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经络实质探讨

经络实质探讨

2017-11-15 50页 doc 237KB 5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2581

暂无简介

举报
经络实质探讨经络实质探讨 杜群军 (重庆天基权量子医学研究院,重庆 430039) 1 经络网论 1.1 2000多年前中国古人提出经络概念并利用其诊治疾病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就是说经脉是主干,从经脉上横向支出许多“络”,络脉又分支出许多孙脉。中国前人说经络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经经筋、十二皮部、三百六十五个穴(约数)构成。经络“内属府藏,外络支节”,其意是人体经络向内与脏器(器官网)相连接,向外通过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与四肢和穴位相关联,经络是一张能表达人体内外信息...
经络实质探讨
经络实质探讨 杜群军 (重庆天基权量子医学研究院,重庆 430039) 1 经络网论 1.1 2000多年前中国古人提出经络概念并利用其诊治疾病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就是说经脉是主干,从经脉上横向支出许多“络”,络脉又分支出许多孙脉。中国前人说经络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经经筋、十二皮部、三百六十五个穴(约数)构成。经络“内属府藏,外络支节”,其意是人体经络向内与脏器(器官网)相连接,向外通过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与四肢和穴位相关联,经络是一张能表达人体内外信息的网。 1.2 科学实验经络确实存在 每个人经络感传或能量不同,上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组织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用统一的方法和进行了17万例调查,得出感传出现率差大,从5.6%到45.,,不等,同时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感传线与古代经络线路图一致(证明经络客观存在),不同的刺激原产生不同性质的感传感觉(因人而异),双向传导,传感速度为10厘米/秒左右,感传可阻断的压力为500克/平方厘米(可阻断),感传能回流(双向),感传有停顿点(穴位有半导体性),感传有趋病性(向低电位传),有隐性感传。说明经络是导电的。 法国学者发现在某条经脉的穴位上注射同位素后,同位素示踪原子的运动或分布是循经脉的。 在此基础上中国学者进行了循经脉声特性的传导和测量的研究,即当向经脉上某穴位输入声信号时,循经脉可以检测到具有输入声信号特征的信号,如检测到相同的频率信号等,而在经脉外则检测不到。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所郑利岩教授通过大量实验得出较为系统的人体声波科学数据。物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声波属机械波类,其频率在低频段,是组织或器官运动时产生的,不是电场与磁场作用产生的电磁波。 日本芹泽胜助等对人体各部进行拍摄全身红外热像图照片2万张,发现穴位部位的温度比其周围组织高0.5-1.0 ?。西条一止通过同样实验验证此论。获原挥章报道,应用红外线摄影技术通过温差可清楚地确定经穴部位,经穴在体表的直径为2 mm。 总之,各种实验证明经络存在,其规律、特性说明经络是每个人都有的、一体的、可分为支网(循经),所以可以科学地称经络为经络网。 物质存在就有物质形态与属性。现象是本质(物质)的表达。是物质就可以被理论证明和实验证明。 物质分为固体、液体、气体和波四状态。 假设经络通道是有形的固体,即使相当小也能在解剖时既便不被肉眼见到也能通过显微镜见到,但我们没有见到,说明经络通道不是固体形态。 假设经络通道是液体的,它最有可能是水和其他小分子离子(无机离子),因为只有水和小分子离子能让各种各样的细胞接受,千百年来医师在施针时并不能放出水,如果是水,一是我们能通过仪器抽出水,二是当脏器过力运动时,经络传导会发生变化不走“正道”,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三是电磁波在水中传导衰减十分严重或说电磁波在水中难传导,所以 1 说经络通道也不是液体。 排除固体和液体后,可肯定地说经络通道是毛细管样气道,是脏器筋膜和细胞膜“围成”的(与生俱来的),类似分子载留量只在几十个道尔顿的中空纤维膜或说是逆渗透膜,只是气道膜的渗透孔径只能容水分子和无机离子通过,俗喻为衣袖,内为主通道,外壁可渗通小分子,即具有渗透膜功能。 “4-2=2”法揭开经络实质:4个排除2个,则剩2个,即说经络网是气道,走行的是波(电磁波和机械声波)。 电磁波能使小分子运动加速,即可使水加热,如微波炉加热~电磁波推动水分子向脏器和细胞内运动——波向细胞推水,我们可定义磁推力。 脏器和组织上的细胞向气道内渗水,其力称为渗水力,正常时磁推力和渗水力保持平衡,气道内无水,这种平衡是由人体主程序决定的。气道内的各种电磁波在气道网内可自由运行。 但通过后天锻炼——气功可提高平衡质量——气功(意念作用神经网和经络网)能使气道增粗和缩细,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加脏器组织内电磁波量和强度,即可提高体质,增强抗病能力。 气道壁,亦称经络通道壁,因其是脏器筋膜和细胞膜围成的,所以是水膜,便可以导电,所以经络网具有导电性,经络网是全身的,即可说人体具有导电性。 日本中谷义雄所言的“良导络论”等无数实验和现象证明了经络导电和人体导电。 证明经络通道是气体和内容物是电磁波实验:当向人肩部穴位(室温10 ?)施电脉冲三四分钟后,肉眼明显看到在其头顶上方有水蒸汽冒出。这说明电脉冲加热了气道内气体,使其膨胀向总网扩散,由于膨胀速度过快,气体只好冲出经络端阀~所以我们肉眼可见“热气”(室温差)。 2 经络阀窗论 通道是空洞(除气、波无外物),穴位就不能是空洞,它表现“半导体性”,可全通,可半通,也可不通,所以正如中国锺新淮教授所说穴位应改称为节点,其实应科学形象地称为阀位。经脉与络脉间的称为经络阀、络脉与孙脉间的称为络孙阀、起和终于末端(内脏和表皮)的称为端阀,分为内端阀和外端阀,前者与脏器相通,后者为脏器经络终端。 汗毛孔向内与孙脉相通,向外与体外的气体相通,所以形象地称汗毛孔为经络窗,外面热时打开,冷时关闭,神经系统自动控制,也说明经络窗周围是神经元感受器。 这样可以说经络网是由经脉、络脉、孙脉、阀位、窗组成。 人身处处是阀:“阿是”穴就是最有力证明。在临床上常发现病人疼痛感或治好他并 不在上标注的穴位上,医者问“是这吗,”病人回答“阿,是,”于是就诞生出“阿是穴”。 感觉到内外气体相通,古人称人体乃气之容器~ 经络通道是气道,那么中医称的“穴”其本质是什么,不能是难变形的固体,只能是液体,它是阀周围组织产生的。它只能是小分子如水分子和无机离子(汗的成分),气道内压力、湿度、电磁波总量正常时,各阀位应无水。 经络阀是经脉气道与络脉气道连接点,两道能形成夹角结构,膜在此处变薄,同时组织运动时受力最大,渗水性增强。 当组织有病变时,脏经络力减弱,不能对本气道之气加热如常,气道内温度下降,导致络孙气道压力减小,即磁推力下降,脏器端络孙阀和经络阀水增多形成半水膜或全水膜——阀半关或全关。 液阀开关由经络通道内外气体温度湿度冷热关系、脏器功能产生的电磁波和神经刺激收缩、外界电磁波决定的。 2 当某一脏器病变则产生经络韵不足,磁推力下降,气道内生水,气道内气体湿度增大,由于阀结构特殊性,形成水膜,重之出现疼痛。 毛细血管网和末梢神经网覆盖全身,在阀周围也同样存在毛细神经和毛细血管,施针治病是要减少阀水和影响神经传导,在临床上施针讲粗细、长短、力度、温度、角度、速度(四度)、手法(提拉转抖搓捻)等,针灸治病是客观的,机理(推理)应是针让经络阀、络孙阀水膜减少、施针者静电进入受针人阀周围、加热阀位水膜促其缩小,增大通气口、刺激神经调大开口和调粗气道,终使进入脏器孙络气道电磁波增多。解剖学证实,经脉上的穴位往往是神经密集的地方。 3 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经络 黄应秋 (将乐县第四中学, 福建 353300) ,摘 要, 多细胞生物体生长发育是~通过细胞间互作构成的组合调控信息~调控着 基因选择性表达~实现按基因中的遗传信息既定性渐成式地表达生物遗传性状的过程。 该基因表达的组合调控信息构成的网络系统~决定着生物遗传性状表达~故称遗传性状 表达调控网~调控网的这种存在方式决定了它表现为隐性、网络着一切体细胞又反映着 细胞的性状、功能状态及分布规律。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在中医学中称为经络。生理功 能系统是基因表达的内容~经络是基因表达的调控形式~它们同时表达、互为因果。组 织自我修复再生的机制是针灸治疗的原理。 ,主题词, 生长发育, 组合调控, 遗传性状, 调控网, 经络, 针灸原理 一个多细胞生物体能够按基因中的信息表达出完整的生物体,是因为多细胞生物体生长发育时,基因表达调控的途径构成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经络。 [1] 1 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 多细胞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是一个没有统一控制中心,只有遗传信息贮存核心DNA(生理功能系统都有统一的功能控制中心,如神经系统有大脑),它通过“核质互作”的方式实现表达调控,是DNA和蛋白质的分子固有结构决定的。具体表现为,细胞增殖的调控不仅要遵循细胞自身的增殖调控规律,同时还要遵守生物体整体的调控机制的调节,已表达出的细胞间互作构成的胞外组合调控信号,在细胞的命运是分化还是分裂都是起着决定性的作[2]用,它引发组织特异性基因选择性的表达,实现严格按基因表达的程序,级联启动、既定 [3]性渐成式地表达。基因表达的调控途径包括: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与胞外组合调控途径,是决定生物体生长发育整体遗传性状表达的组合调控网络,故称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简称:调控网或网)。这种表达调控方式,使每一个体细胞都构成调控网成分,故网也网络着一切体细胞;使基因表达的内容和调控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不需形成专门的调控细胞等,调控网表现为无调控细胞的“隐性”。一切多细胞生物体上都有调控网。 来自于同一胚层的,顺生长轴生长的细胞对应的网自然就构成了纵向的调控网络;同一部位与生长轴相垂直的来自于同一或不同的胚层的相邻细胞,它们之间的网构成了横向的调控网络;纵、横向的调控网络就构成了多层次、立体的调控网。半保留复制使同一生物体上的每一个细胞上DNA都相同,只是表达的基因组有差异,所以每一个细胞都具有全能性,即细胞全息性,例如:克隆。由同胚层发育而来的同种组织(例:肌组织)表现出明显的组织全息性,成了组织全息体,而由多种全息体构成的器官或肢体,有如小磁体构成大磁体,也潜在地表现出全息性,成了器官或肢体全息体,全息体上也对应地形成了全息网。全息性还 [3]表现在细胞分化调控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程序浓缩在每一个细胞的染色体上。由于潜在的全息性与器官性状功能分工的特异性和集中性,因此,也使调控网的信息传递途径产生了相对的集中性,从而使躯体上的脏腑及全息体上的全息脏腑间,都形成了与脏腑性状功能相对应的调控网的主干道和信息中心。细胞性状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多层次性,对应的决定和反映细 4 胞的性状、功能状态及分布规律的调控网,也表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同时,机体上的一切细胞的性状、功能状态信息也在网中传导,并在各全息胚上的全息对应部位表现出来,既体现出多层次的全息性,又使生物体成为有机整体。生物全息律从外形和功能穴位分布上总 [4]结了全息现象存在的普遍性。 2 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经络 将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与中医经络进行比较,它们共同的核心内容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皮毛的特殊分布并形成主干道,及其行气血、通阴阳的调节功能等(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再将网的存在方式、性质与大量的经络现象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出: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就是中医经络、主干道就是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同一部位由表及里的、各组织全息体 ,[58]上的全息脏腑间的信息联络主通道就是穴位。也有学者提出“经络系统很可能反映了人体[9]的发育途径”。 从“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经络”学说可得出,一切多细胞生物体上都有经络,他网络着一切体细胞,是与生俱来的。从脊椎动物Baer定律及解剖结构相似可知,其经络的分布规律等也是相似的。调控网的存在方式决定了经络具有遗传性和反映组织的性状和功能状态的性质,还有整体调控性、时间的周期性、空间分布的脏腑对应性、特异性、全息性、多层次性,无需形成经络细胞的隐性、差异的理化、生理和传导特性等。一切体细胞的的增殖与凋亡、再生与修复、疾患的转归都是在经络的调控下实现的。该学说能够解释现知各种经络现象。 对中医经络为何是沟通表里上下、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体、调节机体各部机能的一种特殊通路系统,《灵枢?经脉》中说的“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与《医学入门》所说“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的道理就有更深刻的理解了。试想:多细胞生物体上没有经络行吗, [10]3 生理功能系统与经络系统的联系和区别 生理功能系统是基因表达的内容,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和兴奋性的执行系统。在人体上构成了相关的调节环路(例神经、体液系统),对靶细胞产生远距离同步调节其新陈代谢和兴奋性、调节生物体的生长与发育的程度,确保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调节生物体适应外环境,并与外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为经络调控创造了条件。 经络是基因表达的调控形式,它通过近距离的组合调控方式,决定遗传性状的表达,并通过网络实现远距离的整体相关调控,使生物成为有机整体。它是决定生理功能系统存在的表达调控系统,是生物表型性状趋向基因型的适应性表达的动态调控网。两个系统是同时表达、互为因果的,联系和区别如下: 表达? 功能活动? 基因 (经络系统) (生物有机体)(生理功能系统) 生理功能 ?反馈控制表达 ?维护 , , “隐性的”遗传性状表达调控过程 “显性的”生理功能活动调节过程 这样,中、西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就有了共同的生理基础。 5 4 针灸治疗原理 针灸等对经络的刺激,是直接作用在网的主干道或其信息中心穴位上的应激原,被刺激部位的细胞这时对应激原的作用产生积极主动的反应,激活了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和转录因子,激活了促进组织再生的基因表达调控途径(经络),使部分细胞进入分化修复增殖周期,[11]使细胞外基质成分、生长因子、抑素、应激蛋白等发生了适应再生状态的改变。不同的应激原作用于细胞后,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启动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以保护细胞防止损伤或修[12]复已发生的损伤。同时,应激原的作用使受刺激部位的细胞群的性状、功能状态发生改变,产生的信息就会通过经络(经脉)传到经络所络属的部位,同样也激活经脉所络属的组织的性状和功能状态,产生调节生理作用和修复再生作用。若这时产生的超常量的性状功能状态信息,对经脉沿途分布的神经末梢形成了阈上刺激时,受刺激者就会体验到沿经传导的酸、胀、重、麻等特殊的感觉,这就是循经感传现象(得气)。当压迫在组织上的机械压迫的压强2 o达到足够大(500 g/cm以上)、温度降到足够低时(使穴区温度低于21.16?0.4 C)、或局部注射生理盐水、奴弗卡因等改变了组织的功能状态,迫使组织中的细胞间正常通讯中断,就会使正在传导的感传发生阻滞,随着感传的被阻滞,针刺的效应亦随之显著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解除阻滞,细胞间正常通讯恢复,针效即随之恢复。循经感传的传导速度:细胞的直径10,100微米,单细胞受刺激动作电位产生与细胞间传导时间约0.5毫秒。则单细胞传导动作电位速度等于10,100微米除以0.5毫秒,等于2,20厘米每秒的范围,与循经感传[7]的速度相符。 病患部位,从调控网角度看,就是局部细胞间的正常互作通讯(经络)紊乱,由于组织自身都有修复再生的能力,自身也会痊愈。当在治疗性的针刺等作用下,从其他部位(健侧)传来的更强的性状机能状态信息及修复再生物质和能量,就会产生生理作用和促进痊愈。若病患部位的患病时间超过3个月时,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都会使病患部位的细胞的自我修复的基因关闭,成了慢性病。针灸刺激对应穴位,产生的信息能量高,当沿经脉传导到病灶部位时,就可激活关闭了的相关基因重新表达自我修复,达到治疗慢性病恢复健康的目的。有机体上的不同细胞在受到不同的刺激时,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和释放不同的应激物质等,不同的病症需要不同的康复支持,从而有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穴位和治疗手法。针灸能激活基因的表达调控功能和再生修复功能,使病灶部位从失衡态恢复到平衡态,所以,针灸等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若与功能调节有关联的神经和体液调节系统等配合,对病患部位实行多途径调节治疗,效果将会更好。 癌症,从基因上讲是基因恶性突变所致。若从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经络学说上来分析,表面上看,是由于局部的某些细胞的基因恶性突变,该部位的组织细胞间的通讯改变,不构成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细胞增殖失去调控所致。从深层次上看,是经络的整体调控功能失常,当局部细胞的基因恶性突变,经络不能及时调控抑制所致。癌细胞转移更说明了经络的进一步失调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增强经络的功能就可以防癌、治癌,针灸也就可以防癌、治癌。对于热稳定性差的癌细胞,用灸治疗比用针刺的效果更好。虽然在临床上已有人做过实验,由于不明经络的本质,推广也就难了。在明确经络本质后,并结合中、西医的理论就可达到更好的疗效。 5 参考文献 1 黄应秋. 细胞通讯构成了基因实现表达调控的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经络.中华医药卫生研究杂 志,2003;(2):9,12 2 桂建芳,易梅生.发育生物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31 3 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细胞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16,423 4 张颖清.生物全息律.自然杂志,1981;(4):243 5 张红卫.发育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 6 郑守曾.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7 王玢.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 祝总骧,郝金凯.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9 李岭,庄永龙.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经络现象.中国针灸,2003;23(3):150 10 黄应秋.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经络.第二届国际中医经络理论与替代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165 11 杨光华.