 的特点。 腮腺咬肌区中腮腺浅面并无重要结构,重要的神经、血管主要位于腮腺内及腮腺 深面。面侧深区相当于颞下间隙及翼颌间隙的范围,其内容翼丛、颌内动脉、下颌神 经及其翼外肌关系密切。 蜂窝组织间隙系指筋膜之间潜在间隙,间隙感染时,可局限于一个间隙,也可波 及一个及数个间隙。 重要的间隙:眶下间隙、颊间隙、咬肌间隙、翼颌间隙、颞下间隙、颞间隙、咽 旁间隙等。 1. 试述颌面部软组织的特点 2. 腮腺表面神经血管排列 3. 为何讲翼外肌是面侧深区的解剖关键 4. 翼颌间隙的境界及 交通 5. 翼腭间隙的交通 .颈部局部应用解剖 课程名称 口腔解剖学 第 14 次课 2005年12月 1日 教师姓名 姚隆浩 职称 教授 教研室 口腔解剖 教学时数 3 授课题目 颈部应用解剖 教学对象 02级七年制 授课地点 新教学大楼102室 教学方式 理论 : 1. 掌握颈部的境界,分区 2. 掌握颈部筋膜的分层 3. 掌握颌下区,颈动脉三角区的境界及内容 4. 掌握器官切开的注意点 1. 《口腔解剖学》第三版,皮昕主编,人民出版社,1994 2. B.K.B.Berkovitz etal A Colour Atlas &. Textbook of oral Anatowy, Wolbe Medical publications Ltd, 1978 3. 《口腔颌面外科》第四版,邱尉六主编,2001 一、概述 (20') 1. 颈部分区 2. 体表标志 3. 重要结构的体表标志 二、颈筋膜、筋膜间隙及共连通 (30') 颈筋膜 颈部筋膜间隙及其连通 三、颌下三角 (20') 1. 境界 2. 内容及眦邻 1) 层次 2) 颌下腺 3) 颌下淋巴结 4) 颌外动脉、面前静脉 5) 舌神经、颌下腺导管,舌下神经的关系 四气管颈段 (20') 1. 境界范围 2. 气管颈段前方层次及眦邻 3. 解剖特点 4. 气管切开的注意点 五颈动脉三角 (20') 1. 境界 2. 内容 1) 层次 2) 内容和眦邻 a) 颈总动脉 b) 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c) 颈内静脉 d) 面总静脉 e) 舌下神经 f) 喉上神经 g) 二腹肌后腹 : 颈部境界上有下颌骨下缘、乳突、上项线及枕外隆突的连线与头部分界;下以胸骨 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肩峰和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与胸部、上肢和背部分界。 狭义的颈部以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为界分为三部 颈筋膜分层五层。 颌下三角又称颌下区,内有颌下腺、颌下淋巴结、颌外动脉、面前静脉、舌神经、 舌下神经。 气管切开注意点:1 采取头正中后仰位 2 取2-5气管软骨范围 1. 颌下三角境界及内容 2. 颈静默分层 3. 气管切开的注意点 课程名称 口腔解剖学 第 13 次课 年11月19日 教师姓名 姚隆浩 职称 教授 教研室 口腔解剖 教学时数 3 授课题目 颌面部局部应用解剖 教学对象 2001级七年制 授课地点 新教学大楼102室 教学方式 理论 : :掌握颌面部表面标志及软组织特点 掌握腮腺咬肌区境界、层次、熟悉腮腺内主要血管神经的排列,面神经和 腮腺的关系 掌握各间隙的境界,熟悉各间隙的关系及交通 4. 《口腔解剖学》第三版,皮昕主编,人民出版社,1994 5. B.K.B.Berkovitz etal A Colour Atlas &. Textbook of oral Anatowy, Wolbe Medical publications Ltd, 1978 6. 《口腔颌面外科》第四版,邱尉六主编,2001 一、颌面部表面解剖标志(superficial anatomy of maxillofacial area) (30') 5. 颌面部境界(boundaries) 6. 表面解剖标志(superficial anatomy) 7. 面部比例及对称性(propertion of the face and symmetry) 8. X线头影测量(cephalometric radiography) 9. 协调(cordination) 二、颌面部软组织特点(features of the maxillofacial soft tissue) (10') 1. 皮肤薄而柔软,皮下组织疏松 2. 皮肤附属器 3. 血运丰富 4. 皮纹 5. 面神经、血管、腮腺导管 三、腮腺咬肌区(area of the parotial gland and masseter muscle) (30') 1. 境界(boundaries) 2. 内容(constructures) 3. s) (一)层次 6) 皮肤 7) 皮下组织 8) 腮腺咬肌筋膜 9) 腮腺 10) 咬肌 (二)腮腺 4) 位臵和眦邻 5) 腮腺和神经血管的关系 6) 面神经和腮腺的关系,面神经体表标志 (三)咬肌 四、面侧深区(lateral deep face) (20') 3. 境界(boundaries) 4. 内容(constructures) 1) 层次 2) 翼丛 3) 颌内动脉 4) 下颌神经和翼外肌 五、蜂窝组织间隙(space) (30') 11) 间隙的概念 12) 眶下间隙(infraorbital) 13) 颊间隙(buccal space) 14) 咬肌间隙(masseteric space) 15) 翼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 space) 16) 颞下间隙(infratemporal space) 17) 颞间隙(temporal space) 18)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 space) 19) 翼腭间隙(pterygopalatine space) 20) 舌下间隙(sublingualspace) 颌面部上起眉间,眶上缘、颧弓、乳突、上项线及枕外隆突、下至下颌骨下缘。 为人体外露部分,在外形及功能上有重要意义,该部位软组织有不同于人体其他部分 的特点。 腮腺咬肌区中腮腺浅面并无重要结构,重要的神经、血管主要位于腮腺内及腮腺 深面。面侧深区相当于颞下间隙及翼颌间隙的范围,其内容翼丛、颌内动脉、下颌神 经及其翼外肌关系密切。 蜂窝组织间隙系指筋膜之间潜在间隙,间隙感染时,可局限于一个间隙,也可波 及一个及数个间隙。 重要的间隙:眶下间隙、颊间隙、咬肌间隙、翼颌间隙、颞下间隙、颞间隙、咽 旁间隙等。 1. 试述颌面部软组织的特点 2. 腮腺表面神经血管排列 3. 为何讲翼外肌是面侧深区的解剖关键 4. 翼颌间隙的境界及 交通 5. 翼腭间隙的交通 .颈部局部应用解剖
/
本文档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