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精品】《明清小说史》作业参考答案78

2018-04-02 14页 doc 47KB 88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9973

暂无简介

举报
【精品】《明清小说史》作业参考答案78【精品】《明清小说史》作业参考答案78 《明清小说史》作业参考答案 《明清小说史》作业参考答案 一. 单选 1. C 2. A 3. B 4. D 5. B 6. C 7. D 8. B 9. B 10. A 11. C 12. A 13. C 14. D 15. A 16. C 17. A 18. B 19. A 20. B 21. C 22. B 23. C 24. B 二. 多选 1. BCD 2. ACDE 3. BC 4. AE 5. BDE 6. AB 7. ACD 8. BCD 9. AB 10...
【精品】《明清小说史》作业参考答案78
【精品】《明清小说史》作业参考答案78 《明清小说史》作业参考答案 《明清小说史》作业参考答案 一. 单选 1. C 2. A 3. B 4. D 5. B 6. C 7. D 8. B 9. B 10. A 11. C 12. A 13. C 14. D 15. A 16. C 17. A 18. B 19. A 20. B 21. C 22. B 23. C 24. B 二. 多选 1. BCD 2. ACDE 3. BC 4. AE 5. BDE 6. AB 7. ACD 8. BCD 9. AB 10. ACE 11. CDE 12. ABE 三. 填空 1. 大业拾遗记 2. 三国演义、金瓶梅、儒林外史 3. 铁叫子 4.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5. 清平山堂话本 6. 曹操 7.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8. 今古奇观 9. 谐铎 10. 应伯爵 11. 拟话本小说 12. 凌濛初、文康 13. 程伟元、高鹗 14. 关汉卿 15. 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 16. 周进 四. 解释说明 1. 章回小说: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产生于元明之交时。因讲史等较复杂的故事一次讲说不完,需多次连讲,所以形成章回小说分章叙事,分回标目的特点。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具有雏形。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往往在每章回后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也是长篇说话留下的痕迹。 2. 草船借箭:《三国演义》故事。曹操兴兵伐吴,诸葛亮奉刘备命前去游说吴主孙权抗曹。东吴统帅周瑜令诸葛亮限期造箭十万枝,完不成则以军法论罪。诸葛亮在多条小船上扎满草人,乘夜色诱曹军射箭。天明圆满交差。现了诸葛亮智慧超卓和周渝的嫉贤妒能。 3. 谴责小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这个概念,指中国晚清时的一种小说。戊戌变法失败后出现。主题是暴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抨击腐败的政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虽然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要求,但是对当时的清王朝存在着幻想,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意识。代表作家作品有李伯元(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和刘鹗的《老残游记》等。 4. 《金瓶梅》:明末章回小说名,兰陵笑笑生作。为长篇世情小说的开山作。以官商西门庆的生平为线索,描写了市民生活的各个层面。作品写了五大板块的内容:一是西门庆的家庭生活,主要写他与家中女子的性事;二是写他的官场生活,上至朝廷,下至他具体的办案;三是他的经商活动;四是他在妓院中的淫乐;四是他与酒肉朋友的相聚。这些内容犬牙交错,互相纽结。从面全面反映了晚明社会的城市生活。既有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残暴,也有新生的市民社会崛起因而产生的各种新气象。表现了中国社会强大的旧传统势力与新生的因素之间的冲突。因而作品有很高的认识价值。而作品如实叙写生活的写实手法,结构的多线并行的网络式结构等艺手特点,也对后来的世情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而已。”指贾府八十回以前“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多名年轻的男女夭折,家里败事不断,他人皆浑然不觉,而只有宝玉产生了悲剧情怀和人生无常的感受。 