病理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 12 金惠铭,卢建,殷莲华.细胞分子病理生理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2:127 7 针灸中药作用与耐药性难题破解 卢六沙 (湖南中医学院 院内五栋111号,长沙 410007) [摘 要] 正确进针“分肉之间”激活体液液晶重排序、直接调整着体液内蛋白体系的活性,对证处方的中药对生命体自愈机能因势得导~故对证时是药~否则只能当果作菜。针刺下体液重排最终达到的稳态、对证下中药所借的内生理自主平衡之“势”均源自基因~如此针、药同“源”~宜于临床上针、药同治~同时佐以适当的活动锻练就更佳。这对攻克“耐药性”难题是一大启示。 [关键词] 经络~体液液晶/排序~酶/蛋白活性调控~证~中药~针灸~耐药性~亚健康~神经 1 针刺“得气”之奥 针刺“得气”指针头已正确进入“分肉之间”。循经“分肉之间”筋膜间隙充满着体液 [1](细胞间液),其结构形态是多角、套管、复合、立体形的,与针刺“得气”发生于同一环境的还有酶元的激活,酶元从细胞中分泌出来,还须在体液内经过一个对其分子链构型的重整过程才能被激活。该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它与针刺“得气”间又有什么关系,确是个很诱人的论题。 在动物体液中广泛存在着一种物质——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HA分子可结合多于本身千倍的水,手性光学检查和核磁共振均表明,此时的HA分子在很大程度上以有 [2,4][5]序状态存在。其二级结构为螺旋结构,即胆甾相液晶,这与张氏的观察类同。在组织培养实验中,将成纤维细胞周围放置一些红细胞,这些红细胞会随成纤维细胞外周形成的光 [6]晕层而被斥开,该光晕层可被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 HAas)除去,说明该光晕层 3系成纤维细胞分泌出的HA。用[H]-氨基葡糖给予细胞去合成HA,发现所得HA分子量大且 [7]保持与细胞相连,这层细胞膜HA外壳不能被外来的HA所取代,具有保护细胞免受淋巴细 [8,11]胞和病毒侵害、抵御植物凝集素诱导的凝集反应等作用——这类实验结果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中医“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的“卫气”。 生命体之体液处于液晶态意义重要:液晶排序对外界作用反应灵敏。在“外界条件”的 [12]锚泊作用下,体液对针刺的刺激会以液晶体螺旋扭曲程度的敏锐改变反应出来,结果导致体液中蛋白分子链上各活性基团间纳米精度的相对位移——直接左右其活性。此类酶活性变 [13]动于神经末梢处激发的冲动把“经络,神经”联成一个整体,共担起“协调阴阳,平衡虚实”之重任。同样,为内分泌左右的“边界条件”作用下的体液排序过程,亦足以决定酶元等体液内的蛋白们之活性。 2 据“证”处方之妙 生命体及其体内共生微生物是互荣的。对细菌和病毒的直接杀灭会造成“共同体”不同程度的伤害。当然能对“外邪”免疫的还有疫苗,这又触及更深层次,只有通过基因,人体才能生成抗体,形成免疫力;同样也是通过基因,“外邪”们也能产生抗体,导致耐药性。 8 但问题是临床近百来年的抗生素面临的“耐药”窘境的五千年的中医临床史上却从未发生过——不论对什么人,同样药性(寒、热、温、凉)的中药均会产生相同的效应,针灸亦如此。缘何会这样,中医称,其临床手段作用直击“先天之精气(基因)”。这让人联想到甾体。甾体有3大特点:?能很容易地透过细胞膜;?对DNA有独特的影响;?生命体对其已适应了千百万年,因而易于被机体所解毒。譬如大“补”元气的人参就富含各种人参皂甙。故与其说是人参在大“补”元气,还不如说是在各种人参皂甙的作用下加剧了对DNA多片断的激活、复制、转录的过程,从而激发出了大量的“元气”。如此解说中药作用于“先天之精气”,似乎意味着以现有科学手段针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分析研究就应是一拿一个准儿。可现实却是不少中药有病时是药,无病时就仅能做果当菜。这又是为什么, 此问题显然已涉及生命最本质的特征——在繁杂的生存环境下,生命体都具有自主维持内生理平衡以延续生命之火的本能。恰似某质点被升离地面就具势能一样,患者内生理失衡之“势”被中医称为“证”。举个例子说,风寒“外邪”的入侵令体表经络“失序”、蛋白活性调控受阻、神经反射失常,此生理异常还会由表及里地扩展,“寒邪”亦加剧着这一恶性循环。“正不压邪”了,“寒势能(寒证)”重压下的直接表现就是畏寒、驱使患者主动地去加衣避寒。对此中医“据证而为”,更确切地说就是因势利导地据“势”而为。“寒者温之”意在释放生命体为恢复内平衡而蓄积的“势能”。这就是为什么对证时葱、姜都是药,不对证时它们就只能当菜吃——否则您定无法理解缘何七颗“安宫牛黄丸”就能将刘海若从“死神”手中夺回~也正由于中医在临床上是巧妙地利用“证”这一自主生理内平衡之“势”来愈疾,就使得循西药作用原理进行的中药有效成分分析实验屡屡地受挫~这是我们在用现代科学手段解析中药作用时务必正视的一大问题。 3 析“上工治未病” 针刺能直接地系统调整体液内蛋白体系之活性;据证处方的中药重在对生命体自愈潜能 的因势利导,它俩显然难遇“耐药”性问题,但其成立又都须有个前提——患者内生理必须处于尚能维持的“未病”状态,至少得是“亚健康”。故中医有“上工治未病”之说。但这并不意味着面对进入较严重的“已病”阶段,中医就束手无策了。如“善用针者„„以左治 [14]右,以右治左”:如果是右臂疾患,即右臂经络阴阳失衡。根据经络稳态调节原理,经络稳态在乎于边界条件,边界条件又因及内分泌。内分泌不正常的情况下直接对右臂针刺,疗效不佳。但若此时左臂生理基本正常,就可在左臂对应经穴进针。由于其处于正常的基准生理状态,追加刺激也不会将其经络之稳态引导到其他状态中去,但针刺却加剧了内分泌——左、右肢对应经络之稳态影响下的脏腑(指生理功能系统)分泌的活性物质在生理上亦是对应的,它们通过体液系统扩散到病肢(右臂)后,就直接调整了相应经络的边界条件,促进了病肢的康复。当然,能如此妙用人体自愈潜能者并非只此中医一家。 在早期用紫外灯治疗儿童佝偻病的医疗实践中,有位医生用紫外线单独照射患儿的一条手臂,结果发现对侧的臂骨也在恢复正常。这一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定是紫外线作用下皮肤中产生的活性物质通过体液系统作用到了对侧的臂骨上。这在当时推进了对维生素D生理机制的研究。西方学者就这样不自觉地利用了“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的经络,根治了因工业革命严重污染而猖獗一时的儿童佝偻病。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未曾读过《内经》、更不理会中医„„ 循经体液液晶体排序与其边界条件间的不协调制约着体液内蛋白体系活性的正常发挥,此不适可被针刺直接调整;经络边界条件成因于循经肌体组织腔隙壁的化学构成及其内分泌,能直接影响内分泌的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作用深及“先天之精气”的中药,可谓“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古老师训的真谛之所在。在这里需注意,HA内分泌直接形成经 9 络的边界条件,尽管可影响HA内分泌的外因千差万别,但决定HA内分泌的内因是“先天之 精气”,即针灸激活体液重排序最终达到的保持体液内蛋白体系活性正常发挥的稳态、以及 中药对证处方时所借力的自主生理内平衡之“势”都是由基因组的正常表达最终决定的。如 此的针、药同“源”,在“亚健康”拖累现代生活、尤其是“耐药性”危机严重的今天,具 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4 生命在于运动 进针须“得气”。而“气至病所”中的“气”指的是针感。针感所到之处,就是外力引 起经络液晶体重排、导致酶活性变动刺激循经神经末梢之处。一直重排到“病所”,令此处 因边界条件与体液液晶体排序不协调造成的体液内蛋白体系活性异常为这一重排序活动所 恢复。于是就“疗效显著”。有趣的是,有时即使没进针,这类“针感”也会发生:如久坐 起身,先是腿不能动,接着发麻,随后机能恢复。这个“麻”就是体液液晶体重排、酶活性 变动时刺激神经末梢的生理反应。 如此现象揭示出体液内蛋白活性变动与神经反射是多么地密切相关。由此还引出一大命 题“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一方面促进了体液的循环,更重要的是,由于“边界条件”的 存在,循经体液之活动不断地调整着经络气血,使之维持于保障体液内蛋白体系活性正常发 挥的“稳态”。这不仅对生存于体液内环境中的各细胞很重要,对神经反射能否正常进行几 乎就是决定性的——神经递质就是在孙络这一体液微环境中传递、代谢的~故在临床上宜提 倡针灸、中药与适当的活动锻练相配合,使无“耐药性”的中医临床疗效得以最大程度地发 挥。 5 参考文献 1 谢浩然.肺经路线组织结构的观察研究.中国针灸,1988;8(6):35 2 Chakrabarti B, Balazs EA. Optical properties of hyaluronic acid. Ultraviolet circular dichroism and optical rotatory dispersion. J Mol Biol, 1973;78:135-141 3 Hirano S, Kondo-Ikeda S. Molecular conform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in solution.Changes in the optical rotation and in the elution pattern of gel filtration. Biopolymers, 1974;13: 1357-1366 4 Darke A, Finer EG, Moorhouse R, et al. Studies on hyaluronate solutions by nuclear magnetic relaxation measurements. Detection of covalently-defined stiff segments with the flexible chains. J Mol Biol, 1975,99:477-486 5 张绍光,张绍明.人体经络存在的物质基础.自然杂志,1990;13(5):270 6 Clarris BJ, Fraser JRE. On the pericellular zone of some mammalian cells in vitro. Exp Cell Res, 1968,49:181-193 7 Prehm P. Hyaluronate is synthesized at plasma membranes. Biochem J,1984; 220:597-600 8 Fraser JRE, Clarris BJ. On the reactions of human synovial cells exposed to homologous leucocytes in vitro. Clin Exp Immunol, 1970;6:211-255 9 McBride WH, Bard JB. Hyaluronidaes-sensitive halos around adherent cells. Their role in blocking lymphocyte-mediated cytolysis. J Exp Med,1979;149:507-515 10 Clarris BJ, Fraser JRE, Rodda SJ. Effect of cell-bound hyaluronic acid on infectivity of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of human synovial cells in vitro. Ann Rheum Dis,1974;33:240-242 11 Font J, Auberg M.Inaccessibility of certain Ricinus lectin binding sites due to the increase 10 in hyaluronic acid during chick embryo development. Differentiation,1983;25:23-26 12 卢六沙.经络实质探析.中国针灸,1996;16(4):20 13 都兴菊.经络与结缔组织的关系.中国针灸,1989;9(6):53 14 卢六沙.经络运行气血辨.中国针灸,1997;17(7):423 11 经络是与血管和淋巴管同样重要的物质交 流大通道 王水明 (苏州市金阊区好帮手生物技术研究所,江苏 215011) [摘 要] 穴位并不是经络所专用。穴位区既是神经、血管、淋巴管和经络物质集中经过或进出各组织、各器官的共用安全通道~而且往往又是经络之间的联接点。经络线是由组织器官中功能相同或相近的细胞处的组织液~并联通与该组织器官相联接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组织液和起限制大分子物质通过作用的基质分子筛后串联而成的通道构成~在穴位处的经络很容易受到挤压。人体是个由多条首尾相联、内部纵横交错、富含多种离子的经络线构成的立体经络电网。经络是与血管和淋巴管同等重要的又一物质交流大通道~它们能及时地调剂余缺~把一处相对多余的小分子物质较快地转移到其他需要该物质的组织~以满足每个组织对物质的种类和需要量的不同要求~同时又平衡了生物电。人体生病往往是由血液循环异常或经络的异常运输等造成的。针刺穴位是用异物、磨擦和用电等方法直接接触和刺激穴位处的组织细胞~通过放出瘀血和组织液等~或通过补液来调节并平衡经络中和穴位处的渗透压和生物电~来恢复经络的正常功能,通过刺激穴位处的神经细胞~来恢复神经的调节功能~从而改善穴位处和与该经络相联系的病态组织处的血液循环~并疏通在穴位处受到挤压的经络~恢复经络的通畅。在针刺穴位的同时~对症使用中药~可以起到相乘的效果。 [主题词] 经络,循环~血管~淋巴管 经络和穴位的物质基础是人们争论的最大议题。近年来,为了弄清经络的实质,国内外的学者和机构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并有了许多新发现。例如:余安胜等人认为,穴位不是由一种组织组成的,而是由多种组织共同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因为从穴位的巨微解剖上可以看出,穴位处没有发现除血管、神经、淋巴、筋膜、肌、肌腱等组织之外的特殊结构。楼新法等人又发现,在足三里穴区的结缔组织中含有许多神经小分支和密集的小血管,而且针刺密集的小血管处更容易“得气”。第一军医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的实验也表明,人体经络线上没有发现特殊的物质结构,但发现经络线上有高出别的部位几倍到几十倍的钙离子。 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穴位区的细微结构了解得比较清楚,但对经络物质的运输方式和运输通道还是不太清楚。因为人们发现经络与神经、血管、淋巴、生物电有关,但人们既没有发现所期望的穴位细胞,又没有发现明显的类似于血管和淋巴管的经络管道,为此人们提出了许多假说。目前关于经络的假说主要有神经调控学说、血管调控学说、淋巴调控学说和生物电调控学说等,但每个学说还都不能圆满地解释清楚经络和穴位的机理和物质基础。目前认同生物电调控学说的人较多,因为生物电调控学说比其他学说更容易解释经络的作用。但大家对生物电的产生原理、生物电的传输方式,以及腑脏与腑脏中生物电的联系方式等还有不同的看法。 12 笔者也一直在关注经络的研究进展,也承认神经、血管、淋巴和生物电对经络的调控作用,但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同时分析了大家的研究成果,得出了如下结论:?穴位并不是经络所专用。人体中不存在单独的穴位细胞,穴位区既是神经、血管、淋巴管和经络物质集中经过或进出各组织、各器官的共用安全通道,而且往往又是经络之间的联接点。?神经、血管在进入穴位区前的管径较粗,穴位区是细神经、细血管等的密集区。?以细神经、细血管的方式通过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的穴位区,这是机体为了保护神经、血管等免受或少受因运动、弯曲、收缩、拉扯、挤压、电流、冷热等对神经、血管等造成的伤害,因为疏松结缔组织既有相当大的可伸缩性,能修复损伤,又有一定的抗拉抗压、绝缘和隔热隔冷作用等,从而使得疏松结缔组织能较好地保护经络的安全和功能的正常发挥。?穴位区细神经、细血管等的密集存在,也为机体带来了不利的一面,即:穴位区的细血管因为管径较细,易因故造成血液流动不畅甚至于瘀血。 关于经络,笔者认为:?经络与穴位是不同的,尽管它们是密不可分的。?经络线是由组织器官(腑脏)中功能相同或相近的细胞处的组织液,并联通与该组织器官相联接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组织液和基质分子筛(注:基质分子筛相当于一个过滤孔,直径大于该孔的物质不能通过此孔,而改由淋巴管来输送)后串联而成的通道构成,在穴位处的经络很容易受到挤压。?经络线中有高出别的部位几倍到几十倍的多种离子,所以经络线与别的部位之间有电位差存在。?经络中的物质(离子)能从高浓度的穴位一侧经络中经穴位扩散到低浓度的穴位一侧经络中去。?同一经络线上的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各个腑脏组织对物质的偏好和需要量是一致或相近的。?不同的经络由于它们所直接联系的脏腑组织不同,所以其传输的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也往往是不同的,表现为不同的经络对物质的选择和运输有其很明显的特异性和偏好性。 笔者之所以提出上述的这些看法,理由如下: 众所周知,锌对整个人体而言是微量元素,因为人对锌的需要量很小,但眼晶体、肺和前列腺对锌的需要量却很大,所以对眼晶体、肺和前列腺而言锌又是常量或准常量元素。所以说,每种元素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也就是说机体内不同的器官和组织细胞对元素等物质的需要量和具体的需要种类往往是不同的,而且健康的组织细胞中各种元素的成分和浓度又是很稳定的。 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并不都是同步的,吸收量也并不都是平衡的,所以血液中所携带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浓度往往也是不一致的,而且血液的流动方向不是人的意志所能控制的。 现在模拟一下细胞、组织液和毛细血管之间物质交换的情景。 假如毛细血管中有A、B、C、D四种微量元素,它们的浓度分别为:10 ppm、7ppm、15 ppm、5ppm,但某组织中的X细胞分别需要5 ppm、10 ppm、20 ppm、1 ppm,另一组织中的Y细胞分别需要15 ppm、3 ppm、10 ppm、12 ppm。 所以对X细胞而言,A元素就多5 ppm,D元素多4 ppm ,B元素缺3 ppm,C元素缺5 ppm。由于血液是不停地流动着的,A、B、C、D这几种元素也会不断地随血液流到X细胞处,所以缺乏的B和C就会逐步被得到补充,而多余的A和D也会从高浓度的组织液中迅速扩散到低浓度的X细胞中去,此时X细胞一方面能合成金属硫蛋白以解毒害,同时还会不断地消耗ATP主动地把细胞中多余的A和D转运回组织液中去,以维持细胞的健康。如果组织液中多余的A和D不能及时地被流走或运走,就会导致组织液中的A和D会愈积愈多,直至与毛细血管中的浓度相同,从而大大加重了X细胞主动转运该细胞中多余的A和D到组织液中去的负担,并消耗大量的ATP,甚至还会造成X细胞功能失常。 而对Y细胞而言,A元素就缺5 ppm,D元素缺7 ppm ,B元素多4 ppm,C元素多5 ppm。由于血液是不停地流动着的,A、B、C、D这几种元素也会不断地随血液流到Y细胞处,所 13 以缺乏的A和D就会逐步被得到补充,而多余的B和C也会从高浓度的组织液中迅速扩散到低浓度的Y细胞中去,此时Y细胞一方面能合成金属硫蛋白以解毒害,同时还会不断地消耗ATP主动地把细胞中多余的B和C转运回组织液中去,以维持细胞的健康。如果组织液中多余的B和C不能及时地被流走或运走,就会导致组织液中的B和C会愈积愈多,直至与毛细血管中的浓度相同,从而大大加重了Y细胞主动转运该细胞中多余的B和C到组织液中去的负担,并消耗大量的ATP,甚至还会造成Y细胞功能失常。 那么X细胞处组织液中多余的A和D能不能被及时地流走或运走呢,肯定能~否则组织细胞就会不正常,人也会生病。运走组织液中多余的A和D的通道我认为就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经络(之所以不可能是淋巴管和血管,是因为淋巴管和血管是单向输送的,而经络是能双向输送的,而且淋巴主要运输的是毛细血管静脉端无法重吸收的、又不能通过基质分子筛的大分子物质。神经组织也不可能,因为神经组织的走向和经络的走向并不完全吻合,而且神经细胞也不可能去运输组织液中多余的A和D)。正常时机体通过某一经络及其穴位的扩散作用,把X细胞处组织液中多余的A和D及时地输送到大量需要A和D的Y细胞处,以供Y细胞利用,同时改变该经络中生物电的电位。而运走Y细胞处组织液中多余的B和C的通道往往是另一条经络,该经络及其穴位能把Y细胞处组织液中多余的B和C及时地输送到大量需要B和C的X细胞处,以供X细胞利用,同时也改变该经络中生物电的电位。 所以经络对人体的意义有:?能调节余缺,把一处相对多余的小分子物质较快地转移到其他需要该物质的组织,以满足每个组织对物质的种类和需要量的不同要求;?当某一组织严重缺乏小分子营养物质而该营养短时间内又得不到补充时,经络又能通过物质的扩散作用把其他各组织中的小分子营养物质的部分地调剂并集中到该组织中去,以保证该组织基本的需求和功能的发挥,同时又不会明显地影响其他被调剂的组织的功能的发挥。 