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成语大全1

成语大全1

2018-11-03 50页 doc 552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8501

暂无简介

举报
成语大全1成语大全1 成语大全(上)之 【一丁不识】 一字不识。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意林》卷一引《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 惟圣人能行之。”《汉书•萧何传》:“夫能诎於一人之下,而信於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一人,谓天子; 万人,谓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一人之交】 好友;至交。谓亲密如一人。 【一人有庆】 《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孔传: “天子有善,则兆民赖之,其乃安宁长久之道。”后常用为歌颂帝王德政之词。 【一人向隅,满坐不乐】 谓满堂之上,一人不乐,众皆为之不欢。 ...
成语大全1
成语大全1 成语大全(上)之 【一丁不识】 一字不识。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意林》卷一引《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 惟圣人能行之。”《汉书•萧何传》:“夫能诎於一人之下,而信於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一人,谓天子; 万人,谓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一人之交】 好友;至交。谓亲密如一人。 【一人有庆】 《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孔传: “天子有善,则兆民赖之,其乃安宁长久之道。”后常用为歌颂帝王德政之词。 【一人向隅,满坐不乐】 谓满堂之上,一人不乐,众皆为之不欢。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语本汉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汉王充《论衡 •道虚》:“儒书言: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 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於天上,鸡鸣於云中。”后用 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 【一人得道,鸡犬飞升】 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善射,百夫决拾】 ?古。比喻为将者善战,其士卒亦必勇敢无前。 ?喻凡事为首者倡导于前,则其众必起而效之。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谓本无其事,但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 【一人敌】 谓匹夫之勇,止足以敌一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夫抚 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一了百了】 语本《硃子语类》卷八:“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 须节节用工也。”原为对天资高的人的赞誉之辞,后亦以谓主要的事情了结,其他一切也跟着了结。 【一了百当】 ?犹言一了百了。?谓问解决得彻底,或事情办得甚为妥当。 【一刀两段】 ?见“一刀两断”。?指斩首,被杀。 【一刀两断】 比喻坚决地断绝关系。 【一寸丹心】 一片赤诚之心。 【一寸光阴一寸金】 俗谚。意谓时间非常可贵,必须珍惜。 【一寸赤心】 同“一寸丹心”。 【一口一声】 犹口口声声。 【一口同音】 犹言众口一词。 【一口同声】 犹一口同音。 【一夕一朝】 同“一朝一夕”。 【一之已甚】 见“一之谓甚”。 【一之为甚】 见“一之谓甚”。 【一之谓甚】 谓一次已经过分。 【一子出家,七祖昇天】 见“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谓子孙中有一人出家,祖宗都能升天。常用以借喻 一人得势,全家沾光。 【一子悟道,九族生天】 犹言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一天一地】 ?指天和地。?形容到处都是。 【一天星斗】 ?满天星星。?唐杜牧《华清宫三十韵》:“雷霆驰号令,星 斗焕文章。”后以“一天星斗”形容文章华美。?方言。谓事情杂乱难理,见清范寅《越谚》卷上。?犹言 满城风雨。 【一夫之用】 谓仅能当一人之用,而无兼人之能。 【一夫之勇】 犹言匹夫之勇。 【一夫当关】 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元复始】 《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 之始也。”后以“一元复始”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今人亦偶用之。 【一木难支】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扞和峤呴曰:‘元裒 如北厦门,拉攞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后以“一 木难支”谓崩溃的形势非一人所能挽救。?喻艰巨的事业非一人所能胜任。 【一五一十】 ?以五为单位往下计数。?形容叙述得原原本本,没有遗漏。 【一支半节】 谓一小部分。 【一不扭众】 谓一人不应或难以违反众意。 【一切万物】 宇宙间所有的事物。 【一切众生】 佛教谓人类和一切有情识的生物。 【一日三月】 《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后以“一日三月”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省】 谓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一日三秋】 《诗•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后以“一日三秋”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复】 谓在一天之内多次反复玩味。 【一日三岁】 《诗•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后以“一日三岁”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覆】 同“一日三复”。 【一日千丈】 形容形势发展极为迅速。 【一日千里】 ?形容马跑得极快。?比喻人才智出众。?形容进步或发展的 迅速。 【一日之长】 谓年龄比别人稍大。语出《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 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一日之长】 谓才能比别人稍强。 【一日之雅】 犹言一面之交。 【一日万里】 形容行动迅速,进展极快。 【一日万几】 亦作“一日万机”。形容帝王每天处理政事极为繁忙。语本 《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孔传:“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 【一日万机】 见“一日万几”。 【一牛吼地】 谓牛鸣声可及之地。喻距离较近。 【一牛鸣地】 见“一牛吼地”。 【一手一足】 比喻一个人或一人之力。 【一手一脚】 见“一手一足”。 【一手包办】 ?一人全部办理。?个人独揽。 【一手遮天】 唐曹鄴《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后以 “一手遮天”形容仗势弄权,瞒上欺下。 【一毛不拔】 语出《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 为也。”《燕丹子》卷中:“荆轲曰:‘有鄙志,常谓心向意,投身不顾;情有异,一毛不拔。’”后以“一毛不拔” 形容极端吝啬。 【一片冰心】 谓心地纯洁,性情淡泊。 【一片宫商】 形容象乐声那样和谐动听。宫、商,古代五音的两个音阶,常 用作乐声的代称。 【一片散沙】 见“一盘散沙”。 【一仍旧贯】 语出《论语•先进》:“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 如之何?何必改作?’”何晏集解引郑玄曰:“仍,因也。贯,事也。因旧事则可也,何必复更改作。”后以 “一仍旧贯”表示完全按照旧例。 【一反常态】 完全改变了平常的态度。 【一介之士】 ?一个微末的士人。?忠心正直的人。 【一介之才】 微小的才能。 【一介之善】 微小的善行。 【一介不苟】 见“一介不取”。 【一介不取】 语出《孟子•万章上》:“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后以“一介不取”谓一丝一毫亦不苟取。 【一分一毫】 形容很少的数量。 【一文不名】 形容极其贫困。 【一文不值】 见“一钱不值”。 【一文如命】 见“一钱如命”。 【一心一力】 同心协力。 【一心一计】 同“一心一意”。 【一心一路】 犹一心一意。 【一心一腹】 一条心。 【一心一意】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 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后因以“一心一意”谓同心同意;或 专心专意,毫无他念。 【一心一德】 同心同德。语出《书•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 惟克永世。” 【一心同功】 同心协力,共赴事功。 【一心同归】 齐心趋向同一目的。 【一心同体】 犹言同心同德。 【一心无二】 同心共志,没有两意。 【一孔之见】 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 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礼记•中庸》“反古之道”汉郑玄注:“反古之道,谓晓一孔之人,不知今王之 新政可从。”唐孔颖达疏:“孔谓孔穴。孔穴所出,事有多涂。今惟晓知一孔之人,不知馀孔 通达,惟守此一处,故云晓一孔之人。”后因称狭隘片面的见解为“一孔之见”。 【一以贯之】 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在一切事物中。后亦泛指一种思想或 理论贯通始终。 【一以当十】 一人可抵过十人。形容斗志旺盛。 【一以当百】 一人抵过百人。极言勇猛。 【一世之雄】 一个时代的英雄。 【一世龙门】 后汉李膺有重名,后进有升其堂者,谓之“登龙门”。见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后因称文人所景仰的人物为一世龙门。 【一本正经】 原指一部正规的经典。后即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有时带有 讽刺意味。 【一本万利】 用极少资本牟取最大利润,形容本轻利重。 【一目十行】 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语本《梁书•简文 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及《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 【一目了然】 见“一目了然”。 【一目了然】 一看就很清楚。亦作“一目了然”。 【一目之士】 指见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体的人。 【一目五行】 犹一目十行。 【一目数行】 犹一目十行。 【一目了然】 一看就很清楚。亦作“一目了然”。 【一旦一夕】 同“一朝一夕”。 【一生一世】 从生到死;一辈子。 【一生一代】 同“一生一世”。 【一生九死】 谓经历多次生命危险而幸存。 【一矢双穿】 犹一箭双雕。 【一丘一壑】 ?《汉书•叙传上》:“渔钓於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 於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后因以“一丘一壑”指退隐在野,放情山水。?犹一山一水。 【一丘之貉】 同一山丘上的貉。喻同类无所差别。今用于贬义。丘,亦作“ 邱”。 【一代风流】 指开创风气,为当世所景仰的人物。 【一民同俗】 谓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一匡九合】 春秋时管仲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建立霸业。 后亦以“一匡九合”指立国大事。 【一匡天下】 使天下得到匡正。 【一式一样】 完全一样。 【一成一旅】 方十里为成,五百人为旅。传夏少康凭此灭过、戈而复禹业。 后遂用为势微力弱卒能克敌制胜、光复旧业之典。 【一成不易】 同“一成不变”。 【一成不变】 《礼记•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 可变,故君子尽心焉。”孔颖达疏:“容貌一成之後,若以刀锯凿之,断者不可续,死者不可生,故云不可变。”后以 一成不变”谓刑法一经制定,不容变更。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一至於此】 竟到如此地步。 【一至於斯】 同“一至於此”。 【一吐为快】 尽情说出要说的话而感到暢快。 【一帆风顺】 ?本指帆船一路顺风。亦用为祝人旅途安吉之辞。?比喻境遇 顺利或办事容易。 【一帆顺风】 同“一帆风顺”。 【一年一度】 谓每年一次。 【一年半载】 约计时间之词。多则一年,少则半年。 【一行作吏】 一经为官。 【一决雌雄】 一决胜负。雌雄,喻高低。 【一衣带水】 《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颎曰:‘我为百姓父母, 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一衣带水”谓象一条衣带那么宽的河流,形容其狭窄或逼近。因隋将伐陈, 陈在长江之南,故云。后亦泛指江河湖海不足为阻。 【一字一句】 ?每字每句。?形容说话清楚从容。 【一字一板】 ?犹一字一句。形容说话从容,吐字清晰。?指严肃认真,毫 不苟且。?犹言正正经经,合乎规矩。 【一字一珠】 形容歌声圆润。语出唐薛能《赠歌者》诗:“一字新声一颗珠, 转喉疑是击珊瑚。”后亦以“一字一珠”称誉文章华贵。 【一字千金】 ?秦相吕不韦使门客著《吕氏春秋》,书成,公布于咸阳城门, 声言有能增删一字者,赏予千金。见《史记•吕不韦列传》。又汉刘安著《淮南子》,亦悬赏千金,征求 士人意见。见汉桓谭《新论•本造》。后因以“一字千金”极言文章价值的高贵。?指书法作 品的珍贵。 【一字千秋】 谓文字警辟,足垂久远。 【一字不苟】 一个字也不随便。形容行文时字斟句酌,反复锤炼。 【一字不易】 《新唐书•文艺传中•孙逖》:“开元间,苏颋、齐澣、苏 晋、贾曾、韩休、许景先及狄典诏诰,为代言最;而逖尤精密,张九龄视其草,欲易一字,卒不能也。”后因 以“一字不易”谓文字精醇,一个字也不能更改。亦用于指抄袭者一字不改地照抄别人的文 章。 【一字长城】 谓一言奏效,可比长城。 【一字连城】 《魏书•彭城王勰传》:“黄门侍郎崔光读暮春群臣应诏诗。 至勰诗,高祖仍为之改一字„„勰曰:‘臣闻《诗》三百,一言可蔽。今陛下赐刊一字,足以价等连城。’” 后因以“一字连城”极言文字价值的崇高。连城,指“连城璧”。 【一字兼金】 形容文字极其珍贵。兼金,价值倍常的好金。 【一字褒贬】 原谓《春秋》笔法严谨,一字即寓褒贬之意。晋杜预《春秋经 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字以成言。”孔颖达疏:“褒则书字,贬则称名。”晋范 宁《春秋穀梁传序》:“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故《春秋》以一字为褒贬。”后亦泛指论人议事用词严谨而有分寸。 【一如既往】 完全象过去一样。 【一走了之】 谓不顾而去。 【一技之长】 指有某种专长或技能。 【一花独放】 一种花独自开放。与“百花齐放”相对,常比喻缺少各种不同 形式、风格的艺术作品。 【一步一鬼】 汉王充《论衡•论死》:“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 鬼也。”本谓鬼很多,后为疑心生暗鬼之意。 【一步一趋】 ?形容紧跟着行走。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 夫子趋亦趋。”?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随别人。常含贬意。 【一步登天】 一步跨上青天。比喻一下子达到极高的境界或程度。常用以讽 人突得高位。 【一见了然】 犹一目了然。 【一见如故】 见“一见如旧”。 【一见如旧】 初次相见意气相投,有如故交。语本《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扞吴公子札呴聘於郑,见子产,如旧相识。” 【一见倾心】 一见面就产生倾慕的情感。 【一见锺情】 ?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即产生爱情。?借指对人或事物一看见就 发生了很深的感情。 【一吠百声】 即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一男半女】 指一个子女,一个兒子或女兒。 【一串骊珠】 形容歌声圆润,唱时如一串明珠。 【一吟一咏】 指吟诗作赋。晋孙绰、许询同负盛誉,和尚支遁问绰与询孰优 孰劣,绰答:“高情致远,弟子早已伏膺;一吟一讠永,许将北面。”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 及《晋书•孙绰传》。 【一邱之貉】 见“一丘之貉”。 【一身两役】 一人兼作两事。 【一身是胆】 全身都是胆。形容极其英勇无畏。 【一佛出世】 ?佛教认为世界每经历一小劫,有一佛出世。?引申为难得之 意。?犹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一坐一起】 犹言一举一动。 【一坐皆惊】 见“一坐尽惊”。 【一坐尽倾】 满座倾慕。 【一坐尽惊】 谓满座皆惊服。 【一迎一和】 一味迎合。 【一言一行】 一句言语和一个行动。亦谓每句话,每个行动。 【一言九鼎】 秦昭王十五年秦围赵都邯郸,赵使平原君赴楚求救,毛遂自愿 同往。经遂晓以利害,楚王同意救赵。平原君因而赞扬曰:“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见《史 记•平原君列传》。九鼎大吕,古代国家的宝器。后因以为典实,谓一句话即可产生极大的力 量。 【一言千金】 一句话价值千金。常用以形容所言之富有价值。 【一言半句】 见“一言半语”。 【一言半辞】 见“一言半语”。 【一言丧邦】 谓一句话可以亡国。 【一言为定】 一句话说定,不再更改或反悔。 【一言兴邦】 谓一句话可以兴国。 【一言难尽】 形容事情曲折复杂,非一语能够说完。 【一表人才】 见“一表人物”。 【一表人材】 见“一表人物”。 【一表人物】 形容容貌英俊。表,仪表。 【一表非凡】 见“一表非俗”。 【一表非俗】 形容人的仪表非比寻常。 【一表堂堂】 形容仪表堂皇。 【一长一短】 形容琐谈不休。 【一长二短】 ?指意外的变故。?一五一十,原原本本。 【一长半短】 见“一长二短”。 【一拍即合】 原指一打拍子就合于乐曲的节奏。比喻一下子就能够互相吻合。 【一枝一节】 ?本指树木的枝节。?喻事物之细小部分。 【一板一眼】 本为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二拍子的叫一板一眼。后即借 喻言语行为 有条理,合规矩。 【一板三眼】 本为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四拍子的叫一板三眼。比喻义 与“一板一 眼”同。 【一枕邯郸】 见“一枕黄粱”。 【一枕南柯】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载,淳于棼梦到槐安国,娶了公主, 任南柯太守,享尽富贵荣华。醒后才知道是一场大梦,原来槐安国就是庭前槐树下的蚁穴。后因以“一枕 南柯”指一场梦幻。 【一枕黄粱】 唐沈既济《枕中记》载,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 贵荣华,一觉醒来,主人黄粱尚未熟。后因以“一枕黄粱”比喻虚幻的梦想。 【一枕槐安】 见“一枕南柯”。 【一卧不起】 谓一病不愈。 【一事不知】 见“一物不知”。 【一事无成】 谓事业上毫无成就。 【一来二去】 指经过一段时间逐渐产生某种情况。 【一些半些】 形容极少。 【一虎不河】 《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 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原谓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 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以“一虎不河”比喻不顾一切。 【一呵而就】 一口气完成。 【一呼再喏】 听到一声呼唤即连声应答。表示恭顺。 【一呼百诺】 一声呼唤,百人应诺。形容权势显赫,侍从众多。 【一呼百应】 一声呼唤,人皆响应。形容接应的人很多。 【一知片解】 犹一知半见。 【一知半见】 谓不成熟的一点见解。 【一知半解】 所知不多,理解肤浅。 【一物不知】 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谓知识尚有欠缺。 【一秉大公】 谓言论行事全秉公心。 【一秉至公】 见“一秉大公”。 【一秉虔诚】 谓诚心诚意。 【一往而深】 见“一往情深”。 【一往直前】 见“一往无前”。 【一往情深】 谓对人或事物具有深厚的感情。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诞》:“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一往无前】 一直向前,无所阻挡。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向前。 【一命之荣】 谓受任一官的荣耀。 【一命鸣呼】 指死亡。常含幽默诙谐意味。 【一命归西】 见“一命归阴”。 【一命归阴】 指死亡。 【一念之差】 一个念头的差错。 【一念之误】 见“一念之差”。 【一肢一节】 见“一肢半节”。 【一肢半节】 比喻事物的一小部分。 【一狐之掖】 见“一狐之腋”。 【一狐之腋】 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常用以喻指少量的皮毛或珍贵的皮毛。 【一刻千金】 短暂的时间价值千金。比喻时间极其宝贵。 【一波三折】 指写字笔画曲折多姿。语本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宣和书谱•太上内景神经》:“然其一波三折笔之势,亦自不苟。”后比喻事多 波折。 【一波万波】 见“一波纟毚动万波随”。 【一定之规】 ?一定的规律或规则。?喻已经打定的主意。 【一定不易】 《淮南子•主术训》:“今夫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 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后因以“一定不易”谓既经确定不可改变或事理正确不可改动。 【一定不移】 见“一定不易”。 【一官半职】 泛指普通的官职。 【一空依傍】 指在艺术、学术等方面独创而全不摹仿。 【一门心思】 一心一意。 【一门同气】 谓同门兄弟。 【一床两好】 犹言一对璧人,谓夫妇两人情投意合。 【一草一木】 《後汉书•应劭传》:“春一草枯则为灾,秋一木华亦为异。” 唐李商隐有《永乐县所居一草一木无非自栽今春悉已芳茂因书即事一章》诗。后亦以“一草一木”喻微细之 物。 【一相情原】 亦作“一厢情原”。指单方面的愿望或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 主观意愿。 【一柱承天】 见“一柱擎天”。 【一柱擎天】 ?一根柱子托起天来。语本《楚辞•天问》:“八柱何当。” 王逸注:“言天有八山为柱。”后用“一柱擎天”比喻能够独力担当天下重任。?泛指山势雄拔。 【一轨同风】 车轨相同,风俗一致。语出《礼记•中庸》:“车同轨,书同 文。”《晋书•苻坚载记上》:“一轨九州,同风天下。”后因以“一轨同风”比喻国家统一,政令划一。 【一面之交】 谓只见过一面,了解不深。 【一面之款】 见“一面之交”。 【一面之雅】 见“一面之交”。 【一面之词】 亦作“一面之辞”。单方面的话。 【一面之缘】 见过一面的缘分。 【一面之辞】 见“一面之词”。 【一面之识】 谓只见过一面,略有认识。 【一面如旧】 同“一见如故”。 【一哄而上】 同“一哄而起”。 【一哄而起】 一下子就跟着行动起来。多含贬义。 【一哄而散】 亦作“一閧而散”。在一片吵闹声中散去。亦表示突然、混乱 地散去。 【一閧而散】 见“一哄而散”。 【一星半点】 形容点点滴滴,为数极少。 【一眨巴眼】 方言。一眨眼。 【一品白衫】 唐人推重进士,称应进士科者为“一品白衫”。意谓他日可以 官登一品,但 今日则犹著白衫。 【一重一掩】 谓山峦重叠稠密。 【一狠二狠】 犹言索性,干脆。多指下极大的决心。 【一差二悮】 同“一差二误”。 【一差二误】 指意外的差错和失误。 【一差二错】 指意外的变化或差错。 【一差半错】 变故,差错。 【一差两讹】 同“一差二错”。 【一飞冲天】 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做出惊人之举。 【一班一级】 犹言一官半职。 【一班一辈】 谓同等,不相上下。 【一班半点】 犹言一点半点,常暗指男女关系。班,通“斑”。 【一马一鞍】 比喻一夫一妻,白头偕老。 【一马平川】 可以纵马疾驰的平原。亦泛称广阔的平地。 【一马当先】 策马走在最前列。多形容领先,带头。 【一根一板】 方言。原原本本,一五一十。 【一索成男】 见“一索得男”。 【一索得男】 《易•说卦》:“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王弼注: “索,求也。以乾坤为父母而求其子也。”后因以“一索得男”谓初生得子。亦作“一索成男”。 【一致百虑】 趋向虽然相同,却有各种考虑。常指虑虽百端,理归于一。语 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孔颖达疏:“一致而百虑者,所致虽一,虑必有百, 言虑虽百种,必归於一致也。” 【一时三刻】 同“一时半刻”。 【一时千载】 一千年才遇到一次。极言机会难得。 【一时之选】 指某一时期的优秀人才。 【一时之权】 暂时的权宜。 【一时半刻】 指极短的时间。 【一时半晌】 犹一时半刻。 【一时半霎】 犹一时半刻。 【一时伯仲】 谓两人水准才能难分高下。伯仲,指兄弟。 【一气呵成】 ?形容诗文的气势暢达,一次写成。?比喻整个工作迅速完成, 毫无间断。 【一气浑成】 形容诗文首尾贯通,完满自然,不见雕凿。 【一笑一颦】 同“一嚬一笑”。指脸上的表情。 【一笑了之】 笑一笑就算了事。表示不予重视。 【一笑了事】 见“一笑了之”。 【一笑千金】 一笑价值千金。极言美人一笑之难得。 【一笑百媚】 形容美人的笑态。 【一笑置之】 轻蔑地一笑,把它搁在一边。表示不予理会。语出宋陆游《书 梦》诗:“一笑俱置之,浮生故多难。” 【一笑倾城】 《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 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因以“一笑倾城”形容女子的绝色。 【一倡一和】 ?《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谓一个先 唱,一个和声,形 容两人感情相通。后多比喻两人相互配合,彼此呼应。倡,亦作“唱”。?谓鸣声相呼应。 【一倡三叹】 《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谓一人歌唱, 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 【一倡百和】 一人首倡,百人附和。极言附和者之多。倡,亦作“唱”。 【一息尚存】 还有一口气。意谓还活着,生命尚未终止。 【一息奄奄】 只有微弱的一口气。形容垂死之状。 【一射之地】 一箭所能达到的距离,约当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步。 【一般见识】 谓同样浅薄的见解和气度。 【一般无二】 完全相同,毫无两样。 【一针一纟泉】 比喻细微的东西。纟泉,亦作“线”。 【一针见血】 ?比喻言辞直截简明,切中要害。?比喻行动迅速果断,能立 见功效。 【一饥两饱】 犹言每天不能饱食。形容生活贫困。 【一脉同气】 谓出于同源。指同胞兄弟姐妹的亲密关系。 【一脉相承】 见“一脉相传”。 【一脉相通】 谓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 【一脉相传】 谓一个血统或派系世代相续流传下来。常比喻某种思想、学说 或行为之间的继承关系。 【一脉香烟】 谓延续家世的后代。人死,后嗣须常上香祭扫,故云。 【一高二低】 ?高低强弱或胜负输赢。?谓意外的变故。 【一席之地】 铺一张坐席的地方。后多指一点点地方或一个位置。 【一病不起】 谓卧病后日见沉重,终至死亡。不起,用作死的婉辞。 【一家一火】 谓所有家当什物。 【一家一计】 指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或财产。亦引申为一家人。 【一家之作】 自成一家的著作。 【一家之言】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一家的学说或论著。 【一家之学】 自成一家的学派。 【一家之辞】 同“一家之言”。 【一家老小】 谓全家人。 【一家眷属】 本指一家人,后以喻同一格局。 【一家无二】 谓一家之人没有两样。 【一纸千金】 一纸价值千金。极言诗文价值之高。 【一纸空文】 一张空头文书。指只是写在纸面上而不能兑现的条约、规定、 计划等。 【一现昙华】 比喻事物或人物一出现就很快消失。华,同“花”。 【一接如旧】 犹言一见如故。 【一而光】 见“一扫而空”。 【一扫而空】 一举扫除净尽。 【一乾二净】 ?犹言罄尽。形容一点不剩。?形容整洁干净。 【一厢情原】 见“一相情原”。 【一晦一明】 一暗一明。常指昼夜循环。 【一败如水】 形容大败,犹水洩地不可复收。 【一败涂地】 形容彻底失败,不可收拾。 【一唱一和】 见“一倡一和”。 【一唱三叹】 见“一倡三叹”。 【一唱百和】 见“一倡百和”。 【一国三公】 一国之中有三个主公。比喻令出多门,事权不一。 【一偏之见】 偏于一面的见解。 【一偏之论】 偏于一面的议论。 【一得之功】 一点微小的成绩。 【一得之见】 一点见解。常用作谦辞。 【一得之愚】 对自己意见的谦词。犹言一点肤浅的见解。语出《晏子春秋• 杂下十八》。 【一贫如洗】 穷得一无所有。形容贫困之极。 【一脚不移】 借喻坚定不移。 【一毫千里】 语本《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毫) 氂,缪以千里’。”《大戴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 卢辩注:“据《易说》言也。”谓差错虽微,造成的危害甚大。 【一毫不苟】 犹一丝不苟。 【一毫不差】 完全相同,没有一点差异。 【一毫不染】 犹一尘不染。 【一望而知】 一看便知。形容显而易见。 【一望无际】 一眼看不到边际。形容十分辽阔。 【一望无边】 见“一望无际”。 【一清二白】 ?谓非常清白。?见“一清二楚”。 【一清二楚】 非常清楚。 【一清如水】 ?喻廉洁。?喻空荡荡无人。 【一视同仁】 原指对百姓一例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不分厚薄,同 样待遇。 【一张一弛】 张,拉紧弓弦;弛,放松弓弦。古时常以喻施政宽严相济;现 多比喻生活、工作要合理安排,有紧有松,劳逸结合。 【一阶半级】 指低微的官职。 【一阶半职】 同“一阶半级”。 【一隅三反】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与“举 一反三”意同,谓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 【一隅之见】 片面的见解。 【一隅之说】 片面的说法;偏见。 【一琴一鹤】 宋赵抃任成都转运使,到官时随身只带一琴一鹤。见宋沈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宋史》抃本传。后来称人为官清廉,常用此语。按:宋赵善璙《自警篇•嗜好》 称抃赴官携一龟一鹤,硃长文《琴史》卷五及叶梦得《石林诗话》则以琴鹤龟三事并言。 【一斑半点】 比喻极小部分。 【一场春梦】 本喻世事无常,转眼成空。后亦喻幻想破灭。 【一壸千金】 比喻物虽微贱,关键时得其所用,便十分宝贵。 【一搭一档】 谓互相配合,彼此协作。有时含贬意。 【一搭两用】 一物二用。 【一挥九制】 一提笔就能写出九道制书。谓文思敏捷。 【一挥而成】 同“一挥而就”。 【一挥而就】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荐举不捷》:“扞王璘呴复为鸟散馀花 落诗二十首,援毫而就。时忽风雨暴至,数幅为回飚所卷,泥滓沾渍,不胜舒卷。璘曰:‘勿取,但将纸来!’ 复纵笔一挥,斯须复十馀篇矣。”后因以“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 【一叶知秋】 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来临。比喻由细微的迹象就能推知 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语本《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 天下之寒。”宋唐庚《文录》、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 落知天下秋。” 【一叶迷山】 意谓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一叶报秋】 同“一叶知秋”。 【一落千丈】 唐韩愈《听颖师弹琴》诗:“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 强。”原指琴声骤然低落。后常用以形容景况急剧下降。 【一朝一夕】 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时间短促。 【一朝千里】 犹一日千里。 【一朝之忿】 一时激发的愤恨。 【一朝之患】 突然发生的祸患。 【一栖两雄】 比喻两雄对峙,势不并存。 【一跌不振】 同“一蹶不振”。 【一无所有】 什么都没有。 【一无所知】 什么都不知道。 【一无所能】 一点本领也没有。 【一笔不苟】 谓作书画或撰文极其认真,毫不马虎。 【一笔勾消】 亦作“一笔勾销”。全部取消之意。 【一笔勾销】 见“一笔勾消”。 【一笔勾断】 同“一笔勾”。 【一笔抹杀】 见“一笔抹煞”。 【一笔抹摋】 见“一笔抹煞”。 【一笔抹煞】 一笔全部抹掉。常喻轻率地全部否定。 【一傅众咻】 谓一人施教,众人喧扰。比喻事不专一,绝无效果。语本《孟 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 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一饭千金】 汉韩信少贫,在淮阴城钓鱼,有漂母见其饥,饭之。后信为楚 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后称受恩重报为“一饭千金”。 【一饭之德】 喻微小的恩德。 【一饮一啄】 《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 中。”成玄英疏:“饮啄自在,放旷逍遥。”谓鸟类饮食随心。后亦泛指人的饮食。 【一劳久逸】 见“一劳永逸”。 【一劳永逸】 亦作“一劳久逸”。谓劳苦一次,可望永安。语本汉扬雄《谏 勿许单于朝疏》:“以为不壹劳者不久佚,不蹔费者不永宁,是以忍百万之师,以摧饿虎之喙„„而不悔也。” 【一寒如此】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魏使须贾於秦,范雎闻之,为微 行,敝衣閒步之邸,见须贾„„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綈袍以赐之。” 后用以表示贫困潦倒至极。 【一画开天】 相传伏羲画八卦,始于乾卦三之第一画,乾为天,故谓“一画 开天”。 【一统天下】 ?统一全国。?比喻为某种势力或某些人所把持的局面。 【一丝一毫】 形容极其微少。 【一丝不苟】 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毫不马虎。 【一丝不挂】 ?原指鱼类不受钓丝的挂碍,禅家常以此喻不为尘俗所牵累。 按:佛语本作“寸丝不挂”。见《景德传灯录•南泉禅师》。?赤身裸体。 【一丝两气】 ?犹言上气不接下气,形容心力俱疲。?犹言气息奄奄,形容 生命垂危。 【一塌胡涂】 见“一塌糊涂”。 【一塌糊涂】 形容乱到不可收拾或糟到极点。 【一鼓一板】 鼓、板都是演唱时用以调和节奏的,两者不可分离,因以喻互 相帮衬。 【一鼓作气】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古代作战击鼓进军,擂第一通鼓时士气最盛。后多喻趁锐气旺盛之时一举成事或鼓足干劲,一往 直前。 【一梦华胥】 《列子•黄帝》:“扞黄帝呴昼寝而梦,游於华胥氏之国。华 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后因称一场幻 梦为“一梦华胥”。 【一槌定音】 见“一锤定音”。 【一概而论】 亦作“一 语本《楚辞•九章•怀沙》:“同糅玉石兮,一 【一岁三迁】 谓升迁极速。 【一岁再赦】 见“一岁载赦”。 【一岁载赦】 亦作“一岁再赦”。一年之中再次赦罪。谓赦免过滥。 【一路平安】 指旅途顺利。亦常用作对出门人的祝福语。 【一路风清】 形容安定升平的景象。 【一路风尘】 形容旅途辛苦。 【一路神祇】 谓同伙的人。意含讥讽。 【一路货色】 犹言一路货。 【一路顺风】 谓诸事顺利。原指帆船的航行,今常用作对出门人的祝颂语, 犹言一路平安。 【一路福星】 宋鲜于侁为京东转运使,比行,司马光谓人曰:“福星往矣。” 见宋秦观《鲜于子骏行状》。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祐更化》、清翟灏《通俗编•祝诵》引《四友斋丛 说》均作“一路福星”。福星,即岁星,旧时术士谓岁星照临能降福于民。宋代行政大区称 路,后以路为道路之“路”,以“一路福星”为祝人旅途平安之语。 【一乱涂地】 形容乱到不可收拾。 【一意孤行】 《史记•酷吏列传》:“禹(赵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 无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谓谢绝请托,按己意执法。 后以“一意孤行”指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一资半级】 犹一官半职。 【一褱而论】 见“一概而论”。 【一碧万顷】 形容青绿无际。 【一模一样】 样子完全相同。 【一模二样】 犹言一模一样。 【一榻胡涂】 见“一塌糊涂”。 【一团和气】 ?本谓一团祥和之气。后多用以形容态度十分和蔼。?今亦指 无原则地与人和气相处,常含贬意。 【一团漆黑】 ?形容非常黑暗。?喻一无所知。 【一鸣惊人】 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有惊人的表现。 【一个半个】 谓为数甚少。 【一语中的】 见“一语破的”。 【一语破的】 一句话就击中要害。的,箭靶的中心,比喻要害之处。 【一语道破】 一句话说穿。 【一语双关】 一句话包含两个意思,即表面上一个意思,而暗中却藏着另一 个意思。 【一误再误】 谓一再失误。语本《宋史•魏王廷美传》:“太宗以传国之意 访之赵普。普曰:‘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 【一尘不到】 形容清净纯洁。 【一尘不染】 ?佛教谓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修道者达到真性清 净不被六尘所染污为“一尘不染”。后多用以形容清净廉洁,品格高尚。?指非常清洁。 【一尘不缁】 犹一尘不染。 【一齐众楚】 一傅众咻。 【一闻千悟】 形容悟性极高。谓略一指点,即完全了悟。 【一网打尽】 原指捕鱼或捕兽,多用以借喻全部获取或彻底肃清,无一遗漏。 【一网尽扫】 犹一网打尽。 【一发千钧】 语本《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县 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谓一根头发上系着千钧的重量。比喻极其危险。 【一穀不升】 指歉收。 【一穀不登】 见“一穀不升”。 【一瞑不视】 ?闭眼不能再看,指死亡。语出《战国策•楚策一》:“有断 脰决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鲍彪注:“瞑,不视也,谓死。”?形容不怕牺牲。? 人为的闭眼不看。指逃避现实。 【一暴十寒】 亦作“一曝十寒”。晒一天,冷十天。比喻做事没有恆心。 【一喷一醒】 ?唐韩愈孟郊《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 王伯大音释引樊汝霖云:“鸡用水喷,神气始醒。”后宋儒常以此语比喻慎独戒惧功夫。?喻推动督促。 【一噎止餐】 犹因噎废食。语本《吕氏春秋•荡兵》:“夫有以饐死者, 欲禁天下之食,悖。” 【一箭上垛】 ?犹言一箭中的。比喻事情一办即成。?喻一见中意。 【一箭之地】 谓距离不远。 【一箭双雕】 见“一箭双雕”。 【一箭双雕】 一箭射中两雕。雕,亦作“雕”,一种性凶猛的大鸟。《北史 •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又《新唐书•高骈传》:“事硃叔明为司马,有二雕并飞,骈曰:‘我且贵,当中之。’一发贯 二雕焉。”后因以“一箭双雕”形容射艺高明,亦用以比喻一举两得。 【一德一心】 大家一条心。 【一彻万融】 犹言一通百通。 【一盘散沙】 形容力量分散,不能团结一致。 【一剑之任】 ?谓以一人一剑之力。指作战的士兵,犹言一人之勇。?指独 力担任艰巨的任务。 【一诺千金】 形容说话极有信用。语本《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楚人谚 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一诺无辞】 一口答应,没有二话。 【一麾出守】 南朝宋颜延之《五君咏•阮始平》:“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 守。”麾有挥斥、排挤意,谓阮咸受荀勖排斥,出为始平太守。麾亦有旌麾意,故后多以“一麾出守”用作朝 官出为外任之典。 【一潭死水】 一池不流的水。形容死气沉沉,长期没有什么改变的局面。 【一穷二白】 形容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一浆十饼】 比喻小恩小惠。浆、饼皆微物,故有此语。 【一线之路】 谓一条活路。 【一缘一会】 谓有缘相合。 【一树百穫】 种一次收获百次。常喻培植人才获益长远。 【一还一报】 谓做一件坏事后必受一次报复。 【一举一动】 指每一个举动。 【一举三反】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以 “一举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 【一举千里】 一飞就是千里。喻前程远大。 【一举成名】 原指士子一旦科举及第就天下闻名,后亦泛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一举两全】 谓一举措而能顾全两面。 【一举两得】 做一件事能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语本《东观汉记•耿弇传》: “吾得临淄,即西安孤,必覆亡矣。所谓一举而两得者也。” 【一举万里】 见“一举千里”。 【一钱不名】 谓身无分文。常以形容囊橐一空或甚为贫穷。 【一钱不值】 谓毫无价值。值,本作“直”。语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 【一钱如命】 形容极端吝啬。 【一锤定音】 本指制造铜锣时最后一锤决定锣的音色,后借喻凭一句话作出 最后决定。 【一龙一蛇】 喻时隐时显,变化莫测。 【一龙一猪】 喻二人相去悬殊。 【一掷千金】 原指赌博时一注就投下千金。后用以形容挥霍无度。 【一掷百万】 形容赌徒下注极大。 【一掷乾坤】 谓以天下为孤注之一掷。乾坤,天下。语本唐韩愈《过鸿沟》 诗:“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 【一薰一莸】 薰莸相混。比喻善常为恶所掩。 【一点一滴】 形容微少零星。 【一点半点】 表示微小而不定的数量。 【一点灵犀】 ?唐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谓犀角上 有纹,两头感应通灵,故以“一点灵犀”喻心心相印。?指聪敏。 【一簧两舌】 喻诳言乱语。簧,乐器的发声薄片。 【一谦四益】 《易•谦》:“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 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后以“一谦四益”谓谦虚能使人得到很多益处。 成语大全(上)之 2 —— 计 11,522 条 相关网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一应俱全】 一切都具备。 【一臂之力】 指给予帮助的力量。常与“助”连用,表示从旁帮忙。 【一鞭先著】 晋刘琨少负志气,与祖逖为友,共以收复中原为志,曾与亲故 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见《晋书•刘琨传》。后以为争先的典实。亦泛指 先行。 【一箪一瓢】 《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原为孔子赞美颜回安贫乐道之语。后用以比喻生活清苦。 【一双两好】 谓一对正相匹配的夫妻。 【一觞一讠永】 指饮酒赋诗。 【一泻千里】 ?形容江河水势奔腾直下。?形容发展迅速。?比喻文章气势 奔放。 【一泻百里】 见“一泻千里”。 【一泻万里】 见“一泻千里”。 【一窍不通】 《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適也。孔子闻之 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於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 比干不见杀也。”后以“一窍不通”喻一点也不懂。 【一曝十寒】 见“一暴十寒”。 【一蹶不振】 比喻一经挫折,就不能再行振作。 【一蹶不兴】 见“一蹶不振”。 【一蹴可几】 同“一蹴而就”。几,近,及。 【一蹴而成】 见“一蹴而就”。 【一蹴而得】 见“一蹴而就”。 【一蹴而就】 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 之域。”后以“一蹴而就”谓迈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就能完成。 【一嚬一笑】 谓不高兴或喜悦的表情。嚬,皱眉。 【一辞同轨】 犹众口一词。 【一雕双兔】 唐李林甫、张九龄、裴耀卿并为相,李抑扬张、裴自得,张裴 二人罄折卑逊,时人窃言“一雕挟两兔”。见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及《新唐书•李林甫传》。后因 以“一雕双兔”谓三人并列显位,一人势盛而两人受其挟制。 【一瓣心香】 谓心中虔诚敬礼,如燃香供佛。 【一献三售】 见“一献三酬”。 【一献三酬】 《周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 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后因以“一献三酬”谓人臣过蒙宠幸。亦作“一献三售”。 【一筹莫展】 《宋史•蔡幼学传》:“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后以“一筹 莫展”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 【一馈十起】 《淮南子•氾论训》:“当此之时,扞禹呴一馈而十起,一沐 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意谓一饭之顷亦多次起立。后因以“一馈十起”形容事务繁劳。 【一触即发】 ?本指箭在弦上,张弓待发。比喻事态发展已极紧张,一经触 动即可爆发。?泛指极易发生。 【一触即溃】 一经接触就溃败。形容很容易被打垮。 【一览无馀】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 若使阡陌条申昜,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后以“一览无馀”谓一眼即可全见。 【一夔一契】 夔契都是舜时贤臣,后因以“一夔一契”喻良辅。 【一顾倾城】 《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延年侍上起舞,歌曰: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遂以“一顾倾城”形容美女的眼波,亦以喻女 子的美貌。 【一鳞一爪】 谓龙在云中,时露一鳞一爪,难于见其全貌。清王士禛主张 作诗贵含蓄,忌浅露,以此为喻。赵执信驳其说,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 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见赵所著《谈龙录》。后用以喻事物的零星片 段。 【一鳞片爪】 见“一鳞一爪”。 【一鳞片甲】 见“一鳞半甲”。 【一鳞半爪】 见“一鳞一爪”。 【一鳞半甲】 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上•苏涣》:“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 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於讽刺,亦有陈拾遗(陈子昂)一鳞半甲”此系以龙为喻,意谓略有相似之处。