6. 脂砚斋评《石头记》:指《红楼梦》早期版本上加的一些评语。《石头记》是《红楼梦》的原名。脂砚斋是评论者的别号,姓名不详,但观其评语,与曹雪芹关系异常密切,当是其身边亲友。今称脂砚斋评语,其实并非脂砚斋一人所写。现加有其评语的,都是早期版本。对研究《红楼梦》原本内容,特别是已佚的八十回以后部 第1页 共6页 《明清小说史》作业参考答案 分,《红楼梦》的创作过程,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以及作品的思想艺术,均有重要价值。但其较为庞杂,也有一些地方歪曲了作者原意。 7. 话本与拟话本:两者并称,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的。话本是宋元时期民间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产生于口头文学说话。“话”就是故事,“说话”就是讲故事,话本是“说话人(说书人)”所用的底本。有长篇有短篇,短篇的叫“话本小说”。现存有明人洪楩编辑的《清平山堂话本》等。由明代文人模拟话本小说体制写成的小说则为拟话本小说。“三言”就是中大部分是经编著者冯梦龙加工过的宋、元、明话本小说,也有他自己的创作。一般认为“三言”已属拟话本小说。“二拍”和《型世言》也属优秀的拟话本小说。 8. 《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意思是:诸葛亮的才能,在练兵方面是长处,却不善于出奇制胜;而政治家的才干,优于军事家的谋略。《三国演义》尽管将他的军事家才能神化,但是却掩盖不了他长期北伐失利的历史事实。这与他用兵太过循规蹈矩有很大关系。在作品中,他每次北伐,总是在同样的时机,走同样的路线,因此敌方可以从容布防。而魏延曾向他提议由自己率兵,从长安正南子午谷出奇兵袭夺长安,前后夹击魏兵,本是妙计,但被他以太险为由拒绝。 9. 世情小说:其来源可以追溯到魏晋以前,但主要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后,一般专指描写世俗风情的长篇章回小说。以《金瓶梅》为开山之作,其后明清时期世情小说题材相当丰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均有涉及。代表作还有《儒林外史》、《红楼梦》等。 10. 范进中举:《儒林外史》故事。范进参加秀才考试二十多次,五十四岁时方才因主考官周进同病相怜,录中秀才,接着又考中举人。他因兴奋过度而发了疯,被岳父胡屠户重打了耳光才清醒过来。中举之后众人一改以前对他的鄙薄,变为谄谀。而他也变成了四处打秋风,在母丧期间仍大吃荤腥的无德之人。借此,作者暴露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戗害,以及世人以科举成否为标准的炎凉变化,表现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精神。 11. 神怪小说:又叫神魔小说。专指明代中后期的一种长篇章回小说。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话本小说中的“灵怪”、“妖术”、“神仙”等传统的影响,吸取了道教、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以神魔灵怪的活动为主要题材,编著的长篇故事。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末流宣扬封建迷信,故事荒唐。代表作有《西游记》等。 1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称《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传奇”指唐代传奇,而“志怪”指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意思是作者用描写委曲细腻的唐代传奇笔法,来写类似粗陈梗概但内容上离奇古怪的六朝志怪题材。 13. 小说界革命:晚清文学改革运动这一。与诗界革命、文界革命一样,是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的推动和西方文学作品启示的结果。梁启超于光绪二十八年(,,,,)发表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成为小说界革命的纲领。它把历来被视作“小道”的小说推到社会的中心地位,变成知识界自觉用来作为觉世新民,改造社会的利器。很快形成了一个小说创作、小说批评和小说理论繁荣的局面。这种新小说与政治关系密切。 14. 《儒林外史》中王冕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这是《儒林外史》的主题。这个法指以《四书》《五经》取士的科举制度,文行出处表面上指文章、行为、出仕、退隐,实际上指读书人的行为准则。作者认为,“这个法”会将读书人都引诱到读书做官的路子上去,而不再重视道德操守和真材实学,表现出对科举制度的批判精神。 15. 