那么为何体内要有三条手阳经、三条足阳经、三条手阴经、三条足阴经,同时还有督脉和任脉等奇经呢, 在身体上放置三条手阳经、三条足阳经、三条手阴经、三条足阴经,同时还设有督脉和任脉等奇经是必需的。这是因为生物体内的各种物质都可以分成功能既对立又协同的阳性类的物质和阴性类的物质二大类。通常,阳性类的物质(如硫、铜、砷、维生素E等)能促进机体产热,阴性类的物质(如钠、氯、铁、维生素C等)会抑制机体产热。人体中每个腑脏、组织器官、细胞都同时需要阳性类的物质和阴性类的物质,但不同的腑脏、组织器官、细胞对阳性类和阴性类物质的需要量和需要的种类往往是不同的,根据细胞中所含物质的种类及其数量的多少,可以将细胞分成阳(温热)性细胞和阴(寒凉)性细胞两大类。 经络也分成阳经和阴经两大类,经络是根据经络线中所含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并结合经络所处的位置来命名的。阳经在外表,所以叫阳经,阴经在内在里,所以叫阴经,其中阳明经中所含阳性类的物质最多,太阳经第二,少阳经第三,太阴经中所含阴性类的物质最多,少阴经第二,厥阴经第三。同时又结合所联系的十二腑脏中某一具体的腑脏,把经络分成三条手阴经、三条手阳经、三条足阴经和三条足阳经共十二条正经,使得十二个腑脏中的每一个腑脏都有经络与之联接。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的存在是必需的,因为督脉是阳经物质的总渠,它能与六条阳经中的阳经物质进行交换并调节余缺,形成一个阳经电网。任脉是阴经物质的总渠,它能与六条阴经中的阴经物质进行交换并调节余缺,形成一个阴经电网络。人体中阳经网络与阴经网络首尾相联构成一个立体遍布全身的纵横交错的经络电网。 因为每个组织器官(腑脏)要求物质的种类和需要量往往是不同的,而不同的经络由于它们所直接联系的腑脏组织不同,所以其传输的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也往往是不同的,表现为不同的经络对物质的选择和运输有其很明显特异性和偏好性。 因为同一经络线上的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各个腑脏组织对物质的偏好和需要量是相近 14 或一致的,所以某一经络线上传输的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往往跟与该经络相直接联系的各个腑脏组织对该物质的偏好和需要量是相近或一致的。由于血液中所携带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浓度往往是不一致的,再加上督脉和任脉对物质的调节,所以在同一条经络线上的不同经络段中的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往往也是有差别的。 而且,经络和穴位中所含被输送的物质越丰富(只要不超过组织对该物质的最大的耐受量时),则与该经络直接联系的脏腑组织的活力往往就越高。 通过上述的安排,机体能迅速调节余缺,把一处多余的小分子物质及时直接地转移到其他需要该物质的组织,以满足每个组织对物质的种类和需要量的不同要求,同时又不至于造成混乱。 所以说,在身体上设有3条手阳经、3条足阳经、3条手阴经、3条足阴经,同时还设有督脉和任脉等奇经,这是大自然为了满足机体内每个组织细胞对各种物质的不同需求,而创造的与血管和淋巴管同等重要的又一物质交流大通道。 既然经络和穴位具有如此大的本领,人为何还会生病呢,原因主要有六:一是腑脏和穴位处组织较长时间的受凉或突然受寒或短时间吃入大量冰冷的食物;二是长期缺乏水和营养;三是突然超大量地摄入的某物质,超出了机体的调控能力,表现为中毒;四是营养成分之间长期不平衡;五是长期过度支出掏空了身体;六是较长时间的高温或组织穴位被烫伤。上述原因可以导致?身体的全部或局部出现因血黏稠和血管收缩等原因造成的血液循环不畅,甚至瘀血和痰饮,从而导致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力和新陈代谢减弱;?全部或局部的组织细胞缺乏水和营养,导致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力和新陈代谢减弱;?全部或局部的组织细胞中毒,导致生化反应异常,或产生的中间产物、有毒有害物质和代谢废物不能被这些组织细胞正常转化和及时排除;?全部或局部的组织细胞内的新陈代谢亢进,从而快速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全部或局部的组织细胞内出现部分的生化反应减弱,同时另一部分的生化反应又亢进的情况,导致这些组织细胞内的新陈代谢活动不协调、不配套;?部分组织细胞坏死,等等。 由于受寒和缺水等原因刺激了机体的神经,造成了机体的全部或局部(包括穴位处)的血液循环异常,从而导致了流经该组织细胞处的营养成分的数量出现了异常。异常的血液循环会导致与该血管有联系的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活动(包括对阴性物质或阳性物质的吸收和排泄)出现异常,甚至在其周围或内部出现瘀血和痰饮,从而又导致与该组织细胞直接联络的经络中的渗透压下降或升高和生物电出现异常。如果穴位处出现了瘀血,则会挤压穴位处的经络线和神经细胞,导致该经络的输送功能因该经络在穴位处受到了挤压等原因随之出现障碍甚至于不通,还会造成受挤压的穴位处的两侧经络线出现电位差,同时神经细胞的传导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异常的经络能影响与该经络有联系的其他组织的新陈代谢,最终导致与该经络直接相联系的各组织的活力减弱、休眠或亢进。 理解了经络和穴位的工作原理就很容易理解针灸、推拿、气功等方法的治病原理了。 针刺穴位是用异物、磨擦和用电等方法直接接触和刺激穴位处的组织细胞,?通过放出瘀血和组织液等,或通过补液来调节并平衡经络中和穴位处的渗透压和生物电,来恢复经络的正常功能;?通过刺激穴位处的神经细胞,来恢复神经的调节功能,从而改善穴位处和与该经络相联系的病态组织处的血液循环,并疏通在穴位处受到挤压的经络,恢复经络的通畅。针刺穴位的结果是提高了组织细胞的活力或抑制了功能亢进的组织细胞。 火灸和推拿能平衡经络和穴位处的生物电(因为不同皮肤层处的生物电是不同的)并提供热量,提高组织细胞的活力。 刮痧是通过挤压和磨擦产生的压力和热量,来平衡经络和穴位(包括阿是穴)处的生物电,并驱除皮下组织细胞处的瘀血,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皮下组织细胞的活力。刮痧能把皮下组织细胞处的瘀血和毒素调至皮肤,瘀血以后会被重吸收 ,毒素则被皮肤排出体外。 15 穴位注射除了能平衡生物电,恢复神经的调节功能外,还能让药物通过经络和血管直达病灶,从而减少用药量,提高治疗效果。 穴位放血能去除瘀血,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组织细胞的活力 。 冰敷穴位能平衡经络和穴位处的生物电并降火,能抑制亢进的组织细胞。 气功可能是通过人的意志去引导肌肉定向收缩,通过给予经络一定的压力,来打通经络和推动经络中物质转移和交换的一种治病和强身的方法。 太极拳能通过轻度的运动改善血液循环,至于其他的作用与气功相似。 入静是通过降低病态组织细胞对物质的消耗量来慢慢地恢复病态组织细胞的功能。 单用针灸等方法治疗慢性虚症的效果往往较慢,如果同时对症使用中药,则效果要快得多和好得多。因为慢性虚症的实质往往是长期缺乏所有的营养或长期缺乏部分的营养,而这些营养主要是由食物和中药来提供的。因为中药和食物同源,且中药中所含的特定的营养成分往往很高(注:不同类的中药中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不同的),所以在平衡经络中和穴位处的生物电和疏通经络的同时,对症使用中药,可以起到相乘的效果。 16 电针加理疗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对照观察 12李红华 党亚梅 (1.广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理疗科,广州 510635;2.广州脑科医院) ,摘 要,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理疗与单纯理疗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76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穴取梁丘、血海、膝眼、阿是穴)、超声波、高压电子、肌力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超声波、高压电子、肌力训练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4%~对照组总有效率81.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加理疗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 ,主题词, 膝骨性关节炎/针灸疗法,电针,物理治疗 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临床上以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受限、骨质增生为最多见。笔者近年来采用电针加理疗治疗该病疗效 1 1.1 选择在广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门诊就诊的符合膝骨性关节炎的纳入标准并确诊的患者76例为观察对象,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性别(例) 组别 例数 平均年龄(岁) 病程(年) 男 女 治疗组 38 18 20 58.2 1,20 对照组 38 17 21 60.3 1.5,22 1.2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诊断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并确诊,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为纳入对象。 1.3 不符合膝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者;并发病影响到关节者,如牛皮癣、梅毒性神经病、代谢性骨病、急性扭伤;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病情严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确切评价者。 2 2.1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取穴:膝三针(梁丘、血海、膝眼)、阿是穴。操作:以上穴位针刺得气后,加上电针仪(上海6805-?型电针仪)通电,连续波,通电30分钟,每 17 天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 2.2 超声波组合高压电子治疗(德国普美康组合治疗系统):超声移动法,超声波剂量0.6 2W/cm,与高压电子对置于患膝部,P1处方,耐受限,每次12分钟,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肌力训练:在患膝静止、无痛的前提下,用股四头肌训练器及大腿屈肌群训练器训练股四头肌及大腿屈肌肌力,每天做3次,每组5次,10天为一疗程,做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判定标准 (1)膝骨性关节炎的症状评分标准参照膝骨性关节炎症状分级量化表,无症状为0分,轻者为1分,中者为2分,重者为3分。记录治疗前后的积分。 (2)疼痛评估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观察并记录2个疗程治疗前后的评分。 (3)膝关节活动范围变化:膝关节主动屈伸范围>135?为0分,110,135?为1分,90,109?为2分,<90?为3分。 以上3项评分相加为最后评分。疗效计算采用临床常用的尼莫地平评分法:,(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按照疗效指数评定临床疗效,基本痊愈:?85%,显效:50%,84%,有效:20%,49%,无效:<20%。 3.2 统计学分析 2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χ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表x 示有显著意义。 3.3 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基本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8 15(39.5) 20(52.6) 2(5.3) 1(2.6) 97.4 对照组 38 6(15.8) 15(39.5) 10(26.3) 7(18.4) 81.4 表2结果显示,两组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比较 (?s) x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P 治疗组 38 6.23?1.32 1.56?1.02 <0.01 对照组 38 6.02?1.20 3.28?1.82 <0.01 P >0.05 <0.05 表3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VAS比较,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 (3)两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范围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范围比较 (?s,度) x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P 治疗组 38 106?10 120?12 <0.05 对照组 38 104?11 115?10 <0.05 18 表4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范围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组 间比较,P>0.05 4 讨论 膝骨性关节炎的病理基础是关节软骨和滑膜发生炎症改变,而关节软骨的退变被认为是骨性关节炎的直接成因。但其具体发病机制仍在讨论中,由于软骨中不存在血管、神经和淋巴,其所需的营养物质必须由滑液通过关节面进入,当滑液减少或关节面功能不完整时都会使关节软骨的营养供给不足而发生退变。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在组织中可引起细胞波动而出现一种微细按摩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加强组织营养和物质代谢,同时可刺激半透膜的弥散过程,增强通透性改善关节软骨的营养。而高压电子有良好的止痛作用,两者合用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关节衰老在膝关节的表现为关节肌群的肌力下降,通过对股四头肌 膝骨性关节炎属中医“痹症”“骨痹”范畴,其发病多因随着年龄的增大,肝肾日渐衰惫,难以充盈筋骨,筋脉失濡,加之风寒湿邪乘虚侵入,留于经络关节,致气血运行不畅,日久凝滞成瘀,不通则痛。膝三针由梁丘、血海、膝眼组成。梁丘为足阳明胃经穴,是胃经经气深聚之处,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可治胃经所过处的痛证;血海为足太阴脾经之穴,脾统血,太阴经多血少气,与多气多血的阳明经互为表里,故血海善治与血分有关的病变;内、 外膝眼分别位于膝关节髌骨下缘、髌韧带的内外侧,故主要用于治疗膝关节病变。3穴合用, 通过此次对照观察表明,电针加理疗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止痛效果均优于单用理疗治疗。电针具有镇痛、疏经活络作用,但对关节活动度的改善与单用理疗无显著差异。 19 针刺结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观察 赖宏忠 (德化县中医院针灸理疗科,福建 362500) ,摘 要, 目的:探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较佳疗法。方法:将563例患者分为单纯针刺组(190例~取气海俞、大肠俞、夹脊穴为主穴)、针刺牵引组(192例)、单纯牵引组(181例)。结果:针刺牵引组、单纯针刺组优良率分别为89.06%、85.26%~优于单纯牵引组的51.39%(<0.05),针刺牵引组的第1疗程痊愈率高于其他两组(<0.05)。结论:针刺加牵引PP 治疗本病效果好~疗程最短。 ,主题词, 椎间盘移位/针灸疗法,椎间盘移位/牵引疗法,针刺结合牵引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数的患者经正规的非手法治疗,可获得临床治愈。笔者自1997年以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针刺结合牵引的非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1997,2005年,我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3例,根据患者的要求,按治疗项目的不同,分为3个组:单纯针刺组190例、针刺牵引组192例、单纯牵引组181例,所有患者都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CT检查确诊,并排除了腰椎占位病变。 单纯针刺组190例,其中男120例,女70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1岁,平均35.6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5年,平均0.56年;病变在L/L者1例,L/L者5例,L/L者23344560例,L/S者70例,两个以上间隙病变者54例;伴有腰椎滑脱者7例。 51 针刺牵引组192例,其中男131例,女61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8岁,平均33.9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11年,平均0.62年;病变在L/L者8例,L/L者83例,L/S344551者56例,两个以上间隙病变者45例;伴有腰椎滑脱者18例。 单纯牵引组181例,其中男126例,女55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5岁,平均35.9岁;病程最短12天,最长9年,平均0.64年;病变在L/L者3例,L/L者4例,L/L者23344565例,L/S者70例,两个以上间隙病变者39例;伴有腰椎滑脱者10例。 51 2 治疗方法 2.1 单纯针刺组 (1)取穴:主穴为气海俞、大肠俞、L,L夹脊穴、秩边、阿是穴,配穴:委中、阳陵35 泉、承扶、昆仑、水沟。(2)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后,将针刺入穴位浅层,缓缓深入到一定的深度,以中等强度进行提插捻转,达到酸麻胀痛的感觉。其中,夹脊穴针刺方向微斜向脊柱,使腰椎部酸胀;秩边穴直刺75,125 mm,针感向足部放射1,2 20 次,只提插,不捻转。每日1次,每次20分钟,10次为一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 针刺牵引组 使用张家港产的YHZ-?A型腰椎多功能牵引治疗床,间歇牵引30分钟,休息5分钟后进行针刺治疗,选用的针刺方法同单纯针刺组。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3 单纯牵引组 因病人害怕针刺,选择牵引治疗,使用张家港产的YHZ-?A型腰椎多功能牵引治疗床间歇牵引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优: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恢复工作;良:仍有腰背痛,不影响日常生活,功能基本正常;可:症状好转,体征改善;差: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变或加重。 3.2 治疗结果(见表1、表2) 表1 3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优 良 可 差 优良率(%) *针刺牵引组 192 113(58.85) 58(30.21) 19(9.90) 2(1.04) 89.06 *单纯针刺组 190 102(53.68) 60(31.58) 25(13.16) 3(1.58) 85.26 单纯牵引组 181 42(23.21) 51(28.18) 66(36.46) 22(12.15) 51.39 *注:与单纯牵引组比较,P<0.05 优)患者疗程比较表2 3组痊愈( 例(%) 组别 例数 第1疗程 第2疗程 第3疗程 针刺牵引组 113 75(66.37) 30(26.55) 8(7.08) *?单纯针刺组 102 45(44.12) 30(29.41) 27(26.47) *单纯牵引组 42 10(23.81) 18(42.86) 14(33.33) *?