后用 以比喻事物的零星片段。亦作“一鳞片甲”。 【一揽包收】 谓总揽一切。 【一颦一笑】 见“一嚬一笑”。 【二三君子】 犹二三子。 【二分明月】 唐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后因以表示美好的风光。 【二心两意】 谓不专一,不坚定。 【二缶锺惑】 谓对缶和钟两种盛器的容量大小分不清楚。比喻是非不明。 【二惠竞爽】 《左传•昭公三年》:“齐公孙灶(子雅)卒。司马灶见晏子, 曰:‘又丧子雅矣。’晏子曰:‘惜也„„二惠竞爽犹可,又弱一个焉,姜其危哉。’”杜预注:“子雅子尾 皆齐惠公之孙也。竞,彊也。爽,明也。”后因以“二惠竞爽”为对人兄弟的称颂之辞。 【二童一马】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 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二满三平】 同“三平二满”。 【丁一卯二】 ?确实;实在。?谓认真;仔细。 【丁一确二】 明白;确实。 【丁公凿井】 春秋时,宋人丁某家中无井,常派一人出外汲水,后来家中挖 了井,不须外出挑水,节省一人力,于是对人说:“吾穿井得一人。”听者误传成从井中挖得一人。见《吕 氏春秋•察传》。汉王充《论衡•书虚》:“俗传言曰,丁公凿井,得一人於井中。夫人生於人, 非生於土也。”后用以喻语言之辗转传误。 【七七八八】 ?犹言差不多。?犹言零零碎碎,各式各样。 【七了八当】 形容十分妥帖。 【七大八小】 ?大小不一。?零落貌。?谓妻妾众多。 【七上八下】 ?形容无所适从或心神不定。?形容零落不齐或纷乱不齐。 ?七之上,八之下。犹言中等,还过得去。 【七上八落】 形容心神不定或慌乱不安。 【七口八嘴】 同“七嘴八舌”。 【七子八婿】 唐郭子仪有子八人,婿七人,皆朝廷重官。见《旧唐书•郭子 仪传》。后因以“七子八婿“形容子、婿众多。 【七支八搭】 ?随意瞎扯。?谓不团结。 【七手八脚】 ?动作忙乱貌。?众人一起动手貌。?形容头绪、支节很多。 ?形容手和脚多。 【七孔生烟】 同“七窍生烟”。 【七生七死】 见“七死七生”。 【七老八十】 形容年纪很大。 【七老八倒】 形容年老体衰。 【七死七生】 亦作“七生七死”。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 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 【七死八活】 形容痛苦不堪或濒临死境。 【七舌八嘴】 同“七嘴八舌”。 【七行俱下】 形容读书极快,聪敏异常。 【七折八扣】 形容不按十足计算,折扣很大。 【七步八叉】 相传曹植七步成诗,温庭筠凡八叉手而赋成八韵,后因以“七 步八叉”形容才思敏捷。 【七步之才】 有七步成诗的才能。称人才思敏捷。 【七步成章】 同“七步成诗”。 【七步成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 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以“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七足八手】 见“七脚八手”。 【七男八婿】 同“七子八婿”。 【七返还丹】 见“七返丹”。 【七言八语】 形容人多语杂。 【七青八黄】 泛指钱财。 【七长八短】 ?长短高低不齐貌。?零落不全貌。?谓说长道短,唠叨不绝。 ?犹言是 非好歹。 【七拉八扯】 ?谓漫无边际地闲谈。?谓乱拉来一大堆人。 【七拱八翘】 形容关系不和谐或心情不舒暢。 【七拼八凑】 把零碎的东西勉强拼凑起来。亦指胡乱凑合。 【七相五公】 语出《文选•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 吕向注:“七相:谓车千秋、黄霸、王商、王嘉、韦贤、平当、魏相。五公:张汤、萧望之、冯奉世、史丹、 张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为公。”所举皆汉代公卿,后泛指众多的文武大臣。 【七歪八扭】 形容歪斜不正。 【七贞九烈】 旧时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宁死不失身。 【七首八脚】 形容慌张乱闯。 【七穿八洞】 形容破旧不堪。 【七穿八烂】 形容破烂不堪。 【七破八补】 形容衣物非常破旧。 【七高八低】 形容凹凸不平。 【七病八倒】 形容体弱多病。 【七病八痛】 ?泛指各种各样的病痛。?指体弱多病。 【七推八阻】 以各种借口推托。 【七情六欲】 泛指人的各种感情和欲望。 【七张八嘴】 同“七嘴八张”。 【七搭八扯】 同“七搭八搭”。 【七搭八搭】 ?形容说话漫无边际,没有中心。?纠缠;乱搭腔。 【七慌八乱】 形容非常慌张混乱。 【七开八得】 形容反反复复,十分周备。 【七损八益】 谓女子月事宜以时下,男子精气宜于充盈。中医述人生长发育 过程,女子以七为纪,男子以八为纪,故七指女,八指男。 【七损八伤】 形容损伤惨重。 【七零八落】 ?散乱;不整齐貌。?破败、破残貌。?稀少的样子。 【七零八碎】 ?形容残破不堪。?零星琐碎。?指零星的物品。 【七 亦作“七足八手”。形容动作忙乱,许多人一齐动手。 【七窝八代】 詈词。指全部眷属家族。 【七满八平】 形容没有空馀的地方。 【七擒七纵】 同“七纵七禽”。 【七捞八攘】 到处捞摸扰攘。形容思绪纷乱不宁。 【七横八竖】 形容纵横杂乱。 【七疮八孔】 窟窿多。比喻经济上负债累累。 【七担八挪】 一再耽搁拖延。 【七嘴八舌】 ?形容人多语杂。?形容饶舌,多嘴。 【七嘴八张】 形容人多语杂。 【七纵七禽】 亦作“七纵七擒”。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 酋长孟获,又七次释放,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 之注引《汉晋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 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 若秖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 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后比喻善于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七纵七擒】 见“七纵七禽”。 【七纵八横】 形容奔放自如。 【七窍生烟】 形容气愤或焦急至极点。 【七窍玲珑】 形容聪明灵巧。相传心有七窍,故称。 【七窍冒火】 同“七窍生烟”。 【七断八续】 ?形容散乱,不相照应。?断接之处甚多。形容十分破烂。 【七颠八倒】 ?形容纷乱不堪。?谓失去常态。?犹言颠三倒四。?犹言懵 头转向。 【七弯八拐】 见“七湾八拐”。 【七湾八扭】 同“七湾八拐”。 【七湾八拐】 亦作“七弯八拐”。?多处弯曲,不断转变方向。?形容做事 不直截了当。 【三十而立】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以 “三十而立”谓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三人成虎】 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战国策•魏策二》: “庞葱与太子质於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 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 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於市,而议臣者过於三人矣。 原王察之矣。’”又《秦策三》:“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亦作“三 人成市虎”。《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 【三人为众】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 从尤功。”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言人三为众,虽难尽继,取其功尤高者一人继之,於名为众矣。”后多作“三 人成众”。谓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三三五五】 三个五个聚集在一起。 【三三四四】 犹言三三两两。 【三三两两】 三个两个聚集在一起。形容数目不多。 【三山五岳】 ?泛指名山。?泛指群山。?泛指各地。 【三尸五鬼】 比喻奸佞之臣。 【三天两头】 犹言经常。 【三夫之言】 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昔者 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 投杼逾墙而走。” 【三夫之对】 见“三夫之言”。 【三五成群】 三个一帮,五个一伙。 【三不拗六】 谓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 【三瓦两舍】 宋代对妓院、茶楼、酒肆及其它游乐场所的总称。 【三瓦两巷】 见“三瓦两舍”。 【三日新妇】 旧时过门三日之新妇,举止不得自专。因以喻行动备受拘束者。 【三毛七孔】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唐张守节正义:“心重十二两,中有 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因以“三毛七孔”指心思,心机。 【三反四覆】 反复无常。 【三分鼎足】 谓一分为三,如鼎足之并立。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 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三六九等】 许多等级,种种差别。 【三户亡秦】 谓楚虽仅存三户,终于灭亡秦国。 【三心二意】 谓意志不坚定,犹豫不决。 【三心两意】 见“三心二意”。 【三平二满】 ?谓平平稳稳,日子过得去。?平淡,平庸。 【三占从二】 犹言少数服从多数。语本《书•洪范》:“三人占,则从二人 之言。”孔颖达疏:“从二人之言者,二人为善既钧,故从众也。” 【三生有幸】 极言幸运之深。 【三令五申】 再三命令与告诫。 【三冬二夏】 犹言三两年。 【三台八座】 泛指高官重臣。 【三老四少】 ?老少众人。?方言。称参加青帮的人。犹言老少爷们或兄弟 爷们。 【三百甕齑】 指长期以咸菜度日,生活清贫。齑,咸菜。三百甕,极言其多, 一时吃不完。 【三吐三握】 《史记•鲁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 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后以“三吐三握”为求贤 殷切之典。 【三回九转】 ?形容曲折回荡。?犹三番五次。 【三回五次】 多次。 【三年五载】 几年。“三”、“五”表示大概数量。 【三年化碧】 《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成玄英疏:“苌弘遭谮,被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遂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匮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 乃精诚之至也。”后以“三年化碧”谓忠心不泯。 【三江七泽】 泛指江河湖泽。 【三江五湖】 ?指东南方的三条江与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江河湖泊的泛 称。 【三好二怯】 同“三好两歹”。 【三好两歹】 谓时好时病。形容体弱。 【三好两歉】 同“三好两歹”。 【三求四告】 再三求告。 【三更半夜】 一夜分五更,半夜正值三更,为夜深之时。语出《宋史•赵昌 言传》:“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 【三豕涉河】 《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 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 河也。”《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后多以喻文字的讹误。 【三步两脚】 快速行走貌。 【三足鼎立】 谓三方如鼎足相峙并立。 【三告投杼】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 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 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以 “三告投杼”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三位一体】 ?基督教宣称上帝只有一个,但包括圣父、圣子、圣灵(圣神) 三个位格。 三者虽各有特定位份,却完全同具一个本体,同为一个独一真神。?谓三者结合成一整体。 【三言两句】 见“三言两语”。 【三言两语】 亦作“三言两句”。指简短的言辞。 【三言讹虎】 犹三人成虎。 【三灾八难】 ?犹言多灾多难。?意外灾难。 【三灾六难】 见“三灾八难”。 【三长四短】 ?同“三长两短”。?犹闲话,坏话。 【三长两短】 ?指意外的事故、灾祸。?特指人的死亡。 【三妻四妾】 谓妻妾众多。 【三朋四友】 谓若干朋友。有时含有贬义。 【三姑六婆】 三姑指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 药婆、稳婆。见明陶宗仪《辍耕录•三姑六婆》。 【三茶六饭】 谓茶饭周全。 【三茶六礼】 犹言明媒正娶。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 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参阅明陈耀 文《天中记》卷四四、《仪礼•士昏礼》。 【三贞九烈】 旧时形容妇女重视贞节,宁死不改嫁,不失身。三、九,极言 其甚。 【三贞五烈】 见“三贞九烈”。 【三牲五鼎】 ?指盛馔佳肴。?指丰厚的祭品。 【三皇五帝】 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三风十愆】 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指巫风二:舞、歌;淫风 四:货、色、游、畋;乱风四: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合而为十愆。 【三怨成府】 言与三人结怨则仇恨集身,难以免祸。 【三差两错】 指意外的事故或灾祸。 【三首六臂】 同“三头六臂”。 【三宫六院】 泛指帝王妃嫔。 【三班六房】 旧时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指分掌缉捕罪犯、看守牢狱、站 堂行刑等职务的快、皁、壮三班和吏、户、礼、兵、刑、工六房的书办、胥吏。 【三般两样】 ?多个。?耍手段,弄花样。 【三病四痛】 谓病痛很多。 【三拳二脚】 形容不多几下拳打脚踢。 【三纸无驴】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问一言辄酬之数百,责其 指归,或无要会。郲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后因以“三纸无驴”谓文辞繁冗,连篇累 牍而不得要领。 【三推六问】 谓反复审讯。 【三教九流】 ?三教:儒、佛、道。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 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后以“三教九流”泛指宗教和学术的各种流派。?泛指各色人物或各 种行当。 【三徙成都】 相传舜三度迁移,百姓慕德而从,所至处自成都邑。形容圣人 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 【三徙成国】 见“三徙成都”。 【三从四德】 泛指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 【三脚两步】 ?形容走得快。?谓走不多远。 【三清四白】 谓非常清白。 【三婆两嫂】 犹言三妻四妾。 【三阳交泰】 见“三阳开泰”。 【三阳开泰】 《易》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为复卦(??), 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 消阳长,有吉亨之象。故旧时以“三阳开泰”或“三阳交泰”为岁首称颂之语。 【三期贤佞】 汉王尊任京兆尹,凡三岁,除恶安良,治绩显著,后为御史大 夫所诬,免官。湖县三老上书为之辩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见《汉书•王 尊传》。后以“三期贤佞”为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实。 【三朝元老】 指历事三位君主的重臣。语出《後汉书•章帝纪》:“行太尉 事节乡侯熹三世在位,为国元老。”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四:“海宁陈文简公予告在家,来游西湖,人知三 朝元老,观者如堵。”后用以泛指老资格。 【三朝五日】 三、五天。 【三荤五厌】 泛指荤腥食物。 【三智五猜】 谓用尽心思,反复猜测。 【三等九格】 犹三六九等。 【三等九般】 同“三等九格”。 【三街六市】 同“三街两市”。 【三街六巷】 犹三街两市。 【三街两市】 泛称各街市。 【三番五次】 屡次,多次。 【三番两次】 屡次,多次。 【三汤五割】 见“三汤两割”。 【三汤两割】 ?泛指烹饪之事。?指各种肴馔。 【三媒六证】 泛指旧时婚姻中的介绍人。三媒六证,言婚约之郑重。 【三魂七魄】 道家对魂魄的总称。认为人的魂有三,魄有七。见《云笈七签》 卷五四。 【三魂出窍】 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三槐九棘】 《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 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後;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後;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後。” 郑玄注:“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於此, 欲与之谋。”后以“三槐九棘”为三公九卿之代称。 【三跪九叩】 下跪三次,每次三叩首,旧为最重礼仪。 【三节两寿】 旧俗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 日,均各加 送束脩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 【三窝两塊】 ?谓有多房妻妾。?指众多的子女。 【三榜定案】 三次张榜,广求意见,再作最后决定。极言行事慎重。 【三对六面】 谓会同当事双方及中间人或见证人。 【三邻四舍】 泛指邻居。 【三纲五常】 泛指我国封建社会所提倡的主要道德。 【三坟五典】 传说中的古书名。 【三写成乌】 同“三写易字”。 【三写易字】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 成虎。’”后以“三写易字”谓古书传写易致差错。 【三缄其口】 封口三重。缄,封。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 於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后因指言语谨慎,少说或不说话。 【三头八臂】 见“三头六臂”。 【三头六面】 谓当着众人或有关各方之面。 【三头六臂】 亦作“三头八臂”。神道的形状。《法苑珠林》卷九:“(修 罗道者)体貌粗鄙,每怀瞋毒,稜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景德 传灯录•善昭禅师》:“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扑帝锺。”后以喻神通广大,本领出众。 【三头六证】 众多的人证。 【三头两日】 三二天。形容时间相隔很近。 【三头两面】 喻奉承拍马,玩弄两面手法。 【三头两绪】 谓头绪多端,繁杂不一。 【三谏之义】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 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 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谏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三亲六故】 亲戚故旧的总称。 【三亲六眷】 同“三亲六故”。 【三亲四眷】 见“三亲六眷”。 【三环五扣】 形容捆绑结实。 【三翻四复】 ?多次重复。?犹言反复无常。 【三翻四覆】 多次重复。 【三兽渡河】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 道之高下。《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恆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 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恆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 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后泛指修行。 【三饥两饱】 犹言饥一顿,饱一顿。形容生活艰难。 【三顾茅庐】 见“三顾草庐”。 【三顾草庐】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刘备往访诸葛亮,凡三往, 乃见。后诸葛亮上後主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 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以“三顾草庐”比喻对贤才的诚心邀请。 【三叠阳关】 即《阳关三叠》。琴曲。琴谱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 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后泛 指送别之曲。 【三臡八菹】 泛指精美的肴馔。亦借喻精美的诗文。 【三沐三薰】 亦作“三沐三熏”。再三沐浴熏香。表示郑重或虔敬。 【三思而行】 反复思考,然后行动。语出《论语•公冶长》。 【三复白圭】 《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读诗至此,三反覆之, 是其心慎言也。”后因以“三复白圭”谓慎于言行。 【三薰三沐】 ?同“三釁三浴”。?表示虔敬。?比喻栽培,提携。 【三釁三浴】 ?再三薰香、沐浴。表示待以优礼,对人尊重。浴,或作 “沐”。?表示郑重其事。 【于今为烈】 谓所谈之事古已有之,不过如今更为厉害。 【上下一心】 上级与下级思想愿望完全一致。 【上下同心】 上下一心。 【上下同欲】 上下有共同的愿望,谓众心齐一。 【上方宝剑】 见“上方剑”。 【上行下效】 在上者怎样做,在下者就跟着学。语出汉班固《白虎通•三教》: “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上好下甚】 在上者爱好什么,在下者必爱好得更厉害。 【上和下睦】 谓长幼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相处得很好。 【上根大器】 佛家语。具上等根器者。亦泛指天资、才能极高的人。 【上陵下替】 同“下陵上替”。 【上替下陵】 同“下陵上替”。 【上援下推】 谓相互济助,共同前进。语出《礼记•儒行》:“適弗逢世, 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 【上蒸下报】 泛指乱伦的性行为。 【上溢下漏】 谓上富下贫。 【上慢下暴】 谓君上骄慢,下民强暴。 【上漏下湿】 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 【上嫚下暴】 同“上慢下暴”。 【上窜下跳】 形容四处奔走,多方串连,策划活动。 【上下其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楚攻郑,穿封戌虏郑将皇颉,公 子围与之争功,请伯州犁裁处。伯州犁曰:“请问於囚。”囚出作证,伯州犁有意偏袒公子围,故意上其手, 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 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后因谓玩弄手法,通同作弊曰“上下其手”。 【上天入地】 ?升上天空,钻入地下。形容神通广大。?比喻为实现某种目 的而四处奔走。 【上南落北】 漫言各处去向,犹言走南闯北。 【上竿掇梯】 犹上树拔梯。 【上当学乖】 谓因受骗吃亏而增长了见识。 【上楼去梯】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琦)每欲与亮谋自安 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置。琦乃将亮游观後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 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未?’”后因称秘密的谈话为“去梯言”。?比 喻怂恿人上当。 【上篇上论】 谓说话引经据典,有根据。 【上树拔梯】 比喻诱使别人上前而断其退路。 【才子佳人】 称有才貌的青年男女。 【才高七步】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 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才高八斗】 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 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因以“才高八斗”形容富于 文才。 【才高行洁】 才能超群,品行高洁。 【才高气清】 谓才能高超而气质清峻。 【才疏志大】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 名重而识暗。”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才疏意广】 抱负远大而才能不高。 【才疏学浅】 才识不广,学问浅薄。多用作自谦词。 【才讠夸八斗】 夸耀才华出众。 【才貌双全】 才能外貌俱佳。 【才墨之薮】 谓文人聚集的地方。 【下不为例】 以后不能以此为例。表示只能通融这一次。 【下回分解】 章回小说于每回之末所用的套语。现多用以喻事件发展的结果。 【下里巴人】 ?古代民间通俗歌曲。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地在今川东、 鄂西一带。?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 【下陵上替】 在下者凌驾于上,在上者废弛无所作为。谓上下失序,纲纪废 坠。陵,通“凌”。 【下情上达】 谓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语出《管子•明法》:“ 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下学上达】 谓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下坂走丸】 从山坡上滚下弹丸。比喻顺势无阻,敏捷而无停滞。 【下车之始】 同“下车伊始”。 【下车伊始】 ?指官吏刚到任所。?现多比喻刚到工作的地方。 【下车泣罪】 汉刘向《说苑•君道》:“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 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於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 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也。’”后以喻为政宽仁。 【下马冯妇】 《孟子•尽心上》:“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 之野,有众逐虎,虎负 后称重操旧业的人为“下马冯妇”。 【下气怡色】 同“下气怡声”。 【下气怡声】 谓和悦声气,态度恭顺。 【下乔入幽】 《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於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 乔木而入于幽谷者。”冬季鸟躲在深山穷谷,到春天出来飞鸣于乔木,用来比喻人舍弃黑暗而接近光明,或 者从劣境而进入良好的处境。相反则叫“下乔入幽”。 【下乔迁谷】 同“下乔入幽”。 【下笔成章】 形容文思敏捷。 【下笔成篇】 同“下笔成章”。 【井井有方】 形容有条理有办法。 【井井有序】 亦作“井井有绪”。有条理,有秩序。 【井井有法】 有条理、有法度。 【井井有条】 语本《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形容条理分明,整 齐不乱。 【井井有绪】 见“井井有序”。 【井底之蛙】 犹井蛙。 【井底鸣蛙】 犹井蛙。 【井底虾蟆】 即井蛙。 【井然有序】 谓整齐不乱,次序分明。 【井然有条】 犹言井井有条。 【井渫不食】 亦作“井渫莫食”。谓井虽浚治,洁净清澈,但不被饮用。比 喻洁身自持,而不为人所知。语出《易•井》:“井渫不食,为我心恻。”王弼注:“渫,不停污之谓也。”孔 颖达疏:“井渫而不见食,犹人脩已全洁而不见用。” 【井渫莫食】 见“井渫不食”。 【井管拘墟】 比喻浅陋、片面的见识。 【五大三粗】 形容膀阔腰圆,身材魁梧,力气大。 【五子登科】 ?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兒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 事见《宋史•窦仪传》。后用为结婚的祝福词或吉祥语。参见“五桂”。?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接 收大员到收复地区先抢金子、银子、房子、车子、女子,被人讽刺为“五子登科”。 【五日京兆】 汉京兆尹张敞,因杨恽案受牵连,贼捕掾絮舜以为敞即将免官, 不肯为敞办案,曰“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敞收舜下狱,告舜曰:“五日京兆竟何如?”遂 将舜处死。见《汉书•张敞传》。后因以比喻任职时间不会长,或凡事不作久长打算。 【五方杂厝】 谓各地方的人杂居一处。形容居民复杂。 【五方杂处】 见“五方杂厝”。 【五尺之童】 亦作“五尺之僮”。指尚未成年的兒童。古尺短,故称。 【五尺之僮】 见“五尺之童”。 【五尺童子】 同“五尺之童”。 【五尺竖子】 同“五尺之童”。 【五世其昌】 ?到了第五代就昌盛。?谓子孙昌盛。亦用为祝颂新婚之词。 【五石六鹢】 语出《公羊传•僖公十六年》:“霣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 飞过宋都。曷为先言霣而後言石?霣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後言鹢?六 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后用以比喻记述准确或为学缜 密有序。 【五申三令】 三令五申。谓再三告诫。 【五冬六夏】 犹言不论寒暑。不管什么时候。 【五光十色】 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语出南朝梁江淹《丽色赋》:“五 光徘徊,十色陆离。” 【五行八作】 泛指各行各业。 【五行并下】 见“五行俱下”。 【五行俱下】 谓读书敏捷神速。 【五色无主】 神色不定。形容仓皇失措。 【五色缤纷】 形容色彩纷繁艳丽。 【五花八门】 本指战术变化很多的五行阵和八门阵,后用以比喻事物花样繁 多,变幻多端。 【五花大绑】 先用绳索套住脖子,又绕到背后反剪两臂的绑人方式。 【五花杀马】 毛色凋落的马。比喻年老体衰。 【五车腹笥】 比喻读书多,学识渊博。 【五步成诗】 唐史青能五步成诗。后用以比喻才思敏捷。清沈炳震《唐诗金 粉•敏悟》:“青上书自荐能诗,云:‘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内可塞明诏。’明皇试以除夕、上元、竹火笼 等诗,应口而出。上称赏,授以官。”今存《应诏赋得除夜》一首,见《全唐诗》卷一一五。 【五男二女】 《诗•召南•何彼襛矣序》孔颖达疏引晋皇甫谧云:“武王 五男二女。”谓有子五人,有女二人。后用以表示子孙繁衍,有福气。宋时常绘印五男二女图于纸笺或礼品上 以示祝福。 【五角六张】 比喻遇事不顺遂。角、张,星宿名。 【五典三坟】 犹言三坟五典。泛指古代典籍。 【五侯七贵】 泛指达官显贵。 【五侯蜡烛】 语出唐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 家。”旧俗寒食节禁火,而宫中传烛分火于五侯之家,贵宠可见。后用以形容豪门权势的显赫景象。 【五风十雨】 语出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塊,五日一 风,十日一雨。”谓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后用以形容风调雨顺。 【五洲四海】 泛指世界各地。 【五马分尸】 古代一种酷刑,即车裂。亦谓处以极刑。 【五脊六兽】 ?一种屋顶建筑样式,其上有脊五条,四角各有瓷制六兽踞蹲。 多用于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比喻心烦意乱,忐忑不安。 【五陵年少】 指京都富豪子弟。 【五陵英少】 同“五陵年少”。 【五陵豪气】 谓高门贵族的豪迈气概。 【五彩缤纷】 同“五色缤纷”。 【五鼎万钟】 指高官厚禄。 【五短身材】 指人的四肢和躯干都短小。 【五劳七伤】 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 【五湖四海】 古人泛称分布于我国广大地区的几个大湖为“五湖”,又以为 我国四面为海环绕。因以“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五抢六夺】 竞相抢夺。 【五零二落】 犹言七零八落。 【五零四散】 零落分散。 【五谷不分】 语出《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穀不分,孰为夫子?” 硃熹集注:“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后多形容脱离生产实践,缺乏常识。 【五谷丰登】 亦作“五谷丰熟”。各种农作物丰收。 【五谷丰熟】 见“五谷丰登”。 【五积六受】 形容不便活动,只能呆板地坐着。 【五亲六眷】 指各种关系的亲眷。 【五藏六府】 亦作“五脏六腑”。指体内全部器官。五藏:心、肺、脾、肝、 肾。六府: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五颜六色】 形容色彩繁多;各种各样。 【五脏六腑】 见“五藏六府”。 【五体投地】 ?双肘、双膝及头一起着地。原为古代印度表示虔敬的行礼方 式,佛教沿用。?泛称跪拜。?比喻佩服到极点。 【五体投诚】 同“五体投地”。 【不一而足】 亦作“不壹而足”。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公羊传•文公 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汉书•陈汤传》:“御使大夫财禹、博士匡衡以 为《春秋》之义‘许夷狄者,不壹而足’,今郅支单于乡化未醇,所在绝远,宜令使者送其 子至塞而还。”颜师古注:“言节制之,不皆称其所求也。”后用以表示所言事物不能尽举。 【不二法门】 佛家语。谓平等而无差异之至道。《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 “如我意者,於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南朝梁沈约《佛记序》:“廓 不二之法门,广一乘之长陌。”唐裴漼《少林寺碑》:“空心、元粹、惠性、淹远,传不二法 门,有甚深道业。”宋沈作喆《寓简》卷七:“三十一菩萨各说不二法门,至文殊独曰:‘无 言说’。”后用以指独一无二的门径、。 【不入时宜】 见“不合时宜”。 【不了了之】 把未了的事情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不了不当】 犹言拖泥带水,没有了结。 【不了而了】 犹不了了之。 【不三不四】 ?不伦不类。?指行为不端,不正派。 【不上不下】 ?亦作“不上不落”。形容事情无着落,处境为难。?不好不 坏。 【不上不落】 见“不上不下”。 【不分玉石】 谓无有区别,同归于尽。 【不分皁白】 《诗•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汉郑玄笺:“胡 之言何也,贤者见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皁白言之於王也。”后以“不分皁白”谓不分黑白,不辨是非。 【不分青白】 见“不分皁白”。 【不分轩轾】 车子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谓不分高低上下。 【不亢不卑】 亦作“不抗不卑”。不高傲,也不自卑。形容对人的态度或言 语得体。 【不以为奇】 不感到奇怪。 【不以为耻】 不以此作为耻辱。 【不以为然】 不认为是正确的。多用于表示不同意。 【不以为意】 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不刊之说】 见“不刊之论”。 【不刊之论】 亦作“不刊之说”。不可改易之论,确论。 【不打自招】 ?不用拷问,自己就招认了罪行。?比喻无意中暴露了自己的 意图。 【不可一世】 ?谓自视甚高,对天下人极少赞许推重。可,称是。?骄横自 大。 【不可向迩】 见“不可乡迩”。 【不可乡迩】 亦作“不可向迩”。不可接近。 【不可名状】 无法用言辞形容。 【不可多得】 稀少,难得。 【不可收拾】 ?谓无法整顿。?形容事情坏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不可告人】 无法或不能告诉别人。多指难言之隐。有时含贬义。 【不可言状】 同“不可名状”。 【不可言喻】 无法用言辞表达。 【不可枚举】 无法一个个列举。形容数量之多。 【不可奈何】 犹无可奈何。表示没有办法。 【不可思议】 ?佛家语。指思维和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微妙境界。道教也借用 此语。?形容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 【不可捉摸】 亦作“不可摸捉”。形容难以猜测或估量。 【不可理喻】 无法跟他讲道理。形容态度蛮横。 【不可救疗】 见“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 病重到没有药可以医治,比喻事态已严重到无法挽救。 【不可终日】 一天也过不下去。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惶恐。语出《礼记•表 记》:“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 【不可胜言】 犹不可胜道。形容数量多。 【不可胜计】 见“不可胜数”。 【不可胜纪】 亦作“不可胜记”。不能逐一记述。极言其多。 【不可胜记】 见“不可胜纪”。 【不可胜道】 无法尽说。极言其多。 【不可胜算】 见“不可胜数”。 【不可胜数】 不计其数。极言其多。 【不可胜举】 无法一一枚举,极言其多。 【不可开交】 形容无法解脱。 【不可摸捉】 见“不可捉摸”。 【不可磨灭】 无法使之消失。 【不可乡迩】 亦作“不可向迩”。不可接近。 【不平则鸣】 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语出唐韩愈《送 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不由分说】 不容分辩。 【不由自主】 由不得自己作主,谓无法控制自己。 【不失黍絫】 犹言丝毫不差。絫、黍,微小的重量。 【不白之冤】 得不到辩白、昭雪的冤屈。 【不主故常】 不拘守旧套常规。 【不立文字】 佛教禅宗主顿悟,以心传心,不涉文字语言,谓之不立文字。 【不共戴天】 谓不共存于人世间。喻仇恨极深。语出《礼记•曲礼上》:“ 父之雠,弗与共戴天。” 【不在话下】 ?小说戏曲中套语,表示此处不用详细叙说。?指事物轻微, 不值得提,或不成问题。 【不存不济】 支持不住,受不住。 【不死不活】 形容事物无生气的状态。 【不成体统】 形容办事没有一定的体制、规矩,不成样子。 【不劣方头】 倔强不驯。不劣,不驯顺;方头,指为人不圆通。 【不吐不茹】 《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 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御。”后以“不吐不茹”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 【不同凡响】 不正常,杰出。凡响,平凡的音乐。 【不同戴天】 同“不共戴天”。 【不因人热】 《东观汉记•梁鸿传》:“(鸿)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比 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后因称不仰仗别人为“不因人 热”。 【不因不由】 犹言无意之中。 【不伏烧埋】 ?不服罪;不认错。?不听劝解。 【不自满假】 不自满,不自大。 【不合时宜】 不符合时势和趋尚。 【不名一文】 见“不名一钱”。 【不名一格】 同“不拘一格”。 【不名一钱】 没有一文钱,形容极其贫困。名,占有。 【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谓不也是 很快乐的吗!后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度,兼有淋漓尽致之意。 【不忙不暴】 犹不忙不急。 【不安於室】 《诗•邶风•凯风序》:“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 不能安其室。”郑玄笺:“不安其室,欲去嫁也。”后因以“不安於室”为已婚妇女思涉外遇或寡妇意欲再嫁的 婉辞。 【不好意思】 ?表示碍于情面而只能怎样或不便怎样。?害羞;难为情。 【不攻自破】 不用攻击,就自行溃败。多指情节或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 【不折不扣】 ?不打折扣。原为商业用语,商品照标价减去若干成数出售, 叫做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 【不抗不卑】 见“不亢不卑”。 【不求甚解】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 会意,欣然忘食。”意谓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花工夫。今多谓对待学习、工作不认真,不 求深入理解。 【不步人脚】 不跟着别人的脚步走。喻不因循守旧。 【不见天日】 ?看不到天空和太阳。?常用以比喻政治黑暗,看不到光明。 【不见经传】 ?经传上没有记载。?比喻没有来历或没有名气。 【不足挂齿】 不值得一提。语出《汉书•叔孙通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 何足置齿牙间哉?” 【不足为奇】 不值得奇怪。 【不足为法】 不值得学习、效法。 【不足为训】 不值得作为遵循的准则。 【不足为意】 不值得介意。 【不足为据】 不能作为凭据。 【不足为凭】 不足为据。 【不足轻重】 犹言无关紧要。 【不足齿数】 不足以相提并论,同等看待。 【不近人情】 不合乎人之常情。 【不近道理】 不近人情,不讲道理。 【不言而喻】 亦作“不言而谕”。不用说就可明白。形容事理极其显明。 【不言而谕】 见“不言而喻”。 【不忮不求】 不嫉妒,不贪求。 【不即不离】 ?佛教语。谓诸法相状虽异而性体则一。?形容既不亲近,也 不疏远。 【不拔一毛】 同“一毛不拔”。比喻非常吝啬。 【不拘一格】 不局限于一个规格、。 成语大全(上)之 3 —— 计 11,522 条 相关网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不拘小节】 谓待人处世不拘泥于小事。后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 【不拘形迹】 形容言谈举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不拘细行】 不拘小节。 【不拘细节】 不拘小节。 【不苟言笑】 《礼记•曲礼上》:“不苟訾,不苟笑。”后以“不苟言笑” 谓态度庄重。 【不直一文】 同“不直一钱”。 【不直一钱】 亦作“不值一钱”。鄙视之词,犹言毫无价值。比喻无能或品 格卑下。 【不事边幅】 不修边幅。 【不奈之何】 无可奈何,无法可想。 【不明不白】 ?暖昧,不能公开。?犹言无缘无故。 【不易之论】 不可改变的定论。 【不知凡几】 不知道有多少,表示同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不知不觉】 不经意,无意之间。 【不知甘苦】 ?不知道甜味与苦味。?指对事情的艰难缺乏体会。 【不知死活】 谓不知利害,冒昧从事。 【不知好歹】 不辨好坏。也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 【不知利害】 《庄子•齐物论》:“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 利害乎?’”谓不知何者为利,何者为害。今语“不知利害”出此。 【不知所云】 《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不知所言”。本为谦词,谓自己思绪紊乱,不知道说了些什么。今泛指言语混乱 或空洞。 【不知所以】 不明白什么原因。 【不知所可】 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不知所出】 ?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不知所厝】 同“不知所措”。 【不知所措】 语本《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措手足。”形容不知道该怎 么办才好。 【不知所错】 同“不知所措”。 【不知起倒】 不知利害,不知高低。 【不知高下】 谓说话做事不知轻重。 【不知高低】 ?犹言不管好歹。?谓说话或做事不知轻重。?不知究竟,不 明内情。 【不知疼痒】 见“不知痛痒”。 【不知进退】 形容鲁莽,言语行动没有分寸。 【不知深浅】 ?不明白水的深浅的程度。?常用以比喻说话或做事没有分寸。 【不知就里】 不了解内情。 【不知痛痒】 形容麻木不仁或不知利害。 【不知轻重】 谓不明事理,行事冒昧。 【不知寝食】 犹言废寝忘食。形容异常专心、努力。 【不知头脑】 犹不知所措。 【不知颠倒】 犹言不晓事。 【不卑不亢】 同“不亢不卑”。 【不念旧恶】 不记过去的仇怨。 【不服水土】 不能适应某地的气侯、饮食等。 【不咎既往】 语出《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谓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不治之症】 治不好的病,绝症。 【不郎不秀】 ?明代俗语。犹言不高不下。?用以比喻不成材或没出息。参 见“不稂不莠”。 【不衫不履】 衣著不整齐。形容性情洒脱,不拘小节。 【不屈不挠】 形容顽强斗争,在敌人或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语本《汉 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 【不按君臣】 中医处方,以君臣相配为原则。君是主药,臣是辅药。不按君 臣,就是违反药理,胡乱用药。引申为使用毒药的隐语。 【不甚了了】 ?不大明白事理。?泛指不大清楚。 【不相上下】 分不出高低。形容程度相等。 【不相为谋】 不互相商议。 【不咸不淡】 ?平平淡淡;普普通通。?指冷言嘲笑。 【不省人事】 昏迷过去,失去知觉。 【不便水土】 同“不服水土”。 【不修小节】 同“不拘小节”。 【不修边幅】 亦作“不脩边幅”。《後汉书•马援传》:“公孙不吐哺走迎 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李贤注:“言若布帛脩整其边幅也。”后 形容不讲究服饰、仪表为不修边幅。 【不追既往】 见“不咎既往”。 【不食周粟】 《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 叔齐耻之,义不 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以“不食周粟”谓清白守节。 【不食烟火】 ?指不吃熟食。道家修炼主张绝粒却谷,不吃世间烟火物。? 谓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凡俗。 【不急之务】 无关紧要的事情;不急于做的事情。 【不计其数】 无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 【不染一尘】 同“一尘不染”。形容清高廉洁。 【不矜细行】 不注重小事小节。 【不约而同】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无尺寸之势,起闾巷,杖棘矜, 应时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后以“不约而同”谓没有经过商量或约定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 完全一致。 【不耻下问】 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认为有失体面。 