睡乡居士《二刻拍案惊奇?序》称作品是“无奇之所以为奇”:指明代拟话本小说大都取材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但是在艺术上却奇异巧妙。在平凡中写出不平凡的效果。这种奇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情节方面常采用误会巧合的手法,写得曲折多变,出人意料;二是常喜欢用一些小道具贯穿始终,使整个故事既结构完整,又波澜叠起;三是突破了短篇传统的单线结构模式,而尝试用复线结构,板块结构和变换视角。 第2页 共6页 《明清小说史》作业参考答案 16. 才子佳人小说:这是专写才子与美女相爱故事的小说。其来源久远,可以追溯唐代传奇。以后宋元话本小说与拟话本小说中也是常见题材。但一般专指清代初年的一种中长篇章回小说。由晚明话本拟话本小说发展而来,篇幅增长至,,,,,回,书名多仿照《金瓶梅》,由主要人物姓名中各抽取一个字拼合而成。叙写才子佳人才色相慕,好事多磨,终成连理的过程。其道德化倾向较强。代表作有《平山冷燕》、《玉娇梨》等。 17. 红学: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与《红楼梦》创作同步产生。可分成四个阶段:最初是评点派,以“脂砚斋”为代表。通过对作品的评点,来说明本旨,提示本事,探索艺术;其次是索引派,又称旧红学,以蔡元培为代表。主要是将作品比附为史书,有政治史宫闱史等说法;第三是新红学。将作品视为作者曹雪芹的自传体小说。主要研究作者家世生平与作品以及相关内容的关系。代表人物有胡适、俞平伯和周汝昌;第四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研究,全面研究作品与社会,作品思想内容,以及作品艺术特色等方面。 五. 简答 1.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史有其事,发生在北宋末年徽宗年间,《宋史》中多有记载。见于《徽宗本纪》、《侯蒙传》和《张叔夜传》中。其事大略是宋江等三十六人于徽宗年间在河朔起事,横行十余郡,官军不敢阻挡,后被海州知州张叔夜招降,事在宣和三年(1121)。而梁山泊农民起义事也确有其事。洪迈《夷坚乙志》称,宣和七年,户部侍郎蔡居厚罢知青州,不赴,归金陵,疽发于北而卒。其所亲王生死后复苏,谓己见蔡受冥谴,嘱其归告妻子,称现在阴间正揪住郓州一事不放。他的妻子恸哭道:“侍郎去年帅郓时,有梁山泺(同“泊”)贼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诛之。”此书在四十三年之后是四十三年之后成书的,所说梁山好汉结局应不错,当然冥谴是靠不住的。但现存史料看不出两次起义之间有什么关系。看来后来的民间艺人将宋江等人之事和梁山泊事揉合起来了。最初是民间口头传说,在南宋时已经成为广泛流传的故事。成为说唱艺人最喜爱的题材之一。宋末元初人龚开的《三十六人画赞》完整地记载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并在《序》中于:“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罗烨《醉翁谈录》在“话本小说”中的朴刀杆棒类中,著录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和《石头孙立》等,但这时还是独立的英雄故事。而到了宋末元初的时候,出现了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写到了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和宋江杀惜三事。末尾还提到了张叔夜招安、征方腊和宋江封节度使。这表明水浒故事已经从短篇人物故事演变成讲史故事。元代产生了一大批水浒戏,存目有三十三种,其中六种保留下来。在《李逵负荆》和《双献功》等作品中,水浒英雄发展到七十二人和一百零八人,对梁山水泊的描写也接近了《水浒传》。《水浒传》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于元末明初产生的。 2. 《红楼梦》续书之我见 《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这基本上是学界的定论。但后四十回的作者,却大体上有两种看法即高鹗续作和程伟元、高鹗在残稿基础上的补作。学生可任采一种: 早期的版本都是八十回。八十回以后的那部分稿子没有最后写定,脂砚斋等人曾经读过,但这一部分稿子后来下落不明。现在我们读到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是作者死后二十多年后才出现的。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年,程伟元和高鹗用木活字刊行了120回本的《红楼梦》,这被红学界称作“程甲本”,第二年又作了一些修订,重新印行,这被称作“程乙本”。从此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人们大都认为这就是《红楼梦》的本来面目。 (1)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专家们经过研究,认为后四十回并非曹雪芹所作,而是高鹗的续作,程伟元则是运作此事的书商。其主要理由是,后四十回中所写的结局与前80回中的预示和脂批的提示多有不合,如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判词和曲子说到贾府最后的结局是“食尽鸟投林,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程高本的结局却是“兰桂齐芳,家道复初”,而人物的归宿也多有不合。脂批中提示的一些重要关节,也没有涉及;程高本的第120回说到,空空道人再次经过青埂峰下时,见到第一次抄录后,石上的文字又多了一段以后的事,这是程高补作的内证;而特别是高鹗的妻兄张问陶诗《赠高兰墅鹗同年》中的一句“艳情人自说红楼”下自注:“《红楼梦》 第3页 共6页 《明清小说史》作业参考答案 八十回以后俱为兰墅所补。”这种看法已为学界广泛认同。 (2)但是认为后40回是程高在他人文稿基础上补改而成的学者也大有人在。从胡适以来,学界认为程伟元在程甲本的序言里说的先得手抄本八十卷,又竭力搜求,先得二十余卷,后偶从鼓担上得十余卷,正合原目一百二十回,纯属为抬高续作的身价的故做玄虚。但乾隆稿本的发现,证明程伟元的说法大体属实。据专家研究,这个本子是由若干人抄成的,前八十回属脂本系统,而后四十回中有二十一回是在一个文字比较简略的本子上做了修订,除个别之处对原文有一两个字的删改外,对原文没有什么更动。但却进行了大量的添加,有些地方的添加甚至超过了原文。这些新增的文字,与程乙本相同。而基本没有改动的十九回,显然是因原稿添改太多已无法阅读, ?所以重新抄写过。而还有专家认为,增添的文字出于程伟元的手笔,因此“这是《红楼梦》后四十回出于程伟 ?元修订的本证”。而这个稿本上还有“兰墅阅过”,“兰墅太史手定”的字样,则是高鹗参与审阅修订的证据。如此看来,张问陶说的高鹗“所补”,可能不是指续补、续作,而是指补苴、补充。甚至有人认为,“可能是根据 ?部分残存原稿加以修改,补写,并非完全由高鹗续作”。这种看法不无道理。首先,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有着整体性。如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以及贾府整体的没落结局,人物性格的总体走向。而且作品艺术性的下降并不明显,有相当一部分的描写相当动人。其风格有着明显的承贯性。而后四十回之所以能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很少有人提出他人续补之说,与其在思想和艺术与前八十回的接榫密切相关。清人张新之认为:“有谓此书只八十回,其余四十回乃出另手,吾不能知。但观其通体结构,如常山蛇,首尾相应。安根伏线,有牵一发全身 ?动之妙。且词句笔气,前后全无差别。”当代著名历史小说作家、学者高阳在对《红楼梦》后四十回做了深入的考证研究后,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说:“后四十回的文字虽不及前八十回,但一般公认还是相当不错的。我不认为高鹗有此能力。尤其是续书比自己创作还难,因为得抛了自己的一切,去体会别人的风格。如果高鹗续书能够看不出续的痕迹,那就比曹雪芹还要高明了”;“后四十回既非高鹗所续,更非另一‘满人’改写,那么,当然是 ?曹雪芹的原著了”。当然这种说法也还有问题,因为乾隆稿本的底本与脂砚斋等人看过的八十回以后的部分仍有较大出入,可以肯定不是曹雪芹的原作。但是有很多情节合乎脂批提示甚至影指曹家的实事,因此赵岗认为: ?“它的真正作者很可能是一个曹家本家的人。他很了解《红楼梦》故事的背景,他也读到过雪芹的全部原稿。” 3. 我看“二拍”创作意图与作品社会效果的矛盾 作者凌濛初是晚明反封建礼教的进步文学家。在“二拍”的性爱描写方面,他总体上有两大创作意图:一是用其来倡导人性的舒张。作者在《任君用恣乐深闺》中说:“岂知男女大欲,彼此一般。”二是反对纵欲,也反对在文学作品中对色情场面大肆渲染。在《初刻拍案惊奇?序》中说:“近世承平日久,民佚志淫。一二轻薄恶少((((((广摭诬造,非荒诞不足信,则亵秽不忍闻,得罪名教,种业来生,莫此为甚~”《凡例》中说:“是编矢不为风雅罪人”。 但是“二拍”中,却有着大量露骨的色情描写。与作者所宣称者明显有矛盾。其原因是:第一,这是晚明市民社会崛起后,其享乐主义价值观泛滥的时代风气的反映;第二,作者在某种程度上认同市民价值观,如肯定人欲,主张人欲的适当满足,反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观,因此描写了这种人类的本能活动;第三,但是作者明显反对纵欲,凡是一味纵欲者在作品中都下场惨烈。如《酒下酒赵尼媪迷花》、《西山观设箓度亡魂》、《乔兑换胡子宣淫》等作品中的人物,可看出作者以此劝善的用心。 4. 