注:与针刺牵引组比较,P<0.05;与单纯牵引组比较,P<0.05 从表1可以看出,单纯针刺治疗和针刺结合牵引治疗这两组的疗效相当,但都明显优于单纯牵引组;从表2可以看出,第1疗程的痊愈率针刺牵引组高于其他两组(P<0.05),单纯针刺组高于单纯牵引组(P<0.05)。表明针刺结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大大缩短疗程,治疗的次数最少;针刺组的治疗次数少于牵引组。 4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的常见病,与古代的“腰腿痛”“痹症”“腰痛”等病名相对应。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治疗方法是非手术治疗,80%,90%的患者经非手术治疗病情可好转或 ,1,治愈。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中,针灸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方法与途径,虽无回纳髓核之效,但有调肝养肾、舒筋活血、通络止痛之功。笔者选用气海俞、大肠俞、L,L夹35脊穴及阿是穴针刺治疗,可直达病所,起到通筋活络、通则不痛之效;取秩边,使针感下传,可达强健腰膝、疏调下焦之功;配委中、阳陵泉、承扶、昆仑,可祛腰部之疾;选用水沟对腰痛有独特的治疗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腿痛的主要机制是机械压迫反应和炎症反应。临床上应用牵引治疗的目的就是使腰椎间隙增大,恢复腰椎后关节细微异常改变,使腰后关节 21 嵌顿的滑膜复位,使腰椎恢复正常解剖序列,腰神经通道异常得以改善,为突出间盘自然再 ,2,吸收创造有利条件。同时牵引可对机体内源性致痛调解系统产生影响,可降低血液中的儿茶酚胺、5-羟色胺等物质的含量,它们不仅能致痛,还能引起血管收缩,血中儿茶酚胺、5-羟色胺含量降低可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同时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改善神经根的缺血情,3,况。牵引结合针刺治疗,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可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促进肌肉放松,缓解肌肉痉挛,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消除炎症与水肿,改善腰部功能活动与消除症状,从而达到临床治愈。 5 参考文献 1 付斯瑜,官昌伦,郭智荣,等.Mckenzie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颈腰痛杂志,2003;24(6): 353 2 翟加义,吕希华,高敏英.非手术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76例临床分析.颈腰痛杂志,2003;24(6): 368 3 杨贤玉,周立志,曹文华,等.多功能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颈腰痛杂志,2004;25(2):132 22 骶管透刺法与八髎治疗尿失禁疗效比较 周然宓 (厦门大学医学院,福建 361005) 尿失禁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中老年妇女多见,多由生育损伤会阴部神经,或久憋小便,导致小便控制中枢功能及尿道括约肌损伤所致,轻则尿频、有余沥、时有失禁,重则尿失禁频发,甚至用尿布护垫,给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病人往往羞于治疗。笔者在给中老年病人因其它病针刺腰骶部或腹部穴位时,常闻到尿臭,每问之有否小便失禁,回答多为肯定。对此采用骶管透刺法,疗效极为理想。通过与采用常规穴位治疗的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特介绍如下。 1 68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成骶管透刺组和八髎对照组各34例。骶管透刺组中,男6例,女28例;年龄43,84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30多年。八髎对照组中,男,例,女26例;年龄45,83岁;病程最短,个月,最长30多年。 所有患者均有小便失禁症状,轻者偶尔发生,重者每天均有发生,常因咳嗽、喷嚏或听到水声而不能自禁, 更甚者量多,需用尿布护垫。大多伴有尿频、余沥、腰酸、性功能下降等症。部分因生育所致,且随年龄增大而症状逐渐出现并加重。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腰俞,常规消毒,先向上以30?角斜刺,至针尖碰到骨头,稍提起3,5 mm,再将针刺角度改变为5,15?,向骶管透刺25,75 mm,再做捻转手法和提插手法,留针20分钟,少数因年纪太大,俯卧位过于疲劳或不适而提前起针,但起针时加大捻转、提插力度;留针过程中用TDP红外线灯照射腰骶部。 2.2 八髎对照组 30 mm,捻转手法,要求有酸麻胀等针感。留针20分钟,少数取穴:八髎穴直刺20, 因年纪太大,俯卧位过于疲劳或不适而提前起针,但起针时加大捻转、提插力度;留针过程中用TDP红外线灯照射腰骶部。 两组均1周针刺3次,两周后统计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治愈:经治疗尿失禁消失,其他症状明显改善,1个月后随访无复发;显效:尿失禁明显改善,其他症状改善,或经治疗尿失禁消失,其他症状明显改善,但1个月内复发;无效: 3.2 治疗结果(见表1) 23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无效 有效率(,) 骶管透刺组 34 11(32.4) 22(64.7) 1(2.9) 97.1 八髎对照组 34 6(17.6) 26(76.5) 2(5.9) 94.1 表1经统计表明,两组间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间治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4 王某,女,56岁。因怀疑膀胱肿瘤,做膀胱镜检查后,出现小便失禁,用中药治疗近半年,稍有改善,但未能根除。改用针灸治疗,采用上述骶管透刺法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全部消失,1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5 体会 小便失禁,中医辨证多属肾气虚,中药治疗有一定疗效,但相比之下,针灸治疗则疗效更快、更好。八髎是治疗小便失禁的常用穴位,对小便失禁有较好疗效。而骶管透刺用穴更少,治愈率反而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骶管透刺法是治疗小便失禁的理想方法。骶管透刺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好的效果,究其机理,可能对骶神经刺激更强,对椎管内脑脊液的循环也有一定调整功能,从而有更好的治疗作用。 24 张家维教授针灸经验举隅 彭旭明 指导:张家维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东 510405) ,摘 要, 主要介绍了岭南针灸学派代表之一的张家维教授的针灸临床经验。张教授善用“ 飞针”~重视头部穴位~喜用素髎通关利窍~“压灸”百会治眩晕~头部“围刺”结合“电梅花针”治斑秃~“穴位埋线”治顽疾~“耳穴贴压”辅助并延长针灸疗效等。 ,张家维 ,主题词, 针灸~名医经验~ 张家维教授1965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系主任、针灸研究所所长。1993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1995年被广东省卫生厅评为广东省优秀中医药工作者。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针灸学会副会长,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因善用“飞针”,被誉为“飞针博导”。 1 善用“飞针” 张家维教授倡导快速无痛进针方法,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练就一手“飞针”绝技,可以左右手同时飞针。其操作方法是:以右手为例,右手拇指与食、中指握住毫针的针身前半部分,留出针尖在外。将穴位常规消毒,右手以肘关节为支点,向着穴位方向挥动前臂,当针尖离皮肤2,3 cm时,快速向下抖动手腕,结合拇指与食、中指搓动针身及针柄(1.5寸以上的针只搓动针身),随即松手,让针“飞”入穴位内。这种进针法,由于针尖快速通过皮肤,病人没有疼痛的感觉,容易被患者接受,特别适用于儿童及痛觉敏感的患者。如果穴位处的皮肤比较松弛,如腹部穴位,可用左手拇指与食中指舒张皮肤,用右手“飞针”刺入。针刺头部太阳、四神聪、风池等穴常用双手飞针法。 2 重视头穴,喜用素髎 针刺选穴多用头部穴位,特别喜用素髎穴。宗前贤“脑为元神之府”“头为精明之府”之训,结合现代医学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知识,张教授认为针灸科很多疾病都与脑有关,如脑血管疾病、脑周围神经疾病、癫痫、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各种痛证等。头部选穴以素髎为主穴,配用百会、四神聪、印堂、太阳、率谷、风池。认为素髎与水沟都有醒脑开窍、镇静安神的作用,但素髎的针刺疼痛感较水沟轻得多;同时,素髎居鼻尖,“肺开窍于鼻”“肺朝百脉”,针刺素髎可调节呼吸,改善微循环,还可以通利下窍,有“提壶揭盖”之功。 典型病例:张某,男,40岁,教师,因“咽喉肿痛、声嘶1周”就诊。查左扁桃腺I度肿大,咽喉轻度充血,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诊断:咽喉炎(风热上扰)。治则:疏风热、利咽喉。张教授取素髎、少商(放血)、印堂、迎香、合谷、太冲、外金津玉液,飞针刺入(大拇指向后捻)后,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行1次手法,共治疗2次而愈。 25 3 “压灸”百会 对颈性眩晕或美尼尔氏综合征“压灸”百会。张教授说此法是司徒铃老前辈传给他的,受用一辈子。具体操作方法是:让患者取端坐位,分开头发,暴露百会穴,先涂以万花油,再施以艾炷灸,待患者感到头皮发热时,用短艾条直接按压艾炷,此时患者感觉一股热流直透脑内,直达颈椎。每次根据患者病情“压灸”5壮、或7壮、或9壮,艾灸壮数必须是阳数。 典型病例:李某,女,22岁,大学生,眩晕2周。由卧位起立或再躺下时感觉天旋地转,口服西比灵、川芎嗪片效果不显,舌质淡,舌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X线片正常。诊断:眩晕(阳虚湿困)。治则:温阳化湿。用百会压灸法5壮。患者当时即感觉一股热流直透脑内,头晕明显减轻,共治3次而愈。张教授指出,瘢痕灸是指让艾炷在皮肤上燃尽为1壮,直至发泡为止。而压灸是让患者感到艾灸局部皮肤发热时(艾炷尚未烧完),医生用艾条按压艾炷上面,既可使热力深透,又不致灼伤皮肤。张家维教授说:“司徒铃教授曾用自己的拇指直接按压艾炷,其敬业精神是后学之楷模,并传授压灸百会的秘诀——医生要掌握以不痛灸至痛,痛灸至不痛的原则。”压灸百会时,如果百会穴没有压痛,要灸至患者有疼痛的感觉;如果百会穴有压痛,要灸至患者没有疼痛的感觉。 4 治斑秃多用“围刺”“电梅花针” 对斑秃患者,在其脱发部位用局部围刺结合电梅花针叩刺法治疗。围刺的方法是:先在斑秃的中心处刺一针,再旁开0.3寸前后左右刺4针组成第1圈,再在距中心0.5寸的圆周刺8针组成第2圈„„视斑秃的大小决定圈数的多少。围刺后接以G6805电针仪,用连续波,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出针后,将G6805电针仪的一组输出电线接在梅花针的针身上,并固定电线于梅花针的针柄,轻叩斑秃局部至皮肤发红为度,再用生姜片擦斑秃局部。 典型病例:黄某,女,42岁,家庭主妇,脱发1月。在两颞侧及后枕部共有3个斑秃区,直径分别为1 cm、1.5 cm、2 cm。伴有腰痛、剑突下胀痛,发脾气时则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诊断:斑秃(肝郁气滞型)。治则:疏肝解郁,养血生发。取穴:局部病变区、四神聪、合谷、外关、梁丘、血海、足三里、悬钟、太冲。飞针刺入后,行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30分钟,隔日治疗1次,并配合中药治疗(云苓12 g、何首乌30 g、白芍15 g、郁金12 g、百合12 g、法夏9 g、橘红6 g、白鲜皮12 g、延胡索12 g、甘草6 g)。共治疗3个月,斑秃区有很多新发生出而愈。 5 药物泡肠线,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操作方法:(1)先将医用羊肠线剪成1 cm,浸泡于安定液中1,2小时后备用;(2)选取穴位后用1%盐酸普鲁卡因作皮内麻醉(皮试阴性者方可局麻);(3)将1 cm羊肠线放入一次性注射器的针头近针尖处,针头的另一端插入50 mm长的一次性针灸针,将注射器的针头刺入皮下约1 cm;(4)固定针灸针并向后退出注射用的针头,使羊肠线完全埋入皮肤组织内,敷盖消毒纱布3,5天,或敷以创可贴。 典型病例:楼某,男,4岁,患有癫痫1年,伴夜尿。诊断:癫痫(肾精亏虚型)。体针取穴:四神聪、印堂、太阳、悬钟、丰隆、合谷、足三里、太冲、夜尿点(小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飞针刺入后,行补法,隔日治疗1次。穴位埋线取肝俞、肾俞、鸠尾、癫痫穴。每隔3周施治1次。共经3个月的治疗,已基本控制了癫痫发作,夜尿已停止。 26 张教授认为穴位埋线疗法,因羊肠线在体内吸收慢,对人体没有副作用,将羊肠线置于相应的穴位,可对穴位进行较长时间的刺激,故常用于一些病程长且比较顽固的疾病,如癫痫、面肌痉挛、肥胖症等。以往在埋线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癫痫发作,用安定注射液浸泡羊肠线后,患者在埋线过程中出现癫痫发作的情况明显减少了。 常结合耳穴治疗 6 张教授指出,所谓“耳穴”是指人体的各个部位依据生物全息理论在耳郭上的反射区,治疗的方法是在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并嘱患者自己每天按压3,5次,每次以耳郭发热为度;也可以让患者自己用拇指、食指搓捻耳郭,对称性捏压耳穴,每穴1分钟。耳穴贴压或自我按摩耳穴既节省时间,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还可以辅助针灸治疗作用。选穴多以神门、心、肝、肾、脑为主,再结合病变局部的反射区,年轻女性则加用内分泌。 典型病例:周某,女,58岁,右眼动1周就诊。查:舌红、苔薄白,脉弦。中医辨证为肝风内动。治则:平肝息风。针刺印堂、太阳(双)、阳白(右)、承泣(右)、合谷(双)、太冲(双),平补平泻。耳压:神门、肝、肾、脑、眼。辅以中药:白芍15 g、甘草6 g、防风12 g、白术15 g、威灵仙15 g、牛膝12 g、半枫荷15 g、地龙12 g、钩藤12 g。共治疗两周而愈。 以上扼要地总结了张家维教授的飞针、压灸、围刺、电梅花针、穴位埋线、耳穴贴压及喜用素髎等针灸经验,难免挂一漏万,希望与同道中人共鉴。 27 根据解剖学对软组织损伤进行诊断和治疗 12王茵萍 范刚启 (1.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针灸学重点实验室,江苏 210029;2.南京市中医院) 根据疾病的病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的解剖特点而采用的针刺方法,结合了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解剖学认识以及不同针灸疗法的治疗特点,较之传统的针刺方法或者某一种具体针刺方法,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1)强调掌握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等的解剖特点是实施针刺治疗的前提;(2)将疾病的解剖学特点贯穿于针灸临床治疗过程的每一个具体环节。笔者将从软组织损伤与解剖、解剖与针刺法及根据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病位进行针刺的特点与优势进行阐述。 1 软组织损伤与解剖 现代医学把人体运动系统皮肤以下骨骼之外的肌肉、韧带、筋腱、肌腱、滑膜、脂肪、关节囊等组织以及周围神经、血管的不同情况的损伤统称为软组织损伤。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病位及临床表现等特点与其组织的解剖特征密切相关。只有全面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深刻理解其解剖特点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才能更好地把握软组织损伤疾病的特征,实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针刺治疗。 1.1 病因与解剖特征 软组织损伤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积累性损伤两大类。急性损伤常因各种原因使局部的软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撕裂性损伤,造成疼痛肿胀、活动不利等症状。慢性损伤多见于长期从事某一种单一体位的工作者,由于人体在静止中相关一些肌肉、韧带、筋膜等经常处在张力增高、拉紧状态的静态紧张之中,使这些受累组织的血流减低、循环不畅、缺血缺氧,导致纤维组织逐渐产生病变,迁延日久,逐步加重,形成慢性积累性损伤。在临床上这种慢性积累性损伤远远多于急性损伤,致病成因不同,可源于各种因素。但其发生与机体本身的解剖学特征以及个体的解剖学差异密切相关。例如,临床常见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第3腰椎位于腰椎生理前凸的顶点,横突最长,其上附着有腹横肌、腰背的浅深筋膜、骶棘肌、腰方肌和横突间韧带等,是腰椎活动的中心,为腰椎前屈后伸、左右活动的枢纽,承受拉力及杠杆作用力最大。当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导致软组织纤维变性、粘连或瘢痕形成时,血供不良,即可压迫或刺激相应软组织及神经而产生腰痛。尽管第3腰椎横突本身的解剖特点使其成为腰痛易发原因之一,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病,它取决于后天的多种因素以及个体的解剖学差异,如是否同时具有先天性的左右横突过长或不对称等相关因素。再如临床常见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其病因主要缘于其局部的解剖学特征。肱二头肌长腱起自肩胛骨的盂上结节,穿过肱横韧带和肱二头肌腱鞘的伸展部,藏于结节间沟的纤维管内,与短头肌同向下移行为肌腹,止于桡骨粗隆。人到中年以后,肱骨结节间沟和肌腱均发生退性行病变。由于骨质增生,结节间沟变得浅而不光整。当结节间沟底部增生或粗糙,平常用力做外展旋转活动时,加剧了肌腱与腱鞘以及结节间沟之间的摩擦,因而引起疼痛。严重者局部机化、粘连,影响肩关节的活动。在发病学上,充分考虑病变局部及个体的解剖学特点,对于加深理解发病原因、进行临床治疗十分重要。 1.2 病理与解剖 28 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特征也与其解剖特点密切相关。其解剖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发病与相应的病理变化。如50岁左右患者极易罹患的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这里指盂肱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关节盂构成,其关节窝平浅,关节头比关节窝大,关节窝仅能容纳关节头的1/3,1/4,是典型的球窝关节。肩关节囊松弛,因而其活动范围很大,稳定性主要依靠周围肌腱来维持。肩周炎的病理过程可分为3期:急性期或称冻结前期,纤维关节囊本身粘连,其下部皱襞因互相粘连而消失,使肩外展受限,肱二头肌腱亦有粘连而滑动困难,肩痛渐重;冻结期或粘连期关节及其周围结构,如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痛,喙肱韧带挛缩,滑膜充血、肿胀、失去弹性,关节几乎冻结,不能活动,疼痛持续;缓解期或称恢复期,炎症逐渐好转,疼痛缓解,肩关节活动亦渐恢复,但往往活动范围不如以前。所以,在其疾病的不同阶段会呈现不同的病理变化。对解剖特点与疾病病理演变过程相关性的认识,将有助于我们在不同阶段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1.3 软组织损伤的位置与解剖特征 准确判定病位是正确诊断与治疗软组织损伤的前提。而要明确病位,就必须熟练掌握局部解剖学与病位的关系。软组织损伤常以疼痛为其主要症状,往往临床会产生一种错误的感觉,即“痛处即病处”。