【不根之谈】 没有根据的话。 【不速之客】 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不辱使命】 谓不辜负别人的差使。 【不破不立】 谓旧的不破除,新的就不能建立起来。 【不时之须】 不时之需。谓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 【不逞之徒】 《左传•襄公十年》:“司马、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 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后因称犯法为非的人为不逞之徒。 【不值一笑】 比喻毫无价值。 【不值一钱】 见“不直一钱”。 【不脩边幅】 见“不修边幅”。 【不伦不类】 既不象这一类,也不象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不规范。 【不凉不酸】 方言。形容态度冷漠。 【不容分说】 不允许分辩陈说。 【不容置疑】 不容许有什么怀疑。 【不祧之宗】 见“不祧之祖”。 【不祧之祖】 不迁入祧庙的祖先,一般指创业之祖。常用以比喻创立某种事 业永远受到尊崇的人。 【不屑一顾】 形容对某事物异常鄙视,认为不值得一看。 【不阴不阳】 比喻态度暖昧不明。 【不能自拔】 自己无法摆脱。 【不务正业】 谓不从事正当的营生或职业。也指丢下本职工作不做,而去搞 其他事情。 【不教而诛】 事先不进行教育,就加以惩罚。语本《论语•尧曰》:“不教 而杀谓之虐。” 【不乾不净】 ?指粗俗,下流。?淫乱的婉词。 【不爽累黍】 见“不失黍絫”。 【不爽毫发】 没有一点差错。 【不过尔尔】 不过如此而已。 【不动声色】 ?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态镇静。?形容轻易,不费气 力。 【不做不休】 谓事情既然开了头,就索性干到底。 【不偢不倸】 ?犹不理不睬。?指一切事情都不注意。 【不偏不倚】 ?《礼记•中庸》宋硃熹题解:“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之名。”原谓中庸之道适得其中而无偏颇之弊,后常用于指不偏袒任何一方。?指位置准确,没有偏差。 【不偏不党】 形容公正,不偏袒。 【不假思索】 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不得而知】 无从知道。 【不得其所】 ?《穀梁传•成公八年》:“媵,浅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 以伯姬之不得其所,故尽其事也。”范宁注:“不得其所,谓灾死也。”本指未得善终,后谓没有得到适当 的安顿。?不能达到目的。 【不得要领】 没有签订盟约或达成协议。语出《史记•大宛列传》:“骞从 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司马贞索隐引李奇云:“要领,要契也。” 【不得要领】 ?没有抓住关键或要点。?引伸为说话或行为同正题无关。 【不得开交】 同“不可开交”。 【不胫而走】 汉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踁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 况贤者之有足乎?“踁,同“胫”,小腿。后以“不胫而走”形容事物传布迅速,风行一时。 【不着疼热】 犹言无关痛痒。 【不情之请】 不合情理的请求。提出请求时用的套语。 【不问不闻】 不问也不听。形容因某种原因对周围事物很淡漠。 【不问皁白】 同“不分皁白”。 【不習水土】 见“不服水土”。 【不習地土】 见“不服水土”。 【不堪一击】 经不起一次打击。形容十分脆弱。 【不堪入目】 形容行为卑鄙或东西粗劣,不值得一看。 【不堪入耳】 形容言语十分粗野难听。 【不堪回首】 谓不忍心回忆过去。 【不堪造就】 谓没有培养前途。 【不堪设想】 不能想象。指事情会发展到很危险的地步。 【不揣冒昧】 自谦之词。谓不自量,鲁莽无知。 【不揪不扌采】 不理睬。 【不壹而三】 再三;多次。 【不壹而足】 见“不一而足”。 【不期而同】 不约而同。 【不期而遇】 同“不期而会”。 【不期而然】 见“不期然而然”。 【不期而会】 ?未经约定而意外地遇见。?未经约定而自动聚集。 【不欺屋漏】 同“不愧屋漏”。 【不欺暗室】 亦作“不欺闇室”。汉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灵公与 夫人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公问夫人,曰:‘知此谓谁?’夫人曰:‘此蘧伯玉也。’公 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 信节,不为冥冥堕行。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闇昧废 礼,是以知之。’公使视之,果伯玉也。”后因以“不欺暗室”谓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作 昧心事。 【不欺闇室】 见“不欺暗室”。 【不落俗套】 不因袭陈旧的格式。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比喻有独创风格。 【不落边际】 同“不着边际”。 【不稂不莠】 《诗•小雅•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硃熹集传: “稂,童粱;莠,似苗。皆害苗之草也。”本谓田中没有野草。后以喻不成材或没出息。 【不遑枚举】 犹不胜枚举。 【不遑暇食】 没有时间吃饭。形容工作紧张、辛勤。《书•无逸》:“自朝 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孔颖达疏:“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自有衤复语。犹云‘艰难’ 也。”一说,没有闲暇时间从容地吃饭。 【不复堪命】 无法再活下去。 【不为已甚】 《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硃熹集注:“已, 犹太也。杨氏曰:‘言圣人所为,本分之外,不加毫末。’”后以“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适可而止。 【不胜其烦】 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不胜枚举】 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为数极多。 【不胜桮杓】 谓酒量有限,不能再饮。桮杓,酒具,借指饮酒。 【不痛不痒】 ?比喻不中肯,未触及要害,或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犹言麻 木不仁。 【不劳而成】 不须劳苦就能有成就。 【不劳而获】 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劳动的成果。 【不测之罪】 指大罪,死罪。 【不测之忧】 意外的祸患。 【不慌不忙】 从容不迫。 【不愧屋漏】 《诗•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毛传:“ 西北隅谓之屋漏。” 郑玄笺:“屋,小帐也;漏,隐也。”原谓独处于室时,亦慎守善德,使无愧于心。后转谓心 地光明,在幽暗之处也不起邪念、做坏事。 【不寒而栗】 不冷而发抖。形容极为恐惧。 【不寒而栗】 同“不寒而栗”。 【不间不界】 不尴不尬。左右为难,不好处理。 【不费之惠】 白白得到的好处。 【不违农时】 不误耕作季节。 【不媿下学】 犹言不耻下问。 【不登大雅】 见“不登大雅之堂”。 【不绝如带】 同“不绝如线”。 【不绝如线】 亦作“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象差点兒就要断掉的线 一样。?形容 子孙衰落或后继者稀少。?形容声音或思绪微弱。 【不绝如发】 同“不绝如线”。 【不绝如缕】 见“不绝如线”。 【不绝若线】 见“不绝如线”。 【不勤而获】 不劳而获。 【不禁不由】 不由自主。 【不虞之誉】 意想不到的赞扬。 【不置可否】 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对。 【不伤脾胃】 比喻无关痛痒。 【不解之缘】 指难以解除的密切关系。 【不义之财】 不应得的或来路不正的钱财。 【不经之语】 同“不经之谈”。 【不经之说】 同“不经之谈”。 【不经之谈】 荒诞或没有根据的话。 【不蔓不支】 见“不蔓不枝”。 【不蔓不枝】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原指莲茎直 而无分枝蔓生, 后用以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不厌其详】 不嫌详细。 【不厌其烦】 不嫌烦琐;不嫌麻烦。 【不厌其繁】 同“不厌其烦”。 【不瞅不睬】 犹言不理睬。 【不舞之鹤】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 向客称之。客试 使驱来,氃氋不肯舞。”后因以“不舞之鹤”喻名不副实。 【不僧不俗】 犹言不三不四,不伦不类。 【不宁唯是】 不仅如此。 【不闻不问】 ?不听也不问。?谓不关心,不过问。 【不挠不折】 不弯曲,不屈服。形容节操刚正,意志坚强。 【不挠不屈】 同“不屈不挠”。 【不迁之庙】 古代不迁入祧庙合祭而单独进行祭祀的帝王家庙。 【不赏之功】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 者不赏。”后以“不赏之功”极言功大。 【不遗巨细】 连极细小处也不放过。 【不遗馀力】 谓毫无保留地使出全部力量。 【不废江河】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 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后以“不废江河”赞扬作家或其著作流传不朽。 【不择手段】 为了达到目的,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 【不择生冷】 犹言不择手段。 【不晓世务】 同“不识时务”。 【不学无术】 《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闇於大理。”亡,通 “无”。本谓霍光不能学古,故所行不合于道术。后用以泛指缺乏学问、本领。 【不学无识】 没有学问,缺乏见识。 【不谋而合】 没有经过商量而见解一致。 【不谋同辞】 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 【不讳之门】 犹不讳之路。 【不讳之朝】 可直言不讳的朝代。谓政治清明之世。 【不讳之路】 谓忠言直谏之路。 【不辨菽麦】 形容愚昧无知。今亦指脱离生产实践,缺乏实际知识。 【不辨菽粟】 犹不辨菽麦。粟,小米。 【不避水火】 见“不避汤火”。 【不避斧钺】 谓不怕杀头。斧钺,古代用以杀人的武器。钺,形似斧而大。 语出《汉书•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不避汤火】 指不畏凶险。 【不声不吭】 同“不声不响”。 【不声不气】 见“不声不响”。 【不声不响】 不说话;不出声。 【不磷不缁】 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坚贞高洁的品质,不因外界影响而有所 改变。语本《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言 至坚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君子虽在浊乱,浊乱不能污。” 【不尴不尬】 亦作“不猧不魀”。?犹言不明不白。?指人行为不正。 ?指处境困难。?指神色、态度不自然。 【不 ?使手不冻裂的药。?比喻微才薄技。 【不翼而飞】 ?形容运行或传播迅速。语本《管子•戒》:“无翼而飞者, 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比喻东西突然消失。 【不瞽不聋】 见“不痴不聋”。 【不丰不杀】 不奢不俭,多少合宜。 【不丰不俭】 见“不丰不杀”。 【不断如带】 犹不绝如缕。 【不赞一词】 《史记•孔子世家》:“至於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 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原谓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用为一言不发之意。 【不识一丁】 不识一个字。形容人不识字或文化水平低。 【不识之无】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於书屏 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以“不识之无”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 平很低。 【不识不知】 ?谓不识古今。形容古代民风淳朴。?犹不知不觉。 【不识好歹】 不知好坏。谓愚蠢,缺乏识别能力。 【不识局面】 犹不识时务。 【不识东家】 “不识东家丘”的略语。相传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识孔子为圣 人,称之为“东家丘”,后以“不识东家”谓不识近邻是圣贤。 【不识泰山】 比喻没有见识,不知礼敬大人物。多用于“有眼”之后。 【不识起倒】 不知好歹;不识时务。 【不识时务】 不了解当前的情势或潮流。 【不识抬举】 指责别人不理解或不珍视自己对他的优待或礼遇。 【不痴不聋】 古代谚语。语本《太平御览》卷四九六引《慎子》逸文:“谚 云: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本指公卿的度量,后常与“不成姑公”等连用,谓不故 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好阿婆阿公。意指长辈要宽宏大量。 【不关痛痒】 比喻与本身利害无关或无足轻重。 【不关紧要】 不重要;不影响大局。 【不觉技痒】 谓具有某种技能的人,一遇机会,便情不自禁地想表现一下。 语本汉应劭《风俗通•声音•筑》:“渐离变名易姓,为人庸保,匿作於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 击筑,伎痒,不能毋出言,曰:‘彼有善不善。’” 【不护细行】 不注意小节。语本《书•旅獒》:“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不欢而散】 不愉快地分手。 【不露圭角】 《礼记•儒行》“毁方而瓦合”汉郑玄注:“去己之大圭角, 下与众小人合也。”孔颖达疏:“圭角谓圭之锋铓有楞角。言儒者身恆方正,若物有圭角;不欲异众过甚,去其 大圭角,言犹有小圭角也。”后因以“不露圭角”谓深沉不露锋芒。 【不露形色】 不让思想活动从行动和表情上流露出来。 【不露锋铓】 比喻才干不外露。 【不露声色】 不让心里的打算从话音和脸色上流露出来。 【不辩菽麦】 同“不辨菽麦”。 【不骄不躁】 不骄傲,不急躁。 【不猧不魀】 见“不尴不尬”。 【屯蹶否塞】 颠连困厄。 【屯毛不辨】 《汉书•沟洫志》“河复北决於馆陶,分为屯氏河”唐颜师古 注:“而隋室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后因以“屯毛不辨”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 似的事物。 【屯街塞巷】 形容人多拥挤。 【屯积居奇】 谓把奇货储存起来,待机高价出售。 【互通有无】 互相交换以满足各自的需要。 【世外桃源】 晋陶潜撰《桃花源记》,描述一个与世隔绝,未受战乱破坏的 理想社会,文中有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后以“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或理想中的美好境地。 【世掌丝纶】 《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后中书省代皇帝 草拟诏旨,称为掌丝纶。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的称为世掌丝纶。 【世道人心】 泛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人们的思想情感等。 【世态炎凉】 指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故。 【且食蛤蜊】 《南史•王融传》:“(融)诣王僧祐,因遇沈昭略,未相识。 昭略屡顾盼,谓主人曰:‘是何年少?’融殊不平,谓曰:‘仆出於扶桑,入於汤谷,照耀天下,谁云不知, 而卿此问?’昭略云:‘不知许事,且食蛤蜊。’”后用以指姑置不问。 【亘古未有】 自古至今从未有过。 【亘古亘今】 贯串古今,从古至今。 【再三再四】 连续多次。 【再不其然】 犹言再不然。 【再生父母】 指对自己有重大恩惠的人。 【再作冯妇】 《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 之野,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攖。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后因以“再作冯妇” 比喻重操旧业。 【再作道理】 亦作“再做道理”。谓另行打算或另想办法。 【再衰三涸】 见“再衰三竭”。 【再衰三竭】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后因以“再衰三竭”形容士气越来越低落,不能再振作。 【再接再历】 见“再接再砺”。 【再接再 唐韩愈、孟郊《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接,交战;砺,磨砺。原谓鸡再磨嘴,然后再相斗。后用以指继续努力,坚持不懈。亦作“再接再历”。 【再做道理】 见“再作道理”。 【更弦改辙】 见“更弦易辙”。 【更唱迭和】 ?彼此唱和。?亦作“更唱叠和”。相互以诗词酬答。?指互 相呼应配合。 【更唱叠和】 见“更唱迭和”。 【更深人静】 见“更深夜静”。 【更深夜静】 形容夜深没有声响,非常寂静。 【更纟玄易辙】 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 【更仆难终】 同“更仆难数”。 【更仆难尽】 同“更仆难数”。 【更仆难数】 《礼记•儒行》:“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 可终也。”陈澔集说:“卒遽而数之,则不能终言其事;详悉数之,非久留不可。仆,臣之摈相者。久则疲 倦,虽更代其仆,亦未可得尽言之也。”后因以“更仆难数”或“更难仆数”形容事物繁多, 数不胜数。 【更阑人静】 同“更深人静”。 【更难仆数】 见“更仆难数”。 【更待干罢】 意谓怎肯干休。 【更待乾罢】 见“更待干罢”。 【更进一竿】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略语。比喻学问、成绩等达到一定 高度后继续努力提高。 【表里一致】 犹表里如一。 【表里山河】 《左传•僖公二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 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杜预注:“晋国外河而内山。”后以谓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表里如一】 比喻思想和言行完全一致。 【表里相依】 谓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表里相符】 犹表里如一。 【表里相应】 内外互相应合。 【表里为奸】 亦作“表里为奸”。内外互相勾结,施行奸计。 【表里为奸】 见“表里为奸”。 【亚肩叠背】 谓肩压肩,背挨背。形容人多拥挤。 【事不有馀】 谓达到极点。 【事不宜迟】 谓事情急迫,须抓紧快做。 【事不师古】 谓作事而不遵守古训。 【事不过三】 谓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事火咒龙】 比喻荒诞不经之事。事火,指祀火为神;咒龙,指咒龙请雨。 【事半功百】 同“事半功倍”。 【事半功倍】 谓费力小而收效大。 【事必躬亲】 凡事一定亲自去做。 【事出有因】 事情的发生总有原因。 【事在人为】 事情的成功全靠人们自己的努力。 【事在萧墙】 谓祸乱出自内部。事,变故;萧墙,宫室内当门的小墙。语出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事往日迁】 谓事情和时光都已过去。 【事核言直】 事情确实,文辞直捷。语出《汉书•司马迁传赞》:“其文直, 其事核。” 【事倍功半】 谓费力大而收效小。 【事捷功倍】 事情易办而功效很大。 【事过情迁】 随着事情过去,对该事的感情、态度也起了变化。 【事过景迁】 同“事过境迁”。 【事过境迁】 谓事情已经过去,客观环境也已改变。 【事款则圆】 谓遇事只要从容对待,就能圆满解决。款,宽缓。 【事无二成】 谓公事和私事不能两全。 【事无常师】 谓处事没有固定不变的准则,要择善而从。 【事与心违】 同“事与原违”。 【事与原违】 事实与愿望相违背。 【事齐事楚】 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滕,小国也,间於齐楚。事齐乎? 事楚乎?”后以“事齐事楚”喻国家无自主权而依附大国。 【事宽即圆】 见“事款则圆”。 【两小无猜】 唐李白《长干行》之一:“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 干里,两小无嫌嫌。”后因以“两小无猜”。谓男孩女孩天真无邪,一起玩耍,没有嫌猜。 【两手空空】 谓一无所有。 【两世为人】 做了两次人。谓死里逃生,好象重到人世。 【两全其美】 圆满地照顾了两方面,使双方都很好。 【两肋插刀】 喻承担极大牺牲。 【两次三番】 多次;好几次。 【两两三三】 ?谓三两为群。?形容稀疏。 【两肩荷口】 犹言两个肩膀扛张嘴,比喻只会吃饭不会干事。 【两相情原】 双方互相愿意。 【两面二舌】 玩弄两面手法,搬弄是非。 【两面三刀】 比喻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玩弄欺骗手法。 【两般三样】 不一样,不一致。 【两袖清风】 谓除两袖清风之外,别无所有。形容居官清廉,没有余财。 【两败俱伤】 ?两者都受到损失。?指双方争斗,结果都受到损失。 【两脚居间】 方言。犹言中间人。多指婚姻介绍人。 【两脚书橱】 《南史•陆澄传》:“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 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后遂以“两脚书橱”指读书记诵甚多但不善应用 的人。 【两道三科】 说三道四,花言巧语。 【两意三心】 三心二意。心里想这样又想那样,形容犹豫不决或意志不坚定。 【两头三面】 同“两头白面”。 【两头三绪】 形容心意烦乱。 【两头白面】 同“两头白面”。 【两头白面】 对两头都掩饰、隐瞒。形容作事情表里不一,两面糊弄,两头 讨好。白面,面粉,比喻胡涂或被人蒙蔽。 【两头和番】 谓两面拨弄、搅和。 【甚嚣尘上】 ?《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曰: ‘甚嚣,且尘上矣。’”意为晋军喧哗纷乱,车尘飞扬。后用以形容议论喧腾。?用以形容反动言论十分嚣张。 【尔诈我虞】 互不信任,互相欺骗。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 诈,尔无我虞。” 【尔虞我诈】 见“尔诈我虞”。 【中外合璧】 中西合璧。 【中西合璧】 比喻在某种事物中中国和西洋的精华合在一起。 【中原逐鹿】 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 其鹿,天下共逐之。” 【中流一壸】 喻可贵难得。语出《鹖冠子•学问》:“中河失船,一壸千金。 ”壶,指瓠类,系之可以不沉。 【中流底柱】 见“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 亦作“中流底柱”。语出《晏子春秋•谏下二四》:“古冶子 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砥柱,山名,在河南三门峡东,屹立于黄河激流中。宋 硃熹《与陈侍郎书》:“而二公在朝,天下望之,屹立若中流之底柱,有所恃而不恐。”宋陈 亮《与彭子寿祭酒书》:“班行之有门下,屹然如中流之砥柱。”后以比喻坚强而能起支柱作 用的人或集体。 【中流击枻】 见“中流击楫”。 【中流击楫】 亦作“中流击枻”。指晋祖逖渡江击楫事。《晋书•祖逖传》: “(逖)仍将本流徙部曲百馀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喻有 志复兴的壮烈气概。 【中风狂走】 谓举止放纵,如患疯癫。 【乃心王室】 《书•康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孔传:“ 汝心常当忠笃,无不在王室。”后称尽忠于朝廷为“乃心王室”。 【川流不息】 谓河水流动不停。亦形容事物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川渟岳峙】 谓水止不流,山高矗立。比喻人的凝重庄严。川,本作“渊”, 因避唐高祖李渊讳改。 【久而久之】 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久安长治】 永久安定,长期太平。 【久束湿薪】 长期捆着的潮湿柴草。喻思想保守,不易接受新事物。 【久别重逢】 长期分离后再次会面。 【久假不归】 ?长期借用不还。?比喻迷途不返。 【久惯老诚】 同“久惯牢成”。 【久惯牢成】 形容深于世故。 【久归道山】 早已去世。道山,传说中的仙山。旧时称人死为归道山。 【及瓜而代】 指为官任职期满,由人接代。 【及时行乐】 谓抓紧时机寻欢作乐。语本《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及溺呼船】 喻祸到临头,求救无及。 【及宾有鱼】 用别人的鱼请客。比喻借机培植私人势力。语本《易•姤》: “包有鱼,义不及宾也。”孔颖达疏:“言有他人之物,於义不可及宾也。” 【及锋而试】 ?《史记•高祖本纪》:“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企而 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谓乘军中士气旺盛之时用之。后以“及锋而试”比喻趁人有为之时加 以任用。?喻乘可行之机而行事。 【升山采珠】 登山采珍珠,比喻求之非所。 【升官发财】 谓提升了官职,同时就能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 【升堂入室】 ?《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原比喻学 习所达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浅的差别。后用以称赞在学问或技艺上的由浅入深,渐入佳境。?谓出入于外 室之间。 【升堂入室】 《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硃熹集注: “言子路之学,已造乎正大高明之域,特未深入精微之奥耳。”后以“升堂入室”指人的学问造诣精深。 【乍毛变色】 形容因惊恐而毛发竖立,面色失常。 【乍暖还寒】 形容冬末春初气侯忽冷忽热,冷热不定。 【年衰岁暮】 谓年纪衰老,寿命将尽。 【年高望重】 年纪大,名望高。 【年高德即】 年纪大,德行好。邵,亦作“劭”、“韶”,美好。 【年深日久】 年深岁久。 【年深月久】 见“年深岁久”。 【年深岁久】 久经岁月。指时间长久。 【年复一年】 一年又一年。 【年湮世远】 谓年代久远。 【年富力强】 年纪轻,精力旺盛。 【年该月值】 指命中注定的时辰。 【年经国纬】 指以年为经,以国为纬的编写史书的方法。 【年轻力壮】 年纪不大,身体强壮。 【年头月尾】 ?谓从岁首到腊月底,泛指一年之中。?指《春秋》三传每年 首尾的文字。唐时试官常撷取以试应试明经科士子是否熟谙经传本文。 【乖脣蜜舌】 形容口齿伶俐,惯于说讨人喜欢的甜言蜜语。 【禹行舜趋】 《荀子•非十二子》:“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 杨倞注:“但宗圣人之威仪而已矣。”原谓仅模仿圣贤之外表而不注意内在的品德修养。后亦用以形容举止循 规蹈距。 【禹惜寸阴】 指禹勤于治水,爱惜光阴之事。 【乘人之危】 趁着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加以要挟或陷害。 【乘车戴笠】 《初学记》卷十八引晋周处《风土记》:“越俗性率朴,初与 人交有礼,封土坛,祭以犬鸡,祝曰:‘卿虽乘车我戴笠,後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卿乘马,後日相逢 卿当下。’”乘车,喻富贵;戴笠,喻贫贱。后用以指友谊深厚,不因贫富贵贱而有所改变。 【乘利席胜】 凭借着胜利的形势。 【乘肥衣轻】 坐着骏马驾的车子,穿着轻暖的皮袍。比喻豪华的生活。 【乘风破浪】 ?顺着风,破浪前进。?比喻人的志向远大,气魄雄伟,奋勇 前进。 【乘风兴浪】 谓趁机挑起事端。 【乘风转舵】 谓顺随情势改变态度。 【乘高决水】 凭借地势居高临下,决口放水。比喻费力小,收效大。 【乘坚策肥】 乘好车,驱良马。形容生活奢华。 【乘坚驱良】 见“乘坚策肥”。 【乘虚而入】 趁其空虚而侵入。 【乘虚蹈隙】 犹言切中窾窍。比喻叩击中节。 【乘云行泥】 比喻地位高下悬殊。 【乘顺水船】 比喻顺势行事。 【乘间伺隙】 同“乘间抵隙”。 【乘间抵隙】 趁机钻空子。 【乘隙而入】 同“乘虚而入”。 【乘隙捣虚】 趁空子,攻虚弱。 【乘势使气】 仗势逞性子。 【乘轻驱肥】 同“乘坚策肥”。 【乘热打铁】 比喻做事抓紧时机,加速进行。 【乘险抵巇】 冒险钻空子。 【乘机打劫】 谓利用机会掠夺钱财。 【乘龙快婿】 同“乘龙佳婿”。 【乘龙佳婿】 比喻好女婿。 【乘龙配凤】 比喻得佳偶,结良缘。 【乘鸾跨凤】 比喻结成美好的姻缘。 【乘舆播越】 谓天子流亡在外。 【之乎者也】 ?古汉语里常用的语气助词。?借为对文人咬文嚼字的讽刺语。 【之死不渝】 同“之死靡它”。 【之死靡二】 同“之死靡它”。 【之死靡他】 同“之死靡它”。 【之死靡它】 至死不变。形容忠贞不二。 【丹书白马】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享有世袭爵位和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时,宰白 马歃其血, 以示坚守誓约,后人称为“丹书白马”。 【丹书铁券】 丹书铁契。 【丹书铁契】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袭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 【丹黄甲乙】 点校书籍,评定次第。 【丹楹刻桷】 红漆的柱子与刻有花纹的椽子。形容屋宇华丽精美。楹,柱。 桷,椽。语出《春秋•庄公二十三年》:“秋,丹桓宫楹。”又《庄公二十四年》:“春,王三月,刻桓宫桷。” 桷,椽。语出《春秋•庄公二十三年》:“秋,丹桓宫楹。”又《庄公二十四年》:“春,王三月, 刻桓宫桷。” 【丹铅甲乙】 见“丹黄甲乙”。 【丹凤朝阳】 《诗•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 彼朝阳。”明硃善《诗解颐》卷三:“凤皇者,贤才之喻;高冈者,朝廷之喻;梧桐者,贤君之喻;朝阳者, 明时之喻也。”后以“丹凤朝阳”喻贤才逢明时。 【丹漆随梦】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齿在逾立,则尝梦执丹漆 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后以“丹漆随梦”指追随前哲。 【主一无適】 专一,无杂念。 【主少国疑】 君主年幼初立,人心疑惧不安。 【主文谲谏】 《诗•大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 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郑玄笺:“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谓 通过合乐的诗歌,以寓规劝之意。后泛称婉词规劝。 【主情造意】 ?犹出谋划策。?指出谋划策的人。 【主敬存诚】 语本《易•乾》:“闲邪存其诚。”《礼记•少仪》:“宾客 主敬,祭祀主敬。”谓恪守诚敬。宋儒以此为律身之本。 【半三不四】 谓心神不定,无精打采。 【半上半下】 谓两可之间。 【半上落下】 犹半途而废。 【半斤八两】 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半斤、八两轻重相等,比 喻彼此不相上下。 【半文不白】 见“半文半白”。 【半文半白】 亦作“半文不白”。文言和白话夹杂。 【半生不熟】 见“半生半熟”。 【半生半熟】 亦作“半生不熟”。?不熟悉;不熟练。?没有完全成熟或未 烹煮至可食用的程度。 【半半拉拉】 不完整;未全部完成的。 【半半路路】 事物进行的过程中间。 【半死不活】 亦作“半死辣活”。?不死不活。谓死又死不了,活着又受罪。 ?没有生气或活力。 【半死半生】 ?未全死。?比喻无意义、无生气的苟且的生活。 【半死辣活】 见“半死不活”。 【半吐半露】 见“半吞半吐”。 【半吞半吐】 亦作“半吐半露”。说一半留一半。形容说话不直截了当。 【半低不高】 中等;不高不矮。 【半青半黄】 庄稼未成熟时,青黄相间。比喻事物未达到成熟的境地。 【半夜三更】 指午夜时。一夜分成五更,三更为午夜。亦泛指深夜。 【半面之交】 谓只见过一次面的交往。 【半面之旧】 谓只见过一次面的旧交。 【半信不信】 谓不完全相信。 【半信半疑】 犹半信不信。 【半途而废】 见“半涂而废”。 【半部论语】 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 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见宋罗太经《鹤林玉露》卷七。旧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于此。 【半推半就】 心里愿意,表面上却不肯答应或接受。形容假意推辞。 【半间不界】 亦作“半间半界”。?不彻底,不深透。?不明确。?犹言不 上不下。?谓平庸。 【半间半界】 见“半间不界”。 【半梦半醒】 谓睡眠尚未清醒。 【半路出家】 谓成年后才去做和尚、尼姑。比喻中途改业,不是科班出身。 【半路修行】 见“半路出家”。 【半解一知】 同“一知半解”。理解得不深,知道得很少。 【半新不旧】 见“半新半旧”。 【半新半旧】 不新不旧。 【半涂而废】 半路上终止。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 【半截入土】 谓人老,已快到寿终的时候。 【半疑半信】 同“半信半疑”。 【半懂不懂】 不十分懂。 【半壁山河】 同“半壁江山”。 【半壁江山】 谓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 【半壁河山】 同“半壁江山”。 【半筹不纳】 半点计策也施展不出,半点办法也没有。 【半筹莫展】 犹半筹不纳。 【半饥半饱】 谓不求甚饱或吃不饱饭。 【了如指掌】 语出《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 说者之於天下也, 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孔子谓或人言知禘礼之说者,於天下之事, 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后以“了如指掌”形容对事物的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 【了如指掌】 见“了若指掌”。 【了身脱命】 犹言摆脱尘世羁绊,自由自在。 【了身达命】 ?犹言安身立命。?谓了悟人生,通达事理。 【了若指掌】 同“了如指掌”。 【了若指掌】 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比喻对情况十分明白清楚。语本《论 语•八佾》:“子曰:‘„„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九九归一】 见“九九归原”。 【九九归原】 犹言归根到底。 【九牛一毛】 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其微小,微不足道。语出汉司马 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九牛一毫】 见“九牛一毛”。 【九仞一篑】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略语。喻功败垂成。 【九死一生】 ?形容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谓十死其九。形容幸免于死的 人很少。?谓濒临死亡。?形容经历极大危险而幸存。 【九行八业】 泛指各种职业。 【九州四海】 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 【九江八河】 泛指所有的江河。 【九宗七祖】 泛指祖宗。 【九故十亲】 泛指亲戚朋友。 【九原可作】 《国语•晋语八》:“赵文子与叔向游於九原曰:‘死者若可 作也,吾谁与归?’”后谓设想已死的人再生为“九原可作”。 【九烈三贞】 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 【九流三教】 同“三教九流”。 【九流宾客】 谓身份、地位不同的各种客人。 成语大全(上)之 4 —— 计 11,522 条 相关网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九鼎一丝】 犹言一发千钧。喻非常危急。 【九间大殿】 见“九间朝殿”。 【九间朝殿】 亦作“九间大殿”。帝王受百官朝拜的大殿。间,指两柱的距 离。九间,极 言堂殿之宽广。 【九蒸三熯】 热气上升为蒸,火干为熯。喻久经熬炼。 【九霄云外】 比喻极高极远的地方。 【九阍虎豹】 同“九关虎豹”。 【九关虎豹】 比喻凶残的权臣。语本《楚辞•招魂》:“虎豹九关,啄害下 人些。” 【九变十化】 犹言变化无穷。 【九衢三市】 指繁华的街市。 【乜斜缠帐】 假作痴呆,纠缠不休。 【乞哀告怜】 乞求同情怜悯。 【乞穷俭相】 乞丐似的寒酸相。 【乞浆得酒】 比喻所得超过所求。 【予夺生杀】 《周礼•天官、大宰》的“八柄”中有予、夺、生、诛(责备) 等权力。后 因以“予夺生杀”泛指帝王掌握的赏罚生死大权。 【予齿去角】 谓天生动物赋予齿就不赋予角。比喻事物无十全十美。 【予取予求】 ?从我处取求。?引申为任意索取。?犹言随心所欲。 【予取予夺】 见“予取予携”。 【予取予携】 从我处掠取。 【予智予雄】 自以为聪明和英雄。形容妄自尊大。 【承上起下】 承接前者,引出后者。 【承先启後】 犹承上起下。 【承星履草】 头戴星光,脚踏草地。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作。 【承前启後】 犹承上起下。 【承嬗离合】 继承演变。 【乳臭未除】 比喻年幼。 【乳臭未乾】 身上的奶腥味还没有退尽。讥刺人幼稚无知。 【乳声乳气】 形容说话声音象小孩子那样尖细。 【亟疾苛察】 谓急剧猛烈,以苛刻烦琐为明察。 【乾巴利脆】 见“乾巴利落”。 【乾巴利落】 干脆;爽快。 【乾净利索】 快速彻底,不拖泥带水。 【乾净利落】 ?清洁整齐。?简洁,不拖泥带水。 【乾脆利索】 同“乾脆利落”。 【乾脆利落】 简单爽快。 【乾啼湿哭】 犹言哭哭啼啼。 【乾乾翼翼】 勤勉敬慎。 【乾端坤倪】 天地显示的征兆。 【乱七八遭】 见“乱七八糟”。 【乱七八糟】 亦作“乱七八遭”。混乱貌。 【乱臣贼子】 ?不守臣道、心怀异志的人。?泛称坏人。 【乱作一团】 ?混杂在一起。?形容极为混乱。 【乱作胡为】 犹胡作非为。 【乱首垢面】 犹蓬头垢面。 【乱语胡言】 胡说;瞎扯。 【乱坠天花】 比喻说话动人或文字精彩。多指话说得夸大或不切实际。 【乱头粗服】 形容不修仪容服饰。 【乱琼碎玉】 比喻冰雪。 【十二金钗】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 文章。”“金钗十二行”本用以形容美女头上金钗之多,后以“十二金钗”喻指众多的妃嫔或姬妾。 【十二金牌】 《宋史•岳飞传》:“(秦桧)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 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於一旦!’宋代凡传递赦书及军事上最紧急 的命令,皆用金字牌。”后因以“十二金牌”作为紧急命令的代称。 【十二万分】 形容程度极深。 【十十五五】 ?谓十个一群,五个一组。形容错乱不齐。?谓每十里五里。 【十口相传】 许多人辗转相传。 【十夫楺椎】 谓十个人的力量能使椎弯曲。椎,槌。比喻人多力大,足以 改变原状。 【十夫桡椎】 见“十夫楺椎”。 【十不当一】 十个不抵一个。谓人虽多但不顶用。 【十日并出】 ?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个同时出现的太阳。?比喻暴乱并起。 【十手争指】 谓人如有不善,众人则争相指责。语本《礼记•大学》:“十 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十世单传】 连续十代独子相传。形容极其宝贵。 【十目所视】 见“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十生九死】 形容经历极大危险而幸存。 【十有八九】 ?谓绝大多数。?犹言大致不差,差不离。 【十死一生】 谓死的可能远大于生。 【十死九活】 形容难以幸存。 【十死不问】 谓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宽恕。 【十成九稳】 谓相当稳妥可靠。 【十光五色】 形容景象纷繁,色彩绚丽。 【十年磨剑】 唐贾岛《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似君, 谁为不平事?”后因以“十年磨剑”比喻多年刻苦磨练。 【十年读书】 谓长期努力于学业。 【十行俱下】 一眼同时看十行文字,形容读书敏捷。 【十全十美】 谓完美无缺。 【十羊九牧】 ?比喻民少官多。?比喻多头领导,命令不一,使人无所适从。 【十米九糠】 饭食中多糠。形容穷苦。 【十字街口】 十字街头。 【十字街头】 ?街道横直交叉的地方。多为行人往来频繁的热闹地方。?借 指现实社会。 【十字路口】 ?街道或道路纵横交叉的地方。?比喻社会生活中不同道路的 交集点。 【十字路头】 道路横直交叉的地方。 【十里洋场】 ?旧时上海的租界区域因外国人较多,洋货充斥,或称十里洋 场;后因以借指旧上海市区。多含贬义。?泛指繁荣的市场。 【十雨五风】 十天下一场雨,五天刮一次风。谓风调雨顺。 【十拷九棒】 谓严刑拷打。 【十指连心】 ?谓十个指头的痛楚都与心息息相通。?比喻关系异常密切。 【十面埋伏】 ?谓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琵琶大曲。又名《淮阴平楚》、 《楚汉》。自明代后期流传至今。以刘邦与项羽垓下大战为主题,用琵琶演奏,表达了古代战场上千军 万马震撼山岳的声势。明末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曾以善弹此曲著称。参阅清张山来《虞初新志》 卷一所载清王猷定《汤琵琶传》。 【十风五雨】 十天刮一次风,五天下一场雨。谓风调雨顺。 【十室九空】 形容因灾荒、战乱或苛征暴敛以致百姓破产或流亡的景象。 【十室九匮】 形容因各种自然或社会的原因而造成百姓贫困的景象。匮,指 财物匮乏。 【十室容贤】 谓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有贤人。 【十拏九稳】 见“十拿九稳”。 【十眠九坐】 时躺时坐。形容病体难支。 【十拿九稳】 亦作“十拏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十病九痛】 形容经常生病。 【十恶五逆】 谓种种不可赦免的大罪。 【十恶不赦】 ?封建时代谓犯有属于“十恶”罪行者均不得赦免。?形容罪 大恶极或坏到极点。 【十万火急】 形容情况非常紧急,刻不容缓。 【十万火速】 形容在紧急情况下动作极快地行事。 【十寒一暴】 冻十天,晒一天。比喻做事时而抓紧,时而懈怠,进展不快。 【十发十中】 射十次皆中的。形容善射。 【十载寒窗】 谓长期清苦勤读。窗,亦作“漦”。 【十鼠同穴】 比喻把坏人集中于一处,以便一举歼灭。 【十浆五馈】 典出《列子•黄帝》:“子列子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 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惊焉。’‘恶乎惊?’‘吾食於十浆,而五浆先馈。’”谓十家卖浆者之 中有五家争先送来。本谓卖浆者争利,后用以比喻争相设宴款待。 【十战十胜】 谓每战必胜。 【十亲九眷】 众多亲戚。 【十转九空】 十次去九次空着手回来。形容赌博经常输钱。 【十变五化】 谓变化多端。 【千人一面】 众多人一个脸谱。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 【千人所指】 被众人指责。 【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谓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 【千了百当】 谓一切了结、妥贴。 【千了万当】 见“千了百当”。 【千刀万剁】 本指古代凌迟的酷刑,后亦常用为咒骂语。 【千刀万剐】 见“千刀万剁”。 【千山万水】 形容山水很多,比喻路途艰险、遥远。 【千山万壑】 同“千岩万壑”。 【千千万万】 ?形容数量极多。?犹千万,务必。表示恳切丁宁。 【千夫所指】 ?犹千人所指。?多指众多敌对者的指责。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见“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千日打柴一日烧】 见“千日斫柴一日烧”。 【千日斫柴一日烧】 亦作“千日打柴一日烧”。?比喻持久奋斗而一旦成功。 ?比喻平时 积攒,一朝花费。 【千水万山】 见“千山万水”。 【千方百计】 谓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 【千古一律】 谓从来如此。 【千古一时】 喻指难得的机会。 【千古一辙】 谓自古相同。 【千古不朽】 谓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千古不磨】 犹千古不朽。 【千古绝唱】 指从来少有的绝妙佳作。 【千古绝调】 犹千古绝唱。 【千古独步】 谓独具风格,无与伦比。形容造诣之深。 【千叮万嘱】 再三嘱咐。 【千生万死】 谓历尽艰险。 【千生万劫】 世世代代,永久。 【千回百折】 犹言千回百转。 【千回百折】 见“千回百折”。 【千回百转】 形容反复回旋或进程曲折。 【千回百转】 见“千回百转”。 【千回万转】 见“千回百转”。 【千年一律】 犹言千古一律。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比喻众愚不如一贤。 【千形万状】 各式各样的形状。形容变化多。 【千村万落】 形容众多的村落。 【千里一曲】 古传黄河源出昆仑山,河水九曲,一曲千里,流入渤海。见 《初学记》卷六引《河图》。《公羊传•文公十二年》:“曷为以水地?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也。”后用以 比喻举止随便,不拘小节。 【千里之任】 指远行千里的重任。后亦比喻重任。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千里远的路程,须从迈第一步开始。比喻事情总是 从头做起,逐步进行而成。语出《老子》:“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千里之志】 远大的志向。 【千里之隄,溃于蚁穴】 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蚂蚁洞穴而崩溃。比喻小 事不慎将酿成大祸。语本《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千里迢迢】 形容路途遥远。 【千里送鹅毛】 亦作“千里寄鹅毛”。据《路史》记载,云南俗传,古代土 官缅氏派遣缅伯高送天鹅给唐朝,过沔阳湖,鹅飞去,坠一翎。缅伯高只好将一翎贡上,并说:“礼轻人 意重,千里送鹅毛。”后用以比喻礼物微薄而情意深重。 【千里神交】 相隔千里,精神契合。谓友情深厚。 【千里姻缘一线牵】 谓夫妻婚配是命中注定,由月下老人暗中用一红线牵连 而成。语出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 【千里姻缘使线牵】 见“千里姻缘一线牵”。 【千里寄鹅毛】 见“千里送鹅毛”。 【千里无烟】 谓广大地区粮尽炊断。 【千里结言】 谓与远方朋友相约之言。 【千里莼羹】 见“千里莼羹”。 【千里莼羹】 旧时多作思乡之辞。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陆机诣王武 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 豉耳!’”千里,湖名,在江苏溧阳县。莼羹,用莼菜煮的汤。原为具有吴地风味的名菜,后 泛指本乡特产,含思乡之意。亦作“千里莼羹”。 【千里骏骨】 比喻贤才。 【千里餽粮,士有饥色】 谓远粮不解近饥。 【千里鹅毛】 比喻情深义重的微小礼品。 【千兵万马】 犹千军万马。 【千伶百俐】 形容非常机灵。 【千言万语】 形容说的话很多。 【千言万说】 犹千言万语。 【千辛万苦】 ?许许多多艰难困苦。?谓经受很多艰难困苦。 【千灾百难】 多灾多难。 【千奇百怪】 形容十分希奇古怪,亦指各种各样奇怪的事物。 【千呼万唤】 形容一再催促、呼唤。 【千依百顺】 形容非常顺从。 【千金一刻】 形容时间宝贵。 【千金一笑】 犹言千金买笑。 【千金一瓠】 比喻物虽轻贱,关键时得其所用,却十分珍贵。 【千金一壸】 见“千金一瓠”。 【千金一诺】 谓守信用,不轻易许诺。语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 黄金百斤,不如 得季布一诺。” 【千金一掷】 极言豪奢。 【千金之子】 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千金之家】 指富豪之家。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价值千金的皮衣,决非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 比喻积小才能成大,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 【千金用兵,百金求间】 极言用兵时离间对方的重要。 