《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批判的异同 《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批判的异同两书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是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对科举制度中的弊端进行批判,如考官昏庸无才,徇私舞弊,致使真正有材之士无法脱颖而出;而后者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科举制度本身,认为以朱注《四书》、《五经》取士的科举制度,不仅用无人性的理学毒害了读书人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如王玉辉那样的人,而且也扭曲了读书人乃至整个民族的人格,直接间接地培养出了愚钝、麻木、无耻,不讲“文行出处”的文人。因此,后者对科举制度批判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超过了 第4页 共6页 《明清小说史》作业参考答案 前者。 5. 孙悟空形象的特点及美学意义 (1)特点。动物性、人性和神性的统一。这个人物不是一个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人物,但是有着现实生活的依据。他是一个天产的石猴,却生活在一个与人类社会相似的社会中,又曾先后进入仙界和佛界。因此他既是猴,又是人,还是神,动物性,人性和神性在他身上统一起来。他长得毛脸雷公嘴,罗圈腿拐子步,还有两片红屁股,即使变成庙宇,尾巴也变不掉,只好放在庙后当了旗杆,因此而被二郎神识破。不仅长相上,而且行为上也是猴子,好动不好静。他说,就是把他拴柱子上,他还会爬上爬下,最怕坐禅。而他又具有常人喜怒哀乐种种感情。而他作为一个敢为理想献身的英雄,与人类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是一致的而常人性格中的一些因素,在他身上也具备。如乐观幽默、争强好胜、自吹自擂、好戴高帽等,都很容易引发读者的亲切感,在他身上发现自己或身边之人。而他神通广大,手中一根一万三千五百斤重的定海神针金箍棒,善能降妖伏魔,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还有七十二变化„„作者把一切所能想到的神通几乎都赋予了他。动物、人和神完美地结合到了这个文学典型身上,离开了任何一点,都不是孙悟空“这一个”。 (2)美学意义。在中国以往的艺术形象中,还没有一个能将动物性、人性和神性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神话志怪系列的小说中,这个形象的出现,是一个重大收获;在中国叙事文学史上,这个人物的出现,是一个重大的发展;在世界浪漫主义文学史上,这个典型的出现,标志着一个重大的突破。 六. 论述 1. 《红楼梦》的写人艺术 (1)打破了好人则全好,坏人则全坏的模式,精心刻划人性的复杂多元性。作者在塑造人物时,采取了一种复合的评价模式。他并没有单纯用一种善恶分明的道德模式给人物贴上标签。他评价人物,可以说是将两个层面,三种立场结合起来。 第一个层面来自于作者的出世观,即佛教的色空观。他站在这种立场上来认识和解释人生,认为只有到了这个层面,才是人生的最高和最终的归宿。 而第二个层面是在世俗世界。作者则没有采取无是非的立场,而仍是有着道德原则的。他的道德原则有两条。 首先是作者本人的,他扮演了双重的社会角色,他既会站在以儒家学说为主、也包括一般人所认可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立场上评价人们的作为,写出人物的善恶是非属性,又往往会站在人自然天性的角度赞同一些背离主流价值观的作法。 其次是宝玉的人物评价体系。宝玉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而他对女儿,还看其与自己“一味任性”的契合多寡,而区别对待。林妹妹因不说“混账话”,被他当作第一知己,将自己的爱情给予了她。 作者的评价体系与此有一致之处,当然,二者之间也有不同,作者又往往会站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立场上。这就造成了读者在读《红楼梦》时,往往与宝玉的评价不同,最认同的女子,不一定是尖酸刻薄、多愁善感的黛玉,而温柔敦厚、读书知礼的宝钗和天真烂漫、豪爽直率的湘云,虽然没有赢得宝玉的爱情,但也很有读者缘。而因为讲了“仕途经济”而被宝玉说成是脏了他的地方的湘云,往往更受人们喜爱。 而这三种评价模式中,显然作者的那种世俗的既具有传统道德意义而又尊崇个人自由的评价体系占着主导地位。这就使得作者在评价人物时出现了双重以致多重标准,使作品中的人物难以用单纯的是非善恶标准来衡量。 (2)摆脱概念化,从活生生的个体出发,写出人物的独特性。作者没有采用中国传统小说中先确定好道德或性格模式,再用人物来对这些理念进行铨释的做法。他要严格的从现实生活出发,根据一个个人物的不同个性,在作品中将他们重现出来,既便是对他们做出的道德宣判,不是源自于作者先入为主的观念,而是依据他们各人本身的行为。作者对贾宝玉的评价,持有非常复杂的心理。在写下“无材可去补青天,枉入红尘若许年”,以及 第5页 共6页 《明清小说史》作业参考答案 在第一回对少不更事的愧悔时,我们都可看到他对贾宝玉生活方式的负面评价。他在道德观上,对贾宝玉这个人物并非持肯定的态度。但是在具体描写中,他对这个人物的所作所为的欣赏和喜爱,简直难以掩饰。 (3)在参照和对比中凸显人物性格的差异。。