在一部分浅表疼痛,如皮肤、筋膜、浅层腱鞘、骨膜引起的疼痛反映于体表,确实可提供比较明确的病位,但深层躯体结构如深层骨膜、韧带、关节囊、肌腱、筋膜和肌肉,其疼痛的特征则是钝痛、弥散和不易定位,并可远离原发部位。所以在治疗时我们首先需判定“真性压痛点”与“假性压痛点”。真性压痛点会呈现:?持久性的痛过敏;?能引起有强烈的痛觉与强力的痛反应;?能被封闭解除。而假性压痛点则是压痛点的牵涉痛,常常是病人诉说的疼痛位置与痛的实际发源地在完全不同的地方,且不像病灶之压痛那么强烈而固定不变,而且不再另外产生牵涉痛现象。对这两者的分辨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我们疗法的成败。 1.4 临床表现(特点)与解剖 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病位的解剖特点决定了其临床表现特点。明确这一点,对其正确诊断、治疗与预后都十分重要。如冈上肌腱炎的临床表现为弧痛综合征,这一特征是由其解剖特点决定的。肩关节的外展需要冈上肌与三角肌协同动作。当冈上肌腱损伤时,肩关节外展到80,120?,增厚的冈上肌腱和滑囊会受到明显挤压而产生疼痛;若外展小于60?或大于120?时,则挤压与疼痛均不明显。再如臀肌挛缩综合征是臀肌及其筋膜的纤维变性挛缩,继发髋关节内收、内旋、功能障碍。其临床表现为站立时,双下肢不能完全靠拢,轻度外旋;坐位时,双膝分开,不能靠拢。做下蹲动作需先双膝分开后方可下蹲。掌握了这一临床特征,会有助于正确诊断与治疗。 1.5 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病位等的解剖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预后、转归。如某些慢性劳损,即便是一时临床治愈,由于它的解剖学特征,决定了该部位处于活动频繁而易受劳损的位置,其病变的转归也就可能受到影响,而表现为迁延难愈。 总之,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病位、临床表现的特点,大都由其解剖特点决定,其解剖特点又决定了包括针刺治疗在内的临床治疗的各个环节。 2 解剖与针刺法 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临床表现等的解剖特点,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针刺选穴、方向、角度、深度、刺激量、针具等针刺治疗的各个环节;也影响了针刺的疗效。 2.1 针刺部位(穴位)与解剖 穴位与解剖学关系密切。有学者曾总结出穴位的十项解剖学特征。按照其临床意义,可 29 以按以下顺序排列:?神经束的粗细;?神经在组织中的深度;?神经干穿过深筋膜处;?神经干穿过骨孔处;?肌神经进入肌肉的地方;?神经干与血管束相伴行时;?神经干所含 ,1,的纤维成分;?神经分叉处;?韧带敏感处;?头骨骨缝处。临床上我们会经常发现,穴位的解剖学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穴位的主治特点与治疗范围。例如风池穴位于项后,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其下方正是枕大神经分布区。该穴直刺时,解剖层次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外侧、头夹肌等组织。可直接松解局部组织,以解除枕大神经痉挛等引起的枕骨下和后头部疼痛。而风池向对侧风池穴透刺时,其针刺部位通过斜方肌右侧、头半棘肌左侧、头夹肌左侧、斜方肌左侧,主要针对颈部肌肉劳损患者;风池向风府透刺时,其针刺部位通过斜方肌、头半棘肌、项韧带等,常用于项韧带劳损或钙化患者。因此,风池穴所处的解剖位置决定了它在临床上可主治许多软组织损伤性疾病。 2.2 解剖与针刺的方向 传统针刺的方向一般会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而定。笔者认为,根据疾病的位置,针刺方向更应考虑针刺所达到的组织结构,以使其治疗更有针对性。如浮针疗法治疗时,针尖必须由远而近地直向病痛部位,若偏差则效果不佳;如果由近而远地反方向对着病灶,效果更不理想。再如踝管综合征,是因踝管的相对狭窄,使踝管内结构,尤其是胫后神经受压引起的一组症状。由于踝管是骨纤维管,缺乏伸缩性,当某些因素使踝管缩小或管内容物增多、增大时,均可形成踝管相对狭窄或狭窄,致使胫神经受压。所以临床治疗时,对慢性患者,可从阿是穴进针,沿踝管方向平刺,重点松解踝管组织,才可能获得良效。 2.3 解剖与针刺的角度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与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该角度的大小,主要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特点和治疗要求而定,但根据疾病的解剖学特点与位置而采取相应的角度,可使治疗更有针对性。如髌下脂肪垫损伤引起的膝痛,如按传统选穴,一般以内、外膝眼为主,针刺一般与皮肤表面垂直,即保持在90?左右,但脂肪垫是紧贴在髌韧带下的组织,若以90?针刺,是刺激不到脂肪垫的,自然就不会有好的临床效果。笔者的临床体会是同样取两侧膝眼穴,但以多根针均以15,30?向对侧膝眼针刺,这样可针对病位,直接松解脂肪垫与髌韧带之间 ,2,的粘连,很快缓解临床症状。 2.4 解剖与针刺的深度 腧穴针刺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腧穴的针刺深度,通常会标注每一腧穴的参考深度。从解剖角度来考虑通常必须注意两点,即第1是针刺的安全深度,第2即穴位的有效深度,而后者必须根据具体病变的解剖位置来决定。如我们治疗临床常见的网球肘,该病是由于前臂的反复旋前和腕关节的背伸、掌屈或活动,使前臂伸肌处的肌肉、韧带、肌腱等一些组织、结构形成一些小的血肿,日久使附着于肱骨外上髁处的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以及附着处的桡侧环状韧带处发生粘连、机化、骨化而出现局部疼痛和功能障碍。所以,这时针刺的深度必须直接到达骨膜,才有可能松解粘连与机化的组织。而我们临床常见的各种如股外侧皮神经炎等皮神经损伤,根本无需深刺,只要浅刺或毛刺即可。所以针刺中“的”,从临床效果来看,更需强调有效深度。 2.5 针刺刺激量与解剖 传统针刺法强调需考虑正邪两方面的虚实情况来掌握针刺的刺激量。从临床上看,穴位的位置及疾病的解剖特点也是决定针刺刺激量的重要内容。如急性或轻度的软组织损伤,位置表浅,或周围血管、神经丰富者,一般刺激宜轻,宜弱;而损伤面积大,病程长,多为肌肉、筋膜、肌腱等组织受损,且发生增生、机化、粘连、结疤等病理改变或病变处肌肉丰富或血管、神经分布较少,治疗相对安全者,则可采用较重、较强刺激。否则会如隔靴搔痒,无济无事。 2.6 针具与解剖 30 古代的“九针”早就提示需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相应的针具。笔者认为主要从疾病的病因、病变位置、病理特点来考虑相应的针具。如急性软组织损伤,病位表浅者,局部刺激宜轻,多采用梅花针叩刺拔罐或毫针轻刺、浅刺;病位深者,毫针可适当深刺,但不宜强刺激。慢性陈旧性损伤,病位浅、痛点局限者可用火针、锋钩针;病位深者,则可用芒针、粗针以及毫针多针刺等。如局部粘连较甚,一般针具因针体较细、较软,无法做定向切割、剥离等动作,则需采用小针刀治疗。只有选择与疾病解剖特点相对应的针具,才可能提高疗效。 3 软组织损伤的针刺方法 3.1 根据软组织损伤的病因进行针刺 既然软组织损伤的病因与解剖密切相关,在针刺时,针对病因治疗就更有针对性。如对软组织损伤性的颈肩腰腿痛,弄清它是否有压痛点的存在,压痛点发生在什么部位以及刺激压痛点时所引起的病变分布情况如何,研究压痛点的现象、形成、消失的生理病理,对诊断与鉴别诊断、制定治疗、选用治疗手段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上海生理研究所冯德培所长指出:“有一大类的腰腿痛,压痛点是整个病的关键,是痛的发源地,把压痛消除和把病治好,几乎是一回事。”从解剖学与生物力学观点分析,软组织损伤的压痛点,较多地发生在人体的肌肉、筋膜、韧带的起止点,尤其是起点的部位上,即是软组织在骨骼上的固定点。以髋关节为例,臀中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的压痛点都在靠近其起点髂嵴附近,相反在其止点股骨大转子附近,却没有压痛点。这是因为肌肉的起点是固定的,而其止点却是活动的。当肌肉收缩时,止点由于关节的活动而缓冲了对抗的张力不易发生损伤;起点则由于不能缓冲对抗的张力,便较容易产生损伤。又如阔三角形肌肉起点的损伤,其压痛点多发生在肌肉作用力方向纵轴所经过的直线上。如冈下肌是一块三角形的肌肉,起点宽阔,占肩胛骨内缘长度的2/3,肌纤维向肩胛外侧集中,形成肌腱,止于肩关节囊后侧面的肩袖处,其肌肉作用力的方向偏向下部肌肉处,即在肩胛冈下方平行走向的直线上。因此其损伤时,压痛点多 ,3,位于肩胛内缘与肩胛冈相交的交点附近。针对形成原因寻找压痛点,配合相应的针具与操作方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确实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临床疗效。 3.2 根据软组织损伤的病理解剖进行针刺 针具的选择与针法必须与疾病的病理变化相适应。如引起软组织损伤的原因很多,致伤的因素决定了损伤的性质。但其损伤后的病理变化在急性期与慢性期,基本上是一致的。其急性期通常表现为充血、水肿、渗出、局部贫血、变性、坏死;慢性期的病理变化则表现为变性、增生与粘连。所以急性期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不宜在局部多而强地刺激,以免加重充血、水肿与渗出;慢性期如不加强局部刺激,则不能松开与分解粘连组织,难以改善功能障碍状况。因此,须根据病理变化采取相应针刺方法。如毫针刺法,无论对于急性与慢性软组织损伤,只要刺激量选择恰当均可使用。但急性水肿期者,以远端取穴为宜,即便局部取穴,亦以轻或中等度刺激为宜,过重刺激有时反可使疼痛加重;疼痛位置明确、痛点局限、慢性者,可“以痛为腧”,有利于缓解功能障碍。再如穴位注射疗法,急性损伤时,用麻醉、镇痛或止痛等药物注入穴位、痛点、患处,借药物、穴位、针刺三结合的作用,可迅速缓解疼痛。对于慢性损伤而致的神经受压,则可选择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等。陈旧性软组织损伤时,临床可选用火针与小针刀疗法等。火针可将炽热的针体迅速刺入粘连瘢痕组织,从而造成针体周围病理组织的微小灼伤,当损伤处坏死的细胞、组织碎片被清除后,由其周围健康细胞分裂增生来完成修复过程,修复后可以完全或部分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小针刀疗法则将针刺疗法中的针与手术疗法中的刀结合在一起,它可以剥离粘连,松解肌肉与韧带、神经、血管之间的粘连,使组织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动态位置,因而有效地改善局部组织的疼痛与功能障碍现象。刺血疗法也是无论在急性期与慢性期均可采用的方 31 法。急性期放血可使水肿、渗出等有形之物“邪有出路”,减轻组织压力,加快炎症吸收;慢性期则调整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粘连现象。 3.3 根据软组织损伤的病位解剖进行针刺 正确判定原发病位,是治疗疾病的关键与前提,它使得临床治疗更有针对性。因此,通过一系列的检查与判断,对局部病理变化进行分析,找到疼痛以及功能障碍的主要环节,才可能选择最佳针刺点进行治疗。如坐骨神经痛,同样见臀部压痛并伴放射痛,属坐骨神经间质炎所致者,可选用坐骨神经通路上的环跳、殷门、委中、承山等穴;属梨状肌损伤压迫所致者,则当按照梨状肌的解剖结构,着力于缓解痉挛的梨状肌肌束,而重点选择臀部的相应穴位。再如临床常见的足跟骨骨刺。其病因主要是跖长韧带和跖腱膜挛缩引起跟骨附着点处持续性的牵拉损伤,韧带和腱膜的纤维也就不断地被撕裂,人体为了加强此处的强度,防止被拉断,就使附着点不断钙化和骨化,而形成骨刺。所以针刺时,可给合X线片,使针尖尽可能到达骨刺尖部,尽量松解挛缩及与骨刺粘连的跖长韧带和跖腱膜,才可能获得良效。 4 结语 关于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中西医各有不同的理论与治疗方法。总的来说,在治疗手段上中医的方法多于西医疗法,但西医学在病理上的分析常明确于中医的认识。因此,从解剖学角度和层次,系统分析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及临床表现特点,在中、西医两方面分析、诊断的基础上,结合针灸疗法本身的特点加以研究与运用十分重要。在前人大量研究与个人长期体会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从解剖学方面,更深入地研究针灸疗法与疾病的对应关系,使针刺治疗更具针对性,以拓展临床治疗思路,从而对临床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5 参考文献 1 董厚洁,马云涛.科学性针刺疗法.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18 2 王茵萍.排针刺治疗髌下脂肪垫损伤16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7;17(5):234 3 张忠明.从生物力学角度谈针刺治疗软组织损伤.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6):36 32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 高 岚 张 辉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 650032) 笔者自2000年以来,运用针灸采取分三期的方法(发病1,7天为急性期,8,14天为静止期,15天以上为恢复期)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0例病例来自门诊,均为单侧面瘫。其中左侧面瘫22例,右侧面瘫28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58岁;急性期36例,静止期12例,恢复期2例。 1.2 诊断依据 患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眨眼功能消失,鼻唇沟平坦,口角歪向健侧。患者不能鼓腮,喝水时,口角流水,进食时食物滞留在颊部或舌前2/3,味觉减退,无耳聋、耳鸣、重听。 2 治疗方法 2.1 急性期 选用健侧穴位进行常规针灸治疗。取健侧翳风、太阳、下关、颊车、地仓以及合谷、风池。选用直径0.30 mm,长度为25,40 mm的毫针按常规手法针刺,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另加艾条温灸患侧,每次30分钟。 2.2 静止期 选用患侧穴位电针治疗。取患侧翳风、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牵正、迎香、下关及健侧合谷。选用直径0.30 mm、长度为25,40 mm的毫针,采用无痛快速进针法,牵正垂直进针15 mm,边进针、边捻转,以患者感觉面部胀麻为度。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另加艾条温灸患侧,每次30分钟。翳风、合谷垂直进针20 mm,迎香、下关按常规针刺,余穴均沿皮平刺至透穴,捻转得气为度。然后接G6805电针仪两极接地仓、颊车、阳白、鱼腰,采用疏密波,患侧面部肌肉有轻微抽动即可。此后可逐渐加大刺激量,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每次治疗30分钟。 2.3 恢复期 选用患侧上述穴位进行常规针刺加灸治疗。取翳风、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牵正、迎香、下关及健侧合谷和双侧足三里。选用直径0.30 mm、长度为25,40 mm的毫针,按常规手法针刺治疗。双侧足三里给予补法,每次治疗30分钟,同时加艾条温灸患侧30分钟。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全部消失,表情自如,谈笑时无口眼歪斜,饮食正常;显效:面部静观基本无异常,做极度鼓腮或龇牙动作时有轻微的歪斜;有效:症状较前改善,但额纹不对称,谈 33 笑时仍有明显的口眼歪斜症状;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本组50例,痊愈34例,占68%;显效12例,占24%;有效2例,占4%;无效2例,占4%。总有效率96%。 4 体会 中医学认为面瘫是因机体正气内虚,外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致。本病现代医学又称面神经炎,其病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由各种原因引起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缺血、水肿所致,常常是面神经近端的损害。急性期针刺健侧,加上艾条灸温通患侧之血脉以利扶正祛邪;静止期采用电针治疗,其原理是当针刺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让针体通入特定的电流,用电刺激结合留针刺激,以达到适宜的刺激量,使针刺的效应得以扩大和增加,可使患侧面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纤维收缩,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营养状况,促进面神经炎症的消除和水肿的吸收,从而有利于受损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恢复期配以补气活络,调和营卫之足三里,可对植物神经,局部血液循环,细胞免疫,特异免疫等功能进行调节。加之艾灸,使血液循环加快达到通络牵正的效果。 34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28例 和运志 李新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9医院理疗科,河南驻马店 463008) 顽固性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常规治疗无效。笔者采用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8例患者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3岁,平均4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个月。本组病例经临床确诊,有脑梗死、脑出血、癌症患者化疗后及外科手术治疗后患者。 2 治疗方法 穴取内关、少商、足三里。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先针刺内关、少商,平补平泻法。再用5 mL注射器接6号针头,抽取0.9,氯化钠2 mL加入注射用盐酸哌甲酯20 mg,充分混匀后刺入足三里,经回抽无血后,将药液缓缓注入,每侧1 mL,足三里不留针,出针后按压3,5分钟,每日1次,连续注射3,6次。内关、少商留针15分钟,留针时,让患者算数,提出难题让患者思考,以此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每日针刺1次,连续治疗6次。 3 治疗效果 治愈为呃逆完全消失,随访3个月无复发,计24例,占85.7,;显效为经治疗后呃逆次数减少,或呃逆停止,计3例,占10.7,;无效为经治疗后呃逆症状无好转,计1例,占3.6,。有效率为96.4,。治疗最少3次,最多6次。 4 体会 脑血管病患者、外科手术后患者、癌症中晚期患者都因长期饮食减少,身体虚弱,胃气衰竭,脏腑阴阳俱损,气机运化失常,易发生顽固性呃逆。少商为手太阴肺经穴,可清肺利咽;内关、足三里属远部取穴,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功能宽胸理气、和胃降逆,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属土经土穴,“合治内腑”,功能调理脾胃、通经活络。注射用盐酸哌甲酯可兴奋呼吸中枢,与针刺同施,可提高临床疗效。两法同用,70,患者在针刺加穴位注射1,3次后症状基本好转,在针刺加穴位注射3,6次后症状消失,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35 麝香药丸灸为主综合治疗胆石症52例 王前琼 (遂宁市船山区人民医院针灸科,四川 6290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油腻、煎炸、烧烤食品的过量摄入,膳食结构的不合理,不爱运动,生活习惯无规律,导致代谢紊乱,患胆石症的病人日趋增多。我科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用耳穴贴压排石,在临床中笔者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在排石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突发性痉挛疼痛、排石不畅、嵌石等不良反应,近几年笔者又加上了麝香药丸灸治。这样可以应急处理各种不良反应,缓解痉挛,解除疼痛。