【千金市骨】 花费千金,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招揽人才的迫切。战国时郭 隗以马作喻,劝说燕昭王招揽贤士,说古代君王悬赏千金买千里马,三年后得一死马,用五百金买下马骨, 于是不到一年,得到三匹千里马。比喻若能真心求贤,贤士将闻风而至。见《战国策•燕策 一》。 【千金敝帚】 比喻人各以其所有为珍贵。语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千金买笑】 花费千金,买得一笑。谓不惜代价,博取美人欢心。语本南朝 宋鲍照《代白纻曲》之二:“齐讴秦吹庐女弦,千金顾笑买芳年。” 【千门万户】 ?形容殿宇深广。?形容人户众多。 【千状万态】 同“千态万状”。 【千思万想】 犹千思万虑。 【千思万虑】 形容反复思考或多方面思考。 【千回百折】 见“千回百折”。 【千回百转】 见“千回百转”。 【千秋人物】 名垂后世的人物。 【千秋万世】 ?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婉言帝王之死。 【千秋万古】 犹言千秋万代,形容岁月长久。 【千秋万代】 见“千秋万世”。 【千秋万岁】 ?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祝长寿之辞。?婉言帝王之死。 ?指千岁鸟、万岁禽,传说中的长寿神鸟。?见“千秋岁引”。 【千姿百态】 谓姿态丰富多采。 【千姿万态】 见“千姿百态”。 【千差万别】 形容品类繁多,差别很大。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谓将才难得。 【千军万马】 形容兵马众多声势浩大。 【千红万紫】 ?形容百花竞艳。?借指百花。 【千真万确】 非常确实。 【千恩万谢】 再三称谢,表示无限感激。 【千峰百嶂】 形容山峦重叠。 【千峰万壑】 犹千岩万壑。 【千乘万骑】 形容车马之盛。 【千条万端】 犹言千言万语。 【千条万绪】 犹千端万绪。 【千条万缕】 形容条缕繁多。 【千仓万箱】 形容丰年储粮之多。语出《诗•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 乃求万斯箱。” 【千家万户】 众多人家。 【千章万句】 犹千言万语。指书面文字。 【千万买邻】 谓好邻居的可贵。 【千钧一发】 千钧重物用一根头发系着,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语本《 汉书•枚乘传》: “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 也。” 【千补百衲】 形容衣服很破,补了又补。 【千丝万缕】 ?千根丝,万根线。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比喻彼 此间的关系 错综复杂或感情、思绪纷繁。 【千载一日】 犹千载一时。 【千载一时】 形容机会难得。 【千载一逢】 见“千载一遇”。 【千载一遇】 形容机会难得。 【千载一圣】 千年出一圣人。谓圣人不常有。 【千载一会】 见“千载一遇”。 【千载一弹】 典出《汉书•王吉传》:“吉与财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 财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吉,字子阳。后以“千载一弹”极言彼此交情深厚,甚为难得。 【千载奇遇】 形容极其难得遇到。 【千载难逢】 一千年也难遇到。形容机会的难得与可贵。 【千载难遇】 见“千载难逢”。 【千岁一时】 犹千载一时。 【千岁鹤归】 晋陶潜《搜神後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 山。後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 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后以“千岁鹤归”指 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千愁万恨】 极言愁苦怨恨之多。 【千愁万绪】 许许多多忧愁和思绪。 【千沟万壑】 ?形容沟壑极多。?比喻道路坎坷不平。 【千汇万状】 种类纷繁,形态多样。 【千语万言】 见“千言万语”。 【千端万绪】 形容事物纷杂,头绪繁多。 【千闻不如一见】 指听得再多还不如亲见更为可靠。 【千态万状】 极言状态之多。 【千绪万端】 犹千端万绪。 【千虑一失】 《晏子春秋•杂下十八》:“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 愚人千虑,必有 一得。”后用“千虑一失”指聪明人即使反复考虑,也难免会有失误的地方。 【千虑一得】 愚笨人的细致考虑也会有可取的地方。语本《晏子春秋•杂下 十八》:“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後常用为发表意见时的自谦之词。 【千篇一律】 本指诗文公式化,后亦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语本南朝梁钟 嵘《诗品》卷中:“谢康乐云:‘张公虽复千篇,犹一体耳。’” 【千疮百孔】 谓破败不堪或弊病很多。 【千疮百痍】 犹千疮百孔。 【千娇百媚】 极言女子容态之美丽动人。 【千头万序】 见“千头万绪”。 【千头万绪】 亦作“千头万序”。形容事物复杂纷乱,头绪繁多。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发表决定性的意见。 【千棰打锣,一棰定声】 见“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千锤百 ?比喻对诗文等再三精心修改。语本晋刘琨《重赠卢谌》诗: “何意百 【千磨百折】 形容受磨难、遭曲折之多。 【千难万苦】 犹千辛万苦。 【千难万险】 极言困难、危险之多。 【千难万难】 犹言好不容易。 【千龄万代】 犹千秋万代。极言岁月长久。 【千岩万壑】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 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后用以形容峰峦与山谷极多。 【千变万化】 极言变化无穷。 【千变万状】 形容变化繁多,情状不一。 【千变万轸】 千变万化。轸,转。 【卓乎不群】 同“卓尔不群”。 【卓有成效】 有卓越的成绩或效果。 【卓然不群】 同“卓尔不群”。 【卓尔不群】 谓超出常人。 【卓尔独行】 谓超越众人,不随俗浮沉。 【卓荦不羁】 谓卓越超群,不甘受拘束。 【直入公堂】 比喻言行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直上青云】 比喻官运亨通,直登高位。 【直上直下】 ?上下一贯。?从上到下,从头到脚。?形容陡直。 【直口无言】 犹言哑口无言。 【直内方外】 语出《易•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谓内心正直、 行事方正。 【直抒胸臆】 谓不加掩饰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直言不讳】 同“直言无讳”。 【直言切谏】 同“直言极谏”。 【直言正色】 谓言语正直,仪容严肃。 【直言正谏】 同“直言极谏”。 【直言极谏】 ?谓以正直的言论谏诤。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直言极谏 科的省称。 【直言无讳】 直率地说话,无所隐讳。 【直言无隐】 直言无讳。 【直言贾祸】 说直话的人会惹祸。贾,买。引申为招致。如:直言贾祸在历 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因此,明哲保身的人大都缄口无言。 【直眉怒目】 形容发怒的样子。 【直眉楞眼】 亦作“直眉睖眼”。?竖眉瞪眼。?形容眼神发直。 【直眉睖眼】 见“直眉楞眼”。 【直眉瞪眼】 ?发怒貌。?形容发呆的样子。 【直捷了当】 同“直截了当”。 【直接了当】 同“直截了当”。 【直情径行】 任着自己的性情径直去做。语出《礼记•檀弓下》:“子游曰: ‘礼有微情者,有以故兴物者,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孔颖达疏:“谓直肆己情而径行之也。” 【直道而行】 按照正道行事。 【直截了当】 形容说话、做事不绕弯子,干脆爽快。 【直讠忍不讳】 直截了当承认,毫不回避隐瞒。 【直撞横冲】 形容向前突破,不可阻挡或毫无顾忌地乱冲乱闯。 【直谅多闻】 谓正直诚信,博学广识。语出《论语•季氏》:“益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刑昺疏:“直谓正直,谅谓诚信,多闻谓博学。” 【直权无华】 质朴无文采。 【卑之无甚高论】 《汉书•张释之传》:“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 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本谓要多谈当前可行的事,不要妄发过高的空论。后用来表示见 解一般,没有什么独到之处。 【卑不足道】 见“卑卑不足道”。 【卑以自牧】 谓以谦卑自守。语出《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王弼注:“牧,养也。”高亨注:“余谓牧犹守也,卑以自牧谓以谦卑自守也。” 【卑身屈体】 见“卑身贱体”。 【卑身贱体】 ?谓俭约勤苦。?弯腰俯首,屈从奉迎。 【卑卑不足道】 谓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卑宫菲食】 谓使宫室简陋,饮食菲薄。旧时用以称美朝廷自奉节俭的功德。 语出《论语•泰伯》:“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 而尽力乎沟洫。” 【卑躬屈节】 见“卑躬屈膝”。 【卑躬屈膝】 弯腰下跪。形容毫无骨气,谄媚奉承。 【卑鄙无耻】 品行恶劣,不知廉耻。 【卑鄙龌龊】 丑恶肮脏。多指人的品质、行为。 【卑礼厚币】 谓礼节谦恭,所赠币帛等礼物丰厚。 【卑辞厚币】 见“卑辞重币”。 【卑辞厚礼】 言辞谦恭,礼物丰厚。 【卑辞重币】 谓言辞谦恭,礼物丰厚。 【协力同心】 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协心同力】 见“协心戮力”。 【协心戮力】 思想一致,并同努力。 【协私罔上】 怀抱私情,欺骗君上。协,通“挟”。 【南山铁案】 典出《新唐书•李元纮传》:“元纮早修谨,仕为雍州司户参 军。时太平公主势震天下,百司顺望风指,尝与民竞碾硙,元纮还之民。长史窦怀贞大惊,趣改之,元纮大 署判後曰:‘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后以“南山铁案”称已经判定、不可改变的案件。 【南户窥郎】 《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昭信谓去(刘越孙刘去)曰: ‘前画工画望卿舍,望卿袒裼傅粉其傍。又数出入南户窥郎吏,疑有奸。’”后因以称女子偷看男子。 【南去北来】 指来来往往。 【南来北往】 泛指来来往往。 【南征北伐】 亦作“南征北讨”。亦作“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 了许多战斗。 【南征北讨】 见“南征北伐”。 【南征北战】 见“南征北伐”。 【南金东箭】 古时以南方的金石和东方的竹箭为华美贵重之物。后因以比喻 优秀杰出的人才。 【南柯一梦】 泛指梦。亦比喻一场空。 【南面百城】 谓居王侯之高位而拥有广大的土地。旧时用来形容统治者的尊 荣富有。 【南风不竞】 ?《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 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杜预注:“歌者吹律以咏八风,南风音微,故 曰不竞也。师旷唯歌南北风者,听晋、楚之强弱。”后用以比喻力量衰弱,士气不振。?用 以比喻竞赛中一方失利。 【南航北骑】 语本《淮南子•齐俗训》:“胡人便於马,越人便於舟。”后 因以“南航北骑”形容乘舟骑马,南北奔走。 【南郭先生】 即南郭处士。常比喻无其才而居其位的人。 【南郭处士】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 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氵昬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后用以比喻无真正 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的人。参见“滥竽充数”。 【南腔北调】 ?指南北各种戏腔。?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南北方音。 【南箕北斗】 箕宿和斗宿。箕宿四星,形似簸箕;斗宿六星,形似古代盛酒 的斗。当箕斗并在南方时,箕在南而斗在北,因称南箕北斗。《诗•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 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后即用以比喻有名无实。 【南辕北辙】 ?要到南方去,却驾着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典出 《战国策•魏策四》:“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 ‘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 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 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 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指北来的车和南来的车。 【南棹北辕】 犹南航北骑。 【南舣北驾】 犹南航北骑。 【南蛮鴂舌】 旧时讥人操难懂的南方方言。鴂,伯劳鸟。 【博士买驴】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 归,或无要会。郲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后以“博士买驴”表示文词繁冗,不得要 领的意思。 【博大精深】 谓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多用于抽 象事物。 【博文约礼】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约,约束。语本《论语•雍也》:“子 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博古通今】 通晓古今的事情。形容学识渊博。 【博物君子】 博学多识的人。 【博物洽闻】 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博弈犹贤】 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 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后谓不要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为“博弈犹贤”。 【博施济众】 广施恩惠,拯救众民。语出《论语•雍也》:“子财曰:‘如 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博硕肥腯】 肥壮。多指六畜肥壮。 【博闻强记】 同“博闻强识”。 【博闻强识】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博闻强志】 同“博闻强识”。 【博览五车】 谓读书多,学识渊博。 【厚今薄古】 重视现代,把古代放在次要位置。 【厚古薄今】 重视古代,轻视现代。多指学术研究方面的一种现象。 【厚生利用】 谓富裕民生物尽其用。语出《书•大禹谟》:“正德,利用, 厚生,惟和。”蔡沈集传:“利用者,工作什器,商通货财之类,所以利民之用也。厚生者,衣帛食肉,不 饥不寒之类,所以厚民之生也。” 【厚此薄彼】 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冷遇另一方。 【厚味腊毒】 谓味美者毒烈。 【厚往薄来】 在交往中施予丰厚而纳受微薄。 【厚貌深文】 见“厚貌深情”。 【厚貌深情】 亦作“厚貌深辞”。亦作“厚貌深文”。语出《庄子•列御寇》: “凡人心险於山川,难於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 谓外貌忠厚而深藏其思想感情,不流露于外表或言语。 【厚貌深辞】 见“厚貌深情”。 【厚德载物】 《易•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陈 梦雷《周易浅述》卷一:“地势之顺,以地德之厚也。厚,故万物皆载焉。君子以之法地德之厚,而民物皆在 所载矣。”坤,象征大地。地具广厚之德,故能载生万物。借指人事,犹谓以厚德育人。 【厚德载福】 《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国语•晋语六》: “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后谓有德者能多受福为“厚德载福”。 【厝火积薪】 《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 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谓置火于柴堆之下,比喻潜伏着极大危机。 【厝火燎原】 放火燎原,喻小乱子酿成大祸患。 【原形毕露】 本来面目完全暴露。 【原形败露】 本来面目暴露出来。 【原始反终】 见“原始要终”。 【原始见终】 考察事物的开端而预见到它的结果。 【原始要终】 探究事物发展的始末。 【原封不动】 保持原样,不加变动。 【原封未动】 见“原封不动”。 【原原本本】 从头至尾(叙述)。 【原原委委】 原原本本。 【原璧归赵】 用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典故。谓原物归还,并无损失。 【历世摩钝】 亦作“历世磨钝”。激励世人,使鲁钝的人奋发有为。 【历世磨钝】 见“历世摩钝”。 【历兵秣马】 磨利兵器,喂饱马匹。指作好战斗准备。 【历兵粟马】 磨快兵器喂饱马。指准备作战。 【历精更始】 振奋精神,从事革新。 【历精为治】 振奋精神,治理好国家。 【历精图治】 振奋精神,力图治理好国家。 【厌难折冲】 谓压服灾难,挫败敌军。 【厌故喜新】 讨厌旧的,喜欢新的。 【厌闻饫听】 谓充分听取。 【匹夫小谅】 语本《论语•宪问》:“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 而莫之知也。”后以“匹夫小谅”指普通老百姓所抱守的小节小信。 【匹夫之勇】 谓不用智谋,单凭个人血气的勇气。 【匹夫之谅】 同“匹夫小谅”。 【匹夫匹妇】 平民男女。泛指普通百姓。 【匹夫有责】 谓国家兴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语本清顾炎武《日知录• 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 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匹夫沟渎】 《论语•宪问》:“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而莫 之知也。”后因以“匹夫沟渎”谓拘守普通人的小信小节。 【匹夫怀璧】 见“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匹马一麾】 一匹马一杆旗。形容勇敢善战。 【匹马只轮】 一匹战马,一只车轮。形容极少的兵马。 【匹马单枪】 亦作“匹马单鎗”。一匹马,一杆枪。比喻独自行动,没有 别人帮助。 【匹马单鎗】 见“匹马单枪”。 【匹马当先】 一马当先。谓冲锋在前。 【匹妇沟渠】 谓拘守普通妇女的小节。 【匡时济世】 见“匡时济俗”。 【匡时济俗】 匡救时世。 【匡救弥缝】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 阙,而匡救其灾。”后以“匡救弥缝”谓纠正错误,弥补阙失。 【匡国济时】 匡正国家,挽救时局。 【匡鼎解颐】 《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 人颐。”颜师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后以“匡鼎解颐”谓讲诗清楚明白,非常动听。 【匡乱反正】 《史记•太史公自序》:“仲尼悼礼废乐崩,追脩经术,以达 王道,匡乱世反之於正。”后以“匡乱反正”,谓扶正乱世,使之恢复正常。 【匡衡凿壁】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 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后以“匡衡凿壁”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匡谬正俗】 纠正错误,矫正陋习。 【匠心独具】 工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匠心独运】 工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匠门弃材】 比喻无用之人。自谦之称。 【匣里龙吟】 晋王嘉《拾遗记•颛顼》:“(颛顼)有曳影之剑,腾空而舒, 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起指其方,则剋伐;未用之时,常於匣里,如龙虎之吟。”本指剑的神通,后常比 喻人虽在野,而名声远闻于外。 【匣剑帷灯】 剑在匣中,灯在帷里,灯光剑气若隐若现。诗文传记中写景、 叙事、状物有若隐若现之妙者,常以“匣剑帷灯”为评语。亦用以形容事情无法掩盖或故露消息引人注 意。语本《西京杂记》卷一:“高帝斩白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杂厕五色琉 璃为剑匣,剑在室中,光景犹照於外,与挺剑不殊。” 【匿迹销声】 ?犹言销声匿迹。看不到形迹,听不见声响。?犹言销声匿迹。 谓隐藏起来,不再公开露面。 【匿瑕含垢】 比喻为长远利益而能大度包容。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 “瑾瑜匿瑕,国君含垢。” 【匿迹潜形】 隐藏形迹,不露真相。 【匪夷所思】 ?不是根据常理所能想象到的。匪,非;夷,平常。?谓思想 离奇。 【匪伊朝夕】 不止一日。 【匪朝伊夕】 ?不止一日。?非晨即夕。极言时间之短。 【区闻陬见】 谓见闻狭陋。 【占风使帆】 比喻随机应变,看风头办事。 【占风望气】 察看风向云气。亦比喻看风使舵,随机应变。 【内外交困】 国内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和对外关系方面都处于十分困难的地步。 【内查外调】 在本单位内部并向其他有关的单位或人调查事情的真实情况。 【内修外攘】 对内整治国政,对外抵御敌人。修亦作“脩”。 【内峻外和】 内心严厉而外貌和蔼。 【内视反听】 ?谓自我省察。语出《史记•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 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彊。”?古代养生之道。亦为道家修炼内丹功夫。谓眼不观外界之物,耳不听外界之声。 【内圣外王】 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谓内备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 为王者之政。 【内忧外患】 指国家内部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亦泛指内部的纠纷和外来的 压力。语出《国语•晋语六》:“不有外患,必有内忧。” 【用一当十】 喻以寡敌众。 【用天因地】 利用天时,顺应地利。 【用心用意】 犹言专心致志。 【用行舍藏】 亦作“用扌舍行藏”。《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 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谓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隐。 【用武之地】 ?宜于作战的地方;进行战争的地方。?指施展本领的地方。 【用非所学】 使用中需要的本领,与学习中得到的东西不一致。 【用夏变夷】 谓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其他民族。夏,诸夏,古代 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后泛指中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 【用扌舍行藏】 见“用行舍藏”。 【用逸待劳】 以逸待劳。谓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待敌军奔走疲惫之 后,乘机出击以取胜。 【用管窥天】 从管子里看天。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人一己百】 谓别人化一分气力,自己用百倍力量。即以百倍的努力趕上别 人。语本《礼记•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人人自危】 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处境危险。指局势紧张恐怖。 【人才辈出】 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断地大量涌现。 【人才济济】 谓人才众多。 【人山人海】 形容人聚集得极多。 【人亡邦瘁】 《诗•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毛传:“殄, 尽;瘁,病也。”郑玄笺:“贤人皆言奔亡,则天下邦国,将尽困穷。”后因以“人亡邦瘁”谓贤者不在位,国 家因而衰败。 【人亡政息】 谓贤臣不在位,则所行善政便会遭到废弃。语出《礼记•中庸》: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孔颖达疏:“若位无贤臣,政所以灭绝也。”后指执政者死 后其政不行。参见“人存政举”。 【人亡家破】 人死了,家毁了。极言遭遇之不幸。 【人之常情】 人们通常具有的心情。 【人云亦云】 随声附和,心无定见。 【人不聊生】 人民无法生活下去。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旧时谓人不替自己打算,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人心不古】 谓世人的心地没有古人厚道。多用以感叹世风浇薄。 【人心不足蛇吞象】 比喻人的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人心叵测】 人的心地不可探测。谓人心险恶。 【人心向背】 指人民群众的拥护或反对。 【人心所向】 众人所向往的,所拥护的。 【人心皇皇】 见“人心惶惶”。 【人心惟危】 谓人心容易为物欲所蔽,难以宁帖。危,不安。 【人心惶惶】 亦作“人心皇皇”。人们内心惊恐不安。 【人心隔肚皮】 谓人的心思难以猜测。 【人心难测】 谓人的内心难以探测。 【人去楼空】 语本唐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 楼。”后即以“人去楼空”表达面对旧居怀念故人之意。 【人生七十古来稀】 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谓享高寿不易。 【人生如寄】 亦作“人生若寄”。谓人生短促,犹如暂时寄寓世间。 【人生若寄】 见“人生如寄”。 【人老珠黄】 旧喻妇女年老色衰,被人嫌弃,就象珍珠年久变黄,失去珍贵 价值一样。 【人地生疏】 人事不熟,地方陌生。 【人百其身】 谓愿意用一百人来换取死者的复生。表示对死者极沉痛的悼念。 【人存政举】 谓为政在乎得人,得其人则善政行。语出《礼记•中庸》:“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孔颖达疏:“若得其人,道德存在,则能兴 行政教。” 【人仰马翻】 ?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激战时伤亡惨重的情景。?比喻 乱得不可收拾。 【人自为政】 各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比喻各行其是。 【人自为战】 ?人人自动进行殊死战斗。形容人人都拚搏奋战。语出《史记 •淮阴侯列传》:“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用以比喻各人独立工作。 【人各有志】 谓人各自有不同的志向愿望,不能勉为其难。 【人多口杂】 见“人多嘴杂”。 【人多势众】 人多势力大。 【人多嘴杂】 谓谈论的人多,各种议论都有。亦指在场的人多,七嘴八舌。 【人多阙少】 谓求官职的人多而空额少。阙,旧时指官职的空额。 【人足家给】 同“人给家足”。 【人困马乏】 ?人马疲倦困乏。?形容体力疲劳不堪。 【人言可畏】 流言蜚语是可怕的。语出《诗•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 亦可畏也。” 【人事不知】 见“人事不省”。 【人事不省】 谓昏迷不醒,失去知觉。 【人事不醒】 见“人事不省”。 【人非木石】 谓人有思想感情,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 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 愬者?” 【人非物是】 谓人事变迁,景物依旧。 【人非草木】 见“人非木石”。 【人命关天】 谓牵涉人命,事关重大。 【人怕出名猪怕壮】 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比喻人出名后就会招致麻烦。 【人定胜天】 人力可以战胜自然。 【人荒马乱】 形容局势动荡不安。 【人面狗心】 ?《晋书•苻朗载记》:“朗曰:‘吏部为谁,非人面而狗心, 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国宝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后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 貌美好而才学低下的人。?犹言人面兽心。 【人面桃花】 相传唐崔护清明郊游,至村居求饮。有女持水至,含情倚桃伫 立。明年清明再访,则门庭如故,人去室空。因题诗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 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事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后用以为男女邂逅钟情,随即 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典故。 【人面兽心】 ?外貌是人,心肠如兽。形容人不开化,近似禽兽。?形容为 人凶残卑鄙。 【人急偎亲】 谓人到危急时则想投靠亲友。 【人神共嫉】 人与神都憎恨厌恶。极言民怨之甚。 【人神同嫉】 见“人神共嫉”。 【人莫予毒】 没有谁能伤害我,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形容目空一切,妄自 尊大。语本 《左传•宣公十二年》:“及楚杀子玉,公喜而後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是晋再克而楚 再败也,楚是以再世不竞。” 【人逢喜事精神爽】 人遇到喜庆之事则心情舒暢。 成语大全(上)之 5 —— 计 11,522 条 相关网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人烟稠密】 见“人烟稠密”。 【人烟稠密】 谓居民密集。 【人涉卬否】 别人涉水过河,而我独不渡。《诗•邶风•匏有苦叶》:“招 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毛传:“卬,我也。”郑玄笺:“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独待之而不涉。 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適贞女不行,非得礼义昏姻不成。”后用以比喻自有主张,不随便附 和。 【人浮於事】 语本《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於人也,宁使人浮 於食。”郑玄注:“食谓禄也。在上曰浮。禄胜己则近贪,己胜禄则近廉。”原谓人的职位高过其所得俸禄的 等级,即廉以自守之意。后多以“人浮於事”谓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人情之常】 通常情况下人们共有的情理或态度。 【人情世故】 为人处世的道理。 【人情世态】 人世间的情态。多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情分。 【人情冷暖】 指在别人失意时就对他冷淡,在别人得意时就对他亲热。 【人情冷暖】 见“人情冷暖”。 【人情汹汹】 见“人情恟恟”。 【人情恟恟】 形容人心动荡不安。 【人琴两亡】 见“人琴俱亡”。 【人琴俱亡】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而子敬先亡„„子敬素好琴,(子猷)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 俱亡!’恸绝良久,月馀亦卒。”后因以“人琴俱亡”为睹物思人,痛悼亡友之典。 【人琴俱逝】 见“人琴俱亡”。 【人极计生】 谓人到绝境就会产生计谋。 【人喊马嘶】 人叫喊,马嘶鸣。形容纷乱扰攘或热闹欢腾。 【人单势孤】 人数少,力量单薄。 【人杰地灵】 谓杰出人物出生或所至之处,其地亦因而著名。后亦谓杰出的 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间天上】 ?人世社会和神仙世界。?犹人间天堂。指景物极美好的处所。 【人间天堂】 指人世间极美好的地方。 【人间地狱】 指人间极黑暗痛苦的地方。 【人间重晚晴】 唐李商隐《晚晴》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本谓 人们珍视晚晴天气,后多用以比喻社会上尊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人强马壮】 形容军队战斗力很强或军容壮盛。 【人强胜天】 人的力量强盛,可以战胜自然。 【人给家足】 人人饱暖,家家富裕。 【人微言轻】 谓地位低,言论、主张得不到重视。 【人微言贱】 犹言人微言轻。 【人微望轻】 谓身份低下,资望不足。多用作自谦之词。 【人微权轻】 谓身份卑微,威信权势不足以服众。 【人烟稠密】 谓居民密集。 【人寿年丰】 人享长寿,年成丰收。形容太平兴旺。 【人满为患】 因人多造成了困难。 【人尽其才】 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 【人穷志短】 人的处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 【人头畜鸣】 ?詈辞。谓虽然是人,但却愚蠢如畜类。?指人的行为极端恶 劣。 【人声鼎沸】 人声喧嚷嘈杂,犹如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鼎,古代烹煮用 具。 【人离乡贱】 谓离开故乡,无亲无故,失去依靠,遭人轻视。 【入木三分】 《说郛》卷八七引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 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本谓笔力劲健,后借以喻描写或议论深刻。 【入不敷出】 收入不抵支出。 【入文出武】 称人兼备文武之才,入朝为文臣,出朝为将帅。 【入火赴汤】 喻不避艰险。 【入主出奴】 语出唐韩愈《原道》:“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於杨,则入於 墨;不入於老,则入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意谓崇信一种说法,必然排斥另一 种说法,以己所崇信者为主,以所排斥者为奴。后因以“入主出奴”指持有门户成见。 【入邦问俗】 见“入国问俗”。 【入地无门】 形容陷入无路可走的困境。 【入死出生】 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入孝出弟】 见“入孝出悌”。 【入孝出悌】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谓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入吾彀中】 比喻在我掌握之中。彀中,弓弩射程之内。 【入门问讳】 客人进门,先问主人祖先名讳,以便谈话时避之,谓之“入门 问讳”。语出《礼记•曲礼上》:“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孔颖达疏:“‘入门而问讳’者,门,主人之 门;讳,主人祖先君名,宜先知之,欲为避之也。” 【入室升堂】 比喻人的学识技艺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入室昇堂】 见“入室升堂”。 【入室操戈】 语出《後汉书•郑玄传》:“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 《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 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后以“入室操戈”比喻以其人之说反驳其人。 【入海算沙】 ?到海底数沙子。喻白费功夫。?又喻用力精勤。 【入理切情】 合乎道理,切合实情。 【入国问俗】 语出《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 问讳。”谓进入别国或一个地区,首先要问其风俗,以免抵触。 【入竟问禁】 谓进入别国国境,先问明禁令,以免触犯。竟,“境”的古字。 语本《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孔颖达疏:“入竟而问禁者„„竟, 界首也。禁谓国中政教所忌。凡至竟界,当先访问主国何所禁也。” 【入情入理】 完全合乎情理。 【入乡问俗】 进入一个地方,先要问清那里的习俗,以求适应当地的情况。 【入圣超凡】 谓修养超越常人,达到圣人的境界。 【入境问俗】 谓进入一个国家或区域,先问明那里的习俗,以免触犯忌讳。 语出《礼记•曲礼》:“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 【入阁登坛】 犹命相拜将。谓荣任高官显爵。 【今夕何夕】 今夜是何夜?多用作赞叹语。谓此是良辰。 【今日有酒今日醉】 见“今朝有酒今朝醉”。 【今月古月】 唐李白《把酒问月》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后人诗词中常用“今月古月”一语,谓月亮古今如一,而人事代谢无常。 【今生今世】 此生此世。谓有生之年。 【今来古往】 犹古往今来。 【今非昔比】 今天与过去不能相比。形容变化巨大。 【今是昔非】 见“今是昨非”。 【今是昨非】 亦作“今是昔非”。现在对,而过去错了。含有悔悟之意。语 出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今朝有酒今朝醉】 亦作“今日有酒今日醉”。今天有酒则今天痛饮。比喻 只图眼前享乐。 【今蝉蜕壳】 金蝉脱壳。今,通“金”。谓使用计谋而逃脱。 【以一奉百】 少数人供奉多数人。谓生产者极少,而消费者甚多。 【以一持万】 谓握其纲要而统御万类。 【以一当十】 一个人相当于十个人,形容斗志极其旺盛。 【以一儆百】 见“以一警百”。 【以一警百】 亦作“以一儆百”。惩罚一人以警戒众人。 【以人为镜】 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鉴戒。语本《墨子•非攻中》: “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於水而镜於人。镜於水,见面之容;镜於人,则知吉与凶。’” 【以人为鉴】 《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於水监,当於民监。’” 於,以;监,通“鉴”,镜。《国语•吴语》:“王其盍亦鉴於人,无鉴於水。”韦昭注引《书》曰:“人无于水 鉴,当于民鉴。”后以“以人为鉴”谓将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鉴戒。 【以人废言】 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 【以人择官】 根据人的才能选授适当的官职。 【以力服人】 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以大恶细】 用大的罪名来责备人微小的过失。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语本《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原以小人之腹, 为君子之心”。后经改造,用来指某些人以自己鄙陋或卑劣的心理,去推测品德高尚者的胸襟。 【以口问心】 一面口中自问,一面心中盘算。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心思。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见“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以己度人】 见“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通“盾”)与 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 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对方的言论、方法 或缺点来反驳或攻击对方。 【以天下为己任】 把国家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 【以不济可】 《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 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杜预注:“否,不可 也。献君之否,以成君可。”后以“以不济可”指用否定错误意见的办法,帮助国君走上成 功之路。不,同“否”。济,成。 【以牙还牙】 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戈舂黍】 用戈去舂黍米。比喻达不到目的。 【以日继夜】 白天接着夜晚,日夜不停。 【以水投水】 《列子•说符》:“(白公)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 子曰:‘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杨伯峻集释引卢重玄解:“以水投水,喻合不可隐也。”本谓使同类的 事物相合在一起。后以指事物类同而难于鉴别。 【以水投石】 比喻意见相左,不能为对方所接受。 【以水洗血】 谓消除冤仇,以求和好。 【以水救水】 引水来救水灾,比喻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长其势。 【以水济水】 在水中再加水。比喻雷同附和,于事无所补益。 【以手加额】 古人用手搁在额上,表示欢欣庆幸。原为“指额”,后作“加 额”。 【以毛相马】 根据毛色判断马的优劣。比喻从表面上看问题,其所得认识往 往与实际不符。 【以升量石】 比喻以浅陋揣度高深。 【以公灭私】 谓出以公心而去掉个人的私情或恩怨。 【以文害辞】 谓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 【以文会友】 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以火止沸】 见“以汤止沸”。 【以火去蛾】 娥喜投火,用火驱趕飞蛾,蛾越多。比喻行为和目的自相矛盾, 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 【以火救火】 用火来救火灾。比喻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长其势。 【以心问心】 在心中自问自盘算。 【以心传心】 佛教用语。指传授禅法的一种特殊方法,即离开语言文字,以 慧心相传授。这种方法,重点在于修心,强调学禅者对禅法的内心自悟。 【以玉抵乌】 见“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汉桓宽《盐铁论•崇礼》:“南越以孔雀珥门户,崐山之旁 以玉璞抵乌鹊。”抵,抛掷。后以“以玉抵鹊”比喻有珍贵之物而不知爱重。 【以功补过】 用功劳来弥补过错。 【以古非今】 用古代的人或事来非难当今。 【以古制今】 按照古代的成规来处理当今的事务。 【以古为镜】 见“以古为鉴”。 【以古为鉴】 亦作“以古为镜”。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 【以石投水】 ?比喻将阴谋密事深藏起来,但形迹终难消灭。?比喻互相投 合。?比喻事过之后,即隐秘不闻。 【以石投卵】 见“以碫投卵”。 【以白为黑】 谓颠倒是非。 【以白诋青】 以白色诋毁青色。比喻用自以为是的偏见去否定别人。 【以半击倍】 用半数兵力击破一倍于己的敌人。形容取胜之易。 【以刑止刑】 犹以刑去刑。 【以刑去刑】 用刑罚遏止刑罚,意谓从重量刑,使百姓畏惧而不敢犯法,以 收到不用刑的效果。 【以刑致刑】 谓对重罪施以轻刑,则罪犯无所畏惧,其结果将导致不断用刑。 【以老卖老】 仗着年纪大、资格老而自以为比人高明。v 【以耳代目】 ?盲人目不能视,凭听觉来了解外界事物。?犹言以耳为目。 【以耳为目】 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指对传闻的事情不加分析就信以为 真。 【以夷伐夷】 使夷人自相攻伐。 【以夷攻夷】 ?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 民族分化政策。?晚清时,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对付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以夷制夷】 原指利用西方的科学枝术以制止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后亦指 利用某些外国势力来抵制另一些外国势力的侵略。 【以此类推】 根据这一事物的道理,去推出与此类似的其他事物的道理。 【以肉去蚁】 用肉驱趕蚂蚁,蚂蚁越多。比喻行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 到相反的结果。 【以肉啖虎】 见“以肉餧虎”。 【以肉餧虎】 比喻白白地送死。 【以肉驱蝇】 比喻行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 【以血洗血】 谓冤冤相报。 【以羊易牛】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 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釁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 则废釁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后以“以羊易牛”指用这个代替那个。 【以守为攻】 用防御作为击破敌人的手段。 【以攻为守】 用主动进攻作为一种防御手段。 【以利累形】 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 【以私害公】 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 【以私废公】 由于私情而废弃公务。 【以佚待劳】 见“以逸待劳”。 【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行动作出榜样。 【以身殉职】 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 【以身许国】 愿将生命献给国家。 【以身试法】 谓明知法律禁止,仍然亲自去做犯法的事,以图侥幸。 【以卵投石】 用蛋去打石头,比喻自不量力,必然失败。 【以卵敌石】 用蛋去抵挡石头,比喻不自量力。 【以卵击石】 见“以卵投石”。 【以言取人】 根据人的口才去判断其智能。 【以言徇物】 用违心的话语附和别人。 【以言为讳】 谓人们把说话当作忌讳。形容统治阶级对言论箝制之严。 【以言举人】 根据言论来举荐人才。 【以快先睹】 犹言先睹为快。语本唐韩愈《与少室李拾遗书》:“朝廷之士, 引颈东望,若景星凤皇之始见也,争先睹之为快。” 【以忍为阍】 用忍耐作门。表示不轻易动怒而出言伤人,以免招来祸患。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用自己模模糊楜的认识,想要使别人明白。 【以直报怨】 用正直之道对待有怨恨的人。 【以叔援嫂】 《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 以手者,权也。’”后以“以叔援嫂”谓权宜行事。 【以郄视文】 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郄,通“隙”。 【以夜继日】 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日夜不停。 【以夜继昼】 犹言以夜继日。 【以夜继朝】 犹言以夜继日。 【以夜续昼】 犹言以夜继日。 【以沫相濡】 原指鱼在泉水干涸后用唾沫互相湿润,后以比喻人们在困境中 互相支持和帮助。语本《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以毒攻毒】 ?本指用含有毒性的药物治疗毒疮等疾病。?比喻用不良事物 本身的特点、弊病反对不良事物,或利用一种坏东西抵制另一种坏东西。 