他通常喜欢围绕着一个事件,写出各人的不同反应,使人物的神态性格毫发毕现。 (4)细腻的心理描写。《红楼梦》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与传统小说相比,已发展成为价值的多向复杂运动,各种选择纷呈,使人物陷入多重心理冲突之中,并且,心理活动中有了大量的感情活动。总之,这种心理活动的复杂多变,使心理描写中的非理性的成分大大增加,已经具备了一些现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这无疑更符合人类心理活动的实际。 2. 试述《水浒传》的主题。 (1)官逼而民不得不反。即金圣叹所说的“乱自上作”。作品前七十回写了众多英雄被黑暗的社会和腐朽的统治者逼上梁山的故事,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这一点; (2)造反是为了改善封建统治的环境,而不能危及封建制度和最高统治者,即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3)在个人受压迫损害与封建统治根本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应做出牺牲,即宋江说的宁使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 (4)造反者不要想着授官晋爵、封妻荫子、光宗耀祖,而最好是功成身退、归隐湖山乡间。如燕青。 说明:主观性试题的答案仅作参考。 3. 贾宝玉 要从贾宝玉的价值观入手分析。贾宝玉的价值观,有两个既有重合又有冲突的方面。 (1)贾宝玉的“一味任性”。脂砚斋在第十九回“任性恣情”处夹批道:“四字更好,亦不涉于恶,亦不涉于淫,亦不涉于骄,不过一味任性耳”。这是对宝玉处世为人的最好概括。说白了,这就是按照自己选定的目标和方式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这种“一味任性”的自由,只在理想中存在,而在现实世界中,却不能不受到来自外界及其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各种因素的限禁,体现在宝玉的身上,就是他偏离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与整个社会传统对于成功男性的认同和取向形成无法调和的矛盾冲突。在封建社会,社会主流价值观对成功的男性要求是内圣外王,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贾宝玉与这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的格格不入是显而易见的。 1)对“读书知礼”的厌憎和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方面。他不爱读书到了反常的地步。对传统的礼的态度,他明显有着两面性,既有遵从,也有叛逆。他的遵从,是由于自幼受到的教育的结果。但是,这是社会强加给他的。由于礼与他的天性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一但任由他的天性流露,就是另一套了,可说是无礼无法。而遵从礼教与自然天性的冲突,在他身上也有着非常复杂的表现。他与礼教有自觉一致之处,比如他对贾母、王夫人的那种孝顺。但这并非是有意识的尽孝道,而只是一种感情的需要,出自小孩子对母亲类的依赖。 2)对仕途经济的鄙夷。湘云劝他要讲谈仕途经济,而他却大觉逆耳,冷嘲热讽。 虽然宝玉的思想,还远没有发展到与传统观念彻底绝裂的高度,对儒家学说仍有一定程度的认同,但他的主导倾向,却无疑是悖逆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 (2)贾宝玉的女儿情结。他钟爱一切年轻美丽的女性。这种钟爱出自天性,与一般人所说的色欲并不相同。宝玉对青少年女性的泛爱,是从精神上真正体贴对方,关爱对方,处处替对方着想,与对方息息相通,心心相印,而色欲的成分则少而又少。 (3)贾宝玉价值观中一味任性与女儿情结的关系。在大部分情况下,宝玉身上的一味任性与钟爱女儿这两种价值是一致的,彼此和谐相处,正如我们在上边看到的。但是,有时其间也会发生冲突,而这就逼使他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不得不舍弃一方。而更受他重视因而得以保留的一方,无疑在他的价值序列中居于更高的层位。而在这种一味任性中,显然还分有等级。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敌意反抗、对女儿的钟爱和对一些物品的钟爱,都可划入,但前者显然居于核心,而后两者则不能完全囊括于其中。在女儿情结与心爱物品的冲突中,最终牺牲掉的是心爱的物品;而在对社会的敌意与女儿情结发生冲突时,最钟爱的女儿也只好弃置不顾了。这在晴雯撕扇和宝玉抢白湘云两个情节中可以看出。可见对贾宝玉来说,一味任性较女儿情结来得重要。 第6页 共6页
/
本文档为【【精品】《明清小说史》作业参考答案78】,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