当患者炎症严重或结石过大难排时,结合中药汤药治疗,待炎症消失、结石化小后再进行排石,这样排石就更安全、更顺利,疗效更可靠,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52例患者全部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8例,女3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0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6年。B超检查示:泥沙型12例;结石直径在1 cm以下32例,1 cm以上8例。5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胆囊壁增厚,欠光滑,胆囊或胆管有强光点,腹胀、腹痛,有时疼痛放射至肩背,个别伴有发热、恶心、呕吐、面黄等症状。 1 治疗方法 2.1 耳穴贴压 取穴:神门、肝、胆、肾上腺、内分泌、三焦、大肠。单耳贴压,左右耳穴隔日轮换,三餐饭后按压15分钟。 2.2 麝香药灸丸灸治 取穴:丘墟、阳陵泉、足三里、日月、中脘、内关、背部相关部位腧穴,每日1次,每次熨灸30分钟,疼痛或痉挛时随时加灸,点灸30分钟以上。 2.3 汤药 消炎利胆排石汤:茵陈12 g、黄芩12 g、栀子12 g、柴胡12 g、枳壳12 g、大黄6 g、海金沙15 g、鸡内金10 g、金钱草12 g、延胡索12 g、鹅不食草12 g、甘草3 g,随症加减,2日1剂。以上治疗7日为一疗程。排石阶段,加服猪蹄汤,保证大便通畅,每日冲洗大便,观察排出结石大小和数目,了解结石是否已排尽,定于半月或1月后行B超复查。 2 治疗效果 经1,2个疗程治疗,治愈(冲洗大便已找不出结石,腹痛、腹胀等症已完全消失,B超复查已无结石征象)32例,好转(冲洗大便有时能找出结石,腹胀、腹痛基本消失,B超强光团减少)18例,无效(每日冲洗大便均未发现结石,腹胀、腹痛虽已减轻,但B超复查强光团无变化)2例。治愈率61.5%,有效率96.2%。 36 4 典型病例 夏某,女,40岁。病史:连续3年来喜食生西红市拌白糖,每日可吃1.0,2.5 kg,逐渐出现腹胀、腹痛、背心痛、面黄、口苦、食量减少、体重减轻等症状,常痉挛痛急性发作。B超示胆囊结石,医院外科建议做胆囊摘除术,但患者不愿意手术治疗,只好转针灸科治疗。刻诊:大汗淋漓,疼痛难忍,速用麝香药灸丸,以抢救休克,解痉止痛,用汤药消炎利胆,用王不留行耳穴贴压,3种疗法并用。结果治疗1疗程就排出结石56枚,同时有6枚结石近2 cm大,2个疗程(半月后)痊愈,随访近3年未再复发。 5 体会 胆石症的病机为肝胆瘀滞、湿热蕴结所致,故而加汤药以疏肝理气,消炎利胆排石;加用麝香药灸丸灸相关体穴,使胆囊收缩,括约肌舒张,一舒一缩把结石下压,易于排出。同时麝香药灸丸灸治,病人容易接受,运用灵活,可以随时根据病情需要,日灸多次,及时缓解在排石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症状。如果结石嵌顿较紧,不易排出或结石较大,超过了顺排范围,也可使胆总管舒张,减轻压力,结石暂时退回胆囊,缓解疼痛后,再选用先化石再排石的治疗方案。实践证明,3种方法并用,协同治疗胆石症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单纯耳穴贴压疗法。 37 磁圆梅花针为主治疗神经性皮炎50例 白翠英 (内蒙古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包头市 014030)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皮损呈苔藓样变和阵发性剧痒是本病特点,是临床较难治愈的一种疾病,中医称之为“顽癣”“牛皮癣”或“摄领疮”,多见于成人及神经衰弱患者。临床中应用磁圆梅花针为主治疗50例,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5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23例,女27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8年。 2 治疗方法 2.1 以师怀堂氏磁圆梅花针之梅花针端叩刺皮炎局部,叩至脱屑充血为度,皮肤浸润肥厚, 20下,根据皮损面积而定,频率及手法轻重视呈皮革样者叩至出血。每日1次,每次叩5, 其部位而定。 2.2 神经性皮炎局部叩刺后将伤湿止痛膏外敷24小时。治疗5天后可隔日敷1次。在急性期皮损范围大,皮损色红,界线不清剧痒时,可配合体针,穴取曲池、合谷、风池、后溪、血海、三阴交、肝俞、心俞,均用泻法,留针40分钟,每日1次,15天为一疗程。 3 治疗结果 治愈:皮损及症状全部消退,随访半年未复发36例,占72.0%;有效:皮损变薄,瘙痒减轻,皮损消退大于70%,随访半年未加重12例,占24.0%;无效2例,占4.0%;总有效率占96.0%。治疗时间最短10天,最长2疗程。 4 典型病例 那某,女,55岁,干部,2004年8月16日初诊。主诉:双手背部阵发性剧痒5年。病史:5年前因工作劳累心情不畅,又经常触摸洗衣粉而致双手发痒。曾在内蒙古医院皮肤科治疗,诊断为神经性皮炎。采用多种药物内服外治,病情反复发作,皮损呈淡褐色,有抓痕,皮损增厚,皮嵴明显,阵发性剧痒,每当劳累或情绪急躁时加重,口干苦,眩晕,心烦,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肝郁化热,风湿闭阻。治则:疏肝清热,活血祛风,除湿止痒。 操作:用磁圆梅花针叩刺皮损处,手法稍重,使之出血,以清热活血止痒。配合体针,穴取曲池、血海、合谷、太冲、三阴交,用泻法,行针40分钟。外敷伤湿止痛膏24小时后换药,治疗1疗程后痊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38 5 体会 神经性皮炎是临床上难治愈的皮肤病,多因情志不遂、郁闷不舒,风邪侵扰致风湿热郁闭肌肤所致。笔者认为,此病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关键在于磁圆梅花针,不但局部叩刺使之改善皮损,清热止痒,同时,有磁力发挥双向调解作用,平衡阴阳,祛邪扶正,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使神经血液、淋巴等组织发生良好的变化,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39 刺络拔罐配合药浴治疗痤疮138例 杨丽华 张丽红 李长隆 (张家口市肺科医院,河北 075441) 笔者自2004—2005年采用刺络拔罐配合药浴治疗痤疮13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38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45例,女93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44岁,平均30岁;病程6个月,3年67例,4,6年71例;138例患者大多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遂来我院诊治。 2 治疗方法 2.1 梅花针叩刺加拔罐 主穴取大椎、神阙。配穴:肺经风热型配肺俞;脾胃湿热型配胃俞;热毒内壅型配灵台;气滞血瘀型配肝俞。 操作方法:局部常规消毒,用梅花针叩刺神阙穴周围高起皮肤,手法由轻到重,至皮肤有出血点为止,然后用大号玻璃罐以闪火法在该穴处拔罐,留罐约3,5分钟后起罐。清除瘀血,清洁皮肤后,再行拔罐1次,留罐约10分钟,最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净。用同样方法在背部操作。嘱患者保持卫生以防感染,隔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 2.2 药浴 取北京天人信和中医美容院提供的祛痤液40 mL放入药浴袋内,再兑入60,80倍清水, 后,将双脚和小腿放入药浴袋置于已放入清水的信牌腿浴治疗器内,接通电源加热至40 ? 内,大约30分钟,浸泡到全身微微出汗为宜。每天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3 治疗效果 痊愈为痤疮完全消退,皮肤恢复光泽,计92例,占66.7%;显效为痤疮消退后尚有色素沉着,计23例,占16.7%;有效为痤疮明显减少,无感染,计16例,占11.6%;无效为治疗3周后,痤疮无改变,计7例,占5.0%。总有效率为95.0%。 4 典型病例 曹某,女,44岁,干部,2005年3月12日初诊。病史:面部起红丘疹3年余,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痒痛,起脓疱,曾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检查:额部两侧、鼻翼两旁、下颌、耳穴三角窝处均布满粟粒样大小丘疹,色暗红,少数尖端有脓疱,兼见点状凹陷性瘢痕及色素沉着。诊断:痤疮。按上述方法治疗1个疗程后,丘疹明显减少,脓疱消失。2疗程后痤疮完全消失,皮肤恢复光泽而治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40 5 体会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见于青年男女,好发于颜面、胸背部,常因治疗和预防不当形成囊肿和瘢痕,发病率较高,属严重的损容性疾病。与祖国医学文献记载的“肺风粉刺”相类似。其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多数是由肺热、血瘀、脾胃蕴积湿热和冲任失调所致,涉及肺、脾、胃、肝及冲任脉。肺经血热,郁于肌肤,熏蒸于面,而发为丘疹;或因恣食膏粱厚味或辛辣之品,使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蕴于肠胃,不能下达,上蒸头面、胸背而成;或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冲任失调,经血不畅,气血瘀滞外发于皮肤。可见,气血瘀滞、血热为根本。根据实则泻之的原则,采用梅花针叩刺加拔罐以祛除瘀滞之邪,疏风清热,活血祛瘀。大椎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穴,故泻大椎可起到疏泄阳邪、解毒泻热和消肿止痒的作用;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之所系,后天之气舍,任脉之要穴,叩刺神阙出血,可排出瘀血以及邪毒,疏通经络,调节冲任、脏腑气血,协调阴阳。配合拔罐,以增强活血祛瘀、通经活络之功,此为治本。诸法合用,故取得良好疗效。 41 针刺治疗耳鸣临床体会 李 丹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针灸科,广东 516001) 耳鸣是临床常见病症,病人自觉耳内吱吱作响,似蝉鸣状,或哄哄有声,妨碍听觉,若症状逐渐加重,可发展至耳聋。古人认为,鸣者,聋之渐,所以在日常诊疗中,我们要对耳鸣有足够的重视,并对其治疗多予研究。笔者采用针灸治疗耳鸣64例,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64例为门诊及住院患者,男38例,女26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3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8年。全部病例均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 临床辨证:?肾精亏损型:症状为两耳如蝉鸣吱吱作响,耳闻不真或无听闻,伴有腰腿酸软、全身困乏、时有带下、梦遗、面色无华黯黑,脉沉细而无力。?气机下陷型:症状为自觉耳内如蝉鸣,伴有纳呆体倦,面白不华,动则气短,心悸多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而迟。?肝阳上亢型:症状见耳内哄哄有声似雷鸣状,伴有烦躁易怒,颧面发红,口干舌燥,惊悸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苔黄,脉弦而数。?外感风热型:症状见鼻塞流涕,咽干而痛,耳鸣或耳聋,身热头痛,脉浮而数。?气机阻滞型:症状见暴怒或惊恐之后,耳听骤然失聪,甚者则见厥逆,烦躁易怒,口干面赤,脉弦。 2 治疗方法 (1)肾精亏损型:取任脉经穴、背俞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主穴肾俞、关元,配太溪、听宫、听会穴。 (2)气机下陷型:取任脉、足阳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主穴气海、足三里、百 会、听宫、听会,配中脘穴。 (3)肝阳上亢型:取足厥阴、足少阴经穴为主,毫针刺泻足厥阴、补足少阴经穴。主穴行间、太溪,配太冲、听会、听宫穴。 (4)外感风热型:取手足少阳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主穴风池、外关,配穴为列缺、合谷、翳风、耳门、听宫。 (5)气机阻滞型:取手足少阳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主穴取翳风、中渚、丘墟,配穴听会、听宫、耳门。 每天针刺1次,每次30,40分钟,10天为一疗程。所有针穴用电针,选疏波,电流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3 治疗效果 64例经治疗2个疗程全部有效。其中临床治愈28例,耳鸣症状完全消失;显效36例,耳内鸣响妨碍听觉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率达100%。 42 4 体会 耳鸣病人主诉致病的原因不明,只能根据临床检查来确定是什么病症的耳鸣,要概括起来分析。西医有血管壁增厚、毛细血管硬化,同时伴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听觉障碍、耳鸣失聪也可由大脑缺血所致;卡他性中耳炎、持续的高血压血管硬化,也会影响听神经。中医认为耳鸣因情志失调、肝肾失疏泄、气血郁闭、耳聪失用,或因营血暗耗、 脏腑精华不能上升、耳聪失养等所致。 所以,针刺有关穴位能疏经通络、活血化瘀。外关、风池能祛风解表;列缺、合谷两穴同用有疏泄脉气之效;丘墟是胆经原穴,配听会用以疏通肝胆经气;胃募中脘配下合穴足三里补脾扶中气;百会能外举下陷之气,中气不虚则清阳上升;肾俞、关元调补肾经之气;太溪补肾水益肾精,肾气不虚则耳窍得养;听宫、听会、耳门是治疗耳鸣、耳聋的常用穴,无论虚实皆以调理气血为先,化瘀清肝、补肾益精血善其后,局部气血得以调和,经气疏达,肝气平和无以上扰,则耳鸣痊愈。 43 阳陵泉的应用体会 雷买吉 吴永莲 (曲靖市师宗县人民医院, 云南 655700) 1 阳陵泉的位置、功效 位置: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取法:正坐屈膝垂足,或仰卧,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取穴。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功效:平补平泻法:疏经络,调气血;泻法:搜风祛湿除痹,舒筋利节止痛,清泻胆经(腑)邪热而通大便,疏肝解郁降逆;补法:强壮筋骨,濡养筋脉;灸法:温经通脉,祛寒止痛。主治:胁肋痛,胸腹胀满,便秘,泄泻;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吞酸,头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黄疸,脚气;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足痛,转筋,腰背痛;小儿惊风,癫狂等。 2 配伍应用 (1)阳陵泉配支沟、太冲(或期门),均用泻法,能清肝泻胆、疏肝胆经气。治疗胁肋痛。 (2)阳陵泉配中脘、内关、足三里,均用泻法,能降肝胆气逆、疏肝和胃。治疗口苦、咽干、吞酸、恶心、呕吐、胃脘痛。 (3)阳陵泉配外关、风池,均用泻法,能疏散少阳风热。治疗头晕、目眩、头痛。 (4)阳陵泉配足窍阴、听会,均用泻法,能清肝息风、泻胆降逆。治肝胆火热上逆之耳鸣耳聋。 (5)阳陵泉配天枢、支沟、足三里,均用泻法,能疏肝理气、导滞通便。治疗气滞便秘。 (6)阳陵泉配阴陵泉,均用泻法,能清泻肝胆之热,渗湿利水。治疗黄疸。 (7)阳陵泉配丰隆,均用泻法,能泻肝胃之热,清化痰火,宣通腑气。治疗癫狂和热结肠胃之腹胀便秘。 (8)阳陵泉配行间,均用泻法,能泻肝胆之邪热,舒筋缓急止痉。治疗小儿急惊风。 (9)阳陵泉配委中、承山,均用泻法,能散寒通络止痛,舒筋缓急止痉。治疗转筋(西医称腓肠肌痉挛)。 (10)阳陵泉用泻法,配脾俞、肝俞、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均用补法,能调肝养筋、补益气血。治疗干脚气。 (11)阳陵泉与环跳、足三里、悬钟、梁丘、膝眼、阴陵泉、委中等穴相配,用平补平泻法,或均用泻法,或兼用灸法,能搜风除湿、散寒通络、调气血、舒筋利节止痛。治疗下肢痹痛、麻木、屈伸不利、半身不遂等。 (12)阳陵泉配悬钟、肝俞、肾俞,均用补法,能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濡养筋脉。治疗痿证。 44 3 验案举例 (1)陈某,男,22岁。1992年4月15日初诊。右侧颈项强痛,俯仰转侧困难2天。查:局部肌肉痉挛,压痛明显,颈部疼痛向右肩扩散,无红肿发热。诊断颈部伤筋。治宜疏经络,调气血,舒筋止痛。针刺:压痛点、风池、阳陵泉,均用泻法,留针30分钟。出针片刻后症状消失。 (2)张某,男,81岁。2004年10月17日因腹胀痛、大便3日未行入院。查:痛苦表情,腹部轻度胀满,触诊左下腹有条块状物,听诊肠鸣音减弱,舌尖红、苔微黄腻;B超示胆囊炎、胆结石病变。给抗炎、解痉止痛及灌肠治疗,无效,至深夜2时腹部胀痛难忍。中医辨证:热结肠胃,腑气不通。针刺阳陵泉、丰隆、足三里以泻热通腑导滞,每5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针后自感腹胀缓解,一小时后便通气畅,腹胀解除。 (3)梁某,女,68岁。2001年6月13日初诊。左膝疼痛,屈伸不利一周。查:上楼时左膝屈伸困难,局部无红肿,X线摄片示膝关节退行性改变。诊断:痹证。宜祛风散寒通络,舒筋利节止痛。针刺取穴:阳陵泉、膝眼、梁丘、曲泉、足三里,均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第2天复诊,膝关节疼痛减轻,屈伸活动好转。依法针治7天,疼痛消失,活动正常。 (4)殷某,男,42岁。1998年5月23日初诊。上腹胀痛、恶心、呕吐、口苦、咽干、恶寒、发热1天。查:T38.2 ?,急性痛苦状,目赤,莫非氏征阳性,B超扫描显示胆囊肿大。诊断:急性胆囊炎。辨证:肝胆湿热。予解痉止痛、抗菌消炎、利胆退热治疗。2小时后腹痛未减,口燥咽干加重;以维生素K注射液8 mg行双侧阳陵泉穴位注射,每穴各4 mg,3 10分钟后腹痛缓解,至晚间痛势轻微。第2天,常规用药与穴位注射相结合治疗,腹痛消失,诸症大减。 4 体会 阳陵泉为胆经合穴,清肝泻胆、平肝降逆、疏肝和胃、行气导滞、畅行经脉气血;可清肝胆火逆之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头痛、耳鸣耳聋;治肝脾不和之脘腹胀痛、恶心、呕吐、泄泻、便秘;疏肝胆脉络而止胁痛。阳陵泉又为筋会,舒筋利节止痛、搜风通络、散寒祛湿,能治中风偏枯不遂、诸痹不仁、膝关节痛、筋挛历节、痿躄脚气。据多年临床经验,阳陵泉穴位疗法在坐骨神经痛、关节炎、下肢肌痉挛、侧副韧带损伤、急慢性腰痛、肩周炎、腱鞘炎、颈痛、偏瘫、截瘫、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绞痛、便秘等病症治疗中能发挥较好疗效。 45 针刺及电针治疗面瘫的时机选择与刺法 相永梅 (沈阳军区总医院针灸室,辽宁 110015) 面瘫是针灸科常见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患侧面部表情肌麻痹、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口角向健侧歪斜等。应用针灸治疗面瘫的疗效是不容置疑的,这已为医学界同仁所认同。但在针刺治疗面瘫的时机选择与针刺手法的选择上有不同看法,这与中西医学者对面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见解不同有关。 祖国医学认为,面瘫是正气虚弱,脉络空虚,外感风寒之邪气侵袭,面部阳明、少阳经脉络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面肌失于营养,经筋纵缓不收而发病。现代医学则认为,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或因面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产生面神经肿胀、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致神经麻痹。因此对针刺治疗面瘫的时机选择也就有“早”与“迟”之分。现代医学认为,急性发病期面神经因炎性水肿渗出而不宜早期针灸治疗,主张早期使用西药抗炎、抗病毒疗法,提倡在发病7天后再行针灸治疗。而祖国医学特别是针灸学者认为,面瘫早期进行针灸治疗是最佳时期。因为面瘫初期(7 天以内),病邪尚浅,正气尚未耗损,此时进行针灸治疗,对患者早日康复有重要意义。 笔者根据多年的针灸临床经验认为,针刺治疗面瘫宜早不宜迟,但在针刺手法上应有所不同。初期宜用浅刺法,手法宜轻,采用平补平泻,留针候气。此时针刺的作用在于疏通经络,散寒祛风,调和气血,鼓舞正气,尽早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而深刺和重手法则与病情不符,又可能损伤深部经络,致经络功能紊乱而影响面瘫的康复。