【以指测河】 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以指挠沸】 用手指去搅滚烫的水。比喻自不量力,必然失败。 【以莛叩钟】 犹言以莛撞钟。 【以莛扣钟】 见“以莛撞钟”。 【以莛撞钟】 ?用草茎打钟,毫无声响。比喻才识浅陋的人向高明的学者发 问,得不到回答。?比喻应答的双方才学悬殊。 【以骨去螘】 见“以肉去蚁”。 【以怨报德】 以怨恨来回报别人给予的恩惠。 【以计代战】 用计谋来代替阵前的交战。 【以宫笑角】 宫、角,均为古代五音之一。拿宫调讥笑角调。比喻用自以为 是的偏见去讽刺、否定别人。 【以退为进】 ?把退让看作前进。汉扬雄《法言•君子》:“昔乎颜渊以退 为进,天下鲜俪焉。”李轨注:“後名而名先也。”后亦指表面退让,实际上以此作为进升的手段。?指表面 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术或策略。 【以珠弹雀】 用珍珠弹麻雀。比喻做事不能权衡轻重,得不偿失。 【以荷析薪】 《左传•昭公七年》:“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 负荷。’”原谓父亲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担当。后以“以荷析薪”比喻继承父业。 【以桃代李】 比喻以自身去顶替别人。 【以索续组】 用粗绳去连接丝带。比喻后继者的才学远逊前人。 【以蚓投鱼】 以蚯蚓为饵引鱼来食,即抛砖引玉之意。 【以杀去杀】 用杀戮来制止人们互相攻杀,以达到取消杀戮的目的。 【以容取人】 只凭容貌来衡量人的品质和才能。 【以书为御】 按照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去驾驭马匹。比喻死守教条,难以成事。 【以理服人】 用道理说服人。 【以规为瑱】 把规劝的话当作塞耳的瑱。比喻不听别人的劝告。瑱,古人冠 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语出《旧约全书•申命记》:“以眼还眼,以牙还 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谓以同样的手段或办法进行回击。 【以售其奸】 用来推行他(或他们)的奸计。 【以偏概全】 片面地根椐局部现象来推论整体,得出错误的结论。 【以假乱真】 见“以伪乱真”。 【以鱼驱蝇】 见“以鱼驱蝇”。 【以鱼驱蝇】 鱼腥能招来苍蝇,用鱼去趕苍蝇,苍蝇更多。比喻行为和目的 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 【以逸待劳】 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 战而胜之。原作“以佚待劳”。 【以逸击劳】 用充分养息的军队攻击疲劳的敌人。 【以讹传讹】 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开去,越传越错。 【以鹿为马】 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 【以恶报恶】 用恶行去回报别人的恶行。 【以紫为硃】 见“以紫乱硃”。 【以紫乱硃】 《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硃也,恶郑声之乱雅乐 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硃,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而夺正色。”后以 “以紫乱硃”比喻将奸邪小人当作廉洁公正的贤者。 【以黑为白】 谓颠倒是非。 【以筳撞锺】 见“以莛撞钟”。 【以众暴寡】 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以为後图】 为以后作打算。 【以词害意】 见“以辞害意”。 【以汤止沸】 比喻处理方法不对,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长已成的气势。 【以汤沃沸】 见“以汤止沸”。 【以汤沃雪】 用开水浇雪,雪立刻融化。比喻事情轻而易举,势在必成。 【以渴服马】 使马忍渴受训,从人驱遣。比喻用苛政治民,不能使人真心顺 服。 【以疏间亲】 《左传•隐公三年》“远间亲”唐孔颖达疏:“齐东郭偃、棠 无咎专崔氏之政,而侮崔成、崔彊,是疏远而间亲戚也。”后以“以疏间亲”表示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近 的人。 【以勤补拙】 用勤奋补救笨拙,含有自谦之意。 【以筦窥天】 见“以管窥天”。 【以毁为罚】 根据人们的非毁给以惩罚。参见“以誉为赏”。 【以微知著】 根据刚露出的征兆即可预知事物未来发展的情况。 【以意逆志】 用自己的心思去揣度别人的意图。 【以意为之】 《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 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於其义,明於其利,达於其患,然後能为之。”陈澔集说:“非意之,谓非以私意 臆度而为之也。”后以“以意为之”谓只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以义割恩】 用义来割断私人之间的恩情,即大义灭亲之意。 【以义断恩】 用大义割断私恩。谓秉公行事,不徇私情。 【以煎止燔】 用加热来制止燃烧。比喻处理方法不对,反而助长已成之势。 【以慎为键】 用谨慎作锁。表示处事十分小心,不以言惹祸。 【以碫投卵】 用石头打蛋,比喻极易摧毁。 【以管窥天】 亦作“以筦窥天”。用竹管看天。比喻见闻狭隘。语本《庄子 •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以管窥豹】 用竹管看豹,只能见其身上的一斑。比喻目光狭隘,见识短浅。 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以儆效尤】 用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的办法,以警告学做坏事的人。语 本《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 【以伪乱真】 把假的混在真的里面,使真假不分。 【以铢程镒】 用铢同镒作比较,表示很不相称。 【以铢称镒】 用铢同镒相比,表示力量极不相称,处于绝对劣势。 【以貍至鼠】 见“以貍饵鼠”。 【以貌取人】 只凭外貌来衡量人的品质和才能。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载:澹台灭明,字子羽,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子羽受业孔门后,退而修行,南游至江,从 弟子三百人,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乃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此言子羽貌恶而行高。 按,《韩非子•显学》云:“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 说与《史记》异。 【以疑决疑】 用疑惑的认识来判断捉摸不定的事物。 【以养伤身】 为了获得养育自己的条件,反而使身体受到损害。比喻得不偿 失。 【以邻为壑】 《孟子•告子下》:“白圭曰:‘丹(白圭)之治水也,愈於 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原谓将邻国当作沟 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 【以暴易暴】 用残暴者代替残暴者。 【以噎废飡】 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 止应做的事情。 【以德追祸】 谓上对下施恩不当,适以招来祸患。 【以德报怨】 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用恩德去回报他。 【以德报德】 用恩惠来报答恩惠。 【以胶投漆】 比喻相合而密不可分。 【以战去战】 用战争消灭战争。 【以战养战】 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 【以学愈愚】 谓用学习改变愚昧的秉性。 【以锥刺地】 用锥子刺地来测量地的深浅。比喻见识浅陋,所知甚少。语本 《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成玄英疏:“用锥指地,宁测地之浅深?” 【以锥飡壸】 用锥子到壶里取东西吃。比喻达不到目的。 【以泽量尸】 谓尸体遍野,可以沼泽为单位计量。极言死人之多。 【以螳当车】 用螳臂阻挡车轮前进。比喻自不量力。 【以点带面】 用一个单位或地方的成功经验来带动许多单位或成片地区的工 作。 【以礼相待】 用应有的礼节加以接待。 【以瞽引瞽】 让盲人给盲人引路。比喻让愚昧无知的人去引导愚昧无知的人, 只能使其更加迷惑。 【以丰补歉】 把丰年积余的粮食储备起来,留待灾年歉收时使用。 【以镒称铢】 用镒同铢相比,表示力量处于绝对优势。 【以辞取人】 见“以言取人”。 【以辞害意】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语本《孟子•万章上》: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类相从】 谓按其类别各相归属。 【以党举官】 按照朋党关系来选拔官吏。 【以誉进能】 根据人们的称誉去进用贤能。 【以誉为赏】 根据人们的称誉给以奖赏。 【以权达变】 用灵活的态度去适应变化发展的时势。 【以蠡测海】 用瓢量海水。比喻以浅陋之见揣度事物。 【以观後效】 见“以观後效”。 【以观後效】 对犯法或犯错误的人从宽处理后观察其是否有改正的表现。 【仁人志士】 有德行、有志向、为理想献身的人。 【仁人君子】 ?旧称好心肠的正派人。?用作反语讽刺伪君子。 【仁人义士】 有德行并信守节义的人。 【仁至义尽】 语出《礼记•郊特性》:“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孔 颖达疏:“不忘恩而报之,是仁;有功必报之,是义也。”原指古时年终极其虔诚地祭享对农事有功的诸神、 万物,以为报答,谓蜡祭极尽了仁义之道。后用以形容对人的爱护、关心、帮助尽了最大努 力。 【仁同一视】 犹言一视同仁。 【仁言利博】 谓有德行的人说的话益处很大。语出《左传•昭公三年》:“ 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亦作“仁言利溥”。 【仁言利溥】 见“仁言利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仁者见它说它是仁,智者见它说它是智。指对待同 一事物,其见解因人而异。语本《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高亨注:“知读 为智,阴阳之道,衤复杂而少变化。人面临具体现象,往往有不同之讠忍识,仁者见之则谓 之仁,智者见之则谓之智。”参见“见仁见智”。 【仁者能仁】 旧谓有身份的人所做的事总是有理。 【仁柔寡断】 谓柔弱而缺乏主见。 【仁义道德】 ?儒家所提倡的仁爱正义等行为标准。?泛指旧时提倡的道德 规范。 【什围伍攻】 古时兵法,谓以十敌一则围歼之,以五敌一则攻击之。 【仍陋袭简】 因陋就简。谓凭借原有的简陋条件办事。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见“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见“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谓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 敏感。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谓当敌对的双方彼此相逢时,格外怒不可遏。 【仇人相见,分外眼睁】 同“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化干戈为玉帛】 比喻变战争为和平或变争斗为友好。语本《淮南子•原道 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 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於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化及豚鱼】 比喻教化普及而深入。语本《易•中孚》:“中孚,柔在内而 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 【化日光天】 ?谓太平盛世。?比喻众目昭彰、是非分明的场合。 【化民成俗】 教化百姓,使形成良好的风尚。 【化民易俗】 教化百姓,改变风俗。 【化若偃草】 谓教化推行如风吹草伏。形容教化之易推行。语本《论语•颜 渊》:“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化性起伪】 谓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 【化枭为鸠】 比喻变凶险为平安。枭即猫头鹰,旧时认为是凶鸟,鸠是吉祥 之鸟。 【化为泡影】 变成很快就消失的水泡和影子。形容希望落空。 【化为乌有】 汉司马相如作《子虚赋》,虚构对话者三人,其一曰:乌有先 生。乌有,哪 有,无有。后因以“化为乌有”形容全部丧失、全部落空,或全部没有了。 【化零为整】 集合许多分散的部分成为整体。 【化腐成奇】 谓变坏为好,变死板为灵巧或变无用为有用。语本《庄子•知 北游》:“是其所美者为神奇,所恶者为腐朽。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化腐为奇】 见“化腐成奇”。 【化险为夷】 化险阻为平易;转危为安。 【化整为零】 把一个整体分成许多零散部分。 【化鸱为凤】 比喻能以德化民,变恶为善。鸱,猫头鹰,古人以为凶鸟。语 本《後汉书•循吏传•仇览》:“时考城令河内王涣,政尚严猛,闻览以德化人,署为主簿。谓览曰:‘主簿 闻陈元之过,不罪而化之,得少鹰鹯之志邪?’览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 【令行如流】 谓命令的推行象水流向下一样迅速顺利。 【令行禁止】 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形容法令或纪律严明。 【令人发指】 《庄子•盗跖》:“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 上指冠。”《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 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 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后以“令人发指”形容使人愤慨 到了极点。 【令原之戚】 《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 也永叹。”毛传:“脊令,雝渠也。”郑玄笺:“雝渠,水鸟。而今在原,失其常处,则飞则鸣求其类,天性也, 犹兄弟之於急难。”后因以“令原之戚”指兄、弟去世。 【付之一炬】 点它一把火,意即烧掉。语本唐杜牧《阿房宫赋》:“戍卒叫, 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付之一笑】 用笑一笑来对待。表示不值得理会。 【付之东流】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 东流水。”东流,指向东流入大海的江河。后因以“付之东流”或“付诸东流”比喻完全葬送或落空。 【付之度外】 谓置于胸臆之外,不加考虑。 【付诸东流】 见“付之东流”。 【仗马寒蝉】 皇帝仪仗中用的马和寒风中的蝉。比喻噤口不言者。 【仗势欺人】 凭借权势欺压别人。 【仗节死义】 谓坚守节操,为正义而死。 【仗义执言】 伸张正义,激昂陈词。 【仗义疏财】 亦作“仗义疏财”。谓重义气而分财助人。 【仗义疏财】 见“仗义疏财”。 【代马依风】 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他乡。 【代马望北】 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他乡。 【代越庖俎】 《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成玄英疏:“庖人,谓掌庖厨之人,则今之太官供膳是也。尸者,太庙中神主也。祝者,则今太常太祝 是也,执祭版对尸而祝之,故谓之尸祝也。樽,酒器也。俎,肉器也。”后因以“代越庖俎” 比喻越出本分,代行其事。 【仙山楼阁】 《史记•封禅书》:“自威(齐威王)、宣(齐宣王)、燕昭 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 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 终莫能至云。”唐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 其中绰约多仙子。”后因称仙人所居住的仙境为“仙山楼阁”。多用于形容奇异不凡或美妙空 幻的境界或景象等。 【仙山琼阁】 见“仙山楼阁”。 【仙风道骨】 ?道教语。谓有仙人及得道者的气质神采。?喻指超凡绝俗的 品貌风度。 【仙风道格】 犹言仙风道骨。 【仙风道气】 犹仙风道骨。 【仙姿玉质】 形容姿容清秀品格高洁。 【仙姿佚貌】 仙子的姿质,秀逸的容貌。形容女子出色的姿容。佚,通“逸”。 【仙液琼浆】 指美酒。 【仙露明珠】 晶莹圆润的露珠和珍珠。 【他山之石】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毛传:“错, 石也,可以琢玉。 举贤用滞,则可以治国。”郑玄笺:“它山喻异国。”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毛传:“攻, 错也。”本谓别国的贤才也可用为本国的辅佐,正如别的山上的石头也可为砺石,用来琢磨 玉器。后因以“他山之石”喻指能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的外力。 【全力以赴】 将全部力量用上去。 【全心全意】 谓投入全部精力,没有杂念。 【全功尽弃】 全部努力完全白费。亦指已获取的成就完全毁弃。 【全民皆兵】 谓把能参加战斗的人民全都武装起来,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 【全受全归】 语出《礼记•祭义》:“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 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封建礼教认为人的形体来自父母,应当以完全无亏的身体,还之父 母。 【全始全终】 ?首尾圆满、完美。?做事首尾一致。 【全军覆没】 谓整个军队被消灭。 【全神贯注】 谓集中全副精神。 【全神关注】 一心注意。 【全神灌注】 同“全神贯注”。 【全能全智】 见“全智全能”。 【全无心肝】 ?《南史•陈纪下》:“(陈叔宝)既见宥,隋文帝给赐甚厚, 数得引见,班同三品。每预宴,恐致伤心,为不奏吴音。後监守奏言:‘叔宝云“既无秩位,每预朝集, 原得一官号。”’隋文帝曰:‘叔宝全无心肝。’”后称人无羞耻之心或没有良心为“全无心肝”。 ?谓毫无心计。 【全智全能】 亦作“全能全智”。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全盘托出】 喻全部说出或全部拿出,一点不保留或隐瞒。 【全璧归赵】 同“完璧归赵”。 【企踵可待】 比喻很快就可以等到。 【休牛散马】 见“休牛归马”。 【休牛归马】 亦作“休牛散马”。放归军用的牛马,表示停止战事。语本《 书•武成》:“乃 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休休有容】 语本《书•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后因以“休 休有容”形容君子宽容而有气量。 【休戚相关】 谓彼此之间的忧喜、祸福都互相关联。 【休戚与共】 彼此之间的幸福和祸患都共同承受。形容同甘共苦。 【休养生息】 指在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以 恢复元气。 【伏而咶天】 比喻所行与所求背道而驰,不可能达到目的。 【伏低做小】 甘愿处于低下的地位。 【伏首贴耳】 畏缩恐惧的样子。 【伐毛洗髓】 ?古时神话传说,谓仙人涤除尘垢,脱胎换骨。?比喻剔除芜 杂无用之物。 【伐毛换髓】 削去旧的毛发,换去旧的骨髓。比喻彻底改变原来的面貌。 【伐功矜能】 夸耀自己的功劳的才能。 【伐冰之家】 伐冰,凿取冰塊。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得以用冰, 因以“伐冰之家”称达官贵族。 【伐性之斧】 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 【伐异党同】 谓联合观点或利益相同的人以攻击异己。 【伐罪吊人】 见“伐罪吊民”。 【伐罪吊民】 谓讨伐有罪的君主,抚慰受难的百姓。 【任人唯贤】 语出《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材。”指任用人只挑选德 才兼备的人。与“任人唯亲”相对。 【任人唯亲】 任用人不管德才如何,只选用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与“任人 唯贤”相对。 【任其自流】 指对人、对事不加约束、引导,听任其自由发展。语出《淮南 子•脩务训》:“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後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穀得遂长。听 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任其自然】 听任人或事物的自然发展。 【任重致远】 语出《易•击辞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指负载沉重 而能行达远方。《墨子•亲士》:“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後汉书•舆服 志上》:“舆轮相乘,流运罔极,任重致远,天下获其利。”后用以比喻抱负远大,能闯出新 的前景,做出宏伟的业绩。 【任重道悠】 见“任重道远”。 【任重道远】 《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谓负担沉重,路途遥远。《商君书•弱民》:“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牛马;济大川而无舡楫也。”《韩诗 外传》卷一:“任重道远者不择地而息,家贫亲老者不择官而仕。”后用以比喻担负的责任既 重大又要经过长久的努力。 【任怨任劳】 见“任劳任怨”。 【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同“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任达不拘】 任性放纵,不拘礼法。 【任劳任怨】 亦作“任怨任劳”。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埋怨。 【任贤使能】 委任使用有才德的人。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见“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比喻随便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都信心十足, 毫不动摇。 【仰人眉睫】 《北史•崔亮传》:“自可观书於市,安能看人眉睫乎!”后 以“仰人眉睫”谓看别人脸上的表情行事。 【仰人鼻息】 ?《後汉书•袁绍传》:“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犹婴 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后因以“仰人鼻息”谓依靠别人而求得生存。?引申为迎合别人的 意旨。 【仰取俯拾】 随时随地拾取。多形容人善于积聚资财。语本《史记•货殖列 传》:“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然家自父兄子孙约,俯有拾,仰有取,贳贷行 贾徧郡国。” 【仰事俛畜】 见“仰事俯畜”。 【仰事俯育】 同“仰事俯畜”。 【仰事俯畜】 《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 母,俯足以畜妻子。”后因以“仰事俯畜”谓对上侍奉父母,对下养育妻兒。亦泛指维持全家生活。 【仰拾俯取】 见“仰取俯拾”。 【仰首伸眉】 意气高昂的样子。 【仰观俯察】 《易•系辞上》:“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 明之故。”后以“仰观俯察”指多方或仔细观察。 【伊于胡底】 亦作“伊於胡底”。谓不知将弄到什么地步为止,不堪设想的 意思。 【伊於胡底】 见“伊于胡底”。 【伊何底止】 同“伊于胡底”。 【似有如无】 只当没有这回事。形容不在乎,不在意。 【似是而非】 《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后以“似 是而非”指事物似真而实假,或似正确而实错误。汉王充《论衡•死伪》:“世多似是而非,虚伪类真,故杜伯、 庄子义之语,往往而存。”晋葛洪《抱朴子•对俗》:“或难曰:神仙方书,似是而非。” 【似曾相识】 好象认识和曾经见过。 【似漆如胶】 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 【何去何从】 指在重大问题上选择去取。 【何足介意】 犹言哪里值得介意。用于表示轻视。 【何足挂齿】 ?犹言哪里值得一提。用于表示轻视。语本《汉书•叔孙通传》: “此特群盗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旧时亦常用作自谦语。 【何所不有】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有。 【何所不至】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至。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指什 么坏事都干。 【何所不为】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为。 【何乐不为】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很可以做或很愿意做。 【佐饔得尝】 《国语•周语下》:“佐劼者尝焉,佐斗者伤焉。”韦昭注: “劼,烹煎之官也。”后因称助人为善者得善报为“佐饔得尝”。 【伸冤理枉】 洗雪冤枉。 【作小服低】 指与人作妾或顺从比己低下者。形容谦退温顺。 【作歹为非】 做各种坏事。 【作古正经】 犹言一本正经。 【作奸犯科】 见“作奸犯科”。 【作奸犯科】 亦作“作奸犯科”。为非作歹,干犯律条。 【作如是观】 语出《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后用于泛指对某一事物作如此的看法。 【作好作歹】 谓装出和气、严厉各种面目,来解决纷争。 【作言造语】 谓编造虚诞的言辞。 【作舍道边】 《诗•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毛传:“溃,遂也。”郑玄笺:“如当路筑室,得人而与之谋所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後汉书•曹褒 传》:“谚言:‘作舍道边,三年不成。’”后因以“作舍道边”比喻众谋难成。 【作法自弊】 谓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语出《史记•商君列传》: “(秦惠王)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作法自毙】 见“作法自弊”。 【作威作福】 ?语出《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 无有作福作威玉食。”本指国君专行赏罚,独揽威权。后因以“作威作福”指握有生杀予夺大权。?指滥用 权势,独断专横。 【作奸犯罪】 作奸犯科。 【作浪兴风】 掀起风浪。比喻制造事端。 【作恶多端】 谓做坏事极多。 【作善降祥】 谓行善可获天佑。语出《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 【作贼心虚】 《联灯会要•重显禅师》:“却顾侍者云:‘適来有人看方丈 麽?’侍者云:‘有。’师云:‘作贼人心虚。’”后因以“作贼心虚”谓做坏事怕人知道而内心疑惧不安。 【作嫁衣裳】 谓白白替别人操劳,自己却无所得。语本唐秦韬玉《贫女》诗: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作辍无常】 汉扬雄《法言•孝至》:“或曰:‘何以处伪?’曰:‘有人 则作、无人则辍之谓伪。观人者,审其作辍而已矣。’”后因称时作时歇、不能持久为“作辍无常”。 【作壁上观】 《史记•项羽本纪》:“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在局外旁观,不表示意见 或态度。 【作茧自缚】 蚕老吐丝结茧,将自己包在其中。喻人做事自陷困境。语出唐 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 【伯仲之间】 比喻人或事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伯劳飞燕】 《玉台新咏•古词〈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 姑织女时相见。”后以“伯劳飞燕”借指离别的亲人或朋友。 【伯歌季舞】 谓兄弟友爱和好。伯,兄;季,弟。 【伯乐一顾】 战国时,苏代说淳于髡,谓人有告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连 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一顾之,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环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见 《战国策•燕策二》。后以“伯乐一顾”比喻受人知遇赏识。 【伯乐相马】 伯乐观察、品评马的优劣。比喻有眼力者鉴别并荐举人才。 【伶牙俐齿】 形容能说会道。 【伶仃孤苦】 无依无靠,孤独困苦。 【低三下四】 ?形容社会地位低下。?形容卑贱恭顺,阿谀逢迎。 【低心下意】 谓小心谨慎、专注不移。 【低首下心】 形容屈服顺从。 【低眉垂眼】 害羞貌。 【低眉顺眼】 驯良恭顺貌。 【低唱浅斟】 谓听人曼声歌唱,并自在地缓缓饮酒。形容一种安乐自适的情 态。语出《绿窗新话》卷二引宋无名氏《湘江近事》:“陶穀学士,尝买得党太尉家故妓。过定陶,取雪水 烹团茶,谓妓曰:‘党太尉家应不识此。’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销金暖帐下, 浅斟低唱,饮羊羔美酒耳。’穀愧其言。” 【低情曲意】 谓对不住,不得已。 【低头耷脑】 形容惶恐或无精打彩的样子。 【低头哈腰】 谦卑恭顺貌。 【低头搭脑】 见“低头耷脑”。 【低头丧气】 失意颓丧貌。 【低声下气】 形容恭顺小心的样子。 【低声哑气】 犹言低声下气。 【低声细语】 形容小声说话。 【你死我活】 形容斗争十分激烈。 【你追我趕】 形容竞赛激烈,大家都不甘落后。 【位卑言高】 谓在下位而议论高官主管的政事。语出《孟子•万章下》:“ 位卑而言高,罪也。” 【位极人臣】 ?谓官位达于人臣的最高一级。?泛指身为重臣,官位很高。 【伴食中书】 谓执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 【伴食宰相】 《旧唐书•卢怀慎传》:“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怀慎 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后因以指身居相位而庸懦不能任事者。 【伺瑕抵蠙】 见“伺瑕导蠙”。 【伺瑕导蠙】 谓寻衅生事。 【佛口蛇心】 比喻嘴甜心毒。 【佛性禅心】 谓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 【佛是金妆,人是衣妆】 谚语。意为佛像的光彩要靠涂金,人样的俊俏要靠 衣饰。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见“佛是金妆,人是衣妆”。 【佛高一尺,魔高一丈】 原为佛家告诫修行者,要警惕外界诱惑。佛,指佛 法;魔,指魔法。后用以比喻一方势力(多指正义的)增长,与之对立的另一方势力(多指非正义的) 则加倍增长。 【佛眼佛心】 比喻善意看待别人。 【佛眼相看】 比喻善意看待。 【佛头著粪】 《景德传灯录•如会禅师》:“崔相公入寺,见鸟雀於佛头上 放粪,乃问师曰:‘鸟雀还有佛性也无?’师云:‘有。’崔云:‘为什麽向佛头上放粪?’师云:‘是伊为什麽 不向鹞子头上放?’”后因以“佛头著粪”比喻美好的事物被亵渎,玷污。 【佛头着粪】 见“佛头著粪”。 【来日大难】 本指往日艰难。《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善哉行》:“来 日大难,口燥脣乾。”后亦用以指前途困难重重。 【来日方长】 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表示事有可为;或劝人暂时不必急于从事 某一活动。 【来因去果】 犹言来龙去脉。 【来好息师】 招致和好,停止战争。 【来迎去送】 来者迎之,去者送之。 【来者不拒】 凡是来的都不拒绝。语出《孟子•尽心下》:“往者不追,来 者不拒。” 【来者不善】 见“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谓来的人不怀好意。 【来者勿拒】 见“来者不拒”。 【来者可追】 谓以后的事尚能补救。语本《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来者居上】 后来居上。原指资格浅的新进反居资格老的旧臣之上。语出《 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後来者居上。”后亦用以称赞后起之秀超过前辈。 【来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 犹言解铃还是系铃人。谓谁惹起的是非,还得 由谁来了结。 【来踪去路】 见“来踪去迹”。 【来踪去迹】 ?指来往行迹。?犹言来龙去脉。 【来龙去脉】 堪舆家语。谓山形走势象龙体一样起伏连贯。明吾邱瑞《运甓 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塊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后用以比喻人、物的来历或事情 的前因后果。 【来鸿去燕】 比喻行踪漂泊不定的人。 【佳 称心的兒子、媳妇。 【侍执巾 拿着手巾、梳子伺候,形容妻妾服事夫君。 【佶屈聱牙】 形容文句艰涩,不通顺暢达。 【供不应求】 供应不能满足需要。 【使心用倖】 见“使心作倖”。 【使心用腹】 用心思,使坏心眼。 【使心作倖】 亦作“使心用倖”。用心机。 【使心彆气】 发脾气。 【使功不如使过】 谓使用有功绩之人,不如起用有过失者,使其效命自勉, 将功补过。 语出《後汉书•索卢放传》:“太守受诛,诚不敢言,但恐天下惶惧,各生疑变。夫使功者不 如使过,原以身代太守之命。” 【使羊将狼】 派羊去指挥狼。比喻不足以统众。 【使乖弄巧】 ?耍手腕;耍花招。?犹言卖俏。 【使性傍气】 见“使性谤气”。 成语大全(上)之 6 —— 计 11,522 条 相关网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使性摜气】 见“使性谤气”。 【使性谤气】 亦作“使性傍气”。亦作“使性摜气”。发脾气;撒气。 【使酒骂坐】 见“使酒骂座”。 【使酒骂座】 亦作“使酒骂坐”。汉灌夫为人刚直不阿,好使酒。一日,与 魏其侯窦婴共赴丞相田蚡宴。夫怒蚡傲慢无礼,遂借行酒之机指临汝侯灌贤而骂之,其意实在蚡。蚡乃劾 夫骂坐不敬。事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后因称在酒宴上借酒使性、辱骂同席之人为“使 酒骂座”。 【使贤任能】 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 【使嘴使舌】 搬弄口舌。 【例行公事】 按照规定或惯例处理的公事,多指形式主义的工作。 【例行差事】 同“例行公事”。 【侃侃而谈】 从容不迫、理直气壮地谈话。 【侃侃訚訚】 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语出《论语•乡党》:“朝,与 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侃侃谔谔】 直言无忌的样子。 【侏儒一节】 喻指能体现事物全貌的局部。语出桓谭《新论•道赋》引谚语: “侏儒见一节,而长短可知。” 【侏儒观戏】 比喻自己缺乏能力,只好随人行事。 【侜张为幻】 欺诳作伪。 【佻身飞镞】 只身射箭杀敌。形容杀敌英勇,视死如归。 【佩紫怀黄】 腰间佩挂紫色印绶,怀里揣着黄金官印。汉代丞相、太尉等皆 金印紫绶。因以“佩紫怀黄”指身居高官。语出《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吾持粱刺齿肥,跃马疾驱, 怀黄金之印,结紫绶於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 【佹形僪状】 奇形怪状。 【佹得佹失】 ?谓得与失皆出于偶然。?时而得,时而失。犹言有得有 失。 【侈人观听】 谓加强人们在观感听觉上的印象。 【侈衣美食】 侈衣,华美的衣服;美食,鲜美的食物。言衣食俱精。 【侈侈不休】 说话没完没了;唠叨。 【侈恩席宠】 张扬恩遇凭恃宠幸。 【侈纵偷苟】 奢侈放纵,苟且偷生。 【侈丽闳衍】 华丽繁富。多用以指文辞。 【依人篱下】 犹言寄人篱下。比喻依附别人,不能自立。 【依山傍水】 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 【依心像意】 犹言称心如意。 【依本画葫芦】 见“依样画葫芦”。 【依依不舍】 留恋而不忍分离。 【依丱附木】 见“依草附木”。 【依阿取容】 谓依附随顺以取悦于人。 【依法砲制】 依照老办法制中药。后比喻按照已有的模式去做。 【依门傍户】 谓依附于人而不能自立。 【依门卖笑】 以色媚人。旧指娼妓生涯。 【依草附木】 亦作“依丱附木”。?迷信谓妖魔鬼怪附于物上,为非作歹。 ?比喻托名或攀附于人。 【依葫芦画瓢】 比喻刻板地照着做。 【依然如故】 仍旧和过去一样。 【依然故我】 仍然是从前的老样子。形容没有变化。 【依违两可】 犹言模棱两可。 【依经傍註】 依照经典及其注释。谓说话有根有据。 【依翠偎红】 指同年轻女子厮混的风流韵事。翠,翡翠一类饰物;红,脂粉 脣膏一类化妆品。“翠”与“红”均借指女人。 【依样葫芦】 见“依样画葫芦”。 【依样画葫芦】 亦作“依本画葫芦”。比喻单纯模仿原样照搬或没有改变、 创新。 【依头顺尾】 谓对上下各方都听从、依顺。 【依头缕当】 谓依次将事情理清。 【佯风诈冒】 犹言装疯卖傻。 【佯轮诈败】 谓故意败阵。 【侔色揣称】 形容描摹得恰到好处,惟妙惟肖。 【俎樽折冲】 指在会盟的席上或外交谈判中制胜对方。 【便宜行事】 见“便宜从事”。 【便宜施行】 见“便宜从事”。 【便宜从事】 谓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 【修文偃武】 提倡文教,停息武备。 【修真养性】 学道修行,涵养性情。 【修饰边幅】 形容注意仪容、衣着的整洁。边幅,布帛的边缘,比喻仪容、 衣着。 【修齐治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省称。语本《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后泛指伦理哲学和 政治理论。 【修桥补路】 谓做有益于众人的善事。 【修旧利废】 把旧的修理好,使废物成为有用的东西。 【修辞立诚】 谓撰文要表现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语出《易• 乾》:“脩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脩辞立诚】 语本《易•乾》:“脩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颖达疏: “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本谓整顿文教,树 立诚信,后多用以指撰文要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 【修鳞养爪】 喻保养、积蓄战斗力。 【俏成俏败】 近似于成或败,谓非真成真败。 【保盈持泰】 见“保泰持盈”。 【保泰持盈】 指保持安定兴盛的局面。 【保家卫国】 保卫家乡和祖国。 【保残守缺】 ?指汉代今文经学派儒生墨守残缺不全的今文经典而拘执一家 之言。《汉书•刘歆传》:“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 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清顾炎武《华 阴县硃子祠堂上梁文》:“两汉而下,维多保残守缺之人,六经所传,未有继往开来之哲。” 清魏源《礼记别考》:“汉初齐鲁诸儒,承秦灭学之後,保残守缺,未遑条贯。”后常用以比 喻泥古守旧,不知改进。?指保藏残缺的古籍文献。 【俐齿伶牙】 能说会道。 【俗下文字】 指为应付世事而写的平庸的应酬文章。 【俗不可耐】 庸俗得使人难以忍受。 【俗不可医】 人若庸俗,则不可救药。语出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俛拾地芥】 比喻极易获得。 【俛拾仰取】 谓低头则必拾地上之物,仰首则必取树上之物。形容极其勤 劳节俭。语出《史记•货殖列传》:“然家自父兄子孙约,俛有拾,仰有取,贳贷行贾徧郡国。” 【俛首帖耳】 驯服恭顺貌。 【系风捕景】 亦作“系风捕影”。?比喻不可能做到的事。?比喻不露形迹。 【系风捕影】 见“系风捕景”。 【信口开合】 亦作“信口开喝”。亦作“信口开呵”。亦作“信口开河”。 不假深思、不负责任地随口乱说。 【信口开呵】 见“信口开合”。 【信口开河】 见“信口开合”。 【信口开喝】 见“信口开合”。 【信口雌黄】 《文选•刘峻〈广绝交论〉》“雌黄出其脣吻,硃紫由其月旦” 李善注引晋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雌黄是 一种橙黄色的矿物,即鸡冠石,可作颜料。古时用黄纸书写,错了即用雌黄涂抹重写。后因 称不顾事实的随意批评或乱说为“信口雌黄”。 【信及豚鱼】 信义及于豚和鱼,形容信义昭著,无微不及。 【信手拈来】 不加思索地随手拿来。常用于形容写作诗文时运用材料、驾驭 语言的随意或从容。 【信而有徵】 真实而有依据。 【信而有证】 真实而有根据。 【信马由缰】 ?不勒缰绳,任马行走。?比喻人没有目标地随便走。 【信笔涂鸦】 随便书写,字迹如同鸦群一样凌乱,比喻字写得很稚拙或胡乱 写作。常用为自谦之词。语出唐卢仝《示添丁》诗:“不知四体正困惫,泥人啼哭声呀呀。忽来案上翻 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信誓旦旦】 谓誓言诚恳可信。旦旦,诚恳的样子。 【信赏必罚】 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赏罚严明。 【侯门似海】 见“侯门如海”。 【侯门如海】 相传唐崔郊之姑有侍婢,与郊相恋。姑贫,将婢卖与连帅。郊 思慕无已。其婢因寒食出,与郊相遇,郊赠之以诗曰:“公子王孙逐後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 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见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一。后以“侯门如海”谓显贵之家门 禁森严,外人不能随便出入。 【俟河之清】 等待黄河由浊变清,比喻期望之事不可能实现或难以实现。 【倖灾乐祸】 同“幸灾乐祸”。对别人遭受灾祸感到高兴。 【借刀杀人】 亦作“借剑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利用别人的手去害人。 【借水行舟】 见“借水推船”。 【借水推船】 亦作“借水行舟”。谓趁势行事。 【借公行私】 借公事的名义谋取私利。 【借古讽今】 借评论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讽喻现实。 【借交报仇】 亦作“借客报仇”。亦作“借身报仇”。指舍身助人报仇。 【借花献佛】 《过去现在因果经》一:“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请寄二花以献 於佛。”后以“借花献佛”比喻拿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借身报仇】 见“借交报仇”。 【借面吊丧】 谓人虚有其表。 【借风使船】 借风力行船,比喻顺势行事。 【借客报仇】 见“借交报仇”。 【借尸还阳】 犹言借尸还魂。 【借尸还魂】 迷信者谓人死后灵魂附着于他人的尸体而复活。元岳伯川《铁 拐李•楔子》:“岳寿,谁想你浑家将你尸骸烧化了,我如今着你借尸还魂,尸骸是小李屠,魂灵是岳寿。” 《西游记》第十一回:“魏徵奏道:‘御妹偶尔寿促,少苏醒便说此话,此是刘全妻借尸还魂 之事。’”清袁枚《新齐谐•借尸延嗣》:“阎君指长鬼告予曰:‘此尔翁也。着他领尔借尸还魂, 生子延祀。’”后比喻已经没落或死亡的事物、势力、思想等假托别的名义重新出现。 【借酒浇愁】 ?用喝酒来排遣愁怀。?比喻用诗文来抒发愁苦的感情。 【借景生情】 借眼前的事物激发思想感情。 【借剑杀人】 见“借刀杀人”。 【借篷使风】 比喻借他人之力办事。 【借题发挥】 ?假借某事为题,表达自己真正的意思,或发表与此事无关的 议论。?假 借某事为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倚人卢下】 谓依靠别人生活。 【倚天拔地】 倚天而立,拔地而起。极言魁伟雄奇。 【倚玉偎香】 形容同女性亲热昵爱。 【倚老卖老】 仗着年纪大,卖弄老资格。 【倚官仗势】 见“倚官挟势”。 【倚官挟势】 倚仗官府的权势。 【倚门傍户】 谓依傍或因袭他人。 【倚门卖俏】 见“倚门卖笑”。 【倚门卖笑】 旧指妓女卖淫。 【倚门窥户】 谓攀附企望于他人。 【倚门献笑】 见“倚门卖笑”。 【倚草附木】 ?比喻依附有能力或权势的人。?谓精灵倚托草木等物而成妖 作怪。 【倚马可待】 形容才思敏捷,为文顷刻而成。 【倚傍门户】 谓依附、投靠某一门派或集团。 【倚强凌弱】 仗恃强力,欺凌弱小。 【倚翠偎红】 形容同女性亲热昵爱。 【倒三颠四】 犹颠三倒四。谓说话、做事颠倒错乱。 【倒山倾海】 形容摧毁破坏极大。 【倒冠落珮】 亦作“倒冠落佩”。?指弃官归隐。冠、珮是官员正服的打扮。 ?指隐者装 束。 【倒冠落佩】 见“倒冠落珮”。 【倒海翻江】 ?原谓波涛汹涌,水势浩大。亦用以形容雨暴风狂。?形容山 势绵延起伏。?形容心情无比激动。 【倒街卧巷】 谓露宿街头。 【倒箧倾筐】 形容倾其所有。 【倒箧倾囊】 倾囊倒箧。形容倾尽其所有。 【倒打一瓦】 犹言倒打一耙。 【倒打一耙】 《西游记》中猪八戒以钉耙作武器,后来俗语有“猪八戒倒打 一耙”的说法,多指不仅不接受对方的意见,反而指摘对方。 【倒因为果】 颠倒因果关系,把原因说成结果。 【倒行逆施】 做事违反常规或违背情理。语本《史记•伍子胥列传》:“吾 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司马贞索隐:“譬如人行,前途尚远,而日势已莫,其在颠倒疾行,逆理施 事,何得责吾顺理乎!” 【倒果为因】 颠倒因果关系,把结果当作原因。 【倒持干戈】 犹言倒持泰阿。干、戈,皆兵器。 【倒持太阿】 见“倒2持泰阿”。 【倒持戈矛】 犹言倒持泰阿。戈、矛,皆兵器。 【倒持手板】 见“倒执手版”。 【倒持泰阿】 倒持宝剑,将剑把交给别人。比喻轻率地授人权柄,自己反受 其害。 【倒背如流】 把文章倒过来背诵,能象流水一样顺暢。形容书读得极熟。 【倒峡泻河】 比喻文笔酣暢,气势磅礴。 【倒执手版】 古代官员持手版以朝。倒执手版,谓惊惶失态。 【倒戢干戈】 见“倒载干戈”。 【倒载干戈】 倒着藏放兵器,表示不再打仗。 【倒置干戈】 见“倒载干戈”。 【倒魨孩 接生婆把婴孩包扎倒了,比喻多年老手,对平素熟习之事一时 失误。 【倒凤颠鸾】 ?喻男女间的性行为。?指织品上的花纹图案。 【倒绷孩 【倒廪倾囷】 倾倒出粮仓中全部储藏。比喻罄其所有、尽其所知。 【条入叶贯】 比喻深入精微,融会贯通。 【条分节解】 谓逐条逐节进行分析。 【条分缕析】 ?形容分析得细密而有条理。?谓进行细密而有条理的分析。 【条条框框】 谓被视为固定的、不能变通的条例规定。 【条脩叶贯】 枝长叶连。比喻有条理、有系统。 【条贯部分】 谓条理贯穿,部位分明。 【条解支劈】 谓细致部析。 【脩身洁行】 谓自我修养以保持操行高洁。洁,也写作“絜”。 【俱收并蓄】 不加区别,统统收纳包容。 【倡条冶叶】 ?指杨柳婀娜多姿的枝叶。后亦泛称美丽多姿的花草树木。? 借喻歌伎、妓女。 【倡情冶思】 冶荡轻佻的情思。 【俾夜作昼】 把夜晚当作白昼一般利用,夜以继日。 【俾昼作夜】 把白昼当作夜晚。指不分昼夜地寻欢作乐。 【倜傥不群】 卓异不凡;出众。 【倜傥不羁】 豪爽洒脱而不受约束。 【俯仰由人】 见“俯仰随人”。 【俯仰无愧】 立身端正,上对天、下对人,都问心无愧。语出《孟子•尽心 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俯仰随人】 一举一动都随人摆布。 【俯拾即是】 亦作“俯拾皆是”。俯身拾取,即得此物。言其多且易得。 【俯拾皆是】 见“俯拾即是”。 【俯首帖耳】 亦作“俯首弭耳”。亦作“俯首戢耳”。形容走兽驯服的样子。 后亦以喻驯服。 【俯首弭耳】 见“俯首帖耳”。 【俯首戢耳】 见“俯首帖耳”。 【倦尾赤色】 喻困苦之极。语本《诗•周南•汝坟》:“鲂鱼赪尾。”硃熹 集传:“赪,赤也。鱼劳则尾赤。鲂尾本白,而今赤,则劳甚矣。” 【倔头强脑】 形容言语动作生硬执拗的样子。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比喻得过且过地混日子。 【做人做世】 指在社会上立身行事。 【做小伏低】 ?低声下气。?指甘居人下。 【做好做歹】 犹言好说歹说。指用各种方法进行劝说。 【做好做恶】 假装做好人或恶人,以事应付。 【做鬼做神】 见“做神做鬼”。 【做神做鬼】 亦作“做鬼做神”。鬼鬼祟祟;使用欺骗的手段。 【做刚做柔】 犹言做好做歹。 【做贼心虚】 宋悟明《联灯会要•重显禅师》:“却顾侍者云:‘適来有人 看方丈麽?’侍者云:‘有。’师云:‘作贼人心虚。’”后以“做贼心虚”比喻做了坏事怕人觉察出来而心里 不安。 