进入恢复期(7天后),病邪留滞或深入,针刺宜深,手法宜重,以透穴为主,并进行提插捻转。此时再应用电针疏密波并以病人能耐受为佳,进行不间断的有规律的刺激,目的在于快速恢复神经传导功能及加强肌肉收缩功能。笔者使用此方法治疗面瘫患者,10天为一疗程,1,3个疗程治愈者达95%以上,明显改善者为100%。 典型病例:田某,女,银行职员,2005年6月来诊。3日前出差时晨起发觉左侧面部麻木,张口不便,漱口时嘴角漏水。查体:口角向右侧歪斜,鼓腮漏气,左眼闭合不严,左前额纹、鼻唇沟平坦。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诊断为左侧面瘫。当即施以针刺治疗。取穴:风池、阳白、四白、地仓、颊车、合谷,采用平补平泻手法。4次后改用电针疏密波治疗,5次治愈。 针灸具有调和阴阳、运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抗感染、提高机体免疫等功效。通过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使人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从而调动人体的生理营养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达到治疗面瘫的目的。 综上所述,针刺及电针治疗面瘫是行之有效的针刺方法,而把握针刺时机和手法则至为关键。 46 针灸等非手术疗法治疗腰椎管 狭窄症研究进展 赵 琪 指导:王 凡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0039) ,摘 要, 目的:总结针灸、推拿及非手术方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方法及疗效。探讨中医疗法治疗本病的现况及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方法:收集整理近5年针灸、推拿及非手术疗法治疗LSS的文章~按照针刺、推拿、药物注射分为三大类~介绍各家治疗方法及疗效。结论:综合运用多种疗法是目前治疗LSS的主流,临床医生应注意非手术疗法治疗LSS有一定的适应证及禁忌症,疗效评定缺乏统一的标准影响了本病的诊疗及研究工作。 ,主题词, 非手术疗法,腰椎管狭窄症/针灸疗法,综述 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rnosis,LSS)是老年人腰腿痛常见病因之一,发病率仅次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占椎管内疾病的第2位。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或椎间孔因退行性变致骨性或纤维结构形态和容积异常,单一平面或多平面一处 ,1,或多处管腔内径狭窄,引起神经根、马尾神经及血管受压出现临床症状。非手术治疗LSS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牵引、中药内服外敷、骶管注射及神经根阻滞疗法等。下面就近年来针灸推拿等非手术疗法治疗本病的情况做一综述。 1 针刺 针刺是治疗腰腿痛的常用方法,其机理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补益肝肾。但单纯以针 ,2,刺治疗LSS的报道不是很多,大都配以推拿疗法。刘志顺等以针刺法治疗30例,优9例, ,3,良15例,差6例,优良率80%,主要取用大肠俞、委中、承山、昆仑穴。姚立群用针灸加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48例,显效19例,良好16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6%,其主要取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穴,运用迎随补泻和飞经走气手 ,4,法。王宛彭等以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100例,方法是如疼痛沿膀胱经传导刺承山,沿胆经传导刺悬钟,并选肾俞、腰阳关及环跳、委中穴通电,用疏密波,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穴位注射取次髎穴,注射0.3%利多卡因10,15 mL、地塞米松10 mL、VitB 0.1 mg,结果痊12,5,愈43例,显效36例,好转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0%。王诚宏等采用银质针治疗48例,并与常规治疗48例对比,前者方法是以银质针对深层病变软组织为中心,避开血管、神经或脏器选出多个进针点,对准深层病变区方向分别直刺或斜刺,经过软组织病变区,直达肌肉或筋膜等在骨骼上的附着处(压痛点),再在针尾上装一艾球燃烧;后者方法是卧硬板床3天,腰椎牵引每天1次,腰部中频电疗每天1次,结果前者的14天及半年有效率 ,6,均高于后者,且患者生活质量前者比后者改善显著。黄金忠等采用针刺夹脊穴及按摩手法治疗84例,其主要手法是取双侧L,L华佗夹脊穴,平补平泻,同时配合按摩治疗,结25,7,果痊愈47例,好转3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6.4%。杨宏采用针灸为主配合按摩治疗32例,除1例外,其他患者均治疗1次即见效,方法是在平髂嵴的棘突进针刺激神经根,使患肢产生电击样感觉后留针20分钟,同时取秩边、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等穴 47 ,8,位留针20分钟;配合按摩治疗。柴一峰等采用针刺、推拿、牵引为主,配合中药内服、外用,取穴以病变部位相应夹脊穴为主穴,每日1次,另以两组穴位做配合,一组是秩边、居髎、殷门、委中、昆仑;另一组是次髎、环跳、阳陵泉、丰隆、承山,交替应用,平补平 ,9,泻法,共治疗280例,治愈91例,有效18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7.5%。金建丰采用推拿、针灸、中药治疗62例,显效24例,有效35例,无效3例,主要取大肠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昆仑,平补平泻法;推拿用揉法、弹拨法、按压法,配合斜扳法、屈膝屈髋法,最后掌揉腰骶部。 2 推拿 推拿疗法是治疗LSS较常用的方法,推拿治疗的机理主要是疏通气血,缓解痉挛,松解 ,10,粘连,改善狭窄。杨功旭等采用抱膝滚腰手法治疗38例,结果痊愈1例,显效22例, ,11,,12,有效15例。王汉文等采用斜扳、点按膀胱经穴的方法共治16例,全部有效。荣竞南用一指禅指针术施治膀胱经穴,再用易筋经拍打法由腰骶部直至足部进行拍打,共治疗140 ,13,例,治愈80例,显效58例,有效2例。刘洪波先在患者腰部涂抹冬青膏,用擦法以透热为度,再点压膀胱经穴和腰部疼痛反应点,然后行抱膝滚腰手法,共治疗38例,完全恢复 ,14,16例,显效13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8%。唐光丽在患者腰部督脉及膀胱经一线行推、揉、拨、按、扳等手法,在L,L处行掌根压颤法,拇指揉命门、阳关、十七椎45,15,下、肾俞、腰俞,结果痊愈36例,显效24例,有效3例。吴谞駋用拇指推揉法、绞腰法、抱膝滚腰法共治47例,临床痊愈25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49%。 ,16,其他疗法辅助推拿目前应用较多,梅利明等先松解两侧腰肌及患侧下肢,然后牵引并抖动双下肢,再做斜扳,最后点按膀胱经穴,同时配合熏蒸疗法,共治疗89例,优49例, ,17,良30例,无效10例。黄锦军主要用踩法,从患者两大腿部踩起,两脚一左一右同时带动大腿向内旋转,自下往上紧旋慢移至臀部,再用脚跟点压两侧环跳穴及梨状肌,然后一脚横踩同侧臀股沟处,另一脚掌揉按同侧竖脊肌从上而下至腰骶部,再从下往上用脚掌推竖脊肌至同侧肩颈部,反复数次,再行蚂蚁上树脚法,最后一脚横搓胸、腰部肌肉以放松背部肌肉,同时用斜扳法、抱膝滚腰法和压腿法并配合内服中药,共治疗36例,痊愈31例,好转5例。 ,18,倪克锋等采用踩跷法结合胸部骨盆牵引治疗60例,与常规推拿手法治疗60例对比,治疗组先用胸部骨盆牵引腰椎半小时,牵引力量10,40 kg,然后用踩跷法,结果踩跷法结合 ,19,胸部骨盆牵引法比常规推拿手法疗效好,疗程短。蔡葵用滚法、点按揉法、内功擦法施于腰背臀骶部及患侧下肢后外侧,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早期以腹肌肌力锻炼为主,后期则以腰背肌肌力锻炼为主,同时配合仰卧起坐、飞燕式、五点支撑、慢跑、打太 ,20,极拳等,共治56例,优37例,良12例,无效7例。梁文杰等先用按揉法自上而下在督脉及两侧足太阳膀胱经施治,再点穴、弹拨坐骨神经,然后用直腿屈腰法、抱膝滚腰法和蹬腿 ,21,牵拉法,共治疗33例,总有效率为93.94%。龙如昌等先用腰椎牵引,当术者感到腰椎已被拉开时,突然迅速地将患肢提起做三屈动作(屈膝屈髋屈腰),急性期配合使用脱水、消炎镇痛、营养神经等药物,慢性期多采用活血镇痛、营养神经药物,共治疗185例,优 ,22,73例,良49例,好转56例,无效7例,优良率达65.95%。高月江等采用旋转复位或拉压复位法,配以持续腰椎牵引、中药汤剂、针灸治疗60例,临床治愈36例,有效16例, ,23,无效8例,总有效率86.7%。白晓东采用手法矫正椎体的假性滑移、药物、适当的腰背肌功能锻炼综合治疗老年患者74例,优34例,良27例,一般11例,差2例。 48 3 药物注射 近年来有关注射治疗LSS的文献报道较多,主要分为骶管注射和神经根注射,其机理 ,24,是镇痛、消炎、营养神经。任东林等采用骶管封闭治疗LSS共1 180例,注射药物选用确炎舒松A注射液30 mg,2%利多卡因5 mL,生理盐水10,20 mL,654-2 10 mg,VitB 100 mg,1VitB 1 mg,地塞米松5 mg(激素禁忌症者不用),5%碳酸氢钠5,10 mL,结果1,3个疗程后,12 中央椎管狭窄和侧隐窝狭窄缓解的优良率为91.6%和90.7%,混合性狭窄和较严重椎管狭窄 ,25,缓解的优良率为79.7%和20.8%。陈志坚采用骶管注射、屈曲位牵引、手法治疗腰突伴LSS 74例,骶管注射药物组成为2%利多卡因5 mL、0.9%氯化钠50 mL、VitB2.5 mg、确炎1 舒松A注射液20 mg,治疗时间25,92天,优38例,良21例,进步10例,无效5例,总 ,26,有效率为93.2%。王强等采用卧床休息,骶管注射,骨盆牵引,推拿及针刺治疗加中药内服、外洗的综合疗法治疗38例,骶管注射药物组成为醋酸强地松龙100,150 mg,2%利多卡因20 mL,VitB100 mg,VitB 0.5 mg,注射用水20,40 mL,治愈25例,显效8例,有1 12,27,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杨振虎等采用卧床休息、骶管封闭、内服中药和功能锻炼的方法,骶管注射药物组成为2%利多卡因4 mL、VitB 2 mL、康尼克痛1 mL、ATP 12 40 mg、辅酶A100 U、注射用水10 mL,共治疗208例,结果优62例,良127例,差19例, ,28,优良率90.9%。王军等采用牵引、按摩、针灸、中药,加碱性药物硬膜外腔阻滞治疗LSS合并腰突67例,优57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达95.5%。 ,29,徐自强等用神经根阻滞疗法治疗25例,方法是在症状最明显的神经根处用1%的利多卡因5 mL局部麻醉后,行神经根穿刺,穿刺成功下肢出现神经根支配区麻木和胀痛感,先注入造影剂伊索显1 mL,行神经根造影,确认神经根后,注入2%利多卡因15 mL和氟美松2 mg,注射完毕后即可嘱患者下地活动,患者均经3月以上临床随访,平均注射次数为2.2次(1,4次),结果有效21例(84%),2例出现疼痛加重,1例麻木症状加重,1例无变化。 ,30,林健等应用硬膜外注射醋酸确炎舒松30 mg(3 mL)、2%利多卡因7 mL加生理盐水10 mL,同时静脉点滴20%甘露醇250 mL加地塞米松5 mg,10%葡萄糖500 mL加复合丹参注射液16 mL,配合牵引、推拿和针灸等综合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206例,经1个疗程治疗结果是优130例,良45例,一般23例,差8例,总有效率达96.1%。 4 结语与展望 非手术疗法是目前治疗LSS的首选方法,而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疗法又在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机理及疗效都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及肯定。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针灸推拿等非手术疗法在LSS的治疗中的地位还将得到进一步加强。综合分析有关文献可以看到如下问题:第一,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成为非手术疗法治疗LSS的主流,这其中既包括传统针灸和推拿手法的结合,也包括以上传统方法与现代药物注射方法的结合,这种综合疗法的好处是可以集中多种有效方法,缩短治疗时间,使患者早日康复,但同时也要注意各种方法的合理运用,防止出现过度治疗,导致医疗费用增加的情况。因此,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成为今后应当注意的问题。另外,优化组合各种手法,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第二,不要盲目追求非手术治疗的方法,而耽误了患者的病情。对LSS症状轻者应首选非手术治疗,在系统的非手术治疗3个月无明显症状改善或症状在逐渐加重者,应及时考虑手术治疗。除此之外,在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到老年患者骨质增生与疏松并存,推拿及牵引时力度不宜过大,急性疼痛期应减少对腰椎的刺激,不宜进行大手法推拿和大重量牵引。第三,疗效判断的标准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纵观上述文献,评定疗效标准多种多样,衡量效果的尺度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标准必将影响到对本病的诊疗及研 49 究工作。 5 参考文献 1 贾连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现代外科学概念.中华骨科杂志,2002;22(8):509 2 刘志顺,刘军,杨中阳,等.针刺治疗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30例.新中医,2000;32(6):24 3 姚立群.针灸中药结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48例.上海针灸杂志,2004;23(1):21 4 王宛彭,逢紫千,刘红.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腰椎管狭窄症100例.中国中医急症,2002;11(6):493 5 王诚宏,王哲,宋群,等.银质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全国软组织疼痛微创技术专题研讨会, 2004:81 6 黄金忠,谢远见.针刺夹脊穴及按摩治疗腰椎管狭窄症84例.中国民间疗法,2004;12(7):38 7 杨宏.浅谈腰管狭窄症的治疗.按摩与导引,2002;18(5):32 8 柴一峰,傅博.针刺推拿为主治疗腰椎管狭窄症280例.山东中医杂志,2001;20(12):739 9 金建丰.综合治疗继发性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62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9):530 10 杨功旭,何勇,夏文清.抱膝滚腰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医正骨,2003;15(5):51 11 王汉文,孙秋平.推拿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按摩与导引,2001;17(3):47 12 荣竞南.点穴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国临床康复,2003;7(4):638 13 刘洪波.推拿手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38例报告.现代康复,2000;4(7):1 051 14 唐光丽.按摩治疗腰椎管狭窄症63例的初步观察.按摩与导引,2004;20(1):24 15 吴谞駋.正骨手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47例分析.现代康复,2000;4(5):703 16 梅利明,何升华.推拿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5):451 17 黄锦军.推拿配合中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36例.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2):33 18 倪克锋,詹红生,詹强,等.踩跷法结合胸部骨盆牵引治疗腰椎管狭窄.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 26(6):32 19 蔡葵.针灸推拿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56例报告.中医正骨,1999;11(3):27 20 梁文杰,杨继文,奚林,等.综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33例.辽宁中医杂志,2001;28(4):214 21 龙如昌,吴毅文.腰椎管狭窄症的非手术治疗.颈腰痛杂志,2003;24(2):101 22 高月江,胡吉媛,费洪钧.综合治疗腰椎间盘脱出并椎管狭窄60例.颈腰痛杂志,1998;19(3):224 23 白晓东.非手术治疗老年患者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72 24 任东林,何建强,陆海峰.骶管封闭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体会.颈腰痛杂志,2001;22(2):155 25 陈志坚.屈位牵引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管狭窄症.中国临床康复,2002;6(14):2 141 26 王强,张萌萌,曾庆云.非手术法综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1;9(3):47 27 杨振虎,王晓铃,王爱民.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208例.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4;1(5): 28 28 王军,刘玉芹.综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67例.颈腰痛杂志,2001;22(4):320 29 徐自强,西山隆之.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根性症状.颈腰痛杂志,2001;22(4):279 30 林健,林旭妆,曹霞.注射及推拿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按摩与导引,2002;18(2):41 50 近年来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概况 马兰萍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 据最保守的估计,中国有超过2 600万人患有抑郁症,全世界患有抑郁症的人数在不断增长,而抑郁症患者中有10%,15%面临自杀的危险,专家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杀手。本病的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心理社会因素、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和中枢神经递质功能异常有关。抑郁症一般被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所谓外源性,通常是指由外部环境事件所引起的抑郁症,如反应性抑郁症、抑郁性神经症等。而内源性则是由躯体“内部”因素所引起的抑郁症,是一组以情感持续性低落为基本特征的精神障碍,可伴有思维和行为的改变,并常常出现睡眠障碍、食欲减退、口干、便秘等躯体症状。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很多,如心理治疗、睡眠剥夺治疗、光疗和电休克治疗等,但当代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针灸疗法在抑郁症的治疗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外源性抑郁如中风后抑郁有着很好的疗效,对于内源性抑郁的效果也非常显著。