【偃兵脩文】 同“偃武修文”。 【偃武休兵】 见“偃武息戈”。 【偃武行文】 同“偃武修文”。 【偃武修文】 停息武备,修明文教。 【偃武息戈】 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偃武崇文】 停息武备,崇尚文教。 【偃武兴文】 同“偃武修文”。 【偃武櫜兵】 见“偃武息戈”。 【偃武觌文】 同“偃武修文”。 【偃革尚文】 停息武备,注重文教。 【偃革倒戈】 指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偃革为轩】 指停息武备,修治文教。 【偃旗仆鼓】 见“偃旗息鼓”。 【偃旗卧鼓】 见“偃旗息鼓”。 【偃旗息鼓】 ?放倒军旗,停敲军鼓,指军队隐蔽行动,不暴露目标。?休 军罢战。? 喻指无声无息地停止行动。 【偭规错矩】 谓违背改变正常的法则。语本《楚辞•离骚》:“固时俗之 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王逸注:“偭,背也。圆曰规,方曰矩。改,更也。错,置也。言今世之工,才知强 巧,皆去规矩,更造方圆,必失坚固,败材木也。” 【偶变投隙】 犹言投机取巧。 【偎红倚翠】 谓亲狎女色;狎妓。 【偎乾就湿】 形容母亲抚育幼兒之辛苦。谓幼兒溺床,母亲宁可以身就湿, 使小兒卧处 常干。 【偎慵堕懒】 犹言懒惰,偷懒。 【偷工减料】 ?不按质量要求,偷省工序,暗减用料。?以喻做事贪图省事, 马虎敷衍。 【偷天换日】 比喻用欺骗的手法暗中改变事物的内容或事情的性质。 【偷合取容】 见“偷合苟容”。 【偷合苟容】 亦作“偷合取容”。谓苟且迎合以取悦于人。 【媮合苟容】 谓苟且迎合以求容身。 【偷香窃玉】 谓与女人偷情私通。 【偷梁换柱】 比喻用欺骗的手法暗中改变事物的内容或事情的性质。 【偷寒送暖】 ?奉承拍马。?指对人关切。元曲中多指暗中撮合男女私情。 ?喻偷情。 【偷闲躲静】 摆脱杂务,得个清静。 【偷媚取容】 巧黠谄媚以取悦于人。 【偷声细气】 轻声轻气。 【偷鸡盗狗】 见“偷鸡摸狗”。 【偷鸡摸狗】 亦作“偷鸡盗狗”。?指偷窃。?指背着自己的配偶和他人搞 男女关系。 【停辛伫苦】 谓历尽艰辛。 【停辛贮苦】 见“停辛伫苦”。 【停留长智】 谓耽搁得久了,会想出主意来。 【停云落月】 晋陶潜《停云诗序》:“停云,思亲友也。”唐杜甫《梦李白》 诗之一:“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后人因常在书札中用“停云落月”表示对友人的思慕。 【偏三向四】 谓偏向、袒护某方。 【偏乡僻壤】 荒凉偏僻的地方。 【偏听偏信】 只听信一方面的话。 【假人辞色】 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待人。 【假力於人】 凭借他人的力量。 【假仁假义】 ?虚假的仁义道德。?伪装仁慈善良。 【假公济私】 借公家的名义或力量谋取私人的利益。 【假公营私】 见“假公济私”。 【假名托姓】 冒充别人姓名。 【假虎张威】 犹言狐假虎威。 【假门假氏】 见“假门假事”。 【假门假事】 亦作“假门假氏”。犹言假心假意。 【假眉三道】 方言。装模作样。 【假途灭虢】 《左传•僖公五年》记载:晋国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在灭 虢后的回师途中,把虞国也灭了。后以“假途灭虢”泛指以向对方借路为名行灭亡对方之实的计谋。 【假戏真做】 ?谓戏演得逼真。?泛指把假的事情当作真事来做。 【假誉驰声】 传播虚假的名声。 【伟绩丰功】 同“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禽困覆车】 谓困急之兽犹能触覆猎者之车。犹言困兽犹斗。 【禽息鸟视】 比喻空受爵禄而无益于世。 【傲头傲脑】 形容倔强的样子。 【傅粉何郎】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何晏)美姿 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 粉何郎”称美男子。?蝶的别名。 【傅粉施硃】 搽粉抹红。谓打扮得很妖艳。语出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著粉则太白,施硃则太赤。” 【傍若无人】 好象旁边没有人在。形容神情态度高傲自如。 【傍观者审,当局者迷】 谓局外人对事物观察得周详慎密,当事人则往往会 迷惑糊涂。 【傍人门户】 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十二:“桃符仰视艾人而骂曰:‘汝何 等草芥,辄居我上!’艾人俯而应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桃符怒,往复纷然不已。门神解之 曰:‘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后因以“傍人门户”谓依赖他人,不能自 立。 【傍人篱落】 见“傍2人篱壁”。 【傍人篱壁】 比喻依赖他人。 【债台高筑】 形容欠债很多。 【传圭袭组】 谓取得功名。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 礼器;组,古代官员系印的丝带,转指官印。 【传杯弄盏】 谓酒宴中互相斟酒。 【传杯换盏】 同“传杯弄盏”。 【传宗接代】 继承祖业,延续後代。 【传柄移藉】 谓权势转移。 【传风搧火】 犹煽风点火。比喻鼓动别人做某种事。多用于贬义。 【传 谓继承高爵显位。汉制,公侯皆佩紫绶龟纽金印。 【傫如丧狗】 形容人失意而精神颓丧。语本《史记•孔子世家》:“孔子 適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累累若丧家之狗。”裴骃集解引王肃曰:“丧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见饮 食,故累然而不得意。孔子生於乱世,道不得行,故累累然不得志之貌也。” 【伤弓之鸟】 受过箭伤的鸟。比喻经过祸患、心有余悸的人。典出《战国策 •楚策四》:“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 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 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伤天害理】 谓做事丧尽天良,违反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伤化败俗】 败坏教化和风俗。 【伤心疾首】 痛心疾首,形容痛心之至。 【伤心蒿目】 旧时谓志士仁人对艰危时世的关切忧虑。 【伤心惨目】 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令人不忍心看。 【伤言扎语】 方言。谓说讽刺话。 【伤风败化】 见“伤风败俗”。 【伤风败俗】 亦作“伤风败化”。败坏良好的风俗。 【伤教败俗】 见“伤化败俗”。 【伤筋动骨】 ?谓身受重伤。?比喻对事物整体作大改大动。 【倾心吐胆】 形容待人竭尽诚心。 【倾肝沥胆】 形容对人极其忠诚。 【倾抱写诚】 谓推诚相待。 【倾城倾国】 见“倾国倾城”。 【倾柯卫足】 《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 犹能卫其足。’” 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后因以“倾柯卫足”指善于保护自己。 【倾家破产】 拿出或丧失掉全部家产。 【倾家败产】 见“倾家荡产”。 【倾家竭产】 用尽全部家产。 【倾家荡产】 亦作“倾家败产”。谓丧失全部家产。 【倾国倾城】 亦作“倾城倾国”。《汉书•外戚传上•李夫人》:“延年侍 上起舞,歌曰:‘北 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后 因以“倾国倾城”或“倾城倾国”形容女子极其美丽。 【倾筐倒庋】 谓全部倾倒出来。庋,放东西的架子。 【倾筐倒箧】 谓全部倾倒出来。 【倾肠倒肚】 把话全部说出来。 【像心如意】 顺心如意。 【像心像意】 谓顺遂心愿,合乎心意。 【像心称意】 称心满意。 【像心適意】 随心所欲。 【像形夺名】 比拟其形状,而讹易本名。 【像煞有介事】 谓似乎真有其事。多用以形容小题大作或装腔作势的样子。 【像模像样】 ?郑重;隆重。?合格。?体面好看。 【佣中佼佼】 谓在平凡之人中才能较为特出。 【仆仆亟拜】 一再作揖行礼。语出《孟子•万章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 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 【仆仆风尘】 在风尘中奔走。形容旅途劳累。 【仆仆道途】 奔走于道路。形容途中劳顿。 【僵李代桃】 亦作“僵桃代李”。比喻代人受罪责或以此代彼。 【僵桃代李】 见“僵李代桃”。 【价值连城】 谓价值如连成一片的许多城池。形容物品极珍贵,所值极高。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原以十五城请 易璧。” 【价等连城】 谓价值等于连成一片的许多城池。 【价廉物美】 谓商品质优而价格便宜。 【俭不中礼】 谓节省太过而不合于礼。 【儋石之储】 犹言少量的财富。 【亿辛万苦】 极言辛苦之甚。 【亿万斯年】 极言年代的久长。语出《诗•大雅•下武》:“於万斯年,受 天之祜。” 【仪态万千】 见“仪态万方”。 【仪态万方】 亦作“仪态万千”。?极言仪态美丽多姿。语本汉张衡《同声 歌》:“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形容文章的丰富多采。 【僻字涩句】 冷僻的字、词和晦涩的文句。 【儒雅风流】 ?文雅而飘逸。?谓风雅淳正。 【儗不於伦】 见“儗非其伦”。 【儗非其伦】 谓拿不能相比的人或事物来比方。语本《礼记•曲礼下》: “儗人必於其伦。” 【侭多侭少】 方言。犹言尽其所有。 【优孟衣冠】 ?楚相孙叔敖死,优孟着孙叔敖衣冠,摹仿其神态动作,楚庄 王及左右不能辨,以为孙叔敖复生。事见《史记•滑稽列传》。后因称登场演戏为“优孟衣冠”。?指艺 术上单纯地模仿,只在外表、形式上相似。?谓仿古而酷似原物。 【优哉游哉】 见“优哉游哉”。 【优哉游哉】 亦作“优哉游哉”。形容从容自得,悠闲无事。 【优柔厌饫】 见“优柔餍饫”。 【优柔寡断】 做事犹豫,缺乏决断。 【优柔餍饫】 亦作“优柔厌饫”。喻为学之从容求索,深入体味。语本晋杜 预《〈春秋左传集解〉序》:“优而柔之,使自求之;餍而饫之,使自趋之。” 【优胜劣败】 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竞争力强者取胜,得以生存;竞争力弱 者失败,被淘汰。这是达尔文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后被错误地应用到人类社会上来。 【优游卒岁】 见“优游卒岁”。 【优游不断】 临事犹豫,不能决断。 【优游自在】 悠闲舒适。 【优游自如】 ?悠闲适意,无拘无束。?犹言从容不迫。 【优游自若】 从容不迫,不变常态。 【优游自得】 悠闲如意。 【优游自適】 悠闲适意。 【优游卒岁】 亦作“优游卒岁”。悠闲度日。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优游涵泳】 谓从容求索,深入体会。 【优游岁月】 悠闲舒适地过日子。 【优贤扬历】 亦作“优贤飏历”。谓敬重贤才,表扬其事迹。 【优贤飏历】 见“优贤扬历”。 【优昙一现】 优昙钵花如莲花十二瓣,一开即敛。比喻事物或景象稍现即逝, 难得见到。语出《法华经•方便品》:“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 耳。” 【俨乎其然】 十分严肃正经的样子。带有讽刺意味。 【八方呼应】 各方面声气相通,相互配合。 【八仙过海】 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民间因有“八仙过 海,各显神通”的谚语。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则俺这八仙过海神通大,方显这众圣归山道 法强,端的万古名扬。”《西游记》第八一回:“正是八仙过海,独自显神通。”后以比喻各自 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 【八字打开】 意谓明白无隐,开门见山。 【八字没见一撇】 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通俗常言疏证》卷三: “《通俗编》:‘硃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不自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 似又因於此。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今通常作“八字没见一撇”。 【八府巡按】 巡按之名,起于明代,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 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八府巡按”常见于戏曲、小说,民间多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 【八珍玉食】 泛指精美的肴馔。 【八面见光】 形容说话、做事圆转,面面俱到。亦以讥讽人圆滑世故,各方 讨好。 【八面受敌】 ?谓功力深厚,能应付各种情况。?砚名。 【八面玲珑】 ?谓四壁窗户轩敞,室内通彻明亮。?形容物体外观挺秀。? 形容圆活、灵秀。?形容人世故圆滑,面面俱到,或善于应酬,各方面的关系都能应付。 【八面威风】 ?形容威风十足,声势慑人。?宋徽宗内库所藏玉杯名。见《 通俗常言疏证•武备》引李绍闻《云间杂志》。 【八面张罗】 形容各方面都应酬得好。 【八面驶风】 形容善于见风使舵,各方面都兜得传。 【八面莹澈】 比喻精明练达,洞察一切。 【八面?珑】 见“八面玲珑”。 【八拜之交】 指结拜兄弟或姐妹的关系。 【八音遏密】 《书•舜典》:“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 八音。”谓尧死,天下为之举哀,停止作乐。后以“八音遏密”指国君(或国家元首)去世。 【八纮同轨】 谓天下一统。 【八万四千】 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 【八窗玲珑】 ?唐卢纶《赋得彭祖楼送杨德宗归徐州幕》诗:“四户八窗明, 玲珑逼上清。”后称四壁窗户轩敞,室内通彻明亮为“八窗玲珑”。亦作“八窗玲珑”。?比喻通达明澈的修 养境界。 【八窗玲珑】 见“八窗玲珑”。 【六月飞霜】 喻冤狱、冤情。《文选•江淹〈诣建平王上书〉》“昔者贱臣 叩心,飞霜击於燕地”李善注引《淮南子》:“邹衍尽忠於燕惠王,惠王信谮而系之。邹子仰天而哭,正夏而 天为之降霜。”按,今本《淮南子》无此文。《初学记》卷二引作“夏五月,天为之下霜”。 汉王充《论衡•感虚》:“邹衍无罪,见拘於燕,当夏五月,仰天而叹,天为陨霜。”通作“六 月飞霜”。唐张说《狱箴》:“匹夫结愤,六月飞霜。”亦省作“六月霜”。 【六尺之孤】 指未成年的孤兒。 【六尺之讬】 谓受嘱托抚育遗孤。 【六出奇计】 ?谓西汉陈平曾为高祖刘邦六次出奇谋。?泛指多方设法。 【六神不安】 形容被干扰得不得安宁。 【六神无主】 形容心慌意乱,拿不定主意。 【六马仰秣】 形容乐声美妙,马亦停食倾听。 【六根清净】 佛教谓修行者的六根不染着六尘为“六根清净”。 【六畜不安】 犹言鸡犬不宁。 【六畜兴旺】 谓各种牲畜、家禽繁衍兴盛。 【六通四达】 犹四通八达。 【六通四辟】 谓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时。 【六问三推】 谓反复审讯。 【六朝金粉】 ?吴、东晋、宋、齐、梁、陈崇尚华靡,仕女以艳丽见称,因 以指美女、粉黛。?指六朝国都金陵的奢侈豪华景象。 【六街三市】 亦称“六街三陌”。唐时长安左右有六街,后代都城多保存此 制,遂以“六街三市”指都市中热闹繁华区。 【六街三陌】 见“六街三市”。 【六道轮回】 亦作“六趣轮回”。佛教语。谓众生各因其善恶业力,而在六 道中轮回生死。 【六尘不染】 佛教语。意谓排除物欲,保持洁净。 【六趣轮回】 见“六道轮回”。 【六亲不认】 ?形容不留情面,按章办事。?谓不讲情义,翻脸不认人。 【六亲无靠】 形容没有任何亲属可以依赖。 【六臂三头】 神话人物中神通广大的,多能现三头六臂法身。常以喻人的本 事非凡。 【六韬三略】 兵书名。即托名姜太公撰的《六韬》与旧题秦黄石公撰的《三 略》。后借指兵书,兵法。 【公才公望】 谓相当于三公辅相的才识和名望。 【公子王孙】 指王公贵族子弟。 【公正不阿】 公平正直而不曲意迎合。 【公正无私】 公平正直而无偏私。 【公正廉洁】 谓廉洁奉公,不徇私情。 【公平合理】 谓处理事情公正而符合情理。 【公平交易】 公平合理的买卖。 【公平无私】 见“公正无私”。 【公耳忘私】 见“公尔忘私”。 【公而忘私】 见“公尔忘私”。 【公私交困】 公家私人均陷困境。 【公私两利】 见“公私两济”。 【公私两济】 谓公家与私人都有好处。 【公私兼顾】 公家和个人双方的利益都照顾到。 【公事公办】 按规定办事,不讲私情。 【公明正大】 公正无私,光明磊落。 【公忠体国】 谓尽忠为国。 【公是公非】 公认的是非。 【公修公德,婆修婆德】 谓修德属个人,不得兼代。 【公规密谏】 谓多方劝谏。公,公开;密,私下。 【公报私仇】 假借公事来报复私人仇恨。 【公报私雠】 见“公报私仇”。 【公买公卖】 公平合理地买卖。 【公道合理】 见“公平合理”。 【公尔忘私】 一心为公而忘却私事。 【公诸同好】 将自己喜爱的东西向有共同爱好的人公开。 【公听并观】 谓公正地听取不同意见和一视同仁地看待人与事。 【并日而食】 两天用一天的食粮。形容生活艰苦。 【并世无两】 犹举世无双。 【并存不悖】 同时存在而不冲突。 【并行不悖】 《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后以“并行不悖”指同时进行或同时存在而不相冲突。 【并威偶势】 谓聚集声威势力。 【并容徧覆】 广为包容覆庇。喻德化之广。 【并驾齐驱】 齐头并进。比喻彼此力量、地位、才能等不相上下。 【并疆兼巷】 形容屋宅广大。 【共贯同条】 串在同一钱串上,长在同一枝条上。比喻脉络连贯,事理相通。 【共为脣齿】 比喻互相依存,有共同的利害关系。 【兵不血刃】 兵器上没有沾血,谓战事顺利,末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兵不汙刃】 犹兵不血刃。 【兵不接刃】 作战时兵器没接触,谓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兵不厌诈】 语本《韩非子•难一》:“战阵之閒,不厌诈伪。”《後汉书 •虞诩传》亦有“兵不厌权”之语,后以“兵不厌诈”谓用兵作战时当尽量使用欺诈等计谋来迷惑敌人。 【兵凶战危】 语出汉晁错《言兵事疏》:“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 故以大为小,以彊为弱,在俛卬之间耳。”后以“兵凶战危”谓战事凶险可怕。 【兵未血刃】 犹兵不血刃。 【兵戎相见】 指发生武装冲突。 【兵行诡道】 用兵可以实行诡异和诈伪的战法。语本《孙子•计》:“兵者, 诡道也。”曹操注:“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兵来将迎,水来土堰】 见“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见“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兵荒马乱】 形容战时动荡不安的景象。 【兵拏祸结】 见“兵连祸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作战时兵马还没出动,军用粮草的运输要先行一步。 后泛指行动前须作好准备工作。 【兵连祸接】 见“兵连祸结”。 【兵连祸结】 战争、灾祸连续不断。 【兵贵先声】 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後实者,此之谓 也。”后因以“兵贵先声”谓用兵贵在先以自己的声威慑服敌人。 【兵贵神速】 ?用兵以行动特别迅速为贵。语本《孙子•九地》:“兵之情 主速。”?比喻处事以特别迅速为贵。 【兵无血刃】 同“兵不血刃”。 【兵无常形】 见“兵无常势”。 【兵无常势】 用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谓当根据敌情,采取灵活对策 而取胜。 【兵慌马乱】 见“兵荒马乱”。 【兵强则灭】 谓依恃军队强盛则毁灭。 【兵强马壮】 ?士兵、军马强壮。指军队强大,有战斗力。?泛指强壮有力。 【兵闻拙速】 谓用兵打仗当求速胜而不计战法的巧拙。 【兵销革偃】 销毁兵器,放下甲盾。谓太平无战事。 【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兵器藏进武库,军马放入华山。谓天下太平。 【兵临城下】 敌兵已到城墙之下。指大军压境,已遭围困,形势十分危急。 【弟男子侄】 泛指晚辈男子。 【其道亡繇】 亦作“其道无由”。找不到门径;无法办到。 【其道无由】 见“其道亡繇”。 【其势汹汹】 来势凶猛;样子凶猛。含贬义。 【其貌不扬】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今子少不飏。”杜预注:“颜貌 不扬显。”唐裴度《自题写真赞》:“尔才不长,尔貌不扬。”后以“其貌不扬”形容人容貌平常或丑陋。 【其应如响】 谓反应迅捷,如回声之相应和。语本《庄子•天下》:“其动 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其应若响】 见“其应如响”。 【并行不悖】 《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后以“并行不悖”指同时进行或同时存在而不相冲突。 【并驾齐驱】 齐头并进。比喻彼此力量、地位、才能等不相上下。 【并驱争先】 谓竞争高下。 【具体而微】 总体的各部分都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 【典身卖命】 典当身体,出卖性命。极言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典妻鬻子】 典卖妻子兒女。形容生活极其困苦。 【典则俊雅】 端庄高雅而标致。 【典谟训诰】 ?《尚书》中《尧典》、《大禹谟》、《汤诰》、《伊训》等 篇的并称。?泛指经典之文。 【前人失脚,後人把滑】 比喻前人的失误,后人可以引为教训。 【前人栽树,後人乘凉】 见“前人种树,後人乘凉”。 【前人种树,後人乘凉】 亦作“前人栽树,後人乘凉”。比喻前人为后人造 福。 【前不见古人,後不见来者】 谓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 【前仆後踣】 见“前仆後继”。 【前仆後继】 唐孙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马愠仆,前仆後踣。”本指前 后倒仆,难以前进。后以“前仆後继”谓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连续不断地英勇斗争。 【前功尽弃】 本作“前功尽灭”。谓事将成而失败,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前功尽灭】 见“前功尽弃”。 【前古未闻】 从来没有听说过。 【前因後果】 原为佛教语。谓因果报应。后泛指起因和结果,谓事情的全过 程。 【前仰後合】 谓身体前后晃动,不能自持。多形容大笑状。 【前危後则】 前人的危亡,后人应引以为戒。犹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前车之鉴】 《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後未知更何觉时。”《大戴礼 记•保傅》:“鄙语曰:„„前车覆,後车诫。”汉刘向《说苑•善说》:“《周书》曰:‘前车覆,後车戒。’盖言 其危。”后以“前车之鉴”、“前车可鉴”或“前辙可鉴”比喻以往的失败,后来可以当作教 训。 【前车可鉴】 见“前车之鉴”。 【前言往行】 指前代圣贤的言行。 【前事不忘,後事之师】 不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 语出《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师。” 【前呼後拥】 ?形容达官贵人出行时随从很多,讲究排场。?泛指前后护随 的人很多。 【前所未有】 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前怕狼,後怕虎】 喻顾虑重重,畏缩不前。 【前门去虎,後门进狼】 见“前门拒虎,後门进狼”。 【前门拒虎,後门进狼】 亦作“前门去虎,後门进狼”。比喻一害刚去,又 来一害。 【前赴後继】 前面的人冲上去,后面的人紧跟上。形容英勇斗争,勇往直前。 【前思後想】 谓反复考虑思量。 【前度刘郎】 相传东汉永平年间,刘晨、阮肇在天台桃源洞遇仙,还乡后, 又重到天台。后因称去而重来者为“前度刘郎”。 【前倨後恭】 先傲慢而后恭敬。语出《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 曰:‘何前倨而後恭也?’” 成语大全(上)之 7 —— 计 11,522 条 相关网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前徒倒戈】 前面的部队投降敌方,反过来打自己人。 【前跋後疐】 《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毛传:“跋, 躐;疐,跲也。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疐其尾,进退有难。”后以“前跋後疐”喻进退两难。 【前无古人】 ?以前的人从未具备或实现;空前。?谓不受前人的束缚。 【前无古人,後无来者】 见“前不见古人,後不见来者”。 【前程万里】 比喻人前途远大。 【前街後巷】 指各处的街巷。 【前歌後舞】 《尚书大传》卷三:“师乃慆,前歌後舞。”意思是说武王 伐纣,军中士气旺盛。后多用以颂美吊民伐罪之师。 【前尘影事】 谓往事。 【前瞻後顾】 同“瞻前顾後”。看看前再看看后。有时形容顾虑过多,犹豫 不决。 【前襟後裾】 形容年幼时兄弟间关系密切。 【前辙可鉴】 见“前车之鉴”。 【兹事体大】 此事重大。语出汉班固《典引》:“兹事体大而允,寤寐次於 圣心。” 【真人不露相】 谓得道的人不以形相现于人前。借喻不在人前露脸或暴露身 分。 【真刀真枪】 ?真实的刀枪。?比喻毫不作假,实实在在。 【真才实学】 真实的才能和学问。 【真心真意】 犹真心实意。 【真心实意】 心意真实,没有丝毫虚伪。 【真凶实犯】 真正的罪犯。 【真知灼见】 ?真正知道,确实看见。?亦作“真知卓见”。谓正确而深刻 的认识和高明 的见解。 【真知卓见】 见“真知灼见”。 【真金不怕火】 见“真金不怕火 【真金不怕火炼】 比喻正确的事物经得住考验。 【真金烈火】 比喻经过严重考验而品质不变。 【真命天子】 旧时所谓秉承天命降世的皇帝。 【真相大白】 谓真实情况已完全清楚。 【真情实感】 真挚的感情,实在的感受。 【真情实意】 真实的情意。 【真枪实弹】 战场上使用的武器弹药。多比喻实战。 【真独简贵】 独处时谨慎,富贵时简省。 【真凭实据】 ?确实可靠的证据。?谓某种事物实在而可以把握。 【真龙天子】 旧时认为皇帝是天上的真龙下凡,因以为皇帝的代称。 【真龙活现】 形容逼真。 【真赃实犯】 谓犯罪的确证。 【兼包并容】 见“兼容并包”。 【兼包并畜】 同“兼收并蓄”。 【兼硃重紫】 谓兼任很多显耀官职。硃,硃衣;紫,紫绶。 【兼收并采】 亦作“兼收并采”。广泛收罗采用。 【兼收并采】 见“兼收并采”。 【兼收并畜】 同“兼收并蓄”。 【兼收并蓄】 唐韩愈《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 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谓把各种东西一律收罗藏蓄。后以“兼收并蓄”指把性质 不同的各方面的东西都吸收、包罗进来。 【兼收并录】 把不同的说法都一并载录下来。 【兼收博采】 犹兼收并采。 【兼官重绂】 谓兼任很多显耀官职。 【兼容并包】 谓广泛收罗,将所有各方面都包容在一起。 【兼容并蓄】 同“兼收并蓄”。 【兼弱攻昧】 兼并弱国和攻取政治昏乱之国。 【兼葭秋水】 比喻思慕的人。兼,同“蒹”。 【兼爱无私】 泛爱大众,对人无私心。无,本作“无”。 【兼权尚计】 谓全面衡量,深思熟虑。语本《荀子•不苟》:“兼权之,孰 计之,然後定其欲恶取舍,如是则常不失陷矣。” 【兼览博照】 犹言明察四方。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意谓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 面的话,就愚昧不明。语本《管子•君臣上》:“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 【与人为善】 ?同别人一起做好事。?指赞助别人做好事。?今多指善意帮 助别人。 【与日俱增】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增加。 【与世沈浮】 亦作“与世浮沉”。随波逐流,附和世俗。 【与世长辞】 逝世,去世。 【与世俯仰】 犹与世沉浮。 【与世浮沉】 见“与世沈浮”。 【与世推移】 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与世偃仰】 同“与世俯仰”。 【与民更始】 与百姓一道去旧立新。 【与虎添翼】 给老虎添上了翅膀。比喻给力量或才能很强的人以助力,使其 更强。 【与虎谋皮】 本作“与狐谋皮”。喻所谋之事有害于对方的切身利益,终难 达到目的。 【与物无忤】 谓处世态度随和,与人无所抵触。 【与物无竞】 谓与世人无所争竞。 【与受同科】 行贿和受贿的人受到同等的处罚。 【与狐谋皮】 见“与虎谋皮”。 【与时消息】 谓事物无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兴盛衰亡。消,消亡。息,孳生。 【与时推移】 见“与世推移”。 【与时偕行】 变通趋时。 【兴亡继绝】 同“兴灭继绝”。 【兴文匽武】 崇尚文治,偃息兵戎。 【兴兵动众】 同“兴师动众”。 【兴妖作怪】 妖异为患。喻搞鬼捣乱。 【兴妖作乱】 同“兴妖作怪”。 【兴风作浪】 喻制造事端,存心捣乱。 【兴师动众】 ?谓为进行战争而动员百姓。?形容为做某件事而动员很多的 人。 【兴讹造讪】 造谣毁谤。 【兴微继绝】 使衰落了的振兴起来,中断了的延续下去。 【兴灭继绝】 谓使灭绝了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语出《论语•尧曰》: “兴灭国,继绝世。” 【兴废继绝】 同“兴灭继绝”。 【兴如嚼蜡】 谓毫无兴味。 【兴致勃勃】 兴致很高的样子。 【兴致淋漓】 犹兴会淋漓。 【兴高采烈】 语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叔夜俊侠,故兴高而 采烈。”此谓旨趣高超,言辞犀利。后以“兴高采(彩)烈”形容兴致高,情绪旺盛。 【兴高彩烈】 见“兴2高采烈”。 【兴会淋漓】 形容兴致浓厚、高昂。 【勺水一脔】 一勺水,一塊肉。喻量少。 【匀红点翠】 谓涂脂画眉。 【匀脂抹粉】 犹涂脂抹粉。 【勾心斗角】 ?形容宫室结构错综复杂而又精巧工致。语出唐杜牧《阿房宫 赋》:“五步 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比喻各用心机,明争暗 斗。 【勾魂摄魄】 ?勾取灵魂。?极言其有吸引人的魅力。 【包羞忍耻】 忍受耻辱,表示气量大。 【包办代替】 谓应该和有关的人一起商量或一起做的事,却独自办理,不让 旁人参与。 【包藏奸心】 犹言包藏祸心。 【包藏祸心】 暗藏着不可告人的坏心。 【包罗万有】 犹包罗万象。 【包罗万象】 包含容纳一切。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有。 【包揽词讼】 谓招揽承办别人的诉讼,从中谋利。 【匍匐之救】 谓竭尽全力的救助。 【北门之寄】 谓负军事重任。 【北门之管】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 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杜预注:“管,钥也。”后因用以喻军事要地或守御重任。 【北门管钥】 犹北门之管。 【北门锁钥】 北门之管。 【北叟失马】 犹塞翁失马。喻因祸得福。 【北风之恋】 语本《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 枝。”胡马,北方之马。诗人托物以喻意,后遂以“北风之恋”喻对故土的怀念。 【北郭先生】 《韩诗外传》卷九载,北郭先生却楚庄王之聘不仕。《後汉书 •方术传•廖扶》载,廖扶感父以法丧身,惮为吏,终身不仕,时人因号为北郭先生。后因用以指隐居不仕的 人。 【北鄙之音】 亦作“北鄙之声”。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 【北鄙之声】 见“北鄙之音”。 【北辕適粤】 犹北辕适楚。粤在南方。 【北辕適楚】 要到南方的楚国去,却驾车北行。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语本 汉荀悦《申鉴•杂言下》:“先民有言:適楚而北辕者,曰:‘吾马良,用多,御善。’此三者益侈,其去 楚亦远矣。” 【北辙南辕】 ?想往南却驾车向北行驶。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车子北往 南来。喻人行无定迹。 【匕鬯不惊】 语本《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后以“匕鬯不惊” 形容法纪严明,无所惊扰。 【元元之民】 众百姓;善良的百姓。 【元元本本】 ?追源寻本。元元,探索原始;本本,寻求根本。?指事物的 全过程、全部情况。 【元方季方】 东汉陈寔有子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两人皆以才德见称于 世。元方之子长文与季方之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问于陈寔,寔曰:“元方难为兄,季方 难为弟。”意谓两人难分高下。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后称兄弟皆贤为难兄 难弟或元方季方。 【元戎启行】 谓大军出发。语本《诗•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启 行。” 【元奸巨恶】 谓大奸首恶。 【元经秘旨】 微妙的道理。 【允文允武】 谓文事与武功兼备。 【允执其中】 见“允执厥中”。 【允执厥中】 谓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兄弟怡怡】 兄弟和悦相亲貌。 【兄弟阋墙】 《诗•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郑玄笺: “兄弟虽内阋而外御侮也。”阋,争吵。比喻内部纷争。 【兄肥弟瘦】 相传东汉赵礼被盗所虏,欲食之。其兄赵孝自缚诣盗,谓弟久 饿,羸瘦,不如己肥,愿以身代。事见《後汉书•赵孝传》。后用为兄弟友爱的典实。 【光天化日】 ?指太平盛世。?形容大庭广众或清明光亮的场所。?比喻人 人都看得清楚的场合。 【光芒万丈】 同“光焰万丈”。 【光车骏马】 装饰华丽的车马。 【光明正大】 《硃子语类》卷七三:“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谓言论 明确而不偏颇。后指胸怀坦白,不搞阴谋。 【光明磊落】 形容胸怀坦白。 【光采夺目】 见“光彩夺目”。 【光怪陆离】 ?斑斓错杂。?离奇古怪。 【光宗耀祖】 为宗族争光,使祖先显耀。 【光风霁月】 ?雨过天晴时的明净景象。?喻清明的政治局面。?喻人品高 洁、胸襟开阔。 【光前裕後】 光耀祖先,造福后代。 【光前启後】 犹光前裕后。 【光前绝後】 ?犹空前绝后。?形容利落而不留痕迹。 【光华夺目】 犹光彩夺目。 【光阴似箭】 形容时间消逝得迅速。语出前蜀韦庄《关河道中》诗:“但见 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 【光阴如箭】 见“光阴似箭”。 【光彩陆离】 色采斑斓错杂。 【光彩溢目】 犹光彩夺目。 【光彩夺目】 亦作“光采夺目”。形容光采极为鲜明,令人眼花缭乱。 【光彩耀目】 光采鲜明,视之耀眼。 【光复旧物】 谓收复故土或恢复旧时典章、文物。 【光焰万丈】 形容极其辉煌灿烂。 【光辉灿烂】 ?形容光亮耀眼。?喻伟大美好。 【先人後己】 谓优先考虑他人利益。语出《礼记•坊记》:“君子贵人而贱 己,先人而後己,则民作让。” 【先入为主】 谓先接受的一种说法或印象,就以为是正确的,有了成见,后 来就不易再接受其它意见。语出《汉书•息夫躬传》:“唯陛下观览古戒,反覆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 【先下手为强】 谓先于他人行动,可以取得优势。语出《隋书•元胄传》: “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 【先天不足】 ?指人或动物在胚胎时期营养及遗传状况都很差。?喻事物的 根基不好。 【先行後闻】 犹先斩后奏。 【先花後果】 旧时比喻先生女后生男。 【先见之明】 能预先洞察事物的眼力。 【先来後到】 按照来到的先后而确定的次序。 【先知先觉】 ?《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後知,使先 觉觉後觉也。”后以“先知先觉”指对事物发展的认识早于一般人。?指认识事物在众人之前的人。 【先河後海】 谓分清源流。 【先笑後号】 《易•同人》:“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後笑,大师克相遇。” 后以“先笑後号”指命运先吉后凶。 【先斩後奏】 ?《新五代史•梁臣传•硃珍》:“珍偏将张仁遇白珍曰:‘ 军中有犯令者,请先斩而後白。’”后以“先斩後奏”指执法官吏先处决罪犯,然后向上奏闻。?今多借以比喻 先采取行动,然后再上报。 【先发制人】 先下手取得主动权,可以制服对手。 【先圣先师】 ?古代本指圣贤和可以师法的前辈。?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 统治思想,历代王朝均庙祀孔子。魏正始到隋大业年间,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初改以周公为 先圣,孔子为先师。寻复旧。参见“至圣先师”。 【先睹为快】 见“先睹为快”。 【先号後笑】 ?《易•同人》:“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後笑,大师克相遇。” 后以“先号後笑”指命运先凶后吉。?指文章或著作结尾比开头精彩。 【先号後庆】 谓初凶后吉。 【先意希旨】 同“先意承志”。 【先意承旨】 见“先意承志”。 【先意承志】 本谓孝子先父母之意而承顺其志,后泛指揣摩人意,谄媚逢迎。 【先意承指】 见“先意承志”。 【先意承颜】 同“先意承志”。 【先睹为快】 谓以先见为快事。语出唐韩愈《与少室李拾遗书》:“若景星 凤皇之始见也,争先睹之为快。” 【先忧後乐】 ?谓先忧苦而后得安乐。语本《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先 忧事者後乐事,先乐事者後忧事。”?谓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语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兴 【先声後实】 谓声威在前,武力在后。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兵固 有先声而後实者,此之谓也。” 【先声夺人】 谓先张扬声威以挫敌士气。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军志有之:先人 有夺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 【先礼後兵】 谓办交涉时,先采用礼貌的方式,行不通时再使用强硬手段。 【先断後闻】 谓先处理后奏闻。 【先难後获】 先劳苦而后有收获。 【先驱蝼蚁】 《战国策•楚策一》:“大王万岁千秋之後,原得以身试黄泉, 蓐蝼蚁。”《艺文类聚》卷三三引作“驱蝼蚁”。后以“先驱蝼蚁”喻效命于人,愿先人而死。 【凶多吉少】 凶险多,吉利少。 【凶相毕露】 凶恶的面目完全暴露。 【凶神恶煞】 凶恶害人的鬼神。亦用以形容人的形貌或举止凶恶可怕。 【兆载永劫】 佛教语。极言时间之悠远漫长。 【充天塞地】 指整个宇宙。 【充耳不闻】 ?塞住耳朵故意不听。形容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形容专心 一致,什么声音也听不见。 【充饥画饼】 喻借助空想安慰自己。 【充栋汗牛】 谓书籍堆得高及栋梁,多至牛马运得出汗。形容藏书或著述之 富。语出唐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充栋盈车】 堆满屋子,装满车。形容书籍很多。 【充类至尽】 谓用同类事物比照类推,把道理引申到极点。 【克己奉公】 约束自己,以公事为重。 【剋己奉公】 同“克己奉公”。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 【克己复礼】 约束自我,使言行合乎先王之礼。 【克伐怨欲】 ?指好胜、骄傲、忌刻、贪婪四种恶德。?指关于四种恶德的 理论。 【克肩一心】 谓能一心以事君。语本《书•盘庚下》:“式敷民德,永肩一 心。”孔传:“用布示民必以德义,长任一心以事君。” 【克逮克容】 谓能和顺而宽容。 【克绍箕裘】 语本《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 学为箕。”后因以“克绍箕裘”谓能继承祖业。 【克勤克俭】 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克嗣良裘】 同“克绍箕裘”。 【克传弓冶】 犹克绍箕裘。 【克爱克威】 《书•胤征》:“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后 因以“克爱克威”谓恩威得当而使人心悦诚服。 【克尽厥职】 能够做好其职务分内的事。 【克敌制胜】 打败敌人,取得胜利。 【免开尊口】 请对方不要插嘴或不必开口提出要求。有时含讽刺意味。 【免怀之岁】 谓三岁。《论语•阳货》:“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怀。” 后因称三岁为“免怀之岁”。 【 妇孺之言。比喻不识大体的言论。 【 【 男女恋情绵绵不断。常谓过多的青年男女之情。 【 两家兒女结为婚姻的亲戚关系。 【 比喻幼稚无知的言论。 【卒】 比喻见闻最浅陋的人。 【 象小孩一样加以抚爱,象野兽一样加以驯化。 【兔死犬饥】 比喻敌人灭亡后,功臣不受重用。 【兔死狐悲】 比喻因同类的灭亡感到悲伤。 【兔死狗烹】 兔子死后,猎狗被烹食。多比喻统治者杀害功臣。语出《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 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兔走乌飞】 谓日月运行,光阴流逝。兔,月中玉兔;乌,日中金乌。 【兔走鹘落】 见“兔起鹘落”。 【兔角牛翼】 兔不生角,牛不长翼,故以“兔角牛翼”喻不合情理之事。 【兔起乌沉】 谓月出日落。 【兔起凫举】 喻行动快速。 【兔起鹘落】 谓兔子刚出窝,鹘立即降落捕捉。极言动作敏捷。亦比喻作书 画或写文章下笔迅捷。 【兔缺乌沈】 犹兔走乌飞。 【兔葵燕麦】 形容景象荒凉。 【兔丝燕麦】 喻有名无实。 【兔头麞脑】 形容人面貌猥琐。多形容坏人。 【兢兢乾乾】 敬慎自强。 【兢兢业业】 ?谨慎戒惧貌。 ?勤恳认真。 【凡才浅识】 才能平庸,识见肤浅。 【凡夫俗子】 人世间的俗人。 【凡胎肉眼】 凡人的只能看见尘俗世界的眼睛。 【凡胎浊骨】 凡人的重浊躯体。 【凡胎浊体】 见“凡胎浊骨”。 【凡偶近器】 谓平庸之辈;普通人才。 【亡不旋跬】 犹亡不旋踵。 【亡不旋踵】 谓迅速灭亡。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形容时间极短。 【亡矢遗镞】 损失箭和箭头。比喻军事上的细微损失。 【亡羊补牢】 《战国策•楚策四》:“见菟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 未为迟也。”谓走失了羊,趕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失误后及时补救。 【亡命之徒】 本指脱离户籍的逃亡者。后泛指不顾性命,犯法作恶的人。 【亡秦三户】 《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 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后因以“亡秦三户”指不畏强暴,奋起推 翻黑暗统治之事。 【亡国大夫】 《礼记•射义》:“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後者不入, 其馀皆入。”孔颖达疏:“亡国之大夫者,谓亡君之国,言不忠且无智也。”后因以“亡国大夫”指不忠不智 的前朝遗臣。 【亡国之社】 已亡国家的祠社。古代天子将其作为亡国的象征,以自儆戒。 【亡国之音】 ?指国家将亡时的充满悲愁哀思的乐音。?指淫靡的音乐。 【亡国之器】 指象箸、玉杯之类的器皿,古代作为骄奢亡国的象征。 【亡国之声】 指淫靡的音乐。 【亡国灭种】 国家灭亡,种族灭绝。谓一个国家被彻底毁灭。 【亡戟得矛】 喻有失有得。 【亡魂失魄】 形容惊慌失措。 【亡魂丧胆】 形容惊慌恐惧到了极点。 【亡猿灾木】 见“亡猿祸木”。 【亡猿祸木】 《渊鉴类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历中,有猴数百 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杀之。中一老猴忽跃去近邻一家纵火焚屋。里人惧,亟走救火,於是群猴脱去。” 后因以“亡猿祸木”喻欲损人反而害己的行为。 【亡可奈何】 无可奈何。谓只能如此,没有别的办法。 【亢心憍气】 谓性情高傲。 【亢龙有悔】 《易•乾》:“上九,亢龙有悔。”孔颖达疏:“上九,亢阳 之至,大而极盛,故曰亢龙,此自然之象。以人事言之,似圣人有龙德,上居天位,久而亢极,物极则反,故 有悔也。”谓居高位而不知谦退,则盛极而衰,不免败亡之悔。 【玄之又玄】 《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本谓“道”幽昧深远, 不可测知。后泛 指事理非常奥妙难懂。 【玄圃积玉】 传说玄圃多美玉。因以“玄圃积玉”比喻精华荟萃。 【玄辞冷语】 玄妙冷隽的言辞。 【亦步亦趋】 《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 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後矣。”后常以“亦步亦趋”形容事事追随和模仿别人。 【亦趋亦步】 见“亦步亦趋”。 【交口同声】 犹言众口一词。 【交口称誉】 众口同声称赞。 【交相辉映】 谓各种光亮、色彩等相互映照。 【交能易作】 谓交换各业的劳动成果而互相获益。 【交浅言深】 交情浅而言事深切。谓言谈有失分寸。 【交詈聚唾】 谓一齐唾骂。 【交头互耳】 犹交头接耳。 【交头接耳】 谓彼此凑近耳边低声私语。 【交颈并头】 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 【交臂失之】 《庄子•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王先谦集解:“虽吾汝终身相与,不啻把一臂而失之,言其暂也。”后以“交臂失之”谓当面错过机会。 【交臂相失】 犹言交臂失之。 【亥豕相望】 谓文字讹错甚多。 【京兆眉妩】 汉京兆尹张敞为妇画眉甚美,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妩”。后用 以称女子眉样美好。 【京兆画眉】 《汉书•张敞传》:“(敞)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 怃。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於画眉者。’上爱其能,弗备责也。”后用 为夫妇或男女相爱的典实。 【享帚自珍】 语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比 喻物虽微劣,而 自视为宝。 【夜不闭户】 夜间不用关闭门户睡觉。形容政治清明,盗贼绝迹。语本《礼 记•礼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夜以继日】 日夜不停。多用以形容人勤奋劳苦。 【夜行被绣】 谓身穿锦绣衣服在黑夜行走。比喻显贵不为人所知。语本《史 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夜长梦多】 喻历时长则事情可能发生不利的变化。 【夜长梦短】 喻因有心事而难以入睡。 【夜雨对床】 喻关系亲密。本用于朋友会唔,后转用于弟兄及亲属聚首。 【夜郎自大】 《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 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夜郎为汉代西南小国。后以“夜郎自大” 喻人妄自尊大。 【亭亭玉立】 形容花木主干挺拔或美人的身材修长。 【亭台楼阁】 泛指建造在园林庭院中供游憩欣赏的建筑。 【商彝夏鼎】 夏商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 【率以为常】 成为经常的事。 【率由旧章】 ?完全依循旧规办事。?原封不动,老样子。 【率马以骥】 以骏马领群马,比喻以贤者为众人之表率。 【率尔操觚】 语出晋陆机《文赋》:“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本 谓文思敏捷,成文迅速。后称草率成文为“率尔操觚”。 【率兽食人】 《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 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本指统治者为政失职,只图享乐,不关心百姓疾苦。后因以“率兽食人”比喻 虐政害民。 【雍门刎首】 相传越军至齐境,烈士雍门子狄闻之,刎颈而死。越军知之, 曰:“齐王有臣钧如雍门子狄,拟使越社稷不血食。”遂引军而退。齐王葬雍门以上卿之礼。见汉刘向《说 苑•立节》。后用为忠君的典实。 【雍容大雅】 见“雍容閒雅”。 【雍容典雅】 形容文气舒缓,词藻优美而不俗。 【雍容华贵】 形容仪态大方,服饰豪华而无俗气。 【雍容雅步】 谓神态从容,举止斯文。 【雍容閒雅】 谓神态从容不迫,举止文雅大方。 【雍容尔雅】 见“雍容閒雅”。 【冰天雪地】 冰雪漫天盖地。形容极为寒冷。 【冰天雪窖】 同“冰天雪地”。 【冰炭不同器】 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同处。 【冰炭不同炉】 同“冰炭不同器”。 【冰消瓦解】 比喻事物消失或崩溃。 【冰消冻解】 同“冰消瓦解”。 【冰消雪释】 同“冰消雾散”。 【冰消云散】 同“冰消雾散”。 【冰消雾散】 亦作“冰销雾散”。