本文就2000年来针灸治疗内源性抑郁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1 理论基础 抑郁症是现代医学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古代医籍,与其类似的病证有郁证、癫狂、 ,1,脏躁、百合病等。王玲玲等研究认为其病位在脑,涉及肝、心、脾、肾等脏腑,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气机失调,导致气机郁滞、痰瘀内阻、扰及脑神,脑失调控,或病久气血精微不能上荣于脑,脑失调控,而出现心境低落等情志症状及能力下降表现;七情失制,使五脏气机失调,痰瘀阻滞经络,而出现各种躯体症状。治疗时应根据主症辨证论治,针灸治疗本病的根本原 ,2,则是调神理气,取督脉经穴以健脑调神,取肝经穴以疏肝解郁调情志。刘洋等认为抑郁症的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及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病位主要在肝,在此基础上兼及心、脾、肾诸脏。人的情志活动主要依赖气血的正常运行,这也就与肝的疏泄功能 ,3,密不可分,所以治疗抑郁症的关键还在于调理疏泄的功能。谢步霓等认为窍闭神匿是抑郁症发病的基本病机,气血紊乱是抑郁症发病的物质基础,脏腑失调是发病的病理基础,醒脑开窍法以开窍启闭、改善大脑的生理功能为主,结合调节气血及脏腑功能,在临床上用于抑郁症 ,4,的治疗有着良好的前景。刘兰英等认为抑郁症多由各种生活事件导致心情压抑长期不能缓解,引起脑腑气机紊乱,脑神失调而致本病,同时影响到心、肝、脾、肾诸脏功能。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气机失调,可见气机郁滞、痰瘀内阻、肝郁化火、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脾肾阳虚等病理变化,影响及脑。“脑为元神之府”,故调理脑神是针灸治疗本病的根本原则,治疗取督脉经穴以健脑调神,辨证施治调节脏腑功能以促进精神症状的改善,随证加减处理兼症, ,5,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刘立公等对古代针灸治疗郁证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共收集93部古医籍,循经取穴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心经、心包经穴,膀胱经、督脉穴,任脉穴,脾、胃经穴。分部取穴特点为多取上肢阴面穴、头部穴、足阴部穴、上背和胸脘部穴。通过分析,确定出针灸治疗郁证的参考处方为上臂阴部的大陵、劳宫、间使、神门、通里、少冲;头面部的百会、水沟、风府;足阴面的涌泉、然谷、公孙、商丘;背部的心俞、神道、胆俞;胸脘部的中脘、上脘。 51 2 机理研究 ,6,12,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理研究已深入到各个方面。黄泳等做了系列研究,观察头针对正常人和抑郁症患者各脑区葡萄糖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的脑葡萄糖代谢确实有异于常人,抑郁症患者左右两侧颞叶、枕叶、丘脑的葡萄糖代谢较正常人增高,顶叶的葡萄糖代谢较健康人略为降低,头针治疗后,可使异常的代谢恢复正常,这与中医认为抑郁症病位在脑相一致。 ,13,韩毳等观察了电针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治疗前血清IL21β,IL26、TNF2α水平非常明显地高于正常人,经电针和四环类抗抑郁药麦普替林治疗,随着抑郁症状的缓解,以上细胞因子水平也逐渐下降,至第6周末基本恢复正常,说明细胞因子在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电针对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是电针治疗抑郁症 ,14,的机制之一。钱瑞琴等观察表明电针与舒血宁联合治疗可改善抑郁症患者免疫功能。李 ,15,海燕等通过电针和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对血小板蛋白激酶C(PKC)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电针和氟西汀对血小板膜和血小板质不同亚型的PKC含量变化的影响不同,提示电针治疗抑郁 ,16,症的受体后机制不同于氟西汀。宋煜青等对电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前后血小板膜鸟苷酸结合蛋白含量的变化进行观察,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抑郁症患者血小板膜Gαi和Gαq的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经过抗抑郁治疗后不能改变它们的高水平状态,推测Gαi和Gαq ,17,是抑郁症的特征性标志,而非状态性标志。唐胜修等观察了电针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FT4)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针刺治疗抑郁症患者疗效显著时伴着甲状腺激素水平 ,18,的降低,说明针刺治疗抑郁症过程中FT4起媒介作用,并适度消耗。徐虹等观察针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AP)轴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刺对抑郁症患者HPA轴的影响是状态依赖性的,即随着针刺疗效的出现,患者的HPA轴功能也逐步恢复正常。 ,19,除了抑郁症临床机理研究外,同时进行了动物实验,贾宝辉等对电针抗抑郁研究的模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针刺对抑郁症的实验研究应选择改变环境条件诱发的抑郁动物模 ,20,21,型进行,药物诱发的抑郁模型可能是不适宜的。韩毳等观察了电针对抑郁大鼠的HAP轴、中枢及外周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有学者对针刺对抑郁大鼠的行为改变进行了观 ,22,23,,24,28,察。众多学者观察了针刺对抑郁大鼠脑部的影响。在抑郁症发病机理的多种假说中,较有说服力的是单胺类神经递质失衡假说。大多数抗抑郁药都是通过增加突触间隙神经 ,16,递质水平而产生抗抑郁的作用而支持这个假说。可以看出,无论是对抑郁症患者,还是对抑郁大鼠的研究,都集中在对脑物质代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改变、HAP轴的变化等方面,这将为抑郁症的机理探讨提供依据,以便今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3 临床研究 有关抑郁症临床研究的文献非常丰富,而且研究水平相对较高,大部分均为对照观察, ,29,36,,37,40,,41,,42,46,,47,48,其中有电针、针刺、腹针与西药的对照,电针、针刺结合西药或电 ,49,,50,51,,52,针合并安慰剂与西药对照,电针结合中药、综合疗法与中药的对照,电针结合西 ,53,55,,56,,57,,58,61,,62,67,药与电针的对照,还有单纯针灸、耳针或电针治疗及综合疗法的应用。以上各种方法治疗抑郁症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可以看出,在抑郁症治疗中,电针应用得最为广泛,其疗效可与对照的中西药治疗效果相当;其作为辅助疗法时,可提高治疗效果,这为电针治疗抑郁症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今后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可将电针疗法作为重点的治疗方法加以应用。 52 4 小结 综上所述,针灸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临床及动物实验的研究亦很丰富,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加深对电针参数的研究以及针灸处方的规范,以往已有学者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选穴频次进行了统计,百会、 ,68,印堂、内关、三阴交、四神聪、神门为最常用的穴位,这与本次综述所涉及文章的选穴规律基本相似,所选穴位为辨证论治的结果,极其符合中医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体现了中医辨证的正确性。针灸治疗抑郁症与西药相比,在减少副作用方面极具优势,可以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因此,针灸治疗抑郁症有着极为广阔的前景。 5 参考文献 1 王玲玲,刘兰英,吕梅,等.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思路.针灸临床杂志,2003;19(7):7 2 刘洋,董杰,邓永志.针刺治疗抑郁症的理论基础.中国康复,2004;19(6):373 3 谢步霓,赵仓焕.醒脑开窍法治疗抑郁症探讨.四川中医,2004;22(4):20 4 刘兰英,王玲玲.“脑为元神之府”理论在针灸治疗抑郁症中的指导意义.针灸临床杂志,2003;19(8):6 5 刘立公,顾杰,王正明.郁证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5):339 6 黄泳,唐安戊,李求实,等.头针对正常人和抑郁症患者颞叶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江苏中医 药,2004;25(10):49 7 黄泳,唐安戊,李求实,等.头针对正常人和抑郁症患者枕叶葡萄糖代谢的影响.云南中医中药杂 志,2004;25(4):37 8 黄泳,唐安戊,李东江,等.头针对抑郁症患者顶叶葡萄糖代谢的影响.山东中医杂志,2004;23(9):543 9 黄泳,唐安戊,李东江,等.头针对正常人和抑郁症患者丘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新中医,2004;36(10):73 10 黄泳,唐安戊,李求实,等.头电针对抑郁症脑功能成像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2004;23(7):5 11 黄泳,唐安戊,李求实,等.运用PET技术研究头电针治疗抑郁症的机理.四川中医,2004; 22(10):6 12 黄泳,李东江,唐安戊,等.头针对抑郁症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 志,2005;25(2):119 13 韩毳,王磊,李晓泓,等.电针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3):277 14 钱瑞琴,张春英,杨宇,等.电针与舒血宁联合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 志,2001;7(3):56 15 李海燕,周东丰,宋煜青,等.电针和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对血小板蛋白激酶C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2004;18(10):688 16 宋煜青,周东丰,范建华,等.电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前后血小板膜鸟苷酸结合蛋白含量的变化.中国心 理卫生杂志,2004;18(11):783 17 唐胜修,徐祖豪,唐萍.电针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中华实用中西医杂 志,2004;4(17):2007 18 徐虹,孙忠人,李丽萍,等.针刺治疗抑郁症及其对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中国针 灸,2004;24(2):78 19 贾宝辉,李志刚,卢峻,等.电针抗抑郁研究的模型探讨.针刺研究,2005;30(1):22 20 韩毳,李晓泓,李学武,等.电针“百会”“三阴交”穴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HPA轴的影响.北京中医 药大学学报,2001;24(3):74 21 韩毳,李晓泓,郭顺根,等.电针对抑郁大鼠中枢及外周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中医药学 刊,2004;22(1):185 53 22 张建斌,王玲玲,吕梅,等.针刺对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1):36 23 孙华,张有志.针灸百会和足三里穴对抑郁模型小鼠和大鼠行为的影响.针灸临床杂志,2003;19(2):47 24 孙华,张有志,韩毳,等.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大脑皮层5-HT1和5-HT2受体数量和结合活性的 影响.中国针灸,2003;23(9):553 25 邱艳明,时宇静,图娅.电针印堂、百会对获得性无助大鼠不同脑区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北京中医 药大学学报,2002;25(6):54 26 李文迅,韩焱晶,陶娟,等.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中国中医药信息杂 志,2005;12(2):33 27 韩毳,李学武,李晓泓,等.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BNDF的影响.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学 报,2001;8(1):8 28 李文迅,图娅,方芳,等.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脑形态结构影响的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 杂志,2005;27(4):214 29 韩毳,李学武,罗和春,等.电针与麦普替林治疗抑郁症患者的对照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 志,2002;22(7):512 30 康波,张平根,熊生财,等.电针与阿普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观察.中国针灸,2002;22(6):383 31 李建国,黄庆元.电针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分析.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4;21(3):38 32 王天俊.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中国针灸,2005;25(2):107 33 严明,毛星,吴金丽.电针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对照.中国临床康复,2004;8(18):3 548 34 张洪,何竟.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2002;21(5):25 35 张平根,康波,钟旗,等.电针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对照观察.江西中医药,2002;33(3):36 36 黄泳,夏东斌.头电针治疗抑郁症30例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2):151 37 杨卓欣,虢周科.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3;19(8):28 38 陈利平,王发渭,Herbert Werner.针灸并用舒郁散治疗抑郁症的效果分析.中国临床康 复,2004;8(21):4 250 39 李桂平,杜元灏,颜红,等.调神疏肝针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天津中医药,2004;21(5):382 40 赵建玲.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2;18(12):11 41 李德平,王宝玲.腹针治疗抑郁症44例.上海针灸杂志,2005,24(30):22 42 李秋艳,董延芬.电针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52例.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69 43 温乃义,王巍,杜维丹.电针对难治性抑郁症的辅助治疗作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2):1 250 44 吕梅,王玲玲,刘兰英,等.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0(3):149 45 刘飞虎,王瑞辉,屈红艳,等.智能电针合并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上海针灸杂 志,2004;23(12):13 46 汤慧明,李航森,冯兵.电针联合小剂量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评估.中医药学报,2003;31(3):5 47 李翔.针灸辅助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5):363 48 林虹,李根起,周正保.针刺合并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2):17 49 张静,刘向阳,张慧芳.电针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10(2):98 50 许红,王翘楚.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上海针灸杂志,2003;22(6);7 51 崔海,丁晓蓉,陆绮.针药结合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症临床观察.四川中医,2004;22(12);87 52 陈天安.针药心理综合疗法治疗抑郁症30例.中医药学刊,2005;23(5):923 53 汪冰霞,周树平,孙鸿辉,等.电针及电针联合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46例临床疗效观察.深圳中西医结合 杂志,2003;13(1):24 54 徐春丽,王艳红.电针及电针合并麦普替林治疗抑郁症46例临床疗效观察.健康心理学杂 志,2003;11(5):356 55 杨建立,刘晓华,甘雪晨,等.电针及电针合并麦普替林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观察.健康心理学杂 54 志,2000;8(1):92 56 吕建明,Thomas Neuerer, Ilko Atanassov.在德国针灸治抑郁症128例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 志,2004;20(10):5 57 任建宁.耳针治疗抑郁症50例.河南中医,2005;25(2):75 58 柏巧玲,马晓晶.针刺治疗抑郁症30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国临床医生,2004;2(8)52 59 董子平.电针治疗抑郁症101例.中国针灸,2001;21(1):6 60 屈永才,高学军,林贞,等.改良电针痉挛连续两次发作治疗重性抑郁症疗效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学 报,2002;24(9):1 097 61 施炳元.电针治疗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中国临床康复,2002;6(21):3 241 62 李福芝.解郁汤、刺五加注射液合针刺治疗抑郁症20例.河北中医,2003;25(4):267 63 马玉清.电针治疗抑郁症临床体会.内蒙古中医药,2003;(5):15 64 孟向文,陈爽白.互动式针刺法治疗抑郁症.上海针灸杂志,2003;22(11):32 65 史榕荇.针刺为主配合心理疗法治疗抑郁症36例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7 66 王振萍.针刺治疗抑郁症50例疗效观察.山西中医,2004;20(6):34 67 熊学琼,毕旭伟.针刺夹脊穴为主加耳穴压丸治疗抑郁症48例.针灸临床杂志,2004;20(9):29 68 吕梅,王玲玲.针刺治疗抑郁症选穴频次的分析.针灸临床杂志,2003;19(8):15 55
/
本文档为【经络实质探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