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冰雪聪明】 形容人聪颖。 【冰清水冷】 冷冷清清。 【冰清玉粹】 同“冰清玉洁”。 【冰清玉洁】 比喻德行高洁。 【冰清玉润】 ?《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南朝梁刘孝标注引 《卫玠别传》: “世咸谓诸王三子,不如卫家一 望,所谓秦晋之匹也。’”《晋书•卫玠传》作“妇公冰清,女婿玉润”。后遂以“冰清玉润” 为翁婿的美称。?比喻人品高洁。 【冰壸秋月】 喻人品德清白廉洁。 【冰散瓦解】 同“冰消瓦解”。 【冰寒于水】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 而寒于水。”后 遂以“冰寒于水”指后来居上。于,也写作“於”。 【冰寒於水】 见“冰寒于水”。 【冰魂素魄】 同“冰魂雪魄”。 【冰魂雪魄】 形容清白纯洁的品质。 【冰解的破】 冰冻融解,箭靶射中。比喻问题解决,障碍消除。 【冰解冻释】 比喻障碍和困难像冰融那样消释。 【冰解云散】 同“冰消雾散”。 【冰解壤分】 冰冻消融,土壤分解。比喻障碍消除。 【冰销叶散】 犹冰消瓦解。 【冰销雾散】 见“冰消雾散”。 【冰洁玉清】 同“冰清玉洁”。 【冰洁渊清】 犹冰清玉洁。 【冰肌玉骨】 形容女子洁美的体肤。 【冷心冷面】 态度冷淡,对人没有感情。 【冷血动物】 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动物,俗称变温动物。如爬行 类、两栖类、 鱼类等。常用以比喻缺乏感情、对人对事冷漠的人。 【冷言冷语】 含有讥讽意味的话。 【冷言热语】 犹冷言冷语。 【冷若冰霜】 象冰霜一样寒冷。形容人态度严肃,不易接近。 【冷眼旁观】 用冷静或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 【冷窗冻壁】 亦作“冷窗冻壁”。形容贫寒。 【冷暖自知】 本指水之冷暖,饮者自知。佛教禅宗用以喻证悟的境界。亦以 喻体会深浅,心中自明。 【冷暖自知】 见“冷暖自知”。 【冷语冰人】 用冷酷的言语伤害人。 【冷嘲热骂】 尖刻的嘲笑和谩骂。 【冷嘲热讽】 尖刻的嘲笑和讽刺。 【冷窗冻壁】 见“冷窗冻壁”。 【冶叶倡条】 形容扬柳枝叶婀娜多姿。亦借指妓女。 【冻浦鱼惊】 指晋王祥卧冰求鲤事。《晋书•王祥传》:“王祥字休徵,琅 邪临沂人„„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 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后因以“冻浦鱼惊”为孝亲之典。 【冻解冰释】 比喻困难和障碍象冰冻融解那样消释。 【凄风冷雨】 见“凄风苦雨”。 【凄风苦雨】 语本《左传•昭公四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后以“ 凄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或比喻境况的凄凉悲惨。 【凄风寒雨】 见“凄风苦雨”。 【凛如霜雪】 同“凛若冰霜”。 【凛若冰霜】 形容态度严肃,不易接近。 【凛若秋霜】 同“凛若冰霜”。 【凝脂点漆】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面如凝脂,眼如点 漆。”后因以“凝脂点漆”形容人皮肤白嫩,眼睛明亮。 【凝瞩不转】 目不转睛。 【冠上加冠】 犹言画蛇添足。 【冠冕堂皇】 ?庄严正大。?常用为贬义,形容表面上庄严正大,而实际上 并非如此。?形容某种行为是公开的或合法的。 【冠盖相望】 ?指使者或仕宦富豪之人,一路上往来不绝。?指世代仕宦, 相继不断。 【冠履倒易】 比喻上下颠倒。 【冠履倒置】 见“冠履倒易”。 【冠屦倒施】 见“冠履倒易”。 【冠山戴粒】 《艺文类聚》卷九七引《符子》:“东海有鰲焉,冠蓬莱而游 於沧海,腾跃而上则干云,没而下潜於重泉。有红蚁者闻而悦,与群蚁相要乎海畔,欲观鰲之行,月馀未 出群作也。数日风止,海中隐沦如岊,其高或游而西。群蚁曰:‘彼之冠山,何异乎 我之戴粒也。’”冠山喻大,戴粒喻小。比喻大小各得其宜。 【冢木已拱】 比喻老死多年。 【冢中枯骨】 犹言死人。用以讥讽志气卑下、没有作为的人。 【冥行擿埴】 汉扬雄《法言•修身》:“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李轨注: “埴,土也。盲人以杖擿地而求道,虽用白日,无异夜行。”后以“冥行擿埴”比喻研求学问不识门径, 暗中摸索。 【冥昭瞢闇】 指昼夜未分的混沌状态。 【冥思苦索】 绞尽脑汁,苦苦思索。 【冥顽不灵】 愚昧无知而又顽固不化。 【冥漠之都】 亦称“冥漠之乡”。?指天庭或地府。?比喻最高境界。 【冥漠之乡】 见“冥漠之都”。 【冤有头,债有主】 比喻处理事情必寻负主要责任的人。 【冤各有头,债各有主】 见“冤有头,债有主”。 【冤家路狭】 见“冤家路窄”。 【冤家路窄】 谓仇人或不愿意相见的人,偏偏容易碰见,来不及回避。 【冤家对头】 仇人,仇敌。 【冤冤相报】 以冤报冤的因果报应。 【凶年饥岁】 灾荒的年头。 【凶神恶煞】 星命家以神煞观念来推断命运,神煞有凶吉,名目亦繁,凶者 多称为“凶神恶煞”。因泛指凶恶害人的鬼神。 【凶神恶煞】 凶恶害人的鬼神。亦用以形容人的形貌或举止凶恶可怕。 【凶终隙未】 谓交道不永,朋友最终变成仇人。隙,嫌隙,仇恨。 【出一头地】 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读轼(苏轼)书,不觉汗出。快 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谓当避开此人让其高出众人一头之地。后以“出一头地”喻高 人一着。 【出人望外】 犹出人意表。 【出人意外】 同“出人意表”。 【出人意表】 超出人们的意料之外。 【出人意料】 超出人们的意料。 【出人头地】 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等。 【出入人罪】 犹言枉断人罪。 【出入生死】 出生入死。 【出入神鬼】 犹言神出鬼没。 【出入将相】 犹出将入相。 【出入无间】 出入无间隔,犹言进出自由。 【出口入耳】 谓言出甲口,入于乙耳,不为他人所知。《左传•昭公二十年》 :“王曰:‘言出於余口,入於尔耳,谁告建也?’” 【出口成章】 脱口而出的话都成文章。形容口才好,或文思敏捷。 【出内之吝】 见“出纳之吝”。 【出水芙蓉】 水面上初放的荷花。多以喻诗文的清新或女子的艳丽。 【出手得卢】 比喻事情一举获胜。古时樗蒲戏中一掷五子俱黑叫“卢”,是 最胜之采。 【出公忘私】 出于公心忘掉私情。 【出文入武】 谓文武兼备。 【出世超凡】 谓高超脱俗。 【出世离群】 脱离人世。 【出生入死】 《老子》:“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王 弼注:“出生地,入死地。”《韩非子•解老》:“人始於生而卒於死。始谓之出,卒谓之入。故曰:出生入死。” 原谓从出生到死去。后用以形容冒生命危险,随时有死的可能。 【出乎反乎】 犹言出尔反尔。谓翻悔或说了不照着做。 【出乎意外】 出于意料之外。 【出乎意表】 出于意料之外。 【出乎意料】 出于意料之外。 【出乎预料】 见“出乎意料”。 【出出律律】 象声词。 【出奴入主】 唐韩愈《原道》:“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於杨,则入於墨, 不入於老,则入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后以“出奴入主”谓挟门户成见。 【出有入无】 出入于有无之中。 【出死入生】 ?从死亡里获救。?犹出生入死。 【出死断亡】 谓效死捐生。 【出夷入险】 出入于安危之中。 【出自意外】 出于意料之外。 【出何典记】 诘问见于何书,有何根据。 【出何经典】 谓不知所说出自何书,有无根据。 【出谷迁乔】 从低处移到高处。《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 木。”宋王之道《青玉案•有怀轩车山旧隐》词:“黄鸝休叹青春暮,出谷迁乔旧家句,天意从人还许诉。”本指 鸟出自深谷,移居高木,后以“乔迁”为祝贺别人迁居之词。 【出言不逊】 说话傲慢不客气。 【出言成章】 犹言出口成章。 【出言吐气】 犹言谈吐。指说话。 【出言吐词】 见“出言吐气”。 【出言吐语】 见“出言吐气”。 【出言无状】 说话傲慢无礼。 【出没不常】 出现隐没都无规律,捉摸不定。 【出没无常】 见“出没不常”。 【出其不备】 犹言出其不意。 【出其不虞】 犹言出其不意。 【出其不意】 《孙子•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原谓出兵攻击对方 不防备的地方。后多以“出其不意”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见“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语出《孙子•计》。原谓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 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出其不意,掩其不备】 见“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出奇不穷】 见“出奇无穷”。 【出奇取胜】 见“出奇制胜”。 【出奇制胜】 谓用奇兵奇计战胜敌人。亦泛指用常人意想不到的方法、手段 来取得好的 效果。 【出奇致胜】 见“出奇制胜”。 【出奇无穷】 谓多出奇兵,多用奇计。比喻变化多端,使人难以捉摸。 【出奇划策】 犹言出谋划策。 【出乖弄丑】 见“出乖露丑”。 【出乖露丑】 出丑;丢脸。 【出於意外】 见“出於意表”。 【出於意表】 谓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出门合辙】 按同一规格,闭门造车子,用起来自然合辙。《景德传灯录• 匡悟禅师》:“问:‘如何是闭门造车?’师曰:‘活计一物无。’曰:‘如何是出门合辙?’师曰:‘坐地进长安。’” 明何景明《述归赋》:“至其矩法则闭户造车,出门合辙,不烦登途比试矣。”因以比喻才学 适合社会需要。 【出门如宾】 出外做事象接待贵宾那样认真谨慎。 【出门应辙】 犹出门合辙。 【出幽升高】 犹言出谷迁乔。 【出幽迁乔】 语出《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后以“ 出幽迁乔”比喻人的境遇好转或职位升迁。 【出鬼入神】 谓变化多端,不可捉摸。 【出神入化】 形容技艺达到绝妙境界。 【出神入定】 形容聚精会神。 【出师有名】 有正当理由进行征伐。 【出师无名】 谓没有正当理由而出兵征伐。 【出陈易新】 犹吐故纳新。去掉旧的换成新的。 【出纳之吝】 亦作“出内之吝”。舍不得拿出去,出手小气。 【出处殊途】 见“出处殊涂”。 【出处殊涂】 亦作“出处殊途”。谓出仕与隐居的态度各不相同。 【出处进退】 出仕或隐退。 【出处语默】 出仕和隐退,发言和沉默。语本《易•系辞上》:“君子之道, 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出浅入深】 犹言深入浅出。 【出将入相】 谓文武双全,出战领兵为将,入阁理事为相。亦泛指官居高位。 【出云入泥】 谓自己一旦青云直上,便不惜将旧时朋友踩入泥中。喻人情浇 薄,世态炎凉。 【出词吐气】 犹谈吐。 【出圣入神】 谓神奇高妙。 【出群拔萃】 见“出类拔萃”。 【出尔反尔】 ?《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 反乎尔者也。’”后因用“出尔反尔”表示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的意思。?指前后言行自相矛 盾,反复无常。 【出语成章】 见“出口成章”。 【出震继离】 谓帝王登基即位。 【出敌不意】 亦作“出敌意外”。谓行动出于敌方意料之外。 【出敌意外】 见“出敌不意”。 【出头露面】 ?具体显示出来。?在公共场所出现。?犹出人头地,亦指在 众人面前表现自己。 【出丑放乖】 犹言出乖露丑。 【出丑扬疾】 暴露丑恶。 【出谋划策】 出主意,想办法。 【出舆入辇】 谓动必乘车。 【出类拔萃】 《孟子•公孙丑上》:“圣人之於民,亦类也。出於其类,拔 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指同类丛聚。 后以“出类拔萃”形容卓越出众,不同一般。 【函矢相攻】 谓自相矛盾。 【函盖充周】 包容一切。 【函盖乾坤】 佛教语。《五灯会元•云门偃禅师法嗣•德山缘密禅师》:“ 我有三句语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原谓泯合无间。后指言语诗文契理或 一心专志而绝无杂念。 【<亟凵>刃之地】 比喻狭小的地方。 【卬首信眉】 昂首伸眉。形容意气昂扬,不随波逐流。信,通“伸”。 【卬头阔步】 抬头大步前行。 【印累绶若】 语本《汉书•佞幸传•石显》:“显与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 鹿充宗结为党友,诸附倚者皆得宠位。民歌之曰:‘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绶若若邪!言其兼官据 势也。”颜师古注:“累累,重积也。若若,长貌。”后以“印累绶若”形容官吏身兼多职, 权势显赫。 【危在旦夕】 危险就在眼前。 【危如累卵】 如垒起的蛋那样危险。喻极其危险。 【危言正色】 刚直的言论和严正的态度。 【危言逆耳】 正直的规劝听起来不顺耳。 【危言高论】 正直而不同凡响的言论。 【危言竦论】 使人感到惊恐或震动的言论。 【危言耸听】 谓故意说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 【危言覈论】 正直而翔实的言论。 【危若朝露】 危险得象易于消失的早晨的露水那样。比喻面临灭亡。 【危於累卵】 比垒起的蛋还危险。喻极其危险。 【危急存亡】 谓情势危险急迫,关系到生存或灭亡。 【危机四伏】 谓到处存在危险的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中心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成语大全(上)之 8 —— 计 11,522 条 相关网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即小见大】 从小处或小事见到大道理。 【即事穷理】 谓根据事实深究它的道理。 【即物穷理】 程硃理学的主要范畴之一。谓“理”在物先,事事物物皆是“ 理”的表现,要依据具体事物穷究其“理”。 【即鹿无虞】 《易•屯》:“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 吝。”孔颖达疏:“即,就也;虞,谓虞官。如人之田猎,欲从就於鹿,当有虞官助己,商度形势可否,乃始 得鹿;若无虞官,即虚入于林木之中。”高亨注:“即鹿,犹言从鹿,逐鹿耳。”后因以喻条 件不具备而盲目从事,徒劳无功。 【即景生情】 由眼前景象而触发某种情绪、感想。 【即温听厉】 《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 言也厉。”后以“即温听厉”称面受尊者的教诲。 【卷土重来】 谓失败后重新恢复力量。 【卷甲束兵】 卷起铠甲,收起兵器。 【卷甲倍道】 卷起铠甲,急速前进。指急行军。语本《孙子•军事》:“是 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 【卷甲衔枚】 谓行军时轻装疾进,保持肃静,以利奇袭。 【卷甲韬戈】 卷起铠甲,收起武器。谓停止战斗。 【卷席而居】 极言生活之不安定,随时准备逃难。 【卷席而葬】 谓用苇席裹尸而埋葬。极言葬礼之薄。 【卻之不恭】 《孟子•万章下》:“‘卻之卻之为不恭’,何哉?”谓拒绝 邀请或馈赠是对别人不恭敬。后多用为接受邀请或馈赠的客套话。 【卻老还童】 返老还童。 【卻行求前】 语本《韩诗外传》卷五:“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 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袭蹈其所以安存者,则无异乎卻行而求逮於前人也。”后因以“卻 行求前”谓以倒退求前进,比喻方法不对,因而不可能达到目的。 【卻金暮夜】 东汉杨震为东莱太守,途经昌邑,县令王密求见。至晚,以十 金奉杨曰:“暮夜无知者。”杨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遂拒而不受。见《後汉 书•杨震传》。后因以“卻金暮夜”言为官清廉。 【卻病延年】 谓消除病痛,延长寿命。 【卿卿我我】 形容男女相爱,情意缠绵。 【刀山火海】 喻极险恶的境地。 【刀山剑树】 ?佛教语。地狱酷刑之一。?为古代酷刑。?喻极危险的境地。 【刀光血影】 形容血腥的杀戮。 【刀光剑影】 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 【刀俎馀生】 犹虎口余生。 【刀耕火耘】 犹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 古代山地的耕种方法。亦泛指原始的耕种方法。 【刀耕火耨】 刀耕火种。 【刀枪剑戟】 泛指武器。 【刀头剑首】 极喻危险的境遇。 【刀头燕尾】 喻笔锋劲利。 【刀锯斧钺】 四者皆古代刑具。借指严刑。 【刀锯鼎镬】 四者皆古代刑具。借指酷刑。 【刁钻古怪】 ?狡诈。?古怪,怪僻。?机灵,乖巧。 【刁钻促狭】 亦作“刁钻促搯”。狡猾而好捉弄人。 【刁钻促搯】 见“刁钻促狭”。 【切瑳琢磨】 见“切磋琢磨”。 【切磋琢磨】 亦作“切瑳琢磨”。?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比喻道德学 问方面互相研讨 勉励。语本《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切近的当】 ?恰切得当。?谓意浅语实。 【切理会心】 犹切理厌心。 【切理厌心】 切合事理而令人心满意足。 【切理餍心】 见“切2理厌心”。 【切齿拊心】 咬牙捶胸。极端痛恨貌。 【切齿腐心】 见“切2齿拊心”。 【切肤之痛】 切身的痛苦。 【刃迎缕解】 形容通达流暢。 【分三别两】 同“分星擘两”。 【分工合作】 众人各司其职,共同从事工作。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谓人或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 【分斤掰两】 亦作“分斤拨两”。亦作“分金掰两”。形容为人小气,过分 计较。 【分斤拨两】 见“分斤掰两”。 【分文不取】 亦作“分文未取”。亦作“分毫不取”。一分钱也不要。 【分文不直】 亦作“分文不值”。亦作“分毫不值”。形容毫无价值。 【分文不值】 见“分文不直”。 【分文未取】 见“分文不取”。 【分心挂腹】 形容十分挂念。 【分甘共苦】 亦作“分甘同苦”。分享幸福,同担艰苦。 【分甘同苦】 见“分甘共苦”。 【分而治之】 ?分别治理。?利用手段使国家、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然 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 【分形共气】 见“分形同气”。 【分形同气】 亦作“分形共气”。亦作“分形连气”。语出《吕氏春秋•精 通》:“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谓形体各别,气息相通。形容父母与子 女的关系十分密切。后亦用于兄弟间。 【分形连气】 见“分形同气”。 【分花拂柳】 见“分花约柳”。 【分花约柳】 亦作“分花拂柳”。形容女子走路姿态美好。 【分别门户】 见“分门别户”。 【分我杯羹】 语出《史记•项羽本记》:“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 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 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桮,即“杯”。后谓从 他人那里分享嫔Q 益为“分我杯羹”。 【分身减口】 见“分房减口”。 【分茅列土】 谓分封侯位和土地。 【分茅胙土】 分茅列土。 【分茅裂土】 分茅列土。 【分茅赐土】 亦作“分茅锡土”。分茅列土。 【分茅锡土】 见“分茅赐土”。 【分金掰两】 见“分斤掰两”。 【分朋引类】 分成派别,招引同类。 【分房减口】 亦作“分身减口”。旧时荒年,为减轻家庭负担,维持生计, 人口多者每使部分外出逃荒,谓分房减口或分身减口。 【分门别户】 亦作“分别门户”。喻分成不同的形式或派别。 【分门别类】 分成各种门类。 【分床同梦】 比喻虽所做之事不同,但打算一样。 【分星拨两】 犹言斤斤计较。 【分星劈两】 详细分说。 【分星擘两】 详细分说;清楚,明白。 【分秒必争】 形容抓紧时间,毫不放松。 【分香卖履】 东汉末,曹操造铜雀台,临终时吩咐诸妾:“汝等时时登铜雀 台,望吾西陵墓田。”又云:“馀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为,学作履组卖也。”见晋陆机《吊魏武帝文》 序。后以“分香卖履”喻临死不忘妻妾。 【分庭伉礼】 见“分庭抗礼”。 【分庭抗礼】 亦作“分庭伉礼”。?以平等之礼节相见。古代宾主相见时, 主人站在庭院的东边,客人站在西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彼此地位相同或势力相等,可以抗衡。 【分条析理】 形容言谈有条有理,深刻精辟。 【分家析产】 见“分烟析产”。 【分宵达曙】 犹通宵达旦。 【分崩离析】 形容国家、集团或组织分裂瓦解。 【分进合击】 军队从几个方向前进,协同围击同一目标。 【分钗劈凤】 见“分钗断带”。 【分钗断带】 喻夫妻离异。 【分贫振穷】 分财物救助穷困的人。 【分毫不取】 见“分文不取”。 【分毫不值】 见“分文不直”。 【分毫不爽】 亦作“分毫无爽”。形容毫无差错。 【分毫析釐】 形容分析细致、深入。 【分毫无爽】 见“分毫不爽”。 【分章析句】 谓雕琢推敲文章。 【分情破爱】 谓对原所爱之人不忠,移情于新欢。 【分道扬镳】 亦作“分路扬镳”。?分道而行。?才力相当,各有千秋。? 犹独树一帜, 各行其是。 【分劳赴功】 分担劳苦,尽职建功。 【分丝析缕】 喻明察入微。 【分路扬镳】 见“分道扬镳”。 【分烟析生】 见“分烟析产”。 【分烟析产】 亦作“分烟析生”。亦作“分家析产”。谓分家。分割财产, 各自过活。 【分鞋破镜】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南朝陈徐德言娶陈後主妹乐昌公 主为妻,公主 有才貌。陈亡之际,德言料不能夫妻相守,于是破一镜,夫妻各执一半,相约日后合镜相会, 又明陶宗仪《辍耕录•贤妻致贵》载,宋程鹏举被虏于张万户家为奴,娶张所虏宦家女某氏 为妻。妻见程才貌不凡,非久居人后者,屡劝程逃亡。程疑妻受张所使试探自己,即以告张, 妻因此被张趕出。妻临行,脱绣鞋一只换程鞋一只,期望日后执此相见。后因以“分鞋破镜” 喻夫妻分离。 【分釐毫丝】 形容极细微。 【刊心刻骨】 谓印象深刻,令人难忘。 【争分夺秒】 形容抢时间,不放过一分一秒。 【争先恐後】 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争名夺利】 争夺名位和利益。 【争名竞利】 见“争名夺利”。 【争妍斗艳】 竞相比美。 【争长竞短】 计较细小出入;争竞谁上谁下。 【争风吃醋】 为争夺男女私情而互相嫉妒。 【争前恐後】 见“争先恐後”。 【争短论长】 犹争长竞短。 【争强好胜】 争为强者,喜欢取胜。 【争强斗狠】 犹争强好胜。 【争强斗胜】 犹争强好胜。 【争锋吃醋】 见“争风吃醋”。 【争权夺利】 争夺权力和利益。 【争权攘利】 见“争权夺利”。 【刑于之化】 ?谓以礼法对待。?指夫妇和睦。 【刑期无刑】 刑罚在于教育人恪守法律,从而达到不用刑的目的。语本《书 •大禹谟》: “刑期于无刑。” 【刓方为圆】 《楚辞•九章•怀沙》:“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 王逸注:“言人刓削方 木,欲以为圜,„„以言谗人谮逐放己,欲使改行。”圜,同“圆”。把方的削成圆的。比喻 改变忠直之性,随俗俯仰。 【列土分茅】 谓受封为诸侯。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 土授予被封 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列功覆过】 罗列功绩,掩盖过错。 【列祖列宗】 历代的祖先。 【刖趾適屦】 同“削足適履”。比喻不顾实际,勉强迁就,生搬硬套。 【初生之犊】 刚出生的小牛。语出《庄子•知北游》:“德将为汝美,道将 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后多用以喻单纯或勇猛的青年人。 【初生之犊不畏虎】 同“初生之犊不惧虎”。 【初生之犊不惧虎】 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初生犊 同“初生之犊”。 【初出茅庐】 东汉末,诸葛亮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亮始出佐之。《三 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用以谓初涉世致用,阅历不深。 【初试锋芒】 见“初露锋芒”。 【初露锋芒】 亦作“初试锋芒”。喻刚刚显示出某种威力或才干。 【初露头角】 犹初露锋芒。 【别生枝节】 比喻另起事端或平添麻烦。 【别出手眼】 见“别具手眼”。 【别出心裁】 亦作“别出新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别出新裁】 见“别出心裁”。 【别出新意】 犹别出心裁。 【别出机杼】 犹别出心裁。 【别有人间】 犹别有天地。 【别有天地】 另有一种境界。 【别有心肝】 犹别有肺肠。 【别有心肠】 犹别有肺肠。 【别有用心】 ?另外使用心力。?谓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 【别有肺肠】 语出《诗•大雅•桑柔》:“自有肺肠,俾民卒狂。”郑玄笺: “自有肺肠,行其心中之所欲。”后因以“别有肺肠”谓另有打算或企图。 【别有风味】 另有特色。比喻事物具有特殊的风采或味道。 【别有洞天】 ?谓尘世之外,另有仙境。洞天,道教用以称仙人所居之处。 ?另开一种境界。 【别作一眼】 谓另眼(相看)。 【别作良图】 另作好的打算。 【别抱琵琶】 指改嫁。亦指移情他人。 【别具一格】 具有独特的风格。 【别具手眼】 亦作“别出手眼”。具有独到的眼光和手法。 【别具心肠】 同“别有肺肠”。 【别具匠心】 构思巧妙,与众不同。 【别具肺肠】 同“别有肺肠”。 【别具只眼】 具有独到的见解。 【别居异财】 犹别籍异财。 【别风淮雨】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尚书大传》有‘别风淮 雨’,《帝王世纪》云‘列风淫雨’。‘别’、‘列’、‘淮’、‘淫’,字似潜移。‘淫’、‘列’,义当而不奇,‘淮’、 ‘别’,理乖而新异。”后称用讹字以求新异为“别风淮雨”。 【别财异居】 犹别籍异财。 【别无二致】 谓区分不出两者的差别。 【别无长物】 没有多余的东西。后多形容空无所有。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 说新语•德行》:“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 我。’恭无言,大去後,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馀席,便坐荐上。後大闻之,甚惊,曰:‘吾 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别创一格】 亦作“别开一格”。谓开创一种新的风格或形式。 【别开一格】 见“别创一格”。 【别开生面】 唐杜甫《丹青引》:“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赵次公注:“凌 烟画像颜色已暗,而曹将军重为之画,故云开生面。”后因称开创新的风格、形式为“别开 生面”。 【别开蹊径】 另辟新路;独创一格。 【别置一喙】 插一句嘴。比喻提出不同意见。 【别树一旗】 见“别树一帜”。 【别树一帜】 亦作“别树一旗”。比喻与众不同,另成一家。 【别类分门】 按一定标准分成门类。 【别籍异居】 另立门户,彼此分居。 【别籍异财】 另立门户,各蓄家产。 【别鹤孤鸾】 比喻离散的夫妻。 【别鹤离鸾】 见“别鹤孤鸾”。 【利令志惛】 见“利令智昏”。 【利令智昏】 贪图私利而使头脑糊涂。 【利用厚生】 《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孔传:“正 德以率下,利用以 阜财,厚生以养民,三者和,所谓善政。”后因称物有所用、民有所养为“利用厚生”。 【利灾乐祸】 见到别人遭受灾祸反而高兴。 【利时及物】 救世济物。 【利欲熏心】 贪欲迷住心窍。 【利惹名牵】 亦作“利绾名牵”。谓为名利所诱惑羁绊。 【利喙赡辞】 谓口齿伶俐,辞令优美。 【利绾名牵】 见“利惹名牵”。 【利齿能牙】 口齿伶俐,能说会道。 【利锁名缰】 谓受名利束缚。 【删华就素】 放弃荣华富贵而过简朴生活。 【删繁就简】 删除繁杂使之简要。 【刨根究底】 见“刨根问底”。 【刨根问底】 追究底细。 【刨树搜根】 喻追究底细。 【判若水火】 谓显然相反,互不相容。 【判若两人】 谓同一个人前后变化极大。 【判若鸿沟】 形容界限很清楚,区别很明显。语本《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恐,乃与汉 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刺上化下】 讽谕国君,教化下民。 【刺心切骨】 见“刺心刻骨”。 【刺心刻骨】 ?谓感念至深。?亦作“刺心切骨”。内心极其悲愤。 【刺心裂肝】 谓悲痛至极。 【刺刺不休】 多言貌。语出唐韩愈《送殷员外序》:“出门惘惘,有离别可 怜之色。持被 入直三省,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口技》:“三人絮语间杂,刺 刺不休。” 【刺虎持鹬】 喻待机行事,一举两得。 【刳心雕肾】 犹言刻骨铭心。表示强烈的情感。 【刳形去皮】 谓忘却形体和家国,而任乎自然。 【刳肝沥胆】 犹言披肝沥胆。喻竭诚相见。 【刳胎杀夭】 同“刳胎焚夭”。 【刳胎焚夭】 剖挖母胎,残害幼体。谓凶残不义。 【刳脂剔膏】 喻残酷地剥削。 【刳精鉥心】 极言用心劳苦。 【刳精呕血】 见“刳精鉥心”。 【刮目相见】 见“刮目相待”。 【刮目相看】 见“刮目相待”。 【刮目相待】 谓另眼看待,用新眼光看人。 【刮垢磨光】 ?原指培养人才时磨砺而使之高尚纯洁。?喻深入研讨,力求 臻于精湛。?有时亦含贬义,喻致力于细琐之事。?涤除污垢,磨之使显出光泽。 【刮垢磨痕】 涤除污垢,磨除伤痕。喻仔细琢磨,精益求精。 【刮骨抽筋】 喻极力搜刮、榨取民财。 【刮野扫地】 大风吹扫野地。喻杀获无余。 【刻木为吏】 相传上古时,画地为牢,用木头雕成狱吏,作为刑威的象征。 【刻木为鹄】 喻仿效虽不逼真,但还相似。 【刻不待时】 谓时间紧迫。 【刻不容缓】 片刻不容耽搁。比喻情势紧迫。 【刻不容松】 片刻也不能松懈。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於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契,一本作“刻”。后因以“刻舟求剑”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刻骨崩心】 谓仇恨极深。 【刻骨铭心】 亦作“刻骨镂心”。喻永志不忘。多用于表达感激之情。语本 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刻骨镂心】 见“刻骨铭心”。 【刻章琢句】 修饰琢磨章句。 【刻画无盐】 《晋书•周顗传》:“庾亮尝谓顗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 顗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亦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无盐,齐国丑妇;西施,越 国美女。谓以丑比美,比拟不伦不类。 【刻翠裁红】 喻极力修饰词藻。 【刻雾裁风】 比喻擅长描摹风光。 【刻鹄成鹜】 见“刻鹄类鹜”。 【刻鹄类鹜】 亦作“刻鹄成鹜”。?比喻仿效虽不逼真,但还相似。?比喻 仿效失真,适得其反。 【荆天棘地】 遍地荆棘。比喻艰险困厄的境地。 【荆钗布裙】 荆枝为钗,粗布为裙。妇女简陋寒素的服饰。 【荆棘铜驼】 汉铸铜驼两座,原置洛阳宫门外。晋索靖有远量,知天下将乱, 指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见《晋书》本传。后因以“荆棘铜驼”喻世乱荒凉。 【荆棘满途】 荆棘遍地。喻世道艰难。 【剋己奉公】 同“克己奉公”。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 【削木为吏】 犹言刻木为吏。 【削足適履】 比喻不恰当地迁就现成条件,或不顾客观实际情况,勉强凑合。 【削草除根】 犹斩草除根。谓从根本上消除祸患。 【削株掘根】 犹斩草除根。喻从根本上消除祸患。 【削趾適屦】 见“削足適履”。 【削发披缁】 剃去头发,身着黑衣。表示出家。 【削铁如泥】 形容刀剑锋利。 【削铁无声】 形容刀剑锋利。 【剗草除根】 犹斩草除根。语本《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 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 【剗恶锄奸】 铲除凶恶奸邪之人。 【剗旧谋新】 犹除旧图新。 【剔透玲珑】 ?形容灵巧可爱。?比喻人的聪明伶俐。 【剔蝎撩蜂】 喻惹事生非。 【刚正不阿】 刚直方正而不逢迎附和。 【刚戾自用】 见“刚愎自用”。 【刚愎自用】 倔强固执,自以为是。本作“刚戾自用”,后多作“刚愎自用”。 【刚毅木讷】 坚毅质朴而不善辞令。 【剖心坼肝】 见“剖心析肝”。 【剖心析肝】 亦作“剖心坼肝”。形容掬诚相示。 【剖心析胆】 犹剖心析肝。形容掬诚相示。 【剖心泣血】 见“剖肝泣血”。 【剖玄析微】 剖辨玄奥,分析细微。 【剖肝泣血】 亦作“剖心泣血”。形容心意至诚,复极悲苦。 【剖肝沥胆】 犹剖心析肝。形容掬诚相示。 【剖析肝胆】 犹剖心析肝。形容掬诚相示。 【剖幽析微】 犹剖玄析微。 【剖蚌求珠】 亦作“剖蚌得珠”。破开蚌壳而取其珠。喻求获良才或珍品。 【剖蚌得珠】 见“剖蚌求珠”。 【剖毫析芒】 谓分析判别得至细至精。 【剖腹藏珠】 破开肚子藏入珍珠。比喻自秘或惜物过甚。语本《资治通鉴• 唐太宗贞观元年》:“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 【剜肉生疮】 犹剜肉成疮。 【剜肉成疮】 本想割肉医疮,但被割之处反成新疮。比喻行事只顾一面,结 果与预想适得其反。 【剜肉做疮】 犹剜肉成疮。 【剜肉补疮】 亦作“剜肉医疮”。语本唐聂夷中《伤田家》诗:“二月卖新 丝,五月粜新穀。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后因以“剜肉补疮”或“剜肉医疮”比喻用有害的手段救 眼前之急,不暇顾及后果。 【剜肉医疮】 见“剜肉补疮”。 【剥极必复】 见“剥极将复”。 【剥极则复】 见“剥极将复”。 【剥极将复】 亦作“剥极则复”。亦作“剥极必复”。剥卦阴盛阳衰,复卦 阴极而阳复。后以喻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剥肤及髓】 喻盘剥深重。 【剥茧抽丝】 喻根据顺序寻求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剪草除根】 犹斩草除根。比喻从根本上消除祸患。 【剪发披缁】 亦作“剪发被褐”。削发,身着僧尼服装。谓出家为僧尼。 【剪发被褐】 见“剪发披缁”。 【剩水残山】 语本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五:“剩水沧江破, 残山碣石开。”剩水,指人工池塘;残山,指假山。后多以“剩水残山”指山河残破的景象。 【賸水残山】 谓零散的山水;残破的河山。常指经外来势力蹂躏的土地、景 物。 【剩馥残膏】 女子妆后所剩的脂粉。指闺中之作。 【创巨痛仍】 亦作“创钜痛仍”。谓创伤深重而悲痛长久。 【创钜痛仍】 见“创巨痛仍”。 【创巨痛深】 语本《礼记•三年问》:“创钜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 《荀子•礼论》钜作“巨”,愈作“瘉”。后以“创巨痛深”谓创伤重,痛苦深。 【创钜痛仍】 见“创巨痛仍”。 【创剧痛深】 谓创伤大、痛苦深。 【创业垂统】 开创基业,传之子孙。 【创意造言】 犹立意遣词。 【割肉补疮】 比喻不计后果以救燃眉之急。 【割肚牵肠】 犹牵肠挂肚。形容思念之切。 【割鸡焉用牛刀】 谓处理小事何用礼乐。后用以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的力 量。鸡,也 写作“鸡”。 【剸繁决剧】 亦作“剸繁治剧”。谓裁处繁剧的政务。 【剸繁治剧】 见“剸繁决剧”。 【尊刂足適履】 犹削足適履。 【划一不二】 ?一律;一致。谓不二价。?谓言行一致。?引申为刻板。 【划地为牢】 相传上古时,于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后以 “划地为牢” 指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劈荆斩棘】 ?砍伐荆棘。?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劈风斩浪】 冲破风浪。 【刿心怵目】 见“刿目怵心”。 【刿心刳肺】 形容费尽心思,刻意为之。 【刿心刳腹】 见“刿心刳肺”。 【刿心鉥肾】 同“刿鉥心腑”。 【刿目怵心】 犹触目惊心。 【刿目鉥心】 犹言呕心沥血。 【刿鉥心腑】 形容穷思苦索,刻意为之。 【刿鉥肝肾】 见“刿鉥心腑”。 【剑及履及】 见“剑及屦及”。 【剑及屦及】 亦作“剑及履及”。《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 袂而起,屦及於窒皇,剑及於寝门之外,车及於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言楚王急欲出兵为申舟报仇, 迫不及待地跑出去,捧鞋的人追到窒皇,捧剑的人追到寝门之外,驾车的人追到蒲胥之市, 才追上他。后以“剑及屦及”、“剑及履及”形容行动坚决迅速。 【剑拔弩张】 ?语本《汉书•王莽传下》:“省中相惊传,勒兵至郎署,皆 拔刃张弩。”喻形势紧张或声势逼人。?喻书画笔法崛奇雄健。?谓诗词中表现的豪情壮志过于显露。 【剑首一吷】 见“剑头一吷”。 【剑气箫心】 犹剑胆琴心。 【剑戟森森】 比喻人的内心险刻可畏。 【剑态箫心】 见“剑气箫心”。 【剑头一吷】 《庄子•则阳》:“夫吹筦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 夬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於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成玄英疏:“吹剑环,声则微小„„吹剑首 声,曾无足可闻也。”后遂以“剑头一吷”喻微小,无足轻重。 【剑胆琴心】 元吴莱《岁晚恍然有怀》诗:“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 后以“剑胆琴心”比喻刚柔相济,任侠儒雅。 【刘郎前度】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载:东汉刘晨阮肇在天台山遇仙,归 来已是晋代。后刘等重访天台山,旧踪渺然。诗文中因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刘郎”。亦作“刘郎前度”。 【刘毅答诏】 《晋书•刘毅传》:“帝尝南郊,礼毕,喟然问毅曰:‘卿以 朕方汉何帝也?’对曰:‘可方桓灵。’帝曰:‘吾虽不及古人,犹克己为政。又平吴会,混一天下。方之桓灵, 其已甚乎!’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帝大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后以“刘毅答诏”谓敢于谏诤。 【釁稔恶盈】 犹言罪大恶极。 【劚山觅玉】 喻深入推究,求得事物真谛。 【劚玉如泥】 形容刀刃极其锋利。 【力小任重】 能力小,负担重。犹言力不胜任。 【力不从心】 想做某事而力量达不到。 【力不胜任】 能力小,担负不了。语本《易•系辞下》:“子曰:‘德薄而 位尊,知小而谋 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力争上游】 ?比喻努力争取有利形势。?比喻力争先进。 【力均势敌】 双方力量相等,不分高低。 【力挽狂澜】 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面。语本唐韩愈《进学解》:“障百川 而东之,回狂澜於既倒。” 【力透纸背】 ?形容写字、画画笔力遒劲。语本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 法记》:“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巧之极矣。”?形容诗文等作品深刻有力。 【力倍功半】 犹事倍功半。形容费力大,收效小。 【力排众议】 竭力反驳、排除各种意见,使自己的主张占上风。 【力钧势敌】 同“力均势敌”。 【力竭声嘶】 力气用尽,嗓子喊哑。 【力尽筋疲】 气力用尽,十分疲乏。 【力敌势均】 同“力均势敌”。 【功成不居】 《老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原意为任 其自然存在,不占为己有。后用来表示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亦作“功成弗居”。 【功成弗居】 见“功成不居”。 【功成名就】 见“功成名遂”。 【功成名遂】 原指成就了功业,才有名声。后指功绩和名声都已取得。 【功成身退】 语本《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一本作“功 遂身退”。后以“功成身退”谓大功告成之后,自身隐退,不再作官。 【功成骨枯】 语本唐曹松《己亥岁》诗之一:“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 万骨枯。”后以“功成骨枯”喻为了一己私利,让其他许多人为之付出巨大的牺牲。 【功名利禄】 名利地位。 【功名富贵】 指升官发财。 【功败垂成】 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却遭到了失败。含有惋惜之意。 【功遂身退】 谓功成名就之后就退隐不再做官。 【功盖天下】 功劳天下第一。 【功德无量】 原为佛教语。后亦用以称颂人的功劳、恩德或做大有益于别人 的事情。 【功德圆满】 ?原为佛教语。指法令、善事等完满结束。?泛指祭祀、打醮 等事圆满完成。?指某件事情已经结束或完成。 【功亏一篑】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言堆九仞高的山, 只差一筐土而未能成功。比喻做一件事只差最后一点努力未能完成。多含惋惜意。 【加人一等】 《礼记•檀弓上》:“孟献子禫,县而不乐,比御而不入, 夫子曰:‘献子加於人一等矣。’”后以“加人一等”指超过常人。 【加枝添叶】 在叙事或转述时,于主要事件外,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 【加油加醋】 为了夸张或渲染的需要,在叙事或转述时,增添原来没有的内 容。 【加油添醋】 同“加油加醋”。 【加油添酱】 见“加油添醋”。 【加官进禄】 晋升官位,增加俸禄。 【加官进爵】 晋升官阶爵位。 【加减乘除】 本指算术中四种基本运算法则,借喻万事万物的消长变化。 【加膝坠泉】 见“加膝坠渊”。 【加膝坠渊】 比喻用人爱憎无常。坠,古作“队”。语出《礼记•檀弓下》: “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队诸渊。” 【劫後馀生】 谓大灾大难后留存下的人或物。 【劫富济贫】 夺取富人财产救济贫苦者。在封建社会里是农民起义的一种斗 争形式或口号。 【助人下石】 帮助别人去作害人的事。 【助人为乐】 以帮助他人为快乐。 【助天为虐】 谓天灾之外,又加上人祸,使灾害更加严重。 【助纣为虐】 犹助桀为虐。纣,殷末暴君。比喻帮助恶人做坏事。 【助桀为虐】 比喻帮助坏人做坏事。桀,夏末暴君。 【助桀为恶】 同“助桀为虐”。 【助桀为暴】 同“助桀为虐”。 【劬劳之恩】 谓父母辛劳养育子女之恩。 【勉为其难】 勉强做力所不及的事。 【勇往直前】 勇敢地一直前进。 【勇冠三军】 勇敢为全军之首。形容勇猛过人。 【勇猛精进】 ?本为佛教语,指奋勉修行。?指刻苦修习,猛进不已。 【动人心弦】 形容使人十分激动。 【动人心魄】 形容使人感动或震惊。 【动心忍性】 《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赵岐 注:“所以惊动其心,坚忍其性,使不违仁。”后多指不顾外界阻力,坚持下去。 【动地惊天】 惊天动地。形容令人十分震动。 【动辄得咎】 谓做事往往获罪或受到责怪。咎,罪过,过失。 【动魄惊心】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劳心焦思】 苦思苦想。 【劳民动众】 动用众多民力去做某件事。 【劳民费财】 亦作“劳民伤财”。 【劳民伤财】 既使人劳苦,又浪费钱财。 【劳而无功】 谓徒劳而没有功效。 【劳形苦心】 身体疲乏,精神耗损。 【劳身焦思】 形容身体和精神都很辛劳。 【劳苦功高】 谓勤劳辛苦,立下大功。 【劳师动众】 原指大规模兴兵打仗,后亦指动用很多人力去做某件事,多含 有小题大作的意思。 【劳师糜饷】 谓徒劳兵力,空费军饷。 【劳筋苦骨】 谓劳动繁重,使筋骨疲劳痛苦。 【劳燕分飞】 《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八•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 黄姑织女时相见。”后以“劳燕分飞”比喻别离。劳,伯劳,鸟名。 【势不可遏】 犹势不可当。 【势不可当】 来势迅猛,不可抵挡。语本《晋书•郗鉴传》:“群逆纵逸, 其势不可当,可以算屈,难以力竞。” 【势不两立】 谓敌对的事物不能同时并存。 【势不两存】 见“势不两立”。 【势合形离】 谓总体结构完整而其各部分形体又自相独立。 【势如破竹】 《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後,皆 迎刃而解。”后因以“势如破竹”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势如劈竹】 见“势如破竹”。 【势均力敌】 谓双方力量相当,不相上下。 【势钧力敌】 见“势均力敌”。 【势穷力屈】 形势窘迫,力量衰竭。 【势穷力竭】 同“势穷力屈”。 【势穷力蹙】 同“势穷力屈”。 【勤能补拙】 谓勤奋能够弥补笨拙。语本宋邵雍《弄笔吟》:“弄假像真终 是假,将勤补拙总轮勤。” 【戮力同心】 齐心合力。 【励兵秣马】 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 厉兵、秣马。”谓磨好刀枪,喂饱战马,准备战斗。 【励精求治】 振奋精神,尽力设法治好国家。 【励精图治】 同“励精求治”。 【劝百讽一】 《汉书•司马相如传赞》:“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风一, 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颜师古注:“奢靡之辞多,而节俭之言少也。”言相如之赋虽意在 讽谏,但终因奢靡之辞多而掩其意。后以“劝百讽一”指文章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 其反。 【劝善戒恶】 见“劝善惩恶”。 【劝善黜恶】 见“劝善惩恶”。 【劝善惩恶】 《左传•成公十四年》:“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脩之?” 后以“劝善惩恶”指奖勉劝励有善行的人,惩戒有恶行的人。 【去天尺五】 ?谓与宫廷相近。?极言地势之高。 【去太去甚】 见“去泰去甚”。 【去末归本】 旧指舍弃工商业,回到农业生产上去。 【去本就末】 谓弃农经商。 【去本趋末】 见“去本就末”。 【去邪归正】 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去危就安】 离开危险,达到平安。 【去故纳新】 犹言去旧迎新。 【去泰去甚】 去其过甚。谓事宜适中。语本《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去粗取精】 去掉粗糙的部分,留取其精华。 【去暗投明】 脱离黑暗势力,走向光明的道路。 【去伪存真】 排除虚假的、保留真实的。 【丢人现眼】 丢脸;出丑。 【丢三忘四】 见“丢三落四”。 【丢三拉四】 见“丢三落四”。 【丢三落四】 形容马虎或记忆力不好而顾此失彼。 【丢卒保车】 原为棋术用语。后多用以比喻丢掉次要的,保住主要的。 【丢盔抛甲】 见“丢盔卸甲”。 【丢盔卸甲】 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亦比喻事情的失败。 【丢盔弃甲】 见“丢盔卸甲”。 【丢魂失魄】 ?形容非常惊慌。?谓没头脑,无主见。 【丢魂丢魄】 见“丢魂失魄”。 【丢魂丧胆】 形容非常惊慌。 【参回斗转】 谓夜深。参,参星;斗,北斗星。 【参辰日月】 见“参辰卯酉”。 【参辰卯酉】 ?参、辰,二星名。参星酉时出于西方,辰星卯时出于东方。 参与辰,卯与酉相对立,因用以比喻互不相关或势不两立。?犹是非曲直。 【参差不齐】 不一致;不整齐。 【参差错落】 交错不齐。 【参前倚衡】 ?《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 夫然後行。’子张书诸绅。”意谓言行要讲究忠信笃敬,站着就仿佛看见“忠信笃敬”四字展 现于眼前,乘车就好象看见这几个字在车辕的横木上。?泛指一举一动,一切场合。 【参天两地】 ?为《易》卦立数之义。?引申为人之德可与天地相比。 【参天贰地】 见“参天两地”。 【参伍错综】 交互错杂。语本《易•系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 【又生一秦】 谓又造成一个强敌。 【又作别论】 见“又当别论”。 【又红又专】 具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又掌握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 【又弱一个】 又丧亡一个。旧多用为悼人去世之语。 【又当别论】 应当另外作出评价。 【反戈一击】 掉转武器,向原属营垒回击。 【反正拨乱】 治理乱世,使之恢复安定、正常。语出《公羊传•哀公十四年》: “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反正还淳】 见“反朴还淳”。 【反老还童】 ?由衰老恢复青春。道家传说却老术的一种。?今以形容老年 健壮。参见“返老还童”。 【反朴还淳】 复归于朴实、淳正。 【反攻倒算】 指被打倒的阶级敌人或反动势力纠集起来向革命人民进行反扑 报复。 【反求诸己】 犹反躬自问。谓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反身自问】 见“反躬自问”。 【反风灭火】 汉刘昆为江陵令,县多火灾,昆向火叩头,多能降雨止风;后 为弘农太守。先是崤黾驿道多虎穴,行旅不通。昆为政三年,仁化大行,虎皆负子渡河,光武帝闻而异之, 以为德政。《後汉书•儒林传上•刘昆》:“诏问昆曰:‘前在江陵,反风灭火,後守弘农,虎北 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昆对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其质讷。帝叹曰:‘此乃长者之 言也。’”后以“反风灭火”比喻施行德政。 【反客为主】 ?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喻变被动为主动。?比喻变次要的 为主要的。 【反脣相稽】 受到指责而反过来与对方计较。 【反脣相讥】 见“反{辰月}相讥”。 【反脣相讥】 受到指责不服气而反过来对对方加以讥讽。 【反躬自责】 回过头来责备自己。 【反躬自问】 反问自己。 【反复无常】 见“反覆无常”。 【反裘负刍】 ?反穿皮衣,背着柴。?古人穿皮衣以毛朝外为正,反裘指毛 朝里。亦以喻愚昧或不知轻重本末。 【反裘负薪】 见“反裘负刍”。 【反裘伤皮】 古人穿皮衣毛朝外,反穿则毛在里,皮必受损。比喻愚昧不知 本末。 【反经合道】 见“反经合义”。 【反经合义】 虽违背常道,但仍合于义理。 【反覆无常】 变化不定。 【反骄破满】 反对骄傲,破除自满。 【反水不收】 谓水已泼出,不能收回。用指事成定局,无可改变。 【反面无情】 形容翻脸不认人,不讲情谊。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语本宋苏轼《前 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 者之无尽藏也。” 【取而代之】 排除别人或别的事物而占有其位置。语本《史记•项羽本纪》: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取青妃白】 见“取青媲白”。 【取青媲白】 以青配白,比喻诗文讲求对仗。 【取长弃短】 吸取长处抛弃短处。 【取长补短】 吸取长处来弥补短处。语本《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 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中心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成语大全(上)之 9 —— 计 11,522 条 相关网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取上等的为准则,也只能得到中等的。谓做事要高 标准严要求。语出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取乱存亡】 古代国家的一种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谓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 保全将亡的国家。 【取乱侮亡】 古代国家的一种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谓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 侵侮将亡的国家。 【取义成仁】 谓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语本《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取精用宏】 ?谓享用多而精。语本《左传•昭公七年》:“蕞尔国,而三 世执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谓从大量材料中选取精华充分加以运用。 【取诸宫中】 《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 而用之?”宫,古代对房屋的通称。后以“取诸宫中”谓取用于自己家中,极言其便利。 【叔度陂湖】 《後汉书•黄宪传》:“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 不浊,不可量也。”叔度,黄宪字。后以喻人度量宽大。 【受宠若惊】 骤然受到意外的宠爱而感到惊喜和不安。 【丛山峻岭】 无数高大险峻的山岭。 【丛雀渊鱼】 比喻不行善政,等于把老百姓趕到敌人方面去。语本《孟子• 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雀)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丛轻折轴】 谓即使轻而小的物件,装载多了也可以使车轴折断。 【延年益寿】 延长寿命,增加岁数。 【延津之合】 见“延津剑合”。 【延津剑合】 指晋时龙泉、太阿两剑在延津会合的故事。后以“延津剑合” 或“延津之合”比喻因缘会合。 【延颈企踵】 伸长头颈,踮起脚跟。形容仰慕或企望之切。 【延颈跂踵】 见“延颈企踵”。 【延颈举踵】 同“延颈企踵”。 【建功立业】 建立功勋业绩。 【建瓴高屋】 同“高屋建瓴”。 【干名犯义】 干犯名教和道义。 【干名采誉】 以不正当手段猎取名誉。 【干云蔽日】 形容树木高大繁茂。 【干霄蔽日】 犹干云蔽日。 【平分秋色】 语本《楚辞•九辩》:“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 唐韩愈《合江亭》诗:“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后以“平分秋色”喻双方各得一半。 【平心而论】 平心静气地评论。 【平心易气】 见“平心静气”。 【平心定气】 见“平心静气”。 【平心静气】 亦作“平心定气”。亦作“平心易气”。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平白无故】 凭空;无缘无故。 【平白无辜】 清白无罪。 【平地一声雷】 ?平地突发巨响。多喻声名地位骤然提高,或突然发生意外 之事。?砲仗名。 【平地青云】 语本唐曹鄴《杏园宴呈同年》诗:“一旦公道开,青云在平地。” 后以“平地青云”比喻境遇突然变好,顺利无阻地一下子达到很高的地位。 【平地风波】 语本唐刘禹锡《竹枝词》:“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 澜。”唐杜荀鹤《将过湖南经马当山庙因书三绝》之二:“祗怕马当山下水,不知平地有风波。”后以“平地 风波”比喻突然发生的纠纷或事故。 【平地风雷】 犹言平地一声雷。 【平地起雷】 犹言平地一声雷。 【平地登云】 见“平地青云”。 【平步青云】 同“平地青云”。 【平步青霄】 见“平步青云”。 【平易近人】 原作“平易近民”。谓态度谦逊温和,使人容易亲近。亦谓文 字浅显明白,使人容易了解。 【平易近民】 见“平易近人”。 【平风静浪】 风平浪静。多以喻平静无事。 【平起平坐】 比喻地位或权力相等。 【平原易野】 平坦而无险阻的原野。 【平淡无奇】 亦作“平澹无奇”。平平常常,无奇特之处。 【平铺直叙】 说话或写文章时把意思平直而不加修饰地叙述出来。 【平澹无奇】 见“平淡无奇”。 【幹父之蛊】 谓兒子能继承父志,完成父亲未竟之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精 良。 【左支右吾】 《宋史•李邴传》:“(敌)然後由登莱泛海窥吴越,以出吾 左,由武昌渡江窥江池,以出吾右,一处不支则大事去矣。原预讲左支右吾之策。”原谓左右抵拒,引申谓 多方面穷于应付。 【左支右调】 谓支吾搪塞。 【左支右绌】 ?语本《战国策•西周策》:“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原指 射箭时左臂撑弓,右臂弯曲扣箭。《史记•周本纪》引作“支左诎右。”后转为“左支右绌”。指财力或能力不足, 穷于应付。?形容言语或文字由于理亏而穷于掩盖。 【左右两难】 犹左右为难。 【左右逢原】 《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原谓学 问工夫到家后,则触处皆得益。后以“左右逢原”泛指做事得心应手。 【左右逢源】 见“左右逢原”。 【左右为难】 不管怎样做都有难处。 【左右开弓】 ?双手都能射箭。喻两手轮流做同一动作;或左边一下、右边 一下做同一动作。?指同时做几项工作。 【左右图史】 见“左图右史”。 【左枝右梧】 犹左支右吾。 【左宜右有】 《诗•小雅•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 君子有之。”后因以“左宜右有”形容才德兼备,则无所不宜,无所不有。亦作“左宜右宜”。 【左宜右宜】 见“左宜右有”。 【左建外易】 用不正当的手段建立威权,变革法度。 【左思右想】 反复思考。 【左家娇女】 晋左思《娇女诗》有“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晳”之句,后以 “左家娇女”指美丽可爱的少女。 【左书右息】 喻倒行逆施。 【左提右挈】 相互扶持;左右辅佐。 【左道旁门】 指非正统的宗教、会道派别,亦用以比喻不合正统的学术趋向 或见解。 【左铅右椠】 书写工具不离左右。意谓不停地写作。 【左辅右弼】 ?《孔丛子•论书》:“王者前有疑,後有丞,左有辅,右有 弼,谓之四近。”后以“左辅右弼”指帝王或太子左右的辅佐近臣。?左右辅助。 【左图右史】 ?亦作“左图右书”、“左右图史”。周围都是图书。谓嗜书 好学。?一种有插图的读物。 【左图右书】 见“左图右史”。 【左邻右里】 见“左邻右舍”。 【左邻右舍】 ?邻居。?喻指关系比较接近的其他单位。 【左萦右拂】 左收卷,右拂拭。喻轻而易举,或技艺精湛。语出《史记•楚 世家》:“若夫泗上十二诸侯,左萦而右拂之,可一旦而尽也。” 【左顾右眄】 左看右看。细看。 【左顾右盼】 ?左看看,右看看。形容得意的神态。?仔细观察。 【巧不可阶】 工巧非人所能及。 【巧立名目】 亦作“巧立名色”。?想方设法定出种种名目,以达到某种不 正当的目的。?谓徒有名目,不切实用。 【巧立名色】 见“巧立名目”。 【巧舌如簧】 犹巧言如簧。 【巧作名目】 巧立名目。 【巧言令色】 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 【巧言如簧】 谓花言巧语,悦耳动听,有如笙中之簧。 【巧取豪夺】 见“巧偷豪夺”。 【巧偷豪夺】 诈取与强抢。常用以形容不择手段获取财物或权利。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中:“谚有‘巧息妇做不得 没面崱饦’与‘远井不救近渴’之语。陈无己用以为诗云:‘巧手莫为无面饼,谁能救渴需远井。’遂不知 为俗语。”比喻缺少必要的条件,即使能干的人也办不成事。按,此谚形式历元、明、清而 未定。?今基本定型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巧发奇中】 ?谓善于伺机发言,每能猜着。?指善于判断而每能应验。 【巧夺天工】 元赵孟頫《赠放烟火者》诗:“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 昼同。”谓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清张岱《陶庵梦忆•濮仲谦雕刻》:“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 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后以“巧夺天工”形容技艺巧妙。 【巧语花言】 同“花言巧语”。 【巫山云雨】 指男女合欢。 【巫云楚雨】 犹巫山云雨。 【差三错四】 颠倒错乱。 【差之毫氂,失之千里】 同“差之毫釐,谬以千里”。氂,亦作“釐”。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见“差之毫氂,失之千里”。 【差之毫釐,谬以千里】 开始相差一小点,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谬, 也写作“缪”。语本《汉书•司马迁传》:“故《易》曰:‘差以豪氂,谬以千里。’” 【差若毫釐,谬以千里】 同“差之毫釐,谬以千里”。 【差强人意】 见“差彊人意”。 【差彊人意】 亦作“差强人意”。《後汉书•吴汉传》:“诸将见战陈不利, 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 乃叹曰:‘吴公差彊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谓还能振奋人们的意志。后谓尚能令人满意。 【土木形骸】 形体象土木一样自然。比喻人不加修饰的本来面目。 【土牛木马】 土制的牛,木造的马。比喻徒有其名而无实用。 【土生土长】 在本地生长。 【土崩瓦解】 土倒塌,瓦碎裂。比喻彻底崩溃。 【土崩鱼烂】 土崩溃,鱼腐烂。比喻溃败不可收拾。 【土偶蒙金】 在泥塑人像外面涂上金粉。比喻因袭模仿,徒有其表。 【土阶茅茨】 见“土阶茅屋”。 【土阶茅屋】 亦作“土阶茅茨”。以土为阶,以茅草盖屋。谓居住俭朴。 【土豪劣绅】 泛指横行乡里的地主、恶霸。 【土龙沐猴】 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其实。 【土龙刍狗】 土做的龙,草扎的狗。比喻名实不相副。 【土鸡瓦犬】 亦作“土鸡瓦狗”。用泥做的鸡,用瓦做的狗。形容徒有其表, 实则无用。 【土鸡瓦狗】 见“土鸡瓦犬”。 【土壤细流】 语出《史记•李斯列传》:“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后因以“土壤细流”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 别”南朝宋裴松之注:“肃(鲁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后因以“士别三日,刮目 相待”谓别后进步快速,当另眼相看。 【士饱马腾】 唐韩愈《平淮西碑》:“士饱而歌,马腾於槽。”后以“士饱 马腾”谓军中粮草充足,士气旺盛。 【圭角岸然】 形容风操严峻。 【珪璋特达】 《礼记•聘义》:“圭璋特达,德也。”孔颖达疏:“行聘之 时,唯执圭璋特得通达,不加馀币。言人之有德亦无事不通,不须假他物而成。言圭璋之特达同人之有德,故 云德也。”后以“珪璋特达”喻人资质优异,才德出众。 【在天之灵】 指人死后升入上界的灵魂。后亦以称死者及其不昧的精神。 【在色之戒】 语出《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后 以“在色之戒”谓色欲方面的戒忌。 【在劫难逃】 佛教认为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时期,到了坏劫,出现风、 水、火三灾,世界归于毁灭。如此周而复始。人们因把天灾人祸等借称为“劫”或“劫数”;以“在 劫难逃”谓命中注定要遭受祸害,不能逃脱。 【在谷满谷】 《庄子•天运》:“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 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阬满阬。”此谓奏乐时声音遍及各处,形容 道的无所不在。后以“在谷满谷”形容人物众多。 【在官言官】 《礼记•曲礼下》:“君命,大夫与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 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郑玄注:“唯君命所在,就展習之也。官,谓版图文书之处。”孔颖达疏:“若君 命之在官,则臣当展習言议在官之事。”后多用以指处在什么地位说什么话。 【在陈之厄】 《论语•卫灵公》:“(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后因以“在陈之厄”指饥贫等困 境。 【地下修文】 据晋王隐《晋书》载,中牟令苏韶死后现形,对其堂弟苏节说, 颜渊、卜商现为地下修文郎;修文郎凡八人,皆鬼之圣者。韶今亦守其职。见《太平御览》卷八八三 引。后因以“地下修文”为文士死亡的典故。 【地大物博】 谓国家疆土辽阔,物产丰富。 【地上天宫】 比喻富庶华美的地方。 【地久天长】 ?形容历时悠久。?形容爱情永久不变。犹言白头到老。 【地平天成】 比喻上下相称,万事妥帖。 【地北天南】 谓四处,到处。 【地主之谊】 《左传•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谓子财曰:‘夫诸侯之会, 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杜预注:“侯伯致礼以礼宾也。地主,所会主人也。饩, 生物。”孔颖达疏:“致礼礼宾,当谓有以礼之,或设饮食与之宴也。”后因以“地主之谊” 谓当地的主人对来客接待的礼节和饮食馈赠等情谊。 【地主之仪】 见“地主之谊”。 【地老天昏】 形容变化剧烈。 【地老天荒】 ?形容经历的时间长久。?犹言地为之老,天为之荒。形容极 其感人。?谓改朝换代。 【地角天涯】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相隔很远。 【地负海涵】 谓大地负载万物,海洋容纳百川。形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 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语本 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 【地动山摧】 见“地动山摇”。 【地棘天荆】 谓到处布满荆棘。比喻环境恶劣。 【地塌天荒】 犹言天塌地陷。形容盛怒。 【地广人希】 见“地广人稀”。 【地广人稀】 亦作“地广人希”。亦作“地旷人稀”。谓土地广大,人烟稀 少。 【地瘠民贫】 土地瘠薄,人民贫穷。 【地丑力敌】 谓土地相似,力量相当。 【地丑德齐】 土地相似,德教齐等。谓彼此不相上下。 【地覆天翻】 形容变化巨大。 【地旷人稀】 见“地广人稀”。 【地灵人杰】 谓人物杰出,盖因地之灵秀。 【坐上琴心】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汉司马相如宴于临邛富人卓王孙 家,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相如于座上以琴声传意,文君心悦,遂夜奔相如。后以“坐上琴心”指男子 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坐山观虎斗】 比喻暂不介入各方间的争斗,俟机从中渔利。语出《史记• 张仪列传》:“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 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 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坐井窥天】 见“坐井观天”。 【坐井观天】 亦作“坐井窥天”。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坐不安席】 形容非常焦急不安。 【坐不垂堂】 不坐在屋檐下,恐瓦堕伤身。形容自爱、谨慎。 【坐不重席】 不坐双重的座席。极言节俭。 【坐不窥堂】 端坐不妄视。谓庄重守礼。 【坐以待旦】 坐着等待天亮。常用以表示勤谨。 【坐以待毙】 亦作“坐而待毙”。坐着等死。比喻遭遇危难而不采取积极的 措施。语出三国蜀诸葛亮《後出师表》:“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坐失良机】 同“坐失机宜”。 【坐失事机】 同“坐失机宜”。 【坐失机宜】 白白地失掉机会。 【坐立不安】 坐着站着都不安生。形容心绪不宁,忧虑烦躁。 【坐地自划】 就地不动,自定范围。比喻固执一端,排斥其他。 【坐而待弊】 同“坐而待毙”。 【坐而待毙】 见“坐以待毙”。 【坐而论道】 ?古指王公大臣陪侍帝王议论政事。?指坐下来谈论各项事理。 ?指脱离实际,空谈大道理。 【坐吃山空】 谓光是消费而不从事生产,即使财产堆积如山,也会吃光用尽。 【坐吃山崩】 同“坐吃山空”。 【坐收渔利】 坐收渔人之利。比喻利用别人之间的矛盾,轻易地从中取利。 语本《战国策•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 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 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坐戒垂堂】 见“坐不垂堂”。 【坐卧不安】 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常形容心绪烦乱。 【坐卧不宁】 同“坐卧不安”。 【坐卧不离】 谓时刻相随。 【坐卧针氈】 犹言如坐针氈。形容很不安宁。 【坐享其功】 见“坐享其成”。 【坐享其成】 亦作“坐享其功”。自己不出力而享受别人的成果。 【坐食山空】 同“坐吃山空”。 【坐视成败】 见“坐观成败”。 【坐无虚席】 座位没有空着的。多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参加的人很多。 【坐运筹策】 谓坐在军帐内策划军事方略。 【坐拥百城】 《魏书•李谧传》:“每曰:‘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遂绝迹下帏,杜门却扫,弃产营书,手自删削,卷无重衤复者四千有馀矣。”后因以“坐拥百城”比喻藏 书丰富。 【坐拥书城】 见“坐拥百城”。 【坐薪尝胆】 指刻苦自励,奋发图强。 【坐薪悬胆】 见“坐薪尝胆”。 【坐树不言】 《後汉书•冯异传》:“异为人谦退不伐„„每所止舍,诸将 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后因以“坐树不言”、“坐树无言”谓功高而不自矜。 【坐树无言】 见“坐树不言”。 【坐怀不乱】 春秋鲁国柳下惠夜宿城门,遇一无家女子,恐其冻伤,而使坐 于己怀,以衣裹之,竟宿而无淫乱行为。见《荀子•大略》及《诗•小雅•巷伯》毛传。后因以“坐怀不 乱”形容男子正派,虽与女子同处而无惑乱。 【坐筹帷幄】 谓安坐军帐,谋划军机。 【坐观成败】 对别人的成功或失败采取旁观态度。 【坌鸟先飞】 ?笨鸟先飞。比喻笨人反而居先。?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先行 一步。多用做谦辞。 【坎井之蛙】 亦作“埳井之蛙”。浅井里的青蛙。《庄子•秋水》:“子 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 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幹之上„„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 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后因以比喻见识短浅。 【坎止流行】 遇坎而止,乘流则行。比喻依据环境的逆顺确定进退行止。语 本《汉书•贾谊传》:“寥廓忽荒,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得坎则止。”颜师古注:“孟康曰:‘《易》坎为 险,遇险难而止也。’张晏曰:‘谓夷易则仕,险难则隐也。’” 【坑蒙拐骗】 见“坑绷拐骗”。 【坑绷拐骗】 亦作“坑蒙拐骗”。指以欺骗手段捞取钱财,陷害他人。 【壮士解腕】 《三国志•魏志•陈泰传》:“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 解腕。’”谓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迟疑、姑息。 【壮士断腕】 见“壮士解腕”。 【壮志凌云】 形容志向非常远大。凌云,直上云霄。 【壮气凌云】 豪壮的气概高入云霄。 【壮发冲冠】 形容气概雄伟豪迈。 【坦然自若】 态度安详,一如常态。 【垂耳下首】 犹俯首帖耳,形容驯服听命。 【垂死挣扎】 形容最后的反抗。多含贬义。 【垂首丧气】 同“垂头丧气”。 【垂涎三尺】 嘴边挂着三尺长的口水。形容嘴馋到极点。亦形容羡慕到极点, 极想据为己有。 【垂涎欲滴】 语本唐柳宗元《招海贾文》:“垂涎闪舌兮,挥霍旁午。”后 以“垂涎欲滴”谓嘴馋得口水快要流下来。形容贪馋到极点。 【垂饵虎口】 往虎口送食。比喻置身险地。 【垂头丧气】 ?形容失望懊丧的样子。?形容禾苗枯萎,没有生气。 【垂头塌翅】 见“垂头搨翼”。 【垂头搨翼】 亦作“垂头塌翅”。形容受挫后萎靡不振的样子。 【垂头塞耳】 谓不问不闻,装聋作哑。 【垂头铩羽】 亦作“垂头搨翼”。 【垂帘听决】 见“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 谓女后辅幼主临朝听政。 【幸灾乐祸】 对他人遭遇灾祸感到高兴。 【倖灾乐祸】 同“幸灾乐祸”。对别人遭受灾祸感到高兴。 【城下之辱】 谓兵临城下屈膝求和的耻辱。 【城下之盟】 ?敌人兵临城下时被迫接受的屈辱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屈 辱条约。 【城狐社鼠】 城墙洞中的狐狸,社坛里的老鼠。比喻有所凭依而为非作歹的 人。语本《晏子春秋•问上九》:“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讬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 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相传春秋时,宋国池仲鱼所居近城门,一次城门失 火,延及其家,仲鱼烧死。一说宋城门失火,因汲水灭火,池水干涸,鱼皆枯死。见《艺文类聚》卷九 六及《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汉应劭《风俗通》。后用以比喻无端受牵连而遭祸害。 【城门鱼殃】 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垢面蓬头】 面目肮脏,头发凌乱。 【埋轮破柱】 指东汉张纲埋轮洛阳都亭弹劾梁冀和李膺破柱搜捕张让之弟张 朔事。事见《後汉书》张纲、李膺本传。后以“埋轮破柱”比喻刚正不阿,不畏权贵。 【埋头苦幹】 专心致志,刻苦工作。 【埋头顾影】 形容矫饰者暗中窥察外界的反应。 【埋声晦迹】 犹销声匿迹。 【埋天怨地】 抱怨天,埋怨地。形容抱怨之甚。 【袁安高卧】 汉时袁安未达时,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独僵卧不起,洛 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除阴平长、任城令。见《後汉书•袁安传》唐李贤注引《汝南 先贤传》。后因以“袁安高卧”为典,指身处困穷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 【埒材角妙】 比才艺,争美妙。 【坚不可摧】 非常坚固,摧毁不了。 【坚甲利刃】 见“坚甲利兵”。 【坚甲利兵】 坚固的盔甲,锐利的兵器。比喻兵力精锐。 【坚甲厉兵】 加固盔甲,磨砺武器。指作好战斗准备。 【坚如磐石】 见“坚如盘石”。 【坚如盘石】 亦作“坚如磐石”。《文选•古诗十九首》:“良无盘石固, 虚名复何有?”李善注引《声类》曰:“盘,大石也。”后以“坚如盘石”形容非常坚固,不可动摇。 【坚忍不拔】 亦作“坚韧不拔”。谓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坚苦卓绝】 坚毅刻苦的精神超越寻常。 【坚贞不屈】 谓坚守节操不屈服。 【坚贞不渝】 坚守节操,决不改变。 【坚强不屈】 坚毅刚强,不屈服。 【坚韧不拔】 见“坚忍不拔”。 【坚壁清野】 作战时采用的一种策略。转移或隐藏人口和物资,清除野外可 资敌的各种设施,使敌人毫无所得。 【坚额健舌】 厚颜利口。 【堂而皇之】 形容公然、大模大样或有气派。 【堂哉皇哉】 犹堂而皇之。 【堂皇冠冕】 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堂皇富丽】 形容气象宏伟壮丽。 【堂堂一表】 形容身材魁伟,相貌出众。 【堂堂正正】 ?形容强大严整。语出《孙子•军争》:“无邀正正之旗,勿击 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杜佑注:“正正者,整齐也;堂堂者,盛大之貌也。”?光明正大。 【堆山积海】 形容东西极多。 【堆金积玉】 形容财富充裕。 【堆积如山】 积聚成堆,如同小山。形容极多。 【埳井之蛙】 见“坎井之蛙”。 【执文害意】 谓拘泥于字面而损害内容。 【执而不化】 固执己见,不知变通。 【执法如山】 执行法令坚定如山,毫不容情。 【执柯作伐】 为人作媒。 【执迷不反】 见“执迷不返”。 【执迷不返】 亦作“执迷不反”。犹执迷不悟。 【执迷不悟】 固执己见,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执迷不醒】 犹执迷不悟。 【执粗井灶】 谓操持家务。喻为人妇。 【执经问难】 手持经书反复质问,以求解惑。 【执鞭随镫】 见“执鞭坠镫”。 【执鞭坠镫】 亦作“执鞭随镫”。谓服侍别人乘骑,多表示倾心追随。 【埽穴犁庭】 谓扫荡其巢穴,犁平其庭院。比喻摧毁敌方。 【尧天舜日】 比喻太平盛世。 【尧年舜日】 比喻盛世。 【尧趋舜步】 ?谓如尧舜之行。颂扬帝王的仪容举止。?指尧舜的德政。比 喻政局稳定 而清明。 【堙谷堑山】 见“堑山堙谷”。 【报仇雪恨】 见“报雠雪恨”。 【报仇雪耻】 报复冤仇,洗刷耻辱。 【报本反始】 受恩思报,不忘本源。 【报雠雪恨】 亦作“报仇雪恨”。报冤仇以洗雪心中之恨。 【壹倡三叹】 谓一人歌唱,三人应和。 【壹败涂地】 谓彻底失败,不可收拾。 【壸浆箪食】 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壸浆,以迎王师。”原谓竹 篮中盛着饭食,壶中盛着酒浆茶水,以欢迎王者的军队。后多用指百姓欢迎、慰劳自己所拥护的军队。 【墓木已拱】 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 矣。”此谓墓地之树,大可两手合围。后因以“墓木已拱”为慨叹人逝已久之词。 【填阬满谷】 塞满坑谷。后常用以形容充满;盛多。 【填街塞巷】 充塞街巷。极言其多。语出《南齐书•虞玩之传》:“又生不 长发,便谓为道人,填街溢巷,是处皆然。” 【涂脂抹粉】 ?指妇女用脂粉装饰打扮。?比喻对丑恶的东西掩饰美化。 【涂歌里抃】 路途的人歌诵,里巷的人抃舞。形容百姓欢欣快乐的升平景象。 【涂歌里咏】 同“涂歌邑诵”。 【涂歌邑诵】 路途邑里的人全都歌诵。形容国泰民安、百姓欢乐的景象。 【涂歌巷舞】 同“涂歌里抃”。 【塞井夷灶】 填井平灶。谓作好布阵的准备。亦表示决心战斗,义无反顾。 【塞井焚舍】 填井烧屋,表示决心死战。 【塞耳盗锺】 《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 可负,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后因以“塞耳盗锺”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 盖掩盖不了的事情。 【塞上江南】 见“塞北江南”。 【塞北江南】 原指古凉州治内贺兰山一带。后泛指塞外富庶之地。 【塞翁之马】 塞马。 【塞翁失马】 《淮南子•人间训》:“夫祸福之转而相生,其变难见也。近 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骏马而 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 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 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后 因以“塞翁失马”比喻祸福相倚,坏事变成好事。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同“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见“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塞翁得马】 比喻得失无常,祸福相倚。 【堑山堙谷】 挖山填谷。 【尘垢粃糠】 灰尘和污垢,谷粃和米糠。喻卑微无用之物。 【尘饭涂羹】 以土作饭,以泥作羹。比喻以假当真或无足轻重的事物。 【尘羹涂饭】 见“尘饭涂羹”。 【寿山福海】 吉祥语。比喻寿如山高、福似海深。 【寿不压职】 谓只论职位,不论年龄。 【寿陵失步】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寿陵馀子之学行於邯郸与?未 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后以“寿陵失步”比喻仿效不成,反而丧失了固有技能。 【寿终正寝】 ?谓年老时在家安然死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屋。有时泛指 人死去,常带有讽刺幽默的意味。?比喻事物的消亡。 【堕溷飘茵】 见“坠茵落溷”。 【坠茵落溷】 亦作“堕溷飘茵”。亦作“坠溷飘茵”。喻人之境遇高下悬殊。 茵,垫褥;溷,厕所。语本《梁书•儒林传•范缜》:“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 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贱贫?’缜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 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於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於粪溷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 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 【坠溷飘茵】 见“坠茵落溷”。 【墨守成法】 见“墨守成规”。 【墨守成规】 亦作“墨守成法”。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世人谓之“墨守”。 后以“墨守成规”指固执旧法,一成不变。 【墨突不黔】 见“墨突”。 【增收节支】 增加收入,节约开支。 【增砖添瓦】 犹添砖加瓦。比喻做一些工作,尽一点力量。 【壁立千仞】 形容山崖石壁高峻陡峭。 【壁间蛇影】 据汉应劭《风俗通•怪神》所记:杜宣饮酒,见杯中似有蛇, 酒后胸腹作痛,多方医治不愈;后知为壁上所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病即愈。《晋书•乐广传》也有类似记 述。后因以“壁间蛇影”形容疑神疑鬼,徒自惊扰。 【壁垒森严】 ?防御工事坚固;戒备严密。?比喻界限极其分明。 【压肩叠背】 谓人众多密集。 【压倒元白】 唐宝历间,杨嗣复在新昌里第宅宴客,元稹、白居易都在座, 赋诗时,刑部侍郎杨汝士的诗最后写成,也最好。元白看后为之失色。当日汝士大醉,回家对子弟说: “我今日压倒元白!”事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后称作品超越 同时代著名作家为“压倒元白”。 【压雪求油】 比喻难以作到的事。 【坏法乱纪】 破坏法制和纪律。 【坏植散群】 ?解散朋党。?指离心离德。 【坏裳为袴】 《南史•刘穆之传》载,刘裕召刘穆之为主簿(军吏),穆之 “坏布裳为袴”,往见刘裕。裳,下衣,指老百姓的服装;袴,指军装。后以“坏裳为袴”代指从军。 【寸土尺金】 喻土地收益极高,极其贵重。 【寸木岑楼】 语出《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 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硃熹集注:“若不取其下之平,而升寸木於岑楼之 上,则寸木反高,岑楼反卑矣。”原喻比较事物的基准不一致,就会得出错误结论。后亦用 以指类比不当的错误。 【寸田尺宅】 ?道教语。寸田谓三丹田,尺宅谓面。?指微薄的产业。 【寸地尺天】 每一塊土地和天空。犹言每处。 【寸步千里】 喻相见之难。 【寸步不离】 ?一步也不离开。?形容关系亲密。 【寸步难行】 亦作“寸步难移”。?形容行动极为困难。?喻处境极其艰难, 什么事也做不成。 【寸步难移】 见“寸步难行”。 【寸男尺女】 犹言一男半女。 【寸兵尺铁】 喻微小的武力。 【寸长片善】 亦作“寸善片长”。微小的长处和优点。 【寸长尺技】 犹言微才薄技。 【寸长尺短】 语出《楚辞•卜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喻人各有长 处和短处。亦指微才薄技。 【寸指测渊】 以一寸之指而测深渊。喻浅学不能探明深理。语本《孔丛子• 答问》:“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蒙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寸草不留】 ?连一点兒草都没留下。?形容消除净尽,什么东西都没有留 存。 【寸草春晖】 喻子女报答不尽父母养育之恩。语本唐孟郊《游子吟》:“慈 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寸草衔结】 喻虽然力薄,亦当感恩图报。 【寸阴若岁】 时间虽短,犹觉如年。喻盼待殷切。 【寸量铢称】 喻极细小之事亦必计较。 【寸善片长】 见“寸长片善”。 【寸丝不挂】 ?佛教禅宗用以比喻心无一点挂碍。?赤身裸体。 【寸积铢累】 点滴积累。 【寸辖制轮】 喻控制事物的关键虽小而极重要。辖,固定车轮与车轴位置, 插入轴端孔穴的销钉。 【寸蹄尺缣】 喻收受小贿。蹄,“蹄”的古字,兽蹄,缣,黄色的细绢。 【寸铁杀人】 喻贵精不贵多。犹言一语中的。 【封刀挂剑】 比喻运动员结束竞技生涯,不再参加正式比赛。 【封己守残】 固步自封,抱残守缺。 【封豕长蛇】 亦作“封豨脩蛇”。大猪与长蛇。喻贪暴者。 【封妻廕子】 妻受封诰,子孙亦廕袭官爵利禄或规定的特权,均属封建帝王 宠赐臣下的一种优渥待遇。 【封金挂印】 谓不受赏赐,辞去官职。 【封官许原】 封赏官职和许诺报酬。现多指为了使他人为己所用而答应给以 名利地位。 【封胡羯末】 《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谢道韫)初適凝之, 还,甚不乐。安曰:‘王郎,逸少子,不恶,汝何恨也?’答曰:‘一门叔父有阿大(谢尚)、中郎(谢据);群 从兄弟复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封谓谢韶,胡谓谢朗,羯谓谢玄末谓谢川, 皆小字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羯作“遏”。刘孝标注:“封胡为谢韶小字,遏 末为谢渊小字。”与《晋书》说法小异。后用为称美兄弟子侄之辞。 【封豨脩蛇】 见“封豕长蛇”。 【射人先射马】 喻作事要先抓住要害。 【射石饮羽】 射箭入石中,陷没箭上的羽毛。谓勇猛善射。传其事者有四: ?指春秋楚养由基。《吕氏春秋•精通》:“养由基射先,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先也。”按,“先”为“兕” 的误字。《论衡•儒增》、《文选•七启》李善注、《路史•发挥三》皆作“兕”。?指春秋熊渠子。 《韩诗外传》卷六:“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 知其为石。”?指汉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 没镞。”裴骃集解引徐广曰:“一作‘没羽’。”?指北周李远。《周书•李远传》:“(远)尝猎 於莎栅,见石於丛蒲中,以为伏兔,射之而中,镞入寸馀。就而视之,乃石也。”后为用心 精诚或功力深湛之典,见唐李白《豫章行》。 【射利沽名】 谋取财利和名誉。 【射鱼指天】 向天射鱼。喻虽劳而必无所获。 【射像止啼】 喻威名远震,使人畏服。《汉书•酷吏传•郅都》:“匈奴至 为偶人象都(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其见惮如此。此为射像事。”《新唐书•郝玼传》:“虏大畏,道其名,以 怖啼 【射影含沙】 相传江南水中有毒虫名蜮,人在岸上,影见水中,即以气为矢, 或含沙以射人。及著皮肌,其疮如疥,中影者亦病。后因称阴谋中伤他人为“射影含沙”。 【专心一志】 一心一意。 【专心一意】 一心一意。 【专心致志】 用心专一,聚精会神。 【专欲难成】 独图私欲难以成事。 【专横跋扈】 语本《後汉书•梁冀传》:“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 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后以“专横跋扈”谓专断强暴。 【尊主泽民】 尊崇君主,泽惠生民。 【尊俎折冲】 语本《晏子春秋•杂上十八》:“仲尼闻之曰:‘善哉!不出 尊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后以“尊俎折冲”喻在宴席谈判中制胜对方。 【尊师重道】 尊敬师长,尊重其所传之道。 【尊无二上】 ?犹言国无二君。?引申为至高无上。 【寻死觅活】 闹着要自杀。极言吵闹的不可开交。 【寻行逐队】 犹言成群结队。形容众多的人依次成行成队。 【寻行数墨】 谓为文专在辞句上下功夫。亦指披阅文章专注于辞句。 【寻花觅柳】 见“寻花问柳”。 【寻花问柳】 亦作“寻花觅柳”。?游赏风景。语本唐杜甫《严中丞枉驾见 过》诗:“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野亭。”?喻狎妓。 【寻枝摘叶】 喻专注于细小之处。 【寻事生非】 寻找事端,制造纠纷。 【寻风捉影】 犹捕风捉影。喻说话做事毫无根据。 【寻根究底】 亦作“寻根问底”。寻求和追究事物的根底。 【寻根拔树】 犹斩草除根。 【寻根问底】 见“寻根究底”。 【寻消问息】 探问消息。 【寻流逐末】 犹舍本求末。 【寻章摘句】 搜求、摘取片断辞句。指读书或写作只注意文字的推求。 【寻源讨本】 穷本溯源。 【寻弊索瑕】 犹言吹毛求疵。 【寻瘢索绽】 谓仅从表面现象追查人家的过失。瘢,皮肤斑痕。 【寻壑经丘】 寻幽探胜,游山玩水。语出晋陶潜《归去来辞》:“既窈窕以 寻壑,亦崎区而经丘。” 【寻踪觅迹】 寻找踪迹。 【寻欢作乐】 追求享乐放纵的生活。 【对牛鼓簧】 见“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 亦作“对牛鼓簧”。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道理或言事。常含有 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语本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 不合其耳矣。” 【对床夜雨】 风雨之夜,两人对床而眠。喻亲友相聚的欢悦。 【对床夜语】 两人夜间对床共语。 【对床风雨】 同“对床夜雨”。 【对客挥毫】 喻文思敏捷。毫,毛笔。 【对症下药】 亦作“对证下药”。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问题,确定解决 的办法。 【对症发药】 同“对症下药”。 【对景挂画】 比喻两相切合。 【对答如流】 答话敏捷顺暢,象流水一样。形容口才好。 【对头冤家】 仇人。 【对证下药】 见“对症下药”。 【弄口鸣舌】 玩弄言辞。 【弄斤操斧】 拿斧头砍东西。引申指对作品的雕琢。 【弄月吟风】 谓赏玩、吟咏风月美景。 【弄巧反拙】 见“弄巧成拙”。 【弄巧成拙】 谓本欲取巧结果反而坏了事。 【弄竹弹丝】 吹奏管弦乐器。 【弄兵潢池】 《汉书•循吏传•龚遂》:“海濒遐远,不霑圣化,其民困於 饥寒而吏不恤, 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潢池,积水池。后因以“弄兵潢池”喻起兵。有 不足道之意。 【弄斧班门】 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班,指鲁班,古巧匠。 【弄法舞文】 谓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条文,以达到徇私舞弊的目的。 【弄鬼妆幺】 犹装模作样。 【弄鬼掉猴】 捣鬼,耍花样。 【弄神弄鬼】 捣鬼,耍花样。 【弄眉挤眼】 用眉眼向人示意。有贬意。 【弄粉调硃】 ?谓以脂粉饰容。?喻雕琢辞藻。 【弄虚作假】 搞虚假的一套。 【弄假成真】 ?宋邵雍《弄笔吟》:“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轮勤。” 本谓以假作真, 后谓原意作假结果变成真事。?谓变假为真。 【弄管调弦】 犹弄竹弹丝。 【弄影团风】 形容心魂不定。 【弄嘴弄舌】 犹言耍嘴皮子。 【弊衣疏食】 破旧的衣着,粗粝的饭食。谓生活清苦。 【弊车羸马】 破车瘦马。 【弊帚自珍】 犹弊帚千金。 【弊绝风清】 弊害之事绝迹,不正之风廓清。语本宋周敦颐《拙赋》:“上 安下顺,风清弊绝。” 【大人先生】 旧时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时带讽刺意味。 【大刀阔斧】 ?形容军队威猛的气势。?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 【大才榱槃】 同“大才槃槃”。 【大才槃槃】 谓有大才干。 【大千世界】 佛教语。“三千大千世界”之省称。后亦以指广阔无边的世界。 【大手大脚】 形容花钱、用东西没有节制。 【大公无私】 ?公平正直,不徇私情。?现多指完全为人民群众利益着想, 毫无私心。 【大方之家】 谓见多识广、明晓大道的人。 【大打出手】 戏曲演武打时,由剧中一个角色同几个对手相互抛掷接踢武器, 称为打出手。因以大打出手形容野蛮地打人逞凶或相互间的争斗、殴打。 【大巧若拙】 谓真正灵巧的人,不自炫耀,外似笨拙。 【大功告成】 语本《汉书•王莽传上》:“十万众并集,平作二旬,大功毕 成。”指巨大的工程或重要的任务宣告完成。 【大失所望】 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语本《史记•高祖本记》:“秦人大失 望。” 【大地回春】 亦作“大地春回”。指冬尽春来。草木萌生,大地上呈现一片 欣欣向荣的景象。常比喻形势的好转。 【大地春回】 见“大地回春”。 【大有人在】 指某一类人为数很多。 【大有可为】 事情很值得做,很有发展前途。 【大有作为】 谓能充分发挥才能,做出很大成绩。 【大有迳庭】 《庄子•逍遥游》:“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王先谦集解 引宣颖云:“迳,门外路;庭,堂外地;大有,谓相远之甚。”后称彼此差异很大为“大有迳庭”。 【大而化之】 ?谓光大德业,以化万民。?做事情马虎,不细心。 【大而无当】 ?谓言辞夸大,不着边际。?指大而不切实用。 【大匠运斤】 语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 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后以“大匠运斤”称人技艺精湛或文笔 娴熟高超。 【大同小异】 《庄子•天下》:“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 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后指事物大体相同,略有差异为“大同小异”。 【大吃一惊】 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大吆小喝】 大声喊叫、谩骂。 【大廷广众】 见“大庭广众”。 【大名鼎鼎】 名气很大。 【大名难居】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 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后称盛名之下不 易自处为“大名难居”。 【大好河山】 无限美好的祖国国土。 【大材小用】 大的材料用于小处。比喻人才使用不当,不能尽其才。 【大杖则走】 汉刘向《说苑•建本》:“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 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箠则待,大箠则走,以逃暴怒也。”谓父以大杖责子,或致伤,在父则为伤慈, 子宜避之,不陷父于不义。 【大步流星】 形容走得很快。 【大旱望云】 比喻渴望解除困境,如久旱盼望下雨一样。语本《孟子•梁惠 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赵岐注:“霓,虹也。雨则虹见,故大旱而思见之。” 【大吹大打】 谓鼓乐齐作。 【大吹大擂】 ?鼓乐齐作。?比喻大肆宣扬。 【大吹法螺】 法螺,僧道作法事用的乐器,是一种梭尾螺壳。《妙法莲华经 •序品》:“今佛世主,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后以“大吹法螺”比喻说大话,大 肆吹嘘。 【大言不惭】 说大话而不觉羞愧。 【大快人心】 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众人心里感到非常痛快。 【大直若屈】 亦作“大直若诎”。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 【大直若诎】 见“大直若屈”。 【大呼小叫】 谓大声叫呼。 【大呼小喝】 同“大呼小叫”。 【大放厥词】 见“大放厥辞”。 【大放厥辞】 亦作“大放厥词”。?谓写出大量优美的辞章。?大发议论 (今多含贬义)。 【大法小廉】 谓大臣尽忠,小臣尽职。 【大相迳庭】 谓彼此相差极远或矛盾很大。 【大相径庭】 见“大相迳庭”。 【大是大非】 指带有原则性、根本性的是非问题。 【大风大浪】 自然界的狂风巨浪。多比喻社会上的巨大动荡和激烈斗争。 【大庭广众】 本谓在朝廷之上,面对群臣的公开场所,后指人数众多的公开 场合。 【大音希声】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 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魏源本义 引吕惠卿曰:“以至音而希声,象而无形,名与实常若相反者也,然则道之实盖隐於无矣。” 意谓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 【大逆不道】 犹大逆无道。 【大逆无道】 封建时代称犯上作乱等重大罪行。 【大红大紫】 形容显赫、得意。 【大红大绿】 谓颜色浓艳。 【大马金刀】 ?形容豪爽,气派大。?形容说话直率锋利,不留情面。 【大起大落】 大幅度地起落。形容变化大。 【大气磅礴】 形容气势盛大。 【大杀风景】 唐李商隐《杂纂》把“花间喝道”、“月下把火”等列为“杀 风景”的事情,意思是损害景物,破坏人的兴致。今泛称败人兴致为大杀风景。 【大海捞针】 比喻无从寻觅。 【大家风范】 ?出自高贵人家的特有气派。?借称大作家的风格气派。 【大家闺秀】 旧指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女子。 【大书特书】 谓对大事郑重地予以记述。 【大展宏图】 谓放手实施宏伟的计划和设想。
/
本文档为【成语大全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